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

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
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

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

【摘要】儒家和谐社会观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等和谐思想,重视以人为本,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设想建立一个安定有序、公平和谐的理想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战略举措。“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有着深远的文化历史。在先秦儒家伦理观中,有着大量丰富的关于“和谐”的思想。充分吸收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精髓,对于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梳理了先秦儒家“和谐”伦理中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个人自身身心和谐的思想,简要论述了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和谐社会;儒家生态伦理人际和谐修养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正义、发展、公平为特点,包含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诸方面和谐的社会。这种和谐社会既有人类社会理想的共性,也应该有中华民族的特性。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不至于使和谐社会失去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文化资源。

“和谐”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宝贵遗产。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贵史料的儒家伦理思想中,不论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亦或是个人修行、人际交往的角度,甚至是统治阶级的统治意志里,无不渗透了“和谐”的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和谐”已成为整个社会的目的所在。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当能提供丰富的启迪和借鉴。本文主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三个角度来梳理儒家“和谐”伦理思想。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文化是以农耕为基础的文化。在农耕文化的初期阶段,“天”或者说自然的力量对于人类是有重大影响的。因此,认识自然,认识“天”,与“天时”保持一致,对于人类的生活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了。应该说,古代中国人民对于天和自然的崇拜,对于历法的较早的科学认识,都是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农耕生产只有与自然相适应、与四时合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才可能有好的收获。这样一种生产实践,极大影响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势必出现大量的“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天人协调”的观点。

(一)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被表述为“天人关系”,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当然,在儒家思想中,“天”包括了“自然之天”、“社会之天”、“伦理之天”、“人格之天”等多种含义,这里,我们主要从“自然之天”入手,来探讨儒家关于人和自然和谐的观点。在“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这段话中,儒家肯定了“天”是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的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本源。儒家重“生命”而倡“仁”,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热爱生命。《孟子?尽心上》有“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在《孟子集注》中对

“爱”、“物”两字做了解释:“爱”: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物”:谓禽兽、草木。显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恰是生态道德和人际道德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体现。

(二)儒家强调按自然规律,“取物以时”、“取物有节”

《论语?述而》中有“钓而不网,弋而不射宿。”即钓鱼不要用网截住水流一网打尽,打猎射鸟时不要射鸟巢。这就是古代朴素的“取物不尽”、对动植物永续利用的生态道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孟子?梁惠王上》也讲到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即强调了取物以时,按自然规律办事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儒家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要开源节流并重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背)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2]荀子认为,人们抓住农业这个根本,并厉行节俭,天下就不能使之贫困;有充分的养生资源,按季节进行农事,天下就不能使人遭到祸害。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发展农业是根本的。但同时必须看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而要厉行节俭。这样才能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又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才能形成持续的发展。可贵之处是,荀子看到了人是从自然分化出来的,但又有不同于自然的特点,表现在能参(人能适应天时,顺应地利,参与自然界的变化)、能群(人能过群体生活,为社会进步有目的地生产,制定规章等)。因而,人在自然面前不全是无能为力的。如看不到人的能动作用,只求自然的恩赐,是不符合人类实际情况的。这种思想在自然的平衡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上是一致的,它在发展的同时做到了保护自然与节约,是建立在人的理性的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可持续发展。

儒家生态伦理观归纳起来主要有: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人们应该根据客观规律能动地认识、利用、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儒家的这种生态伦理观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础的关系,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处理的首要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却因为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造成了生态严重失衡,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儒家的“天人合一”观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人依赖于自然、与自然关联的本质始终是不会改变的。因此作为人类家园的自然,人理应保护好它。一旦伤害了自然,也就破坏了人类生存环境,破坏人类本身,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之一。儒家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认识到人对于自然的认识具有能动性。而当前我国出现的大量生态问题,恰是人类没有充分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和尊重自然界规律的体现。因此,我们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好地利用科学知识、认识客观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合理、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且与节约并举,与自然界建立一种和谐相处、同步发展的关系,达到“天人和谐”的目标。

二、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倡导的“五常”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对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重大的参

考价值。以下,主要从仁、义、礼、智、信五个角度来谈谈儒家的“五常”思想,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的意义。

