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复习要点

运动生理学复习要点
运动生理学复习要点

运动生理学复习要点

绪论

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一次运动练习(急性练习)或反复运动中(慢性运动或训练)的功能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任务:为引导人们合理地进行健身锻炼,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科学依据。目的:以实现健康促进和提高体适能和运动成绩的目的。

2.生命的基本特征:⑴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⑵新代、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本能⑶生命通过繁衍而延续⑷生物既有个体发育和系统进化的历史⑸生物对外界可产生应激反应和自我调节、对环境具有适应性。

3.人体机能的调节:⑴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所谓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实现反射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环节。⑵体液调节:一般是指由分泌腺和散在某些器官的分泌细胞分泌出称之为激素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某一器官,调节它们的功能活动。⑶自身调节:是指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第一章肌肉的活动

第一节肌肉的兴奋和收缩

1.肌肉的活动是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实现的。

2.肌肉的基本组织:包括肌组织(肌纤维)、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血管网,其中肌组织是收缩的功能,结缔组织是弹性成分,其他组织具有调节、支持和弹性作用。

3.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它的全部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纤维,从功能上看是一个肌肉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

4.大运动神经元发出的髓鞘神经纤维粗大,传导冲动的速度快,轴突末梢大而扁平,与肌肉接触的面积大。

5.小运动神经元发出的髓鞘神经纤维比较细,传导冲动的速度慢,其轴突末梢成圆形,与肌肉接触面积小。

6.全或无原则:在肌肉收缩时,若刺激的强度足够引起某一运动神经元兴奋而发出冲动时,该运动单位的全部肌纤维都同时参加收缩活动。若刺激过弱而不足引起某运动单位的运动神经元兴奋而无冲动发出时,则该运动单位的全部肌纤维无一参与收缩活动,这称为运动单位活动的“全或无”原则。

7.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当冲动传至肌纤维部引起轴突末梢除极化,改变神经膜的通透性,使得细胞外液中的一部分Ca2+进入到末梢,引起轴浆中囊泡的破裂释放出乙酰胆碱,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与终板膜上的Ach受体结合,引起膜对N+K+的通透性的改变,导致除极化,进而触发另一个可传导的动作电位沿整个肌纤维传递,引起肌肉收缩。胆碱酯酶能够迅速的水解乙酰胆碱,致使每传来一次冲动,所释放的一定量的乙酰胆碱只能引发一次收缩,即保持1对1的关系。传递的特点:化学传递、单向性传递、时间延搁、易受化学和其他环境影响。

8.肌细胞(肌纤维)的组成:细胞膜(肌膜)、细胞核(多个)、细胞质(肌浆)。其中细胞质中含有:肌原纤维、肌管系统、线粒体、糖原、脂滴、肌红蛋白。

9.肌小节:是肌肉实现收缩和舒的最基本功能单位。

10.肌管系统的作用:⑴实现肌原纤维外的物质交换⑵将动作电位传导至肌纤维部,引起终

池Ca2+的释放,以触发肌肉收缩。

11.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每条粗肌丝约包含200-300个肌球蛋白分子,每个分子由一条杆状的主干和一个垂直翘起的称为横桥的球状头部组成。

12.横桥的功能特性对肌丝滑行有重要意义,一是横桥上有一个能与ATP相结合的位点,同时具有ATP酶活性,有水解ATP的源性能力,当横桥一旦与细肌丝结合时,此酶即进一步激活,使ATP迅速水解放出能量,供肌肉收缩时利用;二是横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细肌丝上的肌动蛋白分子呈可逆结合,并出现横桥向M线方向的倾斜摆动,拖动细肌丝向暗带中央滑行。

13.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三种成分组成,其中六成为肌动蛋白。肌动蛋白上有能与横桥做可逆结合的位点,直接与肌球蛋白实现肌丝的滑行,故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一同被称为收缩蛋白。

14.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结构改变导致功能发生变化,对原肌球蛋白的钩子作用失去效应,导致原肌球蛋白滑落,露出肌动蛋白上可与肌球蛋白结合的位点。横桥与此点结合形成肌动蛋白、肌球蛋白-ATP复合体,同时横桥中的肌球蛋白ATP酶受肌动蛋白激活,使横桥中的ATP迅速水解成ADP+Pi,放出能量,引起横桥头部向粗肌丝的中心方向摆动,牵拉细肌丝向肌节中央滑行。

15.肌丝滑行理论的主要论点:是肌肉的缩短或伸长,都是由于肌小节中粗肌丝和细肌丝相互滑行,而肌丝本身的结构和长度不变。

16.肌肉收缩和舒的全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衔接的主要环节,即兴奋收缩耦联、横桥运动引起肌丝的滑行、收缩的肌肉舒。

17.兴奋收缩耦联包括:动作电位沿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三联体结构处兴奋的传递引起终池释放钙离子、钙离子重新聚集。

第二节肌肉收缩的形式及力学分析

1.力量:根据肌肉收缩的形式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静力性力量指肌肉进行等长收缩时产生的力量,维持身体姿势或固定各环节于一定的位置,不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动力性力量是指肌肉进行向心与离心收缩时产生的力量,使身体或运动环节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动力性力量可根据收缩的形态与特征不同可进一步分为向心收缩力量、离心收缩力量、等速(等动)肌肉力量和超等长肌肉力量。超等长肌肉力量是指在离心-向心收缩过程中,肌肉被拉长后进行向心收缩表现出来的力量。

2.根据长度和力的变化肌肉收缩可分为:⑴缩短收缩(向心收缩):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力大于外加阻力(负荷)时,肌肉缩短,牵拉它附着的骨杠杆做向心运动。.缩短收缩根据负荷和速度可以分为:⑴等收缩(阻力恒定)⑵等动(等速)收缩(速度恒定)。

⑵拉长收缩(离心收缩):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力小于外力时,此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还是被拉长了,这种收缩叫拉长收缩。起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⑶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力等于外加阻力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长度并不变化,这种收缩叫等长收缩。起支持、固定和保持某一姿势的作用。

3.肌肉收缩的力-速度曲线:是指负荷(称后负荷)对肌肉收缩速度的影响。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和速度是成反比例的关系。

4.肌肉收缩的长度-力关系:肌肉收缩的长度力关系是指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对肌肉收缩时产生力的影响。

5.主动力:肌肉收缩过程中肌球蛋白与肌钙蛋白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力。

6.被动力:是由于结缔组织和肌中其他弹性成分受到牵拉时而产生的阻力所引起。

7.肌肉本身收缩能力的改变:通常把可以影响肌肉收缩效果的肌肉部功能状态的改变,定义为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

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8.肌肉酸痛:运动性肌肉酸痛分为急性运动酸痛和延迟性肌肉酸痛。⑴急性肌肉酸痛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和运动后即可产生的肌肉酸痛。通常在运动后几分钟至几小时消失,对运动训练的影响不明显,主要是由于氢离子和LA等代物的堆积与肌肉肿胀等原因引起的。运动员经常在大强度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后产生急性肌肉酸痛。⑵延迟性肌肉酸痛:是指人体从事不习惯运动后出现的肌肉疼痛和肌肉不舒适的感觉。延迟性肌肉酸痛除了一半的疼痛症状外,还具有身体疲劳、肌肉僵硬、酸胀、肌肉酸收缩力量和放松能力下降,主要出现在远端肌肉和肌腱连接处。

