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

第十四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
第十四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

第十四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系统(innate immune system)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天然免疫体系,主要由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组成。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是指机体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在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或体内衰老损伤、畸变细胞等抗原性异物后,迅速活化有效吞噬杀伤、清除病原体或体内“非己”抗原性异物,产生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监视、自稳等保护作用的过程,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应答(non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第一节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

一、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一)皮肤黏膜屏障

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所组成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屏障是机体阻挡和抗御外来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1.物理屏障由致密上皮细胞组成的皮肤和黏膜组织具有机械屏障作用,可有效阻挡病原体侵入体内。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纤毛定向摆动及黏膜表面分泌液的冲洗作用,均有助于清除黏膜表面的病原体。

2.化学屏障皮肤和黏膜分泌物中含多种杀菌、抑菌物质(如皮脂腺分泌物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汗液中的乳酸,胃液中的

胃酸,多种分泌物中的溶菌酶、抗菌肽和乳铁蛋白等),可形成抗御病原体感染的化学屏障。

3.微生物屏障寄居在皮肤和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可通过竞争结合上皮细胞、竞争吸收营养物质和分泌杀菌、抑菌物质等方式抗御病原体的感染。例如:唾液链球菌产生的H2O2可杀伤白喉杆菌和脑膜炎球菌;大肠埃希菌产生的细菌素对某些厌氧菌和G+菌具有抑杀作用。临床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可抑制和杀伤消化道正常菌群,导致耐药性葡萄球菌或白色念珠菌大量生长,可引发葡萄球菌或白色念珠菌性肠炎。

(二)体内屏障

病原体突破局部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防御体系进入血液循环时,体内血脑屏障或血胎屏障可阻止病原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或胎儿体内,从而使机体重要器官或胎儿得到保护。

1.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从毛细血管壁和毛细血管壁外覆盖的星形胶质细胞所组成。其结构致密,能阻挡血液中病原体和其他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及脑室。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血胎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构成。此屏障不妨碍母子间营养物质交换,但可防止母体内病原体和有害物质进入胎儿体内。妊娠早期(3个月内)血胎屏障发育尚未完善,孕妇若感染风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等,可导致胎儿畸形或流产。

二、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作用

固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可通过模式识别受体或有限多样性抗原识别受体对病原体及其感染细胞或衰老损伤和畸变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表位分子的识别结合,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抗肿瘤等免疫保护作用,同时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和效应过程。

(一)模式识别受体和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

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是指存在于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膜表面、胞内器室膜上和血清中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或宿主凋亡细胞和衰老损伤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膜型PRR主要包括:①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MR)能识别表达于细菌、真菌(如分枝杆菌、克雷伯菌、卡氏肺孢菌、酵母菌等)细胞壁糖蛋白和糖脂分子末端的甘露糖和岩藻糖残基。②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R)可识别G-菌脂多糖、G+菌磷壁酸、衰老损伤细胞表面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凋亡细胞重要指标——磷脂酰丝氨酸。③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家族包括11个成员,其中TLR1、2、4、5、6表达于细胞膜上,TLR3、7、8、9表达于胞内器室如内体/溶酶体膜上。分泌型PRR存在于血清中,主要包括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和C反应蛋白等急性期蛋

白。

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是指某些病原体或其产物所共有的高度保守、可被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结合的特定分子。PAMP种类有限,在病原微生物中广泛分布而不表达于正常组织细胞表面。因此固有免疫细胞可通过PRR对PAMP的识别,区别“自身”与“非己”,并对病原体及其发生应答。分泌型PRR能够识别结合病原体微生物表面的甘露糖残基或磷酰胆碱,并通过激活补体产生溶菌和调理作用,发挥抗感染免疫效应。

(二)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phagocyte)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monocyte)约占血液中白细胞总数的3%~8%,胞质富含溶酶体颗粒,其内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和溶菌酶等多种酶类物质。单核细胞在血液中短暂停留(12~24小时),进入表皮棘层分化为朗格汉斯细胞,进入组织器官分化为巨噬细胞。

1.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由定居和游走两类细胞组成:定居在不同组织中的Mφ有不同的命名,如肝脏中的库普弗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游走巨噬细胞广泛分布于结缔组织中,寿命较长(可存活数月),胞质内富含溶酶体颗粒及其相关的酶类物质,具有很强的变形运动和吞噬杀伤、清除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的能力。

(1)巨噬细胞表面的受体:Mφ表面具有多种模式识别受体、调理性受体和细胞因子受体。模式识别受体主要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Toll样受体等,它们可介导Mφ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调理性受体主要包括IgG Fc受体(FcγR)和补体受体C3BR/C4bR,它们可通过抗体-FcγR、C3b-C3bR或C4b-C4bR的结合方式,促进MΦ对抗体结合或C3b、C4b黏附的病原体的吞噬作用。MΦ表达多种与其趋化和活化相关的细胞因子受体,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受体(MCP-1R)、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β受体(MIP-1α/βR)和IFN-γ、M-CSF、GM-CSF等细胞因子的受体。在上述趋化/活化性细胞因子作用下,大量游走MΦ被吸引募集到感染或炎症部位并被活化,使其吞噬杀菌和分泌功能显著增强,有效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

(2)巨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1)杀伤清除病原体:MΦ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杀伤摄取的病原体:①氧依赖性杀菌系统包括反应性氧中间物和反应性氮中间物的杀伤作用:前者是指在吞噬作用激发下使细胞膜上还原型辅酶Ⅰ/Ⅱ及分子氧活物,生成超氧阴离子,游离羟基、过氧化氢和单肽氧产生杀菌作用的系统;后者是指MΦ活化后产生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还原型辅酶Ⅱ或四氢生物蝶呤存在条件下,催化L-精氨酸与氧分子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产生杀菌和细胞毒作用的系统。②氧非依赖杀菌系统包括:胞内乳酸累积形成对病原体具抑杀作用的酸性环境;溶酶体内溶菌酶破坏细菌壁肽聚糖产生

的杀菌作用;抗菌肽等阳离子蛋白和多肽对病原体的裂解破坏作用。杀伤破坏的病原体在吞噬溶酶体内蛋白酶、核酸酶、脂酶和磷酸酶等多种水解酶作用下,可进一步消化降解。

2)杀伤胞内寄生菌和肿瘤等靶细胞:MΦ接受Th细胞反馈刺激和被LPS或IFN-γ、GM-CSF等细胞因子激活后,可有效杀伤胞内寄生菌和某些肿瘤细胞。MΦ还能通过ADCC效应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3)参与炎症反应:感染部位产生的MCP-1、GM-CSF和IFN-γ等细胞因子可募集和活化MΦ;活化MΦ又可通过分泌MIP-1α/β、MCP-1、IL-8等趋化因子和IL-1等促炎细胞因子或其他炎性介质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

