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原因及对策研究现状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原因及对策研究现状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原因及对策研究现状

糖尿病试题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测试题 (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部分) 一、判断题(50题) 1.糖尿病综合治疗目标不仅是血糖达标同时包括血脂、血压、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2.目前2型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并发症。() 3.2型糖尿病不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4.糖尿病性血管病变,最具有特征性的是微血管病变?。() 5.鉴别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的主要症状是神志改变。() 6.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酸。() 7.补充体液、电解质和应用胰岛素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治疗方法。() 8.尿糖阳性为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 9.空腹血糖正常为3.9-5.6mmol/L() 10.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可反映取血前4-12周血糖的总水平。() 11.血浆胰岛素和C-肽的测定有助于诊断糖尿病。() 12.磺脲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

13.二甲双胍餐前餐中餐后服用效果一样。() 14.普通胰岛素于饭前半小时皮下注射。() 15.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高渗昏迷宜选用鱼精蛋白锌胰岛素。() 16.成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治疗每小时静脉滴注2~6UR。() 17.成人低血糖是指血糖低于2.8mmol/L(50mg/dl)() 18.低血糖的症状或表现包括手抖、心悸、饥饿感、便频。() 19.对于功能性低血糖病人,为减少低血糖发作应予低纤维饮食。() 20.若患者尿量为2000ml/d,尿比重为1.028,此时应考虑患者糖尿病可能。() 21.合理的糖尿病饮食,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5%-60%。() 22.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是冠心病。() 23.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依据是血肌酐水平升高。() 2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最典型的早期临床表现为视物模糊。() 25.为了解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应一年一次检查眼底。() 26.胰岛素治疗时,每日三次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案。()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题库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题库 ——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一、单选题 1. 以下哪项不是糖尿病患者运动疗法的作用(C) A降低血糖,有助于血糖达标 B 减肥,有助于降低血脂 C 增强体质,治愈并发症 D 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 2. 跟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的达标标准错误的是:(D) A 糖化血红蛋白<6.5% B 餐后2小时血糖<8.0 mmol/L C 空腹血糖<6.1 mmol/L D 餐后2小时血糖<6.5 mmol/L 3. 以下哪项是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金标准(C) A 空腹血糖 B 餐后血糖 C 糖化血红蛋白 D 睡前血糖 4.世界糖尿病日是。(A) A.11月14日 B.10月14日 C.11月4日 D.10月4日 5. 关于2型糖尿病的特点,以下哪项正确(D) A.均为中老年起病B.不需要胰岛素治疗 C.不会发生酮症酸中毒D.部分患者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6.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依据:(D)

A.血肌酐水平升高B.伴有糖尿病眼底病变 C.浮肿D.尿中有微量白蛋白 7.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是指:(B) A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戒烟戒酒、自我监测 B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教育及心理治疗、自我监测C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教育及心理治疗、按摩与理疗 8.对糖尿病血糖达标认识错误的是:(D) A 早达标、早获益 B 实现血糖全面达标 C 精细降糖,安全达标 D 只要坚持治疗,达不达标不重要 9.以下关于糖尿病治疗中正确的做法是:(D) A 长期服药不好,血糖得到控制,治疗就可以停止 B 感觉良好时,血糖监测意义不大 C反正已经应用口服降糖药治疗,不需再控制饮食了 D 饮食、运动、降糖药物、自我监测及接受糖尿病教育五管齐下 10.下哪项不是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作用:(D) A 减轻胰岛负担 B 改善体重 C 通过平衡饮食使血糖得到控制,有利于防治并发症 D 通过“饥饿”降低血糖 11.以下有关糖尿病饮食治疗正确的说法是:(B) A 病情轻者可不需饮食治疗 B 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应该坚持健康的饮食计划

