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重点难点突破

函数重点难点突破
函数重点难点突破

函数中恒成立,存在性问题

主干知识整合

1.在代数综合问题中常遇到恒成立问题.恒成立问题涉及常见函数的性质、图象,渗透着换元、化归、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思想方法,恒成立问题的解题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已知条件将恒成立问题向基本类型转化,正确选用函数法、最小值法、数形结合法等解题方法求解.

2.恒成立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x∈D,f(x)>C;(2)?x∈D,f(x)>g(x);

(3)?x1,x2∈D,|f(x1)-f(x2)|≤C;

(4)?x1,x2∈D,|f(x1)-f(x2)|≤a|x1-x2|.

3.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

(1)转换求函数的最值

①若不等式A

②若不等式B>f(x)在区间D上恒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D上

B>f(x)max?f(x)的上界小于B.

(2)分离参数法

①将参数与变量分离,即化为g(λ)≥f(x)(或g(λ)≤f(x))恒成立的形式;

②求f(x)在x∈D上的最大(或最小)值;

③解不等式g(λ)≥f(x)max(或g(λ)≤f(x)min),得λ的取值范围.

(3)转换成函数图象问题

①若不等式f(x)>g(x)在区间D上恒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D上函数y=f(x)和图象在函数y=g(x)图象上方;

②若不等式f(x)

探究点一?x∈D,f(x)>g(x)的研究

对于形如?x∈D,f(x)>g(x)的问题,需要先设函数y=f(x)-g(x),再转化为?x∈D,y min>0.

例1 已知函数f(x)=x|x-a|+2x.

(1)若函数f(x)在R上是增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求所有的实数a,使得对任意x∈[1,2]时,函数f(x)的图象恒在函数g(x)=2x+1图象的下方.

【点评】在处理f(x)>c的恒成立问题时,如果函数f(x)含有参数,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参数分离,将含参数函数转化为不含参数的函数,再求出最值即可;二是如果不能参数分离,可以用分类讨论处理函数f(x)的最值.

变式训练:已知f(x)=x3-6ax2+9a2x(a∈R),当a>0时,若对?x ∈[0,3]有f(x)≤4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探究点二?x1,x2∈D,|f(x1)-f(x2)|≤C的研究

对于形如?x1,x2∈D,|f(x1)-f(x2)|≤C的问题,因为|f(x1)-f(x2)|≤f(x)max-f(x)min,所以原命题等价为f(x)max-f(x)min≤C.

例2 已知函数f(x)=ax3+bx2-3x(a,b∈R),在点(1,f(1))处的切线方程为y+2=0.

(1)求函数f(x)的解析式;

(2)若对于区间[-2,2]上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都有|f(x1)-f(x2)|≤c,求实数c的最小值.

【点评】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因为x1,x2是两个不相关的变量,所以可以等价为函数f(x)在区间D上的函数差的最大值小于c,如果x1,x2是两个相关变量,则需要代入x1,x2之间的关系式转化为一元问题.

探究点三?x1,x2∈D,|f(x1)-f(x2)|≤a|x1-x2|的研究

形如?x1,x2∈D,|f(x1)-f(x2)|≤a|x1-x2|这样的问题,首先需要根据函数f(x)的单调性去掉|f(x1)-f(x2)|≤a|x1-x2|中的绝对值符号,再构造函数g(x)=f(x)-ax,从而将问题转化为新函数g(x)的单调性.

例3 已知函数f(x)=x-1-a ln x(a∈R).

(1)求证:f (x )≥0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a =1;

(2)若a <0,且对任意x 1,x 2∈(0,1],都有|f (x 1)-f (x 2)|≤4????

??

1x 1-1x 2,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点评】 ?x 1,x 2∈D ,|f (x 1)-f (x 2)|≤a |x 1-x 2|等价为k =|f x 1 -f x 2 |

|x 1-x 2|

≤a ,再

进一步等价为f ′(x )≤a 的做法由于缺乏理论支持,解题时不可以直接使用.况且本题的第

(2)问不能把|f (x 1)-f (x 2)|≤4??????1x 1-1x 2转化为|f x 1 -f x 2 |????

?

?1x 1-1x 2≤4,所以这类问题还是需

要按照本题第(2)问的处理手段来处理.

规律技巧提炼

在处理恒成立问题时,首先应该分辨所属问题的类型,如果是关于单一变量的恒成立问题,首先考虑参数分离,如果不能参数分离或者参数分离后所形成函数不能够处理,那么可以选择分类讨论来处理;如果是关于两个独立变量的恒成立问题处理,只需要按照上探究点中所讲类型的处理方法来处理即可.

存在性问题

1.在代数综合问题中常遇到存在性问题.与恒成立问题类似,存在性问题涉及常见函数的性质、图象,渗透着换元、化归、数形结合、

函数与方程等思想方法.

2.存在性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x∈D,f(x)>C;(2)?x∈D,f(x)>g(x);

(3)?x1∈D,?x2∈D,f(x1)=g(x2);

(4)?x1∈D,?x2∈D,f(x1)>g(x2).

