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初探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初探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初探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初探摘要:在新课改的浪潮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结合外校的经验,作者认为任何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都不能完全照搬,都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在学习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后,令人耳目一新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多形式的评价方式,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受到了激励和鞭策。我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和反思,将先进的经验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下面,我围绕新课标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看法。

一、小学语文深化课改的一些思路

我校实行课改已有两年半的时间了,新的教学法已由原来的雏形逐渐变得较为成熟。如何深化课改已提上日程。如何深化课改,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我个人认为,要做到深化课改,首先教师要做好集体备课,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堂环节都要认认真真去思索,去探讨。现在所有教师都能按新教法来授课,不足之处就是有的教师还缺乏课改的锐气,课改的劲头,仍存有惰性心理。比如:教案中没有体现出个案,课堂上游戏规则没有,不是自己没有办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是懒。建议无论哪个年级哪个学科都应该拿出几节典型的好课,由主抓课改的牵头,共同去促课、听课、评课。应提供方便,把这些经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已经10年多了。我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标下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笔者从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市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还不容乐观,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树立教学新理念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当前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教学新理念。 (一)温习新课标。 国家教育部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取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新成果,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准绳,它的颁布使学科教学的许多问题明确起来了。例如,1、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3、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观念。课标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4、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5、对各学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6、提出了新的教学评价理念。总之,这次的课程标准不仅指明了语文教学和改革的方向,还有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潜心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教育理论,在学习中亲近新课标,把握它的精要。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 (二)牢固树立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是由教育理念决定的。学习语文新课标,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语文课程资源”这是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它回答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只有正确把握这些基本理念的内涵,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此,各校必须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做到《语文课程标准》人手一册,定时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促进理念向行为转化。 二、把握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还必须认真学习“新教材”(这里是指人教版实验教材),把握新教材特点,探索新教法。 (一)把握教材新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修订的新教材,它全面、准确地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努力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使教材有利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教材内容的修订方面,主要有:(1)大量更新课文。增加了课文的篇数、丰富了课文内容、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2)重点训练项目作了适当调整;(3)课后的思考练习作了较大修改。减少了题量、思考练习,突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4)作文练习作了较大修改。一方面是丰富了作文训练的形式,既有写实作文,又有想象作文,还安排了一些常见应用文的练习;一方面是在训练要求上尽量为学生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新课程实施所要求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围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策略思想展开的。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采取的教学策略有: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信息技术还要与其它学科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总之,在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勇于创新、努力实践,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新。【关键词】课堂环境组织教学自主性合作交流学科整合新课程实施所要求的教学改革,既涉及到教师思想观点层面的变革,又涉及操作技术层面的变革。前者主要是更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而后者则要求在教学策略上进行调整与创新。从总体上来看,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围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策略思想展开的,那么,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采取哪些教学策略呢? 一.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心态开放、自由、不受压抑,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突破和飞跃、奔放想象力的形成、整体智慧品质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让

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学生的创造力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教师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的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教学环节等进行组织、选择、调整,以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水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例如:在低、中年级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如运用比喻法、模拟演示、多媒体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 三.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也给予特别的关注。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长期以来,教师都是从教的角度研究课堂教学,把自己放在了“主角”的位置上,这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如,在讲“插入图片和艺术字”一课时,可以首先请学生欣赏一组有特殊效果的文字图片,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些文字图片与我们常用的文字图片相比哪个好,好在哪里?然后教师向学生点拨:word为我们提供了插入图片和艺术字的工具栏和菜单,利用这个工具栏和菜单就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

