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教案北师大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提升要求:理解挺进大别山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

二次备课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

教学难点:挺进大别山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三、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自主学习】

1.年3月,国民党军集中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总部所在地发动突

然袭击。中共中央采取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但、率

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作战。

2.国民党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和。西北野战部队

在的指挥下,经过5个月的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对

的重点进攻。

3. 年6月,、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

力,揭开了了人民解放军的序幕。

【合作探究】

1.中共中央为什么要转战陕北?

2.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要求题

【基本要求题】

1.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

A.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

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C.国民党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D.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

2.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胜

C.渡江战役的胜利

D.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3.领导西北人民解放军在陕北同国民党军队周旋的人民解放军将领是()

A.林彪

B.陈毅

C.刘伯承

D.彭德怀

4.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

①中原解放区②陕甘宁解放区③山东解放区④东北解放区

A. ①②③

B. ①②③

C.③④

D. ②③

5.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结果是()

A.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

B.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D.解放了全中国

【提升要求题】

6. 阅读下列材料

【兄弟阋墙】

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我跟蒋显示(指蒋介石)的冲突,就是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

——《张学良口述历史》(1)1936年,为了让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动?这个事件是如何解决的?当时起调停作用的共产党领导人主要是谁?

【同仇敌忾】

毛泽东说:“直到现在国民党还是一个大政党,拥有庞大的军队,这个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现在总算也还在打日本…——《同赫尔利的谈话》

