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林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新剖析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新剖析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新剖析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思考题

(修改稿)

1、什么是水土保持林?

以调节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保障和改善山区、丘陵区农林牧副渔等生产用地、水利设施。以及沟壑、河川的水土条件为经营目的地森林。

2、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

②成活率、保存率低。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

解决的问题

③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太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

④科学研究远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

⑤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

⑥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

⑦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治轻管

3、水土保持林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防护作用:调节地表径流作用、水源涵养作用、减灾作用;固持土壤、地表侵蚀防治作用、重力侵蚀防治机理与作用;区

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对气候要素的影响。

2)营林技术:立地条件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造林密度与种植点配置、整地技术及季节、造林方法与季节、幼林

抚育管理。

3)空间配置技术:防护林体系及林种划分、坡面配置、沟道配置、水边周围配置、径流林业、快速绿化。

4、简述水土保持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①优质高产林木生长木材形成的机理及调控

②森林植被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研究

③森林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基础理论研究

④土地荒漠化形成的生态学机制

⑤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的研究

⑥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和预防机理的研究

⑦人工生态林植被演替及近自然人为干扰机制研究

⑧林木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

⑨林业生态工程构建与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⑩荒漠化预防及综合治理技术

11 优质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

12 经济林、竹藤、花卉良种栽培与高效利用技术

13 森林灾害防治技术

14 美国的“新林业”

15 德国的“近自然林业”

16 印度的“生态林业”

17 以色列的“径流农林业”

5、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是什么?

降雨、水分贮存、径流、水分消耗

6、降雨的三次再分配是什么?

1)林冠层截留:泛指所有森林植物的地上部分(乔木、下木、灌木和活地被物)

2)枯枝落叶截留(死地被物)

3)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下渗吸收或产生径流

附:(1)林冠截留作用*

指降水到达林冠层时,有一部分被林冠层枝叶和树干所临时容纳,而后又蒸发返回大气中去的作用

(2)林冠截留量

在降雨过程的某一时段内,从林冠表面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的降水量和降水终止时林冠层还保留的降水量。

(3)截留率

该时段内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水量之比。

(4)干流量

大气降水过程中,有一部分雨量从林冠枝叶体转到树干流入地表形成树干径流,称为干流量。

7、什么是林内降雨量?

除林冠截留量和干流量后的雨量。由林冠间隙直接降落到地面的林冠通过雨量和从林冠枝叶体表面降落至地面的林冠滴下雨两部分雨量组成。

8、土内径流的形式有哪些?影响土壤渗流的因素?

1)基质流:结构孔隙中所流水流,层流

2)管流:大孔隙中的水流,紊流

3)亚表层降雨径流:近地表层快速径流

4)土壤含水量:

5)土壤物理性质:孔隙度、结构、质地、间层、结皮附:枯枝落叶的水土保持作用:

?截留、吸收部分降雨;

?彻底消灭降雨动能;

?形成地表保护层,维持土壤结构稳定;

?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增加地表粗糙度,分散、滞缓、吸收过虑地表径流;

?拦截过滤固体径流,沉积沙粒;

?防止土壤蒸发,稳定土壤湿度和温度,利于树木生长

?提高土壤入渗能力,增加土壤入渗量,减少地表径流

?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

9、影响根系固土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1)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①树种:根型、根系发育状况、根系的穿透力根系的表面积

②根系的物理特性:根系的直径、根系的抗拉强度、根系的通

直性。

③穿过剪切面的根量:根面积率越高抗剪强度越大、地上生物

量与地下根系量紧密相关。

④树木的年龄:树木的年龄与根系的固土能力有紧密关系。幼

林小,中状林大,老林下降。

⑤采伐对根系固土能力的影响:采伐后,根系逐渐腐烂,根系

的固土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采伐后4~5年易发生滑

坡20年生刺槐,伐后2年、4年固土能力分别下降了49.1

%、60.15%。

2)环境因素

①土壤种类:沙质→壤质→粘质:摩擦力增加。

②土壤紧实度:紧实度越高摩擦力也越高,但紧实度越高根系

生长越不良。

③土壤水分:水分增加,摩擦力减小。

3)地质条件

①A类:土层薄,无过渡层,岩石无裂隙,根系不能深入基岩。

②B类:土层薄无过度层,岩石有裂隙,根系可以深入基岩。

森林的根系可以极大地增加土壤的稳定性,采伐森林使坡体

不稳定。

③C类:土层薄,有过渡层存在,过渡层的抗剪强度大于表

土,过渡层导水率低,易对表土造成孔隙水压力。森林根系

在表土分布密,在过渡层分布稀。根系对土体的稳定性起了

很大作用,使表土层与过渡层之间的抗剪强度极大增强。采

伐森林使坡体不稳定。

④D类:土层深厚,土壤对林木根系生长没有限制作用,根系

分布比较深。

10、什么是适地适树?

使林木生长的造林地环境条件同林木具有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

学特性相一致,以发挥土地和树木的生产潜力,取得最好的生长量的营林、育林技术。

11、什么是立地?什么是立地分类、立地条件类型、立地指数?

1)立地条件:又称立地,是指林业用地上体现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生物等对林木生存、生长有重大意义的生态环境因子的综合。

2)立地分类:是指对林业用地的立地条件、宜林性质及其生产力的划分。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造林营林措施,以期达到造林营林的生态、经济目的。

3)立地条件类型: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气候、土壤、生物条件的各个地段的总称。把立地条件及其生长效果相似的造林地归并成为类型即立地条件类型。简称为立地类型,是立地分类中最基本的单位。

4)立地指数:一定基准年龄时的林分上层水木平均树高与年龄的关系,五十年为基准年龄,立地指数为20。指:树龄50年时树木的高度为20米。

12、造林地的主要立地因子有哪些?

①地形:海拔、坡向、坡位、坡度、坡形、小地形。

②土壤:种类、厚度、性质、母质、发育程度、侵蚀程度、腐

殖质含量。

③水文:地下水位高低、矿化度、季节变化,积水状况,土层

含水量及变化。

④生物:植被状况,病虫害,微生物。

⑤人为活动:土地利用历史、现状。

13、简述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依据和方法

1)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依据:

林木-环境的关系环境相对稳定,起决定性的作用;植物的指示意义不大,以非生物的环境因子作为划分的依据;地形与土壤占有突出地位。划分的类型要反映主导因子的异同性;在植被较好的地区可以把植被作为划分立地的补充依据;林木生长状况应作为检验划分结果的主要依据。多因子综合;主要依据地形和土壤;植被作为参考,林木生长作为验证。

2)划分的方法

a.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方法:选择主导环境因子若干,对每个因子进行分级,按因子、因子水平组合成一张立地条件类型表。命名:因子+级别(程度)。

b.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方法:选择与林木生长有直接关系的生活因子若干,对每个分级后组成立地类型表,同时以植物群落作为确定因子种类、级别的参考。命名:使用因子代码组合。

c.综合法:主导环境因子与生活因子的结合。命名:用数码代号。

d.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条件类型:用某一个树种的立地指数级来说明立地条件。优点:可以反映出定量的关系,可以与多个环境因子建立关系。缺点:只说明效果,不说明原因。同一地位级代表的立地条件并不相同,采取的营林措施也不相同。立地指数必须与一定的树种相联系,不能成为许多树种的共同尺度,使用上不方便。

14、简述适地适树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1)必须充分调查了解自然条件及其地域分布规律,研究掌握当地所处的立地系统及其特征,掌握因地制宜的原则,即在结合立地质量评价基础上正确划分立地类型,研究确定适于各种立地类型生长的乔、灌树种。

2)认真研究总结各造林乔、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根据当地立地类型特点,为不同树种选择适宜的立地类型,以贯彻因树适地原则。

3)考虑各个树种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可能发挥的多种生态经济效能,力争树种的合理选择与搭配,以求达到最佳最大的效益目的。

4)不同立地类型上,不论林种有何差异,均应以选择乡土树种为主,并注意与引进有价值的树种相结合的原则,要注意树种的多样化原则,在一些立地质量低下的地区或一些特殊立地和生产需要的地区,要注意乔、灌、草多种植物的引用。

方法:

单因子对比分析;多因子相关分析;立地条件对比分析;乡土树种与引种。

附:适地适树的定义:使林木生长的造林地环境条件同林木具有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相一致,以发挥土地和树木的生产潜力,取得最好的生长量的营林、育林技术。

15、怎样评价适地适树的成败?

