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琴文明的组成及其特征

爱琴文明的组成及其特征
爱琴文明的组成及其特征

爱琴文明的组成及其特征

爱琴文明是希腊及爱琴地区史前文明的总称。它曾被称为“迈锡尼文明”,因为这一文明的存在被海因里希·施里曼对迈锡尼始于1876年的发掘而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后续的发现证明迈锡尼在爱琴文明的早期(甚至任何时期)并不占中心的地位,因而后来更多地使用更为一般的地理名称来命名这个文明。

特征:

自从它们被认真地研究以来,爱琴文明的独特性从未被怀疑过。曾经有人怀疑那些出土的物品属于埃及或是腓尼基文明,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被发现,这种说法已被证明是不正确的。爱琴文明发展出三个鲜明的特点:

艺术

爱琴艺术与其他史前时期和地域的艺术风格不尽相同。的确,它借鉴了其它同时代的艺术,特别是在它的后期阶段,但是这种借鉴通过爱琴匠人的双手,烙上了鲜明而独创的特点,即现实主义的风格。而从这点上来说,他们的确是希腊艺术的先行者。克里特的壁画艺术、陶器主题、浮雕、独立雕塑以及金属浮雕工艺都提供了实例,能够进一步加深希腊大陆上(如迈锡尼、瓦斐奥、梯林斯等)已经发掘的金饰和绘画作品所给我们留下的这一印象。

建筑

爱琴地区的宫殿有两种布置:

一种(可能是较早的)形式是所有的房间围绕着一个中心方形院落设置,互相之间以迷宫般复杂的通路连接,而这个更大的方形是从长边进入,以许多立柱纵向切分。而第二种中,主要的房间为所谓正殿形式。它独立存在,同其余部分用走廊隔开,可以从短边的一个门厅进入。它有一个中央的壁炉,由立柱环绕,并可能可以直接通向天空;不存在中央院落,其余的居室组合成不同的独立区间。这种双重结构的形成可能有地理上的原因。虽然许多埃及、巴比伦以及赫梯宫殿被发掘,还没有其他地区现存的遗迹显示出爱琴地区拥有的这些结构。

墓葬

一种圆顶或称“蜂窝”形的墓葬(tholos),最著名的例子在迈锡尼。克里特岛的“拉耳那克斯”(larnax)棺材,同样在爱琴海之外无人能比。

组成

爱琴文明的组成部分极其广泛,包括其历史,政治机构,宗教,社会组织,商业,墓葬风俗,艺术创造等等。

历史:其历史包括起源和持续性,年表(爱琴文明的年表是基于同已知朝代的埃及文物之间的比较而得出的,这最早来源于早

期米诺斯器皿同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第一王朝器皿的相似性。

其他克诺索斯残余同前1900年代第十二王朝的遗迹相像);纪年(从考古发掘的头骨形状来看,一支接近于北非人种的地中海民族自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就定居于除了克里特岛之外的爱琴地区。后者的独立性和自然物产的丰饶一直完好地保存到前4000

年代。)。

政治结构:

克里特巨大的宫殿提供了岛上君主制政权存在的证据,同样迈锡尼、梯林斯以及希沙利克也发现有筑有工事的要塞,每个地方都由一个大的宫廷住房以及围绕着的居民小住房组成。前2000年之前地区艺术的分立发展显示了早期不同传统的存在,其中最显著的是米诺斯文明。而在那之后的证据显示了一个政治统治在一段短时期或者两个时期内覆盖了整个地区,克诺索斯发现的贡品名录可能表明权力的中心始终位于那里。

宗教

迄今为止,神坛只有在宫殿里面被发现过,这可能证明了国王在自己手中也掌握着宗教的权力,比如他们本人可能就是高级祭司。整个地区的早期宗教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主要特征包括如对主神的崇拜,他们寓居于自然界的主要形象中(太阳、星辰、山岳、树木等)并掌握着丰产的秘密。这种崇拜经历了一段无偶像(aniconic)时期,从那衍生出了神物,比如石头、立柱、树木、武器(双面斧或盾牌)等等。当偶像阶段于前2000年来到的时

候,我们发现正如其他地中海东部地区一样,他们有一个女神代表神灵,加上一个年轻的下属神,可能是女神的儿子和配偶。这一对代表了同人类息息相关的生殖力。女神有时同代表乌拉诺斯(天堂)的鸽子一起出现;有时同代表克托尼俄斯(大地)的蛇一起出现。在仪式上,神物,通常为小雕像,起了很大的作用: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是神圣的,人们使用祭品(非人、不被焚烧)、所有形式的贡奉和拟像(simulacrum)、附身等等宗教实践。死者作为返回伟大母亲(Great Mother)的人,是一种英雄崇拜的对象。这种早期的自然崇拜解释了许多古希腊宗教中的非正常现象,特别是对于阿耳忒弥斯和阿佛罗狄忒的崇拜中所表现出的。社会组织

可能长期存在一个原始母系氏族社会,但是缺乏相关证据。我们对于君主治下的人民是如何组织的一无所知。由于发现了太少的军人,社会中是否有一个真正的军人阶层这一点很可疑。在克诺索斯和Phaestus宫殿的范围内发现了类似剧场的结构,可能只是为了王家的演出和最高法院(Assize),而不是群众集会之用。米诺斯文物中保留有一个非常精密的记录、会计以及其他秘书工作的系统,可能显示出一个可观的法律体系的存在。