八年级历史下册_第20课_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教案_北师大版

第20课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课程标准 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了解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查理·马特改革,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说出丕平献土的故事,简述罗马教皇国的形成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讲述琅城起义的经过,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比较西欧封建制度、城市与中国的异同,三大宗教的对比,学习用比较法来认识历史问题。 阅读与骑士制度、基督教有关的书籍(如《唐璜》《堂·吉诃德》《红与黑》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基督教教义的学习,认识宗教的本质,培养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通过对西欧基督教文明的学习和了解,认识到西欧基督教文明具有不同于东方文明的鲜明特点,从而加深对世界文明发展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欧的基督教会。 难点西欧的基督教会、西欧城市的兴起。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6世纪以后,西欧社会由古典奴隶时代向中古封建时代转变,希腊罗马文化逐渐为基督教文化所取代,基督教文化成为西欧文化的核心、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古西欧文明就是基督教文明。我们这节课从西欧的封建制度、基督教会和中世纪的城市三个方面介绍中古西欧基督教文明。 学情分析 新民中学八年级学生都来自城市,而且本校是南宁市第一批课改实验学校。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尤其是运用电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学校多媒体教学开展得很普遍,学校有专门的网页,另外每班都有各自的网页,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课前准备 教师:在学校的主页上将相关资源(素材和相关网站)进行链接,以供学生查阅。 链接的素材包括: 图表:《罗马帝国的分裂图》《凡尔登条约签订时西欧形势图》《查理帝国的分裂形势图》《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示意图》《西周分封制示意图》《意大利政区图》。 文字资料:关于宫相,查理·马特人物介绍,查理·马特的改革,《唐璜》选段,《堂·吉诃德》选段,《圣经故事》选段,《红与黑》选段。 插图:宫相查理·马特像,《圣母像》,《封臣向封君宣誓效忠图》,名画《最后的晚餐》,《基督受难像》,中古欧洲的农庄,欧洲的封建城市一瞥。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的爆发 1.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白银,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光绪帝请求严禁鸦片. (2)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110多万千克鸦片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影响: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4)鸦片输入的危害:A、白银大量外流,物价上涨,严重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B、加重了人民的负担。C、使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D、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削弱。E、严重摧残国民的身体健康。 2、鸦片战争 (1)原因:直接原因是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贸易。 根本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 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3.中英《南京条约》 (1)时间: 1842年6月 (2)内容: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 岸 ②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③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魏源和《海国图志》 鸦片战争是封建落后的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较量。鸦片战争使一些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 魏源著《海国图志》,系统的介绍了世界各地地理、历史和科技发展状况,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魏源的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反映了鸦片战争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转变英国对华贸易逆差 2、时间,地点:1839年,广州虎门 3、影响: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决心,振奋了民族精神。 4、评价林则徐。(答案: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二、中英《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英国看中了中国潜在而巨大的市场价值 2、时间:1842年 3、内容:①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②关: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③割:割香港岛给英国 ④赔: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 4、影响:①《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②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③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魏源与《海国图志》 1、魏源是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的代表; 2、著作:《海国图志》,主要的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3、魏源的这种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时间:1856-1860年 1、第二次鸦片战争起因: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是鸦片战 争的继续和扩大) 结果: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劫难①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②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2、俄国趁火打劫③《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 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是割占土地最多的 一个条约 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领袖:洪秀全;定都南京(改名天京);痛枪队,抗争:击毙洋枪队首领华尔。 2、左宗棠收复新疆:歼灭阿古柏,收回伊犁,清政府1884年设立行省 巩固了西北边防,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1、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雄狮醒来,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2、下列有关我国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1950年,土地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当时尚未进行土地改革的省份是 A、安徽 B、浙江 C、甘肃 D、西藏 4、彭德怀曾说“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其中“它”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解放战争 B、新中国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 5、2010年3月“两会”期间,同学们看到一张老照片,纷纷推算 它的年龄,准确的是 A、54年 B、56年 C、61 D、89 6、下列对周恩来所参加的重大历史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①任职黄埔军校,培养军事政治人才②参加重庆谈判,争取国内和平③访问印度和缅甸,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④出席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和平解放西藏 B、香港、澳门回归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中美建交 8、2009年“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那么,我国第一批国产“解放”牌汽车是属于何时的成就 A、新中国成立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历史课后练习答案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说一说:指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确定了国旗、国徽、国歌、首都和纪年法。 想一想:54门礼炮象征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的历史。 材料阅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艰难而又漫长的道路,英勇奋斗,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建设我们的国家。