糖尿病人如何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糖尿病人如何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血糖自我监测可以及时全面地掌握病人血糖的控制情况,为指导病人合理饮食、运动及调整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是糖尿病整体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日多次的血糖监测更能准确反映患者血糖变化的全貌,只根据一次血糖监测结果调整治疗,往往会出现偏差,因此,理想的自我血糖监测,应当是每天多时点测定血糖。然而,从经济学和病人依从性方面考虑,这样做并不现实。 如何确定知糖监测的时间和频率 这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 对于血糖控制比较稳定的患者,血糖监测的间隔可拉长一些,可以1周测定一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每隔2-3周安排一天测定全天7个点的血糖谱:即三餐前及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必要时还可加测凌晨3点的血糖。 但对于近期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则需根据病情增加监测频率,每周需要测2-3次全天的“血糖谱”,具体适用于以下情况: 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尤其带胰岛素泵者)的患者; 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 血糖控制不佳、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有低血糖发生的患者; 药物更换或调整剂量的患者; 妊娠期的患者; 各种打乱平时常规生活的情况,如:生病、手术、外出、激动等。 另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要进行随机血糖监测。例如,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后和饮酒之后容易发生严重低血糖,这个时候检测血糖很有必要。再如,糖尿病人驾车外出前也应检测血糖,因为低血糖状态下驾车是非常危险的。另外,病人在感冒发烧、情绪波动、自我感觉不适时也需要加测血糖。 不同时点血糖监测的意义 血糖值是直接反映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功能受损情况及治疗效果极为敏感的指标。检测空腹及餐前血糖,有利于发现低血糖;检测三餐后2小时血糖,能较好地反映进食及降糖药是否合适;检测晚上睡觉前血糖,有助于指导加餐,防治夜间低血糖,保证睡眠安全;检测凌晨1-3时的血糖,有助于发现有没有夜间低血糖,明确空腹高血糖的真正原因。 ●空腹血糖 严格地讲,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禁食8-12小时之后于次日早餐前所测的血糖(通常不超过早晨8点),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在此列。 空腹血糖的意义 反映患者在无糖负荷刺激状态下的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情况; 可以反映头一天晚间用药是否可以控制血糖到次日晨,它受到黎明现象与苏木杰反应的干扰; 空腹血糖也是诊断糖尿病的指标之一。 空腹高血糖有三种常见情况: 药量不足:特点是睡前血糖高于空腹或与空腹血糖相差无几。原因是晚间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不足或进食过多; 黎明现象:正常人在夜间12:00以后,生长激素和皮质醇的生成增加,该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由于每个人在不同阶段产生的生长激素多少不同,故黎明现象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可在夜间12:00和早7:00各测1次血糖,早7:00血糖高于夜间12:00血糖1.0毫摩尔/升以上者可诊断;

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与血糖控制不佳关系分析

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与血糖控制不佳关系分析目的探讨分析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与血糖控制不佳的关系。方法选 取该院2014年3月—2016年1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再选取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参加实验的患者进行超声胃液体排空功能检查,同时对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胃排空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的延长,而且其60 min胃排空率明显的比对照组低,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都显著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都会存在胃肠功能紊乱的现象,而且还会延长患者的胃排空时间,使其胃排空率降低,对于部分存在没有办法解释的血糖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应该综合考虑到是由于胃肠功能紊乱而导致的,这种现象应该尽早的进行诊断和治疗。 标签: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血糖控制不佳 2型糖尿病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而且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不断的呈上升趋势,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是属于糖尿病中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在临床上存在这种症状的患者高达75%[1],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早饱、上腹饱胀、嗳气等一些类似于消化不良的症状,使其患者的血糖出现了不可预测的波动,加速了病情的恶化,这种现象对控制糖尿病极为不利。延长的胃部排出会造成小肠的营养吸收速度比较慢,使得进食时间和降糖治疗时药物的起效时间匹配度极差,就会造成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不规律[2]。该次研究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1月该院收治的30例患者进行研究,与健康人进行对比分析,主要针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后血糖的变化情况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1.3±6.9)岁,病程4~20年,所有诊断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1997年的标准。再选取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2名,女18名,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52.4±7.3)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所有接受试验的成员都统一使用试验餐,其中包括面包100 g、鸡蛋50 g、猪肉50 g、水200 mL,然后进行超声胃液体排空功能检查时由同一操作者进行,对其分别检测60、90、120 min各个时间段的胃排空率。而且同时还应该对患者在餐前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进行检测。

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完整版)

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完整版)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逐渐被关注。在糖尿病患病人群中,老年人群的患病率最高,而且老年患者急性并发症、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风险巨大,同时老年糖尿病也更容易导致和加重老年综合征的发生、发展,造成骨折、认知障碍、营养不良、慢性疼痛、尿失禁、多重用药等一系列老年综合征,进而引发功能下降和致死、致残的高风险疾病。尽管如此,既往的多个随机对照研究中,伴有或不伴有多种合并症的老年患者通常也是被排除在外的。长期以来,高龄共病的老年糖尿病管理缺乏专业指南的指导,这给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 近年来,随着老年医学的快速发展,循证证据的不断丰富,国内外指南在不断更新中也逐渐关注老年人群的研究数据和临床特点。2013 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针对70 岁以上老年人提出了首部《IDF 老年2 型糖尿病管理全球指南》[1],2014 年中国发布了专门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2016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发布了《专业护理机构糖尿病长期护理管理立场声明》[3],2017 年ADA 指南中新增了以患者为中心综合医学评估和并发症评估[4],2017 年日本糖尿病协会和老年协会的联合报告发布了《关于老年2 型糖尿病控制目标

