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

摘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西部的自然环境,合理的开采自然资源,不仅关系着西部经济的良好运行,并且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由于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等方面的原因,决定了西部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西部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财税政策的合理制定和选择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又同时能够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中之重。本文从西部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关于西部生态环境现行的财税政策存在众多问题。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主要是收费但是没有关于限制环境污染的具体税种。对于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税种比较分散,缺乏统一规划、税收优惠形式较少,对于环保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制定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对我国运用财税政策保护西部生态环境,促进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税对策。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西部依托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能源资源等优势,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制约地区发展的生态因素依然非常突出。目前,西部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处于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使得资源能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丰富的资源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因而应积极利用财税政策改善西部生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改善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的现实意义

西部经济在发展的同时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形势也日益严峻。具体表现在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生态系统不稳定,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自然灾害的不断加剧等方面。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的的影响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改善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现状的建设势在必行。

1.1 有利于遏制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化

西部地区为中国的生态平衡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而随着西部经济飞速发展,自然环境的恶化也随之加剧。脆弱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目前,一串醒目的数字可以反映出我国西部地区正面临着日趋严峻的生态危机。水资源减少,是西部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危机。无论是青藏高原、内蒙古,还是甘肃祁山地区,雪线不断上移,冰川退缩。内蒙古居延海几度干涸。例如,青海湖近50年来湖水面积减少了311.96平方公里,湖水水位年均下降12.1厘米,水量年均减少4.36亿立方米。而且,西部地区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旱灾远比国内其他地区严重。中国拥有各类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7%。

其中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六大牧区草原面积2.9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5.1%。目前,全国90%的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并且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扩张。由于历代林地开发和森林过度采伐造成的长期破坏的原因,中国的森林资源已经损失惨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大量植树造林,初步扭转了中国森林资源长期下降的局面,2006年全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西部地区的森林资源状况也有所好转。但相对全国而言,西部地区森林资源仍然偏少。西部地区是中国水土流失的重灾区。20世纪90年代初,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80%以上,水土流失率达15%。到2005年,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仍然占到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77%。西部地区是中国荒漠化、沙化发展最剧烈的地区。2006年,西部八省区荒漠化面积23492万公顷,占全国荒漠化面积的89%;沙化面积15191万公顷,占全国沙化总面积的87%[1]。西部生态环境状况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中下游地区的生态问题,进一步影响到跨境生态安全。运用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改善西部地区的环境恶化保护西部生态平衡对全国全人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相对富集,资源型工业很大程度上支撑了西部工业化的经济增长。这就导致经济增长和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依靠对自然资源的毁灭性掠夺而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仅靠粗放型、外延型的经济发展手段,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并且传统工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过度消耗与破坏,让资源环境无法继续承担为人类提供持续发展载体的任务,从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经济增长必须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环境,在西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因此,西部未来发展需要我们在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进行辨证思考。经济发展不仅要看实现的经济指标还要看生态环境指标[2]。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严重问题,就必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同时发展的道路、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西部经济要快速发展就必须利用财税政策的调整和改善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放弃过去的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积极利用经济资源、科学技术发展绿色经济,由高物耗、高能耗产业转向低物耗低能耗产业,由低附加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高新环保产业,大力倡导发展绿色生产和生态环境友好生活方式,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1.3 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西部地区生产方式落后,多以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方式发展经济。并且生产工具和设备也比较陈旧。进而导致生产率不高、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因此我们应建立西部新型产业化道路,积极转变西部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目前由

于西部整体所处的工业化的特殊性,决定了西部地区应该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的优势,创建西部新型工业化道路。将生态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实现产业结构和生态系统的完美对接。对于那些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给予剔除。要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扩大物质的有效循环利用,降低污染物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尽量用少的能源和资源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单纯的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向注重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这也就要求财政税收政策应积极推进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创新、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来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升级,提高附加值的。并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自行淘汰落后产能,达到降耗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实现西部地区又好有快的发展[3]。

