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课题组所在学校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土家、苗、白、满、回等十多个民族于此交错聚集,繁衍生息,形成了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且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同时构建了具有独特研究价值的人类基因库。基因决定人类体质特征上的多态性。这种多态性主要是指人体上各种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表现型特质,例如肤色,鼻型,唇形,头型,面部特征,身材的高矮等等。这是一种丰富的学生可感知的、实施过程易于操作的有形资源,而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倡导师生利用区域资源自主、合作、共同开发适合学校且具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因此,根据我校生物教学开展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此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体质人类学是研究人类体质特征与类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及规律的科学,“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梁”。本课题中的人类体质学特征特指湘西地区人群体质形态的研究,主要是学生对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表现型特质的研究,对DNA的分子水平不进行研究。

三.研究现状和意义

美国人类学家威廉·A·哈维兰编写的《文化人类学》一书中提到,“文化人类学作为文化创造着人类,而体质人类学着重研究作为生物有机体的人类,他的众多兴趣之一是人的演化。”体质人类学是一门从生物学、遗传学的角度,来研究古今人类的体质特征和类型及其起源、演变规律的学问。

目前,国内外已积累了较多的相关群体研究资料,比如,芝加哥人(Urbanowskietal,1947)、美国白人(Gahresetal,1952)、美国黑人(Leeetal,1955)等的卷舌、翻舌特征,我国浙江汉族(Liuetal,1949)、内蒙古蒙古族、汉族(郑连斌等,1997)、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族(李咏兰等,1999:2001)、朝鲜族(栗淑媛等,2001)的卷、翻、尖、叠等舌运动类型特征;一侧优势功能特征(主要为利手和扣手)已报道的国外群体有苏格兰人(Lutz,1908)、希腊人(peleeanosetal,1969)、新几内亚人(Hardyeketal,1975)、印度人(pandeyetal1982;Bhasinetal,1986;Datta。tal,1989)、美国白人(Platoetal,1985)、巴基斯坦人(Mianetal,1994)、德国人(Reissetal,1997)等,国内已报道的群体有内蒙古蒙古、汉、回、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朝鲜族(郑连斌等,1998;陆舜华等,2000;韩在柱等,2001)、海南汉、黎、苗族(吕培荣等,2000)等。

据搜索、查阅文献资料库结果显示,目前针对湘西地区的人群人类体质学特征,没有专家学者做过类似详尽的调查研究,相关文献仅1篇,即杨庭硕教授于2009年撰写的《论人群体质与民族文化的交叉作用及其后果》,该文主要探讨了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门学科研究任务、对象、方法的差异,对人类体质学特征的具体研究与分析涉及很少。

基于这样的研究现状与背景,我们提出了本课题,旨在通过师生合作开展调查来研究湘西人群人类体质学的特征是否遵循遗传规律,为学生在学习遗传规律中寻找可感知的具体证据,把抽象的分子水平“遗传基因”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人类学体征”(如单眼皮与双眼皮、红绿色盲等);同时绘制家族遗传系谱图,理解生物遗传现象的一般规律,为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的遗传病现状、人类遗传学研究、病理学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本研究,一是使学生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二是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为部分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本能力和技能;三是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社会实际问题。

四.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一)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三个要素:知识、方法和过程技能。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人的发展,强调培育适应时代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以学生为本、追求卓越和创新教育。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运作精神,也是贯穿有效教学设计框架的主线。其命题主要强调教育中要有“人”意识,在教育活动中确立“人”的核心地位。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该理论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的感性活动。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发展都是以实践为根本方式和标志的。没有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也就没有人类的生产和发展。本课题拟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主观能动的参与本课题的调查、数据处理、撰写研究小报告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综述撰写能力和对问题的处理技能等综合素养。

2.郑燕祥的“三重化”学习新范式。在新的范式中,学习是没有边界的,其特征是个人化、本土化和全球化。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满足其个人的需要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尤其是以最理想的方式发展其潜在的多元智能。在恰当的指导和推动下,学生可以进行自我驱动的学习活动和设计个人化的学习活动,而且学习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发现性的、经验性的和反思性的个人发展及成长过程。本课题通过师生合作开展调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社会活动能力与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自拟研究小问题,走访调查使学生对湘西地区的人群体质人类学特征有更深的了解,引导学生去挖掘其更深的基因库研究价值和湘西人特有的个性及形成的文化底蕴的精髓。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即教学不应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该方法主张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探索而获得问题的答案。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本课题旨在通过学生的调查、数据处理,找出人群体质人类学特征的遗传规律、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根本原因,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五.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撰写研究小报告等综合能力,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湘西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

2.转化模块2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突破,使学生能通过可感知的信号更加容易去掌握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3.师生合作开展湘西地区人群体质人类学特征的调查与研究活动,改变了现有教学模式和方法,丰富了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内容,为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多元化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并构建出科学合理的实践方法、模式与策略。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组织本课题组成员培训,明确本课题的目标和具体工作的开展。

2.培训学生进行人群体质人类学特征具体指标的研究,并通过分组自拟小问题进行开展研究性学习,如“湘西地区特有人群有耳垂和无耳垂遗传规律的调查与研究”等。

3.对人群体质人类学特征进行具体分类和分析,本课题只对可测和可观察的湘西地区特有人群体质人类学特征进行调查和研究。

4.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并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性学习小报告。

5.汇总、修正、完善所有相关资料,并对具有科学价值和研究价值的资料进行采集和进

一步加工,融入生物必修本模块2(人教版)的教学,寻求该模块难点、重点的最佳突破口。解决本模块学生学习难问题,提升生物教学的课堂效率。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指导学生共同查阅人群体质人类学特征的研究现状,从中借鉴经验,寻找可测或可观察、可操作性的体征及研究方法;

2.调查研究法:本次调查包括家系调查、群体调查;调查前,对调查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并进行预调查,统一调查标准。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先向受试者讲解并演示各项调查特征,再嘱其练习,10分钟后核实并记录观察结果(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父母、民族等)。依据《人类遗传学导论》的方法将所得家系资料分别绘制家系图谱。群体调查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样,除当场记录受试学生特征的测试结果外,还嘱其依据已掌握的测试方法,参照调查表上列出的各特征的判别标准,对其父母及其同胞进行测试并逐项填写测试结果后,回收调查表。

3.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和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调查、数据处理、分析、绘制家系遗传系谱图、构建资源库等实践活动,研究学生的思想、能力、和素质的发展。

七.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0月)

研究问题并查找具有价值和指导意义的文献资料,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实施本阶段培训计划,召开开题报告会。

2.研究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9月)

1)确定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小组负责人,指导老师,明确实施过程中的职责和分工,明确调查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2)设计问卷,根据所调查的特征进行问卷设计。调查分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在学期教学工作期间内进行,校外利用寒暑假。同时分群体调查和家系调查两部分。进行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

3)对数据进行整理加工、绘制家系遗传系谱图,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修正,制作课件。结合模块2把得到的一手资料与教学结合,通过对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教学结果分析评价,找出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3.总结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6月)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全面总结课程资源开发的经验和召开结题现场会。

八.本课题的创新点

1.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多元开发,一线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教研方式以教研人员为主体脱离学生生活实践的研究;

2.改变了原有教学模式,由老师主体备课到课堂实施改变到师生合作共同开发课堂教学素材,为学生多元思维及创造力的发展寻求有效途径;

3.本研究是研究性学习课题开展与生物学教材的有机结合,改变了研究性学习开展独立于教材教学的形势,为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的途径进行了新的尝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