9.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当逐步增加肌肉的负荷,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逐渐增大,但肌肉收缩的速度和缩短的长度即逐渐减小,当负荷增加到某一数值时肌肉全然不能收缩,此时肌肉收缩的速度和缩短的距离均为零,但产生的力却是最大的。当负荷逐渐较小时,肌肉收缩的速度和缩短的距离逐渐增大,直至负荷逐渐为零时,肌肉收缩的速度最快,缩短的长度最大。以上两种状态都没有做功。

10.肌肉量力与爆发力:肌肉收缩产生力的大小,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而肌收缩的速度取决于能量释放的速率和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与活化的横桥数目无关。当负荷较大时,有更多的横桥处于活化的状态,以增加肌肉的力,但却抑制ATP的水解,减低能量释放率,从而使肌收缩速度减慢。当负荷减低时,单位时间能量释放率增加,因而肌收缩速度增加。

11.肌肉收缩力量大小,主要取决于参与收缩的横桥的数目,根据肌肉收缩时肌丝相互关系的分析,最适初长度时粗肌丝和细肌丝处于理想的重叠状态,使收缩时作用的横桥数目达到最大,因而产生最大力量。

第三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1.肌纤维根据收缩的速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慢肌纤维,一类是快肌纤维。快肌纤维又可以分为三个亚型,快a、快b和快c纤维。快a纤维的收缩速度和力量同快肌,但是代特征兼有快肌和慢肌的特征,其抗疲劳能力也介于快肌和慢肌之间。

2.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特征:⑴形态特征:快肌纤维直径较粗,肌浆少,肌红蛋白含量多,呈苍白色;其肌浆中线粒体数量和容积小,但肌质网发达,对钙离子的摄取速度快,从而反应速度快;快肌纤维接受脊髓前角大运动神经元支配,大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大,轴突粗,与肌纤维的接触面积大,轴突终末含乙酰胆碱的囊泡数量多,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多。慢肌纤维直径较细,肌浆丰富,肌红蛋白含量高,呈红色;其肌浆中的线粒体的直径大、数量多、周围毛细血管网发达;支配的慢肌纤维的神经元是脊髓前角的小运动神经元,其胞体小,轴突细,神经肌肉接点小,终末含乙酰胆碱的囊泡数量少,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少。⑵代特征:快肌纤维无氧代能力较强。表现为肌纤维中参与无氧氧化过程酶的活性较慢肌纤维高。例如快肌纤维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为慢肌纤维的3倍,肌激酶的活性为慢肌纤维的1.8倍,肌酸激酶的活性为慢肌纤维的1.3倍;乳酸脱氢酶的活性为慢肌纤维的2~2.5倍。此外,糖酵解的底物肌糖原的含量也比慢肌高。慢肌纤维有氧氧化能力较高。表现为线粒体不仅数量多,而且体积大,线粒体蛋白含量高,氧化酶活性较快肌纤维高。甘油三酯含量高,氧化脂肪的能力为快肌的4倍。此外,毛细血管丰富,肌红蛋白含量较高,都使其有氧能力高于快肌。⑶生理特征:快肌纤维收缩的潜伏期短,收缩的速度快,收缩产生的力大,与慢肌纤维相比,肌肉收缩的力-速度曲线位于其上方,但收缩不能持久、易疲劳。慢肌纤维收缩的潜伏期长,收缩的速度慢,表现为力较小,但能持久、抗疲劳能力强。

3.运动时肌纤维的募集:研究表明,运动时慢运动单位和快运动单位的募集是有选择的进行的。这种有选择的募集不取决于活动的速度,而取决于活动所需的力量水平。当活动需要的力量较小时,仅有少数慢运动单位被募集,随着活动需要的力量的增加,被募集的运动单位

也增加,此时快a和快b运动单位也依次被募集。许多研究者赞同运动单位的募集通常是根据一个固定的秩序来活动的,这称为有序募集原则。能部分解释有序募集原则的机制是大小原则,认为运动单位募集秩序直接与运动单位的大小有关,小运动神经元控制的运动单位首先被募集,由于慢运动单位的运动神经元小,在分级运动(指力量产生的级别从很低变为很高)中,慢运动单位是最先被募集的。其后,当执行的运动力量需要增加时,快运动单位被募集。

4.肌纤维类型与运动成就:慢肌纤维百分比高者擅长于长时间的耐力项目(耐力项目的运动员,如:中长跑运动员),而快肌纤维百分比高者可能适合于短距离和力量项目(短距离项目或力量型项目的运动员,如:100米、投掷类项目运动员)。

5.肌纤维类型对训练的适应:⑴训练能否引起肌纤维类型改变⑵肌纤维横断面积⑶肌纤维代能力⑷肌纤维对训练适应的专一性。

第二章血液

1.体液:机体含有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和溶解在水里的各种物质总称为体液

2.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中含有水(90﹪以上)、蛋白质、多种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氧气和二氧化碳;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3.环境的概念:人体每个细胞所濅浴的液体环境称为环境。生理意义:环境是体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通过它体各个细胞虽不与外环境直接接触,但能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实现新代这一基本生命活动。

4.血液的功能:⑴运载功能:血液主要运载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和代产物。血液不断地将机体所需的氧和营养物质运载到全身的组织细胞,同时又将组织细胞的代产物二氧化碳、水和尿素等运到肺、肾、皮肤和肠管排出体外。⑵维持环境的相对稳定:①血液能维持水、渗透压和酸碱度平衡,从而维持了环境的相对稳定。②血液在体温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机体运动或劳动而大量产热时,一方面由于血液的含水量大,可以大量吸收体产生的热量;另一方面,血液将体深部器官所产生的热量运送至体表散发,从而使体温不至于大幅的变动,保持了体温的相对稳定。③血液将激素运送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细胞处,调节各靶器官和靶细胞的活动,以完成体液调节的功能。⑶维持血浆的酸碱度:NaHCO3:H2CO3=20:1血浆PH维持稳定,当酸聚集过多时NaHCO3+H离子(酸)→H2CO3→H2O+CO2(随呼吸排出)维持酸碱平衡。当碱过多时,H2CO3+碱→HCO3离子(由肾脏排出)+H2O维持酸碱平衡。⑷防御和保护功能:血液的防御和保护功能是通过血液的免疫和止血功能实现的。

5.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短时间运动后即刻红细胞增多,有人认为这主要是贮存血库释放比较浓的血液进入循环血,相对提高了红细胞的浓度。训练水平较低的运动员运动时导致血液中的红细胞增加,即红细胞的比容增加,进而导致血液的阻力增加,血液流速下降,从而降低的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和代产物的运输,即降低运输效率。

6.红细胞的比容(或压积):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红细胞的压积。

7.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⑴作为多种物质和激素的载体⑵维持血浆正常PH⑶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⑷保持血管外水平衡。

8.离子的主要功能:⑴维持晶体渗透压⑵维持体液酸碱度⑶维持组织细胞的兴奋性⑷某些离子是体酶活性的激动剂等。

9.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载氧气和二氧化碳、缓冲酸碱和免疫功能。

10.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11.细胞凝集:将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使之混合,若他们的血型互不相容,可见到红

