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十几减8、7练习)

青岛版数学(十几减8、7练习)
青岛版数学(十几减8、7练习)

十几减8、7练习

[教学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6~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计算“十几减8、7”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观察、操作中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8、7,理解计算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几减8、7”的减法,这节课先让我们先来做几道减法习题,看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还会把计算方法说给同桌听。

出示:14-8= 15-7= 13-7= 16-8=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与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汇报:学生交流方法,并相互补充。

预设1:破十法,把14分成10和4,10-8=2 2+4=6

预设2:想加算减法,8+(6)=14 14-8=6

预设3:连减法,把8分成4和4,14-4=10 10-4=6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把你喜欢的方法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十几减8、7的练习,通过学生的独立计算唤起计算方法的回忆,在交流中回顾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新知,为练习的展开做好铺垫。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师:同学们对与“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掌握的都不错,这节课让我们来一次闯关游戏,看谁表现的最棒!

1.第一关:加减大比拼(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比一比,算一算(见图1)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同桌都完成后互相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计算减法时可以想加法,初步体会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在练习的设计上创设游戏闯关的学习情境,能够激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算式我会填(见图2)

师:比一比谁填得又对又快。

学生完成后交流: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变化,得数也变化。

预设2:减数不变,被减数变大,差也变大……

对于能够正确表达出自己想法的学生都给与肯定、鼓励。

【设计意图】练习课不仅是对旧知的复习巩固,更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有新的探索与发现,此习题的设计正是让学生练习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善于思考的习惯。

(3)兔子和小鸡(见图3)

师:小兔与小鸡也想参加我们的闯关游戏,你能看图独立列算式吗?

汇报:图一 8+7=15 15-8=7 15-7=8

图二 7+9=16 16-7=9 16-9=7

师:你能说一说你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熟练应用“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在第一关中的表现很优秀,让我们进入第二关。

2.第二关:智力大考验(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看图列算式(见图4)

师:你能看图列算式,并说一说图的意思吗?

预设:12个小蛋糕,外面有7个,盒子里有几个?12-7=5(个)

预设:12-7=5(个)或5+7=12(个)对于这样的学生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再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信息、问题是什么,根据信息解决问题应怎样列式。

【设计意图】数学核心素养容包括思维的严谨。12-5=7和12-7=5两个列式似乎都能对本题进行解释,但两幅图意的问题指向明确,就是盒子中有几个,而数学列式的得数指向问题,所以12-7=5更合适。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2)勤劳的小猪(见图5)

师:你能帮小猪把西瓜搬回家吗?先算一算,再连一连。

学生独立完成后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

师:前两关都没能难住我们聪明的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三关,终极挑战。

3.第三关:终极大挑战(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1)折小船(见图6)

师:小兰和小强在折小船,你能读一读图中的信息和问题,并独立列式算一算吗?

学生完成后先同桌间交流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14-9=5(只),对于列加法的同学注意引导体会“一般列式的得数应与问题相对应”。

(2)学习用品超市(见图7)

①小明买了一个文具盒和一盒橡皮泥,一共花了多少元?

②订书机比文具盒贵几元?

③小军有15元,他能买什么?还剩多少元?

师:你买过学习用品吗?买东西时遇到了这些问题,你会解决吗?

引导学生先读一读题目,找一找需要的信息,再独立列式解决。

学生完成后进行交流,并说一说解决问题时需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折小船”和“学习用品超市”意在培养学生独立读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聪明小屋(见图8)

师:聪明小屋里藏着数字,你知道都是几吗?

引导学生先看第一组已经填好的数有什么关系,学生会发现“上面一个数是下面两

个数的和”,再让学生独立接着填。对有困难的学生要跟踪指导,或发挥优生的作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设计意图】此题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第一幅图发现规律,再将这种规律应用到解题中去,学生在观察、发现、应用的过程中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可真棒!大家经受住了闯关游戏的考验。你能想一想、说一说我们这节课学习哪些知识吗?

