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祭侄文稿》精讲

颜真卿《祭侄文稿》精讲
颜真卿《祭侄文稿》精讲

颜真卿《祭侄文稿》精讲

历代法书特写精讲之颜真卿《祭侄文稿》作品的特点要点简介

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书成于公元758年。原作纸本,纵28(8厘米。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张晏评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一如楷书,呈现典型的颜体特点。其一,渴笔枯墨,燥而无润。这一方面反映出作者当时思如泉涌,手不能追,非快速行笔不足以表达其激愤之情,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凝重练达的品格。其二,字中戈挑多不挑出,而作断竹一顿,如“岁、戊、戌、贼、我、蹙、残、哉”诸字,这正是颜字内放外收的典型之处。其三,纵列竖,尤其是相对边竖,变传统的内弧相背形为外弧相向形。如“蒲州、丹杨、开国、)兰、图、开、门、围、关、同”等,此为颜体行书的创新之所在,亦是颜体阔达大度的结构特点之表现。其四,本篇作品,纯用中锋行笔,一改中侧并用的传统用笔方法。书家行语

日:“正锋取劲,侧锋取妍”;将笔画一改灵巧而为刚劲,使这篇书法作品与其表现的英雄精神更趋统一。其五,一改笔画“贵瘦硬”为尚肥壮。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总而言之,《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不泥古,不乖今,大胆创新,终成大家的典范之作。

单字书写要点解读:

1、谁:左部向左偏,右部整体向右边倚侧,两边互相呼应。第一笔点画取斜侧之势,露锋起笔后按笔回锋,状若瓜子。右边部分四笔横画连续书写为一笔完成,最后一笔向上挑出写竖画,到末端不收笔直接出锋带出下一字。

2、庚:点画起笔露锋直入,向右下顿笔铺毫,与下一笔笔断意连。长撇舒展开张宛如兰叶,动作略带起伏。中部上收留出空间,最后一笔点画全用按笔,起到稳定整个字的作用。

3、威:中间部分三笔横画叠加处理,三笔之间距离均等、平行且向右上方倾斜。戈钩到末端按笔上挑,短撇带出点画,笔断意连。此点取斜侧之势,提笔圆转后向左回锋。

4、言:在此帖中点画虽小,但使用最多,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言字第一点与长横相连接组成字的一部分,长横末端用牵丝带出下一笔。下半部两笔横画与口字一笔写成,整个字结构紧凑。

5、惟:左边部分两点连写后上挑写出短竖,短竖用牵丝引出右边部分,左边竖画较短取直势,右边竖画较长略带弯曲,两笔竖画形成鲜明对比。

6、念:上部撇捺舒展开张覆盖下部下部数笔连写,下部心字底左边垂点造型与垂露竖收笔相近,直下铺毫,按笔有力。右边两点以一点替代。位置安排上与左边垂点基本对称,使字形稳定。中部留出少许空间。

7、孤:左边部分瘦长,右边部分紧压上收。两部笔画相互穿插。左下部第一笔垂点铺毫按笔后转锋右下,再转笔向上回势带出其余两点,三点的形态大

小各异,收笔方式各不相同。

8、方:第一笔横点取横势,落笔点就是整个字的中心位置。长横略带起伏末端和长横相连接。下部横折钩用牵丝连接撇画,顺势出锋。 9、庙:第一点为横点,露锋起笔后向右做按笔而后顿笔回锋,顺势做横画,左边长撇飞动。右部一笔写成较为沉稳。整个字看起来动静相宜。 10、祭:左部横折撇用圆弧形,右边捺画写为反捺粗壮有力,与左边形成鲜明对比。下部短横以长点为之,露锋落纸用按笔而后

顿笔回锋 11、恐:整体笔画没有大的起伏,字形稳健。每一笔的末端都与下一笔有着紧密的关联。下部心字底两点连写,向上收紧给中部留出少许空间。 12、朔:左上部两点呈明显的横置S形。右部月字中间两笔短横以长点代之,简洁明了,书写时以竖钩出锋带出做按笔,下笔肯定。