(1)、一般标准(客观标准)

用材林:成活、成林、成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对间歇性灾害因子有一定的抗衡力);

防护林:防护效益能充分发挥出来。

(2)、数量化标准:

①立地指数;②平均材积生长量;③立地期望值:相当于一定的使用期内立地的价值。用以评价经济效益水平。

16、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的原则是什么?

生物学持续稳定、具有较高的效益、优先选择乡土树种、选择耐贫瘠的肥料树种、注意选择优良灌木树种。

17、简述树木引种及其影响引种成败的因素。

树木引种指通过人工栽培,使野生的树木或外地域的树木变为本地人工栽培树木的技术活动。

影响因素有:树木的生态学特征、气候因素(温度、降雨)、土壤因素(土壤PH、土壤透气性、土壤肥力)。

18、什么是造林密度?

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也叫初植密度。

19、简述造林密度及其意义。

充分了解各种密度所形成的群体,以及该群体内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使林分整体在发育过程中在人为措施控制之下始终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

这种合理的群体结构使各个个体有充分的发育空间,最大限度地利用营养空间,又使群体影响环境、协调各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林分高生产力、高稳定性、高生态效益的目的。

20、简述造林密度的确定原则、确定方法和种植点的配置。

确定原则:

以密度的作用规律为基础,以林种、造林树种、立地条件为主要考虑因子,使林木个体之间对生活因子的竞争抑制作用达到最小,个体得到最充分的发育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林分的生物量达到最大。根据林种确定造林密度;根据立地条件确定造林密度;根据经营条件确定造林密度;根据不同树种确定造林密度;根据经济条件确定造林密度。

确定方法:

①经验的方法:对过去人工造林的密度进行调查,判断其合理

性和进一步调整的方向。

②试验的方法:用不同造林密度的试验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

③调查的方法:调查不同密度下林分的生长发育状况,取得大

量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种参数确定造林密度。

④查图表的方法:依据当地主要造林树种的密度管理图或密度

管理表确定造林密度。

种植点的配置:

①行状配置

正方形:株行距相等,树冠发育均匀

长方形:行距大于株距,行内早郁闭

正三角形:行距小于株距,相邻的种植点相互错开,树冠发育均匀

品字形:相邻行的各株相对错开位置,树冠发育均匀

②群状配置

植生组配置,簇式配置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匀的群状配置,群内植株密集、群间的距离较大。群的大小与立地环境条件有关,从3、5株到几十株,群的数量一般为成林的密度,群的排列呈规则或不规则的,随地形而定。适用于恶劣环境条件、低产林改造、阔改针。

21、造林密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哪些?

1)对造林成活的影响:在立地条件差而成活率较低时可适当增加造

林密度,但是不能滥用。

2)对郁闭的影响:造林密度大,郁闭早,反之则晚。郁闭早,可以

减缓杂草与林木的竞争,但是郁闭过早,会引起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造成林木后期生长不良(树冠发育受阻),速生的阳性树种表现得更为突出。

3)对干、枝、叶量的影响:密度增加,叶量也增加,但达到一定数

量后叶量几乎保持不变。

4)对树冠生长发育的影响:密度越大,平均冠幅越小。密度较高的

林分冠幅生长较早衰。各种不同密度林分的平均冠幅到一定年龄后,各自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不再有太大的变化。

5)对根系生长的影响:密度过大,会影响到林木的根系发育,根系

的水平分布范围小,垂直分布也浅,甚至全林地的总根量也少。

6)对高生长的影响:在一定的、较稀的密度范围内,由稀到密,促

进高生长,在过密的情况下,增加密度,抑制高生长

7)对胸径生长的影响:在竞争作用的密度以上,密度越大、直径生

长越小。

8)对材积生长的影响:密度对单株材积的作用规律与直径相同,随

密度的增加而减小。

9)对生物量的影响:一般在幼林阶段,干、枝、叶等的干物质产量随

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在一定密度以后就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任何密度范围内的林分,其生物产量最终是一定的。

10)对干形、材质的影响:干形:密度大形数高,尖削度小;节疤:密度大,节疤小;材质:树干饱满,干形通直,早晚材不同。

22、试比较纯林和混交林的特点及其防护效益。

1)混交林可较充分地利用光能和地力,而纯林对外界空间利用显得不够充分,但这并不意味着纯林就不能很好地利用外界条件; 2)混交林可较好地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混交林所形成的复杂林分结构,有利于改善林地小气候,使树木生长的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二是混交林可增加营养物质的储备及提高养分循环速度,使林地土壤地力得到维持和改善。而纯林在改善林地立地条件方面不如混交林;

3)混交林可较好地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林地生物产量,增加林产品种类,维持和提高林地生产力。

4)混交林可较好地发挥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5)可增强林木的抗逆性。

6)混交林的培育和采伐利用,技术比较复杂,施工业较麻烦,同时目的树种的产量较纯林底。

23、简述混交林类型、混交林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

1)混交林类型:

乔灌木混交类型、针阔叶树种混交类型、喜光树种与喜光树种混交类型、综合混交类型。

2)种间关系表现为:

有利(互助、促进)、有害(竞争、抑制)

单方利害:它树种利害,自身不害不益

双方利害:多个树种均有利害

24、简述密度对造林成活与林分郁闭的影响。

对造林成活的影响:在立地条件差而成活率较低时可适当增加造林密度,但是不能滥用。

对郁闭的影响:造林密度大,郁闭早,反之则晚。郁闭早,可以减缓杂草与林木的竞争,但是郁闭过早,会引起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造成林木后期生长不良(树冠发育受阻),速生的阳性树种表现得更为突出。

25、简述水土保持林造林密度与森林防护作用的关系

水土保持林密度与森林防护作用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密度对水土保持林枝、叶量的影响:一般密度大的林分,树木枝、叶量相对多,而林冠层枝叶量可以拦截降雨,调节径流及林内降雨。所以适当的密度可以很好发挥林分的防护作用。

(2)密度对根的生长影响:根系具有固持土壤、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适当的密度可以促进根系的发展,从而增强林分林分的固持土壤作用。

26、什么是造林整地?

指造林前通过人工措施对造林地的环境条件进行改善,以使其适合林木生长。

27、简述造林整地的作用、方式及其特点。

1)改善立地条件:改善小气候;改善土壤水分;改善土壤养分;改

善土壤通气性。

2)保持水土:整地是坡面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切断了径流线,

改变了坡面径流状况;增加了土壤入渗能力和土壤持水能力;径流得到了就地拦蓄。

3)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种子发芽、苗木根系愈合生长

的环境条件得到了改善;温度、水分、通气性。整地后植物的物候期改变;整地后苗木的根系发达,吸收根增加;立地条件越差整地的效果越明显。

方式:

1)全面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的整地方法。

全面整地可用于平原地区,主要是草原、草地、盐碱地及无风蚀

危险的固定沙地。全面整地也可在限定的条件下用于石质山地和黄土高原地区。还应注意,无论北方还是南方的山地,全面整地都不宜连成大片,坡面过长时,山顶、山腰、山脚应适当保留原有植被。

2)局部整地:带状整地:呈条状翻垦造林地土壤的整地方法,改善

立地的作用强。

块状整地:呈块状翻垦造林地土壤的整地方法,灵活

性大,省工,成本较低。

28、试述山区造林整地技术的应用。

山区造林整地技术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坡梯田整地:应用于坡度在10—35o的坡面上。

2、水平阶:一般用于山地、黄土地区的缓坡和中等坡。

3、水平沟整地:多用于土壤疏松、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地区或

山地。

4、撩壕整地:多用于南方山地造林和丘陵地带。

5、鱼鳞坑整地:应用于较陡的沟坡地段。

6、双坡式整地:适用于营造耐旱性灌木林。

7、波浪式整地:用于降雨量的平坦山区。

29、根据造林材料不同而划分的造林方式有几种?

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

30、播种造林的优缺点?植苗造林的优缺点?

