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历程

追溯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历程
追溯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历程

追溯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历程,人们会发现,债券市场作为企业融资的一条渠道,其作用已日益重要。通过考察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的融资结构,结果表明,在企业得自证券市场的外源资金中,债券融资已经远远超过股权融资。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相对于股票市场和整个债券市场偏小,说明直接融资的结构以及债券市场的内部结构总体失衡。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企业债存量为654亿元,而国债存量规模达到20000亿元。我国的企业债规模与股票市场融资额也相距甚远,1991年至今,我国股票市场A股累计筹资6703亿元。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存在着强有力的市场需求,应切实抓住有利时机,加快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所应起到的功能。

1 制约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制约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首先,由于历史原因,人们对于企业债券市场的功能认识不足。企业债市场是被作为企业固定资产资金来源的辅助和补充渠道发展起来的,不仅对其融资功能重视不够,其金融功能更是受到忽视。因此,缺乏将其作为一个能够发挥多方面功能的大市场来重点培育的理念和认识。

其次,从企业自身和金融体系的状况看:(1)企业对债券融资及其特点缺乏认识;(2)企业发债,更多考虑的是钱,而对于融资成本、资本结构等方面考虑较少;(3)金融体系不够完善,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没有充分建立。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企业能够较为容易地从银行得到贷款(包括长期贷款),因此对于利用债券市场融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强。

最后,市场本身的原因:(1)市场不完善不规范,也缺乏连续性;(2)专业中介机构介入较晚。1997年以后,中介机构才开始认识到这一市场的重要性,并对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目前看,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对于企业债券市场的功能把握和重视程度均有了相当大的转变,企业对于这个市场的认识和热情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都是市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从市场培育和建设的角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因素阻碍了市场的发展。

1.1 政府主导型的监管模式,有违市场化原则

政府主导型监管模式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发行计划规模管理。国家计委每年制订计划报经国务院批准,由此确定每年的发行额度;(2)资金使用纳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其投向被严格限定于固定资产在建项目;(3)发行人的额度申请、发行核准和上市申报分三步走,采取个案审批制。

由此产生如下问题:(1)额度审批、发行核准与资金募集的周期较长,使企业资金供求脱节,难以灵活安排资金使用计划;(2)企业不仅要为其固定资产融资,也要为其流动资产融资。限定资金运用的投向,不能充分满足企业全方位的资金需求;(3)带项目发债,不利于企业进行资产负债管理;(4)审批制将责任和风险向主管部门集中,而主管部门对于市场变化的掌握不可能非常全面。

1.2 多极监管不利于市场的整体培育和协调

1999年以前,我国债券市场的监管主体较多,计委制订发债计划,审批企业债发行额度;企业争取到额度之后再由人行审批发行;证监会审批企业债券上市。企业债市场是一个整体,多极监管却使每个部门只负责一个环节,必然会缺乏衔接与协调,造成实际上的监管主体缺位,不利于市场的有机联系和整体发展。这种情况在1999年之后已开始发生变化,但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1.3 在严格的利率管制下,市场缺乏活力和空间

债券发行的核心环节和技术是债券定价。1993年颁布实施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不得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40%。此规定出台的背景主要是为了规范当时社会上的各种乱集资行为,防范金融风险,对整顿当时较为混乱的金融秩序确

实发挥了积极作用。几年来,市场环境在经济、金融的深化改革中已发生重大变化,此规定的负面影响已十分突出。

(1)影响债券发行。由于此规定既不直接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发行人的信用水平,也未与国债利率形成稳定的基准依存关系,因此每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就可能使企业债券发行陷于停顿。

(2)利率限制主要是针对固定利率的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而设定(当时还不存在其他定价方式和付息方式的债券),有很大局限性。

(3)缺乏风险定价机制,利率难以反映债券的信用水平。由于存在风险差异,信用低的债券利率应该高于信用较高的债券,作为风险的补偿溢价。但在我国,由于存在利率40%的上限管制,不同信用等级的发行人为了吸引投资者,都倾向于将利率定至规定内的上限,使风险不同的债券其利率趋同,有违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市场原则。