细胞凝集成簇的现象,称之为红细胞凝集。

12.血小板的功能:促进止血、加速凝血、保护血管皮细胞的完整性。

13.渗透: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叫做渗透。

14.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膜渗透的力量叫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

15.血浆渗透压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其中晶体渗透压占90﹪以上。

16.循环血量: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大部分血液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称之为循环血量。

17.血液对训练的适应:血容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黏度下降、碱贮备含量增加。

18.运动可使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加,活性增强,循环血量中血小板聚集趋势也增加。

第三章循环机能

第一节心脏泵血功能

1.心房与心室不间断、有序的收缩与舒是实现心室泵血的前提与基础。

2.心肌细胞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的心肌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这两类心肌细胞执行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和舒,故又称为工作细胞。另一类是特殊分化了的具有自律性,即自动发放有序的兴奋冲动,故称为自律细胞,由自律细胞构成了心脏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和浦金野氏纤维。

3.自律细胞中肌纤维成分少,不具备收缩功能,它的功能是将起搏细胞的兴奋送到心房肌和心室肌,以引起心房和心室的兴奋和收缩。

4.心肌细胞的特点: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

5.兴奋性:是指细胞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6.自律性:即自动的发放有序的兴奋冲动。

7.心动周期:心房和心室收缩与舒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一个心动周期中包含有心房收缩、心房舒、心室收缩、心室舒,但由于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其主要作用,故通常心动周期是指心室活动周期而言的。

8.心输出量(每分输出量):每分钟从左(右)心室泵出的血液总量称为心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心率×每搏输出量。(评价心泵功能的主要指标)

9.心率:人处于静息状态时心率之所以能维持在稳定水平,其生理机制是迷走神经紧性持续不断的控制着心跳的起搏点窦房结,使窦房结起搏细胞处于一定的抑制状态。当迷走神经紧性降低时,心跳频率便增快;反之,当迷走神经紧性升高时,心跳便立即减慢。安静时,交感神经紧性对心跳频率的控制作用不大。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安静时心率增快。

10.每搏输出量:是指左(右)心室每次收缩时所射出的血量。

11.影响每搏输出量的主要因素:心舒末期心室容积、心室肌被牵的程度、心肌收缩能力、后负荷。

12.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与心舒末期容积之比称为射血分数。是评价心崩功能的重要指标。

13.心指数(心输出量的相对值表示方法):把每平方米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14.心泵功能贮备:是指个人在剧烈活动中所能达到的最大心输出量与静息时心输出量之差。包括心率贮备和搏出量贮备。

第二节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1.血管可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类。

2.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具有弹性,有扩和回收的能力,所以被称为弹性贮器血管。

3.小动脉和微动脉中血流速度快,但是口径小,因此血流阻力很大,故称为阻力血管,能够调节各个器官的血流量,又被称为分配血管。

4.毛细血管数量多,口径很细,管壁薄,有很好的通透能力,能够进行气体交换,故被称为

交换血管。

5.静脉血管被称为容量血管。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1.血流量:在单位时间流过某一截面的血量称为血流量,也称为容积速度,通常以每分钟的毫升或升表示。

2.器官血流量:单位时间流过某一器官的血流量,通常以每分钟的毫升或升表示。

3.血流阻力:血流阻力来自于:血液部质点的摩擦力,以及血液与管壁之间的摩擦力。故当血液粘度增加或血管口径变窄时,血流阻力增加。

4.血压: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5.血压的成因:血管血液充盈和心室射血的力量产生的。形成血压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心室射血,心室肌收缩释放的能量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消耗于推动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动能),另一部分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并使血管壁扩(势能)。

三.动脉血压成因

1.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成因的前提条件是要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其次是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影响因素:⑴每搏输出量:伴随着每搏输出量增加,动脉血压也跟着增加,表现为收缩压增加,舒压没有影响。⑵心率:心率增加对收缩压影响不大,舒压升高,故脉压减小。⑶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大导致心舒期血管中的血液增多,从而导致舒压升高,收缩压不变,但脉压减小。⑷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如果弹性贮器的功能消退,那么动脉血压升高,脉压也增大。⑸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匹配。

2.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单位时间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央静脉压之差及静脉对血量的阻力。⑴体循环平均压:体循环平均压增高,回心血量增多,反之,则减少。⑵心肌收缩力量:心缩力大,从左心室射出的血量也多,在心舒期则室压更低,有利于血液从心房流入心室。⑶体位改变⑷骨骼肌的挤压⑸呼吸运动。

四.毛细血管

1.氧利用率:氧利用率可以用动静脉氧差来表示,动静脉氧差增大说明氧利用率提高。

2.血液循环:血液心脏血管系统中按一定的方向、周而复始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3.当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中心室收缩期与舒期不是按比列减少的,而且舒期的缩短明显大于收缩期的缩短,所以心率加快时心室的充盈期将更明显的缩短,到达一定程度时将导致每搏输出量减少。

4.心室肌的收缩与舒造成心室压力的变化,造成心房压力与心室压之间、心室压与主动脉压之间的压力梯度,是推动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主动脉的动力,而房室瓣和半月瓣的启闭进一步保证了血液呈单方向有序流动。

第三节血管活动的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⑴迷走神经(第十对脑神经):是属于副交感神经,起源于延髓背核和疑核。迷走神经的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故称为胆碱纤维。迷走神经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以往认为迷走神经不支配心室肌,但近来有实验显示,可能心室肌也受少量迷走神经的支配。迷走神经兴奋可抑制窦房结过快自律兴奋的发放。静息时,迷走神经持续的发放兴奋性冲动,称为迷走紧性。由于迷走紧性的存在,使人安静时心率维持在60-70次每分钟之间。据研究,迷走神经中还含有一种使心肌收缩力变弱的纤维。⑵心交感神经:它起源于脊髓胸段第1-5节灰质侧角。在星状神经节或颈神经节换神经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等心脏的所有部分,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故把交感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能纤维。当心交感神经兴奋时,使心率加快、加强。

2.血管的神经支配:血管平滑肌的舒缩活动称为血管运动。支配血管运动的神经有缩血管神

经和舒血管神经两大类。缩血管神经纤维全部是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纤维),人体的许多血管仅接受交感神经血管神经的单一神经支配。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持续地发放低频率(低于10次每秒)的冲动,称为交感缩血管纤维的紧性活动。这种紧性活动加强时,血管平滑肌可进一步收缩,而当其紧性活动减弱时,血管即舒。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对各段的支配密度是不同的。大动脉分布较少,微动脉处分布较多,在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处分布极少,静脉血管壁上分布也较少。当支配某一血管的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的紧性下降时,可引起三种效应:第一,该器官的血流阻力减小。血流量增多;第二,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之比减小,毛细血管平均压升高,有利于血液渗出进入组织;第三,容量血管(静脉血管)舒,利于毛细血管血液流入静脉。

3.神经调节的特点:效果快,准确性高,围小。

4.体液调节:是指血液和组织液中一些激素或其他化学物质乃至物理性质(如温度等)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按其作用的围,可分为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5.体液调节的特点:效果慢,围大。