13、命:上部左右两笔撇捺开张覆盖下部。中间横点露锋起笔右行重按顿笔回收,与点画相连接,下部口字简单处理为两点末端挑锋带出下一笔。 14、遘:右边部分横画较多,取势或上或下,不作平行处理。右部边缘线齐平,整体看起来字形方正。

15、常:上部左右两点互相呼应,右点以撇法写点,书写时藏锋起笔,向右下顿笔蓄势,转锋向左下方撇出,出锋速度较快,刚劲有力。 16、拥:左边提手旁横画向右上倾斜,左上方点画呈撇势,起笔为藏锋,向右下方顿笔后撇出,状若鸟嘴短促有力。右边竖画长于左边,起到支柱性作用,使整个字看起来显得挺括。

17、州:第一笔竖撇不出锋用牵丝带出点画。中间竖画取直势,第三笔下笔较重,用按笔到末端出锋,笔画略带弧度。三笔点画书写时末端均带有上挑的动作,顺势带出下一笔。

18、尔(第四页第五行):第一笔短撇书写时短促有力,用笔厚重,出锋迅捷。左边下部点画书写时起笔向右下重按而后稍顿驻后提笔向右上方挑出与右边的点画互相呼应。

19、庶:上部第一点有承上之形,下部有启下之意,是一个有过渡性的笔画,书写时由上而下露锋起笔,转锋向右下铺毫后略作顿笔瞬即转锋向左下撇出。下部四点底连笔书写向右下倾斜,整体字形左收右放。

20、首:首字上部两点的组合大多用于字的首部,左边为挑点,右边承接左边的挑势向右下方落笔再回锋做撇势,两点间互相呼应,呈横向的S型。 21、哉:右边的长点对整个字来说起到稳定字形的作用,

22、真:真字中间部分以一笔短竖替代,牵丝带出横画。底部两点的组合多用于字的底部。左边一点为垂点向左下方取势而后翻笔向右上方挑出连接右点,右点基本向右斜侧,两点互相呼应,顾盼生姿。

23、爱:整体笔画取横势,且向右上方倾斜。上部横向三点基本取水平排列,书写时第一点作挑笔,第二点承接第一笔挑势再向右上挑出,第三笔承接第二笔挑势后顿笔后翻转毛笔向左下出锋,三点以牵丝相连接互相呼应浑然一体。

24、无(第六页第五行):整个字以横画居多,较多笔画都以横画取代,互相叠加而成。末端四点也以短横代之。横向四点在帖中多出现在底部。 25、凭:左上方两点,上点取撇势,下点承上之势做挑点带出右边部分,两点之间笔断意连。中间四点以长横代之,末端用牵丝和底部心字底相连接。 26、父:由于右下部捺画的用笔较重,使得整体字形看上去左轻右重,右上

方的点画带够与下一笔短撇互相呼应,书写时起笔向右下方作点的动作,而后稍微驻笔转锋向左下方出锋。

27、禄:整体结构左高右低。左边部分拉长,右边部分向上收紧。上下左右四点简化为两点,两两相对,左右之间的连结均互相呼应且多为按笔。 28、次:左边两点一反常态和右边部分的下部齐平。左边两点第一点取撇势,下点承上笔之势做挑点。右边上部紧缩,下部舒展开张。

29、清:左边三点减省为一笔完成到末端挑锋和右边遥相呼应,书写时藏锋起笔中锋直下,略带弧度。左边上部三横互相叠加第三横顺势带出下部笔画。下部月字中间两横减省为点画留出少许空间。

30、泉:下半部分上下左右四点两两相对,在形态上富有动感。上下左右间的连接和音带均笔断意连,或以游丝相连,互相呼应,一气呵成。 31、何:左边部分撇画与竖画出锋短促有力,竖画末端向外挑出在空中取势带右边横画。右边横画中部稍高两头略低,以上覆下,书写时行笔行笔挺拔向上略带弧度,到末端回锋。

