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种金属焊接

异种金属焊接
异种金属焊接

异种金属焊接技术

何康生、曹雄夫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一版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对结构和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如造船和海洋工程要求解决大面积拼板、大型立体框架结构自动焊及各种低合金高强钢的焊接问题;石油化学工业要求解决各种耐低温及耐各种腐蚀性介质压力容器的焊接问题;航空航天工业中要求解决铝、钛等轻合金结构的焊接问题;重型机械工业中要求解决大截面构件的拼接问题;电子及精密仪表制造工业要求解决微精密焊件的焊接问题。工业产品的结构调整及技术进步对焊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传统焊接工艺的变革与新型焊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优质、高效、节能的现代焊接技术正逐步取代能耗大、效率低和工作环境差的传统焊条电弧焊焊接工艺,焊接技术结构性的转变必将对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的提升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现代化动力机械、化工和石油加工设备以及多种食品的许多零部件,都要在高温、巨大的载荷、强烈浸蚀性介质、电磁场或放射性环境中长期工作。因此,用来制造这些零部件的材料,必须是满足上述要求的特殊材料,如高合金钢、有色金属以及专用合金等。

显然,如果整个设备和仪器都采用贵重材料制造,不但会使生产工艺过程大为复杂化、显著提高设备和仪器的造价、更重要的是满足不了使用要求。此外,运载火箭、航天器、超音速飞机、现代化的潜艇等部门的发展更与材料性能紧密相关,这些部门要求使用的材料在低温和高温下有很高的比强度,以及在振动和高速运行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寿命,以保证长期工作的可靠性。目前对所有材料的性能分析表明,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材料都不能同时满足上述的全部要求。

通常,任何一种构件在使用过程中,其各部分所承受的载荷并不一致,一部分零件的工作条件较差,可能接近许用应力的极限值,而另一部分零件的工作条件可能只承受很小的应力。显然,在这种场合下,应用异种金属焊接结构就比较合理。

把异种金属零件连接成一个整体部件,焊接常常是最好的方法。有时也可以采用钎焊,但接头的强度和耐腐蚀等性能往往受到钎料性能的限制,不容易满足较高的使用要求。现有的机械连接法不但连接工艺复杂,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多半不能满足可靠性要求。

特种焊接技术的应用范围

电子束焊异种金属时所采用的中间过渡层金属

电子束焊的异种金属组合

电阻焊的异种金属组合

贮能焊的异种金属组合

冷压焊的异种金属组合

注:▲——焊接性良好

超声波焊的异种金属组合

摩擦焊的异种金属组合

注:▲——焊接性良好

爆炸焊的异种金属组合

注:●——焊接性良好。

1、低碳钢;

2、中碳钢;

3、低合金钢;

4、合金钢;

5、铸钢;

6、不锈钢;

7、Ni 及Ni合金;

8、因康洛依;

9、因康镍;10、蒙乃尔;11、哈斯特洛依;12、Cu;13、BeCu;14、黄铜;15、青铜;16、Al;17、Be;18、Nb;19、Nb合金;20、Au;21、铪;22、Mg;23、Mo;24、Pt;25、Ag;26、Ta;27、W;

28、Ti;29、Zr

扩散焊的异种金属组合

1、Al;

2、Be;

3、Pb;4

合金;11、塑料;12、Cu;13、Mo;14、Ni;15、Nb;16、磷青铜;17、Ag;18、碳钢;19、高合金钢;

20、Ta;21、Ti;22、W;23、钢青铜;24、Zr

注:●——焊接性良好。

金属压焊的理论基础

压焊是在低于被焊金属熔点的温度下,不添加填充金属,施加一定的压力,使接头产生必要的塑性变形,实现焊接的方法。

压焊的机理极为复杂,它是理论家和工程师们长期以来所注意的课题,也是长期争论的内容,而且迄今为止,许多机理还远未被人们所揭示和了解。

一、薄膜学说

薄膜理论认为,焊接性并不取决于材料本身的性能,而是决定于零件被焊接表面的状态。只要去掉被焊金属表面的油膜和氧化膜,在协调一致变形(相互接触的两种不同金属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方向和变形速度相同的塑性变形,称为协调一致的变形)过程中,使被焊零件互相接近到原子间力的作用范围内,就能形成焊接接头。他们把氧化膜分成硬而脆的,和韧而易变形的两类。当金属零件冷变形时,硬而脆的氧化膜即被粉碎,裸露出清洁的金属层,当它们相互接近到原子间力的作用距离时,就牢固的结合在一起;如果金属表面上的薄膜是韧而易变形的,在塑性变形时,易变形的氧化膜就会随同金属一起流动,而阻碍接头的形成。

试验证明,两种被焊材料原子直径不同,对焊接过程的影响最大。用接触面上结晶方向不同的单晶体所做的试验表明,结晶的方向对金属的相互结合力也有很大的影响。此外,目前已经采用压焊的方法焊接金属与非金属材料,例如用扩散焊焊接金属与陶瓷,而陶瓷本身就是氧化物,这一事实已使纯洁金属表面的概念失去其意义。综上所述,薄膜理论虽然可以很好地解释冷压焊的焊接机理,但它已经不能解释其他压焊;实践中不断出现的许多现象,因此,不能用它来作为单纯地解释所有压焊的理论基础。

二、再结晶理论

帕克斯根据金属在变形量很大时,再结晶温度会显著下降的事实提出了再结晶理论。在冷压焊时,形成接头的主要过程是接触区的再结晶过程。也就是说,金属的变形和变形所引起的冷作硬化,在高温的作用下,会使被焊零件界面边缘的晶格原子重新排列,形成同属于两个被焊件的共同晶粒,这样,就使相互接触的金属焊接在一起。

但是,必须指出,再结晶理论首先要求在连接区形成共同的晶粒,其次要求在接触区两边形成晶粒方向一致的晶界。此外,还要求在界面上的晶粒要具有金属内部晶粒的一切特征。因此,我们说,再结晶理论所论证的问题,是接触表面已经产生结合以后的组织变化过程,而没有对结合过程的本身进行论证。

实际上,许多试验说明,赞成这一理论的人并没有掌握令人信服的依据。

三、位错学说

位错学说认为当两个相互接触的金属产生协调一致的塑性变形时,位错迁移到金属的接触表面,从而使金属的氧化膜破除,并产生高度只有一个原子间隔距离的小台阶。把金属接触表面上出现位错看作是塑性变形阻力的减小,因而有利于金属的连接。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金属表面上出现位错,必定会增加表面上的不平度,这就造成接触表面比内部金属大得多的塑性变形。由此可知,结合过程是接触区金属的塑性流动的结果。

四、扩散理论

卡扎柯夫提出了被焊金属在一定温度(0.6~0.8倍的熔化温度)下形成焊接接头的扩散理论。他认为,在接头区域中存在着一层很薄的互扩散理论。他认为,在接头区保证了优质的焊接接头。看来,这一理论也不全面,根据这种扩散理论推断,如果增加互扩散区的厚度,应能提高接头的机械性能。但事实并非完

全如此。在任何形式的固态焊过程中,必这都会产生扩散过程,当然它对接头的形式的固态焊过程中,必定都会产生扩散过程,当然它对接头的形成过程会有所影响。实践证明,对同种金属,扩散确实起到了有利的影响,但它仅是一种次要的影响。异种金属固态焊的实际结果,有时完全相反。

扩散理论的致命弱点是:它没有考虑接触表面的激活过程和相互结合过程可能会限制整个优质接头的形成过程。例如产塑性变形能力相差很大的两种金属在弱作用力下压焊,或者同种金属在较低温度(低于熔化温度的50%)下,接触表面的激活过程和结合过程都会限制优质接头的形成过程。

在被焊金属之间产生扩散过程,显然是要在接触表面已经形成结合以后才能发生。因此,也不能用扩散理论作为单纯地解释所有形式压焊的理论基础。

五、能量学说

西苗诺夫认为,引起金属间相互结合的条件,不是金属原子的扩散,而是金属原子所含有的能量。当被焊材料相互接触时,即使它们的原子已经接近到晶格参数的数量级,只要原子所含有的能量还没有达到某一水平(这一能量水平可以称为该金属结合的最低能量),就不足以使它们之间产生结合。只有当接触处金属原子的能量提高到某一水平,表面之间才会形成金属键,它们之间的界面开始消失而连接在一起。

能量学说应用了激活状态的概念,其实质是从能量的角度来观察接头的形成过程,弥补了上述各种理论的不足之处。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缺点,众所周知,导致晶格能量增加的冷作硬化会使金属的结合能力变差,对这一现象就不能用能量学说来解释。实际上能量学说并没有提示出金属间的结合到底与连接金属的哪些物理-化学性能有关。

压焊理论上的不统一,可能是由于缺乏大量有关焊接参数和焊接条件对焊接质量影响的试验数据。上述各种理论各自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不能单独地用它们来解释形式众多的压焊机理。但是,它们又是从不同形式压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对局部的现象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因而,近来业已居上述各种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关于包含各种形式的压焊特征的一些共同的概念。其中焊接过程三阶段的理论是目前公认的压焊过程的理论基础。

压焊焊接过程的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是物理接触的形成阶段,也就是被焊材料的原子依靠塑性变形,在整个接触面上相互接近到能够引起物理作用的距离;或者被焊材料的原子依靠塑性变形相互接近到足以产生弱化学作用距离以内,这时,位错消失而使塑性材料的接触表面激活,形成弱化学键的条件。

第二阶段是接触表面的激活,形成激活中心,然后两个被焊表面之间产生物理和化学的相互作用,最后形成化学键,所以也称化学的相互作用阶段。激活中心的出现及激活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较硬一侧的被焊材料(如硬质合金、难熔金属等)的塑性变形。

焊接同种金属时,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是掺和在一起进行的,很难区分开,因为两个接触表面在相互接近过程中,当产生协调一致的塑性变形而使个别凸出点被压平时,其激活过程就已经开始实行了。

已经使物理接触面实现结合后,金属材料通过结合面向周围扩散的阶段叫做第三阶段,在国外文献中,通常也称为“体”的相互作用阶段。在第一阶段,既要在接触面上形成牢固的化学键,而且还要从接触面的“面”发展到“体”。这种发展过程中,当相互分离的中心汇合到一起时,这时在接触面的作用已宣告结束。但“体”的相互作用还要等到应力权弛后才结束。实际上,往往为了提高接头的强度,必须使过程继续进行,以便让其发生诸发再结晶,有时甚至还有异扩散类型的松驰过程。

在焊接同种金属时,第三阶段结束的标志是在接触处产生再结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形成共同的晶粒。在焊接异种金属时,是否需要限制第三阶段中的异扩散过程,取决于扩散区的性质和新相的产生。物理接触的形成阶段

一、去除表面表面膜

在扩散焊接第一阶段,从焊接面上清除掉附层和氧化膜,雨季能形成实际的接触。从工艺的角度来说,在焊前和焊接过程中是否能将被焊表面上的氧化膜彻底清除掉是至关重要的。被焊面的真空中加热,油脂逐渐分解和挥发;吸附的蒸气和各种气体分子就解吸下来。化学吸附气体和氧化膜最难从表面上清除。在扩散焊的条件下,清除速度与氧化物的热稳定性、焊接温度、真空度、真空中残留气体的成分及其它因素有关。

一)、解吸:在焊接条件下,实际上只有银、铜、镍等金属的氧化物才能解吸下来。提高温度经常可

以使金属表面上的氧化物结构发生变化,而提高真空度可以使氧化物开始解吸的温度下降。

二)、升华:只有氧化物的饱和蒸气压高于该氧化物在气相中蒸气分压的时候,才能使处在真空中的氧化膜产生升华。在扩散焊条件下,钼、铬等金属的氧化物可能产生升华。

三)、蒸发:蒸发可以使很多金属的氧化物从表面上清除掉。但是,通常只有在接近于金属熔点的高温时,才能产生强烈的蒸发。当两个被焊零件的表面之间已经相互接触,产生强烈的解析、升华和蒸发等过程的可能性已大大下降。这时,去除金属表面的氧化膜主要依靠氧化膜向基体金属的溶解或依靠母材中所含合金元素的还原作用。如果该金属与其氧化物的塑性、硬度和热膨胀系数相差很大,则机械作用将在接触区的氧化膜去除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四)、化学反应:不论采用任何一种真空泵进行抽气,在真空系统中仍会会有水,二氧化碳,氢,氧等化学活性气体;这些气体会与被焊零件表面起氧化-还原的化学反应。对于钢来说,碳是主要的还原元素。当钢与石墨进行扩散焊时,钢表面上的氧化物的直接还原作用很剧烈,甚至可以在气压下进行。对钢零件被焊的表面涂敷一层薄薄的碳,可以净化和加强扩散焊接过程。

五)、溶解:在被焊零件已经接触的条件下,如果金属与其氧化物的塑性、硬度、热膨胀系数相差很大,即使极其微小的变形也会破坏氧化膜的整体性而龟裂成碎片被除去。氧化膜在基体金属中的溶解度取决于温度和氧在该金属中的溶解度与扩散速度。例如氧在钛中的扩散速度和溶解度都特别大,比铁、铝等金属要大1~2个数量级。当用扩散焊焊接钛及其合金时,就是利用这个优点来消除表面氧化膜的。

六)、选择适当的焊接工艺创造除膜的条件:扩散焊接金属材料时,提高真空度,能改善清除氧化膜的条件,因为提高真空度,可以相应地降低焊接的温度和压力,这点对于焊接工艺极为重要。此外,接头强度还与氧化膜的清除程度有关。

二、物理接触的形成

无论采用哪一种焊接方法,表面的物理接触(使表面接近到原子间力的作用范围内)都是形成焊接接头的必要条件。熔焊和钎焊时,由于加入了熔敷金属或液体钎料的浸润,会在瞬间内形成接触的自生现象。压焊时,就必须对被焊件施加压力来实现被焊面之间的物理接触。

