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新闻热点素材积累 (1)

2019年高考新闻热点素材积累

整理人董营涛

传递奉献和坚守的力量 (1)

“学为人师”报家国“行为世范”诉情怀 (2)

摒弃“娘炮”之风,建设阳刚社会 (4)

家庭作业让数一亿颗米粒,别忙着让这事成“热点” (5)

这样“数1亿粒米”的作业,老师先做了吗 (6)

“数1亿粒米”的奇葩作业应当少些 (7)

数1亿粒米?除了指责作业“奇葩”还能做啥 (8)

何不宽容作业创新的错误? (9)

“数1亿粒米”作业的是与非 (10)

传递奉献和坚守的力量

“时代楷模”张玉滚事迹引起强烈反响

新华社郑州9月8日电(记者王烁)河南省镇平县黑虎庙小学的“80”后教

师张玉滚,扎根深山十七载,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不求回报,只做大山深处的一颗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山区孩子们求学的道路,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教

师的光辉形象。张玉滚近日入选2018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也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张玉滚的典型事迹经媒体播发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大家认为,张玉滚敬业奉献、坚守担当、甘于牺牲,体现了时代呼唤的宝贵的园丁精神。要推动基层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张玉滚这样的好老师。特别是在他的家乡

镇平县,大家持续热议着这位身边的“时代楷模”。

“张玉滚是镇平人民的骄傲,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从他身上可以学到的是,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坚守什么岗位,只要胸怀理想,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就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镇平县县长艾进德说,新时代呼唤一大批像张玉滚这样的“雷锋精神”传承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更扎实地履行社会责任,更忠实地服务人民群众。

镇平县县委书记李显庆认为,张玉滚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关键在于他不忘初心、潜心教学、精心育人、艰苦奋斗,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他的精神必将激励镇平全县干部群众见贤思齐、向上向善,释放出新时代的担当和作为。

“新学期开启新征程,要以张玉滚老师为榜样,做一名胸怀大爱、积极进取、敬业奉献的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开学前夕,黑虎庙小学年轻教师张磊在备课簿扉页写下励志签名。“在张校长身上,我不仅看到了人间大爱,也切实感受到了山区教育的希望。”张磊表示,自己在从教的5年间,见证了张玉滚对孩子们的

关心和照顾。他的先进事迹既是鼓励又是鞭策,要以他为榜样,身接地气、教书育人,让青春在奋斗和坚守中绽放光芒,给更多山区孩子走出大山的希望。

镇平县张林镇黑龙集小学教师余新征、高丘镇初级中学教师王伟飞也表示,要向张玉滚学习,用爱心谱写教育华章、抒写教育情怀,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也有不少网民为张玉滚的事迹“点赞”。网民“常春中国”说,看了张老师的事迹,感受颇深,向张老师致敬。

网民“我匿了”在微博上说,张老师的事情令人震撼、感动。都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教育者教书育人,为山区学生带来了希望,谢谢他的坚持。

就读于南阳师范学院的韩钰鉴说,作为张玉滚老师的学生,其爱生如子、甘为人梯的形象早已在他心中扎根,并且深深地影响着他的人生。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师范专业,就是想在未来返回家乡,做一名像张老师一样的好教师。

“学为人师”报家国“行为世范”诉情

怀

2018-09-08 10:36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谢伟锋

金秋九月,放眼望去,皆是硕果累累的景象。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我们将迎来第三十四个教师节。

从古至今,让文明薪火得以延续,让价值理念得以远播,人类千百年来的进步,无不昭示出教师这个职业的厥功至伟。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周令钊等几位老教授回信,信中说到:“耄耋之年,你们初心不改,依然心系祖国接班人培养,特别是周令钊等同志年近百岁仍然对美育工作、美术事业发展不懈追求,殷殷之情令我十分感动。我谨向你们表示诚挚的问候。”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沿着时光轴往前追溯,可以清晰看见,从启蒙众人到传授新知,再到教育救国,教师总是挺立在时代潮头之上。近代,有说出“教育是立国的根本”的陶行知,有被毛泽东尊称为老师的大教育家徐特立,有随着国运颠簸却“无问西东”的西南联大教授们……在风云激荡的历史背景之下,他们用一份饱含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闪耀出彪炳青史的强国之光——“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师者们为中华民族日后的伟大复兴保存了最为珍贵的火种与命脉,这份不世之功,后人无法遗忘。

