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翼-人类学理解

金翼-人类学理解
金翼-人类学理解

《金翼》读书报告

——文化礼俗的社会学理解

【摘要】:《金翼》是一部小说式的人类学著作,它展示给世人的中国乡土生活具有独特的文化内蕴。通过对《金翼》中丧葬礼俗所体现的人生情结和人类观念意识进行社会学考察,并透过人类学中的习俗关切,进一步揭示习俗的社会控制作用和人类观念被习俗化的演革过程。

【关键词】:文化礼俗、丧葬制度、习俗控制

一、《金翼》内容简介

《金翼》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林耀华先生在40年代写成并用英文出版的社会人类学著作,它在国外学术界已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但是,直到1989年底其中文版才在中国大陆面世,所以对于一般大陆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来说,它仍然是一本新书。《金翼》很有特色,不仅写作方式新颖,而且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读完《金翼》,贯穿于全书的中国乡村的各种习俗、礼仪给笔者的印象颇深。中国传统的人生五大礼俗在书中都有清晰的描述,具体来讲主要有:

(一)婚姻礼俗

书中涉及婚礼有5处之多,但描述最详细的是张芬洲的三儿子茂德和惠兰的婚礼,婚礼中的礼俗真实地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

(二)生育礼俗

书中描述比较详细的是黄东林的小儿子——小哥诞生时的礼俗,其间的吃红鸡蛋和面条的礼俗深刻体现了中国人向往幸福、美满、健康的人性本质。

(三)节庆礼俗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节庆礼俗贯穿全书,主要有春节、正月十五、正月二十九孝子节、清明、春祭、端午节、七七节、秋祭、冬至等众多节日的礼俗。

(四)丧葬礼俗

书中涉及两次葬礼,张芬洲的妻子黄氏和黄东林的母亲潘氏两人的葬礼,其中描写比较详细的是张芬洲之妻黄氏的葬礼。

以上种种礼俗仪式看似繁复,实际上它们程序化表面的深处蕴涵着更重要的社会功能,那就是把活着的人团结到一起,维持乡土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整合。而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俗,无疑在乡土社会潜移默化地发挥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在激活、启动人们行为的同时,也规范、控制着人们的行为。本文即以张芬洲之妻黄氏的葬礼全过程为分析基点,旨在透过文化人类学中的习俗视角来揭示丧葬礼俗中体现的习俗控制。

二、《金翼》中的丧葬礼俗

丧葬礼俗是人类自然淘汰中社会化积淀的结果,是人类通用的处理死者的历史文明形式。把对死者的哀悼和对先祖的追念用一定的仪礼表现出来,是人类共同的意愿,有关死亡和死后的风俗也是社会习俗中最稳固持久的。而且,丧葬习俗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类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具有很深的文化意蕴。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族群,经由不同文化的塑造传承,必然遵循一定地域、一定历史阶段的丧葬习俗。生活在文化意蕴深厚的中国国度的国民,历来十分重视丧葬仪礼。透视《金翼》描述张芬洲之妻黄氏葬礼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那种虽仪式繁复,但程式却井然有序的蕴涵中国文化习俗的场景。张芬洲之妻黄氏葬礼的全过程可

以用清晰的链条图展示出来:

生命终结→招魂→点灯→烧纸钱→投掷铜钱祈祷→向亲戚报丧→请和尚念经→置灵堂→沐浴→女儿给死者袭衣→整棺木→装殓→朝夕祭奠→第六天仪式→讣告吊唁→七七追荐→供饭→鸭过河仪式→冲出地狱→过桥→供纸物→停置棺木于家中不见阳光之处→丧祭结束考究此葬礼仪式的诸环节,笔者认为它蕴涵了许多颇具典型的人生情结和观念意识,主要有:

(一)灵魂不灭观念

灵魂不灭,就是指人的灵魂永不消亡,永存人间的意思。这种观念大约产生于我国的旧石器时代。黄氏的葬礼中,有许多仪式都体现了这一观念,主要有:

1、黄氏的儿子在她死后点“阴间灯”,认为这时灵魂会继续附在遗体上,而且还要享用供品,弥留人间。

2、请和尚到家里,点上蜡烛,带领全家人围绕一棵树转圈,传说这种仪式和闪耀的烛光,可以帮助亡灵到达阴间,使死者不至于迷路。

3、人死后第六天要举行一个仪式,叫做向阴间报告死者情况,认为这样做才能使死者知道自己已经不在人间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4、举行拯救灵魂仪式。

