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加热管制作工艺的设计..

电加热管制作工艺的设计..
电加热管制作工艺的设计..

毕业设计报告书

设计题目:电加热管制作工艺的设计

系部:电子信息系

专业:新能源应用技术

班级:能源0901班

指导老师:赵春柳

姓名:朱全珍

学号: G0931989 成绩:

电加热管制作工艺的设计

摘要

电加热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自从发现电源通过导线可以发生热效应之后,世界上就有许多发明家从事于各种电热电器的研究与制造。

电加热管是管状电热元件。由一根金属外管,一根置于其中的金属电阻丝之间,填入高密度具有良好导热性的绝缘材料制成。置于密闭或流动的空间用以加热空气;浸入液体用以加热水和其他溶液;埋入固体能多用以加热金属。管状电热元件具有结构简单,热效率高,强度好,安全可靠,轻便耐用等特点,已在民用、航空、船舶、石油、化工等行业被广泛应用。

此次设计的电加热管制作工艺,主要是让对电加热管知识一无所知的人通过这份电加热管制作工艺,可以了解基本的电加热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会处理一些紧急情况。不需要对每一个操作人员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只需要对一些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即可,从而大大降低对操作人员的培训,节省时间和费用。

关键词:电加热管;金属管;制作工艺

目录

一、电加热管的简单介绍 (1)

1.1电加热管的发展历程 (1)

1.2电加热管的组成 (2)

二、电加热管的工作原理 (3)

2.1氧化镁粉 (3)

2.2工作原理 (3)

三、电加热管制作工艺及工艺要求 (4)

3.1电加热管的制作工艺 (4)

3.2 电加热管工艺要求 (5)

3.2.1 绕线作业指导 (5)

3.2.2 开料作业指导 (6)

3.2.3缩管作业指导 (8)

3.2.4车管作业指导 (9)

3.2.5挖粉作业指导 (10)

3.2.6弯管作业指导 (10)

四、电加热管检验标准 (12)

4.1过程检验标准 (12)

4.1.1抽样及允收标准 (12)

4.1.2质量要求 (12)

4.2成品检验标准 (13)

4.2.1常规检查 (13)

4.2.2型式试验 (13)

4.3出货检验标准 (13)

4.3.1抽样及允许标准 (13)

4.3.2质量要求和标准 (13)

五、总结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一、电加热管的简单介绍

1.1电加热管的发展历程

加热管是通过通电的形式来实现加热目的的,这种加热管操作简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加热器。

电加热是将电能转换为热能的过程。自从发现电源通过导线可以发生热效应之后,世界上就有许多发明家从事于各种电热电器的研究与制造。电热电器的发展及普及应用也与其它行业一样,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从先进的国家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国;从城市逐步发展到农村;由集体使用发展到家庭、再到个人;产品由低档发展到高档。

二十年代以后在新的应用发展方面没有上一时期多,但是在这阶段内各种电热电器都曾重新设订、不断改良,成为加热管发展史上的提高阶段。在家用电热电器方面,各种器具都设计得更为美观、耐用和坚固,而且大部分都有自动温度和时间控制,避免了运用不得法、温度不适合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像电灶,烤面包器、烙饼器等都有自动控制。同时制造用料也加以改良,如采用质量良好的A 级镍铬丝,用氧化镁或氧化锆作绝缘体等。在工业方面,也和家用加热管一样,使用了自动控制装置及改用良好的材料,如熔腊锅、熔铅炉、各种大型烘炉、热处理炉等都得到普遍的提高和应用。

到四十年代以后,由于美国科学技术进步、电费便宜、发了战财、收入相对较高等原因,促成加热管进入普及阶段,1940年电熨斗在美国家庭普及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解放前我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动派的统治,加热管工业一直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解放后才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产品品种、数量和应用普及率上进入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

图1-1中所示热水器管和图1-2中所以豆浆机管是常见的电加热管。

图1-1 热水器管

图1-2 豆浆机管

1.2电加热管的组成

电加热管是由外套管、电热丝、引出棒、氧化镁粉及封口材料五大部分组成。外套管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成型,对外套管材质的要求是耐热、导热;引出棒的作用是导电、固定、连接;镁粉的作用是绝缘、传热;电热丝在使用时要绕成圈,其目的是增大电阻值、增强耐用性、提高发热效率和发热速度;封口材料主要是防止管口氧化镁吸潮、吸废气、废酸。电加热管的简单组成由图1-3所示。

图1-3 电加热管的组成

二、电加热管的工作原理

2.1氧化镁粉

氧化镁粉作为电加热管主要材料之一,对电加热管性能好坏影响非常大。电工级氧化镁粉的定义:是指电熔结晶氧化镁块经破碎并对不同颗粒尺寸或数目按一定比例配合,直接或改性后用于管状电热元件中作为在高温下导热的绝缘物质。按制作方法与主要用途可分为四类:普通型、低温防潮型、中温防潮性、高温型,最常使用的是低温防潮型镁粉和高温型镁粉(以下简称低温镁粉和高温镁粉)。

低温镁粉和高温镁粉的主要区别是:低温镁粉防潮但不耐高温,高温镁粉耐高温性能良好但不防潮,所以在制作过程中要根据所制作的加热管特性选择镁粉的类型,以达到工艺要求和降低生产成本。

氧化镁粉在工作温度时,要具有较高的导热性能能迅速地把热量传递到管表面上去,使电阻丝与管壁温度更接近;同时要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能,保障安全;氧化镁粉无论在常温或高温的情况下对发热丝材料和管材均无腐蚀现象。

2.2工作原理

在耐高温不锈钢无缝管内均匀地分布高温电阻丝,在空隙部分致密地填入导热性能和绝缘性能均良好的结晶氧化镁粉,这种结构不但先进,热效率高,而且发热均匀,当高温电阻丝中有电流通过时,产生的热通过结晶氧化镁粉向金属管表面扩散,再传递到被加热件或空气中去,达到加热的目的。

