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知识点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

第一章:

1、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现状:湿地退化、草原退化、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

2、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

3、三“P”危机:Population(人口问题)、Poverty(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Pollution

(环境问题)

4、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中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

生物环境)(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

5、生态文化:建立一种以生态学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建立起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价值观念、思

维模式、经济法则、生活方式和管理体系,改变以往那些不良观念,以生态学的

思想与方式来认识世界、观察世界。

6、生态方法论:整体观、层次观、关联观、协同观、动态观。

7、按研究对象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全球生态学。

8、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

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理论基础:生态学原理;方法基础:系统论。

9、系统: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

系统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两个以上的组分(2)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3)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注:功能→系统的功能是一种整体效应(整合特性),不但包括各组分的独立功能,还增加了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新效应(增强、减弱、原来没有)→所以各组分功能之和不等于系统的整体功能或效应(1+1≠2)

10、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

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

动态平衡整体。(简单定义:在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特点:1)组分上:无生命和有生命

2)空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动态性

3)时间变化上: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4)内部功能上组分间不断进行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使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5)外部关系上:开放系统,物质能量交换

11、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

统。(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共同制约)

特点:(1)组分上: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培育的农业生物为主;人类——大型消费

者,同时是管理者、调控者;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结构上:系统的组分及其量比关系、空间分布等都受到人类的调控,使农业

生态系统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

(3)外部关系上:

输入:增加了大量的人工输入,如肥料、农药、薄膜、农业机械、人力、信息等

输出:农产品的大量输出,水土流失等

(4)功能上:系统开放程度高,自身稳定性减弱。

(5)调控上:自然调控、农民直接调控与社会经济间接调控。

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

1、生态因子:指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起作用的各种因子。

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2、大气圈: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碳、氢、氧、氮等元素;保护地面生物的生存条件

水圈:降水量、大气湿度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直接的生理与生物学作用。

土壤圈:提供生物生存的场所提供生物适宜的生存条件;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和转化的场所。

3、生态因子作用定律

⑴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元素。

这种元素不但直接限制植物生长,同时也会限制其他因子的效应。(即最小养分定律)

⑵Blackman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对植物生长也具有限制性作用

⑶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对每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性范围,即有一个生物学上限

与下限。在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4)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活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会发生耐性范围的趋同适应,形成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相似的生物类群。

4、生境(栖息地):在环境条件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此小区域称该生物或群落的生境。(简单:生物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综合环境)

5、生态型: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发生耐性范围的趋异适应,形成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6、.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出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即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地位与角色)同一生境中每一个物种都有一个特定生态位

意义:在研究物种进化、竞争、资源利用等方面有理论价值

生态位理论说明:

(1)同一生境中的群落不存在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

(2)同一生境中能够生存的相似物种相似性有限,会发生生态位分离

(3)为了减缓竞争,同一生境中同时存在两个或多个物种时,尽量选择生态位上有差异的类型。

7、种群:种群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8、种群的增长模型:

(1)种群在无环境限制条件下的指数式增长特征。

种群在不受环境条件限制下,即食物充足、无种内竞争、无天敌、具有稳定的年龄结构,并且光、温、湿等环境条件处于最适状态,种群以指数方式增长,此时的种群增长率最大,称作内禀增长率。

种群增长率稳定不变,不受种群自身密度的影响。

类型:

A 离散种群增长型:种群的增长是一代一代进行的,各世代相互分离,没有重叠

(世代分离的种群)。

N t+1=λN t

λ是模型的重要参数:λ>1,种群密度上升;λ=1,种群稳定;

0<λ<1,种群下降;λ=0,雌体没有繁殖,种群在下一代灭亡。

B 连续种群增长型:种群的增长呈连续状态,各世代间有重叠,种群中同时有不同年龄

级的个体共存(世代连续的种群)。

即以种群大小Nt对时间t 作图,种群增长曲线呈“J”字型。(种群增长的初级阶段)

⑵种群在环境制约下的Logistic增长模型(即S型)

Logistic增长方程的重要意义:

1、它是许多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是渔业、林业、农业等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经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9、种群间的相互作用:中性作用、负相互作用、(竞争(分直接干涉型和资源利用型)、偏

害作用、捕食作用、寄生作用)、正相互作用(偏利作用、原始协作、互利共生)。

10、化感作用(他感作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分泌物对环境中其他植物或微生物的有利

或不利的作用,一种特殊的种间关系。

生态意义:(1)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植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

(2)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农林业生产管理中,利用化感作用控制田间杂草

和病虫害,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措施。

植物化感物质产生途径:茎叶挥发、茎叶淋溶、根系分泌、残体腐解。

11、作物自毒现象:连作后产量降低,是造成作物连作障碍的一个原因。

12、生物防治:利用自然的或经过改造的生物、基因或基因产物来减少有害生物的作用,使

其有利于有益生物如作物、树木、动物和益虫及微生物。

(一)农田害虫的生物防治:以虫治虫(捕食、寄生)、以菌治虫。

(二)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放线菌抗菌素、真菌抗菌素、细菌抗菌素、噬菌体。

(三)农田杂草的生物防除:以虫防草、微生物防治杂草、动物和植物防除杂草。13、种群的生活史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为适应环境而采用的不同进化对策,表现在体型

大小、生理功能、繁殖方式、迁移方式、寿命长短等方面,也称生态对策。

能量分配原则:生物采取的任何一种生态对策,都意味着能量的合理分配与权衡,并通过能量使用的协调,来促进自身的有效生存与繁殖。

生活史对策的类型:生物按其栖息环境和进化对策分为r—对策型和k—对策型两种。

属于K选择类的生物:个体较大,寿命较长,存活率高,要求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较大扩散能力,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其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K水平。(虽然

