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知识点总结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什么是耕作学?

Cropping System & Soil Management;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研究对象:耕作制度。

耕作学的主要特点?

研究对象:耕作制度;耕作制度本身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目标性。

第一章耕作制度原理

基本概念: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

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种植制度: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总称。(考其包含哪些内容)(1)★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和配置的总称。

组成(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

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2)种植方式:包括复种、间作、套种、混作等多熟种植方式;以及轮作、连作。

(3)熟制:即同一块农田上一年之内种植作物的季数。

种什么?种哪里?——作物布局

如何种?何时种?——熟制

茬口衔接、经济效益——种植方式

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综合技术体系。

(1)土壤耕作:常规耕作;少免耕、残茬覆盖耕作

(2)农田培肥: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管理、平衡

(3)农田保护:土壤侵蚀(风蚀、水蚀)、水土流失控制、农田防护林建设。

二者关系: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养地制度是耕作制度的基础

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耕作制度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撂荒——休闲——连年耕种——集约农作制

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需求是动力,用地养地程度提高是内涵

耕作制度的功能?

技术、宏观布局

★我国耕种制度基本特点、发展方向

方向:集约、高效、可持续

目前趋势:

1、作物结构、复种方式优化,复种指数波动

2、种植模式:高产——高产高效

3、连作面积扩大,单一化加重

4、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渐推广

5、养地制度:单一化的无机投入

农业挑战:人口——粮食安全;城市化——耕地资源;产量——水资源;资源—环境矛盾制约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小规模经营——制约现代化。

耕作制度问题:复种指数下降,闲田增多;机械化不足;种植结构单一,连作严重;土地质量

★(论述)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的关系

资源:泛指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与能量的来源。

农业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人类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光、热、水、土、生物)

农业社会资源: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技术装备和各种农业基础设施。(人口、经济水平、科技水平、投入及市场)资源与环境状况决定一个区域耕作制度形成与发展

我国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光热水

一,光热资源丰富,降水偏少,水是大部分地区的限制因素。

★年辐射量最多:青藏高原160kcal/cm2以上

★全年日照时数

华南:一般1800小时,日照百分率45%

长江中下游:分别为2000-2200小时及40-45%

华北:分别为2600小时与65%

内蒙、西北各地:3000小时及60-70%

最多的中心: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内蒙西部、宁夏、甘肃北部、柴达木盆地和西藏西部地区,全年日照时数达3100-3300小时,日照百分率达70%。

二,雨热基本同季,夏季光、热、水共济。

三,热量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气候灾害频繁。

四,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强烈,地方性气候明显。

五,光热水匹配不协调,地区差异显著。

社会:

人口:人口多、农村人口过剩

经济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市场容量小农业资金不足,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大

设备:有效灌溉面积40%;化肥用量大;机械化耕地70%;现代装备水平不足,农用能源增长较快

科技:提高快,不平衡;传统农业技术水平高、现代常规农业技术基本普及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相对差距大

第二章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配置。

广义:特定区域的种植业区划,即作物的地理分布,它要求作物能够很好地适应自然条

件、社会经济环境。包括:作物总体布局、品种布局、秧田布局。

狭义:一个生产单位(农场、农户、村镇等)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及分布情况。

作物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

作物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间上的分布。

★内容:作物、品种、田块、熟制的布局

步骤:

1、明确:社会对农产品需求

2、调查:当地资源环境、生产条件状况

3、根据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划分生态经济适宜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

区、不适宜区)

4、确定:作物组成、面积比例

5、确定:种植区、田间配置

6、可行性鉴定

作物布局的意义?

1、农业布局的基础

2、因地制宜:合适的作物类别、品种、比例种养结合、生态平衡

3、确定合适的作物结构

4、促进农业的多种经营(农、牧、渔结合)

★★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和依据?

1、基本:首先满足社会需求

2、作物:服从作物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

3、市场:符合市场需求

4、农民:要有合理的经济效益

5 . 搭配:兼顾多样性与专业性,适当集中,灵活多样。

6、灵活:根据生产、经济、技术条件变化不断调整

7、生态:用养结合、综合平衡

作物生态适应性:

特定地区,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环境的吻合程度。

作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物种的系统特性+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结果。

耐性定律:

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和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存在,甚至灭绝。

对于具体生物而言,各种环境因子存在一个生物学的适应上限和下限(也称“阈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大小决定了该物种对环境因子的忍耐范围。

★光适应性

C3作物

特点:★光饱和点低、CO2补偿点高、光合效率较低;

举例:小麦、大麦、水稻、棉花、大豆、马铃薯、西红柿、葡萄

C4作物

特点:光饱和点高、CO2补偿点低、光合效率较高

举例:玉米、高粱、甘蔗、谷子、苋菜

耐阴作物&喜光作物

耐阴作物:光饱和点、CO2补偿点低;

喜光作物:光饱和点、CO2补偿点高

现在栽培的大田作物绝大部分是喜光作物。

一般收获籽粒喜光性强,以茎叶为目的的蔬菜需光稍少,茶叶、咖啡等耐阴性稍强

喜光作物:水稻、棉花、大豆、谷子;

耐阴作物:叶菜类、马铃薯、豌豆、萝卜。

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

长日照作物:某生育阶段日照长度超过12h以上时才能正常开花结实,北部的中高纬度地区。

短日照作物:某生育阶段日照长度低于12h时才能正常开花结实。南部的低纬度地区中日照作物:对日照长短反应不敏感,一年四季均可开花结实

长日照作物:麦、油菜、甜菜、萝卜、三叶草

短日照作物:水稻、玉米、谷子、甘蔗、甘薯。

中日照作物:番茄、菜豆、四季豆、黄瓜及水稻、棉花、烟草

考:长/短日照作物南/北移生育期提前or推后;