3.存在性问题处理方法

(1)转换求函数的最值;(2)分离参数法;

(3)转换成函数图象问题;(4)转化为恒成立问题

探究点一?x∈D,f(x)>g(x)的研究

对于?x∈D,f(x)>g(x)的研究,先设h(x)=f(x)-g(x),再等价为?x∈D,h(x)max>0,其中若g(x)=c,则等价为?x∈D,f(x)max>c. 例1 已知函数f(x)=x3-ax2+10.

(1)当a=1时,求曲线y=f(x)在点(2,f(2))处的切线方程;

(2)在区间[1,2]内至少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f(x)<0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点评】 解法一在处理时,需要用分类讨论的方法,讨论的关键是极值点与区间[1,2]的关系;解法二是用的参数分离,由于ax 2>x 3+10中x 2∈[1,4],所以可以进行参数分离,而无需要分类讨论. 变式训练: 已知函数f (x )=x (x -a )2,g (x )=-x 2+(a -1)x +

a (其中a 为常数).

(1)如果函数y =f (x )和y =g (x )有相同的极值点,求a 的值;

(2)设a >0,问是否存在x 0∈?

????

-1,a 3,使得

f (x 0)>

g (x 0),若存在,

请求出实数a 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探究点二 ?x 1∈D ,?x 2∈D ,f (x 1)=g (x 2)的研究

对于?x 1∈D ,?x 2∈D ,f (x 1)=g (x 2)的研究,若函数f (x )的值域为

C 1,函数g (x )的值域为C 2,则该问题等价为C 1?C 2.

例2 设函数f (x )=-13x 3-13x 2+5

3x -4.

(1)求f (x )的单调区间;

(2)设a≥1,函数g(x)=x3-3a2x-2a.若对于任意x1∈[0,1],总存在x0∈[0,1],使得f(x1)=g(x0)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点评】对于?x∈D,f(x)=c要成立,c的取值集合就是函数f(x)的值域,

对于?x∈D,使得c=g(x),c应该属于g(x)的取值集合,所以函数f(x)的值域为g(x)的值域的子集.

探究点三?x1∈D,?x2∈D,f(x1)>g(x2)的研究

对于?x1∈D,?x2∈D,f(x1)>g(x2)的研究,第一步先转化为?x2∈D,f(x1)min>g(x2),再将该问题按照探究点一转化为f(x1)min>g(x2)min.

例3 已知函数f(x)=2|x-m|和函数g(x)=x|x-m|+2m-8.

(1)若方程f(x)=2|m|在[-4,+∞)上恒有惟一解,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若对任意x1∈(-∞,4],均存在x2∈[4,+∞),

使得f(x1)>g(x2)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点评】对于?x∈D,f(x)>c,可以转化为f(x)min>c;?x∈D,c>g(x),可以转化为c>g(x)min,所以本问题类型可以分两步处理,转化为f(x)min>g(x)min.

1.对于恒成立问题或存在性问题常见基本类型为?x∈D,f(x)>c,可以转化为f(x)min>c;?x∈D,c>g(x),可以转化为c>g(x)min,?x ∈D,c=g(x),可以转化为c∈{y|y=g(x)},对于由这些含有量词的命题组合而成的含有两个量词命题的问题,可以采取分步转化的方法来处理.

2.对于含有参数的恒成立问题或存在性问题,常用的处理方法有分类讨论或参数分离,并借助于函数图象来解决问题.

高考链接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重点难点创新突破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重点难点创新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为: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及单调性,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特殊点,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及自身特点结合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会求和对数函数有关的函数的定义域; 3、会利用对数函数单调性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1、通过对底数的讨论,使学生对分类讨论的思想有进一步的认识,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2、通过例题、习题的解决,使学生领悟化归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数学,探索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底数a对函数值变化的影响及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发现对数函数的图象的特点 四、课堂结构设计: 本节课是概念、图象及性质的新授课,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达成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堂结构。这是我的课堂结构设计:

五、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我设计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引例、例题、习题和练习……,增大教学的容量,也使学生易于接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利用几何画板演示作图,展示图象的动态变化过程,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增强直观性和准确性。这是我的教学媒体设计: 钟 15 分 钟 钟 钟 6 分 钟

六、教学过程设计 在对教材及学生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中考数学 函数重点难点突破解题技巧传播十五

2019-2020年中考数学函数重点难点突破解题技巧传播十五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为x轴上两点,C、D为y轴上的两点,经 过点A、C、B的抛物线的一部分C 1与经过点A、D、B的抛物线的一部分C 2 组合 成一条封闭曲线,我们把这条封 闭曲线称为“蛋线”.已知点C的坐标为(0,),点M是抛物线C 2 :(<0)的顶点. (1)求A、B两点的坐标; (2)“蛋线”在第四象限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PBC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PBC面积的最大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当△BDM为直角三角形时,求的值. 【答案】解:(1)令y=0,则, ∵m<0,∴,解得:,。 ∴A(,0)、B(3,0)。 (2)存在。理由如下: ∵设抛物线C1的表达式为(), 把C(0,)代入可得,。 ∴C1的表达式为:,即。 设P(p,), ∴ S△PBC = S△POC + S△BOP–S△BOC =。 ∵<0,∴当时,S△PBC最大值为。 (3)由C2可知: B(3,0),D(0,),M(1,), ∴BD2=,BM2=,DM2=。 ∵∠MBD<90°, ∴讨论∠BMD=90°和∠BDM=90°两种情况: 当∠BMD=90°时,BM2+ DM2= BD2,即+=, 解得:, (舍去)。