如今,光阴荏苒之下,时间走进了新时代的岁月静好,而师者初心不改,依然赓续着那份家国情怀。他们为无数青年的梦想搭建桥梁,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构筑砥柱。且看——

60年党龄、70年教龄的崔崑院士,在华中科技大学任教时被称为千锤百炼的特殊钢,勤奋与报国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概括。

毕生都在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的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郑德荣,这位红色教育家在病重期间,依然在和自己的学生讨论学术论文修改意见。

本该含饴弄孙的高龄,却在南开大学的三尺讲台之上,继续传承中华古典诗词教育事业,她是被尊称为“先生”的叶嘉莹。

……

师者们启人心智,培德铸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往大处看,此时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师者们不仅涵养出国家人文进步的精神财富,更输出了无数参与国家发展事业的建设者。教师们身上所秉承的家国情怀,璀璨着一个民族的星空,更指引了一个国家的未来。

如今,情怀是一个热词,但与之有关的一切,无不是有着时代的鲜明注脚。如果说“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是革命者的家国情怀,“兼济天下,心系苍生”是改革者的家国情怀,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必定是教育者的家国情怀。这八个字所诠释的德厚流光、高情远致,是所有教师都孜孜以求的准则和境界。

当然,教师们的奉献无需被刻意拔高,立功与隐逸之间也并不存在鲜明的界限。之前,人民日报官微把目光对准了江西赣州河田小学语文老师舒小珍的备课本,原因很简单,就是备课本上字迹端庄秀丽,无一涂改。舒老师说,希望能够影响到学生,让他们也用心对待一切。“踏实认真是一种人生态度”,舒老师给孩子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情怀见于细微,影响却是甚远,孩子从中汲取的精神养分,足以涵盖大半人生。这份滋养,亦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学为人师”报家国,“行为世范”诉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灌溉美丽的心灵之花,扶植向上的品格之树,养育丰硕的学识之果,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教师节之际,祝愿他们“满园桃李”,更致敬他们的“初心未磨”。(谢伟锋)

摒弃“娘炮”之风,建设阳刚社会

作者:北青社评

越来越缺乏阳刚之气,国家就会越来越缺乏英武之气。一个阳光且阳刚的国家,一个有能力维护国民安全的国家,总会带给国民安全感。

连日来,关于“娘炮”的话题引发热议。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新媒体也先后刊文,直言“‘娘炮’之风当休矣,病态文化影响不可低估”,“涵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男性气质,关键是要塑造一种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动辄称人“娘炮”很不妥,因为这一称呼明显带有贬抑性色彩,但是媒体将其上升为公共话题进行深入讨论,很有现实意义。

一个正常的社会,一定会包容不同群体,一个有教养的人,一定能尊重不同群体的特征。有人长相威猛,有人外形柔弱;有人说话铿锵,有人细声细语;有人虎虎生风,有人谨小慎微……这些都属正常。人们反感的不是“娘炮”,而是

反感“娘炮”霸屏,但凡有时间有兴趣看视频的人,恐怕都无法躲开“娘炮”的裹挟。无论选秀节目还是青春剧,乃至一些比较主流的正能量节目,总是让“娘炮”主导,仿佛离开“娘炮”就做不好节目。这种盲目追捧“娘炮”的做法,导致“娘炮”之风日盛。

家长不是对“娘炮”有偏见,而是担心他们误导孩子成长。一些男明星动作阴柔,全无阳刚之气,他们越有影响力,越会误导年轻一代;他们越在孩子心中拥有强大号召力,就越让人担忧。一些孩子是“娘炮”明星的忠实拥趸,明星有什么样的言谈举止,孩子往往模仿,并以此为美。这不免让人忧心忡忡。

