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中国自然地理教学参考书》

主编:聂树人单树模常剑峤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济南

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热力作用,主要从冷热原的角度讨论青藏高原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二是机械的动力作用,这种动力作用影响范围很宽广,从局部环流到长波以至超至长波都受到地形牵制。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地形迫使气流爬越它或绕过它而产生,青藏高原是一个东西长的椭圆体。长轴基本上顺风向,气流绕行的部分就会更重要些。

(1)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

为了从冷热源角度来讨论青藏高原对天气,气候的作用,应首先了解高原冷热源情况。下面根据叶笃正《青藏高原气候学》“引论”介绍如下:

关于青藏高原冷热源问题,过去有过不少人讨论。但由于计算方法不同,不但结果不同,也涉及到对从冷热源定义的问题。总的来说,有两种定义:一种是从下垫面出发,如果某地区源。但这种热量不一定都能用于本地区的大气。有一部分或大部分可以输送本区以外的大气。第二种定义是:在某个月里,某个地区的大气柱内有净能量的收入(通过运动从侧边界流出的能量不计在内,)则在这个月这个地区的大气称为热源,有净能量支出,称为冷源。第二种定义的冷热源暂称为地面冷热源,第二种称为

大气的冷热源。

从地面有三种能量可以输送给大气:一种是地面有效辐射,一种是潜热,一种是湍流感热。高原上三者之和见表3—1 表3-1高原平均地面向大气输送的总热量

月份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212 260 380 443 495 481 418 385 355 296 232 196 344

从上表可以看出,全年平均,高原的每平方厘米的每天向大气输送约344卡的热量。从布特科年平均蒸发潜热及湍流感热分布图可看出,两者全年最大值皆发生在北美东岸沿海(北纬40度,西经60度区域),它们分别为120和50千卡·厘米-2·年-1.

青藏高原这种冷热源作用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在夏季,除机械动力作用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热力作用。一些研究者指出,高原的剧烈辐射效应以及高原南部和东南部的凝结潜热释放,使夏季青藏高原成为一巨大热源。它直接加热于对流层中部大气,造成高原对流层上层强而稳定的高压,即青藏暖高压。青藏高压占据了对流层上层的亚非广阔的副热带地区。不仅影响北半球流场,而且和南半球的流场直接相关。Krishnamurt把青藏高压看作在对流层中上层的一个大尺度的阻塞高压,对于低纬度纬向气流形成一个巨大障碍。他模拟了南纬25度---北纬40度200毫巴层北半球夏季环流,初始流场是纬向的,脉冲式地输入一个已存在的青藏高压作为一个巨大障碍。他在计算出的平均运动场中,得到了许多已知的对流层上层气候特征,例如非洲高压,大西洋中部槽,太平洋中部槽,墨西哥高压和青藏高原南部的东风急流等。虽然这个实验是粗糙的,但它非常形象地表明青藏高压在大气环流气候特征中的巨大影响。

“青藏高压是夏季东亚环流中的一个重要的高空天气系统。它不仅尺度大,而又相当稳定,其演变比对流层中低层某些系统的演变有提前的特点。因此国内外的气象工作者都十分注意青藏高压的研究工作。近几年来的研究工作表明:它与中国及东亚地区的大范围旱涝有重大的关系。从100毫巴青藏高压中心和脊线的变化可以看出,当脊线偏北,且高压中心偏离高原而东移,则长江

流域大范围严重干旱,或者长江下游地区干旱;相反,如脊线位置偏南,高压中心稳定在高原上,则长江流域雨水偏多。另外,在夏季500毫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对我国的降雨带和干旱带有密切的关系。而100毫巴青藏高原和500毫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关系也十分密切。不少研究者指出:当100毫巴青藏高压东伸(东部型,带状型),也往往是500毫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的时期,当青藏高压为西部型时,500毫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很少西伸北跳。日本气象工作者也非常关心青藏高压对日本夏季天气的影响。他们注意到00毫巴青藏高压向东移动,500毫巴小笠原高压向西移动的情况下,小笠原高压将在日本西部持续很久,从而使日本西部遭受严重干旱。1972年世界不少地区如印度,中国,苏联的某些地区都发生了干旱,而该年夏季100毫巴青藏高压的范围很广,脊线位置偏北,中心强度强而且十分稳定。

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冷热源迅速的季节变化对于该地区东,西风环流的形成和变化也起着巨大的作用。每年隆冬以后,冷源作用减弱,热源作用日渐加强,先后引起该地区边界层和边界层以上大气增温,削弱了高原南侧南北向的温度梯度,进而高原南侧的西风环流减弱。当高原南部西风环流变为东风环流,而这时高原北侧温度梯度加大,使西风环流大大加强。盛夏以后高原热源作用减弱,冷源作用日渐加强,使高原上大气温度降低,增大高原南侧的南北向温度梯度,进而加强了高原南侧的西风环流;而此

时对于高原北侧来说,由于温度梯度的减弱,西风环流有所减弱。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冬夏冷热源的变化,对于垂直环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冬季,高原上大气的冷源加强了亚洲这一经度经典的Hadley环流,使得通过东经90度的Hadley环流为最强。在北纬25度以南是一个强大有Hadley环流圈,在低纬和赤道附近地区上升,其高度可达200毫巴以上,在约北纬25度附近地下沉。这是季风区冬季环流特征之一。沿东经90度的平均经圈环流,代表通过青藏高原的情况。它的Hadley环流比季风区更为强大,这里Hadley环流延伸到了北纬30度以北。这表明青藏高原上空大气是个冷源。更由于这个冷源处于对流层大气的中部,它就大大地加强了季风区的Hadley环流强度。

在夏季,叶笃正等认为:“高原地区范围内存在一个强大的上升气柱,此上升气柱在高原上空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辐散流去,其中向东的一支上升到200毫巴以上,在东经180度以东才下沉。这个巨大的东西环流足有150个经度以上,而在高原以东大陆上上升的空气向东运行的较近,不到东经125度便开始下沉。这就表明由热力作用在高原主体上升的气流对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作用不大,而主要是影响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这点看,青藏与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尤其是与东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密切的遥切的相关。下沉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空气,只是来自高原以东的由大陆上升的气流。由此可推论,最早陶诗言和朱福康提出的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向而行的一