商业

商业活动在非常早期就已经发展到相当的程度,这点从传播到整个爱琴地区的米洛斯黑曜石以及尼罗河艺术对早期米诺斯艺术的影响上可以看出。考古学家发掘出出口至米洛斯、埃及

以及希腊大陆的克里特器皿。米洛斯陶器也同样传到了克里特岛。在前1600年之后,同埃及之间的贸易非常发达,爱琴产品出口到整个地中海沿岸。

墓葬风俗

就目前所了解的知识,早期的墓葬形式为直立的石头所砌的墓葬腔,有时候也位于岩洞中,下葬之后腔室被土所掩埋。不久之后,在克里特出现了骨头坑,容纳许多遗骸。在埋葬前人们可能先将血肉从骨头上煮去,或将其置于孤立的腔室内让其腐烂,然后再将骨骸收集。腔室则重新利用。至于棺材一般尺寸很小,里面的尸体蜷曲,膝盖顶着下颌。它们多见于开挖的地室或是坑中。在后期,一种圆顶墓(tholos)或称“蜂窝墓”(bee-hive tomb)变得常见,有时候它们完全是挖掘而成,有时呈穹顶状(如迈锡尼壮观的“珍宝库”)。迈锡尼文明中的浅墓也是一种后期形式,同晚期米诺斯公墓同一时期。最后的墓葬形式是平平地拱起的腔室,由一个水平或略微下倾的通道从外部连接,通道的两侧逐渐合拢。似乎在爱琴文明期间没有任何火葬的迹象。爱琴文明贯穿始终一直有武器、食物、水、化妆品等各式物件同尸体一起埋葬。艺术创造

克里特岛上的陶瓷艺术在前3千年中期在技术、样式和装饰上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可以媲美任何当时世界上的任何陶器作品。对壁画艺术品或是金匠技术也可以作同样的评价。赤陶模型、石头和象牙雕塑、宝石镌刻在前2000年也跟上了这

个步伐。在前2000年之后,所有这些艺术都重又恢复了生机,尤其是雕塑(特别是各种尺寸的浮雕作品)、雕刻的石质器皿、金银铜冶金术都有更长足的发展。前15世纪,这些艺术及壁画、器皿绘画、宝石雕刻都站上了爱琴艺术的顶峰,直到前6世纪都未被逾越。釉陶的制造、塑形和绘画,以及对许多材料的镶嵌技术对爱琴工匠来说都毫不陌生,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强烈感知能力、对理想化形象及装饰效果的追求,呼应着晚期希腊化艺术中最好的时期中所体现出的同样特质。建筑装饰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爱琴柱式中柱头和柱身所体现出的丰富变化可以从大英博物馆所收藏的“阿特柔斯珍宝”中窥见一斑;对于檐壁艺术我们有迈锡尼和米诺斯的残片作为见证;米诺斯的绘画也是珍品。晚期精美的金饰作品在迈锡尼和瓦斐奥(Vaphio)得到保存,只需提及它们的大名就足以让人信服。总结来说,爱琴艺术在它的鼎盛时期公元前1至2千年中的成就绝不输于同时代的任何艺术。

爱琴文明的特征及表现

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发源,也是欧洲文明的源头。爱琴文明是西方远古文明的起源,是指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于爱琴海地区的青铜文化,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由于爱琴文明在衰亡之后300年希腊城邦才再度兴起,人们对爱琴文明已经一无所知,只在神话传说中还有一些模糊的记忆,因此长期以来,爱琴文明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美丽的,富有诗意的神话。 一、克里特文明 克里特文明是爱琴文明的早期阶段。约公元前3000年代中叶,克里特岛进入金石并用时代原始社会逐渐走向解体。到公元前2000年前后,克里特岛进入青铜时代,出现了王宫建筑。这标志克里特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即克里特文明的开始。 克里特文化深受西亚的薰陶,也有埃及的影响。公元前2500年左右,有来 自北非的移民迁至南克里特,与当地居民相混合。从埃及输入了蓝釉陶珠、彩瓶、象牙和装饰品。但克里特文化从一开始就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复制和模仿,而是加以吸收改造,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约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出现了最初的国家。克里特文明的最大特征是宫 殿的修筑,每个城市国家多围绕王宫而形成,宫廷是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克里特易发生地震,由于天灾人祸,各地王宫多遭到过破坏和进行重建。学者们根据这一特点将克里特文化的发展分成前王宫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代)、古王宫时期(约公元前2000—1700年)、新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700—1450 或1380年)和后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450或1380—1100年)。 古王宫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期。从发现的遗址看,最初的国家主要兴起于克里特岛的中部和东部地区,有克诺索斯、法埃斯特、马里亚、古尔尼亚、菲拉卡斯特罗和札克罗等克里特此时出现了欧洲地区最早的文字,初呈图形,后字体逐渐简化为线形,向音节符号演进,人称线形文字A,至今仍未被释读。 新王宫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期。此时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朝不仅统治克里特岛,还包括基克拉迪斯群岛,米诺斯的商站和殖民点则遍及整个爱琴海地区,东可达罗德斯岛和小亚的米利都,西北及于希腊本土的迈锡尼、雅典和底比斯,

历史: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学习目标: 1.爱琴文明及其所包含的文明,它们有何表现? 2.古希腊城邦的形成,城邦的内涵,表现发展如何? 3.城邦的主要特征,其政治体制分类及主要特点 认识: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 .希腊文明属于与内陆文明或大河文明不同的海洋文明 3.古希腊的地理版图破碎,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不易建立领土广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古希腊的多元政治的形成与此有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文明产生的标志是国家组织、城市、金属工具和文字的出现。中华文明产生的源头是夏商周文明,而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其后是“黑暗时代”,随后是古典文明时期。那么古希腊早期的爱琴文明怎样,它的城邦制度又如何?这种制度与希腊文明又有何关系?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些内容 讲授新课: 一.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居民 1.自然地理环境 A范围: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诸岛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带, 构成“爱琴海世界” B 特征:希腊半岛——多山少大河、平原,土地贫瘠,发展农业条件较差。内陆因山脉阻隔,交通不便;东部沿海地带----海岸曲折,多良港,有利于发展航

