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布局

【辑录】中国古代建筑布局2010-07-10 06:33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个村镇、一个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官府的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 (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整齐划一,两相对称,如山门的两边有旁门,大殿的两旁有配殿,其余殿楼的两旁有廊庑、配殿等等。工匠们运用了烘云托月,绿叶托红花等手法,衬托出主要建筑的庄严雄伟。这类建筑,不论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种布局手法。从一门一殿到两进、三进以至九重宫阙,庞大帝京都是这样的规律。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 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

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庙、官衙,凡位于山脚河边者,总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这种情况最适宜于西南山区和江南水网地区以及地形变化较多的地点。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的园林更是灵活布局,曲折变化的实例。山城、水乡的城市、村镇布局也根据自然形势、河流水网的情况,因地制宣布局,出现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城镇规划和建筑风貌。

所谓建筑组群的特色:就是建筑单体在平面上的布局方式与规律。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在平面布局方面遵循着一种简明的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建筑单体,再以三座或四座建筑单体围绕着一个中心空间构成一个封闭的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一个建筑组群不管规模多大,都是与外隔绝的封闭空间。

(一)庭院布局模式:

1、

三合院和四合院

三合院:由三座房子分别布局在南北纵轴线的北端与轴线的东西两侧,南侧为墙和院门,构成一个方形或长方形的庭院。北端房子为主要建筑,体形较大;东西两侧为次要建筑,建筑体形较小,房前以回廊相连。四合院:则是在南墙的位置上再建一座次要建筑,这样的布局方式是为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礼教制度,从居住房子的方位就能体现出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的区别。同时易于防风沙、防盗贼。因此,无论宫殿、衙署、寺观、祠庙还是住宅建筑群都普遍以此为组群单元。

2、廊庑院这是规模较大的庭院的布局方式。即在纵轴的南北两端建房,东西两侧为回廊。在回廊的中间建有殿堂。这种布局一般用于宫殿、庙宇或大型的住宅。

(二)建筑组群类型

1、正规组群:按照宗法礼教制度进行建筑布局的组群为正规组群。这种建筑组群有明显的中轴线,建筑布局严格遵照中轴对称的规则,数座庭院沿着纵轴或横轴的方向延伸排列。上述的宫殿、衙署、寺观、祠堂乃至住宅均属此类。

2、休憩型组群:就是中国古代园林。中国古代造园的指导思想是追求自然,建筑布局因地因势而异,没有固定的格式。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平面布局遵循着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它首先以“问”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还可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群。




(一)间


“间”的概念可能始于商朝,它是我国木架建筑平面、空间和结构的最基本单元。其优点是其极具灵活性,既能适应不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又能满足多方面的使用要求,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各种类型建筑。在古代,通常一座建筑所含间数多为奇数,各间面积的大小不同,各朝代也有差异。一般而言,自商代至战国,间阔约3米;唐朝的宫殿、庙宇间阔则在5米左右;至宋代以后则逐渐增大至7~8米或更多;而明代最大的间阔则达10·34米。


由“间”为单位便构成了单座建筑(单体建筑),单座建筑的平面布置在很大程度上由使用者的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及爱好所决定。从外观上看单座建筑可大体分为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三部分中变化最多的是屋顶形式: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盔顶、盎顶、单坡、平顶、圆顶等样式。一般而言,单座建筑的平面布置以殿阁、殿堂最为整齐。


(二)庭院


庭院由若干单座建筑组成,其布局大体上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在纵轴线上先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的左右两侧,依照横轴线以两座体形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峙,从而构成了

形口或H形的三合院,这时,如果再在主要建筑的对面建上一座次要建筑,从而构成口或口形的庭院,则该庭院便是四合院了。四合院通常是用走廊、围墙将四座建筑连结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封闭性较强的整体。四合院的布局方式由于适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及礼教制度,因而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中都被广泛采用,如官殴、衙署、祠庙、寺观等。同时,还由于该布局方式便于按宗法制度安排家庭成员住所,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间有明显的区别,以及对保证安全、防止风沙和求得安静、舒适环境的需要,四合院布局也被广泛地用于民宅建筑。此外,四合院布局的优点还在于它能恨据需要,将庭院的数量、形状、大小等作调整、变化。


另一种是在纵轴线上建主要建筑及与其相对的次要建筑,再在院子两侧用“[”形与“]”形回廊将前后两座建筑连为一个整体。这种布局称为“廊院”。此种布局以回廊与建筑相组合,收到了大小、高低与虚实、明暗相对比的艺术效果,同时由于在回廊各间装有直棂窗,可由此向外眺望,使空间得以延伸。廊院的使用自汉至朱,金均有,见于宫殿、祠庙、寺观及较大住宅。在唐、宋时期大型廊院的组合曾一度相当复杂,但随着唐后期带有廊庑的四合院的兴起,其优点和实用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欣赏,以致于到明清两代廊院布局方式几乎绝迹。


