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度写范文[论艺术形式中的丑]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模板

小度写范文[论艺术形式中的丑]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模板
小度写范文[论艺术形式中的丑]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模板

[论艺术形式中的丑]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是

内容摘要:丑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并列存在的一个范畴。丑对人而言拥有一种否定性的价值。文章针对艺术形式中的“丑”进行研究,对审美活动历史上丑的观念进行研究,这既包括一般审美意识中的丑观念,也包括被置于一定美学理论体系中的丑观念。能否正确地认识丑,将使人类的审美活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是向人类自由理想的实现迈出的重要一步。关键词:艺术形式丑审丑列宁曾经说过,要想正确地认识事物,就应该把握和研究事物的一切方面,这种全面性的要求能使我们避免错误和防止僵化。在美学领域里,也只有“美”“丑”兼顾,才可能做到避免错误和防止僵化。“丑陋的生活现象何以能在艺术作品中给人以美感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但几千年来人们仍然没有得出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也仍然没有超出亚里士多德当年所讨论的范围。从横向上来看,一是关于丑的美学,或者称之为丑的哲学的研究;二是关于丑的艺术表现的研究。一、丑的哲学认识通用的《美学原理》一般这样界定“丑”:“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关系。丑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它唤起人们一种否定性的审美体验。丑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并列存在的一个范畴,它是被异化和扭曲的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的具体、形象的显现。丑对人而言拥有一种否定性的价值,丑显现着人在实践中不自由的状态,它在情感上使人厌恶、反感、痛苦;它在形式上是不和谐的、失比例的、不匀称的;在被理性所规范着的审美理想的视野下,丑扭曲和违背了理性的规范,被认为是体现着非理性的芜杂和混乱的形象。丑也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艺术领域,都客观地存在着丑,人与丑的接触必然会产生两者之间的某种关系。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几乎漠视了这一点,没有给予审丑起码的重视。二、审丑观产生的原因从观念上讲,美与丑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也可以说,美与丑是相互参照的。事实上,很多人都具有难以克服的“审丑意识”,甚或可以说是“审丑欲望”。比如,有一只长得丑陋或者残疾的狗,人们一定认为它奇丑无比、讨厌之极。但是,生活中如果真的出现了这样一只狗,那么肯定会有人乐于观赏,瞪大了眼睛看它那“丑不忍睹”的样子,直到看够了、看透了,才啐一声:“真恶心!”然而,这“心满意足”却准确地显示出了人的审丑意识、审丑欲望。其满足的心理状态若可类比的话,似乎不逊于爱美的人流连于春花秋月、名山大川间所获得的心理享受。审丑与审美,除了客体的不同之外,从主观意识上讲都是一种宣泄、一种寄托。略有差异的是,审丑宣泄的是一种阴暗的东西,寄托的是心底深处的郁闷、痛苦乃至仇恨,而审美所宣泄的是一种美丽、健康的情感,寄托的是自己的理想与愿望。三、审丑历程艺术对丑的接纳是艺术传达本身的需要,更是人类自身的需求,有着一段漫长的艰辛。回顾西方美学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丑在传统美学中被拒之门外。古代艺术的美学特征为和谐美,因为在那个时代,人和自然还处于“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古希腊人曾自豪地宣称:“我们是爱美的人!”无疑他们排斥了丑。近代艺术的一个主要的美学特征为崇高美。随着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和客体之间开始形成对立冲突,如达?芬奇。达?芬奇作品的题材和中世纪画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注意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欲望等那些被传统社会视为完全属于个人的或丑的、不美的、不崇高的东西。达?芬奇的这种意识使其作品彻底摆脱了中世纪那些表现崇高或伪崇高的绘画,形成了自己的审丑风格。比如,他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这幅画虽然沿袭了圣经题材,但是画中人物的表情已不再是高贵肃穆,而是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情感。当耶稣对他的12个弟子说出了“你们中的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时,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震动,耶稣的这些弟子听到这句话后或惊诧、或气愤、或担心、或猜想。达?芬奇便抓住这一瞬间,把包括耶稣在内的所有人的表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并通过他们外在的表情揭

示出了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这种对人的私人情感的表现能够给人以审丑的美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理论对传统绘画理论所做的一次超越。因此可以说,达?芬奇开辟了西方油画史上的一个新的时代。到了19世纪,传统绘画固有的色彩观念被彻底打破了。色彩和光线成为了印象派画家们所关注的中心,至于表现什么对象则成了无关紧要的事情。于是,任何题材都可以被画家拿来作画。像莫奈、雷阿诺、毕沙罗、塞尚等画家,他们作品的对象不再浪漫和崇高,而是朴实和卑小。但是人们对色彩的追求是达不到纯客观的,因为自然界的光线不但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而且由于时间不同、角度不同、地点不同,光的色彩明暗就不同,更何况最大的客观性还来自于观察光的人,因人而异,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也就有了差异。正是基于这一点,继印象主义之后,后印象主义崛起。后印象派不满于印象派过分客观地描绘世界以及对物体表面光色过于感兴趣的表现上,他们主张表现艺术的主观世界,认为艺术应忠实于个人的感受和体验,不必与客观真实完全一致,应当以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去改造客观形象,去表现客观。到了现代,随着人的主体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主体开始突破客体的束缚,出现了天人相分的局面。主体对客体第一次实现了超越,主体的非理性需要得到了彻底的张扬。它是既不崇高也不神圣的,反而还带有拒绝崇高、亵渎神圣的意味。因此,现代美学所体现的艺术特征为审丑,表现在具体艺术风格上则是对丑、恶、怪诞、荒诞以及非理性的肯定和赞赏。丑在传统美学中只是一种否定的力量,而到了20世纪现代主义的美学中,丑与荒诞代替了崇高与滑稽,成为非理性的审美理想的标志。因此,现代审丑美学观念的出现,是由传统美学对人的理性肯定,走向了现代美学对人的非理性的肯定,这标志着人的个性再一次得到了解放。20世纪上半叶,“丑”进入艺术殿堂已成为美学发展的必然。艺术大师罗丹曾认为艺术必须表现性格才是美的,自然中的丑往往比美更能暴露性格。现代“丑艺术”以表现丑怪的事物为主题,通过种种反传统的具有变形特征和更强烈的冲击力的表现方法强化批判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丑的艺术与美的艺术具有同等的独立价值。

