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导学案及答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导学案及答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导学案及答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导学案及答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www.5y

https://www.360docs.net/doc/b56141414.html, 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学习目标

.认识研究生命起源的方法。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3.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能描述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2.难点: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导学内容

自主学习:

.关于生命的起源,可以通过有关的研究进行

科学的推测

,科学的推测需要确凿的

证据

,还需要严密的

逻辑

,也需要丰富的

联想

想象

2.根据地质学的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

年前形成的。那时,地球的温度

很高

,地面上常常发生

火山喷发

,天空中常有

电闪雷鸣

。原始地球上不存在

生命

,生命的生存需要

氧气

有机物

,还需要其他一些条件。

3.46亿年前原始大气是由

水蒸气

氢气

甲烷

二氧化碳

硫化氢

等组成,与现代大气区别是没有

氧气

4.科学家推测,

原始大气

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

有机物

。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

降低

,形成了降雨,这些

有机物

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

海洋

中。

5.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

不会

再形成原始的生命。因为不存在原始生命形成时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如

原始大气

高温

、持续不断的

雷电

等。另外,现在的海洋的

成分

也发生了变化。

6.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能够从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合作探究:

.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

假说

观点

证据

神创论(特创论)

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是由神创造出来的,生命是由上帝或神按照一定的目的,一次性的创造出来的。

自然发生论

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腐草化萤、腐肉生蛆淤泥生鼠

宇生论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或构成生命的有机物,来自其他宇宙星球或星际尘埃。

陨石中含有的氨基酸

化学进化说

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来的。

米勒模拟实验

热泉生态系统

热泉喷口附近的环境可以为生命的出现以及其后的生命延续提供所需的能量和物质,是孕育生命的理想场所。

位于板块结合地带的深海热泉中,有自养型古细菌,能利用能量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

2.米勒实验(装置图P48)

⑴原料是

甲烷、氨、氢、水蒸气

(模拟

原始大气

,沸水提供

水蒸气

);

⑵条件是

火花放电

(模拟

闪电

);

⑶产物是

多种氨基酸

(冷凝器模拟

地球温度下降

,含有有机物的溶液模拟

原始海洋

);

⑷实验的结论是: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

,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

有机物

展示交流

达标检测

.于生命的起源,叙述正确的是:(

c

A.原始生命肯定是在地球上起源的

B.原始的大气成分和现在的大气成分是相同的

c.最早的生物可能是由原始大气的成分先形成有机物,再在原始海洋中逐渐形成的

D.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环境进行实验,产生了原始的生命

2.原始生命的摇篮是(

B

A.原始陆地

B.原始海洋

c.原始大气

D.土壤

3.生命起源的过程是(

A

A.无机物——有机物——原始生命

B.有机物——无机物——原始生命

c.无机物——原始生命——有机物

D.原始生命——无机物——有机物

4.科学家推测,原始生命的形成的时间,大约的在地球形成后的多少年(

A

A.10亿年

B.15亿年

c.20亿年

D.30亿年

5.在实验室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来合成氨基酸的第一位人物是(

c

A.斯巴兰让尼

B.巴斯德

c.米勒

D.孟德尔

6.下列有关生命的起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A.生命是上帝和神创造出来的

B.生命是从外星球迁移过来的

c.生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D.生命的形成是按照由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顺序逐渐进行的

7.原始的地球大气与现在的空气在成分上有明显的差别,那时的大气成分主要是(

A

A.水蒸气、氨、甲烷等

B.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c.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

