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精讲及练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1课时 物质的分类学案及课堂检测

高考化学精讲及练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1课时 物质的分类学案及课堂检测
高考化学精讲及练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1课时 物质的分类学案及课堂检测

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1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常见的电解质,会正确识别判断电解质与非电解质。2.认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并会用电离方程式表示。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

酸、碱、盐的概念及其各自的通性。

知识梳理

一、电解质及导电性 1.物质的导电性实验探究

(1)实验操作将如图装置中的样品依次更换为NaCl 固体、KNO 3固体、蒸馏水、NaCl 溶液、KNO 3溶液。

(2)实验现象及结论

2.物质导电的原因探究

(1)物质导电的原因:具有能自由移动、

带电荷的粒子。 (2)化合物(以NaCl 为例)导电的原因。

结论:化合物能导电的状态为溶液或熔融状态。

3.电解质 (1)

(2)非电解质

(1)铜丝、NaCl溶液和盐酸都能导电,所以三者都是电解质( )

(2)NH3、CO2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NH3、CO2均是电解质( )

(3)NaCl是电解质,所以NaCl固体可以导电( )

(4)BaSO4难溶于水,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所以BaSO4不是电解质( )

答案(1)×(2)×(3)×(4)×

判断电解质的思维流程

1.金属导电和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提示金属导电是因为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在电场中作定向移动而导电,而电解质溶液导电是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而导电。

2.现有下列物质:

①氢氧化钠固体②铜丝③氯化氢气体④稀硫酸⑤二氧化碳气体⑥氨水⑦碳酸钠粉末⑧蔗糖晶体

⑨熔融氯化钠⑩胆矾晶体

请用序号填空:

(1)上述状态下可导电的是。

(2)属于电解质的是。

(3)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4)上述状态下的电解质不能导电的是。

答案(1)②④⑥⑨(2)①③⑦⑨⑩(3)⑤⑧(4)①③⑦⑩

解析化合物中酸(如氯化氢)、碱(如氢氧化钠)、盐(如碳酸钠、胆矾)都是电解质;化合物中非金属氧化物(如二

氧化碳)、大部分有机物(如蔗糖)都是非电解质;单质(如铜)和混合物(如氨水)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有金属(如铜)、熔融电解质(如熔融氯化钠)、电解质溶液(如稀硫酸、氨水)。

(1)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金属、石墨、盐酸等),电解质不一定能导电。

(2)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如二氧化碳、氨等是非电解质)。

(3)电解质溶于水能导电,但熔融状态下不一定能导电(如氯化氢等)。

(4)电解质不一定易溶于水(如硫酸钡等),易溶于水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酒精等)。

(5)电解质、非电解质均必须是化合物,混合物(溶液)、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二、电解质的电离

1.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2)电离方程式(表示方法)

①含义: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式子。

②书写要求:左边写电解质的化学式,右边写电离出的离子。

③实例:HCl===H++Cl-;

NaCl===Na++Cl-;

Ba(OH)2===Ba2++2OH-。

2.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碱、盐

(1)电解质发生电离,是在通电条件下才发生的( )

(2)NaHSO4在水溶液中可以电离出H+,所以NaHSO4属于酸( )

(3)液态硫酸无法电离,只有在溶于水形成水溶液时才发生电离( )

答案(1)×(2)×(3)√

1.判断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是否正确,不正确的加以改正。

(1)HNO3===H+1+NO-13

(2)Ba(OH)2===Ba 2++(OH -)2

(3)Na 2SO 4===Na +2+SO 2-

4

(4)Al 2(SO 4)3===Al 3++SO 2-4

提示 (1)不正确;改正:HNO 3===H ++NO -3 (2)不正确;改正:Ba(OH)2===Ba 2++2OH - (3)不正确;改正:Na 2SO 4===2Na ++SO 2-4 (4)不正确;改正:Al 2(SO 4)3===2Al 3++3SO 2-4

2.NaHSO 4通常为晶体,易溶于水,它溶于水时电离出三种不同的离子,溶液显酸性。NaHSO 4受热熔化时只能电离出两种不同的离子。

(1)NaHSO 4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 。 (2)NaHSO 4在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为 。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 .NaHSO 4属于酸 b .NaHSO 4属于盐 c .NaHSO 4属于电解质

d .NaHSO 4溶液能与Zn 反应生成氢气

提示 (1)NaHSO 4===Na ++H ++SO 2-4

(2)NaHSO 4=====熔融

Na ++HSO -4 (3)bcd

归纳总结:电离方程式书写的注意事项

(1)符合客观事实,不能随意书写离子符号,要注意正确标注离子所带的电荷及其数目。 (2)质量守恒,即电离方程式左右两侧元素的种类、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相等。 (3)电荷守恒,即电离方程式左右两侧的正负电荷数相等,溶液呈电中性。 知识拓展 从电离角度理解电解质的分类和酸、碱、盐的分类 1.电解质的分类

2.酸的分类 酸

根据电离程度????

