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诚如陈振明老师指出的“当今社会科学在经历了长期的专业化分化和初步交叉、融合之后,已大踏步地向杂交、综合和整体化方向发展”(陈正明,1999),但是作为公共管理学的主流研究模式——实证研究模式——将不会随着这种整体化趋势的发展而被彻底转变,与之相伴的是诠释研究和批判性研究成果的不断累积和丰富。本报告此节将以上述的三种研究模式、以及达尔所提出的“公共行政科学的三个问题”为视角而简单探讨公共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一)三种研究模式

1986年,美国公共行政学者怀特(Jay·D·White)在《公共行政评论》杂志发表《公共行政的知识增长》一文指出公共行政学研究有解释性研究(positive,即实证研究)、诠释性研究(interpretive)和批判性研究(critical)等三种研究模式。

1、解释性研究

解释性研究属于“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逻辑和方法论都有着深远影响的实证主义哲学传统”,试图构建解释和预测自然和社会事件的理论框架。一般来说,自然科学和主流社会科学都是典型的解释性研究,遵循解释的演绎模式和归纳模式。

实证研究在公共管理(行政)学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地位,至本世纪初,实证研究仍然在公共管理学扮演重要角色。国内有学者总结了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并认为交易费用研究、委托-代理理论、哈默尔和古德塞尔关于官僚制度的争论、街头官僚理论、官僚重塑模型、公共管理中的领导、新公共管理、公共预算理论均以实证研究为主,这些模式将会继续在公共管理(行政)学领域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今,交易费用研究备受推崇,威廉姆森和奥斯特罗姆于2009年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进一步激发了交易成本研究的热情,该领域已经吸引了许多公共选择学者的注意,如奥斯特罗姆夫妇。以威廉姆森、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为代表的学者,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深入研究公共管理(行政)学的相关问题。

与交易费用研究一样,公共行政(管理)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也源于经济学,90年代之后,获得长足进步。委托-代理理论与交易费用研究、官僚研究存在一定重合,但侧重不同。之前的官僚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和规范分析,经常运用定性的评估,而委托-代理理论在更加抽象的水平上,运用统计分析和实验方法检验相关假设。不仅如此,公共行政学的委托-代理理论还发展了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更多地强调层级制结构、政治制度设计的作用,有助于加强公共行政学的制度分析研究。需要指出的是,威廉姆森将复杂多变的经济关系简化为合同,委托代理理论则将其简化为委托代理关系,这种简化如果在经济领域尚算合理的话,那么将其运用于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政府官僚制机构又有多大的适用性?这是需要理论家们深入反思的问题。

哈默尔和古德塞尔关于官僚制度的争论、街头官僚理论、官僚重塑模型都是以官僚制和官僚人员为核心进行的讨论。官僚制及相关问题一直是公共行政学、管理学甚至社会学研究的重点。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哈默尔和古德塞尔关于官僚制度的争论、街头官僚理论、官僚重塑模型一方面是对韦伯理论的深化和细化,另一方面,也是试图解决韦伯指出的难题。在未来,官僚制依然会是公共行政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经济学研究路径依然会位居主流,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变迁,韦伯式的传统官僚制存在的社会现实基础将会逐步消解,工具理性将会与价值理性相互融合,人性和理性将会真正融合。

新公共管理理论,最大的特征在于借鉴经济学、管理学的理念和工具,尤其是主张运用私人企业的管理方式来提高公共组织或部门的工作效率。在未来,学科交叉背景下的相互借鉴会一直持续下去,公共行政(管理)学运用实证方法研究领导等问题将日益细致,并必然会与官僚研究、委托-代理理论相结合,预期在这方面也会继续发展。

预算理论作为公共管理(行政)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实证色彩浓厚。预算是关于政府研究的重中之重。如今,学术界对预算的内涵已经达成了基本的共识:“通过技术性约束和政策,预算与社会和环境能够有效联系起来;预算理论可以理解成‘预算是一个决策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关于预算的理论尚显零碎,需要进一步将其完整化和系统化。

诚然,公共利益是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基础,这一点在传统公共行政学中是一个默认的前提,并且这一前提的真伪随着实证研究方法的发展而不断受到检验。

2、诠释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

诠释性研究也叫解释性研究。是探讨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机制的研究,通过解释性研究才能获得对心理本质的认识,同时也能为干预心理发展过程提供的理论指导。诠释性研究以一定的命题或假设为前提,运用演绎方法探讨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的研究类型。它的主要目标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批判性研究则是现象学传统及批判性社会理论的一部分,“试图改变人们的信仰和行为,希望通过使人们认识到信仰和行为的无意识因素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需求。”该研究遵循的是自我反省的逻辑,登哈特与怀特1982年将其概括为:“联系某一物体、人或社会情境来思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举例来讲,“精神分析和新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批评”,以及登哈特的公共组织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即属于批判性研究。

马骏和叶娟丽于2004年出版的《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前沿》中,戴蒙德的精神分析组织理论、登哈特的研究、亚当斯和巴尔佛的《揭开行政之恶》、女权主义批判理论、公共行政学的混沌理论研究,都属于诠释研究和批判研究的行列。

戴蒙德借鉴弗洛伊德《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发展出精神分析的组织理论,显然这是一种诠释性组织理论。该理论对建立于理性假设基础上的组织理论具有警示作用,但弗洛伊德对人的非理性的过度强调,显然也有不恰当之处。笔者认为,公共行政学应该借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但同时也应意识到其理论的局限性,将眼光放宽至第三势力心理学等其他流派,这样会有助于形成更加全面合理的交叉研究成果。

至于登哈特的批判理论,《公共组织理论》的开篇即引用了卡尔·马克思、弗洛伊德和

马克斯·韦伯作为理论基础。登哈特的批判理论是对他们三人理论的深化和发展,理性与人性的冲突,是所有组织理论永恒的共同主题,相信这方面仍会不断有作品问世。

相比于登哈特的著作,笔者认为亚当斯和巴尔佛的《揭开行政之恶》要单薄一些,论证并不严密。《揭开行政之恶》的批判,对准的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中立”原则。

史迪佛斯(Camilla Stivers)的《公共行政中的性别形象》,是公共行政学中女权主义批判理论的代表作。她分析了一系列女性进入公共机构的障碍,描绘了官僚的形象与妇女的形象之间的冲突,进而从性别角度对行政国家的合法性提出质疑。然而,正如詹尼(Lisa Zanetti)所言,“批判理论牺牲了实践,过于强调其理论的成分,……公共行政的批判理论还没有有效地将理论与制度研究实践联系起来。(马骏,叶娟丽,2004)”笔者认为,女权主义在未来将会发出更强烈的声音。

“社会科学研究向来就有一个基本的趋向,即总是从自然科学借用有关概念、方法或范式。”道格拉斯·基尔受物理学中的混沌理论启发,对公共行政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修正,主张“应避免通过控制来进行管理,建议倡导一种新的管理哲学。”的确,牛顿力学的假设,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共行政的传统理论;混沌理论的假设,影响着公共行政的后现代理论。但不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是混沌理论,都并非是对牛顿理论的否定,而是将其限定在了一定范围,在该范围之内,牛顿力学是适用的,在此范围之外,则以相对论或混沌理论为依据。

(二)达尔关于公共管理(行政)学的三个问题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达尔于1947年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我们与一门公共行政科学还相距甚远。公共行政科学是不可能的,除非(1)规范价值的地位被清楚地确立了;(2)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人性得到了更好的理解,且人的行为更具有可预测性;(3)有一批比较研究,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能发现超越过节和特定历史经验的原则和通则。”达尔的论断道出了公共(管理)行政学想要成为一门真正的社会科学的前提性条件。与此同时,达尔还指出了推进公共行政学向前发展以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的路径图。笔者本节内容依据达尔所提供的理论框架预测公共行政(管理)学发展的趋势。