(一)儒家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思想

樊迟问孔子“何为仁”时,孔子答曰“爱人。”[3]爱人为仁,仁者爱人,就是要在人我相处时亲爱一切人,与一切人友善。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儒家提倡的“爱人”,是指爱作为“类”的人。这里的“人”,不是特指社会中的某一阶层或某一部分的人,而是指与动物界相对的所有的人。不论是在位的“大人”还是无位的“庶人”,不论是自由的人还是被奴役的人,不论是“国人”还是“野人”,不论是中国之人还是“夷狄”之人,都以人道相待。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时说:“克己复礼为仁。”[4]“克己”,即约束自己;“复礼”,即把外在礼仪规范反之于己身而践履之。“克己复礼”,也就是通过修养,克除自己不良的一面,使自己身心言行达到君子的标准,是爱人的前提。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其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它强调的是:第一,人我相处时,应首先要求自己在视听言动上合乎伦理道德和社会的各种规范;第二,人我相处时,当以礼为标准,而不是各行其是。

儒家由爱自己家人出发到爱所有人的“仁者爱人”的理论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准则,被视为人伦关系和谐有序的基本伦理规范。这些思想尽管带有等级森严的封建色彩,但却反映了古人追求和谐的人伦关系和尊重他人的利益、价值、意志与愿望的人本主义精神。如果剔除其中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糟粕,继承其中的精华,赋予它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人伦价值涵义,对于维护社会主义的道德秩序、改善人际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有重要的意义。

(二)“义”是儒家处理个人与他人、物质与精神关系的道德规范

它体现了社会行为的原则性与崇高性。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里仁》有“富与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在孔子看来,“义”是高于生命的道德意志。他强调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丧失这种道德意志。同样,“义”也不可为富贵、贫贱左右。孔子并不反对追求富贵,摆脱贫贱。只是如果得到富贵与摆脱贫贱有损于人的道德意志,那就不可为之。这种贵义思想在孟子那里就成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5]

在儒家看来,“义”就个人而言,要求人们始终坚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丢弃的道德意志。儒家把“义”看得十分重要:认为没有“义”就无从体现“仁”。这种贵义思想发展至今成了中华民族崇尚革命气节与民族气节的优良传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生死、富贵、贫贱问题仍是人们需要冷静反思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尤其要吸取儒家义利观,以正当方式追求幸福生活,从而实现有价值的人生。再次,“义”就社会而言,要求人们以社会利益为重,切勿因个人利益而破坏他人、社会利益。儒家以社会利益为重的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和谐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的实现是个人利益满足的前提;同时,个人对于自身行为的选择也必须以社会利益为前提,而绝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三)儒家的“礼”指的是道德生活规范和礼节仪式

儒家关于“礼”的思想主要可总结为:第一,要求人们的道德生活要符合社会制度的规范。遵从“礼”,就是要遵从社会制度,维护社会秩序。第二,要求人们的道德生活讲求礼节仪式。这是人际情感交流、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形式。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孟子也曾说过“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圣也。”[6]

儒家提倡“礼”的道德规范,主要是要求人们遵守国家宗法制度这一社会规范。其通过君臣、父子、贫富、贵贱的等级制度,使整个社会群体的行为各安本分。作为适应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状况的统治思想,对于当时生产力发展、社会秩序的维护有重大意义。虽然这种维护封建制度的道德规范在其出发点和目的上与我们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儒家关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循一定的礼节和仪式的道德规范对于我们还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礼节仪式是人们道德生活的反映,其根本目的在于规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从而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进而有利于整体社会秩序的稳定。其中如反对铺张浪费,讲究人际交往的真诚、宽容、谦让、礼貌等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因素。

(四)儒家的“智”指人的聪明才智学识

有智才能知人善任,明辨是非。儒家“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首先,讲究对人对事不偏不倚地认识;进而对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深刻理解,明辨道德是非原则。孔子说过“知者不惑”。[7]孟子也言“是非之心,智也”;[8]“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9]

在儒家“智”的道德规范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人对事的认识要讲究不偏不倚的中庸认识法。同时,对于道德的认识亦是如此。要想个体行为不偏不倚地合乎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就必须身体力行学好这些规范。同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也要求个体重视智慧、崇尚道德,强调文化修养、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个体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能力以及自我道德修养能力,才能达到智商与情商和谐发展。因此,强调个体道德主体性发展,培养自我道德修养能力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儒家“信”的道德规范,要求人与人交往要诚实不欺、遵守诺言

“信”被儒家视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0]“民无信不立”。[11]他认为个人在社会中与人交往不讲信用,必然会为社会所唾弃。同时,儒家认为信与义是相互联系的,信是有原则的信。如孟子说过:“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1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诚信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要求,是友爱的前提。没有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信任、理解,没有友好关爱,更无从谈社会和谐。毋庸讳言,如今社会上存在相当程度的诚信缺失现象,如弄虚作假、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等。对儒家诚信观中如“诚者自诚实”、“信由心出”等诚信思想的借鉴,有利于疏解当今诚信问题。

