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考点: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

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知道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补充:1.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2.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

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摘要: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 关键词:实践;认识;辩证关系; 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1.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正是依靠这种中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1.2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Python编程 从入门到实践》第六章 ——字典习题

《Python编程从入门到实践》第六章——字典习题 6-5 创建一个字典,在其中存储三条大河流及其流经的国家,使用循环为每条河流打印一条消息。 rivers = { '尼罗河' : '埃及' '长江': '中国' '亚马逊' : '巴西' } for river country in rivers.items(): print ("The " + str(river) + " runs through " + str(country) + ".") for river in sorted(rivers.keys()): #使用keys() 遍历字典中的所有键 print (river) for country in rivers.values(): #使用value() 遍历字典中的所有值 print (country) 6-1、6-7 使用字典来存储熟人的信息,包括名、姓、年龄和居住的城市。该字典应包含键first_name、last_name、age和city。然后将这字典都存储在一个名为people的列表中,遍历这个列表。 user_0 = { 'first_name': '森' 'last_name': '郭' 'age': '18' 'city': 'Newyork' } user_1 = { 'first_name': '橙' 'last_name': '江' 'age': '16' 'city': 'Peking' }

user_2 = { 'first_name': '熊' 'last_name': '巴索罗米' 'age': '16' 'city': 'Paris' } people = [user_0 user_1 user_2] (#在列表中嵌套字典) for user in people: print(user) 6-2 、6-8 使用一个字典来存储一些人喜欢的数字。请想出5个人的名字,并将这些名字用作字典中的键;并将喜欢的数字作为值存储在字典中,遍历字典。 favorite_numbers = { 'JOKER' : ['6' '1'] (#在字典中嵌套列表) '龙' : '8' '萨博' : ['12' '7' '21'] '红发' : ['2' '7'] '青雉' : '4' } for name numbers in favorite_numbers.items(): if len(numbers) == 1: print ("\n" + name + "'s favorite_numbers is:" ) else: print ("\n" + name + "'s favorite_numbers are:" ) for number in numbers: print ("\t" + number)

实践和认识课后习题

实践和认识课后习题 1、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A发展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 A正确的理论 B实践 C逻辑证明 D经验 3、一切真理都发源与直接经验。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正确观点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错误观点 C唯物主义经验论的错误观点 D机械唯物论的错误观点 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B社会存在 C社会基本矛盾 D社会实践 5、认识的客体是()

A人的观念及其对象 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物 D人的自由创造物 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因为()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证明的 B任何实践手段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手段 C人的实践总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以及同一阶段的不同阶层都有其不同的实践 答案:DBADBC 7、辨析: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错误。这是把知识的来源与获得知识的途径混为一谈,把学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对立起来。 第一,知识或认识从根本上来说来源于实践,但不能说每个人的知识都是直接来源于实践。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看待书本知识和直接经验的关系问题。 第二,一个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但人们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一个人的多数知识来自于间接经验,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没有直接经验就不可能有间接经验。因此,在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同时,又必须重视学习间接经验用于指导实践。

第三,必须把学习间接经验同直接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学习书本知识或他人的直接经验,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才能真正理解,变成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是否可靠完善,也要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检验、补充和发展。 8、辨析,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正确,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实践。其中生产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 第一,生产实践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决定性的因素。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都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第三,生产实践为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第四,生产实践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从而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 通过这一个暑期的实践,我知道学习最重要的还是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就是逼着自己学习,我不能说逼着自己学习没有效率,只能说是效率很低,因为你始终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如果你有兴趣,你就会主动的去学习,效率也比想象中的要高很多,记得自己在教课的时候,一些学生他们对学习根本提不起兴趣,不管你怎样的教,他们就是不学习,当然,这一部分是老师的原因,更大的一部分还是学生自己的原因,毕竟学习的主导还是学生。 在社会上,你仅仅拥有能力还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你还要有一副好的口才,如果你不会说,你就不能很好地向别人展示你自己,就不能很好的得到别人的认可。我记得之前有一位长者跟我说过一句话,做人要圆滑,但是不能狡猾。经过这一个暑期的实践,自己对这一句话也有了深刻的理解,每个人都是自私的,特别是对于经理和员工这样的关系,不管经理给员工多好的待遇,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基础的,没有了利益,之间就不存在任何的联系,员工不过就是人家的赚钱工具罢了,说到这,不禁让自己觉得社会的某些面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公平,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 短短的一个月,自己学到了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体会