2 保护我国西部生态环境财税政策的现状及其问题

2.1 保护西部生态环境财税政策的现状

财税政策应当为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仅要立足于控制和治理污染企业,更要着眼于发展环保业和再生资源业以及提高环保技术。现行的财税政策对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支持主要有两方面:一、财政方面: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投资。在过去的几年内全国总投资不断加大,中央发行的中短期国债资金、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和西部国债资金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加大了政策倾向。地方财政也加大了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但由于西部经济落后地方财政能力有限。二、税费方面:我国的环保措施主要是以收各种费用为主,征税为辅。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较少。现行的排污费是对废水、废气、废渣、噪声、危险废物固体废弃物排放等进行末端约束。并且只有少量的税收措施零散地存在于资源税、消费税、耕地占用税等方面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税收。现行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以及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因自然资源和开采条件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征收的一种税种。具体税目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它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长期以来我国的资源税只是针对部分不可再生资源所获得的收益征收。而我国消费税征收范围涉及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有鞭炮、焰火、汽油、柴油以及摩托车、小汽车、航空煤油、石脑油、溶剂油、润滑油、燃料油开征消费税,扩大石油制品的消费税征收范围。同时将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纳入征税范围。可是我们生活中对生态环境有害的产品远不止这些。近年来,国内各种交通车辆数目剧增,排放的尾气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燃料能源。鉴于此,我国对在境内购置汽车、摩托车、电车、农用运输车和挂车征收车辆购置税,还对机动车、非机动车、机动船和非机动船征收车船使用税等。

2.2 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对环境的财政投资有限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持续增加和长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使得环境治理总体压力很大。无论是经济规模的扩大,还是经济的高速增长,都要以自然资源投入为基础,同时也要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这势必对中国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更大的压力。现在,西部地区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城市生活污染、工业污染、生态系统失衡、新污染问题和等环境问题。过去使用的那些简单技术、较少投资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已经越来越少,污染的治理难度和对资金的需求程度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环境治理的成本不断增大,污染治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则导致环保资金需求压力急剧扩大,超出了国家现有的投入能力。中国目前尚处于人均GDP较低的发展阶段,但所需要的环境资金投量很大。各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差别很大,特别是西部城市经济落后与中东部,所以环保资金缺口很大。对环境保护的财政投资有限。

2.2 环保的财政资金收入渠道狭窄

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专门财政收入渠道有限,没有环保税,目前主要靠排污收费。环保的财政资金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的公共税收、城市建设维护税、城市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危险废物处理费等。各地政府每年的财政支出能力总是一个定数。中国缺乏系统的环境保护税收筹资政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环保资金收入。首先,我国现行税制中大部分税种的税目、税基、税率的选择都未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与国际上已经建立起来的环保型税收体系覆盖面大、征收力度强、划分细致、易操作的发展趋势还有很大差距。例如我国的资源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税,因为它主要是针对使用诸如煤、石油、天然气、盐等自然资源所获得的收益而征收的,其目的不是促进国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使用,而是调节从事资源开发的企业因资源本身的优劣条件和地理位置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由于收入大部分归地方,实际上鼓励了地方进行资源开发。其次是税种少,覆盖面小,尤其是消费品税收的作用还未发挥出来。例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品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如一次性电池、塑料袋等,而现行的消费品税收没有充分发挥其抑制污染、保护环境的作用。还没有设立专门的环境税种。环境税是政府用来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经济手段,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税,只存在与环保有关的税种,即资源税、消费税、城建税、耕地占用税、车船使用税和土地使用税。尽管这些税种的设置为环境保护和削减污染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但难以形成稳定的、专门治理生态环境的税收收入来源。

2.3 对环保项目和财政资金的使用监督不力

对环保资金的监督不力导致环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相关资金不能全部落实到位,并常有层层截留或者挪用的现象发生,从而制约了财政政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我国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急待改进的地方。部分环境保护项目未按计划进度实施,工期滞后。项目未按照可行性报告实施,擅自变更建设内容。部分项目资金缺口大,自筹资金不落实。部分项目单位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限,项目建设质量不高,环境效果不尽理想。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环保和财政等管理部门存在指导服务不够、检查审核不严、监督管理不力的现象普遍存在。

2.4 缺乏独立的生态环境保护税种

目前,我国的税种中还没有专门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为目标的税种,仅仅只是开征了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间接税,如消费税、资源税、车辆购置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等。虽然这些现行的税种中,也包含一些促进环境保护的政策规定,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效果,但从整个税收制度和相关税收规定来看,分散于各个税种中的“绿化”政策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很难发挥合力作用。税种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存在各种不足,影响了税收政策对环境保护作用的有效发挥,缺乏最直接的税收调控手段。虽然消费税、资源税等税种与环境保护的联系较紧密,但这些税种的设立一般并不是出于专门保护环境的考虑。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对环境保护税种开征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独立的环境保护税种的缺乏,不仅制约了税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控作用,同时也没有税收资金来源以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减弱了税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

2.5 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

税收优惠是利用税收调控宏观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工具,尤其对人们的生活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矫正和导向作用。我国目前环保的税收优惠政策分布在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中,但现实情况往往是:这些税收优惠规定过于笼统、模糊,使得在实际执行中缺乏明确的标准而难以有效执行。再加上目前税收优惠主要以减免税、零税率等形式存在,形式比较单一,从而导致了税收优惠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3 运用财税政策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建议