5、把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用纸制成祭品,当作供品烧给死者,认为这些供品通过焰火传递,能够送到阴间,给亡灵以物质援助。

6、第六个七天要给死者摆“米供”,死者亡灵开始接纳储备阴间生活用品。

7、鸭过河仪式:传统中国文化认为,鸭子是“父性”男子的表征,女性的亡灵只有在鸭子的帮助下才能得以拯救。

8、请和尚念经做道场,利用宗教仪式拯救亡灵。

(二)鬼神观念

鬼神观念是灵魂不灭观念的伴生物,古人认为,人死后要变成鬼,鬼可以作祟于生者,亦可保佑生者,所以人们不惜重金去讨好死者,祭鬼祭祖,安抚神灵。

1、沐浴仪式:给死者净身、沐浴,这样死者的灵魂在阴间就可以是干干净净的鬼神。

2、供饭仪式:给死者供饭,这样死者才不会成为“饿鬼”,以此讨好鬼神。

3、请和尚做道场,认为这样可以驱鬼祛魔降妖怪。

4、烧纸钱讨好鬼神,认为烧的纸钱越多,鬼神就越满意,这样定会有利于活着的人。

5、请和尚推倒地狱之墙的仪式,表明关于地狱中的鬼神观念深入人心。

6、在拯救灵魂的仪式中,乐器弹奏得越响亮越好,这样才能便于帮助灵魂过桥,粉碎邪恶的妖怪迫害灵魂的企图。

(三)孝道观念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人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强调孝敬,不仅对于活着的父母长辈,而且更重要的还包括对死去先人的显孝,正如顾炎武所说:“达孝者,达于上下,达于幽明。所谓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也。”[1]可见,中国的孝道观念是尊崇祖神与孝敬父母的结合体。那么,黄氏丧葬过程中的各种仪式也毫不例外地显示了这一观念,主要有:

1、女儿给死者净身,这是孝敬父母的表现。

2、披麻重孝,守孝3年,儿子、儿媳、孙子、女儿等在葬礼中的号哭,给死者敬饭等仪式,都表示要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记住死者的恩德。

(四)宗族观念

中国古代是宗法制社会,这种观念对人们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尤其在中国农村,这种宗法制衍生而出的家族制度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在人生的五大礼俗中

都有所体现,葬礼中的各种仪式也是其作用的有力佐证,具体在黄氏的丧葬中也深有体现,主要有:

1、孝服的不同等级和穿戴时间的长短不一,儿子、女儿、不同的家人和亲戚要穿戴不同颜色的孝服,穿戴时间也因和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而有所区别,时间最长的是儿子。

2、行礼时垫子有白、蓝、红三种颜色等级,本家同姓的人、裙带关系的亲戚和普通关系的人来给死者行礼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份分别使用不同颜色的垫子。

3、吊唁是家族的大聚会,丧葬中通过举行大型的吊唁聚会,加强往来,增进人们之间的关系。正如林耀华先生在书中写道:“这种聚会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社会纽带,举行这种仪式完成了活人对死人以及所有人对死者家属的责任,这种传统一代代传下去,才不断更新着社会成员间的组合。”[2]

(五)人类向往美好的本性意识

美好、健康、安乐、祥和及家族平安昌盛,是人类本性观念中的一种价值追求,特别是中国这一文化古国,人们非常注重家族繁荣和世代昌盛,这种意识在日常各种习俗中都得以体现,笔者认为黄氏的葬礼中也有这一观念的体现:

1、在黄氏刚逝世时,她的大儿子就用一枚铜钱系上线绳,以投掷铜钱的方式来祈祷美好,当地习俗认为投出时要揪住绳子,第一下最重要,铜钱朝上表示肯定回答,朝下则相反。

2、黄氏葬礼的收棺时间预示着凶吉,请风水先生来算定,这个时机恰如其分才能带来好的运气。

以上略述了丧葬礼俗中体现的一些主要观念,这些观念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究其原因,应该植根于人们的生活环境,它们在世代延续中被这种传统习俗社会化,正如陈勤建先生在《文艺人学观的民俗建构》一文中所说:“人的存在不是从零开始,相反,一开始就被限定在既有状态中,被他们生存的社会现实、生长群传统方式所塑造。”[3]这里谈到的“既有状态”就包括民俗观念和民俗环境,环境影响人。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个人势必被民俗观念社会化、同化、习俗化,个人便在它的控制下采取相应的行为方式,表达感情。相反,如果远离这种环境的人,则对这种习俗环境下人们的行为、习俗难以理解,甚至像踏入了一个陌生的他人社会,自己的意愿当然就无法采取为其周围的人们所能理解的正常方式来表达。那么,习俗是什么?习俗化怎样进行?又何以对人们产生威力如此巨大的控制作用呢?