如果放任“娘炮”之风劲吹,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以“娘炮”为荣,社会就会越来越缺乏阳刚之气,国家就会越来越缺乏英武之气。一个阳光且阳刚的国家,一个有能力维护国民安全的国家,总会带给国民安全感。如果“国力苶弱,武风不振”,这样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

今年5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曾当过海军陆战队侦察兵的宋

玺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分享了她的从军生涯。习总书记为宋玺点赞,说他看过《红海行动》,对其中的女兵印象深刻,宋玺就如同那位女兵。这一细节十分生动,具有丰富内涵。一方面,我们看到总书记对青年寄予深切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另一方面,宋玺的成长轨迹特别是军旅历程,对今天的年轻人很有启发意义。

女性有柔美,男性有阳刚之美,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都应当胸怀大志,积极向上,阳光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男性和女性都应当拒绝“娘炮”气质,全社会都应当对“娘炮”之风说不。摒弃矫揉造作的风格,扭转娱乐至上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态的审美乃至“审丑”,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才能真正成为公共传播和公共生活的主流。

习总书记强调,“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没有血性的人不配做军人,没有血性的军队就没有战斗力。”这是说给军人听的,对新时代的每个年轻人也有重要指导意义。人生在世,没有一点血性,谈何作为?没有一点担当精神,谈何建功立业?这里的血性和担当,都与阳刚、阳光、健康、清新大有关联。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流行风尚,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无论审美偏好如何主导社会,社会主流价值观都应该体现积极、正面的取向,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让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推崇什么、传播什么,是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国家未来、民族命运的大事。培养担当国家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

要坚决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培育和弘扬有朝气、有追求、负责任、敢担当的“阳刚文化”。

建设“阳刚社会”人人有责,弘扬“阳刚文化”惠及人人。每个人多一些阳刚之气,社会多一些刚健之风,我们的未来必然更值得托付,人生也将因此更加充满力量。

家庭作业让数一亿颗米粒,别忙着让这

事成“热点”

2018-09-07 14:09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王秀宁

家庭作业本是家校之间协作培养孩子的一条纽带,但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家庭作业正在成为家校沟通路上的不定时炸弹。点燃这颗不定时炸弹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老师布置的作业足够奇葩,比如家长看到作业时过于敏感,又比如双方存在一些沟通误会,误会还没解决,就已经先上了网络热搜。

日前,广东省佛山市一所小学四年级数学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就属于第三种情况。这份家庭作业是这样的,当班的数学老师要求学生在家里数一亿颗米粒,第二天用食物袋装好带回学校,并要求家长督促。数学老师此举,是因为第二天的数学课堂上要引入“亿”这个概念,她希望学生在回家之后,能够在家长的帮助下先在直观上建立起对“亿”的感受。

老师的设想很难说有没什么不好,数米计数,类似打结计数,是人类最古老的数学思维来源,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亿”的直观认知。但是,这位数学老师的失误在于,她首先错误估计了一亿粒米的重量,以为只有几公斤;在这个基础上,她又在班群里错误回复了家长的一段话,要求孩子们“一粒一粒地数”。

布置完作业几个小时后,也许是收到了个别家长的私下提醒,数学老师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又@全体家长,告诉大家明天孩子们不用带米回学校,这项作业可以周末再做。但此时,这项“奇葩”的家庭作业已经上了网,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点之一。第二天,数学老师就接到了记者要求采访的电话。

在家校的沟通框架里,始终暗藏着一个若隐若现的第三方,这就是家校沟通的现实。老师对媒体的回应很简单,她表示自己的本意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体会什么是“亿”,而从反馈来看,很多学生完成得很好,他们是用量杯来估算的。

原本,这是一件教学中再普通不过的事情,老师在出题时犯了点错误,让学生和家长有点懵,但老师很快纠正了错误,学生的家庭作业也能够顺利完成。那么,为什么这个极为普通的教学过程会成为网络热点?

