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知识点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知识点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知识点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1.1 从全球变暖谈起

1、温度和温度计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测量温度的仪器是温度计。

(2)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里面的液体有汞(水银)、酒精、煤油等。2、摄氏温标与热力学温标

(1)摄氏温标: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读作1摄氏度。(2)热力学温标: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用符号“K”表示,它是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它以-273℃作为温度的起点,叫做绝对零度。

(3)两者的关系:T=273+t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

....被测液体中,且不要碰到

....容器底或容器壁;②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

.....,待示数稳定后

...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

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如图4-1中乙正确

..、甲和丙错误

..。

4、温度计读数:如图4-2中甲的示数为9℃;乙的示数为-16℃。

(甲)(乙)

图4-1 图4-2 图4-3

5、体温计:①人体正常体温是36.8℃(或37℃);②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分度值是0.1℃;

③体温计玻璃泡上部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④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⑤使用前应先用力将水银甩回玻璃泡;⑥如图4-3中体温计的示数为36.8℃。

6、几种新颖的温度计:气体温度计、辐射温度计、红外测温计、电子体温计、光测高温计、电阻温度计。

1.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1、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液、气态。

2、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

..和沸腾

..。

(1)蒸发:①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蒸发有致冷作用。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2)沸腾:①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

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沸点与气压有关;③液体沸腾的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

....,二是必须继.

续加热

...;④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但温度保持不变

......。

(3)水的沸腾图象(如图4-4)。从图象可知, BC段表示的是水沸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但需要吸热,此实验所得水的沸点是99℃。

(4)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如下表4-5所示。

蒸发沸腾

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发生部液体表面液体内部和表面

条件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①温度必须达到沸点;

②需要不断吸热

受其它因素影响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

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

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①不同液体的沸点是

不同的;②沸点的高低

与大气压有关

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热

(图4-4)(图4-5)

3、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汽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

....和压缩体积

....。

①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能被液化。

②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通过压缩体积

....的方法液化的;液化使气体体积缩小,有利于贮藏和运输。

4、汽化要吸热

..和液化要放热

..。

(1)蒸发吸热及致冷: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或自身)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降低,因此蒸发有致冷作用。例如在皮肤上擦一点酒精就会感到凉快,这是因为酒精蒸发时从身体吸收了热量,使皮肤的温度降低的缘故;医生常用蒸发得很快的氯乙烷作麻醉剂,使病人的皮肤冷却到失去疼痛感觉的程度时进行手术。

(2)蒸发的例子:①湿衣服变干;②用电吹风将湿发吹干;③夏天,在教室地上洒水降温;④太阳出来,白雾不见了,露珠不见了。

(3)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生活中的“白气”、“白雾”是由于水蒸气放热温度降低液化形成的(注

意: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

.........,平时看到的“白气”、“白雾”并不是

..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凝结成的小水珠)。例如①天冷呼出“白汽”;②冬天从室外走到室内时眼镜上蒙上一层白雾;③雾、露的形成;④冰箱里拿出的饮料会“冒汗”;⑤打开冰棒包装纸,看到冰棒冒“白汽”;⑥夏天自来水管外壁会“冒汗”。

1.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1、熔化和凝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

.....,如冰、石英、水晶、食盐、金

属、海波、萘、明矾等是晶体;非晶体没有熔点

....,如玻璃、松香、石蜡、沥青等是非晶体。

(2)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有无熔点和凝固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一点。不同物质其熔点不同,同一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3、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条件及特点:(1)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要达到熔点

.......且能够继续吸热

......;(2)熔化

特点:晶体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但温度保持不变

......。(3)晶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

.....且能够不断

..

向外放热

....;(4)凝固特点:晶体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

....但温度保持不变

......。

4、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对非晶体加热时,它的温度逐渐升高,但同时开始熔化,先变软,逐渐变稀,直至全部成为液态;非晶体在凝固时向外放热,随着温度降低,它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为固体,因此也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

5、熔化的例子:①铁变为铁水;②冰熔化成水;③吃冰棒解热。

6、凝固的例子:①水结成冰;②钢水浇铸成钢锭。

7、南极的气温可低至-89℃,因此只能用酒精温度计而不能用水银计来测气温;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沸水的温度;不能将铝锅里的铁块熔化成铁水。