的共识》[5]。《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也纳入了老年人群的研究数据和老年糖尿病的控制标准[6]。 老年医学的理念和核心技术正不断融入成年糖尿病人群的管理中,本文主要依据2014 年中国发布的《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结合国外老年糖尿病相关指南及最新进展,对老年糖尿病的特点、治疗策略及降糖药物的选择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治疗老年糖尿病提供参考。 一、老年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一)患病率高:我国近30 年来多次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糖尿病总患病率增高的同时,老年人群患病率也在明显增加,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进展,老年糖尿病患者还将大幅度增加。此外,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也将超过糖尿病患病率。2017年JAMA 杂志刊发的2013 年中国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总体患病率为10.9%,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7%,在>60 岁的老年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0.2%,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45.8%[7]。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无论新诊断、未诊断还是糖尿病前期,其患病率都高于其他年龄段。不仅在中国,全球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也不容乐观。2017IDF 发布的最新全球糖尿病地图(第8 版)指出,2017 年全球糖尿病患病率(20 ~79 岁)估计为8.8%,预计到2045 年将达到9.9%;2017 年全球糖耐量异常(20 ~79 岁)的

危重患者血糖的监测及控制习题及答案

危重患者血糖的监测及控制姓名:科室:得分: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选项中不是高血糖发病机制的是:( D ) A.胰岛素抵抗 B.应激 C.严重感染 D.肾上腺危像 E.胰岛B细胞功能丧失 2、胰岛素注射优先选择的部位是:( A ) A.腹部 B.大腿内侧 C.臀部 D.手臂 E.静脉给药 3、以下哪种胰岛素属于速效胰岛素( B ) A.诺和灵 R B.诺和锐 C.诺和灵N D.甘精胰岛素 E.甘舒霖N 4、下列哪项指标反映糖尿病患者近2-3月血糖控制不佳( D ) A.尿糖阳性 B.血糖>30mmol/L C.尿酮体强阳性 D.糖化血红蛋白A1为% E.基础血浆C-肽水平低于400pmol/L 【B型题】

A.阴离子间隙增大 B.血浆乳酸5mmol/L C.尿糖阴性 D.空腹血糖L E.血钠155mmol/L 5、高渗性昏迷( E ) 6、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A ) 7、低血糖昏迷( C ) 8、糖尿病( D ) 9、乳酸性酸中毒( B ) 【多选题】 10、下列关于重症患者血糖控制中正确的说法是:( ABCDE ) A.解除应激因素 B.合理输注葡萄糖 C.静脉使用胰岛素 D.根据血糖监测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 E.一旦出现低血糖,静脉给予50%葡萄糖输入 二、简答题: 1、高血糖的危害: 答: 1.高血糖可以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2.高血糖也可降低补体的活性, 糖通过补体进行糖化作用, 和微生物竞争与补体的结合, 抑制调理作用。3.高血糖是加重机体能量代谢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高度应激状态下的高能耗、高氧耗和高分解代谢更加重了机体能量储备的耗竭, 最终可以导致细胞水肿、溶解和器官功能衰竭。 2、患者发生高血糖的机制: 答:高血糖是由于激素和细胞因子水平增加引起的。1)升糖激素在应激状态下,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过度兴奋,促分解激素, 如糖皮质激素、胰升糖素、生长激素、儿茶酚胺等分泌增多, 而胰岛素分泌相对减少, 胰升糖素/胰岛素比例失调, 从而使糖异生增加, 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增加, 糖的生成速率明显增加。2)细胞因子在严重应激状态下, 来自不同组织的多种细胞因子对高血糖的产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知细胞因TNF-α主要通过调节胰岛素受体后信号的传导, 造成肝脏和骨骼肌对胰岛素耐受而使血糖增高。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1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1.1 对于年龄在60~70岁之间,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明显大小血管并发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不管是使用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强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也无低血糖风险者,可按强化血糖控制要求尽量接近上述标准以防止发生大、小血管并发症。不少病情较轻老年糖尿病患者,仅用二甲双胍和糖苷酶抑制剂,不需促泌剂及胰岛素,血糖达到正常,也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这类人血糖控制目标可接近正常范围。 1.2 对于年龄在70岁以上新发现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心脑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不应强化控制血糖水平,保持在空腹血糖6~7 mmol/L之间,餐后小时血糖8~9 mmol/L左右,HbAlc为6.5%~7.0%即可,以防止严重低血糖的发生而影响心脑功能。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所需时间平均为糖尿病发生后15年,而大多数70岁以上老人往往在此之前就死于别的疾病,所以,对7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但不能放弃血糖的良好控制,不然就将降低70岁以上发病者的10年生存率;年老与糖尿病协同作用而加快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对70岁以上老人将带来更严重的后果;高血糖容易引起许多急性并发症,如感染、高渗性昏迷和酮症酸中毒等。现在社会,老年人的预期寿命较以往提高,65岁以上非糖尿病老人平均预期寿命为15年,75岁以上者不足10年,85岁以上者不足5年,因此,应尽量控制血糖以保持预期寿命。 1.3 老年糖尿病患者并有心脑血管疾病时,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这类患者承受不了强化治疗引起的低血糖风险,应根据个体情况及用药经验,血糖保持在既不发生低血糖危险又不导致高血糖与脱水症状,通常的水平是空腹:7~9 mmol/L,餐后2小时:8~11.1 mmol/L,HbAlc:7.0%~7.5%,防止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保证生活质量。 1.4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并发症时,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血糖居高不降时,应及时使用普通胰岛素尽快降低血糖,但又要不使血糖下降过快,以免诱发脑水肿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同时注意纠正脱水、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待血糖下降到13.9 mmol/L时,脱水、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已纠正,可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按上述标准控制血糖水平,有时目标要因人而异。 1.5 老年糖尿患者已经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及肾脏疾病,或基础疾病因为年老和糖尿病更为加重,生活质量低下,对这类老年糖尿患者,血糖控制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引起症状的高血糖,或控制在尿糖量偏低,不足以引起多尿症状及脱水的血糖水平,并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管理实施方案