种间竞争能力强,但增长率r 低,自平衡时间长,容易灭绝,如大象、恐龙等。)(属于r选择类的生物与属于K选择类的生物相反)。

14、农业生态系统r—K对策类型者的合理配置:利用r-生物加速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损

失,增加次级产品的输出;利用K-生物稳定农业生态环境

15、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16、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中各物种在水平空间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交错区:相邻的不同群落或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交错区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相邻群落有所增加,且系统生产力也相应增大的效应。

(2)群落的垂直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不同类型群落在海拔高度不同的生境上的垂直分布;同一群落中不同类型物种在垂直空间方向上的分层配置,即成层性,最基本的外貌特征。(3)时间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性变

化,即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的有序变化

二是:群落演替。

17、自然生物群落的演替:指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环境随时间发生有序变化的现象。

主要标志:物种组成上质的变化。

特点与趋势: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可逆过程。

依据演替发生的最初场所性质:分为原初演替与次生演替。

原初演替: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开始形成的演替(演替进程慢,上千年)。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群落被破坏后的地面上进行的演替,如撂荒地、火烧后的森林地(演替进程快,几十年或十几年)。

18、顶极群落:在一个地区内,植物群落相继替代,通过一系列的演替阶段,最后达到与该

地区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稳定群落。

19、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一)群落多样性:群落中物种的多样化和变异性,是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由物种的丰富度与均匀度构成)

丰富度: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寡。

均匀度:指一个群落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即反映分配的均匀程度。

(二)群落稳定性

包括两个不同的特征方面:

抵抗力: 指群落在受到干扰时维持物种相互结合及各物种数量关系的能力。

恢复力:指群落受干扰后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

注意:群落的稳定性有一定限度,而非无限。

(三)两者关系:群落多样性是影响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多样性有利于提高稳定性。20、生物多样性:指生物的多样化或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包括3个主要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数学表达式:通常采用多样性指数表示生物多样性的数量特征,以下介绍常用的辛普生指数)。

S

D=1-∑(P i)^ 2(0≤D≤1-1/S)

i=1

D为辛普生多样性指数,Pi为群体中物种i个体所占的比例,S为种类数目。

21、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区域内(即景观)不同类型生

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作用过程的综合性学科。

研究对象:景观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包括:

(1)景观结构: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

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例如动物活动等)。

(3)景观变化: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

(4)景观管理:通过分析景观特征,提出景观利用管理最优化方案。

特点:(1)宏观性: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层次包括生态系统、景观和区域。

(2)异质性:景观内部事物或者其属性在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或非随机性特征。

与异质性相反的景观特征被称为均质性。

(3)强调空间分异

尺度:在观察景观现象或过程时一个特定的空间分辨率或标准时间单元。

尺度效应:优势景观现象或过程特征随尺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4)注重人为活动

22、景观:是由景观元素组成,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

景观元素有三种类型:

1 斑块: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是景观尺度上最小

的匀质单元

2 走廊或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例如:树篱、公路

3 基质(本底):相对面积大于景观中斑块和廊道的景观要素,是景观中最具有连续

性的部分,往往形成景观背景。

基质的特点:1 相对面积比景观中的其他要素大

2 在景观中连接度最高

3 在景观动态中起最重要的作用

本底结构特征——孔隙度:斑块在本底中称为孔,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称为孔隙度。它是本底中斑块密度的量度。与斑块大小无关。

23、景观的功能:就是景观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能量流、养分流和物种流从一种景观元

素迁移到另外一个景观元素。通过大量的“流”,一种景观元素对另外一种

景观元素施加于控制作用。

关于景观要素间的流有两个基本观点:其一是半透膜观点,其二是关于源区和汇区的观点。

24、景观生态学理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在生物群落里,物种的多样性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岛上种数与面积大小的关系的三种解释:稀有种多、大岛屿物种多、小岛近亲繁殖。

S=CAZ (S-多样性;A-面积;C-比例常数)Z-一般为0.18~0.35(0.25~0.30) (2)等级理论与尺度效应

等级理论认为:任何系统皆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

尺度:是对研究对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测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一般包含范围和分辨率两方面的意义。

范围: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持续范围。

分辨率:是指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特征的最小单元。

尺度效应:生态学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动态变化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有不

同的表现,也会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

尺度外推: 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人们往往需要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或知识来推断其他尺度上的特征的这一过程。(包括尺度上推和尺度下推)(3)自组织理论

(4)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

边缘:指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相交而形成的狭窄地区。

边缘效应或边际效应: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两侧生态系的共同影响和交互作用而表

现出与斑块内部不同的生态学特征和功能的现象。

边缘物种:生活在边际带中多种环境资源条件或适应多变环境的物种。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生态系统组分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及组分间的能物流联系。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组分的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时间结

构、营养结构

物种结构:生物种群组成及它们之间的量比关系

空间结构:生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和水平格局变化。

时间结构:生态区域内各生物种群生活周期在时间分配上形成的格局。

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生物间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

2、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1)景观多样性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农业景观:是由多种类型的在景观上有差异的农业生态系统的集合所组成的区域,如农田、鱼塘、林地等。

(2)自然条件引起的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

包括:温度和湿度等气候条件引起的水平结构和地貌类型差异形成的水平结构。(3)农业区位引起的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

杜能农业经济区位——农业圈布局:不同类型的农业以中心城市为圆心呈同心圆状

的空间分布。

三个要素决定农业的利润:P = V - (E+T)

P为利润,V为商品售价,E为生产成本,T为商品运费。

杜能的两个理论:生产集约度理论、生产结构理论。

3、生态交错带:在景观中不同斑块连接之处的交错区域为生态交错带。

4、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不同农业生物的特征,在垂直方向上建立的由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养殖等的生态系统。

(1)自然地理位置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包括:流域位置与垂直结构、地形变化与垂直结构。

(2)木本群落内的垂直结构(农林复合)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指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将农作物生产与林业或畜牧业生产同

时或交替结合起来,使得土地生产力得以提高的持续性土地

经营系统。(分农主型、林主型、牧主型)。

(3)作物群体内的垂直结构(农田立体模式)

农作物间混套复种复合群落——立体种植

稻田养鱼——立体种养

效益:在空间结构和营养关系上互为补充的利用农业资源,提高了稻田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与转化率;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农田种菇——立体种养

效益:提高系统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基塘系统——立体种养

效益: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和经济效益

注:体种植作物组合的原则:选择形态、生理、生化、生态特性互补的物种进行搭配。

5、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员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

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一个食性环节

生态意义: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本单元;

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

食物网:一种生物以多种生物为食,同时又被多种生物取食,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

生态意义:食物网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能量利用效率。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环境、生物和生物紧密联系起来的结构.