8、如图4-6所示为萘的熔化和凝固图象。①萘在BC段是固液共存

....态,

在DE段是液.态,在EF段是固液共存

....态;②萘的熔点是80℃,

凝固点是80℃;③萘熔化时用了8min,凝固时用了4min,它熔化

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不变。

(图4-6)

1.4 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1)升华要吸热。

(2)升华的例子:①放在衣橱中的樟脑丸变小了;②冰冻的衣服晾干了;③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进行人工降雨;④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1)凝华要放热。

(2)凝华的例子:①冬天,玻璃窗上形成的冰花;②霜的形成;③用久的灯泡内壁变黑。

3、人工降雨的过程:用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特殊装置的飞机将干冰撒入一定高度的冷云层中,干冰就会很快升华,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部分水蒸气便凝华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遇到暖气流就熔化为雨点降落到地面上,在一定条件下就形成降雨过程。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

1、地球上水的循环:地球上水的三种状态在不断地相互转化。阳光照射下,海洋、陆地上的水蒸发

成水蒸气,随风流动,在高空聚集成云,通过雨、雪或冰雹等降水

落到海洋、陆地。然后又蒸发到大气中,开始了新的循环。如此周而复始,水的物态变化,形成了海洋、陆地、大气间的水循环。

2、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1)露:是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

..成小水

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一种液化

..现象。

(2)雾和云: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

..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

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因此雾和云都是水蒸气液化

..现象,不是冰的升华现象。

(3)霜:冬天的早晨,地面的气温特别低,水蒸气便直接凝华

..成为白茫茫的霜。

(4)雪:冬天,高空更寒冷,水蒸气急剧降温,直接凝华

..为六角形的小冰晶即雪花。

(5)雹:在夏天,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固为小水珠,小水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相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经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在地面上形成冰雹。

3、水资源:

(1)地球上的水97.2%以上是海洋的咸水,人类无法直接利用,可直接利用的只有不到0.03%。

(2)水危机的主要原因:水资源受到污染和人类过量使用水。

(3)节约用水的措施:①减少水龙头的滴漏现象;②用洗米洗菜水浇花;③用拖地的水冲厕所;④农业上用喷灌代替沟渠灌溉;⑤使用节水型洁具;⑥养成随手关水龙头的习惯。

例题:

1.写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

(1)冬天,冻了冰的衣服也变干了__________;(2)冰雪化成水__________;

(3)霜的形成__________;(4)夏天,自来水管常“出汗”_______.

(5)大气中水蒸气凝成小水珠,形成降雨__________.

2.把正在凝固的水放到0 ℃的房间里,水将__________继续凝固.(填“能”或“不能”)

3.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瓶装矿泉水时,会发现瓶外壁“出汗”,这是( )

A.水从瓶内渗出来的结果B.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的液化现象

C.空气中水蒸气的汽化现象D.瓶外壁上的水汽化产生的现象

4.在一标准大气压下,酒精和水的沸点分别是780C和1000C,把它们分别装在两只试管里,悬放在正在加热的沸水中,则()

A.试管中的水和酒精都会沸腾; B. 试管中的水会沸腾,酒精不会沸腾;

C. 试管中的酒精会沸腾,水不会沸腾;

D. 水和酒精都不会沸腾。

5.夏天,人站在吊扇下吹风会凉爽,如把温度计放在这个吊扇下,温度计的示数将会()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发生

6.如果小华从水温升高到90℃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5min 为止。他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t温/℃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8 98 98 98

(1)如图10所示,是小华实验中使用温度计时,不当之处

是:;

(2)实验中小明实际测得水的沸点不是100℃,可能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中的四个图表示的是水在沸腾前后连续加热过程中出现的四个现象,请按它们出现的前后顺序排列起来:__________(只写字母)

7.下图5表示的是某种物质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加热的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什么物质?

(2)在AB、BC、CD、DE各段,该物质处于什么状态?

(3)在BC段与DE段,该物质的温度为什么不变?

(4)该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各是多少?