当∠BDM=90°时,BD 2+ DM 2= BM 2 ,即+=, 解得:, (舍去) 。 综上所述, 或时,△BDM 为直角三角形。 【解析】(1)在中令y=0,即可得到A 、B 两点的坐标。 (2)先用待定系数法得到抛物线C 1的解析式,由S △PBC = S △POC + S △BOP –S △BOC 得到△PBC 面积的表达式,根据二次函数最值原理求出最大值。 (3)先表示出DM 2,BD 2,MB 2,再分两种情况:①∠BMD=90°时;②∠BDM=90°时,讨论即 可求得m 的值。 2、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图象如图,A 点为(-2,0)。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答案】D 。 【解析】将A (-2,0)代入,得。 ∴二次函数()2 22y ax bx ax 2ax a x 1a =+=+=+-。∴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为(-1,-a )。 当x=-1时,反比例函数。 由图象可知,当x=-1时,反比例函数图象在二次函数图象的上方,且都在x 下方, ∴,即。故选D 。 (实际上应用排它法,由,也可得ABC 三选项错误) 3.已知二次函数y=ax 2+bx+c (a≠0)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结论: ①b <0;②4a+2b+c <0;③a ﹣b+c >0;④(a+c )2<b 2.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图象开口向上,对称轴在y 轴右侧,能得到:a >0,>0,则b <0。正确。 ②∵对称轴为直线x=1,∴x=2与x=0时的函数值相等,∴当x=2时,y=4a+2b+c >0。错误。 ③当x=﹣1时,y=a ﹣b+c >0。正确。

二次函数重难点突破超级讲义

二次函数考点分析培优 核心知识点: ★★★二次函数的图像抛物线的时候应抓住以下五点: 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与x 轴的交点,与y 轴的交点. ★★二次函数y=ax 2 +bx+c (a ,b ,c 是常数,a ≠0) 一般式:y=ax 2 +bx+c ,三点:顶点坐标(-2b a ,244ac b a -),对称轴x=-2b a ,最值 顶点式:y=a (x -h )2 +k ,顶点坐标对称轴:顶点坐标(h ,k ),对称轴x=h 交点式:y=a(x- x 1)(x- x 2),(有交点的情况)与x 轴的两个交点坐标x 1,x 2 ,对称轴为2 2 1x x h += ★★★a b c 作用分析 │a │的大小决定了开口的宽窄,│a │越大,开口越小,│a │越小,开口越大, a , b 的符号共同决定了对称轴的位置,当b=0时,对称轴x=0,即对称轴为y 轴,当a ,b 同号时,对称轴x=-2b a <0,即对称轴在y 轴左侧,当a ,b?异号时,对称轴x=- 2b a >0,即对称轴在y c?的符号决定了抛物线与y 轴交点的位置,c=0时,抛物线经过原点,c>0c<0时,与y?轴交于负半轴,以上a ,b ,c 的符号与图像的位置是共同作用的,也可以互相推出. 中考分考点分析 1.把二次函数的图象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所得到的图象对应的二次函数关系式是2)1(2 -+=x y 则原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2.二次函数的图象顶点坐标为(2,1),形状开品与抛物线y= - 2x 2 相同,这个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 3.如果函数1)3(2 32 ++-=+-kx x k y k k 是二次函数,则k 的值是______ 4.(08绍兴)已知点11()x y ,,22()x y ,均在抛物线2 1y x =-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若12y y =,则12x x = B .若12x x =-,则12y y =- C .若120x x <<,则12y y > D .若120x x <<,则12y y > 5.(兰州10) 抛物线c bx x y ++=2 图像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所得图像的解析式为 322 --=x x y ,则b 、c 的值为( ) A . b=2, c=2 B. b=2,c=0 C . b= -2,c=-1 D. b= -3, c=2 ★6.抛物线5)43()1(2 2 +--++=x m m x m y 以Y 轴为对称轴则。M = 7.二次函数52 -+=a ax y 的图象顶点在Y 轴负半轴上。且函数值有最小值,则m 的取值范围是 8.函数 245 (5)21a a y a x x ++=-+-, 当a =_______时, 它是一次函数; 当a =_______时, 它是二次函数.