三、习俗控制作用的表现形式

习俗,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与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习惯和风俗,是人类生活中产生最早也较稳定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环境及信仰不同,产生的习俗也不同。而习俗化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经受的一个社会关系同化过程,它指的是使一个自然人从人的生物习性转化为一定社会角色所具备的公众习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组成群体的个人,必然要遵从一定的文化准则。文化准则表现在每个集团和族群中,成为人们的行为观念、思维方式,它通过一定的风俗习惯作用于人的现实生活,并引导人们对生活目标的追求。[4]

习俗之所以有如此巨大之威力,其原因在于它是一种社会控制形式。社会控制手段有硬性控制和软性控制两类,而习俗正是一种心理、观念形式的软性控制手段,它没有明文的制度规定,但却渗透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形成一种民俗氛围和民俗心理结构,严格钳制着人们的行为和观念,所以这种观念性的手段对人们的控制作用更深远、更稳定、更有效。一般来讲,其控制作用有内外两种表现形式:

1、内在控制:即个人心理内部的自我控制,它通过习俗惯例、道德、宗教、意识形态、伦理观念和生活教化等手段进行,是触及个人内心的自行控制,它使许多传统的风尚、观念无形地渗透到人的精神生活中,把许多外露明显的,诸如宗教、道德、伦理等意识形态内在

化,使人不仅在感情上产生名誉心和羞耻感,而且在理念上形成是非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从内部进行自我控制。

2、外在控制:即对他人行为的规范与监督,谁若违背了习俗惯例,那么他就必定遭白眼、指责或者备受孤立与排斥。

结合前述黄氏的丧葬仪式,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渗透于其中的特有风俗习惯的控制作用。丧葬本来是家庭、个人自己的事情,但人们却必须按照习俗所要求的特定仪式程序来办理家人的葬礼,这正是习俗控制作用的强有力表现。传统的丧葬习俗控制着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每个社会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公认的社会群体规范,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社会判断,在思想和行为上做出从众选择。

四、读《金翼》后的收获

1、在写作手法上,作者一板一眼,描述的每个场景都像画面一样展现在读者眼前,不管是在店里做买卖,还是在家里和家人相处,或者是出生的仪式,结婚的仪式,死亡的仪式,都恰到好处的描述到位。十六万字的篇幅,却涉及到了一百多号人近四十年的家族成长历史,而且叙述之详尽全面。

2、在写作体裁上,运用了小说体裁,是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中国旧社会的农村,与同类著作相比,在内容上不仅系统全面的反映了一个社区的文化现象,而且还描述了这个社区的历史变迁,最突出的表现在科学技术的革新和社会观念的进步两个方面。

3、在写作角度上,后来作者接受采访说,本人就是书中的小哥。作为一位出色的人类学者,作者将自己家族的整个发展历程展现在读者面前,是完全不带感情色彩的,用他者的眼光站在他者的角度上观察自己的家族。

《金翼》是一部杰出的人类学、社会学著作,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小说体写作手法给读者展现的文化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学术内涵,更在于它对我们当代人类学学者研究问题的引导和启迪。它给我们的深远借鉴意义在于:研究和探讨问题,要深入生活,注重特有风俗习惯,挖掘习俗中的深层文化内蕴,才能真正创造出人类学的典范。

参考文献:

[1]林耀华著,庄孔韶、林宗成译,《金翼》,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2]顾炎武,《日知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陈勤建,《物态民俗永久的魅力》,东南文化,2001年12月版。

[4]何斯强,《云南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及其文化内涵》,思想战线,1998年8月版。[5]庄孔韶,《金翼家族沉浮的诠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1期2004年1月版。

民族学流派

民族学流派

————————————————————————————————作者: ————————————————————————————————日期:

一、进化论学派 产生时间:与人类学同时诞生, 开创了对文化的科学研究 产生基础:18世纪孟德斯鸠等的启蒙思想;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物种起源》为标志的生物进化学说;18及19世纪的社会进化观 主要观点:认为人类同源,本质一致,有共同心理,因此产生同样的文化,社会发展有共同的途径,由低级向高级进化。 代表人物及著作:摩尔根(L.Morgen):《古代社会》——社会进化泰勒(E.B.Tylor):《原始文化》——文化进化 斯宾塞(H.spencer):《社会学原理》;1852年就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早达尔文7年 巴斯蒂安:《历史上的人类》;文化、社会的时间序列;文化的纵向发展。

二、播化学派 产生时间:19S末至20C初形成于德国 基本理论:与“进化论”(evolutionism)对立的“传播论”(diffu sionism)——地理学家F.拉策尔“人类地理学派”观点影响。 创始人:R.F.格雷布纳 主要观点 文化圈学说:传播学派否定各民族人民的文化创造性,将民族文化的进步、发展与各族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割裂开来,把文化现象看成是独立自在的东西,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物质文化、社会制度和宗教观念等)都是在某个地方一次产生的。一旦产生出来,便开始向外“传播”。各个文化现象传播到某个民族中间以后,便在那里机械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文化圈”(Kulturkreise)。——德奥 泛埃及主义:史密斯(Smith.William);佩里 认为文明中心只有一个:尼罗河流域 代表人物及著作:格雷布纳:《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 《民族学方法论》(1911);《民族学与历史》(1911);《民族学》(1923) 安克曼:《非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 施密特:《近代民族学及其起源、性质和目的》(1906);《南美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13);《民族和文化》(1924);《民族学方法》(19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家之计在于勤_人生感悟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家之计在于勤 有个民间故事是这样说的:从前有个大懒鬼,’‘什么事都不想干,成天睡懒觉。日子久了,变得连饭也懒得吃。人家问他,他回答:"吃饭要端碗,好麻烦罗!”于是,有人告诉他一个懒主意,他真的照着做了:请人做些大烧饼,中间戳个大窟窿,把烧饼套在脖子上吃。当他张开口,把下巴底下的烧饼吃完后,就再也不肯张口吃了。看着他饿得骨瘦如柴,别人又问其故,大懒鬼这样回答他:“要我转过脸捡去,我宁可死”。最后懒鬼饿没饿死,故事没有交待。倘若照此下去的话当然必死无疑。民间故事虽然有些夸张,历朝历代确有些因懒惰而沉沦或苟延残喘、了此一生的人。 懒惰的反面就是勤劳。·勤劳,是中国人的美德。在民间经常可以到“人勤春早”、“人勤地不懒”、“铁棍磨成针”之类谚语。说到勤劳,我国古时候也有个传说:一个老人临终时告诉他的的三个儿子:“我没有什么财产留给你们;但是还有件传家宝,埋在我们祖上留下来的土地里。我死后,你们去把它挖出来吧”,老人死了,三个儿子到地里去拼命挖。为了寻到宝贝,将地翻得很深,每个土疙瘩都打得粉碎,他们什么也没有找到。三个儿子十分纳闷,但是却没有法子,只好在翻好的土地上播卞了种。秋天到了,土地经过深翻细作,庄稼长得茂盛茁壮,终于获得了大丰收。三个儿子摸着沉甸甸的谷穗,这才恍然明白:父亲留给他们的传家宝原来就是勤劳两个字。从此他们勤劳发愤,终于成为富有的农民。

耕种是这样,创作也如此。中国古代的科学家、文学艺术家们,大多是付出十年或者几十年的时间,才完成千古不朽的杰作:司马迁花十五年时间写成《史记》;李时珍花二十七年时间写成《本草纲目》;曹雪芹花十年时间写成《红楼梦》;名医孙思邈的医学巨着《干金翼方》,到一百岁时才完成;世上凡干出了成就的人,无不是勤勤恳恳奋斗一辈子。换名话说,若要发家致富,若要丰衣足食,若要成名成家,只有一个诀窍,那就是勤劳奋发。 曾国藩曾说过这样—番话:“勤之道有五: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念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认,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阅读。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翌相规劝;待下属,则冉三训导。五日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亦通。五者皆到,无不尽之职矣!”曾国藩这段话,主要是指为官之道要五勤。实际上,做任何事情都要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无论为工、为农、为商,为学,倘若做到以上五勤,一定能生产出好产品,种出好庄稼,获得好利润,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好作品来。