三、电加热管制作工艺及工艺要求

3.1电加热管的制作工艺

电加热管的制作工艺有四步:充填→压缩→成型→加工,一根加热管一旦经过压缩这道工序后就不可恢复。

影响制作工艺的三大因素是:使用环境、使用温度、使用目的。

简单的电加热管制作工艺如图3-1所示。

图3-1 电加热管制作工艺流程图

3.2 电加热管工艺要求

3.2.1 绕线作业指导

1.按工艺要求选择正确规格和材质的电阻线,按设备操作规程进行绕线操作。

2.首次先绕几条试串线测电阻,调整各绕线参数至串线电阻在工艺要求范围内,确定绕线长度。不同线圈的参数不同。换线要重新定参数。

3.将绕好的线洗干净,用物料盘装好放入烘箱内烘干。用不同线圈绕出的线若长度不同,要分开放置。

4.烘干后将电阻丝从烘箱取出,吹凉后用橡皮筋扎好,标明规格,置于干燥处。

绕线作业示范如图3-2所示,绕线机如图3-3所示。

图3-2 绕线作业示范

图3-3 绕线机

3.2.2 开料作业指导

1.按开料长度调整限位挡板位置,调整刀具高度和进刀深度在适合切管的位置。

2.选择对应产品的正确规格型号的长管从进料孔中穿过管夹至顶到限位挡板,右手扶住管端,左手推动进刀手柄将管切断(管口无毛刺和挤压变型等导致无法放入胶粒的缺陷)。

3.首次先试切几根,根据实际管长微调限位挡板。尺寸符合要求后方能批量作业(开料长度公差范围±0.5mm)。

4.将切好的管整齐排放在周转车上,做好物料标识。

开料作业如图3-4所示,开料机如图3-5所示。

图3-4 开料作业示范

图3-5 开料机

1.将填完粉的管擦干净放到送料机内,管的一端抵住进料箱侧壁。

2.启动缩管机和送料机进行缩管。

3.首次先缩几根,检察缩管后管的长度,电阻,直线度,缩管管径。符合工艺要求后方可批量作业。

4.全部检测完成后作好标识。

缩管作业示范如图3-6所示,缩管机如图3-7所示。

图3-6 缩管作业示范

图3-7 缩管机

1.按来料车管长度调好活动板架的位置,按来料管径调好两车刀的位置,拧紧所有固定螺丝。试车几根,长度和管口符合要求后才可批量作业,否则继续调试。

2.完成调试后,将待车管放入送料装置内,按车管机操作要求进行操作。

3.将车好长度的管两端的胶粒和胶片脱掉,整齐的摆放在周转车上。

4.车完一种管后,清理残余物料,报废品集中存放。

车管作业示范如图3-8所示,车管机如图3-9所示。

图3-8 车管作业示范

图3-9 车管机

1.选择相符挖粉刀,按挖粉机操作规程及技术要求,装好挖粉刀。

2.核实来料后进行挖粉,首次先做几支,请质检员首检,合格后继续(中、低温粉管挖粉深度2~5mm;高温粉管挖粉深度6~8mm)

3.管口、引棒无刮伤;管内壁无氧化镁粉附着;管口无涨大。

挖粉作业示范如图3-10所示,挖粉机如图3-11所示。

图3-10 挖粉作业示范

图3-11 挖粉机

3.2.6弯管作业指导

1.按产品形状,确定弯管步骤。选择相应模具,按工艺人员给定参数进行调模。

2.所有成型R位要进行压模处理(成型压模过程中不能有伤痕)

弯管作业示范如图3-2-11(a)(b)(c)所示。

图3-12(a)压膜

图3-12(b)手动弯管

图3-12(c)手动弯管

图3-12 弯管作业示范

四、电加热管检验标准

4.1过程检验标准

4.1.1抽样及允收标准

1.按照《检验抽样计划》抽样。

2.在制程巡查中,不能准确确定被检验群体数量,采取以每次10件作为样本。

3.允收标准(AQL)为0%。

4.1.2质量要求

1.绕线:发热丝的直径和合成成分符合规定要求;绕针符合规定要求;绕线电阻符合试流确认之电阻要求;绕圈平直,节距均匀,清洗干净。

2.串线:引棒的规格、胶粒的装配位置、串线电阻符合规定要求;引棒、胶粒和线圈无损伤、变形;串线位长度保证6~8mm,不可过短/过长。

3.焊线:线圈与引出棒点焊牢固;线圈的焊点有焊接熔池,无假焊或焊穿;线圈点焊后,焊点处无凸起,端部无线头。

4.切管:管材的直径、壁厚、合成成分及切管长度符合规定要求;管口无严重披锋、变形,管身无划伤、夹伤。

5.入粉:引棒偏心不超过1.0mm;入粉后管口无漏粉现象;导流管无磨损,挂钩无披锋;入粉后发热丝无拉疏、拉断现象。

6.压延(缩管):压延后电阻、管体长度符合规定要求;管体表面光滑,无杂物嵌入、无弯头现象。

7.车管:车管长度、切引棒长度、引出棒倒角、挖粉深度符合规定要求;管体无划伤、夹伤、引出棒无刮伤;挖粉后保持管身干净,无较粉末粘附。

8.高温退火/排潮:退火/排潮温度,各炉控参数符合规定要求;出炉后管表面颜色均匀一致,无花斑;高温排潮管出炉后,表面无氧化变黑现象。

9.钎焊或氩焊/喷砂:焊接位不能有气孔夹渣,表面不能有堆焊起瘤;喷砂面色泽一致,表面清洁。

10.成形:管身无刮伤、碰伤、严重变形,弯曲处无褶皱、开裂现象;主要装配尺寸符合产品图纸要求。

4.2成品检验标准

4.2.1常规检查

1.额定功率

2.绝缘电阻

3.外观:发热管标识清晰;不得有影响外观的锈迹、污迹、变形、变色,管身颜色均匀,并不得有显著的机械伤痕、弯曲处不得有严重皱纹或局部膨胀、凹凸现象。

4.结构:零配件检查

5.尺寸:管形符合图纸,确保装配。

6.气压试验:承受额定压力历时30秒钟气压试验无泄漏。

4.2.2型式试验

1.过载能力:工作环境下以1.27倍额定功率电压通电30分钟,停电5分钟,反复30次后循环过载试验后而不发生损坏,电气性能符合要求。

2.泄漏电流:工作环境下以1.17倍额定电压通电5分钟,泄漏电流≦0.5mA。

3.干烧试验:额定电压干烧8小时,自然冷却后电气性能符合要求。

4.浸水急冷试验:额定功率干烧5分钟,浸水急冷,30个循环后,耐压大于1500VAC/3S,绝缘大于200MΩ。

4.3出货检验标准

4.3.1抽样及允许标准

1.按照《检验抽样计划》进行抽样。

2.允收标准Ac为0.

4.3.2质量要求和标准

1.外包装箱应有耐久明显的标志。

2.产品标识清晰、无误。

3.产品外观符合《终检线外观检验标准》

4.尺寸及形位公差符合产品图纸要求

五、总结

历时近一个月的毕业设计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在此期间我的收获很多。不仅独立完成了电加热管工艺设计的全部过程,而且让我对所学、所用知识加深了理解。

在做毕业设计之前,我无从下手,根本就不知道毕业设计要怎么做。此时,周琳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经过周琳耐心的讲解,让我的思路一下清晰明了了。首先,按照老师的建议,完成提纲的设计,这样能够使自己的整体思路清楚;其次,深入了解电加热管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标准,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逐渐掌握了电加热管制作工艺和检验标准;最后,赵春柳老师在格式上对我的辅导,才使得我很好的完成这份毕业设计。

在整个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麻烦。例如,对原理、工艺的不理解,指标不明确等等,在老师和很多同事的悉心帮助、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才有了这份毕业设计报告。当然这份报告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因为接触电加热管这块知识时间较短,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和深入研究,对技术性较强的东西研究还不透彻,我会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努力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丰富自己的知识,解开自己的疑惑。

这次的毕业设计,不仅让我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理论联系实际不再是空谈;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东西,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熟悉了完成设计的步骤,也培养了我搜索信息的能力。总之,这次的毕业设计让我受益匪浅。

致谢

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毕业设计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紧张的心情也暂时放松了下来。当然这其中不止我一个人的功劳,作为一名专科生,我查阅资料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深度比不上本科生、研究生,在设计中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此我要对许多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不可能完成一篇研究方向明确、内容完整、格式正确的毕业论文。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指导老师周琳老师和赵春柳老师,周琳老师和赵春柳老师教学任务繁重,在百忙之中还要抽出时间为我们做毕业设计指导、督促我们,真是劳苦功高,从最初的选题到后来的两次指导经历,再到最后的论文内容的调整和格式的修订,周老师和赵老师都悉心教导,反复指点、督促,为我指出不足之处,细致入微。老师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再者要感谢的是我们公司的研发部的同事,他们平时忙于公司的新产品的研发,很难有空闲时间。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抽出时间帮助我选题目、拟定提纲,提供参考资料,审阅并提出修改建议,遇到不懂的专业知识,一遍一遍地讲解直到我领会、吸收。没有他们的耐心指导,我不可能完成这篇研究方向明确、内容完整的毕业论文。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辅导员孙成正老师,还有我的专业课老师——姚成老师、张世平老师和石莹老师以及其他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们,是你们耐心地教授我新能源专业相关知识,更教给了我学习方法,让我在今后的人生中路更好走。

毕业设计是我大学生活的一个句号,因为有了你们我才得以把这句号圆满地花在三年大学生活的版图上,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我也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谢谢!