到的不仅是辛酸,更多的是自己的稚嫩,不成熟。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现在的自己还什么都不是,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不仅仅是局限于学校的,还有社会上的,在学校里,自己要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知识,在课外,自己要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内涵,让自己从内到外变得成熟起来。学校就像是一把伞,如果不出去伞外看一下,你永远不知道外面是晴天还是阴天,更不知道你自己出去伞后会遇到怎样的事?转眼间,自己已经大三了,不经意间才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带着稚气的自己了,在这最关键的一年里,自己应该多做些什么呢?一个劲的学习,还是外出多做些实践呢?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知识,还有结合自己的专业课多了解外面跟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动态,真真正正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竞争中突出自已,在表现中凸显自己!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单选】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表明() 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实践才能获得 B、一切认识归根结底是从实践中获得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A项表述错误,获得认识可以是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直接的认识来自于自身的直接实践,而间接获得的认识,是前人通过其实践而总结归纳出来的,不需要我们再亲自去直接实践。C项表述错误,因为虽然人们可以有间接认识,但归根结底来源于某些人的直接实践产生的认识。 D项说法过于绝对 扩展资料: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的认识是以客观世界的事物为对象的,但是只有那些被人的实践活动所指向的事物,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也就是说,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取决于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水平。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客体是认识的对象和内容,单是客体本身不能形成的认识。主体的自觉能够性,是导致认识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仅有主体的能动性也不会产生认识。只有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实践中,认识才会产生。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的感官才能同客体接触,使客观事物及现象反映到人的头脑来;也只有通过实践,主体同客体反复相互作用,才能使客体的各种本质特征逐渐暴露出来,为主体所把握。 所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都是从实践得到的。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的实践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的现象、性质和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各们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地认识了人与人的关系,认识了社会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从而形成了各门社会科学。哲学则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归根结底,也是来源于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这并不排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事实上对于一个人来说,由于实践范围的有限性,由于客观世界的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因此就不能事事直接实践。人类认识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一个人没有必要事事实践。一个人的多数是通过学习间接经验获得的。但对我为间接经验,对他人或前人来讲仍是直接经验。就认识总体来讲,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之源,间接经验是认识之流。所以,我们既要认真读书,努力学习间接经验,又要积极参加实践。