6、食物链加环类型:生产环(如在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畜牧渔养殖业)、

增益环(如用粪、沼气养殖蚯蚓、蝇蛆,用于喂猪、鸡、鱼)、

减耗环(如引入天敌,减少生产损耗)、

复合环(如建立沼气池;稻田养鱼,增产、灭草灭虫减耗,同时增加动物产品)、

加工环(如编织篮、筐、草帽、凉席、密度板、燃料等)

注:食物链加环并非越长越好;食物链加环要讲究综合效益。

食物链加环的作用:(1)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3)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7、设计食物链、网结构的原则:

①填补空白生态位,增加产品产出。

②使废弃物质资源化,提高废弃物的利用价值。

③减少养分的丢失浪费和能量的无效损耗。

④扩大产品的多样化,广开就业门路,增加收入。

⑤实现环境净化,提高生态效益。

8、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指在生态系统内合理安排各种生物使他们的生长发育及生物

量积累的时间相错有序,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一种时序结构。(农业生产

中,调节时间结构的方式为间作、轮作、套作、轮养、套养等)

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价值转化、信息传递。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2、农业生态系能量:

来源:(1)太阳能③④

(2)辅助能:除太阳辐射能以外,其它进入系统的任何形式的能量。分为自然辅助能、人

工辅助能。

①自然辅助能:在自然过程中产生的除太阳辐射能以外的其它形式的能量

②人工辅助能: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地投入的各种形式的能量(分生物辅助能、

工业辅助能)

生物辅助能:来自生物有机体或有机物的能量。如畜力的做功,有机肥、种苗

的化学潜能。

工业辅助能:来自工业生产中的各种形式的能量。包括石油、电等形式直接

投入的和化肥、农药、农膜、机械等等形式间接投入的能量。3、(1)生物辅助能一般是农业系统内部能量的再利用,表示归还率,是有限的;封闭形式的投入。

(2)工业辅助能表示对该系统能量的补充。开放形式的投入。(资源量、形式、成本、环境影响不同)

(3)生物辅助能/工业辅助能,称人工辅助能的组成(投能结构)。

产出生物能/投入人工辅助能,称人工辅助能的能效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人工辅助能投入量,称为人工辅助能投入水平

4、生物质能:主要是植物或其被动物转化的排泄物等生物有机质储存的能量。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6、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员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食物营养关系将彼此联系起来的链

条。

类型: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

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个食性环节

绿色植物:第一营养级

草食动物:第二营养级

肉食动物:第三营养级

食物网:多条食物链交错形成的网络。

生态效率:食物链各营养级上能量的转化效率。

十分之一定律:生态系统中,能量在食物链上流动,上一营养级大约只能固定下一营养级能量的10%,这种规律称之为十分之一定律。

生态金字塔:当生态系统的营养级由低到高排列时,其个体数目、生物量及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的塔形分布。

7、能流路径:(1)太阳辐射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成为生态系统能量主要来源;

(2)植物有机质形式的化学潜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3)化学潜能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组分内,或者随着产品等输出离开系统;

(4)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热能,离开生态系统;

(5)辅助能起辅助作用。

8、生产力是农业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分为:

初级生产(植物,光合):

次级生产(动物,转换);

系统生产力(最终产品,生物维持量)

9、提高初级生产力方法:间套复种、育种、改良生产环境和条件、生产技术、充分利用非

耕地。

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

(1)发展草食动物充分利用富含纤维素的有机物质;(2)控制环境,管理水平。

(3)发展水生生物,提高能量利用效率;(4)利用腐生食物链,增加能量利用层次;

(5)优化饲料喂量与配比,提高转化效率;(6)优化畜禽结构,优质、高效;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

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

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

2、地质大循环:指化合物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

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队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经过五大自然圈循

环后,再被生物利用的过程。

特点:时间长,范围广,是闭合式的循环

3、生物小循环:生态系统环境中的元素或化合物被生物利用后返回环境,不经五大自然圈

层的循环,又相继被生物利用的过程。

特点: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式的循环。

4、库:物质在循环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分为:

(1)储存库:即环境库,容积较大,物质交换活动缓慢。如大气库、土壤库、水体库等。(2)交换库:即生物库,容积较小,与外界物质交换活跃。如植物库、动物库、微生物库。

源:产生与释放物质的库。

汇:吸收与固定物质的库。

流: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

5、周转率(更新率):指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某一组分(库)中的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所流

出的量或流入的量占库存总量的分数值。

单位时间交换量

周转率= ————————

库存量

周转期(更新期):是库中物质全部更换平均需要的时间,也是周转率的倒数。

6、物质循环的特点:(1)物质不灭,循环往复(物质不灭定律)

(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质能作为一个统一体,

其总量在任何过程都保持不便的守恒量.