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议一议:之所以说“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是由当时新中国面临的周边形势所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对新中国采取“遏制”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美军就越过三八线,迅速向中朝边境推进。如果让美军占领整个朝鲜,强兵压到鸭绿江边,新中国势将难以安定地从事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国际国内的反动势力气焰势必更嚣张。因此,抗美援朝不仅与新中国的国家安危密切相关,也与全体中国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相关。 材料阅读:中国近代史上,由于政府的腐败、懦弱,留下了数不清的“国耻纪念日”。新中国成立后,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戳穿了其纸老虎的原形,粉碎了“世界头号强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抗击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了中国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自我测评:1.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在朝鲜战场上,以黄继光、邱少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以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支援了朝鲜人民的爱国斗争;同时,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做出了巨大变化贡献。因此,我们称他们为“最可爱的人”.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想一想:宪法规定了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宪法确立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所以说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期中大事年表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历史期中复习资料之一——大事年表 1949 ◎第一届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人民解放军海、空军建立 1950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1 西藏和平解放 1952 土地改革完成 1953 ◎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胜利 ◎在同印度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 ◎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周恩来同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一致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956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中共八大召开 1958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4.10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我国新疆罗布泊地区爆炸成功。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核技术 1966.5 通过“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6.8 文革全面发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 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

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和邓小平 1966. 10 我国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 实现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1967. 6 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第四个能够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 1970.4 “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 方红l号”顺利送人太空轨道,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 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1971.9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1971.10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 ◎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1973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1976.9 毛泽东逝世 1976.10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7 恢复高考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 中美建交 1980 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 ◎开放l4个沿海港口城市 ◎在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人实现了奥运历史上零的突破。 1986 ◎实施“八六三”计划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0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北师大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虎门销烟:1、鸦片流毒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2、直接 危胁到清朝的财政。3、军队丧失战斗力。1839年6月3日, 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销烟。(林,开眼看世界第一人)4、意义: 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 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国际禁烟日) 二、鸦片战争 1、时间:1840.6----1842.8 侵略者:英国。 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2、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3、结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影响:见“重点内容提要” 三、重点内容提要 1、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时间:1842年签订国:英国侵略者和中国 ※内容:a、割香港给英国b、赔款2100万元户c、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d、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 的税款中国须向英国商定。 ※2、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领土完整受到破坏;政府财政吃紧,人民负担加重;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失去官税自主权。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国家政治腐败导致落后,闭关锁国、科技落后也会被动挨打。我们要富国强兵,状大国力,走向富强。 二、魏源与《海国图志》 1、生活年代:鸦片战争时期。 2、突出贡献:“师夷长技以制夷”编成〈海国图志〉。(睁眼看世界) 3、思想主张: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企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0---1860.10 侵略者:英法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主要罪行:(1)※1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2签订《北京条约》,增开汉口、南京、天津通商口岸。※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爱珲条约》《尼布楚条约》,并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3、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1)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 立志贵在坚持,立志贵在立大志!而立大志,莫过于立志成才,照亮祖国未来的希望。下面为您推荐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开始 1、内容: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2、意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包产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发展。 三、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广东、福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年)、海南省(1985年); 2、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连(云港)天(津);江(湛江)海(北海、上海)通(南通)南北;宁波三州(广州、温州、福州)。 3、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 第12课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一、科技