学生说一说后梳理总结:

预设1:“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破十法、想加算减法、连减法。

预设2:解决问题方法:读一读找准信息和问题,想一想用加法还是减法,看一看得数和问题是否对应。

[板书设计]

枣庄市薛城区临城街道南临城小学王薇

《十几减8》教案 高效课堂 获奖教学设计

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4课时十几减8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8。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十几减8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十几减8。 难点: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初步获得对减法意义的新体验。【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8+3= 9+5= 7+6= 8+5= 7+4= 9+2= 9+8= 8+7=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9十( )=16 8十( )=13 9十( )=15 8十( )=17 3.12-9=3,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教学新授 1.出示课本第13页例2图。 师:昨天我们在游乐园买了许多漂亮的气球。今天我们再到游乐园里买些风车吧。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图汇报:有12个风车,被小朋友买走了8个,还剩几个? 师:根据这张图,怎样列算式才能求出还剩几个风车? 学生汇报列式:12-8=。 2.探究“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 (1)师:“12-8”,你想怎样算?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的算法。(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3)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并板书。 ①12分成10和2,先算10-8=2,再算2+2=4。 ②8和4相加得12,所以12-8=4。 …… 3.补充练习:摆一摆,算一算。 让学生在书桌上摆出8个红圆片,再摆出5个黄圆片,然后再摆上大圆圈。 提问: (1)这种摆法表示什么意思?(8个红圆片,5个黄圆片,一共有13个圆片。) (2)再用虚线套住8个红圆片,这种摆法又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列式?(13—8=5或13—5=8)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3页的“做一做”第1题。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8、7》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8、7》教案 Teaching plan of "ten minus eight, seven" in first grade mathe matics volume II of Jiangsu Education Press 编订:JinTai College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8、7》教案 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1.2《十几减8、7》 教学目标: 1.在十几减九的基础上学习计算十几减八、七 2.运用多种方法解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教学中 初步渗透被减数不变 减数越大 结果越小 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八、七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计算十几减八、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8+7= 8+5= 7+6= 7+4= 8+9= 7+7= 4+8= 6+7= 7+3= 8+8= 6+8= 7+9= 10-8= 10-7= 13-9= 17-9= 当学生口答13-9=时 教师让学生讲讲怎样想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此题 (方法1、10-9=1 1+3=4;方法2、13-3=10 10-6=4;方法3、9+(4)=13 13-9=4) 二、新课

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和答案

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第6章平行四边形 一、选择题 1. 菱形具有而矩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A.对角相等B.四边相等C.对角线互相平分D.四角相等2.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长为x、y,一边长为12,则x、y的值可能是() A.8和14 B.10和14 C.18和20 D.10和34 3. 下列说法中的错误的是( ). A.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B.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C.一组对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D.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 矩形的两条对角线所成的钝角为120°,若一条对角线的长是2,那么它的周长是() A.6 B.C.2(1+ )D.1+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B.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C.平行四边形的对角互补,邻角相等 D.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6. 若∠α与∠β的两边分别平行,且∠α =(x+10)°,∠β =(2x-25)°,则∠α的度数为() A.45°B.75°C.45°或75°D.45°或55°7. 若菱形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为10cm和24cm,则这个菱形的周长为()A.13cm B.26cm C.34cm D.52cm 8. 正五边形各内角的度数为() A.72°B.108°C.120°D.144° 9. 如图所示,EF过矩形ABCD对角线的交点O,且分别交AB,CD于点E,F,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矩形ABCD面积的(). A.B.C.D.

10. ABCD中, ∠A比∠B小20 0 ,则∠A的度数为( ) A.60 0 B.80 0 C.100 0 D.120 0 11. 若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是40°,则这个多边形是() A.六边形B.八边形C.九边形D.十边形 12. 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2倍,则这个多边形是() A.四边形B.五边形C.六边形D.八边形 二、填空题 13. 已知平行四边形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1,0)(0,2)(2,0),则在第四象限的第四个顶点 的坐标为___________。 14. 已知正方形ABCD中,点E在边DC上,DE=2,EC=1(如图),把线段AE绕点A旋转, 使点E落在直线BC上的点F处,则F、C两点的距离为____________ . 15. 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实验田里种植四种不同的农作物,现将该实验田划成四个平行四边形地块(如图),已知其中三块田的面积分别是10m 2 ,15m