第四节心血管对运动训练的反应和适应

1.运动的反应:人体从安静状态进入运动状态,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必须做出适时、适度的改变,以满足当时运动的需要,这就叫做运动的反应。

2.运动时心血管功能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其生理意义在于保证运动时各器官代(能量消耗)的需要,以保证运动得以进行,产生反应的机制。概括的来说,是交感-肾上腺素系统的活动增强,血液中儿茶酚胺的浓度增大,而副交感(迷走)神经的兴奋活动呈不同程度的抑制。

3.运动时心血管的反应:⑴心脏容积的变化:①动力性运动时,在不同强度运动时,心缩末期和心舒末期的容积是不同的。②静力性运动时,心脏容积变化不明显甚至减小。⑵心率变化:在一定围,心率随运动强度而递增,两者呈线性相关。⑶每搏输出量:①身体水平位时,每搏输出量几乎已经达到本人的最大搏出量。②直立位运动时,每搏输出量随运动强度的而递增,所以射血分数也随之增大。⑷每分输出量:是心率与每搏输出量的乘积,递增的前半程是依靠心率和每搏量增加两个因素共同贡献的结果,而后半程每分输出量的增加只能依靠心率的增加来提高。

4.运动时血管的反应:运动中血管的反应需着重明了:⑴动脉血压的变化:动力性运动时,随运动强度增加,收缩压增加,舒压不变。静力性运动时,收缩压和舒压都是升高的。⑵血液供应的重新分配:运动时只能依靠相对不活动的脏器官的血管收缩,暂时减少血流量,移出一部分血液进入已舒的肌肉管中去,这种移缓济急的现象称为血液的重新分配。⑶毛细血管处的气体交换,用动-静脉氧差来表示。⑷血流速度的改变:运动时,由于心搏力量加大,血流速度也加快,并随运动强度增大而加快。总循环时:是指血液中某一质点流经体循环和肺循环一周所需的时间。肺循环时:是指血液中某一质点流经肺循环时所需的时间。

5心血管对运动训练的适应:⑴静息状态时的表现:①心脏容积:长期进行有氧运动练习,可以使心脏出现运动性肥大,这种肥大主要表现在左心室腔的扩大,使心室容积增大,但左心室室壁却不增厚或仅轻度增厚,这种扩大称为向心性增大。经常进行力量练习的人,其适应则主要表现在心室壁增厚,而心腔不扩大或稍有扩大,这种扩大称为离心性扩大。②心率:长期进行有氧运动训练导致基础代率降低(是指清晨醒来之际的心率,基础心率十分恒定)。

③每搏输出量增加明显。⑵次最大运动时的表现:①次最大运动时的心率反应幅度变小,提示心泵功能的贮备增加。②每搏输出量:次最大运动时每搏输出量明显增大,以代偿心率反应幅度的变小,保证有一定量血液的供应,这种适应性变化同样提示心泵功能贮备的增加。

③每分输出量:有氧训练导致次最大运动时每分输出量略有减少或维持其训练前值,对这种现象的生理学解释是:如果出现每分输出量减少,可能可能是由于动作技能的改进而导致的机械效率的提高所致;如果经过训练,次最大运动时每分输出量不变,其可能是由于动作技

能无改进之故。④动-静脉氧差:有氧训练后,肌肉组织可从血液中抽取更多的氧,使动-静脉氧差增大,氧利用率增大。⑶最大运动时的表现:①心率:人体最大运动时所能达到的最高心率,不受训练的影响,其与无训练者相比,只是要比无训练者从事更高强度的运动时,才达到最高心率。提示,心泵功能能支持更大运动强度。②每分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有氧训练后,从事最大运动时,每搏输出量明显高于训练之前,提示,即使最大运动时,最高心率与训练前相同但由于每搏输出量增加,故最大运动时每分输出量还是增加的。据报道,优秀的耐力运动员的最大输出量每分钟输出量可达40L左右,比无训练者几乎高一倍。③动静脉氧差:肌肉从血液中抽取氧的数量更多,从而使动、静脉氧差进一步增加。提示,氧利用率进一步增加。

第四章呼吸

第一节肺通气和肺换气

1.呼吸:人体在进行新代过程中,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这种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2.呼吸的全过程由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组成,即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载运和呼吸。

3.外呼吸:是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4.气体在血液中的载运是指肺换气后,血液载氧通过血液循环,将氧运送到组织细胞,同时把组织代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部。

5.呼吸:是指组织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6.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

7.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引起胸廓节律性扩大与缩小是实现肺通气的动力。即产生肺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把空气推进肺部。

8.肺压:肺泡的压力称作肺压。

9.胸膜腔压:是指胸膜腔的压力。胸膜腔压总是低于大气压,故称为兄负压。胸膜腔压形成的原理,是大气压通过呼吸道和肺泡作用于胸膜腔,而肺的弹性回缩力与大气压通过肺作用于胸膜腔的力量方向相反,因此抵消了一部分作用于胸膜腔的压力,即:胸膜腔压=大气压—肺的回缩力。胸膜腔压的生理意义:第一是维持肺的扩状态,有利于肺泡的气体交换。吸气时胸负压加大,有利于肺的扩大,呼气时胸负压减小,有利于肺的回缩。第二是吸气时胸负压加大,使心房、腔静脉和胸导管的容积扩大,压力降低,这有利于心房的充盈和静脉与淋巴液的回流。憋气可使胸压超过大气压,导致静脉血回流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使脑供血不足出现眩晕。因此,在运动中应避免过多憋气动作,老年和儿童少年更要注意。10.肺通气的阻力:可分为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弹性阻力来自胸廓和肺,用顺应性来衡量。顺应性是用容积的变化与压力的比值来表示。容易扩则顺应性大,表示弹性阻力小;不易扩则顺应性小,表示弹性阻力大。非弹性阻力来自气道阻力和组织的粘滞性。

11.潮气量:每一呼吸周期中,吸入或活出的气量称为潮气量。

12.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称为补吸气量。

13.补呼气量:平静呼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14.余气量:尽最大力呼吸后,任存留在肺的气量,称为余气量。以上四种气量称之为肺容积。

15.肺容量:是指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量。

16.深吸气量:平静呼气末再做最大吸气时,所能够吸入的肺的气量,称之为深吸气量。它是潮气量与补吸气量之和。

17.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任存留在肺的气量,称之为功能余气量。

18.肺活量:在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之为肺活量。

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考试必考试题教案资料

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考试必考试题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必考) 1、简要说明血液的生理功能。 答:血液的生理功能有:⑴血液的运输功能,血液能够携带机体所需要的氧、蛋白质、糖、脂肪酸、维生素、水、电解质等,把它们运送到全身各部分的组织细胞,把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CO2、尿素、肌酐等运送到肺、肾、皮肤和肠道等排出;⑵能够保持血液酸碱平衡,血液中有抗酸和抗碱的缓冲对,能对酸、碱物质进行中和,保持pH相对稳定;⑶能够调节体温,血液能大量吸收体内产生的热量,并运送到体表散发;⑷有防御和保护功能,血浆中有多种免疫物质,白细胞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血小板能防止损伤部位继续出血,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2、试述肾的泌尿过程。 答:肾的泌尿过程比较复杂,它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三个过程。 ⑴肾小球的滤过:循环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除红细胞和大分子是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较小分子量的血浆蛋白,都可滤入事囊腔内而形成滤液;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滤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99%的水被重吸收,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电解质也大部分被重吸收,尿素等代谢尾产物仅小部分被重吸收或完全不被重吸收;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分泌是指管腔上皮细胞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小管液的过程;排泄是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直接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

