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望洞庭的诗文

描写望洞庭的诗文

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诗文

1、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赏析】

自古以来描写洞庭湖的诗文较多,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要再独树一帜是不容易的,然而,此诗却从“遥望”的角度,以谈雅的笔触,将月夜中的千里洞庭湖呈现于读者眼前。前两句写湖光,用“镜末磨”的贴切比喻,写出了粼粼湖光与柔媚的月色“两相和”的迷蒙缥缈的韵味。水是澄澈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后两句写山色,诗人想象飞驰,作一更巧妙的比喻,先把浩渺的洞庭湖比作银盘,再把湖中苍翠的君山比作玲珑的青螺,喻出了洞庭君山少女般的柔美秀色,表现了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的空灵的气调和清奇的情趣。在作者笔下,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品,水映山光,山增湖色,湖光山色又一同融入月夜,呈现出清旷而朦胧的美。确为咏洞庭诗中别具一格的佳作。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3、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附译文及板书)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附译文及板书) 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内容2. 熟读成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3.学会赏析重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难点: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教学过程:1、出示作者名片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诗人。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和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春晓》等。古今对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秋水大涨,几乎与岸平,涵虚混太清。水天含混迷茫,水与天空浑然一体。气蒸云梦泽,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茫茫,波撼岳阳城。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欲济无舟楫,我想渡湖却没有船只,端居耻圣明。闲居在家,却又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坐观垂钓者,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徒有羡鱼情。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张丞相:指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为相。涵虚:指水映天空。虚:天空。混太清:与天空浑然一体。太清:天空。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撼:撼动。济:渡。端居:闲居、平常家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坐观:坐视,旁观。主旨归纳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张九龄给予援引之意,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赏析作为投赠之作,诗人却没有直说。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景物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触景兴怀,就近设喻。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满怀壮志,却无人知赏,不禁悲从中来。“端居耻圣明”,意谓在这个伟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却是闲居无聊。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最后两句,诗人借了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创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钓鱼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板书设计:临渊羡鱼渴望援引作业:背诵并默写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题(附答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B )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4、品味颔联中“蒸”和“撼”字。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描写了洞庭湖雄浑壮阔和气势博大的特点 5.赏析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运用典故,这里隐喻自己想做官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6、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前半首写洞庭湖,既是为了扣题,写洞庭湖的壮丽,也是为了起兴,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铺垫。后半首主要用比,以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仕之意。 7.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诗人借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明了自己的心愿.衬托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 中考赏析(一)(3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8.(1)诗歌颔联着一“蒸”字,从视觉角度写出洞庭湖水汽弥漫的样子;着一“撼”字,。(1分)(2)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请结合诗句予以简析。(2分) 答案:8.(1)示例:从听觉或触觉角度写出洞庭湖波浪汹涌(汹涌澎湃、博大、雄浑壮阔等)的气势。(1分)(未答出角度,只答出“波浪汹涌的气势”可得全分,意近即可)

唐诗《望洞庭》赏析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1]注释 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hé):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译文 [译诗、诗意]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动,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呀。

惠崇《春江晚景》 (北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lóu hāo)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牛头马面九牛一毛虎背熊腰虎头蛇尾牛头马面九牛二虎之力牛头不对

胆小如鼠放虎归山为虎作伥羊入虎口狼吞虎咽照猫画虎兔死狐悲

一唱一和一呼百应一干二净一举两得一落千丈一模一样一暴十寒一日千里 一五一十一心一意两面三刀三长两短三番五次三三两两三头六臂三心二意 三言两语四分五裂四面八方四通八达四平八稳五光十色五湖四海五花八门 五颜六色六神无主七颠八倒七零八落七拼八凑七上八下七手八脚七嘴八舌八面玲珑九死一生九牛一毛十马九稳十全十美百发百中百孔千疮百战百胜百依百顺千变万化千差万别千军万马千山万水千丝万缕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真万确千锤百炼千方百计千奇百怪千姿百态千钧一发千虑一得千虑一失千篇一律万水千山万无一失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 孟浩然 扶沟县曹里乡第一初级中学

王新雨 教学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体会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 解把握。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诗言志,歌咏情”,诗歌以凝练的笔墨,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给我们以美的熏陶。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只要谈起祖国的诗歌,总会有一种止不住的豪情涌上心头。今天呀,老师邀请同学们去遨游我国古代诗歌的海洋。首先请大家欣赏、回顾我们在小学四年级学过的古诗《寻隐者不遇》。 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推荐,于是写了这首诗