糖尿病慢病管理 一、糖尿病 (一)概念: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性疾病群。引起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血糖明显升高时可出现多尿、多饮、体重减轻,有时尚可伴多食及视物模糊。糖尿病可危及生命的急性并发症为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 (二)分型: 根据目前对糖尿病病因的认识,将糖尿病分为四型: 1.1型糖尿病:是指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2型糖尿病:是指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分泌不足。 3.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现的糖代异常,已有糖尿病又合并妊娠者不包括在。 4.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是因糖代相关基因异常的遗传性糖尿病或其他疾病导致的继发性糖尿病。 (三)诊断标准: 糖尿病症状加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或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或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

注:无糖尿病症状者,需另日重复测定血糖以明确诊断。 说明:空腹指8~14小时无任热量摄入;任意时间指1天任时间; 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血糖升高,不能依据此时血糖诊断为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 (四)病情分级:参见糖尿病并发症分级。 (五)治疗目标 纠正代紊乱,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维持良好健康和劳动能力,保障儿童生长发育,延长寿命,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六)目标血糖 1.血糖正常值:空腹血糖:4.4-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4.4-7.8 mmol/L。 2.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值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年轻患者且没有并发症患者尽可能把血糖值控制接近正常值。糖尿病患者治疗除血糖要达到正常外,其他包括糖化血红蛋、体重指数、胆固醇、血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均应控制在正常水平。 3.糖化血红蛋白(HbA1c):正常值:4-6%,临床意义:反映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建议3个月复查一次,糖尿病患者一般控制在7%以。 4.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mmHg)一般控制在130/80mmHg。

高血糖控制建议

建议一、高血糖人群饮食要点:1)忌食含糖食品,如糖果、巧克力、奶油蛋糕等;2)常吃粗杂粮和薯类替代主食,如燕麦、荞麦、薏仁、马铃薯等;3)少吃稀饭,因为稀饭易消化难定量,餐后血糖很容易升高;4)每天的烹调油不能超过25克;5)多吃有助于降糖的蔬菜,如芹菜、黄瓜、番茄、白萝卜、绿豆芽、苦瓜、青菜等;6)多吃菌藻类食物,如香菇、草菇、金针菇、海带、紫菜等;7)吃水果要扣除相应的主食,如吃150克苹果要扣除25克米;8)血糖不稳定的情况下不能喝酒水饮料。 建议二、糖尿病人应避免进食糖及含糖食物,减少进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适量进食高纤维及淀粉质食物,进食要少食多餐.运动的选择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应尽可能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 多吃苦瓜有好的辅助降血糖作用;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土豆、山药、芋艿、藕、蒜苗、胡萝卜等少用或食用后减少相应的主食量。 建议三、 1、主食一般以米、面为主,但是,我们比较喜欢粗杂粮,如燕麦、麦片、玉米面等,因为这些食物中有较多的无机盐、维生素,又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具有减低血糖作用,对控制血糖有利。 2、血糖高患者的蛋白质来源,大豆及其豆制品为好,一方面,其所含蛋白质量多质好;另一方面,其不含胆固醇,具有降脂作用,故可代替部分动物性食品,如肉类等。 3、在控制热量期间,仍感饥饿时,可食用含糖少的蔬菜,用水煮后加一些佐料拌着吃。由于蔬菜所含膳食纤维多、水分多,供热能低、具有饱腹作用,是糖尿病患者必不可少的食物。 4、禁用食物有:白糖、红塘、葡萄糖及糖制甜食,如糖果、糕点、果酱、蜜饯、冰激凌、甜饮料等。另外,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土豆、山药、芋艿、藕、蒜苗、胡萝卜等少用或食用后减少相应的主食量。 5、富含饱和脂肪酸的猪油、牛油、洋油、奶油、黄油等少用,最好不用。可用植物油代替部分动物油,花生、核桃、芝麻、瓜子中含脂肪也相当多,尽量不吃或少吃或减少油类摄入。