1)播种造林

优点:有利于形成自然、匀称、完整的根系分布,幼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多棵种苗形成群体,可淘劣留优,技术简单,节约劳力,成本低。

缺点:种子发芽要求较好的立地条件,干旱、高温、寒冷、霜冻、风沙、灌木杂草茂盛的地方不易成功,用种量大限制应用范围,易遭受鸟兽危害,抚育费用高。

2)植苗造林

优点:栽植完整的植株,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比播种造林方法营造的人工林郁闭早、初期生长快、用种量小,在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的地方造林成功率高。

缺点:育苗工序庞杂,起苗时苗木的根系受损伤,要经过缓苗期,且影响成活,造林费工。

31、阔叶树种植苗造林时对苗木进行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截干、去梢、剪除枝叶、喷洒化学药剂、喷洒蒸腾抑制剂;修根、浸水、蘸泥浆、蘸保水剂、化学药剂、激素蘸根、接种菌根菌截干的留干高度为地表5-10公分

去梢剪去苗干高度的1/4-1/3不超过1/2

剪除枝叶一般去掉侧枝全长或叶量的1/3-1/2

化学药剂包括:苹果酸、柠檬酸、脯氨酸、丙氨酸、反烯丁二酸抗蒸腾剂包括:抑蒸剂、叶面抑蒸保温剂、pvo、旱地龙、

外源激素包括:萘乙酸、吲哚丁酸、赤霉素

32、地下茎造林方法有哪些?

移栽母竹:挖去1~2年生竹移栽。

移鞭:从成年竹林中挖去2~5年生鞭芽饱满的竹鞭进行造林。

竹鞭截成1m长,平埋,覆土10 cm。

埋蔸和埋节:母竹地上20~30cm处截断,利用余下部分造林即

为埋蔸。利用地上部分的竹节造林即为埋节。

33、简述分殖造林的造林方法。

分殖造林指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作为造林材料直接造林的方法。分为插条造林、分根造林、地下茎造林。

插条造林:利用树木的一段枝条作为插穗,直接插于造林地上的造林方法。

分根造林:将幼树树干或粗壮树枝作为造林材料直接插于造林的方法。

地下茎造林:树木落叶至发芽前,刨去粗根截成插穗插植于造林

地的方法。

34、什么是径流林业?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林木生长的最佳水量平衡为基础,通过合理的人工调控措施,把有限的降雨进行再分配,创造适宜的环境,供林木正常生长。

35、径流林业的措施有哪些?

集水、节水、提高水分利用率。

36、林地和林分管理措施有哪些?

林地管理措施有:松土除草、中耕、施肥、灌溉

林分管理措施有:间苗、平茬、除蘖、割藤、除伐、修枝、幼林

间伐。

37、什么是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

是指在山区、丘陵区,以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等林种为主体,因害设防,因地适宜的片、带、网相结合所形成的综合森林防护体系。

38、山区、丘陵区常见的水土保持林配置种类有哪些?

常见的水土保持林配置种类有:山区、丘陵区坡面水土保持林;山区水文网、侵蚀沟道的水土保持林;山地池塘、水库防护林。

39、什么是水土保持林的水平配置?

水土保持林水平配置是指水土保持林体系内各个林种在流域范围内的平面布局和合理规划。

40、什么是水土保持林的立体配置?

水土保持林立体配置是指某一林种组成的树种或植物种的选择,和林分立体结构的配置和形成。

41、简述山区、丘陵区常见的坡面水土保持林配置类型及其特点。

山区、丘陵区常见的坡面水土保持林配置类型及其特点如下:

1)坡面水土保持(或水源涵养)用材林,其特点是:主要乔木树种行与灌木带的水平带状混交、乔、灌木隔行混交、结合

农林间作,乔木或灌木营造纯林。

2)护坡薪炭林,其特点是:薪炭林营造投资少,见效快,生产周期短;薪炭林作为燃料不污染环境;良好的薪炭林,其水

土保持及其它综合经济效益也不容忽视。

3)复合林牧护坡林,其特点是: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营养价值高;生长迅速。

42、水土保持林培育途径有哪些?

水土保持林培育途径有三种: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

播种造林:将林木的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上进行造林的方

法。包括人工播种造林和飞机播种造林。

植苗造林:以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造林的方法。

分殖造林: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作为造林材料直接造林的方

法。

43、人工造林关键技术有那些?

人工造林的关键技术有以下六个方面:

(1)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和适地适树。

(2)树种选择及人工林组成。树种选择根据定向原则、适地适树原则、稳定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人工林组成指构成该林分

的树种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3)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确定密度的方法有经验的方法、试验的方法、调查方法、查图表法。种植点的配置指一定密

度的植株在造林地上的排列形式,如行状配置、群状配置等。

(4)造林整地。造林整地可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可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常用局部整地方法有以下几

种:反坡梯田整地、水平阶、水平沟整地、撩壕整地、鱼鳞

坑整地、块状(方形)或穴状(圆形)整地、双坡式征地、

波浪式整地等。

(5)造林方法。包括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

(6)抚育管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林地管理:包括松土、除草;中耕;林地养分调节;林地水分调节。

2)林分管理:包括间苗;平茬与除蘖;割藤;除伐;修枝;

幼林的间伐。

3)林下地被的管理:包括幼林地被管理和采伐林分的地被保护。

44、什么是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即是对具有天然下种能力或萌蘖能力的疏林、灌丛、采伐迹地以及荒山、荒地、沙荒等,通过封禁和人工辅助手段,使其成为森林或灌草植被的一项技术措施。

45、简述封山育林的适宜条件极其技术要点。

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封山育林。

(1)有培育前途的疏林地。

(2)每公顷有天然下种能力且分布较均匀的针叶母树60株以上或阔叶母树90株以上的无林地。

(3)每公顷有分布较均匀的针叶树幼苗、幼树900株以上或阔叶树幼苗、幼树600株以上的无林地。

(4)每公顷有分布较均匀的萌蘖能力强的乔木根株900个以上或灌木丛750个以上的无林地。

(5)分布有珍贵、稀有树种,并且有培育前途的地块。

(6)人工造林困难的高山、陡坡、岩石裸露地、水土流失严重及沙漠、沙地,经封育可望成林或增加林草盖度的地块。

(7)每公顷有分布较均匀的毛竹100株以上或杂竹覆盖度在20 %以上的无林地。

封山育林的技术要点是:对于边远山区、江河上游、水库集水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风沙危害特别严重地区以及恢复植被较困难的宜封地,应实行全封;有一定目的树种、生长良好、林木覆盖度较大的宜封地,可采取半封;对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燃料有实际困难的地方,可采取轮封。

46、封山育林的主要技术是什么?

根据不同的封育目的和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封山育林可采取三种方式:

(1)、全封:是指在封育期间,禁止采伐、砍伐、放牧、割草和

其他一切不利于植物生长繁育的人为活动。

(2)、半封:半封是指在林木主要生长季节实施封禁;其他季节,在不影响森林植被恢复,严格保护目的树种幼苗、幼树的前提下,要组织群众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砍柴、割草等经营活动。

(3)、轮封:轮封是指将整个封育区划片分段,实行轮流封育。

在不影响育林和水土保持的前提下,划出一定范围,供群众樵材、放牧、割草等,其余地区实行全封或半封。

47、简述坡面水土保持林的配置特点。

护坡林建议采用以下型式:

a. 主要乔木树种行与灌木带的水平带状混交。沿坡面等高线,

结合水土保持整地措施,先造成灌木带,带间距4~6m,灌木成活后,经第一次平茬,再在带间栽植乔木树种1~2行,株距2~3m。

b. 乔、灌木隔行混交。乔、灌木同时栽植造林,采用乔、灌木

行间混交。

c. 结合农林间作,乔木或灌木营造纯林。

48、简述山区水土保持林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地位。

在山区和丘陵区,不论从水土保持林占地面积和空间,从发挥其控制水土流失,调节河川径流,还是为开发山区,发展多种经营,形成林业产业进而提供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等方面,水土保持林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49、护岸护滩林的功能有哪些?

护岸护滩林指包括生长在有水流动的河滩漫地与无水流动的广

阔沿岸地带的植物群体。其功能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

(1)植物根系:护岸林的树木根系对堤岸的稳定具有极大的作用。

(2)树木的空间器官:树木的空间器官--树干、枝条、树叶等,皆有减小水流动能的理想作用,在河道内外伸的树枝有缓冲波浪作用。

50、河川护滩林的功能有哪些?