?

强酸:HNO 3、H 2SO 4、HCl 、HBr 、HI 、HClO 4弱酸:H 2CO 3、H 3PO 4、H 2SO 3、CH 3COOH 等

酸根据电离出

氢离子的个数

?????

一元酸:如HCl 、HNO 3二元酸:如H 2SO 4、H 2CO 3

三元酸:如H 3PO 4

3.碱的分类

根据电离程度?????

强碱:NaOH 、KOH 、Ca OH 2

、Ba OH

2弱碱:Cu OH 2、Fe OH

3

、Mg OH 2

4.盐的分类

盐根据电离出的离子

?????

正盐:如Na 2CO 3、Na 2SO 4酸式盐:如NaHSO 4、NaHCO 3

碱式盐:如Cu 2OH 2CO 3

课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铜、石墨均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电解质

B .氨、二氧化碳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电解质

C .液态氯化氢、固体氯化钠都不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非电解质

D .蔗糖、酒精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非电解质 答案 D

解析 判断物质是否为电解质,一看物质类别必须是化合物(酸、碱、盐、水等),A 不正确;二看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C 不正确、D 正确;三看溶于水时若与水反应,其溶液导电可能是非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不是电解质,B 不正确。

2.下列各组关于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归类,完全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电解质 Fe

NaCl 溶液 CaCO 3 HNO 3 非电解质

C 12H 22O 11(蔗糖)

BaSO 4

SO 2

H 2O

答案 C

解析 A 项,Fe 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B 项,NaCl 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BaSO 4虽难溶于水,但BaSO 4是盐,属于电解质;D 项,H 2O 是电解质。 3.(2020·天津高一期末)下列电离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 .AlCl 3在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AlCl 3===Al 3++Cl 3-

3

B .Ba(OH)2的电离方程式为Ba(OH)2===Ba 2++2OH -

C .NaHSO 4在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为NaHSO 4(熔融)===Na ++HSO -4

D.CH3COONH4的电离方程式为CH3COONH4===NH+4+CH3COO-

答案 A

解析AlCl3是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全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AlCl3===Al3++3Cl-,A错误;Ba(OH)2是强碱,属于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Ba(OH)2===Ba2++2OH-,B正确;NaHSO4在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为NaHSO4(熔融)===Na++HSO-4,C正确;CH3COONH4是强电解质,电离方程式为CH3COONH4===NH+4+CH3COO-,D正确。

4.现有一种固体化合物X不导电,但熔融状态或溶于水导电,下列关于X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一定为电解质B.X可能为非电解质

C.X只能是盐类D.X只能是碱类

答案 A

解析因为该化合物在熔融状态或溶于水能导电,所以该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可以是盐类(如氯化钠),也可以是碱类(如氢氧化钠)等。

5.现有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八种物质:

①固体氢氧化钡②石墨碳棒③纯醋酸④液态氯化氢⑤硫酸氢钾固体⑥熔融氯化钠⑦蔗糖⑧碳酸钠粉末

请用序号填空:

(1)上述状态下可导电的是,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2)属于酸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盐的是。

(3)写出①④⑤⑧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①;

④;

⑤;

⑧。

答案(1)②⑥⑦

(2)③④①⑤⑥⑧

(3)Ba(OH)2===Ba2++2OH-

HCl===H++Cl-

KHSO4===K++H++SO2-4

Na2CO3===2Na++CO2-3

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分类》,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物质的分类》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和化学反应的多样性是化学科学的客观存在,人们要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应该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的进行研究,这既是化学科学的规律,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因此化学的分类是化学科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本节分为两部分,一是物质的简单分类,二是分散系及其分类。物质的简单分类是对酸、碱、盐、氧化物内容的回顾与提升;分散系及其分类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将混合物分为、溶液、浊液、胶体,胶体是新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析 ②了解常见的分类方法: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 ③知道依据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胶体 ④知道胶体的性质,尤其丁达尔现象 2.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进一步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的方法。 2.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的兴趣。 3.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二、说教法(再说教法与学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胶体的性质。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归纳,最终掌握胶体的性质。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解胶体丁达尔效应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最后说一下教学程序设计)