1、规范价值

(1)学界辨析

在达尔提出关于公共行政学转变为公共行政科学的三个前提性条件的论断之后的70多年时间里,公共行政文献里关于价值的研究日渐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在在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都能发现价值研究的重要性。个人层面的研究考察了价值在影响公共雇员行为以及决策方面所扮演的重要地位,而集体层面的研究则考察了能够引导集体行为并有助于界定公共利益的价值观念。鉴于达尔已经讨论了个人行为和社会文化因素与规范价值之间的细微差别,笔者本节内容将主要聚焦于规范价值,因为它与公共产品和服务有关。

当我们在思考价值观念在政府政策和项目的制定、执行和评估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的重要

作用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回应达尔吁求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相较于公共行政管理近来只关注效率(efficiency)和效果(effectiveness),公共行政学者和实务者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公共组织拥有由竞争性价值观念所造成的多样的、冲突的目标,尽管这同样有效(Jorgensen & Bozeman 2007;Nabatchi 2012)。一个人甚至可以认为除了效率(efficiency)和效果(effectiveness)之外,公共行政领域(学科)普遍接受了价值的存在意义及重要性作用。Rosenbloom在1983年发文慨括了多元冲突价值观念的政治的、历史的和法律的基础,他的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公共行政评论》最富影响力的文章之一,同时也为最受欢迎的导论性的公共行政教材奠定了基础。我们也发现对诸如不以目标为中心的价值观(nonmission-based values)(Rosenbloom 2007)或者情境结果(Wilson 1989)这类问题的关注正在成为许多文献里面讨论的焦点,而这些文献以前更多的是关注效率和效果。比方说,有些研究已经不满足于考察领导力对效率和效能的影响,他们也研究领导对道德行为的影响,这种道德行为更多地是与诸如正直、公开性和责任之类的价值观有紧密联系(Hassan,Wright,&Yukl 2014)。其他的一些研究运用基于使命的效率和效果等方式来评估建立社会公正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Meier&Nicholson-Crotty 2006)。近来其他的实证证据也强调价值研究的重要性,这些证据通过指出管理者在结果或者程序问责机制上的偏好不仅仅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且被评估的绩效是否注重公平或者效率也对这种偏好产生影响(Tetlock et )。

(2)现在的假定和未来的趋势

虽然有关公共价值重要性的研究文献在数量上有显著的增长,但是学术界在如何界定、识别以及如何给这些价值观进行优先排序等问题上还尚未达成一致(Moynihan et ;Nabatchi 2012),或者人们对这些价值观念在研究和实践当中的范围和广度的认识程度上也未达成一致(Meier 1997)。一项文献的目录分析确认了有超过500种不同的公共价值观(Van der Wal et ),此外,试图对这些价值观进行分类以及建立价值等级体系的努力也未能获得成功(Witesman & Walters 2015)。结果,人们将这些文献打上了“碎片化和分散化”的标签,并认为它们不太可能为预测和引导人类行动的理论提供聚焦点(Rutgers 2015)。

虽然学术界对界定、识别价值观以及给价值观进行优先排序等问题没有达成共识,这限制了我们指导行为的能力,尽管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价值观念的研究没有价值或作用。在“如果我们对目的和规范性的考虑不断加以明确,公共行政学最后可能成为公共行政科学”这一论断上,达尔仅仅是吁求价值认知,而没有吁求价值共识或者价值决议。事实上,达致价值共识的无能为力使得价值研究更加重要,因为它促进了对于利益冲突的讨论,这使得学者、实务者和市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衡量特定政府行为的潜在成本和收益(Rutgers 2015)。例如,即便人们对重要公共价值观念(公平,公开性,隐私,自由和法定程序)有着愈来愈强的认知,还是有许多人担心效率和效用的价值观念仍旧主导着许多绩效管理的经验研究和实践运动(Moynihan et )。由于这些担忧的存在,一些人建议利用安全设施的改进和发展(如有影响力的报告和绩效评估)来展示政府政策的巨大影响力以及民主-法制价值观的实践(Rosenbloom 2007)。这样的论断不仅强调潜在危险,而且还倡导在各种冲突的价值观念之间保持更好的平衡。

学者们继续呼吁更多的实证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价值本身(Wiliams & Shearer 2011),但是还是有不少人担忧价值研究会受到渴望成功的偏见(Van der Wal,Nabatchi,&de Graaf 2015),他们担心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对开发和检验经验上可检测的命题的更多的强调。通过这种方式,价值研究将会有许多有前景的发展趋势。例如,未来关于价值观念的研究或许能

够有助于使推荐准则生效,这些准则主要是关于公共参与何时能够被用于识别、理解并解决价值冲突,以及公共参与是如何被用于识别、理解并解决价值冲突这两个问题的(Nabatchi 2012)。其他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理解公共价值观念如何影响个人和政策偏好以及行为。尽管建立一套普遍的价值观念有点困难,但是有研究认为个人可以从这些价值观念中提取一部分去建立个人的价值等级体系,通过这种价值等级体系能够预测他们的政策偏好(Witesman &Walters 2015)。其他的研究则强调价值影响绩效评估过程的方式(Tetlock et )。虽然实证研究不能解决关于不同价值观念重要性的内在规范性问题,但是它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论争和决定。这些论争和决定是通过考察:1)对何种价值观念的考虑是重要的,2)它们怎样才能被最好地测量,以及3)每一种价值观念的重要性程度在不同选区变化的影响条件是什么的过程中获得的。

2、人类行为

(1)学界辨析

达尔提出的第二个关于公共行政学成为一门真正科学的条件是公共行政学必须源于且有助于理解人类行为。人类行为研究的重要性不会必然与行政管理及其追寻的普遍原则相冲突。然而,已有的研究已经注意到了人类行为里面存在的冲突。达尔认为认为人类行为是多变的,并且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人类行为的多变性以及内在的非理性状态有可能使优化组织和任务结构的努力遭受挫折。幸运的是,如同达尔所关注的价值问题一样,公共行政学领域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们能较好地认识到建立行为普遍性原则的困难,此外,人们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以帮助理解难以建立行为普遍性法则的条件。

这么多年来,公共行政学领域之所以不断提及认识人类行为普遍法则的重要性,是因为这种法则与政府行为和绩效有关。然而,如果这些主张没有被压制,可能已经通过相关研究重新展示出了勃勃生机。比如,公共服务动机(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研究。在《公共行政评论》25年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中,Perry 和Wise对政府雇员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许多具有普遍性价值的结论,文章认为政府雇员行为已被视作公共行政学研究的主要灵感之源(Perry,Hondeghem,&Wise 2010)。Perry和Wise认为公共服务动机是“主要地和独特地回应公共机构和组织合理目的的倾向(Perry&Wise 1990)”,他们假设拥有更强公共服务动机的人:1)更有更可能去政府工作,2)更有更能在政府工作中表现更为优异,3)外部的或者金钱的激励对他们作用较小。尽管这些假设对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的内容和兴趣有重要的指引作用,然而,近期的实证证据和理论的发展不再支持“公共服务动机总是对政府雇员行为有良好影响和作用”的论断。研究发现并非总是增加个人投身公共事业的可能性(Kjeldsen 2014;Wright &Christensen 2010),这种发现主要是鉴于1)公共服务动机不再是选择工作额唯一考虑因素,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2)公共区域(或组织)的工作特点并不能符合这些动机的要求。类似地,公共服务动机之所以能在政府雇员个人绩效方面获得预期收效,现在被认为是因为基于雇员对其工作所固有的充分的“亲社会(prosocial)1”影响和重要性的认识所导致的(Wright,Hassan,&Christensen,forthcoming)。其他的研究没有找到连续性的有效证据来证明公共雇员在公共部门里对外部性激励(金钱)的重视程度要低于他们在私人领域相对应的程度(Bullock,Stritch,&Rainey 2015)。这些证据也不能证明“如果个体重视收入,那么就能够预测其期望或者最