表面凹凸变形的接触面积,一般称为物理接触面积。严格说,这不是相同的面积,在这种表面上可能有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现已确定物理接触面积取决于材料的性质和施加的压力。

物理接触(也称实际接触)是作用物质之间产生电子相互交换的过程,是任何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现代的科学概念认为,金属固态结合过程是一种化学反应过程。化学反应的结果,在被焊表面的原子之间形成较为稳定的外层电子。由此可见,物理接触也是压焊的必要条件。在熔焊或熔焊-钎焊时,由于熔化金属原子具有很大的活动性,所以很容易在固态-液态之间形成物理接触。

不论那种形式的压焊,物理接触都是依靠一种(或二种)被焊金属在接触处的塑性变形来实现的。利用压焊中的一些焊接方法,如冷压焊、超声波焊、摩擦焊和需要加热的压焊等,物理接触都很重要,是决定焊接接头强度的主要因素。

在一般的扩散焊过程中,实际接触面积的增加,可以分为变形、流动和使实际接触面积继续增加的扩散几个阶段。加压的初期,只在个别点上的作用应力大大超过屈服点,并引起微观突出的点的弹-塑性变形。但加压后,变形速度立即增大到每分钟为1000%。然后才有下述的关系:

P = F S P——外加的压力;F——接触面上的实际压力;S——实际的接触面积。

经过几秒钟的加压力以后,变形量相应的降低2~3个数量级,并转入不稳定的流动阶段。这时接触区内的塑性变形取决于温度和压力。;实际接触面积可以达到名义接触面积的40~75%。

实际接触面积的继续增长与材料稳定的流动过程有关。比较该过程激活能量,可以初步估计出材料流动的倾向性。在外力场的作用下,从位错运动的热激活概念出发来看待流动时,就可以看出应力、温度、结晶组织中的缺陷密度、杂质和合金元素对材料的流动速度的决定性影响。

但是在一定的焊接参数(压力和温度)下,金属流动值可能接近于零。

焊接同种金属或塑性相近的异种金属时,在协同一致的塑性变形过程中,以及在两个接触表面上有微观凸出点产生流动时,实际接触面积会有所增加。当两种被焊材料的塑性差异很大时,上述规律同样适用。但这时主要靠异种金属中硬度较低的金属微观凸出点的弹-塑性变形来提高物理接触面积。

表面加工精度对形成物理接触的影响很大,扩散焊时,机械清理能获得较好的结果。摩擦焊和爆炸焊

则影响不大。为了提高扩散焊效率,减少焊接时间,降低温度和压力,可采取下列措施:提高表面加工精度;周期性的加压;加塑性好的中间过渡层;提高真空度等。当然这些措施对焊接的整个三阶段都会有影响。

接触表面的激活阶段

一、表面激活的形成

形成实际接触面时,所产生的结合力还不足以产生表面原子间的牢固连接。为了获得原子之间的牢固结合,就必须激活表面上的原子。表面原子的激活会导致原有的原子键的撕裂,此后才有可能使原子间的电子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的可能性取决于被焊表面上激活原子或它们的复合体相互间的排列。因此,扩散焊过程的第二阶段又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前期为被焊金属表面激活时期;后期是被焊面之间形成金属键时期。

金属在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切应力和正应力会引起金属表面吸附层的塑性变形和流动。塑性变形和流动会使结晶组织中的缺陷发生振荡、迁移和赶出表面。引时,释放出来的能量决定激活中心的出现。如果升温,就会使位错和空穴迁移的密度和速度增加。表面激活和化学相互作用是连续的。与多晶材料高温塑变形的不均匀性有关。应该说明,用塑性变形的方法来激活表层原子不是唯一的方法。因为任何能使原子从表面上断裂开的作用都可以激活表面。用射线等方法也可以激活表面。表面激活过程与形成物理接触间的联系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扩散焊第一阶段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出现了表面完全激活。特别是异种金属焊接时尤其如此。此时,形成物理接触是靠这两种金属中硬度较低的金属变形,而表面化学作用的可能性却受到了较硬金属激活条件的限制。因此,异种金属焊接时其中一种材料越硬,需加的压力就越大,或加热的程度就越高,但加热温度不能超过熔点较低材料的熔点。

二、表面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把各种金属加工到表面精度相同,然后与铜进行压焊时发现,铜与各种金属之间的物理接触是完全依靠塑性较好的铜的变形来完成的。而且焊接所要求的压力也大致相同。由此可知,是否能在异种金属间形成原子键,首先取决于异种金属中较硬金属表面的激活程度,也取决于所施加压力的大小。其次,也应考虑材料间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特性、晶格类型、原子和离子半径的差别、互溶性、弹性模数比值等。虽然这些因素不会妨碍焊接第二阶段的进行,但对过程的发展变化舒服影响。会使表层原子产生应力。

压焊第二阶段后期主要是被焊金属表面已被激活的原子间产生各种相互作用阶段。这时,原子的活动性和振动的振幅都增加了,还出现被吸附气体的解吸过程,由于原子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结合,可能从接触面向金属内部扩散几个晶格参数的深度。试验发现,铜和钨虽互不溶解,但仍能形成贱个原子直径厚度的过渡层。通常,焊接过程第二阶段的接头区是一个沿着接触面的晶格区。接头区中存在的孔隙和氧化物夹杂是第一阶段焊接过程不彻底所致。接头受静拉伸时,这些分散缺陷不会影响强度和致密性。但如果是贯穿断面的连续缺陷,就会使接头的塑性大幅度下降。

扩散阶段

一、压焊第三阶段的特点

金属材料向周围扩散阶段,即第三阶段。这阶段中会使缺陷(孔洞、氧化物夹杂等)消失;在接触处形成共同的晶粒,并导致内应力松弛。其结果会使接头的使用性能达到与基体金属一致。

如果说在第二阶段中,出现表层原子的反常性能,那么在自由表面已经消失的第三阶段内,材料接触区互相作用的特性将取决于状态图。根据状态图,异种材料体扩散的相互作用,可能引起具有下列成分的过渡区:无限固溶体;有限固溶体;材料间互相化学作用的产物。对于许多不相溶的金属,扩散焊将终止于第二阶段,而不会产生焊接过程的第三阶段。

二、不同金属的第三阶段

1、无限互溶金属:焊接具有无限互溶性的金属时,经过第三阶段的扩散后,在接触区会产生成分不定的固溶区,固溶区的宽度与焊接的温度和时间有关。均质的固溶体塑性很高,强度也高于基体金属。均质固溶体的特点是:在保持高塑性的同时,它的强度要比任何一种基体的强度都高。所以,凡是完成了焊接过程三个阶段的接头,断裂通常都是发生在强度较低的基体金属上。

2、有限互溶金属:具有有限互溶的金属(通常随着温度的上升,溶解度也跟着提高,如铜与铁)的接触面上,会产生浓度不同的固溶体区域。该区域的厚度,取决于过程的温度-压力条件,厚度增加,由于

在接头中形成共晶体脆性层而使接头的塑性和强度下降。

3、产生金属间化合物的金属:有些金属彼此之间会产生金属间化合物(如铜与铝、锆与铁、锆与镍等)。当过渡区中元素达到溶解度的极限时,由于晶格的变化而产生了金属间化合物。因金属间化合物很脆,使接头性能大为降低。通常,能形成金属间化合物的这类金属之间的互溶性都很低。扩散焊时,对共控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课题。

三、再结晶

扩散焊第三阶段的再结晶是在塑性变形和实际接触形成过程的基础上产生。可以把这一过程的进展看作是再结晶中心的形成过程,然后由于结晶中心的增长产生一次再结晶,由于晶界的迁徙而产生汇集再结晶。在一不定期的条件下,个别晶粒可能产生畸形增长,而形成二次再结晶。最后,再结晶就成为稳定而具有某种最低能量的结晶组织。必须指出,在扩散焊的条件下,上述过程具有动态特征。

实际焊接条件下,残留在接触面之间的孔隙和氧化夹杂物往往会阻碍晶界的移动。夹杂物是造成接头表面的晶界能量高于基体的主要原因。因此,扩散焊时,形成共同晶粒的先决条件是把这些孔隙缩小到很低的程度,直到连接边界的能量接近于基体金属晶界的能量。

扩散焊过程中,主要依靠扩散熔合和扩散流动使空隙愈合。接触处空隙愈合的时间,首先取决于过程第一阶段的进行程度和焊接温度。提高焊接时的变形速度,能加速孔隙的“愈合”。

晶界的迁徙并不表明形成接头的过程已经完全结束。在接触面上还可能残留有个别的孔隙,影响接头的塑性。吸人使其继续扩散,才能使焊接的物理过程完全结束。如果对接头的强度、塑性和气密性等有较高的要求,就必须对同种材料和互溶的异种材料的扩散焊接过程作上述三个阶段的区分和分析。

在扩散焊条件下,能够活化扩散过程的因素通常有:提高焊接温度和压力、周期性的改变焊接温度和压力、用射线照射、能以直流电流和对表面进行冷作硬化等。

四、脆性相

1、脆性相的形成

在扩散焊过程中,当形成金属化合物时,通常在整个接触线上还见不到新相层均匀地增长。这不仅因为前两个阶段具有间断性,而且还因为在第三阶段中,原在表面个别区段内的扩散差异极大。众所周知,沿着晶粒边缘的扩散系数要比体扩散系数大得多。有时甚至大几个数量级。因此,沿晶界扩散元素的浓度要比平均浓度高。由于晶界处固溶体的局部过饱和,可能会产生新相的“核”。然后新相的核不断扩大,变成间断的金属间化合物的“岛”。小“岛”不断扩大而连成一体,形成连续的新相层。

在扩散初期,金属间化合物尚未形成连续层时,对接头的机械性能没有多大的影响。当形成厚度≥3微米的连续层时,接头的强度和塑性开始大幅度下降。这是由于新相脆性很大和相间体积的变化而产生内应力所造成的。

2、减少脆性相的方法

锆与不锈钢、铝与铜、铜与钛等异种金属在扩散焊时,必须采取一些工艺措施来控制脆性相的产生,其方法如下:

(1)控制扩散焊过程中第三阶段的时间;

(2)抑制接触面上形成脆性相元素的大量扩散等。根据上述理论,在第二阶段已基本形成焊接接头。如能在第二阶段内控制焊接工艺,或者使焊接接头在第三阶段内停留极短的时间,使其来不及产生脆性相,或者不让脆性相的厚度超过3微米,就能获得满意的接头。

(3)加中间过渡层

抑制形成脆性相元素扩散的工艺措施通常是在异种金属接触面之间加入中间过渡金属层。中间过渡金属分为活化过渡层和印化过渡层两大类。加入活化过渡层可使焊接过程的某一阶段加速进行或者进行得更容易。采用塑性比基体金属好的中间过渡层能使接触面更好地形成物理接触。这是一种减少焊接压力、温度和缩短焊接时间的有效方法。例如,在铝合金中间加入纯铝就可以实现低温扩散焊。在这种温度下,纯铝的流动速度和应力松弛要比铝合金高好几个数量级。

纯化过渡层可以限制、甚至完全消除扩散焊第三阶段的进行,阻止脆性金属间化合物的产生。所选用的纯化层材料,向基体金属的扩散系数最好大于基体金属向纯化层的扩散系数。这样可以使焊接接头在高温下保持较长的作用时间。采用中间过渡层,使扩散焊应用的范围大为扩大了。

接触熔化及其在异种金属焊接中的应用

一、接触熔化

在固态的异种金属接触区内的扩散过程可能会引起“接触熔化”现象,凡低于熔点温度,固态的异种金属在接触处转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接触熔化。不仅共晶体系的异种金属间具有接触熔化的性能,固熔体中也会出现接触熔化现象。如锰-铜体系。可以利用接触熔化现象来连接金属。这是一项比较新的,并有很大发展前途的焊接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TLP法是介于熔焊与钎焊之间的一种金属连接方法。

接触熔化现象既可应用于焊接工艺也可应用于各种形式的钎焊。应用接触熔化现象连接金属的名称很多,如共晶扩散连接,带熔化夹层的焊接,共晶焊,液相过渡连接(TLP)等。

如果从实验中去测定接触熔化温度,那么,这种温度可能要高于状态图中共晶体熔化温度或固溶体最低温度,因为实测的温度与接触表面状态、物理接触的密度、金属的组织有关。

二、利用接触熔化的焊接

1、焊接特点

任何形式的固态焊接,都能满足第一个要求。由于扩散的结果,可能在固态下形成一个或几个共晶区域。两种固态金属在相互接触情况下,扩散过程就一直会进行下去,直到该温度下的极限溶解度,此后就会出现液相。

异种金属A与金属B,希望把它们连接到一起,需要预先把相互接触的表面精细地加工。两块金属在温度为T1时接触在一起,经时间t1的扩散后,在金属A附近形成α固溶体,靠近金属B形成β固溶体。如果在温度T1保持足够长时间t2,在α相里B金属的浓度比X1大,而在β相里金属的浓度大于X2,这样就会产生液相L。如果延长保温时间,液相的体积会迅速扩大。当把接头冷却到温度T2时(T2>T E),液相就会凝聚成α+β的形式,并且还带有在A和B结合区域内形成的共晶体。在这个过程里,最重要的条件是温度T1比共晶温度T E高。

利用接触熔化来连接金属,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果金属A和金属B形成共晶体,就可以直接应用接触熔化效应对A和B进行连接,把金属A和金属B一起加热到略高于共晶温度,在接触面上就会出现共晶体的熔化。由此可知,液相的出现,并不是事先在被焊件坡口间加入了熔点较低的第三种金属(熔化过渡层或钎料等),而是依靠接触面两表层的本身。这种焊接方法既与熔焊不同,也与钎焊不同(不加钎料)。

2、焊接形式

1)、二种金属利用接触熔化的形式焊接。如甘霖些半导体仪器生产中,铝线和硅片的连接、铜触点与铜或黄铜板的连接等。

2)由于金属A制成的被焊零件之间加入金属B的夹层,而金属A和金属B能够形成共晶体。它与第一种形式不同之外在于液相的数量有限制,液相的数量由金属夹层B的厚度来决定。