《十几减8》备课教案

十几减8 教学目标: 1.通过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使学生主动获取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3.初步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题目。 教学难点: 亲历探究过程,理解“十几减8”的算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多媒体出示口算:) 15-9= 17-9= 11-9= 13-9= 19-9= 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点击算式,媒体出示答案。) 小结:计算十几减9时,我们一般可以采用想加算减,或是用破十减的方法。 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减法。 请看这幅图:老师呢,给你们讲个故事: (课件出示)星期天小明、小芳和小红去游乐园玩,正好碰到熊猫盼盼在卖风车,一阵微风吹来,风车翩翩起舞,可好看了!小明、小芳和小红围了过来,小明说:“我们要买8个。”熊猫盼盼说:“小朋友们你要帮帮我,现在还剩下几个风车呢?”聪明的小芳不禁数了起来,“一共有12个风车。”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使数学问题在富有童趣的两只小猫的争论中自然提出,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要知道风车还剩几个?怎样列式呢?说说为什么? 1.独立算法,合作探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2-8=4(条)。 你是怎么计算出12-8的?能给熊猫盼盼讲一讲吗? 每个人的想法可能不同,小组内讨论讨论,比一比,哪一组帮菲菲想的方法最多。 【设计意图:联系情境问题的尝试计算,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是源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也是课程标准中“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新理念的体现。】2.交流汇报算法。 学生汇报的算法可能有: a.把12分成10和3,10-8=2,2+2=4。 b.8+4=12,12-8=4。 c.把8分成5和3,12-3=9,9-5=4。 d.画出12个风车,圈出其中的8个,数一数还剩几个风车就行了。 …… 【设计意图: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相结合,使算法更丰富,更自由,更灵活,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使学生充分体会“合作”意义之所在。】 3.尝试运用,多种择优。 熊猫盼盼从小朋友这里得到了这么多好方法,高兴坏了。它灵机一动,决定考考小明:“一共有15个风车,卖了8个,有本事算一算还剩几个风车?” 谁知小明马上计算出15-8=7。同学们能猜猜,它用哪种方法算的这么快呢! 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除了类似以上四种方法外,还有学生可能这样想: 8+7=15 15-8=7(教师补充板书。) 【设计意图:尝试练习在生动的情境中自然进行,不仅巩固了多种算法,同时使学生有意识的对算法进行了对比和选择。】 小结:同学们用以上几种方法都能得到正确答案,计算时你要向cat哥哥学习,在众多的方法中,选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小朋友们,愿意与小明、小红一起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再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 1.课本13页圈一圈、算一算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圈一圈图中的白菜和玉米,再次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十几减8的问题。 2.动脑筋计算。

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

期中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 1.有下列说法:(1)无理数就是开方开不尽的数;(2)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3)无理数包括正无理数、零、负无理数;(4)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其中正确的说法的个数是() A.1B.2C.3D.4 2.下列各组数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一组是() A.6,8,12B.1,4,C.3,4,5D.2,2, 3.若顺次连接四边形ABCD各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矩形,则四边形ABCD一定是() A.矩形 B.菱形 C.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 D.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 4.()2的平方根是x,64的立方根是y,则x+y的值为()A.3B.7C.3或7D.1或7 5.若不等式的解集是x>a,则a的取值范围是()A.a<3B.a=3C.a>3D.a≥3 6.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A. B. C. D.

7.已知点P(2﹣4m,m﹣4)在第三象限,且满足横、纵坐标均为整数的点P 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8.如图所示,四边形OABC是正方形,边长为4,点A、C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点P在OA上,且P点的坐标为(3,0),Q是OB上一动点,则PQ+AQ的最小值为() A.5B.C.4D.6 二、填空题 9.计算:+(π﹣2)0﹣()﹣1=. 10.的算术平方根等于. 11.一个正数x的平方根为2a﹣3和5﹣a,则x=. 12.如果关于x的不等式(a+1)x>a+1的解集为x<1,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13.如图,在菱形ABCD中,M、N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AM=AN=MN=AB,则∠C的度数为. 14.如图,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分别是3、5、2、3,则最大正方形E的面积是.