完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是为了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财税政策促进西部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多管齐下,不仅需要加快建立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税收体系,更需要各部门很好的配合,大力发展环保产业。3.1 建立和完善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财税政策

3.1.1 完善现行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

现行环保税收政策的完善应该从加大改革税收优惠政策和税收惩罚政策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改善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增加税收优惠政策的方式方

法等来支持鼓励节约能源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应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利用率低的污染型行业、企业和产品等实行严格的具有惩罚效力的税收政策,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税收激励和约束限制并重的环保税收政策。从而进一步提高现有税种的“绿化”程度[3]。

虽然中国已经大量减少了财政补贴政策的使用,但仍然存在对生态环境不利的补贴政策。这些现象在西部落后地区尤为严重。尽管中国政府对化肥农药的使用的生产、经营没有给予直接补贴政策,但在一些环节上还有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体现在化肥和农药的价格控制,对生产企业的投资优惠政策等。低价的化肥和农药导致农民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和农药,进而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政府应该减少对环境和人类身体有害的产品的财税补贴。

增值税方面:应该在现有环保税收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补充和完善:对环保产品、环保设备等实行的低优惠税率,提高环保产品的竞争力和促进企业使用环保设备;在现有对废旧物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完善。消费税方面:对一些符合一定环保标准的小汽车减征消费税的政策应得到回复。对清洁能源实行免征消费税的政策。调整消费税的征税范围,间接达到开征环境税的目标。具体包括:将煤炭、焦炭和火电等高污染、高能耗的产品纳入到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中,将含磷洗涤剂、汞镉电池、一次性餐饮容器、塑料袋等污染产品纳入到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中;提高汽油和柴油的税率。营业税方面:对环保技术的转让,环境咨询、信息和技术服务等取得的收入给予营业税减免优惠,对从事环保型建筑、建筑环保型改造所取得的收入给与营业税优惠。与此同时,在资源税方面:进一步提高稀缺性资源、高污染和高能耗矿产的资源税税负。将资源开采后污染的处理情况与资源税的税率水平联系起来。

3.1.2 建立独立的环境保护税种

我国环境污染的独立税种缺位,一般来说,治理污染的资金要通过国家和地方财政补贴外就是通过征收排污费筹集。但是现行的排污费由于没有税那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征收困难。开征独立的环境保护税种是有效实施环境保护的必要手段。环境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征收环境税是国际通行的一种经济手段。它的征收能够实现国家的环保目标。通过强化纳税人的环保行为,引导企业和个人放弃破坏环境的生产活动和销售行为。同时筹集环保资金,用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上,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和环境支持。

3.2 发挥政府采购作用

政府采购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政府采购对于不同的行业和产品有一定的选择,可以根据政府采购体现不同的政策倾向。政府可以把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当成采购时重要的判断标准。比如,对于那些政府根据合理的产业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认为需要给予一定扶持的绿色

产业或技术项目,在政府统一采购的安排中,可以适当向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产品或运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工艺的厂商倾斜,在政府采购招标方案安排中多包含它们的产品,这样,对这些产业或项目既可形成财力的注入,又可在社会上产生政府做出的示范效应,从而鼓励、刺激其发展。

3.3 加大对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环保产业的发展对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环保产业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发展环保产业,应该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调动环保产业生产商、和个人消费的积极性。从对环保企业进行所得税减免;对环保设备进行加速折旧;允许环保设备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鼓励环保投资,实行环保投资退税等方面来制定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并且还可以加大对环保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技术转让收入的税收减免、技术转让费的税前扣除等[6]。

3.4 健全配套措施,确保环保部门和财政部门的配合

虽然税务部门是我国环保税收政策的主要执行机关,但是要使相关政策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实施,使其发挥应有的功能,还需要其它部门的配合。

3.3.1 应与环保部门积极配合

环保税收制度是技术性很强的税收制度,在建立环保税收制度时征税对象、计税依据和税率的确定等方面,都有不同于其它税类的特殊性。在环保税收实施的过程中,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和排放浓度等都必须由环保部门进行持续、准确的测量。鉴于此,环保税收征收的成本较大,主要在监测费用等问题上。而事实上,利用各级环境监测部门日常的污染源监测能力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税务部门与环保部门的密切配合是环保税收顺利征管的前提条件