1、(1)升华(2)熔化(3)凝华(4)液化(5)液化、凝华、熔化

2、不能

3、B

4、C

5、C

6、(1)玻璃泡触及容器底

(2)①水不纯净②外界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3)BDAC

7、(1)水

(2)AB:固态;BC:固态和液态;CD:液态;DE:液态

(3)BC:吸热熔化DE:吸热沸腾

最新北师大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气态、液态。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判断物态变化的方法:关键是区分物质的变化前的状态和物质的变化后的状态,再根据定义做出判断。 2、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t):在1标准大气压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 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热力学温度(T):单位是k,T=(t+273)k 4、温度计的使用:⑴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不再变化时再读数, ⑵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⑶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⑷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上述4个事注意事项,可能出实验题的错误判断或出选择题)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6、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吸热)。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7、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熔点即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玻璃、沥青、松香、和蜂蜡。(记忆并会识别熔化凝固图像) 8、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9、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表面空气流通速度。 10、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高压锅是利用增大液面气压,提高液体沸点的原理制成的。) 11、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所有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气体液化放出热量。常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条件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它液化储存在钢瓶里的。(“白气”是态?是发生而形成的!) 12、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 像雪、霜等小冰晶都是凝华形成的。(常见的例子:樟脑球(也叫卫生球),分析白炽灯变黑所发生的物态变化) 13、生活中的物态变化(重点理解一下):云: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空中。雨:云中的小水滴、小冰晶下落,冰晶吸热熔化成小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落到地面。雾和露: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雪和霜: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 14、卫星外部整流罩涂有特殊物质的作用:物质熔化和汽化都吸热,降低卫星温度保护卫星。 16、电冰箱的电动压缩机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把气态制冷物质压入冷凝器中使其在冰箱外部放热液化,被液化的制冷物质通过节流阀进入冰箱内部的蒸发器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 第二章物质的性质 1、长度的测量,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2、误差:是指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在任何测量中都存在,误差的产生跟测量的人和工具有关,只能减小不可避免。通常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而错误是应该且可以避免的。 3、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首先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水银应与凸液面的顶部保持水平) 4、质量: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叫物体的质量。物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的形状、

沪粤版八年级上物理第4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测试试卷及答案

2020-2021学年沪粤版八年级上物理第4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 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在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刚出冷库的冻肉表面有白色颗粒 B.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 C.秋天的下半夜,草尖上会出现露珠 D.冬天,打开家里浴室的热水阀门,旁边的镜面很快“模糊不清”了 2.“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对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及其吸放热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放热 B.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该过程吸热 C.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该过程吸热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该过程吸热 3.关于温度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一般为35℃﹣42℃ B.家用寒暑表是用来测量气温的 C.常见的温度计一般都是用水银作测温物质 D.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4.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华形成的是() A.护目镜上的“水雾”B.早春,冰雪消融 C.玻璃上的冰花D.热泉上的“白气”5.在抗击“新冠肺炎”工作中,医护人员常会遇到护目镜“起雾”的现象,如图所示,护

目镜内侧产生“雾气”的现象属于() A.汽化B.液化C.熔化D.凝华 6.物质M通过吸热、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甲、乙、丙物态依次为() A.固、液、气B.气、液、固C.气、固、液D.液、固、气7.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在测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时,示数为96℃,在测一杯热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与热水的真实温度50℃恰好相等。若用此温度计去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则示数是() A.0℃B.2℃C.4℃D.6℃ 8.如图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水蒸气形成白霜时吸收了热量 C.冰中加盐提高了冰的熔点 D.如果不加盐,则罐底出现小水珠而不是白霜 9.如图所示,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A.B.

(2017)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归纳

【九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1-3节)知识点归纳 【知识衔接】:八年级下册化学基础知识 1、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化学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种类(物质种类),一定不发生改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可能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数目。 2、分子构成的物质:大多数的非金属单质,常见的一些气体、液体,还有碘和溴。 3、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态非金属(硫、碳、磷、硅)及稀有气体 4、离子构成的物质:酸、 碱、盐 5、1-18号元素: 6、常用元素: 钾K、钙Ca、锰Mn 铁Fe、铜Cu、锌Zn 银Ag、钡Ba、汞Hg 7、常见的原子团: 8、常见化合价:(背诵)钾钠银氢+1价,钙镁钡锌为+2价,氟氯溴碘负一价,通常氧是—2价,三铝四硅五价磷,一二铜二三铁,单质元素为零价。 9、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原则: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化合物化学式书写口诀:正前负后、上方标价、交叉填数、约简检验。