人类学民族学经典书目

书目 1.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华夏出版社,200 2.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4/5063-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2.[英]马凌诺夫斯基著; 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4/713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中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参考: 瞿明安主编,《现代民族学》(下卷:第一册,第47章文化解释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4.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K891/713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5.费孝通著:《江村经济》,北京:三联出版社/1985.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5.2/5843-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6.马歇尔·萨林斯著,张宏明译《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露丝·本尼迪克特著,黄道琳译《菊与刀》,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综合阅览室 K313.03/5273-1 归 还参考外借资料 8.[英]埃文思-普里查德著褚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努尔人:对尼罗河畔……》华夏出版社2002. 9.[英] 贝特森《纳文——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项仪式展开的民族志实验》(1936) 10.[美] 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1977)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Q98/502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1.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著王铭铭蓝达居/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C912.4/7120 12.[美] 克利福德,[美]马库斯编《写文化》,商务印书馆,2006.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K18/4223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3.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0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A124/8405-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4.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B933/2521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5.林耀华著,庄孔韶,林余成译:《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I246.5/4992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6.[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上海图书馆综合阅览室 C912/0225 归还参考外借资料 17.王铭铭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6月上海图书馆综合 1

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下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花絮解读

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下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花絮 摘要:集体记忆理论并不是从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科当中内生出来的研究视角,但是十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理论在“民族国家-族群认同”研究框架下具有的很强的灵活性、交叉性和应用性。本文通过对集体记忆理论的概要梳理,站在人类学与民族学的角度论述了该理论在现实问题研究中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提出了具体运用这一理论的设想。 关键词:集体记忆族群认同 集体记忆(又称“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一般通过功能主义与建构主义两种范式来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多为历史、民族的重大事件。在这些重大事件中,通过“集体认同”一方面强化集体记忆,另一方面重构集体记忆,为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与方法,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具体的应用与实践。 一.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对社会事实的研究,大都不能排除记忆的因素。但学界对记忆较为完备的理论与研究集中于脑神经科学、心理学、精神分析等领域,直到二十世纪80 年代,才有人类学者、社会学者和民族学者从比个人更为宏观的角度来关注记忆,发展出了相关的理论并把它作为一种研究的视角与工具,开辟了记忆研究新的篇章。 (一)“集体记忆”概念的提出 “集体记忆”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在《集体记忆》一书中,哈布瓦赫反对心理学研究记忆时只注重个体而忽视社会群体的做法1。个体层面的记忆理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完全地解释个体的记忆活动,个体与相应生活年代下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个体的记忆活动。个体之间存着大量共同的记忆,已经构成了一种社会事实。因此,哈布瓦赫认为应当把“集体记忆”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由不同社会群体或组织所建构,每个群体的集体记忆都各有特点2。哈布瓦赫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弟子,他在对集体记忆的研究深受涂尔干关于集体意识研究的影响。涂尔干在其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把集体意识作为了社会整合的主要工具,同时留下了一个问题:当社会不在集体欢腾的过度兴奋状态时,用什么来作为社会整合的工具。哈布瓦赫就这个问题给出了“集体记 1IJzerman.M.2008.“The Complexity of Collective Memory.” Utrecht University. 2Ivanova,O.2007,“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Holocaust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Student Youth in Ukraine.”Third Annual Danyliw Research Seminar on Contemporary Ukraine.

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吗——从“教学要点”到“教学难点”