河川护滩林具有缓流挂淤;抬高滩地,保护河滩,创造农业生产条件;从而达到巩固河岸的目的。

食品分析思考题参考答案培训讲学

1、食品分析包含哪些内容?采用的分析方法有哪些? 内容:(1)食品营养成分的分析,包括水分、灰分、无机盐、脂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2)食品添加剂的分析;(3)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分析,包括有害元素、农药、细菌/霉菌毒素、食品加工中形成的有害物质、来自包装材料的有害物质;(4)食品 的感官评定。 分析方法:感官检验法、化学分析法(包括定性和定量,定量分析法包括质量法和容量法)、仪器分析法(包括物理分析法如通过测定密度、黏度、折光率、旋光度等物质特有的物理性质来求出被测组分含量,和物理化学分析法如通过测量物质的光学性质、电化学性质等来求出被测组分的含量)。 2、采样的定义及要求。采样时应注意什么?试举例说明谷物样品、果蔬样品、罐头食品如何采样?从大量的分析对象中抽取代表性的一部分样品作为分析材料,这项工作称为样品的采集。要求:正确采样。 采样时应注意:第一,采集的样品要均匀,有代表性,能反映全部被检食品的组成、质量和卫生状况;第二,采样过程中要设法保持原有的理化指标,防止成分逸散或带入杂质。 1、均匀固体物料(如粮食、粉状食品)(1)有完整包装(袋、桶、箱等)的: 可先按V总件数/2确定采样件数,然后从样品堆放的不同部位,按采样件数确定具体采样袋(桶、箱),再用双套回转取样管采样。将取样管插入包装中,回转180。取出样品,每一 包装须由上、中、下三层取出三份检样;把许多检样综合起来成为原始样品;用“四分法”将原始样品做成平均样品,即将原始样品充分混合均匀后堆积在清洁的玻璃板上,压平成厚 度为3cm 以下的图形,并划成“+”字线,将样品分成四份,取对角的二份混合,再如此分为四份,取对角的二份。这样操作直至取得所需数量为止,此即是平均样品。 3、为什么要进行样品的预处理?常见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有哪些? 食品成分复杂,含有大分子有机物、各种无机元素等组分。这些组分往往以复杂的结合态或络合态形式存在,干扰测定。为了得到准确的分析结果,必须在测定前排除干扰;此外 有些被测组分在食品中含量极低,须在测定前对样品进行浓缩。 常见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有机物破坏法(干法灰化、湿法消化)、溶剂提取法、蒸馏法、色 谱分离法、化学分离法、浓缩。 4、食品中水分的存在形式?干燥过程主要除去的是哪一类水分? 水分的存在状态:1、结合水或束缚水:由氢键结合力系着的水,如在食品中与蛋白质活性基(-OH, =NH,-NH2,-COOH,-CONH2 )和碳水化合物的活性基(-OH )以氢键相结合而不能自由运动的水。束缚水有两个特点:(1)不易结冰(冰点-40C ); (2)不能作为溶 质的溶媒。2、自由水或游离水:组织、细胞中容易结冰、且能溶解溶质的那部分水。干燥过程主要除去的是自由水。 5、密度与相对密度的测定在食品检验中有什么意义?相对密度是物质重要的物理常数。各种液态食品都具有一定的相对密度,当其组成成分及浓度发生改变时,其相对密度往往也随之改变。通过测定液态食品的相对密度,可以检验食品的纯度、浓度及判断食品的质量。 6、说明折光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理化检验中的应用? n i*sin a i=n2*sin a 2 n i*sin90 ° =n2*sin a 临n 1= n2*sin a 2 式中n2 为棱晶的折射率,是已 知的。因此,只要测得了临界角a 临,就可求出被测样液的折射率n i。知道n i就可以查出对 应的浓度。通过测定液态食品的折射率,可以鉴别食品的组成,确定食品的浓度,判断食品的纯净程度及品质。折光法测得的只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因为固体粒子不能在折光仪上反应出它的折射率。含有不溶性固形物的样品,不能用折光法直接测出总固形物。

武大分析化学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定量分析概论 思考题 1、为了探讨某江河地段底泥中工业污染物的聚集情况,某单位于不同地段采集足够量的原始平均试样,混匀后,取部分试样送交分析部门。分析人员称取一定量试样,经处理后,用不同方法测定其中有害化学成分的含量。试问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答:不对。应将原始试样全部送交分析部门,再由分析人员对原始试样采用四分法进行缩分,依据经验公式取样,再分解、测定等。 2、镍币中含有少量铜、银。欲测定其中铜、银的含量,有人将镍币的表层擦洁后,直接用稀HNO3溶解部分镍币制备试液。根据称量镍币在溶解前后的质量差,确定试样的质量。然后用不同的方法测定试液中铜、银的含量。试问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答:不对。应将镍币全部溶解,因为镍币中铜银分布不一定均匀,这样做取样无代表性。 3、怎样溶解下列试样:锡青铜、高钨钢、纯铝、镍币、玻璃 答:锡青铜:HNO3 ;高钨钢:H3PO4;纯铝:HCl;镍币:HNO3 ;玻璃:HF。 4、下列试样宜采用什么熔剂和坩埚进行熔融:铬铁矿、金红石、锡石、陶瓷 答:铬铁矿:Na2O2熔剂,铁、银、刚玉坩埚 金红石:酸性熔剂,石英或铂坩埚 锡石:酸性熔剂,石英或铂坩埚 陶瓷:碱性熔剂,铁、银、刚玉坩埚 5、欲测定锌合金中Fe、Ni、Mg的含量,应采用什么溶剂溶解试样? 答:用NaOH溶解试样,Fe,Ni,Mg形成氢氧化物沉淀,与Zn基体分离。 6、欲测定硅酸盐中SiO2的含量;硅酸盐中Fe,Al,Ca,Mg,Ti的含量。应分别选择什么方法分解试样? 答:测硅酸盐中SiO2的含量时采用碱熔法,用KOH熔融,是硅酸盐中的硅转化为可溶性的K2SiO3,再用容量法测定:测定硅酸盐中Fe,Al,Ca,Mg,Ti的含量时,用HF酸溶解试样,使Si以SiF4的形式溢出,再测试液中Fe,Al,Ca,Mg,Ti的含量。 7、分解物及试样和有机试样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答:分解无机试样和有机试样的主要区别在于:无机试样的分解时将待测物转化为离子,而有机试样的分解主要是破坏有机物,将其中的卤素,硫,磷及金属元素等元素转化为离子。 8、误差的正确定义是(选择一个正确答案)(C) a、某一测量使与其算术平均值之差 b、含有误差之值与真值之差 c、测量值与其真值之差 d、错误值与其真值之差

分析化学实验思考题

基础化学实验I (下) 基本知识问答 1指出下列情况中各会引起什么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采取什么方法避免? 答:(1)砝码被腐蚀: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通过校正仪器消除。 (2) 在重量分析中被测组分沉淀不完全:系统误差中的方法误差,通过对比试验消除。 (3) 天平两臂不等长: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通过校正仪器消除。 (4) 容量瓶和移液管不配套: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通过校正仪器消除。 (5) 试剂中含有微量被测组分:系统误差中的试剂误差,通过做空白试验消除。 (6) 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测不准:偶然误差。 (7) 某人对终点颜色的观察偏深或偏浅:系统误差中的主观误差,通过严格训练,提高操作水平。 (8) 天平的零点稍有变动:偶然误差。 (9) 移液管移液后管尖残留量稍有不同:偶然误差。 (10) 灼烧SiO2沉淀时温度不到1000C :系统误差中的方法误差,通过对比试验消除。2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消除测定过程中的系统误差? 答: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有方法误差、试剂误差、仪器误差和主观误差。方法误差可 通过对比试验进行消除;试剂误差可通过空白试验进行消除;仪器误差可以通过校正仪器来消除;通过严格的训练,提高操作水平予以避免。 3准确度和精密度有何区别?如何理解二者的关系?怎样衡量准确度与精密度? 答:精密度表示分析结果的再现性,而准确度则表示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精密度高不一 定准确度高,而准确度高,必然需要精密度也高。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精密度 低,说明测定结果不可靠,也就失去了衡量准确度的前提。准确度的高低用误差来衡量;精密度的高低用偏差来衡量。 4某分析天平的称量误差为土0.2mg,如果称取试样的质量为0.0500g,相对误差是多少?如果称量 1.000g时,相对误差又是多少?这些数值说明什么问题? 答:称取试样的质量为0.0500g,相对误差为: E 0.0002 100% 0.4% 0.0500 称取试样的质量为1.000g,相对误差为: E 0.0002 100% 0.02% 1.000 这些数值说明对同一仪器来说,所称质量越大,相对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 5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为土0.02mL ,如果滴定用去标准滴定溶液 2.50mL ,读数的相对误差是多少?如果滴定时用去25.00mL ,相对误差又是多少?相对误差的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0.02 答:滴定用去标准滴定溶液2.50mL,相对误差为:E1 100% °8% 2.50 0.02 滴定用去标准滴定溶液25.00mL ,相对误差为:E2 亦亦100% °.08%这说明使用滴定管时,滴定所用体积越大,相对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 6 化验室常用的普通试剂和指示剂溶液通常采用何种浓度表示方式?如何配制? 答:普通试剂和指示剂溶液常采用质量浓度表示。有的指示剂用量较少,可以质量浓度的分倍数表示。由于它们对浓度的准确度要求不高,所以配制十分方便,称取一定量的物质,放入烧杯中以适量溶剂溶