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首先,家校关系的平衡性不足,老师存在单方面强势的现象,这也导致家长群体变得特别敏感,一方面对老师们言听计从、曲意逢迎,另一方面却心存不满、搬弄是非;其次,网络的渗透性给断章取义提供了温床,相对于跟老师沟通,个别家长更愿意让误解上网。而舆论对于聚焦学校内的“奇葩”事件从来有着高昂的兴致,对“截屏”的热爱,更是激发热点的源动力。

这件事并没有对老师、学校、学生、家长造成不好的影响,却充分折射出家校沟通的问题所在。家校关系缺乏平衡,这种平衡不是静态的权利对等,而是存在于互动中的默契、规范和信任。比如出现了误解、冲突,存在默契、规范和信任的班群可以用几句话的沟通就消除误解,而缺乏默契、规范和信任的班群,则容易扩大误解,直至把事情闹大。

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阐述过社会资本的魔力,老师和家长之间的默契、规范和信任,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资本。有了这种社会资本,家长和学校、老师的沟通会更加畅快,家校之间对于学生的协作培养,也会效率更高。而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在孩子的教育资源配置上,新校舍有了,优秀教师有了,高端培训班有了,唯独家校之间的社会资本还很稀薄。值得提醒的是,后者在孩子教育上发挥的作用,比前面几点相加还要重要。(王秀宁)

这样“数1亿粒米”的作业,老师先做

了吗

作者:张贵峰

如何才能有效避免减少各种“奇葩”作业?除了从教育减负层面着手之外,一些教师的相关素质素养,恐怕同样也值得检讨反思。

“今晚数学作业有一项是数1亿颗米粒,辛苦家长们督促孩子们完成。”9月6日,佛山家长群里疯狂转发一份奇葩作业,这份“数1亿粒米”作业是佛山某小学数学老师布置的四年级作业,并要求“一粒一粒地数”。这样的新闻一出,舆论一片哗然。谴责的声音、嘲笑的声音和谩骂的声音充斥了网络。

据报道,当事数学教师表示,之所以会布置这份“数1亿粒米”作业,是因为“日前刚学了第一单元《亿的认识》”,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估算和想象出1亿粒米,感受1亿是多大的数字”。

如果不考虑“1亿粒米”这一具体数量要求,应该说,这一家庭作业的初衷和创意还是不

错的,不仅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也有利于让原本往往显得有些枯燥、抽象的数学教育,变得更加具象、鲜活、生动,进而以此培养和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但是,一旦将“1亿粒米”的具体数量要求考虑进来,该作业就没有看上去那么美了,而且显得十分荒诞不经。无论是依据“亿的认识”还是基本的数字常识,“一粒一粒数一亿粒”这样的作业,事实上都是一项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作业。正像有网友指出的:“按照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一小时3600秒,即一年共有365×24×3600=31536000(3千万秒)。如果一个人每秒钟数3个数,不吃不喝不睡,理论上从1数到1亿需要一年时间”,“600粒米左右为50克,1亿粒米=8333.3千克,若以10千克一袋米计算,起码要833袋大米。别说扛回学校了,家里根本没有这么多米呀。”

在这种数字常识背景下,上述数学教师其实自己也缺乏真正科学理性的“亿的认识”,根本不知道“1亿是多大的数字”;或者说,在布置这份作业之前,这名教师根本并没有以身作则地先数一下。

身为教师,自己尚且没有真正搞懂“1亿是多大的数字”,便要求学生去数,确实令人感到奇葩。而同样令人失望的还有,面对许多家长和网友对“数1亿粒米”作业的质疑,当事教师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身过错,也没有打算承认其中的过错,反而强调“部分家长有误会”,而这种“过而不改、不认”的态度对于学生来说,恐怕也不是什么有益的“言传身教”。