(4)扭曲了利率的合理结构。这主要体现在:(1)对于企业而言,不同融资方式的成本差异过大。企业同样是融资,但通过企业债券市场融资的成本比银行贷款要低出很多;(2)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与其他投资工具相比,水平偏低;(3)债券发行利率的管制使其与流通市场的收益率水平偏差较大,出现利率倒挂。

1.4 信用体系不健全,兑付风险较大

企业缺乏信用,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长期困扰我国的三角债问题和1994-1996年间频繁发生的企业债券到期不能兑付问题,均为重要表现。

企业债券的兑付风险,对市场的发展而言,具有多重阻碍:(1)主管部门对于一些企业债券的额度与发行审批,必然会变得非常谨慎;(2)投资者对购买企业债券缺乏热情和信任;(3)承销商等债券中介机构由于担心风险,可能会主动放弃一些企业的债券承销。

1.5 流通市场的广度、深度与弹性严重不足

流通市场发达的主要指标是具有足够的广度、深度和弹性。(1)足够的广度指市场参与者广泛、债券品种和期限等丰富,可流通债券规模较大;(2)足够的深度指交投活跃、流动性强,从交易价格看,不同价位水平都存在买方和卖方,交易过程中的开价、要价与成交价格的差别很小;(3)足够的弹性指交易价格在变动之后能够迅速复原,暂时性的价格波动会引发大量新的买卖自动进入或退出,通过市场自身的力量就能使暂时性的价格波动得以平复;并且市场上的价格能够迅速传播,并及时反映经济走势和市场环境的变化。

我国企业债券流通市场上,目前在上交所上市的企业债券有14只,上市总额311.82亿元(实际托管到交易所的数量远小于该数字),日成交量只有4870万元左右。深交所上市的企业债只有4只,上市总额75亿元,日交易量为2270万元,广度、深度和弹性都很差。

流通市场不发达的直接后果包括:(1)无论是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投资者都不愿意进入和参与;(2)不能形成合理的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其利率不具有基准导向性作用;(3)流通市场不发达,难以实现与发行市场的有效衔接。

1.6 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缺乏有效衔接的机制和制度安排

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均为企业债券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流通市场的活跃与完善是发行市场顺利发展的前提。企业债券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其很重要的方面。如果流通市场不发达,就无法在需要的时候(包括头寸紧张和回避利率风险等)及时变现;从而使投资者不能充分地利用债券投资战略来获取更好的投资收益。

(2)流通市场的收益率是新发企业债券发行条件确定的重要基础。一般而言,新发行企业债券利率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并参照国债和企业债券二级市场的收益率来确定,企?嫡??魍ㄊ谐〔环⒋铮?故找媛仕?郊袄?率的风险和期限结构不合理,制约债券的合理发行定价机制的形成。

(3)新发企业债券的条件(包括发行利率确定)直接影响流通市场收益率水平。因此,新发行的企业债券的利率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流通市场的收益率水平及其结构。

(4)企业债券的发行方式会对流通市场的收益率/价格产生影响。比如,如果发行方式不是市场化的,则可能使流通市场的收益率/价格发生扭曲。以国债为例,1990年以前,国债发行主要以行政分配方式为主,当时国债的流通市场就很不正常,黑市猖獗,二级市场价格大多低于面值,影响了投资人对于市场的信心。

目前,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仍缺乏有效衔接的机制与制度安排。因此,必须将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虑,从而做到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相互协调一致地发展。

2 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思路与措施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企业债市场的计划色彩较浓,存在着进一步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与障碍。当前情况下,遵循市场化原则来发展债券市场,才是正确的思路。

2.1 确立市场化监管模式,并改变监管主体实际缺位的现状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企业需求和市场条件,灵活安排债券发行;允许企业债券募集资金投向多元化;变企业债券发行的审批制为核准制,主管部门主要对发行文件进行合规性审查,同时明确和强化债券中介机构的职责;加强各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促进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的衔接,改变事实上的监管主体缺位状况,实现市场的整体发展。

2.2 推出更多的优良发行体,并进一步确立其市场主导地位

目前市场上的优良发行体包括三峡、铁路、国电、中信等企业,应该说,其数量相对较少。优良发行体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支柱,需要大力培育。这不仅会有效提高企业债券的整体资质和市场形象,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还可以防范信用风险。由于优良发行体易于为市场接受,因此创新余地较大,可以借此顺利推出多种多样的创新品种,为其他发行体提供创新基准和模仿的参照作用。