D.水蒸气、氧气、氮气等

8.在原始的地球表面,首先形成的生命的基础物质是(

A

A.小分子有机物

B.大分子有机物

c.小分子无机物

D.原始生命

学后反思

https://www.360docs.net/doc/b56141414.html,

2018-2019学年人教版《拿来主义》导学案(1)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拿来主义(教师) 【学习目标】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 比喻论证。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重点难点】1?结合实际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2?了解并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案|自主学习一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 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同学们 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 ?冯先生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 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 来主义”。 【知识链接】 1. 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 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 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 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鲁迅 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2. 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 短小、犀利、幽默、灵巧、隽永,常借助典故、 笑话、趣闻、传说等,通过打比方、分类别、说古道今、谈天说地等手法使议论形象化 ,内容广泛,形式 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 归入杂文一类。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 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 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 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黑暗现实。 4. 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 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 续实行“送去主义”。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 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 “拿来主义”的口号, 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自主检测】 1. 给加点字注音: 冠冕堂皇(gu 01 mi an )吝啬(I ins e )玄虚(xu 岔) 蹩进(bi e ) 残羹冷炙(g aig zh i )脑髓(su i ) 孱头(c m ) 自诩(xu )'掘起(ju e ) ?磕头(k e )徘徊(p dhu 6 )譬如(p i )国粹(cu i )' 2. 解释词语,并解释加粗词语。? (1)礼尚往来 (2)大度 (3) 残羹冷炙 (4) 冠冕堂皇 (5) '孱头 (6)玄虚 (7)国粹 【整体感知】仔细反复朗读文章,思考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3.怎样“拿来”?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 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3、4段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高一语文必修4 导学案

《雷雨》导学案及答案

《雷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的知识,品味个性化语言。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3、了解以“雷雨”为题的象征意义,并把握《雷雨》的主题。 学习的重点、难点: 1、了解话剧的特点,品味个性化语言和戏剧冲突。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戏剧的知识。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走进作者 曹禺,原名万家宝, 1 9 1 0 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 1 9 2 9 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 1 9 3 3 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 1 9 3 4 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 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 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 1 9 4 2 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三、写作背景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 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 处女作《雷雨》。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比较真实地描写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 有深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的家庭悲剧,预示着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场翻天覆地的 社会大变动不可避免地即将发生。 五、整部话剧《雷雨》的大致情节 《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个家庭的主人,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在三十年前,还是个地主大少爷的时候,曾引诱女仆梅妈 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后来,他为了娶一位大家小姐,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鲁大海)带走,遗弃了母子俩。周朴园又娶了繁漪。并生了个 儿子周冲。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她被救后,为了孩子,又嫁了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不料鲁贵与四凤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 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亦互相仇视。这个悲剧 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这些矛盾酝酿、激发,终于 在一个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 也开枪自杀了……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 四、戏剧常识 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 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 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 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 视剧等。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 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4、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 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5、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 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6、戏剧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 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 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7、话剧知识:话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对话在话剧中具有特别重要的 意义,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靠对话来表现。正因为这样,对话必须是 规范化的文学语言,要通俗易懂,便于群众接受,适于反映现实生活。“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或话剧。1928年有洪深提议定为话剧。曹禺的《雷雨》、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茶馆》在我国话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8、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

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拿来主义》导学案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在理解课文思路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论述。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明确思路 明确:课文由“闭关主义”导致“送去主义”谈起,只是“送去”不仅有悖于“礼尚往来”的仪节,而且必定穷了自己,因此,“送去主义”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听凭“送来”就好么?难道我们受“送来”的祸害还少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二、理解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精辟阐述 1、齐声朗读5~10段课文,并进行资料导引,学生摘录其大意: 资料一(投影或多媒体)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资料二(投影或多媒体)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的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大意:①关于文化遗产的内容,有中国古代的还包括欧美的。 ②继承文化遗产的方法:“弃去蹄毛,留其精粹”“采用外国的良规”。 ③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 2、再次阅读课文5~10段,独立思考问题。 ①思考: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

《雨的四季》练习题及答案

《雨的四季》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自主实践 1.下列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花苞(bāo)绿茵茵(yīn) B.粗犷的(kuǎng)斗笠(lì) C.睫毛(jié)静谧(mì) D.高邈(miǎo)莅临(lì) 2.指出下列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 (1)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2)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3)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 3.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2)渭城朝雨浥轻尘,__________。(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水光潋滟晴方好,_____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4)青箬笠,绿蓑衣,___________。(张志和《渔歌子》) 4.排列句序。 ①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伤害的一方。 ②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了,雾气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 ③肉眼看到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 ④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 ⑤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 二、能力提高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第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四季雨的特点。