4)加工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MΦ是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APC),可将摄入的外源性抗原加工处理为具有免疫原性的小分子肽段,并以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供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识别,增强适应性免疫应答。MΦ也可将摄入的外源性抗原通过交叉抗原途径,以抗原肽-MHC Ⅰ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供抗原特异性CD8+CTL 识别,增强CTL的杀伤效应。

5)免疫调节作用:活化MΦ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例如:IFN-γ可上调APC表达MHC分子,增强抗原提呈能力;IL12、IL-18可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促进Th1分化;IL-10可抑制MΦ和NK细胞活化,下调

APC表达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

2.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约占白细胞总数60%~70%,其产生快(1×107个/分钟),存活期仅2~3天。中性粒细胞胞质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和防御素等杀菌物质。中性粒细胞主要通过氧依赖和氧非依赖系统杀伤病原体,此外还有巨噬细胞所不具备的由MPO与过氧化氢和氯化物组成的MPO杀菌系统。中性粒细胞表达多种趋化因子受体(IL-8R、C5aR)、模式识别受体和调理性受体,具有很强的趋化和吞噬能力,可迅速穿越血管内皮细胞进入感染部位,吞噬杀伤病原体;亦可通过调理作用或ADCC作用使其吞噬杀菌能力显著增强或使某些病原体感染的组织细胞裂解破坏。

(三)树突状细胞

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分为两类:

1.经典DC(cDC)以往所指的髓样DC即指cDC,其中朗格汉斯细胞等未成熟髓样DC高表达TLR、调理受体和趋化因子受体,而低表达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它们摄取加工抗原能力强,而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能力弱。未成熟DC摄取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后开始迁移,进入外周免疫器官后发育成熟。成熟DC高表达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可有效提呈抗原、激活初始T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2.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 DC,pDC)pDC低表达上述

受体和分子,但其胞质器室膜上高表达TLR7和TLR9,可识别病毒核酸产生大量Ⅰ型干扰素(IFN-α/IFN-β),在机体抗病毒固有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自然杀伤细胞

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其分化、发育依赖于骨髓微环境,主要分布于骨髓、外周血、肝脏、脾脏、肺脏和淋巴结。目前将具有TCR-、mIg-、CD56+、CD16+表型的淋巴样细胞鉴定为人NK细胞;NK1.1和Ly49是小鼠NK 细胞表面特征性标志。

NK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而是通过表面活化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对“自身”与“非己”进行识别,并直接杀伤某些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NK细胞表面具有IgG Fc受体,也可通过ADCC作用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等靶细胞。NK细胞表达多种与其趋化和活化相关的细胞因子受体,可被招募到肿瘤和病毒感染部位,在IFN-γ和IL-12等细胞因子作用下活化,使其抗肿瘤、抗病毒作用显著增强。活化NK细胞还可通过分泌IFN-γ和TNF-α等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1.NK细胞杀伤活化受体和杀伤抑制受体NK细胞表面具有两类功能截然相反的受体:一类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结合后,可激发NK细胞产生杀伤作用,称为杀伤细胞活化受体;另一类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结合后,可抑制NK细胞产生杀伤作用,称为杀伤抑制受体。

(1)识别MHCⅠ类分子的活化或抑制性受体:NK细胞表达多种以经典/非经典MHCⅠ类分子为配体的受体,包括两种结构不同的分子家族。

1)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KIR):KIR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其胞外区含有2个或3个能与HLAⅠ类分子结合的Ig样结构域,据此可将KIR分为KIR2D和KIR3D两个亚类。两个亚类中,胞质区氨基酸序列较长的称为KIR2DL和KIR3DL,其胞质区含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可转导活化抑制信号,是NK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胞质区氨基酸序列较短的称为KIR2DS和KIR3DS,它们本身不具信号转导功能,但可通过跨膜区带正电荷的氨基酸,与跨膜区带负电荷氨基酸、胞质区含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ITAM)的DAP12同源二聚体分子非公价结合,而获得转导活化信号的功能,因此是NK细胞表面的活化性受体。

2)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killer lectin-like receptor,KLR):是由C型凝集素家族成员CD94与不同C型凝集素NKG2家族成员,通过二硫键结合组成的异二聚体。CD94和NKG2胞外区均有能与MHCⅠ类分子结合的结构域:NKG2家族中的NKG2A胞质区较长,含ITIM,CD94/NKG2A异二聚体是NK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NKG2C胞质区氨基酸序列短小,CD94/NKG2C异二聚体本身不具信号转导功能;但CD94/NKG2C能与胞质区含ITAM和DAP12非共价结合而获得转导活化信号的功能,因此是NK细胞

表面的活化性受体。

(2)识别非MHCⅠ类分子配体的杀伤活化受体:包括NKG2D 和自然细胞毒性受体(natural cytotoxicity receptor,NCR),识别的配体通常是在某些肿瘤和病毒感染细胞表面异常或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细胞表面缺失或表达低下的膜分子。NK细胞可通过此类杀伤活化受体选择性攻击杀伤某些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而不攻击杀伤正常组织细胞。

1)NKG2D:是NKG2家族成员,但与该家族中其他成员的同源性较低,也不与CD94结合。NKG2D胞质区氨基酸不具信号转导功能,但能与胞质区含ITAM的DAP10非共价结合而获得转导活化信号的功能。NKG2D可识别MHCⅠ类链相关分子(MICA和MICB)。MICA和MICB在乳腺癌、卵巢癌、结肠癌、胃癌和肺癌等上皮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细胞表面缺失或表达低下。

2)自然细胞毒性受体(NCR):是NK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也是NK细胞表面主要的活化性受体,但其识别的配体目前还不十分清楚。NCR包括NKp46、NKp30和NKp44,其中NKp46和NKp30胞质区不含ITAM,可通过跨膜区带正电荷的氨基酸与跨膜区带负电荷氨基酸、胞质区含ITAM的CD3ζζ同源二聚体非公价结合,而获得转导活化信号的功能。NKp44是活化NK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其胞质区氨基酸不具信号转导功能,但能与胞质区含ITAM的DAP12非公价结合而获得转导活化信号的功能。近