温度适应性

★喜凉作物

要求:温度低,生长盛期适宜温度为15~20℃,整个生长期需要>10℃积温1500~2 200℃。

分布:在无霜期较短的北方或者南方山区,在暖温带或亚热带冬春季节的复种作物或填闲作物。

喜凉耐霜型:油菜、豌豆、春小麦、大白菜、胡萝卜、芜箐及箭舌豌豆、毛苕子等绿肥作物。

喜凉耐寒型:适宜生长温度为20℃左右,冬季可耐-18~-20℃的低温。冬小麦、冬大麦、黑麦、青稞(裸大麦)。

★喜温作物

要求:温度水平较高,生长发育盛期适宜温度为25~30℃,需要>10℃积温2 000~3 000℃,不耐霜冻。

温凉型:生长适宜温度20~25℃,10℃积温1800~2 800 ℃。大豆、糜子、甜菜、红麻。

温暖型:生长适宜温度25~30℃,水稻、玉米、棉花、甘薯、黄麻、蓖麻、芝麻、苎麻。

耐热型:忍耐30℃以上的高温,高粱、花生、烟草、南瓜、西瓜。

亚热带作物

要求:年平均温度高于20℃,1月份平均温度不低于0℃。冬季的极端最低温度是不低于-7~-15℃

我国:茶、油茶、柑桔、油桐、马尾松、杉木、和甘蔗。

热带作物

要求:最冷月平均温度18℃以上才能生长,5 ℃左右即受冻

我国:橡胶、油棕、椰子、可可

水旱适应性

喜水耐涝型:水稻

喜湿润型:陆稻、燕麦、黄麻、烟草、甘蔗、茶、毛竹、黄瓜、油菜、马铃薯

中间水分型: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

耐旱怕涝型:谷子、甘薯、糜子、花生、向日葵

耐旱耐涝型:高粱、田箐、草木犀

对土壤养分的适应性

耐瘠型:豆科作物;根系强大、吸肥能力强的作物(高粱、向日葵、荞麦、黑麦等);及根系和地上部不太发达,但吸肥能力较强或需肥较少的作物(谷、糜、大麦、荞麦、胡麻、

芝麻)

喜肥型:小麦、玉米、西瓜、杂交稻、蔬菜。

中间型:这类作物需肥幅度较宽,适应性广。

对土壤质地的适应性

★适砂土型:花生、甘薯、马铃薯、西瓜、南瓜等作物;沙打旺、苜蓿

适壤土型:棉花、大麦、油菜、豆类、麻类、烟草;小麦、玉米

★适粘土型: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大豆、小豆、蚕豆

对土壤酸碱度pH的适应性

宜酸性作物:pH5~6,黑麦、燕麦、马铃薯、芝麻、甘薯、荞麦、小花生、油菜、烟草、绿豆。

宜中性作物:pH6~7,小麦、大麦、玉米、大豆、油菜、豌豆、向日葵、棉花、水稻、甜菜、高粱。

宜碱性作物:pH>7.5,棉花、甜菜、草木犀、高粱、苜蓿。

对土壤盐碱度的适应性

耐盐性较强的作物:稗、向日葵、蓖麻、高粱、苜蓿、紫穗槐

耐盐性中等的作物:棉花、黑麦、油菜、黑豆、甜菜

不耐盐或忌盐的作物:糜、谷、小麦、甘薯、燕麦、马铃薯、蚕豆

耐碱作物:小麦、大麦和棉花

地势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影响集中表现在作物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上。

1、地势升高——温度减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4~0.7℃,积温减少150℃,相当于纬度北移一度多(纬度每北移一度,积温要少110~140℃)。

2、地势升高——雨量增加。

总结:地势的高低影响熟制布局。高寒地区只能一年一熟,低海拔地区可以复种。

北坡:多为耐寒、耐阴、喜湿的作物,如马铃薯、蚕豆、豌豆、油菜、燕麦、甜菜等;

南坡:多为喜阳耐旱与喜暖的作物,如玉米、高粱、谷糜、大豆、甘薯、棉花等。

第三章多熟种植

1. 多熟种植

熟制:表示耕地利用程度,主要包括一年一熟制,多熟制:三年四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两年五熟,一年三熟。

多熟种植(multiple cropping):同一田地上、同一年内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是作物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集约化。★类型:包括复种、间套作两个方面。

1.1复种

单作:在同一田块一季种植一种作物。

特点:小麦、水稻、大豆;作物单一、管理方便、便于机械化操作、劳动生产率高。

★复种: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按收获季数分为:二茬复种、三茬复种和四茬复种。

主要形式:直播复种、移栽复种、再生复种、套作复种等。

1.2间混作

间作(Intercropping):同一田块、同一生长期、分行或分带同时种植多种作物。

符号:‖

要求:主要生长期共生,超过2/3;

特点:集约利用空间;作物可以单行、多行,成行成带分布;多样丰富、★尚好管理、土地生产率较高;但由于间作作物不同,因此★不便于机械化(宽带型尚可)、劳动生产率稍低。

混作:同一田块、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亦称混种。

符号:×

特点:是作物在田块中分布不规则,比较混乱。

※间作vs混作:

混作同间作一样都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所不同的是前者规则分布,而后者是无序的。其不足之处在于不便分别管理作物生长。

※带状种植:不等于间作,未起到多熟作用,但可形成上下茬作物轮换种植,发挥轮作的优势。

1.3套作(relay cropping):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

符号:/

要求:前后两茬作物共生期较短,一般低于1/3。

特点:集约利用时间;相比于单作,能集约利用时间和空间资源、耕地利用率高、耕地年单产增产潜力大、复种指数提高;不便于机械化(宽行尚可)等不足之处

※间作vs套作:

以作物共生期所占的各作物生育期的比例来区分,共生期小于每个作物生育期的1/3为套作。此外,套作的两作物种植密度与单作时基本相同。

※套作vs复种:

套作是在接茬种植时间不足的情况下或为了更充分利用时间情况下采取的一种特殊措施,目标是集约利用时间资源,因此广义上属于复种。

※立体种植: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

的种植方式。实际上是间、混、套作的总称。

2.分析

种植指数(%)=(全年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表示耕地利用程度的高低

★多熟种植的作用+举例

1、提高土地利用率(集约利用时空资源、提高复种指数)

2、提高产量——提高农民经济效益(甘肃吨粮田、华北麦玉两熟)

3、协调争地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缓解开垦荒地的压力,因而减少了土地的退

化、沙化或草原与林地的破坏,保护了生态)

我国多熟种植的发展方向

1、挖掘高产潜力

2、多元化、高效化

3、新技术、新材料

4、农机农艺配套

5、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复种为什么可以增产增效?