此外,吸收儒家的孝悌思想,保留其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注入互尊互重的朋友情感,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家庭伦理关系;吸收儒家忠恕的思想,将心比心地处理人际关系,平等地对待他人,包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主张、行为方式,在社会主义中体现宽容精神与民主自由精神的契合;吸收其志勇思想,树立正确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以勇敢的气魄胆识践行;吸收其直、节思想,公正无私,保持高尚的人格、气节;吸收其俭、廉思想,廉洁自律、勤俭节

约。

三、个人自我身心和谐

个人自我身心和谐,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个人修养问题。社会的伦理规范,只有转化成为人们自觉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时,才能起到作用。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们很早就认识到了这点,因此,在中国古代思想上,不乏对自我身心修养问题的探讨。以下就从“修身”、“自省”、“躬行”三方面来探讨儒家的修身思想。

(一)儒家的“修身”贯穿于个人的一生

孔子修养说的核心即“仁—礼”:“仁”,是为美德的培养;“礼”,是为行为合乎社会规范。内在修养通过外在规范的践行才能表达为行为的合理性,才能达到内外和谐统一的仁人理想。“不学礼,无以立”;[13]“君子博学以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4]等都强调了以“礼”作为外在规范来克制、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达到“仁”的要求。归纳而言,即“克己复礼以为仁”:克己复礼,约之以礼,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儒家有关修身的修养方法,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根绝其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孔子认为时刻进行道德学习,以“仁”做为学习标准,且学思结合是一个人的思想能否合乎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关键。

(二)儒家的修身特别强调“自省”

孔子不但强调学习,更强调反思。《论语?学而》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里仁》有“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有贤于我者,就向他学习;而见到不好的人或事时,就要特别注意内心的反省,检查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毛病,从而改之。在孔子看来,思、内自省都是联系自己道德修养的精神性反思或反省活动。倘若只有学习,而没有联系自身品行的反省,是无意义也不会使自己品德提高的。对此,孟子也说过:“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15]这里的“诚”也就是反省自责而达到为己之善。“自省”的高境界可视为“慎独”。《礼记?中庸》中有“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指不要在暗地里做不道德的事,也不要在细小事上违背道德。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情况下,自觉按一定政治、道德准则思考行动,不做坏事。如果说,自省是通过外在规范来约束个体行为的话,那么慎独则是依靠主体的道德自觉性来达到修身的目的。

(三)儒家修身的目的在于“躬行”

强调知行合一是儒家修身思想的重要特征。孔子说过“敏于事而慎于言”;[16]“听其言而观其行”。[17]荀子认为“学至于行而止矣”。[18]其两者均把道德实践看作是道德修养的基本功和审评标准。《中庸》有“力行近乎仁”,同样也是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强调道德学问不是外在的知识,道德学问必须同道德实践相结合,同自身为人处世相结合,才是真学问。儒家认为,道德修养不仅仅是道德思想的培养,更是对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实行;也只有通过对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实行,道德修养才可能真正落实。

我们今天所倡导建设的和谐社会,是精神与物质同进步的社会。儒家思想重视个人身心

和谐发展,追求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统一,为人们形成积极的修身、治学态度,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许多启示。如在自我修养上注重主观努力,把自我修养变成自觉的内在需要;在自我修养上做到身正力行、内省慎独,把外在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在自我修养上讲求立言、立功、立德,既有所创造,又有所贡献,把自我修养与成就功业相统一。儒家思想在重视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外,还强调了功业的成就,并认为自我修养与功业成就是一个整体。《礼记?大学》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要达到齐家而达到平天下的社会目的修身是为关键。那么怎样修身呢?就在于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了。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需倡导个人修养、自我完善与成就功业并进的人生价值观。自我完善,主要是人格、道德的完善;成就功业,主要是为国家、民族、社会做出贡献。而两者又统一于修身这一起点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个人修养要先行。一个人只有在思想、内心上具备了一定的素质才可能全方位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如何提高人的自我修养;如何用先进思想经常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不断改过自新;如何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等问题上,儒家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