四、中国艺术上对丑的认识及其现状中国丑的观念中外形丑不一定是整体的丑,内心恶才是真正的丑,才成为人们畏惧、嫌憎、忌讳的对象。中国丑的观念不拘泥于表象上丑的看法,而是把丑与处世哲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中国美学史上,美丑对立只是相对的,人们对于美丑的对立看得并不那么严重,反而认为最重要的不在美与丑,而在于要有“生意”,要表现宇宙的生命力。只要能体现出通天下之气,那么丑就是美。中国丑的观念中,美与丑又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转化的。而且在某些条件下,中国文化视美犹丑,美丑没有绝对的界限,遍布宇宙的“道”才是绝对的,美丑不过是道的体化而已,只要与道通,即是大美。中国人的哲学省察与审美实践认为,丑在一定的境况下也有利于人的生命的发展,也能折射出人的某种生命力,艺术有时也以体现丑为目标。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蓬勃发展而又丰富多元。艺术家在开放、自信的心态下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传统,构筑新的审美创作平台。“丑”和“荒诞”同时走入了画面,以刘小东、喻红为代表的新一代画家,以一种“不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消解了80年代的“崇高”和“意义”;以方力钧、岳敏君为代表的玩世现实主义画家,则用调侃、幽默的视点,以夸张的色彩、玩笑的语言解读着生活;以申玲、陈淑霞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女画家则用个性的语言诠释对生活的理解,以写意的造型、主观的色彩体现出画家对艺术审美的个性理解;新古典主义画家石冲、冷军借助于西方观念艺术的视角,揭示形象内涵的同时,拓展了写实绘画的表现领域;90年代末,后新生代画家代表夏俊娜、钟飙,则用商业化的图像语言诉说着自己心中浪漫的生活,开始了转型期新美感的探索,探讨中国油画在美丑的冲撞中,“丑”和“荒诞”在不同画面中的具体展现。短短的十年,艺术家们用“世俗世界”取代了“理想的田园”,用“俗”“丑”解构了传统审美的“雅”“美”,源于生活但不高于生活。这种受西方后现代思潮影响的新观念,既开始了美与丑的对立,也拓展了审美的边界。五、化丑及其作用 1.化丑“丑艺术”是指那些以丑陋为描述对象的艺术。这里的“丑”不仅仅指那些被称为“艺术中的丑”或“痛苦的艺

术”之类的作品,而且包括那些给人以不快甚至反感以致深恶痛绝的作品。“化丑”即使丑典型化。固然,丑的事物本身并不美,“化丑为美”的审美机制就在于此。“化”的过程就是主体对客体对象的领悟和理解的审美观照过程。丑一旦进入艺术中,对现实丑的典型化的目的在于表现丑、揭露丑。一切戏剧、电影中反面形象当然是丑类,但在艺术家的观照下,否定他们就是艺术创造的目的。然而,“化”具有不可逆性,现实丑能转化成艺术美,但艺术美不能转化成现实丑。 2.作用从发展人个体的需要来说,审丑具有重要的作用。审丑可以提高艺术鉴赏判断能力。当人在领悟“丑艺术”时,将“丑”纳入到其对于整个时代的正面价值中进行读解,发现其中包含的积极意义,人内在的心理结构逐渐被同构、美化,从而鉴赏力也就随之提高了。其次,审丑可以健全审美心理结构。据有关报道,现在学生的心理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果审美教育一味地回避“丑”,那么学生将成为欣赏不了丑的脆弱的观众,他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将是不完整的,也就大大降低了学生调节自我心理平衡的能力。同时,艺术家的艺术倾向不应是一元的、单向度的、唯美的,而应该是美丑并举、善恶相对、哀乐共处的。六、丑的意义与美的观念一样,丑的观念也因阶级、时代、民族等不同而不同,但由于丑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发展而演变的,因而具有客观历史尺度。社会领域中的丑,总是与违背社会历史总趋势、对人类正常生活起破坏作用的现象联系在一起。不能够正确地认识丑,就无法正确全面地认识美。因此,丑也有着巨大的意义。首先,丑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在拯救现代人灵魂和批判不合理现实方面有重要作用。审丑是对人的精神和意识层面的深度开掘,丑的艺术反映了人类生存的困境、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困顿,心与物的尖锐对立和现实的极端不合理,这些都表明了现代物质文明的进步是以人性的扭曲和精神的异化为代价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现实并反观自身。其次,丑是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反叛,是审美的解毒剂,起到了审美陌生化的作用。以往理性主义笼罩下的虚幻的审美理想世界,越来越显示出与现实的巨大差异。而丑以其独特的形式与内涵给人以全新的审美感受,打破了几千年来欣赏美、表现美的心理定式,给一成不变而令人不胜其烦的审美领域带来了全新的风格和新的视角。根深蒂固的审美传统使得审美成为自动化的活动,因而失去了审美的新奇感,降低了愉悦程度,而丑的出现和勃兴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再次,丑是现代人精神自由的特殊表现形式,不再受制于上帝和理性的控制和约束,以追求感性的满足为精神的自由。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在这里,丑赋予了自由新的内涵。因而,审丑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参考文献:[1]栾栋.感性学发微:美学与丑学的合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朱立元.现代西方美术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3]潘知常.生命美学论稿: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4]孙津.美术批判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 [5]苗强.美术无关美丑论[J].美苑,2002(2). [6]张德兴.西方美学通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7]布洛克.美学新解[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8]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 [9]张秉真,黄晋凯.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0]何建良.现代西方艺术审丑的意义[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责任编辑:轩蕾)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1、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是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凤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大体说来,全书按贾府的衰败阶段分为四大段落:第一部分(前5回):序幕。对于全书有着纲领性作用。它对全书的主题、主线、副线以及贾府家事、人丁、四大家庭之间的关系和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命运都作过或明或暗的概括。第二部分(第6-55回):是贾府的全盛时期。第三部分(第66回-104回):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时期。第四部分(第105回-120回):是彻底衰落时期。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又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的美称。关于《红楼梦》结构的其他说法还有:近代的“四时气象说”(二知道人)、“二十一大段说”(王希廉)、张新之的“三大支说(张新之)以及当代的“波纹结构说”(无名氏)、“立体式建筑说”(周汝昌)、“复叠框架结构说”(曹涛)等。 2、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因为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据何绵阶、邢颂恩所著《百二十回<红楼梦>人名索引》统计,在《红楼梦》里,有名姓的人物共七百多人,上至皇妃亲王、公侯太监、夫人小姐、公子士人、世族权豪;下至贫民百姓、丫环村妪、僧侣尼姑、相士医家、市井无赖、艺人门客、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应具全。在这些人物中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有上百人,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妙玉、史湘云、李纨、香菱、袭人、晴雯、紫鹃、鸳鸯、芳官、尤三姐、王夫人以及贾雨村、贾琏、贾蓉、夏金桂等。正是这些人物形象的生活言行,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一步一步地揭示了全书的主题。限于篇幅原因,人物评析未能展开,只好留待今后更新主页时再做了。这里请读者一定阅读原著进行全面赏析。 3、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 (1)按照实际生活塑造人物,是《红楼梦》描写人物的基本特征。《红楼梦》描写人物不以奇取胜,而是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和人物一般的日常活动来刻画人物性格。在描写人物性格上,中国小说的传统写法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生活经历表现人物性格的成熟过程。这个创造典型的民族特点,就具体作品不同的内容而表现不一样。《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写人物采取浪漫主义方法,加以夸张、理想化,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场景下,显示英雄性格,从描写现实生活的深度上,《水浒传》要比《三国演义》高。到《金瓶梅》而变,完全通过生活细节,通过人物一般的日常生活,来刻划人物性格。但《金瓶梅》所写的生细节,欠选择提炼,对描写人物性格不都有意义的,更严重的是,人物性格前后分裂,矛盾不统一,这又大大落在《水浒传》后边。曹雪芹吸取了《金瓶梅》以来失败的教训,从中找到一些经验,又继承了前代小说的传统写法,再加上他对诗、词、戏曲、绘画及各种杂艺的综合利用,创造了描写人物的丰富多彩的方法。如“闲取乐偶攒金庆寿”,本是贾母想法子学“小家子气”凑