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最后,“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表达了作者对雨的无限爱恋,结合全文,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是什么?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感情真挚而浓烈。 B.文章从形、声、气等方面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 C.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对“雨”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古朴典雅。D.文章条理清晰。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E.“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建句话是对工业污染的批判和对工业文明的否定。 三、写作攻略 题目:行走在雨中 提示:写出“雨中”二字,注重“我”与“雨”的关联,突出“行走”时的感受,可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方面描写,在描写中层示新鲜感。 答案与提示 自主实践 1.B 2.(1)本体:叶子喻体:波浪 (2)本体:雨水喻体:丝帘 (3)本体:雨声喻体:乐章 3.(1)空山新雨后(2)客舍青青柳色新(3)山色空潆雨亦奇(4)斜风细雨不须归 4.④②①③⑤ 能力提高 1.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一场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醉翁亭记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 一、易考实词梳理 1. 古今异义 (1)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_________今义:意思 (2)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_________ 今义:散发 (3)佳木秀.而繁阴 古义:_________ 今义:秀气,好看 (4)山间之四时.也[F] 古义:_________ 今义:时间 (5)非丝.非竹. ①丝:古义:_________ 今义:丝线 ②竹:古义:_________ 今义:竹子 (6)游人去.而禽鸟乐也[F] 古义:_________ 今义: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2.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山.行六七里山[F]: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杂然而前.陈者前[F]:____________________(2)名词作动词 ①名.之者谁2016.16A,2009.16(1)名[F]: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自号.曰醉翁也号[F]:__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重点实词 (1)环.滁皆山也环:_____________________2017.14D (2)望之蔚然 ..者蔚然:___________________..而深秀 深:_____________________ 秀:_____________________(3)峰回.路转回: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_____________________(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霏: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云归.而岩穴暝 ...归:_____________________ 岩穴:___________________

30寓言四则导学案

平凉十中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第30课《寓言四则》第1 课时 主备人:白静参与教师:侯占平李葆华包丽娟叶红红李德银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审核: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的有关文学常识。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题:二、预习检测:梳理语言的先关知识 三、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一)自主学习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虚荣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明确: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二)合作学习: 1.精度这则寓言,品味关键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 (1)圈点勾画出寓言的关键词语,一“笑”、两“想”、三“问”。(可以用省略号) 一“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想”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问”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2、表情朗读,说说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在句中填入切合寓言内容的 修饰语:寓言中刻画的赫耳墨斯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学生填充,教师示例:如盲目自高自大、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等。 3、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研读《蚊子和狮子》 (一)自主学习: ①这则寓言的故事部分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②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蚊子战胜狮子的原因? ③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原因? 二次备课记录二次备课记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4、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学习过程】 一、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A级) 1、注音: 自诩()残羹()冷炙()譬如()给与()脑髓()孱头()蹩进()

《雨的四季》阅读附答案

《雨的四季》阅读附答案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题目。(18分) 【甲】雨的四季 刘湛秋 ①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②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像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③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住身上的干净,可光头浇,洗个雨澡却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④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在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⑤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不像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在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

七上部编版语文《寓言四则》导学案

22.《寓言四则》第一课时导学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了解寓言的文学常识;了解伊索、《伊索寓言》和古代希腊的神灵; 2.通过阅读,理清文中字词;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3.赏读文章,体会心理描写,对比手法的作用。感悟做人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理清文中字词;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2.赏读文章,体会心理描写,对比手法的作用。 【自主学习】 1.寓言是:用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给人以启示。寓言故事的主人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 或者,阅读寓言,要注意领会故事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赫.()耳墨斯雕.()像庇.()护爱慕.() 3.解释下列词语 饶头: 庇护: 爱慕: 【设问导读】 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他听到宙斯的雕像值一个银元,又笑着问道。为什么“笑”? 3.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4.提问:当赫耳墨斯听到雕像者的回答“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拓展提升】 1.发挥想象,续写文章: 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什么?或者还会做些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力,续写文章。 (提示:情节要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要一致,寓意能揭示一种生活道理。) 你有什么收获(提示:可以从两个方面谈-----知识能力的获得;情感价值观) 22.《寓言四则》第二课时导学案 《蚊子和狮子》