高一函数重难点突破

高一函数重难点突破 一、 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的四种题型 1. 已知f[x]的定义域,求f(g(x))的定义域 例1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0,1),求函数f(lnx)的定义域 2. 已知f[g(x)]的定义域,求f(x)的定义域 例2已知f(3-2x)的定义域为x € [-1,2], 求函数f(x)的定义域 3. 已知f[g(x)]的定义域,求f(h(x))的定义域 例3若函数f(2 x )的定义城为[-1,1], 求f(log 2X )的定义域 4. 已知f x 的定义域,求四则运算型函数的定义域 例4已知函数f x 定义域为是[a,b],且a b 0 求函数h x = fx ,m 「fx -m ]〔m - 0的定义域 b - m : b m ,又 a - m : b m 要使函数h x 的定义域为非空集合,必须且只需 a ? m 空b - m ,即0 ::: m 乞b 「a 2 此时函数h x 的定义域为{x|a+m]l :二:…iT (} 求函数解析式的六种题型 1?待定系数法:在已知函数解析式的构造时,可用待定系数法 例1设f(x)是一次函数,且f[f (x)] =4x ?3,求f(x) a —m^x^ b —m .a+m^x^b+m m 0, a - m :: a m

2. 配凑法或换元法:已知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求f (x)的解析式。 f[g(x)]的表达式容易配成g(x)的运算形式时,常用配凑法。但要注意所求函数f(x)的定义域不是原复合函数的定义域,而是g(x)的值域。 1 1 例 2 ( 1)已知f(x + _)=x2+p (x>0),求f (x)的解析式 x x (2)已知f(x 1) =x 2 x,求 f (x 1) 3?构造方程组法:若已知的函数关系较为抽象简约,则可以对变量进行置换,设法构造方程组, 通过解方程组求得函数解析式。 例3 设 f (x)满足 f (x) -2f (1Hx,求f(x) x

对数与对数函数重难点突破

专题 对数与对数函数(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一 对数的概念 如果a x =N (a >0,且a ≠1),那么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x =log a N ,其中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 重难点二 对数的性质、换底公式与运算性质 (1)对数的性质:①a log a N =N ;②log a a b =b (a >0,且a ≠1). (2)对数的运算法则;如果a >0且a ≠1,M >0,N >0,那么 ①log a (MN )=log a M +log a N ; ②log a M N =log a M -log a N ; ③log a M n =n log a M (n ∈R); ④log a m M n =n m log a M (m ,n ∈R ,且m ≠0). (3)换底公式:log b N =log a N log a b (a ,b 均大于零且不等于1). 重难点三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1)概念:y =log a x (a >0,且a ≠1)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定义域是(0,+∞). (2) 一、重难点题型突破 重难点1 对数与对数式的化简求值 如果a >0,且a ≠1,M >0,N >0,那么: (1)log a (MN )=log a M +log a N ;(2)log a M N =log a M -log a N ;(3)log a M n =n log a M (n ∈R ). 例1.(1)(2017·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已知lg 9=a,10b =5,则用a ,b 表示log 3645

为 . 【解析】由已知得lg5b =,则36lg 45lg 5lg 9log 45lg 36lg 4lg 92lg 2b a a ++= ==++, 因为10 lg 2lg 1lg515b ==-=-,所以2lg 22(1)22b a a b a b a b a a b +++==+-+-+, 即36log 4522 a b a b += -+. (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f (x )=lg(x -2)+1 x -3 ;(2)f (x )=log (x +1)(16-4x ). 【解析】 (1)要使函数有意义,需满足? ???? x -2>0, x -3≠0,解得x >2且x ≠3, 所以函数定义域为(2,3)∪(3,+∞). (2)要使函数有意义,需满足???? ? 16-4x >0,x +1>0, x +1≠1,解得-1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重难点突破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重难点突破 一、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的说明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应本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我将以此为基础对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数学本质:探究对数函数的性质从“数”的角度用解析式不易解决,转而由“形”——图象突破,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分类讨论,通过研究两个具体的对数函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象发现对数函数的图象规律,从而归纳对数函数的一般性质,经历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出对数函数的一般性质,从而对对数函数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必修1》第二章的内容,研究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是在学生已经较系统地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将对数扩充到实数范围之后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既是对函数的概念进一步深化,又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与幂函数的基础。因此,在教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对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对抽象的对数函数及其图象缺乏感性认识的实际情况,确定在理解对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由图象得出的性质为本节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难点是对数函数图像和性质的发现过程。为此,特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直接性目标):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其简单应用、能根据单调性解决基本的比较大小的问题. 2)能力目标(发展性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思想,增强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可持续性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体会研究函数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研究学习过程;体验研究函数的一般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对称美、简洁美。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知识储备: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