四、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和谐伦理思想的几大特征。其一,人与自然和谐体现了儒家伦理思想强调天与人的合一,有着与自然相协调的特点。其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体现了其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爱人”的人本主义精神,注重人际的亲爱、和平与和谐;同时,儒家思想对于忠、孝、节、义的强调,体现了适应中国宗法等级制度的需要的特点。其三,对于个人自身身心修养问题的探讨则体现了儒家思想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有着重视人的精神境界的特点。这些思想无疑为我国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但我们也不能全盘继承,而当站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角度,辨证分析,科学扬弃。如儒家有关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其对于家庭美德、人际交往的仁爱思想;其对于个体道德的完善、个人修养的养成等思想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当然,作为一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封建宗法式的伦理文化,它是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的,是与社会主义社会有着质的区别的,因此有其固然糟粕,必然不适应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和人际关系。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采取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将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是我们对儒家和谐伦理思想的根本态度。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9-14 08:07:00 ] 作者:程嘉宏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 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

论儒学的当代价值及使命

论儒学的当代价值及使命 保山市龙陵县国家税务局陈永晓 2010年12月10日 摘要 本文从儒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出发,对儒学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从个人到整个人类的五个层面上对儒学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诠释,并从儒学的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制衡作用三个方面阐述其价值。本文第三部分指出儒学的当代使命是“发展全球价值伦理”,首先分析了当前世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精神文明缺失的现状,然后对儒学的使命提出具体要求,回归儒学的核心价值,从“仁”、“义”、“礼”三个方面构建“全球价值伦理”体系。 关键字:“仁”、“义”、“礼”,天人合一,全球价值伦理 一、儒学概述 儒学起源于春秋时期,兴盛于汉武帝时期,如果从孔子算起,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儒学的核心思想:“仁”,“义”,“礼”。 仁:儒学中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仁”是儒学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义:儒学中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儒学中把"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儒学中的“礼治”主义,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行为规范。儒学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当代价值 我认为儒学的当代价值既不在它的王道政治,也不在它的道德伦理,而在于它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儒学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包括以下五个层次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响,以期加深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变化、价值和它的现代指导意义,抓住儒家思想的本质和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点滴经验和参考。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 思想、作用、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所有士子的目标。而这句话正是出自儒家的经典《礼记》。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家思想之所以一直受推崇也与它所崇尚的价值观分不开。“仁、孝、义”是儒家道德体系的主要组成。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 义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今天,很多人仍是以这几点来判断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说,儒家为我们确立了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在古代,自汉以来的各个朝代都是以儒治国,因此儒家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的和谐社会建设相似。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礼治”的秩序思想、“德治”和“人治”主张,都对当今政治有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 影响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院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090407 姓名:高玉梅 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社会问题也日益突显: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文价值丧失,人性物化,道德沦丧,信仰危机等等。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一个民族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同样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弘扬传统的民族精神,恢复部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提倡和平、合作、彼此关心和信任,是文明社会努力走出困境的基本策略。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作为历史的概念,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其中儒家思想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还没有一种学说能动摇儒学在中国思想界的地位,其深远影响辐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儒家思想几乎成为政治的玩偶,时而被全盘肯定,时而被全盘否定。其实,在一种思想的继承过程中,对它消极因素的批判也极为重要,它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多的反面经验,走出自己在思想上的误区。下面就其中的几个方面作一下简要分析。 “仁”是儒家思想中的重量级元素,它以“爱人”为基础,儒家的伦理思想即由其发展而来,但它与封建宗法等级制是相互制约的,这就显示儒家伦理思想的二重性。儒学最初便明确了君臣、父子、夫妇等伦理关系,经汉代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加强和宋明理学的进一步巩固,更上一层楼,完全迎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心意了。“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竟被视为格言警语,至今尚在民间广为流传,而对于上层阶级的制约在不断减少,长期皇权、父权、夫权思想的侵蚀,使中国始终也没有建立完整的体制去规范人的行为,人治比法治更有市场。鲁迅曾深刻的揭露出,辛亥革命后封建专制表面上没有了,单家族制还活着,封建礼教还活着。 “托古改制”是儒家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凡事要“托古”似乎成了中国古代多数政治家的习惯。一位外国学者曾经把中国封建社会朝代的更迭比做一个立方体的翻转,只是换个面而已,其外表与内涵还是一如既往。一个封建王朝建立后,极少有革命性的创新举动,而是效仿前人,依样画葫芦。到了近代,某些政治家的习惯还是没有改,上演了“复辟”、“称帝”的闹剧。而历代改革者也很难越过“托古改制”这条思想鸿沟。改革者或被贬官,或被罢职,或被杀头,而且以最后一种结局居多。我们说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中国历史上,动力不足的问题显得非常严重。这与儒家思想中的愚民政策不无关系,其主张“上智下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届朝代的改革运动,仿佛只有改革者再摇旗呐喊,而很少得下层民众的支持,这会令人想起一幅图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戊戌六君子被处以极刑,京城里的人对此事大多持观望态度:京城以外得百姓也只是把此事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这与法国大革命时巴黎市警钟长鸣,巴黎市民武装起义保卫革命果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段精彩的讨论,认为培养理想的公民必须高度重视音乐与体育,音乐可以使人文雅,体育可以使人强悍。而儒家思想则提倡“文”,贬低“野”,对人才要求“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使人才创造力的发挥受到严重的思想束缚,轻视生产劳动本身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的这一怪思