参考文献

[1]电加热管作业指导书

[2]苏丽萍编著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李春雷管莉编著电子测量与电子产品检验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4]电加热管国家标准

氯甲烷的生产

一、氯甲烷的性质和用途 1、氯甲烷的性质和用途 氯甲烷是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的产物,包括四种化合物: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它们的物理性质见表10-1。 表10-1 氯甲烷物理性质 氯甲烷应用较广的是氯仿和四氯化碳,氯仿是一种不燃的优良溶剂,还广泛用于有机化工生 产的原料。氯仿曾作过手术麻醉剂,但它对肝脏有毒,且有其它副作用,现已不在使用。四 氯化碳受热蒸发时,其蒸汽可把燃烧物覆盖,隔绝空气而灭火,是常用的灭火剂。四氯化碳 主要用作溶剂、有机物氯化剂,纤维脱脂剂、谷物熏蒸消毒剂、药物萃取剂等,并用于制造 氟里昂和织物干洗剂,医药上用作杀钩虫剂。 2.二氯甲烷的生产方法

氯甲烷的生产方法有甲烷氯化法和甲醇氢氯化法。四氯化碳则还可以由二硫化碳氯化制取。本节主要介绍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 二、甲醇氢氯化法生产氯甲烷 1、生产原理 甲醇氢氯化制一氯甲烷有液相法和气相法。 (1)液相法 液相法是甲醇与盐酸反应,反应式如下: CH3OH + HCl??→CH3Cl + H2O 反应过程中有少量二甲醚生成: CH3OH??→(CH3)2O + H2O 一氯甲烷可制得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即: CH3Cl + Cl2??→CH2Cl2 + HCl CH2Cl2 + Cl2??→CHCl3 + HCl CHCl3 + Cl2??→CCl4 + HCl (2)气相法 气相法是气化后的甲醇与氢气在氯化器中反应,反应式为: CH3OH + Cl2 + H2??→CH3Cl + H2O + HCl 一氯甲烷再与氯气反应制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及四氯化碳。 采用液相法,其操作温度约为130~150℃;而气相法的操作温度大约300~350℃。气相法比液相法具有较高的设备生产能力。液相法通常是HCl和甲醇气态鼓泡通过液体催化剂,由于接触时间短,生产能力受到限制。工业生产中,液相法和气相法都被采用。这两种方法,除了反应器外,其它过程非常相似。 液相法催化剂是以氯化铁、氧化锌一类的金属氯化物的水溶液。气相法的催化剂通常是氯化锌、氯化铜和铝,沉积在硅胶等载体上。 2.工艺流程 甲醇氢氯化制甲烷流程如图10-5所示。

高效节能型大功率电磁加热器的研究与设计

高效节能型大功率电磁加热器的研究与设计(省级、校级2010 年) 河海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请表 张国玉,女,20岁,共青团员,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现任计信学院学生会秘书处副部长。获08~ 09年度学业优秀奖学金,在数学物理竞赛均获奖项,大一积极参加各项学校活动,并获取奖项。09年通过全国英语四级考试。我为人冷静,善于思考,对软件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有恒心和责任感,并且有着很好的团队精神。我的座右铭是努力过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一片空白。 宋佳佳,汉族,女,共青团员,山东烟台人,就读于河海大学(常州)计算机与信息学院09自动化1班。现任09自动化1班的团支书。在过去的半年里,我尽职尽责。在班长和组织委员的协助下,策划和组织过多次团日活动和志愿者活动,每一次活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使我收获很多。我们班级曾获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团日活动奖等。我喜欢帮助别人,在学习和生活给同学以帮助。我还加入了志愿者服务部,为学校和社会服务,并报名参加省运会志愿者,对于部门的活动我也积极参与,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忙碌于每月的活动的同时,我也不忘记努力学习,我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希望能在各方面做到最好。 所需实验室条件: 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常州)建立的创新实验室,主要功能就是为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提供必要的场所,近两年先后已培养了600

多名学生,近几百项科技制作作品。 项目名称 高效节能型大功率电磁加热器的研究 与设计项目编号① 项目所属 一级专业门类电气 工程 项目所属 二级专业类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项目实施 时间② 起始时间: 2010年4月完成时间:2011年6月 申请人或申请团队 ③ 姓 名 年 级 学校所在院系、专业 联系 电话 E-mail 主 持 人 黎 胜 2 8 河海大 学(常 州) 计算机与信息 学院自动化专 业 15151 97385 5 lishenghh uc@https://www.360docs.net/doc/b44058280.html, 孙 维 广 2 8 河海大 学(常 州) 计算机与信息 学院自动化专 业 15151 97383 2 978325412 @https://www.360docs.net/doc/b44058280.html, 成 员 孙 继 强 2 河海大 学(常 州) 计算机与信息 学院自动化专 业 13915 83213 9 139158321 39@139.co m

氯甲烷的合成

编号:No.40 课题: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生产氯甲烷 授课内容: ●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生产氯甲烷反应原理 ●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生产氯甲烷工艺流程 知识目标: ●了解氯甲烷物理及化学性质、生产方法及用途 ●了解甲醇为原料生产产品新技术 ●掌握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生产氯甲烷反应原理 ●掌握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生产氯甲烷工艺流程 能力目标: ●对比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生产氯甲烷特点 ●分析和判断主副反应程度对反应产物分布的影响 思考与练习: ●影响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生产氯甲烷主要因素有哪些? ●绘出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生产氯甲烷工艺流程图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年月日

第二节氯甲烷的生产 一、概述 1.氯甲烷的性质和用途 氯甲烷是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的产物,包括四种化合物: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它们的物理性质见表10-1。 表 10-1 氯甲烷物理性质 氯甲烷应用较广的是氯仿和四氯化碳,氯仿是一种不燃的优良溶剂,还广泛用于有机化工生产的原料。氯仿曾作过手术麻醉剂,但它对肝脏有毒,且有其它副作用,现已不在使用。四氯化碳受热蒸发时,其蒸汽可把燃烧物覆盖,隔绝空气而灭火,是常用的灭火剂。四氯化碳主要用作溶剂、有机物氯化剂,纤维脱脂剂、谷物熏蒸消毒剂、药物萃取剂等,并用于制造氟里

昂和织物干洗剂,医药上用作杀钩虫剂。 2.氯甲烷的生产方法 氯甲烷的生产方法有甲烷氯化法和甲醇氢氯化法。四氯化碳则还可以由二硫化碳氯化制取。本节主要介绍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 二、甲醇氢氯化法生产氯甲烷 1、生产原理 甲醇氢氯化制一氯甲烷有液相法和气相法。 (1)液相法 液相法是甲醇与盐酸反应,反应式如下: CH3OH + HCl??→CH3Cl + H2O 反应过程中有少量二甲醚生成: CH3OH??→(CH3)2O + H2O 一氯甲烷可制得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即: CH3Cl + Cl2??→CH2Cl2 + HCl CH2Cl2 + Cl2??→CHCl3 + HCl CHCl3 + Cl2??→CCl4 + HCl (2)气相法 气相法是气化后的甲醇与氢气在氯化器中反应,反应式为: CH3OH + Cl2 + H2??→CH3Cl + H2O + HCl 一氯甲烷再与氯气反应制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及四氯化碳。 采用液相法,其操作温度约为130~150℃;而气相法的操作温度大约300~350℃。气相法比液相法具有较高的设备生产能力。液相法通常是HCl和甲醇气态鼓泡通过液体催化剂,由于接触时间短,生产能力受到限制。工业生产中,液相法和气相法都被采用。这两种方法,除了反应器外,其它过程非常相似。 液相法催化剂是以氯化铁、氧化锌一类的金属氯化物的水溶液。气相法的催化剂通常是氯化锌、氯化铜和铝,沉积在硅胶等载体上。 2.工艺流程