3)当不允许在接触面之产明大量的液态共晶体存在时,可以应用第三种形式,这里在被焊件之间除了加入金属B之外,还另外加入两小块金属A,作为夹层形式加入的这两小块金属A的厚度,要略小于与金属B形成共晶体所需的厚度,不够部分就会由被焊零件的接触表面来补充。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被焊表面的熔化深度。应用第二、第三种形式的实例有:用银箔作夹层来焊接紫铜与黄铜;用铜夹层来焊接铝;以铝和铜粉末作为中间夹层来焊接铝与铜接头。

4)基体金属C并不参与共晶体的形成。这一形式与钎焊几乎没有区别,只不过以最方便的形式应用钎料。如果为了减小共晶体在接触面之间的厚度,还可向被焊件施加压力P,这时液态的共晶混合物就会从接触面之间挤压出来,只在两工件之间没有物理接触的间隙中残留微量的共晶体,这就会提高接头的质量,成为共晶扩散钎焊。

从工艺角度年,第一种形式最难掌握。因为在保温时间内,液态共晶体的数量会不断增加。只有在加热温度下降到低于共晶温度时,这种形成液态共晶体的过程才会停止。即形成共晶体的数量要取决于加热时间。但要精确控制加热时间是困难的。

利用接触熔化的焊接过程如下。首先将中间夹层加入在两焊接表面之间,然后在焊件上加一个很小的压力(0~0.01㎏/mm2),将焊件加热到共晶温度以上,便会出现液相,并在这个温度下保温扩散,在保温过程中通过液相和固相之间的扩散而逐渐凝固,这个过程是等温凝固过程;等温凝固后形成的接头,其成分还很不均匀。为了获得成分和组织都很均匀、性能与基体金属一样的接头,需要继续进行扩散处理。

实验和理论研究均表明,焊接过程共分三个阶段,熔焊、堆焊和钎焊也不例外。由于在第三阶段中产生再结晶、形成脆性化合物,或因相与相之间的反应扩散而形成各种新相,往往使第二阶段中已经得到的强度又重新下降。有时也不完全如此,如果由于扩散而使焊缝和近缝区的化学成分向有利方向变化,过程的第三阶段也能继续提高焊接接头的强度。

两个被焊的金属表面在压力作用下逐渐接近,表面上的原子间将首先产生物理引力的作用,而能够引起化学结合力的距离还要小得多。因此,为了实现分子或原子之间的化学吸附,还必须使分子或原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分子获得这种能量的过程叫做激活过程,当分子获得这种能量以后,激活过程也就结束了。

激活能有多种形式,如热能(热激活)、弹-塑性变形能(机械激活)、慢性子、离子或其它形式。压焊就是靠两个被连接的金属零件在接触中(有时还要进行辅助的升温)产生的共同弹-塑性变形使原子相互接近的。熔焊、熔焊-钎焊和钎焊,则是依靠熔融金属(热能)润湿基体金属而实现原子的接近。

不论采用任何一种焊接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实现物理接触的发展过程和两相之间的化学相互作用。烛接过程中温度越低,就越容易区分两个主要阶段。熔融金属与固态基体金属相互作用过程是在高温下进行的(与基体金属的熔化温度对比而言),所以,作用速度快。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是在润湿过程中一个接着一个地进行,实际上不太可能分开。

根据上述,在熔焊、熔焊-钎焊和钎焊时,紧跟在第二阶段之后就是扩散过程,扩散过程的进行速度极快,在连接有限相互溶解度的异种金属时,实际上很难使熔合区中没有脆性金属间化合物。为了确定焊接工艺,必须有这些过程“允许时间”的概念,以便正确地选择焊接方法、焊接参数和保证获得优质的接头。

根据试验测得钢与铝,或者钢、镍与铜焊接时所需要的激活液相-固相的接触界面的激活能约等于93.6焦耳/千克原子。在温度为700℃时,要使相互间具有物理接触的铝与钢之间产生异扩散而形成焊接接头,至少要有4个小时的扩散时间;为了使钢或镍与铜形成同样的焊接接头,只要在1100℃温度中保温0.5秒钟即可。

压焊的时间是一个主要的焊接参数,这一点与熔焊有所不同,而且它与压焊方法有关。

异种金属焊接接头中新相的形成

一、无限固溶异种金属的焊接

合金在凝固时的状态,取决于合金元素原子间相互作用。合金元素总是超向于形成能量上较稳定的状态,这就决定了合金元素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如果溶质金属原子在溶剂金属原子的晶格中占据某一固定位置,从能量动力学上说,呈稳定状态时,这两种合金元素就会形成与溶质金属和溶剂金属都不相同的新相——固溶体。具有无限互相溶解度的两种金属在固态下进行压焊时,甚至只要有微量互扩散的元素存在,也能保证焊缝获得均匀的固溶体,所以焊缝金属是单相的金属,这对于金属的性能来说是有益的。根据库乐纳可夫法则,在连续系列的固溶体中,合金的性质与组成合金元素的性质有所不同。

二、液态互溶、固态无限溶解的异种金属焊接

假如金属A在压力作用下与金属B紧密接触,而且接触界面上的温度不断上升。起初,当加热的温度还没有达到熔化温度,但已超过再结晶温度,在微观的个别点之间相互接触处,由于产生金属A的原子和金属B的原子相互扩散,就会产生固溶体,两种金属的晶粒会结合和互生在一起,这就是压焊过程的开始。如果继续加热,当温度达到了熔点较低金属的熔化温度时,就开始出现液相。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液相逐渐扩大,因而液相中所含较难熔金属量也不断增多,冷却后,形成固溶体。当达到某一温度时,妈了使没有压力作用,液相也足以保证焊接接头的质量。这时固溶体的厚度,即较难熔金属在固溶体中的浓度梯度,将取决于焊接过程的时间和温度。

如果金属A和B的接触面是理想的平面。则扩散区只要有一个分子层的厚度就足以保证整体的连接了。可是,事实上由于接触面的不平整,为了保证整体的连接质量,因此要求具有较大的扩散层。

由于继续扩散,在固溶体边缘层中的化学成分与中心部位的化学成分会有某些不同。从熔化温度开始缓慢结晶时,焊缝的成分必定与上述状态图相一致。这时焊接接头的质量将取决于被焊金属扩散过程进行得充分与否,也就是取决于接触界限上所获得的固溶体。熔焊-钎焊与上述压焊的情况略有不同。这时,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浸润过程(浸润的时间和温度)。短时间浸润,原则上可以获得优质的焊接接头。长时间浸润,还可能产生被焊金属相互溶解和相互扩散的过程,而这类过程一般地并不会引起有害的作用。

三、液态互溶、固态互不溶解的共晶型及固态形成有限固溶体的异种金属焊接

能够形成平衡的机械混合物——共晶体(一次结晶时形成)和类共晶休(二次结晶时形成)的元素构成的合金,对形成焊接接头有很大的影响。产生这种混合物时,元素在固态下是否形成不含有限固溶体的混合物或具有有限的相互溶解度,这对于形成焊接接头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合金成分中,如果没有有限溶解度的元素,异种金属的熔焊接头的焊缝区从一种相向另一种相逐渐过渡时,就会具有完全均匀的微观组织。

在液态焊接熔池中,金属A与金属B组成均匀的连续互溶液态金属。但液相与基体金属始终保持接触,在A坡口附近的溶液中含金属A的成分就多一些;同样,在另一边靠近B坡口的溶液中含金属B的成分就多一些。焊缝中金属组织和相组成的逐渐转变,保证了从一种金属性质逐渐地过渡到另一种金属的性能。

对这类金属进行固态压焊时,形成接头的过程会受到一定限制,由于金属不熔化,所以坡口上不会产生再结晶,而被焊金属在固态下相互之间溶解度几乎等于零(连有限溶解度都不存在),因此在界限上不可能引起扩散过程。为了获得优质压焊的接头,就必须使清洁的接缝之间紧密接触,创造更多的激活核心,尽量使被焊金属的原子结构和晶格类型一致(如加入不熔化的中间过渡金属夹层等)。

除了两种被焊的金属在液态下互溶,而固态下互不溶解的情况以外,在固态下还往往可能形成具有有限溶解度的固溶体。众所周知,在固态下有限溶解度的情况有两种:形成共晶体和形成包晶体。第一种情况比较典型,突出的例子有钢与紫铜,铜与锌等。对于这类金属来说,形成焊接接头的机理与上述情况显著不同。加热的第一阶段主要产生扩散过程,当达到共晶温度时,在接触处就会出现液相。如温度继续提高,液相会扩大,其成分也相应地要起变化。

在压焊时,异种氏包管这间的相互扩散(即使是有限的扩散)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这种扩散是改善焊接接头性能的辅助因素。具有这一类状态图异种金属焊接接头中,不论是在焊缝上,或者在近缝区上,如果出现时效现象都是非常不利的。

四、液态互溶、固态时形成化合物的异种金属焊接

焊接异种金属时,在多种被焊金属之间会产生金属间化合物。该化合物是获得优质焊接接头的主要障碍之一。金属A和金属B在结晶过程中如果产生了金属间化合物C。新化合物C能与金属A和金属B形成共晶混合物,但与其它物质都不互溶。

新的化合物通常由M个金属A的原子和N个金属B的原子组成。金属A的原子和金属B的原子在晶格中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C的晶格与规则的固深体完全不同。所以新物质C的性质与它的组成元素A 和B的性质完全不同。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即两种金属原来塑性和韧性都很好,其化合物却不是塑性的,而是即硬又脆的金属间化合物(如铁与铝的金属间化合物)。因此,在焊接异种金属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形成金属间化合物。

金属间化合物相形成和增大的典型实例

一、典型实例的选择和研究方法

选择Al-Cu和Fe-Al体系研究早期的金属间化合物相形成和增大过程最为合适。这两个体系的特点是:一方面铝与典型金属铜相互作用,而另一方面却与过渡族元素铁相互作用,从固态下的相互溶解度来看,它们也是不同的。铝在铁中和在铜中都能很好地溶解;便是却只有铜才溶解于铝,而铁在铝中的溶解度是极其微小的。Al-Cu合金是著名的时效合金,而在Fe-Al合金中,却存在着有序排列由此可知,这是焊接异种金属时最为典型的两个实例,因为它们包括几乎所有的产生金属间化合物的情况。此外,研究这两个合金体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用冷轧的方法,把Fe-Al和Al-Cu两组异种金属轧制成双金属板。轧制过程中的变形率为:Fe-Al54%;Al-Cu48%。从轧制件工切取20×20×10毫米的试件。然后分别在300、400、500、540、570、600、630、650℃的温度下进行真空退火。温度偏差不应超过±5℃。退火时间8~15分钟或10小时。冷却以后,从试件表面去除1.5~2毫米表面层,消除其它干扰。在试件的一侧,垂直于界面切取金相试样。然后在这个磨片上研究组织结构、相组成和元素的分布,研究分析金属间化合物层的特征,测量它的厚度和显微硬度以及确定金属间化合物层增大的特征和规律。

异种金属接头金相试样制作和显示的有关资料,文献中很少涉及。制备和研究异种金属接头金相磨片

的困难在于,被焊金属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能。由于铝、铜和钢的硬度不同,试样中含铝的部分磨损程度要比铁和铜大得多,结果会在异种金属过渡界限形成台阶。由于异种金属电化学势的不同,用腐蚀的方法同时显示试样的两种金属存在困难。因此,研究异种金属焊接金相试片时,试片的制备和显示方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为了对Fe-Al和Al-Cu的焊接接头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结构分析,把试件夹在心轴内,并在四周缠上易熔合金或塑料箍。要使两种金属的接触区处在试样的中间,用铲刀加工试件表面,不要用砂轮对四周进行打磨,以免表面被金刚砂和钢的细料所玷污。表面铲平后进行逐级抛光,抛光用的所有粗、细砂纸,事先都要涂上一层石蜡,或者石蜡与煤油的混合物。

二、铝-钢系

对Al-Cu接头焊后状态的试件进行金相分析后表明,接触区内没有金属间化合物相。为了研究Al-Cu 接头在固态下的相互作用,对试件进行退火处理:退火温度从300至500℃,间隔为50℃;并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从5分到12小时不等)。由于Al-Cu接头有时要用于高温工作,因此按照上述的温度范围研究焊接接头的组织状态和相组成,不仅具有实用意义,并且在研究方法方面也有参考价值。

为了排除冷轧件断面各区段不均匀性对扩散过程的影响,用同一工件在不同温度下,研究了退火时间与组织变化之间的关系。在Al-Cu焊接试件上观察到了明电灯泡的潜伏期,潜伏期时间随温度升高而减少。研究Al-Cu试件的组织与加热温度、时间的关系,就可以确定在各种温度下一定尺寸(0.5~10微米)的金属间化合物出现的时间,然后作出曲线图。

在铝与铜的接触区内,在给定温度下,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会出现金属间化合物的过渡层。从加热温度为350℃,加热时间为5分钟开始,在接触区只出现一层棕色层。把加热温度提高到400℃时,出现两种过渡层。靠近铝的过渡层呈阴暗色,靠近铜的呈明亮色,在高倍偏光显微镜下发现,明亮色部分是由两层较薄的过渡层组成。如果加热温度提高到450℃和500℃,过渡层的厚度增大。在加热温度为400℃时,靠近铝的过渡层厚度几乎比靠近铜的过渡层厚度大1倍。

当加热温度达到550℃后,铝与铜相互作用区的组织,就截然与上述的不同。除在铜一侧可以见到光亮过渡层外,还可见到一个相当大的双相区。这个双相区可能是在550℃形成的共晶体。

