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出使西域经过、目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域都护;班超出使、经营西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图,学生能够正确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线路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科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张骞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能够正确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闻名交流中的作用,理解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

难点: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罗马人把中国称为“丝国”。中国的丝绸在当时的欧洲是珍稀之物,穿上丝绸服装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中国的丝绸怎么运送到那里的?运送丝绸的商路又是谁在什么时候开辟的?本节课我们来

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二)讲授新课

张骞通西域:

1.西域:

汉代以来,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

西汉时期,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目的: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

大月氏原来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匈奴不断从西域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3.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过渡】正是由于张骞出使西域,才有了后来的丝绸之路。那么西域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是怎样的地方?张骞为什么要到那去?带着这三个问题阅读课本。

【提问】大月氏同意和汉朝一起夹攻匈奴吗?

【过度】不同意。因此张骞只好带着遗憾返回汉朝,到了公元前126年才返回长安。张骞的这趟西行走了多少年(13年)这一趟为什么会走这么久呢?(被匈奴人扣留)

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做了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带来300多人,带着万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了乌孙等西域国家。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排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张骞的出使西域,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后世的史学家用“凿空”这个词形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行动。

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

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以后,汉朝与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物品,从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在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珍奇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成为“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2.意义:丝绸之路使东西方文明由原来的互相不了解,独立发展,丝

绸之路开辟后通过丝绸之路,互通有无,因此丝绸之路便成了沟通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这便是丝绸之路的意义。

3.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了许多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半岛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过中南半岛,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各地。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

既然丝绸之路意义如此重大,那么我们是否要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于是西汉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的经营。管辖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

西域都护颁行汉朝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中央管辖,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班超经营西域:

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西域,汉朝与西域往来中断。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种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了联系。他得到西域各国的信任,长期留守西域。班超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甘英到达安息后,受阻,未能继续前行。但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到71岁时,才回到中原,不久便去世。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三)本课小结:

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而且是文化交流的通道。这一道路的开辟张骞功不可没,如今一带一路的倡议,使这条古老的通道,有出现焕发出新的光辉,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所做的贡献。

(四)课堂练习:

1.张骞第一次出使匈奴的目的是( A)

A.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 了解西域情况

C. 侦查匈奴情况

D. 加强同西域的联系

2.近十几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

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汉代开辟了( B)

A. 丝绸之路

B. 海上丝绸之路

C. 通往西域的道路

D. 通往欧洲的道路

3.新疆在什么时候成为中国的一部分的()

A秦朝 B、西汉 C 唐朝 D、元朝

4.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从西域传入的是( B)

A. 核桃

B. 小麦

C. 石榴

D. 葡萄

(五)板书设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

2.目的: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

3.张骞出使西域过程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

2.意义

3.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

2.班超经营西域

《丝绸之路》课文原文

《丝绸之路》课文原文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

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

2016部编七上历史第14课教学设计课题: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 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 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 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 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对外关系。对,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

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的友好往来。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第14课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 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法、讨论、启发法等 教具:多媒体设备 教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板书设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二、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二、讲授新课: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出发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结果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 济文化交流开始了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 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 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 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知识模块二丝绸之路 自主阅读课本P64~65内容,完成第3题。 3.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