现代社会更需要儒家思想

现在社会更需要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精华和糟粕。简单定义:精华就是适合社会需要的,糟粕就是不适合社会需要的。那么一个基调就确立,正方应该大谈精华,反方大谈糟粕。例如对方谈3从4德,你就谈仁义理智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即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也就是要谈儒家思想的精华和糟粕,何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何为派生出的次要观点。那么作为正方,可以把儒家的仁义作为一个核心思想来看待。原因至少有3 : 1,仁义等思想是系统化的; 2.随着时代的变化,仁义之类的核心思想未变,但例如3从4德,很多陋俗是后人派生的; 3.透过现象看本质,儒家的本质还是仁义之类。 承认有糟粕,但糟粕是派生,是次要的,是非主流的,而精华是核心的,主要的,主流的。这就好比社会主义也出来很多贪官,但你能因噎废食,认为社会主义就不好吗? 儒家是一个入世的哲学,所谓入世,也就是主观上愿意用思想指导客观世界,客观上也会由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在封建社会,男人是社会的主流,儒家才会轻视女人;人的才智有限,经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才智,所以才会以长为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人和人的利益冲突有限,所以才会讲究人和人之间的仁义 而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儒家自然会与时俱进,也会发展。但现代社会人和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联系更紧密,冲突更频繁,故而儒家的仁义更显得重要。 一)自强不息 “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二)与时俱进 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三)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二、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