0、基础——生态学原理:科学构建了群落的物种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

物种结构:上下茬作物的合理搭配互补

时间结构:多季利用;

空间结构:共生对空间的集约利用、对土壤不同深度水分、养分的利用。

1、生产(经济)效益:延长了作物光合作用时间,从而集约利用光、热、降水等自然资源以及土地资源,从而增加了单位耕地面积生产力。经济效益一般提高。

如:华北地区麦玉两熟优于一季玉米或小麦;西南地区麦稻或薯(药)稻模式优于一季水稻

2、生态效益:增加了地面覆盖,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土流失。南方的水旱轮作复种还有改良土壤、减少病虫草害的作用。

如:华北地区冬小麦的冬季覆盖作用;南方的麦稻两熟水旱轮作;

3、社会效益:增加了农产品产量及丰富度,减缓作物争地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全面发展。

如:北方棉田的复种、套作,农民可以额外获得薯类、豆类、辣椒等产品。

南方的稻田复种,农民可以额外获得紫云英、青钊黑麦等饲料或肥料。

4、稳定生产:增强全年产量的稳定性。“夏粮损失秋粮补”

★复种条件?

热量——水分——地力+肥力——劳畜力、机械条件——经济效益(决定性因素)

复种技术包含的内容:

1、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

2、争取生长季节(育苗移栽、套作、免耕播种、地膜覆盖、作物晚播)

4、间混套作

★间混套作效益原理是什么?

①对生态位不同(时间、空间、营养)的作物进行搭配,形成人工复合群体;

②五大效应:

异质效应(生态位的不同——减少竞争);

密植效应(形态学不同;稀:改善水肥,密:透光通风)

边际效应(边行、内行生态条件不同——不同的生产效应——发挥边际优势)

时空效应(生物学:时空要求不同——充分利用固定的空间和时间资源)

补偿效应(多种作物共生——减轻病虫、旱涝灾害)

③化感效应

间混套作技术要点

1、作物品种选配(生态适应性相近、特征对应互补、经济效益高于单作)

2、田间结构配置(垂直、水平)

3、生长发育调控(播种、水肥、化控、病虫害、早熟早收)

第四章轮作、连作

轮作:在同一田地上在不同季节、年际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种类作物或者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

倒茬:轮作中前茬作物与后茬作物的轮换,也称“换茬”

连作:在同一田地上连续种植同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茬口:轮连作中影响后茬作物的前茬作物+茬地,是轮作倒茬的基本依据。

茬口特性: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

是气候、时间、生物、耕作栽培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物的茬口特性不同——形成特定的轮作方式。

轮作倒茬的作用

1、病虫草害——减轻

2、土壤养分和水分——协调、均衡利用

3、土壤理化性状、土壤肥力——调节和改善

4、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论述)轮作在农业中的作用?

1、低投入的传统农业阶段:地力培养

2、高投入的现代农业阶段:作用受到了削弱,地位下降

3、★现代持续农业体系:轮作作用重新受到重视(替代农用化学品、病虫草害控

制)

轮作一定能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吗?

不一定。决定于作物组成、相应的的农业技术措施。

合理轮作+合理施肥——减少土壤中氮素和腐殖质的损失,肥力水平达到平衡甚至不断提高。

在化肥工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也应重视轮作。长期实验表明:轮作较连作增产;即使大量施化肥,轮作也有增产作用。

★忌连作作物:茄科:马铃薯、烟草、番茄;葫芦科:西瓜;亚麻、甜菜

不耐连作作物:陆稻;豆科(豌豆、大豆、蚕豆、菜豆);麻类(大麻、黄麻)菊科(向日葵)

耐短期连作作物:甘薯、紫云英

耐连作作物

:麦类、玉米、水稻、甘蔗、棉花

★连作的举例:

小麦连作制:春小麦连作(东北平原);冬小麦连作(北方无灌溉的冬麦区)。 玉米连作制:辽东半岛和黄淮海北缘地区。

水稻连作制:单季稻连作(南北方都有);双季稻连作(南方稻区)。 棉花连作制: 新疆棉区。

麦-稻复种连作制:淮河以南、长江两岸。

麦-玉复种连作制:黄河流域南部平原、长江流域山地。

连作的弊端:

1、营养物质——偏耗

2、土壤水分——大量消耗

3、有毒物质——积累

4、病虫草害——加重 4、土壤物理性状——恶化。 6、土壤的供肥能力——降低

连作弊端/障碍的消除

施肥和灌溉——及时足量——消除营养偏耗和水分不足

农药——及时合理使用——缓解病虫草害和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障碍。

品种——有计划地更换

土壤耕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有毒物质分解,调节土壤微生物活动状况——提高土壤供肥能力。

凡是有利于控制病虫蔓延和杂草滋生的各种农业技术措施都可缓解连作的危害。

为什么生产上还有连作存在?

1、社会需要。(粮、棉、糖)

2、资源限制。(特定的资源条件只适宜栽培某种作物)

3、经济效益。(棉花、烟草)

4、作物结构。(商品粮、棉、蔗基地——作物优势单一)

5、作物的耐连作特性、新技术应用

第五章土壤耕作

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层和地面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画出土壤耕层结构图,说出各层特点作用,并结合耕作制度现状分析如何构建合理的耕层?