来研究发现,NKp46和NKp44可识别结合流感病毒血凝素,提示NK细胞可借此攻击杀伤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2.NK细胞对肿瘤或病毒感染靶细胞的识别、活化和细胞毒作用活化受体和抑制受体共表达于NK细胞表面,二者均可识别结合正常表达于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经典/非经典MHCⅠ类分子。在生理条件,自身组织细胞正常表达MHCⅠ类分子,NK细胞表面杀伤抑制受体的作用占主导地位,可抑制各种杀伤活化受体的作用,因此NK细胞不能杀伤自身正常组织细胞。在发生病毒感染或细胞癌变时,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表面MHCⅠ类分子缺失或下调表达,同时其表面某些可被NK细胞识别的非MHCⅠ类分子配体异常或上调表达。此时,NK细胞可因靶细胞表面丧失正常表达的自身MHCⅠ类分子而使其抑制受体功能丧失;与此同时NK细胞通过表面杀伤活化受体识别靶细胞表面异常或上调表达的非MHCⅠ类分子配体而被活化,并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TNF-α和表达FasL等作用方式杀伤病毒感染和肿瘤等靶细胞。

(五)固有样淋巴细胞

NKT细胞、γδT细胞和B1细胞是一类介于适应性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细胞之间的固有样淋巴细胞(innate-like lymphocytes,ILLs)。此类细胞存在于某些特殊部位,其抗原识别受体(TCR或BCR)为有限多样性,可直接识别某些靶细胞或病原体所共有的特定表位分子,并在未经克隆扩增条件下,通过趋化募集、迅速

活化发生应答,产生免疫效应。

1.自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NKT细胞是指既表达NK细胞表面标志CD56(小鼠NK1.1)又表达T细胞表面标志TCRαβ-CD3复合体的淋巴细胞。NKT细胞在胸腺或胚肝分化发育,主要分布于骨髓、肝脏和胸腺,在脾脏、淋巴结和外周血中也有少量存在。NKT细胞可直接识别靶细胞表面CD1提呈的磷脂和糖脂类抗原,并迅速活化产生应答;也可被IL-12和IFN-γ等细胞因子激活迅速产生应答。活化NKT细胞可通过分泌穿孔素、颗粒酶或Fas/FasL途径杀伤某些肿瘤和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也可通过分泌IL-4或IFN-γ,分别诱导初始T细胞向Th2或Th1细胞分化,参与体液免疫应答或细胞免疫应答,增强机体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

2.γδT细胞γδT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主要分布于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黏膜和皮下组织,是皮肤黏膜局部参与早期抗感染、抗肿瘤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γδT细胞不识别MHC 分子提呈的抗原肽,可直接识别:①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MICA 和MICB分子;②某些病毒蛋白或感染细胞表面的病毒蛋白;③感染细胞表面的热休克蛋白;④感染细胞表面CD1分子提呈的糖脂或磷脂类抗原等。活化γδT细胞可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和表达FasL等方式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还可分泌IL-17、IFN-γ和TNF-α等细胞因子介导炎症反应或参与免疫调节。

3.B1细胞B1细胞主要分布于胸膜腔、腹膜腔和肠道固有

层中,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CD5+、mIgM+B细胞。B1细胞分化发育与胚肝密切相关,也可由成人骨髓产生。B1细胞表面BCR缺乏多样性,可直接识别结合某些病原体或变性自身成分所共有的抗原表位分子,迅速活化产生应答时。B1细胞识别的抗原主要包括:①某些细菌表面共有的多糖类TI抗原,如细菌脂多糖、细菌荚膜多糖和葡聚糖等;②某些变性的自身抗原,如变性Ig和变性单股DNA等。B1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具有以下特点:①接受细菌多糖或变性自身抗原刺激后,48小时内即可产生以IgM为主的低亲和力抗体,这对机体早期抗感染免疫和清除变性自身抗原具有重要作用;②增殖、分化过程中一般不发生Ig类别转换;③无免疫记忆,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其抗体效价与初次应答无明显差别。

此外,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也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三、固有免疫分子及其作用

(一)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是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重要免疫效应分子。补体旁路途径或MBL途径激活后可产生多种补体裂解片段:C3b、C4b 具有调理作用和免疫黏附作用,可促进吞噬细胞对病原体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清除;C5a具有趋化作用,可吸引中性粒细胞到达感染部位,并使之活化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

(二)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参与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重要效应和调节分子。例如:IFN-α/β可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复制或扩散;IFN-γ、IL-12和GM-CSF可激活巨噬细胞和NK细胞,有效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IL-1、IL-6和TNFα/β等促炎细胞因子和IL-10、TGF-β等抗炎细胞因子可调节炎症反应;IL-8、MCP-1、MCP-1α等趋化因子可募集、活化吞噬细胞,增强机体抗感染免疫应答能力;IFN-γ或IL-4可诱导初始T细胞向Th1或Th2细胞分化,参与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IL-17刺激上皮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分泌防御素等抗菌物质,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其他抗菌物质

1.抗菌肽(antibacterial peptide)是可被诱导产生的一类能够杀伤多种细菌和某些真菌、病毒、原虫或肿瘤细胞的小分子碱性多肽。α-防御素(αdefensin)是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种阳离子抗菌肽,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和小肠帕内特细胞产生;能与病原体表面脂多糖、磷壁酸或病毒囊膜脂质结合形成跨膜离子通道,使病原体裂解;也能诱导病原体产生自溶酶或干扰病毒DNA或蛋白质合成。

2.溶菌酶(lysozyme)是体液、外分泌液和吞噬细胞溶酶体中的一种不耐热碱性蛋白质,能破坏G+菌细胞壁肽聚糖,导致细菌裂解死亡。G-菌对溶菌酶不敏感,在特异性抗体和补体存在条件下也可被溶菌酶裂解破坏。

3.乙型溶素(β-lysin)是血浆中一种对热较稳定的碱性多肽,在血浆凝固时由血小板释放,故血清中浓度显著高于血浆水平。乙型溶素可作用于G+菌细胞膜,产生非酶性破坏效应,但对G-菌无效。

第二节固有免疫应答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一、固有免疫的应答特点

固有免疫的识别和应答特点简述如下:①固有免疫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而是通过模式识别受体或有限多样性抗原识别受体直接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病毒感染细胞或肿瘤细胞而被激活产生免疫应答;②固有免疫细胞可通过趋化募集,即“集中优势兵力”的方式,迅速发挥免疫效应,而不是通过克隆扩增。分化为效应细胞后产生免疫效应;③固有免疫细胞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并能通过产生不同的细胞因子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④固有免疫细胞寿命较短,在其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中通常不能产生免疫记忆细胞,因此固有免疫应答维持时间较短,也不会发生再次应答。