在各种加热温度下保持5分钟后测量新相的厚度,测得的结果列于图。实际上,靠近铝侧的过渡层处,新相厚度的增长速度最快。

如果保温时间延长到25分钟,就会使金属间化合物过渡层的厚度增加。当温度高于450℃和500℃,铜侧过渡层的厚度比铝侧的要略大些。延长保温时间到1小时,然后到2小时,这时,温度350℃还会形成另两种过渡层,而形成金属间化合物的温度从350℃下降到300℃。铜侧的过渡层比铝侧的增长快,而两过渡层之间的增长很缓慢。过渡层的增大与保温1小时的温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在温度470℃左右相交。加热时间延长到2小时,则要在450℃温度时才能见到相交点。如果保温时间延长到4~8小时,铜侧过渡层增大曲线与铝侧过渡层增大曲线在420℃时相交,此外,中间处过渡层比铝侧过渡层的增大速度快,这两条曲线在温度470℃左右相交。

保温时间延长到8和12小时,金属间化合物的增长速度不变。在稍高温度下(400、450、500℃),铜侧过渡层增大得最快,其次是中间过渡层,而铝侧过渡层增大得最快,其次是中间过渡层,而铝侧过渡层没有增大。当温度稍低时,铝侧过渡层增长较快。例如,300℃保温8小时,铝侧过渡层的厚度为3微米,而中间和铜侧过渡层的厚度都只有1~1.5微米。保温时间大于8个小时,出现金属间化合物的温度界限下降到250℃。过渡层厚度随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变化的结果列在双对数坐标图内。

分析了从试验中获得的数据后,可以认为,在上述研究的加加温度和加热时间范围内,总的金属间化合物区的增大规律是属于抛物线型的规律。

对上述各过渡层的组织研究分析表明:铝侧过渡层的组织粗大,有接近于同轴晶粒的特征。由于过渡层的晶粒中含铜量不一,过渡层中间部分比较光亮,两边的色泽逐渐变暗。长时间的保温(在400℃保温80小时)会使铝侧过渡层增大的特征发生变化。过渡层本身,可以见到铜在铝中的固溶区段,它没有成为金属间化合物相。铜侧过渡层和中间过渡层很难显示出腐蚀结果,它们之间的颜色;实际上没有差别。扩散区吵的显微硬度明显地反映出三种金属间化合物的过渡层。

铜侧过渡层的显微硬度最高,约等于1000~1050公斤力/平方毫米,铝侧过渡层为500~600公斤力/

平方毫米。在金属间化合物相邻区域发现显微硬度略高(100~120公斤力/平方毫米)距离相邻区域越远,硬度逐渐下降,一直降到铝的硬度(25~30公斤力/平方毫米)。

在250℃保温30小时情况下,过渡线上未发现新相。加热到350℃保温20小时情况下,已经形成可见的过渡层。继续加温到400℃保温20小时,过渡层已经发展到3~12微米厚的直分清晰可见的区段。加热到450℃保温20小时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CuAl2相的过渡层CuAl相的过渡层Cu3Al2相过渡层。

三、铁-铝系

对Fe-Al冷压接头加热后的金相分析证明,在不同加热温度下,需要经过一段孕育时间,才能产生金属间化合物。如加热温度低于540℃,需要无穷大孕育时间,即在540℃根本不会产生金属间化合物。当加热温度为550℃,要经过两小时后,才发现生成金属间化合物。

加热温度如果低于600℃,刚出现金属间化合物时,仅仅是一些孤立的小“岛”,几乎见不到接触线。随保温时间增加,小岛的厚度逐渐增大,且向四周扩大,在整个接触面上将形成一层过渡层。加热温度如果超过630℃,则过渡层厚度的分布情况就会产生急剧的变化。在650℃保温15~30分钟,其厚度为11~14微米。保温时间延长到1小时(或更长些),金属间化合物层与铁之间的边界,呈犬牙交错状,犬牙的齿尖(金属间化合物)深深地楔入到铁侧,此时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增加9倍。如保温1小时,厚度为160微米,2小时为240微米。在650℃下延长保温时间,金属间化合物总厚主要功能的增加主要以“齿尖”增长的形式出现。另然过渡层也会向铝侧增长,但并不明显。应该指出,在650℃时,金属间化合物向铁侧和铝侧“双方向”增长的情况下,氧化物夹渣会残留在金属间化合物过渡层的边界中。

铁与铝在固态下相互作用后只形成一层含铁的(含量为35%)中间过渡层,而固态铁与熔化的铝相互作用时可以产生几层中间过渡层。根据铁在过渡层中的含量可以得出金属间化合物的分子式:Ⅰ——FeAl3+Al相;Ⅱ——FeAl3相,宽度为50~60微米;Ⅲ——Fe2Al5相,宽度为100~120微米;Ⅳ——FeAl相;Ⅴ——Fe。因为FeAl含量很少,在X射线光谱分析中很难见到FeAl相,而其它二相比较容易找到。

钢与有色金属的焊接

第一节:铝与钢的焊接

一、铝、铁的性质

由于铝与铁的物理化学性能相差很大,因而给铝与钢的焊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铝与铁相比较,铝的密度小、熔点低、导电和电热性能好。铝与氧的亲和力很大,还原性很强,甚至在常温下,铝也容易与空气中的氧化合,化合后生成密度比铝本身高(2.850~3.950公斤力/立方米)的氧化铝,氧化铝与金属铝结合得很牢固,即使铝在熔化状态下,由于表面张力,它也很容易继续保持在液态铝的表面,这使铝的焊妆发生困难。铝是一个典型的“负电”元素,在一般情况下,它与任何化学元素都不会形成连续的固溶体。

实践证明含镁的铝合金,很难采用扩散焊接。若必须对含镁的铝合金进行扩散焊接时,可以加一层纯铝作中间过渡层。

二、铝与其它金属的相互作用

铝与铝合金与各种牌号钢的连接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因为这就把铝的比重小、导电性能好、耐蚀性好的优点与钢的强度高的优点相互结合到一起。

在研究铝与钢、钛、镍等金属的相互作用时,首先应注意接头中金属间化合物相的增大过程。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铁和镍处在同一过渡族中,它们与钛与在同一周期中,故与铝在平衡条件下相互作用时,具有同一类型的状态图。

纯铝与钛或镍相互作用时形成金属间化合物的规律有类似的特征,仅仅在数量上有某些差异。铝与钛、钢、镍相互作用时,如果相互作用的条件相同,其孕育期的排列顺序为钛>钢>镍。焊接上述组合金属的最佳(指不产生金属间化合物)方法有:滚轧焊、摩擦焊、扩散焊、冷压焊、爆炸焊、超声波焊等。

由于滚轧焊和摩擦焊的焊接温度低,孕育期就比较长,焊接时间就可能大大延长。对铝与钛、钢、镍进行焊接时,铝中的含的合金成分对孕育期的时间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由于铝中所含镁的不良影响,无论采用摩擦焊、滚轧焊或扩散焊都不能获得可靠的焊接接头。因此,用上述焊接方法焊接铝镁合金时,必须加中间夹层,通常采用纯铝作为中间夹层。

三、铝与钢熔焊特点

铝与钢熔焊的困难是:第一是铝和钢熔点相差很悬殊,焊接时铝开始熔化,而钢才刚刚被加热到一定温度;第二是两种被焊金属的线膨胀系数相差太大,因而会在钢-铝过渡区产生相当大的热应力;第三是被焊金属的导热性和热容量相差太多,这也会助长热应力的产生;第四是铝的难熔氧化膜的存在,会在焊缝中形成夹渣。为了溶解氧化膜,若使用焊铝的专用焊剂,由于这种专用焊剂的熔点很低,流动性很大,不能很好地润湿钢材的表面。如果采用焊钢用的标准焊剂,会跟液态铝产生化学反应,破坏铝的成分,故这两类焊剂均不适合焊接钢与铝;第五,焊接钢与铝和铝合金时,会在过渡区形成脆性金属间化合物。

铁在固态铝中的溶解度极小,在225~600℃时,铁在铝中的固溶界限量为0.01~0.022%。在共晶温度645℃时,铁在铝中的溶解度为0.53%,在室温下,铁完全不溶于铝。

含有微量铁的铝合金,冷却过程中会出现金属间化合物FeAl3的结晶(铝为59.18%)含铁量在1.8%时,在645℃形成A l+FeAl3。随着铝合金中含铁量的继续增加,就会出现下列化合物,Fe2Al7的结晶(铝为62.93%);Fe2Al5的结晶(铝为54.71%);FeAl2的结晶(铝为49.13%);FeAl的结晶(铝为32.57%)等。由于铝合金中的铁通常总是以金属间化合物形式存在,因此要早衰管窥蠡测的机械强度和加工性能。由此可知,铝中加入铁会提高铝合金的极限强度和硬度,并显著降低铝的塑性。铝合金中的含铁量和钢中的含铝量有影响,含铁8~10%的我铝合金塑性已变得很差,含铁量越高就越脆,因此这种铁铝合金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实际应用。室温下铝在铁中的溶解度比铁在铝中的溶解度大600倍,如室温下铝在铁中的溶解度为32%,而在1232℃时为35%。

要想采用一种或几种具有中间物理化学性能的过渡金属来焊接铝与钢,实践证明是很困难的。分析铝与其它元素的二元和三元状态图表明,与铝能形成合金的元素(如镁、硅、铜等)不是在铁中的溶解度极低,就是与铁形成一种或几种金属间化合物。这是绝不允许的。

焊接铝与钢时,必须采用在金属接触界面上不形成金属间化合物的焊接方法。就这种意义来说,闪光焊和摩擦焊、超声波焊、扩散焊、冷压焊等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其中各种冷焊方法连接铝与钢用得最多。这些焊接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焊件的形状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实际应用范围很窄。

铝与钢直接小家伙时困难很大,而且焊接的质量难于控制,但在实践中有时仍需采用熔焊工艺。这时可采用下列方法:在钢表面镀上与铝相匹配的另一种金属(如锌);在铝与钢之间加入中间层。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是都采用一种或几种金属的中间层,但也不一定能保证完全避免界面上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用上述两种方法施焊的接头能随静负荷,但在使用中耐冲击负荷的能力很差。

四、铝与钢的压焊

1、摩擦焊:是一种较为适宜焊接铝与钢的方法。焊接时,金属铝并不熔化,只是受摩擦的局部金属

被加热,冷却也很快,因此金属间的互扩散速度不高,甚至可能来不及扩散之前就已冷却了。铝与钢之间不会形成金属间化合物,即使是形成了一些金属间化合物,在较大压力表的作用下,也会立刻从对接处被挤出去。但仍需有足够长的加热时间,以便:1)使钢的端部能产生塑性变形;2)保证一定的变形量,使整个端面上产生接合力;3)保证能破坏和除去对接面上的氧化膜。为保证摩擦焊质量,钢件端面必须与旋转轴保持严格的垂直度。如果焊件端面含有超过0.2毫米大小的夹杂物,焊接质量立刻下降。此外铝件端部必须清除油脂和其它吸附物。

2、楔焊:也属于冷压焊,是一种适合于塑性相差很大的异种金属焊接方法。该焊接方法是把较硬的焊件加工成尖楔形,压入较软的焊件中去。铝与钢的楔焊共分为两种:一种在A l+Al3Fe的共晶温度以上焊接,另一种方法是先在钢焊个把上镀铜,镀银或镀锌,然后再进行楔焊。

A l+Al3Fe的共晶温度为654℃,比铝的熔点稍低一些。因此第一种楔焊温度可以选在654~660℃,这时铝还处于固态下,而共晶体已成液态,但实际上很难实现。因此,可以先在钢件楔面上镀铜,在上述温度下楔面上的铜与铝相接触时,铜与铝就要产生共晶体而形成接头。也可镀色彩,因银比铜不易氧化。当钢向铝楔入时,使表面的氧化膜破碎,然后随着液态菜晶体一起被挤出焊接面,而剩下来的共晶物即成了高熔点钎料。

3、冷压焊:铝与钢直接压焊,接头的抗拉强度和铝合金强度相近似。1Cr18Ni9Ti与LF3压焊接头的抗拉强度可以达到21.5~22.5公斤力/毫米2,断裂发生在LF3合金上。1Cr18Ni9Ti与LF5压焊接头的抗拉强度可以达到29.9~30.2公斤力/毫米2。压焊接头的缺点是对加热很敏感。例如,将1Cr18Ni9Ti与LF5接头加热到350℃保温1~2小时,多数焊接试件的强度只为焊后试件强度的1/15~1/20,而部分试件裂开,在接触区出现了成分不明的二次相。此外,在LF5一侧,离接合区0.5~2.5毫米的冷作层的界面上有产生应力集中的可能。用这种焊接方法施焊的接头都明显地改变了工件的原始尺寸。

4、扩散焊:铝与钢扩散焊容易形成金属化合物,使接头强度不高。加中间层的扩散焊可以得到牢固的接头。中间层可以采用电镀等方法镀上很薄一层金属。中间层的成分可根据合金状态图和在接触区可能形成的新相进行选择。

焊接LF21铝合金与15号钢时,可在15号钢的表面上先镀铜,再镀镍。扩散焊规范如下:焊接温度550℃;焊接压力1.4公斤力/毫米2;焊接时间2分;真空度10-3托。

焊接L4铝合金与15号钢的规范为:焊接温度550℃;焊接压力1.25公斤力/毫米2;焊接时间2分;真空度10-3托。

焊接直径25~32毫米的L2铝与12Cr18Ni10Ti钢棒时,使用的规范为:焊接温度500℃,焊接压力0.75公斤力/毫米2;焊接时间30分;真空度10-2~5×10-4托。接头最大强度为9公斤力/毫米2。在接头中形成了宽4~6微米的过渡区,显微硬度为50~140公斤力/毫米2。

合金元素镁、硅及铜与钢的接头强度的影响最大。镁对焊接性不利,会加速金属间化合物层的增长。随铝合金中含镁量的增加,接头强度明显降低。当焊接时间为20分,温度为525℃时,纯铝与1Cr18Ni9Ti 钢接头的强度为3公斤力/毫米2;如果铝合金含镁量为22%时,接头强度为2.5公斤力/毫米2;焊接时间增加到60分钟时,镁对接头强度的不良影响更为明显强度实际上等于零。由于镁的这种不良影响,迄今扩散焊尚未成功地应用于钢与LF5铝合金的直接焊接。