10.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可以归结为五步: ①写:反应物的化学式写在“=”的左边,生成物的化学式写在“=”的右边,多种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用“+”相连。 ②配:在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通常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 ③注:注明反应条件,通常写在“=”的上方或下方。“加热”常用“△”表示。 ④标:如果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产生,那么在气体的化学式右边用“↑”号表示;如果是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反应物中无固体,而生成物中有固体的,那么在固体的化学式右边用“↓”号表示。 ⑤查:检查化学式是否正确,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条件和物质状态是否标注,标注是否恰当。1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步骤 (1)设未知量x(此时x不带单位,如“设某物质的质量为x克”是错误的); (2)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别忘了配平); (3)计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要乘上配平的系数),写在相应化学式的正下方(包括x);(4)在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下面写出已知质量(纯净物质量)和未知量x; (5)将有关的四个量列成比例式,求出未知量x(此时x要带单位,如x=1克); (6)简明地写出答案。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变化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的实质:分子本身没变化,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化学变化的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构成了新的分子。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3、常见的化学性质:可燃性、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毒性 4、常见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熔点、沸点、凝固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5、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6、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沉淀、气体、温度、发光、发热、PH、状态、形状 7、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①推测物质的性质和用途②寻找发现未知物质③建立物质变化模型。 8、变化和性质的区别: 变化是正在发生的。(变化特殊字眼:正在、了、已经、出现等) 性质是本身具有的,不一定在发生。(性质特殊字眼:能、会、可以、易、难、具有等) 第二节:物质的酸碱性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酸=H++酸根阴离子) 常见的酸: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醋酸(CH3COOH)、柠檬酸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碱=金属阳离子(或NH4+)+OH-)

八年级上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归纳检测

第四章物态变化知识点 一、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不能接触容器壁或容器底;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汁有特殊的设计,即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缩口。每次使用前都要将体温计甩几下。其他温度计不能甩。 四、物态变化: 任何一种物质都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五、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的物质;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沥青,石蜡,松香,玻璃这四种是非晶体。(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要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要继续吸热); ( 3 )、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 4 )、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 5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 6 )、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AB 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 (2)B 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

《第四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单元过关试题.

图1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单元过关试题 一、填空题(23分) 1.写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 (1)冬天,冻了冰的衣服也变干了__________; (2)冰雪化成水__________; (3)霜的形成__________; (4)夏天,自来水管常“出汗”_______. (5)大气中水蒸气凝成小水珠,形成降雨__________. 2.把正在凝固的水放到0 ℃的房间里,水将__________继续凝固.(填“能”或“不能”) 3.由于水能够溶解多种物质,因此天然水总是溶有杂质,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除去水中的杂质,得到纯净的水.如图1是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在制取蒸馏水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今年开春以来,我国北方部分地 区出现了严重的干旱,为了缓解旱 情,多次实施人工降雨,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干冰进入 云层,很快__________为气体,并 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 度急剧下降,则高空水蒸气就 __________成为小冰粒,这些小冰 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 __________为雨滴落在地面上(填物态变化名称). 5 物质名称 固态水银 金 铜 钢 固态氢 熔点/℃ -39 1 064 1 083 1 300 -259 . ( ) ③水银温度计在-40℃时不能使用.( ) 6.我国发射的长征二号火箭在大气层中飞行时,它的头部与空气摩擦生热,可达到几千摄氏度的高温,为了不至于损坏火箭,设计师们用一种特殊的材料涂在火箭的头部,这种材料在高温下会_________并汽化,这两种物态变化的过程都要_________热,从而保护火箭的头部不会损坏. 7.寒冷的冬天,我们戴的口罩上出现了冰霜,这是_________现象. 8.日常生活中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它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9.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同质量的100℃ 的水烫伤厉害,这是因为 。 10.如图2,仔细观察下方的“水循环状态变化图”,请在两个空白方框内填上适当的物态变化名称 图2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测试题