高中数学重点、难点突破(3)函数的基本性质-副本

高中数学重点、难点突破(3) 函数的基本性质 知识体系梳理 1 ?增函数、减函数定义 一般地,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I ,区间D? I ,如果对于任意X i ,X 2€ D ,且x i v X 2,则 都有:(1)_______________ ? f(x)在区间D 上是增函数;(2) _____________ ? f(x)在区间D 上是减函数. 2.单调性、单调区间的定义 若函数f(x)在区间D 上是 _________ 或 ______ ,则称函数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 调性,区间D 叫做f(x)的 __________ 前提 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 实数M 满足 条件 ①对于任意的x € I ,都有 ; ②存在x o € I ,使得 . 「①对于任意的x € I ,都有 ; ②存在x o € I ,使得 . 结论 M 是y = f(x)的最大值 M 是y = f(x)的最小值 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 x. (1) ____________ ? f(x)为偶函数; (2) ________ ? f(x)为奇函数. 5.奇、偶函数的性质 (1)图象特征:奇函数的图象关于 _______ 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 _对称. ⑵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 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区间上有 ______ 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区 间上有 _____ 的单调性. ⑶奇函数图象与原点的关系: 如果奇函数f(x)在原点有意义,则 1.如果二次函数f(x) = 3/ + 2(a — 1)x + b 在区间(一a, 1)上是减函数, B . a = 2 C . a W — 2 D . a 》2 (0,1)上是增函数的是( ) 1 2 B . y = x C . y =— x 2 + 4 D . y = |x| 7. 设函数f(x)和g(x)分别是R 上的偶函数和奇函数,则下列结论恒成立的是 A . f(x) + |g(x)| 是偶函数 B . f(x)— |g(x)| 是奇函数 C . |f(x)| + g(x)是偶函数 D . |f(x)| — g(x)是奇函数 8. 下列函数中,既是奇函数又是增函数的为 ( ) 3 1 A . y = x + 1 B . y =— x 3 C . y = - D . y = x|x| x f(0)= A . a =— 2 2?下列函数中,在区间 A . y = 3 — x 3. 函数y = (2k + 1)x + b 在x € R 上是减函数,则 k 的取值范围是( 1 1 1 A . k > B . k v 2 C . k >— 2 4. 已知 f(x)= ax 2 + bx 1 A .- 3 5. 已知定义在 A . — 1 ) 1 D . k v — 是定义在[a — 1,2a ]上的偶函数,那么 a + b 的值是( B.1 3 R 上的奇函数 B . 0 6. 已知y = f(x)是偶函数,则函数 A . x = 1 B . x =— 1 1 C." D .—- 2 2 f(x),满足 f(x + 4) = f(x),则 f(8)的值为( C . 1 D . 2 y = f(x + 1)的图象的对称轴是( ) 1 1 C . x^ 2 D . x^ 2

专题13 函数与方程(重难点突破)学生版

专题13 函数与方程 【重难点知识点网络】: 【重难点题型突破】: 高考专题突破一高考中导数应用问题 一、利用导数研究形形色色的切线问题 【名师指导】 (1) 函数y=f(x)在点x0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就是曲线y=f(x)在点P(x0,f(x0))处的切线的斜率k,即k=f′(x0). (2)已知切点A(x0,f(x0))求斜率k,即求该点处的导数值:k=f′(x0). (2)已知斜率k,求切点A(x1,f(x1)),即解方程f′(x1)=k. (3)若求过点P(x0,y0)的切线方程,可设切点为(x1,y1),由 () ()() 11 01101 y f x y y f x x x = ?? ?' -=- ?? 求解即可. (4)函数图象在每一点处的切线斜率的变化情况反映函数图象在相应点处的变化情况,由切线的倾斜程度可以判断出函数图象升降的快慢. (5)求切线方程的方法:一点一方向可确定一条直线,在求切线时可考虑先求出切线的斜率(切点导数)与切点,在利用点斜式写出直线方. (6)在处理切线问题时要注意审清所给已知点是否为切点.“在某点处的切线”意味着该点即为切点,而“过某点的切线”则意味着该点有可能是切点,有可能不是切点.如果该点恰好在曲线上那就需要进行分类讨论了.

例1、(1)(2020年新课标全国1卷.6(理))函数43()2f x x x =-的图像在点(1 (1))f ,处的切线方程为( ) A. 21y x =-- B. 21y x =-+ C. 23y x =- D. 21y x =+ (2).(2019届广东省阳春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设点P 为函数()2 122 f x x ax = +与()()23ln 20g x a x b a =+>图象的公共点,以P 为切点可作直线l 与两曲线都相切,则实数b 的最大值为 ( ) A. 3423e B. 34 32e C. 2343e D. 2 334 e 【变式训练1】.(2019届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已知曲线 2x a y e y x +==与恰好存在两条公切线,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2ln22,-+∞ B. ()2ln2,+∞ C. (] ,2ln22-∞- D. (),2ln22-∞- 【变式训练2】、(2018届福建省福州高三上学期期中)已知函数()22,0{ ,0 x x a x f x lnx x ++<=>,其中a 是实 数.设()()11,A x f x , ()() 22,B x f x 为该函数图象上的两点,且12x x <. (1)若函数()f x 的图象在点,A B 处的切线互相垂直,且20x <,求21x x -的最小值; (2)若函数()f x 的图象在点,A B 处的切线重合,求a 的取值范围.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函数 重难点突破 第1课时