(3)物质循环的生物富集

(4)没有生物则难于循环

(5)生态系统对物质循环有一定调节能力

(6)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7、几种重要的循环:

(1)水循环:降水(P)、蒸发(E)和径流(R)在整个水循环是3个最重要的环节。

海洋水平衡:E=P+R 陆地水平衡:P=E+R

影响农业水利用效率的因素:灌溉工程条件、作物配置与布局、灌溉方式、耕作方式、施肥

条件。

农业节水措施:①雨水汇集利用工程措施②渠系输水过程节水工程措施

③田间灌水过程节水工程措施④农艺节水措施⑤管理节水措施(2)碳循环:光合作用是推动碳循环的主要动力

碳循环的基本途径:(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2)大气CO2——植物(个体)

(3)大气CO2——植物——动物——微生物(食物链)(4)大气CO2——植物——动

物——化石(5)大气CO2——水体碳酸盐——沉积物(地质大循环)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1)化石能源消费与碳循环(2)经济发展与碳循环(3)

农业活动与碳循环

温室效应及对农业的影响:

1)温室效应:由大气中的CO2、CH4、水蒸气、N2O、O3等气体成分吸收长波辐射而使地球保持较高温度的效应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引起温室效应加强而导致的全球温度升高、降水量增加、海平面上升等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生态和环境变化。

温室效应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作物分布、种植制度、作物产量变化;洪涝旱灾害、病虫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变化)。

土壤有机碳固定机制:化学稳定机制、团聚体物理保护机制、生物学机制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因素:土壤理化性质、温度和水分、农业耕作措施(3).氮循环:全球氮循环的主体存在于土壤与植物之间。

氮的循环过程:氮的固定、生物有机体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①氮氧化物废气排放

②氮肥施用及氮素的损失

农业活动氮素流失主要途径::反硝化、氨挥发、淋失、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

(4)磷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大部分的磷以钙盐的形式长期地离开循环而在海洋中沉积起来;以岩石为主要贮藏库

(5)硫循环:从大气进入陆地:干湿沉降

酸雨:指由于酸性物质(硫酸与硝酸)含量较多而使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8、

9、保持农田养分平衡的途径:

1)种植制度中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及其类型。(油菜、豆科、禾本科)

2)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水旱、豆禾)

3)实行农林牧结合

4)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的归还率

5)平衡施肥、全价饲料

6)减少肥料、养分的流失通道。

10、物质循环的平衡:(1)输入输出平衡(2)元素在各个环节运动速度均衡

(3)系统内各元素的比例均衡

11、环境污染的根本问题:元素或物质在局部积累

12、生物放大作用:当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沿着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并逐渐累积,使

其残留浓度逐渐增大,顶级生物忍受最高浓度的现象。

特点:不易代谢、不易转化

第六章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和资金流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指能引起生物生理、生化和行为变化的信号。

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以物理过程为传递形式的信息称为物理信(2)化学信息:信息素:生态系统中由生物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参与化

学传递信息,协调各种功能,这种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通称为信息素。

(3)行为信息:许多植物的异常表现和动物异常行动传递了某种信息

(4)营养信息:指环境中的食物及营养状况

2、

3、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输入含一定劳动的社会资源,经过劳动生产,

成为新的产品输出,新产品含有更高的价值,并在销售之后得到实现的价值流过程。

4、农业生态系统资金流与能物流有两种关系:耦联关系、独立关系。

5、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

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6、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机制:包括内源稳定性机制和外源调控机制

7、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特点:

调控机制的基本特点:兼有中心式调控和非中心式调控(自然生态系统属非中心式调控;人工控制的系统属中心式调控)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有自然调控、人工直接调控和社会间接调控

自然调控:程序调控、随动调控、最优调控、稳态调控

稳态调控:系统抵抗干扰和受干扰后迅速恢复的趋于稳定发展的调控稳态调控靠两种机制: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及系统的负反馈作用

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在一个系统中,具有同一功能的组分数量供大于求。

反馈作用:系统的运行结果作为控制信息被回送,重新成为同一系统的输入

成分或控制信息。(负反馈和正反馈)

8、生态失调: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压力或冲击超过了生态系统的生态阈值时,系统的自我调

节能力降低或消灭,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生态系统衰退或崩溃生态重建:生态平衡失调时,为了防止系统逆行演替,人工通过相应的调节和控制,使破坏的生态平衡得到恢复,并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第七章农业资源与系统诊断

1、资源:(广义)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现实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

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

资源是动态的

分类: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或人力资源

2、农业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联系到农业利用的那一部分。

农业资源的分类: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资源

农业自然资源:再生资源、非再生资源和非耗竭性的资源

农业社会资源:人口与劳力资源、农业科技生产力

.农业资源的特征:地域性和节律性、多用性和有限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稳定性和变化性。

3、成本外摊:农业生态系统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消耗了自然资源成本和利用了生态环境

成本,但没有在系统的成本核算中得到反映的现象。造成系统成本核算小于全部实际成本,生产规模过大。

收益外泄:指系统在生产过程中使自然资源增殖,改善了资源环境,但不能在系统核算中体现的现象。造成系统收益核算小于全部实际收益,生产规模过小。

4、自有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

资源经济学第一定律:若资源价格和银行利率的变化没有受到政府或个别大产业的控

制,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市场调节会使得平均资源市场价格的相对变化

率等于银行利率随时间的变化。

5、公共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

资源经济学第二定律: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以公共资源形式存在的生物种群数量会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在这个水平上对其开发利用的收益恰好等于其成本。

6、克服经济外部性的办法:

(1)经济外部性的资金内部化措施:通过恰当的收费、罚款、赔偿、提高税率等手段(2)经济外部性的产权内部化——资源环境产权的界定。

高斯理论:在市场充分发育和交易成本足够低的条件下,不管产权界定给谁,经济外部性问题都可以通过资源的产权确定来解决,而且产权的确定会同时使资

源利用的社会总效益达到最大。

(3)教育与宣传

(4)技术办法

7、生态补偿:对生态友好行为的外泄收益通过资金手段使其内部化的方法。

8、农业的效益:

(1)农业的社会效益:指农业满足人类社会最基本需求的效益,包括吃、社会稳定等方面。(2)农业的经济效益:指农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效果。

遵循收益递减规律:单位土地的收入随某一资源投入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经济现象。

边际效益:收益递减规律支配下的最佳资源投入水平和收益水平。

(3)农业的生态效益:指农业在利用、保护和增殖资源,对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影响效果。三者间的关系:

三效益的表现特点:(1)社会效益是最直接最迅速的表现

(2)经济效益表现较缓慢

(3)生态效益表现相当长远和间接

关系的实质:农业近期、中期和长期效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有

矛盾与统一的两面。

矛盾:过分强调一方,就会损害另一方或两方。

统一: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9、农业具有多功能:①农业社会功能②农业环境功能③农业经济功能

10、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发展新思考:1)农业的非产业化(不用产业发展规律指导)

2)农业的生态化(生态功能第一)

3)农业的环保化(保护和恢复环境)

4)农业的安全化(基本供给安全保障)

5)农业布局新理念

11、生态足迹: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要维持某一物质消费水平下的某一区域人口生存消耗所

需要的土地(水域)面积。

生态承载力:为该地区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的面积。

生态盈余(生态赤字)=生态承载力(供应)-生态足迹(需求)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末考备考复习参考资料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大秘诀,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力技巧。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自身实际就本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自行补充完整,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军军 第一部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一、生态农业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合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2、产生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生态农业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一化,水土流失等。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1、整体效应原理; 2、生态位原理; 3、食物链原理; 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 5、生物的相生相克原理; 6、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2、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基质化、能源化); 3、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水土保持技术); 4、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第二部分: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业资源分类 1、按可更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2、按贮藏性可分为可贮藏性资源和流逝性资源。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全资料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在一定空间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比希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即最小因子定律。 种群调节:指种群数量的控制。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与死亡、迁入与迁出两方面决定的,所有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环境因子、生物因子都对种群的数量起调节作用。 4 、种群:在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分布: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或聚集的。其增长型:在无环境限制下成指数式增长;在环境制约下成逻辑斯蒂增长。)。 5 、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其中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6、群落: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群落。群落的水平结构特点: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 片状或斑块状镶嵌。垂直结构的特点:成层性(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地被层)。 7、边缘效应: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

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或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或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过渡区域称为边缘效应)。8、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想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9、顶级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发展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顶级群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10 、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1 、十分之一定律: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12、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其类型有数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13、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

农业生态学第三章第四章重点考题

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在相同条件下,作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是一样的。 生态入侵:由于生态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圣经条件的特殊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是的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 填空题: 3逻辑斯蒂曲线分为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5个时期。 4种群利用空间的方式可分为分散利用和共同利用两大类。 7物种多样性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类。 11.群落呈斑块状镶嵌是由亲代散布习性、环境的异质性和种间相互关系所决定的。简答题: 1.简述逻辑斯蒂曲线的意义。(4分) 答:1.他是许多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的两个参数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论中的重要概念,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而k表示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浓度8.成层的生态学意义。 答:1.生物群落的成层性使单位面积内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生物种类和数量。 2.可以产生更多的生物物质,同时以复杂的营养结构维持着系统的相对稳定。 3.为人类合理栽培作物群落提供了可贵的依据。 4.缓解不同生物对环境的利用压力扩大利用环境的范围。 四:问答题 1.试论述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种群间相互作用可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两种。正相互作用按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种类型,种间结合也是一种正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三种关系。 在农业中的应用: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 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 3.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 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2.顶级群落的定义及特征以及顶级群落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演替中群落结构变化开始较快,随着演替的进行,变化速度减慢而趋于稳定。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级,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做顶级群落特征:1.它是一个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到平衡的稳定系统 2.其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恒定 3.有机物质的年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之和达到平衡,没有生产的净积累,其现存量上下波动不大。 4.顶级群落如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地存在下去。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对撂荒地植被演替的控制 2.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作物演替利用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绪论 生态学——海克尔H.Haeckel :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866)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2、系统的整体性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受人类的控制2、农业生产系统的净生产力高 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能较差 4、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制约 6、农业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区域性表一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类别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生物构成生物农业生物、人类 环境组分自然环境人工调控 系统稳定性高低 开放性封闭开放 净生产力低高 服从规律自然规律自然和经济规律 第二章 §2.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 人工环境:包括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 最小因子定律: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谢尔福德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概念合并为耐性定律。 对耐性定律的补充: 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2、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4、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他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5、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趋同适应: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之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出现很相似的现象,其结果使不同种的生物在形成、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很强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之间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生态型: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生态型的形式: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生活型:指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境:指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生态位:是生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性。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2.2 种群 种群: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 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1、空间分布形式:随机型均匀型成丛型(聚集型)

农业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总结

第一章 1.请您分别从生态学危机,农业危机和还原论危机说明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业生态学必然会得到发展? 2.试述下述概念: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系统。 3.请谈一谈为什么生态系统会产生其组分没有的特性?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主要区别? 4.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科学体系中其他主要学科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 1.请谈一谈环境对生物制约的规律。生物是适应环境的结果?生物对环境只有被动适应吗? 答: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哪一种营养物质。 2,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对植物生长而言,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 2.描述种群的结构主要用什么参数?种群的分布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1,种群大小和密度,种群大小是指在一定面积和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种群密度,单位面积内种群的数量。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分为稳定性,增长型,衰退型,性比: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中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磁性和雄性的比率。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4,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在没有任何环境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值速率,为内禀增长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5,种群的空间分布和阿利氏原则,种群的分布有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聚集的),阿利氏原则:每个生物种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过疏或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 3.种群增长的指数形式和逻辑斯蒂形式用什么方程描述?如何理解r对策生和K 对策生物适应环境的生活史对策? 答:1,种群在无环境条件限制下成指数增长,N T+1=λN t , λ=N 1 /N 0 , lgN T =lgN +tlg λ,dN/dT=rN呈J型增长。 2,种群在环境制约下的逻辑斯蒂增长dN/dT=rN(K-N)/K,N为变值。呈S型生长。r对策生物,个体小,繁殖速率快,成活率低,基数大,寿命短,环境变化适应性强。 K对策生物,个体大,繁殖较慢,个体成活率高,寿命一般较长,环境变化适应性差,易灭绝。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山西农业大学