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0-09-30T15:49:03.73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17期供稿作者:梁新班 [导读] “三维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由“学会”到“会学”的动态发展。 梁新班 摘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不折不扣的落实好“三维目标”,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利用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问题讨论的形式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激励创新意识。 关键词:效率;三维目标;多媒体;问题;探究性 作者简介:梁新班,任教于广西崇左市扶绥县山圩镇初级中学。 在基础教学中,以母语(即祖国的语言文字)为教学对象的语文教学,是一个世界性共同研究的课题。凡有独立语言的国家和民族,都十分重视研究本国的语文教学。研究的所有问题集中到一点,归根到底,就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就是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语文教学,它表面上看来似乎好教好学,实际上是难教难学,难就难在提高教学效率上。世界各国概莫能外。我国的语文教学,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有不少教育家、学者呼吁,倡导改革,要搞掉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老大难”帽子。不少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大面积来看,仍未尽人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应当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要重视教师的指导,更要强调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使语文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到“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必须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能有效引起学生学习方式地转变。 从课堂模式来看,传统课堂模式是一种“知识课堂”,它是以知识为本的课堂;而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生命”课堂,它是以人的自主发展为本的课堂。课堂的改革最终要落实实施,对学生、对老师甚至对社会的未来而言,倡导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可以证明,在思想的指导下采用适当的方法,定能使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取得更大的成效。那么,语文教学应做好哪些重要的环节呢? 一、教学实践中落实好“三维目标”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即便是一篇幅短小的课文,也同长课文一样,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应有尽有。假若不顾及教学编辑意图和编排体系,不遵从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宗旨,随心所欲地去教,一个课时即能处理好的非要上成三个课时甚至更多,如此教学哪有效率可言?可见,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克服教学随意性,提高教学效率。《语文课程标准》对目标的要求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如何针对具体课文按照三维目标来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直接关系着新课标理念的落实问题。 “三维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由“学会”到“会学”的动态发展。“学会”强调的是知识掌握的结果,重视书本理论的记忆、掌握,而不管所学知识用的是什么方法,花费多少时间,学得有多苦多累。“会学”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过程怎样学,重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讲求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研究怎样学得轻松愉快,更重要的是还能懂得按照客观需要去有选择地学习。 培养语文态度就是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形成价值观。语文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不能脱离生活孤立地进行语文教育,更不能脱离生活孤立地培养语文态度和情感。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时,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内容,而应该适当引进相关材料作为补充,要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大自然,投身社会,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情感,以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与课本 多媒体的使用无疑是语文学习方式的新探索,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各媒介进行教学实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课文学习背景材料、展示有关教学内容、探索讨论途径,都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媒体用得恰当,能增强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然而,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千万不能小视课本,轻待课本,乃至把课文放在一边,而专注于其他问题讲解与讨论。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画面尽是滔滔的江水。而对这些美丽的画面教师更是详尽的解说,把语文课变成了地理课。其实,诗人借助具体的物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生活经验中也有这些具体的物象,没必要再大张旗鼓地展示。要体味、要咀嚼、要品尝的是借助物象抒发的乡愁,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不潜心阅读,不反复朗读,不对文字仔细咬嚼,怎能体会出其中的一二呢?笔者在一次公开课后听专家的点评时,专家第一句话说的是“这节课我以为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但愦憾的是听了一节课,只看到美丽的图画和听到老师说话的声音”。这不难看出,诗歌需要的是品、读、赏、析。多媒体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个辅助功能。 课文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显然,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应各司其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什么?文本,一篇篇课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组织什么?引导什么?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阅读课文。离开了课本,阅读教学就丢去了语文学习的特殊凭借物。本来教材说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一般地说,课本中选文较为典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语文课上教师和学生凭借它进入作品描绘的纷繁世界,进入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思维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与熏陶。课本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功能,其它媒体难以替代。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首先是由眼睛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然后把信息传入大脑,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阅读,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认真阅读课文,可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可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发展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使用媒体的目的,绝不是为媒体而媒体,应有助于学生更形象、更准确、更深入地阅读课本,更能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率。如果脱离课本,另行其事,就会成为赘尤。不管使用怎样先进的工具,都应从实际出发,适应实际需要。语文教学千万要重视、使用好语文教材,它是语文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探究性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要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与教益,就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此,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问题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看法,或小组,或班级。这种形式无疑能活跃学生思维,培育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纯美的心灵在尚未遭到破坏前的卓越表现,应是一切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1 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中,创新灵性是宝贵财富。如:在上完《两只鸟蛋》之后,看到学生仍兴致勃勃,笔者便利用几分钟让大家说说心里想说的话。一位学生要求上台背诵白居易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时,笔者就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一番热烈的对话。大家从“不能打枝头鸟”到鸟妈妈怎样照顾小鸟,又说到“我们的好妈妈”。这时,一个学生突然说:“我们的妈妈就像鸟妈妈一样好,因为我们都是鸟蛋。”(全班哄堂大笑)