表土层:0~10cm,受气候条件和耕作栽培措施影响较大。

覆盖层(0~3cm),种床层(3~10cm)

稳定层:(10~30cm)根系活跃层——作物对养分、水分、空气要求的敏感地带。

该层的土壤物理性状、蓄水和保水和供水供肥能力对作物生长发育有重大影响。

心土层:(30-50cm)结构紧密,受外界影响较小——肥力因素较为稳定,物质转化慢。

对耕层肥力和作物生长有影响。

犁底层:深耕时,农具力作用+底土较强的塑性,在耕层和心土层之间形成了容重较大,封闭式的犁底层。犁底层减弱了耕层和心土层底能量和物质流通。

耕层(熟土层):耕作经常作用的土壤、作物分布的主要土层

0—15~25cm(表土+稳定层)

★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②耕层、播床——深厚、适宜

③残茬、肥料及杂草——翻耕入土

④病虫害——消灭

核心:使耕层构造的各要素之间比例协调。

耕层构造:耕层内,各个层次的矿物质、有机质、孔隙(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的比例关系。(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5%、气体25%)

土壤耕作的类型

A基本耕作(Basic tillage),又称初级耕作(Primary tillage)

特点:入土深,强度大,显著改变土壤物理性状,后效较长。

★举例:翻耕、深松、旋耕。

B表土耕作,又称次级耕作(Secondary tillage)

特点:入土浅,一般不超过10cm;强度小。

目的: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生产条件。

★举例:耙地(harrowing)、耱地(Dragging)、中耕(Intertill)、镇压(Packing)、作畦(Bedding)、起垄(Ridging)

如何选用、配套?

1.看天

2.看地:地貌、土壤耕性、时间

土壤耕性:影响耕作难易、质量的土壤属性。(质地、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土壤水分)

宜耕期:土壤适于耕作的时期。

3.看作物:不同作物要求耕层深度、紧实度不同。

4.经济效益

保护性耕作国外定义:在一季作物之后地表残茬覆盖至少为30%、土壤侵蚀

控制约在50%的耕作和种植体系。包括免耕、垄作、覆盖耕作、带状耕作等。

国内定义:尚不明确,一般指为减少水土流失、土壤侵蚀而实施的耕作措施。

保护性耕作举例

免耕(No tillage)(★三个技术环节:覆盖、免耕播种、应用广谱性除草剂) 少耕(Reduced tillage)

等高耕作法、沟垄耕作法 残茬覆盖耕作法(mulch tillage ) 防风蚀耕作

保护性耕作技术分类

根据对土壤的影响程度,划分为3种类型: ①微地形:等高耕作、沟垄种植 ②地面覆盖:覆盖耕作

③土壤物理性状:少耕(含少耕深松、少耕覆盖)、免耕

保护性耕作的理论依据

(1)生物耕作 (2)土壤自调作用 (3)减少机械作业的副作用

传统耕作的优缺点

优点:形成耕层、防治杂草病虫害、翻耕残茬和肥料

缺点:土壤侵蚀、水分损失、不利于有机物积累、破坏原有土层、增加能耗成本

热力学复习知识点汇总

概 念 部 分 汇 总 复 习 第一章 热力学的基本规律 1、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宏观物质系统 其中所要研究的系统可分为三类 孤立系:与其他物体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的系统; 闭系:与外界有能量交换但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开系:与外界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2、热力学系统平衡状态的四种参量:几何参量、力学参量、化学参量和电磁参量。 3、一个物理性质均匀的热力学系统称为一个相;根据相的数量,可以分为单相系和复相系。 4、热平衡定律(热力学第零定律):如果两个物体各自与第三个物体达到热平衡,它们彼此也处在热平衡. 5、符合玻意耳定律、阿氏定律和理想气体温标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6、范德瓦尔斯方程是考虑了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排斥力和吸引力),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作了修正之后的实际气体的物态方程。 7、准静态过程:过程由无限靠近的平衡态组成,过程进行的每一步,系统都处于平衡态。 8、准静态过程外界对气体所作的功:,外界对气体所作的功是个过程量。 9、绝热过程:系统状态的变化完全是机械作用或电磁作用的结果而没有受到其他影响。绝热过程中内能U 是一个态函数: A B U U W -= 10、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表述:任何形式的能量,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只能从一种形 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恒定;热力学表达式:Q W U U A B +=-;微分 形式:W Q U d d d += 11、态函数焓H :pV U H +=,等压过程:V p U H ?+?=?,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公式一比较 即得:等压过程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等于态函数焓的增加量。 12、焦耳定律:气体的内能只是温度的函数,与体积无关,即)(T U U =。 13.定压热容比:p p T H C ??? ????=;定容热容比:V V T U C ??? ????= 公式:nR C C V p =- 14、绝热过程的状态方程: const =γpV ;const =γ TV ; const 1 =-γ γT p 。 15、卡诺循环过程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组成。正循环为卡诺热机,效率2 11T T - =η,逆循环 为卡诺制冷机,效率为2 11T T T -= η (只能用于卡诺热机)。 16、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而不引起其他变化(表明热传导过程是不可逆的); 开尔文(汤姆孙)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有用的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表明功变热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另一种开氏表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造成的。 17、无摩擦的准静态过程是可逆过程。 18、卡诺定理:所有工作于两个一定温度T 1与T 2之间的热机,以可逆机的效率为最高。并且所有的可逆机 的效率η都相等21 1T T - =η ,与工作物质无关,只与热源温度有关。 19、热机的效率:1 21Q Q -=η,Q 1为热机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量,Q 2 为热机在低温热源放出的热量。 20、克劳修斯等式与不等式:02 211≤+T Q T Q 。 21、可逆热力学过程0=?T dQ ,不可逆热力学过程0