1笔者将其理解为亲社会行为(利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

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一般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终成为政府雇员”这一论断的真假(Lewis &Frank 2002)。当这项工作说明了现有的研究是如何挑战(质疑)宽泛的、普遍的行为准则之时,阐释这项研究所主张的有益于我们通过认识人类行为条件以更好例假人类行为的观点也是同等重要的。这个条件就是:何种公共服务动机是更多地(或更少地)有助于招募政府雇员、维系和激励政府雇员行为(Perry,Hondeghem& Wise 2010)。

对公共行政有着特殊兴趣的学者和实务者而言,在其他的研究领域也能找到关于寻求人类普遍行为法则的过程中对个体差异的重要性的阐述和说明。比如说,关于典型官僚体制的研究,就是基于一种潜在的假设:公共雇员越多地代表其所服务的群体,他们就能更好地代表和服务于这些群体的利益。尽管这对关注社会平等的许多公共行政学者而言是一个富有内在吸引力的论断,但是支持这个论断的证据已经相互融合,这些证据表明典型官僚制不会通过它自身保证公正的公共服务供给。这些研究发现不但不否认典型官僚制的重要性,甚至它还强调识别一些或多或少有影响力的条件的必要性。因此,人们对于如何界定如何界定冲突的社会身份、组织的社会化以及程序上的约束有更多的理解,甚至彻底转变了对典型官僚制预期收益的认知(Naff &Capers 2014)。

当把这些研究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成果把公共行政学所取得的进步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置于一个更好的研究视角。一方面,它们支持达尔关于“个体差异阻碍构建简单而又普遍的公共行政法则的能力的培养”这一论断。个体之间的差异不仅存在于他们的价值观以及导出他们行为的身份上,还存在于他们如何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之上。另一方面,这些相同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当中个体差异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这些研究结论也有利于培养我们研究人类行为的能力。即使个体差异不利于建立广泛而又普遍的行为法则,然而人类行为是可以预测的,尽管它们非常复杂且形式多样。尽管我们难以预测甚至难以理解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和所为,但是我们可以预测相同(相似)环境之下的且具有相似性格特征的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2)现在的假定和未来的趋势

虽然公共行政学研究展示了一种对人类行为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知,但是我们在这个方面要做的事仍旧还有许多。举个例子,达尔在谈及理解人类行为时多次重复提到“性格作用(the role of personality)”这一术语,然而,学术界却很少对这个词进行讨论。诚然,这也许是因为达尔在展示一系列个人因素(包括感知和态度)的过程中广泛地使用了这个术语,然而即便如此,还是有大量证据表明性格(狭义地定义为一个人内在的认知模式和情感模式)会影响他(她)的感知、态度和行为(Fleeson & Gallagher 2009)。然而现实的发文情况却不甚乐观,现有的发表在《公共行政评论》上面的有关于性格研究的文章不仅数量十分有限,而且还经常没有吸收运用当下合理的诸如“五因素分析模型(five-factor model)1”的性格分析框架(Cooper et )。正如达尔在70年前所言,公共行政学领域的发展将会受益于有关性格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能够更好地了解那些通过吸收、运用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开发的研究成果和理论。

第二个令人感到忧心的假设是越来越多的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性格特征、条件和行为作为有利因素将会产生越来越高的预期产值。换言之,如果有一些预期结果是好的,那么人们将会期望更好的愿景(人性贪婪)。这种在组织行为里的一般性假设正在遭受越来越多的质疑

1人格结构中的五个因素后来被称为“大五”(big five),强调该人格模型中每一维度的广泛性。这五个维度因素是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和认真性(C)。

和挑战(Pierce &Aguinis 2013)。有研究已经发现诸如勤劳或者经验丰富之类的个人特征的有益影响发生了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个人特征的影响不再连续地产生积极作用或者其现实作用与人们的期望之间产生了落差。对公共行政学未来发展的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将推动公共行政学向前发展。例如,有证据显示一般的领导实践(commonly touted leadership practice)(Ames&Flynn 2007)或有组织的公民行为并不总是有益的。同样,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对未来发展的深层次认识对公共服务动机也有类似影响。例如,当政府雇员公共服务动机增强时,他对工作压力、失望或不满的感受就会明显增强。

最后一个假设是态度、感知和自述式行为1(self-reported behavior)是人类行为的优秀替代品,这个假定可能会被人们质疑从而促进公共行政学的发展。现在,我们关于人类行为的的许多理解都是源于对公共雇员和公民的过往经历,以及对公共雇员和公民在态度、价值观和感知等方面的联系的调查。大多数调查公共服务动机的结果,官僚作风或者变化的领导的研究已不仅仅是依赖于横截面数据2(cross-sectional data),而且还依赖于雇员自述的行为、绩效或者态度(Belle 2014;Wright &Grant 2010)。诚然,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区怀疑这些自述式行为和态度能够反应或预知真实行为的准确性。然而即便如此,这种联系是不确定的。比方说,公共服务动机研究已经发现为政府工作的愿望并不一定意味着真的会在政府工作(Kjeldsen 2014),除此之外,公共服务动机研究还日益主张行为研究本身对于深化我们的理解是十分必要的(Belle 2014;Wright &Grant 2010)。同样地,公共行政学科之前使用的实验研究认为知识的增长更加依赖于调查或小实验,这些调查和实验主要用来测量人们的想法或者行为意图而非测量真实环境下的真实行为。公共行政学科对真实行为这个独立变量更强的依赖将会允许达尔一类的公共行政学者从事相关研究,这些研究的内容是1)认识人类决策偏离理性模型(rational model)的重要路径,以及2)认知的捷径(cognitive shortcuts)和社会的影响如何帮助我们在不能影响行为发展的情况下理解行为(Sunstein 2013)。

3、社会(文化)环境

(1)学界辨析

从许多角度而言,关于前两个问题的讨论与此节的内容有一些关联,因为文化本身所体现的共享价值观和内涵反过来又会影响个人行为。尽管共享价值观和内涵能够在许多层面以诸多形式示人,但是达尔还是以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为视角对文化的讨论进行了区分。在继续关注着有关建立普遍行政法则困难的一般性争论的同时,达尔认为在过去一个世纪里由于共享价值观和经验的的存在和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政治或社会组织体系,将不会必然为有着不同价值观和经验的民族-国家所接受或作为一类成功的事物加以推广。即便如此,那种认为公共行政科学能够独立于文化或社会环境的观点仍然存在,并有不少的粉丝。举个例子,一些近期发表的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 research)总结道:文化差异对个人态度没有很强的影响,在个人行为上的影响力更弱,在个人绩效上基本没有影响力(Naor,

1自述式行为,笔者将其理解为:A向B问询工作情况,同时A不知B是否真的完成了工作以及不知其在工作中的状态如何,A所获知的结果最终完全依托于B的描述,在这个过程中,B的行为就是自述式行为。

2横截面数据是指在某一时点收集的不同对象的数据。它对应同一时点上不同空间(对象)所组成的一维数据集合,研究的是某一时点上的某种经济现象,突出空间 (对象)的差异。横截面数据的突出特点就是离散性高。横截面数据体现的是个体的个性,突出个体的差异,通常横截面数据表现的是无规律的而非真正的随机变化。即计量经济学中所谓的“无法观测的异质性”。