海贸易事业。小亚细亚沿海地带——土地肥沃,海岸曲折,多良港,岛屿众多,自然条件极为优越爱琴诸岛——特别是克里特岛,处于西亚、北非和南欧的中心,海上交通方便,是古代地中海交往的桥梁 2.居民 A前4000年后,一批小亚细亚移民与希腊半岛、克里特岛和其他岛屿的原有居民融和。形成:皮拉斯古人、卡里亚人、勒勒吉人,他们创造了爱琴海世界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 B前2500年左右,一支阿卡亚人从多瑙河流域迁入 C前12世纪前后,大批操希腊语的印欧人迁入定居,有爱奥尼亚人、伊奥利亚人、多利亚人 二.爱琴文明 1.爱琴文明 A古希腊文明的开端 B内涵:是爱琴海地区早期奴隶制城邦文明(即青铜文明) C代表: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2.克里特文明(爱琴文明前期) 早期:A 时间:前2000年——前1700年B特征:产生了君主制国家 出现王宫建筑群和象形文字 全盛时期: A时间:前1700年——前1400年 B特征:犁耕出现;手工业分工精细, 青铜器、陶器、金银器制造技术进步,造船业和航海业发达;出现先行文字B;米诺斯王宫 毁灭:前1400年,被麦锡尼人占领 2. 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后期) 内涵:指南希腊的迈锡尼、太林斯、派罗斯等早期奴隶制城邦文明,因以迈锡尼为代表,故称“迈锡尼文明” 发展阶段: A形成:前16世纪上半叶,阿卡亚人创造的,宫殿、城堡、“坑墓” B全盛:前1400年前后,君主国兴起,出现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刻有线形文字的泥版文书(实物:迈锡尼狮子门)

最新爱琴及古代希腊美术备课讲稿

爱琴及古代希腊美术 人类艺术出现的第一次高潮,源于爱琴海。古希腊艺术对欧洲艺术有着极大的影响。古希腊艺术产生的因素是优越的地理位置;物产丰富;古希腊美丽的神话是古希腊美术的土壤;古希腊人有海的性格。 一 . 爱琴美术:在古代希腊文明诞生之前,出现了欧洲第一个成熟的古代文明——爱琴文明,又被称为克里特——迈锡尼文化。①. 克里特文明:美术作品也充满着欢快自由的气氛。美术风格写实而有情趣,与装饰相结合。不求明暗度,讲究色彩的和谐和构图的韵律。美术成就体现在——建筑上:以米诺斯王宫最为典型,是最重要的美术遗存,宫殿被称为“迷宫”。宫殿布局随意经营,柱子造型奇特,上粗下细,增强了室内的低矮感;绘画上:米诺斯王宫布置着精美的壁画,让人感到欢快、热烈的生活情调。如《公牛之舞》壁画,画面洋溢着欢乐轻松的情绪。陶器装饰艺术风格逐渐倾向于写实,如章鱼瓶上的大章鱼形神兼备;雕塑上:大多是小型雕像,典型的有彩釉陶质的《持蛇女神》,流露着成熟妇女的丰韵。在《收获者之罐》浮雕上体现了克里特人开朗乐观的精神,劳动归来的青年农人,高歌行进,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②迈锡尼文明的繁荣比克里特稍晚,迈锡尼人崇尚武力,擅长征战。代表作品如城堡主城门《狮子门》,顶部的三角形浮雕上刻着两只狮子卫护着一根米诺斯风格的圆柱,造型粗犷有力,带有宗教政治象征含义,浮雕表现的狮子造型,是西方最早的纪念碑式装饰雕刻。 二.古希腊美术的主要特点是和谐与规律性,庄严与静穆。最显著的成就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雕像。辉煌成就植根于深刻的人本主义精神,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对后来的西方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希腊古典美术对古罗马影响很深,辉煌成就还被罗马当成了楷模。希腊建筑特点:开朗合理和谐的艺术品质。主要成就在雕刻和神庙建筑。古希腊艺术时期 “几何纹样化时期” 前12—前8,几何纹风格的陶瓶,造型简朴,大小不一,用于敬神和陪葬。后被华美的“东方样式风格”所取代。 “古风时期” 前7—前6是希腊美术迅速成长时期,为古典美术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美术成就主要是绘画、建筑和雕塑。 雕塑上雕像有了生命感,逐渐摆脱了古埃及僵硬模式束缚。 建筑上初步确立了神庙的基本格局与构造原则; “围柱式” 绘画上陶瓶艺术也达到了全盛时期;黑绘和红绘陶瓶艺术 (1)雕塑上:塑造生动,自然,充满生命力。男青年裸像“库罗斯”,雄健、庄重;少女着衣像“科丽”,气质优雅、高贵。这些雕像一方面用来供奉神灵,另一方面表达对年轻健康生命的热爱。前期受埃及影响,人物处于正面直立的僵硬状态。挂着千篇一律的微笑,通称为“古风式微笑”。如《阿纳维索斯的库罗斯》表现希腊人对人体基本结构的把握水平有了提高,圆满丰润,嘴角上还挂上了浅浅的“古风式微笑”。《萨摩斯岛的赫拉》表现的是天神宙斯的妻子,从紧裹着的长裙和披肩内凸显了散发着青春活力的饱满肉体。后来在古风鼎盛期逐渐摆脱了僵硬模式.《穿无袖上衣的科丽》有一定动态感,笑容动人是发自内心的笑,不同于摆样子的“古风式微笑”,此时雕像艺术已相当成熟,叩响了古典时期大门。 (2).建筑上:古希腊建筑以神庙为主,古风时期希腊神庙建筑形成了它的典型柱式:“围柱式”神庙,两种基本的柱式也已经形成,即多利斯式和爱奥尼亚式。多利斯式:庄重,坚实,有阳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教案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教案 一、教材分析: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章第一节,具有着开启整章乃至个必修课程的意义。该节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的介绍,没有技能方面的可操作内容,而纯粹靠讲授进行教学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容易让学生在第一节课就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打折扣;另外,初看教学内容,也很难渗透过程、方法、情感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即充分理解“信息”这一抽象的概念,又能感受到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并初步形成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相适应的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和态度,是打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关键的第一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结合生活当中的信息实例,从信息的表现形式、传播过程 等方面去理解信息的含义。能举例说明信息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发现并准确把握有价值的信息。在信 息活动中形成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生活学习当中体验信息存在的普遍性,感受信息的 各种基本特征,意识到信息在生活学习当中的作用,激发利用信息和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愿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信息的五个特征以及之间的联系。因为信息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 的东西,对其特征没有感官上的认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2.教学难点:信息一词的定义带有不确定性和不统一性,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 去看待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一个词没有确切的定义是比较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 五、教学过程: 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PPT上展示几张图片,并提问)同学们, 从这些图中你们看出了什么?又表达了 什么意思呢? 观看图片并回答 问题 从简单易懂的几张图片 引入“信息”,为了说出 图中的含义,学生从各 种表现形式中去挖掘有 意义的信息,让学生得 出一个印象:图像、符 号、数字、文字中传播 的信号、消息、情报、 报道等都是信息。 为什么同学们能从这几张图中说出那么 多的内容呢?因为我们看到的图像、符号、 数字、文字向我们传递了信息,而且信息 越多,我们能获知并说出来的内容也就更 多,或者更准确。 聆听讲解 感受生活中的信息从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处处 都是信息,信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校 园铃声提醒我们上课和下课的时间;新闻 联播上可以看到最新的国内外形式;化学 器皿上的化学符号让我们知道里面装的 是什么化学药品。同学们还能列举出哪些 生活中的信息呢? 聆听并回答 通过老师的举例,让同 学们结合实际生活说说 身边有关于信息的例 子。 引入信息的 概念既然信息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都在我们 身边,那么信息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 认真阅读教材,初步理解信息的概念。说 出信息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阅读课本并回答 通过课本对于信息的概 念有初步认识 进一步讲解信息的三种代表性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书上列举了三种对于信息的不同定义:第一种是信息学奠基人香农的定义,他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第二种是控制论奠基人维纳的定