3.3.2应与财政部门积极配合

财政部门应负责环保税收收入的支出和管理。在支出方面,要保证环保税收资金用于生态破坏的补偿和环境保护,对环境投资项目诸如城市废水和垃圾处理厂之类现代化环保企业,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制定财政政策时应当更多地体现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管理方面,要规范和完善环保资金的申报、审批、拨付、使用和监督,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5加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各地应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督促环保项目承建单位的规范建设,是否按规定使用资金,提高项目建设质量,确保达到项目预期建设目标。使用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项目建成后,项目单位应及时申请进行竣工验收。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补助项目验收工作应由项目立项原审批部门或省环保、财政部门组织,并尽可能与其他验收统筹安排。验收重点包括中央补助资金使用、项目原申报内容完成、项目环境效益等情况。并且环保部门要监督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

运行,加强污染排放的动态监测和执法监察。环境效益评价要依据项目建设前后的监测报告,对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削减、周边环境质量改善等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

结论

本文分析了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对中国的重要性,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西部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现象日益加剧。经济在榨取资源环境中增长。中国西部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困境。本文还分析了国家现行的关于环境保护财税政策,并提出了这些财税政策所存在的不足。税收是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所以应该大力发展西部经济的同时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功能来保护西部生态环境资源。因而本文提出了如下几项建议:消除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利的财税补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发挥政府采购作用;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独立税种等。如此以来西部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就会得到遏制,有效保护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真正的达到保护我国生态安全的目的。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在线学习答案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在线学习答案 1、我国最新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在哪一年? 2010年 2009年 2012年 2013年 2、国家最新空气质量监测标准将于哪一年全面实施?2015年 2016年 2018年 2014年 3、北京市在循环经济的体制选择中()。 管制性为主 公益性为主 法制性为主 经济性为主 4、当前在中国实现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增加和环保多赢局面中()。 正处在帕累托最优 尚未实现帕累托最优 已经完成了帕累托最优调整

永远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 5、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追求为()。 生态中国 和谐中国 美丽中国 乡村中国 6、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应该是()。 自发到自觉 自发 自觉 自悟 7、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 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 世界平均水平 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8、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转型的关系是()。 统一 关联不大 对立统一 对立 9、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政策突破主要是()。

内部成本外部化 内外成本核算化 外部成本内部化 基本成本市场化 10、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在目标上具有()。无关联 对抗性 一致性 共通性 11、经济发展有助于提高环境的()。 自我循环率 效率与公平 经济最大化 最佳利用率 12、我国土壤污染源与污染物包括()。 有机污染物 大气沉降物 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 重金属 农药和化肥 13、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 再利用

再生产 可恢复 资源化 减量 14、土壤污染的特性()。 后果严重性 不可逆性 潜伏性 经济影响性 长期性 15、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在政策的非市场方式上有()。财政补贴 法律措施 公共管制 课税 罚款 16、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念主要有()。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 尊重自然 恢复自然 重视自然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解读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解读 2011年,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58号),明确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自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设在西部地区的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规定的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其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70%以上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西部地区2010年12月31日前新办的、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202号)第二条第三款规定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的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企业,其享受的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可以继续享受到期满为止。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2号,以下简称《公告》)。为执行好《公告》,贵州省国家税务局制定下发了《贵州省国家税务局关于执行<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公告>的通知》(黔国税函〔2012〕82号),进一步明确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操作性问题。 为贯彻执行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现就相关政策及要求作如下解读: 一、收入总额的计算口径 上一轮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的政策文件,即《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202号)规定:西部企业要享受低税率优惠,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必须具备前提条件,即以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但该文件并未明确收入总额具体范围,而此次下发的《公告》对此进行了明确,即收入总额应为《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的收入总额,在此之前,各省市对该政策执行中各有差异,而《公告》的出台统一了政策的执行口径。 二、税务机关的审核(备案)权限及流程 《公告》第二条规定:“企业应当在年度汇算清缴前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附送相关资料。第一年须报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第二年及以后年度实行备案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审核、备案管理办法,并报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备案。” 我省结合国税系统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情况,对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的审核确认、备案管理工作有关事宜予以明确:

安康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纲要完整版

安康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纲要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安康地区计划局(2000年7月) 在世纪之交,全国进入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大背景下,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夺势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安康加快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根据国家和省上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指导思想,给合安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市场需求预测、资源开发潜力和经济发展要求,特提出安康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规划纲要。 一、安康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独特地位和市场条件 (一)优势条件和独特地位 安康地处我国西部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生物、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特殊气候、地理、地貌造就的三大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经受了市场的考验,形成了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导的区域特色经济模式。依据自然和历史形成的相对优势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从陕西、西北和西部的全局看,我区立体性的气候,多样性的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顺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优势条件,这些优势条件不仅是独特的,而且是不可替代的。 1、安康是西北少有的亚热带资源区,是西部多样性生物、矿产资源的密集区。全区汇集各类经济植物3000多种,树种2000多种,药源种类1300多种,动物430余种,是陕西及西北重要的林特产品和中药材基地,大宗的茧丝、生