Linderman,&Schroeder 2010)。一些其他的学者认为全球化趋势可能弱化了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因为在其他文化环境之下成长的人更愈益接受个人主义的和西方的文化价值观(Oyserman,Coon,&Kemmelmeier 2002)。

这些研究成果认为达尔关于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可能会忽视文化因素作用的担忧可能是有点杞人忧天。然而,还是有许多让我们保持警惕的理由,因为这些研究通常没有对国家文化的变更进行有效的考虑,同时,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文化的直接影响的视角,并没有给予情境因素(situational factors)充分的关注,而这些情境因素能够调节文化的影响(Chen,Leung,&Chen 2009).例如,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在年长者、男性以及就业者这些群体中有更明显的体现(Taras,Kirkman,&Steel 2010)。更为重要的是,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文化价值观可能会弱化或者增强行为的其他变量的影响。支持这个观点的一个重要的例证就是元分析法(meta-analysis),这个方法发现:在那些由国家主导和改变的并与社会文化保持一致性的实践里,公共雇员的工作失误率和缺勤率更低(Peretz &Fried 2011)。

公共行政研究的许多述评性文章认为,既有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可能会因国家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为了回应达尔的有关进行更多探讨公共行政运作的研究的吁求。尽管学术界对研究语境和文化的重要性似乎有了更多的认识,然而现有的研究却主要还是以英美两国为研究范本(Fitzpatrick et ),甚至在数量日益增长的比较性研究文献当中,文化在超过60%的已发表文章中依然没有作为一个主要的概念(Fitzpatrick et )。这也就是说,超越国界以探寻文化通则,以及识别由文化和历史因素所产生的重要差异的研究还大有发展空间。比如,尽管公共服务动机可能是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人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Bullock,Stritch &Rainey 2015),但是公共服务动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语境之下会有不同的含义和理解(Kim et ;Vandenabeele &Van de Walle 2008)正因为文化对于公共行政研究如此重要,一些研究指出了某些重要的路径,通过这种路径,文化差异能够通过文化本身得到有效地解释和预测(Kim et )。类似地,人们对绩效管理的研究兴趣和运用正变得日益普遍,有初始证据显示,那些影响不同国家中央机构在设定工作目标以及绩效考核的权力范围的因素是相似的(Pollitt 2006)。然而即便如此,与之前有关绩效评估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性的是,文化似乎在预测实施绩效评估的方式以及人们如何较好地接受这些方式的过程中有重要的地位(Pollitt 2006)。此外,除了绩效管理实施方式的差异之外,文化差异也导致学术界在文化相关概念的定义以及不同绩效管理目标重要性的认识上尚未达成共识(Arndnt 2008)。比方说,一项近期的研究发现,公开性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会不同,并且其只会削弱对高权力距离文化(high-power-distance cultures)背景下的人们对政府能力的感知(Grimmelikhuijsen et )。达尔呼吁学者必须证实产生于一个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发现对分析其他文化背景下人们行为和态度的适用性,而前面所提及的那些研究成果则正好说明了学术界在响应达尔吁求这一方面所取得成效和一些进步。

(2)现在的假定和未来的趋势

尽管已经有研究正在考察文化影响公共服务机构及其雇员的方式,但是这个主题却似乎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O,Toole &Meier 2015)。我们有必要对跨文化差异以及文化潜在的作用进行更多的调查和更深入的认知。例如,公共行政研究的文献通常论述转换型领导模式(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和参与型领导模式(participatory leadership)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却没有搞清楚它们中的一些潜在机制和效益是否特定的文化属性。当有证据支持“转换型领导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普遍的积极影响”这个论断时,一些研究也认为转换型领导模式的影响不仅在集权主义的文化语境下得以强化,而且个人主义文化语境下的信任也能够对其产生调节作用(Jung,Yammarino,&Lee 2009)。与此同时,关于参与型

领导模式、公民充权实践的效用似乎在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有所差异(Brock et ),造成这一现象的的一部分原因是高权力距离文化背景下的公共雇员更易于接受和完成指派的任务及绩效预期值(Sue-Chan &Ong 2002)。这些研究认为非美国的公共行政学者、学生和实务者可能是由于受到公共行政系列期刊和杂志上面一些结论的误导而致使他们的服务水平低下(underserved)。

前述讨论并非暗示有关利益这个主题的研究是在相同的文化语境下进行的,前述讨论的目的是要求1)我们要对相关问题进行更多的、一贯性的讨论;2)并努力考察相关理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变化的路径、时间和原因。例如,官僚习气和代表性的官僚机构的盛行和作用不仅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不同,而且在高权力距离文化背景和低权力距离文化背景下也有所差异。人们要求根据价值而非效率来评估公共决策、公共行为,他们期望一部有影响力的作品的问世,于这种要求类似的是,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将会得益于更多的学术出版物的发展,这些出版物对既有理论或可能有外部适用局限性的研究成果有较好认识,与此同时,这些出版物还发现核心关系及其作用因文化而变迁的特定路径。

4、结论

科学永远不是一个完成式状态,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自我修正的过程。今天的那些被广为接受的理论、概念和技术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会受到挑战、质疑或发生变迁。和其他的社会科学一样,公共行政科学将一直致力于发现由于价值观、人类行为和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造成的所有的细微的差别。笔者在此所做的只是部分工作,还有许多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去发现的领域。公共行政学在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挑战相较于达尔他的那个时代要小,也没有那么急迫。当大部分新挑战(如电子政府,管理复杂合同,合作生产)为我们提供了探寻关于价值、行为和文化这三个问题的含义的新机遇的时候,一些挑战也要求我们对新问题和新方式有更清楚的认识。总而言之,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和自我修正的过程,公共行政科学将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新问题、挑战旧的假设,并促进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陈振明:《理解公共事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陈振明:《国家治理转型的逻辑—公共管理前沿探索》,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③颜昌武,马骏:《公共行政学的百年争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马骏,叶娟丽:《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前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⑤奥斯特罗姆夫妇,罗伯特﹒比什:《美国地方政府》,井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⑥珍妮特﹒登哈特,罗伯特﹒登哈特:《新公共服务: 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⑦Arndt, Politics of Governance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

⑧Belle, Evid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d Job Administration Review

⑨Bozemen ,Barry,and Marry and Red Tape:A Prism for Public Administrtion Theory and ,NY: Leung,and Chao National Culture to The Table:Making a Difference with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 and of Management Annals

⑩ Science of Public Adminnistration:3 Administration Review

11 Dorfman,Peter W.,Jon ,Shozo Hibino,Jin ,Uday Tate,and Arnoldo in Western and Asian countries: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 in Effective Leadership Quarterly

12 Fukuyama, There is No Science of Public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3 Grimmelikhuijsen,Stephan,Gregory Porumbescu,Boram Hong,and Tobin Effect of Transparency on Trust in Government:A Cross-National Comparative Administration Review

14 Kjeldsen,Anne Mette,and Christian Botcher Service Motivation and Employment Sector:Attraction o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5 Meier,Kenneth J.,and Jill Bureaucracy and Less Administration Review

16 Moynihan,Donald Administration in North America: Management Review

17 Telock,Philip E.,Ferdinand M.,and Adam and Ideology :When Left Looks Right and Right Looks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8 Rosenbloom,David Administration Theory and the Separation of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 Perry,James L.,Lois Recascino Motivational Base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 Simon,Herbert Proverbs of Administration Review

21 Pollitt, Management in Practice:A Comparative Study of Executive Administration Review

22 Williams,Iestyn,and Heather Public Value:Past,Present and Administration Review

23 O,Toole,Laurence J., and Networking:The Public Administrative Administration Review

24 Peretz,Hilla,and Yitzhak Cultures,Performance Appraisal Pratices,and Organizational Absenteeism and Turnover:A Study across 21 of Applied Psychology