实践与认识

“实践、认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命题,而“认识、实践、认识”的命题,由于 它把人的认识源泉归结为精神,陷入了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这两个命题是对立的。毫无疑问,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是,这个结论却是笼统的、粗略的,容易使人产生错觉, 甚至可能曲解原意。深入考察人的认识过程,就会发现“认识、实践、认识”的唯心主义性质是有条件的,“实践、认识、实践”也只有从人的认识过程最终意义上说才是唯物辩证的。否则,就可能对这两个命题作绝对化理解,其结果必然陷入机械论。这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命题,至少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理解才是正确的。第一,这个命题讲 的是人类认识的全过程,也就是说从人类认识能力发展的无限性的意义上来论述的,而不是 笔者认为,人类认识的具体过程的程序,大体上可划分为四段。即“确认问题,选定目 标—搜集解决问题达到目标的感性材料—对感性材料加工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案实施、目标实现。”认识过程结束。人的认识是个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什 么、为什么认识它,认识它的意义与应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这是认识之前就应该明确的。所 以具体的认识过程必须以确定认识题目与认识目标为起点。认识题目确定之后,为了实现目标,首先进行感性材料的准备。材料搜集可以通过文献资料调查的途径,也可以通过实践的 途径进行。在占有了一定的感性材料之后,对材料进行分析,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行方案,并对各方案评估,选择出最佳方案。将最佳方案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实现认识 的目标。在整个认识过程中,`认识、实践、认识’的模式与“实践、认识、实践,的模式 交织在一起,甚至融汇在一起。·显然,把认识的具体过程简单地划分为“认识、实践、认识”或.实践、认识、实践”, 就会把县体过程的复杂性抹掉。 中国文化在实践与认识关系问题上的特点,既是优点,又是缺点,其所以是优点,因为它们拥有部分真理;说 它们是缺点,因为它们有片面性。本文试谈三点看法。 第一,中国文化主张知行合一。而中国文化所说的知行合一,实际上是强调知行合一的实践性,忽视认识本 身。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学习是为了实践,学习就是学习实践,他强调的是学以致用,身体力行,学而优则做。 如此处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中国形成传统。知行合一说有合理的一面,即包含了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但它相对忽视了实践与认识的区分,以实践吞并、淹没了认识,则是片面的。重视实践是优点,但因重视实践而忽视认识,否认认识在人类文化中的相对独立的地位,急功近利,要求任何研究都要立竿见影,轻视系统研究,优点就转化成了缺点,这在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是有教训的。如,尽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辉煌,但在中国直到“文化大革命”的几千年历史中没有一门基础学科是中国人建立的。而在国外,在古希腊时代,一些基础学科就已基本建立,在近代更是纷纷建立了基础科学群。又如,认为对实践的价值怎么估计也不会太高的极端实践主义仍大有市场。真理夸大一步就会走向反面,把实践极端化以致否定认识的相对独立地位和不可替代作用,对改革开放是不利的。人的实践活动同动物适应环境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由人的认识来指导的这个认识的科学性愈高,实践成功的可能性愈大,实践的效果也愈大;认识愈深人,愈系统,实践的效益也愈高。因此,决不可以因重实践而轻认识,忽视那些似乎没有实用价值的基础学科的系统研究。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间题,我们应予以恰如其分的论述。我们当然要自觉地使实践与认识统一起来,但统一以二者的区分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专题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 实践的特征,实践和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1.实践的特征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的活动,并且是同特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变化发展的。 2.实践和认识 Ⅰ、内容: 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要确定,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课题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认识的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④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只能由实践的客观效果来检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另一方面,认识也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Ⅱ、要求:要正确处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在实践中成材的关系。 3.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Ⅰ、内容: 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的一定的体系。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科学理论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预见未来,帮助人们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历史进程;能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和有效行动的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Ⅱ、要求: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实现其指导作用,也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即改造自然界与社会;也改造主观世界,即改善和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不断调整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为社会服务中积极贡献,实现人生价值,不断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做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基础知识】 Ⅰ、基本概念 1.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 3.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4.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Ⅱ、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txt心若无尘,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我曾经喜欢过你,现在我依然爱你希望月亮照得到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的笑容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

有限元分析—ANSYS13 0从入门到实战

有限元分析—ANSYS13 0从入门到实战- 1 - 本书是针对现有的ANSYS图书实例单一工程背景不强重操作少原理的现状特以ANSYS13.0为平台撰写的一部从入门到精通的实用自学和提高教程。全面介绍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基础、有限元分析流程、实体建模、网格划分、施加载荷、求解、通用后处理、时间历程后处理、静力学分析、结构动力学分析、结构非线性分析、复合材料分析断裂力学分析热力学分析、边坡稳定性分析、界面开裂分析、衬垫连接分析、齿轮分析、转子动力学分析、焊接过程、优化设计、拓扑优化、疲劳分析、自适应网格分析和可靠性分析等内容。围绕ANSYS软件的功能讲解书中给出了大量具有工程背景的实例详细讲解热门问题如冲压回弹分析J积分计算、螺栓衬垫法兰盘连接分析齿轮动态接触分析焊接残余热应力分析等实例。本书具有以下特点语言通俗易懂逻辑严密深入浅出。切实从读者学习和使用的实际出发安排章节顺序和内容。图文并茂。讲述过程中结合大量分析实例力求易于理解并方便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使用。本书配套光盘提供了共22个实例的视频教程和ANSYS实例文件。本书不仅适合高等学校理工类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学习ANSYS 13.0有限元分析软件的教材还可供从事结构分析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同时书中提供的大量实例也可供高级用户参考。第1章绪论 1.1有限单元法基本概念有限单元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连续的求解区域离散为一组有限个、且按一定方式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单元的组合体。由于单元能按不同的联结方式进行组合且单元本身又可以有不同形状因此可以对复杂的模型进行求解。有限单元法作为数值分析方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利用在每一个单元内假设的近似函数来分片地表示全求解域上待求的未知场函数。单元内的近似函数通常由未知场函数或其导数在单元的各个节点的数值和其插值函数来表达。这样一来一个问题的有限元分析中未知场函数或及其导数在各个节点上的数值就成为新的未知量从而使一个连续的无限自由度间题变成离散的有限自