二、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1.即刻固有免疫(immediate innate immunity)阶段发生于感染0~4小时之内,主要包括:①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②某些病原体突破屏障后可直接激活补体旁路和MBL途径而被裂解破坏;③局部吞噬细胞活化后产生的趋化和促炎细胞因子,可吸引中性粒细胞进入感染部位对病原体产生吞噬杀伤作用。中性粒

细胞是机体抗细菌和抗真菌感染的主要效应细胞,通常绝大多数病原体感染终止于此时相。

2.早期诱导的固有免疫应答(early induced innate immune response)阶段发生于感染后4~96小时,主要包括:①细菌脂多糖和感染部位组织细胞产生的MIP-1α/β、IL-8等趋化因子,可将周围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募集至炎症部位;白三烯和前列腺

D2等炎性介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有助于吞噬细胞进入感染部位;IFN-γ、GM-CSF可活化巨噬细胞,使之产生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质,进一步增强和扩大机体固有免疫应答;IL-1、IL-6和TNF-α可促进骨髓造血细胞分化并释放大量中性粒细胞入血,还能刺激干细胞合成分泌一系列急性期蛋白,其中甘露糖结合凝集素能与某些病原体结合激活MBL途径产生抗感染免疫作用。②在趋化因子作用下,NK细胞、NKT细胞和γδT细胞被募集到感染和肿瘤组织中,有效杀伤病原体及其感染的组织细胞或肿瘤细胞。③B1细胞接受细菌多糖抗原刺激后,可在48小时内产生以IgM为主的抗菌抗体,及时杀伤清除进入血液和组织中的病原体。

3.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启动阶段在感染96小时后,接受病原体刺激的未成熟DC从局部感染组织迁移到外周免疫器官并发育成熟,可有效激活抗原特异性初始

T细胞,启动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

三、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并能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生理条件下,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宿主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功能,产生对机体有益的免疫保护作用。

1.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DC是体内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能力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是机体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者。与DC 不同,巨噬细胞和B细胞只能向抗原作用过的T细胞或记忆T细胞提呈抗原,使之活化启动或增强适应性免疫应答。

2.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固有免疫细胞可通过对不同病原体的识别,产生不同种类的细胞因子,影响初始T 细胞的分化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例如:①胞内病原体或肿瘤可诱导DC合成分泌以IL-12为主的细胞因子,使初始T细胞分化为Th1细胞或CTL,引起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②在蛋白质抗原或某些病原体感染时,DC与T细胞相互作用可产生以IL-4为主的细胞因子,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2细胞,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③活化NK细胞产生的IFN-γ可促进APC表达MHC分子和抗原提呈,使机体适应性免疫应答能力增强。

3.协助效应T细胞进入感染或肿瘤发生部位T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分化为效应T细胞后,表面黏附分子和趋化性受体发生改变,为其离开外周免疫器官和进入感染/肿瘤发生部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感染/肿瘤发生部位固有免疫细胞和补体活化产生的趋化因子、促炎细胞因子或其他炎性介质,可使局部血管内

皮细胞活化表达多种黏附分子(地址素)/趋化因子,从而介导表达相应黏附分子(归巢受体)/趋化因子受体的效应T细胞与局部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继而定向进入感染/肿瘤发生部位。

4.协同效应T细胞和抗体发挥免疫效应在胞内病原体感染时,效应T细胞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可产生以IFN-γ等为主的细胞因子和表达CD40L;同时诱导巨噬细胞表达IFN-γR和高表达CD40分子,进而使之与IFN-γ和CD40L结合而被活化,使其吞噬杀伤能力显著增强,导致胞内病原体被彻底清除。抗体本身没有杀菌和清除病原体的作用,只有在吞噬细胞、NK细胞和补体等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下,通过调理吞噬、ADCC和补体激活介导的溶菌效应等,才能有效杀伤和(或)清除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

思考题

1.简述模式识别受体及其识别的配体。

2.NK细胞为什么能够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而不能杀伤正常组织细胞?

3.简述NKT细胞、γδT细胞和B1细胞的分布、特征和主要生物学作用。

4.简述固有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第九章-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第九章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一、选择题 A型题 1.非特异性免疫又称: A.适应性免疫 B.获得性免疫 C.细胞免疫 D.固有免疫 E.体液免疫 2.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不包括: A.NK细胞 B.αβT细胞 C.γδT细胞 D.B-1细胞 E.巨噬细胞 3.病原体感染人体多久后将处于特异性免疫诱导阶段? A.0~4h B.4~24h C.24~48h D.48~96h E.超过96h 4.下列哪项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因素? A.补体 B.干扰素 C.乙型溶素 D.溶菌酶 E.外毒素 5.中性粒细胞的特点之一是: A.其寿命与巨噬细胞相同 B.可以有效杀伤胞内寄生菌 C.具有髓过氧化物酶(MPO)介导系统 D.在慢性感染时,数量明显增加 E.必须在IgG协助下发挥作用 6.通常绝大多数病原体感染终止于: A.即刻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 B.早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 C.晚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 D.早期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

E.晚期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 7.早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的特点不包括: A.发生在感染后4~96h B.通常大多数病原体感染终止于此相 C.吞噬细胞活化 D.NK细胞被激活 E.γδT细胞被激活 8. 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最主要的特点是: A.发生在感染48~96h内 B.γδT细胞参与 C.吞噬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因子 D.巨噬细胞发挥抗原提呈细胞作用 E.NK细胞被激活 9.下列关于上皮细胞及其附属成分的作用哪项是错误的? A.构成体表物理屏障 B.构成体表化学屏障 C.乳铁蛋白无抗菌作用 D.正常菌群构成体表微生物屏障 E.M细胞为抗原转运细胞 10.肠粘膜上皮细胞间的的M细胞主要特点是: A.构成体表物理屏障 B.构成体表化学屏障 C.属专职性APC D.能吞噬、降解病原菌 E.不表达MHC-II类分子 11.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作用的吞噬细胞是 A.肥大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B.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 D.NK细胞,B-1细胞,巨噬细胞 E.γδT细胞,B-1细胞,巨噬细胞 12.小吞噬细胞是指: A.巨噬细胞 B.单核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肥大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13.中性粒细胞:

第11章 免疫系统

第11章免疫系统[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细胞与免疫应答无.关 A.单核细胞 B.肥大细胞 C.浆细胞 D.B细胞 E.成纤维细胞 2.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是 A.胸腺上皮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血-胸腺屏障 D.胸腺小体 E.淋巴细胞 3.血-胸腺屏障位于 A.皮质 B.髓质 C.皮质与髓质交界处 D.胸腺小体 E.淋巴小结 4.淋巴结内发生细胞免疫应答时,结构明显增大的是A.浅层皮质 B.副皮质区 C.髓索 D.髓窦 E.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5.淋巴结的T细胞聚集区是 A.浅层皮质 B.副皮质区 C.髓索 D.淋巴窦 E.生发中心 6.淋巴结的胸腺依赖区是 A.浅层皮质 B.副皮质区 C.髓索 D.淋巴窦 E.生发中心 7.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在淋巴结内的位置 A.浅层皮质 B.髓质 C.副皮质区 D.淋巴小结

E.小结之间的弥散淋巴组织 8.淋巴结皮质的结构不包括 A.淋巴小结 B.副皮质区 C.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D.被膜下淋巴窦 E.被膜 9.脾的胸腺依赖区是 A.脾小体 B.脾索 C.白髓 D.动脉周围淋巴鞘 E.边缘区 10.脾的红髓是指 A.脾血窦和淋巴小结 B.脾索和动脉周围淋巴鞘 C.脾索和脾血窦 D.淋巴小结和边缘区 E.脾血窦和边缘区 11.脾的白髓是指 A.脾血窦和淋巴小结 B.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小结和边缘区 C.脾索和脾血窦 D.淋巴小结和边缘区 E.脾血窦和边缘区 12.淋巴细胞从血液进入脾内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 A.动脉周围淋巴鞘 B.脾血窦 C.脾索 D.边缘窦 E.淋巴小结 13.关于脾内淋巴小结哪项错误 A.主要由T细胞组成 B.位于动脉周围淋巴鞘的一侧 C.初级淋巴小结受抗原刺激后形成生发中心 D.小结帽朝向红髓 E.健康人脾内淋巴小结较少,当抗原进入血液时,淋巴小结数量剧增14.脾内相当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的部位 A.动脉周围淋巴鞘 B.脾血窦 C.脾索 D.边缘窦 E.淋巴小结 15.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不包括

医学免疫学课件9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第九章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是生物体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固有免疫在对付病原体入侵、清除损伤或畸变细胞中发挥作用,同时也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执行固有免疫的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细胞、NK细胞、NKT、γδT细胞、B1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固有免疫分子:溶菌酶、甘露糖结合蛋白(MBP)、C反应蛋白(CRP)、补体、LPS结合蛋白(LBP)、可溶性CD14 。第一节吞噬细胞吞噬细胞的作用吞噬杀伤和消除作用:通过受体识别异己―吞噬吞饮―杀灭异物分泌细胞因子和其他炎症物质:TNFα、IL-1、6、8、12、MCP-1及前列腺素等――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激活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吸引吞噬细胞作为APC: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They are the earliest phagocytic cells to appear in the bacterial infection and are prominent constituent of pus. 第二节树突状细胞根据来源分为髓样DC和淋巴样DC。分布于表皮和胃肠上皮中的DC称朗格汉斯细胞,心、肺、肝、肾中称间质DC,外周免疫器官胸腺依赖区和胸腺髓质区的称并指DC(IDC),外周免疫器官淋巴滤泡区DC称滤泡DC(FDC)。主要功能:摄取、加工处理、提呈抗原。也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应答第三节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受体:①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iller activatary recepter, KAR) 能够识别和结合自身组织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糖类配体Ig样受体:NKp46、NKp44、NKp30。凝集素样受体:NKC-P1. * Phagocytic Development from monocyte to macrophage Gains receptors Participates in presenting antigen to T cells for the acquired immune system 抗体补体CD16 (FcgR III)CD11b/CD18 CD25 CD28 CD32 (FcgR II)CD35 (CR1)CD64 (FcgR I)CD71 B7-2 IL-2 抗体补体抗体运铁蛋白吞噬细胞表面受体Alveolar macrophages (lung) Histiocytes (connective tissue) Kupffer cells (liver) Mesangial cells (kidney) Microglial cells (brain) Tissue macrophage Figure 1.6ij Macrophages are important first responders to infection and tissue damage. CL CL CL CL CL CL CL CL F2 NH2 CRD COOH S S COOH COOH HOOC NH2 NH2 2HN S 甘露糖受体除杂受体巨噬细胞受体Blood film showing a monocyte (left) and two neutrophils? Alveolar (Lung) Macrophage Attacking E. coli (SEM x10,000) Adherence of bacteria via receptors A. Respiratory burst: Oxygen-dependent, myeloperoxidase-independent reactions B. Respiratory burst: Oxygen-dependent, myeloperoxidase-dependent reactions Nitric oxide-dependent killing 静息状态(resting state)活化状态(primed state)-- IFN-g 亢奋状态(activated state)-- C3b+LPS+IFN-g Phagocytic Development from monocyte to macrophage

第十三章 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

第十三章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具有非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的细胞是 A.单核细胞B.Th细胞C.CTL细胞D.NK细胞E.B细胞2.下述关于NK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A.IL-3能增强其杀菌活性B.来源于骨髓的髓样细胞系 C.可通过ADCC效应杀伤靶细胞D.表面具有mIg E.发挥作用具有特异性 3.表达FcεR的细胞为 A.T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 C.嗜中性粒细胞D.单核细胞 E.巨噬细胞 4.发育早期的NK细胞的特有标志是 A.CD3分子B.IKAROS基因 C.CD16分子D.CD56分子 E.CD15分子 5.促进NK细胞杀伤活性的是 A.KIR B.KAR C.CSF D.TCR E.CDR 6.NK细胞主要存在于 A.血液和淋巴样组织,特别是脾脏 B.血液和淋巴样组织,特别是肝脏 C.血液和淋巴样组织,特别是肾脏 D.血液和淋巴样组织,特别是肌肉 E.血液和淋巴样组织,特别是皮下 7.NK淋巴细胞在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为 A.10%~15%B.5%~10% C.5%~15%D.10%~20% E.15%~20% 8.天然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包括 A.树突状细胞B.B细胞C.T细胞D.造血干细胞E.NK细胞 9.吞噬细胞主要包括 A.NK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B.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C.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D.NK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E.中性粒细胞和APC 10.作为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的是 A.内皮细胞B.NK细胞C.Kupffer细胞D.APC E.肥大细胞11.活化巨噬细胞表达的膜分子是 A.KAR B.BCR C.TCR D.CR E.FcεR 12.巨噬细胞的免疫学功能包括 A.分泌特异性抗体B.抗原提呈作用 C.介导Ⅲ型超敏反应D.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E.特异性细胞毒作用 13.关于中性粒细胞正确的叙述是 A.来源于淋巴样前体细胞B.含有嗜天青颗粒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一、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固有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表13-1):(1)固有免疫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可通过非特异模式识别受体(PRR)或有限多样性抗原识别受体直接识别结合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有的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MP)或某些病原体感染的组织细胞、衰老损伤细胞、畸变肿瘤细胞和变性自身抗原而被激活迅速产生免疫效应;(2)固有免疫细胞可通过趋化募集,即“集中优势兵力”之方式,而不是通过克隆扩增、分化为效应细胞后产生免疫效应;(3)固有免疫细胞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可通过产生不同种类的细胞因子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4)固有免疫细胞寿命较短,在其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中不能产生免疫记忆细胞,因此固有免疫应答维持时间较短,也不会产生再次应答。 表13-1 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二、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相互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并能影响初始T细胞分化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生理条件下,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宿主免疫防御、监视和自稳功能,产生对机体有益的免疫保护作用。 1.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髓样DC是体内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能力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也是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他们可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为CD4+Th1/Th2/Th17/Tfh细胞和CD8+CTL细胞,启动CD4+/CD8+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巨噬细胞作为专职APC可有效激活CD4+Th1/Th17细胞和相应CD4+记忆T细胞,启动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B细胞作为专职APC将滤泡DC表面滞留或脱落的可溶性抗原或抗原-C3d复合物摄取加工后表达于细