总之,肾小球滤过生成的滤液,经过重吸收和分泌与排泄处理后,就成了终尿,并排出体外。 3、为什么说运动技能形成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答: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建立一般的条件反射不同,它是在本能和一般简单的运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复杂的运动条件反射。 ⑴参与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活动的中枢是由许多个中枢,有视觉、听觉、皮肤感觉、内脏活动中枢与运动中枢联合进行的;⑵所有的运动技能都是成套的动作,动作之间有如连续的链条,前一个动作的结束是后一个动作的开始的刺激信号,使整套动作技能形成一连串的链锁性的运动条件反射;⑶在形成运动条件反射过程中,肌肉的传入冲动起着重要作用,这是条件刺激强化的因素,没有这种传入冲动条件刺激得不到强化,运动条件反射就不能形成。所以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4、什么是准备活动,它有什么生理作用。 答: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有目的进行的练习,目的是预先动员人体的功能能力,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为运动中发挥出最大工作效率做好准备。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1)提高神经中枢的兴奋性,增强机体内分泌的活动;(2)增强氧运输系统所有环节的活动;(3)使体温适度增高;(4)可降低肌肉的粘滞性,增强弹性,有助于防止运动损伤;(5)增强皮肤的血液流和降低泌汗阈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练习时身体过热。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绪论、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1

这是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是生物体不断地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2 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3、电位的能力或特性。、稳态是一种复杂的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 维4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这种相对恒持的动

态平衡:定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是通过调节使平衡恢复。、自身调节是指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5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组织、应性反应。、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6 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缺一不可的部分组成。7、所谓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条件反是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 形成,射: 人或高等动物在生活过程中根据个体所处 的生是一活条件而建立起来的,所以是后天获得的,种高级神经活动。

、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固定的反射,是一8(头种较低级的活动,如声音所引起的朝向反射朝向声源方向)。、体液调节主要是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9经这些激素分泌入血液后,各种激素来完成的。主要调节人体的新陈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基本功能。大多数激素通常是通过血液运输到距离较远 的部位而起作用,故称为体液调节。某些组织细胞所除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外,10、

可以在局部组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这也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活动。可以看作是一种体液调节,称为局部体液调节。、在人体整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11,在功能活动发生往往被调节的器官(效应器)这一变化的信息又可以通过回路反映到改变时,形成一种调节回调节系统,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路。人们常常用反馈(Feedback)一词表示这种调节方式。. 若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增强反射中枢对效应器、12 的影响即称为正反馈。若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弱控制装置对受控量、13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现这些功能的机制;(2)掌握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运动反应)和适应(运动适应)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导。 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 研究目的: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学指导。 2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短暂、局限。(2)体液调节: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广泛。(3)自身调节: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活,但有意义。 3肌肉的收缩过程:(1)兴奋—收缩耦联: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 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 过程。Ca2+是兴奋— 收缩耦联的关键因子(媒介物) 。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3 )收缩肌肉的舒张 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 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肌肉的收缩:由运动神经以冲动 形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 4肌肉的收缩的形式:(1)缩短 收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 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 ,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 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特点: 肌肉长度缩短,肌肉起止点靠近 ,骨杠杆发生位移,负荷移动方 向与肌肉用力方向一致,肌肉做 正功。(屈肘、高抬腿跑、挥臂 扣球);(2)拉长收缩(离心收 缩):指肌肉积极收缩所产生的 张力仍小于外力,肌肉被拉长的 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积极 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点 远离,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 与阻力方向相反,肌肉做负功。 (跑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 屈膝等)(3)等长收缩(静力收 缩):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 外力。特点:肌肉积极收缩但长 度不变,骨杠杆未发生位移,肌 肉没有做外功。 5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 力与速度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 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 大致呈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 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 ,但收缩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 等长收缩;当后负荷为零时,张 力在理论上为零,肌肉收缩速度 达到最大。(2)长度与张力关系 :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 荷是前负荷。前负荷使肌肉收缩 前即处于被拉长状态,从而改变 肌肉收缩的处长度。逐渐增大肌 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时产 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当初长度 继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 达到最大;此后,再继续增加肌 肉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 ,收缩效果亦减弱。 5快肌纤维(FT,或??型)肌浆网 较发达,反应速度快,收缩力教 大,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代 谢能力强,但易疲劳;慢肌纤维 (ST,或?型)线粒体数量多且 直径大,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 ,且肌红蛋白较多,甘油三酯含 量较高,有氧氧化酶活性高,有 氧氧化能力强,可持续长时间运 动。 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 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包括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 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 管之间的气体交换)。(2)气体 运输: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3 )内呼吸: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 的气体交换。 7呼吸的形式:(1)腹式呼吸是 以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如支撑悬垂、倒立(2)胸式呼 吸是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 呼吸运动。如仰卧起坐、直角支 撑(3)混合式呼吸。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肺活 量: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 的最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 最大能力,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 气机能的指标之一。(2)时间肺 活量:指在最大吸气之后,尽力 以最快的速度呼气。是一个评价 肺通气功能较好的动态指标,它 不仅反映肺活量的大小,而且还 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降低、气道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人体三个功能系统的特点。 ①磷酸原系统功能特点: 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类等中间产物。 ②乳酸能系统功能特点: 供能总量比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较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氧气,终产物是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 ③有氧氧化系统供能特点: 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持续时间很长,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不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 试述糖与脂肪的代谢特点,运动中糖作为能源物质为什么优于 脂肪? 答:⑴糖与脂肪的代谢特点:糖在满足不同强度运动时,既可以有氧分解功能,也可以无氧分解供能,在参与供能时动员快、耗氧少、效率高;脂肪只能有氧分解供能,在参与供能时动员慢、耗氧大、效率低。 ⑵由于糖和脂肪上述不同的代 谢特点,对于长时间耐力运动主要依靠脂肪氧化供能,而短时间大强度的剧烈运动,脂肪的分解受抑制,糖成为主要供能物质,糖代谢的利用增强,血乳酸水平可显著增高。总之,运动时脂肪供能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减少,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糖的供能则相反。因此,糖作为能源物质优于脂肪。糖是肌肉活动时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比较肌肉三种收缩方式特点,指出他们在体育实践中的意义。答:⑴缩短收缩的特点: ①肌肉起止点靠近 ②肌肉做正功 在体育实践中,缩短收缩是实现身体各种环节的主动运动,改变身体姿势,加速跑等原动肌活动的主要收缩形式。 ⑵拉长收缩的特点: ①肌肉起止点远离 ②肌肉做负功 在体育实践中,拉长收缩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 ⑶等长收缩的特点: ①肌肉长度不变②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 多能量 在体育实践中,等长收缩对运动 环节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某种 姿势起重要作用。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 特点是什么? 答:①化学传递 ②兴奋传递是节律1对1的 ③单向传递④时间延搁 ⑤高敏感性,易受化学和其他环 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易疲劳 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的特点是 什么? 答:①电传导 ②生理完整性、绝缘性 ③双向传导 ④不衰减、快速传导 ⑤相对不疲劳 兴奋性 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 奋的特征,称兴奋性。 什么是牵张反射?举例说明牵 张反射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答: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 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拉 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 同一肌肉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 张反射。 ①牵张反射的主要生理意义在 于维持站立姿势,增强肌肉力 量,肌肉在收缩前适当受到牵拉 亦可以增强其收缩的力量。 ②例如投掷时的引臂动作、起跳 前的膝屈动作,都是利用牵拉投 掷和跳跃动作的主动肌,刺激其 中的肌梭,使其收缩更加有力。 ③为了能更大的增加肌肉力量, 在牵拉与随后的收缩之间的延 搁时间越短越好,否则牵拉引起 的增力效应就将消失。 何谓激素,简述激素作用的共同 特征。 答: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 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 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 发挥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称 为激素。 共同特征: ①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 ②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③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④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血氧饱和度 指血液中Hb与氧结合的程度, 即血红蛋白氧含量与血红蛋白 氧容量的百分比,其主要由氧分 压所决定。 肺活量 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 大气体量为肺活量。其为潮气 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 和。 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 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 答:①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 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②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气 体中,总有一部分不能进行交换 的气体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以 上的呼吸道内,这一部分空腔为 解剖无效腔。 ③从气体交换的角度考虑,真正 有效的通气量是肺泡通气量,其 计算公式如下:肺泡通气量=(潮 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次/ 分),即在运动过程中当呼吸频 率过快时,气体将主要往返于解 剖无效腔,而真正进入肺泡内的 气体量却很少。所以从提高肺泡 气体更新率的角度考虑,增加呼 吸的深度是运动时呼吸调节的 重点。 ④适当的呼吸深度既能节省呼 吸肌工作的能量消耗,又能提高 肺通气量和气体交换率。所以说 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 要好。 何谓呼吸,有那几个环节构成? 答: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 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并 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环境 之间的气体交换称呼吸。 呼吸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外呼 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 吸。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Exercise physiology) 一、课程基本情况 开课单位:体育系 课程代码:044024 课程学时:32 课程学分:2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运动生理学》,邓树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2.《运动生理学》,王瑞元,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2 3.《运动解剖学》,李世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重要分支,以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各器官功能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及机制为主要目标,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作为体育系体育健康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运动生理学通过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 (一)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2学时) 第一节生物能量学概要(1课时) 1.了解能量的分类 2.掌握能量的产生途径和办法