十几减8,7 教案

第二课时十信息窗二十几减8、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十几减9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十几减8、7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8、7,进一步理解和掌 握做减法的思考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十几减8、7,理解计算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迁移学习方法 8+9= 8+8=7+8=7+6= 14-8= 10-6=13-9=18-9= 选几题让学生讲讲怎样想的? 二、情境导入 (多媒体出示)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划船。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图意,并提出问题。 提问:还剩几只船? 还剩几瓶矿泉水?(板书问题并列式) 揭示课题:这样的题应该怎样计算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十几减8、7) 三、主动探索,掌握计算方法 1、探究算法。 谈话:“15-8=”你想怎样计算呢?先自己想一想。 小组合作学习,如果计算有困难,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可以怎样算,

把想法告诉组内的其他小朋友。 学生探索算法,组内讨论交流,把不同的算法在班级内交流。 反馈: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教师及时根据学生说的情况用学具演示,并相机板书算法。 方法1:看图数出来的。 方法2:分两次减8, 15-5=10, 10-3=7; 方法3:从10里减8再加5, 10-8=2, 2+5=7; 方法4:想加法算减法, 8+(7)=15, 15-8=7。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把这种方法告诉同桌,并把计算结果填在课本上。 反馈:你喜欢哪种算法?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吗?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已经一起把问题一解答出来了,你有办法来解决问题二么?赶快把你的办法告诉你的同桌吧! 2、知识迁移,教学“试一试”。 谈话:现在,老师想出题来考考你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板书算式:13-7= 13-8= 12-7= 16-8=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与同桌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当堂达标 自主练习第1题、第2题。 让同桌先相互说说图意,列式计算,并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算法。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先请同桌的小朋友相互说说,再告诉大家。 六、作业布置: 1、必做题:自主练习第3题、第4题。 2、选做题:自主练习第5题、第6题。

(完整)青岛版初二数学下册知识手册

初二数学 考点二、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用符号“□ABCD”表示,如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ABCD”,读作“平行四边形ABCD”。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对角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4)若一直线过平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交点,则这条直线被一组对边截下的线段以对角线的交点为中点,并且这两条直线二等分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S平行四边形=底边长×高=ah 考点三、矩形 1、矩形的概念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3、矩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4、矩形的面积 S矩形=长×宽=ab 考点四、菱形 1、菱形的概念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4)菱形是轴对称图形 3、菱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4、菱形的面积 S菱形=底边长×高=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考点五、正方形 1、正方形的概念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2019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同步试题第8章测试卷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x=-1不是下列哪一个不等式的解() A. 2x+1≤-3 B. 2x-1≥-3 C. -2x+1≥3 D. -2x-1≤3 2.如果a+b>0,ab>0,那么() A. a>0,b>0 B. a<0,b<0 C. a>0,b<0 D. a<0,b>0 3.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应表示为() A. B. C. D. 4.不等式x﹣2≤0的解集是() A. x>2 B. x<2 C. x≥2 D. x≤2 5.从下列不等式中选一个与x+2≥1组成不等式组,若要使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1,则可以选择的不等式是() A. x>﹣2 B. x>0 C. x<0 D. x<﹣2 6.两条纸带,较长的一条长23 cm,较短的一条长15 cm.把两条纸带剪下同样长的一段后,剩下的两条纸带中,要求较长的纸带的长度不少于较短的纸带长度的两倍,那么剪下的长度至少是( ) A. 6 cm B. 7 cm C. 8 cm D. 9 cm 7.不等式3x﹣1≤12﹣x的正整数解的个数是() A. 3 B. 4 C. 5 D. 6 8.函数y=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在数轴上可表示为() A. B. C. D. 9.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x﹣1<0的解集,正确的是()

A. B. C. D. 10.若关于x的不等式组无解,则a的取值范围为() A. a<4 B. a=4 C. a≤4 D. a≥4 11.不等式﹣3x+6>0的正整数解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无数多个 12.已知点M(1﹣2m,m﹣1)在第一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A. B. C. D. 二、填空题 13.当a________时,(2+a)x﹣7>5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14.自编一个解集为x≥2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________. 15.不等式x≥﹣1.5的最小整数解是 ________ 16.若代数式3x﹣1的值大于3﹣x,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7.不等式组的最小整数解是________ 18.已知方程|x|=ax+1有一个负根但没有正根,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9.若点P(x,y)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第四象限内的一点,且满足2x﹣y=4,x+y=m,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0.如图,数轴上表示的不等式的解________. 21.一次生活常识竞赛一共有25道题,答对一题得4分,不答得0分,答错一题扣2分,小明有2题没答,竞赛成绩要超过74分,则小明至多答错________道题. 22.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的整数解共有4个,则a的最小值为________.