论艺术作品形式的意义

论艺术作品形式的意义 艺术作品的意义是现代艺术学的中心命题之一。“意义”一词是由“意”和“义”二字构成的、“意”有猜测,意图等方向的意思,重点指的是主观意向方面的意思;是“宜”的意思,即适宜、合宜的意思,强调的是一种契合与实现。主观的“意”在于生发,客观之“义”却在于一种契合。因此“意义”乃是主观与客观、自我与社会的统一,是精神或潜在意向的生成与实现。 近20年来,随着现当代西方美学和文艺学理论及方法的引入,国内文论界又涌动着一股逆向的思潮:将形式规定为美和艺术的本质或本体所在。问题不在于艺术有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层面,也不在于谁决定谁,而在于形式在艺术这一人类精神创造成果的整体存在中处于怎样的状态,对它的理论描述如何才能恰当地进行,以期提供对艺术审美与鉴赏的合理认识。 关于艺术形式的内容和形式: 艺术作品内容:其构成因素有两个,一是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所再现的社会生活,一般称之为艺术作品的题材;二是艺术家对所再现的社会生活的认识与评价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感情,一般称之为艺术作品的主题。 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的总和。艺术作品的形式包括两个因素:一是艺术作品的组织结构;而是艺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1.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产生。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或根据雇主的需要或为生活中的某件事而激动产生了创作欲望,确定了作品的内容,最后根据内容的需要去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了突出即将受难的耶稣,因而画面用上了对称的构图,将众人分为两个小组安排在位于画面中心耶稣的两侧,使其成为中心人物,因而这幅画的形式是由它的内容所决定的。 2. 形式反作于内容 形式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反作用于内容。齐白石的《墨虾图》在构图的处理上让人感觉到虽不画水但却有水的奇妙,使人感觉到“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的境界。 关于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其争论的焦点在于:(1)在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过程,形式和内容究竟是内容决定形式还是形式决定内容? ( 2)不同艺术类型中,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如何? 任何一个具体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任何形式都渗透着内容,任何内容都通过形式显现。这说明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而且任何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具有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性,任何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都会对优秀的艺术作品形成一定的阻碍。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存在着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两种偏颇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对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孤立而又片面的看法,都会对一件艺术作品的最终成功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一种割裂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所导致的错误。所以,我们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来让完美的艺术形式与进步的内容有机统一。 关于艺术形式美的研究一直是久经不衰的重要课题。美学家从审美经验出发, 对形式美提出各种看法。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谈形式美有的从艺术本质的角度谈形式美有的从符号学角度谈形式美有的从“ 有意味的形式”来谈艺术形式美。不管从哪个方面讲, 我们都不能脱离社会历史的现实内容, 脱离艺术的整体表现去片面地追求艺术形式美。艺术形式美的价值是对人而言, 一种形式以及形式的组合, 如果要成为美的, 就必须对人类的精神美有价值。克莱夫· 贝尔认为艺术家的手必定是受到了将他强烈而确切地感觉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的需要的指导, 他一定还在追求把他在心醉神迷之中的所受到的东西变换成物质形式。因此, 那种只是通过修修补补而完成的形式, 必定是很糟糕的形式。而且并非出于情感需要而搞出的形式, 那些按照制图理论搞出来的形式, 那些摹仿自然客体或其他艺术作品的形式, 那些只是为填充空间的形式实际上就是为了打补丁的形式, 都是一文不值的形式。”也就是说, 只有当形式所提供的信息正好与我们对事物的某种本质的审美认识和体验相一致或相接近时, 这种形式就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感情。因为事物的本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和理解显现出来。艺术作品的审美特质是艺术家主体精神与客观美的本质相交融的结果, 如音乐作品的形式因素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律, 传达一定的精神信息, 构成特定的艺术境界, 引起人们的共鸣, 才能获得动人的艺术效果。这时候的艺术形式已不是单纯的形式,而是有了特定的含义。因此, 只有当恰当的含义与形式共同构成的意境, 也就是完整形式的美, 才能真正使人得到美的感受, 从而实现对自我价值的发展和肯定, 去发现、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推动艺术向更高层次迈进和发展。 总而言之,形式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人类审美活动中,具有特殊的、本体存在的意义。审美感受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关于形式的感受、组合、构建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及精神意味的传达始终是伴随着艺术家和审美者对形式的构建活动来进行的,其成果也必须是某种精神形态的鲜明可感的物化形态,或者称其为“有意味的形式” (克莱夫·贝尔)、“情感的形式” (苏珊·朗格)、抑或为符号学意义上的“艺术符号”。总之,没有形式以及艺术家对形式的创造性掌握,就没有审美活动,或者其符号的建构是非审美的。