32、酌:第一笔短横收尾两端上翘,中间内陷。到末端翻动笔锋带出竖画。真个笔画轻巧带有动感。左部多用方折笔,右部多圆转,两边形成对比。 33、移:左部第一笔撇画与短横笔断意连。第二笔短横向下取弧势,书写时注意弧度适中,在帖中这种表现方式多用于字的中上部,且以短横居多。 34、悔:左右两边结构以倒八字型处理,中部留出较多空间以利于长横施展。左边部分点画直接从上一笔带出,与竖画相连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空间,为整个字的点睛之笔。

35、积:字形结构上左重右轻,整体向左倾斜。右部三横较为平行,书写时

露锋起笔,中锋铺毫到末端藏锋收笔,整个笔画轻巧灵动。 36、节:上部两点末端出锋处与长横相连接,顺势带出下部的笔画。长横书写时到右端稍提笔,按下转锋向左勾出,因用了折笔故末端为方笔。 37、午:上部分两画较为短促,横画末端用牵丝带出下部长横。长横书写到末端时稍微驻笔即向左上方挑出,与上部笔画互相呼应,体势上倾斜较为强烈。

38、庭:半包围结构,书写时中部留出空间,其余部分收紧,此可谓疏可走马,密不容针。上部的点画与横画均为露锋落纸,藏锋收笔,显得较为灵动。39、夫:两笔横画较粗,第一笔略微向下压,第二笔向上部倾斜中间略微凹陷末端上挑出锋,用牵丝带出长撇。右边点画写为长点,使整个字看起来开张疏朗。

40、丹:丹字长横腰部粗重,两端较轻,长度较长,给人以敦厚朴实,笔势雄强之感。为帖中特征笔画之一。书写时起笔藏锋,右行铺毫后提笔,回锋收笔。

41、年:字中横画整体向上倾斜粗细,长短不一,基本呈平行态势,最末一横最粗,下笔最重。长竖行笔到末端做按笔。与短横互相呼应。 42、蒲:字中几个部分间的连接利用牵丝完成,书写时须仔细观察牵丝间粗细有细微区别。左下部三点水上收,左高右低与上部长横形成呼应,右边点画位置恰到好处。

43、抚:整体结构左低右高,左边最后一笔顺势带出右边部分。右边部分长横较细,有韧性,欲断还连,书写时起笔藏锋,头尾皆为按笔,到末端回锋收笔。

44、贼:左边贝字旁最后一笔点画到末端上挑出锋与右边第一横连接,使整个字连为一体。此横起笔处为左边牵丝直接带出,而后逐渐用铺毫按笔,呈圆弧形。

45、每:中间两点处理为撇画的形式,末端与长横连写组成一笔,长横同时分割上下部分。书写时须注意观察这两笔分割出的空间大小。 46、有: 整个字为一笔书写完成,撇画末端以牵丝带出横画并向上倾斜,横画书写时用转笔向右呈向上弯曲弧度,末端回锋带出下一笔。 47、卯:左边部分上收,右边竖画拉长,此竖收笔出锋,尖锐挺拔,状似倒悬针锥故是为悬针竖。

48、叔:整体字形呈扁方形,叔字长横向右上方倾斜,中部用提笔,欲断还连,体态轻盈。最后一笔竖画下笔果断粗重,压住阵脚。和长横形成鲜明对比。

49、平:第一笔短横向上倾斜,第二笔取平势,落笔较重,末端上挑带出长竖,书写时到中部逐渐用按笔,到末端提笔出锋。

50、车:第一笔的短横写法接近点画,中间部分中宫收紧。并形成一个块面,字的重心上收,呈现向上的气息。最后长竖尖锐挺拔,整个字在点、线、面形成有机联系。

51、开:门子框呈环抱势。左边一笔收笔圆垂,状似露珠。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到末端回锋。最后一笔竖画写法接近撇画,带出下一个字。 52、国:字形外框取外拓之势,左右两竖取弧势。此竖起笔、收笔多同垂露竖,行笔略向左做弧度,须注意弧度弯曲角度适中,不可过度。 53、顺:左边部分竖画较为短促,且向上收,除第一笔稍直以外其余两笔呈