信息及信息的特征

信息及信息的特征 一、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能够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信息无处不在,信息对每个人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引起学生对信息的关注和重视,能够真正的理解信息,正确的分析和使用信息,主动有意识的培养个人的信息素养。 二、教材分析 我们所选用教材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本节是第一章《绪言》的第一节,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也是本教材学习的基础,着重分析了什么是信息,归纳出了信息的几个主要特征,拓宽了学生对信息的形态和内涵的认识,是后面信息获取、加工和表达的知识准备。 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主要特征,能够说明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体验正确分析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体验认识事物从具体到一般,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发学生对信息的关注,认识信息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四、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跨入高中,相互还不是很熟悉,而且现在的学生有个性,喜欢表现自己,这又是他们在高中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并且这个阶段的学生通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在设计教学时,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发言和参与表现的机会,通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新内容很好的迁移和融合在一起,构建起个人的信息知识体系。 五、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在我校“互动·体验·感悟·创新”的教学模式下,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激趣法,在导课部分我利用引人深思的鲍勃和托德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引入本课的学习。 游戏法,在信息载体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我作你猜的游戏,在游戏和互动中,使学生了解信息媒体及媒体的多样性。在介绍香农的定义时,我设计了猜迷游戏,使学生通过猜迷理解香农的观点,加深学生对信息的认识。 事例分析法,在信息特征部分的教学环节中,我准备了一些小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在你争我辩和老师的引导下,掌握信息的几个主要特征。在介绍维纳的信息定义时,我引入了感觉剥夺实验,通过对这个实验的感受,达到了对维纳观点的认同和理解。 2、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 (2)软件资源: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课件 收集相关教学资料(鲍勃和托德的故事、感觉剥夺实验、迷语等) 校园网论坛,(供师生在课外继续进行交流) 教参 课程标准

第一章 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明确信息的一般性特征; 2.情感目标:通过对信息特征的认识,知道信息交换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什么是信息 2、掌握什么是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 1、信息概念的理解 2、正确分析信息的特征 教学方法:课堂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信息 1、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 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学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学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学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学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教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总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更确切一点,信息是事物表现的一种普遍形式,人们通过信息来认识事物和周围的世界。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 2、在做了上述讨论后,再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信息?回到信息的定义上,并说明信息定义的多样性,明确信息与物质、能量是构成世界的三个要素。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提出问题:古代人们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学生回答) 在古代,烽火的含义是为了报警有外敌入侵。但是点燃的烽火本身只是信息的载体,它里面包含的意义即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 这说明了信息具有载体依附的特性。同时大家要特别注意信息与信息的载体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发现这样的经验。同样一则新闻我们在广播上听到了,在报纸上也看到了。因此对于同样的信息,可以加载于多种不同的载体之上。 2、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学生回答)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由此故事引出信息的价值性。 3、显示案例,如?根据书面通知去参加一个活动,结果空等一小时,因为活动临时变更地点,而最新的电话通知因没带手机而没有接到?、?父亲去某城市开车迷路,因为使用了旧地图等等。(信息的时效性) 4、一个面包分给大家吃,分的人越多,每人吃的越少:而一句赞美的话说给大家听,听的人越多,快乐的人也越多。以此来讲信息是可以共享的,是可以无限复制的,鼓励大家不要吝啬自己赞美的话。(信息的共享性) 5、诸葛亮的空城计。(图片)要求学生简单讲述。(信息的真伪性) 6、提出问题:信息还具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信息的传递性等等) 7、课堂练习:请用连线把下面关于信息特征的资料正确连接。 A 信息时效性 E 中国田径110M 栏刘翔取得奥运冠军的消息已广为人知 B 信息价值性 F 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 C 信息真伪性H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D 信息传递性G 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 三、总结: 1、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也是我们行动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古希腊发展的六个时代及其特征