第二节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1课时) 1.掌握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产生与消耗途径 2.重点掌握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原理 第二章肌肉活动与肌肉力量(2学时)第一节肌肉的特性 (1/2课时) 1.了解肌肉的组成成分 第二节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1/2课时) 1.理解肌肉收缩与舒张的生理学原理 第三节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与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1/2课时) 1.掌握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 2.重点掌握肌肉纤维的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第四节肌肉力量的训练以及检测与评价(1/2课时) 1.重点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2.重点掌握肌肉力量的检测与评价方法 第三章神经系统控制与内分泌(2学时)第一节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1课时) 1.了解躯体运动与神经的关系 第二节运动与内分泌的关系(1课时) 1.理解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 2.重点掌握激素对运动的反应适应与调节的主要作用 第四章血液循环与酸碱平衡(2学时)第一节血液的概述 (1/2课时) 1.了解血液的组成与特性以及血液的功能 2.理解运动对血液成分的主要影响 第二节血液循环的原理(1课时) 1.理解心脏生理与血管生理以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方式等内容

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稳态的概念: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成分都保持相对稳定,只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且只有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机体才可能生存。但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并不是一种凝固状态,而是各种物质在不停地转换中达到平衡的状态,即动态平衡。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将内环境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及调节过程称为稳态。 2、反馈的概念: 机体在实现反射过程中。不仅有反射中枢不断向效应器传出信息,以触发,控制效应器的活动,而且效应器也不断有信息送回到反射中枢,以便反射中枢根据效应器的具体情况不断纠正和调整它对效应器的影响。由效应器回输到反射中枢这种信息,称为反馈信息,回输过程称为反馈。 3、新陈代谢概念: 生物体是在不断的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体不断的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肌电图的概念: 肌肉活动时总是兴奋发生在前,收缩出现在后。如果采用适当的方法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经过引导,放大,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5、肌纤维类型的概念: 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区分是依据骨骼肌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特征,对其性质进行判别的过程。

6、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7、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尽快的速度完成呼气,分别测量第1、2、3秒末呼出气体量,计算其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数,分别称为第1、2、3秒的时间肺活量。 8、肺通气量的概念 (一)每分通气量 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肺通气量。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算,也称每分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二)最大通气量 在最大限度地做深而快的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最大通气量或最大随意通气量。 (三)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能实际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 9、通气\血流比值 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泡毛细血管血流量的比值。肺内气体要进行充分的气体交换,除有足够的肺泡通气量和肺泡血流量外,还要求这两者的比例适当。 10、体液的概念 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体液。 11、心动周期的概念 心房和心室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

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6) 年级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注:1、考试时间共120分钟,总分100分; 2、试卷内容共6页,请考生检查是否齐全; 3分,共15分) 1、内环境: 2、等张收缩: 3、有氧工作能力: 4、进入工作状态: 5、身体素质发展的稳定阶段: 20分) 1、肌肉中如果的百分比较高,肌肉的收缩速度较快。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双向性和相对不疲劳性特征。 3、激素按照其化学性质与作用机制可分为两类,即

和。 4、运动员血红蛋白的理想值是:男性g/L,女性是g/L。 5、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 6、心力储备包括储备和储备,后者又包括收缩期储备和舒张期储备。 7、随着运动负荷量的增加,出现尿蛋白阳性的几率也会;当训练适应后,在同样的运动负荷量下,尿蛋白排泄量将会。 8、长时间持续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产生诸多良好的影响,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和。 9、人体肌肉在进行最大用力收缩时,并不是所有的肌纤维都同时参加收缩,动员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越,则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越。 10、运动性条件反射建立得越多,越有助于的形成。 11、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有几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性变化过程,即阶段、阶段、巩固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12、在高温环境运动时,心输出量减少主要是由于大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A.感应和分化阶段,增殖阶段,效应阶段 B.感应阶段,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C.感应阶段,增殖阶段,效应和分化阶段 D.分化阶段,增殖阶段,效应阶段 2、机体耗氧量的增加与肌肉活动()呈正比关系。 A.持续时间 B.强度 C.时间与强度 D.以上都不是 3、与快肌相比,下列那条不是慢肌纤维的特征()。 A.收缩力小于快肌 B.抗疲劳能力强 C.有氧代谢酶活性低 D.直径小