六年级(下册)科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判断。 1.一个细菌又称一个菌落。(×) 2.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3.晶体的形状是很有规则的,都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4.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5.把橘皮、馒头等放在温暖干燥的环境中就可以进行霉菌培养。(×) 6.利用酵母菌发面后,体积可以达到原来的4-5倍。(√) 7.电池、医用针管等有毒有害垃圾要做深埋处理,才不会有危害。(√) 8.用不同的方法重新使用已用过的东西,可以减少垃圾数量。(√) 9.填埋场在填满垃圾后,可以在上面建公园、种庄稼。(×) 10.垃圾其实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 11.光年就是光走一年的距离,是用来计量恒星距 离的单位。(√)

12.不同的人观察同一棵树后,所描述的内容可能会不一样。(√) 13人们要想获取真实的资料,必须自己亲自去动手 获取,没必要与会交流。(×)电磁现象是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最先发现了。(√) 15.太阳系是宇宙中最大的天体系统。(×) 16.正在使电灯发光的电线旁边没有磁场。(×) 17.将垃圾深埋以后,再也不会污染环境了。(×) 18.空气,土壤,海洋一旦被污染就再也无法治理了。(×) 19.我们平时发面用的酵母菌对人体是有害的。(×) 20.放大镜放大的倍数越高,所看到的视野就越大。(×) 21.自然界中很多物体都是晶体,晶体的形状都是 很有规则的。(√) 22.锅盖做成圆顶形主要是为了锅的容量大一点。(×) 23.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手上的细菌。(×) 24.物体的细菌结构必须制成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 才能观察清楚。(√) 25.我们在记录信息的时候,要如实记录,但不需

(完整版)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doc

临床免疫学检验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 B 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 Fc 受体、补体受体、EB 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 B 细胞: CD19、CD20、 CD21、 CD22 (成熟 B 细胞的 mIg 主要为 mIgM和 mIgD)同时检测 CD5分子,可分为 B1 细胞和 B2 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 CD3(多链糖蛋白);辅助 T 细胞的标志是 CD4;杀伤 T 细胞的标志是 CD8; T 细胞受体 =TCR。 T 细胞和 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 CD4+CD8- =辅助性T细胞(Th) CD3+ CD4-CD8+ =细胞毒性T 细胞( Tc 或 CTL)( T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 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 PHA)刀豆素( CONA)刺激 T 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 法、核素法。 T 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 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 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 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 CD16( ADCC)、 CD56。 测定人 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 细胞株,而测定小鼠胞株。NK细胞活性则常采 用 YAC-1 细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表达 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 sIg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 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 B 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 VL(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工程热力学知识点总结

工程热力学大总结 '

… 第一章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热力系统:用界面将所要研究的对象与周围环境分隔开来,这种人为分隔的研究对象,称为热力系统,简称系统。 边界:分隔系统与外界的分界面,称为边界。 外界:边界以外与系统相互作用的物体,称为外界或环境。 闭口系统:没有物质穿过边界的系统称为闭口系统,也称控制质量。 ) 开口系统:有物质流穿过边界的系统称为开口系统,又称控制体积,简称控制体,其界面称为控制界面。 绝热系统:系统与外界之间没有热量传递,称为绝热系统。 孤立系统:系统与外界之间不发生任何能量传递和物质交换,称为孤立系统。 单相系:系统中工质的物理、化学性质都均匀一致的系统称为单相系。 复相系:由两个相以上组成的系统称为复相系,如固、液、气组成的三相系统。 单元系:由一种化学成分组成的系统称为单元系。 多元系:由两种以上不同化学成分组成的系统称为多元系。 } 均匀系:成分和相在整个系统空间呈均匀分布的为均匀系。 非均匀系:成分和相在整个系统空间呈非均匀分布,称非均匀系。 热力状态:系统中某瞬间表现的工质热力性质的总状况,称为工质的热力状态,简称为状态。 平衡状态:系统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如果宏观热力性质不随时间而变化,系统内外同时建立了热的和力的平衡,这时系统的状态称为热力平衡状态,简称为平衡状态。 状态参数:描述工质状态特性的各种物理量称为工质的状态参数。如温度(T)、压力(P)、比容(υ)或密度(ρ)、内能(u)、焓(h)、熵(s)、自由能(f)、自由焓(g)等。 基本状态参数:在工质的状态参数中,其中温度、压力、比容或密度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仪表测量出来,称为基本状态参数。

2020年历年浙江中考真题汇编精选题-声和光(试卷和答案)解析版

2020年历年浙江中考真题汇编精选题-声和光(试卷和答案)解析版 一、选择题 1.(2018?宁波)甘肃鸣沙山月牙泉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被称为天下沙漠第一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月牙泉风景区的植被是一个种群 B.湖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鸣沙山昼夜温差较大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D.月牙泉地形的形成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D 2.(2018?舟山)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A.B.C.D. 【答案】B 【解析】【分析】首先确定光的传播方向,然后根据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对各个图进行分析。 【解答】解: 树木在水中倒影,是因为来自岸上树木的光线斜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所以才能观察到对岸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故B正确, ACD、图中光线来自水中,且光是直线传播或发生光的折射,故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光的反射原理,要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2018?台州)如图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 B.实验宜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C.眼睛应从B一侧观察成像情况 D.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像物不再重合 【答案】C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①实验中玻璃板如果不垂直于桌面,后面的蜡烛无法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②眼睛在A的一侧观察。 ③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 ④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 【解答】解:A、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验证像的位置和大小,所以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故A正确; B、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在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B正确; C、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A一侧观察,在蜡烛B的一侧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故C错误; D、平面镜所成的像,物像等大,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像物不再重合,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平面镜成像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既是平时经常强调的地方,又是中考中经常涉及到的地方,要求深入理解,熟练掌握。 4.(2019?宁波)如图所示,在“用‘凸透镜’观察周围的景物”活动中,小科将印有绿色环 保标志“”的纸固定在墙上,再将一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移到标志的正前方,然后改变玻璃杯与标志之间的距离。小科站立时透过玻璃杯和水观察。下列图像中,不可能看到的是() A.B.C.D. 【答案】C 【解析】【考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解析】【分析】物体通过凸透镜可以成实像,实像都是倒立的,但分放大、等大和缩小;也可以成虚像,虚像都是正立、放大的,据此判断。 【解答】圆柱形的装满水的玻璃杯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A.当标志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不合题意; B.当标志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不合题意; C.标志通过凸透镜成的实像与物体相比,上下和左右都相反,而这个只有左右相反,故C 符合题意; D.当标志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5.(2017?温州)眼睛让我们看见多彩世界。下列属于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做法是( )