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一首干谒诗,诗的前半部分写的是“望洞庭湖”,后半部分写的“赠张丞相”,“赠”为“望”而起,为感兴之作。 二、词语释义 ?湖水平:八月长江水涨,湖水漫溢,与岸齐平。 ?平:此指秋天湖水上涨,水面与岸齐平。 ?涵:包涵,包容。 ?虚:虚空,即天空。 ?太清:道家称天为太清。 ?气蒸:水气蒸腾。 ?云梦泽:此指洞庭湖。 ?撼:撼动。此为拍击之意。 ?欲济:想渡过(洞庭湖)。济:渡。 ?楫:船桨。 ?端居:指隐居,因为上有圣明之君而不去报国,感觉有愧,故曰“耻”。 ?垂钓者:钓鱼的人。 ?圣明:指升平时代。古人皆认为皇帝圣明则天下太平。 ?羡鱼情:比喻自己有出仕的愿望。这意思是希望得到张九龄的援引。 《淮南子·说林训》:“临渊羡鱼,不若归家织网。”又《汉书·董仲舒 传》;“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三、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思考问题: <一>、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首联: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 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

望洞庭刘禹锡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 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 !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1) 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 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习题及答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班级:姓名: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原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习题】 1、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分析:A、不是湖水平静,而是水涨与岸齐平。B、是气势磅礴。C、希望引荐自己,施展政治抱负。 2、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颔联“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B. 这是一首干谒诗,目的是为了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但其写景有独到之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欲济无舟楫”写诗人想渡湖水投靠张丞相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D. 尾联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分析:C、想让张丞相为自己引荐,让自己做官。 3、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B ) 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分析:B缺少渡水的舟船。 4、下列诗句中描写洞庭湖景象的是:(C) A.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B.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生日向西

唐诗《望洞庭》赏析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磁带、插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

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 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汇报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联系词义,结合插图,同桌互说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为什么把湖面比作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习题及答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 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 【原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作者】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陈称“王孟”。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少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历与于吴越。 【背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借观洞庭湖而脱意的干谒诗.诗中描写洞庭湖的浩荡气势,寄托着希望张丞相援引的心情,表现出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 【赏析】 诗人选取洞庭湖为切入点,首联描写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秋高气爽,浩阔无垠的湖水轻盈荡漾,烟波飘渺。远眺碧水蓝天,上下浑然。一个“混”字写尽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浑壮观,表现了一种汪洋恣肆、海纳百川的意境。 颔联描写湖水声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云梦泽水汽蒸腾,岳阳城受到洞庭湖波涛的摇撼。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一个“蒸”字写出了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如同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然而,“岳阳城”又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抱。这使读者比物联类:一座古城与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况是一个人的力量。如果没有湖的涵养、滋润,就不会有百草丰茂、万树花开的美景。这里妙笔生花,一语惊人,是千古名句。 颈联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两句采用了类比的手法,先说诗人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后一句中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愧的心情,言下之意还是说明诗人自己非常希望被荐举出仕。“欲济”而“无舟楫”,比喻恰当,婉曲传旨。 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化用《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而结网。”喻指诗人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这是对“颈联”的进一步深化。“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恳请他荐拔;“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希望对方能竭力引荐,使诗人的愿望得以实现,活灵活现地表达了诗人既慕清高又想求仕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公开课教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 (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解说:教师作出读背的表率,既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又营造一种读背诗词的氛围,师生共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注意教师是否背错,是为了使学生听得更认真。)(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山水诗:刘禹锡《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水诗:刘禹锡《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色:也作“山水翠”。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创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个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 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 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 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 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 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 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 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 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 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 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 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 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 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 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 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 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在我国湖南省东南部,有一座美丽的湖泊------洞庭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它的美丽景色。 播放洞庭湖视频(师解说) 唐代,洞庭湖不仅面积达到最广阔,号称“八百里洞庭”,而且诗歌也达到最繁荣。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交通十字架”的枢纽地位共同促进了唐代洞庭诗歌的繁荣。唐代洞庭诗人、诗歌数量的历史性突破提高了洞庭湖的地位。唐代洞庭诗歌体现了洞庭湖独特的地域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洞庭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刘禹锡的《望洞庭》 二、学习新内容 (一)释题 1、师书写课题(先写一个望字,再写洞庭),学生边看,边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写 2、生说一说学生边看,边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写 3、师画出作者望洞庭湖所处的位置。 二)、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 2、指名读古诗 (三)、平长仄短读古诗 1、介绍古诗的“平长仄短” 平长仄短读古诗这种方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只是最近这一百年没有人再去使用它。我们现在说的声调中的一声和二声在古代叫平声,三声和四声在古代叫仄声。读古诗的时候,平声读的长,仄声读得短,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平长仄短。(学生齐读平长仄短)。用这种方法读古诗时,我们是两个两个字一短,每两个字看它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就读得长,是仄声就读得短。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3)得出结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5、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作业: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自荐”。 古人孟浩然推荐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荐自己更应该大胆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勇敢地亮出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勇敢地说:我能行!。