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测试题 班别:_______ 姓名:________ 座号: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要给体温计消毒,应采用下面的哪种方法 [ ] A、用自来水冲洗 B、在酒精灯火焰上烧 C、在沸水中煮,高温消毒 D、用蘸了酒精的棉球擦洗 2.夏天站在开动的电风扇下面或旁边,感到凉爽,主要原因是[ ] A.电风扇吹来的风是凉的 B.电风扇吹来的风带走了身上的热 C.电风扇吹来的风带走了周围空气的热 D.电风扇吹来的风使汗水蒸发,而蒸发需要吸收身上的热 3.在敞开的锅中烧水,水沸腾后用猛火继续加热,这时水的温度将 [ ] A.升高 B.不变 C.降低 D.忽高忽低 4.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把的金属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口中,这样做主要目的是 [ ] A、给小镜子消毒 B、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腔中空气液化 C、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 D、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凝固 5.下面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是 [ ] A、熔化,凝华,汽化 B、凝固,凝华,液化 C、液化,熔化,升华 D、汽化,熔化,升华 6.文娱演出时,舞台上用弥漫的白色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这种烟雾最可能是 [ ] A.某种燃烧物形成的烟气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雾”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而使空气液化成的“雾” 7.甲、乙两杯正在熔化的冰,甲放在阳光下,乙杯放在背阴处,两杯中水的温度[ ] A、相等 B、甲高于乙 C、甲低乙 D、不能判定 8.关于霜的形成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凝固 B.凝华 C.汽化 D.升华 9.若将冰和玻璃分别加热熔化,则 [ ] A.玻璃没有熔点,所以不会熔化 B.冰和玻璃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升高C.冰和玻璃都会熔化,但冰有熔点,而玻璃没有熔点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严冬,冰冻的衣服也会干,是因为冰升华为水蒸气 B.初春,江河湖面上的白雾是水蒸气 C.初冬的早晨常见到的霜,是由水蒸气凝固而形成的 D.夏天看到冰棒冒的"白气",这是冰棒熔化后蒸发的水蒸气

九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新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1、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物质分类: 2、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 Pb(NO3)2 + 2KI = PbI2↓+ 2KNO3 无色溶液无色溶液黄色沉淀 3、有关硫酸铜的实验 ①硫酸铜晶体(蓝色):无水硫酸铜,俗称胆矾、蓝矾。化学式:CuSO4·5H2O ②硫酸铜溶液(蓝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CuSO4+2NaOH=Cu(OH)2↓+Na2SO4现象: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③硫酸铜粉末(白色):CuSO4获取方式:CuSO4·5H2O △ CuSO4+5H2O (现象:蓝色晶体变成白色粉末,试管口出现水珠) ④硫酸铜粉末遇少量水,发生反应:CuSO4 + 5H2O=CuSO4·5H2O(现象:白色粉末变成蓝色) ⑤硫酸铜的用途:检验蛋白质是否存在原理:蛋白质和硫酸铜会发生化学反应后使蛋白质变性 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可以检验水分的存在CuSO4 + 5H2O=CuSO4·5H2O(现象:白色粉末变成蓝色)酸酸的含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酸 = H+ + 酸根离子 1、三大强酸:盐酸(H Cl)、硫酸(H2SO4)、硝酸(HNO3)常见的弱酸:醋酸(CH3COOH)、碳酸(H2CO3) 2、常见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 注:上述各指示剂遇中性溶液都不变色,依然显示原来的颜色。 3、pH 值是反映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指标,它的范围通常在0~14 之间。pH越低,酸性越强;pH 越高,碱性越强;pH 等于7 的物质呈中性。 4、pH值的测定方法: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试溶液,滴在pH 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 而确定被测溶液的pH值。 5、酸的通性: ①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②酸+碱=盐+水 H2SO4 + 2 NaOH==== Na2SO4 + 2H2O H2SO4+ Ba(OH)2= BaSO4 ↓ + 2H2O Al(OH)3 + 3HCl=AlCl3+3H2O Mg(OH)2 + 2HCl = MgCl2 +2H2O (Al(OH)3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Al(OH)3 和Mg(OH)2都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初中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考纲解读 (一)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 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二)知道熔化和凝固、知道晶体的熔化规律及熔点,能识别 晶体和非晶体。 (三)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及蒸发制冷作用。知道沸腾现 象、规律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知道液化现象及液化方法。 (四)知道升华和凝华及升华会吸热。 (五)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 二.知识点: (一)自然界中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1)固态: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很难被压缩 2)液态:不容易被压缩且有一定的体积,但由于它具有流 动性,没有一定的形状 3)气态:很容易被压缩,具有流动性。即既没有一定的体 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 4)等离子态:由等量的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组 成。(了解,重在强调应用) (二)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首先利用分子动理论从微观意义上解释物态变化的本质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 力 (三)温度、温度计 1)温度 a)物理意义:温度是表征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b)单位: ①常用单位:摄氏度符号℃→摄氏温度 ②国际单位:开尔文符号 K→热力学温度 c)温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1.01*105帕),把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沸水的温度规 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 每一等分成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提示:用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不可靠的。 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就要使用测量温度的工 具----温度计。 2)常见温度计 a)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b)一般说来,一切物质的任一物理属性,只要它随温 度的改变而发生单调的、显著的变化,都可用来标 志温度而制成温度计。 c)构造:

第四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复习课笔记

第四章《物态形态及其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t / T )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1)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 细均匀的毛细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并且标有单位。 (2)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工作的。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浸 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 中;④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⑤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使用;⑥温度计不能当搅拌 器使用。 注:温度为零下时的读数。 练习: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 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变化明显,读数准确。 (2)在北方寒冷的冬季温度很低,在该地方较适用于使用酒精温度计还是汞温度计?为什么? 在沙漠地区炎热的夏季温度很高,在该地方较适用于使用酒精温度计还是汞温度计?为什么?为 什么体温表能用煮沸的方法消毒?为什么酒精温度计不能用煮沸的方法消毒?它们可以用什么 方法消毒?(酒精的沸点是78℃,汞的沸点是357℃;固态酒精的熔点是 -117℃,固态汞的熔 点是化-39℃。) 二、物态变化1.物态:物质的形态。2.物态的种类:常规态:固态、液态、气态第四态:等离子态(如:火)第五态:中子态3.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参照课件(1)─普通温度计的使用;课件(2)─体温计的使用课件课件(3)─体温计的结构课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单元测试1

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2010扬州)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一一熔化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干了一一汽化 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一一凝华 2、(2010广东)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日产量约为3500万产方米,其中80%用于饮用水,解决了1亿多人的用水问题。现在所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蒸馏法,即将海水中的水蒸发而把盐留下,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淡水。以上过程涉及到关于水的物态变化有() A、汽化凝固 B、汽化液化 C、液化凝华 D、升华凝华 3、(2010福州)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遭遇罕见的世纪大旱。为了节约用水, 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 原因是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4、(2010荆门)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升华生成的 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5、(2010南通)下列物理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6、(2010鸡西)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的让馒头变熟 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 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 7、(2010哈尔滨)哈尔滨的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对冬天里可能出现的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冰雪大世界的冰雕随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变小 B.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片上会出现“白雾” C.水蒸气在树枝上升华成冰晶,形成雾凇 D.屋顶的积雪会液化成水,流到屋檐下凝固成冰锥 8、(2010宜昌)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 A.人体的正常体温 B.宜昌冬季的最低气温 C.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9、(2010龙岩)图是小明绘制的某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图线中间的水平线段表示这段时间内物体不吸热 B.图线可能是冰的熔化过程 C.图线可能是蜡的熔化过程 D.图线表示晶体的熔化过程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第二章知识结构梳理 1、物质的分类 (1) 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2) 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本章重难点概括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应该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是发生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如CO2、SO2、SO3、NH3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但是本身为非电解质)。【注意】 (1)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2)(纯净的)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电解质包括:酸碱盐、大多金属氧化物、水; 非电解质包括: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氨。 (3)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NaCl晶体}, 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石墨、金属单质、混合物}。 (4)熔融状态下,一般的盐和强碱能导电,酸不能导电{分子构成}。 (5)液氨、液态HCl、HCl、酒精是纯净物,氨水、盐酸是混合物。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可拆:强酸、强碱、可溶盐; 不可拆:弱酸、弱碱、不溶盐、单质、气体、氧化物。

(2)HCO 3-不可拆、HSO 4-要拆开。 3、H + + OH -= H 2O 虽然能表明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但只能表示强酸和强碱反应生 成可溶性盐的酸碱中和反应。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1)得失电子不守恒、电荷不守恒、原子个数不守恒。 (2)弱酸、弱碱、难溶盐、气体、氧化物没写成化学式。 (3)反应不符合客观事实。 5、离子共存 (1)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有颜色离子:Cu 2+(蓝色)、Fe 3+(棕黄色)、Fe 2+(浅绿色)、MnO 4-(紫 色),但有颜色离子可大量存在于澄清透明溶液中。 (2)强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OH -、CO 32-、HCO 3-。 (3)强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H +、NH 4+、Al 3+、Fe 3+、Mg 2+。 (4)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6、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特征:化合价发生变化。 (3)本质:电子发生转移。 (4)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5)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 (6)氧化剂表现出氧化性。 (7)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注意点:氧化剂与还原剂都是指反应物。 (2)单、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C+2CuO △2Cu+CO 2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八年级物理物质形态及其变化复习