当笔者询问“为什么”时,他一本正经地说:“因为我们现在还小,比较容易被坏人带走,如果被坏人带走了,妈妈也会像鸟妈妈一样着急的。”(其他学生赞同了:喔!那我也是鸟蛋)笔者不禁为关注学生、尊重期待,善于呵护学生的创新灵性的言行而喝彩。 2 关注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是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 3 关注学习主体的互动性,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桌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事实上,学习交流,

对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

对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本位,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该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呢?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教学实效。 范的课程体系而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师日常教学行为,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无法实现。不管是家常课,还是公开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必须要变唯美追求为实效追求,变追求观赏性为追求有效性。所谓务本求实——真实、朴实、扎实。扎实有效是教学最基本、最本真的美。除此,一切都谈不上真正意义的教学的美。 一、教学结构:变语文学习为语文实践。 众所周知,学好语文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多读、多写、多背。古人能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而今人不能就是读书不够,语文实践不足。因此,一学期只教一本书,做一两本练习册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所以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学生的读书引导,战术上大力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切实把学生引向“多读多写多背”的正确道路上来。 2008年5月的《小学语文教师》卷首语,年近七旬的于永正老师回首一生,感喟深长地说:“童年最大的遗憾是古诗文背得太少。如果我小时候能打下较深厚的古典文学底子,那该多好哇!不能再让我的学生有这样的遗憾,于是我便不遗余力地教他们背诵读古诗文,为他们打好人生的底色。”教学

结构应当以“读书”指导为主线,打通课内外界限,用语文教材的“教”为学生最终的自主大量的读书阅读实践服务:让学生在课本的学习中真正学得方法,习得能力,培养读书的兴趣与喜爱语文的情感,为学生终生的大量读书打下基础,把学生引向广阔的大语文的阅读实践天地。 语文本身不简单,但我们可以让语文教学变得简单。年轻的教育家杨瑞青在连云港苏教版教材培训会上曾经特别提起李亮老师,他说:“20年前,李亮老师是这样教语文的:每天早晨只让学生做一件事,大声地读书;每天晚上只让学生做一件事,大声地读书;每天的语文作业只提一个要求,把字写好。”不能说,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但至少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读书的姿态是最美的,读书的孩子是最美的。 读书不仅有经世之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需要,是一种对人的高尚情操、道德规范的熏陶与铸造。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往台上一站,他就是语文,说话的语气、神气,一举手,一投足,都是语文对学生的吸引。方法上,可以重组教材,可以重构教学,可以简化头绪,可以简化教学,可以链结教材,可以系统安排…… 二、教学内容:变教课文为教语文。 教课文不等于教语文,课文是独立的一篇文章,它虽然有其自身的独特个性价值需要我们教学赋予与重视,但从宏观的语文教学来看,它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与载体,是为学生学习语文实践服务的。学课文不是目的,只是过程,学语文才是目的。 近年有人提出尖锐批评:今天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本科毕业;用了16年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简答题 第一章: (一、新课程概念) 1.什么是课程?为什么要强调对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答:新课程,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对课程概念的准确把握,了解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用新的课程观指导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将课程改革实施到位,使自己尽快成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的人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 2.课程的新概念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突出了学生能动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主人的根本地位。2)强调学生以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进行互动整合、融通建构,突出了课程三维目标整合发展的功能。3)强调课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学生在与课程诸要素的多元互动过程中,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进行多元智能建构,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实现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综合学习、创新发展。4)强调课程是动态发展的整体。用问题情境中的多元化思维策略实现课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动态发展性。 3.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有哪些? 答: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主要有六个趋势:1)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复杂的会话。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6)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4.我们对课程的认识理解上有哪些偏见或者叫误区? 答:1)把学科教材当作课程2)把目标、计划当作课程3)把学习者的经验当作课程 5.从课程开发、编制和管理的主体上分,课程可以分为几类? 答:从课程开发、编制和管理的主体上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课程的显现程度分,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实际开设划分,又可分为实际课程和空无课程. 6.什么是国家课程,国家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国家课程,是政府为保障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研制的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国家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所应具备的共同素质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专家。国家课程一般以必修课形式出现,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是法定必须开设与实施的课程。 7.什么是地方课程? 答: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授权下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一种具有突出地方特点、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发展需求的课程,具有本土性、区域性特点。地方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形式出现,其研发主体是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本地课程专家。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 一、新课标下空间与图形的特点 1.培养空间概念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为了切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新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提供了丰富的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和素材。其次,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经验活动,注意到创作对发展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设计“拼图”、“花边设计”、“搭积木”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创造,相互欣赏,感受图形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使空间观念得到逐步的发展。 2.培养创新精神,关注情感体验 数学在涉及情感和表达方面与艺术有许多相同之处,同数学教学一样,艺术教学中过分强调技艺的学习而忽视情感的作用同样会使艺术变得枯燥无味。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新教材里得到了重视。如让学生通过找生活中见过的其他平行四边形,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3.突出空间与图形的文化内涵 我国传统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非常少,教师也不注意适当培养。纵观国外,日本小学四年级数学课本中“测量”单元,却有中国“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些内容在中国教材却十分少见。学习几何的价值不仅在于训练思维和它的实际应用,也在于它所蕴涵的文化因素揭示了几何的内在魅力,这也是几何吸引学生的实质。教材以连环画的形式介绍数学文化,使学生