带右弧趋势,行笔时向右弯曲。右边部分和左边部分相比较为突出。 54、时:字的外边缘基本呈圆形,左边部分两笔竖画互相环抱,右边部分横画平行叠加处理,与左边保持一定距离,留出空白,呈互相呼应。 55、郡:左边部分上收,撇画较为疏朗。右边部分长竖起到支撑整个字的作用,书写时藏锋起笔中锋铺毫送至末端,在空中回势,与悬针竖的挺拔向上有所不同。

56、摧:左右两部分均呈八字形倾斜,左边提笔出锋较长与右边部分互相穿插,相互呼应。右上方下笔较重,下部四笔短横画处理方法为整个字的点睛之笔。

57、月:月字在帖中将撇画改写为竖画,使整个字更为厚重。书写时前半部分与竖画写法相同。中锋铺毫行笔过半时向右下方弯转而后顺势提笔,在空中完成回锋动作后顺势写出右边竖钩。

58、军:宝盖头写的较为宽大,以上覆下中间部分上收,形成块面。长竖画到末端稍提笔后甩笔向左出锋,笔势委婉含蓄直中见曲是帖中特征笔画之一。 59、余:上部撇捺两画开张疏朗,且笔画婀娜多姿,富有动感,撇画逆锋起笔后转笔向左下取势行笔,捺画到末端向左做牵丝带出中部短横。 60、九:九字写法带有篆书意趣。第一笔撇画弧度较大,状似一弯新月,书写时藏锋起笔向左下行笔时手腕翻转向右下作出弧形。行笔缓,收笔快,线条富有弹性。

61、天:第一笔写法接近点画,露锋起笔后用按笔到末端以牵丝带出第二笔长横,两笔长横间的连接均用牵丝完成,书写时注意牵丝间围出的空白对比。 62、侯:字形结构上紧下松,右边长竖略带弧度,向外弯曲。书写时下笔果断,有力。左边三笔横画与右部相互穿插,叠加向上紧收,弧撇与左边长竖相互呼应。

63、季:上部第一撇角度平直,接近横画,书写时起笔向右下作顿笔,瞬即转笔向左轻快出锋,其造型短小,出锋有力状若短刀利刃。 64、史:上部较小,向上收紧。下部撇捺两画开张疏朗。且改捺画为反点,撇画从右上斜贯左下,张力十足坚挺遒劲,书写时须中锋用笔方可保证线条厚重。

65、元:第一笔点画写的浑圆有力,位置居中为整个字的中心点。横画上斜,撇画与横画两笔连写,此字撇画不出锋,书写至末端回锋收笔,末端与横画起笔处齐平。

66、德:撇画露锋落笔,收笔出锋,行笔多呈曲势,书写时用笔速度较快,率意自然,第二撇不出锋,回锋带出呈圆弧形短竖。左部中间上收,下部不显得拥挤。

67、及:整个字右两笔组成,长撇回锋开张,使得原本锋芒外露的撇画变的含蓄,书写至末端回锋在空中取势,写出另外一笔。长撇略带弧度与另一笔互相呼应。

68、我:字中短撇在形态上有别于长撇,行笔短促,有力,如字中两次出现短撇可以再其长短、曲直,以及起、收笔等方面进行变化。 69、慰:左撇拉长,此撇画为整个字的特征笔画。书写时行笔略带弧度至末端稍驻笔,翻笔折锋上挑带钩出锋,使整个字看起来更为连贯大气。 70、刺:左边长撇写法与直撇稍相近。书写时在收笔处急转向左翻腕撇出,用笔须尽腕力。右边竖钩弧度明显,末端提笔甩出连接下一字,两笔之间对

比鲜明。

71、覆:整体结构大密大疏,中部留出较多空间。最后一笔捺画较直,用笔舒畅,为帖中常见笔画之一。书写时露锋起笔,中锋右下直行渐做按笔,少取波势,稍作顿驻后向右提锋收笔。