第九章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第九章 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亦称非特异性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或天然免疫(natural immunity),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固有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侵入的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抗感染免疫作用;亦可参与对体内损伤衰老或畸变细胞的清除,同时固有免疫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执行固有免疫作用的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等。 第一节 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phagocytes)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es)和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两大类。单核吞噬细胞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monocytes)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macrophages)。单核细胞由骨髓单核系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成,约占血液中白细胞总数的3%-8%。其体积较淋巴细胞略大,胞质中富含溶酶体颗粒,其内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等多种酶类物质。单核细胞在血液中仅停留12-24小时,然后进入组织器官或表皮层,在表皮棘层,发育分化为郎格汉斯细胞;进入结缔组织或器官,发育成熟为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对玻璃和塑料表面有很强的黏附能力,借此可将单核/巨噬细胞与淋巴细胞彼此分离。 巨噬细胞分为定居的巨噬细胞和游走的巨噬细胞两大类。定居的巨噬细胞广泛分布于宿主全身,可因所处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态和名称,如在肝中称枯否细胞;脑中称小胶质细胞;骨中称破骨细胞;淋巴结中称被膜下窦巨噬细胞和髓样巨噬细胞;胸腺中称胸腺巨噬细胞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清除体内衰老损伤或凋亡的细胞,以及免疫复合物和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游走巨噬细胞由血液中单核细胞衍生而来,其体积数倍于单核细胞,寿命较长,在组织中可存活数月。该种巨噬细胞胞质内富含溶酶体及线粒体,具有强大的吞噬杀菌和吞噬清除体内凋亡细胞及其他异物的能力。它们可表达多种膜受体和膜分子,其中包括:①识别并结合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有关的非调理性和调理性受体;②与增殖分化、趋化黏附和抗原提呈有关的受体和分子。此外,它们还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小分子炎症介质、补体成分和胞外酶类物质等,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第十四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习 题) 点击:130次| 回复:0次| 发布时间:2012-11-11 21:41:37 A 型题 1.下述关于NK 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1. A.IL-3 能增强其杀菌活性 2. B.来源于骨髓的髓样细胞系 3. C.可通过ADCC 效应杀伤靶细胞 4. D.表面具有mIg 5. E.发挥作用具有特异性 2.发育早期的NK 细胞的特有标志是 1. A.CD3 分子 2. B.IKAROS 基因 3. C.CD16 分子 4. D.CD56 分子 5. E.CD15 分子 3.促进NK 细胞杀伤活性的是 1. A.KIR 2. B.KAR 3. C.CSF 4. D.TCR

5. E.CDR 4.天然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包括 1. A.树突状细胞 2. B.B 细胞 3. C.T 细胞 4. D.造血干细胞 5. E.NK 细胞 5.吞噬细胞主要包括 1. A.NK 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2. B.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3. C.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4. D.NK 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5. E.中性粒细胞和APC 6.作为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的是 1. A.内皮细胞 2. B.NK 细胞 3. C.Kupffer 细胞 4. D.APC 5. E.肥大细胞 7.巨噬细胞的免疫学功能包括

1. A.分泌特异性抗体 2. B.抗原提呈作用 3. C.介导Ⅲ型超敏反应 4. D.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5. E.特异性细胞毒作用 8.关于中性粒细胞正确的叙述是 1. A.来源于淋巴样前体细胞 2. B.含有嗜天青颗粒 3. C.主要功能为巡视、清除病原微生物 4. D.在慢性炎症中起关键作用 5. E.可与IgE结合 9.关于巨噬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1. A.来源于淋巴样前体细胞 2. B.具有特异性吞噬杀伤作用 3. C.静止时表达高水平MHC-Ⅱ类分子 4. D.具有ADCC效应 5. E.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10.NK细胞的受体包括 1. A.KAR和KIR 2. B.TCR和CR 3. C.KAR和BCR

第十三章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固有免疫应答在机体非特异性抗

第十三章 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应答在机体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启动、调节和效应阶段也起重要作用。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分子如补体、细胞因子及具有抗菌作用的多肽、蛋白和酶类物质。 第一节 参与固有免疫的组织、细胞和效应分子 一、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一)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 1.物理屏障: 由致密上皮细胞组成的皮肤和黏膜组织具有机械屏障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可有效阻挡病原体侵入体内。黏膜物理屏障作用相对较弱,但黏膜上皮细胞的迅速更新、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纤毛的定向摆动及黏膜表面分泌液的冲洗作用,均有助于清除黏膜表面的病原体。 2.化学屏障: 皮肤和黏膜分泌物中含有多种杀菌、抑菌物质,主要包括: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汗腺分泌的乳酸,胃液中的胃酸及唾液、泪液、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液中的溶菌酶、抗菌肽和乳铁蛋白等。这些抗菌物质在皮肤黏膜表面形成抗御病原体的化学屏障。 3.微生物屏障: 寄居在皮肤和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可通过与病原体竞争结合上皮细胞和营养物质的作用方式,或通过分泌某些杀、抑菌物质对病原体产生抗御作用。例如:正常菌群可对局部细菌的生长产生拮抗作用,临床不适当地大量和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可因消化道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杀伤或抑制,致使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大量生长,而引发葡萄球菌性肠炎和白色念珠 菌性肠炎;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能产生H 2O 2 ,对白喉杆菌和脑膜炎球菌具有杀伤 作用;肠道中大肠杆菌产生的细菌素对某些厌氧菌和G+菌具有抑制和杀伤作用。(二)血-脑屏障 由软脑膜、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壁和包在壁外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组成。此种组织结构致密,能阻挡血液中的病原体和其他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及脑室,从而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保护作用。婴幼儿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故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三)血-胎屏障

第11章固有免疫应答.