(三)“组群”的产生


组群是在庭院建筑不能满足需要时向纵或横向扩展,或纵横双向扩展的结果。其扩展方向所构成的布局如下:


其一,纵向扩展组群。其特点是沿纵轴线,在主要庭院的前后,布置若干不同平面的庭院,构成深度很大而又富于变化的空间。采胃这种布局时,为横向交通的方便,故常以道路或小广场将纵向庭完划为了两组或两组以上。纵向组群方式最早见于商朝宫室,且是南北朝以来宫殿及大型庙宇的常用手法。


其二,横向扩展组群。其特点是在中央主要庭院的左右,再建队向庭院一组或两组,各组间设有夹道。该方式自唐以来常为官暖、庙宇衙署和大型住宅所采用。
其三,为纵横双方扩展的组群.它以北京的明清故宫为典型,从大清门经天安门、端门、午门至外朝三殿与内廷三殿,采取院落重叠的纵向扩展与内廷左右横向扩展相配合的方式,形成规模巨大的群组。


此外,还有一类在纵横二轴线上都采取对称方式的群组。它以体型巨大的建筑为中心,周围以庭院环绕,再外则以矮小的附属建筑、走廊或围墙构成方形或圆形的外廊。此种布局自汉以来多有采用。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十分重视建筑物与自

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群体组合。这一文化传统几千年来一脉相承。尤其在封建社会,建筑活动始终受着“恋祖情结”、“浓于伦理”的“理治”和“天人合一”时空观的深刻影响,以及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限制,“除了一些高台建筑以及佛塔之类比较高之外,中国古代建筑一般都显得平缓;不是执着地建造像西欧中世纪那样的教堂尖顶,而是热衷于使建筑群体向地面四处作有序的铺开……以象征严肃的人间伦理秩序。” [1] [P10]这就是说,中国古代建筑之“大”及其功能的丰富多彩,一般不是在于建筑单体的向高空发展,而是表现在它的群体组合上,在地面上向四面作横向有序的铺开,在群体组合中作出回旋与往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主要的也就是建筑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博大与壮观,一切宫殿、寺庙、园林、住宅等各类建筑莫不如此。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结构观念上,不同于西方的注重建筑单体的个性和审美效果的一个显著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组合有其共同的规律性,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一般为长方形,单纯而规整),然后根据各类建筑不同的功能需要,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合成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建筑群体。这种建筑群体的组合几乎都采取院落的形式,即由走廊、围墙等将四幢房屋围合成封闭性较强的庭院,所以也称为四合院。“小到一座住宅是一个四合院,大至北京的紫禁城也是由许许多多大小不同的四合院组成的皇宫建筑群,所以四合院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的基本单元,也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形式,自然也是住宅的主要形式。” [2] [P205]除了极为贫穷的人家外,中国每一所住宅、宫殿、衙署、庙宇等等,都是由若干座个体建筑和一些回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其中规模最大、形象最美、最复杂的四合院群体建筑当属北京的明清宫城——紫禁城,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与壮观也就主要地表现在这个平面的建筑群体的组合与布局的有序性上。
中国古代建筑的庭院和组群的布局原则,不仅富有封建伦理文化的特色,还与中国人的崇中、从中、尊中的民族意识有关,它总是沿着一条中轴线(多以纵轴为主,也有纵横轴都为主的)、采取均衡对称的方式来布局,具有中轴线布局意识、观念特征的建筑,在中国古代随处可见。这种以中轴线为主要标志的、平面对称性格局的中国古建筑的空间布局,是区别于西方建筑的特征之一。


其一,庭院是中国古建筑的群体组合中心,庭院被围合在四周房屋的中间,围绕着庭院组织建筑空间,一般都是执着于

营构数重进深、曲折幽深、连绵无尽的效果,因而建筑规模需要扩大时,往往采取向纵向、横向或纵横向都扩展的方式,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各种建筑组群。这样由庭院组成的建筑群体,就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必须一段段地逐步展开,才能看到和了解到它的全貌。这正如北京故宫那样,走进了天安门之后,只能是从一个庭院走到另一个庭院,从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的景色各不相同,必须都走完了,才能全部看完,在观赏行进中逐步展现,给人以强烈的感受。这种“庭深似海”的建筑组群,井井有条,整齐不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长期统一、团结和稳定的愿望,这种民族精神在建筑上所表现的规整有序、和谐、安定和博大壮观,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一大传统和显著特色。