危重患者血糖的监测及控制 习题及答案

危重患者血糖的监测及控制 姓名:科室:得分: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选项中不是高血糖发病机制的是:( D ) A.胰岛素抵抗 B.应激 C.严重感染 D.肾上腺危像 E.胰岛B细胞功能丧失 2、胰岛素注射优先选择的部位是:( A ) A.腹部 B.大腿内侧 C.臀部 D.手臂 E.静脉给药 3、以下哪种胰岛素属于速效胰岛素?( B )

A.诺和灵 R B.诺和锐 C.诺和灵N D.甘精胰岛素 E.甘舒霖N 4、下列哪项指标反映糖尿病患者近2-3月血糖控制不佳( D ) A.尿糖阳性 B.血糖>30mmol/L C.尿酮体强阳性 D.糖化血红蛋白A1为15.8% E.基础血浆C-肽水平低于400pmol/L 【B型题】 A.阴离子间隙增大 B.血浆乳酸5mmol/L C.尿糖阴性 D.空腹血糖9.1mmol/L E.血钠155mmol/L 5、高渗性昏迷( E )

6、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A ) 7、低血糖昏迷( C ) 8、糖尿病( D ) 9、乳酸性酸中毒( B ) 【多选题】 10、下列关于重症患者血糖控制中正确的说法是:( ABCDE ) A.解除应激因素 B.合理输注葡萄糖 C.静脉使用胰岛素 D.根据血糖监测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 E.一旦出现低血糖,静脉给予50%葡萄糖输入 二、简答题: 1、高血糖的危害: 答: 1.高血糖可以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2.高血糖也可降低补体的活性, 糖通过补体进行糖化作用, 和微生物竞争与补体的结合, 抑制调理作用。3.高血糖是加重机体能量代谢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高度应激状态下的高能耗、高氧耗和高分解代谢更加重了机体能量储备的耗竭, 最终可以导致细胞水肿、溶解和器官功能衰竭。2、患者发生高血糖的机制:

糖尿病患者的控糖标准

糖尿病患者控糖标准 一、不同类别的2型糖尿病患者控糖标准 1、中青年、病程较短、没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 控制标准:空腹血糖~L,餐后血糖<L,HbA1c<%,尽量使HbA1c<%。 2、胰岛素治疗的非危重患者 控制标准:餐前血糖应尽可能<L且随机血糖<L,HbA1c<%。 3、患者病情较轻,通过饮食、运动和服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等)等治疗方式,便可使血糖控制达标而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 控制标准:这类患者应尽可能使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即空腹血糖~L,餐后血糖<L。 4、年龄在70~80岁的老年患者 控制标准:在安全的前提下,空腹血糖~L,餐后2小时血糖~L,HbA1c在%~%之间。 5、合并严重并发症,尤其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 控制标准:血糖控制目标就要相对放宽,一般空腹血糖维持在~L,餐后血糖在~L,HbA1c在%~%就可以了。 6、经常出现低血糖,年龄较大或病程较长的患者 控制标准:空腹血糖~L,餐后2小时血糖~L,HbA1c在%~%。

二、四种情况下,2型糖友需放宽血糖控制标准 1、大于80岁的高龄糖尿病患者; 2、无论年龄大小,或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且经常出现低血糖者,可以适当放宽血控制标准,首先要以不发生低血糖为原则; 3、有限寿命者:如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尤其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及预期生存期有限者; 4、病程很长且既往血糖不理想,但却无明显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也可适当放宽。 三、1型糖尿病控制目标 1、儿童糖尿病患者:在不影响孩子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控制标准:餐前~L,睡前~L,HbA1c<%即可。 2、年龄超过13岁及以上者 控制标准:建议HbA1c<%,如无低血糖则尽可能使其HbA1c<%。 四、妊娠高血糖控制目标 1、糖尿病患者计划妊娠 控制标准:应严格控制血糖目标值,餐前血糖控制在~L,餐后血糖在L以下,HbA1c<%。 如应用胰岛素可适当放宽,HbA1c<%,以防止低血糖发生。 2、妊娠期间发现糖尿病

最新糖尿病健康管理试题

一、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控制目标是:(B) A、<4.4mmol/L B、<7.0mmol/L C、<6.1mmol/L D、<10.0mmol/L 二、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A) A、建议其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 B、建议其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餐后2小时血糖 C、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和1次餐后2小时血糖 D、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 三、李医生在筛查过程中,发现王大爷属于 2 型糖尿病已确认病人,这次随访期间,发现大爷空腹血糖为8.9mmol/L,无其它不适,李医生从规范健康管理角度应当(C) A、不处理 B、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 C、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糖药物,2 周内随访 D、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 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四、某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按医嘱服药,但频次或数量不足,随访档案“服药依从性”一栏应填写:(B) A、规范服药 B、间断服药 C、服药 D、不服药 五、抽查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以下哪种情况是管理不规范(C) A、年度内面对面随访4次 B、免费测量血压、空腹血糖5次 C、患者就诊有随访,未就诊无随访 D、年度内健康体检1次 六、国家规范中,慢病患者管理若连续两次血压或血糖控制不满意,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C)