古希腊发展的六个时代及其特征 爱琴文明时代(前20-12世纪) 荷马时代(前11-9世纪),特洛伊战争后北方的多利亚人趁机南侵灭了迈锡尼各古国,但未建立自己的国家,前1000到800年,希腊各地又回到了原始社会时代,,反映该时期历史情况的主要是《荷马史诗》,这一时期希腊处于军事民主制阶段,设有议事会,民众会和军事首长,用铁也较普遍。 古风时代(前8-6世纪) 公元前8世纪希腊地区重新普遍出现国家(城邦国家),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多集中与希西阿德的诗篇中,故称希西阿德时期。(一)、希腊城邦体制的特点:公民政治获得较充分的发展,乃至建立起奴隶制民主政治,王权日渐衰微,城邦公民政治具有最高权威。(二)、海外殖民产生的原因及影响:从公元前8世纪中叶到6世纪的200多年间,希腊殖民者在地中海、黑海地区建立数以百计的殖民城邦。形式:由某一城邦发起,它就是母邦,把部分公民移到海外另建家园,它就是子邦(殖民城邦),是古风时代希腊国家形成和扩散的一种表现形式。原因:⒈人口增加,耕地有限到海外找地⒉土地兼并破产失地到海外另谋生路⒊商业发展到海外谋求原料和开辟市场⒋政治失败被遣送出国或安排于外者⒌遇到严重灾荒,殖民海外以求渡过难关。影响:⒈对土著居民是一场灾难⒉对希腊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为古典时代奴隶制经济打发展奠定了基础,也

是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实力日益扩大,使得城邦分立的政治局面长期存在下去。 古典时代(前5世纪-4世纪中期) (一)、奴隶制经济的到了充分发展,分为斯巴达式和开俄斯式,农业中使用奴隶的情况:⒈斯巴达式的国有奴隶⒉贵族田庄中使用的奴隶⒊自耕农和小农所私有和使用的奴隶。奴隶制经济(公元前5世纪达到极盛)的特点:⒈希腊奴隶使用很普遍,却以小规模为主⒉占优势的是小农和小作坊经济⒊商业经济的比重较其他古代社会大⒋不以本城公民为奴,所使用的都是外邦人和蛮夷。(二)、城邦危机:城邦经济是以小农经济和手工业为基础,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城邦争霸混战,军队将领大发战争财,与这种大奴隶主经济相对应的是公民中中小农和手工业者破产日多,从而加剧了社会分化,动摇了城邦赖以生存的基础,导致了城邦危机。 马其顿统治时代(前4世纪晚期-2世纪中期) 公元前338年,喀罗尼亚战役希腊联军战败,失去了政治独立,公元前337,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于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成立“希腊同盟”,确立了马其顿对希腊的统治地位。公元前301年,伊蒲苏斯战役后,马其顿亚历山大分裂,安提柯王朝统治希腊,公元前168年,马其顿本土为罗马征服,公元前146年,希腊全境落入罗马统治之下。

信息及特征练习题1.1

1、现代社会中,人们把(B )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物质、能量、知识 B.信息、物质、能量 C.财富、能量、知识 D.精神、物质、知识 2、盲人摸象体现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信息可以交流说明了信息具有( C )A.价值性B.时效性 C.载体依附性D.共享性 3、下列叙述中,其中( D )是错误的 A.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 B.信息具有时效性特征 C.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D.获取了一个信息后,它的价值将永远存在。 4、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这正说明信息具有( D ) A.价值性B.时效性 C.载体依附性D.可转换性 5、( B )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 A.时效性B.不可能增值 C.可传递、共享D.依附性 6、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信息的一般特征?( D ) A.载体依附性B.价值性 C.时效性 D.独享性 7、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 C ) A.载体依附性B.共享性 C.时效性 D.必要性 8. 下列选项中属于信息表现形式的是: B A. 书 B. 文字 C. 光盘 D. 网络 9. 下列选项,不能称为信息的是 B A. 报上登载"神七成功进行出舱活动"的消息 B.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本 C. 电视中播出的奥运会各国金牌数 D. 高中信息技术水平测试成绩 10、关于信息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电视机就是一种信息 B、一本书就是信息 C、网络就是信息 D、报上登载的招聘广告是信息

11. 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仰慕孟尝君的才能,准备聘他为相国。秦国原相国非常嫉妒,大进谗言。秦王听信馋言,不但不让孟尝君做相国,反而打算杀掉他。这体现了信息具有 C A. 时效性 B. 载体依附性 C. 可伪性 D. 共享性 12. 张爱玲在香港求学期间学业优秀,是班上最有希望被送往英国深造的学生,但战火烧掉了香港大学全部的文件记录,也因此毁了她的前途。这说明信息具有:(多选) C,B,A A. 价值性 B. 时效性 C. 载体依附性 D. 共享性

新闻的种类及特点 (2)