它包括岩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两点补充:①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 林德曼):生态系统营养级之间能量的转换,大致十分之一转移到下一营养级,以组成生物量;十分之 生态密 。 ,因此,生态密度常大于粗密度。 (生殖潜能)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 rm。 (或最大密度),常用K表示。 包括

某一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积存的有机物质总量。 FO)或流入量(FI)占库存总量 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 根据受人类干扰和控制程度不同,生态系统可分为:原生自然生态系统、经过人类训化的生态系统、全人工设计控制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环境组分(能量环境、有机环境、无机环境)由辐射、气体、水体和土体组成。生物组分按功能分为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分解者)3种类群。 植物生态型的划分: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根据年龄锥体可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种群的分布有3种基本类型:随机的、均匀的、成丛的(聚集的)。 种群增长类型:指数型增长,逻辑斯蒂增长。 任何物种对其他物种的影响有三种形式:有利、有害、无利无害。 种群调节分为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数量和种群的遗传三个方面。 能流遵循的热力学基本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是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 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主要包括农田、草原、林地生产。 测定初级生产力的方法一般分为:直接测定、间接测定。常规的测定方法包括:直接收收获法、黑白瓶法、二氧化碳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同位素标记法、原料消耗测定法。 碳的储存库:大气圈、陆地生物圈、岩石圈、海洋。 固氮的途径通常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工业固氮。 生物群落按物种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 群落生态主要研究群落的结构、动态变化、内部关系及其分类分布规律等。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组成的物种结构(多物种配置)、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多级循环),以及这些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构成的格局。 农业生态系统的立体结构大体可以分为农田立体模式、水体立体模式、坡地立体模式、养殖业立体模式等。

农业生态学

水体污染及其植物的影响 作者:刘鹏通讯地址: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园艺08-2班 摘要: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密集,含有各种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产污水大量排入水体,再加上大气污染物质、矿山残渣、残留化肥农药等被雨水淋浴,以致各种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超过了水的自净能力,水质显著变劣,即为水体污染。 关键字:分类,危害,防治,措施 前言:目前,我国水体污染十分严重。据调查的全国27条河流中有15条被严重污染。污染水体物质主要包括:重金属、洗涤剂、、氰化物、有机酸、含氮化合物、漂白粉、酚类、油脂和染料等。水体污染不仅人类的健康,而且危害水生生物资源,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一般讲,环境污染中的五毒是指酚、氰、汞、铬、砷。 一、污染源分类 水体污染源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型。 1、自然污染源指自然界本身的地球化学异常释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 2、人为污染源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对水体造成的污染。人为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 (1)工业污染源由于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不同工艺、不同原料、不同管理方式,排放的废水水质、水量差异很大。工业废水是水体最重要的污染源。它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 (2)生活污染源主要是生活中各种洗涤水,一般固体物质小于1%,并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需氧有机物类、病原微生物类及洗涤剂。生活污水的最大特点是含氮、磷、硫多,细菌多,用水量具有季节变化规律。 (3)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农村污水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素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 二、水体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受污染的水从各种途径对农业生产发生影响,主要表现是:对农植物生育产生直接影响,使产量降低;污染物对土壤产生影响,间接影响农植物生育。对农产品品质产生影响,降低其食用价值,间接影响人畜健康。 (1)氮过量危害 植物生育必须吸收大量氮素,缺氮不能高产,但灌溉水中若含氮过多,造成氮过量的危害,对植物来讲,氮就是污染了。 灌溉水中如果含氮过多,可造成植物的营养失调,导致徒长、倒伏,抗逆性差,易发生病害,成熟不良等问题,从而使植物减产,品质恶化。 (2)有机物的危害 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很多,它们的共同点是容易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进入农田后,在旱地氧化条件下,有机物分解迅速,变成二氧化碳和其它无机形态;在水田,分解过程消耗大量氧气,且氧化物(如三价铁)、硫酸根、锰等被还原,嫌气分解过程中生成的氢、甲烷等气体及醋酸、丁酸等有机酸和醇类等中间产物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经典生态学[重点]: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 (3)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 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1)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构成条件:①由一些要素组成;②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③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跟各个组成成分不同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基本特征: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2)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基本特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重点】;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的功能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随时间发生演变;生态系统内部保持有一定的平衡关系。 (3)生态系统的功能:四个信息——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

息。 (4)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概念[重点]: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点。三种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5)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组成: 1.生物组分(经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最重要的调节者与主体消费者——人类), 2.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基本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基本功能[重点]:1.能量流——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包括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2.物质流。 3.信息流。 4.价值流。 (6)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重点]:1. 生物构成方面:(1)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经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特定环境下经生物种群间、生物与环境间长期相互适应形成的自然生物群落(2)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2.环境条件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受到人类的调控与改造,以便农业生物能够更加高效地转化出人类所需的各种农副产品3.结构与功能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既包含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组分又包含了社会经济因素的组分。4. 稳定机制方面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建立了复杂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发展农业生态系统因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结构变短,自