第六章 造型艺术

第六章造型艺术 第一节造型艺术的种类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 ( 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它们都属于空间艺术,并且都是以平面或立体的方式,用物质材料创造出静态的艺术形象。有时人们也称之为美术,或者称之为视觉艺术。 区别:一是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是造型性,通过再现和塑造外部形象来体现艺术家的内在精神世界,因此,这类艺术属于再现性空间艺术;实用艺术 ( 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 的基本特征却是表现性,通过美的形式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这类艺术属于表现性空间艺术。二是两者之间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即造型艺术主要具有审美功能,满足观赏者的精神需要;实用艺术兼有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将其分为两大类别。 一、绘画艺术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 (即平面) 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绘画种类繁多,范围广泛: 从体系来划分:绘画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两大体系。 从使用的材料、工具和技法来划分: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等等。 从题材内容来划分:又可以分为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历史画、宗教画等体裁。 从作品形式的不同来划分:还可以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样式。 1、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成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其特点: 第一,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因此,中国画又可称之为“水墨画”或“彩墨画”。 第二,在构图方法上,中国画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即可移动的远近法,而西方油画则采用焦点透视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国画营造的空间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 分段式空间: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分层式空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升天图》就分三层,分别展现了天界、人间、地界的不同情况,通过一个共同的时间把这三个空间联系起来。 全景式空间:如五代后梁荆浩的《匡庐图》,这种形式最普遍。 第三,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也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诗、书、画、印交相辉映的特色。 第四,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国画要求“神形兼备、气韵生动”,不在于将物象画得逼真、相似,而是通过笔墨情趣抒发胸臆(内心深处的想法)、寄托情思。这即是中国画的美学追求。 2、西方绘画艺术也是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尤其是油画最有影响。十分讲究光线、色彩、透视、比例、明暗等。其特点是色彩丰富,有质感,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西方绘画中国绘画 强调理性强调感性 强调再现与写实强调表现与写意 尚形尚意 再现客观事物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 总之,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同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形成鲜明差异,成为世界美术领域中的两大体系。

艺术思维与方法心得

艺术思维与方法心得 在这个学期,我选修了艺术思维与方法这一门网授课,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了解各门 艺术的基本特点。老师把哲学、艺术、美学、思维与方法论,交织在一起,不仅让我们对 中西方艺术思维的差异有了更深的了解,引领我们求知的探索!它脱离了今天精致的实用 主义光环,而接近真理、接近科学与艺术本身。 我们的行为由我们的思想决定,我们的思想由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所以一种思维方 式对于我们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 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罗恩?哈伯德说过“思想家帮助人们进行思维,因为他们给 别人定下了思维方式。没有哪一个人能闭门独自写作或思维――思维是无形的,但是为了 创造出有形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东西,就有必要将思想表达出来。”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必须联系实际”,这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从非理性走向理性 的重点。我们对一切理论、观点、概念,包括那些已成定论的,都要抱着科学的怀疑精神。尤其对那种自己比较信服的观念,更要警惕被其束缚,注意经常拿当下的情况去对照检查 一下,自己的思考、说话、写作,也应尽量避免引用其现成的观点思想。要时时、事事、 处处注意锻炼自己从实际中抽象观点思考,或用实际来检验各种思想观点的能力,让思维 方式逐步走上实事求是更完善的轨道。 艺术的感觉是奇妙的,是让人共鸣的。看完这些视频,我认识到艺术思维与方法的多 元化对于我们的生活、创新、发展都应该有很大的意义。身边处处有艺术。艺术的思维与 方法可以潜移默化地改造我们,让思维超越常规,找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思路,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立起来思考,对于客观事物和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未来图景及其实现的基本过程的预测、推断和构想。用艺术的思维方式与方法,以发 散式的形式来发现自我、表现自我。 艺术思维锻炼我们的,是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性,是人们有效处理现实问题的前提。 在多变量共变、速变的特点越来越显著的时代,在多变量共变、速变的特点越来越显著的 领域,人们处理现实问题时越来越需要“多管齐下”,简单地讲,战略思维方法就是能够 更有效地帮助人们寻找“多管齐下”的规律性的思维方法。而传统思维方法则是在变化缓 慢的时代和变化缓慢的领域更能有效地发现规律性的思维方法,那时,事物变化的缓慢程 度允许人们按照“线性推进”的方法来处理现实问题。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差异甚至是非 常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 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 结合形式。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本文从东西方思维差 异产生的原因表现来进行对比,探讨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流中诸多差异的影响,使大家在