八年级物理物质形态及 其变化复习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一、知识点复习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摄氏温标:一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纯水沸腾的温度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③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④分类及比较: ⑤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⑥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 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 确。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1)熔化 ①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 分 类 区别 晶体 非晶体 物质种类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各种金属 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玻璃 熔化图像 温度 时间 温度 时间 熔化特点 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没有固定的熔点 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高熔点的物质常温下呈固态,低熔点的物质常温下呈液态、气态。 (2)凝固 ①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分 类 区别 晶 体 非晶体 凝固图像 温度 时间 温度 时间 凝固特点 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 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 降低 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 没有固定的凝固点 升华 吸热 凝华 放热 气 固 液 凝固 放热 熔化 吸热 液化 放热 汽化 吸热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江西九江同文中学易恒梅2014.2 4.1从全球变暖谈起——温度、温标及温度计、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课前回顾:复习热身,将下面的空格填写完整 一、从全球变暖谈起——温度、温标及温度计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它的原理是利用了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温度的单位有两种:一种是摄氏温度,另一种是国际单位,采用热力学温度.而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摄氏度.-6℃读作负6摄氏度或零下6摄氏度. 3.使用温度计之前应:(1)观察它的量程;(2)认清它的最小分度值. 4.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二、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吸热),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放热).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沸腾与蒸发的区别是: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的,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而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要加快液体的蒸发,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和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3.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沸腾时只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有时因为液体中含杂质沸点会有适当变化,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是100℃.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4.液体的沸点与液体表面的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5.要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 课中学习: 1.把一只温度计从20℃的酒精中取出后放到20℃的空气中,温度计的示数将() A.不变 B.一直下降 C.一直升高 D.先下降后又升高 分析: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温度计上沾有20℃的酒精,酒精易蒸发,且蒸发要吸收热量,温度降低,所以温度计的示数降低,低于20℃;当酒精蒸发完之后,由于周围空气温度为20℃,与温度计之间存在温度差而发生热传递,最后温度计的示数又回复房间内的室温. 简解:D.先下降后又升高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液体蒸发过程中要吸热.当两个物体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现象,当两物体温度相同后,热传递停止. 2.“水的温度升高到100℃,水就一定会沸腾起来.”这种说法对吗? 分析:这是常见的一种错误看法. 第一,100℃不一定是水的沸点,只有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才是100℃.液体的沸点是会改变的,液体的沸点与液体表面的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与练习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1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 .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⑴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 + B = AB)B.分解反应(AB = A + B) C.置换反应(A + BC = AC + B)D.复分解反应(AB + CD = AD + CB)。⑵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⑶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⑴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图1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一、填空题(23分) 1.写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 (1)冬天,冻了冰的衣服也变干了__________; (2)冰雪化成水__________; (3)霜的形成__________; (4)夏天,自来水管常“出汗”_______. (5)大气中水蒸气凝成小水珠,形成降雨__________. 2.把正在凝固的水放到0 ℃的房间里,水将__________继续凝固.(填“能”或“不能”) 3.由于水能够溶解多种物质,因此天然水总是溶有杂质,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除去水中的杂质,得到纯净的水.如图1是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在制取蒸馏水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今年开春以来,我国北方部分地 区出现了严重的干旱,为了缓解旱 情,多次实施人工降雨,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干冰进 入云层,很快__________为气体, 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 温度急剧下降,则高空水蒸气就 __________成为小冰粒,这些小冰 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 __________为雨滴落在地面上(填物态变化名称). 5.根据表中所列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判断以下几题的是与非: 物质名称固态水银金铜钢固态氢 熔点/℃ -39 1 064 1 083 1 300-259①在-265 ℃时,氢是固态.( ) ②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 ) ③水银温度计在-40℃时不能使用.( ) 6.我国发射的长征二号火箭在大气层中飞行时,它的头部与空气摩擦生热,可达到几千摄氏度的高温,为了不至于损坏火箭,设计师们用一种特殊的材料涂在火箭的头部,这种材料在高温下会_________并汽化,这两种物态变化的过程都要_________热,从而保护火箭的头部不会损坏. 7.寒冷的冬天,我们戴的口罩上出现了冰霜,这是_________现象. 8.日常生活中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它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9.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同质量的100℃ 的水烫伤厉害,这是因为 。 10.如图2,仔细观察下方的“水循环状态变化图”,请在两个空白方框内填上适当的物态变化名称 图2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 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练习) 教科版(无答案)