2.3 加快企业债券利率的市场化步伐

具体包括:取消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与存款利率直接挂钩并设定上限的规定;鼓励企业债券通过公开、透明的市场化的招标方式发行;支持企业债券的品种创新。债券的定价方式、付息方式及附可选择权方式的创新,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投资价值,也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市场化程度的整体提高和债券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企业债券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2.4 规范与强化评级、担保与偿债基金制度

为了保证债券能够到期偿还,要求企业债券发行除了要进行评级外,还要设立担保,同时鼓励建立偿债基金。在当前阶段,建立偿债基金,对于企业合理安排资金计划,保证债券到期偿付,有积极意义。但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偿债基金的设立经常流于形式:发行人能否定期将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基金帐户,并没有受到严格约束。因此,建议主管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建立偿债基金的监督机制,使其具有实质上的约束力。

2.5 完善流通市场,并加强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的有效衔接

目前我国企业债券的流动性很差,一方面能够上市流通的债券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即使上市,交易也不活跃,成交量很小,经常是有行无市。流动性是债券市场深度与弹性的一个重要体现,缺少流动性的债券市场,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另外,从市场的整体发展来看,也必须加强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的有效衔接。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适当放宽条件,增加上市债券数量;通过设立债券投资基金等措施,降低企业债券的交易成本,并促进债券的发行;开展柜台交易,建立做市商制度,促进企业债券的流通。□

(编辑:黄华)

收稿日期:2003-09-18

作者简介:吕天罡,华中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 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

湖南省株洲市融资工作 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 为进一步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融资与债务管理工作,推进融资和偿债工作的顺利开展,经研究,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目标 (一)改革的基本目标 实现投资、融资、建设、经营、偿债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投得了、借得来、用得好、还得起”。 (二)改革的基本思路 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由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全市的投融资以及偿债工作,坚持量力而行,投建分离,做到投资按规划,融资有计划,偿债有来源;整合政府资源,打造规模大、实力强、高效统一的政府融资平台,增强政府融资能力,满足基本建设的资金需求;坚持融资与经营相结合,建立偿债的长效机制,确保政府债务按期偿还,维护政府信誉,防范债务风险。 二、建立健全政府投融资与债务管理体制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成立株洲市投融资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主管财税、城建、金融、工交的副市长任副主任,协管财税的副秘书长以及市人大财经委、预算委,市财政局、发改委、劳动局、建设局、审计局、监察局、国土局、金融证券办、政府融资与债务管理办公室和融资平台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投融资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其执行机构即市政府融资与债务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融资办),由市财政局长兼任主任,市融资办负责投融资管理日常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协作 投融资委员会主要职责是: 审批政府投融资计划;确定政府建设资金的投向和融资方案;研究制定政府投融资政策和制度;制定并严格实行政府融资平台年度考核制度;决策政府投融资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融资办主要职责是: 1.代表市政府对全市投融资与政府债务实行统一管理。 2.负责拟定年度融资计划,报投融资委员会批准后组织实施。 3.负责管理政府债务,编制年度市本级政府债务预算,制定偿债计划和平台年度经营性收入计划。 4.设立全市“城市建设和偿债资金”专户,适时调度融资资金与偿债资金,实行跟踪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5.代表市政府统一调度全市各项政府性基(资)金。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措施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措施 为深化深圳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制定本措施。 第一条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建立竞争性经费与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优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和成果转化的经费投入结构。创新财政科技投入资助方式,推行投资引导、梯级贴息、风险补偿、奖励资助等制度改革。 实行资金项目专员责任制度,专家评审评估意见作为决策参考。 第二条鼓励各类主体创办科研机构,支持国有科研机构制度创新。支持战略科学家领衔组建新型科研机构。 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独立法人科研机构,其进口国家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可予以一定支持。发挥市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以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为核心,设立符合条件的新兴产业领域科研机构。 第三条利用财政资金购置、建设的科技基础设施应当以非营利方式向社会开放。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社会开放其自有科研设施。