近年来,类似“数1亿粒米”这样完全脱离实际的奇葩作业,实际上一直屡见不鲜。如此前媒体曾曝光的“请在家长陪同下,听蛙声、看公鸡打鸣”,“请家长和孩子用废弃材料做一个电视机,要能看,能发声”。如何才能有效避免减少各种“奇葩”作业?除了从教育减负层面着手之外,一些教师的相关素质素养,恐怕同样也值得检讨反思。

“数1亿粒米”的奇葩作业应当少些

作者:胡欣红

相比于繁重的书面作业,脱离实际的实践作业,有时更容易令人抓狂,动辄需要“全家总动员”,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家长们不堪其扰。

“今晚数学作业有一项是数1亿颗米粒,辛苦家长们督促孩子们完成。”这两日,一份作业火了。据当地媒体报道,佛山某小学数学老师布置的四年级作业竟是数1亿粒米并带回学校。

该老师解释布置这份作业的本意,是希望家长能和孩子一起进行实践操作。1亿粒大米是一个概念,希望孩子们发挥想象,并不是真要拿出1亿粒米。

近年来,形形色色的“奇葩作业”可谓层出不穷,但要求小学生数1亿粒米却刷出了新高度,套用《倚天屠龙记》里的一句话:“此题一出,谁与争锋”!

面对这样一道“挑战不可能”的作业,傻眼了的家长请教老师“怎么数”时,老师明确要求“一粒一粒地数”。当有家长提出疑问“总共要12袋左右,怎么扛”时,老师表示“可能估计错了,明天不用带回学校”之后,依然要求学生延迟到周六周日数完1亿颗米粒。

这份“奇葩作业”被发到网上后,热心网友纷纷支招,给出了三套解决方案。一是“硬数”:1秒数3粒,一天24小时共86400秒,天天不睡觉,一年基本上能数完!二是“斤”数法:600粒米左右为50克,1亿粒米约等于8333.3千克,若以10千克一袋米计算,要833袋大米。如果要运到学校,那得有劳运输公司,或者直接请老师去粮站查收。三则是直接带两碗米去学校,请老师自己数?

网友们的热烈反应和调侃,估计涉事老师也始料未及。我斗胆揣测,这位老师或许有些“想当然”,原想着将数学与生活密切结合,让学生对数学有生动形象的认知,说不定留作业时还有些“小得意”。

在倡导作业多元化的当下,布置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值得鼓励倡导。但无论是书面作业还是实践性的作业,都应该精准布置。

遗憾的是,囿于诸多因素,现实中却不乏有老师随意布置作业的。抄写几百遍之类的书面作业固然令人痛恨,任性布置的实践操作有时更令人无语。这道“奇葩作业”可轻可重。往轻里说,就是一个“故事”;往重里讲,如此随意布置作业,也是一场“教学事故”。

相比于繁重的书面作业,脱离实际的实践作业,有时更容易令人抓狂,动辄需要“全家总动员”,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家长们不堪其扰。公众之所以对“数大米”反应如此强烈,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情绪长久积累之后的爆发。

因此,数1亿粒米虽是个例,但老师们却应该引以为鉴,不能让这样的“故事”换个马甲再度出现。

数1亿粒米?除了指责作业“奇葩”还

能做啥

发布时间:2018-09-07 18:05 来源:中青在线作者:王钟的

9月5日,广东佛山某小学一个班级的四年级学生收到了一份“奇葩”作业——数学课教师要求学生在家里数1亿颗米粒,第二天用食物袋装好带回学校,并要求家长督促。

有家长将群聊截图发到网上后,引发网友激烈讨论。布置这项作业的任课教师则对媒体回应:“其实就是让孩子回去跟家长玩个游戏,看看通过什么样的知识可以估算出1亿,体会一下1亿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教师的良苦用心,与家长的不理解,构成了鲜明的反差。有网友指出:“600粒米左右