A.更换药物 B.增加药物剂量 C.转诊 D.维持原有治疗方案 七、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每年要提供(D) A.至少1次面对面的随访 B.至少2次面对面的随访 C.至少3次面对面的随访 D.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 E.至少5次面对面的随访 八、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是(B) A.辖区内35岁及以上糖尿病患 B.户籍区内35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 C.辖区内2型糖尿病患者 D.户籍区内2型糖尿病患者 E.辖区内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 九、测空腹血糖的最佳时间是(A) A、早餐6-8时 B、早餐7-8时 C、早餐6-9时 十、糖尿病典型症状不包括 (D ) A.多饮 B.多尿 C.多食 D.眩晕 十一、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是(A) A、二甲双胍 B、格列苯脲 C、格列齐特 十二、关于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作用错误的是:(D) A 减轻胰岛负担 B 改善体重 C 通过平衡饮食使血糖得到控制,有利于防治并发症

出现哪些症状表明血糖控制不好已经恶化

出现哪些症状表明血糖控制不好已经恶化? 有时我们只治疗控血糖,定时吃药打胰岛素,但是这种目的具有片面性,以至于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高血糖而不自知,反而让糖尿病越控越严重了。我在这里提醒大家,如果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我们就要提高警惕了,因为我们的血糖已经异常了! 1、血糖居高不下或波动较大。 长期高血糖与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特别是微血管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血糖控制越差,这些并发症出现得越早、也越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血糖波动的危害比持续高血糖更大。就像我们洗澡的时候,水温过高肯定不合适,但一会冷一会热的水温更让人难以忍受。所以,糖友不仅要降糖,更要稳糖。 2、有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腹型肥胖等。与单纯高血糖患者相比,这些心危险因素越多,患者日后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越高,比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3、反复发生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包括重度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综合征、严重感染等等。这些急性并发症反复发作,往往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预示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 许多糖尿病人害怕血糖高,对低血糖反倒不重视。其实,低血糖的危害较之高血糖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次严重低血糖可能造成心肌梗死、脑梗塞,甚至可能威胁糖友的生命,足以使患者一生的降糖努力付之东流。 感染也是严重影响糖友生活质量和寿命的重要因素。因为糖友免疫力降低,容易发生感染,而一旦发生感染,又会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感染和高血糖狼狈为奸,使糖尿病病情进一步恶化。 4、已经出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是否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判断糖尿病病情轻重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糖尿病的主要危害也来自它的各种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等等,是造成糖尿病人致残、死亡的主要原因。到这个时期,病人除了在降糖的同时,还要接受并发症的治疗。 总而言之,对于血糖控制一定要合理、全面、到位,理解降糖的控制标准,达到什么样

2型糖尿病,为何血糖控制目标各不同

同为2型糖尿病,为何血糖控制目标各不同 许多糖友在相互交流之中发现,医生告诉每个人的血糖目标值并不相同,那同样 是2型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每个人的指标不一样呢? 个体化控制目标才是合理的 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3.9~7.2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HbA1c<7.0%。并以此为依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血糖控制目标。 对比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指南将血糖控制目标由一个固定的值修改为一个范围,如空腹血糖在3.9~7.2mmol/L,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修改呢? 这主要是综合考虑高血糖、低血糖对患者造成的影响。由于发生一次低血糖对身体所产生的危害,足以抵消长期严格控制血糖所带来的益处。因此,设定血糖控制目标最关键的原则就是在控制高血糖的同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这也就是为什 么只有个体化的血糖目标对于糖尿病患者才是合理的。 三类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 中青年、病程较短、没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 4.4~6.1mmol/L,餐后血糖<8.0mmol/L,HbA1c<6.5%,尽量使HbA1c<6.0%;胰岛素治疗的非危重患者餐前血糖应尽可能<7.8mmol/L且随机血糖< 10.0mmol/L,HbA1c<7.0%。 此外,如患者病情较轻,通过饮食、运动和服用降糖药物等治疗方式,便可使血 糖控制达标而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这类患者应尽可能使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适当放宽目标的2型糖尿病 1.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可以控制得稍微宽泛一些,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达到一般标准:空腹血糖 6.0~ 7.0mmol/L,餐后2小时 8.0~10.0mmol/L,HbA1c在6.5%~7.0%之间。对那 些80岁以上高龄患者,可以在上述基础上再适当放宽。 2.合并严重并发症 尤其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低血糖所引起的风险远远大于血糖控制不达标所带来的风险,这时首先要考虑减少低血糖对身体造成的严重伤害。应根据个体情况及用药经验,使血糖保持在既不发生低血糖危险又不导致高血糖与脱水的状态,防止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这种情况下,患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与临床护理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与临床护理 导读:本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与临床护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与临床护理 作者:张艳辉 目前,糖尿病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能引起眼、心、肾及血管、神经系统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寿命缩短,病死率高。因此,严格的监测血糖,使血糖长期达标,才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年益寿。糖尿病的治疗需要一系列的综合治疗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病情。血糖监测是综合治疗中的其中一项重要措施,通过血糖监测可以了解病人24 h内动态血糖变化,有效调整治疗方案,使血糖控制达标,避免或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1].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能对病人进行连续72 h血糖监测,可自动监测共864个血糖值,在指导糖尿病治疗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我院内分泌科2009年10月投入使用CGMS,现把使用这项监测的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内分泌科2010年6月—2011年6月行CGMS监测的住院糖尿病病人共53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46岁——72岁,平均59岁;病程6年——17年。