论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文章编号:1000-2286(2002)05-0656-05 论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45) 摘要: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和变化规律的农业应用学科。它 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基础作用、综合作用、带动作用、关键作用和渗透作用。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经历了萌芽期、产生期、发展期,目前已迈入完善期。新世纪农业生态学应朝着以下方面发展:(1) 研究方法上,加强实验研究;(2) 实践应用上,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3)理论研究上,深化农业应用基础研究;(4)技术体系上,突出系统性、完整性和创新性;(5)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6)软件环境上,加强农业生态教育、增 强生态意识、提高生态素质;(7) 人才培养上,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人才。关键词:农业生态学;历史回顾;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Views on Agricultural Ecology and Its Developing Trend HUANG Guo -gin (Research Centre of EcoIogicaI Science ,JAU ,Nanchang 330045,China ) Abstract :AgricuIturaI ecoIogy is an appIied branch of Iearning about the interreIation ,interactive mechanism and variationaI Iaws between agricuIturaI bioIogy and agricuIturaI environment.It pIays the basic roIe ,comprehen-sive roIe ,impuIsive roIe ,key roIe and infiItrating roIe in promoting the sustainabIe deveIopment of agricuIture.Hav-ing experienced its sprouting ,forming and deveIoping phases ,agricuIturaI ecoIogy has now come into its consum-mate phase.In the new century ,agricuIturaI ecoIogy shouId deveIop in the foIIowing aspects :(1)strengthening ex-perimentaI research in research approaches ;(2)emphasizing appIicabiIity and operabiIity ;(3)deepening the expIo-ration of the basis of agricuIturaI appIication in theoreticaI research ;(4)stressing systematicness and comprehen-siveness in the technoIogicaI system ;(5)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hardware buiIding ;(6)improving the education of agricuIturaI ecoIogy ,enhancing ecoIogicaI sense and raising ecoIogicaI guaIity in the software environment ;(7)going aII out to nurture muIti -abiIity personneI with creative power and practicaI abiIity. Key words :agricuIturaI ecoIogy ;review of experience ;deveIoping trend 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包括农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其基本任务是要协调农业生物与生物、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实现“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学在现代农业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多方面的作用[1,2] 。20世纪 农业生态学有了较快发展,进入新世纪,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又面临新的机遇。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分析和探讨。 收稿日期:2002-06-18 基金项目:江西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项目资助。本文于2001年10月13~17日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的“21世纪应用生态学科前沿报告会”上宣读。 作者简介:黄国勤(1962-),男,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研究 第24卷第5期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I.24,No.5 2002年10月Acta AgricuI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 Oct.,2002

中国科学院农业生态学2003真题

2003年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所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农业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30分) 1.农业生态系统 2.可存留性资源 3.密度调节 4.互利共生 5.生态位重叠 6.生境 7.食物网8.生活型9.生态入侵10.恢复生态学11.多元重复补偿12.偏利共生 13.生态效率14.循环效率15.生物圈 二、英文名词翻译(每小题0.5分,共10分) 1.General ecology 2. Terrestrial ecology 3. Ecological pyramid 4 .Entropy 5. Ecotype 6.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7 .Trophic strcture 8. Temporal structure 9. Natality mortality 10. Ecological strategy 11. Predator 12. Allelopathy 13. Commensalism 14. Protocooperation 15. Dominant species 16. Niche differentiation 17. Community succession 18. Climax community 19. Greenhouse effect 20. Artificial auxiliary energy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分40分) 1.什么是农业生态学?其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是什么? 2.农业生态系统与其他陆地自然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的区别?如何协调农业与环境的关系? 3.生态系统种群之间有哪些相互作用关系?如何应用这些生态关系来提高农田系统生产力? 4.什么是生态位理论?如何在农业生态系统优化构建中应用生态位理论? 5.什么是人工辅助能?它对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有什么重要作用?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请简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及其演替过程。举例说明顶级群落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请阐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举例说明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请阐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一般原理与方法。 4.请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转化的基本定律。 5.请阐述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和磷的循环特征及二者之间的主要差异。 五、自由叙述题(20分) 1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生态学的发展 1、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生态学形成初期,以研究动、植物个体生态现象为主,主要探讨生物体对其生存环境的各种外界因素的适应能力及其生理功能、形态结构特点等。 ●以后发展到种群生态研究,如生物物种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关系,生物物种进化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再进一步开始关注生物群落的生态现象,如一个特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分布的多样性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群落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等。 ●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生态学研究逐步由个体生态、种群与群落生态,最终走向生态系统生态研究,生态学的发展更为迅速,有关生态学研究的论文及著作不断涌现。 2、近代对生态学发展有突出影响的主要事件 2.l 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 A.G. Tansley(坦斯利)首次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概念,把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区城相互作用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从此,生态学开始进入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也标志着生态学已进入以研究生态系统为中心的近代生态学发展阶段。 2.2 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提出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R.L. Lindman(林德曼)通过对美国CedazBog湖泊生物量转移的定量研究,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的食物链动态”一文,指出生物量随食物链转移的规律,并提出著名的“食物链”和“生态金字塔”理论,为生态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美国生态学家E P Odum(奥德姆)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作了大量研究,并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写成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进一步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使生态学研究领域更为广泛。 2.3 系统论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系统论是20世纪30年代由L.V. Bertalanffy(贝塔朗菲)提出的;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C.E. Shemnon(香农)创立研究系统组分之间各种信息过程的信息论;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得到运用。这样使复杂生态系统研究在理论、方法及工具上日趋完善,为系统分析方法在生态学上的运用奠定了基础,使生态学研究进入定量、控制和应用方向发展阶段。 2.4 生态工程原理及技术应用生态工程(ecology engineering)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美国生态学家E P Odum(奥德姆)和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分别提出的,尤其是马世骏教授根据中国大量生态工程实践,归纳出"整体、协调、再生、循环"的生态工程原理。提出以生态学特别是以生态控制论为基础,应用多学科交叉综合,对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进行调控和优化,使生态学原理与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和实效。