临床免疫学检验 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 (上)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 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杂交瘤技术 【原理】以聚乙二醇(PEG)为细胞融合剂,使免疫后能产生抗体的小鼠脾细胞与能在体外长期繁殖的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通过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苷(HAT)选择性培养基的作用,只让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生长,经反复的免疫学检测筛选和单个细胞培养(克隆化),最终获得机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又能长期体外繁殖的杂交瘤细胞系。将这种细胞扩大培养,接种于小鼠腹腔,可从小鼠腹水中得到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一)小鼠骨髓瘤细胞 理想骨髓瘤细胞的条件:①细胞株稳定,易于传代培养;②细胞株本身不产生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③该细胞是HGPRT或TK的缺陷株;④能与B细胞融合成稳定的杂交瘤细胞; ⑤融合率高。 目前最常用的是NS-1和SP2/O细胞株 (二)免疫脾细胞

免疫学各章节知识要点总结

免疫学各章节知识要点总结 Baby诺安 目录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3) 第三章抗原 (7)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13) 第五章细胞因子 (19) 第六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21) 第七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23) 第八章B淋巴细胞 (26) 第九章T淋巴细胞 (30) 第十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34) 第十一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37) 第十二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41) 第十三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44) 第十四章免疫耐受 (50) 第十五章免疫调节 (54) 第十六章超敏反应 (59) 第十七章自身免疫性疾病 (61)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 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免疫系统包括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 ①免疫防御 ②免疫监视 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response) 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 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 ①识别阶段 ②活化增殖阶段 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 ①特异性 ②耐受性 ③记忆性

知识点热力学与料热力学部分

知识点热力学与料热力学部分

————————————————————————————————作者:————————————————————————————————日期:

热力学与材料热力学部分 热力学: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研究物质热运动的客观规律;以实验事实为基础,总结研究系统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功能转化和热力学过程的方向性问题。 热力学研究能(energy)和能的转变(transformations)规律 材料研究的每个过程离不开热力学 1、材料服役性能 2、材料制备 3、材料微观组织 材料热力学是热力学基本原理在材料设计、制备与使用过程中的应用。 材料热力学是材料科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材料学的核心问题是求得材料成分-组织结构-各种性能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前半部分,即材料成分-组织结构的关系要服从一个基本的科学规则,这个基本规则就是材料热力学。在材料的研究逐渐由“尝试法”走向“定量设计”的今天,材料热力学的学习尤其显得重要。 材料热力学是经典热力学和统计热力学理论在材料研究方面的应用,其目的在与揭示材料中的相和组织的形成规律。固态材料中的熔化与凝固以及各类固态相变、相平衡关系和相平衡成分的确定、结构上的物理和化学有序性以及各类晶体缺陷的形成条件等是其主要研究对象。 现代材料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对材料的微观层次认识不断进步。利用场离子显微镜和高分辨电子显微镜把这一认识推进到了纳米和小于纳米的层次,已经可以直接观察到从位错形态直至原子实际排列的微观形态。这些成就可能给人们造成一种误解,以为只有在微观尺度上对材料的直接分析才是深刻把握材料组织结构形成规律的最主要内容和最主要途径;以为对那些熵、焓、自有能、活度等抽象概念不再需要更多的加以注意。其实不然,不仅热力学的主要长处在于它的抽象性和演绎性,而且现代材料科学的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一直受到经典热力学和统计热力学的支撑和帮助。材料热力学的形成和发展正是材料科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工业技术的进步在拉动材料热力学的发展,而材料热力学的发展又在为下一个技术进步准备基础和条件。 材料热力学是热力学理论在材料研究、材料生产活动中的应用。因此这是一门与实践关系十分密切的科学。学习这门课程,不能满足于理解书中的内容,而应当多进行一些对实际材料问题的分析与计算,开始可以是一些简单的、甚至是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然后由易渐难,循序渐进。通过不断的实际分析与计算,增进对热力学理论的理解,加深对热力学的兴趣,进而有自己的心得和成绩。 热力学最基本概念: 1、焓变 enthalpy

2020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 基础知识篇 初中物理主要学习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在教材中主要体现为声学、光学、力学、热学、电学等板块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达到的要求是: 1.认识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了解新材料及其应用等内容,关注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问题。 2.了解自然界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认识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等内容,了解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关注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4.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知道物理学不仅含有物理知识,而且还含有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5.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具有安全意识,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第一章机械运动 知识网络构建 ?????????????????????????????????????????????????????????????????测量工具长度单位及换算 测量方法测量工具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时间单位及换算测量方法概念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选定参照物研究物体运动与否的方法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机械运动定义定义匀速直线运动公式速度单位直线运动分类意义机械运动定义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曲线运动s v t ?????????????????????????????????????????????????????????????????????????????????????????????? 原理:=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停表实验过程