为50克,若以10千克一袋米计算,起码要833袋大米。“除非学生家里开米店,否则一般人根本没条件数出如此多的大米,更不可能用食物袋装到学校。因此,很难有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完成这份作业。

从群聊截图中可以看到,该教师很快意识到自己估算有误,并告知家长不必让孩子把米带到学校。不过,大概因为类似作业并不少见,网络舆论仍在继续发酵。

1亿究竟有多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以抽象的方式告诉学生,比如10个1千万为1亿。但是,因为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如此大的单位,学生难以对1亿产生直观感受。正如任课教师所说,让学生“数”1亿粒米,能够感受1亿是多大的数字。从这个角度看,即便学生不可能一粒一粒地数完米,也达到了教学的初衷。

一粒一粒数米固然很难,但是,估算出1亿粒米究竟有多少,却并非不能做到。按照任课教师的说法,该班40多个学生中约有10个学生完成了作业。有的学生数出一只小量杯内有多少粒米,然后计算1亿粒米大概是多大的体积。小学生为数米所开的“脑洞”,让人联想起曹冲称象的故事——在三国时期,称出一头大象的重量同样不容易。不管是“曹冲称象”,还是数1亿粒米,都需要开放性思维。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学生作业以习题为主,但很多习题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比如,不少网友就曾吐槽小时候经常做类似“一个水箱一边放水一边加水”的数学题。类似题目做得多了,尽管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但计算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结合点依然欠缺。

近年来,很多中小学教育者纷纷引入开放式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施开放式教育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奇葩作业”更是屡屡在网络上引发风波。

从传统教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家长,更应当对开放式教育持以包容心态,也不必对此过度焦虑。数1亿粒米,并不是必须给出确切的答案,而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索出方法。这跟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必须在完成作业时必须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有着显著的差异。在开放式教育中,“标准答案”并不重要,甚至根本没有标准答案。数1亿粒米,最后差了1粒,又有什么关系?

教师在采用开放式教育方法时,不能只学得形式与皮毛,而忽略操作方法。布置开放式的作业,答案可以不唯一,但并不意味着命题也能天马行空。数1亿粒米的作业之所以引发风波,很重要的细节在于教师事先没考虑清楚解答该问题的可行性。一会儿让学生把米带到学校,一会儿又说不是要真的带来,反复变化,消解了作业的严肃性。

在各种“奇葩作业”的报道中,家长往往表现出深度参与感。很多家长抱怨,学校给孩子布置的各种开放性作业,最终都要家长完成。在数1亿粒米事件中,起初引发关注的也是教师与家长在微信群中的对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该怎样协调,又应该保持怎样的界限,是这起风波给人带来的更深思考。不管怎样,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布置这类

作业的目的。

面对学校在实施开放式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顾青红皂白地指责其“奇葩”,显然不是理性的做法。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以促进孩子成长为指向,既要养成开放的思维和理念,也不忘探索恰当的操作方法。

何不宽容作业创新的错误?

2018-09-08 09:33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郭元鹏

“数1亿粒米”的作业确实很奇葩。在这种情况下,有家长故意调侃这位教师:明天我们把作业给你“抬”过去,你可得好好检查检查,最好你自己一粒一粒数一数,看看孩子做的作业是不是对的。这位家长显然是用嘲讽的口吻,嘲笑教师的无知。

“数1亿粒米”的作业显然是滑稽的。一方面,在布置“数1亿粒米”的作业之后,教师要求孩子和家长一晚上完成作业;另一方面,教师规定孩子需要把作业“带”到学校里去以便检查。1亿粒米需要12个蛇皮袋才能装完,全班几十个学生都把作业“带”学校去,教室会变成仓库。