进一步体会“空间与图形”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 4.逐步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依据“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的课程理念,新教材结合相关知识内容,把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早期孕育、逐步渗透、层层深化的方式进行编排,使重要的数学原理和数学思想逐步让学生认识。 5.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强多感官参与 新教材“空间与图形”中的很多素材都取自生活中的原型,力求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方向与位置、旋转与平移、图形的认识等内容。小学“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应该建立在活动的基础之上,让各种感觉器官参与。新教材空间与图形部分的编排利用了这一规律,安排了“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等栏目,通过问题将活动与其背后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把学生引导到对其中的基本关系的理解上。 二、新课标下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的原则 1.探究性活动是重要的教学形式 “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 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可缺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行动策略 摘要:本文从理念的转变,课堂的本质和课堂行动策略三方面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以期对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理念,课堂,本质,行动策略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行动策略是教学主体对教学过程进行的宏观与微观统一的计划、评价、调控,以追求较高效率的计策和策略。课堂行动策略的选择成功与否,直接制约教学目标的达成,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 一、理念的转变 英语新课程标准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时间、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行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强调语言运用(Focus on language use) 课程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程明确提出高中阶段英语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二)强调全人教育(Focus on all the students)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时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强调自主学习(Focus on study on one’s own)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这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以及必要的学习资源(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或Internet上的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利用情景、协作和会话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便被动为主动建构,变他律为自律,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强调学生中心(以人为本)(Focus on learner-centeredness) 学生的发展史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个人需求、重视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发展、协调个别学习。 (五)强调文化意识(Focus on cultural awareness)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教师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课堂的本质(Nature of classroom)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活动的有机统一。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认真抓好的主要环节。抓教学必须抓课堂,抓质量也必须抓课堂。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使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中兴趣盎然、体味美感、激发想象、创新作品,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是每一位美术老师面临的严峻课题。虽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性问题,但美术教学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改进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美术教学理念教学策略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它同素质教育中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提高审美教育会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主动地达到心灵境界的转化,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美的感知能力.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创造力的目的。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将共同营造新的课堂,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身为美术教师,无可回避正在变化的教育环境,一.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观念影响下的美术教学 美术课在普通学校中地位的弱化,除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外,还与人们普遍对美术学科缺乏认识不无关系。社会与家长方面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把音体美称为副科、小三门,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做做画画的美术更是教学中的“调味品”,在这个大气候影响下,许多农村家长认为:孩子画画是…不务正业?,既耽误学习又浪费钱财,只有学好文化课才是正路。 2.设备设施:部分学校已具备专用美术教室及多媒体教学设施,但个别边远学校的教学配套设备还不齐全,学校普遍重视不够,教学设备投人不足;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美术教师没办法在美术教室中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学校图书馆美术书籍资源较匮乏,学校一般没有订阅美术类杂志。 3.制约美术课堂实施的重要因素——材料工具 美术学科主要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运”“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生的学习材料涉及不能收费等问题。学生使用的材料均为自带。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工具材料的准备不足是制约美术教学的最大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谈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谈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小学数学教学观。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这样一节课:教学中遇这到这样一道题“一个圆形花圃的周长是12.56米,求这个花圃的面积。”有一位学生这样做“12.56÷2×(12.56÷3.14)÷2=12.56×4=50.24(平方米)”。教师在旁边大大地划了个“×”,并告诉他求圆面积应该先求出半径,然后再用公式。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订正,算出结果是12.56平方米。课后问这位学生,他说:“圆的面积是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我先用圆周长的一半乘直径就等于算了两个圆面积,所以,再除以2。”多么有创意的解法!其实,这道题的错误是因为计算时学生把两次除以2抵消了。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学是否越来越机械了?” 还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出示6÷3=(),学生回答“等于2”。教者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书本上的参考方法是:要想()三得六,括号里是几,就商几。一位学生回答:“因为3乘2得6,所以商2”。教者冷冷地说:“是吗?” 另一位学生回答:“因为(二)三得六,所以商2”。教者欣喜地说:“好!这才对吗。”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学是否越来越死板了?” 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一、沉闷、杂乱(教学视野狭窄,信息传递单一,师生关系沉闷,教学环境杂乱)。由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王建军 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许多听课评课活动。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水平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对课堂教学的各要素及其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可以为被评价者设计教学、诊断教学、改进教学,提高其专业发展水平提供依据,并为教学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借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评价应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确定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和质疑,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鲜明特点,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充分注意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一、评价重点应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关注的无非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流畅,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