一年级下册数学《十几减8、7、6》教案

一年级下册数学《十几减8、7、6》教案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一年级下数学书第13-14页 教学目标: 1.以“风车”“金鱼”为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初步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 识 2.注重让学生通过与小组及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多样性,并引导学生比较与优化方法,培养学生交 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十几减8、7、6”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十几 减8、7、6”。 教学难点:理解“十几减8、7、6”的计算算理 教学用具:口算卡片、实物投影、图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16-6-2=()13-3-4=() (2)10-8+4=()10-7+7=() (3)8+()=127+()=13 2、出示花朵图。 问:1)从12朵花里拿走9朵,你想怎么拿?为什么? 2)还剩多少朵? (设计理念:1、让学生会计算拆数,为十几减8、7、6的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做准备。2、让学生再次加深破十和连减的算理,让学

生有意识的明白计算的多样性,从而在讲8和7、6时,学生自然就会多样去想算法,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新授十几减8(例2) 出示例2主题图 1、收集信息,回答问题 1).在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能到前面边指边说吗?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3).你能完整地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吗? 4).要求“还剩几个”你能解答吗? 5).你是怎么算出答案出来的?把你的算法和同桌的小朋友 说一说,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 2.自主探究、比较算理并优化 1)让学生主动向全班汇报他的想法,师结合课件也可以适时引导生(见课件) 2)让生自己说说:哪种方法更好?你更喜欢哪种? 3)师小结:破十法、连减法和想加算减法,都有他的优势,小朋友觉得哪种方法更快就用哪种。 4)挑一种喜欢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运用新知,自主练习(书第13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 问题:(1)结果是多少? (2)为什么这么圈? 2)做一做第2题

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6-11章全册综合测试题

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6-11章全册综合测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二次根式中,是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A B C D 2.在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B.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C.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D.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3. 1 ,0.1010010001 3 π???(相邻两个1之间依次多一个0),其中无 理数是()个. A.1 B.2 C.3 D.4 4.如图,在△ABC中,∠ACB=90°,BC的垂直平分线EF交BC于点D,交AB于点E,且BE=BF,添加一个条件,仍不能证明四边形BECF为正方形的是( ) A.BC=AC B.CF⊥BF C.BD=DF D.AC=BF 5.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它的第三边长为() A.5 B C.5或4 D.5 6.函数y=﹣4x﹣3的图象经过() A.第一、二、三象限B.第一、二、四象限 C.第二、三、四象限D.第一、三、四象限 7.如图,Rt△ABC沿直角边BC所在直线向右平移到Rt△DEF,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BE=EC B.BC=EF C.AC=DF D.△ABC≌△DEF 8.如图,在矩形ABCD中,E,F,G,H分别为边AB,DA,CD,BC的中点.若AB =2,AD=4,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3 B.4 C.6 D.8 9.下列图形中,绕某个点旋转180°能与自身重合的图形有() (1)正方形;(2)等边三角形;(3)长方形;(4)角;(5)平行四边形;(6)圆.A.2个B.3个C.4个D.5个 10.化简:) A B C.D. 11.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 20 x x a +> ? ? -≤ ? 的整数解共有4个,则a的最小值为() A.2 B.2.1 C.3 D.1 12.已知(﹣5,y1),(﹣3,y2)是一次函数y= 1 3 -x+2图象上的两点,则y1与y2 的关系是() A.y1<y2B.y1=y2C.y1>y2D.无法比较二、填空题 13a=_____.14.一次函数y=﹣x﹣3与x轴交点的坐标是_____. 15.如图,将一根25㎝长的细木棒放入长、宽、高分别为8㎝、6㎝和 方体无盖盒子中,则细木棒露在盒外面的最短长度是㎝.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平行四边形单元测试题