种关系,是由于某种动力作用而引起的。”

Koteswaram曾提出,在夏季东亚的西南季风区存在一个巨大的经向环流圈,1964年陈秋士等以实际风资料证实了这个季风环流。东经55度--140度的平均经向环流情况看出这种季风环流是非常清楚的,其北支上升气流远达北纬40度。其南支下沉气流出现于北纬5度以南,主要下沉于南半球。通过青藏高原东经90度的经向环流。也反映出巨大的季风流圈之内,在高原的南北两侧还有两个较小的经向环流圈。高原南侧的经圈环流高达150毫巴以上,北侧的环流圈较小,高度稍高于300毫巴,但南北两个经圈环流的下限高度相同,均在500毫巴左右。叶笃正等人指出,高原南北两侧的经圈环流只出现于青藏高原的经度范围内。这可以说明高原南北两侧的两个较小的经圈环流是高原加热的结果,因为相对高原四周的对流层中部大气,高原大气是个热源。

(2)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着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迫使西风气流分支,由于青藏高原是一个高大突起的大陆块,对于500毫巴以下东西环流有显著的分支、绕流和汇合作用。分支和汇合作用在高原迎风面和背风面形成“死水区”,绕流形成北脊南槽环流,对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天气气候都有重要影响。冬季,西风气流在高原西端分为南北两支,北支在高原的西北部西南气流,绕过我国新疆北部以后转为西北气流,也就是

说,流线呈反气旋性弯曲;南支在高原的西南部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之后转为西南气流,流线呈气旋性弯曲,在孟加拉湾附近曲率最大并形成低槽,然后经我国西南地区向东,在长江流域与北支气流汇合,向东流出。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分支现象从10月份开始一直可以继续到次年6月,它可以影响到9公里的高度或者更高一些,从平均风速场来看,冬季南支西风要强于北支。

第二,迫使迎风气流爬坡,使高原四周边坡上出现多雨带。冬季多偏西北气流,高原北坡,西坡出现多雨带,夏季多偏南偏东风,高原南坡和东坡出现多雨带。一定强度的气流可爬越高原。兰州高原大气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对冬夏环流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夏季高原的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气流的绕流作用上,而在冬季,高原的作用在绕流和爬坡两方面作用都很重要。这说明夏季弱气流过高原时,以绕为主。而冬季气流较强,除绕以外,还可以爬过高原。

第三,屏障作用。青藏高原不仅阻碍西来系统的前进,而且直接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侵和夏季西南季风深入内陆。从7月份1.5公里高度上的流场来看,靠近高原四周的气流,基本上是流向高原的,在高原地区低层应为辐合上升运动。应该强调指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这就迫使来自印度的西南季风限制在高原南侧运行。这支气流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作气旋性旋转,然后经我国西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在北纬36?附近与

西北气流相遇而形成辐合线。夏季我国东半部正是由于西南季风带来了大量潮湿空气。因此水汽多,温度大,降水丰沛,气候湿润。而我国西北地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潮湿空气不能深入内陆,故水汽少,温度小,云雨稀少,形成干旱气候区。

由于青藏高原对于对流层低空的空气流动起着屏障作用,形成了高原南侧印度地区冬干暖,夏温湿的气候特色,而在高原北侧南疆和河西一带冬季干冷,夏季干热。同时,由于高原的屏障作用,使蒙古人民共和国一带冬季少受暖平流的影响,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出现了强大的蒙古高压。夏季印度半岛北部很少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有利于热低压的维持。

第四,“暗礁作用”。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一些主要山系可以高达5000—6000米以上,这块大台地象水底的暗礁一样,虽然不能直接阻挡平流层到对流层上部的气流,但可通过气流上下之间的垂直切变,间接地影响到100毫巴高空的流场。

青藏高原主要是通过上述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来影响大气环流,但人们还知道,当一气流流过粗糙面时,要受到摩擦作用的影响,近地表面的空气运动将变成湍流。如果考虑地转偏向力作用下的大尺度运动,地表摩擦还将在边界层内引起穿过等压线运动,因而在边界层顶产生垂直气流。地表摩擦在高原侧边界更有这样一种作用,即它可以使接近侧边界的气流减小,而离侧边界较远的自由大气运动没有减速。这样就在靠近高原侧边界的气流产生了涡度,这种作用可以引起局部高低压的生成。罗四维

在分析青藏高原东侧低涡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在青藏高原东侧低涡生成中,高原侧边界的摩擦作用是一个极有利的条件。高原东南方的偏南方气流受到高原侧边界的摩擦会产生气旋性切变。高原东北方的偏北气流则产生反气旋性切变,两者之间除产生风场不连续的切变线以外,还可因辐合作用而生低涡,西南低涡开始多由这种侧边界摩擦而成的。

青藏高原上的地形并不是平坦的,而大面积凸凹不平的,这就使摩擦作用更复杂化。这种复杂化的摩擦作用,可以引起冬夏不同的准常定性的摩擦层以内的局地性环流。

按照经典说法,季风是由于地球上海陆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一种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海陆间热力作用的差异,既然海陆间的热力差异是形成季风的根本原因,我们自然想到,由于巨大而高耸的青藏高原的存大,它们四周自由大气间同样存在着季节性的热力差异,这种差异也必然会产生类似于季风的现象。例如,在冬季,青藏高原上的大气层相对于同高度自由大气是冷源,因而在高原上形成一个冷高压,高原上盛行反气旋环流,到夏季,青藏高原上的大气相对于高度自由大气是热源,因而形成强大的热低压,高原上盛行气旋性环流。这种环流系统和季节变化,使高原地区盛行风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因此,高由禧等参照海陆热力差异所造成冬复相反的季风现象的定义,将高原地区由于高原和四周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造成冬复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

叶笃正等指出,发生在对流层中的青藏高原季风,虽然只是行星边界层的现象,在盛夏厚度最大也不过离地面2-3公里,但其作用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亚洲对流层低层季风和对流层高层行星风系之间的一个作用纽带,通过它,加强了对流层低层季风,破坏了对流层中空的行星气压带和行星风带,形成了这一地及其邻近地区的各种天气气候现象。