建立和完善全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运行和共享机制,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营机构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第四条支持在深圳创办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允许其注册资本实行认缴制;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的,其出资额或者出资比例由当事人协商确定。 对获得经备案创业投资企业投资或者高层次人才创办、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小型或者微型企业,予以一定的研发支持。 加大对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企业孵化载体的资助力度,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孵化载体的建设和运营,探索创业投资与孵化载体联动发展的新模式。 第五条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实行创新人才双向流动。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可以根据科研工作需要,选聘企业创新人才担任客座教授和研究员。 经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同意,企业可以选聘其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从事科研工作。 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允许深圳高等院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休学创业,保留学籍3年。

2020年(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保险)财政金融体制 改革

第四讲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本章重点: 1、我国传统金融体制的特点 2、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成效和问题 3、什么是公共财政?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必然要求? 第壹节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壹、传统金融体制的特征 1、“大壹统”的银行制度。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逐步消失,只剩下银行业,而银行业也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所有从事金融业的部门和机构基本上都是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人民银行同时承担宏观调控和日常金融业务的双重任务,其终极目标是服务于计划经济,是全国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货币发行的中心。 2、银行的运作服从于上级指令。银行运行实行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体当下金融体制上,就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即省市设分行,区县设支行,区县以下设分理处。这种和行政管理的职能和层次结构高度壹致的组织结构,决定了金融决策是集中经济计划决策的壹部分,国家的计划决策对金融活动起支配和导向作用,成为金融决策的依据。 3、简单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所谓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化对经济运行影响的途径。在以服从指令为运作方式的“大壹统”的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变动直接传统导至实体经济活动,没有任何中间变量。这种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对经济活动影响的力度极其有限。 4、直接被动的金融调控方式。在计划经济的三大管理体制,即计划体制、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中,金融体制从属于计划体制和财政体制,计划体制实际处

于核心位置,起支配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计划来进行,信贷计划只是计划指令执行和操作的工具,完全不具备自主运作和调节经济的独立性,也无需独立承担宏观调控经济的重任。 传统金融体制的之上特点决定了要在满足计划经济运作要求的同时,扭曲了我国银行的基本运作方法和货币基本职能,形成了货币供给的倒逼,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 始于1978年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过程,大体上能够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拆分原来的“大壹统”银行体系,建立中央银行制度。首先,恢复和设立了专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于1979年恢复成立或独立运营。中国农业银行负责统壹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中国银行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壹运营和集中办理全国的外汇业务;建设银行全要办理拨改贷业务,此外仍利用自己吸收的存款发放基本建设贷款,重点支持企业为生产国家急需的短线产品而进行的挖潜改造工程,且发放城市综合开发和商品房建设贷款。这样,建设银行逐渐由完全办理财政业务,逐步过渡到既办理财政业务又办理金融业务,且金融业务比重越来越大的专来银行。1984年1月1日,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今中国工商银行已成为以人民币资金为主和城填金融业为主的、提供多功能服务的中国最大的专业银行。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发展是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条件,没有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和分担原来“大壹统”银行所承担的大部分具体金融业务,人民银行就无法专门发挥中央银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全文如下: 为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现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 科技工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制定实施科技规 划纲要,科技投入持续快速增长,激励创新的政策法律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形成一支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我国整体科技实力和科技 竞争力明显提升,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中发挥了重要支撑引领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 凸显,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不断加强,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步伐加快,我国科技发展 既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 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原创性科技成果较少,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一些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等 问题突出,科技项目及经费管理不尽合理,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不高;科技评价导向不 够合理,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建设薄弱,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影响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抓住机遇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迫切需要进 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主要目 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科技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 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原则。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服务发展。把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放在 首位,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二是坚持

《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解读

【意见解读】丁伯康王蓬:完善顶层设计激发投资活力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增长明显乏力的情况下,2016年7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通过解决投融资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作用。相较于2004年发布的国发〔2004〕20号《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来说,《意见》以“中发”的形式发布,在文件的权威性和改革的系统性方面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今后将作为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贯彻。 通过对《意见》的学习,我们认为这个文件呈现出明显的四大特点和五个重点: 一是兼顾体制改革与机制完善的特点。《意见》以政府投融资为主线,结合当前我国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的要求,对不同的融资机制、管理机制、约束机制等进行了明确,完善了政府投融资的顶层设计。二是兼顾政府投资与项目融资的特点。通过对政府投资和一般项目融资的详细阐述,围绕投资方向,明确了不同渠道的融资来源。《意见》中仅“投资”一词就出现119次。“投资”一词频现,也凸显了政府对投资的重要性,这也是《意见》出台的根本目的之一。三是兼顾政策指导与具体操作的特点。《意见》不仅提出“要合理把握价格、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还有“构建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具操作性的行业准入标准体系”。“各有关部门要完善规章制度,制定监管工作指南和操作规程,促进监管工作标准具体化、公开化”等对操作性问题方面的要求,不仅有对制度方向的明确,也有操作方面的建议,对下一步投融资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