初中-数学-打印版 函数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1.找出一个变化过程中的变量与常量. 突破建议 变量与常量是学生刚接触的一个概念,概念课教学一般要经历六个步骤:概念的引入——概念属性的归纳——概念的明确与表示(下定义)——概念的辨析——概念的巩固应用——概念的“精致”(建立相关概念间的联系) 教学中从四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概念: (1)汽车以60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为s km/h,行驶时间为t h.s的值随t 的值的变化而变化吗? (2)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张.设一场电影售出x张票,票房收入为y元,y的值随x的值的变化而变化吗? (3)美丽的水中涟漪图中,圆形水波纹慢慢地扩大.在这一过程中,设圆的半径为r,圆的面积S,S的值随r的值的变化而变化吗? (4)用10m长的绳子围一个矩形.设矩形的一边长为x,邻边长为y,y的值随x的值的变化而变化吗? 然后进行相同属性的归纳: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些量的数值是不变的,而有些量的数值会发生改变,从而得出常量与变量的概念. 形成概念之后,师生再对概念进行辨析与应用: 问题1 指出下列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 (1)某市的自来水价为4元/t.现要抽取若干户居民调查水费支出情况,记某户月用水量为x t,月应交水费为y元. (2)某地手机通话费为0.2元/min.李明在手机话费卡中存入30元,记此后他的手机通话时间为t min,话费卡中的余额为w元.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在2个常见的简单的实际问题中,通过合理、正确的思维,指出同一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第(3)题仍然沿用圆形水波的问题背景,但讨论的角度由圆的面积变为圆的周长,常量为圆周率π,变量为圆的半径r和周长C. 问题2 请根据下列背景构造变化过程中的常量和变量: (1)水中涟漪(圆形水波)不断扩大. (2)把10本书随意放入两个抽屉(每个抽屉内都放).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合作交流,探索结论. 【设计意图】本题是在学生认识了变化过程中的常量和变量后,只给出问题背景,让学生通过思考,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构造变量,进一步认识常量与变量. 第(1)题可以记圆的半径为r,圆周长为C,圆周率(圆周长与直径之比)为π. 第(2)题可以第一个抽屉放入x本,第二个抽屉放入y本. 2.体会运动变化过程中量的变化. 突破建议 本节课我们研究的问题中涉及两个变量,其中的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是单值对应,即(1)另一个变量有对应值;(2)对应值只有一个.这为下一步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作了铺垫,因此教学时不仅让学生理解变量的概念,而且要让学生体会两个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可以在学生找出变量后,让学生对其中的一个变量取适当的值,看另一个变量取值的变化情况,教师对其中的“联系与对应”加以分析. 初中-数学-打印版

江苏省无锡市2020年高考数学 函数重点难点高频考点突破一

江苏省无锡市2020年高考数学 函数重点难点高频考点突破一 【重温昨天最浪漫的故事——解题技巧回顾】 1、已知集合{ } 2 230A x x x =--=,{} 1B x ax ==,若B A ?,则a 的取值集合为 . 【答案】? ?????-31,0,1. 【解析】 试题分析:{} 2 230A x x x =--={}1,3-=,A B ?Θ,{}{}φ或或31-=∴A ,即1 =ax 的根为-1,3或无解,则03 1,1-=a ,即a 的取值集合为? ?????-31,0,1. 考点:集合间的关系. 2、已知集合312x A x x -??=≥???? ,集合1228x B x ?? =<. 【解析】 试题分析:(1)首先分别化简集合A ,B ,得到[3,0)A =-,(3,1)B =-,然后再进行运算得到 (3,0)A B =-I ;(2)根据()A B C ??进行分析讨论C =?和C ≠?分别求解得到a 的范围即可. 试题解析:(1)由题可得[3,0)A =-,(3,1)B =-,所以(3,0)A B =-I . (2)由题C =?时,211a a a >+?>; C ≠?时,21 3231210 a a a a a ≤+?? >-?-<<-??+. 考点:集合的交,并,补的混合运算 3、已知函数22 (0) () (0) x x x f x ax bx x ?+≤?=?+>??为奇函数,则a b +=___________________.

变量与函数重难点突破设计教学设计

19.1.1函数与变量重难点创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9.1.1函数与变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充分体会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数量变化,了解变量与常量的意义; 2.从典型实例中抽象概括出函数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函数的概念,会根据题意列函数解析式。 3.使学生学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函数概念的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2.通过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有效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观点认识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增强学习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变量与常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多以举例说明加强概念理解,夯实概念内容。 2.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告知学生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方法: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代数式有意义的而条件。 3.列函数解析式。根据列代数式的方法列函数解析式。 难点: 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和代数式有意义的条件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突破重难点: 一、思维突破 回顾所学的旧知识 ×2= ×3+5=

问题: 1、你会计算这道题吗? 2、我们把第二列数记为y,你会表示对应的数吗? 2×2 3×2+5 y= 2×3 或者y= 3×3+5 ………… 3、如果我把第一列数记为x,第二列数记为y,你有什么发现? y=2x 或者y=3x+5 二、所学数学事例突破 1.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时间为t小时,行驶路程为s千米。 2.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 元,设某场电影售出x张票,票房收入为y 元。 3.圆形水波慢慢地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当圆的半径r分别为10 cm,20 cm,30 cm 时,圆的面积S 分别为多少?(圆周率为 ) 4.用10 m长的绳子围一个矩形,当矩形的一边长x 分别为3 m,3.5 m,4 m,4.5 m 时,它的邻边长y分别为多少? …… 课后思考: 突破思维和知识之间的疑惑 ............,这节课就事半功倍,顺利解决了很多问题,包括取值范围等等。为了强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讨论强化学生的理解。 2