铝合金中的含硅量小于5%时,对铝合金与1Cr18Ni9Ti钢的焊接性有利,可以提高接头的强度。但是,由于铝合金中含硅量高,使它的抗蠕变能力提高,扩散焊时,焊接时间要显著增加才能获得最大的接头强度。

当铝合金中含有3%的铜时,可以大大提高接头的强度,金相分析表明,在接头区没有任何脆性相。焊接1Cr18Ni9Ti与铝-铜系合金时,焊接温度不应超过525℃。

对LF3合金与1Cr18Ni9Ti钢的接头进行金相分析时发现,在扩散过渡区有两种显微硬度不同的相:HB=600和HB=1000。比较硬的相为金属间化合物,相当于铁-铝平衡状态图的中间部分,即FeAl2或Fe2Al5。这样的接头强度为7.1公斤力/毫米2。电子探针研究表明,发生了铁、铝、镍、铬及镁元素的扩散。

五、爆炸焊:铝与钢也可以用爆炸进行焊接。例如,厚度1.5~4毫米的纯铝与1.5~15毫米的1Cr18Ni9Ti 不锈钢爆炸焊焊接接头的剪切强度可达7.2公斤力/毫米2。

爆炸焊焊接接头金相分析证明,在爆炸冲击作用下,在被焊金属接触面之间形成了波浪形,因此产生

了金属键。因为作用时间很短,所以在接触面上,没有见到脆性金属间化合物相的出现。

第二节铜与钢的焊接

一、铜及铜合金:铜及铜合金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导热性能和良好的成形性能,某些铜合金同时还兼有较高的强度和耐腐蚀性能,因而在电气、化工、制氧、造船、食品、动力、交通及邮电等工业部门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铜及铜合金通常以颜色的不同可分为紫铜、黄铜、青铜及白铜四大类。

1、紫铜:纯铜外观呈紫红色故称紫铜。它具有极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良好的塑性,对大气、海水及某些化学药品也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紫铜还具有良好的耐低温性能,因而被广泛用来制造电缆、散热器、冷凝器和热交换器等。

紫铜不能热处理强化,在退火状态下塑性很高,但强度很低。用冷变形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紫铜的强度,但塑性却急剧降低。紫铜经退火可以消除冷作硬化。为了完全恢复材料的塑性,须在较高温度(500~700℃),在略有氧化性的气氛中进行退火,以防止在还原气氛中加热时可能引起的“氢脆”。

2、黄铜:以锌作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合金通称黄铜。黄铜颜色随含锌量的增加而由黄红色变到淡黄色。仅由铜和锌组成的合金称为普通黄铜或锌黄铜。普通黄铜的机械性能比纯铜高,价格也便宜,在一般情况下不生锈、不会被腐蚀,塑性好,能很好地承受热压和冷压加工,故广泛用于机械制造业中制造各种结构零件。

为了改善普通黄铜的性质,除加入锌外再加入锡、镍、锰、铅、硅、铝、铁等元素,就成为特殊黄铜,如锡黄铜、镍黄铜、钴黄铜、铅黄铜等。根据工艺性质、机械性能和用途的不同,黄铜可分为压力加工用黄铜和铸造用黄铜两大类。黄铜中的含铁量超过0.03%就有磁性,因此,抗磁黄铜中的含铁量不得超过0.03%。

黄铜也和纯铜一样,一般不能热处理强化,黄铜也是在冷变形时强化的。为了提高黄铜的塑性,需要在(500~700℃)温度范围内,在略呈氧化性的气氛中进行退火。含锌量7%以上的黄铜,在冷作硬化状态时在腐蚀介质作用下有形成裂纹的倾向。诸如H68、H62、HPb59-1等含锌量高的黄铜对季节性裂纹较敏感,因此用含锌量高的黄铜制作零件时,最好进行低温回火(250~300℃)。与纯铜一样,在要求耐蚀的部位,也需要镀锌。

3、青铜:以锡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合金称为锡青铜。青铜也可以分为压力加工用和铸造两大类。铜基合金中不含锡而含有铝、镍、锰、硅、铁、铍等元素(二元或多元)组成的合金,称为无锡青铜或特殊青铜。这类青铜具有高的机械性能、良好的工艺性能和高的耐腐蚀性能。因此,在机器制造业中广泛地用来制造受力耐蚀零件、弹性元件及耐磨零件等。

4、白铜:就是铜镍合金。单由铜和镍组成的合金叫普通白铜;添加锰、铁、锌、铝等元素的铜镍合金分别称为锰白铜、锌白铜等。按照性质和应用范围通常把白铜分为结构白铜和电工白铜。

二、铜与钢焊接的特点

当铁向铜扩散时,形成有限溶解度的ε固溶体。室温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在α铁中溶解的铜不超过0.3%,在铜中溶解的铁不超过0.2%,铜与铁不形成脆性金属间化合物。温度从700℃升高到1000℃时,铁在铜中的溶解度从0.3%~0.35%直线上升到2.6%~2.9%。当铜向α铁扩散时,同样形成有限溶解度的固溶体。在750~835℃温度区间,铜的溶解量达到3.5%。在835℃时,过饱和的α用ε固溶体形成α+ε的共晶体。在835~910℃温度区间,铜在α铁内的溶解度下降,同时铜降低了铁的α→γ转变温度。铜溶解于铁内要吧有α固溶体和γ固溶体两种形式。铜在γ铁内的极限溶解度大于铜在α铁内的溶解度。如果焊后冷却速度较快,则在扩散过渡区内产生铜、铁的过饱和固溶体,甚至含铁量达到2~2.5%时,也未发现游离状态的铁。熔焊时,铜与钢之间的熔合线十分明显,且含有富铁相。

实际上经常遇到的是铜与钢的焊接,而不是铜与铁的焊接。焊接铜与钢的困难在于铜对氧的化学亲和力很大,铜的熔点比钢低,铜与钢具有不同的导热系数和线膨胀系数等。

众所周知,焊接时金属的结合是依靠原子间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这就必须使一种金属的原子与另一种金属的原子接近到小于被焊金属晶格参数的距离。在铜和铁之间所以能够形成牢固的金属键是因为它们具有系列相近的物理化学性能,如: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铜与铁同在一个横列中,铜和γ铁的晶型都是体心立方体,其晶格参数和原子体积(铜为7.1000,铁为7.089)也都很近。

熔化焊接铜与钢,经常发生铜渗到钢晶粒之间,产生热应力,使焊缝发生断裂。铜与低碳钢的焊接裂

异种材料焊接存在的八大问题

异种材料焊接存在的八大问题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焊接构件的性能提出了更高、更苛刻的要求,往往除通常的力学性能之外,还有如高温强度、耐磨性、耐蚀性、低温韧性、抗辐照性、磁性、导电性、导热性以及熔点等多方面的性能,在这种情况下,单靠任何一种金属材料都不可能完全满足使用要求,即使可能有某种金属相对比较理想一些,也常常由于十分稀贵而不能在工程实际中应用。现代焊接技术已经可以将具有不同性能的异种金属牢固地接合起来,既能满足各种性能要求,又可节约贵重金属,降低成本,做到“物尽其用”,因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正在航天、航空、石油化工、电站锅炉、机械电子、造船及其他一些领域获得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异种金属是指那些不同元素的金属(如铝、铜等)或从冶金现点来看性质,如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有显著差异的某些以相同基本金属形成的合金(如碳钢、不锈钢等)。它们可以用作母材、填充金属或焊缝金属。异种材料的焊接,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指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及性能等不同)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进行焊接加工的过程。在异种金属的焊接中,最常见的是异种钢焊接,其次是异种有色金属焊接和钢与有色金属的焊接。从接头形式看来也有三种基本情况,即两种不同金属母材的接头,母材金属相同而填充金属不同的接头(如用奥氏体焊接材料焊接中碳调质钢的接头等),以及复合金属板的焊接接头等。

异种材料的焊接 把不同的两种金属焊接在一起时,必定会产生一层性能和组织与母材不同的过渡层。由于异种金属在元素性质、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方而有显著差异,与同种材料的焊接相比,异种材料的焊接无论从焊接机理和操作技术上都比同种材料要复杂得多。 异种材料焊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异种材料的熔点相差越大,越难进行焊接。 这是因为熔点低的材料达到熔化状态时,熔点高的材料仍呈固体状态,这时已经熔化的材料容易渗入过热区的晶界,会造成低熔点材料的流失、合金元素烧损或蒸发,使焊接接头难以焊合。例如焊接铁与铅时(熔点相差很大),不仅两种材料在固态时不能相互溶解,而且在液态时彼此之间也不能相互溶解,液态金属呈层状分布,冷却后各自单独进行结晶。 2、异种材料的线膨胀系数相差越大,越难进行焊接。 线膨胀系数越大的材料,热膨胀率越大,冷却时收缩也越大,熔池结晶时会产生很大的焊接应力。这种焊接应力不易消除,结果会产生很大的焊接变形。由于焊缝两侧材料承受的应力状态不同,容易导致焊缝及热影响区产生裂纹,甚至导致焊缝金属与母材的剥离。 3、异种材料的热导率和比热容相差越大,越难进行焊接。 材料的热导率和比热容会使焊缝金属的结晶条件变坏,晶粒严重粗化,并影响难熔金属的润湿性能。因此,应选用强力热源进行焊接,焊接时热源的位置要偏向导热性能好的母材一侧。 4、异种材料的电磁性相差越大,越难进行焊接。 因为材料的电磁性相差越大,焊接电弧越不稳定,焊缝越差。 5、异种材料之间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越多,越难进行焊接。 由于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较大的脆性,容易导致焊缝产生裂纹、甚至断裂。

高焊工艺第二章异种金属的焊接

河北省技工学校表5—1 教师课时授课计划 学校:唐山劳动技师学院授课序号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方法:讲授、举例、探究、提问●旧课复习:(3分钟) 1、钛及钛合金焊接接头脆化的解决途径。 2、提问:①钛及钛合金焊接产生气孔的原因及措施? ②钛及钛合金焊接产生裂纹的原因? ●引入新课:(2分钟)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异种金属焊接越来越广泛。许多情况,要求构件,不同的部位承受不同的工作条件,如载荷、温度或介质。通常几种不同金属焊接起来,又能满足要求,又能发挥各种技术的作用,有经济效益。 ●新课内容: §2-1 异种金属焊接概述 一、异种金属焊接的概念(5分钟) 异种金属焊接:各种物理常数和金属组织等性质各不形同的母材金属之间的焊接。 从材料角度分类: 异种钢焊接 三类异种有色金属焊接 钢与有色金属焊接 从接头形式分类: 两种不同金属母材的接头 三种被焊母材金属相同采用不同焊缝金属的接头 复合金属板的接头 二、异种金属的焊接性(25分钟) 金属焊接性:金属是否适应焊接加工而形成完整的、具备检查上次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通过举例讲解异种金属的应用及焊接的意义 讲授异种金属的概念及分类

一定使用性能的焊接接头的特性。 焊接过程接头是否容易形成缺陷(结合性能)两方面 焊后满足使用条件的能力(使用性能)两种金属能够熔合或通过中间过渡层的填充材料熔合,都认为具有焊接性。差别在于焊接工艺的简单、复杂程度;焊后接头的性能好坏。 1、异种金属组合的金相结构 固溶体 合金结构 化合物 1)固溶体:是指二组元在液态相互溶解,结晶以一组元为基体保持原有晶格类型,另一组元是原子分布在基体组元晶格里,形成一致的固体合金。 特点:组织均匀,力学性能(主要塑性、韧性)好,理想的焊缝组织。 无限固溶体如:铜-镍铁-镍 分类 有限固溶体析出另一固溶体(两相)铁-铜 析出化合物铁-铝铝-铜 2)化合物:是指合金组元按一定的原子数量比,化合成一种完全不同于原来组元晶格的新相,且具有金属特性的固体合金。 特点:硬而脆,不能用于连接金属。 焊缝出现塑性、韧性下降。 2、异种金属间的热物理性能差异讲授焊接性的概念 提问金属材料有关金相结构的知识 借助板图讲解

浅析异种金属材料物理性质对焊接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49648648.html, 浅析异种金属材料物理性质对焊接的影响 作者:花雷生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第08期 摘要:异种的金属材料由于其物理性的不同对焊接的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实际的工程焊接中,异种金属焊接的需求非常多,根据焊接金属材料的不同可以将焊接分为异种钢材料焊接、异种有色金属焊接、钢材料与有色金属的焊接。鉴于异种金属对焊接的影响,在进行异种金属的焊接过程中通常需要注意一些事项,文章对此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异种金属材料;物理性质;焊接质量;相溶性;焊接工艺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G45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8-0061-02 DOI:10.13535/https://www.360docs.net/doc/b49648648.html,ki.11-4406/n.2016.08.032 异种金属材料焊接指的是两种或者多种金属材料进行的焊接工作,最为常见的是铜和铝的焊接。除了金属的物理性质不同,对同种金属材料而言,同种材料的不同种性质的存在,比如钢材料的Q235和16Mn焊接,物理性质的不同使得同种金属在焊接时也要采用不同的焊接技术,只有这样才会保障焊接的质量。 1 金属的物理性质不同对焊接的影响 1.1 金属的熔点 在两种金属焊接的过程中,要将两种金属融化。假如这两种金属的熔点相差较小,都在100℃之内的话,焊接就非常容易;但是如果金属的熔点相差很大,比如一种金属的熔点在100℃之内,另一种金属的熔点在100℃以上或是两种金属熔点温度差在100℃以上,在焊接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熔点温度低的金属在加热的过程中熔化成液体,而熔点高的金属由于没有达到熔点就没有熔合;熔点高的金属在焊接过程中会出现凝固收缩情况,对部分凝固的金属形成压力,导致在焊接的过程中出现裂缝。 1.2 热导率和比热容的差异 不同种金属的热导率和比热容存在着差异,当两种金属的热导率和比热容差异比较大的时候,会出现热输入不平衡的情况。在焊接的过程中金属熔化的不均匀,导致焊接的缝隙出现变化,两侧金属的结晶情况也会发生转变。比如热导率比较高的金属在焊接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热的影响,在冷却的过程中也会迅速发生冷却出现淬硬现象,而热导率较低的金属在焊接的过程中会出现过热的情况。 1.3 线膨胀系数