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四是兼顾清单制度与流程管理的特点。《意见》在“改善企业投资管理,充分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部分详细阐述了“建立投资项‘三个清单’管理制度”及“优化管理流程”的相关要求,可谓放、管结合,名副其实。 《意见》显露出的五个重点方面是:第一、进一步明确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意见》强调要“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指出“原则上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投资行为”。政府权力则被限制在“三个清单”,体现了“法有许可才可为”到“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转变。《意见》共提到“服务”33次,“引导”12次,“调控”5次,充分体现出“小政府、大市场”的理念,有力的推动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可以预见到,未来随着企业投资软环境的改善,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会进一步凸显,投资效率亦会大幅度提高。 第二、进一步明确政府的投资方向和方式。《意见》充分体现了政府性资金服务民生的导向,明确规定“政府投资资金只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社会公益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重大科技进步、社会管理、国家安全等公共领域的项目”,原则上不支持经营性项目,这也充分体现了“国退民进”、“不与民争利”的改革思路。为社会资本腾挪空间,有助于提升社会资本介入的活力和力度。此外,对确需支持的经营性项目,原则上不直接投资,“主要采取资本金注入方式投入,也可适当采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进行引导”,以投代补将成为重要形式。 第三、进一步提高政府项目投资的计划性。《意见》指出要“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国家宏观调控总体要求,编制三年滚动政府投资计划,明确计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的意见 为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现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制定实施科技规划纲要,科技投入持续快速增长,激励创新的政策法律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形成一支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我国整体科技实力和科技竞争力明显提升,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中发挥了重要支撑引领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不断加强,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步伐加快,我国科技发展既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产学研

结合不够紧密,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原创性科技成果较少,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一些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等问题突出,科技项目及经费管理不尽合理,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不高;科技评价导向不够合理,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建设薄弱,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影响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抓住机遇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科技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原则。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服务发展。把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放在首位,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二是坚持企业主体、协同创新。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合作,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三是坚持政府支持、市场导向。统筹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

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

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 革的意见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湖南省株洲市融资工作 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 为进一步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融资与债务管理工作,推进融资和偿债工作的顺利开展,经研究,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目标 (一)改革的基本目标 实现投资、融资、建设、经营、偿债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投得了、借得来、用得好、还得起”。 (二)改革的基本思路 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由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全市的投融资以及偿债工作,坚持量力而行,投建分离,做到投资按规划,融资有计划,偿债有来源;整合政府资源,打造规模大、实力强、高效统一的政府融资平台,增强政府融资能力,满足基本建设的资金需求;坚持融资与经营相结合,建立偿债的长效机制,确保政府债务按期偿还,维护政府信誉,防范债务风险。 二、建立健全政府投融资与债务管理体制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成立株洲市投融资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主管财税、城建、金融、工交的副市长任副主任,协管财税的副秘书长以及市人大财经委、预算委,市财政局、发改委、劳动局、建设局、审计局、监察局、国土局、金融证券办、政府融资与债务管理办公室和融资平台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投融资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其执行机构即市政府融资与债务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融资办),由市财政局长兼任主任,市融资办负责投融资管理日常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协作 投融资委员会主要职责是: 审批政府投融资计划;确定政府建设资金的投向和融资方案;研究制定政府投融资政策和制度;制定并严格实行政府融资平台年度考核制度;决策政府投融资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融资办主要职责是: 1.代表市政府对全市投融资与政府债务实行统一管理。 2.负责拟定年度融资计划,报投融资委员会批准后组织实施。 3.负责管理政府债务,编制年度市本级政府债务预算,制定偿债计划和平台年度经营性收入计划。 4.设立全市“城市建设和偿债资金”专户,适时调度融资资金与偿债资金,实行跟踪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历经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1984年)、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1992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0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0年至今),至今已走过28年的历程。 改革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都由计划决定,是指令性计划在维系着国民经济运转。在所有制方面,追求的是“一大二公”。在分配领域,强调要实行按劳分配,推行的却是平均主义“大锅饭”。30年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变动活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自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近14倍。我国已提前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密不可分。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对外开放也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我国已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发展格局。从1978年到2007年,对外贸易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21738亿美元,增长约200倍。对外贸易额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也由第27位逐步攀升到第3位(2006年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国际贸易组织规则来协调、解决贸易争端,还可以通过参与制订世界贸易规则,更好地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今后五年经济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阐述和总体部署。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下一步要积极推进如下一些方面的改革: 第一,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职责范围,加强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时,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继续完善政府管理方式。二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调整政府机构设置,加强和完善从事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机构,减少或撤并那些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的机构。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的权责,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三是健全政府决策机制。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以及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行综合执法,推行政府问责制。四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逐步缩小政府对投资项目的核准范围。改进和完善决策规则和程序,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追究制和完善投资调控体系。 第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一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继续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着力完善股本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加大国有独资企业和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样化。推进集体企业制度创新,发展各种形式集体经济。二是继续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第三,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一是完善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二是完善税收制度。推进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改革,调整和完善资源税,研究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 第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一是深化金融企业改革。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合理确定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加快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步伐,深化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加快发展直接融资。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建立多层的资本次市场体