漆、茶叶、烤烟、药材、木材在全省及西部市场占有一定份额,资源加工产品如丝绸、绞股蓝总甙、葛根素、薯蓣皂素药品、精制茶、魔芋和富硒食品在西部、全国及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全区已发现各类金属、非金属矿产65种,探明有工业开采价值的32种,其中汞、锑、铅、锌、黄金、重晶石、毒重石、瓦板岩、水泥灰岩储量居全国或全省前列。这些资源大多数是国家急需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市场前景看好的资源。目前开发利用程度低,极具开发潜力。 2、安康是陕西乃至西北独有的水资源密集区。全区年总水量252亿立方米,人均自产径流量3964立方米,是全省的2.6倍,全国的1.5倍。汉江水质好,流量大,为国家和陕西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水源地。汉江干流和九条支流水能蕴藏量469万千瓦,可开发量263万千瓦。规划的汉江梯级开发共7座电站,6座在安康境内。已建成安康、石泉两座,装机98.5万千瓦。在水资源短缺的大西北和极度缺水的陕西,宝贵的水资源优势,不仅是大开发的“瓶颈”性资源,也是建立水产业不可替代的资源,同时由于秦巴汉水形成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更具开发潜力。水资源的开发是安康、陕西大开发的关键、潜力和希望所在。 3、安康是区域性的交通枢纽,东西南北大开发的区位承接地。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构成了安康便捷的立体交通。西康、阳安、襄渝三条电气化铁路交汇安康,贯穿区内7个县市,2000年完成阳安线扩能,襄渝铁路扩能即将开工,316、210两条国道横贯境内,区内“三横六纵”公路网络基本形成;汉江航运规划最大可通行500吨级船舶,安康港是西北最大的内河港口;扩建后的安康机场复通西安航线。随着西康铁路建成通车,阳安、襄渝铁路扩能,西安—安康—重庆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和汉江航道开发整治,安康连接东西、沟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实践论文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根据我国国情,生态文明的建设面临许多问题。但生态文明的建设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 关键字:生态文明;问题;对策;意义 一、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人口密度也大。虽然各种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人均资源相当贫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多种重要资源短缺,加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具有较高的需求,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1、人口问题突出。首先,庞大的人口规模对资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其次,人口老年化问题严峻,青少年人口比重严重偏低。使得我国老年抚养系数快速上升、社会保障压力加剧、老年医疗和养老等问题突出。 2、资源形势十分严峻。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高质量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工矿、交通和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比重较小,贫矿、难选矿和共伴生矿多,尤其是铁、铜、铝土、铅、锌和金等多为贫矿,难选比重大,开采成本普遍比较高,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比例较低。 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瓶颈。 3、环境日益恶化。我国在获得巨大经济发展的背后,却付出了更大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大量消耗甚至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生态退化的局面不但没有得到扭转反而更加严重,如果继续实行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只会变得更加严重。空气持续恶化,水污染日益严重,金属污染呈现高发态势。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任务表明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目的就是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4、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人类大面积砍伐森林,对于动物来说森林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居所。森林中的植物为它们提供食物,森林没有了,它们便失去了生存的环境,于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大幅减少。鸟类少了各种害虫失去了天敌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大量砍伐森林还会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