异种金属焊接注意事项

异种金属焊接注意事项 一、异种金属焊接存在的问题 异种金属焊接所存在的一些固有问题也阻碍了它的发展,如异种金属熔合区的 构成和性能,异种金属焊接结构的破坏多半发生在熔合区,由于靠近熔合区各 段上焊缝结晶特点不同,又易形成性能不好的,成分变化的过渡层。 另外,由于处在高温的时间长,这一区域的扩散层会扩大,会进一步使金属的 不均匀性增加。而且异种金属焊接时或焊后经热处理或经高温运行后,经常发 现低合金一侧的碳通过焊缝边界向高合金焊缝中“迁移”的现象,分别在熔合 线两侧形成脱碳层和增碳层,在低合金一侧母材形成脱碳层,在高合金焊缝一 侧形成增碳层。 防碍和阻止异种金属结构的使用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室温下,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区的机械性能(如拉伸、冲击、弯曲等)一般优于被焊母材的性能,但高温下或高温长期运行后,接头区的性能劣于母材。 (2)在奥氏体焊缝与珠光体母材之间存在一个马氏体过渡区,该区韧性较低,是 一个高硬度脆性层,也是导致构件失效破坏的薄弱区,它会降低焊接结构的使 用可靠性。 (3)焊后热处理或高温运行过程中碳迁移会导致在熔合线两侧分别形成增碳层和 脱碳层。一般认为脱碳层由于碳的减少而导致该区域组织、性能发生较大变化

(一般是劣化),从而使得该区域容易在服役过程中发生早期失效。很多服役中的高温管线或者试验中的高温管线的失效部位都集中在脱碳层。 (4)失效与时间,温度和交变应力等条件有关。 (5)焊后热处理不能消除接头区的残余应力分布。 (6)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 异种金属焊接的时候,由于焊缝两侧的金属和焊缝的合金成分有着明显的差别,焊接过程中,母材和焊材都会熔化并相互混合,混合的均匀程度随着焊接工艺的改变而改变,而且焊接接头不同的位置,混合均匀程度也有很大差异,这就造成了焊接接头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 (7)金相组织的不均匀性。 由于焊接接头化学成分的不连续,经历了焊接热循环后,焊接接头各个区域出现不同的组织,往往在某些区域出现极其复杂的组织结构。 (8)性能的不连续性。 焊接接头的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的差异,带来了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不同。沿焊接接头的各个区域强度、硬度、塑性、韧性、冲击性能、高温蠕变、持久性能都有很大差别。这种显著的不均匀性使得焊接接头不同区域在相同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行为有很大的差异,出现弱化区域和强化区域,尤其是在高温的条件下,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在服役过程中经常出现早期失效。

异种金属激光焊接关键问题研究

异种金属激光焊接关键问题研究 现代工程结构要求对异种金属材料进行焊接。激光焊接具有密度高、焊缝深宽比大、热影响区窄以及变形小等特点,成为异种金属材料焊接的有效方法。异种金属激光焊接过程包含多种效应,机制复杂。比如,材料性能差异对焊缝微观组织与宏观性能的影响;焊接熔池的形成、演化机制;熔池凝固过程焊接缺陷及残余应力形成等。围绕异种金属激光焊接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国内外开展了诸多研究工作,对此进行了全面阐述。在此基础上,指出异种金属材料激光焊接研究中的不足及发展方向。 1 引言 异种金属材料焊接是解决构件同时满足多方面性能要求的有效途径。焊接方法有多种,比如氩弧焊(TIG)、电阻焊、摩擦焊、电子束焊以及激光焊等。与其他焊接方法相比,激光焊具有热源密度集中、焊缝深宽比大、热影响区小、可控性好等特点,而且相对电子束焊,激光焊接气压要求低,通常不需要真空环境。异种金属激光焊接始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成为航空航天、船舶制造、汽车制造诸领域重要的先进制造技术之一。 异种金属激光焊接过程包含多种物理效应。具体表现为:金属材料对激光的吸收;激光材料相互作用引起的材料相变;能量与动量的传递与转换;光致等离子体对激光的散射与吸收;熔池形成及演化;匙孔(keyhole)效应以及熔池凝固等。从复杂物理现象中提取科学问题,并对这些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2 异种金属激光焊接关键问题 异种材料激光焊接机制复杂。比如,焊接材料热物性随温度变化差异;异种金属对于激光的吸收率差异及其随温度变化特性;熔池形成及演化机制;凝固过程焊缝熔化区与热影响区组织演化;激光焊接接头缺陷的形成、焊接残余应力与变形产生等。但其关键问题可归结为材料性能差异对焊缝微观组织与宏观性能的影响;焊接熔池的形成、演化机制和熔池凝固过程焊接缺陷及残余应力形成。 2.1 材料性能差异对焊接接头微观组织与宏观性能的影响 异种金属材料具有热物性差异(常见金属热物性见表1所示),这种差异是影响焊接过程的最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异种材料熔点不同,熔点低的材料达到熔化状态时,熔点高的材料仍呈固体状态,这时已经熔化的材料容易渗入过热区的晶界,造成低熔点材料的流失、合金元素烧损或蒸发,使焊缝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力学性能难以控制,尤其是焊接异种有色金属时更为显著。异种材料线膨胀系数差异导致熔池结晶时产整较大焊接应力与焊接变形,由于焊缝两侧材料承受的应力状态不同,容易导致焊缝及热影响区产生裂纹,甚至导致焊缝金属与母材的剥离。材料的热导率和比热容差异使焊缝金属的结晶条件变坏,晶粒严重粗化,并影响难熔金属的润湿性能。异种材料焊接时易产生金属间化合搦,同时会发生组织变化,导致焊接接头力学性能下降,尤其是热影响区容易产生裂纹,甚至发生断裂。向时,材料膨胀系数、热导率和比热容等热物性参数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导致异种材料激光焊接过程更加复杂。 表1 部分常用金属热物性参数(室温)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铜钢异种材料焊接

1 试验研究内容 紫铜是工业上重要的金属材料,具有极好的导热性、常温和低温塑性,对大气、海水、非氧化性酸及钙盐等有良好的耐腐蚀性。但由于它强度低,比重大,单独作为容器结构材料在大型化工装备上的应用受到限制。若采用加工硬化提高其强度,其塑性会大幅度降低,同时耐蚀性受损,因而它对某些介质的良好耐蚀性这一优点难以充分发挥。异种金属爆炸复合连接方法的出现,使铜能够真正大量应用于化工装备,但铜的焊接性差,铜—钢之间的焊接连接成为铜—钢化工装备制造中的一个主要难题。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对零部件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钢和铜复合零部件,因在性能与经济上优势互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在转炉炼钢工程的氧气管道需要采用T2铜管和不锈钢管焊接,新一代航空发动机采用铬青铜与双相不锈钢电子束焊接,弹带上钢与纯铜的熔敷扩散焊等。 本实验以紫铜和Q235钢为主要材料,主要研究紫铜和钢在TIG氩弧钎焊焊接性,研究接头的力学性能,分析其接头的组织成分特点,找到相对合适的焊接工艺。 2 研究方案论证 2.1 铜-钢焊接分析 在铜-钢焊接中,铜与铁的熔点、导热系数、线膨胀系数和力学性能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容易在焊接接头中产生应力集中,导致各种焊接裂纹。 另一方面,铜与钢的原子半径、晶格类型、晶格常数及原子外层电子数目等都比较接近,且铜与铁属于在液态时无限固溶,在固态下,虽为有限固溶,但并不形成脆性金属间化合物,而是以(α+ε)的双相组织形式存在,这是二者实现焊接的基本依据。因此,只要克服前述的铜与铁在物理性能上存在差异的困难,是可以获得正常焊接接头的。 两种金属物化性能如表1-1。 表1-1 铁和铜的物理性能 钢与铜及铜合金的焊接主要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1)焊缝易产生热裂纹 由于铜与钢会形成低熔点共晶,以及线膨胀系数相差较大,焊缝容易产生热裂纹和晶界偏析(即低熔点共晶合金或是铜的偏析),因而焊接时,在较大焊接应力作用下,呈现出宏观

异种钢焊接的特点及工艺

异种钢焊接的特点及工艺 摘要:由于异种钢接头两侧的母材无论从化学成分上还是物理、化学性能上都存在着差异,因此,焊接时,要比同一种钢自身之间的焊接要复杂得多。正确地选用焊材是焊接异种钢的关键,焊接接头的质量和使用性能与所选用的焊材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异种钢焊接的特点及工艺的描述,以供同行业参考。 关键词:异种钢焊接特点工艺 一、异种钢焊接概述及其焊接特点 1.异种钢焊接概述 两种牌号不同的钢之间的焊接称之为异种钢焊接,它是属于异种金属焊接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接头。对于异种钢焊接接头又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类为同类异种钢组成的接头,这类接头的两侧母材虽然化学成分不同,但都属于铁素体类钢或都属于奥氏体类钢;第二类接头为异类异种钢组成,即接头两侧的母材不属于同一类钢,例如一侧为铁素体类钢,另一侧为奥氏体类钢(如奥氏体不锈钢)。对于母材都属于铁素体类钢,其焊缝采用奥氏体不锈钢焊条或镍基焊条焊接的接头,也属于第二类接头。 2.焊接特点 2.1预热、缓冷、焊后热处理,特别是针对中厚板、拘束力较大的焊接,采用一定温度的预热、缓冷以及焊后消应力热处理的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小焊接应力,降低冷裂倾向。 2.2焊缝金属化学成分的不均匀,熔焊时,焊缝是由局部熔化的母材和熔化的焊条金属形成,不同的坡口型式和焊接参数,熔合比也不同,为确保焊缝金属成分的稳定性,防止焊缝因熔合比过大在熔合区产生马氏体组织,因此在焊接时要控制焊接参数等,减小熔合比的影响。 2.3熔合区碳的迁移,异种钢焊接在焊后热处理后往往会在低合金钢侧母材上形成脱碳层,高合金钢侧形成增碳层,导致熔合区接头的塑性下降,硬度增加,可能在熔合区产生破坏,所以在异种钢焊接时,采用隔离层堆焊,防止碳迁移现象。 2.4熔合区应力的形成,由于异种钢焊接两种金属的线膨胀系数不一样,焊接时可产生较大的残余应力,这种应力即使通过消应力热处理也无法消除,而熔合区这个薄弱地带往往受到这个应力的影响,极易在此附近造成焊接接头的破坏,所以我们要控制这种异种钢的焊接接头,可采用隔离层堆焊后用同种钢焊条焊接则接头的性能可大为改善。 二、异种钢焊接工艺要点 1.焊材选择 正确地选用焊材是焊接异种钢的关键,焊接接头的质量和使用性能与所选用的焊材密切相关。异种钢接头的焊缝和熔合区,由于合金元素被稀释及碳的迁移等原因存在一个过渡区,过渡区中不但化学成分、金相组织不均匀,而且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等通常也有很大差异,可能会引起焊接缺陷(如裂纹等)或严重降低性能。为此必须按照母材的成分、性能、接头形式和使用要求等来正确选用焊材。其焊材选用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1.1在焊接接头不产生裂纹等缺陷的前提下,若焊缝金属的强度和塑性不能兼顾时,则应选用塑性和韧性较好的焊材。

异种金属焊接时的焊接材料和焊接方法选择讲解

第二节异种金属焊接时的焊接材料和焊接方法选择 一、熔合区的特点 异种金属焊接时,在母材和焊缝之间有一个成分和母材或焊缝都不相同且往往介于两者之间,实际上形成了化学成分的过渡层(图3-2-1。如果焊条(或焊丝)成分和母材成分,或者两种母材的成分相差很大时,熔合区的性能将对焊接接头的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选择焊接材料和确定焊接工艺时,不仅要考虑焊缝金属本身的成分和性能,还要考虑熔合区成分和性能。虽然熔合区的厚度极小,通常只有几个晶粒,或者更小,但它对接头的性能影响却是很大的。 实际上熔合区可分为未混合区和半熔化区。如果焊缝金属和母材金属化学成分差别愈大,愈不容易充分混合,则熔合区越明显。熔合比和稀释率高时,熔合区也更明显。熔合区金属液体存在时间越长,或液体金属流动性越好,则成分越均匀,熔合区会有所减小。熔合区成分的不均匀性,可通过调整焊接参数、热处理工艺来进行适当的改善。 图3-2-1化学元素的含量在过渡区的分布 1—化学元素在母材中的含 量大于在焊缝中的含量 时的理论分布曲线 2—化学元素在母材中的含量 小于在焊缝中的含量 时的理论分布曲线 3—实际分布曲线 二、异种钢焊接时焊接方法的选择原则 大部分的焊接方法都可以用于异种钢的焊接,只是在焊接参数及措施方面需适当考虑异种钢的特点。在选择焊接方法时,既要保证满足异种钢焊接的质量要求,又要尽可能考虑效率和经济。在一般生产条件下使用焊条电弧焊最为方便,.因为焊条的种类很多,便于选择,适应性强,可以根据不同的异种钢组合确定适用的焊条,而且焊条电弧焊熔合比小。堆焊可以降低熔合比。埋弧焊则生产效率高。焊接金相组织不同的钢,如珠光体钢和奥氏体钢焊接时,还应考虑尽量使金属熔化量降到最小限度,即尽可能地降低熔合比,以防止过渡区出现脆性的淬硬组织和裂纹等缺陷。不同的珠光体钢焊接以及珠光体钢与高铬马氏体钢焊接,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具有广泛实用性。高合金异种钢焊接一般采用惰性气体保护焊,一般薄件采用钨极氩弧焊,厚件采用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电子束焊可以用于制造异种钢真空设备薄壁构件。小直径的异种钢管可用闪光对焊。形状