《医学免疫学》练习题 第十一章固有免疫应答一、选择题 【 A 型题】 1.参与固有免疫的效应分子不包括 A. 防御素 B.补体系统 C.细胞因子 D.溶菌酶 E. 外毒素 2. 下列关于固有免疫哪种说法不正确 A. 在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B.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理功能 C.识别特点是泛特异性的,仅能识别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D. 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 E. 模式识别受体的基因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重排,且受体呈克 3. 上皮细胞及其附属成分的作用不包括 A . 皮肤黏膜上皮细胞及其附属成分构成的物理屏障 B . 皮肤黏膜分泌物中的杀菌物质构成的化学屏障 C . 皮肤和腔道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构成 D . 皮肤黏膜中的γδT 细胞识别抗原发挥 E. 机械阻挡作用 4. 下列哪些不属于固有免疫的效应分子 A. 补体 B.抗体 C.反应蛋白 E. 细胞因子

5. 下列关于适的 A. 与非特异性免疫关 . 高度的特异性 C . 具有耐受性具有记忆性 E. 具有多样 6. 感染急性期蛋白是 A . . 热休克蛋白 C. C4结合蛋白 D .免疫球蛋白 【 A 96小时之内 B. 48小时 C. 96小时之后 D . E. 数周 1. B-1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到抗体产生的时间约为 2. 早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发生于感染后 3.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发生于感染 A . NK 细胞B. γδT 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 . 巨噬细胞 E. B-1 B 细胞 4.在抗化脓菌免疫中发挥强大吞噬杀菌作用的细胞是 5.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各阶段均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是 《医学免疫学》练习题 6. 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 表面标志为 CD5+、 SmIgM 的淋巴细胞是 7.胞浆含大量嗜天青颗粒 , 表面标志为 CD3+CD56+CD16+的淋巴细胞是 8.分布于粘膜和上皮组织中, 表面标志为 CD3+CD4-CD8-的淋巴细胞是【 C 型题】

第十三章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

第十三章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一、选择题 A型题 1.具有非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的细胞是 A.单核细胞 B.Th细胞 C.CTL细胞 D.NK细胞 E.B细胞2.下述关于NK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A.IL-3能增强其杀菌活性 B.来源于骨髓的髓样细胞系 C.可通过ADCC效应杀伤靶细胞 D.表面具有mIg E.发挥作用具有特异性 3.表达FcεR的细胞为 A.T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嗜中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巨噬细胞 4.发育早期的NK细胞的特有标志是 A.CD3分子 B. IKAROS基因 C.CD16分子 D. CD56分子 E.CD15分子 5.促进NK细胞杀伤活性的是 A.KIR B.KAR C.CSF D.TCR E.CDR 6.NK细胞主要存在于 A.血液和淋巴样组织,特别是脾脏 B.血液和淋巴样组织,特别是肝脏 C.血液和淋巴样组织,特别是肾脏 D.血液和淋巴样组织,特别是肌肉 E.血液和淋巴样组织,特别是皮下 7.NK淋巴细胞在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为 A.10%~15% B.5%~10% C.5%~15% D.10%~20% E.15%~20% 8.天然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包括 A.树突状细胞 B.B细胞 C.T细胞 D.造血干细胞 E.NK细胞9.吞噬细胞主要包括 A.NK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B.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C.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D.NK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E.中性粒细胞和APC 10.作为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的是 A.内皮细胞 B.NK细胞 C.Kupffer细胞 D.APC E.肥大细胞11.活化巨噬细胞表达的膜分子是 A.KAR B.BCR C.TCR D.CR E.FcεR 12.巨噬细胞的免疫学功能包括 A.分泌特异性抗体 B.抗原提呈作用 C.介导Ⅲ型超敏反应 D.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E.特异性细胞毒作用 13.关于中性粒细胞正确的叙述是 A.来源于淋巴样前体细胞 B.含有嗜天青颗粒

第09章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第九章固有免疫应答的组成细胞 一、选择题 【A型题】 1.巨噬细胞的功能不包括 A. 吞噬杀伤作用 B. 分泌细胞因子介导炎症反应 C. 处理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D. 激活后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 E. 补体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2. 关于NK细胞的作用,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具有细胞毒作用 B.是机体抗肿瘤的第一道防线 C.是免疫监视功能的重要执行者 D.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E.是ADCC的主要细胞 3.具有ADCC作用的细胞是 A.树突细胞 B.NK细胞 C.Tc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以上都是 4.NK细胞 A.IL-1能增强其杀菌活性 B.来源于胸腺 C.可分泌干扰素活化其他免疫细胞 D.表面具有SmIg E.其作用具有特异性 5.下列可参与固有免疫作用的细胞是 A.CD4+Th1细胞 B.CD4+Th2细胞 C.B细胞 D.Mф E.CD8+Tc细胞 6.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等抗原的识别不是通过 A.岩藻糖、甘露醇受体识别病原体的相应糖类 B.CD14结合细菌脂多糖 C.C3b R结合C3b包被的病原体 D.FcR 结合IgG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病原体 E. BCR结合病原体 7.活化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不包括 A. TNF-α B. IL-2 C. IL-1 D. IL-6 E.IL-12 8.非巨噬细胞的抗肿瘤功能是

A.吞噬杀伤 B.分泌TNF-α C. ADCC D.释放穿孔素 E.分泌溶菌酶9.NK细胞的表面标志是 A. CD3- CD56+CD16+ B. CD3+CD56+CD16+ C. CD3+CD4+CD16+ D. CD3-CD2+CD16+ E. CD3+CD56+CD16- 10.非NK细胞的抗肿瘤功能是 A. 特异性杀伤 B. 表达FasL C. ADCC D. 分泌TNF-α E. 释放穿孔素11.γδT细胞不能直接识别的物质是 A.HSP B.CD1分子复合物 C.疱疹病毒糖蛋白 D.8~17氨基酸组成的多肽 E.脂蛋白 12.关于B-1B细胞错误的描述是() A. 表面标记大多为CD5+、CD11+、、CD23-、mIgM+ B. 识别Ag谱较窄,主要包括TI-Ag和变性的自身成分 C. 个体发育过程中出现较晚 D. 产生的免疫应答以IgM为主 E. 无Ig类别转换和免疫记忆 13.与杀瘤无关的细胞是() A. NK细胞 B. Mφ C. CTL D. 中性粒细胞 E.Th 14.与病毒非特异性免疫无关的是( ) A.干扰素 B.巨噬细胞 C.NK细胞 D. CTL E. 中性粒细胞 15.巨噬细胞表面缺乏 A.C3b受体 B.IgG Fc受体 C.MHC分子 D.SmIg受体 E.粘附分子 16.关于NK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杀伤靶细胞必须依赖IL-2 B.非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C.参与ADCC D.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第11章固有免疫应答