食品分析习题

绪论 1、试简述食品分析的性质和任务。你准备怎样来学好这门课程? 2、食品分析包含了哪些内容? 第一章:样品的采集、制备及保存 1.作为品质管理实验室的管理人员,你必须指导新来的工作人员选择采样计划。你将与新来者讨论哪些常规因数?如何区分属性采样和变量采样?三种基本采样计划的差异和与采样计划有关的风险是什么? 2.你的上司要求你提出并采用一种多重采样计划。你怎样确定接受线和拒绝线?为什么? 3.非概率采样和概率采样有什么区别?哪一种更适用?为什么? 4.对一种适用于收集供分析用的代表性样品的装置来说,试描述为确保采集代表性样品而采取的预防措施和适用这种装置采样的食品产品。 5.制备分析样品的装置,应采取什么预防措施,来确保样品组成在制备过程中不发生变化? 6.实验室认可有那些作用,其程序是什么? 7.采样之前应做那些工作?如何才能做到正确采样? 8.了解样品的分类及采样时应注意的问题。 9.为什么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选择预处理方法的原则是什么? 10.常用的样品预处理发放有那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11.针对下列与样品采集和制备有关的问题,说出一种解决问题的答案。 (1)样品偏差; (2)在分析前样品存储过程中组成成分的变化; (3)在研磨过程中的金属污染; (4)在分析前样品存储过程中的微生物生长。 12.用一系列溶剂提取转移蛋白质前,你必须将谷物蛋白质粉碎成10目大小的样品。(1)10目的含义是什么? (2)你会采用10目筛用于分析吗?试说明理由。 13.你公司想创立一个营养物标准分析,你负责谷制品的样品采集和制备。你的产品是―低脂‖和―高纤维‖的。你将用哪种采样计划?你将用属性采样还是变量采样?你的情况与哪种风险有关?你用概率采样还是非概率采样?在样品采集和制备过程中会遇到哪些特殊问题?你应该如何防止和减少这些问题。 第二章: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

《分析化学》思考题及答案.doc

第1章绪论 【思考题】 1、简述分析化学的任务? 2、分析化学怎么分类? 【参考答案】 1、答:(1)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定性分析 (2) ---------------------------- 测量各组成的含量定量分析 (3)表征物质的化学结构、形态、能态——结构分析、形态分析、能态分析 (4)表征组成、含量、结构、形态、能态的动力学特征——动态分析 2、答:(1)根据分析的目的和任务分类: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 (2)根据分析对象分类:无机分析、有机分析; (3)根据分析时依据物质性质分类:化学分析、仪器分析; (4)根据分析所需试样: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超微量分析 (5)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第2章常见离子的定性分析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要获得正确的分析结果,首先应该创造有利于反应产物生成的反应条件?反应条件主要有哪些? 2、什么叫选择性反应和专属反应?他们在实际应用中有何重要意义?在鉴定离了时,怎样避免共存离了的干扰? 3、什么叫空白试验和对照试验?它们在分析试验中有何重要意义? 4、分别用一种试剂,将下列每一组物质中的两种化合物分开: (1)PbSO4和BaSC>4 (2) Al(OH)3和Zn(OH)2(3) Bi (OH) 3和Cd (OH)2(4) PbS 和ZnS (5) CuS 和HgS (6) BaCrO4和SrCrO4 5、试用6种溶剂,将下六种固体从混合溶液中逐一溶解,每种溶剂只溶解一种物质,并说明溶解次序。BaCO4, AgCl、KNO3、SnS2、CuS、PbSO4 6、在系统分析中,鉴定NH4\ Fe2\ Fe3+时,为什么要取原试液直接鉴定?鉴定CC^-时为什

食品安全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如何理解食品安全的概念? 1、食品安全完整的概念和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⒈食品的充足供应,即解决人类的贫穷,饥饿,保证人人有饭吃。⒉食品的安全与营养,即人类摄入的食品不含有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污染物、无毒、无害,并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基本营养元素。 2、食品安全指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 3、食品安全可具体理解为: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 4、食品安全具有相对性,绝对安全性或零风险是很难达到的。 二、为什么说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作为一“种”概念,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和食品(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 作为“属”概念的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通常被理解为部门概念或者行业概念)均无法涵盖上述全部内容和全部环节。 三、安全食品包括哪些层次? 我国目前生产的安全食品包括以下层次:常规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四、食物链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食品不安全因素。 英国(1993)对当代发达和较发达社会或国家提出的一张饮食风险清单: ①微生物、寄生虫等生物污染。 ②环境污染。 ③农用、兽用化学物质的残留。如化肥、农药、兽药等。 ④自然界存在的天然毒素。 ⑤营养素不平衡。 ⑥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产生的毒素。 ⑦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⑧食品掺伪。 ⑨新开发的食品资源及新工艺产品。 ⑩包装材料。 ⑾过量饮酒。 ⑿其他。 五、简述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一)食品标准化工作正在不断完善 食品标准化体系的构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二)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健全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网络,其中

(完整版)分析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分析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实验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1.HCl和NaOH标准溶液能否用直接配制法配制?为什么? 由于NaOH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和水分,浓HCl的浓度不确定,固配制HCl和NaOH 标准溶液时不能用直接法。 2.配制酸碱标准溶液时,为什么用量筒量取HCl,用台秤称取NaOH(S)、而不用吸量管和分析天平? 因吸量管用于标准量取需不同体积的量器,分析天平是用于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精密衡量仪器。而HCl的浓度不定, NaOH易吸收CO2和水分,所以只需要用量筒量取,用台秤称取NaOH即可。 3.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之前,为什么要用该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而锥形瓶是否也需用该溶液润洗或烘干,为什么? 为了避免装入后的标准溶液被稀释,所以应用该标准溶液润洗滴管2~3次。而锥形瓶中有水也不会影响被测物质量的变化,所以锥形瓶不需先用标准溶液润洗或烘干。 4.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半滴的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加入半滴的操作是:将酸式滴定管的旋塞稍稍转动或碱式滴定管的乳胶管稍微松动,使半滴溶液悬于管口,将锥形瓶内壁与管口接触,使液滴流出,并用洗瓶以纯水冲下。 实验三 NaOH和HCl标准溶液的标定 1.如何计算称取基准物邻苯二甲酸氢钾或Na2CO3的质量范围?称得太多或太少对标定有何影响? 在滴定分析中,为了减少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一般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应在20—25ml 之间,称取基准物的大约质量应由下式求得: 如果基准物质称得太多,所配制的标准溶液较浓,则由一滴或半滴过量所造成的误差就较大。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也不能太少,因为每一份基准物质都要经过二次称量,如果每次有±0.1mg的误差,则每份就可能有±0.2mg的误差。因此,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不应少于0.2000g,这样才能使称量的相对误差大于1‰。 2.溶解基准物质时加入20~30ml水,是用量筒量取,还是用移液管移取?为什么?因为这时所加的水只是溶解基准物质,而不会影响基准物质的量。因此加入的水不需要非常准确。所以可以用量筒量取。 3.如果基准物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偏高还是偏低? 如果基准物质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偏高。 4.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Cl溶液浓度时,以酚酞作指示剂,用NaOH滴定HCl,若NaOH 溶液因贮存不当吸收了CO2,问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 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Cl溶液浓度时,以酚酞作为指示剂,用NaOH滴定HCl,若NaOH 溶液因贮存不当吸收了CO2,而形成Na2CO3,使NaOH溶液浓度降低,在滴定过程中虽然其中的Na2CO3按一定量的关系与HCl定量反应,但终点酚酞变色时还有一部分NaHCO3末反应,所以使测定结果偏高。 实验四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