社区问题社会背景

停车难问题背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买的起车了,甚至有些家庭不止有一辆车社区内的停车难问题日益突显,许多车主夜间回家,在社区内转几圈都找不到车位。无奈之下,有些车主将车停在小区主干道边,严重影响小区内交通,每天都会引起交通阻塞,引起居民的不满;有些车主干脆把车停在绿化带上,严重破坏了绿化。还有些车主将车停在消防通道口,存在安全隐患。至2013年年底,包括汽车、农用车等在内的全国机动车数量已突破2.5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近2.8亿人。10年间,我国汽车增长过亿辆。目前,全国有31个城市的汽车数量超过100万辆.记者27日从中国公安部交管局获悉,截至目前,中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突破3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2.44亿人。中国驾驶人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数据显示,中国民用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64亿辆,其中汽车1.54亿辆,汽车数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占世界汽车总量的15%。持有小型汽车驾驶证的驾驶人达到了1.8亿人,是10年前的近20倍。 据统计,2003年中国驾驶人数量达到1亿人,2010年快速增加达到2亿,2014年11月突破3亿大关。截至目前,中国驾驶人总量占中国总人口的22%,占适龄驾驶人(18至70周岁)的30%。 物业纠纷背景: 近10年来,我国商品住宅建设方兴未艾,随之带来的也是物业管理行业的迅猛发展,物业管理在城市居民中的知晓率和接受度不断提高,物业管理已经成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但与此同时,由于国内行业整体发展不成熟,物业管理引发的社区矛盾、社区纠纷在各个城市都是层出不穷,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影响着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国物业管理事业起步较迟,1979年后萌芽,1994年开始运用政府行政力量和法规政策推广物业管理,至2000年,中国物业管理已初具规模,并在新建住宅区的管理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和主导地位。相应的,物业管理民事、经济行政愈益频繁,物业管理纠纷也因种种原因不断出现。 缺点:加剧物业与居民的关系,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水平。由于物业服务存在着长期性、连续性、无间隙的特点,物业公司与业主的矛盾时刻都会产生且不断升级,严重影响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近年来,城区内新开发和建设的商住小区迅速增长,很多小区既有住宅,又有商铺,或商住合一,物业使用人和所有人不一致,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物业公司的服务难度。象一些商住合一完全开放式的小区更是需要责任心强、素质高的业主和物业服务,哪一方面稍有不到位便会显示“脏、乱、差”的印象。加之物业服务企业越来越多,竞争强、流动性大,实行业主自治的小区也往往因为业主不团结,“众口难调”导致矛盾不断。因此,城区内绝大多数小区均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小区物业服务也越来越差,业主对物业公司不满,普遍存在拖欠物业费现象。物业纠纷如不能从源头上遏制,将会产生大量纠纷,更多的小区都会走进“服务差收费就少,收费少服务更差”的怪圈。 物业资金短缺背景:目前,物业管理收费难、收费率低使我国多数物业管理公司处于尴尬境地。据统计,大多数物业管理服务企业收费率只能达到50%左右。物业资金短缺在老小区尤其突出。缺点:物业资金短缺影响物业公司的管理与服务,管理与服务不到位又会引起业主不满从而拒交物业费,进而导致了物业管理更加糟糕,形成恶性循环。 社区安保问题背景:社区保安是保安服务业务里的一种,它是我国公安机关对于社区治安防范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力量,据统计,现在小区保安大多为四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一旦出现问题很难保证小区安全,而且目前我国保安素质普遍偏低,以小学,初中为主。而且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09自动化 姓名: 学号: 2011 6 25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儒家的内涵更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大标准,是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和谐的一大道德基准。对于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儒家大同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儒家思想作用现代社会价值 【正文】 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学,自东周春秋时期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再到宋明的程朱理学,以及清末康有为等的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伴随着全球祭孔的声势浩大,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也愈发激烈。来自中华网社区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036108.html,/ 在笔者看来,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价值 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渊》)。这就表明,“仁爱”是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推己为人的利他风尚和助人为善的精神,要求人们做到“互利互惠”。一方面要敢于和善于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争取个人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要惠及他人,利他益众。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儒家的众多关于“孝”的论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应该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孟子的性善论提出四种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信义”作为它的重要体现,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身求道,舍生取义。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激励了一代代中国的仁人志士舍身为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是儒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有其深远影响。在上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儒家道德伦理学说促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质品质,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人思想为历朝历代所倡导。批判的继承其思想,对于个人德行修养有其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教育价值 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经影响了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具有很大的终身性,即提倡“学不可以已”。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为政》)这是他对自己学思历程的描述,通过这一描述,可以看出,在孔子的一生中,由十五岁“志于学”开始,到七十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距”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而其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其后,宋明理学将儒学的教育思想继承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终身性,如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应当有借鉴意义。 儒家的教育思想更多的是一种道德教育,对当代人的价值在于思想价值观的修正。比如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人文主义精神,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存高远……这些都对现代教育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三、政治价值 儒家的思想,不仅是道德的哲学,生活的哲学,当然还是政治哲学。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孟子的“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主张“德治”“轻刑薄税”“听政于国人”“与民同乐”。儒家还提出廉政的思想,孟子提出了要“仁民”的政德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政清廉不仅自身廉洁,还要关心老百姓疾苦,为民兴利等。现代的廉政建设也不妨借鉴一二。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政府官员的伦理行为,昭示着社会的伦理导向,是整个社会道德的表率,官位不是为自己牟利的机器,而是为百姓造福的手段。 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的和谐社会建设相似。对于霸权主义横行的时代,儒家“大同思想”及“和”的主张可以起到抵制作用,以“王道”对抗“霸道”,也正是儒家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闪烁着民主、民生的光芒,在历史的变迁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政治活动。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礼治“的秩序思想、“德治”和“人治”主张,都对当今政治有借鉴意义。 四、科学、经济价值 儒家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已经不是几句话、几本书可以完全概括的了。从儒家文化经典到儒家文化遗址,这些物质文化范畴的东西是我们现代人研究儒家文化的重要工具,科学价值不容忽视。同时,一些文化遗址,如孔府、孔庙、孔林等的开发还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益,推动了一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文化上的优势。对儒家文化发源地中国来说,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对孔孟之学全盘否定,又不能陶醉于历史,在故纸堆中被束缚,而应该批判的继承加以吸收,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发挥儒家文化应有的现代价值。 /来自中华网社区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036108.html,/

论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院系:师范教育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班级:13级小学教育专升本(1)班学号:133160139 姓名:牛若南

论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作为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古代产生深远影响更对现代社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是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的传统思想对历代执政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文化的精神已渗透在中华民族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儒家思想也和世界多元价值相互接轨和碰撞,它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所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对它所做的要求,而成为中华民族及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三个方面浅析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 儒家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继承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深刻的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文明。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政治体制的影响