①青藏高原季风增厚了中国冬夏对流层低层季风。中四东部地区冬季东北季风是很浅薄的。在华北仅500米厚,即使在华南也不过是2000米以下的现象,可是在1月沿北纬30?盛行风剖面上,东北季风离高原越近则越厚,上海,南京带东北季风仅是500米以下的现象,汉口可达1000米,宜昌1500米,重庆,成都可达2500米厚。

夏季西南季风也是如此,印度北部西南季风厚度仅2000米左右,2000米以上偏东风盛行,即使在印度中部和南部,西南季风厚度亦仅4000米上下,而腾冲,昆明西南季风可达5000—6000米,贵阳,桂林可达6000—7000米,再往东,福州,桃园西南季风又趋降低,总之,中国西南地区西南季风比同纬度印度夏季风要厚1—2倍左右。

从青藏高原冬夏冷热源作用的不同,和它们所诱致的冬季青藏冷高压,夏季热低压和垂直结构的变化,就很容易理解我国西南地区冬夏季风特别深厚的原因。中国西南地区,冬夏季分别处在青藏冷高压环流和青藏热低压环流的东南方,应分别盛行东北

季风和西南季风。随高度增加此冷高压和热低压向高原主体缩小,故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均向西增高,云贵带西南季风最厚。因此,青藏高原季风是在对流层低层季风的背景上形成的,华西地区冬夏季风特别厚,是高原季风和低层季风叠加的结果。

②青藏高原季风的形成演变不仅将引起冬夏季风的强弱变化,也必然形成各种天气气候特点和天气气候的异常。例如,夏季青藏热低压和中国东部以流层中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配合,热低压超强,其东侧西南季风也超强,西南季风顺着高原东侧地形越往北侵袭,中国西北和华北上空水汽也越丰富,中国东部地区雨量也将增多;反之,青藏热低压因某种作用强度越弱,中国上空水汽越缺乏,很可能会产生大地区干旱。冬季青藏冷高压强度的强弱反常,也必然引起中国西部地区冬季风和气候的反常。

青藏冷高压和热低压(或冬夏高原季风)季节建立的早迟,强度的强弱不,中心位置的偏移和高低压范围的大小,会使青藏高原季风和我国冬夏季风反常,进而形成中国天气气候的反常。

③青藏高原季风破坏了对流层中部的行星气压带和行星环流。在青藏高原的纬度带和平均高度上,如果没有青藏高原,冬夏季均应盛行行星季风(根据数值试验,在没有高原时,盛夏副热高压脊应位于北纬25?上空,高原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脊的北边,应盛行行星西风)。但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以及高原主体热效应的季节不同,冬季产生了高原冬季风和青藏冷高压。夏季产生了高原夏季风和青藏热低压,虽然它们的厚度都不大,但在

某一范围内足以改变高原地区的行星环流。冬季,在行星西风带中,由于有青藏冷高压的存在,冷高压的反气旋环流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行星西风环流,同时,因为高原冬季气温降低,根据热成风适应原理,这有利于高原南侧副热带西风急流向高空的加强。但却减弱了高原北侧的高空行星西风,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现象。此外,由于夏季高原强烈加热的结果,和冬季相反,在对流层上部形成高压而减弱其南侧西风环流,甚至改变为相反的东风环流,但却加强了其北侧行星西风环流,实际情况正是如此,与高原热低压环流相对应,在对流层高空出现一个强青藏高压环流,脊线位于北纬35?(比没有高原偏北10个纬度)。在其对高原的南北侧分别出现强闭合东风急流和西风急流区。也就是说,夏季高原热低压破坏了高原地区对流层中部的行星西风带,但却加强并扩大了对流层高空的行星风带。

更重要的影响还在于高原季风冷高压和热低压的季消失和增长,特别是和夏季高原热低压消失增长有密切关系的对流层上部的青藏高压的消失和增长,它们的形成和稳定引起了高原地区行星西风带的强烈变化和位移,使北半球西风环流在6月和10月发生两次急剧的长波调整,从而分别促使我国盛夏建立(冬季结束)和冬季开始(夏季结束)。天气气候也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季节变换。

④青藏高原季风特别是在夏季改变高原地区副热带高压的性质,并加强了南北半球间的季风现象和南北半球间空气,水分,

动量和能量的交换。过去的研究结果指出:青藏冷高压和热低压的范围,低层大,高层小,它们的厚度分别可达5公里和6—7公里。因此,从海平面至5—7公里,冬季空气是向外辐散,夏季向高原辐合,加上高原大地形的强迫作用,造成高原地区大规模的强而厚的升降运动,形成强的季风经圈环流。冬季出现了哈德莱环流圈相似的环流圈。低纬度的上升气流到了高空流向青藏高原,并在高原上下沉,在地面上又流向低纬,夏季出现了与经典哈德莱环流相反的环流,空气高原地区上升,到了高空流向低纬,并在低纬地区下沉,到达地面后折向高纬度流去。

从空气质量的季节变化看,亚非大陆是全球空气质量季节变化最大的地区,亚洲地区则是这最大地区的最大中心地区,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则是最大中心地区的最核心地区。这些地区空气质量季节变化的增减量,除了在北半球不同地区间(例如东西半球间,海陆间)相互调整外,很重要的部分是依靠南北间空气质量的调整。北印度洋是跨越赤道空气输送中最重要的通道。根据青藏高原对南亚夏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实验可知,有了高原以后,高低空跨越赤道气流加强了,索马里低空急流也加强了,我们认为这此现象都和青藏高原季风作用有密切关系。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9, 9(11), 1042-1049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347463.html,/journal/ag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347463.html,/10.12677/ag.2019.911110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 on the Tibet Platea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Xianru Li 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Oct. 22nd, 2019; accepted: Nov. 1st, 2019; published: Nov. 8th, 201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onthly reanalysis data of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resolution 0.125? × 0.125?) of ECMWF from 1979 to 2018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 teristics of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tre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sensitive areas by using the least square method, regression analysis, signi-ficance test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overall temperatur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urrounding areas, and the tempera-ture on the plateau gradually increases from west to east,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em-perature of four seasons. There are two obvious low temperature centers on the plateau, namely the Kunlun mountain area and the Qilian mountain area, and the high temperature 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Qaidam basin area. 2)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nnual precipitat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Precipitation gradually increases from the northwest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plateau. The main precipitation 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region, and the secondary precipitation 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region. There are a dry season and a rainy season on the plateau. Precipitation in most areas is concentrated in summer, while winter is the dry season of the year. 3) The plateau as a whole shows a trend of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there are five areas with relatively sensitive tem-perature changes, and the sensitive areas in the middle of the plateau show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4) Precipitation in most area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did not show an ob-vious change trend. The regions with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precipitation were the eastern Tanggla Mountain and the Yarlung Zangbo Grand Canyon, while the regions with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were the south Tibet valley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plateau and the Xining region in the east of the plateau. Keywords Qinghai-Tibet Plateau,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nge Trend