72、挺:笔画粗细较为均匀,没有太大的变化起伏。左右两边笔画互相穿插,捺画起伏较大呈弧形,与直捺相比体态较为柔韧飘逸,线条圆转,一波三折较为明显。

73、还:捺画承上一笔之势翻转毛笔向右下铺毫行笔,取势较为平缓,收笔处重按出锋,略微上翘。书写时稍长,以承载上部笔画。

74、谷:左边部分为整个字的主体部分,右边笔画较少,帖中为了加强书写的连贯性,大多将捺画写为回锋收笔。谷字最后一笔反捺中锋斜入,向右下顺势铺毫收笔回锋。

75、呼:左边部分口字以挑画处理,简洁明了,末端带出右边部分。中间钩画与其他竖钩写法略有区别,书写时出钩圆转含蓄,至钩处渐向左转笔,顺势甩笔出钩,锋颖较长。

76、巢:巢字笔画整体上收,中宫收紧,竖钩较长。钩法为较具代表性的一笔,书写时起笔藏锋,中锋直下,稍驻笔后调锋,翻笔向左上方挑出,此钩画颇见力度。

77、心:此钩头尾上翘中腹下垂,书写时露锋起笔,右行铺毫并向下做弧度较大的弯曲,至钩处稍驻笔,翻笔向左上挑出,出钩用力,钩的尖部为字的中心位置。

78、乾:左边部分笔画处理较为紧凑,形成块面,右边竖弯钩较长,状似浮

鹅,书写时逆锋起笔写竖到转折处提笔右行后翻笔向上出钩,此笔全靠腕力。

79、城:每一笔都用牵丝带出下一笔,使整个字间的笔画看起来互相联系,互相呼应。戈钩为帖中特征笔画之一,状如百钧之弩初张。书写时中锋向右直下到末端用力出钩。

80、山:竖画的位置为字的中心部分,到末端提笔带出左边竖折。此折笔为竖画与横画连接组成,至折处向左下稍提笔立即向右顿笔转锋向右写横,最后回锋收笔。

81、百:第一笔长横向上倾斜,中部两笔短竖为圆弧形,右边折笔处理为圆笔,书写更为流畅书写时要注意控制腕力,园中带方,中间短横与最末一笔粘连。留住中间空白。

82、都:右下部日字用一点替代,简洁明了,末端出锋处与右边耳字钩相连,右部耳钩书写较为厚重用笔简洁,末笔竖画写法接近竖撇与左边直撇相呼应。83、归:右边部分自后一笔挑画与右边部分遥相呼应。此挑画为最常见形式,出笔

角度接近四十五度,多用于字的左下。起笔向右下作顿笔,转锋向右上,快速出锋。

84、犯:右边部分为帖中特征写法之一。第一笔撇画与竖钩连写,竖钩到末端稍驻顿笔,不出锋。第二笔撇画行笔到末端折锋右顿,翻笔向右上方挑出,顺势带出右边部分。

85、瑚:此字为左中右三部分组成,看似孤立实则互相呼应。左部王字边两笔短横处理为点和面,第三笔挑画较长,与中间部分相连。中间和右边部分比左边稍高,又可视为一个整体。

86、携,整个大部分笔画都集中于上部,中宫收紧向上收缩。下部用一笔圆

弧形线条完整整个动作,圆中带着,变化无穷。用笔率意潇洒末端提笔出锋,锋尖外露。

87、呜:右边口字向上收紧,处理为两笔挑点,与右边部分遥相呼应,右边用数笔圆折的弧形完整整个笔画。书写时线条带有篆意,行笔快速流畅,全靠手腕翻转完成。

88、姪:左边女字部第一笔处理为反曲折,此折由撇画收笔与反捺起笔组合而成。整个笔画过度自然,姿态轻巧,右边笔画较为密集,左疏右密形成对比。

89、明:左右两部分看似分的较开使中间产生较多空白,实则运用最后一笔挑画出锋互相呼应。左右两边短横都直接带过,处理成块面,整个字形看上去体态雍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