艺术概论课后复习题答案

1.为什么说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2.简论艺术形态的主体性和对象化的存在这二者的内在联系(从文学、音乐、绘画等形态之一而论) 3.为什么说音乐是时间艺术而绘画是空间艺术? 4.舞蹈,作为时空艺术,其三要素有着怎样的构成关系? 5.怎样把握表演艺术的结构体系?重点结合戏剧进行分析。 6.你是否认同书法艺术是“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综合显现?从书法艺术四要素进一步探究。 7.根据物化结构的不同,怎样划分艺术形态?根据符号体系的不同,怎样划分艺术形态?请简略扼要地进行概括和描述。 8.概述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表现说、潜意识说、劳动说的代表性观点及其长处与不足。 9.你如何看待艺术发生的原因? 10.艺术的发展是否具有历史继承性?如果有,体现在哪些方面? 11.艺术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与革新创造之间是什么关系?请作具体论述。 12.如何看待艺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位置?试以马克思主义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加以论述。 13.简述艺术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之间的关系。 14.艺术具有哪些基本的社会功用?它是如何实现这些社会功用的? 15.怎样理解艺术作品是独立自在的艺术实践产品? 16.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关系及作用是怎样的? 17.理解各门类艺术的语言特点、区别和独特性。 18.艺术语言的功能有哪些? 19.怎么理解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尊重艺术作品版权与艺术生产有何关系? 20.艺术家的主体性包括哪些方面? 21.艺术家的创造性特征包括哪几方面?

22.为什么说创新是艺术家的使命?如何理解艺术个性对艺术家创新的影响? 23.艺术创新与继承是怎样的关系? 24.如何正确评价艺术家在社会中的作用? 25.简述艺术创作的理论和创作类型。 26.你怎样认识再现论和表现论? 27.探讨什么是中国艺术的精神。 28.怎样认识艺术的灵感? 29.结合创作实际描述艺术创作的过程。 30.艺术创作要具备怎样的主、客观条件? 31.为什么说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 32.艺术作品中的再现因素和表现因素及其召唤的审美经验,各自有什么特点?例分 33.艺术欣赏主体面对作品发生审美共鸣,经历着怎样的心理过程? 34.结合自己的欣赏体验描述审美心象的产 35.艺术欣赏也有可能与创作者共忧乐、同呼吸,进入迷狂状态吗?简述之。 1.任何艺术,它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自身的实践活动。艺术,又是人类能动的、创造性的实践力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 2.二者相互依存、有机统一。任何艺术形态都要求生产者主体把强烈的主观意识及主观因素渗透到生产过程里,赋以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气质、艺术风格和语汇、艺术天才和情感符号,“物化“到产品之中。如古琴曲《高山流水》,以悠扬悦耳的琴声成功的表现了浪花激溅、海鸟翻飞的自然景色,使得音随意转。其意境独创性和个性风格皆具有不可复制性。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小说所具有的普遍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写作方法、叙事风格、艺术语言;《红楼梦》是其中最杰出的典型代表;《红楼梦》的内容简要分析;《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对人生和社会悲剧的深刻揭示;《红楼梦》蕴涵的丰富寓意;《红楼梦》的神话色彩;《红楼梦》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集大成者。 中国古典小就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写作方法上是积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表现方式的有机融合,力求更充分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用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来引导读者认识生活。我们对古典小说所叙写的人物和事件很难指实,尤其是对那些历史现实和英雄传奇作品,由于讲说形式的深远影响,古典小说在刻划环境和人物时,很小用静态描写的笔法,而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状物写景,刻划人物性格。在叙事观点上,古典小说很难用第一或第三的叙事人称来限定,使用的是一种模糊叙事的手法,不同于现当代西方小说,而这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地传达艺术含量和思想内涵,讲求情节的奇险和完整,在风口浪尖上塑造人物,达到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也是古典小说的艺术追求,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语言、准确、通俗、生动、丰富,具有感觉色彩和艺术情韵,有很强的表现力。《红楼梦》—即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杰出的代表。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化史上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且具有人类文化普通价值的少有杰作之一。《红楼梦》能够而且已经起到引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作用。 《红楼梦》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多少年来一直被后人传阅、研究,那么它究竟有哪些特点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它的艺术特色、个性何在?这就必须从我们中华文化的传统上来看曹雪芹这位伟大作家的文学创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红楼梦》的内容简要以及写作主线。 一、《红楼梦》内容简析 《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比丰厚的艺术蕴涵,值得我们永远探求。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说的,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雪芹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很显然,《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 鲁迅先生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种种;经济学家看《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悱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社会上还有所谓“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贾宝玉”的说法,自《红楼梦》出世至今,人们对其主题的认识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爱情说”、“爱情婚姻悲剧说”、“四大家族心衰说”、“政治历史说”等等。但总的概括分析,《红楼梦》的主题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通灵宝玉与叛逆主题—贾宝玉的形象。 二、木石金玉与爱情主题—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 三、四大家族与政治主题—贾府衰败的历史命运。 四、色空观念与人生主题—“分骨肉”、“世难容”、“聪明累”、“虚花语”。 了解了《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后,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写作主线: 曹雪芹笔下写人写物、写事、写境,都有它的个性,我们也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能够真正理解《红楼梦》的艺术特点,如果你用一般的你常听到的词语如“形象鲜明、性格突出、刻画细致、言语生动”,你是得到了一些文学享受,但是你没有把握住《红楼梦》真正的精华。