物质的变化 1.、沙和豆子混合 ①实验现象:沙和豆子基本没有变化 ②实验结论:沙和豆子混合,沙还是沙,豆子还是豆子,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③混合物的概念: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物质,但是这些成分只是简单地混合在一起,各自的性质特征没有发生变化。 2.、观察白糖的变化 1、取一汤匙白糖,倒在一张白纸上,观察白糖的特点 2、用长柄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半勺左右),小心移到蜡烛的外焰上,慢慢加热,仔细观察白糖的变化 加热前加热后的变化 白糖白色透明的颗粒状固 体物质,有甜香味固态的白糖先熔化成液态的白糖。不断加热后,白糖变成了褐色的糊状物质,并产生气泡。接着白糖变成了黑色,并散发出焦味;继续加热,黑色的物质会燃烧起来。 ②实验结论:白糖加热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没有新物质产生的熔化过程,另一种是继续加热,有新物质产生的碳化过程。 3、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态、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4、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也在发生着变化。蜡烛由固态蜡烛变成蜡烛油,这个过程只是蜡烛的存在状态改变了,并没有产生新物质,因此是物理变化。而蜡烛油产生了水、二氧化碳和刺鼻的气味,也就产生了不同于蜡烛本身的新物质,因此这个过程是化学变化。 5、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看是否产生新物质 6、米饭和馒头中含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它在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正是这种新物质产生了甜味儿。 7、淀粉是白色的、细小颗粒状的固体物质。手摸淀粉时,有滑腻感。淀粉闻上去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淀粉遇到碘酒,发生了化学变化,颜色变成了蓝色。 8、碘酒是一种紫褐色、半透明的液体

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温度与物态变化 知识梳理: 重点1: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计原理: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义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义为100℃。 (2)0℃和100℃之间为100个等分,每一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2、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2)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总结

重点2:物态变化 一、熔化和凝固: 1、熔化: (1)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 (2)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3)影响熔点的因素:压强杂质 (4)影响物质熔点的因素:杂质(盐水和水的凝固点)、物质种类(冰和铁的熔点不同)、压力(用细线切割冰块)、压强影响物质的沸点(在平原和高山上烧水) (重点) 2、凝固: (1)凝固规律: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 (2)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3)凝固放热。 二、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2)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2、沸腾:(1)液体沸腾必要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2)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3)沸腾图像各段的涵义(以水为例,如图3) 0A段:不断吸热,水的温度升高 AB段:水沸腾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3、蒸发: (1)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自身的温度;②液体蒸发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

八年级物理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典型例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一一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典型例题 【例题1】物质通常存在________ 、______ 和_____ 二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存在 的形态可以发生变化。 答案:固态,液态,气态。 【例题2】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种变化叫__________ 。 答案:物态变化。 【例题3】去年冬季我地气温最低达- 5C,正确的读法是 A、负5摄氏度B 、负摄氏5度C 、摄氏负5度D 、零下5度答案:一5C可以读成负5摄氏度和零下5摄氏度。 【例题4】在制作液体温度计时,为了提高温度计的准确程度,下面措施可行的是 A、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 B玻璃泡的容积做小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粗一些; C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粗一些; D玻璃泡的容积做小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 分析:液体水银温度计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因为水银的热涨冷缩,而且水银的膨胀系数比较大,变化较明显,适当的将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可以提高温度计 的准确程度,细微的体积变化能够清楚的在刻度上显现。 答案:A 【例题5】一只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标度却不准确,它在冰 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7 C,在沸水中的读数是103C。 (1 )这只温度计的分度值是______ C , (2)当它指示气温是5C时,实际温度是________ C。 分析:因为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这个温度计在一7 C?103C之间一共是110格,表示0 C?100 C,列式为:100C+ 110~ 0.91 C,则每个分度的值是0.91 C。当它度数是5C 时,实际的温度应该是(5 + 7)X 0.91 C= 10.9 C。 答案:0.91 C / 格;10.9 C 【例题6】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_________ ,这是个_______ 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 叫做________ ,这是个_______ 热过程。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这是一个吸热过程,从液态变为固态,这是凝华, 这是一个放热过程, 答案:熔化,吸,凝华,放。 【例题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_ ,这个温度叫做该物质的__________ ,同一种晶体的 ________ 跟它的_________ 相同。 分析: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当晶体温度达到熔点时,如果继续吸热,晶体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