25 Bradley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Problems,Presumptions,Progress,and Administration Review

公共管理学案例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2004-12-13 案例一:温州市政府得“无为与有为” 保护民营经济发展得无为温州民营经济得发展,有着自身得动力与内因,而政府得“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得外部环境。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与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于就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得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就是在争取钱库镇得银行与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得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温州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得推动下,温州政府顺经济改革得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得法规与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得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得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与质量管理得有为八十年代末,温州得形象与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得危机。如温州低质皮鞋在杭州武林广场被焚;永嘉得虚假广告;仓南得假商标等。温州得信誉危机强烈震撼着温州政府。为此温州政府转变强化管理职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开始全面整顿。并加强质量管理,在外出水陆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对皮鞋、低压电器等产品得出境实行“准运证制度”,严堵假冒伪劣产品得外流。在此基础上温州政府提出“质量立市”得口号,在全国率先制定“质量立市”得地方法规。1992年温州政府继而提出以质量与品牌为核心得二次创业得战略目标。 总之,温州政府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得需要,大力加强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人、物、信息、资金流通得成本。同时减少政府对经济得主体干预,简化与减少行政审批手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与限时办理制度,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请结合本章政府基本职能得有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对温州市政府得“有为”与“无为”,您就是如何认识与理解得? 案例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得简要回顾 党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得新时期,与此相适应,政府机构得改革也随之展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机构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与1998年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得改革。 1982年得政府机构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得职数、年龄与文化结构,

公共管理学简答论述

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四、简答 1、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2)欧洲或莱茵模式3)东亚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2、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有哪些弊端? 答: 1)政企不分,政资不分;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3)权力过于集中; 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3、入世后,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 答:1)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2)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3)入世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论述题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答:第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第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第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第四,就人事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的多。第五,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因此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点。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共管理与其它体制不同点有哪些? 答:1)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和方式是不同的:(1分) a,20世纪30年代以前,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都奉行自由经济政策,(1分)奉行三个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契约原则、自我负责原则(3分) b,由于爆发经济危机,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各主要的西方市

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1分) c,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滞涨”现象,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由此兴起(1分) d,80年代以后西方的政府管理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是按照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的思路来进行的(1分)2)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别,各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也是不同的:(1分)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1分);欧洲或莱茵模式(1分);东亚的政府主导模式(1分) 3、案例分析: 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 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温州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温州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和质量管理的有为八十年代末,温州的形象和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的危机。如温州低质皮鞋在杭州武林广场被焚;永嘉的虚假广告;仓南的假商标等。温州的信誉危机强烈震撼着温州政府。为此温州政府转变强化管理职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开始全面整顿。并加强质量管理,在外出水陆交通

陈振明等著《公共管理系统学(第二版)》2017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公共管理学 参考书目:《公共管理学(第二版)》,振明等,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版。 1.组织的含义。 P28: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组织目标与行为是组织的本质性特征。 2.组织结构的横向差异。(部门化和专业化) P38:组织结构的横向差异是指一个组织成员之间受教育和培训的差异程度,专业方向和技能、工作的性质和任务等方面的差异程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组织部部门与部门之间或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 3.组织结构的纵向差异。(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P38:组织结构的纵向差异是指组织结构中纵向垂直管理的层级数及层级之间的差异程度,这就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单位或部门的数量。 4.完整制。 P45: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是指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的各个机关受一个机关或一位行政首长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完整制下的组织实行分工协作,以取得协同一致的效果。优

点:权责集中分明,组织结构简单统一,机构之间分工合作好,有利于领导机构的全局统筹和行政命令的贯彻执行,并能人尽其用,发挥专业优势。缺点:行政首长权力过分集中,属下单位缺乏自主性,容易造成因循守旧的工作作风。 5.公共组织的变革要实现的目标。 P56:一是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即公共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在提高适应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公共组织及其人员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的更新,提高工作效率。三是使公共组织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或更好地完成公共事务管理的任务。 6.组织变革的环节。 P:57:一是对违纪的感知,即组织成员意识到组织变革的必要性。二是对变革方向的确定,即通过分析环境变化,确定组织变革的目标及方案。三是变革,即变革方案的实施,对变革所影响到的成员进行沟通,推行新的组织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四是监督调整,即根据变革进程调整相关措施,并将变革成果固定下来,实现新行为模式的“在化”。 7.全球治理的概念。 P66:全球治理指为了维持正常的全球秩序,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对全球生活中出现的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贫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其特点主要包括:①治理主体是世界围的公共行动者。②治理客体是正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包括公益问题和公

2020年新编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名师精品资料

案例分析题【共l题,20分)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动向 2010年上海市强调在公务员考试录用中提高录用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2010年该市公务员招收70%需要有基层工作的经历。广东省也加大从基层一线考录公务员的力度,计划到2012年,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应全部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四川省也于2010年初规定,省级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原则上应有2/3左右的录用名额面向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人员。并且,上海市将进一步扩大从优秀村干部和居委会干部中录用乡镇街道机关公务员。市公务员管理部门要求设村的乡镇拿出一定的职位,专门招录任职三年以上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以及符合条件的选聘到村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有条件的街道经批准可从符合条件的居委会干部中招录街道机关公务员,把熟悉基层、了解民生的基层干部选用到合适的公务员岗位上。 上海市市将建立“先选调、后招录”选拔机制,推动公务员跨部门、跨地区交流。在每年公务员录用考试前,本市将组织开展全市公务员选调交流工作,市级机关、区县机关一般先从区县、机关、乡镇(街道)机关等基层单位选调,一般按从一线专业岗位到综合管理岗位,从基层单位到上级管理部门进行公务员内部选调交流。 此外,上海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将有计划组织市级机关公务员到基层锻炼,其中市级机关中担任处级领导职务,以及市级综合部门的公务员,任职前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将在三年内有计划地被安排到区县或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一年以上的锻炼。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将每年组织一批市级机关公务员到基层锻炼,各区县、各部门也将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本区县、本 部门公务员基层锻炼计划。 上海市公务员主管部门还将对部分职位推行聘任制:各级机关中经济、金融、信息、规划等特殊专业技术职位,将部分通过公开招聘或直接选聘的方式,选拔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社会组织的优秀人才任职,实行合同管理。 试分析案例中体现的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动向及其效果。 要求:请大家根据所给案例材料,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字数不少于400字。 13年1月题目 案例中主要体现了我国公务员的招募、任用等方面的动向。(5分) 具体如下:其一,公务员招募时面向基层,由逐步扩大有基层工作经验人员的参考比例到全部从基层工作人员中考录。其二,录用时注重向扎根基层、熟悉基层、了解民生的基层干部,尤其是“三支一扶”的高校毕业生倾斜。其三,做好选调与招录相结合的公务员选拔机制,推动公务员跨部门、跨地区交流。其四,在公务员任用方面,推进公务员的基层锻炼计划,要求增加公务员的基层工作经历和体验。其五,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特殊职位,引入聘任制,实行合同制管理。(10分) 这些新动向有利于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于部培养选拔链;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解决公务员队伍来源比较单一、结构不尽合理等迫切问题;有利于加强在职公务员的基层工作体验;有利于引导和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一流人才到基层去,熟悉基层、了