浅谈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浅谈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被称为“世界屋脊” 的青藏高原,雄踞在亚洲的中部,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它南起27° N ,北止40° N ,纵跨纬度13° ;总面积约230 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 米。地域之广阔,地势之高峻,是世界上其它高原所无法比拟的。如此雄姿,不仅使它本身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高原气候,而且由于它的存在,对北半球西风气流的东进、东亚的季风环流起屏障作用;同时它又对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大雨或暴雨的西南低涡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作一肤浅的阐述。 首先,在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由于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三四千米以下的西风气流分成南北两支急流。北支在高原西北部形成西南气流,给高原北侧,新疆中部的天山地区带来一定的湿度。当这支气流再绕过新疆北部以后和南下的极地大陆气团汇合,转为强劲的西北气流,使我国冬季风的势力增强,并向南伸展得很远。南支气流在高原的西南部形成西北气流,使本来就很干燥的南亚西北部雪上加霜,更加干燥(在世界气候类型困上,那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当这股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以后,又转为西南气流,掠过我国的云贵高原以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运动,直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股来自低纬度的暖性气流又往往是造成我国江南地区“暖冬”天气的重要因素。这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东流,形

成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这支西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卫星云图上所看到的过往我们上空的云,总是自西向东运动,其动力就是这股西风)。与此同时,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和汉中一带,恰在这南北两支气流之间,风力微弱,空气稳定,成为“死水区”,多云雾天气。 在夏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北移,西风南支气流消失,夏季风迅速向北推进,气旋活动频繁,我国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先后进入雨季。到了10 月以后,西风又逐渐南移,南支西风气流又重新出现,夏季风复退,冬季风又控制了我国东部南北。综上所述,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我国大部分地区均能受到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如是那样,我国的气候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本身所产生的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热力作用直接影响着东亚的季风环流。冬季,巨大的高原,因地势高,冰雪面积大,空气稀薄,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成为一个低温高压中心。此中心一方面使高原南侧的西风南支气流得到加强;另一方面,这个低温高压中心又迭加在蒙古高压之上,更加强了冬季风的势力,使我国东部南北温差增大。夏季,青藏高原上为一热低压。这个热低压又强烈吸引着来自南亚地区的西南暧湿气流,使西南季风的势力加强,给江南北部、江淮地区送去大量的降水。特殊年份也能影响到川西、陇东地区。同时,在高原的高空,又常形成一个暖性高压。这个暖性高压在东移时,常给川、陕、云、贵各省带来干旱天气,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结束,转为伏旱。这个暖性高压,如果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东亚大气环流及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体积巨大,平均海拔4000m以上,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高原气候区域。这里,气压低,大风多,日照长,年辐射强,年均温低,气候温凉,常年无夏,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多对流性降水,降雪日多,具有与周围环境不同的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不仅本身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而且对加强东亚季风环流起着重要作用,对我国气候有着极大影响。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东亚季风产生很大的动力扰动和热力影响,对东亚季风起着维持和加强作用。 青藏高原的作用主要通过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1.青藏高原地形对对流层低层风场的动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高原附近西风气流的绕流分支现象和对南北气流的屏障作用。 ①迫使西风气流分流。 由于青藏高原是一个高大突起的大陆块,对于500mb以下东西风环流有显著的分支、绕流、和汇合作用。分支和汇合作用在高原迎风面形成“死水区”,绕流形成北脊、南槽的环流形势,对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天气气候都有重要影响。冬季,当西风带南移控制中国广大地区上空时,青藏高原使4000m以下的西风环流在高原西端分成南北两支。北支在高原西北部为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以后转为西北气流,流线呈反气旋性弯曲;南支在高原西南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以后转为西南气流,流线呈气旋性弯曲,在孟加拉湾附近曲率最大,并形成低槽。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汇合向东流去。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分支现象从10月份开始一直可以继续到次年6月,不仅在对流层下部常有这种现象存在,而且可以影响到9公里的高度或者更高些,从平均风速场来看,冬季南支西风要强于北支。在高原地形的规定下,西风带分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使西风带的范围向南扩展了,其南界可达北纬15°~20°。这导致了冬季风可以向南扩散得更远。同时,南支西风气流的消长,又是冬夏季风交替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高原的屏障作用。 青藏高原动力作用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东亚大气环流起一种屏障作用。它不仅阻滞西来天气系统的东移,而且还直接阻挡我国西部对流层低层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流,冬季,它阻挡了北方冷空气南侵,使西北内陆冷空气积聚更快,冷高压势力更强,从而使得该地区冬季更加干冷。而且在高原的制约下,冷空气南下途径偏东,使东部地区冬季风更为猛烈。同时,正是这种阻挡作用使得高原南侧印、缅一带冬季极少受到寒潮影响。夏季,西南季风在高原的阻挡下,不能深入北上,迫使印度的西南季风限制在高原南部。或者使西南季风只能绕过高原,在它的东南边缘,进入我国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加强了这些地区的降水过程,形成湿润的气候环境。而我国西北地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潮湿的空气不能深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故水汽少、湿度小、云雨稀少,形成夏季干旱少雨的干旱荒漠气候。此外,高原还使来自孟加拉湾的热带风暴或台风,也被阻留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由于青藏高原对于对流层低空的空气流动起着屏障作用,形成了高原南侧印度地区一带的冬干暖、夏温湿的气候特色,而在高原北侧南疆和河西一带冬季干冷,夏季干热。同时,由于高原的屏障作用,使蒙古人民共和国一带冬季少受暖平流的影响,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出现了强大的蒙古高压。夏季印度半岛北部很少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有利于热低压的维持。 ③迫使迎风气流爬坡,使高原四周边坡上出现多雨带。 冬季多偏西北气流,高原北坡、西坡出现多雨带;夏季多偏南偏东风,高原南坡和东坡出现多雨带。一定强度的气流可以爬越高原。兰州高原大气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对冬夏环流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夏季,高原的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气流的绕流作用上,而在冬季,高原的作用在绕流和爬破两方面都很重要。这说明夏季弱气流过高原时,以绕为主。而冬季气流较强,除绕以外,还可以爬过高原。 ④“暗礁作用”。 青藏高原海拔4000m以上,一些主要山系可达5000~6000m以上,这块大台地像水底的暗礁一样,虽然不能直接阻挡平流层到对流层上部的气流,但可以通过气流上下之间的垂直切变,间接地影响到100mb高空的流场。 2.青藏高原通过热力作用深刻影响东亚大气环流。 首先在于高原是一个高大突起的大陆面,对于四周的自由大气来说,在冬夏起着明显的冷热源作用。 冬季,巨大的高原,因地势高,冰雪面积大,空气稀薄,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成为一个低温高压中心。这样,高原比周围自由大气冷,一方面与南侧自由大气之间就形成了显著的温度梯度,高原有向外的空气质量输送,高空等压面向高原倾斜。结果,使西风南支气流得到进一步加强。而南支气流的维持和加强,如前所述,是东亚季风环流得到加强的标志。另一方面,这个低温高压中心迭加在蒙古高压之上,也更加增大了冬季风的势力。 夏季,青藏高原上空的温度比四周同高度的自由大气高,高原上的气流上升运动比东部强,使得在高原低层形成热低压,使低空有空气向高原输送,大大增强了印度低压的强度,从而加强了夏季风的势力。 冷热源作用使高原西部在10~4月形成冷高压,6~8月出现热低压,5月和9月为冷高压和热低压的转变时期。高原上冷高压和热低压的形成,使高原地区产生了特殊而复杂的气压场和流场结构。在冷高压的南侧印、缅上空产生一个低压带,热低压北侧有一高压带,这些高低压的出现,对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形成,以及冬季喜马拉雅多雨带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其次,青藏高原夏季加热作用,对东亚大气环流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加热作用,使中、下层产生巨大辐合,高空产生巨大辐散,形成特殊的副热带高压,即青藏高压。其势力的消长,位置的移动,对我国东部地区旱涝的影响。如青藏高压位置偏西,则长江中、下游,川东及贵州多雨,而川西与华北少雨;高压位置偏北,则对应着长江流域大范围严重干旱;偏南则对应长江流域多雨偏涝。 总之,青藏高原通过上述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的综合影响,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化,同时也加大了我国季风气候的强度及其空间范围。对东亚大气环流有着极重要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学院:资源与坏境学院 班级:10农业资源与环境 学号:2010084023 姓名:石继龙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 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个纬度。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青藏高原的平均高度在4公里以上,是全球最高最大且具有复杂地形的巨大台地,其主体呈椭圆形。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有三个方面: 一、对气温的影响 1.机械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矗立在29°-40°N间,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35个经度,有相当大的面积,海拔在5000m以上,有一系列的山峰超过7000-8000m,占据对流层中低部,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巨大岛屿,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从西伯利亚西部侵入我国的寒潮一般都是通过准噶尔盆地,经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而直下东部平原,这就导致我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受西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北部为低。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障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从冬季北半球700hPa与500hPa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高原北部冬季各月都是西北侧暖于东北侧,高原南半部,则东南侧暖