运动生理学习题09

第九章体适能与运动处方 (一)填空题 1.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再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应包括、和道德良好。 2. 肌适能主要包括 3. 体适能由和组成。 4. 健康体适能主要包括,,和柔韧素质。 5. 技能体适能主要包括,,,灵敏,协调和反应时间等。 6. 有氧适能是指人体、和氧的能力。 7. 氧的摄取和运输能力取决于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具体主要取决于下列因 素: ,,,动脉血管对血液的再分配能力。 8. 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可用氧的利用率来衡量,其具体数值可由算出。 9. 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有直接测定法,间接测定法两类,其中后者有, 10. 有氧适能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体脂和等。 11. 30岁以后有氧适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有一半是由的增加造成的。 12. 测定肌肉力量最容易和最方便的方法是。 13. 美国运动医学会针对普通人群的肌肉耐力标准评价方法是。 14. 依据运动时代谢的特点,将健身活动分。 15. 在运动处方的实施过程中,每一次训练课都应包括三个部分,即, 和。 16. 运动处方四要素包括度,和运动时间。 17. 美国运动医学会(1998)推荐的用于发展和保持健康成年人有氧适能和身体成分的具体 运动处方推荐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 的持续或间歇有氧活动。 18. 美国运动医学会(1998)推荐采用抗阻训练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其运动处方建议采用 每周,一组改善主要肌群的练习,每次练习须完成重

复。 (二)判断题 1. ()目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健康”概念,一个人只要躯体和心理健康就可以 认为是健康的。 2. ()人体在运动时,心输出量根据需要分配至各器官,心脏和参与运动的肌肉血流量 明显增加,内脏及不参与运动的肌肉血流量减少。人体安静心输出量则平均分配至各器 官。 3. ()许多研究证实,心脏的泵血功能是决定氧运输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有 氧适能水平的重要因素。 4. ()心输出量是限制人体劳动和运动能力(特别是耐力运动)的最重要的因素。换而 言之,发展和提高耐力运动员的心泵功能,是提高运动员耐力的重要方面。 5. ()肌肉耐力和肌肉力量高度相关,肌肉力量愈大,则肌肉耐力愈好。 6. ()除了最大吸氧量以外,乳酸阈也是反映有氧能力高低的指标。 7. ()Ⅱ型肌纤维较Ⅰ型的有氧氧化能力高、收缩速度慢、收缩力量小、力量产生效率 高、抗疲劳性强。 8. ()最大摄氧量直接测定法非常准确,因此通常都选用这种方法测定最大摄氧量。 9. ()30岁以后,最大摄氧量随年龄增长而渐渐衰退,活动少的人每10年会降低8~ 10%,而活动多的人,每10年只下降4~5%。长期坚持耐力运动者,每10年甚至只降低1~2%。 10. ()30岁以后有氧适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有一半是由体脂的增加造成的。所以, 保持或改善有氧适能水平的最简易方法是减少多余的脂肪。 11. (×)学者包查(1983)认为最大摄氧量70~80%受遗传的影响,可见,最大摄氧量主 要由遗传因素决定,并不能通过训练有效提高。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 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 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

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 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 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 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叫疲劳. 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 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运动生理学考研真题题库

各校《运动生理学》考研专业课真题选编广州体育学院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请考生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科目:运动生理学 一填空选择 1 若增加外液中的Na浓度,可导致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2 正反馈的作用是使? 3 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由于? 4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有? 5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使突触后膜出现 6 前庭器官的敏感度高对旋转、滚翻等运动能力的影响是 减弱轻度增强大为增强无规律 7 囊斑的适宜刺激是 8 肾小球滤过作用决定于 9胸内压在整个呼吸过程中通常都?大于还是小于大气压 10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 11 机体产生热适应时其生理反应的结果是:产热?散热? 12 在水中游泳,若停留时间太长会引起小动脉?小静脉?而出现皮肤和嘴唇紫绀 13 老年人健身锻炼时适宜运动量可用?公式来掌握。 14 反应速度取决于? 15 在鼠长时间游泳至明显疲惫时,大脑中的ATP明显降低时,明显增高的物质是? 16 依据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 17 红细胞比容是指? 18 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歇是由于? 19 肌紧张属于?反射 20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于大脑皮质上各感觉中枢与?细胞发生暂时神经联系 二是非题 1 儿童在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主要是依靠增加每搏输出量来加大的 2 准备活动可以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 3 对抗肌放松能力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 4 速度素质的高低与能量输出功率的高低无关 5 血红蛋白的数量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一个因素 6 大脑皮质处于适宜兴奋状态,有益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7 运动动力定型越巩固,该动作就越难改造 8 高级神经活动是指大脑皮质的活动 9 肌紧张时由于骨骼肌纤维轮替交换地产生的微弱的收缩 10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别在不同的骨骼肌中 11 在学习体育动作时,若能感受到动作微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本体感受器功能提高了

运动生理学作业试题答案

1. 运动生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 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训练,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2. 解释课堂上讲授的生命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兴奋性:可以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能力) 适应性:生物体在客观环境的长期作用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这种能力称为适应性 应激性,生殖 3. 什么是神经调节?什么是体液调节?它们有什么不同?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神经系 统完成)体液调节是指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过程。 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精确,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两者相互配合使生理功能调节更趋于完善。 4. 什么是生物节律?如何分类? 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可按其发生的频率高低分为三大类: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超日节律。近似昼夜节律:指24小时± 4小时区间的生物节律如体温变化,激素浓度变化。超日节律:指周期小于20小时的生物节律。如心率、呼吸等节律。 亚日节律:指周期大于28小时的生物节律。如女性月经周期等。又可分为近似周、月、年节律。 作业2 1. 感受器、感受器官的概念。 感受器一一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如:视锥细胞 感受器官一一是指感受器与其附属装置共体构成的器官。如:眼、耳其感受器位于颞骨岩部迷路内,由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构成。其适宜刺激是耳石的重力及直线正负加减速运动。当头部位置改变,重力对耳石的作用方向改变,耳石膜与毛细胞之间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使毛细胞兴奋,引起有关肌肉紧张变化,同时产生头部空间位置改变的感觉。 2. 什么是位觉?位觉的感受器是什么?位于哪里?它们的适宜刺激是什么? 概念: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动(包括直线加速度运动和角加速运动)时引起的前庭器官中的位觉感受器兴奋并产生的感觉,称为位觉(或前庭感觉)。 3. 解释前庭反射与前庭稳定性。 前庭反应是指前庭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除引起一定位置觉改变外,还引起骨骼肌紧张性改变、眼震颤及植物性功能改变。如眩晕、恶、呕吐和各种姿势反射等,这些改变统称为前庭反射。 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本科)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30004 适用专业:运动训练 学时数:72学时学分数:4学分 执笔者:石家瑾曹蔚编写日期:2005年10月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运动生理学》是运动训练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主干课,在《运动解剖学》之后开设。它主要阐述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规律和在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时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变化规律,揭示运动训练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和人体对运动训练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及其规律。.其目的是在学习本课程后,能较好地掌握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和运动训练对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影响,同时用来指导运动训练实践。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后续课程和毕业后从事运动训练指导打下必要的生理学基础。 在教学中注意理论知识与运动训练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技能,并初步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并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二、课程教学要求和内容 绪论(0.5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该章的教学,能掌握运动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及任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热点。 (二)教学内容 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难点: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生理学的来源和发展;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2、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新陈代谢;兴奋性;反应;兴奋;刺激。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的基本概念与两者之间的关系。 3、稳态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4、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5、反馈的概念。 6、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5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掌握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以及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的生理学基础;掌握肌肉的收缩机理、收缩形式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了解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重点:兴奋的本质;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概念与产生机制;兴奋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兴奋传递的机制;肌肉收缩的过程;肌肉收缩形式、力学特点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 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兴奋: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之为兴奋。 抑制活动:可兴奋组织由活体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是兴奋性由强变弱的活动。 应激性: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 所发生的反应。 适应性:生物体对所处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神经体液调节: 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不断有反馈信息返回输入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 前馈控制系统:是受控部分的输出变量不发出反馈信息,监测装置检测到干扰信息后发出前馈信息,直接作用于控制部分,调整控制信息以对抗干扰信息对受控部分的作用,从而使输出变量保持稳定。 第二章肌肉 三联管:由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的结构单位称三联体,它是把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和细胞内的收缩过程耦联起来的关键部位。亦称三联体。 静息电位:安静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内-外+)。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以传播的电位变化。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肌纤维间的一种化学突触结构。 离子学说:(1) 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浓度不同(2) 细胞膜选择通透性(3) K+在浓度差推动下外流的结果→内 -外+. 滑行学说:骨骼肌收缩的原理。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横桥的带动下,向暗带中央(M线)滑行的结果。最后肌节缩短。 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以肌细胞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总结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负荷)肌肉缩短。 等长收缩:收缩时肌肉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相反,肌肉在产生时被拉长,这是由于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肌肉虽积极地收缩但仍被拉长。 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以恒定的速度(等动)进行最大收缩。 相对肌力: 运动单位: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动员: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 肌纤维选择性肌大:当进行耐力训练时,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当进行速度、爆发力训练时,快肌纤维选择性肥