电大公共管理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管理学习题 一、简答题 1、公共管理的内涵: 所谓公共管理, 就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 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 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1)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 2) 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3) 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4) 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利的运作过程 2、政府职能演变经过的阶段: ( 1) 限制政府干预( 2) 主张政府干预( 3) 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 3、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表现: 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的”经济人”的假设。即认为人是自利的、理性的, 而且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政府公务员也不例外。由此看来, 在政治决策过程中, 人的一切行为都可看成是经济行为, 而使”政府政治过程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假设”受到质疑而不得不被放弃。( 1) 公共政策失效 ( 2) 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 3) 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4) ”寻租”及腐败 4、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 ( 1) 非政府性( 2) 公益性( 3) 正规性( 4) 专门性( 5) 志愿性 5、公共政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 1) 公共性( 2) 利益选择性( 3) 目标指向性( 4) 权威约束性 ( 5) 功能多极性( 6) 动态稳定性 6、简述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和基本原则: 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是指参与政策方案设计与研究的所有机构和人员。 ( 1) 执政党( 2) 立法机关( 3) 行政机关( 4) 利益集团( 5) 大众传媒 政策规划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 1) 公正原则( 2) 受益原则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

案例分析题【共l题,20分)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动向 2010年上海市强调在公务员考试录用中提高录用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2010年该市公务员招收70%需要有基层工作的经历。广东省也加大从基层一线考录公务员的力度,计划到2012年,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应全部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四川省也于2010年初规定,省级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原则上应有2/3左右的录用名额面向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人员。并且,上海市将进一步扩大从优秀村干部和居委会干部中录用乡镇街道机关公务员。市公务员管理部门要求设村的乡镇拿出一定的职位,专门招录任职三年以上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以及符合条件的选聘到村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有条件的街道经批准可从符合条件的居委会干部中招录街道机关公务员,把熟悉基层、了解民生的基层干部选用到合适的公务员岗位上。 上海市市将建立“先选调、后招录”选拔机制,推动公务员跨部门、跨地区交流。在每年公务员录用考试前,本市将组织开展全市公务员选调交流工作,市级机关、区县机关一般先从区县、机关、乡镇(街道)机关等基层单位选调,一般按从一线专业岗位到综合管理岗位,从基层单位到上级管理部门进行公务员内部选调交流。 此外,上海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将有计划组织市级机关公务员到基层锻炼,其中市级机关中担任处级领导职务,以及市级综合部门的公务员,任职前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将在三年内有计划地被安排到区县或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一年以上的锻炼。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将每年组织一批市级机关公务员到基层锻炼,各区县、各部门也将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本区县、本 部门公务员基层锻炼计划。 上海市公务员主管部门还将对部分职位推行聘任制:各级机关中经济、金融、信息、规划等特殊专业技术职位,将部分通过公开招聘或直接选聘的方式,选拔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社会组织的优秀人才任职,实行合同管理。 试分析案例中体现的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动向及其效果。 要求:请大家根据所给案例材料,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字数不少于400字。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题

四、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题(均为单选题) J ( 1 ) 据报道,某市一家工厂的一个基建项目,在申报过程中,一共盖了745个公章。每个公章代表一个局、处、科或股的“舍我莫过”的关卡,要办事就得逐庙逐神一个个礼拜磕头,甚至还要烧香进贡。无独有偶,该市的另一家集团公司开发的一个住宅小区项目,从1998年9月到2000年7月底,历时18个月,累计办理各类审批手续28项,前后盖了86颗图章,涉及33个审批部门,除土地批租费外,开发企业共支付拆迁费、墙改费、人防费等450多万元,但项目的审批手续却还未完结。 1、此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体制角度分析源于(D ) A.政企不分B.人员分流C.法制欠缺D.配置失衡 2、此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行政思想和观念角度分析源于(B ) A.缺乏服务意识和独立意识B.缺乏服务意识和效率观念 C.缺乏效率观念和法律意识D.缺乏独立意识和法律意识 3、解决案例中问题的切入点应为(C ) A.实现人员分流B.建立健全法制C.转变政府职能D.机构协调配置 4、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关于政府职能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B ) A.政治职能B.经济社会职能C.文化职能D.军事职能 5、政府可资利用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有(D ) A.协调、服务、评估、管理B.协调、服务、生产、管制 C.评估、管理、供应、补贴D.供应、补贴、生产、管制 (5)据报道,10年前,某市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组建起一个精干高效的政府机构,政府仅设有政府办、经济局等14个单位(经济局对应上级34个单位和兄弟县市的22个单位);党委仅设党务工作部和市委办。这种改革,使得某市成为当时全国地方机构改革的5种模式之一。如今,10年过去了,当年的这个“小政府典范”却重新走上了机构膨胀的老路。10年中,该市精简的人员、机构逐渐反弹,机构由14个增至25个,党政工作人员由600人增至1300多人,再次出现“官”多“兵”少的现象,仅市委常委就达15人,正副市长9人。 1、该市机构改革失败的原因为(D ) A.市场力量的发展壮大B.利益集团的力量强大 C.社会力量的发展壮大D.行政权力的自我扩张性 2、我国机构改革的主流理念为(C ) A.大政府、大社会B.大政府、小社会 C.小政府、大社会D.小政府、小社会 3、我国现阶段政府行政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为(D ) A.行政科学化B.行政民主化C.发展生产关系D.发展生产力 4、与传统行政相比较,当代公共管理更注重(B ) A.过程和投入B.过程和结果C.结果和产出D.投入和产出 5、行政职能与行政活动的载体为(D ) A.利益集团B.管制机构C.工会D.行政组织 (7)据有关媒体报道,在我国,排污权交易的第一个典型案例出现在江苏省。2002年夏,江苏省太仓市计划扩建太仓港环保发电有限公司,但在设计方案中每年二氧化硫排放超标2000吨,工程面临搁置的困境。而当时南京下关电厂每年二氧化硫的实际排污量比核定量

陈振明_公共管理学_试题_题库(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A 一、填空 1、公共选择学派的奠基者是。 2、世界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末用来概括非洲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在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学院逐渐成长起来。 4、B—途径美心发展,主张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和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模式。5、波齐曼和斯特拉斯曼于1990出版的被认为是第一部较为全面的公共管理教科书。 6、公共管理学更多以为基础。 7、公共管理学主要以作为研究对象。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流派,给西方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 二、多项选择 1、我国学者往往以( )的角度来区分管理和行政这两个概念. A组织实体 B经济实体 C 管理实体 D 政治实体 2、传统公共行政学模式是建立在( )基础上 A科层制理论 B政治---行政二分法 C委托---代理 D内部取向 3、殴文.休斯在<<公共管理与行政>>一书认为( )都是对公共部门的研究 A公共行政 B公共政策 C公共管理 D公共组织 4、下面是公共管理物品的是( ) A国防 B外交 C教育 D社会保障 5、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孕育和进化,公共管理的( )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新模式. A P—途径 B治理 C B—途径 D善治 6、在当代政策分析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途径是() A行为主义学派 B公共选择理论 C新制度学派 D科学管理学派 7、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中“三权”是指() A 立法 B 行政 C监督 D 司法 三、解释概念 1、公共行政 2、公共管理 3、公共物品 4、行政国家 5、纯公共物品 四、简答 1、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那些? 2、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有哪些? 3、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有哪些弊端? 4、入世后,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 五、论述题 1、公共管理的特征及其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题