【新部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21教育网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https://www.360docs.net/doc/b35595062.html,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1·cn·jy·com (3)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https://www.360docs.net/doc/b35595062.html, (2)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提示: 、陆上丝绸之路 展示陆上丝绸之路的示意图,让学生说出相应的路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 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目睹这满目的黄沙,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峥嵘岁月。这堂课,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帘,拂落岁月的风尘,跟随汉朝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一起,重走丝绸之路。(展示图片张骞) 二、进入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二)丝绸之路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公开课教学设计_1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2.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 3.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 4.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带来的实物。 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东西都产自哪儿吗?(生:西域) 师:很好,那它们是通过什么路来到中原的呢?(生:丝绸之路) 师总结:很好,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那么,同学们肯定想知道丝绸之路到底是如何开通,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讲授新课 看看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提示) 一、我们首先来完成自主学部分,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拉!提醒:1、张骞的骞子的写法 2、大肉氏——读音 过渡:虽然昔日繁华的丝绸治理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穿越到汉朝去重游丝绸之路吧。一、重游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 问:这条沟通欧亚大陆的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课本62页小字)学生打答 过度:原来如此,现在我也想运一批丝绸到欧洲去,谁来告诉我应该怎么走?(说路线)课件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见课本第二目),并演示教师:为来让同学们记住这条路快速记忆30秒,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展示记忆成果) 2.海上丝绸之路 课件出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 教师讲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海上丝绸之路。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阳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师:谁来说说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学生说)师课件演示提问: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现了汉代钱币和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古代的罗马人把中国称为“丝国”。中国的丝绸在当时的欧洲是珍稀之物,穿丝绸服装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中国丝绸是怎么运送到那里的?运送丝绸的商路又是谁在什么时候开辟的? 一、导入新课 利用苏武牧羊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学习张骞不辱使命,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高效课时通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 张骞通西域 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阳关_和_玉门关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_西域_。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 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使者、商人接踵西至,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 路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沿海岸线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到。 3. 对西域的管理 西汉: (1)时间:公元前60年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2)职责:总管西域都护。 (3)意义: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东汉: (1)西汉末年,汉朝与西域往来中断。 (2)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丝绸之路》课文

《丝绸之路》课文 2丝绸之路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

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分析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中的重点课。课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这个主题集中地体现在张骞通西域这个重点问题上。张骞在西域的活动明显带有与西域各国实行友好的政治经济交往和联系的目的。此后,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日趋密切,终于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 三、学情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使用网络,而且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能注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但七年级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 四、三维目标 1、知识与水平: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准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准确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六、教学方法 谈话法,故事发,自主学习探究法,启发式讨论法等结合。七、教学资源 多媒体、视频。 八、课型与课时 新授课;计划课时1课时。 九、教学流程设计 新课导入 播放一带一路视频导入,联系社会生活,探寻古代丝绸之路。出示课题 出示皇榜 出示汉武帝时期皇榜,引出张骞通西域历史学习。 自古以来,我族人民常被匈奴压迫,黄河附近的人民更常遭匈奴骚挠,为大举反击匈奴,现招募一勇士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共灭匈奴。重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xxxx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的开通,路线及意义;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的创设和材料及图片的展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学习张骞的抱负,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么谁是开辟丝绸之路的第一人呢?他又在开辟的道路上经历了哪些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 讲授新课: 一.学生自读课本,完成自主预习 二.学习新课,探究疑难 (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地理概念2.张骞通西域:张骞通西域历史剧表演;学生阅读课本,回答: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一共几次出使西域?在西域和汉朝的交往中,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有哪些表现?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两次;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张骞通西域有何影响?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张骞身上体现了

什么精神?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 (二)丝绸之路 1.学生阅读课本和《丝绸之路线路图》,把丝绸之路的路线表述出来.2.丝绸之路的作用3.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1.西域都护的设置2.班超经营西域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往来,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加强了新疆和中原地区的联系,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 张骞通西域 2. 丝绸之路 3. 对西域的管理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港口初中汪传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 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自主预习】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 (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 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老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讨论上述问题,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配套K12】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 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今后中外交流史的学习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而且瑰丽的史实更是有力的证明了: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利用本课的教学资源更可以挖掘出:交流才能进步,开放才会发展的深刻内涵。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课本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围绕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铁骨铮铮英雄史——通西域、古道漫漫梦驼铃——丝绸路、长江后浪推前浪——班超记。通过基于史实的合理想象,感悟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我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配以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以历史想象力的思维培养为核心,启迪学生进行合理想象,组织学生参与游戏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容易理解汉朝对外交往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学情分析】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年级的学