九年级科学上册2.4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第4节物质的分类 1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新设计 在“物质分类”的教学中。事先,布置学生寻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单质、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按照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开展教学,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知识的回顾,又是一种知识的补充。再结合一些现实物质的分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科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一项充满活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生从中体验到了科学的内在价值,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学情分析 物质分类是根据事物研究规律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归纳方法。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物质的组成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能指认具体物质的类别,从而要求学生对物质的微观世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纯净物的分类可有多种依据,如颜色、状态、溶解性等,但物质的性质、用途与其组成有密切关系,故寻找较为科学的分类依据――以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是本节课的核心。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学生在八年级下册时已经学习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但对纯净物的分类还未了解,而对酸、碱、盐却已经在第一章的学习中认识,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又是熟悉的,本节课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对氧化物的分类、化合物的分类进一步的认识,因而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也是一种知识的总结。从学习能力来看,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有一定的分类意识,但对进一步分类的能力还有待于提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有了提升的机会,应而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能力,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4重点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三段)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从物质的性质和组成角度对物质分类。 2、建立起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3、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那 类物质发生反应,体验并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他类物质之间反应关系的过程和方法。 4、了解可以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学习重难点】 物质的分类及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自主预习】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交流研讨:P31 1、元素的定义。物质都是由组成的。每一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物质—。绝大多数元素都能与其他元素组成物质——。 单质:举例、 化合物:举例、 2、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如CO2、NaOH、AgNO3、O2、C、Mg,属于化合态的有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的依据 (1)物质是否由同一种分子组成。 物质: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混合物——溶液,浊液,胶体(2)根据组成特点和所具有的性质,把化合物分为、、、

酸性氧化物:,如、、 碱性氧化物:如、、 (3)根据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将化合物分为、 (4)根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 (5)根据被分散物质的颗粒大小,将混合物分为、、 【自我检测】 1. 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是() A.可能是混合物 B.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C.一定是纯净物 D.一定是一种单质 2. 关于氧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B.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C.碱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化合生成碱 D.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化合生成酸 3.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液氯 B.漂白粉 C.盐酸 D.碘酒 4. 下列元素中,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存在的是() A.钠 B.氧 C. 氮 D. 铁 【课中案】 【精讲点拨】交流研讨:P31 1、元素的两种存在形式是和。 2、物质的分类: 单质 纯 净 物 按组成分为:、、、 化合物 按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否导电分为、 按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

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地分类导学案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物质的分类》导学案 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课程学习目标】 1、了解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2、掌握“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学会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课前预习案】 1、分类是把_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 2、对于若干种同样的物质,若分类的依据不同,则得到的分类结果_______________。 3、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_________,还可以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 4、分类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5、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念(了解即可): ①酸式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除金属离子{或NH4+(有金属离子性质)}外还有氢离子,阴离子为酸根离子的盐。 ②正盐:既不含能电离的氢离子,又不含氢氧根离子的盐。 ③碱性氧化物:能跟酸起反应,生成一种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 ④氧化物:氧化物是由负价氧和另外一个化学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如CO?、CaO等。 ⑤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⑥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课内学习】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分类法 定义:将大量事物按照一定的________进行分类。 关键:确定“标准” 2、交叉分类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一:按物质所属类型连线(分类标准:_______________) Na2SO4硫Na2CO3碳K2SO4 K2CO3 钾盐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巩固练习] 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分类标准: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分类》。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物质的简单分类与应用》。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一个内容。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承前启后意味着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而所谓提纲挈领则是与新课程内容设置的方式改变密切相关。大家知道新课程打破了以往教材中“族”的概念,而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作为知识编排的主线,就在这样一种新的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下,掌握这种分类的方法,以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2.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a、掌握简单分类法,知道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