未来十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新战略

·西部开发10周年专栏·西部论坛 West Forum 第20卷第4期2010年7月Vol.20No.4Jul.2010 doi:10.3969/j.issn.1674-8131.2010.04.001 未来十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新战略*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北京100005) 摘要: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未来十年,是中国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民富为先、稳定为重”的方针,更加注重维护社会稳定、扩大就业机会和让百姓得到实惠,大力推进实施新增长极培育、“三化”互动和新型开放三大战略,进一步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切实提高西部自我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使西部尽快走上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新增长极;新型开放战略;就业;扶贫;分类扶持;“三化”互动 中图分类号:F127;F0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0)04-0001-08 New Strategies for China’s Western Development in the Next Decade WEI Hou-kai (Institute for Urban and Environment Studie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005,China) Abstract:The last decade has witnessed significant results of China’s Western Development,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In the next decade,as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deepening the plan of China’s Western Development,we must adhere to the guideline of“getting people rich as the first priority,to value stability as the most important affair”,pay more attention to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create mor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tangible benefits to the people,vigorousl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ree major strategies,namely,to nurture the new growth pole,to realize the interaction among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 and informationization and to carry out the new-type opening-up,further strengthen national policy support,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western self-development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taking China’s western region on the sustainable,steady,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track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China’s Western Development;new growth pole;new-type opening-up srategy;employment;poverty alleviation;assorted support;three major strategies 一、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成效显著 自1999年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规划和政策措施。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大开发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十年来成效显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 2000—2008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4%,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9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增速高4.4个百分点。2009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38.1%,远高于全国30.1%和东部地区23.0%的水平,在四大区 1 *收稿日期:2010-06-10 作者简介:魏后凯(1963—),男,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一、背景资料: 1.中国西部是指西南五省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市(山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组成,被称为“10+2+2”。面积为 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人口3.64亿,占全国的28.6%;国内生产总值18245亿元,占全国17.1%。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疆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2.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很大。改革开放以来,面貌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等原因,经济相对落后。1988年邓小平针对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一是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的发展,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一个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候,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1999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三年来,经共同努力,西部大开发有了一个良好开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投资和经济快速增长,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交通干线建设等大工程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教和人才开发力度加大,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 3.实践证明,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各族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有利于扩大开放,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边疆稳定。 4、2002年10月11日国务院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朱镕基总理在会上强调指出,西部大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西部大开发扎扎实实推向前进。 5.江泽民主席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在十年内有突破性进展。要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科技教育,培养用好人才。国家加大支持力度。改善投资环境。西部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在提出西部大开发任务的同时,十六大对东部和中部也分别提出了新的要求。还对一些特殊地区,如东北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加大支持力度。加强东、中、西部地区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考点 1、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2、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 3、西部大开发坚持怎样的发展战略 4、西部地区如何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5、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青年学生应如何做。 初二: 1、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说明推进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2、“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和“基本国情”知识,说明西部地区如何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毛概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学院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谈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 1.1 马克思主义提出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行深刻批判,提出了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形成了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类的生产目的是获取使用价值,人与自然基本上维持一种原始的共生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造成生产的无限扩张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因此,他们向人类发出警告,并指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在他们设想的未来社会,“社会化了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1.2 建设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 工业文明过度张扬人的主体性而贬低自然价值,在使人类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危机。20世纪60年代以来,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危机日益凸显,人类开始自觉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均衡发展的思想。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形成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全文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全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二年二月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重大成就 第二节主要问题 第三节战略机遇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四节指导思想 第五节基本原则 第六节主要目标 第三章重点区域 第七节重点经济区 第八节农产品主产区 第九节重点生态区 第十节资源富集区 第十一节沿边开放区 第十二节特殊困难地区 第四章基础设施 第十三节强化铁路建设 第十四节完善公路网络 第十五节优化民航布局 第十六节加快发展水运 第十七节加强水利建设

第十八节畅通能源通道 第十九节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五章生态环境 第二十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第二十一节实施重点生态工程 第二十二节加强环境保护 第二十三节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第二十四节做好防灾减灾 第六章特色优势产业 第二十五节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 第二十六节优化调整资源加工产业 第二十七节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 第二十八节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十九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三十节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第七章美好新农村 第三十一节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第三十二节振兴牧业经济 第三十三节提高林业发展水平 第三十四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三十五节建设农民幸福家园 第八章城镇化与城乡统筹 第三十六节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第三十七节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鲜明的小城镇 第三十八节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第三十九节统筹城乡发展 第九章科教和人才 第四十节优先发展教育 第四十一节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四十二节建设创新型区域 第四十三节推进人才开发 第十章民生事业 第四十四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第四十五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十六节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第四十七节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四十八节繁荣文化事业 第四十九节创新社会管理 第五十节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第十一章改革开放 第五十一节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第五十二节加强区域互动合作 第五十三节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第五十四节推动沿边地区开发开放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 第五十五节强化政策支持 第五十六节精心组织实施 第五十七节加强指导协调 第五十八节做好评价考核

安康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纲要

安康地区计划局 (2000年7月) 在世纪之交,全国进入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大背景下,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夺势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安康加快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根据国家和省上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指导思想,给合安康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市场需求预测、资源开发潜力和经济发展要求,特提出安康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规划纲要。 一、安康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独特地位和市场条件 (一)优势条件和独特地位 安康地处我国西部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生物、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展,特殊气候、地理、地貌造就的三大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经受了市场的考验,形成了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导的区域特色经济模式。依据自然和历史形成的相对优势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从陕西、西北和西部的全局看,我区立体性的气候,多样性的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顺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优势条件,这些优势条件不仅是独特的,而且是不可替代的。 1、安康是西北少有的亚热带资源区,是西部多样性生物、矿产资源的密集区。全区汇集各类经济植物3000多种,树种2000多种,药源种类1300多种,动物430余种,是陕西及西北重要的林特产品和中药材基地,大宗的茧丝、生漆、