异种钢的焊接要点

异种钢的焊接 第一节焊接接头的特点、成分、和组织的控制 一,焊接接头的特点 异种钢焊接接头和同种钢焊接接头有本质差异,主要是熔敷金属与两侧焊接热影响区和母材存在的不均匀性,主要有: 1.化学成分不均匀。这是因为在焊接加热过程中,两侧母材的熔化量,熔敷金属和母材熔化区的成分因“稀释”作用会发生变化。接头区的成分不均匀程度不仅取决于母材、填充金属各自的原始成分,也受焊接工艺的影响,易采用小电流、浅熔深。 2.组织的不均匀性。在焊接热循环的影响下,接头内的各区域组织是不同的,而且在个别区域内还会出现复杂的组织结构。 参见舍夫勒图Nieq-- 镍当量;Creq—铬当量 (学会看舍夫勒图) 熔合比(稀释率)θ-在焊缝金属中局部熔化的母材所占的比例称为熔合比。用实验测得的。 θ=A/A+B=A1+A2/A1+A2+B θ取决于焊接方法、规范、接头形式、坡口角度、药皮(焊剂)的性质以及焊条(焊丝)的倾角等因素 3.性能的不均匀性。由于组织、成分的变化,代来了性能上的不同,各种变化会呈倍数关系变化,特别是焊缝两侧的热影响区冲击值变化更大,同样高温性能如持久强度、蠕变强度变化也很大。

4.应力场分布不均匀。由于组织、成分的不同,接头的热膨胀系数和导热系数也不同,热膨胀系数不同引起塑性区域不同,残余应力不同;导热系数不同会引起热应力不同。在组织应力和热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叠加后会产生应力峰值,导致接头发生断裂。 总之,对于异种钢焊接接头,其成分、组织、性能和应力场的不均匀是主要特点。 二,异种钢焊缝金属的成分、组织的控制 1.焊缝成分与舍夫勒组织图的关系。异种钢焊接时由于选择的焊材与母材不同,要推算焊缝金属的成分、组织及性能。舍夫勒组织图就有这个功能。(图2-3) 奥氏体形成元素的镍当量计算公式: Nieq=wNi+30wC+0.5wMn 铁素体形成元素的铬当量计算公式: Creq=wCr+wMo+1.5wSi+0.5wNb 也可以由母材、填充金属的成分和稀释率求出焊缝金属的成分。 2.影响稀释率的因素。 2.1预热的影响.预热温度高,稀释率大,因为熔深增加了;反之就小。要适中。 2.2焊接参数.电流大,稀释率大;焊接速度小,稀释率小。由于母材熔化的单位面积的大小的影响。见(图2-4) 2.3焊接方法.见(图2-5) 2.4接头形式.坡口大,稀释率小;坡口窄,稀释率变化不大。见

异种金属焊接问题及焊接工艺分析 付贵

异种金属焊接问题及焊接工艺分析付贵 发表时间:2019-08-29T17:22:58.047Z 来源:《云南电业》2019年2期作者:付贵 [导读] 为确保能够更好满足工业发展需求,对异种金属焊接工艺技术进行研究。 (菏泽市特种设备协会山东菏泽 274000) 摘要: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各种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应运而生,随之对我国的工程构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进行工程施工时,不论是哪一种材料,都不可能全面满足施工的需求。为了能够满足施工的需求,人们开始将不同的材料进行有效融合,让这些材料的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还能够有效替代贵重金属,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投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在社会的各个行业之中,经常可以看到异种金属焊接的广泛应用。但是,近几年我国经常发生异种金属焊接失效的情况,造成了一定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关键词:异种金属;焊接问题;焊接工艺 引言 现代工程中大多数零件的工作环境都为高温、低温、电磁场、腐蚀介质或放射性环境,其中金属材料成为零件的主要原料之一。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对零件要求也不断提升,一种金属材料已经无法满足实际使用需求。因此在金属零件锻造中,不仅需要对同种材料进行焊接,同时需要对异种材料进行焊接。在焊接过程中,不仅需要满足不同工作条件对金属材料的不同需求,考虑到成本问题,同时需要节约金属资源,发挥不同金属材料的性能优势。焊接作为一种金属材料加工的重要技术,在特定情况下,异种金属构件的性能远远高于单一金属。异种材料目前已经在电子、机械、化工、航天、造船以及多种其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异种金属焊接已经成为工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为确保能够更好满足工业发展需求,对异种金属焊接工艺技术进行研究。 1 异种钢焊接特点 1)焊缝金属会被珠光体母材稀释,易产生马氏体组织,恶化接头质量。2)奥氏体焊缝金属紧邻熔合线处存在一个窄的低塑性带,宽度一般为0.2~0.6mm,其化学成分和组织不同于焊缝的其它部分,通常称为熔合区脆性交界层,会降低冲击韧性。3)焊接接头在焊后热处理或在高温条件下工作时,焊缝的熔合线附近会出现碳的扩散迁移现象,即在熔合线的珠光体一侧产生脱碳层,而在相邻的铬镍奥氏体焊缝中产生增碳层,使接头变脆,会降低接头的高温持久强度和耐蚀性。4)由于存在线膨胀系数的差别(奥氏体钢的线膨胀系数比珠光体钢大30%~50%),会在焊后的冷却、热处理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热应力。 2 异种金属焊接常见问题 2.1性能不连续 由于金相组织和化学成分的不同,造成了焊接接头位置的力学性能的差异性。在焊接接头的不同位置,其硬度、韧性、塑性、强度、持久性能、高温蠕变、冲击性能等都存在着差异性。由于这种不均匀性,使得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之下,不同位置的性能也存在明显差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强化区域和弱化区域。特别是在温度极高的环境之下,焊接接头经常会过早地失去使用价值。 2.2温度问题 如果是长时间呆在室内,接受的是比较正常的温度,那么焊接的接头位置的性能(比如弯曲、拉伸等)就比焊母材料高很多。但是如果长期在中温或者高温的环境下运行,那么接头位置的性能就要低于母材料。 2.3焊缝熔合区问题 焊接结构之所以会被破坏,主要是由于焊缝熔合区造成的。如果熔合区的性能无法得到保证,就会直接影响焊接结构的正常使用,减低其使用性能。 2.1焊接工艺 焊接异种金属并没有特殊的工艺需求,一般我们常见的焊接方法都可以用来进行焊接。但是,工作人员最好要结合金属的焊接特点,选择相应的焊接方法每以此来保障其焊接质量。1)焊接方式。在焊接异种金属时,最常见的焊接工艺就是熔焊,包括激光焊、电子焊、电渣焊、埋弧焊等。为了能够有效降低稀释,一般选择激光焊、电子束焊等工艺。为了能够有效降低熔深,工作人员一般借助摆动焊丝、间接电弧,带状电极等工艺。但是不管怎么样,只要有熔焊操作,那么就肯定会出现母材料溶入焊缝造成稀释的情况,可能还会产生共晶体、金属间化合物等。为了提升焊接质量,要合理减少金属在高温环境下的停留时间。和熔焊相比较而言,压焊具有着明显的优势,只要接头满足标准,且能够保障焊接质量,那么就可以选择压焊。2)焊接材料。选择焊接材料时,重点考虑的内容是焊缝金属的性能和成分。当接头没有明显缺陷时,最好选择韧性和塑性较高的材料;焊缝金属的性能比较一般时,可以选择不低于母材性能的焊材,同时还要考虑焊接的工艺性能;焊接异种钢时,可以选择低氢型的焊条,保持其干燥性。3)坡口角度。按照母材的融合比和厚度进行想应的选择。坡口的角度越大,熔合比就越小。4)焊接参数。为了能够有效降焊缝金属的稀释情况,可以选择小电流与高焊接速度焊接。5)焊前预热。焊缝金属合金化进程和母材的淬火倾向的大小,决定了预热的温度。6)氩弧焊打底层焊道施焊时,必须采用填充焊丝的焊接方法,不允许采用自熔的焊接方法。7)焊条电弧焊盖面焊道施焊时应采用较快焊接速度,以缩短焊接区在450~850℃温度区间的停留时间。8)尽可能选择较小的焊接电流,较快的焊接速度,以减少焊缝金属的熔合比和降低稀释率。9)严禁在焊件的非焊接部位引燃电弧,收弧时必须将弧坑填满。10)珠光体钢和奥氏体钢相焊时,可按珠光体钢的预热条件预热而焊后不进行热处理。11)焊后热处理。可以有效增强淬硬区的塑性,降低焊接的应力。 2.2 异种金属薄板的全自动焊接 异种金属薄板的全自动焊接目前主要使用焊接机器进行全自动焊接,焊接机器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广泛,且都拥有预定焊接轨道。焊接机器的焊枪沿着预定轨道对金属薄板进行动作。焊接过程主要针对运用聚氨酯材料对薄板焊接处进行处理,确保接口不会出现裂痕。在进行焊接前,需要对金属材料表面进行处理。部分金属材料在焊接过程中容易在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容易吸收水分的同时阻碍焊缝熔合。导致焊接后的金属薄板表面容易被污染。因此,对金属薄板在焊接前的表面清理主要采用脱脂去油清理、机械清理以及化学清洗等几种方

异种金属材料焊接接头常识

异种金属材料焊接接头常识 一、异种金属材料焊接接头的特点 异种金属材料焊接接头和同种金属材料焊接接头的本质差异和特点,在于熔敷金属两侧焊接热影响区和母材有如下诸方面的不均匀性。 1、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 异种金属焊接时,由于焊缝两侧的金属和焊缝的合金成分有明显的差别。随着焊缝形状、母材厚度、焊条药皮或焊剂、保护气体种类的不同,焊接熔池的行为也不一样。因而,母材的熔化量也将随之而不同。熔敷金属与母材熔化区的化学成分由于相互稀释也将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各区域化学成分的不均匀程度,不仅取决于母材和填充材料各自的原始成分,同时也随焊接工艺而变化。例如异种金属施焊时所用的焊接电流要尽量小,熔深要浅则受稀释的影响就小。 2、组织的不均匀性 由于焊接热循环的作用,焊接接头各区域的组织也不同,而且,往往在局部的地方出现相当复杂的组织结构。根据舍夫勒组织图(见图1)和稀释率(见图2)可以确定异种金属焊接接头中焊缝区的组织结构。组织的不均匀性,决定于母材和填充材料的化学成分,同时也与焊接方法、焊道层次、焊接工艺以及焊后热处理过程有关。若能在工艺上适当调整,可以使焊接接头的组织不均匀程度得到一定的改善。

其中,θ按下式计算: 式中,B——填充材料的熔入量(用焊缝中填充材料熔化的截面面积表示);A——母材的熔入量,同样用焊缝中母材熔化的截面面积表示,A=A1+A2;A1、A2——分别为母材1、2熔入的截面面积。 3、性能的不均匀性 焊接接头各区域化学成分和组织的差异,带来了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不同,沿接头各区域的室温强度、硬度、塑性、韧性都有很大的差别。有时在3~5个晶粒的范围内,显微硬度出现成倍的变化;在焊缝两侧的热影响区,其冲击值甚至有几倍之差。高温下的蠕变极限和持久强度也会因成分和组织的不同,相差极为悬殊。 物理性能对焊接接头影响最大的因素有热膨胀系数和热导率,它们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焊接接头在高温下的使用性能。 4、应力场分布的不均匀性

0Cr13与Q235异种金属焊接工艺

0Cr13/Q235异种金属焊接工艺 一、前言 毕业设计题目为“0Cr13/Q235异种金属焊接工艺与组织研究”,针对题目,设计焊接工艺。由于两种材料的热导率和线膨胀系数有很大差异,为了保证焊接质量,认真分析了两种材料的焊接性能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制定了具体的焊接工艺措施。 二、焊接性能分析 0Cr13不锈钢和Q235碳钢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能如表1、2所示。 表1 Q235碳钢和0Cr13不锈钢的化学成分表 表2 Q235碳钢和0Cr13不锈钢的物理性能表 0Cr13不锈钢的Cr含量在11.5%~13.5%,同时匹配有不大于0.08%的C,Cr 本身能增加钢的奥氏体稳定性,加入碳后经固熔再空冷会发生马氏体转变,因此0Cr13不锈钢焊缝和热影响区焊后状态的组织为硬脆的马氏体组织。另外,0Cr13的碳当量约为2.76%,因此它的焊接性较差。由于0Cr13不锈钢的导热性较Q235碳钢差,焊接残余应力较大,所以从高温直接冷却到100~120℃以下时很容易产生冷裂纹。由于焊接热循环的作用,0Cr13不锈钢有较大的过热倾向,晶粒易粗化,热影响区会出现粗大的铁素体和

炭化物组织,塑性降低,冷却时能引起脆化,如果再有氢的作用,冷裂纹的倾向就更加明显。 三、焊接中的主要问题 由于0Cr13不锈钢和Q235碳钢化学成分差异很大,因此它们的焊接属于异种钢焊接,在熔焊的条件下获得的焊接接头存在许多问题。 1、热导率和比热容的差异 金属的热导率和比热容强烈地影响着被焊材料的熔化、熔池的形成,以及焊接区温度场和焊缝的凝固结晶。0Cr13不锈钢热导率约为Q235碳钢的一半,这么大的差异可使两者的熔化不同步,熔池形成和金属结合不良,导致焊缝结晶条件变坏,焊缝性能和成形不良。 2、线膨胀系数的差异 由于0Cr13不锈钢与Q235碳钢的线膨胀系数不同,造成它们在形成焊接连接之后的冷却过程中,焊缝两侧的收缩量不同,导致焊接接头出现复杂的高应力状态,进而加速裂纹的产生。 3、0Cr13不锈钢和Q235碳钢焊接时同样存在焊缝稀释和形成过渡层的问题,导致Q235碳钢一侧焊缝形成脱碳层而0Cr13不锈钢一侧形成增碳层,随着扩散的持久,使Q235碳钢一侧的含碳量降低,变成了铁素体组织,并使焊接接头的焊缝组织成为奥氏体加铁素体。 四、焊接工艺措施 为了获得无裂纹的焊接接头,应尽量避免焊接接头熔合线组织与焊缝金属的不一致性,使0Cr13不锈钢一侧没有显著的稀释现象,在工艺上应采用以下措施: 1、正确选择焊接材料 0Cr13不锈钢与Q235碳钢焊接接头的焊缝金属化学成分主要取决于填充金属。为了保证结构使用性能的要求,焊缝金属的成分应尽力接近于其中一种钢的成分。为了尽量减小构件的焊接变形,应采用对称焊接的手工电弧焊方法,焊条选用E5015(或E309),焊缝