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 的学科吗 —— —从“教学要点”到“教学难点”程天君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4期 [摘要]“研究对象”是作为一门学科及课程的教育社会学的首项教学要点。迄今的教育社会学,无论中西抑或新老,其普遍的研究对象界说便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简称“关系说”)。不免望文生义之嫌的“关系说”,既不足以示明教育社会学同教育政治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等学科的差异究竟何在,也难以申述教育社会学学科自立的过硬根由。“关系说”已由一个想当然的“教学 要点”成为一个不易圆通的“教学难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需由研究方法与学科视角来体现和确保,并有待明确乃至重写。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关系说”教学要点教学难点 本研究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大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教育社会学理论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通常来讲,“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论)”、“学科性质” 、“学科发展史”一起构成一门学科的基本要素,也是一门学科及其课程的首项教学要点。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举凡一门学科,常常需要 开门见山交代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一门课程,也往往应当在开讲时言明该课程的研究对象。那么,作为一门学科及课程的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又应该是什么? 一、“关系说”:一种普遍的研究对象界说迄今为止的教育社会学,不管西方的还是中国 的,无论传统的抑或新兴的,其主流的研究对象乃 至学科性质界定便是:“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简称“关系说”)。“关系说”普遍地存在于与教育社会学有关的辞书、教材、专著以及冠以“教育社会学”之名的著述当中。 譬如,《辞海》对“教育社会学”的释文便是:教育社会学是以社会学的原理研究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教育的关系,其主要内容是:(1)教育与整个社会的关系;(2)班级与社会的关系;(3)学校教育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4)教育与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变迁的关系

《金翼》读后感

《金翼》读后感 WTT整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翼》读后感1 《金翼》是一部以小说形式写成的社会学著作。但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而是中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林耀华教授根据对他家乡—福建省闽江流域黄村及所在县、乡、镇的生活经历,以及根据他本人在1936和1937年离开中国前最后两次田野工作写成的小说体著作。这部小说包含着作者的亲身经历,作者的家乡,作者的家族历史。是真实的东方乡村社会与家族体系的缩影。 小说主要描写的是遭受农业贫困之苦的农人东林和他的姐夫芬洲不安于现状,在生活的压力下苦斗与发展的情形。精于计算的芬洲和善于实干的东林共同在繁华的湖口码头开了一间店铺。从此,他们从纯粹的农业家庭走出来,以经商的方式把传统农业与城镇社会连接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做生意使两个姻亲兄弟积攒了不少钱,他们决定盖起自己的新居。然而,在两人共同勘测和选择理想的房址时,芬洲被风水先生断为“龙吐珠”的一小块最好的平地(只够盖一幢大房子)迷住了。于是他瞒着姻兄弟东林抢先占据了这块“风水”宝地,使东林大为不满。出于亲族关系之无奈,东林只好在姐夫房址的另一侧物色了一块坡地盖房。从田野现场看,芬洲家刚好在龙头山前谷地少有的平地上,

与“龙吐珠”的风水景观说十分吻合,大大优于后来建在山坡上的东林家房址。按照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这无疑预示着芬洲家有着美好的前程。然而,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作者在讲述这家合伙店铺靠闽江船运做稻米和咸鱼买卖,终于发现了借以赚钱的一条重要途径的同时,也阐述了在社区过程中东林和芬洲所遇到各种困扰和不幸。芬洲先是在家庭事务中处于捉襟见肘的困境,后来又无从适应店铺的经营关系与变化的环境,而不得不退出作为发起人之一的湖口店铺生意。无奈,芬洲的儿子也因失误和无能丢掉了再立新业的机会。而与此相反,东林则成功地摆脱了诉讼案的麻烦,使家族内部经常出现的纷争得以控制。东林不断学习如何适应命运的挑战,善于与朋友携手合作,赢得了商业经营的成功。 《金翼》以张、黄两个乡村家族的兴衰为线索,描写和分析了中国福建地方农业、船运、商业、政治、法律、教育、民俗、信仰、宗族家族等多角度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是对地方家族史及其所在的社区过程亲历的人类学考察与研究。 对于两个家族的不同命运,书中提到了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即风水。在中国的传统中,一个家族墓地,房屋地基等等的坐落位置对这个家族起绝对性的影响作用。甚至于这一本书的书名也来自与这种观念:因黄家新建的宅基地恰好处于金鸡伸展的羽翼上,黄家因而被称为金翼之家,相对比张家的逐渐落破,黄家家族事业的屹立不衰似乎更成为这块地风水好的证据。

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探究

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探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人类学作为民族学的相关学科在中国似乎也一直以老前辈的身份自居,在其刚刚进入中国时,人们在研究民族学时,也情不自禁地将其和人类学归入了同一血统。而这一血脉相承的关系也必然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不论是从概念的界定上还是研究过程与方法的总结上,都明确地体现出了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 首先,笔者注意到民国时期学者们在概念的界定上谈到了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凌纯声认为“因民族学的研究对象为文化,故又称‘文化人类学’;林惠祥认为:”在欧洲大陆民族学等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这一名称在英美也很盛行,其意义与欧洲大陆无别,而与文化人类学可通用。在英美文化人类学又别称为’社会人类学‘“.他还将三个名称的关系标列为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人类学;杨堃指出:”若就学科本身来讲,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应指同一门学科而言。从研究方法上来说,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也是一致的,即都是运用参与观察等田野调查的方法。“……据蔡元