【学习目标】 1.读懂故事,领会寓意; 2.能抓住情节、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3.了解寓言特点,尝试创作寓言。 【学习重难点】 能抓住情节、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圈画疑难字词。 2.小组交流,明确疑难字词的意思,正确流畅翻译本文。 【设问导读】 1.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2.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3.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4.比较这则寓言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当堂检测】 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①寓言是将生活哲理寄托在一个假想的、具体形象的、具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 ②寓言中的人物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 ③寓言主题的表现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较深刻的道理寓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④寓言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点是夸张,此外,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拓展提升】 1.尝试创作寓言。 请合理想像,续写寓言的结尾部分。下面是给定的开头,你可接着往下写,也可自己另写。 蚊子正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来临时,松树上滴下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 【课后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2.《寓言四则》第三课时导学案 《穿井得一人》 【学习目标】 1.知道寓言的文体特点及《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二、知识链接: 孤独的鲁迅(节选) 周劼人 夏日午后,风雨欲来,并不明澈的天光从玻璃天顶照射下来。 在展厅间穿行浏览,满墙满壁的作品,除了“文革”中那几张加了工农形象的宣传画外,涉及鲁迅的画作和影像,大约总是他孤零零的面容,被置在纸中央,或是“抽小烟冷冷看人的样子”,定格在时空里。

他怎么会孤独呢?当他从《故乡》向人们指出路的所在,写《阿Q正传》揭开国人的“乏相”,《呐喊》着给你看中国儿女们灰色人生的时候,他周围有梁启超鼓吹立宪,有孙中山订立主义,有陈独秀创建政党。那不是一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在回答历史命题的答卷上,也不止印着他这一张“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面容。 但作为怀疑论者的鲁迅又真的很孤独。“孤独是因为他总走在别人的前面”,研究了半辈子中国现代文学的陈思和教授,坦言直到中年,才越来越理解鲁迅。“他总是很容易看穿别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其实与他理想的状态相距甚远。”就如著名作家张定璜描绘的那样,“鲁迅先生站在路旁边……不等到你开嘴说话,他的尖锐的眼光已经教你明白了他知道你也许比自己知道的还更清楚。” 鲁迅一直在寻找同盟、加入同盟,也曾屡屡被奉为领袖与导师,但他从未真正领导过一个团体,也未曾组织过以自己为中心的团体。他的面容就这样不断被摆放在图谱的中心,却事实上把所有人都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他是一个文人,不懂政治,也不介入政治,”这是尹鸿的解释,“他对这一切都深表怀疑,只因为这组织能对中国有一些贡献,他就勉强参加进去。”所以曹聚仁说,鲁迅一生,总是“荷戟独彷徨”的日子为多,他是天空的飞鹫,并非蚁群的首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雨的四季》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雨的四季》导学 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雨的四季》导学案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小学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开学三周,很难 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教法的灵 活多样,学法的指导,对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特别 是课堂评价,对学生口语表达的规范化也是特别重要的。因此,本文的设计构想是通过情景导入,将学生带入写 景抒情散文美好的意境当中,再通过各种学生活动,推 进知识的讲解与落实。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指导学生运用重音和停连,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层次变化。 2、品味文章充满诗意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3、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在细致观察基础上展开联想与想象的风格,借鉴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2.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在细致观察基础上 展开联想与想象的风格,借鉴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

教学方法:1、朗读指导法。2、课堂讨论法。3、读书指导法。4、启发法。 学法指导:1、讲授式指导法。2、合作探究法。3、归纳式指导法。 导学过程: 练习所对应的考点或训练的能力 自主教案 教学过程 【诗词渲染,意境导入】 虞美人听雨(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读完后告诉老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不同季节的雨,其特点又是否相同?让我们一起走进《雨的四季》。 一、【听雨】 前两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会了一些朗读技巧:重音、停连和情感投入等。那么,请运用这些技巧,用你的朗读,将我们带入清新、润泽的雨境之中。 【学生活动一:寻找“最美朗诵者”】