于西南侧,这显然是受到上述分支冷暖平流的影响所致。因西风在高原西侧发生分支,于是高原西北侧为暖平流,西南侧为冷平流,绕过高原之后,气流辐合,东北侧为冷平流,东南侧为暖平流。 夏季青藏高原对南来暖湿气流的北上,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不过暖湿气流一般具有不稳定层结,比冷空气易于爬越山地。从夏季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由巴基斯坦北部和东北部阿萨姆两个地区总是有两个伸向西藏方向的暖舌,其中有一部分暖湿气流越过高原南部的山口或河谷凹地,流入高原南部,这是形成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东向西伸展的暖区的重要原因。 青藏高原阻滞作用对气温的影响,不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并且波及到对流层中层。根据我国衢县与同纬度德里各高度上月平均气温的比较,可以看出在500hPa及其以下各层的气温皆是衢县低于德里,尤其是冬半年的差异更大。 2.热力作用 将青藏高原地面的气温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冬季高原气温偏低,夏季则偏高。根据观测资料分析计算表明,从11月至翌年2月是四周大气向高原地-气系统提供热量,这时青藏高原是个冷源,其强度以12月、1月份为最大,向四周自由大气吸收热量600多J/cm2d。春夏季青藏高原是个强大的热源,其强度以6、7月份为最大,向四周大气提供热量850J/cm2d以上。就全年平均而论,青藏高原地-气系统是一个热源。冬季青藏高原的冷区偏于高原的西部。夏

·青藏高原地质构造与资源环境研究专栏·(精)

·青藏高原地质构造与资源环境研究专栏· 西藏普兰县马攸木砂金矿床的发现及其意义 多吉1,温春齐2,刘建林1, 巴桑1,官辉1,霍艳2,格桑多庆1 (1.西藏自治区地勘局,西藏拉萨850000;2.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1999年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马攸木地区首先探查到砂金异常,进而通过预查、普查和详查,发现了砂金储量居目前西藏之首的马攸木砂金矿床。该矿床Ⅰ号矿体长为14196.3m,平均宽度为126.61m,平均厚度为11.25m,加权平均品位为0.5116g/m3,砂金资源总量属大型。介绍了Ⅰ号矿体砂金的形态与粒度、成分和成色。马攸木砂金矿床的发现,对西藏地区及古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域的找矿与成矿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砂金矿床;马攸木;西藏 中图分类号:P618.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52(2003)11~12-0896-04 Discovery of the Mayum placer gold deposit BurangCounty Tibet and its significance DUOJI1WEN Chunqi2LIU Jianlin1BASANG1GUAN Hui1 HUO Yan2GESANG Duoqing1 (1.Tibet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Lhasa 850000 Tibet China; 2.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Tibet China) Abstract:Placer gold anomalies were found in the Mayum area in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in 1999 and then through regional appraisal and detailed reconnaissance the Mayum placer gold deposit whose placer gold reserves now rank first in Tibet was found. Orebody No. 1 of this deposit is 14196.3 m long126.61 m wide and 11.25 m thick on the average and has a weighted average grade of 0.5116 g/m3. According to the placer gold resources this deposit belongs to a large one. In the paper the shape grain size composition and fineness of placer gold in orebody No. 1 are introduced. The discovery of the Mayum placer gold depos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gold prospecting and the study of the metallogenic theory in Tibet and the Tethys-Himalaya metallogenic domain. Key words:placer gold deposit Mayum Tibet 藏南特提斯晚侏罗世维美组的沉积环境 江新胜1,2,颜仰基2,潘桂棠2,廖忠礼2,朱弟成2 (1.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59; 2.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 摘要:对维美组的沉积结构、构造、动物群生态特征、地层展布情况和放射虫硅质岩的产出