异种金属和镀层金属的焊接

采用机器人M IG焊工艺对多构件高强度铝合金型材组成的座椅底架焊接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经过多次实践和优化,得到了较佳的焊接工艺参数,保证了产品的焊接质量,减小了产品的变形,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图2表1参2 20094224 铝合金2A16的激光焊接工艺研究/李建莉 //热加工工艺. 2009,38(1):139~140,143以1.2mm厚2A16铝合金薄板为对象,研究了工作电流、焊接速度、离焦量、保护气体流量对焊缝成形的影响。焊后进行金相观察、显微硬度测定以及对焊缝组织中出现的弯曲状形貌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离焦量是影响是否焊透的主要参数。焊缝组织的弯曲状形貌是由于受到焊接热循环影响所得到的等温面与晶粒成长方向正交形成。焊缝为细晶组织,焊缝窄,热影响区小。图3参4 20094225 7A52超硬铝合金焊接参数与人工时效参数的优化/何 静 //热加工工艺. 2009,38(3):91~92采用自动双丝M IG焊焊接7A52超硬铝合金,保护气体为纯氩气,焊后进行人工时效。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得出最优的工艺参数为时效温度120 、时效时间20h、摆动频率40t imes/min、焊接电流240A,在此工艺条件下所得焊接接头的冲击韧度为21.3J/ cm2,拉伸强度为269.2M Pa。图2表3参2 20094226 铝合金搅拌摩擦焊与熔化极氩弧焊接头组织性能比较/刘雪梅 //热加工工艺. 2009,38 (3):93~94 搅拌摩擦焊和熔化极氩弧焊是航空航天领域两种常用的铝合金焊接工艺方法。以70mm厚5A06铝合金作为试验材料,研究比较了用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搅拌摩擦焊接头晶粒细化,合金元素烧损减少,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比较结果有利于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图1表2参3 20094227 人工时效后2816铝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性能/黄 锐 //金属热处理. 2009,34 (1):43~45 通过金相分析、室温拉伸试验对人工时效2816铝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子束焊接2816铝合金薄板和厚板接头分别呈"漏斗形"及"典型钉形";焊缝区及热影响区由基体 (Al)相及 (Al) (CuAl2)等共晶相组成;人工时效后21 mm厚2816铝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室温强度系数达到母材的77.8%.图3表2参7 20094228 脉冲固体激光器焊接铝合金工艺研究/徐 劼 //新技术新工艺. 2009(2):23~24 利用平均功率400W的脉冲固体激光器,对材料为6A02铝合金的一种焊接结构件护套进行了激光焊接工艺研究。结果表明:N d:YAG激光器可以用于铝合金护套的焊接,但应采用自动焊,要配备自动变心转动夹具或机械手及自动送丝系统。还应充气压保护,以提高焊接质量及稳定性。图1表2参1 20094229 含Nd钛合金中富Nd第二相颗粒在电子束焊接过程中的演化及其对拉伸断裂行为的影响/蔡建明 //航空材料学报. 2009,29(1):27~31采用光学金相显微镜(O 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研究了一种含稀土元素N d的T i60钛合金在电子束焊接过程中富,N d第二相颗粒的演化及室温拉伸时的断裂特征。经过电子束焊接过程的快速熔化和凝固,T i60钛合金中富N d第二相颗粒经历了回溶和重新形核析出的过程,由原来的分散分布变为与凝固方向平行的断续串状分布,尺寸由原来的约10 m细化至约0.3 m。电子束焊接的焊缝及焊缝与母材的连接部位在室温拉伸时表现出了明显的沿晶脆性断裂特征。图8表2参12 20094230 TA15钛合金电子束焊平行焊缝的获得方法/赵明书 //新技术新工艺. 2009(2):105~107截面平行的焊缝是保证中大厚度焊接结构熔合区组织均匀性及力学性能连续性的重要条件,在工程中有着重要应用。在对焊缝形貌进行观察及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获得平行焊缝的工艺方法。结果表明,对焊接速度、电子束流及聚焦电流等焊接参数进行综合调节,可以有效改变焊缝形貌,使焊缝逐步趋于平行。增加偏摆扫描并控制扫描的频率和幅度,可以获得一系列具有不同熔宽的平行焊缝。图7表3参6 异种金属和镀层金属的焊接 20094231 异种金属的钎焊/庄鸿寿//焊接. 2009 (2):22~25 34

异种材料的焊接

第8章异种材料的焊接 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异种材料焊接存在的问题和特点 2.掌握异种钢的焊接 本章课时安排:2H 本章重点难点:异种钢的焊接 现代工程结构中不仅需要对大量的同种材料进行焊接,也需要对相当数量的异种材料进行焊接。采用异种材料制造的焊接结构,不仅能满足不同工作条件对材质提出的不同要求,而且可节约大量的优质贵重材料,降低成本,充分发挥不同材料的性能优势。近年来,异种材料焊接结构在机械、化工、电力及核工业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对异种材料的焊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异种材料焊接的种类很多,本章主要阐述异种钢和典型的异种有色金属焊接的基本概念。 第1节异种材料的分类、组合及焊接性特点 一、异种材料的分类、组合 材料种类繁多,性能各异,按工程实际需要,异种材料的分类和组合在工程中是多种多样的。从材料角度看,异种材料焊接的分类和组合主要包括三大类: 1. 不同金属材料之间的组合 (1)异种钢铁材料的组合,又称为异种黑色金属的组合,如珠光体钢与奥氏体钢的焊接等。 (2)钢铁材料与有色金属的组合。如钢与铝的焊接等。 (3)异种有色金属的组合。如铜与铝的焊接等。 (4)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的组合。如钢与石墨、金属与陶瓷。 2. 不同组织或合金系的异种钢焊接构件 各种类型的钢铁材料是现代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工程结构中应用较多的是不同金相组织的异种钢焊接,这类结构件主要分以下两种情况:(1)母材金相组织相同,但焊缝金属与母材基体合金系及组织性能不同的异种

钢焊接构件,例如1Cr18Ni9Ti与高镍奥氏体钢之间的焊接结构件。 (2)母材金相组织不同的异种钢组合。最常见的有珠光体钢与铬镍奥氏体钢、珠光体钢与高铬铁素体钢的焊接结构件等。 3. 不同用途的异种材料焊接构件 (1)用于耐磨的异种金属组合。如高碳钢、各种合金钢、超合金、碳化钨等硬质合金,这些材料主要用于制造建筑机械、发动机、炼钢机械、刀具等。 (2)用于耐热的异种金属组合。如铬钼钢、不锈钢、耐热钢、镍基合金等各种耐热超合金、复合材料、金属间化合物等。这些材料主要用于制造锅炉、发动机、炼钢、各种机械、汽轮机、核电站等。 (3)用于耐腐蚀的异种金属组合。如各种不锈钢、镍基合金、铝等。这些材料主要用于制造石油化工、轻工、原子能、海洋工程装备及医疗器械等。 (4)用于减轻装备重量的异种金属组合。如钛、铝、镁及其合金等,主要用于航空航天、运载火箭、导弹、运输设备等。 (5)提高电磁性能的异种金属组合。如银、铜、铍及其合金等,主要用于制造电器、计算机、电子工业零件等。 二、异种材料的焊接性特点 异种材料的焊接性取决于两种材料的组织结构、物理化学性能等,两种材料的这些性能差异越大,焊接性越差。 1. 异种材料焊接存在的问题 异种材料的焊接与同种材料焊接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前者一般要比同种材料焊接困难。异种材料焊接时,因为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及化学成分等有显著差异,从焊接性和操作技术上都比同种材料难焊。异种材料焊接时,存在如下主要问题:(1)异种材料之间不能形成合金。如焊接铁与铅时,不仅两种材料在固态时不能相互溶解,而且在液态时彼此之间也不能相互溶解,液态金属呈层状分布,冷却后各自单独进行结晶。在这类异种材料的结合部位,不能形成任何中间相结构。 (2)异种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容易引起热应力,而且这种热应力不易消除,结果会产生很大的焊接变形。 (3)异种材料焊接过程中,由于金相组织的变化或新生成的组织,都可使焊接

异种金属焊接

异种金属焊接技术 何康生、曹雄夫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一版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对结构和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如造船和海洋工程要求解决大面积拼板、大型立体框架结构自动焊及各种低合金高强钢的焊接问题;石油化学工业要求解决各种耐低温及耐各种腐蚀性介质压力容器的焊接问题;航空航天工业中要求解决铝、钛等轻合金结构的焊接问题;重型机械工业中要求解决大截面构件的拼接问题;电子及精密仪表制造工业要求解决微精密焊件的焊接问题。工业产品的结构调整及技术进步对焊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传统焊接工艺的变革与新型焊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优质、高效、节能的现代焊接技术正逐步取代能耗大、效率低和工作环境差的传统焊条电弧焊焊接工艺,焊接技术结构性的转变必将对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的提升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现代化动力机械、化工和石油加工设备以及多种食品的许多零部件,都要在高温、巨大的载荷、强烈浸蚀性介质、电磁场或放射性环境中长期工作。因此,用来制造这些零部件的材料,必须是满足上述要求的特殊材料,如高合金钢、有色金属以及专用合金等。 显然,如果整个设备和仪器都采用贵重材料制造,不但会使生产工艺过程大为复杂化、显著提高设备和仪器的造价、更重要的是满足不了使用要求。此外,运载火箭、航天器、超音速飞机、现代化的潜艇等部门的发展更与材料性能紧密相关,这些部门要求使用的材料在低温和高温下有很高的比强度,以及在振动和高速运行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寿命,以保证长期工作的可靠性。目前对所有材料的性能分析表明,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材料都不能同时满足上述的全部要求。 通常,任何一种构件在使用过程中,其各部分所承受的载荷并不一致,一部分零件的工作条件较差,可能接近许用应力的极限值,而另一部分零件的工作条件可能只承受很小的应力。显然,在这种场合下,应用异种金属焊接结构就比较合理。 把异种金属零件连接成一个整体部件,焊接常常是最好的方法。有时也可以采用钎焊,但接头的强度和耐腐蚀等性能往往受到钎料性能的限制,不容易满足较高的使用要求。现有的机械连接法不但连接工艺复杂,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多半不能满足可靠性要求。

异种钢的焊接要点

异种钢的焊接第一节焊接接头的特点、成分、和组织的控制 一,焊接接头的特点 异种钢焊接接头和同种钢焊接接头有本质差异,主要是熔敷金属与两侧焊接热影响区和母材存在的不均匀性,主要有: 1.化学成分不均匀。这是因为在焊接加热过程中,两侧母材的熔化量,熔敷金属和母材熔化区的成分因“稀释”作用会发生变化。接头区的成分不均匀程度不仅取决于母材、填充金属各自的原始成分,也受焊接工艺的影响,易采用小电流、浅熔深。 2.组织的不均匀性。在焊接热循环的影响下,接头内的各区域组织是不同的,而且在个别区域内还会出现复杂的组织结构。 参见舍夫勒图Nieq -- 镍当量;Creq—铬当量 (学会看舍夫勒图) 熔合比(稀释率)θ-在焊缝金属中局部熔化的母材所占的比例称为熔合比。用实验测得的。 θ=A/A+B=A1+A2/A1+A2+B θ取决于焊接方法、规范、接头形式、坡口角度、药皮(焊剂)的性质以及焊条(焊丝)的倾角等因素 3.性能的不均匀性。由于组织、成分的变化,代来了性能上的不同,各种变化会呈倍数关系变化,特别是焊缝两侧的热影响区冲击值变化更大,同样高温性能如持久强度、蠕变强度变化也很大。

4.应力场分布不均匀。由于组织、成分的不同,接头的热膨胀系数和导热系数也不同,热膨胀系数不同引起塑性区域不同,残余应力不同;导热系数不同会引起热应力不同。在组织应力和热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叠加后会产生应力峰值,导致接头发生断裂。 总之,对于异种钢焊接接头,其成分、组织、性能和应力场的不均匀是主要特点。 二,异种钢焊缝金属的成分、组织的控制 1.焊缝成分与舍夫勒组织图的关系。异种钢焊接时由于选择的焊材与母材不同,要推算焊缝金属的成分、组织及性能。舍夫勒组织图就有这个功能。(图2-3)奥氏体形成元素的镍当量计算公式: Nieq=wNi+30wC+0.5wMn 铁素体形成元素的铬当量计算公式: Creq=wCr+wMo+1.5wSi+0.5wNb 也可以由母材、填充金属的成分和稀释率求出焊缝金属的成分。 2.影响稀释率的因素。 2.1预热的影响.预热温度高,稀释率大,因为熔深增加了;反之就小。要适中。 2.2焊接参数.电流大,稀释率大;焊接速度小,稀释率小。由于母材熔化的单位面积的大小的影响。见(图2-4) 2.3焊接方法.见(图2-5) 2.4接头形式.坡口大,稀释率小;坡口窄,稀释率变化不大。见(图2-6)(从母材熔化大小的角度理解) 三,不同焊接方法焊接异种金属的特点(优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