法; b、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a、初步形成分类的思想。 b、通过对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讨论,认识分类法在化学研究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让学生能够成功地选择一种分类方法,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 b、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在后面的学习中实际应用。 3.根据《课标》和本课时的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交叉分类法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根据本部分教学内容少而简单的因素。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没什么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教之无味。。所以本节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 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学案3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1、 了解分类的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学会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 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学习重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学习过程】: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分类法: 定义:分类法是把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种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说明的一种方法。 关键:找出正确的分类标准。 讨论:以下物质的分类方式,依据是什么? 1、???CuO Mg CO O H ,,,2 22 2、?? ?3 2232,)(,)(,CaCO OH Mg AgCl OH Ba CO Na 3、???4 2422 2,,,,SO K SO H NaOH I H Fe 小结:一般确定分类标准可从物质的 、 、 和 等方面考虑。 练习1:世界上超过3000万种物质如何研究?请根据学过的分类知识将物质分类,并将下列物质归类 Si 、 Na 2CO 3 、CO 2 、NaOH 、粗盐、Al(OH)3 、 Al 空气、CuO 、HCl 、H 2、H 2SO 4、BaSO 4 思考1:初中学过那些有关物质类别的概念? 思考2:请大家用已有知识对上述概念进行分类,并用图示把这些概念的相互关系表示出来? ???? ?? ? ???????????→??????→?混合物纯净物物质是否是同种元素组成组成成分是否单一 小结: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练习2: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选择合适的物质填在对应的类别里。 O 2 Cu H 2SO 4 Ba (OH )2 KNO 3 CO 2 空气 含镁60%的MgO 思考:对于同一事物,如果站在不同的角度,所属类型是否一样? 练习3:对于Na 2SO 4 、Na 2CO 3、K 2SO 4、K 2CO 3这几种盐如何分类? 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的局限,往往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其中一种是交叉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练习: 按物质所属类型连线: Na 2SO 4 硫酸盐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练习题

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练习题 2008年9月25日1.下列元素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存在的是() ① N ② O ③ Fe ④ C ⑤ Na ⑥ Ca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⑥D.全部 2.下列物质肯定为纯净物的是()A.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B.只有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 C.只有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D.有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高锰酸钾分解后的固体残留物B.冰水混合物 C.海水D.液态空气 4、下列物质按化合物、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生石灰、白磷、熟石灰B.烧碱、液氧、啤酒 C.干冰、铜、液态氯化氢D.空气、氮气、盐酸 5、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酸:CH3COOH、H2SO3、NaHCO3、HF B.碱:Cu2(OH)2CO3、NaOH、Fe(OH)2、Mg(OH)2 C.盐:AgCl、BaSO4、NaH2PO4、Mg(NO3)2 D.氧化物:FeO、N2O5、COCl2、SiO2 6.下列变化可以一步实现的是()A.Na2CO3→NaOH B.CuO →Cu(OH)2 C.CaCO3→Ca(OH)2D.CaO →Ca(OH)2 7.在水泥、冶金工厂用高压电对气溶胶作用以除去大量烟尘,其原理是()A.丁达尔现象B.电泳 C.聚沉D.电离 8.不能用胶体有关知识解释的现象是()A.过滤除去粗盐中的杂质 B.钢笔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牌号的蓝黑墨水,易出现堵塞 C.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D.在河水与海水的交界处,易形成三角洲 9.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如果氯化钠分散在汽油中,形成的分散系是() A 溶液B胶体C悬浊液 D 乳浊液 10.下列分散系不属于胶体的是()A.淀粉溶液B.有色玻璃C.食盐水D.油水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导学案

物质的分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分类的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3.学会对常见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 4.了解胶体和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和英他分散系的区别。 5.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了解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取方法。 【知识梳理】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的分类化学物质分为______ 和_____ ,纯净物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 : (1) (2)单质_____________ 单质分为:和 : (3)化合物的分类化合物根据组成可分为_______ 2.物质分类的方法 (1)树状分类法一一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单质 ”I (氧化物 r[ 酸 化合物< 物质\ 碱 <混合物盐 练习1、下列物质中①Na:SO t②Ba (OHL ?NaHCO3④NaCl ⑤比0 ⑥HNOs @AgN03⑧H:SOi中,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 :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___ 属于酸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___ 。 (2)交叉分类法一一对同一事物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练习2、按物质所属类型连线:Na:SO> 硫酸盐 Na:C0, 碳酸盐