青藏高原发展史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南美州、非州、澳大利亚、南极州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 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青藏高原抬升过程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它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上升都使高原地貌形态得以演进。 高原第一次上升,发生在距今340万年~170万年,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从1000米左右上升到2000米以上,此时高原已经形成,这次上升运动被称为“青藏运动”。 高原第二次强烈隆升发生在110万年~60万年左右,高原面在80~60万年平均高度达到 3000~2500米左右,高原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高原上山地全面进入冰冻圈。高原的新旧断裂活动活跃,高山深谷地貌形成并发展。环流形势被打乱,气候从温暖湿润转为寒冷干旱,地域差异性明显增大。 高原第三次强烈隆升发生在距今15万年左右,这段时间,高原的平均高度已达到4000米以上,一些高山超过了6000米,使高原内部的气候更加寒冷干燥。 地质历史进入全新世(距今一万年前),高原继续抬升,形成了今天高原面平均高度达到4700米。高原的强烈降升,给亚洲东部的自然环境以深刻的影响,高原的动力作用和势力作用改变了周围地区的环境。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形成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9个发展阶段

自然地理课程作业一一一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概述 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这些大山海拔都在五六千米以上。所以说“高”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湖泊众多。高原上有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这些湖泊主要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立门户,独成“一家”。著名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为断层陷落湖,面积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达3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其次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纳木湖,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 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有不少湖还盛产鱼类。在湖泊周围、山间盆地和向阳缓坡地带分布着大片翠绿的草地,所以这里是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一、青藏高原隆起对地貌的影响 我国现代地貌格局与特点的最终形成是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的内、外营力做共同做用的结果,燕山运动以前形成的山脉高原在进入第三纪时,已经长期侵蚀夷平。与现代地貌关系最密切的是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期间隆起的青藏高原,与高原巨大高度,广阔面积屹立在我国西南部构成第一级阶梯,最后奠定了我国现代地貌格局。

青藏高原海拔

篇一: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 张庆奎 200621059 气象学2班 一、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 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对气候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太阳辐射主要包括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三个波段。概括起来说,达到植物表面的红外辐射的能量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一半,其中仅有约0.5-1.0%用于光合作用。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植物的形状、颜色与品质的优劣起着重要作用。 二、气温低、日较差大、年变化小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低,构成了青藏高原气候主要特征。位于藏北高原和青南高原的可 可西里年平均气温在一4℃以下一等温线与等高线相重叠,自成一闭合的低温中心,为青藏高原温度最低的地区,也是北半球同纬度气温最低的地区,青藏高原有一半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o℃,其它地区如雅鲁藏布江、河汉谷地和柴达木盆地相对比较温暖,年平均气温在3一5℃。 青藏高原气温变化小,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各地年较差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年较差是北部大南部小,西部大东部小 青藏高原年较差比同纬度东部地区要小4-6℃以上。形成高原年较差小的原因是,夏季温度比较低,而冬季的温度不太低,尤其是在西藏南部地区,冬季干燥,太阳辐射强,局部地区增温比较明显,所以,冬季相对而言不太冷,导致气温年变化较小。 三、降水少、地域差异大 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自藏东南4000毫米以上向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冷湖逐渐减少,冷湖的降水量仅有17.6毫米,最多降水量约是最少降水量的200倍。以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巴昔卡为例,降水量极为丰沛,平均年降水达4500毫米,是我国最多降水中心之一。由于高耸的喜马拉雅山东西走向,以及缅甸西部的那加山南北走向,构成朝西南开口的马蹄形的地形,每当夏季从孟加拉湾吹来的温暖偏南气流冲入马蹄形的地形后,迫使气流转变成气旋性弯曲,这可以从马蹄形内台站地面风向频率看出,东北风和西南风频率几乎相等,形成季风辐合区,而巴昔卡正好地处西南气流转为东北气流的位置上,易造成丰沛的降水。溯雅鲁藏布江北上,深入高原腹地,降水急剧减少,而且沿雅鲁藏布江地区的降水可达400毫米,比流域两侧山麓一带降水多,雅鲁藏布江河谷地是西藏主要农区。 在喜马拉雅山北麓与雅鲁藏布江之间,有一狭长的少雨区,年降水量少于300毫米。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屏障作用,阻挡南来的暖湿气流北上,气流翻过高大山体,下沉增温,相对湿度变小,不易形成降水,为雨影区,是西藏较为干旱的地区。东念青唐古拉山以北地区,降水较多,为400-600毫米。藏北地区受切变线、低涡天气系统影响,加上有利的地形条件,成为藏北多雨中心,气候比较湿润。雅鲁藏布江下游与怒江下游以西地区,是青藏高原年平降水量较多的地区,一般都在600-800毫米以上。黄河流域的松潘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700毫米。祁连山脉的东南部也是一个年降水量较多的地区,平均500毫米左右。其它大部分地区约在200-500毫米,高原东部的三江流域横断山地区降水偏少,在400毫米以下,其中尤以怒江河谷降水更少,是著名的于热河谷,出现具有亚热带干暖河谷特征的灌丛。被河流切割的地区,象吉隆、聂拉木、亚东等地,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年降水量也可高达1000毫米以上,随着高原抬升降水迅速减少。 四、高原气候带的特征 里仅对高原气候带和藏东南山地亚热带、热带北缘气候的基本特征分述如下: 五、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雄姿,不仅使它本身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高原气候,而且由于它的存在,对北半球西风气流的