1、在国际方面,当今世界政治、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等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21世纪将是一个多元化并存的世纪,不同文明之间会出现新的繁荣。但是当今世界仍不太平,局部地区仍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将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并存、避免战争、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做出贡献,也将成为世界各国认同的思想观念,还将是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准则。儒家文化提倡的这些为人处世的原则,就是世界各国调整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应遵循的原则。 2、在国内方面,儒家思想的“民为邦本”培养了当代社会人们“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儒家思想历来十分重视老百姓的作用,认为百姓是国家安宁的根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儒家思想历来强调君子要有“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情怀。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有重要指导作用。也正是儒家思想中重视人民的作用,才促使我们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中之重。 二、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经济体制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从孔子时的春秋战国起它支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意识形态。儒家思想在中国引起了持续不断的争论,有人说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国民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教人以知书达理之道,有人说儒家思想毒害中国国民,使得知识分子沉迷于

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备课讲稿

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

思想作用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这种伦理思想上升到中华民族精神意志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掌握及创造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应用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获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功。当前苏联的解体给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震惊,当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面临危机和矛盾让世人困惑迷茫时,智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代表---胡锦涛已经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及全世界社会发展在理论上指明了理论创新的方向---和谐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伦理观的创建和社会实践在构键和谐社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科学社会主义伦理观是儒家思想精髓的发展是适合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意识。它是东西方人类最进步思想意识的结晶。它的诞生和实践应用不仅仅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健康快速发展保证,也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上的革命,更是全世界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引。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性---社会意识能动性在社会实践上的成功应用

社会保障产生的背景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 社会保障制度伴随着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形成建立起来的。由于它对发展经济、稳定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所有的的现代化国家,都把实施和完善社会保障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将社会保航定义为“国家通过立法制定的有关保障全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伤残、事业、生育,以及遭遇灾害时的特殊需要的一系列制度的总称。”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 社会保障具有社会性、普遍性、强制性、公平性等特征,根据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历程,可以将社会保障的目标概括为五项。(1)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保障最核心的目标。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免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如今,社会保障已经成为国际公约和绝大多数国家明确规定的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2)维护社会稳定。自19世纪后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其根本原因就是要此巩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产阶级政权的统治和社会稳定。所以说,社会保障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许多国家取得胜利,促使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更加重视社会保障,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其根本目的就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统治。而在中国,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保障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增进社会整体福利,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重要手段。(3)促进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的表现主要体现为:①社会保障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平抑经济波动。②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积累和投资运营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③社会保障确保劳动者在丧失经济收入或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维持自身以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保证劳动力在生产进程不受阻碍或中断。同时国家还可以通过生育、抚育子女和教育津贴等形式对劳动力在生产给予资助,以提高劳动力资源的整体素质。(4)维持社会公平。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国家保持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通过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意外受灾、失业、疾病等因素导致的机会不平等,使社会成员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②通过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风险共担,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分配结果的不公平。(5)增进国民福利。社会保障的最初含义是“救贫”和“防贫”,即保证所有社会成员至少能享有最低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的内容在不断的扩充。现代社会保障不仅承担着“救贫”和“防贫”的责任,而且还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广泛的津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充分地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 社会保障制度是当今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实施的一项社会政策,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和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制度有100多年的历史,它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 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社会保障制度对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十分重要,这是因为:(1)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大规模经济。在

诗经中的儒家思想和文化

《诗经》中的儒家思想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男子钟情美好女子的情怀,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远征战士那份战火中思乡的苦楚与归家时的近乡情怯,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心爱之人可望不可即那份无望的相思,到“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中那份子女对父母的依赖眷恋......《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虽后经证实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只是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但孔子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也反映了《诗经》中所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而意义深刻的。 关于《诗经》的集结历代说法众多,主要的有以下三种:1,王官采诗说;2,公卿献诗说;3,孔子删诗说。《诗经》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305篇,又称《诗三百》。它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跨越了大约500年。人们把《诗经》的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称为:风雅颂,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国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

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它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风的意义就是声调。《雅》是“王畿”之乐,“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宴饮所作,小雅多为个人抒怀。固然多半是贵族的作品,但其实周代贵族也是参与劳作的,所以小雅中也有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这是其音乐的特点。风,雅,颂各具其特点,其中以国风最能体现丰富的文化积淀。 礼乐文化作为制度化的意识形态对于确立周人统治的合法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礼乐仪式中一种以话语形式存在的构成因素,诗歌所具有的重要性自然是不容忽视的。诗在西周初年周公就渐渐获得某种权威性,甚至神圣性,在春秋之时诗的这种权威性和