新闻的种类及特点 一、新闻体裁的总特点 尽管新闻类型有多种,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基本特点。主要是:“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简明性。新闻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及时;语言:简洁准确。 1、广义新闻和狭义新闻 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兼有新闻、文学双重特征的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 2、新闻体裁大体分三类: 1、新闻报道,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公报、调查报告、专访等; 2、新闻评论,有社论、述评、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思想评论、理论文章等; 3、副刊体裁,有散文、杂文、小品、诗歌、小说、剧本、报告文学、回忆录、曲艺等; 详细说明如下:

消息: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最强。消息一般分为标题、导语、正文、背景和尾声五个部分。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 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人们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新闻专访:是记者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对特定的人物、文体、事件和风物进行专题性现场访问之后所写的报道,是集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的一种可读性很强的新闻体裁。 新闻评论:是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的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新闻媒介中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 所有这些与新闻有关的体裁,都是网络新闻资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形式,它们从新闻写作的角度,共同建构了网络新闻资源的组织形式。体裁属于新闻资源内部形式的基础层次。各类新闻资源都有适应自身定位和表现内容需要的常用体裁,要从资源性质和体裁的固有联系出发,在把握体裁特点和及其表现功能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发挥多种体裁相互配合的互补效应,恰当调动、巧妙运用各种新闻体裁。

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Aegean Civilization) 定义 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间的爱琴海域的上古文明。它是指公元前20世纪~前12世纪存在于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岛、希腊半岛及小亚细亚西部的欧洲青铜时代的文明,因围绕爱琴海域而得名。在希腊文明之前,是最早的欧洲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泉。主要包括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两大阶段,前后相继。有兴旺的农业和海上贸易,宫室建筑及绘画艺术均很发达,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代表 [编辑本段] 简介 欧洲南部的希腊半岛,东邻爱琴海。这里山峦起伏,海岸线曲折,海上岛屿星罗棋布,克里特岛就是其中的一个大岛。相传在远古时期,这里由一个叫米诺斯的国王统治。他修建了富丽堂皇的王宫,里面的通道纵横曲折,任何陌生人进去都不可能走出来。19世纪的考古发掘证明,这并不纯粹是神话。公元前2000年左右,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后来文明中心移至希腊半岛,出现迈锡尼文明。克里特岛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合称爱琴文明,历史约800年,它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 [编辑本段] 克里特岛文明 爱琴文明最早起源于克里特岛,然后传播到希腊大陆和小亚细亚。公元前1700~前1400年,克里特文明发展到它的全盛时期,不久突然衰退,有兴旺的农业和海上贸易,宫室建筑及绘画艺术均很发达,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代表。克里特岛产生了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群和象形文字的出现是其标志. 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千年代分布于爱琴海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荷马史诗》等传说的启示下,成功地发掘小亚细亚西北部古城特洛伊及南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太林斯等遗迹,使长期湮没的爱琴文化再出现于世。二十世纪初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发掘克里特岛古城诺萨斯,得米诺斯王宫等重要遗址,大大充实了此项文化的内容。 前二千年代初进入青铜时代,出现象形文字(尚未译解),并有相当规模的建筑物;约前十七至前十六世纪被毁(或因地震)。前二千年代中叶克里特达到青铜时代全盛期,在诺萨斯及法埃斯托斯出现相当宏伟的宫殿式建筑、各种精制的工艺品及线形文字“A”(尚未译解);表明当时已经处于阶级社会,其居民据认为多半来自西亚。

第一章爱琴文明与希腊神话传说

第一章:爱琴文明与希腊神话传说

教学过程: 第一章:爱琴文明与希腊神话传说 一、爱琴文明的发展演化 (一)米诺斯文明 1.米诺斯王以及他的那座扑朔迷离的迷宫而得名的米诺斯文明 2.米诺斯文明就与周围地区、尤其是与爱琴海沿崖地区保持着密切的文化联系,这种联系使得整个爱琴海世界在文化方面表现出一种普遍相似性和同源性。由于这个缘故,文化学家和历史学家们通常也把米诺斯文明以及其后出现的迈锡尼文明一起统称为爱琴文明。 3.到了公元前1700年以后,米诺斯文明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并且确立了爱琴文明乃至地中海世界的海上霸权,在海外贸易活动的刺激下,克里特的宫殿建筑和艺术创造活动也达到了空前繁盛的水平。 4.1900年英国著名考古学学伊文思博士发掘了这座几经修复的古老宫殿。 5.克里特文明在公元前2500-前1450年这段时间里,曾向希腊半岛、安纳托利亚的沿海地区和爱琴海诸岛进行文化辐射和殖民活动,并与埃及和地中海东崖地区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P3 6.在早期米诺斯文明中确实打上了浓重的埃及文化烙印,这种文化影响在迷宫、半人半兽的神怪和代达罗斯式的能工巧匠为其显著特点的米诺斯神话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7.自公元前3000年代未期开始,米诺斯文明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已扩及到希腊大陆和爱琴海沿崖地区,先后受到来自西亚的野蛮民族和来乍希腊北部的印欧语诸游牧部落的侵犯。 8.米诺斯文明是埃及、西亚、小亚以及来自北方的洲牧民族等多咱文化相互交融、氤氲化生的结果。P4 9.真正的爱琴文明主要是指发源于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 10.在希腊本土上出现了另一个新兴的文明形态——迈锡尼文明,在公元前16世纪以后逐渐成为希腊大陆和爱琴海地区的文明中心,迈锡尼文明是由一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阿卡亚人所建;迈锡尼文明实际是印欧语游牧入侵者的文化与爱琴海地区的米诺斯文明相融合的结果。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

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章节第一单元信息与信息技术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信息及其特征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初一学生所接触的信息技术的第一堂课,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好本堂课是为学生可持续学习信息技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作为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一方面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参与探究积极性高,但有的学生可能并未接触过信息技术课,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所以要照顾个别同学的学习进度。另一方面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概念性知识了解不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抽象思维能力、概念内化能力相对较弱。同时,此节中学信息技术启蒙课,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以及对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了解不多,所以这一节课对学生学法指导将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学习有开启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普遍性、载体依附性、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共享性、可伪性,并能举例说明;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信息的基本特征和应用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 使用媒 体资源 PPT课件、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要点 教学步骤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依次给出几张张图片问学生可以从图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信息无处不在,引出课 题