其二,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顽强深厚的空间意识和文化观念,十分强调建筑组群的中轴对称。小到住宅、大到宫殿、整个城市规划,建筑的平面布局总是设以中轴线,这种中轴线往往由道路、建筑物、庭院、广场等组成,大到建筑物左右均布的对称,小到建筑物两旁对列的厢房或配殿,常被用来突出中轴线的对称。以中轴线为基准,比较重要的建筑物总要放在中轴线上(中国地处北半球多以南北纵轴为中轴线,最主要的建筑物也就总是设在纵向的直线上,重要的主题建筑居中,即中轴线之所在,当然主要建筑物也就是座北而朝南向阳),次要的房子(副题建筑)放在它前面两侧对峙的地方,然后向纵深方向布置若干庭院,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建筑空间。这种以中轴线为基准,主次分明、均衡对称、层次清楚、由低到高、相互呼应,富有伦理精神的有组织、有秩序地在平面上展开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大传统。一般庭院布局大体分为两种:或在主要建筑(在纵轴上)左右两侧建两座对称的次要建筑(在横轴上),构成H型的三合院;或在主要建筑的对面再建一座次要的建筑,用走廊、围墙连接起来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庭院(即四合院)。当然,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条件不同,人们对建筑功能和艺术要求也不同,使得中国建筑的群体组合具有多种多样的丰富性,但总的来看,自商朝以来人们只是将庭院的形状、大小与木构架建筑的体形样式、材料、装饰、色彩等加以调整而已。虽然也有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及其对面安置次要建筑,院子两侧用回廊将主、次建筑联系起来的“廊院”;有以体形巨大的建筑为中心,周围以庭院环绕,再外用矮小的附属建筑、走廊和围墙构成方形或圆形的;还有用弯曲道

路或桥梁联系建筑组群和利用地形建造对称与不对称相结合的建筑组群,甚至有古典园林式的很不规则的组群等等。但是,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布局总是以房屋包围空间,或是以空间包围房屋两种,以中轴线为基准、以庭院为中心的建筑观念始终存在着,并在实践中起着作用,基本的还是“四合院”布局方法。这是西方建筑所没有的,也是中国古建筑所独有的一个突出特点。

宫殿是居住的处所,古时候私人居住的地方叫“宫”;接待大众,办公集会的场所称为“殿”。殿像我们现在的客厅,宫则是自己的卧房。而殿与堂一样,现在多半称之为讲堂、会堂;自己的住宅,则称为宫。

堂:是居住建筑中对正房的称呼,一般是一家之长的居住地,也可作为家庭举行庆典的场所。堂多位于建筑群中的中轴线上,体型严整,装修瑰丽。室内常用隔扇、落地罩、博古架进行空间分割。

楼: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尤其在临水背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如:岳阳楼。

阁: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多为两层的建筑,四面开窗。一般用来藏书、观景,也用来供奉巨型佛像。 如:滕王阁。


亭:体积小巧,造型别致,可建于园林的任何地方,其主要用途是供人休息、避雨。亭子的结构简单,其柱间通透开辟,柱身下设半墙。从亭的平面来看,可分为正多边形亭、长方形和近长方形亭、圆亭和近圆亭、组合式亭等等,从立体构形来说,又可分为单檐、重檐和三重檐等类型。如:醉翁亭。

斋一般是书房,或者读书的地方。

府:旧指大官、贵族的住宅,今指国家元首办公或居住的地方。前者如:贾府,后者如:总统府。
邸:高级官员的住所,如:官邸。
宅:居住地方。《韩非子·诡使》有句:无宅容身。
厢:正房两侧房屋,如:西厢房。
宇:屋檐,后泛指房屋。《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句:各安其宇。
院:院子,如:四合院儿。
牌坊:上刻题字宣扬忠孝节义,标榜功德的门洞式建筑。如:贞节牌坊。
阙:宫庙、墓门前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的双柱楼观,如:宫阙。
塔:用来藏舍利和经卷的建筑,以方形、八角形为多,如:大雁塔。
刹:佛塔和佛寺的统称,即佛教的寺庙,如:古刹。
寺:僧众供佛的处所,如:少林寺。
庙: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处所,如家庙、土地庙、孔庙。
祠:比庙规模小一些的建筑,如:宗祠。
观:道教的庙宇,如:白云观。

庵:尼姑住的佛寺,如:尼姑庵。
陵:帝王的墓地,如:明十三陵。
城:都邑四周防御的城垣,如长城。
堡:围有土墙的城镇或乡村,如吴堡,读“补”音。
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台,如:天坛。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如:水榭。
廊:屋檐之下的过道,如:九曲回廊。
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如:惜抱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