电加热器功率计算

一、一般按以下三步进行电加热器的设计计算: 1.计算维持介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实际所需要的维持温度的功率 2.计算从初始温度在规定的时间内加热至设定温度的所需要的功率 3.根据以上两种计算结果,选择加热器的型号和数量。总功率取以上二种功率的最大值并考虑系数。公式: 1.维持介质温度抽需要的功率 KW=C2M3△T/864+P 式中:M3每小时所增加的介质kg/h 2.初始加热所需要的功率 KW = ( C1M1△T + C2M2△T )÷ 864/P + P/2 式中:C1C2分别为容器和介质的比热(Kcal/Kg℃) M1M2分别为容器和介质的质量(Kg) △T为所需温度和初始温度之差(℃) H为初始温度加热到设定温度所需要的时间(h) P最终温度下容器的热散量(Kw) 二、电加热性能曲线下面是一些在电加热计算中经常要用到的性能曲线。

三、设计计算举例: 有一只开口的容器,尺寸为宽500mm,长1200mm,高为600mm,容器重量150Kg。内装500mm高度的水,容器周围都有50mm的保温层,材料为硅酸盐。水需3小时内从15℃加热至70℃,然后从容器中抽取20kg/h 的70℃的水,并加入同样重量的水。需要多大的功率才能满足所要的温度。 技术数据: 1、水的比重:1000kg/m3 2、水的比热:1kcal/kg℃ 3、钢的比热:kg℃ 4、水在70℃时的表面损失4000W/m2 5、保温层损失(在70℃时)32W/m2 6、容器的面积:

7、保温层的面积: 初始加热所需要的功率: 容器内水的加热:C1M1△T = 1×(×××1000)×(70-15) = 16500 kcal 容器自身的加热:C2M2△T = ×150×(70-15) = 990 kcal 平均水表面热损失:× 4000W/m2 × 3h × 1/2 × 864/1000 = kcal 平均保温层热损失:× 32W/m2 × 3h × 1/2 × 864/1000 = kcal (考虑20%的富裕量) 初始加热需要的能量为:(16500 + 990 + + )× = kcal/kg℃ 工作时需要的功率: 加热补充的水所需要的热量:20kg/H × (70-15)×1kcal/kg℃ = 1100kcal 水表面热损失:× 4000W/m2 × 1h × 864/1000 = kcal 保温层热损失:× 32W/m2 × 1h × 864/1000 = kcal (考虑20%的富裕量) 工作加热的能量为:(1100 + + )× = kcal/kg℃ 工作加热的功率为:÷864÷1 = kw 初始加热的功率大于工作时需要的功率,加热器选择的功率至少要。 最终选取的加热器功率为35kw。

中频电磁感应加热器设计

摘要 本文以感应加热为研究对象,简要介绍了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和特点,阐述了感应加热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本文主要研究了感应加热器的设计方法。感应加热器是利用工件中的涡流的焦耳效应将工件加热,这种加热方式具有效率高、控制精确、污染少等特点,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何设置感应线圈的参数使之满足被加热工件中性能要求普遍关注的问题。 传统的设计方法是利用线圈在整个电路中的等效电阻地位,利用一系列电磁学公式计算出线圈的性能参数。然而这种基于实验的系统设计方法却耗时费力,并且测量成本高。因此,近似模拟方法对于感应加热器的设计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建立感应加热器的近似设计方法。从感应加热理论的一系列经过实验数据修正过的理论曲线为依据,根据工艺要求得出相关物理参数,并通过计算得到感应器的设计参数。 关键词: 第一章绪论 1.1 国内外感应加热的发展与现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机械零件的性能和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金属零件的性能和质量除材料成分特新外,更与其加热技术密不可分。例如,加热速度的快慢不仅影响生产效率而且影响产品的氧化程度,局部温度过冷或过热可能导致产品变形甚至损坏等。由于感应加热具有热效率高,便于控制等优点,目前在金属材料加工,处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在工业发达国家,感应加热研究起步较早,应用也更为广泛。1890年瑞士技术人员发明了第一台感应熔炼炉——开槽式有芯炉,1916年美国人发明了闭槽式有芯炉,感应加热技术开始进入实用化阶段。1966年,瑞士和西德开始利用可控硅半导体器件研制感应加热装置。从此感应加热技术开始飞速发展,并且被广泛用于生产活动中。 在我国,感应加热技术起步比较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直到80年代

加热器功率计算

三、电加热器设计计算举例: 有一只开口的容器,尺寸为宽500mm,长1200mm,高为600mm,容器重量150Kg。内装500mm高度的水,容器周围都有50mm的保温层,材料为硅酸盐。水需3小时内从15℃加热至70℃,然后从容器中抽取20kg/h的70℃的水,并加入同样重量的水。需要多大的功率才能满足所要的温度。 技术数据: 1、水的比重:1000kg/m3 2、水的比热:1kcal/kg℃ 3、钢的比热:0.12kcal/kg℃ 4、水在70℃时的表面损失4000W/m2 5、保温层损失(在70℃时)32W/m2 6、容器的面积:0.6m2 7、保温层的面积:2.52m2 初始加热所需要的功率: 容器内水的加热:C1M1△T = 1×(0.5×1.2×0.5×1000)×(70-15) = 16500 kcal 容器自身的加热:C2M2△T = 0.12×150×(70-15) = 990 kcal 平均水表面热损失:0.6m2 ×4000W/m2 ×3h ×1/2 ×864/1000 = 3110.4 kcal 平均保温层热损失:2.52m2 ×32W/m2 ×3h ×1/2 ×864/1000 = 104.5 kcal (考虑20%的富裕量)

初始加热需要的能量为:(16500 + 990 + 3110.4 + 104.5)×1.2 = 70258.8 kcal/kg℃ 工作时需要的功率: 加热补充的水所需要的热量:20kg/H ×(70-15)×1kcal/kg℃= 1100kcal 水表面热损失:0.6m2 ×4000W/m2 ×1h ×1/2 x 864/1000 = 1036.8kcal 保温层热损失:2.52m2 ×32W/m2 ×1h ×1/2 x864/1000 = 34.84 kcal (考虑20%的富裕量) 工作加热的能量为:(1100 +1036.8 + 34.84)×1.2 = 2605.99 kcal/kg℃工作加热的功率为:2605.99÷864÷1 = 3.02kw 初始加热的功率大于工作时需要的功率,加热器选择的功率至少要27.1kw。 最终选取的加热器功率为35kw。