关于平台公司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关于平台公司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实 施方案 一、实施意义 目前,各平台公司呈现出资产负债率高企、大量债务积累、缺乏稳定充足的现金流量、财政资金难以及时足够支付债务、法人治理不健全、资产经营能力差、优秀人才缺乏、资产结构不合理、还贷资金不足、抵押物短缺、融资渠道窄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已严重阻碍平台公司继续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任务,影响了城市发展,对投融资体制进行改革非常必要。为推进平台公司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稳固、统一、高效、规范的投融资平台,有效解决制约平台公司健康发展的因素,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平台公司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项目良性循环运行机制,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任务 指导平台公司进一步理顺投融资体制,加强投资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效率,盘活企业资产,改善企业资产负债水平,着力提升企业的造血机能,增强企业融资能力。 三、组织领导

- 1 - 成立平台公司投融资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国资委主任任组长,分管领导和各平台公司一把手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国资委各科室科长和平台公司投融资部门经理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国资委规划发展科。 四、改革思路 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 进一步改革投融资体制,培植政府投资主体,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建立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社会投资增长机制,运用多种融资手段,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完善投融资政策,严格界定政府投资范围,使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社会领域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完善科学决策程序,建立政府投资决策咨询评估制度,实现政府投资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加强投资监督管理,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和权力制衡机制,加强项目跟踪协调管理,完善稽查制度。 加强投资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针对平台公司承担了大量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工程项目建设任务,存在项目多、管理幅度大、投资量大、资金

广州市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

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加快宜居城市的建设步伐,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现就我市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方案: 一、改革目标及原则 (一)目标。 1、减轻财政投资压力。改变当前城市建设投入以财政资金与银行贷款为主、投融资方式相对单一、投资责任机制不够完善的状况,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扩大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 2、明确企业在城市建设中的投融资主体地位。通过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体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培育若干个资产债务结构合理、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专业性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集团。 3、扩大增量资产、盘活存量资产。全面清理城市建设领域的债权债务并明确其归属,制定积极合理的增资减债方案,实现提高城建投融资绩效与提高公共服务效能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促进城建投融资进入平衡协调的良性循环轨道。 4、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监管机制、投资预算管理机制、绩效评估考核机制与风险控制机制,保证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制度化、规范化运作。 (二)主要原则。 1、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各投资主体作为市政府设立的大型国有投融资集团,负责各自领域内项目投融资、建设、运营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2、自我平衡、自我发展原则。政府通过对投资主体注入资产、授予专营权以及由投资主体参与土地开发,使各投融资集团具有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实现自身良性发展。 3、强化政府监管原则。政府有关部门要履行好出资人的职责,加强绩效考核与风险控制,确保投资主体在安全范围内运营。 4、积极稳妥推进原则。理顺新组建投资主体与现有融资平台的资产债务关系,稳步推进投融资集团的组建。 二、组建投融资集团方案 按照《印发关于推进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工作方案的通知》(穗府[2008]19号)要求,坚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备自我发展能力、企业产权清晰”的原则,推进投资主体的组建工作。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精)