论儒家思想弊端-作文

论儒家思想弊端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春秋时百家争鸣,汉朝时百家中分出了胜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随后中国数千年的王朝都沿用了儒家学派的教义用以教化民众。 数千年来的儒家思想固然给中国带来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也使中国多次遭到灭顶之灾。 儒家学派讲究忍让和妥协。 不到最后关头不会反抗,导致中国多次被外族侵扰,凌辱,践踏。 外国占领后民众始终无法拧成一股绳反抗侵略。 这点在五胡乱华,靖康之难,崖山之役,满清灭明等多次王朝更替中体现。 泱泱中华,汉族人所有数量是这些外族的千倍,万倍,十万倍。 但敢于反抗的却少之又少。 大多数人都安于现状。 这与儒家提倡反对战争以德服人是分不开的。 可你打着和平友好,以德服人的旗子去和别人讲道理,没人会理你。 战争中一切的道德都得靠边站。 在这点上俄国人宁可火烧家园也不留给敌人的精神相比之下更加值得推崇。 除了上述的仁以外儒家的教义中还有大量想法是反人权及带有歧

视色彩的。 儒家着作《论语·阳货》中写到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三纲五常中夫为妻纲把儒家学派歧视妇女的本性暴露无遗。 这大大增生了中国百姓心中更多的男权主义色彩。 儒家学说同时又极度蔑视法律的存在。 认为法与孝中,孝更为重要。 比如说要子为父隐,父为子隐。 儿子应当在父亲违法后依旧包庇父亲,这一想法完全是无视了法律的存在。 儒家思想一味排斥法律规章自以为人们都可以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这就是白日做梦!就是在这种思想的作祟下,当今的中国大陆有一大批的人以此为借口,为自己的罪行开脱。 儒家在被当时各朝各代推广时大量传播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的理念并同时告诉人们,他们学习不是为了报销国家而是为了当官,指挥别人学而优则仕。 。 最后,儒家思想过分注重等级观念,让人们认为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的命令不得反抗或提出异议。 这个做法过分压抑了个性,把所有人教育的循规蹈矩。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造成了巨大的负面作用。

研究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研究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一、儒家思想之“以仁为本”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一)儒家思想中“以仁为本”的理念 大家都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一直围绕着一个“仁”字,那就是怎样使人趋向“仁”。什么叫做仁?实际上是什么叫人的问题,因为“仁者人也”。把仁当做一种思想理念的最深准则其实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他把仁作为实践中的引导理念并且让仁融入于各种道德中。孔子的仁说是将自尧舜以来继承下来的先王之道归属为仁之道。如果从《论语》为核心来分析仁的意义的话,就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对内克己,对外爱人。儒家文化觉得民是国家之本。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因此,现代企业的管理者要以民字作为首要。孟子指出“用贤则治,不用贤则亡。”(《孟子?告子下》)因此,儒家思想把用贤作为是企业管理盛衰成败的关键。 (二)如何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以仁为本”的思想 现代企业管理人员应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将儒家文化的“以仁为本”的思想应用在企业管理,将“以仁为本”作为企业迈向成功的管理准则。“以仁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应该是以人本理念为前提的,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准则,它要求的是管理行为的人性化。这样的话,现代企业管理中怎样去应用“以仁为本”的思想,融入“以仁为本”的准则呢?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可行的: 第一,坚持以仁为本的原则,那就是要在企业管理中采取“仁治”以稳住民心。第二,坚持以仁为本的原则,还需要设立起一套合理科学的激励制度,为职工营造一个温馨的工作氛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孟子主张教化而治,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 民畏之,善教, 民爱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第三,坚持以仁为本的原则,更加要积极开展对人才的挖掘、人才的运用、人才的培育。儒家文化认为,为政之本在于兴贤。企业应该发挥员工的自尊、自爱、自强心理、主动性、事业心、创造性与成就欲,使员工的内在潜力得以发挥。然而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光只能通过制度的约束,管理者也应该通过多和员工进行思想沟通和需求的满足,对工作环境的优化,对员工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具体的设计与实施,来让员工自觉的与管理者共同把工作做好,共同1 发展企业。 二、儒家思想之“以义统利”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一)儒家思想中“以义统利”的理念 因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正当的利益该取而不取,也是不义。孟子就说过:“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好其道,则舜受其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滕文公下》) 不合道义的即使一筐饭也不能接受,合乎道义的即使像舜继承尧的天下也不过分。这话准确地表述了儒家“以义统利”思想的内涵。儒家思想中的“以义统利”引领着管理者处理好盈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为企业提供了所需的原料、资本和人力资源,使得企业能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同时企业的盈 利必须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如污染环境,从而损害社会利益。在这里“义”和“利”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儒家所谓的义,是指整体的利益,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对于企业来讲,强调生财有大道,利己不损人。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由此可见,孔子不是反对致富,只是主张正当致富。而儒家所谓的利,既不是狭义的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