课程设计--电加热水温控制系统

湖南文理学院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自动化专业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课题名称:电加热水温控制系统 系部:电气和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自动化09103班 学生姓名:何国敏 指导教师:陈日新老师 完成时间:2012年12月18日 报告成绩: 评阅意见: 评阅教师日期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第一章系统设计 (4) 1.1项目概要 (4) 1.2设计任务和要求 (4) 第二章硬件设计 (5) 2.1 硬件设计概要 (5) 2.2信息处理模块 (5) 2.3温度采集模块 (6) 2.3.1传感器DS18B20简介 (6) 2.3.2实验模拟电路图 (6) 2.3.3程序流程图 (7) 2.4控制调节模块 (9) 2.4.1升温调节系统 (10) 2.4.2温度上下限调节系统 (10) 2.5显示模块 (12) 第三章仿真显示成果 (13) 实习总结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8) 1、原理图 (18) 2、源程序 (19)

摘要: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温度是常用的测量被控因素。本设计是基于51单片机控制,将DS18b20温度传感器实时温度转化,并通过1602液晶对温度实行实时显示,并通过加热片(PWM波,改变其占空比)加热和步进电机降温逐次逼近的方式,将温度保持在设定温度,通过按键调节温度报警区域,实现对温度在0℃-99℃控制的自动化。实验结果表明此结构完全可行,温度偏差可达0.1℃以内。关键字:单片机;传感器;温控;DS18b20 Abstract: In modern industrial production, the temperature is

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电加热器专题

1.(6分)有一种XX 一88型号电水壶的铭牌如下表,图l5是电水壶的电路图,R 为加热器,温控器S 是一个双金属片温控开关,当温度较低时,其处于闭合状态,加热器加热。当水沸腾后,会自动断开进入保 温状态,从而实现了自动温度开 关控制。 若加热器电阻阻值随温度改变 而发生的变化可忽略不计,则: (1)电水壶正常工作时,其加热 电阻的阻值是多大? (2)若电水壶产生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现将一满壶23℃的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烧开需要多长时间?[水的比热容C=4.2×103J /(kg ·℃),lL =10-3m 3]。 (3)当电水壶处于保温状态时,通过加热器的电流是0.2A ,此时电阻Rc 的电功率是多少? 2.如图甲为现在家庭、宾馆常用的无线 电水壶(是一种在倒水时导线脱离,用电加热的方便水壶),图乙是该电水壶的铭牌 某同学用这种电水壶烧开水,他将水装至最大盛水量,测得水的温度是20℃,通电7min ,水刚好被烧开(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试通过计算,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电水壶电热丝的电阻是多大? (2)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3)若电水壶正常工作,算一算电水壶工作的效率。

3.前些日子,小亮的妈妈买了一个“天际”牌自动热水壶送给爷爷,其铭牌如表,小亮为了给爷爷说明电热水壶的使用方法,他接水800ml刻线,然后把水壶放在加热座上,拨动开关,5min后水烧开,水壶自动断电,已知水的初温为20℃。 (1)这壶水吸收的热量为多少?[c水=4.2×103J/kg·℃] (2)烧水时家中电压为220V,求电热水壶的热效率。 198W,这时电热水壶的实际功率为多大? (3)在用电高峰,电路中的实际电压将为 气压为标准大气压)。 求:(1)电热开水瓶在烧水过程中消耗的电能是多少焦? (2)如果在用电高峰时间使用,电源的实际电压只有 198V,则此时该电热开水瓶的实际功率是多少瓦?(设电热开 水瓶的电阻不变) 试卷第2页,总3页

以盐酸为原料合成一氯甲烷(150kta)工艺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题目:以盐酸为原料合成一氯甲烷(150kt/a)工艺设计 学生姓名:班级:学号: 题目类型:工程设计指导教师:崔孝玲 一、设计原始资料 1、原料:有机硅副产质量浓度为30%的盐酸甲醇液体,纯度99.9% 含小于0.5%(质量)水蒸汽。 2、重点设计:浓盐酸提馏制氯化氢和一氯甲烷合成系统 3、生产时间:8000小时 4、设计基本数据 氯化氢提馏过程: (1)提馏塔操作压力0.16MPa(绝压,以下同); (2)原料酸常温进料,进料温度20'C; (3)原料酸质量浓度30%,稀盐酸产品质量浓度21%; (4)年操作时间8000小时。 一氯甲烷合成系统给定的工艺数据为: (1)反应器温度1500C,压力0.14MPa(绝压,以下同); (2)一、二级冷凝器压力0.13MPa; (3)甲醇进料温度20℃,压力0.15MPa; (4)氯化氢进料温度20℃,压力。.15MPa; (5)甲醇汽体过热温度120 ℃,压力0.15MPa; (6)返回反应器的循环液压力0.15MPa; (7)离开二级冷凝器的气体温度40 ℃; (8)甲醇的总转化率90%(摩尔); (9)进料甲醇和氯化氢的摩尔比1;1.1; 5、建厂地点:兰州 二、设计工作内容(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文献概述 第三部分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3.1设计范围及技术方案的确定 3.2设计内容及深度要求 3.2.1浓盐酸提馏制氯化氢系统 3.2.2一氯甲烷合成系统 第四部分氯化氢提馏工艺设计计算 4.1提馏系统工艺设计计算 4.1.1计算模型 4.1.2计算步骤

4.1.3计算结果 4.2提馏系统主要设备设计计算 4.2.1填料提馏塔 4.2.2一级冷凝器 4.2.3二级冷凝器 4.2.4塔底再沸器 4.2.5浓酸预热器 4.3提馏塔内件设计计算 4.3.1.进料液体分布器 第五部分氯甲烷合成系统设计计算 5.1合成系统工艺设计计算 5.2合成系统主要设备设计计算 第六部分主要参考资料 第七部分外文文献翻译(2篇) 三、绘制设计图 1. 机绘带主要控制点的氯化氢提馏工艺流程图一张(A1); 2. 手绘以盐酸为原料合成一氯甲烷的物料平衡图一张(A2); 3. 机绘提馏塔的工艺尺寸图一张(A2)。 四、设计进程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汤月明.新建甲烷氯化物装置简介.中国氯碱.2001 [2] 方源福.甲醇氢氯化技术.中国氯碱通讯1989 [3] 乐晓兵.Stauffer化学公司甲烷氯化物技术.中国氯碱.1996 [4]俞潭洋.甲醇液氯法联产氯代甲烷的工艺特点及其发展前景.上海化工.1998 [5] 艾米.日本有机硅工业发展动向.化工新型材料.1990 [6]黄立道.我国有机硅单体产业发展形势分析.中国化工信息.2000 [7] 郑建军.我国三大有机硅单体生产装置发展概述.化工新型材料.1999 [8] 幸松民.加速我国的有机硅单体工业.中国化工.1997 [9] 北京石油化工工程公司.氯碱工业理化常数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9. [10] Gustin J L. Safety of chlorine production and chlorination processes[J]. Chemical Health and Safety, 2005, 12(1):5-16

一氯甲烷生产工艺设计.doc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氯甲烷生产工艺设计 系部:石油与化学工程系 专业:应用化工技术 班级:化工1032 学号:G201040232 姓名:

前言 甲烷氯化物包括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是一类常用的化学制剂,在化工、建材等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一氯甲烷还常常作为中间体或者是反应组分应用于多个技术领域,它的重要性和应用的广泛型正在日益的扩大。作为合成甲基氯硅烷的基础原料,氯甲烷成本占甲基氯硅烷成本的40%,氯甲烷生产的经济模化一直是制约我国有机硅行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之一,国内外的生产现状表明我们存在的距离。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有机硅的生产与发展已经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提高氯甲烷的生产技术水平,尤其是有机硅单体生产企业利用有机硅单体副产盐酸合成氯甲烷进一步提高其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的研究,其意义十分重大。一氯甲烷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甲醇氢氯化法和甲烷氯化法。本设计经过对比国内外各使用的生产方法、经济技术上的分析及根据国内综合情况,最终选择了甲醇氢氯化法的生产方法。