青藏高原对气候

浅谈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雄踞在亚洲的中部,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它南起27°N,北止40°N,纵跨纬度13°;总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地域之广阔,地势之高峻,是世界上其它高原所无法比拟的。如此雄姿,不仅使它本身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高原气候,而且由于它的存在,对北半球西风气流的东进、东亚的季风环流起屏障作用;同时它又对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大雨或暴雨的西南低涡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由于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三四千米以下的西风气流分成南北两支急流。北支在高原西北部形成西南气流,给高原北侧,新疆中部的天山地区带

来一定的湿度。当这支气流再绕过新疆北部以后和南下的极地大陆气团汇合,转为强劲的西北气流,使我国冬季风的势力增强,并向南伸展得很远。南支气流在高原的西南部形成西北气流,使本来就很干燥的南亚西北部雪上加霜,更加干燥(在世界气候类型困上,那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当这股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以后,又转为西南气流,掠过我国的云贵高原以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运动,直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股来自低纬度的暖性气流又往往是造成我国江南地区“暖冬”天气的重要因素。这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东流,形成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这支西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卫星云图上所看到的过往我们上空的云,总是自西向东运动,其动力就是这股西风)。与此同时,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和汉中一带,恰在这南北两支气流之间,风力微弱,空气稳定,成为“死水区”,多云雾天气。 在夏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北移,西风南支气流消失,夏季风迅速向北推进,气旋活动频繁,我国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先后进入雨季。到了10月以后,西风又逐渐南移,南支西风气流又重新出现,夏季风复退,冬季风又控制了我国东部南北。综上所述,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我国大部分地区均能受到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如是那样,我国的气候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本身所产生的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热力作用直接影响着东亚的季风环流。冬季,巨大的高原,因地势

(完整版)青藏地区(导学案)(含答案)

青藏地区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分析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对能源与地质构造的影响。 2.理解高寒气候的形成,分析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学会描述青藏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 3.理解高原农牧业分布特征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 4.形成以“高”为中心的知识结构图 【学习重点】 1.青藏地区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描述青藏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 2.高寒环境对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能源,资源等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位置:位于中国西南部,山以西,山以北,山 和阿尔金山、山以南, 2、范围(行政区):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西部、甘肃部和南部边缘地区。 二、地形:主要位于我国地势________阶梯,地形以_______为主 1、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的高原,连绵、广布,平均海拔超过 米。有“”之称。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几乎都在该地区。 2、大峡谷为世界之最。 3、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 三、气候: 1、由于高,形成独特的气候。 2、主要气候特征: ①结合青藏地区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分该地区的气温特点 ②结合中国降水量分布图,描述青藏高原区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四、水文特征 补给多,冈底斯山脉以南受来自洋季风影响,水量较大,落差大,资源丰富。尤其是大峡谷地区,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主要河流:这里是不少大江大河的源头,我国的_________、、都发源在这里。 主要湖泊:我国内陆湖泊主要分布区之一,湖为我国第一大湖,湖为海拔最高的湖泊。

五、植被和土壤 青藏地区主要以高山草甸为主,藏北有大片寒荒漠分布。边缘地区垂直分带明显。 土壤主要为寒漠土和山地草甸土。 六、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1、青藏地区气温低,但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藏地区地热能丰富的原因:,有我国目 前最大的地热能电站 3、“聚宝盆”盆地有察尔汗的(附近有我国最大的钾肥厂)、冷湖的、 鱼卡的煤、锡铁山的。 【课堂检测】 一、基础自测 读我国沿32N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回答1~3题。 1. A地形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是() A.山地畜牧业、绿洲农业 B.高寒畜牧业、河谷农业 C.河漫滩畜牧业、灌溉农业 D.农耕区畜牧业、生态农业 2.A地形区丰富的新能源是( ) A.水能、生物能 B.太阳能、地热能 C.石油、天然气 D.核能、生物能3.A地形区比B、C两地形区人口密度小得多,最主要原因是( ) A.开发历史较晚 B.自然条件恶劣 C.经济落后 D.交通落后 4. 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999~2008年青藏高原上的色林错湖面扩大了大约20%,主要原因是() A. 冰雪融水增加 B. 冻土面积扩大 C. 青藏高原抬升 D. 湖面蒸发增加 下图是乌鲁木齐(43°47′N)、拉萨(29°40′N)、重庆(29°31′N)和海口(20°02′N)四城市的气温、日照年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李吉均①② 方小敏① 潘保田① 赵志军② 宋友桂① (①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兰州 730000;②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 摘要 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形成的上限年龄为3.6MaB.P.,临夏盆地新生代湖相沉积同时结束,青藏运动开始,分为A (3.6MaB.P.),B (2.6MaB.P.)和C (1.7MaB.P.)3幕,A 幕现代亚洲季风形成,B 幕黄土开始堆积,C 幕黄河出现;昆黄运动(1.2~0.6MaB.P.)使黄河干流切入青藏高原,大面积山地进入冰冻圈,可能导致中更新世之气候转型;共和运动造成黄河切穿龙羊峡,青海湖孤立,高原达到现代高度。中国三大自然区是高原隆升驱动大气环流改变而导致的中国最高层次的景观分异。本文讨论了8MaB.P.的有限高度隆升及亚洲干旱化的问题,亚洲夏季风22MaB.P.已经开始,是高原隆升及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亚洲古季风阶段。3.6MaB.P.才是现代亚洲季风真正开始的时期,可能北半球进入冰期也与此有密切关系。 主题词 新生代晚期 青藏高原 构造隆升 环境变化 1 前言 早在20世纪50年代由竺可桢先生领导的全国自然区划工作过程中就发现中国存在着3个大的自然区域,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任何区划都脱不了这一框架。但是,这种大的区域分异因何而来,则不甚明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基本清楚,在诸多原因中青藏高原的隆升是造成这种巨大分异的主要原因。但是,青藏高原何时隆起,高度变化历史,整体隆升中的区域差异以及相邻其它地区的彼此关系是必须明确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解决,亦将阻碍对高原隆起及其环境影响的进一步认识,因而成为研究热点,意见分歧很大。例如,关于强烈隆起开始的时间,本文作者主张年代很新、最 强的隆升发生于3.6MaB.P.[1~3],多数西方学者则认为主要发生于8MaB.P.[4~6]。近来 的发展趋势有相互接近[7~11] 的苗头,关于季风形成时间虽然差异很大,但也有逐步趋 近[1,10,11]的表现。总之,随着资料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第一作者简介:李吉均 男 68岁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地貌学与冰川学专业 E 2mail :li jj @https://www.360docs.net/doc/b318347463.html, 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批准号:G 1998040809和G 199804081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9731010)资助重点项目 2001-05-02收稿,2001-06-29收修改稿第21卷 第5期  2001年9月 第 四 纪 研 究QUA TERNAR Y SCIENCES Vol.21,No.5 September ,2001