K:SO. 钠盐 K;C03钾盐 总结:分类一般步骤:确泄分类标准一?选择分类方法一?得出正确的分类 3.分散系及其分类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可以是:气态、固态、液态)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可以是:气态、固态、液态) (2)分类: 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分散系分为: 溶液(V __________ )、浊液(>_________ )、胶体、( ______________ )(3)胶体 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lnm\00nm之间的分散系。 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直径在lnm^lOOnm之间。 (4)胶体的性质: ①具有“丁达尔效应” ②具有吸附性 练习3、结合实验视频,比较溶液、胶体、浊液完成下表: 1.只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氢元素,这类化合物称为氢化物。下列物质不属于氢化物的是() A.HcO B. NH. C. NaH D. H:SO t 2.氧化物从组成性质上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也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等。下列关于氧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碱性氧化物一立是金属氧化物 B.金属氧化物一泄是碱性氧化物

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说课 广西柳州铁一中学唐震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过程与方法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进一步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奥秘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本部分教学,知识性内容较为简单,故重难点落在了为学生建立起分类的思想上。 知识、能力、思想是体系的三个要素。常规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思想的培养。思想是的灵魂,分类思想是化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主线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导学案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到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重点难点】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物质的分类 [问题]1.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物质分类?(A级) [交流讨论]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接触到下列物质: (B) 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酒碘氢气石墨食盐水请你将上述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将你的分类结果与同学交流讨论. [归纳] 【自主学习】二、物质间的转化 [交流讨论] KOH属于碱,CO2和SO2 是非金属氧化物。请写出足量的KOH溶液分别与CO2、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级)

[小结]什么是酸性氧化物?什么是碱性氧化物?你知道常见的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有哪些? 酸性氧化物如: 碱性氧化物如: [总结归纳] 物质的转化类型(B级) [交流与讨论]不同类别的含钙物质的相互转化 CaCO3 CaO Ca(OH)2 Ca CaCl2 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上述反应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 [复习与回忆] 四种基本类型的化学反应及发生条件 ⑴四种基本类型的化学反应

⑵复分解反应和溶液中置换反应的条件 ①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②置换反应的条件 [问题]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当堂训练】 1.(C级)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水混合物 B.爆鸣气 C.天然气 D.纯净的无污染的空气 2.(C级)填表 3.(C级)下列每组物质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分类上不同,试分析每组中物质的组成规律,将这种不同于其他物质的物质找出来 (1)NaCl、KCl、NaClO、BaCl2 (2)HClO3、KClO3、Cl2、NaClO3 (3)H3PO4、H4SiO4、HCl、H2SO4 (4)浊液、溶液、胶体、水 (5)空气、N2、HCl、CuSO4.5H2O (6)铜、金、汞、钠 4.(C级)同学们吃的零食的包装袋中经常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其主要成分是生石灰(CaO)。 (1)生石灰属于哪种类别的物质?

化学 说课稿: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化学....号,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分类》。 (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分类》是人教版高一年级第一册第二章中的第一节内容,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节课特点,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过程与方法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进一步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物质分类思想上。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还很少的难点确定为:在掌握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的基础上,学会找标准。 二、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法是教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化学:2.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学案(2)(鲁科版必修1) 第一课时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分类课前延伸学案 【教师寄语】从认真自学中培养自己的能力 【学习目标】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 2.使学生知道元素可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 3.知道每一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 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 4.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够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5.使学生能从物质的性质和组成角度对物质分类。 使学生建立起酸性看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7.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 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那类物质发生反应, 体验并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他类物质之间反应关 系的过程和方法。 8.了解可以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分类及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

难点: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 【复习巩固】 1、化合价是。指出下列物质中个各元素的化合价Cl2 O2 NaCl Mg CaCO3 H2S SO3 H2SO4 【自主预习】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交流研讨:P、元素的定义。物质都是由组成的。每一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物质—。绝大多数元素都能与其他元素组成物质——。 单质:举例、 化合物:举例、 2、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如CO2、NaOH、AgNO3、O2、C、Mg,属于化合态的有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的依据 (一)、物质分类的方法 (1)物质是否由同一种分子组成。 物质: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 混合物——溶液,浊液,胶体 (2)根据组成特点和所具有的性质,把化合物分