生学习的驱动力就是兴趣为主,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他们有参与学习的热情和活跃的思维,对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历史也略有耳闻。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引导教学的开发性资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开辟道路。而且初一学生是一个热情奔放的群体,他们愿意展示自我;也是一个自信、有思想的群体,他们敢于发表见解。基于以上的考虑,教师可以选择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在对话交流中获得心灵的沟通和感悟,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的史实。 2.通过分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之间团结合作、沟通交流的意识。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一是张骞出使西域,二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汉代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中西方的首次直接交往正是通过它实现的,而张骞开通西域促成了这条中西方贸易要道的形成。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出使西域经过、目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域都护;班超出使、经营西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图,学生能够正确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线路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科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张骞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能够正确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闻名交流中的作用,理解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 难点: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罗马人把中国称为“丝国”。中国的丝绸在当时的欧洲是珍稀之物,穿上丝绸服装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中国的丝绸怎么运送到那里的?运送丝绸的商路又是谁在什么时候开辟的?本节课我们来

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二)讲授新课 张骞通西域: 1.西域: 汉代以来,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 西汉时期,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目的: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 大月氏原来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匈奴不断从西域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3.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过渡】正是由于张骞出使西域,才有了后来的丝绸之路。那么西域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是怎样的地方?张骞为什么要到那去?带着这三个问题阅读课本。 【提问】大月氏同意和汉朝一起夹攻匈奴吗? 【过度】不同意。因此张骞只好带着遗憾返回汉朝,到了公元前126年才返回长安。张骞的这趟西行走了多少年(13年)这一趟为什么会走这么久呢?(被匈奴人扣留) 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做了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带来300多人,带着万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了乌孙等西域国家。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排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优质教案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 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2、通过对各种历史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

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目睹这满目的黄沙,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峥嵘岁月。这堂课,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帘,拂落岁月的风尘,跟随汉朝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一起,重走丝绸之路。(展示图片张骞) 二、进入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2.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 3.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 4.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带来的实物。 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东西都产自哪儿吗?(生:西域) 师:很好,那它们是通过什么路来到中原的呢(生:丝绸之路) 师总结:很好,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那么,同学们肯定想知道丝绸之路到底是如何开通,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讲授新课 看看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提示) 一、我们首先来完成自主学部分,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拉! 提醒:1、张骞的骞子的写法 2、大肉氏——读音 过渡:虽然昔日繁华的丝绸治理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穿越到汉朝去重游丝绸之路吧。 一、重游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 问:这条沟通欧亚大陆的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课本62页小字)学生打答 过度:原来如此,现在我也想运一批丝绸到欧洲去,谁来告诉我应该怎么走?(说路线)课件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见课本第二目),并演示 教师:为来让同学们记住这条路快速记忆30秒,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展示记忆成果)2.海上丝绸之路 课件出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 教师讲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海上丝绸之路。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阳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课文原文

《丝绸之路》课文原文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

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 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 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 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 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 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 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 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 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 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 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呀!

《丝绸之路》课文原文Word版

《丝绸之路》课文原文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

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

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外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往来,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起了示范作用。同时,在近两年的中考中,丝绸之路已被纳入重要的考察范围之内。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 识读《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介绍,使学生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用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同时,通过学习丝绸之路,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学情分析 该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而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对历史充满好奇心,但由于地域及环境的限制使得我校的学生知识面窄。同时,也是历史思维养成的阶段。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知识面。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法选择 (一)教学方法 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2.亲历角色,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3.创设问题情景,拓宽教学空间。 (二)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PPT及实物展示葡萄、核桃、石榴及丝绸,并提问学生“老师手里拿的大家日常吃的东西,你们知道产自哪儿吗?你们知道丝绸是哪个国家的吗?为什么现在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穿上丝绸做的服装?”通过实物展示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