目录第一章一氯甲烷相关介绍 第一节一氯甲烷的基本性质 第二节一氯甲烷的应用 第三节国内外甲烷氯化物的发展概况 1.3.1国内 1.3. 2国外 第二章生产工艺设计 第一节生产方法的选择 2.1.1气—液相非催化法 2.1.2 气—液相催化法 2.1.3气—固相催化法 第二节甲醇氢氯化法生产原理 第三节物料衡算 第四节热量衡算 2.4.1.进料口 2.4.2塔顶 2.4.3塔釜

第一章一氯甲烷相关介绍 第一节一氯甲烷的基本性质 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具有醚样的微甜气味。 主要用途:用作致冷剂、甲基化剂,还用于有机合成。 熔点: -97.7 3 沸点: -24.2 相对密度(水=1): 0.92 相对密度(空气=1): 1.78 密度 0.9159g/cm3 18C时溶解度280ml/水 饱和蒸汽压(kPa): 506.62/22℃ 溶解性:易溶于水、氯仿、丙酮 , 能溶于乙醇等。 临界温度(℃): 143.8 临界压力(MPa): 6.68 燃烧热(kj/mol): 685.5 燃烧爆炸危险性避免接触的条件:接触潮气可分解。 燃烧性: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甲 闪点(℃): <-50 自燃温度(℃): 632 爆炸下限(V%): 7.0 爆炸上限(V%): 19.0

暖通设计电加热器的设计和计算

暖通设计电加热器的设计和计算 一、电加热器的设计计算,一般按以下三步进行: 1、计算从初始温度在规定的时间内加热至设定温度的所需要的功率 2、计算维持介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实际所需要的维持温度的功率 3、根据以上两种计算结果,选择加热器的型号和数量。总功率取以上二种功率的最大值并考虑1.2系数。 公式: 1、初始加热所需要的功率 △△ KW = ( C1M1T + C2M2T )÷ 864/P + P/2 式中:C1C2分别为容器和介质的比热(Kcal/Kg℃) M1M2分别为容器和介质的质量(Kg) △T为所需温度和初始温度之差(℃) H为初始温度加热到设定温度所需要的时间(h) P最终温度下容器的热散量(Kw) 2、维持介质温度抽需要的功率 △ KW=C2M3T/864+P 式中:M3每小时所增加的介质kg/h 二、性能曲线 下面是一些在电加热计算中经常要用到的性能曲线,对我们的设计是很有帮助的。

三、电加热器设计计算举例: 有一只开口的容器,尺寸为宽500mm,长1200mm,高为600mm,容器重量150Kg。内装500mm高度的水,容器周围都有50mm的保温层,材料为硅酸盐。水需3小时内从15℃加热至70℃,然后从容器中抽取20kg/h的70℃的水,并加入同样重量的水。需要多大的功率才能满足所要的温度。 技术数据: 1、水的比重:1000kg/m3 2、水的比热:1kcal/kg℃ 3、钢的比热:0.12kcal/kg℃ 4、水在70℃时的表面损失4000W/m2 5、保温层损失(在70℃时)32W/m2 6、容器的面积:0.6m2 7、保温层的面积:2.52m2 初始加热所需要的功率: C1M1T = 1×(0.5×1.2×0.5×1000)×(70-15) = 16500 kcal 容器内水的加热:△ C2M2T = 0.12×150×(70-15) = 990 kcal 容器自身的加热:△ 平均水表面热损失:0.6m2 × 4000W/m2 × 3h × 1/2 × 864/1000 = 3110.4 kcal 平均保温层热损失:2.52m2 × 32W/m2 × 3h × 1/2 × 864/1000 = 104.5 kcal (考虑20%的富裕量) 初始加热需要的能量为:(16500 + 990 + 3110.4 + 104.5)×1.2 = 70258.8 kcal/kg℃ 工作时需要的功率: ℃ 加热补充的水所需要的热量:20kg/H × (70-15)×1kcal/kg = 1100kcal 水表面热损失:0.6m2 × 4000W/m2 × 1h × 864/1000 = 2073.6 kcal 保温层热损失:2.52m2 × 32W/m2 × 1h × 864/1000 = 69.67 kcal (考虑20%的富裕量) 工作加热的能量为:(1100 + 2073.6 + 69.6)×1.2 = 6486.54 kcal/kg℃ 工作加热的功率为:6486.54 ÷864÷1 = 7.5 kw 初始加热的功率大于工作时需要的功率,加热器选择的功率至少要27.1kw。 最终选取的加热器功率为35kw。

DYK电加热器设计及延寿

DYK电加热的设计、调试及延寿 镇江飞利达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于德贤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流化风系统所需的电加热器的用途、结构、设计计算、调试及如何延长使用寿命等方面简单介绍,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仅供参考、讨论。 关键词:电加热器、石灰石粉、计算、运行、延长寿命 1.概述 1.1本公司主要生产DYK型电加热器,FJB型双轴搅拌机、FSJ型干灰散装机、FSF型压力真空释放阀.先后与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等几家公司配套,得到了满意效果。 1.2 DYK 型电加热器用途 DYK型电加热器主要用于燃煤机组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装置在石灰石粉仓气化风系统中的一种重要设备 为了便于石灰石粉顺利卸出、防止堵粉,石灰石粉仓底部采用锥底,锥底设有气化槽。气化槽、罗茨风机、电加热器组成石灰石粉仓的流化系统,因为石灰石粉吸湿性较大、易结块,因有电加热作用在空气潮湿的情况下,石灰石粉不易发生结块,以保证石灰石粉具有良好的流动性。 2. DYK型电加热器控制及结构 2.1控制柜控制原理 SWK-A型数显温度控制柜采用数显温度调节仪、集成电路触发器、大功率可控硅和测温元件组成测量、调节、控制回路。在电加热过程中测温元件将空气电加热器出口温度电信号送至数显温度调节仪进行放大,比较后显示测量温度值,同时输出0~10V电压信号到可控硅触发组件的输入端,控制输出脉冲相位,从而控制可控硅导通角度大小,使控制柜有良好的控制精度和调节特性。 利用联锁可远距离启动、关闭空气电加热器。 2.2电加热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空气电加热器是由多支管状电热元件、筒体、导流板等部分组成,管状电热元件是在金属管内放入高温电阻丝,在空隙部分紧密地填入具有良好绝缘性和导热性能的结晶氧化镁粉,采用管状电热元件做发热件,具有结构先进、热效率高、机械强度好、耐磨等特点。筒体内安装了导流板能使空气在流通时受热均匀。 3. DYK型电加热器的设计计算 结合淮南田集电厂2×600MW超临界机组烟脱硫工程流化系统中电加热器的选型作为实例,介绍DYK型电加热器的设计计算。 3.1流化风机参数: 型号SSR125H ; 风量10.47m3/min ; 风压68.6kPa