由实践到认识教案

第一节由实践到认识教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节,知道了一切认识都是从社会实践中得了的,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有两种形式,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第九章我们要学习的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犹有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一个过程。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第一个阶段——由实践到认识。 第一节由实践到认识 列宁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由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生动的直观”实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感性认识,而“抽象的思维”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性认识。那么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他们的含义、形式、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系统学习一下这些内容。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感性认识 (一)感性认识 1.含义:感性认识属于认识的初级形式(感性认识的低位,是认识的初级也就是低级形式, 而不是高级形式),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手等)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的表面现象(事物表面的可以通过感觉器官直接观测到的外在现象而不是本质)的认识。 Eg:对于感性认识的含义呢,大家应该不是很难理解,比如,我吃了一个西瓜,味道很甜(味觉),于是我说西瓜是甜的。再比如,今天听了一首周杰伦的《千里之外》感觉不错,于是我说周杰伦的歌很好听。 通过感性认识的含义我们了解到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那么它是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呢?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感性认识的形式。 2.形式: (1)感觉:是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应。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其中一个就可以,而不是全部。视觉反映的是事物的颜色、形状;听觉反映的是事物的声音,味觉反映的是事物的味道,嗅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气味等等。 Eg:这有一个苹果,看起来是红色的,圆的;摸起来是滑的,闻起来是香的,尝起来是甜的。对于这些特征的其中任何一个就是感觉,而不是全部。 (2)知觉:是对事物各种感觉(而不是个别特性或是多个感觉中的一种)的综合,形成对整个事物具体(是具体的、有形体的、可感知的,而不是抽象的)感性的形象\。Eg:还是刚才苹果的例些感觉综合起来,便是我们对子,看起来是红色的,圆的;摸起来是滑的,闻起来是香的,尝起来是甜的。把这些感觉综合起来才是我们对于苹果的知觉,其

试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试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关于人的认识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的要素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存在,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从内容上看,实践可分为: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虚拟实践。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具有再现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和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特征。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的思维再现。能动的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知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是: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再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 浅谈“实践” 在十几周的马克思原理哲学的学习之后,经过一些书籍查询及思考,对于从高中开始学习的实践有了一些新的见解及心得。 首先最重要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Xsteel实例教程3天从入门到实战