培的《说民族学》一文,蔡元培对民族学定义时指出:”英国的’社会人类学‘、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和当前合称的’社会文化人类学‘,在研究对象和范围上与民族学相近。“……以上是当时国人对于民族学的看法。由他们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人们在探讨民族学时始终站在人类学的视野上,基本上都将民族学归于人类学范围内,认为民族学等同于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文化人类学。 其次,我们也可以看看当时国人对于民族学的研究主体--各个民族的记录。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这本书中将民族史分位两个大部分来记述,前部分为文化史,后部分为政治史。而文化史部分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只有仅剩的三分之一用来略述政权的更迭。在文化史部分我们又可以看到它既包括了衣食、住行、教育、学术,同时还包括政体、阶级、财产、赋税等。若是我们利用政治学的观点来深究此部分的内容,将会记得在政治学当中有这样一句话”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应,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可见,在政治学当中,

社会学研究设计方案

社会学研究设计方案 (2008-10-12 13:19:26) 转载 一、研究的目的:通过对老人的互动行为的研究,探讨他们自身情感的不表现,从中得出各自不同对“自我身份”的影响因素。进而,加强在当代老年社会问题中,我们应该怎样重新看待老人,主要在于树立他们的“自我身份”。 一、研究意义:首先,本课题区别于以往的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它借助于社会学中角色理论及心理学的角度来指导具体的经验研究,将老年人互动的经验研究置于角色理论的框架当中。尤其是在当代老年学的领域中,从宏观的角度例如:制度、保障、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很少有学者或相关的人士从微观社会学理论方面研究老年人的自我身份问题。从微观的角度探讨老年人在当今社会中的互动,及其互动产生的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这不仅能够更好的研究老人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再认识老人能力的表现。这对于协助老人再社会创造指出了问题和社会应该努力的方向。因而,它不仅具有科学的指导性意义,同时也体现着实地的实证性研究,是实践性和独创性的表现。 其次,本课题样本规模和层次较为明显。研究对象虽然是老年群体,但是每位老人均有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这样,研究者在进行实地研究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不同特殊情况的资料。从科学的研究理念上讲,研究者根据不同层次可以从归纳推理到演绎推理来观察老年群体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所体现的自我身份问题。样本类型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这样的观察方法可以说为吸取较全面的老年互动的自我身份问题做了贡献。因为,本研究的结果可根据不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互动化影响形成的社会化等等其他的因素进行多重比较,进而能够充分认识他们问题的实质。同样,对于更好补充角色理论的知识,进一步积累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本课题的研究从时间上,历史条件上讲是十分有必要的。社会人口结构日趋变化,尤其是近三四十年来正在发生著引人关注的深刻变化。60岁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日趋上升。到了2025年,发展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83%。可见,由于老年人口增长之快,绝对量之大,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老年人的的确确无法自我料理,可由于其自我身份的丧失,普遍的共识都认为老年是负担,由此引来的是老年人的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2014年度博士后招聘信息 序号拟招博士后研究项目 名称 项目类别 项目 研究方向 主持人 姓名 职称最终成果形式 研究起止 时间 1 民族地区反贫困研究社科基金民族经济 社会保障 王延中研究员研究报告2013-7-2015-7 2 鄂温克族濒危语言文化 抢救性研究 社科基金语言学朝克研究员专著2013.—2015 3 中国少数民族文明史 省部级项目民族学何星亮研究员专著2014---2016 4 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汉 藏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 社科基金语言比较江荻研究员数据库和论文2014---2016 5 从世界语言透视东亚人 群和语言的起源和演化 自然基金语言演化江荻研究员数据库和论文2014---2016 6 西夏文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 特别委托项目 译释、研究西 夏文文书 史金波研究员专著2014---2016 7 中国民族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 特别委托项目 重点研究中 古时期民族 史 史金波研究员专著2014---2016 8 当代中国民族理论发展 史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民族理论王希恩研究员专著2012---2015