《望洞庭》古诗解读

《望洞庭》古诗解读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早年没有读过这首诗,选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浏览,没有很好地琢磨。真的引起我对它的注意,是这次在徐州听民主路小学刘杰老师的课。归纳一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 第一、“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和”,是读第二声,还是读第四声? 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字的读音一共有四种,但与这一语境的意思相关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hé。二是读hè。细细揣摩,我以为:此处之“和”还是读作第二声(hé)为妥。其理由有三: 一、从“和”的字义来看,它最初是“相应”或“谐”的意思。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云:“和,相应也。”《广雅·释古三》也说:“和:谐也。”后来,引申为和睦、协调。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古唱和字不读去声。”由此不难发现:“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音相应而来的。它应读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读为“去声”。如今的第四声读法是后来随着字义地不断延伸与扩大,分化出来的。再从“和”字的现代解释看,此处之“和”也不应读作hè。《现代汉语词典》认定:当“和”字读作hè时,一是指“和谐地跟着唱”;二是指“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但不管哪种解释,都有“跟从”与“依照”的意味。联系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如果将“和”字读作hè,解为“跟从”与“依照”,那就与诗句的意思不合了。 二、从此诗的格律来看,此诗当为首句入韵。我们知道,按照诗词格律的规定,七绝的格律类型大体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二:⊙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与上述格律比照,此诗应属七绝的类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须押韵,而且应为平声。 三、从上下文来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将“和”字读作hé,解为“应”或“谐”,才能与上文“相”字的意思贯通。如果将此字读作hè,那就会使“和”字涂上“跟从”或“依照”的色彩。这样做,显然与诗人笔下的情景不合。说来也巧,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语文试卷中就有一道判断选择题。它要求考生判断“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是否正确。其标准答案认定: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我们的判断。 第二、“镜未磨”究竟应作和解释?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3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3 作者: 加入日期:09-03-07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这是一首出色的干谒诗。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称颂对方要儒雅得体,不失身分。 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首联点明时令,写洞庭湖秋水盛涨的壮阔。时值“八月”,秋水汤汤,几乎与湖岸平接。“涵虚”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浑然一体。开头两句,写出了洞庭湖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气势雄浑。 颈联实写湖,这是写洞庭湖景色的名句。“气蒸”句写出湖的深厚雄浑。云梦,古代大泽名,在古荆州,范围比今天的洞庭湖要大。洞庭湖上烟波浩渺,云汽蒸腾,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了湖的滋养哺育。而“撼”字,动静结合,更凸显湖的澎湃动荡,气势磅礴。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下面四句(颔联),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的

古诗赏析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古诗赏析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张九龄:即张丞相,公元733年担任丞相职务。 涵虚:包括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太清:天空。 云梦:古代的两个大沼泽,在湖北省长江南北两侧,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后来大部分变成陆地。合称“云梦泽”。今属江汉平原及周边一带。 岳阳城:今湖南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岸。 济:渡河。 端居:平常居处,闲居。 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徒:白白的。 羡鱼:羡慕钓鱼。《淮南子·说林训》中说:古人有言曰:“临河而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与其空口赞赏别人的成绩,不如自己扎扎实实地做点事情。

坐观:坐视、旁观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钓鱼成功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浑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岳阳城”,

古诗鉴赏 望洞庭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húguāng qiūyuèliǎng xiāng hé 湖光秋月两相和, tán miàn wúfēng jìng wèi mó 潭面无风镜未磨。 yáo wàng dòng tíng shān shuǐcuì 遥望洞庭山水翠, bái yín pán lǐyīqīng luó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4.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5.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6.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 湖中的君山。 和:协调,这里指水天一色。 潭:指洞庭湖。 磨:磨拭。 翠:绿色。 古诗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名句赏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是一首山水小诗,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寥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

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一点,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此时山更翠,山更清。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 比喻的生动,足见诗人的浪漫色彩。 古诗词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古诗词鉴赏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 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古诗词鉴赏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

刘禹锡的诗《望洞庭》

刘禹锡的诗《望洞庭》 历代文人墨客都对美丽的洞庭湖作过热情的吟咏,下面这首《望洞庭》为文人刘禹锡所作,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欢迎赏析《望洞庭》。《望洞庭》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色一作:山水翠) 鉴赏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

《望洞庭》刘禹锡唐诗鉴赏

《望洞庭》刘禹锡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望洞庭》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原文】 望洞庭1 湖光秋月两相和2,潭面无风镜未磨3。 遥望洞庭山水翠4,白银盘里一青螺5。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

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话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创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一次,刘禹锡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观望洞庭湖的景色而写下了此诗。 【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