平行四边形单元测试卷-命题:寿光泉水叮咚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总分____ 1、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A .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B . 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C .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D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菱形具有而矩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 )A .对角相等 B .四边相等 C .对角线互相平分 D .四角相等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D 的顶点A 、B 、D 的坐标分别是(0,0),(5,0)(2,3),则顶点C 的坐标是( ) A .(3,7) B.(5,3) C.(7,3) D.(8,2) 4、已知菱形的边长和一条对角线的长均为2cm ,则菱形的面积为( ) A.2 4cm 2 C.2 D.2 3cm 5、如图,在菱形ABCD 中,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如果EF=2,那么ABCD 的周长是( ) A .4 B .8 C .12 D .16 6、如图,在 ABCD 中,AD=2AB ,CE 平分∠BCD 交AD 边于点E , 且AE=3,则AB 的长为( ).(A)4 (B)3 (C) 5 2 (D)2 7、如图,在?ABCD 中,E 是AD 边上的中点,连接BE ,并延长BE 交CD 延长线于点F ,则△EDF 与△BCF 的周长之比是( )A 、1:2 B 、 1:3 C 、 1:4 D 、1:5 ⑥ ⑦ ⑧ ⑨ 8、如图,菱形ABCD 中,∠B=60°,AB=4,则以AC 为边长的正方形ACEF 的周长为( ) A .14 B .15 C .16 D .17 9、已知菱形ABCD 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6和8,M 、N 分别是边BC 、CD 的中点,P 是对角线BD 上一点,则PM+PN 的最小值= . 10、如图,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尺ABC 和DEF 在直线l 上滑动.要使四边形CBFE 为菱形,还需添加的一个条件是 (写出一个即可) 11、如图,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 ,正三角形OEF 绕点O 旋转.在旋转过程中,当AE =BF 时,∠AOE 的大小是 .

十几减8教案

十几减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关系计算十几减8,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减法想加法的思考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结合学生动手摆,动口说,培养学生的动脑筋、想问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十几减8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例1的投影片或图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出示下面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答. 8+5= 8+7=? 8+9=? 8+4= 8+10=8+6=? 8+8=? 8+3= 2.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用手势表示括号里该填的数. 8+()=12 8+()=15? 8+()=16 8+()=118+()=14? 8+()=13 8+()=17 8+()=18 谈话:刚才计算的两组题都是“8加几”的加法,今天我们要利用“8加几”的知识计算“十几减8”的算式,看谁学得认真,学得好,学得快.同时板书课题:十几减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片(杯子图).

先出示11个茶杯,然后用虚线圈去8个,引导学生说明图意.有11个茶杯,拿走8个,还剩几个 (2)启发学生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用减法计算,11减去8 板书:11-8 (3)引导学生想: 8加()得 11,因为8加3得11,所以11减8得3. 即 11-8=3,板书:3. (4)指名读算式11-8=3 2.教学例2. (1)启发学生摆学具,同时口述题意.

有13个圆片,拿走8个,还剩几个 (2)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使学生明确:8加()得13,8加5得13,所以13-8=5.(3)学生填书. (4)读算式13-8=5. (5)学生看书,边说题意边摆学具(例2右图)有15个正方形,拿走8个,还剩几个 (6)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启发学生明确: 8加()得15,8加7得15,所以15-8=7 (7)学生填书. (8)读算式15-8=7. 3.教学例3. (1)引导学生分组交流. 12-8=□ 想:8加()得12.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十几减8、7》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十几减8、7》教案教学内容: 本节学习教材在书本第15页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注重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对话的方式体现十几减几的生活原型。通过两只小猫从不同角度观察的情况抽象了数学问题,使学生感知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感性认识中探索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相关的计算题,并具有初步的用数学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对话、操作(摆实物或学具)、分析和推理等学习过程,探索出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体会交流的重要性,乐于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有跟同伴探究疑难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十几减8、7、6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破十法。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小黑板,小棒,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1-9= ()+7=15 ()+6=11 14-9= 8+()=13 ()+4=11 16-9= 7+()=14 3+()=12 2、对话激趣。 让学生观察15页小猫观鱼图。 图中有什么动物?(金鱼和小猫) 小白和小花都给大家提了个问题,你愿意帮助它们吗? 在观看小猫观鱼图和两只小猫的问题后,独立思考两只小猫提出的问题。想想自己准备怎么解决。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减法。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预设 (1)计算十几减8、7、6有几种方法?