前言 《3天从入门到实战 TEKLA实例教程》是一本专为钢结构深化设计人员学习TEKLA软件而编写的教材。书中的命令顺序和时间安排经多次培训检验,创造性的采用了具有代表性的轻型门式刚架和多层框架在进行实际深化过程时的操作步骤来逐一调用和讲解各个命令,真正意义上的达到和实现了即学即用的学习目的。 本书以学习时间为单元进行编排,大致如下:第一天主要进行门钢刚架的搭建;第二天上午完成门钢刚架的次结构,下午完成多层框架的模型搭建;第三天学习编号和生成、编辑、输出图纸。 通过本教程一步一步的操作,由于此过程与实际深化操作过程和步骤基本吻合,循序渐进,所以更能培养初学者学习和掌握TEKLA软件的信心,使枯燥的命令讲解随着实际模型在电脑中的逐步完善而变得成就感十足,对以后实际工作流程和控制也更具有针对性。 最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包括附录和多媒体配书光盘一张。附录位于本书的最后,内容包括作者多年设置使用的TEKLA快捷键说明,深化设计流程;光盘里含有本书的实例文件和TEKLA快捷键文件及使用说明。 现在,书已经在手中打开,是时候打开电脑进行实战了。。。。。。 手写体签名 2009年5月10日于上海 万事开头 关于TEKLA STRUCTURE软件的优点和介绍在此就不费篇章了,如果你是刚加入到钢结构深化设计队伍行列或者对它还不了解,请先去BAIDU一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想必大家在学习和摸索TEKLA软件的过程中已经耗费了不少精力,有时候腾出时间想静心下来掌握这个软件工具,但是受挫于此起彼伏的各个问题阻碍,一直进展不顺;或费时费力从网络上收集下载到许多学习资料和各个问题,但是多如蜂窝乱如麻,一点也不系统,无从着手。。。。。。 本例所选用的门式刚架为[《03G102》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出版]第一个实例。建议大家自备此书,其中里面的诸多内容对于深化设计的理解和深度控制很有建设性。 别担心,请相信本书,相信自己,Let’s Begine。。。。。。 1.S.1 打开程序界面 首先需要打开TEKLA软件界面,开始 | 所有程序 | Tekla Structures 14.0,[denglujiemian001]点击Tekla Structures 14.0 China,如所做工程需要使用,仅仅是为了工作环境进行区分,会有库文件等设置上的区别。 弹出Tekla Structures 登录对话框,[denglujiemian002]需要选择指定一个登录的操作模式,如果主要的工作是进行钢结构深化设计,则在下拉框里选择钢结构深化。[denglujiemian003]打开了软件界面应该如图所示:[denglujiemian004] 打开之后许多菜单命令和工具栏图标均为灰色,点击无反应,这是因为还没有建立一个模型,无法激活使用。 下面通过新建一个模型来开始调用和配置的软件操作界面,可以通过以下3种方式进行新建一个模型:1:点击菜单上的文件 | 新建…弹出新建对话框。[xingjian001] 2:单击工具栏的新建图标弹出新建对话框。[xingjian002] 3:直接使用快捷键Ctrl+N弹出新建对话框。 弹出对话框如图所示。[xingjian003] 保存在:是指所新建的模型放置路径,默认情况下存放在TEKLA安装路径的TeklaStructuresModels文件夹下; 在模型名称处输入工程名字,在这里输入“MenGang”,当然也可以输入汉字,例如:门刚。 模型模板默认为[None],实际上对于我们初次使用Tekla,我们并不需要使用模型模板;如果。。。。 模型类型里需要指定是单用户或多用户,一般来说,如果一个项目工作量很小,在一个时间段里只需要一个人进行单独操作,那么选择单用户进入,如果选择多用户,请输入服务器名称,此时需输入打开SEVER 的机器的IP号,例如:192.168.0.108。更多关于多用户的相关知识将在以后说明补充。 点击确认按纽后打开的界面应该如图所示。[moxing001]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 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 …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4.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分析和综合 D.总结和概括 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 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实践和认识√ 本次练习有19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10题。 1.人们认识的起点是()。 A、客观事物 B、社会意识 C、感觉 D、理性认识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2.实践是指()。 A、人们主观的活动 B、人们的一切运动 C、人们改造、保护和恢复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D、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大学的研究严重脱离社会的需要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和目的 C、科学发展具有独立的一面 D、人类实践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4.概念、判断、推理是()。 A、个体意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5.感觉、知觉、表象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6.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会导致()。 A、诡辩论 B、经验论 C、唯物主义 D、不可知论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7.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会导致()。 A、唯物主义 B、相对主义 C、不可知论 D、唯理论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8.“从认识过程的程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这体现了认识论的()。 A、唯物主义思想 B、唯心主义思想 C、辩证法思想 D、经验论思想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9.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共同特点是()。 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 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D、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学习阶段(5天从入门到实战)

Sketchup ----------------------------------------------------------------------------------------------------------------------学习阶段(5天从入门到实战) ---------------------------------------------------------------------------------------------------------------------- 第1天上午成功开始——认识SketchUp 1A.1快速上手 1A.1.1加载快捷键 1A.1.2设置SketchUp工作界面 1A.1.3SketchUp所需的硬件配置 1A.1.4了解SketchUp表现风格 1A.2内容详解 1A.2.1安装与启动 1A.2.2SketchUp界面介绍 1A.2.3SketChUp工具栏介绍 1A.2.4SketchUp菜单栏介绍 1A.2.5显示风格设置 1A.2.6 SketChUp场景设置 1A.2.7SketchUp系统设置 1A.2.8SketchUp工作原理 第1天下午良好开端——迅速生成建筑体块 1B.1快速上手 1B.1.1明确任务 1B.1.2建筑基地 1B.1.3确定平面 1B.1.4形成建筑体块 1B.1.5不同的表现风格 1B.1.6方案B 1B.1.7练习参考 1B.2内容详解 1B.2.1绘图工具(一)(Line、Rectangle、Arc、Circle) 1B.2.2常用工具(Select、EraSer) 1B.2.3推拉工具(PuSh/Pull) 1B.2.4相机工具(Orbit、Pan、Zoom、Zoom Extents、Previous、Next、Zoom Window) 1B.2.5文件管理 第2天上午充满自信——拔地而起的高楼 2A.1快速上手 2A.1.1主要建筑体块 2A.1.2主要建筑构件 2A.1.3细化建筑构件 2A.1.4查缺补漏 2A.1.5赋予材质颜色 2A.2内容详解 2A.2.1编辑工具(Move、Rotate、Scale、Offset) 2A.2.2组件(Component)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