1.2 方法 1.2.1 监测方法:使用仪器为美国美敦力公司生产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首先清洁双手,从冰箱内(0 ℃——8 ℃)取出探头,使其与室温接近(至少放置30 min),检查包装是否在有效期内及是否漏气。打开记录器,检查仪器性能是否完好,校对时间和血糖单位(mmol/L),清除记录器中前一个病人监测信息,设定编号。准备齐全用物至床前,确认病人身份,告知病人做这项监测的目的、意义,使其配合。将探头放置在助针器槽内,向下推动助针器托架,直到听到“卡嗒”的响声,取下探头前端胶布的透明衬纸。病人取平卧位,暴露腹部,在距肚脐5 cm以外作为穿刺点,用75%乙醇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待乙醇挥发后取下针套将助针器(60°)的腿轻置于平铺的皮肤上扣动按钮,植入探头,轻轻向后退出助针器。偏瘦体质病人适当减少植入角度,但不应小于45°。按植入的角度向后缓缓拔出引导针针芯,撕下探头后端胶布的白色衬纸,固定好探头,等待至少5 min 后连接记录器电缆,用透明胶贴覆盖固定探头。开始初始化(INIT)60 min倒计时。初始化结束1 h,测第一个指血值并在5 min内输入记录器。 口服降糖药或应用胰岛素皮下注射者,每日应至少监测4次血糖,即空腹及三餐后2小时血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降糖药量。应用胰岛素泵者,每天需监测8次血糖,即空腹及三餐后,还应测餐前、夜间,以调整剂量。 当近期血糖常常偏高时,应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它们能

血糖控制调整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于2011 年5 月发表了《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 控制目标专家共识》, 建议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即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设定相对合理、因人而异的HbA1c 控制目标, 强调不要因为要求HbA1c 达标或正常化而增加患者低血糖风险, 或使超重和肥胖患者体重增加, 或使患者死亡等风险增加。虽然对住院患者的高血糖管理不可能以HbA1c 为目标, 而是以血糖为目标值, 该共识所提出的按病情分层及个体化原则仍适用。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改变, 住院患者越来越多, 而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 成人住院患者中高血糖较常见, 这些患者的高血糖管理目标制定问题亟待解决。 2009 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 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 联合发布了《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共识》, 针对重症患者和非重症患者提出了相应的血糖控制目标。2011 年美国内科医师协会(ACP) 发表了《住院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管理指南》。这些权威指南与我国住院患者情况不甚一致, 如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住院患者病情轻者比例较高, 甚至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也被收入医院治疗, 住院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较多, 往往为作术前准备等, 因此患者病情差异很大。 实际上不论高血糖还是低血糖, 都可影响住院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为了较合理地解决临床工作者的实际问题,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专家对我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制定了个体化的血糖管理目标。 一、共识要点 (一) 证据等级 参照ADA 的证据等级分级标准, 标注于相应推荐后的括号中。 (二) 住院高血糖诊断标准 患者住院期间任意时点的血浆葡萄糖水平>7.8mmol/L(E 级)。 (三) 高血糖管理总体原则 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 一般情况下不必快速降糖和快速达标; 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血糖不一定要达标;降糖治疗应尽量避免低血糖, 尽量避免超重及肥胖患者体重增加;另一方面, 不能因采用宽松血糖管理而增加感染和高血糖危象的风险。 (四) 血糖控制目标分层 1. 一般控制: 空腹血糖(FBG) 或餐前血糖(PMBG):6~8mmol/L;餐后2h 血糖(2hPBG) 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0mmol/L。 2. 宽松控制:FBG 或PMBG:8~10mmol/L;2hPBG 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2mmol/L, 特殊情况可放宽至1 3.9mmol/L。 3. 严格控制:FBG 或PMBG: 4.4~6.0mmol/L;2hPBG 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6~8mmol/L。 (五) 不同病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的建议 1. 非手术住院患者: (1)新诊断、病程较短、无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65 岁) 糖尿病患者: 若降糖治疗无低血糖及体重增加(超重和肥胖患者) 等不良反应, 且有医疗条件和健康需求, 依从性