农业生态学考试

农业生态学考试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其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4.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环基本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价值流,信息流) 5. 农业生态学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共十条) A.农业生态系统生物构成不同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物种类是经过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有关的生物。 B.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在驯化改良自然生物成为农业生物的同时,也在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调控和改造 C.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农业劳动过程包括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三大功能基础上,添加了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价值转化功能 D.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农业生态系统中需要人为的合理调节与控制才能维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性。 E.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比同一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 F.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高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这种“大进大出”现象,表明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远远超过自然生态系统 G.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特征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能量储存于活的生物体内或邮寄残屑中,可供系统自我维持之用。农业生态系统大量物质能量流向人类 H.养分循环特点不同: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较弱,流失率较高。农业生态系统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I.服从的规律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应同时受到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J.运行的“目标”不同: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是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生物利用,并使生物现存量达到最大。农业生态系统的“目标”是使农业生产在有限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因素的营养元素 7.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当这种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达到其一种生物的上下限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下来 8.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特定空间的同一种物种的集合体,是有生物个体组成的,具有可与个体相类似的特征(其空间分布有: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其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一方得力,双方得力<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原始协作>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 9.种群间相互关系在农业中的应用: A.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正相互作用,合理搭配林木及作物种群,以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全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4分*10个=40分) 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农业生态系 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途径和策略的科学。 2、系统即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围(边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 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的结构与功能,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 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即是指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组分功能之总和的特性。它靠系统有序为 基础。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又称整合效应 4、生态系统的准确定义,经历了坦斯利(1935)、林德曼(40年代)、奥德姆(1983)、骆 世明(1987)。骆世明(1987)认为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而言之:在一定的时空围,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称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组分在时空中的分布(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以 及组分间相互联系的有序状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6、分解者---指异养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等。由于它们的功能是把有机物还原成 无机物,因此,又称还原者。由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产过程都依赖初级生产,所以它们的生产过程又称次级生产;同理它们又次级生产者。 7、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包括物质和能量)供求关系。根据建立方式不同,可分为食物链结构和食物网结构。 8、食物链结构---以食物链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员间通过吃与被吃方式而彼此联系起来的食物营养供求序列。如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9、食物网结构—以食物网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食物网是指生态系统是由多条食物链相互联结而成的食物供求网络关系。 10、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11、农田生物是由多种农作物、稻田人工放养的鱼、蛙、红萍以及农田杂草、自然界昆虫、病原菌、土壤微生物等组成,其中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及肥料作物)是农田生物的主体。 12、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13、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是指某一种群中,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生物数目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常用年龄金字塔来表示。(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 14、种群的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记作rm。也叫作生物潜能(biotic potential)或生殖潜能(reproductive potential)。 15、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常用K表示。 16、【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17、原始协作是指两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例如:1)寄居蟹和某些腔肠动物的共生关系2)某些鸟类啄食有蹄类动物身上体外寄生虫,而当食肉动物来临之际,又能为其报警;鸵鸟与马的协作也很默契,前者视觉敏

农业生态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农业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发展 1、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其著作《有机体的普通形态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 学的概念,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互相关系的科学。 2、1971年,奥德姆在其所著作的《生态学基础》中,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的科学。 3、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生态学定义,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 4、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看成是一 个整体,提出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区域互相作用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 5、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

6、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提出系统论;40年代美国科学家香农创立信息论。 7、生态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有奥德姆和马世俊分别提出的。 8、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第二节 1、1983年正式确定在农业院校开设农业生态学课,并在1986年有国家教委将农业生态学 列为农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同时在部分农业院校开始试办农业生态专业。 第三节 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学系统。 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 径。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 第二章

第一节 1、系统:有互相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 整体。 2、一个系统的组成,必须满足3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第二, 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第三,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4、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 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 物环境互相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5、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6、生态系统分为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A专升本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A(专升本) 一、填空题 1、根据食性不同,食物链可分为__ _、、和。 2、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可分为三类,即、、。 3、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和。 4、竞争排斥原理又叫。 二、选择题 1.不属于环境因子的是: () A 空气 B 水 C 阳光 D 湿度 2.生产力最低的生态系统为: () A农田生态系统 B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C 沙漠生态系统 D 草原生态系统 3.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中螳螂属于:()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三级消费者 4.腐生食物链的是: () A虱子→人 B草→羊→狼 C玉米→蝗虫→青蛙 D稻草培育蘑菇 5.属于K对策生物的是: () A 大象 B 蚊子 C 蝴蝶 D 苍蝇 三、判断题 1.稻田养鸭可以减少杂草属于生物的化感作用。() 2.顶级群落不是恒定不变的。() 3.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中,如果螳螂所在营养级的能量为1个单位,那么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为100个单位。() 4. 活树上生出蘑菇属于腐生食物链。() 5. 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时间长。() 四、名词解释 1、能量的十分之一定理 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限制因子原理

4、种群 5、生态型 6、趋异适应 7、人工直接调控 8、生境 9、生态平衡 10、化感作用 五、简答题 1、顶极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 2、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农田施入氮肥后,氮肥的去向?如何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B(专升本) 一、填空题 1、生物多样性包括、、三方面。 2、生态系统具有、和三大功能。 3、热力学第二定律也称,因为能量总是从趋向,这个过程。 二、选择题 1、属于原始合作: () A狐狸与老虎B 地衣与大树C犀牛与犀牛鸟D 蝴蝶与蝴蝶兰 2、不能体现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 () A 动物冬眠 B 秋雁南飞 C 菊花9月开花D竹子60年一开花 3、一般在在生态系统中,如果生产者的能量为10000个单位,那么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为:() A 10 B 100 C 1000 D 500 4、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相同,会出现什么结果:() A 都死亡 B 和谐共存 C竞争能力强的生存,弱的消失D 不确定 5、生态系统由哪两个生态系统复合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