氯甲烷的生产工艺及消耗

精心整理甲烷氯化物 简介 甲烷氯化物是包括一氯甲烷(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也称氯仿)、四氯化碳四种产品的总称,简称CMS。是有机产品中仅次于氯乙烯的大宗氯系产品,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有机溶剂。 发展历史 1847年弗雷泽用丙酮漂粉法首先小批量生产了麻醉用 甲烷氯化物 氯仿。1893年缪勒和杜波依斯提出用二硫化碳液相氯化法生产四氯化碳。1923年德国赫斯特公司采用甲烷直接氯化法生产二氯甲烷。直到1937年,美国陶氏化学公司的装置投产后,甲烷氯化工艺才被广泛采用,成为生产氯甲烷的主要路线。一氯甲烷也可以由甲醇生产,此法到60年代末期已占有重要地位。 甲烷氯化物系列产品中,一氯甲烷作为甲基氯硅烷的原料,85%以上用于有机硅生产(基本上是自产自用),作为商品销售的量很少;四氯化碳装置在发达国家按《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蒙约”)要求已被关闭(其二氯甲烷、三氯甲烷装置副产的四氯化碳除极少部分销往第三世界国家外,其余的均作为生产原料转化为其它产品予以消化);三氯甲烷大部分用作生产HCFC-22和聚四氟乙烯的原料,作为HCFC-22的原料逐年在增长;二氯甲烷主要用于脱漆剂、粘合剂溶剂、农药、气溶胶等的生产。 目前世界甲烷氯化物供需基本平衡,但由于产品和国家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其未来产量的增减也因地区而异。美国等发达工业国家和地区的消费将逐年减少。而世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对甲烷氯化物的市场需求量将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率。 我国属发展中国家,除四氯化碳外,其他甲烷氯化物产品市场近几年均处于高速生长期,目前已发展到一定规模。 《甲烷氯化物行业调研报告》对甲烷氯化物行业现状、竞争格局、技术水平、上下游关联、进出口、项目投资、相关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多角度阐述甲烷氯化物行业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市场格局和市场前景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预测。 生产方法 氯甲烷的生产方法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甲烷氯化生产四种氯甲烷;另一类则是采用不同的原料专门生产四氯化碳或一氯甲烷。 甲烷氯化物的相关特性 氯甲烷制法甲烷在光或热的引发下与氯反应,其过程是: CH4+Cl2─→CH3CL+HCl CH3Cl+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版图设计和制作工艺

针对SOI 集成传感器芯片结构的特殊性,同时考虑到芯片成品率和器件的可靠性,根据已经开发的普通压阻工艺规则、考虑到光刻和键合设备能力、同时为保证加速度传感器件结构布线的需求制定了集成传感器芯片的工艺规则。 为保证结构加工的成品率,加速度传感器弹性支撑悬臂梁的厚度设计为30um 。考虑到整个器件的尺寸、加速度传感器的量程等诸多因素,加速度传感器支撑悬臂梁的宽度必须比较小;但为保证在一条弹性悬臂梁的宽度范围内并排放下两个压阻和六条金属导线,同时又要将图形尺寸设计的足够大,以尽可能减少加工偏差对图形尺寸影响的比例,以获得较高的成品率和可靠性。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布线的工艺规则以5um 为最小图形线宽和间隔、压阻图形面引线孔覆盖最小为2um 、双面光刻和对准键合的图形覆盖最小为4um ,其他还要求器件的焊盘最小间距大于100um 、焊盘面积大于100100um um 、硅片划片槽宽度为200um 。 MEMS 光刻掩模版介绍 光刻技术是一种将掩模版的图形转移到衬底表面的图形复制技术,即利用光源选择性照射光刻胶层使其化学性质发生改变,然后显影去除相应的光刻胶得到相应图形的过程。光刻得到的图形一般作为后续工艺的掩模,进一步对光刻暴露的位置进行选择性刻蚀、注入或者淀积等。 MEMS 掩模版是一块单面附有金属铬层的厚度为c 的石英玻璃平板,掩模图案构造于铬层中。光刻掩模版的制作是MEMS 器件加工流程的开始。一般对掩模版的设计要求为:图形的尺寸要准确;图形边缘应光洁,陡直和无毛刺;图形黑白对比要深,图形内无针孔,图形外无黑点;整套版中的各块能一一套准;底版要牢固、耐磨;各图形区内应有掩蔽作用,图形区外应完全透过紫外光或对光吸收极少。 根据制定的集成传感器的工艺规则,结合需要的MEMS 器件结构,就可以开始进行MEMS 掩模版的版图设计。版图是一组具有一定对应关系的图形,它与器件的结构、所用的加工工艺密切相关,每层版图都对应于不同的工艺步骤。在加工过程中,各层版图利用十字对准标记进行光刻对准,以保证对准精度。MEMS 掩模版的制作是根据设计完成的版图来进行的。 集成传感器的版图设计说明

电加热器设计功率计算公式与方法

电加热器设计功率计算公式与方法 一.功率计算公式: 1、初始加热所需要的功率 KW = ( C1M1△T + C2M2△T )÷ 864/P + P/2 式中:C1C2分别为容器和介质的比热(Kcal/Kg℃) M1M2分别为容器和介质的质量(Kg) △T为所需温度和初始温度之差(℃) H为初始温度加热到设定温度所需要的时间(h) P最终温度下容器的热散量(Kw) 2、维持介质温度抽需要的功率 KW=C2M3△T/864+P 式中:M3每小时所增加的介质kg/h 二、电加热器功率设计计算举例: 有一只开口的容器,尺寸为宽500mm,长1200mm,高为600mm,容器重量150Kg。内装500mm高度的水,容器周围都有50mm的保温层,材料为硅酸盐。水需3小时内从15℃加热至70℃,然后从容器中抽取20kg/h的70℃的水,并加入同样重量的水。需要多大的功率才能满足所要的温度。 技术数据: 1、水的比重:1000kg/m3 2、水的比热:1kcal/kg℃ 3、钢的比热:0.12kcal/kg℃ 4、水在70℃时的表面损失4000W/m2 5、保温层损失(在70℃时)32W/m2 6、容器的面积:0.6m2 7、保温层的面积:2.52m2 初始加热所需要的功率: 容器内水的加热:C1M1△T = 1×(0.5×1.2×0.5×1000)×(70-15) = 16500 kcal 容器自身的加热:C2M2△T = 0.12×150×(70-15) = 990 kcal 平均水表面热损失:0.6m2 × 4000W/m2 × 3h × 1/2 × 864/1000 = 3110.4 kcal 平均保温层热损失:2.52m2 × 32W/m2 × 3h × 1/2 × 864/1000 = 104.5 kcal (考虑20%的富裕量) 初始加热需要的能量为:(16500 + 990 + 3110.4 + 104.5)×1.2 = 70258.8 kcal/kg℃ 工作时需要的功率: 加热补充的水所需要的热量:20kg/H × (70-15)×1kcal/kg℃ = 1100kcal 水表面热损失:0.6m2 × 4000W/m2 × 1h × 864/1000 = 2073.6 kcal 保温层热损失:2.52m2 × 32W/m2 × 1h × 864/1000 = 69.67 kcal (考虑20%的富裕量) 工作加热的能量为:(1100 + 2073.6 + 69.6)×1.2 = 6486.54 kcal/kg℃ 工作加热的功率为:6486.54 ÷864÷1 = 7.5 kw 初始加热的功率大于工作时需要的功率,加热器选择的功率至少要27.1kw。 最终选取的加热器功率为35kw。