第十一章固有免疫应答 一、选择题 【A型题】 1.参与固有免疫的效应分子不包括 A.防御素 B.补体系统 C.细胞因子 D.溶菌酶 E.外毒素 2.下列关于固有免疫哪种说法不正确 A. 在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B.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理功能 C.识别特点是泛特异性的,仅能识别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D. 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 E. 模式识别受体的基因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重排,且受体呈克隆化分布 3.上皮细胞及其附属成分的作用不包括 A.皮肤黏膜上皮细胞及其附属成分构成的物理屏障 B.皮肤黏膜分泌物中的杀菌物质构成的化学屏障 C.皮肤和腔道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构成的微生物屏障 D.皮肤黏膜中的γδT细胞识别抗原发挥免疫清除作用 E. 机械阻挡作用 4.下列哪些不属于固有免疫的效应分子 A.补体 B.抗体 C.防御素 D.C反应蛋白 E.细胞因子 5. 下列关于适应性免疫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 与非特异性免疫无关 B.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C.具有耐受性 D. 具有记忆性 E. 具有多样性 6. 感染期间患者体内产生的急性期蛋白是 A.乳铁蛋白 B.热休克蛋白 C.C4结合蛋白 D.MBL E.免疫球蛋白 【B型题】 A.即刻~96小时之内 B.48小时 C.96小时之后 D.数小时 E.数周 1.B-1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到抗体产生的时间约为 2.早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发生于感染后 3.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发生于感染 A.NK细胞 B.γδT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巨噬细胞 E.B-1B细胞 4.在抗化脓菌免疫中发挥强大吞噬杀菌作用的细胞是 5.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各阶段均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是

第十三章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

第十四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具有非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的细胞是 A.单核细胞B.Th细胞C.CTL细胞D.NK细胞E.B细胞2.下述关于NK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A.IL-3能增强其杀菌活性B.来源于骨髓的髓样细胞系 C.可通过ADCC效应杀伤靶细胞D.表面具有mIg E.发挥作用具有特异性 3.表达FcεR的细胞为 A.T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 C.嗜中性粒细胞D.单核细胞 E.巨噬细胞 4.发育早期的NK细胞的特有标志是 A.CD3分子B.IKAROS基因 C.CD16分子D.CD56分子 E.CD15分子 5.促进NK细胞杀伤活性的是 A.KIR B.KAR C.CSF D.TCR E.CDR 6.NK细胞主要存在于 A.血液和淋巴样组织,特别是脾脏 B.血液和淋巴样组织,特别是肝脏 C.血液和淋巴样组织,特别是肾脏 D.血液和淋巴样组织,特别是肌肉 E.血液和淋巴样组织,特别是皮下 7.NK淋巴细胞在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为 A.10%~15%B.5%~10% C.5%~15%D.10%~20% E.15%~20% 8.天然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包括 A.树突状细胞B.B细胞C.T细胞D.造血干细胞E.NK细胞 9.吞噬细胞主要包括 A.NK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B.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C.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D.NK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E.中性粒细胞和APC 10.作为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的是 A.内皮细胞B.NK细胞C.Kupffer细胞D.APC E.肥大细胞11.活化巨噬细胞表达的膜分子是 A.KAR B.BCR C.TCR D.CR E.FcεR 12.巨噬细胞的免疫学功能包括 A.分泌特异性抗体B.抗原提呈作用 C.介导Ⅲ型超敏反应D.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E.特异性细胞毒作用 13.关于中性粒细胞正确的叙述是 A.来源于淋巴样前体细胞B.含有嗜天青颗粒

第13章 固有免疫应答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医学免疫学

第13章固有免疫应答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一、名词解释 1 固有免疫应答 2 血-脑屏障 3 血-胎屏障 二、单项选择题 1 即刻固有免疫应答阶段发生于感染 A. 0~4小时内 B. 4~48小时内 C. 4~96小时内 D. 96小时后 E. 120小时后 2 早期诱导性固有免疫应答阶段发生于感染 A. 0~4小时内 B. 4~48小时内 C. 4~96小时内 D. 96小时后 E. 120小时后 3 适应性免疫应答启动阶段发生于感染 A. 0~4小时内 B. 4~48小时内 C. 4~96小时内 D. 96小时后 E. 120小时后 4 在即刻固有免疫应答阶段产生的抗感染免疫作用不包括 A.皮肤黏膜对病原体入侵的屏障作用 B.补体旁路途径激活介导产生的调理和溶菌作用 C.补体经典途径激活介导产生的调理和溶菌作用 D.皮肤黏膜分泌物中化学物质对病原体的抑杀作用 E.中性粒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杀伤作用 5 未成熟DC摄取加工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的阶段是 A.即刻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B.早期诱导性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C.适应性免疫应答启动阶段 D.适应性免疫应答增殖分化阶段 E.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阶段 6 物理屏障作用不包括 A.皮肤黏膜对病原体的机械阻挡作用 B.黏膜上皮细胞纤毛定向摆动对病原体的清除作用 C.黏膜表面分泌液对病原体的冲洗作用 D.黏膜表面正常菌群对病原体的拮抗作用 E.尿液对病原体的冲洗作用 7 组成化学屏障的物质不包括 A.乳酸 B.溶菌酶 C.乳铁蛋白 D.补体系统 E.不饱和脂肪酸 8 在即刻固有免疫应答阶段产生的主要生物学作用是 A.感染周围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募集和活化 B.补体旁路途径激活介导产生的调理和溶菌作用 C.B1细胞活化产生IgM类抗菌抗体 D.NK细胞活化对病毒感染靶细胞产生杀伤作用 E.γδT细胞活化对某些肿瘤细胞或胞内寄生菌产生杀伤作用 9 在感染后4小时内发挥强大吞噬杀菌作用的免疫细胞是 A.NK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