研究生临床免疫学知识点总结

一、病毒性心肌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病毒在心肌细胞内复制、繁殖导致心肌细胞溶解,由此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分两期 急性期-病毒对心肌的直接损伤作用,病毒进入机体后在宿主心肌细胞内大量繁殖、增殖,释放病毒及产生溶细胞物质,直接导致心肌细胞的死亡和代谢功能的丧失 慢性期-病毒感染第二周开始,变性、坏死心肌周围炎性细胞浸润、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使心肌细胞进一步受损 1、巨噬细胞和NK细胞作用 抗病毒作用:可直接灭后病毒,通过ADCC作用清除病毒 损伤心肌作用:溶解吞噬病毒感染的心肌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增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导致心肌细胞受损 2、抗体作用: (1)病毒抗体-病毒特异性抗体(早期,针对机体产生特异性IgM抗体。后期有病毒特异性IgG抗体出现)病毒中和抗体(病毒心肌炎可持续性存在) 病毒抗体可以出现双重作用:抗病毒作用,早期抗体与病毒结合,阻断病毒在心肌内扩散或从外周进入心肌,减轻病毒对心肌的损害。 损伤心肌的作用:病毒蛋白与心肌细胞某些成分有相同抗原位点,所以病毒抗体可与心肌细胞结合引起心肌细胞损伤 (2)自身抗体的作用-损伤的心肌细胞内自身抗原释放,浸润心肌的巨噬细胞等APC将其摄取并加工处理后,递给B淋巴细胞,产生心脏反应性自身抗体,引起心肌细胞损伤。 3、TC作用: 病毒入侵机体,经过APC摄取加工处理,递给T细胞,后者活化致敏,病毒再次入侵机体,致敏的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TDTH释放细胞因子吸引单核细胞进入抗原存在部位吞噬抗原释放炎症介质,损伤心肌细胞;CTL释放毒性蛋白(穿孔素、颗粒酶)导致心肌细胞溶解、 4、细胞因子的作用: IFN-浸润的心肌炎症细胞释放IFN、在病毒性心肌炎早期有抗病毒作用 TNF-由浸润心肌的巨噬细胞和T细胞分泌,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中致心肌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5、其他细胞因子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IL-2 二、肿瘤抗原的分类及其特征。 1.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类:a.肿瘤特异性抗原-仅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正常组织细胞的抗原,此类抗原是通过动物肿瘤移植排斥实验所证明,故又称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 b.肿瘤相关性抗原-并非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正常组织或细胞也可表达的抗原物质,但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此类抗原仅表现为量的变化,无严格的肿瘤特异性 2.根据肿瘤抗原产生的机制分类: a.理化因素诱生肿瘤抗原-化学致癌剂或者物理致癌因素可引起基因突变或者潜伏的致癌病毒诱发的肿瘤,并且表达新抗原,此类抗原的特点是特异性强,免疫性弱,有明显个体特异性。 b.病毒诱生的肿瘤抗原-某些的肿瘤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致癌的病毒基因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从而诱发细胞癌变。同一种病毒诱发的不同类型的肿瘤,均可表达相同的抗原,且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此类肿瘤抗原虽然由病毒基因编码,但与病毒本身的抗原不同,又称病毒相关的肿瘤抗原 c.自发性肿瘤抗原-突变的基因产物(自发性肿瘤表面所表达肿瘤特异性抗原,大部分可能为基因突变所致,基因突变诱因不详;

免疫学检验复习考试重点总

2017 年免疫学检验复习重点总结如下 0、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 B 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 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lg)、Fc受体、补体受体、EB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B 细胞:CD19、CD20、CD21、CD22 (成熟B 细胞的mlg 主要 为mlgM和mlgD)同时检测CD5分子,可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CD3(多链糖蛋白);辅助T 细胞的标志是CD4;杀伤T细胞的标志是CD8; T细胞受体二TCR T细胞和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 (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 CD4+ CD8-=辅助性T 细胞(Th) CD3+ CD4- CD8+ =细胞毒性T细胞(Tc或CTL (T细胞介导的细 胞毒试验)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PHA)刀豆素(CONA刺激T细胞增 殖。增殖试验有:形态法、核素法 T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CD16(ADCC)、CD56。 测定人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细胞株,而测定小鼠NK细胞活性则常采用YAC-1细胞株。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达MHC H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 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ig,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B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 lgA> IgM > lgD> 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传热学知识点总结

Φ-=B A c t t R 1211k R h h δλ=++传热学与工程热力学的关系: a 工程热力学研究平衡态下热能的性质、热能与机械能及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规律, 传热学研究过程和非平衡态热量传递规律。 b 热力不考虑热量传递过程的时间,而传热学时间是重要参数。 c 传热学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为基础。 传热学研究内容 传热学是研究温差引起的热量传递规律的学科,研究热量传递的机理、规律、计算和测试方法。 热传导 a 必须有温差 b 直接接触 c 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热运动而传递热量,不发生宏观的相对位移 d 没有能量形式的转化 热对流 a 必须有流体的宏观运动,必须有温差; b 对流换热既有对流,也有导热; c 流体与壁面必须直接接触; d 没有热量形式之间的转化。 热辐射: a 不需要物体直接接触,且在真空中辐射能的传递最有效。 b 在辐射换热过程中,不仅有能量的转换,而且伴随有能量形式的转化。 c .只要温度大于零就有.........能量..辐射。... d .物体的...辐射能力与其温度性质..........有关。... 传热热阻与欧姆定律 在一个串联的热量传递的过程中,如果通过各个环节的热流量相同,则各串联环节的的总热阻等于各串联环节热阻之和(I 总=I1+I2,则R 总=R1+R2) 第二章 温度场:描述了各个时刻....物体内所有各点....的温度分布。 稳态温度场::稳态工作条件下的温度场,此时物体中个点的温度不随时间而变 非稳态温度场:工作条件变动的温度场,温度分布随时间而变。 等温面:温度场中同一瞬间相同各点连成的面 等温线:在任何一个二维的截面上等温面表现为 肋效率:肋片的实际散热量ф与假设整个肋表面...处于肋基温度....时的理想散热量ф0 之比 接触热阻 Rc :壁与壁之间真正完全接触,增加了附加的传递阻力 三类边界条件 第一类:规定了边界上的温度值 第二类:规定了边界上的热流密度值 第三类:规定了边界上物体与周围流体间的表面..传热系数....h 及周围..流体的温度..... 。 导热微分方程所依据的基本定理 傅里叶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傅里叶定律及导热微分方程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热流密度不是很高,过程作用时间足够长,过程发生的空间尺度范围足够大 不适用的:a 当导热物体温度接近0k 时b 当过程作用时间极短时c 当过成发生的空间尺度极小,与微观粒子的平均自由程相接近时