首都体育学院历年考研真题

首都体育学院历届《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教育学》真题运动生理学 2003年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运动生理学》试卷 一.选择题 1.起源于大脑皮质经内囊和延髓锥体交叉下行到达脊髓的传导束 称为(锥体系) 2.神经类型是根据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下列 那些是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特征(强度均衡性灵活性) 3.基础体温是指什么时间的体温(清晨2—6时) 4.青春期高血压的特点是(收缩压不超过150mmhg,舒张压在正 常范围) 5.不同距离跑时心输出量最高的是(长跑) 6.训练使体制增强的生理本质是积极的适应过程,当训练终止后, 适应会(逐渐消失) 7.一般人进行耐力训练时,其运动强度应达到最高心率百分比的 (60%--70%) 8.反映肌肉中磷酸肌酸含量的间接指标是(尿肌酐) 9.发展速度素质的最佳时期是(7—14岁) 10.赛前状态是指人体在比赛前或训练前产生的何种反射(自然条 件发射) 11.前庭反映是指(躯体性和植物性功能改变) 12.幼儿时期,甲状腺分泌不足可导致(呆小症) 13.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0%--60%) 14.影响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最主要因素是(Po2) 15.与慢肌纤维相比,快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肌纤维直径粗,肌 浆网发达) 二,填空 16.将条件反射建立以后,若反复使用条件刺激,不给非条件刺激 的强化,则反射活动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抑制) 17.学会运动技能以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兴奋和抑制都有着一 定的顺序和严格的时间间隔的交替发生,形成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动力定型) 18.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在定量负荷工作时的反映特点是(动员快) (反映小)(恢复快) 19.兴奋和抑制过程同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相互加强的现 象叫做(同时诱导) 20.影响力量训练效果的因素有(负荷大小)(速度快慢)(训练次 数)(年龄)(性别) 21.“极点”出现的迟早和反映强弱以及消失的快慢等,与(运动 强度)(运动项目)(训练水平)(赛前状态)(?) 22.肌肉活动时直接供能物质是(A TP)最终供能物质是(糖)和 (脂肪,补充形式的能量物质是(CP 三,名词 23.积极性休息 24.神经—体液调节25.心力储备 26.腹式呼吸 27.生理排泄四.论述

体育生运动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生理考试资料 1.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 过程。 2.稳态: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相对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3.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肌小节。 4.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这种电位差 存在细胞膜两侧。 5.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膜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6.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7.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变化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8.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9.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 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 10.运动单位:一个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 运动单位。 11.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即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统称为体液。 12.细胞外液:血浆和组织液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称为细胞外液。 13.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14.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15.心输出量: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在同一时期,左心和右心接纳回流的血量 大致一致,输出的血量也大致相等。 16.动脉脉搏: 17.心力储备: 18.基础心率: 19.收缩压: 20.舒张压: 21.潮气量: 22.肺活量: 23.肺泡通气量: 24.氧扩散容量: 25.体液调节: 26.感受器: 27.运动神经元池: 28.本体感受器: 29.牵张反射: 30.状态反射: 31.姿势反射: 32.翻正反射: 33.运动技能: 34.需氧量: 35.摄氧量: 36.身体素质: 37.赛前状态: 38.准备活动:

运动生理学(自己整理版)

绪论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 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1、新城代谢。2兴奋性。3应激性。4适应性。5生殖。 4)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人体有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所组成。它们的生理活动在空间和 时间上紧密配合,相互协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细胞及组织与外界环境不发生直接接触,而是生存与细胞外液之中。细胞新陈代谢所需的养料由细胞外液提供,细胞的代谢产物也排到细胞外液中,通过细胞外液再与外环境发生物质交换。因此,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别与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 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优缺点?神经调节:内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特点:作用迅速, 调节准确,范围局限,时间短暂。体液调节:机体细胞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特点:缓慢,持久,弥散。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1)肌细胞又称为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成人肌纤维直径约60微米 (μm),长度为数毫米到数十厘米。每条肌纤维外面包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膜, 称为肌内膜。 2)肌原纤维和肌小节:由粗肌丝和细肌丝规则排列构成的肌纤维亚单位。肌原纤维 上每一段位于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它包含 一个位于中间部分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合称为肌小节。 3)粗肌丝:主要有肌球蛋白(又称肌凝蛋白)组成。它主要由肌动蛋白(肌纤蛋白)、 原肌球蛋白(又称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又称原宁蛋白)组成。 4)肌动蛋白:肌动蛋白体呈球状(称G-肌动蛋白)。许多G-肌动蛋白单体以双螺旋 聚合成纤维状肌动蛋白(F-肌动蛋白),构成细肌丝的主干。 5)原肌球蛋白:它也呈双螺旋状,位于F-肌动蛋白的双螺旋沟中并与其松散结合。 在安静状态下,原肌球蛋白分子位于肌动蛋白的活性位点之上,阻碍横桥与肌动蛋 白结合。每个原肌球蛋白分子大约掩盖7个活性位点。 6)静息电位产生原理?两个学说,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②细 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7)※肌电※: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部而发生电位变化, 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肌电。 8)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 图形。 9)肌丝滑行学说: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肌细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10)骨骼肌的搜索形式四种收缩定义:①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②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中收缩叫等长收缩,又称为静力收缩。 ③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④等动收缩: 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 等的肌肉收缩,也称为等速收缩。 11)骨骼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根据收缩速度可分为①快肌纤维②慢肌纤维。根据 收缩的新陈代谢可分为①快缩、糖酵解型②快缩、氧化、糖酵解型③慢缩、氧化型。 根据收缩特性及色泽可分为①快缩白②快缩红③慢缩红。布茹克司将肌纤维分为 Ⅰ型和Ⅱ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