四、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题(均为单选题) (1)据报道,某市一家工厂的一个基建项目,在申报过程中,一共盖了745个公章。每个公章代表一个局、处、科或股的“舍我莫过”的关卡,要办事就得逐庙逐神一个个礼拜磕头,甚至还要烧香进贡。无独有偶,该市的另一家集团公司开发的一个住宅小区项目,从1998年9月到2000年7月底,历时18个月,累计办理各类审批手续28项,前后盖了86颗图章,涉及33个审批部门,除土地批租费外,开发企业共支付拆迁费、墙改费、人防费等450多万元,但项目的审批手续却还未完结。 1、此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体制角度分析源于(D) A.政企不分B.人员分流C.法制欠缺D.配置失衡 2、此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行政思想和观念角度分析源于(B) A.缺乏服务意识和独立意识B.缺乏服务意识和效率观念 C.缺乏效率观念和法律意识D.缺乏独立意识和法律意识 3、解决案例中问题的切入点应为(C) A.实现人员分流B.建立健全法制C.转变政府职能D.机构协调配置 4、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关于政府职能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B) A.政治职能B.经济社会职能C.文化职能D.军事职能 5、政府可资利用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有(D) A.协调、服务、评估、管理B.协调、服务、生产、管制 C.评估、管理、供应、补贴D.供应、补贴、生产、管制 (2)作为政府调控社会经济重要杠杆的行政审批权,长期以来保持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运转形态,在市场经济下表现出严重的弊端:政府机构职能错位,办事效率低下,吃拿卡要屡禁不止。国务院于2002年11月作出决定,取消789项行政审批。这次取消的789项行政审批项目,涉及国务院56个部门和单位。其中涉及经济管理事务的560项,涉及社会管理事务的167项,涉及行政管理事务及其他方面事务的62项;依据行政法规设定的81项,依据国务院文件设定的88项,依据部门规章设定的279项,依据部门文件设定的303项,依据部门内设机构文件设定的38项。国务院决定要求,各部门、各地区要研究并及时处理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认真做好有关工作的后续监管和衔接,防止出现管理脱节。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改变政府职能,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实行政务公开和“收支两条线”管理以及其他有关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 1、在政府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中,行政审批属于(D) A.供应工具B.补贴工具C.生产工具D.管制工具 2、政府运用审批权,所针对的主要是(D) A.信息对称和内部性问题B.信息对称和外部性问题 C.信息不对称和内部性问题D.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问题 3、国务院对行政审批改革特别提出的原则为(D) A.自由、放权、合法、合理、公平B.自由、放权、经济、效能、监督 C.合法、合理、经济、公平、责任D.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 4、行政审批所面对的相对人主要是(D) A.政府主体B.社会主体C.文化主体D.市场主体 5、行政审批要解决的是(C) A.政府准入问题B.社会准入问题C.市场准入问题D.法律准入问题 (3)南京市2004年底开展的“万人评议机关”活动结果揭晓。根据群众评议,社会各界对该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案例一 XX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 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XX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XX市市长曾说:“在XX,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XX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XX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XX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和质量管理的有为八十年代末,XX的形象和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的危机。如XX 低质皮鞋在XX武林广场被焚;永嘉的虚假广告;仓南的假商标等。XX的信誉危机强烈震撼着XX政府。为此XX政府转变强化管理职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开始全面整顿。并加强质量管理,在外出水陆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对皮鞋、低压电器等产品的出境实行“准运证制度”,严堵假冒伪劣产品的外流。在此基础上XX政府提出“质量立市”的口号,在全国率先制定“质量立市”的地方法规。1992年XX政府继而提出以质量和品牌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 总之,XX政府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人、物、信息、资金流通的成本。同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主体干预,简化和减少行政审批手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限时办理制度,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请结合本章政府基本职能的有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对XX市政府的“有为”与“无为”,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 案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与此相适应,政府机构的改革也随之展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机构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和1998年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要求减少副职,提高素质。通过这次改革,国务院工作部门由100个减少到61个,同时也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二章教学文案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二章

第二章公共组织理论 1、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地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组织目标与行为是组织的本质性特征 2、公共组织:广义上指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狭义上仅指国家机关组织。 3、公共组织、私人组织、第三部门的差异(43页,表1-1,了解就好)。 4、公共组织的类型 (1 和福利组织、 宗教组织、慈善组织、基金 会。 (2 A、强制型公共组织:政府部门。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依靠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实行强制 性管理。如,纳税人必须接受税务管理部门的管理 B、半强制型公共组织:更多依靠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其强制性是可对抗的,当事人可 拒绝裁决。如,仲裁委员会――起诉;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各 种行业协会等。 C、非强制性公共组织:非强制性与服务性。如,各种院校、社区学校、研究所、基金会、医疗 保健机构、文化和科学技术团体、各种咨询服 务机构。 (3

A、古典模型:建立在行政管理等古典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效率是组织追求的首要价值。专业化与 协作是组织的基本要素。 特点:①组织具有四个基础:目标、过程、顾客、领域。 ②对于每个组织而言,上述基础中必须有一个被赋予优先地位。 ③行政部门在最高层次上按主要目标组建,每个部门包含一切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④任何上级公能有效监督数量有限的直接下属,存在“控制范围”。 ⑤行政权威和责任授予单一行政人员而非董事会或委员会这样的多成员机构。 ⑥垂直领导活动与参谋活动被严格加以区分。 B、官僚模型:其基础是马克斯.韦伯创立的官僚理论。理性――合法权威。认为组织靠非人格化 的规则来管理,理性意味着效率。 特点:①基于职能专业化的劳动分工。 ②有明确的职权等级制。 ③有与任职者和职责相关的规章制度。 ④有处理工作的程序系统。 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人格化。 ⑥雇员的选择与提升以其技术能力为基础。 C、第三部门行政模型: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的应用。 特点:①公共事务由多人的董事会或委员会进行管理; ②“代理人”政府; ③不可随意监督组织外的代理商,不可随意利用行政命令取消合同; ④不是孤立地处理公共事务。

公共管理学简答题汇总

公共管理学简答题汇总

相对于传统行政管理而言,现代公共管理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从控制导向转向公共治理。 2、以公民本位取代政府本位。 3、由内部封闭走向外部开放。 4、从追求效率转变为强调责任。 从“公共性”的本质内涵出发,简述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传统社会学中公私概念只是反映了不同人群的集合状态或规模大小,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在其中的相对性和相应的占有形态和活动内容。作为现代管理的本质属性,“公共性”与国家及其职能的发展演变相联系,分权制衡和专业化分工已经奠定了现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基础。1、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2、公共权力和个人权利。 3、多元制衡与意志自主。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规范与实证相结合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如何理解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是一个必然趋势? 1、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复杂化和公民需求多样化,适宜由非政府公共组织来参与社会治理 2、现代公共事务日以专业化和复杂化,促使政府部门需借助非

政府公共组织来完成复杂的管理任务3、人们对政府职能在认识上的转变,促成了公共管理主题的多元化。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 相对独立性、志愿公益性、非营利分配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基本内容: 1组织公共物品的供给2消除各种外部效应3防止滥用垄断优势4客服信息不充分5保障收入分配公平6纠正不合理的偏好7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 从政府失灵的原因分析中国转型时期政府职能调整思路: 1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政府组织效率2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政府体制改革3消除政府寻租和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公共权力(不同于私人权力)的本质特征:公共性、相对性、支配性、权威性、垄断性公共权力异化的原因,公共权力制约机制建设 公共权力的授权必然伴随着公共责任的确定,公共权力和公共责任应该统一。如果公共权力偏离公共责任,就会产生公共权力的异化。公共权力异化就是公共权力背离了公共利益目的,公共管理主题运用公共权力谋取