元素与物质分类说课稿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说课稿(鲁科版) (第一课时)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本节课出自鲁教版高中化学1第二章第1节。本节课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及物质的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了解掌握各类物质间的反应关系;第二课时学习胶体的概念及其性质。就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一)学生情况和知识脉络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将初中学习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另一方面也可为后面大量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 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 上千万种物质;元素与物质的关系;使学生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 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建立起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了解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 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如何以元 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 类的重要意义,了解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其中学生主 动参与其关系的探究过程,不仅完成了知识上的再发现任务,而且更 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能获得一种体验,获得成功感,它对于提高学 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 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化学的热情。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进行思考, 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分类的方法与观点,对物质进行研究,掌握物质的分类,以及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的关系。 难点: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 对策:通过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思考,查阅有关资料,再在课堂上解析、比较加深学生理解; 同时在掌握了分类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掌握各物质间的反应关系。最后再通过教师精讲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从而加深巩固本节课我们所学习的知识。

物质的分类 (最新教案)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2章第一节,属于典型的化学核心观念知识。第一章已经从化学研究手段学习了化学实验验观和定量分析观,这一章旨在从化学学科观念(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离子反应观、氧化还原观)出发,引领学生后面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因此,本节内容的主要功能与价值在于:1). 将已有较为零散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和已有知识上升到较为系统的化学思想方法——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2).元素观、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寻找、认识纷繁多样的化学物质; 3).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学习、研究陌生物质的性质; 4).丰富对物质认识的角度,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提供重要视角。 2.课标及学情分析 课程目标: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学生已有知识:1).对物质的初步分类; 2).生活中的分类及其作用(感性认识)。 学生已有能力:1).能利用分类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初步的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学生可能的发展障碍点:1).熟练地根据物质性质及组成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的形成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 初步认识较为系统的核心分类; 3. 复习、整理酸类物质的通性。 (二)过程与方法(重难点) 1. 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 熟悉从类别角度预测、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步骤; 3. 初步掌握不同类别物质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讨论活动,认识到分类的关键在于制定标准,制定标准的关键在于分析组成和性质差别; 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从分类角度寻找、认识、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 问题及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是“研究物质的方法与程序”延续,下为以元素为主线的物质分类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知道元素如何组成物质(可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按元素的分类观,每一种元素都有自己的家族,从而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进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110多种元素可以组成上千万种不同的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2)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由对单个物质的认识向对一类物质的认识转变(2)体现分类观的应用,形成元素族初步观念;同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元素的资源意识,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形成物质的元素观和分类观 (2)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分类的依据 难点:以元素常见化合价找出常见物质并指出这些物质所属的类别;单质、氧化物、酸、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王顺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能与在座的各位评委、老师在一起学习交流,我非常高兴。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课物质的分类。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分析、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本课题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结合《2013云南省中学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要求,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应用知识,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以致用,形成多种能力,在复习中加深和领会。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分类”是初中化学的精髓内容,是学习一些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从教材的第二单元开始就涉及一直到第十二单元,它贯穿初中化学的始终,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所以,它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年中考的热点。由于它涉及20多个基本概念,而且知识点分散,相关的题型多变,所以它又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 该部分知识是中考中的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开放性题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以及分析归纳能力。教学内容包括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身边化学物质的分类。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金属、酸碱盐等身边化学物质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通过物质的分类学习,可以为今后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完善身边化学物质之间之间的关系网络,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化学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标要求、考纲解读 1、新课标要求: 课程目标: (1)、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 (2)、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考纲解读 主要内容: (1)、能从组成上识别各类物质。 (2)、能说出各类常见物质的名称。 二、说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 2、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学会审题获取有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思考、分析推理的能力 2、通过标杆题揭示的方法、规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全国二等奖