由此可见,布置这个作业的时候这位教师是鲁莽的。或许是因为生活知识的匮乏,这位教师不知道“数1亿粒米”是什么概念,也不知道1亿粒米会是多大的重量,这才有了被大家嘲笑的结果。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数1亿粒米”的作业很荒唐,就把一位教师逼到墙角里。作业布置的虽然荒唐,可是我们需要体味这位老师的用心良苦,他应该是想实现作业创新和教育创新。这位老师有一颗创新的心,作业创新不能只靠激情,还需要多些谨慎心态。这暴露出了年轻教师的短板,城市教师的短板。这也说明,我们在培育教师的时候,需要多接地气,不能让新时代的教师成为书呆子。

尽管这样的作业很奇葩,但我们应该有宽容的胸怀,不妨换一个思路来看,这样的作业其实可以帮助孩子开动脑筋。比如引导孩子,先让她数100粒米或1000粒米,然后称一下重量,按这个重量类推算出1亿粒米大概有多少,这样孩子就会对1亿有直观的认识了。再比如,“数米作业”也可以考验孩子的耐心。

我们一直呼吁教育要创新,作业要创新,创新的过程中就要允许出现错误。我们不妨原谅布置“数1亿粒米”作业教师的失误,毕竟这是一位年轻的教师,那颗创新的心我们还是要鼓励的。

如果一味谩骂,今后谁还敢创新?别因为“数1亿粒米”伤害了老师创新的热情。恐怕,

不知道“1亿粒米”是什么概念的也不止是这位教师吧!(郭元鹏)

“数1亿粒米”作业的是与非

2018-09-08 09:32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张贵峰

“今晚数学作业有一项是数1亿颗米粒,辛苦家长们督促孩子们完成。”9月6日,佛山家长群里疯狂转发一份奇葩作业,这份“数1亿粒米”作业是佛山某小学数学老师布置的四年级作业,并要求“一粒一粒地数”。这样的新闻一出,舆论一片哗然。谴责的声音、嘲笑的声音和谩骂的声音充斥了网络。

据报道,当事数学教师表示,之所以会布置这份“数1亿粒米”作业,是因为“日前刚学了第一单元《亿的认识》”,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估算和想象出1亿粒米,感受1亿是多大的数字”。

如果不考虑“1亿粒米”这一具体数量要求,应该说,这一家庭作业的初衷和创意还是不错的,不仅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也有利于让原本往往显得有些枯燥、抽象的数学教育,变得更加具象、鲜活、生动,进而以此培养和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但是,一旦将“1亿粒米”的具体数量要求考虑进来,该作业就没有看上去那么美了,而且显得十分荒诞不经。无论是依据“亿的认识”还是基本的数字常识,“一粒一粒数一亿粒”这样的作业,事实上都是一项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作业。正像有网友指出的:“按照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一小时3600秒,即一年共有365×24×3600=31536000(3千万秒)。如果一个人每秒钟数3个数,不吃不喝不睡,理论上从1数到1亿需要一年时间”,“600粒米左右为50克,1亿粒米=8333.3千克,若以10千克一袋米计算,起码要833袋大米。别说扛回学校了,家里根本没有这么多米呀。”

在这种数字常识背景下,上述数学教师其实自己也缺乏真正科学理性的“亿的认识”,根本不知道“1亿是多大的数字”;或者说,在布置这份作业之前,这名教师根本并没有以身作则地先数一下。

身为教师,自己尚且没有真正搞懂“1亿是多大的数字”,便要求学生去数,确实令人感到奇葩。而同样令人失望的还有,面对许多家长和网友对“数1亿粒米”作业的质疑,当事教师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身过错,也没有打算承认其中的过错,反而强调“部分家长有误会”,而这种“过而不改、不认”的态度对于学生来说,恐怕也不是什么有益的“言传身教”。

近年来,类似“数1亿粒米”这样完全脱离实际的奇葩作业,实际上一直屡见不鲜。如此前媒体曾曝光的“请在家长陪同下,听蛙声、看公鸡打鸣”,“请家长和孩子用废弃材料做一个电视机,要能看,能发声”。如何才能有效避免减少各种“奇葩”作业?除了从教育减负层面着手之外,一些教师的相关素质素养,恐怕同样也值得检讨反思。(张贵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