论艺术作品的形式与意义

试论艺术作品形式的意义

[摘要]形式在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不是美学和文艺学的一般概念,而是关系到审美和艺术的本体意义上的概念。形式构成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既直观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它既营造物象,表达视觉感受,又反映主观意念诉诸精神和思想。完美的作品必然是内容、造型、色彩、形式诸因素的协调结合。 [关键词]艺术作品形式美内容意义 一个艺术作品的形式,相当于一个艺术家的存在形式,也是他的本质。如“他写下的诗,就是他的本质。”同时也可以把作品的存在,归纳为形式的存在。构成艺术作品的材料,在其尚未构成作品时,其价值只存在于可塑性。但一经艺术家之手,具备一定的艺术形式之后,材料不成为材料,而是构成作品的形式了。它体现着艺术家本身的价值,以及艺术的价值。 形式在艺术作品中是个结构繁复的整体(或者说是组织)。那些独立的、不可确定和不可改造的内容,还有艺术家的语言和表达惯例(即可以称之为风格的那些东西)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为作品的具体形式。我们所看到的一个人的行为、谈吐和行事方式,是一个人的整体形式。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到些什么呢?——那些真正属于他本身的东西,而不是简单地分割成外在和内在两方面。 一、艺术形式的特点 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内形式与外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艺术形式具有意味性、民族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点。构成艺术形式的要素有: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 艺术形式是为艺术内容服务的。艺术内容离不开艺术形式,同时艺术形式也离不开艺术内容。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一般说来,艺术内容决定艺术形式,艺术形式表现艺术内容,并随着艺术内容的发展而发展。但艺术形式可以反作用于艺术内容,既可以有助于艺术内容的完美展示,也可以阻碍艺术内容的充分表现,影响艺术社会功用的有效发挥。 艺术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例如同样的内容在某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不同的艺术形式去表现,艺术形式在艺术发展中有继承性等等。衡量一部艺术作品的艺术成就,不仅要看内容,而且要看其形式是否完满地表现了内容。艺术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杰出的艺术家总是根据艺术内容发展变化的需要,批判地继承改造旧的艺术形式,创立与新的艺术内容相适应的新形式,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富于形式美的优秀艺术作品。 二、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关于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多年以来,国内学界,尤其是美学、文艺理论界多从哲学的意义上界定艺术的所谓与“内容”相关的:形式:,认为艺术品的形式总是与一定的内容紧密联系着,并从一般哲学意义上推导出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性质和状貌的观点,因此,为某种本质的内容找到恰当的反映形式是艺术唯一正确的出路。从这一观点出发,形式常常被规定为美和艺术的组成要素,或被单纯地规定为操作技术,甚至被贬抑为无足轻重的附庸、外表或包装…..。所谓:“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常常是多年来礁石分析艺术作品的不二法宝,以这种理论模式进行批评的文章成为不可移易的典范。至今出版的各种美学与文学概论教材亦没有完全离开这一理论模式。 近20年来,随着现当代西方美学和文艺学理论及方法的引入,国内文论界又涌动着一股逆向的思潮:将形式规定为美和艺术的本质或本体所在。问题不在于艺术有无内容和形式的

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问题

关于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问题的总结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所涉及到的内容,大致可总结为其基本特点、室内空间和室外体形,我也对此进行了总结以及归纳。 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 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问题应遵循其普通的原则,即在满足人们物质要求的同时,也需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它的特点可分为以下三点: 公共建筑由各种不同使用性质的空间和若干细部组成,这些客观存在的千差万别的因素,使得建筑形式美的多样性与变化性。 建筑语言只能通过一定的空间和体形、比例和尺度、色彩和质感等方面构成的艺术形象,表达某些抽象的内容。公共建筑和其它建筑一样都具有供人们使用的空间,因此建筑艺术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 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特点,还反映在空间与实体这对矛盾的关系上。 多样统一性的重要原则,是公共建筑造型艺术创作的重要依据。 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的普通法则,是公共建筑造型艺术创作的准绳。 正确对待传统与革新,在公共建筑造型艺术的创作中,力求不断创新。 二、室内空间环境艺术 1、空间形式与比例尺度的关系 空间形式与比例尺度的关系即为建筑空间的形状大小与比例和尺度之间相对关系的问题。它的处理手法有很多,以下列举几点: (1)规则的空间--严肃庄重气氛;不规则的空间--活泼、开敞、轻松的气氛。 (2)在处理空间比例时,应将采光的因素考虑进去,才能全面地解决空间的比例问题。(3)细部的处理对整体空间也有影响。 (4)在建筑构思中,运用视觉规律增强或减弱视觉艺术特性的效果,以取得某些预想的建筑空间环境的意境。 (5)技术进步对尺度也有很大影响。 2、空间的围透划分与序列导向 在公共建筑艺术造型的创作中,对于室内空间环境的构思,常运用围透划分与序列导向的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体系,使整个建筑空间环境具有优美的整体感。 其常用的手法为,在结构体系允许的条件下,打开墙壁以沟通室内外空间的环境,变幻顶棚地面的起伏,以丰富空间的变化,以及选择轻盈通透的隔断,取得空间的渗透和流动。划分的方法则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空间组合中界面的围透,是空透还是封闭,应根据设计意图定。 室内空间环境的划分,应根据设计意图,采用如半隔断、空花墙、博古架、落地罩或家具组合等方法,以取得空间之间既分又合,隔而不死的效果。 建筑轴线的构图技法也对人流的导向起作用。 三、室外空间环境艺术 建筑外部体形的艺术形式,系一定思想内容的反映,而建筑形式又可反作用于内容。 1、公共建筑外部体形的艺术形式,离不开统一与变化的构图原则,即从变化中求统一,从统一中求变化,并使两者得到比较完美的结合,打到高度完整的境界。 (1)在建筑体形组合中,对比经常和其它的艺术处理手法综合运用,以取得相辅相成的效果。 在室外空间和体形的构图中,均衡与稳定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2021年论艺术思维主要特征