食品分析习题库2

习题一 一、填空题 1.食品分析必须懂得正确采样,而要做到正确采样则必须做到__第一,采集 的样品要均匀,有代表性;第二,采样过程中要设法保持原有的理化指标,防止成分逸散或带入杂志________,否则检测结果不仅毫无价值,还会导致错误结论。 2.采样一般分为三步,依次获得检样,原始样品,平均样品。检样是指 _由 分析对象大批物料的各个部分采集的少量物料_____ ,原始样品是指许多份检样综合在一起_______ ,平均样品是指___原始样品经过技术处理,再抽取其中的一部分供分析检验的样品________。采样的方式有___随机抽样和代表性取样_____ ,通常采用 ________方式。样品采集完后,应该在盛装样品的器具上贴好标签,标签上应注明的项目有__样品名称,采样地点,采样日期,样品批号,采样方法,采样数量,分析项目,采样人。 3.样品的制备是指 ___对样品进行粉碎,混匀,缩分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目的是___保证样品十分均匀_________。 4.样品的预处理的目的是(消除干扰因素,完整保留被测组分,是被测组分 浓缩),预处理的方法有(有机物破坏法,溶剂提取法,蒸馏法,色层分离法,化学分离法,浓缩)。 5.食品分析的内容包括食品营养成份的分析,食品添加剂的分析,食品有 害物质的分析,微生物检验,食品的感官鉴定,其中的(食品营养成份的分析,食品添加剂的分析,食品有害物质的分析)属于理化检验的内容。 6.干法灰化是把样品放入(高温炉)中高温灼烧至(残灰为白色或浅灰色)。 湿法消化是在样品中加入(强氧化剂)并加热消煮,使样品中有机_物质分解,氧化,而使待测成分物质转化为无机状态存在于消化液中。 7.溶剂浸提法是指_____(利用样品各组分在某一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将 各组分完全或部分地分离的方法)__________,又称为_(溶剂提取法)_________。溶剂萃取法是在样品液中加入一种___(与原溶剂不互溶的)_______溶剂,这种溶剂称为___(萃取剂)______,使待测成分从_原溶剂______中转移到_萃取溶剂_________ 中而得到分离。 8.蒸馏法的蒸馏方式有(常压蒸馏,减压蒸馏,水蒸汽蒸馏)等。 9.色谱分离根据分离原理的不同,有 _(吸附色谱分离,分配色谱分离,离 子交换色谱分离)_等分离方法。 10.化学分离法主要有___磺化法____、皂化法____和__沉淀分离法____。 11.样品经处理后的处理液体积较大,待测试成份浓度太低,此时应进行浓 缩,以提高被测组分的浓度,常用的浓缩方法有常压浓缩法,减压浓缩法 12.称量样品时,使用的容器越大,称量出的样品误差越__小___(大或小)。 二、选择题: 1.对样品进行理化检验时,采集样品必须有() A.代表性 B.典型性 C.随意性 D.适时性 2.使空白测定值较低的样品处理方法是() A.湿法消化 B.干法灰化 C.萃取 D .蒸馏 3.常压干法灰化的温度一般是()

分析化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华东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版)

第二章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思考题答案 1 正确理解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和偏差的概念。 答:准确度表示测定结果和真实值的接近程度,用误差表示。精密度表示测定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用偏差表示。误差表示测定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偏差表示测定结果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值,用来衡量分析结果的精密度,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在消除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精密度高准确度就高,精密度差,则测定结果不可靠。即准确度高,精密度一定好,精密度高,准确度不一定好。 2 下列情况分别引起什么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如何消除? (1)砝码被腐蚀;答:系统误差。校正或更换准确砝码。 (2)天平两臂不等长;答:系统误差。校正天平。 (3)容量瓶和吸管不配套;答:系统误差。进行校正或换用配套仪器。 (4)重量分析中杂质被共沉淀;答:系统误差。分离杂质;进行对照实验。 (5)天平称量时最后一位读数估计不准;答:随机误差。增加平行测定次数求平均值。 (6)以含量为99%的邻苯二甲酸氢钾作基准物标定碱溶液; 答:系统误差。做空白实验或提纯或换用分析试剂。 3 用标准偏差和算术平均偏差表示结果,哪一个更合理? 答:标准偏差。因为标准偏差将单次测定的偏差平方后,能将较大的偏差显著地表现出来。 4 如何减少偶然误差?如何减少系统误差?

答:增加平行测定次数,进行数据处理可以减少偶然误差。通过对照实验、空白实验、校正仪器、提纯试剂等方法可消除系统误差。 5 某铁矿石中含铁39.16%,若甲分析结果为39.12%,39.15%,39.18%,乙分析得39.19%,39.24%,39.28%。试比较甲、乙两人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答:通过误差和标准偏差计算可得出甲的准确度高,精密度好的结论。 x 1 = (39.12+39.15+39.18)÷3 =39.15(%) x 2 = (39.19+39.24+39.28) ÷3 = 39.24(%) E 1=39.15-39.16 =-0.01(%) E 2=39.24-39.16 = 0.08(%) %030.01/)(1)(222 1=-∑-∑=--∑=n n x x n x x s i %035.01/)(22 2=-∑-=∑n n x x s i 6 甲、乙两人同时分析同一矿物中的含硫量。每次取样3.5 g ,分析结果分别报告为 甲:0.042%,0.041% 乙:0.04199%,0.04201% 哪一份报告是合理的?为什么? 答:甲的分析报告是合理的。因为题上给的有效数字是两位,回答也应该是两位。 第三章 滴定分析 思考题答案 1. 什么叫滴定分析?它的主要分析方法有哪些? 答: 将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加到待测溶液中,直至所加溶液的物质的量与待测溶液的物质的量按化学计量关系恰好反应完全,达到化学计量点;再根据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所消耗的体积,计算出待测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叫滴定分析。主要有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 2. 能用于滴定分析的化学反应必须符合哪些条件? 答: 反应定量进行(>99.9%);反应速率快;能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如指示剂确定滴定的终点。

食品微生物学思考题答案2014

2013-2014(2)《食品微生物学与实验》思考题 期末考试题型: 1、单选题(四选一) 2、多选题(两个以上) 3、填空题 4、简述题 5、绘图说明题 6、试述题或分析题 第0章绪论 1. 概念: 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种、菌株、变种、型、模式种、柯赫原则。 细胞型微生物:具有典型的细胞结构,即细胞含有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不具备代必须的酶系统、只能在各种活的细胞中生长繁殖,病毒就属此类。 单细胞微生物:仅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 多细胞微生物:由许多形态和功能发生了分化的细胞群构成的生物。 原核微生物:具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中,原核微生物是指一类不具有细胞核膜,只有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核区只有一条双螺旋结构的脱氧核糖核酸构成的染色体。 真核微生物:在微生物中,大多数种群具有真核生物(Eukaryotes)的细胞结构,即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这些微生物被称为真核微生物。 种:是分类单元的最基本单位,是显示高度相似性、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其他种有明显差异的一群菌株的总称。 菌株:它是指来源不同的同一个种的纯培养物。 变种: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某一微生物的纯种,必须与文献上记载的典型种的特征完全一致,才能鉴定为同一个种。实际上有时分离到纯种,除了大多数指标符合典型种的特征外,还有某一个显然不同的特征,而此特征又是稳定的。就把这种微生物称为典型种的“变种”。 型:同一细菌种显示很小生物化学与生物学差异的菌株,常用于细菌中紧密相关菌株的区分。型是细菌亚种的细分。 模式种:微生物学中种带有抽象的种群概念,但在具体分类时常用一个被指定的、能代表这个种群的模式菌株或典型菌株作为该种的模式种来定种。它往往是定为一个新种的第一个种或第一批种之一,也可以是在某一已知数任意指定的种。 柯赫原则:对病原菌的研究证明了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结核病是由结核菌引起的,创立了确定某一微生物是否为相应疾病病原的基本原则——柯赫法则 2. 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几大类群?其特点是什么?