(2)用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方法计算十几减8、7、6 有什么不同? (3)计算十几减8、7、6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二)出示自探提示: (1)要求黑金鱼的条数怎样列式? (2)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进行口算? (3)求花金鱼的条数怎样列式? (4)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口算的? 让学生结合自探提示自学课本内容,独立探究以上几个问题。 二、解疑合探(20分钟) 1.自探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自探结果。也可以一人说,其他四人听。 2.如果发现学生在自探过程中有困难的问题(如自探提示中的第3、4小题),可以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各自不同的意见进行评价,最后汇报交流。 1、从两只小猫的对话中知道了黑金鱼有5条,花金鱼有8条。 2、一条一条地仔细地数,花金鱼有8条,黑金鱼有5条。 3、要求黑金鱼的条数,13-8=5。 求花金鱼的条数,13-5=8。

青岛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已经开始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和期末测试来看,有少数学生认真,各方面表现突出,学习成绩过硬,学习比较努力,学习成绩优良,能按时完成作业,每次作业都能自觉完成。相反,每个班级还有部分同学要老师监督下才能完成,而且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够灵活,学习不够努力,缺乏学习自觉性,学习成绩不理想。要在本期获得理想发展,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1、有利因素: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数学知识掌握得较好,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上学期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2、不利因素:学生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与课业负担,不提倡学生买教辅参考书,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些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比较多的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学生欠缺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册书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科书以内容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为根本出发点;以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容易写、有趣些、鲜活些”作为本书的指导思想。 1、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体现的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情况和要求; (1)“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数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掌握中学数学最基本内容,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和实际应用打好基础。 (3)每章内容分清主次,加强基础,增加弹性。 (4)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情况,便于教师“教”与学生“学”。 2、教材的编写体系、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与图表系统; (1)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应用和拓展;(2)问题情境——激发动机——展现知识——实现应用。教材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其实现方式可以是:(1)改变教材中一些问题的提问方式;(2)教学内容的叙述中适当留下一些空白。 3、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重难点与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无理数分类、勾股定理、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法、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列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有关问题图形变换 1、平行四边形类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6章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对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平行四边形是几何中一个重要内容,如何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个重点,下面就对平行四边形的五种判定方法,进行划分: 第一类:与四边形的对边有关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二类:与四边形的对角有关 (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三类:与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

(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常见考法 (1)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角度、线段长、周长;(2)求平行四边形某边的取值范围;(3)考查一些综合计算问题;(4)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和直线平行;(5)利用判定定理证明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误区提醒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较多,易把对角线互相平分,错记成对角线相等;(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错记成“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后者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它只是个等腰梯形。 一、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矩形: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2)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3)判定定理: 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中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菱形:

《十几减8、7、6》教学设计

《十几减8、7、6》教学设计 执教:海珠区黄埔小学刘嘉欣 教学时间:2015年3月11日星期三第三节10:30—11:10 教学班级:一年1班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课《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材简析: 本课点还是运用“想加算减”和“破十法”来计算十几减8、7、6.课本通过买风车的情景图,围绕“12个风车,买走的重了8个,还剩几个?”这一问题,探讨“12-8”的计算方法;通过小朋友观察金鱼图,引出“13-7”和“13-6”的计算。由于有前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基础,因此学生会很自然地采用“破十法”或“想加算减”法计算十几减8、7、6。 在例题3的配套练习做一做中出现了一图两式和根据一道加法算式写两道减法算式,这里教师要结合计算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一图两式是:总数减去虚线一边的数,就得到虚线另一边的数。这样的数量关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来理解,初步获得对减法意义的新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十几减9时,已经对“想加算减”与“破十法”有了初步的感知和运用,学生在学习十几减8、7、6时,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知识进行迁移,自主探究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而在理解减法的意义上,则需要通过实际例子来帮助学生去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针对“风车和金鱼”的情景图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 2.注重让学生通过与小组及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多样性,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获得对减法意义的新体验,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十几减8、7、6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十几减8、7、6。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初步获得对减法意义的新体验。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8》教案解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8》教案解析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计算十几减8,能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试题。 2、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理解十几减8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3、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破十法”计算十几减8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用“破十法”计算十几减8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教科书 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动脑筋填一填 12=10+()=8+() 15=10+()=8+() 17=10+()=8+() 2、说出下面算式的得数,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10-9= 14-9= 13-9= 17-9= 15-9= (设计意图:复习十几减9的算法及有关数的分解,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课件,情境图,学生读取信息。 2、教师引导要求还剩几个怎样列式? 3、学生列式12-4=?引发思考。 (设计意图:看情境图读取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三)交流操作理解算理 1、怎么计算呢?用学具代替风车,试着摆一摆。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算法。 2、学生利用小棒研究并与同学交流。 (四)交流汇报展示算法 1、教师: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的? 2、学生汇报 我是把12根小棒分成10根和2根,从10根里减去8根,再加剩下的2根和2根合起来是4根。 3、教师演示课件,指导操作,突破难点。 4、进一步交流一下还有什么算法? 预设 生1:我用想加减法,想9+6=15,所以15-9=6。 生2:我用连减12-2=10 10-6=4 生:3:我是用数一数的办法,从12里一个一个减,减8个最后剩4个。 5、师生小结再现算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摆学具动手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

(完整版)青岛版初二数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初二数学下册教案 2014 12 6.4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中位线的概念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 能够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 3.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应用 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二、学习过程: 温故知新: 1、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与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三角形中位线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1) .三角形中位线定义: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2)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创设情境: 如图,为了测量一个池塘的宽BC,在池塘一侧的平■地上选一点A,再分别找出线段AB、AC的中点D、E,若测出DE的长,就可以求出池塘的宽BC,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6、三角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7、证明你的结论 已知:如图,DE是^ ABC勺中位线. 求证:DE// BC, DE=BC (二)自学例 题: 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的中点分别为E,F,G,H, 求 证:四边形EFGH平行四边? 巩固提升: 1、已知三角形各边长分别是8cm,10cm和12cm. 求:以各边中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周长. 2、求证: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 课堂小结: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出本节课的收获,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达标检测:(学生独立完成) 1、如图;三角形三条中位线组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探索新知: (一)自主学习课本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 2. 右图中的线段是怎样构成的? .3、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找出图中的中位线 (面积和周长)?说说你的理由。 2、已知:在四边形ABC呻,AB=CD E、F、G分别是 4你能说出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吗? 5、度量Z ADE与Z B,量出线段DE与BC的长你发现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3、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边AB,CD,AC,BD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GFH是平■行四边形

一年级数学十几减8教案

一年级数学十几减8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十几减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关系计算十几减8,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减法想加法的思考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结合学生动手摆,动口说,培养学生的动脑筋、想问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十几减8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例1的投影片或图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教师出示下面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答. 8+5= 8+7= 8+9= 8+4= 8+10=8+6= 8+8= 8+3=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用手势表示括号里该填的数.

8+()=12 8+()=15 8+()=16 8+()=118+()=14 8+()=13 8+()=17 8+()=18 教师谈话:刚才计算的两组题都是“8加几”的加法,今天我们要利用“8加几”的知识计算“十几减8”的算式,看谁学得认真,学得好,学得快.同时板书课题:十几减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片(杯子 图). 先出示11个茶杯,然后用虚线圈去8个,引导学生说明图意. 有11个茶杯,拿走8个,还剩几个? (2)启发学生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用减法计算,11减去8

板书:11-8 (3)引导学生想: 8加()得 11,因为8加3得11,所以11减8得3. 即 11-8=3,板书:3. (4)指名读算式11-8=3 2.教学例2. (1)启发学生摆学具,同时口述题意. 有13个圆片,拿走8个,还剩几个? (2)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使学生明确:8加()得13,8加5得13,所以13-8=5.(3)学生填书. (4)读算式13-8=5. (5)学生看书,边说题意边摆学具(例2右图) 有15个正方形,拿走8个,还剩几个? (6)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