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晋发[2013]16号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有力促进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现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1.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资源型产业循环发展等提供科技支撑,加快创新型山西建设。 2. 主要原则。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引导作用,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市场的导向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 3. 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全省创新体系。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煤炭与煤层气绿色高效开采及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创新型山西建设取得成效。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2.2%,大中型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5%,行业领军企业逐步实现研发投

计划经济体制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生了惊人了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文章讨论了两个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异常牢固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起步的。从当初迷信计划经济体制到怀疑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到下决心摒弃计划经济体制,必须归功于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打破了长期的、不正常的寂静,造成了再也平静不下来的经济格局,使中国经济不可逆转地走向改革,走向开放,走向市场经济。 关键词: 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改革开放 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算起,到20XX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这30年,中国的变化是惊人的、举世瞩目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有亲身的经历。 我们谁都不是先知先觉者,谁都不可能在1978年就能预知此后的中国经济会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我们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学习、提高、成长。 回顾这30年,使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异常牢固?第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起步的?在序言中,我想就这两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异常牢固 在已经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改革是非常艰难的。尽管中国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差距越来越大,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可以照常维持下去。这一体制的性质决定了它有可能顽强地存在下去。原因是: 第一,计划经济体制把置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既不能自主经营,又不能自负盈亏。的生产数量、生产品种、价格以及的生产要素供给与生产成果的销售都处于政府计划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机构的控制之下,如果想自行决定生产和经营,稍稍摆脱一下计划的安排,稍稍违背一下行政主管机构的意愿,就会受到制裁,直到把领导人撤职或给予其他处分。行政权力支撑着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转。因此,一个想背离计划经济的轨道,是十分困难的。同样的道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居民个人实际上也处于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个人作为劳动者,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就业和担任什么工作,都由劳动人事机构按计划安排好,流动难以如愿,抵制这种安排等于自己断送了继续工作的机会。 个人作为消费者,也要由计划部门安排,具体表现为生活必需品是凭票证供应的、住房是由单位提供的、甚至子女的升学就业也无一不同行政主管机构的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前,为了执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我国全面实行了计划体制,金融业也不例外.正规的金融市场被取缔,金融机构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一家,既充当中央银行,又是唯一一家经营商业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改革开放以后,原有的一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渐渐恢复,还开设了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到1997年底,全国单是银行、保险系统的总行、总公司已有12家,机构总数已达171601家,职工总数已达2187331人(《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667页)。但是,量的扩张并不意味着我国金融体系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善了,恰恰相反,改革开放以后重建的金融体制带有很多计划经济的残余,还十分不完善。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金融体制的内在缺陷更加明显,建立与市场经济和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金融体制也显得更加迫切。 一、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说,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是实物经济发展的结果和需要,是为实物经济服务的,我国发展金融市场、设计金融体制也必须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现代经济增长的途径有三个:一是通过要素积累,增加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这三大投入要素中的一项或多项;二是经济结构转移、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换;三是技术变迁.每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中自然资源是先天给定的,在生产中大规模增加自然资源比较困难。劳动力的增长受到人口出生率的限制,”各国、劳动力变动的差异不大,一般年增长率在:1%一3%之间。唯一对经济增长率有大的影响的是资本积累的变化,各国在要素投入增加方面的主要差异就:是资本积累率的不同、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经济结构升级的方式实现。将投入要素由低效率的部门向高效率的部门重新配置,同样数量的投入要素的产出能在此而增加。在经济增长的的三大源泉中技术变迁是最关键的。技术创新使得资本的边际效率不会下降,从而维持经济长期增长。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迟早会停滞下来的,而且市场竞争会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资源耗竭之前就早早失去活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则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使既定要素投入可以生产出更多、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技术变迁与资本积累关系密切。现代技术创新从科学研究、控制实验到新产品试制、投产,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本投入,同时,许多先进的技术需要资本设备作为其载体,技术创新往往体现在资本设备性能改良上。技术的升级实质上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的,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两