分析化学思考题

【思考题解答】 1.解释下列名词: a.吸收光谱及标准曲线; b. 互补光及单色光; c. 吸光度及透射比 答: a. 吸收光谱:测量某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 纵坐标作图,所得到的曲线。 标准曲线:在选定的测定波长下,固定吸收池的厚度不变,测定一系列标准溶液的吸 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作图,所得到的曲线。 b. 互补光:如果将两种颜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可成为白光,则这两种色光称为互补色光。单色光:理论上讲,将具有同一波长的一束光称为单色光。 c. 吸光度:表示物质对光吸收的程度,数值上等于透射比倒数的对数,用T I I A t 1lg lg 0==。透射比:透射光与入射光的比值,又称为透射率,可表示为0 I I T t =。 2.符合朗伯-比耳定律的某一吸光物质溶液,其最大收吸波长和吸光度随吸光物质浓度的增加其变化情况如何? 答:吸光物质浓度增大,其最大吸收波长不变,吸光度增加。 3.吸光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入射光波长、被测物质的浓度、络合物的离解度、掩蔽剂。 答:摩尔吸光系数只与入射光波长有关。条件摩尔吸光系数还与络合物的离解度,掩蔽剂有关。 4.试说明吸光光度法中标准曲线不通过原点的原因。 答:①选择的参比溶液不合适;②吸收池厚度不等;③吸收池位置放置不妥;④吸收池透光面不清洁等;⑤如有色络合物的离解度较大,特别是当溶液中还有其他络合剂存在时,会使被测物质在低浓度时显色不完全。 5.在吸光光度法中,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显色剂的用量 ②溶液的酸度 ③显色温度 ④显色时间 ⑤副反应的影响 ⑥溶剂⑦溶液中共存离子的影响。 6.酸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影响显色剂的平衡浓度和颜色 ②影响被测金属离子的存在状态 ③影响络合物的组成。 7.在吸光光度法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原则是什么? 答:为了提高测定灵敏度,应选择波长等于被测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的光作为入射光。即“最大吸收原则”,当此时有干扰物质干扰时,则应根据“吸收最大,干扰最小”的原则选择入射波长。 8.分光光度计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各部件的作用如何? 答:主要部件:光源、单色器、比色皿、检测器和显示装置。光源可以发射连续光谱,是产生入射光的基础;单色器是将光源发出的连续光谱分解为单色光的装置,提供单色光作为入射光;比色皿是盛放试液的容器;检测器的作用是接受从比色皿发出的透射光并转换成电信号进行测量;显示装置的作用是把放大的信号以吸光度A 或透射比T 的方式显示或记录下来。 9.测量吸光度时,应如何选择参比溶液?

食品分析习题整理

1、食品样品分析的程序。 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成分分析→数据记录,整理→分析报告的撰写。 2、采样、检样、原始样品、平均样品。 采样:在大量产品(分析对象中)抽取有一定代表性样品,供分析化验用,这项工作叫采样。 检样:由整批食物的各个部分采取的少量样品,称为检样。检样的量按产品标准的规定。 原始样品:把许多份检样综合在一起称为原始样品。 平均样品:原始样品经过处理再抽取其中一部分作检验用者称为平均样品。 3、随机抽样的方法有哪些? 简单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分段随机抽样。 4、四分法? 将样品按照测定要求磨细,然后混合,平铺成圆形,分成四等分,取相对的两份混合,然后再平分,直到达到要求。 5、样品如何保存? 放在密闭、洁净容器内,臵于阴暗处保存。易腐败变质的放在0—5℃冰箱内,保存时间也不能太长。易分解的要避光保存。特殊情况下,可加入不影响分析结果的防腐剂或冷冻干燥保存。 6、说明预处理的目的和常用方法。 目的:(1)测定前排除干扰组分;(2)对样品进行浓缩。 常用方法:(1)有机物破坏法;(2)蒸馏法;(3)溶剂提取法;(4)色层分离法;(5)化学分离法;(6)浓缩。 7、指出干法灰化和湿法灰化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应用范围:用于测定食品中无机成分的含量,且需要在测定前破坏有机结合体,如蛋白质等。 特点:干法灰化法——优点:(1)此法基本不加或加入很少的试剂,故空白值低。(2)因灰分体积很小,因而可处理较多的样品,可富集被测组分。(3)有机物分解彻底,操作简单。缺点:(1)所需时间长。(2)因温度高易造成易挥发元素的损失。(3)坩埚对被测组分有吸留作用,使测定结果和回收率降低。 湿法灰化法——优点:(1)有机物分解速度快,所需时间短。(2)由于加热温度低,可减少金属挥发逸散的损失。缺点:(1)产生有害气体。(2)初期易产生大量泡沫外溢。(3)试剂用量大,空白值偏高。 : 1、测定食品中水分的目的和意义? (1)水分是影响食品质量的因素,控制水分是保障食品不变质的手段;(2)保证食品具有一定的保存期;(3)维持食品中其他组分的平衡关系;(4)保持食品良好的感官性状。 2、食品中水分的存在形式? 按是否束缚划分:结合水(束缚水)、自由水 按存在形式划分:物理结合水、溶液状态水、化学结合水 3、如何选择测定水分的方法?

分析化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二章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思考题答案 1 正确理解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和偏差的概念。 答:准确度表示测定结果和真实值的接近程度,用误差表示。精密度表示测定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用偏差表示。误差表示测定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偏差表示测定结果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值,用来衡量分析结果的精密度,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在消除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精密度高准确度就高,精密度差,则测定结果不可靠。即准确度高,精密度一定好,精密度高,准确度不一定好。 2 下列情况分别引起什么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如何消除 (1)砝码被腐蚀; 答:系统误差。校正或更换准确砝码。 (2)天平两臂不等长; 答:系统误差。校正天平。 (3)容量瓶和吸管不配套; 答:系统误差。进行校正或换用配套仪器。 (4)重量分析中杂质被共沉淀; 答:系统误差。分离杂质;进行对照实验。 (5)天平称量时最后一位读数估计不准;答:随机误差。增加平行测定次数求平均值。 (6)以含量为99%的邻苯二甲酸氢钾作基准物标定碱溶液; 答:系统误差。做空白实验或提纯或换用分析试剂。 3 用标准偏差和算术平均偏差表示结果,哪一个更合理 答:标准偏差。因为标准偏差将单次测定的偏差平方后,能将较大的偏差显著地表现出来。 4 如何减少偶然误差如何减少系统误差 答:增加平行测定次数,进行数据处理可以减少偶然误差。通过对照实验、空白实验、校正仪器、提纯试剂等方法可消除系统误差。 5 某铁矿石中含铁%,若甲分析结果为%,%,%,乙分析得%,%,%。试比较甲、乙两人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答:通过误差和标准偏差计算可得出甲的准确度高,精密度好的结论。 x 1 = ++÷3 =(%) x 2 = ++ ÷3 = (%) E 1=- =(%) E 2=- = (%) %030.01/)(1)(222 1=-∑-∑=--∑=n n x x n x x s i %035.01/)(222=-∑-=∑n n x x s i 6 甲、乙两人同时分析同一矿物中的含硫量。每次取样 g ,分析结果分别报告为 甲:%,% 乙:%,% 哪一份报告是合理的为什么 答:甲的分析报告是合理的。因为题上给的有效数字是两位,回答也应该是两位。 第三章 滴定分析 思考题答案 1. 什么叫滴定分析它的主要分析方法有哪些 答: 将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加到待测溶液中,直至所加溶液的物质的量与待测溶液的物质的量按化学计量关系恰好反应完全,达到化学计量点;再根据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所消耗的体积,计算出待

食品分析思考题课件

食品分析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作为食品分析工作者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 2.要想得到正确的分析结果,需要正确实施哪些步骤? 3.选用合适的分析方法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比较国家标准、 国际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之间的关系与有效性。 第二章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采样之前应做哪些准备?如何才能做到正确采样? 2.了解样品的分类及采样时应注意的问题。 3.为什么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选择预处理方法的原则是 什么? 4.常用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第三章食品的感官检验 1.说明感官检验的特点,感官检验有哪些类型? 2.简述感官检验实验室应有哪些功能和要求? 3.如何选择、培训和考核感官检验评价员?感官检验评价员 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4.常用的感官检验方法有哪几大类?各类方法的特点和适 用范围是什么? 5.举例说明各类感官检验方法的应用和数据处理方法。 第四章食品的物理检测法 1.简述密度瓶法测定样液相对密度的基本原理?试说明密 度瓶上的小帽起什么作用? 2.密度计的表面如果有油污会给密度的测定带来怎样的影 响?试用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原理进行分析。 3.简述阿贝折光仪利用反射光测定样液浓度的基本原理,试 用其光路图表示之。 4.简述旋光法测定样液浓度的基本原理。 5.测定水及样液色度的意义。 6.黏度的测定方法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7.食品的物理性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举例说明食品物性 的量化与食品分析的关系。 第五章水分和水分活度的测定 1.根据学习本章所掌握的测定水分的知识,指出下列各类食 品水分测定的操作方法及要点:乳粉、淀粉、香料、谷类、干酪、肉类、果酱、糖果、笋、南瓜、面包和油脂。