笔者从事多年的戏剧表演教学,通过戏剧艺术教学,笔者深深体会到,对于学生培养较全面的艺术思维至关重要。对于教师而言,为了能够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重新认识和研究艺术思维的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一、形象性 艺术思维不同于社会科学的特殊性在于,其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形象性是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 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对这个问题有着精确的认识。他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政治经济学家靠着统计数字,诉诸读者和听众的理智,证明社会中某一阶级的状况,因为如此这般的理由,而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了。诗人靠着对现实的活泼而鲜明的描绘,诉诸读者的想象,在真实的图画中显示社会中某阶级的状况,因为如此这般的理由,而大为改善或大为恶化了。一个是证明,一个是显示,但是他们都是说服,所不同的只是一个用逻辑论证,另一个用图画而已。”① 别林斯基用形象(图画)性思维把艺术思维与社会科学和哲学思维区别开来,充分地论证了艺术创作的形象性特征。 艺术思维方法就是形象地概括现实的途径,同时追求艺术形象也成为艺术思维主要的创作原则。 关于戏剧的创作,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提出过“模仿”说,即诗人的创作应是“按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②来进行创作,这实际上已经肯定了艺术要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艺术观点。 音乐的创作具有形象性。贝多芬创作的《英雄交响曲》受到了巴黎建筑的影响。他曾说过“建筑艺术像我的音乐一样,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就可以说是凝固的音乐了。”③ 文学的创作也离不开形象性。老舍成功地创作了剧本《龙须沟》。在谈到这个剧本的创作经验时,老舍也肯定了剧本的长处在于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他说“假若《龙须沟》剧本也有可取之处,那就必是因为它创造了几个人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模样、思想、生活,和他(或她)与龙须沟的关系……没有那几个人就没有那出戏。”④ 俄国斯拉夫学、语文学学者波捷勃尼亚(1835—1891年)曾说“诗歌和散文首先是而且主要是‘一定的思维和认识方法’‘没有形象便没有艺术,更没有诗歌’。”⑤ 从以上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创作来看,形象性绝对是艺术思维最基本的特征。但艺术思维为何一定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呢?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一位叫丽水千里的朋友贴出的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1、艺术的本质特征等一般规律性问题 2、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3、艺术与其它相关领域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及它的地位与作用。 4、围绕艺术活动四要素讨论艺术的核心问题 创作者(艺术家)、鉴赏者、作品、世界 5、艺术门类 用材质和技法来划分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 艺术本质论 科学和美学划分在19世纪末。艺术和美学既有交叉有不一样。1750年,美学。 美学研究艺术美+自然美 1、艺术产生的理论 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生产-消费) 艺术传播在教材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艺术传播是艺术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系,广告学,传播学)(广告及市场)(展览馆,出版社)===>现代传媒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生产形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结合与统一。马克思:“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揭示了物质、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为什么说精神生产具有不平衡关系? 精神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精神受物质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人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多层次说”)和生产的目的来说第一,精神生产满足精神审美认知需求。第二,物质生产——使用、交换、价值属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属性。第三,从生产过程和结果来看独立于物质生产的特征,艺术精神,构思,技巧投入和一般工艺品不一样。 揭示艺术系统的奥秘 创造性被扭曲,淹没与根本原理违背片面追求票房收视率 艺术把握世界方式 形象性特征:不单是具象,可视可听都包括。借助艺术通感。音到形,诗到画。和科学性概念理性把握世界不同 特征的美——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的重要。“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悟,又表现思想” 艺术形象性: 1、主观客观的统一,有意味的形式 主观因素消失在客观的因素中——建筑 客观因素消失在主观因素中——音乐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课题:《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教材名称:人美版十四册第七课 教学年级:七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民间工艺品、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准备:水彩笔、油画棒等涂色工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创作。了解民间艺术常运用丰富的寓意、夸张的手法来抒发人们心中美好的祝愿。 2、能力目标:学会初步欣赏民间艺术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是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十四册中的第七课。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劳动人民之手,以其视觉上的优势,运用最自发、最乡俗的艺术语言,完美地体现了民间意识形态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本章节的内容,内涵较深,相对于当代学生来说,距离较远,学生往往觉得民间美术土、粗、俗,要使学生对其认可并喜欢,必须先使学生对其深度有一定了解,所以,教师绝不能照本宣科,只就色彩谈色彩,应从民间美术的内涵入手,加深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增强兴趣,进而感受民间美术的形式美感,探讨民间色彩搭配的规律。是否能把学生从肤浅的认识带入到对民间美术理解的氛围中,是本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教学重点:明确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民间美术作品是怎样运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手法的,分析不同的色彩搭配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目光巡视学具准备,稳定学生学习兴趣。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希望我们共处的这一节课愉快而又难忘。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 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艺术流派是多种多样的。它是艺术不断发展、多样化与繁荣的表现。 7.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8.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雕塑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9.意境: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境”追求天然之美,追求纯真之美,追求朴素之美,归结为一种自然天真的审美趣味,对于中国传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简答题 1.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不可想象会存在没有内容的形式和没有形式的内容。所以也不存在只有形式或只有内容的艺术作品。“如果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它必和内容紧密的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另外形式是内容的外观,形式不佳,肯定会影响对内容的鉴赏。所以,在接受活动中,从这一意义上说,艺术形式确是具有先行性的,而且也是有决定性的,另外,从接受角度来看美术,电影,音乐等作品它们的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就是说这些作品形式不但体现了作品的内容,同时它们也决定了自身的内容。已完成的作品中,内容与形式是紧密结合的,成为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P -398】 2.简述道德、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1)艺术与道德:有些艺术作品能体现一定时代的道德准则,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内在意蕴等表现出来。艺术家的道德观也会影响他的艺术创作。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网搜】同时,道德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艺术创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既然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作品当然就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融入艺术家个人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2)宗教对艺术:第一,表现在艺术被宗教用来宣扬和传播自身,同时宗教也为艺术提供了自身的题材与内容。其次,在某些方面宗教对艺术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第三,表现在宗教具有阻碍艺术发展的作用。它把艺术限定于宗教所规定的范围和式样中,以理论的形式影响了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活动,在一定程序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 3.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有哪些?【P448】 艺术展览馆新闻媒介艺术出版社艺术博物馆艺术市场艺术院校 4.辨析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位。 (一)格调是艺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属性,它既与作品的风格和意境、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又有自身特定的内涵。