高中历史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教案 岳麓版必修1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爱琴文明及其所包含的文明,它们有何表现?古希腊城邦的形成,城邦的内涵,表现发展如何?城邦的主要特征,其政治体制分类及主要特点 2.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希腊文明属于与内陆文明或大河文明不同的海洋文明,古希腊的地理版图破碎,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不易建立领土广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古希腊的多元政治的形成与此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爱琴文明的发现与成就。结合第8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讨论古希腊罗马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异及影响、利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古代希腊罗马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认识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古代文明各有千秋,都为人类文明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各有利弊。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文明产生的标志是国家组织、城市、金属工具和文字的出现。中华文明产生的源头是夏商周文明,而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爱琴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其后是“黑暗时代”,随后是古典文明时期。那么古希腊早期的爱琴文明怎样,它的城邦制度又如何?这种制度与希腊文明又有何关系?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些内容 讲授新课: 一. 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居民 1.自然地理环境 A范围: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诸岛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带,构成“爱琴海世界” B 特征:希腊半岛——多山少大河、平原,土地贫瘠,发展农业条件较差。内陆因山脉阻隔,交通不便;东部沿海地带----海岸曲折,多良港,有利于发展航海贸易事业。小亚细亚沿海地带——土地肥沃,海岸曲折,多良港,岛屿众多,自然条件极为优越爱琴诸岛——特别是克里特岛,处于西亚、北非和南欧的中心,海上交通方便,是古代地中海交往的桥梁 2.居民 A前4000年后,一批小亚细亚移民与希腊半岛、克里特岛和其他岛屿的原有居民融和。形成:皮拉斯古人、卡里亚人、勒勒吉人,他们创造了爱琴海世界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B前2500年左右,一支阿卡亚人从多瑙河流域迁入 C前12世纪前后,大批操希腊语的印欧人迁入定居,有爱奥尼亚人、伊奥利亚人、多利亚人 二. 爱琴文明

古希腊艺术特点

古希腊艺术特点 从雕塑上,从建筑上,从美术上三点分析: 古希腊雕塑 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多年来,这种艺术精髓曾滋润着西方美术生生不息。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希腊神话是希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美丽幻想,他们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 古希腊雕塑 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多年来,这种艺术精髓曾滋润着西方美术生生不息。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希腊神话是希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美丽幻想,他们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 古希腊建筑: 现存的建筑物遗址主要就是神殿、剧场、竞技场等公共建筑,其中尤以神殿为一个城邦的重要活动中心,它也最能代表那一时期建筑的风貌。古希腊人的生活受控于宗教,所以理所当然的,古希腊的建筑最大的最漂亮的都非希腊神殿莫属。古希腊人认为,神也是人,只是神比普通人更加完美,他们认为供给神居住的地方也不过是比普通人更加高级的住宅。所以,希腊最早的神殿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后来加入柱式,由早期的“端柱门廊式”逐步发展到“前廊式”,即神殿前面门廊是由四根圆柱组成,以后又发展到“前后廊

式”,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廊式又演变为希腊神殿建筑的标准形式——“围柱式”,即长方形神殿四周均用柱廊环绕起来。希腊神殿建筑总的风格是庄重典雅,具有和谐、壮丽、崇高的美。这些风格特点在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 古希腊美术 德国近代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一提到希腊就会涌起一种家园之感。这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第二章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美术 第一节古代希腊美术 希腊所指区域古今不同,古代希腊的地域主要指现在的爱琴海地区,包括希腊半岛、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爱琴海上诸岛及南部的克里特岛。统一的希腊民族形成于公元前8至前6世纪,而在此之前的公元前3000年至前1200年的时间里,爱琴海地区就已经存在过早期青铜文明:先是克里特岛上的“米诺 一、爱琴美术 爱琴文化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化”,由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和阿瑟.埃文斯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先后发现。考古学的成果揭示出大约公元前3000年开始,爱琴海地区发展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样式,它的中心位于克里特岛上,使用线形文字A,依据传说中国王米诺斯的名字,此文化被命名为“米诺斯文化”,其宫殿艺术风格盛行于爱琴海诸岛,公元前15世纪中期,由于火山的爆发和其它不为人知的原因,米诺斯宫殿大多被毁,随后米诺斯文化的影响逐步消亡。这些灾难促使爱琴海地区的文化向希腊本土南部地区转移,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在那里出现了第二种宫殿文化,因发现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的宏大遗址而被命名为“迈锡尼文化”,这种文化使用与米诺斯文化不同的文字,使用的是线形文字B,它是希腊语的书面体。大约到公元前1200年随着爱琴海地区和地中海东部各处宫殿的毁坏,迈锡尼文化宣告终结,接踵而来的是缺乏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精品教案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课的地位十分特殊,贯穿着两条基本线索:其一,在西方民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希腊文明处于源头阶段,有许多创新性的发展,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其二,从全球观的角度看,东西方在文明源头虽然有许多相似点,但最终选择了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 本课分三目讲述希腊文明的发展。第一目,通过学习爱琴文明介绍了希腊文明的开端;第二目,讲述了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发展的各方面影响。第三目,具体介绍了古希腊的城邦政体类型及公民政治。 (二)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爱琴文明的组成部分,希腊自然环境,城邦的概念和特点,公民的概念,古希腊城邦的五种政体。 理解:克利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的表现及异同,希腊自然环境对希腊城邦文明的影响,分析希腊五种政体的特点及希腊公民政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双层导入,让学生课前就对希腊文明有一个立体的认识;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补充单调文字材料的不足。 让学生讨论分析地理环境对希腊的影响; 利用表格,学生阅读材料、归纳、对比等方式比较克里特、迈锡尼文明的异同,五种政体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制度的影响,同时也了解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绝非仅仅有地理环境的因素,还有许多方面的原因; 在古希腊出现了近现代几乎所有的政体形式,这也是希腊文明对人类政治制度的一大贡献。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爱琴文明的组成,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影响 难点:理解不同城邦政体的差异及对公民政治的意义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图示教学法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师:好了,现在开始上课。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组图片,第一幅是希腊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提出的数是万物的本源的命题可以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开山之祖,对后世的柏拉图和黑格尔都有着影响,下一幅图是苏格拉底,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师:这一幅图是掷铁饼者塑造了一位青春健美的运动员形象,表现出了人体积聚的爆发力,感觉铁饼马上就要被掷出。