1、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 2、1986年3月八六三计划《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 3、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 二、教育 1、战略思想:科教兴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 2、普九: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发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复高考。 三、其它: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 2、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4、1984年第23届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解决港澳问题------一国两制(邓小平):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国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地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 二、两岸交流 1、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1982年新宪法,又通过《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二、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邯郸钢铁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期末测试题

1.下列各项中,能说明新中国的社会性质的是() ①《共同纲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性质的规定②西藏和平解放③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④抗美援朝⑤保家卫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在一部新闻纪录片的解说词中曾说: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列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①人民成为新中国的主人②到1952年底,全国有三亿多农民分到土地③新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计划④1955年亚非会议隆重召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为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新中国() ①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②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③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④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陈老师请一位大学教授给同学们讲革命史。讲完后,那位大学老师问小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对辛亥革命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 A.二者所推翻的统治政权不同 B.二者的时间长短不同 C.二者的方式不同 D.二者对于中国历史

发展的进程影响不同 5.从1949年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到1954 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说明()A.新中国政治建设逐渐步入法制化轨道 B.新中国的经济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 C.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D.新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6.周恩来的个人外交魅力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下列外事活动中,与他有关的是() ①签订《朝鲜停战协定》②1954年6月访问印度和缅甸③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④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7.我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说,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坚持走和平崛起之路。下列能反映新中国这一方针的有()①抗美援朝②提出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8.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可知,东北地区是() A.轻工业基地 B.重工业基地 C.军工产品基地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 鸦片战争北师大版知识点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九十五篇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鸦片战争北师大版知识点练习【含答案 解析】第九十五篇 第1题【单选题】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报复中国的禁烟运动 B、保护鸦片正常贸易 C、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D、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A、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 B、中国开始遭受外来侵略 C、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D、社会性质开始发生了根本变化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体现出当时整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西方列强国家主要想( ) A、攫取落后国家的土地 B、抢夺落后国家的金银 C、推动落后国家搞改革 D、开拓落后国家为市场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陈旭麓所说的“这场战争”是指(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一位老人生于1850年,卒于1902年,他一生可能经历那些事?(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⑤林则徐虎门销烟⑥义和团运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⑥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历史学习中,常常要对历史要素的关联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没有关联的是( ) A、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 【答案】: 【解析】: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清单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虎门海滩------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影响: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2、经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清政府战败求和 3、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1)割地:香港岛(2)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3)赔款:2100万银元(4)关税: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地位: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5、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原因? 客观: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主观: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武器落后、闭关锁国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第一次被攻陷 1、原因:英法(不满足鸦片战争已经获得的成果)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856---1860年 3、主凶:英法 4、帮凶:美俄 二、列强的罪行 英法:火烧圆明园(1860.10)沙俄:强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其中1858年签订的《瑷珲条约》割占领土最多)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 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太平天国起义:1851年洪秀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 洋枪队:青浦大捷、慈溪大捷(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美国人) 2、左宗棠收复新疆 过程:军事斗争----消灭阿古柏,收复新疆。政治谈判:收复伊犁 结果: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意义:巩固了西北边防,捍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日本长期以来推行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2、时间:1894年 3、主要战役:黄海海战---------战后日本控制了黄海的制海权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民族英雄:邓世昌 二、中日《马关条约》 1、时间:1895年 2、双方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 3、内容:割地----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赔款----白银2亿两通商----开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工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原因? 1、清政府极端腐败,妥协退让。 2、中国经济落后 3、清军军备不足,装备落后,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4、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足。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得到教训或启示? 1、落后就要挨打; 2、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发展科技; 3、培养人才等; 4、增强综合国力,发展国防事业。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收集、阅读、讲解有关抗战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具: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 教师准备: 1.自制电子白板课件。 2.分析学情,查找有关资料,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 学生准备: 提前预习,搜集有关抗战的资料,阅读有关材料。 (二)教学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昨天、今天、明天 提问:每次做完阶段性的测评之后,我们要对成绩及卷面进行怎样的分析? 同学回答:与前阶段进行比较、总结经验,制定计划。从面引出这个工作的名称:昨天,今天,明天。 哎,第20课就要用“昨天、今天、明天”的方法来学习它的内容。怎么学呢----可不是让我们学生分析试卷,而是让我们学生站在中国共产党的视角回顾一下它的历史(昨天),分析一下1945年时局(今天),展望一下未来(明天)。 2.学习新课