最新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

(一)公共政策的规划是指在原则指导下,对政策方案进行的设计、分析、整理、选择等活动过程。公共政策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的 原则。主要原则①公正原则:指在政策规划是要兼顾相对主体利益,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利益地成全另一部分人②受益原则:指政策规划要切合公民实际,有具体的政策目标,使公民能从中得到益处。受益是普遍性的,也有局部性的③系统性原则:指政策规划要从社会不同范围、不同领域、不同社会层次存在着的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综合地、辨证地规划政策④权变原则:指政策规划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认识影响政策规划的环境因素,灵活客观地选择规划方案⑤优化原则:指对同一政策问题要有多个政策规划方案以备选择(二)从以上理论看分为①公正原则。也就是要兼顾政策相对主体的利益,不能以偏私去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成全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只有坚持公正的原则,政策规划才能被普遍认同②系统原则。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政策规划如果采取短期行为,急功近利,则忽视了事物之间的纵向系统性。 (一)该省直机关招考公务员时面试引入公民旁听制度,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这一改革措施是对传统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一次创新,避免在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使得整个过程体现出“公平,公正,公开”,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也使得此项工作受到全面有效的监督(二)完善公务员制度还需要做到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前 提②解放思想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保证:更新公务员思想观念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③创新制度是 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关键:主要有理论创新和机制创新两方面④队伍建设是完善公务员制度根本。第一,加大培训国度,造就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国家公务员,第二,加强管理,造就一支高效廉洁,相对稳定的公务员队伍,第三,加强公务员职能专业化与身份职业化管理。⑤健全法规体系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根本保障。第一,公务员管理必须有法可依;第二,公务员行为必须用法律加以规范(二)建议(1)对公务员的监督要引入长效机制,仅仅是一次面试监督是不够的(2)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切实提高政府职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竞争氛围,加快配套改革的步伐(3)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制度创新,大胆吸收两方先进的成熟的公务员管理制度。(4)健全有关公务员制度的法规体系。 (一)从公共管理责任的角度来看,事故的原因是一些地方煤矿安全监管不扎实,执法不严格,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同时暴露了有些地方政府官员,对民众的要求没有及时了解和反映,工作效率低下,不依法办事,官煤勾结,出现问题相互推诿责任(二)公共管理责任指公共管理主体依据法律、政策、道德等社会规范要求,对公共管理客体所承担的义务。其特征有①对公共管理客体要求的回应:公共管理只有及时回应民众,才能解决民众所需要解决的事情。而该案例中,政府对公众要求没有做出回应,才导致事故发生②对行为结果的负责性③对制定政策的弹性:在制定与实施政策过程中,管理者不可忽视各地区间差异。必要性①是实现发主政治要求②是实现责任政府要求(三)对策:要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其中包括行政控制机制,立法控制机制和立法机制。所有安监总局将支持地方政府加大严惩力度,对违法矿主的直接责任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严查公务人员失职渎职的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 (一)个人或团体可以组成私营化工作组,将部分市政服务私营化,替政府完成服务(二)标准: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但这种提供不限于直接提供,可组织私人部门提供。公共部门的特殊性①公共部门的垄断性。主要是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管制等原因造成②公共部门具有目标多元性和目标弹性③公共部门产出特征④公共部门生产过 程特点⑤公共部门内部管理机制的特点⑥群众监 督困难⑦绩效评估标准限制(三)完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策略:①强化公共部门的绩效意识,并促使组织成员参与绩效改进②转变观念,建立民本主义的绩效观念③绩效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④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则⑤建立多重绩效 评估体制⑥建立全新的激励机制⑦重视管理者的 作用(四)有效地将臃肿而又低效的官僚机构高额开支削减下来,同时引进竞争机制,在服务质量提高和服务价格方面展开竞争,有利于政府实现自身职能。 (一)如何使政府机构改革真正取得成效,摆脱“精简——膨胀”的怪圈,关键性的问题还在于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主要弊端是①政企不分,政事不分②机构臃肿,效率低下③权力过于集中④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有以下方面①改变管理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②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包括: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

公共管理学简答题整理

二、简答 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A.公共政策途径 B.企业管理途径(p25) 2.公共服务的内容有哪些? 公共服务包括通过公共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而提供的: 【1】基础公共服务 【2】经济公共服务 【3】公共安全服务 【4】社会公共服务(p6) 3.公共管理的特征有哪些? 【1】将私人企业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但要在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2】注重运用市场机制,但并不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3】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与政府管理并不是等值概念。 【5】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二、简答题 1.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原因有哪些? a.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复杂化和公民需求多样化的需要 b.科学技术和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c.人们对政府职能认识转变的促成。 2.现代国家政府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1】总统制政府【2】内阁制政府【3】委员会制政府 3.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有哪些? A.满足多元化的公共需求 B.满足公共物品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 C.提高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 D.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E.促进公共道德建设简 1、市场机制的缺陷 【1】市场不能消除垄断和非公平竞争 【2】市场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 【3】市场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4】市场不能解决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化问题 【5】市场不能确定和控制宏观经济总量平衡 二、简答题 1.公共安全管理的特征是什么? 【1】主体的多样性 【2】处置的时效性 【3】过程的阶段性 【4】手段的强制性 【5】技术的专业性 2.简述公共危机管理的四个阶段 【1】灾害减除【2】防灾准备【3】灾害应急【4】灾后恢复 二、简答题 1.公共服务与民生的关系有哪些?(P186-P187) 1.民生是公共服务的根本目的与内容 2.公共服务是保障和发展民生的途径和载体 3.民生与公共服务统一于公共管理主体 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有哪些?

公共管理学原理 陈振明版

公共管理学原理 第一章公共事业管理理论实践 第二章现代政府政策过程 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第四章非营利组织的管理 第五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和评价 第六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第七章公共预算管理 第八章公共危机管理 第九章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第一章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A、联系。(1)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2)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 B、差别。(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 二、公共物品的特性: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有企业和个人提供,主要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特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外部性。 三、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与范围。传—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 公—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立、司)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的方面。(2)公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传—建立在政治学基础上,公—不同学科。 (3)公将研究焦点由传的“内部取向”转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研究。 (4)涉及大量公共行政学没涉及的主题。例:公共物品,公共选择,政府失败。。。。。 (5)公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传—局限规范研究。 (6)公将自身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是从这种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范式,反过来成为指导这种实践的模式,因此,与传相比,它更具有现实性。 四、21世纪我国公管面临的挑战 1,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政府管理提出的挑战 A、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计划经济(“命令式经济”)条件下。所谓传统政府即“全能型政府”:集中配置

公共管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复习资料

“公共管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公共管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txt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在听到某些歌的时候会忽然想到自己的往事_______如果我能回到从前,我会选择不认识你。不是我后悔,是我不能面对没有你的结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 公共管理是运用公共权力,为实现公共利益,对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2. 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基本理由。 3. 依据公共政策的从属关系,一般可分 为、和具体政策。 4. 政策评估会受到的不确定性、政策效果的多样性、的阻滞性、政策问题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 5. 在西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存在着四种基本制度, 即、集体谈判制度和弱势群体保护制度。 6. 公共财政管理是政府对、分配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预算会计、政府审计等内容。 7. 管理信息系统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即、、信息管理者、信息使用者。

8. 公共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表现于行政监督 权、、审计、等职能的发挥。 9.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价值,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家对论证的基础之上的。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始建于 ()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 2. 政府失效理论对人的本质和行业的假设是() A.社会人 B.经济人 C.自由人 D.复杂人 3.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来源于它的() A.合理性 B.合法性 C.操作性 D.强制性 4. 矩阵式组织结构是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组织结构形式。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学:对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或对公共组织如何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的研究。主要部分和核心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研究。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公共:表示国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关,有较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表示一个众人的事务领域。 行政:处理事务、指导或监督执行、运用或引导。本质上包含为……服务的含义;管理: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控制事务的过程,照料或看管。意味着控制或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和人员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公共行政学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指示办事及内部取向,更多关注的是结果(以最低成本取得目标)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A、联系:(1)所有组织管理都包含合作团体的活动; (2)所有大型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B、差别: (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没有更多有效运作的诱因。(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私人组织中,权威和责任划分比较清楚;公共部门对政治控制的要求,对一致性和协调性的寻求导致了责任机制的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与私部门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复杂的政府活动,公共管理也在政治环境中运作。 3、“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概念 (1)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