持续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张红梅

持续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张红梅 发表时间:2018-05-24T15:31:58.6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5期作者:张红梅1 关晓英2 崔岩华3 [导读] 对糖尿病患者实行健康教育对血糖控制的影响进行观察分析。 张红梅1 关晓英2 崔岩华3 1.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大庆 163312;2.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1; 3.大庆油田东海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411 摘要:目的:对糖尿病患者实行健康教育对血糖控制的影响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将大庆油田总医院接诊的7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实行院内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行持续健康教育。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与餐后两小时血糖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在依从性和健康意识的比较上也同样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持续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其血糖状况,提高患者遵医行为与健康意识。 关键词:持续健康教育;常规护理措施;血糖控制 糖尿病是常见的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之一,近年来,此疾病随着国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呈不断的上升,而因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已严重威胁着国民的身心健康,给患者乃至家庭都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多数患者缺乏疾病的相关知识,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下降[1]。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持续健康教育,对患者的遵医性及血糖控制均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大庆油田总医院接诊的7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20例,年龄49至76岁,平均(47.3±9.8)岁,病程1至12年,平均(6.0±5.1)年。实验组男性14例,女性21例,年龄47至78岁,平均(47.9±8.7)岁,病程1.5至13年,平均(6.5±4.8)年。所有患者都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患者院内常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心理护理:因为长期的疾病困扰给患者生活以及身心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所以对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需进行耐心的疏解,仔细的倾听患者诉说,对其现有的困扰表示理解,并进行合理的疏导和安抚,通过列举成功的治疗案例,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②饮食护理:指导患者有效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合理的搭配饮食,以清淡为主,少量多餐,确保营养供给多样化,禁辛辣、油腻、烟酒等食物,减少盐分、糖分的摄入量,嘱其多食富含纤维素的蔬果,避免便秘情况发生。③运动护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运动方案,主要包含运动项目、强度、次数与时间等。指导患者作循序渐进的运动,管控好运动时间与强度,为避免发生低血糖,选取餐后进行,若运动时发生异常现象,需马上停止运动并作有关治疗。④用药护理: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嘱其不可擅自停药和换药。对需应用胰岛素的患者,教会其正确注射方法及注意事项,同时告知患者各种药物使用后可能会发生的异常反应,以及预防措施。⑤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讲解疾病形成的原因,相关的发病诱因,可能会有怎样的发展,以及经治疗后会有怎样的转归。⑥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时再次告知其各类药物的使用方法与相关注意事项,并叮嘱其按时来院复诊。 1.2.2实验组:在对照组院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验组进行持续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①定期组织健康知识讲座,邀请患者积极倾听;发放疾病相关的知识小册,以提升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定期做好电话回访工作。②出院指导:指导患者与其家属正确测量尿糖与家庭自测血糖的方法,讲解微量血糖仪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血糖管控的标准范围,并让其对测量数据做好记录,回访时做为医生评价血糖控制的依据。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改善情况、遵医嘱执行情况和健康认知情况等进行分析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2检验,检验标准以P<0.05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血糖改善情况、遵医嘱执行情况、健康认知情况等比较上,实验组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2。

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与其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原因死亡率较高相关

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与其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原因死亡率较高相关(Diabetes. 2012 Mar;61(3):708-15. Epub 2012 Feb 7.) 题目:血液透析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情况与心血管死亡率(Glycemic Control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Diabetes.) 以前的观察性研究应用不同方法学对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为由54757例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糖尿病患者(年龄63±13年,男性占51%,非裔美国人占30%,西班牙裔占19%)构成的同时期队列研究,我们探讨了糖化血红蛋白和随机血糖的随时间推移对死亡率的预测能力。与基线糖化血红蛋白为7–7.9%相比(参考),糖化血红蛋白增至8–8.9、9–9.9及≥10%时的校正全因死亡率的危险比(HR)分别为1.06(95%可信区间:1.01~1.12)、1.05(0.99~1.12)和1.19(1.12~1.28),时间-平均糖化血红蛋白的校正全因死亡率的危险比分别为1.11(1.05~1.16)、1.36(1.27~1.45)和1.59(1.46~1.72)。在充分校正的模型中,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7–7.9%范围相比,当时间-平均糖化血红蛋白处于低范围(6–6.9%,HR1.05[95%可信区间为1.01~1.08 ];5–5.9%,1.08 [1.04~1.11]和≤5%,1.35 [1.29~1.42])时,死亡率呈对称性增加。与时间-平均血糖为150–175 mg/d(参考)相比,时间-平均血糖为175–199、200–249、250–299和≥300 mg/d时的校正全因死亡率的危险比分别为1.03(95%可信区间0.99~1.07)、1.14(1.10~1.19)、1.30(1.23~1.37)和1.66(1.56~1.76)。因此,MHD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8%或血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