登高重难点突破

登高 杜甫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能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人的际遇,体会诗人的心境,感悟本首诗歌的深远意境。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一、导入: (投影画面,放音乐《二泉映月》)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个老人是谁呀?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 二、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 要求:(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语调低沉、忧伤,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你有一个动作,你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 三、赏析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函数重点难点突破

函数中恒成立,存在性问题 主干知识整合 1.在代数综合问题中常遇到恒成立问题.恒成立问题涉及常见函数的性质、图象,渗透着换元、化归、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思想方法,恒成立问题的解题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已知条件将恒成立问题向基本类型转化,正确选用函数法、最小值法、数形结合法等解题方法求解. 2.恒成立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x∈D,f(x)>C;(2)?x∈D,f(x)>g(x); (3)?x1,x2∈D,|f(x1)-f(x2)|≤C; (4)?x1,x2∈D,|f(x1)-f(x2)|≤a|x1-x2|. 3.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 (1)转换求函数的最值 ①若不等式Af(x)在区间D上恒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D上 B>f(x)max?f(x)的上界小于B. (2)分离参数法 ①将参数与变量分离,即化为g(λ)≥f(x)(或g(λ)≤f(x))恒成立的形式; ②求f(x)在x∈D上的最大(或最小)值; ③解不等式g(λ)≥f(x)max(或g(λ)≤f(x)min),得λ的取值范围. (3)转换成函数图象问题 ①若不等式f(x)>g(x)在区间D上恒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D上函数y=f(x)和图象在函数y=g(x)图象上方; ②若不等式f(x)g(x)的研究 对于形如?x∈D,f(x)>g(x)的问题,需要先设函数y=f(x)-g(x),再转化为?x∈D,y min>0. 例1 已知函数f(x)=x|x-a|+2x. (1)若函数f(x)在R上是增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重点、难点突破

重点、难点突破 在高考数学复习的第二、三轮中要逐个突破:选择填空题、三角函数、概率、立体几何、导数、解析几何、数列等七种重要的题型;归纳整理出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化归与转化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来提高解题能力,力争数学高分。下面我们主要以“就题型论思想”的方式来重点研究如何突破高考数学中的一些重点和疑难点问题。 一、克服圆锥曲线小题 例题1:[2011年赣州市第一次摸底考试]已知点(,4)P m 是椭圆22 221(0)x y a b a b +=>>上的一点,12,F F 是椭圆的两个焦点,若12PF F ?的内切圆的半径为32 ,则此椭圆的离心率为 .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椭圆的定义、离心率和内切圆等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易错原因:不能准确地找出基本元,,a b c 之间的等量关系。 重难点突破:内切圆半径有什么用呢?检索和内切圆相关联的知识:面积。 技巧与方法:从两个角度刻画12PF F ?的面积从而得出基本元,,a b c 之间的等量关系。 题型链接:[赣州市第一次摸底考试]椭圆22 194 x y +=,M ,N 是椭圆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动点,P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PM ,PN 的斜率为12,k k ,则12||||k k +的最小值为( ) A 、23 B 、32 C 、43 D 、49 [点评]本题属于偏难题,区分度很好,方法多样、灵巧。 1、常规解法,主要考查知识:通法点差法,主要考查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即如何想到点差法; 2、解选择题方法:特殊值法、极端法和函数思想,即把M ,N 特殊为左右顶点,根据椭圆的对称性只要考虑点P 在第一象限变化即可,极端化,当P 为上顶点时124||||3k k +=, 当P 为右顶点时12||||k k +→+∞,当P 从上顶点向右顶点运动时时12||||k k +的值是增大的,所以选C 。 二、拿稳三角函数 例题2:[2011年赣州市第一次摸底考试]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 b c 、、且22()(2a b c bc --= (1)若2sin sin cos 2 C A B =,求角A 和角B 的大小; (2)求sin sin B C 的最大值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余弦定理、倍角公式的变形及辅助角公式等三角函数的核心知识,

函数的奇偶性重难点突破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人教A 版必修一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函数、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函数的奇偶性是考察函数性质时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数学领域进行观察、归纳,形成函数奇偶性概念。同时渗透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二、确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形和数两个方面进行引导,使学生理解奇偶性的概念,学会利用定义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2)能力目标: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在学生感受数学美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三、 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引导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类比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2、学法 让学生在“观察一归纳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五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一)设疑导入,观图激趣。(二)指导观察,形成概念。(三)学生探索、发展思维。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五、教学重难点 本节主要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通常有两种方法,即定义法和图象法,用定义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必须注意首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综合应用是本节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结合函数的图象充分理解好单调性和奇偶性这两个性质。 六、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观图激趣。 1、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对称美,再让学生举例。 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指导观察、形成概念。 数学中对称的形式也很多,这节课我们就同学们谈到的与轴对称的函数展开研究。 先思考一个问题:哪些函数的图象关于轴对称?试举例。 然后以函数2)(x x f 和f(x)=︱x ︱为例,学生动手作出图像,让学生回想,初