氯甲烷的生产工艺及消耗

氯甲烷的生产工艺及消 耗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甲烷氯化物 简介 甲烷氯化物是包括一氯甲烷(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也称氯仿)、四氯化碳四种产品的总称,简称CMS。是有机产品中仅次于氯乙烯的大宗氯系产品,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有机溶剂。 发展历史 1847年弗雷泽用丙酮漂粉法首先小批量生产了麻醉用 甲烷氯化物 氯仿。1893年缪勒和杜波依斯提出用二硫化碳液相氯化法生产四氯化碳。1 923年德国赫斯特公司采用甲烷直接氯化法生产二氯甲烷。直到1937年,美国陶氏化学公司的装置投产后,甲烷氯化工艺才被广泛采用,成为生产氯甲烷的主要路线。一氯甲烷也可以由甲醇生产,此法到60年代末期已占有重要地位。 甲烷氯化物系列产品中,一氯甲烷作为甲基氯硅烷的原料,85%以上用于有机硅生产(基本上是自产自用),作为商品销售的量很少;四氯化碳装置在发达国家按《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蒙约”)要求已被关闭(其二氯甲烷、三氯甲烷装置副产的四氯化碳除极少部分销往第三世界国家外,其余的均作为生产原料转化为其它产品予以消化);三氯甲烷大部

分用作生产HCFC-22和聚四氟乙烯的原料,作为HCFC- 22的原料逐年在增长;二氯甲烷主要用于脱漆剂、粘合剂溶剂、农药、气溶胶等的生产。 目前世界甲烷氯化物供需基本平衡,但由于产品和国家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其未来产量的增减也因地区而异。美国等发达工业国家和地区的消费将逐年减少。而世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对甲烷氯化物的市场需求量将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率。 我国属发展中国家,除四氯化碳外,其他甲烷氯化物产品市场近几年均处于高速生长期,目前已发展到一定规模。 《甲烷氯化物行业调研报告》对甲烷氯化物行业现状、竞争格局、技术水平、上下游关联、进出口、项目投资、相关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多角度阐述甲烷氯化物行业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市场格局和市场前景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预测。 生产方法 氯甲烷的生产方法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甲烷氯化生产四种氯甲烷;另一类则是采用不同的原料专门生产四氯化碳或一氯甲烷。 甲烷氯化物的相关特性 氯甲烷制法甲烷在光或热的引发下与氯反应,其过程是: CH4+Cl2─→CH3CL+HCl CH3Cl+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此过程得到的产品是上述四种氯化物的混合物,可通过精馏,分离为四种产物。适当调节甲烷与氯的分子比,可使四种氯化物分别达到很高的产率。但

加热器温度控制设计

过程控制大作业 1 确定被控对象 我的课题是以加热器为被控对象,设计一个加热器出口水温控制系统。 2 课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温度是工业对象中的主要被控参数之一,在工业企业中如何提高诸如电炉这样的温度控制对象的运行性能一直是现场技术人员努力解决的问题。温度控制对于大型工业控制、制冷和制热等工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温度控制系统在国内各行各业的应用虽然已经十分广泛,但从国内生产的温度控制器来讲,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同日本、美国、德国等先进国家相比,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近几年来快速发展了多种先进的温度控制方式,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及遗传算法控制等。这些控制技术大大的提高了控制精度,不但使控制变得简便,而且使产品的质量更好,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3 生产过程和工艺流程 当前国内小型加热器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电加热式和燃油加热式。我选用立式盘管燃油式加热器为例,由燃油供给系统、鼓风系统、燃烧器、加热管、控制系统等组成。它的工艺流程如下:首先盘管加热器的受热面是一组盘管。给水从加热器的底部进入内盘管,水沿内盘管螺旋上升至加热器上部,随即进外盘管,水沿外盘管螺旋下降至加热器底部。水在内外盘管中受热,最后从加热器底部排出同时燃油对加热器进行加热,使加热器达到一定温度,这样就可以改变流过加热器盘管的水的温度,来控制出水口水温。 4 分析被控对象特性,建立数学模型 对于被控对象的特性,我选择通过实验方法应用Matlab软件仿真出来并建立其数学模型。通过得出的实验数据确定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W s= 2 e?1.5s。 4.5s+1

5 控制方案 对于加热器出口水温的控制系统,我们可以选用水出口温度为被控参量,燃料流量为控制变量,来进行分析。同时该系统也属于温度控制系统,具有滞后 较大、纯滞后时间较长、扰动幅值大、负荷变化频繁、剧烈等特点。对于动态 特性复杂、存在多种扰动或扰动幅度较大,控制质量要求高的生产过程,用简 单控制系统无法实现良好的性能,也满足不了工艺控制精度要求,而串级控制 系统属于复杂控制系统,主要用于对象容量滞后较大、纯滞后时间较长、扰动 幅值大、负荷变化频繁、剧烈的被控过程,所以这时可以考虑用串级控制系统。 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下: 系统的控制方框图如下:

一种高纯度一氯甲烷的生产工艺

一种高纯度一氯甲烷的生产工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2007年 发明人: 于海涛, 何树栋, 张晶群, 申请人: 山东东岳氟硅材料有限公司, 发明专利申请号: CN200710113228.1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纯一氯甲烷的生产方法,包括:甲醇和氯化氢经汽化过热后进入装有氧化铝催化剂的反应器,在反应器内反应生成一氯甲烷、甲烷、氯乙烷、二氯甲烷的混合物;生成的混合物进入激冷器,经激冷分离后进入酸洗塔,碱洗塔,硫酸干燥系统,压缩后制得粗一氯甲烷;粗一氯甲烷进入一氯甲烷精制塔,由塔底分离出重组分;轻组分甲烷和一氯甲烷一起蒸发至塔顶,而后经水冷和深冷,一氯甲烷液化,而未液化的甲烷则通过深冷器排空到排气洗涤塔,从而实现一氯甲烷与甲烷的分离,得到高纯度的一氯甲烷。本发明采用了单塔精馏的方式,既不大量增加设备投资,又提高了一氯甲烷的含量,使其大于99.98%。 现在国内大量采用的工艺分两步: 第一步:氢氯化,甲醇与氯化氢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产一氯甲烷。 第二步:热氯化,一氯甲烷与氯气反应生成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氯化氢的混合物,再通过深冷、精镏分离。 主要原料单位消耗: 甲醇:0.36;液氯:1.08;98%浓硫酸:0.075;31%液碱:0.002 我知道国内有几家,我原来所在的企业(自贡鸿鹤化工)的氯气主要就是生产甲烷氯化物的。生产方法包括氢氯化和热氯化。现在的国产二氯甲烷主要有海化·巨化·梅兰·东岳·金岭·自贡 天然气法由于产品消耗高,每吨甲烷氯化物需2吨氯气,所以成产成本高,而且产品质量没有甲醇法好。天然气法生产甲烷氯化物是氯气与过量的天然气反应生成一氯、二氯、三氯和四氯,再经过除去HCL、碱洗、硫酸干燥、压缩、蒸馏得到成品。 甲醇法生产甲烷氯化物,所需氯气量低,只有天然气法的一半,产品质量好,所以甲醇法现已广泛使用。甲烷法分为氢氯化和热氯化,氢氯化是甲醇和HCL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一氯甲烷,经干燥、压缩后送热氯化与氯气反应生成二氯和三氯和少量四氯、再经蒸馏后得到成品。 呵呵, 氯甲烷主要有气相固定床法和液相法,国内都有,并且非常成熟。应该说各有优劣,优势不在别的地方,在于甲醇的利用率,因为甲醇的成本是主要的。 而公用工程消耗,主要是蒸汽和电,而电耗又和氯甲烷的液化方法有很大关系。 工艺技术:生产氯甲烷的原料路线主要有两种:以甲烷为原料的甲烷热氯化法和以甲醇为 原料的甲醇氢氯化法。采用甲醇和氯为原料氯甲烷生产工艺。以5万吨/年氯甲烷为例,主要原材料消耗:液氯0.62万吨/年,甲醇0.8万吨/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