茶叶、烤烟、药材、木材在全省及西部市场占有一定份额,资源加工产品如丝绸、绞股蓝总甙、葛根素、薯蓣皂素药品、精制茶、魔芋和富硒食品在西部、全国及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全区已发现各类金属、非金属矿产65种,探明有工业开采价值的32种,其中汞、锑、铅、锌、黄金、重晶石、毒重石、瓦板岩、水泥灰岩储量居全国或全省前列。这些资源大多数是国家急需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市场前景看好的资源。目前开发利用程度低,极具开发潜力。 2、安康是陕西乃至西北独有的水资源密集区。全区年总水量252亿立方米,人均自产径流量3964立方米,是全省的2.6倍,全国的1.5倍。汉江水质好,流量大,为国家和陕西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水源地。汉江干流和九条支流水能蕴藏量469万千瓦,可开发量263万千瓦。规划的汉江梯级开发共7座电站,6座在安康境内。已建成安康、石泉两座,装机98.5万千瓦。在水资源短缺的大西北和极度缺水的陕西,宝贵的水资源优势,不仅是大开发的“瓶颈”性资源,也是建立水产业不可替代的资源,同时由于秦巴汉水形成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更具开发潜力。水资源的开发是安康、陕西大开发的关键、潜力和希望所在。 3、安康是区域性的交通枢纽,东西南北大开发的区位承接地。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构成了安康便捷的立体交通。西康、阳安、襄渝三条电气化铁路交汇安康,贯穿区内7个县市,2000年完成阳安线扩能,襄渝铁路扩能即将开工,316、210两条国道横贯境内,区内“三横六纵”公路网络基本形成;汉江航运规划最大可通行500吨级船舶,安康港是西北最大的内河港口;扩建后的安康机场复通西安航线。随着西康铁路建成通车,阳安、襄渝铁路扩能,西安—安康—重庆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和汉江航道开发整治,安康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地位将更加突出。安康地处中西部结合部,位于西北、西南和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的交汇地段,又处陇海、黄河、长江三大经济带的融接区间,是秦

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发改委)p讲解

作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10年来的实践表明,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 保持西部地区繁荣、发展、稳定, 事关各族人民群众的福祉,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西部大开发 10年来成就巨大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规划指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人才交流等方面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累计达 3万多亿元,中央财政建设资金累计投入 7300多亿元。目前,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 2000年的1.67万亿元增加到 2008年的 5.83万亿元,年均增长 11.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4624元增加到 1.6万元,年均增长 10.5%;地方财政本级收入由 1127亿元增加到5159亿元, 年均增长 19.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 6111亿元增加到 3.59万亿元,年均增长 23.4%。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稳定性好,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实现了大跨越,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作出了贡献。 西部大开发基础不断夯实,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10年来,针对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等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国家加大投入力度,累计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 102项,投资总规模达 1.7万亿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发挥效用,西部地区发展的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区域快速发展。能源及化学工业、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优品牌和企业集团。重点经济区加快发展,正形成引领和带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成渝经

形势与政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系别: 班级: 姓名: 学号: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意义重大而深远。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 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面对并贯穿始终的一大难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没有节约环保的支撑和保障,发展就难以持续,甚至一时取得的繁荣也会丧失。 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我们党随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集中全党意志和智慧,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立足经济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着眼破解人与自然日益突出的尖锐矛盾,积极应对当前和长远发展不可持续的复杂局面,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加以提炼和概括的重大理论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是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 第一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范和监督、约束力量。没有制度建设的制定、执行和完善,就没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和完成。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再认识,有助于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发展方向,它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等方面更加合理和完善。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制度支持,它的实施将带来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因此,在制定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各种矛盾和挑战。这些矛盾与挑战既可能来自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也可能来自既得利益的阻碍,还可能来自于技术条件的落后等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1.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紧迫性与观念滞后的矛盾;2.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期待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的矛盾;3.现有发展格局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矛盾。 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动员和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加以推进;要把生态文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任务融入各级政府的决策、评价、考核之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世纪工程、基础文明建设来实施;要实施教育优先、规划优先、补偿优先三大战略;着力实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解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解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过去一、二百年中遇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在短短30年的发展中就集中暴露出来。可以说,口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己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随着中国工业化、加快,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迅速扩大。2013年,“雾霆”成为中国的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霆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霆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在生态方面,上世纪80年代,沙漠化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到90年代,每年扩展达2460平方公里,其损失难以估量;同时,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我国己有15}至20%的动植物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湿地丧失和功能退化的速度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它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把发展的速度和生态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其必须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特殊的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目标涵盖了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即必须立足于当前的生态环境、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和人口状况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彻底转变传统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字发展理念,其次,大力推进文明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再次是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背景、重点和改革走向(下) 课程的考试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背景、重点和改革走向(下)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 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 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 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的若干意见》提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应以()为支撑。 A.自我发展能力 B.改善民生 C.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 D.文化发展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西部大开发在我国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中具有() A.优先地位 B.基础地位 C.特殊地位 D.主导地位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可持续发展 中具有() A.优先地位