一次函数重难点突破

一.选择: 1.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问题中,自变量是( ) A.沙漠 B.体温 C.时间 D.骆驼 2.下面两个变量是成正比例变化的是 ( ) A . 正方形的面积和它的边长. B . 变量x 增加,变量y 也随之增加; C . 矩形的一组对边的边长固定,它的周长和另一组对边的边长. D . 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 3. 下面哪个点不在函数y=-2x+3的图象上( ) A .(-5,13) B .(0.5,2) C .(3,0) D .(1,1) 4.在函数21 -=x y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 A . x ≥2 B . x>2 C . x ≤2 D . x<2 5.已知点(-4,y 1),(2,y 2)都在直线y= - 12 x+2上,则y 1 y 2大小关系是( ) A . y 1 > y 2 B . y 1 = y 2 C .y 1 < y 2 D . 不能比较 6.下列各图给出了变量x 与y 之间的函数是 ( ) 7.直线y=kx +b 经过一、二、四象限,则k 、b 应满足 ( ) A . k>0, b<0 B . k>0, b>0 C . k<0, b<0; D . k<0, b>0 8.关于函数12+-=x y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图象必经过点(﹣2,1) B .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C .当2 1>x 时,0

中考数学 函数重点难点突破解题技巧传播十三(B)

2019-2020年中考数学 函数重点难点突破解题技巧传播十三(B ) 1、若二次函数的与的部分对应值如下表: A. B. C. D .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表可得:对称轴x=-3, ∴横坐标为1的对称点与横坐标为-7的点对称, ∴当x=1时,y=-27.故选A 考点: 二次函数的图像 2.若关于y 的一元二次方程ky 2-4y-3=3y+4有实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A .k>- B .k ≥- 且k ≠0 C .k ≥- D .k>且k ≠0 【答案】B . 【解析】 试题分析:整理方程得:ky 2-7y-7=0 由题意知k≠0,方程有实数根. ∴△=b 2-4ac=49+28k≥0 ∴k≥-且k≠0. 故选B . 考点:1.根的判别式;2.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交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A 、 B 、且 C 、 D 、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交点 ∴kx 2-5x-5=0有实数解且k ≠0 故△=25+20k ≥0且k ≠0 ∴且k ≠0 故选B 考点:二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情况 4若A (),B (),C ()为二次函数的图象上的三点,则的大小关系是( ) A . B . C . D . 【答案】B . 【解析】 试题分析:∵二次函数22 45(2)9y x x x =+-=+-, ∴该二次函数的抛物线开口向上,且对称轴为:. ∵点A ()在二次函数的图象上,点A ()关于直线的对称点A ′()也在抛物线上,∵,

∴.故选B. 考点: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 5已知函数,则使成立的值恰好有四个,则的取值为.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函数的图象为: 当﹣时,函数图象与直线有四个公共点,故满足条件的k的取值范围是,故答案为:. 考点:二次函数的性质. 6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则k的取值范围是() A、 B、且 C、 D、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 ∴kx2-5x-5=0有实数解且k≠0 故△=25+20k≥0且k≠0 ∴且k≠0 故选B 考点:二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情况 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AB经过点A(6,0)、B(0,6),⊙O的半径为2(O为坐标原点),点P是直线AB上的一动点,过点P作⊙O的一条切线PQ,Q为切点,则切线长PQ的最小值为() A. B.3 C.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连接OP.根据勾股定理知,当OP⊥AB时,线段OP最短,即线段PQ最短. 试题解析:连接OP、OQ.

函数及其图像函数及其图像重点难点妙招的方法

函数及其图像重点难点妙招的方法 函数的表示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函数,以及运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能丰富对函数的认识,帮助理解抽象的函数概念,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领悟与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化归等)。同时,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函数的多种表示是丰富多彩的社会实际的要求,体现了人们观察世界的一种立场、观点和方法。下面将从5 个方面来阐述对这节内容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引进函数概念开始,就比较注重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在本节中,教材仍以引进函数概念时所用的三个问题为背景,引入函数的表示方法,体现知识情境呈现的一致性。解析法表示函数关系时,函数关系简明、清楚,便于用解析式来研究函数性质,体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想。列表法简洁明了,动态的变量采用静态的数据表示,“输入值”与“输出值”一目了然,体现出“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图象法能直观形象地表示出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表示出数学的美学意义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教学中除了书中的例子外,还应引导学生多举社会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例子,如银行里的利息表、列车时刻表、公共汽车上的票价表、邮资、出租车费,股市走向图等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函数就在身边,感到亲切、自然,加深对函数表示法的理解。教材还通过例子介绍了分段函数的特点及应用,要注意让学生尝试用数学表达式去表达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①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在了解函数三种表示方法各自优点、特征的基础上,会根据不同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函数。 ②通过具体实际,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再去求解数学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重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表达能力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与重、难点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但是对于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境来选择恰当的表示函数方法等方面,认识还不够深入、具体、清晰,有些地方甚至有错误认识,如用图像法时盲目地连点连线,以为函数都是可以写出解析式的等等。同时由于学生刚从初中进入高中学习,思维较为单一,注意不够持久,并且高中数学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普遍感到困难,因此教师要通过设置问题、创设一些知识情境来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分析和归纳三种方法的各自优缺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吃透教材,最终能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