《寓言四则》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寓言四则》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知识与技能 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重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诵读法、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法:、探究拓展法。 1.多媒体课件。 2.投影仪。 3.录音机。 2课时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产生。诸子百家著作《庄子》《孟子》《韩非子》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印度的《五卷书》,拉封丹、莱辛、克雷洛夫、谢德林这些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寓言大师,都为我们留下了独特的、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寓言的世界:《寓言四则》。 伊索(公元前620~前560),希腊寓言家,生活在小亚细亚,弗里吉亚人。他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自由后,伊索开始环游世界,为人们讲述他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是古希腊人尽皆知的名字了,当时的古希腊寓言都归在他的名下,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 1.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2.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写蚊子在狮子面前夸口,终于战胜狮子,正当它得意忘形时却被蜘蛛吃掉了。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来到人间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2.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的“笑”说明了什么? 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地“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 3.“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这段着意于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

《拿来主义》导学案附练习题和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一、读经典,悟人生 鲁迅语录 1.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即恐惧颤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常有几个人张嘴看剥羊,仿佛颇为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也就忘了。——《娜拉走后怎样》1926 2.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经验》1933 3.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文艺与政治的歧途》1927 4.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

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海上的儿童》1933 二、了解文学常识 (一)作家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他发表的我国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了解背景 1934年,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发展的。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三、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自诩.⑵磕.头⑶残羹.⑷冷炙.⑸冠冕.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导学案及答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 设计人:杨惠珍审核人:八级语文备课组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而”的作用,“然”的意义。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段落层次,把握文章中心。 2、体会欧阳修的山水游记,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的特点。【知识链接】 1、再说“记”。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 2、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3、写作背景。 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

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 39 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4、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一起来总结: (1)课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全篇熔于一炉,表面上句句记山水,实际上句句记亭,句句记太守。作者把自己的之情,含蓄巧妙地蕴藏在。 (2)全文以“”字贯穿始终,各部分都紧扣主旨,层层深化,逐步推进。 (3)文章结尾,作者用“”画龙点睛,点明“醉”与“乐”的统一关系,从而完成了文章主旨的表达。文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你认为“醉翁之意”在乎,更在乎。作者的乐,真谛在于。 (4)本文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5)、如果给每一段加上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中都有一个“亭”字:点出亭────── 如果小标题中含有“乐”字,该怎样归纳呢? ──────醉归之乐 阅读理解

寓言四则_导学案含答案

《寓言四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2.引领学生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故事情节。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1.分析故事情节。 2.多角度概括寓意。 【学习难点】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课时】两课时 【预习导引】 1.查找资料,了解寓言的知识及本文涉及到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⑴寓言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⑵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⑶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均未被采纳。后来,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自杀,死时47岁。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⑷《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部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拿来主义经典导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编写人:刘涛审核:高二语文组编写时间:20XX年10月8日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

七上部编版语文《雨的四季》导学案

3.《雨的四季》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语言之美;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把握文章线索,理解内容。 【学习重难点】 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情感。 【自主学习】 1.写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 静谧.()高邈.()粗犷.()淅沥 ..()() 吝啬 ..()逼人 ..()()睫.()毛莅.()临咄咄 2.解释下列词语,并说说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高邈:莅临: 咄咄逼人: 【设问导读】 1.导入: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歌词,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的旋律,它不需要那些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2.有感情的放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全文采用__________________的写作结构,以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2—5自然段依次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浏览课文,分别概括四季的雨各有的特点。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句子是什么? 【拓展延伸】 1.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会不同,雨使你想到了什么? 【当堂检测】 1.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忍.俊不禁(忍住) B.花红已谢.(凋零) C.察颜.观色(颜色,色彩) D.盘虬卧龙.(传说中有角的小龙)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⑴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⑵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成,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⑶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⑷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课后反思】 3.《雨的四季》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