分析化学思考题答案

第二章 1.正确理解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和偏差的概念。 答:准确度是测定平均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常用误差大小来表示,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精密度是指在确定条件下,将测试方法实施多次,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精密度的大小常用偏差来表示。 误差是指测定值与真值之差,其大小可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来表示。偏差是指个别测定结果与几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之间的差别,其大小可用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表示,也可以用标准偏差表示。 2.下列情况分别引起什么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如何消除? (1)砝码被腐蚀;天平两臂不等长;容量瓶和吸管不配套;重量分析中杂质被共沉淀;天平称量时最后一位读数估计不准;以含量为99%的邻苯二甲酸氢钾作基 准物标定碱溶液。 答:(1)引起系统误差,校正砝码;(2)引起系统误差,校正仪器;(3)引起系统误差,校正仪器;(4)引起系统误差,做对照试验;(5)引起偶然误差(6)引起系统误差,做对照试验或提纯试剂。 4.如何减少偶然误差?如何减少系统误差? 答:在一定测定次数范围内,适当增加测定次数,可以减少偶然误差。 针对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不同,可采用选择标准方法、进行试剂的提纯和使用校正值等办法加以消除。如选择一种标准方法与所采用的方法作对照试验或选择与试样组成接近的标准试样做对照试验,找出校正值加以校正。对试剂或实验用水是否带入被测成分,或所含杂质是否有干扰,可通过空白试验扣除空白值加以校正. 第三章 3.1 什么叫滴定分析?它的主要分析方法有哪些? 将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加到待测溶液中,直至所加溶液的物质的量与待测溶液的物质的量按化学计量关系恰好反应完全,达到化学计量点;再根据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所消耗的体积,计算出待测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叫滴定分析。主要有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 3.2 能用于滴定分析的化学反应必须符合哪些条件? 反应定量进行;反应速率快;能用简单的方法确定滴定的终点。 3.3什么是化学计量点?什么是终点? 滴加的标准溶液与待测组分恰好反应完全的这一点称为化学计量点。指示剂变色时停止滴定的这一点为终点。 3.4下列物质中哪些可以用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哪些只能用间接法配制? H2SO4, KOH, KMnO4, K2Cr2O7, KIO3, Na2S2O3?5H2O 直接法:K2Cr2O7, KIO3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分析化学习题答案(人卫版)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 指出下列各种误差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请区别方法误差、仪器 和试剂误差或操作误差,并给出它们的减免方法。 答:①砝码受腐蚀: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更换砝码。 ②天平的两臂不等长: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③容量瓶与移液管未经校准: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④在重量分析中,试样的非被测组分被共沉淀: 系统误差(方法误差);修正方法,严格沉淀条件。 ⑤试剂含被测组分: 系统误差(试剂误差);做空白实验。 ⑥试样在称量过程中吸潮: 系统误差;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控制环境湿度。 ⑦化学计量点不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内: 系统误差(方法误差);另选指示剂。 ⑧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 偶然误差;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增加测定次数。 ⑨在分光光度法测定中,波长指示器所示波长与实际波长不符: 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校正仪器。 ⑩在HPLC 测定中,待测组分峰与相邻杂质峰部分重叠 系统误差(方法误差);改进分析方法 11、两人测定同一标准试样,各得一组数据的偏差如下: ① 求两组数据的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 ② 为什么两组数据计算出的平均偏差相等,而标准偏差不等; ③ 哪组数据的精密度高? 解:①n d d d d d 321n ++++= 0.241=d 0.242=d

1 2 i -∑= n d s 0.281=s 0.312=s ②标准偏差能突出大偏差。 ③第一组数据精密度高。 13、测定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所得数据:12.0080、12.0095、12.0099、12.0101、12.0102、12.0106、12.0111、12.0113、12.0118及12.0120。求算:①平均值;②标准偏差;③平均值的标准偏差;④平均值在99%置信水平的置信限。 解:①12.0104i =∑= n x x ②0.00121)(2 i =--∑= n x x s ③0.00038== n s s ④0.0012 0.000383.25 25.3t 92-2 0.01±=?±==±±==时,,查表置信限=f n s t n s t x u 15、解:(本题不作要求) ,存在显著性差异。 得查表8,05.08,05.021R 2121 306.2 228 24649.34 64 60008 .04602 .04620.00008.00008.0%08.0 4602.0%02.46 4620.0%20.46t t t f t S S S S S x x >=-=-+==+?-= ========== 16、在用氯丁二烯氯化生产二氯丁二烯时,产品中总有少量的三氯丁二烯杂质存在。分析表明,杂质的平均含量为1.60%。改变反应条件进行试生产,取样测定,共取6次,测定杂质含量分别为:1.46%、1.62%、1.37%、1.71%、1.52%及1.40%。问改变反应条件后,产品中杂质百分含量与改变前相比,有明显差别吗?(α=0.05时) 解:

食品分析思考题

食品分析思考题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食品分析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作为食品分析工作者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 2.要想得到正确的分析结果,需要正确实施哪些步骤 3.选用合适的分析方法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比较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和国 际先进标准之间的关系与有效性。 第二章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采样之前应做哪些准备如何才能做到正确采样 2.了解样品的分类及采样时应注意的问题。 3.为什么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选择预处理方法的原则是什么 4.常用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第三章食品的感官检验 1.说明感官检验的特点,感官检验有哪些类型 2.简述感官检验实验室应有哪些功能和要求 3.如何选择、培训和考核感官检验评价员感官检验评价员应具备哪些基 本条件 4.常用的感官检验方法有哪几大类各类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5.举例说明各类感官检验方法的应用和数据处理方法。 第四章食品的物理检测法 1.简述密度瓶法测定样液相对密度的基本原理试说明密度瓶上的小帽起 什么作用 2.密度计的表面如果有油污会给密度的测定带来怎样的影响试用液体的 表面张力作用原理进行分析。 3.简述阿贝折光仪利用反射光测定样液浓度的基本原理,试用其光路图 表示之。 4.简述旋光法测定样液浓度的基本原理。 5.测定水及样液色度的意义。 6.黏度的测定方法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7.食品的物理性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举例说明食品物性的量化与食品分 析的关系。 第五章水分和水分活度的测定 1.根据学习本章所掌握的测定水分的知识,指出下列各类食品水分测定 的操作方法及要点:乳粉、淀粉、香料、谷类、干酪、肉类、果酱、糖果、笋、南瓜、面包和油脂。 2.为什么要采用标准化的方法测定水分含量 3.在水分含量的分析中,采用真空干燥法比强制对流干燥法具有哪些优 势。

分析化学思考题答案

实验八 KMnO4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配制好的KMnO4溶液应储存在棕色试剂瓶中,滴定时则盛放在酸式滴定管中,为什么?如果盛放时间较长,壁上呈棕褐色是什么?如何清洗除去? 答: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不稳定,遇日光发生分解,生成二氧化锰,灰黑色沉淀并附着于器皿上。同时,具有强氧化性,因此要放在酸式滴定管中。浓盐酸 KMnO4强氧化剂,见光分解. 碱式用的活塞为橡胶制的,与强氧化剂相遇易老化 MnO2 浓盐酸 2、用Na2C2O4标定KMnO4时,为什么须在H2SO4介质中进行?用HNO3或HCl调节酸度可以吗? 答:因若用HCL调酸度时,CL?0?4具有还原性,能与KMnO4作用。若用HNO3调酸度时,HNO3具有氧化性。所以只能在H2SO4介质中进行。滴定必须在强酸性溶液中进行,若酸度过低KMnO4与被滴定物作用生成褐色的Mn(OH)2沉淀,反应不能按一定的计量关系进行。结果偏低(-)。酸度太高,H2C2O4分解,结果(+)。

3、用Na2C2O4标定KMnO4时,为什么要加热到70~80℃?溶液温度过高或过低有何影响? 答:在室温下,KMnO4与Na2C2O4之间的反应速度慢,故须将溶液加热到你70~80℃,但温度不能超过90℃,否则Na2C2O4分解,标定结果偏高。 4、标定KMnO4溶液时,为什么第一滴KMnO4加入后溶液红色褪去很慢,而后红色褪去越来越快? 答:Mn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刚开始时,高锰酸钾只有少量被还原释放出Mn2+,随着反应的进行,Mn2+含量增加,对反应的催化效果也就明显了。 5、标定KMnO4溶液时,开始加入KMnO4的速度太快,会造成什么后果? 答:标定KMnO4溶液的浓度时,滴定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加入的KMnO4溶液来不及与C2O42-反应就会在热的酸性溶液中发生分解: 实验九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1、用高锰酸钾法测定H2O2时,为何不能通过加热来加 速反应?答:因H2O2在加热时易分解,所以用高 锰酸钾测定H2O2时,不能通过加热来加速反应。 实验十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