信息及特征练习题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1.1信息及其特征资料1 9.12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1、在我国古代,使用“鸣金收兵”来传递信息,此时信息传递所依附的媒体是( )。 A、声音 B、图像 C、文字 D、空气 2、社会发展至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有()。 A、信息、知识、经济 B、物质、能源、信息 C、通讯、材料、信息 D、工业、农业、轻工业 3、“红灯停,绿灯行”反映的是信息的()。 A、传递性B、时效性C、真伪性D、价值相对性 4、小王是个应届毕业生,有一天他看到有个招聘信息,于是马上到招聘单位进行应聘,谁知道单位负责人却跟他说招聘日期已过。这里体现了信息具有( )。 A.共享性 B.价值性 C.时效性 D.依附性 5、“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这句话表明了信息具有()的特点? A. 多样性 B. 普遍性 C. 变化性 D. 储存性 6、关于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信息要依附于载体而存在。 B. 两个人进行交谈或讨论也是在相互传递信息。 C. 传递和获得信息的途径可以有很多种。 D. 同一条信息对所有人都有价值。 7、下面对信息的特征的理解,错误的() A. “孙膑减灶”引出信息有传递性和可伪性特征 B. 天气预报、情报等引出信息有时效性 C. 信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D. 盲人摸象引出信息具有不完全性,人们难以一次就获得客观事物的全部信息。 8、广东气象台2006年5月14日发布台风“珍珠”警报,并要求台山到汕头一带需重点防范,迅速做好防御台风的工作,从而将人员、财物的损失降到了最低。从信息的角度来说,以上消息最能体现出信息的( )。 A. 时效性、价值性 B. 可存储、可转换 C. 独立性、广泛性 D. 增值性、共享性 9、"两个人交换手中的一个苹果,每个人手中还是有一个苹果;两个人交换所掌握的一份信息,每个人便拥有了两份信息。"这句话体现了信息的()。 A. 共享性 B. 时效性 C. 多样性 D. 发散性 10、《三国演义》中有关“蒋干盗书”的故事说:在赤壁之战时,蒋干从周瑜处偷走了人家事前伪造好的蔡瑁、张允的投降书,交给曹操,结果曹操将二人斩首示众,致使曹操失去了仅有的水军将领;最后落得“火烧三军命丧尽”的下场。这说明信息具有()。 A.共享性B.时效性C.真伪性D.价值相对性 (09海南省内部试题) 11.气象台及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发布了台风“珍珠”将要登陆的消息,使得台风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这体现了信息的()。 ①时效性②载体依附性③价值性

1-1信息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章节练习 1.1信息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一、选择题 1.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是() A.知识、经济、能源 B.信息、能量、物质 C.工业、农业、轻工业 D.物质、材料、通信 2.下列不能称为信息的是() A.报上刊登的广告 B.高一的《信息技术》教科书 C.电视中播放的刘翔打破世界纪录的新闻D.半期考的各科成绩 3.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这是()提出的。 A.香农 B.维纳 C.钟义信 D.比尔?盖茨 4.收听电台广播,其主要的信息载体形式是() A.文字B.视频 C.声音 D.图像 5.交通监控录像的主要信息载体形式是() A.文字 B.声音 C.视频 D.动画 6.下面对信息特征的理解,错误的是()。 A.“增兵减灶”引出信息的真伪性 B.信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信息具有永恒性C.天气预报、情报等引出信息的时效性 D.“一传十,十传百”引出信息的传递性 7.学校组织同学观看暑期安全宣传视频,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该事例说明信息具有()。 A.共享性、价值性 B.真伪性、价值性 C.时效性、广泛性 D.真伪性、共享性 8.“玉不琢,不成器”这个典故反应了信息的()特征。 A.共享性 B.可处理性 C.真伪性 D.时效性 9.2001年7月13日晚10时,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这一喜迅立刻通过电视、网络、报纸传到世界各地。以上情况属于信息的()特征。 A.真伪性和传递性 B.传递性和可依附性 C.时效性和价值相对性 D.可处理性和可存储 10.以下有关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 B.到20世纪人类才学会存储信息 C.人类发明了电话和电报后才开始传递信息 D.每一种信息的价值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而消失 11. 才女张爱玲在香港求学期间门门课程都是优秀,是班上最有希望被送去英国深造的学生,但战火烧掉了香港大学全部的文件记录,也因此毁了她的前途。这说明信息具有()。 A 价值性 B 时效性 C 载体依附性 D 共享性 12.通常,人们将信息的接收方称为()。 A 信源 B 信道 C 信宿 D 载体 13. “人适应环境是以信息平衡为前提的,信息不足或信息超载都会导致身体机能的严重障碍”。这一段话说明了信息的()。 第 1 页共3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