高原气候基本特征

高原气候基本天气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上空,空气稀薄且杂质少,密度仅为平原上空空气的一半,所以太阳辐射强;地面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非常显著;地形的动力和热力扰动也很多。因此,和同纬度地区相比,青藏高原的天气气候有如下的特点:①就地面气象要素而言,以青藏高原地面气温最低,气压最低,湿度最小,风力最大;但就同纬度同高度的空间区域而言,则青藏高原地区的温度最高(夏),湿度最小(夏),气压最高(夏),风力最小(冬)。②青藏高原是全球同纬度地带中大气极不稳定的地区之一。和其他地区相比,对流云终年发展,阵性降水最多,雷暴最多,雹暴最频繁。③高原地区中间尺度和中尺度的最多,青藏高原是最明显的天气系统产生源地。上述特征都同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有关。 高原的动力作用 包括机械作用和摩擦作用两种。 ①机械作用。冬季,西风气流经过高原时,6公里以下的迎风面,被迫明显地分成南北两支,沿地形等高线而绕流。到达高原背风面之后,这两支西风重新汇合,形成了高原地区对流层中低空极为明显的北脊南槽的环流形势。夏季,东风气流经过高原时,虽有分支绕流的现象,但不如冬季明显。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作用,西风带的长波槽移到高原西部时,低槽中部被阻挡和填塞,切断成南北两个短波槽,分别绕过高原,沿着高原南北两支西风东移,影响高原及其东部地区的天气。 青藏高原对大气流动的强迫爬坡作用也非常重要。冬季,高原西坡和北坡出现爬坡气流,而东坡和南坡则为下滑气流;夏季正好相反。因此,冬季高原西坡和北坡比东坡和南坡降水多,夏季东坡和南坡比西坡和北坡降水多。当气压系统被迫爬越高原时,因气柱缩短而增压,这将使低压系统减弱或填塞,高压系统更加强大或发展;当气压系统移出高原时,气柱因拉长而减压,低压系统将加深或发展,高压系统则将减弱或消亡。这就是高原以外的低涡系统(或高压系统)所以不大可能(可以)移进高原,而高原上的低涡(或高压)系统则可以(不能)移出高原又可加强(减弱)或发展(消亡)的原因。 青藏高原的阻挡所形成的大气大规模的绕流和爬流运动及其变化,对长波和,特别是对中国冬季沿海西风带长波槽的形成和演变,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②摩擦作用。地表的摩擦作用,使高原上形成,高原侧边界所受的影响更为突出,它使接近侧边界的气流速度减小,但离侧边界较远的自由大气,流速不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侧边界附近气流的水平切变,产生了涡度。冬季的时候,在高原北部西风侧边界里,常出现性涡旋,而在高原南部的西风侧边界里,常有性涡旋产生;夏季则不然,高原北部仍为西风侧边界,常有中尺度反气旋产生;但高原南部由于是东风侧边界,也常常产生中尺度的反气旋。 高原的热力作用 可分为高原地面和高原大气的冷源和热源作用两种。凡是把热量供给大气的高原地面称为热

青藏高原隆升的意义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意义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及其意义: 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一带原是一片大海,后来大陆板块碰撞抬升才形成了今天的样子,而且还将继续增高。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新生代以来全球环境的重大变化具有明显联系。这些变化体现在亚洲季风环境的形成演化和亚洲内陆干旱化,比如,由此导致中国南方广大湿润地区和西北干旱区的出现,黄河中游地区出现大面积黄土堆积而形成黄土高原,奠定了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现代环境的宏观格局。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该区降基本上都在西北气流控制下,盛行风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属于副热带大陆气候,即干热类荒漠或沙漠气候;没有高原,也就没有了印度低压和蒙古高压,就不会形成现在的冬夏季风。当高原开始隆起,青藏地区干热气候就开始发生较明显的变化,降水增多,气温降低;当高度达到1000-2000m时,雨量增到最大,当高度达2000-3000m,高原季风形成,但较弱,气温继续降低;当高度达到3000-4000m时,夏季青藏热低压、冬季青藏冷高压更明显,高原季风也接近现在的情况,东亚季风也更明显,高原气温更低,降水量明显减少,高原湖泊逐渐干涸,于是青藏高原的隆升,经历了一个较暖湿到凉干的过程。值得详细说明的是,夏半年,西南季风控制着高原东南部、南部,形成暖湿气候,高原内部则形成雨影区,十分干旱,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交替控制着青藏高原。 水分入不敷出:高原北部、西北部刮到海洋的空气却又能带走部分水汽,使得高原内陆水分更加缺乏。从北部蒸发上高原的水分,无法从高原北沿流回北部,反而顺着高原的南坡流入印度洋或向东流入太平洋。塔里木盆地的低热与其南边紧邻的青藏高原的高寒恰成鲜明对照。盆地中蒸发出来的水汽随着热胀冷缩的空气而单向地漂移到高原。由于空气热胀冷缩以及盆地高温与高原低温,使得盆地相对于高原总是高压,造成常年的东北风将盆地的水汽吹往高原。水汽遇到高原低温冰川而凝聚。低海拔盆地中的水就这样被蒸发作用送到高原。这些从盆地吹往高原的水汽凝聚在高原广阔的地域,而不是限于高原北坡,这使得凝聚在高原上的水难以循环回盆地。空气中的水分近乎均匀地凝聚在高原群山的四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