课题: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XXXXXXXXXX 作者:XXXXXX

课题: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XXXXXXXXXXXXX 作者:XXXXXX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本章是高中化学阶段学生认识学科内容的第一章,是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的桥梁与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上即帮助学生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进行回忆性复习,启下即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高中阶段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对科学的分类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发展自身科学素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内容分析 人们想要对数以千万种的化学物质进行研究,认识它们的规律,就必须先将它们进行科学的分类。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从分类这一知识点来说,学生在初中化学有过初步的学习,即纯净物的分类。本节是对物质的分类内容的细化,通过对“交叉法”“树状分类法”的提出与讲解,更进一步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分类的方法,从而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化学学习。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此时学生的特点是处于初中与高中学习的过渡期。在知识基础上,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认知能力,掌握了相当水平的化学知识如纯净物、混合物、酸、碱和盐的相关规律,初步了解物质分类的涵义及思想,具备了接收新知识的能力;在思想上,处于从直觉型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并未将分类法作为化学学习的基础。本节教学内容正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回顾与总结,以科学的分类法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分类观,开启高中化学学习新方向。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以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教学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为主,结合本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学情,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高中化学备课参考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要点精讲 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1.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单质(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游离态) 3.不同种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化合物(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化合态);相同的元素也可组成不同的化合物。 由于元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因而110多种元素能够构成庞大繁杂的物质世界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标准的研究 (1)物质是否由同一种分子组成(学生回忆初中化学或科学的内容)——纯净物和混合物。(2)要根据被分散物质颗粒的大小可将混合物分为溶液、浊液、胶体等。 (3)纯净物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相同元素构成单质(游离态);不同元素构成化合物(化合态)。 (4)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是否导电——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5)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可将它们分为酸、碱、盐、氧化物。 (6)根据反应物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2.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关系 ①、金属铁(单质)的性质;②Ca(OH)2(碱)的性质;③CuSO4(盐)的性质;④氧化铜(碱性氧化物)的性质。 3.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的用途 (1)研究一类物质的性质(完成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的过渡)。 (2)制备有关物质。 (3)鉴别物质。 (4)提纯物质。 三、混合物 1.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如食盐溶液中的食盐。

2.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这种物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如食盐溶液中的水。 3.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构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如食盐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几种分散系,并指出分散质和分散剂。 4.几种常见的分散系(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度大小进行分类) (1)溶液:分散质是分子或离子,分散质的粒度<1nm(10-9m),具有透明、均匀、稳定的宏观特征。 (2)浊液:分散质是分子的集合体或离子的集合体,分散质的粒度>100nm(10—7m),具有浑浊、不稳定等宏观特征。 (3)胶体:分散质的粒度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也称为溶胶)。 5.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明亮的光区,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现象或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700nm)散射而形成的。丁达尔现象的应用:区别溶液和胶体。 实验:先取一个具有双通性质的纸筒(事先在纸筒的下端钻一个小孔,以让光线通过),将纸筒套在盛在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上,再取一只40W的电灯泡,通电后放在纸筒的小孔处,人从纸筒的上端从上往下观察,即可观察到有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 能同样的办法观察食盐溶液的现象。 (2)电泳: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产生定向移动的现象叫电泳。 电泳现象说明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带有电荷。 胶体粒子带电的经验规律—— 带正电荷的胶体粒子:金属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铝、氢氧化铁胶体);金属氧化物胶体。带负电荷的胶体粒子:非金属氧化物胶体;金属硫化物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胶体:AgI胶体粒子随AgNO3和KI 的相对量不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 胶体粒子吸附I—而带负电荷;若AgNO3过量,则AgI胶体粒子吸附Ag+而带正电荷。(3)聚沉:向胶体中加入盐时,其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能中和分散质微粒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这种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适用于液溶胶)。 实验: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钠,可观察到氢氧化铁沉淀析出。 6.胶体的制备 凝聚法: (1)向沸水中滴加几滴饱和的氯化铁溶液,适当加热即可形成氢氧化铁胶体(注意加热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形成氢氧化铁沉淀)。 (2)在不断振荡的情况下,向稀KI溶液中加入稀AgNO3溶液,可制得浅黄色的确良AgI 胶体。 7.胶体的用途: (1)盐卤点豆腐; (2)肥皂的制取和分离; (3)明矾净水; (4)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5)水泥硬化; (6)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7)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1.1.1 物质的分类(导学案)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 【导学案】 一、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1.物质的元素组成 (1)物质都是由_____组成,单质都是由_______元素组成,化合物是由_______元素组成。 (2)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____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的性质______。 (3)同素异形体是由________元素形成的几种_____不同的单质。 (4)CO和CO2是由____元素和____元素以不同的方式组成的化合物,它们都属于________氧化物。 【学科素养提升】 (1)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 (2)从宏观上看物质由元素组成,从微观上看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 【归纳总结】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图

2.分类的方法 (1)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指出上图中序号所示物质的分类依据: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 3.氧化物的分类 (1)氧化物的分类方法

(2)各类氧化物之间的关系 【随堂演练】 (1)①酸、②碱、③盐、④氧化物四类物质的组成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②④() (2)纯碱是碱() (3)CuSO4·5H2O属于混合物() (4)H2SO4既属于含氧酸又属于二元酸,这种分类方法是树状分类法() 【学科素养提升】 (1)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吗?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吗? (2)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吗?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