艺术概论第六章 造型艺术s

艺术学概论电子教案彭吉象(第三版)第六章造型艺术 第六章造型艺术 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学习本章的思路:对造型艺术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与把握。首先应弄清这样几个基本概念,如造型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摄影艺术、书法等,然后着重掌握这几门艺术的审美特征及赏析方法。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授课3课时,欣赏讨论1课时 第一节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 第二节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中外造型艺术精品赏析 课程重点与难点: 中国画的特点、西方雕塑史上四个高峰期、如何理解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展: 本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应用,学会运用具体的赏析方法欣赏造型艺术作品。教学方式及注意事项: 多媒体授课,图片、音像资料的运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课堂分组讨论 教学内容: 一、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一)绘画及雕塑艺术 1.造型艺术的概念: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2.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它们都属于空间艺术,并且都是以平面或立体的方式,用物质材料创造出静态的艺术形象,使人们凭借视觉感就可以直接感受到。由于二者的联系如此紧密,有时人们干脆将它们统统称之为美术,或者称之为视觉艺术。 区别: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是造型性,通过再现和塑造外部形象来体现内在的精神世界,它的表现性潜藏于再现性之中,因而,这类艺术属于再现性空间艺术。实用艺术的基本特征却是表现性,通过美的形式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并不直接模拟或再现客观对象,因而,这类艺术属于表现性空间艺术。 除此之外,二者之间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即造型艺术主要具有审美功能,满足观赏者的精神需要;实用艺术兼有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艺术概论试题库

艺术概论试题库——选择题 1、艺术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是( C ) A.社会性B.认识性C.审美性D.科学性 2、 2、艺术作为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的是( B ) A全面的社会生产劳动B.经济基础C.政治D.哲学 3、在阶级社会中,艺术是( B ) A.无阶级性的B.有阶级性的C.超阶级性的D.为艺术而艺术的 4、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 ) A.模仿B.再现C.表现D.反映 5.决定艺术存在的根本因素是( B ) A.经济基础 B.社会意识 C.政治法律制度 D.科学文化 6.把“艺术”看作一种生产方式或生产形态,是谁的独特发现和一贯见解。(C ) A.唯心主义 B.旧唯物主义C.马克思主义D.毛泽东思想 7.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是( B )。 A.相互和谐 B.相互利用C.宗教对艺术的否定D.没关系 8.艺术形象一方面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同时又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独特的认识和评价。因此具有( D ) A.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B.抽象和具象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9、一切艺术审美特征的核心和艺术区别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是( B ) A.科学性B.形象性C.逻辑性D.认识性 10、艺术的基本特征是( D ) A.情感性 B.审美性 C.虚构性 D.形象性 11.艺术美感中最显著的特征是( A ) A.形象B.情感C.思想D.生活 12.自然界具体事物的美称为( D ) A.艺术美 B.现实美 C.社会美 D.自然美 13. 符合「黄金比」的矩形比例是( A ) A. 3:5 B. 1:3 C. 1:5 D. 3:7 14. 美学上的最高形式原理就是( D ) A.反复B.节奏C.对比D.多样的统一。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 《红楼梦》就是一部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与高度的思想内容的奇书,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与体现。“字字瞧来皆就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在艺术上,它达到了中国小说不可企及的高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与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1、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就是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凤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就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就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大体说来,全书按贾府的衰败阶段分为四大段落:第一部分(前5回):序幕。对于全书有着纲领性作用。它对全书的主题、主线、副线以及贾府家事、人丁、四大家庭之间的关系与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命运都作过或明或暗的概括。第二部分(第6~55回):就是贾府的全盛时期。第三部分(第66回~104回):就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时期。第四部分(第105回~120回):就是彻底衰落时期。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就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又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的美称。关于《红楼梦》结构的其她说法还有:近代的“四时气象说”(二知道人)、“二十一大段说”(王希廉)、张新之的“三大支说(张新之)以及当代的“波纹结构说”(无名氏)、“立体式建筑说”(周汝昌)、“复叠框架结构说”(曹涛)等。 2、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最主要的原因就就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因为人物就是小说的灵魂。据何绵阶、邢颂恩所著《百二十回<红楼梦>人名索引》统计,在《红楼梦》里,有名姓的人物共七百多人,上至皇妃亲王、公侯太监、夫人小姐、公子士人、世族权豪;下至贫民百姓、丫环村妪、僧侣尼姑、相士医家、市井无赖、艺人门客、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应具全。在这些人物中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有上百人,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妙玉、史湘云、李纨、香菱、袭人、晴雯、紫鹃、鸳鸯、芳官、尤三姐、王夫人以及贾雨村、贾琏、贾蓉、夏金桂等。正就是这些人物形象的生活言行,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一步一步地揭示了全书的主题。限于篇幅原因,人物评析未能展开,只好留待今后更新主页时再做了。这里请读者一定阅读原著进行全面赏析。 3、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 (1)按照实际生活塑造人物,就是《红楼梦》描写人物的基本特征。《红楼梦》描写人物不以奇取胜,而就是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与人物一般的日常活动来刻画人物性格。在描写人物性格上,中国小说的传统写法就是:通过人物的行动与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生活经历表现人物性格的成熟过程。这个创造典型的民族特点,就具体作品不同的内容而表现不一样。《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写人物采取浪漫主义方法,加以夸张、理想化,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场景下,显示英雄性格,从描写现实生活的深度上,《水浒传》要比《三国演义》高。到《金瓶梅》而变,完全通过生活细节,通过人物一般的日常生活,来刻划人物性格。但《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