免疫学检验复习考试重点总

2017年免疫学检验复习重点总结如下 0、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B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 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Fc受体、补体受体、EB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B细胞:CD19、CD20、CD21、CD22 (成熟B细胞的mIg主要为mIgM和mIgD)同时检测CD5分子,可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B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CD3(多链糖蛋白);辅助T细胞的标志是CD4;杀伤T细胞的标志是CD8;T细胞受体=TCR。T细胞和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CD4+CD8-= 辅助性T细胞(Th) CD3+CD4-CD8+= 细胞毒性T细胞(Tc或CTL)(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4+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PHA)刀豆素(CONA)刺激T细胞增

殖。增殖试验有:形态法、核素法。 T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CD16(ADCC)、CD56。 测定人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细胞株,而测定小鼠NK细胞活性则常采用YAC-1细胞株。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Ig,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B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声和光知识点总结

声和光知识点总结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就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才是声源.物体只要振动,就一定会发出声音,但人耳不一定都能听得到,人听到的声音频率约为20-20000HZ.(人发声频率约为85-1100HZ) (2)声源振动发出的声音,需要有介质来传播.介质可以是各种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中不能传声.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相同.通常情况下,在气体中声速最小,在固体中声速最大(空气中约为340m/s,水中约为1500m/s,钢铁中约为5200m/s)另外,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4)回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若遇到高大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人耳要能区分清楚原声与回声,其间隔时间必须在0.1秒以上,所以,人耳到障碍物的距离应大于17m时,才能听到回声. 2、乐音的三个特征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发声体振动的越快,频率越大,音调则越高;反之,音调越低。例如,1、2、3、4、5、6、7、ⅰ,音调越来越高。注意:鼓皮绷得越紧,音调越高。小提琴的弦丝越短、越细、绷得越紧,音调越高。吹笛的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反之则越小.另外,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人耳刚刚能听到的声音为0 dB. (3)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材料、结构所决定的,它是声音的品质.根据音色,能区分乐器或其它声源。 3、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噪音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学习、工作、生活和其它正常活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表示声音的强弱用的分贝(dB)为单位。安静舒适为40—50 dB;90 dB以上会对听力造成损伤。 减弱噪声主要途径:在声源产生处控制(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的振动),在传播过程中阻断(隔声、吸声和消声),在人耳朵处减弱(戴护耳器)。 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一定强度对人体会造成严重危害.可用来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5、传递能量与信息 声波是一种疏密相间的波(纵波),能传递信息。一个人说话声沙哑了,说明他生病了;医生运用“B”超探测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制成声呐测距;利用超声波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文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热力学复习知识点汇总

概念部分汇总复习 第一章热力学的基本规律 1、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宏观物质系统 其中所要研究的系统可分为三类 孤立系:与其他物体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的系统; 闭系:与外界有能量交换但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开系:与外界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2、热力学系统平衡状态的四种参量:几何参量、力学参量、化学参量和电磁参量。 3、一个物理性质均匀的热力学系统称为一个相;根据相的数量,可以分为单相系和复相系。 4、热平衡定律(热力学第零定律):如果两个物体各自与第三个物体达到热平衡,它们彼此也处在热平衡. 5、符合玻意耳定律、阿氏定律和理想气体温标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6、范德瓦尔斯方程是考虑了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排斥力和吸引力),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作了修正之后的实际气体的物态方程。 7、准静态过程:过程由无限靠近的平衡态组成,过程进行的每一步,系统都处于平衡态。 8准静态过程外界对气体所作的功:dW pdV,外界对气体所作的功是个过程量。 9、绝热过程:系统状态的变化完全是机械作用或电磁作用的结果而没有受到其他影响。绝热过程中内能U 是一个态函数:W =U B _U A 10、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表述:任何形式的能量,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只能从一种形 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恒定;热力学表达式:U B _U A二W —Q ;微分 形式:dU =dQ dW 11、态函数焓H: H =:U pV,等压过程:. U - p V,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公式一比较即得:等压过程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等于态函数焓的增加量。 12、焦耳定律:气体的内能只是温度的函数,与体积无关,即U =U (T)。 13?疋压热谷比:C p二—;定容热容比:C V公式:C p -C V = nR P W T 丿p ._V p V-4 14、绝热过程的状态方程:pV = con st;TV = con st;———=const。 15、卡诺循环过程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组成。正循环为卡诺热机,效率「=1 -卫,逆循环 为卡诺制冷机,效率为—(只能用于卡诺热机) 16、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而不引起其他变化(表明热传导过程是不可逆的); 开尔文(汤姆孙)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有用的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表明功变热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另一种开氏表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造成的。 17、无摩擦的准静态过程是可逆过程。 18、卡诺定理:所有工作于两个一定温度T1与T2之间的热机,以可逆机的效率为最高。并且所有的可逆机的效率都相 等=1-三,与工作物质无关,只与热源温度有关。 T2 19、热机的效率:「二[―Q z Q为热机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量,Q为热机在低温热源放出的热量。 Q1 20、克劳修斯等式与不等式:Q Qz _ 0。 T1 T z 21、可逆热力学过程I dQ = o,不可逆热力学过程dQ ::: o。 L T L T 22、热力学基本方程:dU二TdS-pdV。 23、熵函数是一个广延量,具有可加性;对于可逆过程,熵S是一个态函数,积分与路径无关;对于绝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