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对教材的处理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是否已经得到了突破等等。在评价中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怎么对课堂进行控制,怎么对学生进行引导,把课堂看成是教师的课堂,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评价的次要因素。即使有些评价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把学生的反应、表现作为教师的教学策略成果的参照物。这样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作为有能动性的学习主体的特点,是有违新课程的理念的。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样才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以具体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把评教与评学结合起来,突出评学,以此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 本次新课程改革再一次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建议下学习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立足于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成效。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教学 发表时间:2012-04-26T15:04:06.50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26期供稿作者:刘根芳 [导读] 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 河南省沁阳市外国语中学刘根芳 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论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和工具,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的教材当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应当挖掘出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教学思想方法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我认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把握:1、在知识情景引入中,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数学信息,准确建立数学模型,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2、在建立数学模型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数学分析和解释,说明其合理性、正确性,形成数学结论和理论,并用之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达到:生活──数学──生活这一过程。 3、在处理例题中,多运用一题多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不断强化思想和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类比和对比。 4、在处理作业中,发现学生合理的,有创意的思想、方法,应及时与全体学生分享,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二、遵循认识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要达到新课标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渗透“方法”,了解“思想”。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维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 2、训练“方法”,理解“思想”。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3、掌握“方法”,运用“思想”。数学知识的学习要经过听讲、复习、做习题等才能掌握和巩固。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同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另外,使学生形成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必须建立起学生自我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这更需要一个反复训练、不断完善的过程。 4、提炼“方法”,完善“思想”。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对数学方法给予提炼和概括,让学生有明确的印象。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分散在各个不同部分,而同一问题又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因此,教师的概括、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 教学中那种只重视讲授表层知识,而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完善的教学,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反之,如果单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而忽略表层知识的教学,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也难以领会深层知识的真谛。因此数学思想的教学应与整个表层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只要我们教师课前精心设计,课上精心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创设情景,多提供机会,坚持不懈,就能达到我们的教书育人目标。

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的探讨

---------------------------------------------------------------最新资料推荐------------------------------------------------------ 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的探讨 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的探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进行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研究。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如何更新我们教学观念,包括学习观和教学观等。 第二,如何改善课堂中教学策略,如讨论、探究和激发学生思考的教学策略,以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环境。 第三,要对课堂教学案例进行研究。 在这些方面,广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推进课堂中的素质教育。 在谈到课堂教学时,一些教师提出,能否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教学模式呢?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英国的科克罗夫特(Cockcroft W.H.)报告发表后,英国也有些教师希望调查委员会提出一种固定的教学方式,但是该会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单元的性质,学生和教师本身的经验及能力来决定。 广大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 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研究意识,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为 1/ 22

学生的有效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努力做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加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对一些基本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些观念主要包括学习观、教学观、教材观和教师观。 教师构建新的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 1. 学习观一般说来对学习有两种认识,一种叫作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另一种叫作认知主义的学习观。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简单地说就是学习就是行为的变化。 在教育上,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外在刺激与头脑中反应建立的实质联系。 外在的刺激即是习题、题目。 学生的反应就是解题的方法。 认知主义的学习观,用两个字概括是理解,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 这是学习观的问题,也是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的对学习观的不同认识。 但最近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观,即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这种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实践的过程,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用建构主义的语言来说,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 文本在课堂中就是教材,有时不仅指教材,是指更广泛的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