[“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第一步:回忆我党的“昨天” 出示三幅图:中国共产党党旗--- 遵义会议会址 百团大战相关图片。 引出相应的三个结果:中共一大的召开------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核心内容----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正确领导。 说明----毛泽东思想正确性 以上三个结果分析得出值得我党保留的经验 昨天 ----解决的办法: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D:日本侵略者沿未打败------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八年级历史上册 复习学案九(无答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单元复习学案九 专题复习:备课日期上课日期 No. 一、历次重要会议专题 (一)党的创建时期 1.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嘉兴),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内容: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②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2.中共“二大”(1922,上海), 内容——制定党的革命纲领:最高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二)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遵义会议(1935) (1)内容:①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2)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瓦窑堡会议(1935):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三)抗日战争时期 1.洛川会议(1937):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2.中共“七大”(1945,延安)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①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城市领导乡村时期;②指出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 (2)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

北师大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程标准: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西藏解放的具体过程。通过“人民解放军在进军西藏时为什么要采取"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方针”的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采访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把搜集到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以宣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述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你们熟悉的国庆节是什么时侯? 答:10月1日。 大家知道,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请同学们先看本课的导言。 二、新课: (一)、筹建新中国 本目主要叙述了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所做的准备工作。 首先引导学生先看完本节,由老师列出问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2、参加政协会议的有哪些人?这说明了什么? 3、《共同纲领》的性质及主要内容? 4、大会还做出了哪些决定? 学生掌握后,教师可参照教室里面的国旗、国徽、国歌进行介绍。 说一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 学生可先阅读一遍,然后看一段《开国大典》,享受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人民的心境。 1、提问: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背景: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的时候,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英国完成 工业革命). 鸦片输入的危害: 伤害身体、白银大量外流、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 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虎门销烟。(民族英雄) 禁烟措施:缉拿烟贩、交出鸦片、保证以后不再走私鸦片、允许和外商有正当贸易。 虎门销烟的意义:表明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振奋了民族精神,维 护了民族尊严 2.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工业原料。 (2)直接原因(借口):林则徐虎门销烟。 (3)结果: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4)战败原因:清朝的腐朽落后(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3 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丧失)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 )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关税主权丧失)(最能体现其根 本目的)《南京条约》的哪项内容最能反映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 影响:(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严重危害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3)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4)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战败求和的刺激也促使一些新的思想在中国出现 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强国;武器先进; 清政府腐败落后,武器落后(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4、魏源《海国图志》 (1)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2)“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向外国学习。制夷:抵抗外国侵略,使中国富强。 (3)“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义:开启向西方学习的先河,对洋务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一、劫难 1、根本原因: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时间:1856——1860年 3、结果: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 ...,签订《北京条约》 俄国趁火打劫,共割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二、抗争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金田村洪秀全。1853年占领南京(天京),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在进攻上海时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在慈溪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头目华尔。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 甘肃省民乐县顺化中学李雄 一、课程标准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预习收集历史资料,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直观、全面了解历史发展的全貌。 通过分析时事资料,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分析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创设情景,运用播放有关音响资料,演唱歌曲等方式,印证、认同历史。 积极收集有关香港问题的由来,了解香港百年耻辱。通过观看香港回归的政权交接仪式,比较分析出香港荣辱兴衰的原因。 通过阅读教材、设置疑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学习“论从史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回顾台湾、港澳问题的由来,了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祖国统一的反侵略斗争历史,就能更加深刻地感受港澳回归祖国的深远意义,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树立为实现祖国繁荣富强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努力的志向。 香港、澳门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前提条件下实现的,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重点难点: “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是本课的重点。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的生动教材。能使学生体会到祖国强大是实现统一的基础,祖国实现完全统一,必将更加繁荣昌盛。因此,我本人认为在重点引导学生对基本史实学习、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还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作为本课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所体现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精神是本课的难点。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最富天才的创造,不仅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以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同时,也着眼于维护世界和平,为解决国际争端,消除战争热点找到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充分体现了这一基本国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精神。是对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A A C D D B C 题号 11 12 13 答案 C D C 1.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镇压了太平军,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许多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李鸿章仍有值得肯定之处,其中最典型的是( B )。 A. 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B. 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实践者 C. 主张维新变法 D. 率兵收复新疆 2. 19世纪80年代后,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A )。 A. 拍电报 B. 写封书信 C. 上网 D. 打长途电话 3. 张謇放弃高官厚禄,回家创办实业,但他的工厂最终被吞并。下列对此事的评价,正确的是( C )。 市场有风险,这是竞争的结果 B. 张謇为一介书生,不懂市场,失败是必然 C. 在多重挤压之下,中国民族工业创业艰难 D.“实业救国”口号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4. 小明坐火车去旅游,当火车走到八达岭的长城脚下时,他看到铁路沿途青龙桥的站台上有一座雕像,注视着前方的京张铁路,你认为这座雕像是( A )。 A. 詹天佑 B. 张謇 C. 严复 D. 魏源 5. 若“百日维新”能实现的话,不久可能会出现( A )。 ①人们能看到新创办的报纸 ②考生在考场上仍为写八股文而发愁 ③陆海军的士兵们要接受新式训练 ④增加部分衙门吸收有才能的人任职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6. 你认为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C )。 A.推动政治改革 B.挽救民族危亡 C.促进思想启蒙 D.发展社会经济 7. 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事实的议论是( D )。 A. 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B. 他是没地方可逃 C. 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 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8. 我国近代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D )。 A. 洋务运动 B. 辛亥革命 C. 维新变法运动 D. 新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历史 复习提纲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第1课 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成为头号工业强国的英国,为了打开 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而清朝 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 (2)维护鸦片走私,牟取暴利。 (3)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全部鸦片,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2.时间:1840—1842年。 3.经过:1840年英国舰队入侵广东海面,1842 年直逼南京城下,胁迫清政府签约。 4.结果:签订《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 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④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南京条约》性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5.影响 林则徐 中英签订《南京条《南京条约》示意

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及关税自主权, 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市场;中国社会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清政府战败求和,刺 激了爱国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 睁眼看世界、革新救国 6、晚清爱国思想家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介绍世界地理方面的着作。 魏源编着《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挑战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英国要求修改条约,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856—1860年。 (3)侵略者:英国、法国。 (4)主要经过(暴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5)结果:1860年10月,奕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6)主要条约:1858年《天津条约》: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为通商口岸……);1860年10月《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7)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 沙俄趁火打劫。 (1)时间: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魏源与《海国图志焚烧后的圆明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知识点识记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知识点识记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1、林则徐禁烟虎门销烟 鸦片的危害: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禁烟措施:令外商交出鸦片;不禁止正当贸易;1839年6月虎门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借口:中国禁烟 原因: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变为英国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开始:1840年6月侵入中国广东海面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 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魏源与《海国图志》 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杰出代表。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作用: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第二课劫难中的抗争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英不满足即得利益,扩大侵略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侵略者:英国、法国 罪恶: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认识:①落后就会挨打;②战争破坏了人类文明;③国家: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④个人:勿忘国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强大作出贡献等。 2、俄国趁火打劫 俄国侵占的领土: 1858年《瑷珲条约》:60万多 1860年《北京条约》:40万多 1864年戡分西北界约记:44万多 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等:7万多 共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是中国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3、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反帝反封) 1851年1月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1853年定都天京,与清朝对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