B.基础地位 C.特殊地位 D.主导地位 4. 根据欧晓理副司长所讲,在目前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中,下列哪项产业所占比重过大? A.农业 B.能源资源产业 C.生产服务业 D.生活服务业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开展了“六到农家”工程,这“六到农家”除了水、电、路外,还有下列哪些? A.气 B.房 C.文化下乡 D.优美环境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西部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稳定有哪几个事关? A.事关各族群众福祉 B.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C.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D.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55条政策与过去68条政策比,含金量更高。

云南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云南省政府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 若干意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投资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对外对内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目前的情况与新形势的要求,特别是与西部大开发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为了进一步改善、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我省的对外对内开放水平,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参与云南的开发和建设,实现我省在西部大开发中确定的三大战略目标,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的指导思想 (一)进一步改善我省投资环境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动力,全党动员,全社会参与;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从我省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实际出发,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步伐,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改善政务管理,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条件,提供更加优良的服务,推出更加有吸引力的项目,使云南省成为中国西部投资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 二、最大限度地放宽对外来投资的各种限制 (二)外来投资企业在云南省投资的领域和行业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范围外不受限制。允许外来投资企业(指在云南省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侨投资企业和省外来滇投资企业。下同) 对云南珍稀生物资源进行培育性开发;充分用好国土资源部授权云南省的试点政策,鼓励外来投资企业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开采和加工;鼓励利用国内外资金、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外来投资企业投资服务贸易领域,包括进出口贸易、商业零售、信息、金融、保险、旅游、运输、律师、会计以及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领域,其中,属于国家允许在沿海地区进行利用外资试点的,云南省可参照进行试点。 (三)外来投资者在云南省投资设立企业的条件、经营地域和持股比例不受限制。放宽外来投资者(指省外和境外的企业和个人,下同)进入种植业、水利、基础设施、制药、矿业、商业零售、旅游等领域设立企业的条件;外来投资者持股比例的上限,由合资各方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商定;外来投资者以专利和高新技术进行投资,其所占股份比例可适当放宽;外来投资企业在云南省内跨地域依法开展经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汇报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生态文明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因为在中国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事业,生态文明既能造福于13亿人口,又将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成就辉煌。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改革、发展大局。须知,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传统工业化带来的,若以工业文明理念和思路应对,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困境日益深化。惟有以生态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方能化逆为顺、举一反三、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贯彻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部署,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前不久,国家旅游局公布: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总的看,我国物质文明建设成就卓著,城乡人民对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是满意的。但论及环境问题,则反差相当强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作为一个环境科学系生态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理论课程知识和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报告之后,我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目标任务同步。 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的关系。相当多的人生态道德文化水平低下,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有些公务人员的生态道德、环境意识差得惊人。生态道德文化缺失还表现在消费领域追求奢华、过度消费、甚至挥霍浪费等方面。事实说明,在广大群众尤其是在公职人员中间,强化生态道德文化教育,“补生态道德文化课”,亟为迫切、重要。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传统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更需要道德的感悟。 最后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按照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有效降低能耗,推进经济集约化、生态化、知识化,是多么迫切、紧要!其潜力又是多么巨大!如果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在行动上切切实实这么做了,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生态优化、环境保护,岂不可以创造出新的人间奇迹!希望我的想法可以向党组织证明我在思想上的进步。我还会继续努力的。此致 敬礼! 汇报人:罗木金

浅谈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得以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我们可以对生态文明作出初步界定:生态文明首先应该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弄清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常话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认识不到位,就不能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自觉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 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工业文明也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烦恼,甚至是巨大的灾难。这些公害和污染事故,都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已经大大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 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 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 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