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的意见

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 设的意见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租赁融资外汇 【发文字号】凉府发[2009]24号 【发布部门】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 【发布日期】2009.06.19 【实施日期】2009.06.1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的意见 (凉府发〔2009〕24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各部门: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投融资体制和运行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平台的投融资体系,为全面推进“三个加快”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现就我州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的重大意义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是突破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全面推进“三个加快”的战略举措。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州州情的投融资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搭建投融

资平台和担保平台,组建了州国有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等平台公司,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我州投融资工作还存在理念不新、创新不够、建设滞后、实力较弱、机制不活、人才缺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积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州委、州政府的战略部署上来,立足实际,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务求取得实效。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企、政资、政事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投资管理职能,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开放投资领域,扩大放宽民间投资准入;拓宽和增加融资渠道,规范融资方式,建立健全融资体系;改善投资监管方式,规范投资市场,完善投融资宏观调控。 (二)目标任务:围绕州、县市党委、政府确定的交通、能源、教育、卫生、环保、文化等关系发展与民生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公共资源配置及工农业支柱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的推进,做好投融资工作。发挥投融资活动中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改革政府投融资运作模式;做实做强做优州级投融资平台和担保平台,引领、推动各县市建立完善投融资平台和担保平台,鼓励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投融资活动,形成我州投融资平台发展新格局。通过州、县市投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运作,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方式,最大限度地争取融资,促进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的主要措施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但是必须看到,一些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仍然没有根本解决,经济和社会领域又积累了不少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地区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下岗人员增多,就业矛盾突出,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在许多方面仍然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尤其是 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实行计划经济是历史的使然,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但计划经济体制有其诸多的弊端,如价格扭曲、效率损失严重等等,这些都造成了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慢。另外我国的经济政策还与当时对国际政治环境的判断有关。我国之所以要实行以重工业优先发展,带动其它工业发展的战略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下,我国只有靠自身力量来发展,以实现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并且还要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使得我国不得不选择走这条所谓的“捷径”,而并没有真正根据自身的情况,去选择优先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使得我们从一开始走的“捷径”变成了一条“弯路”。 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联系的愈益复杂,这一体制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情况迫使我们进行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不断深入,邓小平深刻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特别是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问题,作了透彻、精辟的总回答,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浅谈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一)

浅谈我国的金融体制及其改革(一) 论文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资主体多元化;率市场化论文摘要]:我国金融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但是金融体制与金融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与调整。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及金融体制对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发挥其财政供给、资金筹措功能上,对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育却日显滞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我国经济步入国际经济轨道的发展趋势极不相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资本全球流动加快。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所要求的健全的金融体制,并对当前金融体制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金融体制概述 金融体制,是指一个国家通过立法确立或认可的金融形态所形成的体系或系统。它包括一国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调控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地位、职责分工、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金融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对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不同,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金融体制模式。目前,在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中,基本上都形成了在法制基础上以国家金融主管部门为监管调控中心,以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为主题,与信托、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并存,以货币、资本、保险等金融市场为枢纽的金融体制。而我国现在采取的是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体制。 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要求,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国际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中国现有金融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而言,国内金融体制改革进展到现在,主要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 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导致了中国国有银行垄断的局面。由于银行业之间缺乏必要的竞争,一方面导致了国有银行改革动力的不足,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非国有银行发展滞后,难以满足非国有经济的融资要求。因此,首先要打破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发展新的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非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金融机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针对非国有产业融资的非国有银行、非国有金融机构,放宽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让那些效益良好的经济实体进入金融市场交易,让那些经营亏损、资不抵债甚至是违规经营的经济实体从金融市场上有序地退出。 (二)利率市场化的问题 从中国整个价格体系来看,由于市场经济的有效导入,所有价格基本上都放开了,而惟独作为金融产品价格之源的利率没有放开,没有市场化,还是由国家指令性调整。利率制定的非市场化,不仅直接影响到基础货币的调整,使得判断宏观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和货币政策效果好坏缺少了最准确的标准,还影响到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所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宏观经济改革都要求建立一个在市场条件下比较有效的利率调整机制。 (三)分业与混业经营的问题 我国是在1995年通过《商业银行法》后才正式确立了分业经营制度,然而,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势必面对国外金融业强有力的挑战。同样,引起国内银行的业内竞争加剧,造成银行利润率下降、业务风险增大,迫使许多银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