10 当代国际移民的发展趋 势、政策与理论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 重点项目 国际移民与 海外华人 曾少聪研究员专著 2014年7月至 2016年6月 11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生态 环境与地域特色文化研 究 福建省哲学社 会科学重大项目 汉文化研究曾少聪研究员专著 2014年7月至 2016年6月 12 内蒙古蒙古族非物质文 化遗产跨学科调查研究 社科基金 非物质文化 遗产研究 色音研究员专著2014---2016 13 “西藏问题”研究社科基金西藏文化郝时远研究员专著2016---12月

金翼读后感

读《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的一些认识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本文是笔者读《金翼》后的一些认识和想法,首先介绍了本书写作的一些基本情况,并通过书中的一些故事主要,分析了作者重点强调的社会结构均衡理论,以及这个理论的作用以及局限性。 关键词:《金翼》;均衡论;中国乡村 一、写作背景 人类学著作《金翼》(或者说也是一本小说)是著名人类学家林耀华先生所著,描写了作者家乡福建省闽江地区的乡村生活经历及其变迁,是在其离开中的之前两次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写就的。虽说这本《金翼》是一本人类学著作,但其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作品,它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呈现出来的。林耀华先生在其书的序言里写到,“《金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这本书包含着我的亲身经验,我的家乡,我的家族的历史。它是真实的,是东方乡村社会和家族体系的缩影,同时,这本书又汇集了社会学研究所需要的种种材料,展示了种种人际关系的网络——它是运用社会人类学调查研究方法的结果。”1《金翼》原书是由英文出版的,我现在所读到的是庄孔韶和林余成的中译本。 这本书所描述的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情境让人觉得十分有趣,犹如一副山水水墨画慢慢展开在我们的面前。尤其是像我们这些90后,大多数没有经历过传统的农村生活,所以这本书所展示的中国风的田园生活更是吸引我们,让我恨不得一口气将其读完。当然除开对传统中国农村生活的向往以外,这本书作为人类学著作,其所体现的一些现象与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深思。 二、对社会均衡体系的分析 小说以黄东林和张芬洲两家的兴衰经历作为对比,其两人最初联合做生意,开始了他们的事业。而后来黄东林虽遭受了一些挫折,吃到了官司,但其叔父支持他,去监狱探望他,告诉他外界的消息,使得他重新振作起来。其儿子遭到绑架,但由于广泛的人际关系,最终脱险。后来其生意越做越大,而社会面交际面1林耀华著,庄孔韶、林余成译:《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2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名单暨复试细则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名单暨复试细则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2019年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 根据我系实际情况,现对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和录取工作预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科学选拔的原则,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选拔,确保质量,按需招生, 宁缺毋滥; 2、坚持选拔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及潜力、具有特殊学术专长及潜力的人才的原则; 3、坚持在复试录取过程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尊重考生、服务考生的原则。 二、复试分数线 2019年我校学术型专业分数线法学类:政治55分、英语55分、专业一90分、专业二90分、总分 345分。

根据《厦门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意见》,我系招生计划11人,复试比例1:1.5。本系各专业之间可以调剂。 三、复试流程 1、复试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时间:2019年3月11日(星期一)8:30 资格审查地点:人文学院三楼319 考生复试时须携带以下材料: (1)填写完整并密封完好的《厦门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情况审查表》(该表的空表可在厦门大学招生办网页下载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b613341718.html,下载); (2)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应届生携学生证)及复印件; (3)大学期间成绩单(加盖教务部门或档案单位公章); (4)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5)准考证(可登陆研招网重新下载打印); (6)一张近期1寸免冠彩照,用于体检; (7)考生自述(主要包括考生本人的政治表现、外语水平、专业和科研能力、研究计划等方面内容); (8)体检表(可在复试后补交)。除上述材料之外,如果您是以大专学历报考的同等学力考生,还必须提交的材料: (9)大专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6门以上本科专业课课程成绩证明的原件和英语四级等外语水平考试成绩单原件及复印件。 注:政审表一般由考生档案所在单位填写、签字并盖章;若考生档案由工作单位寄挂在人才市场,则由考生工作单位填写、签字并盖章。 注意:凡未进行资格审查或资格审查未通过的考生一律不得参加复试! (10)根据省物价局闽价费[2015]费267号文件精神,参加复试的考生每人需交复试费130元(登陆考试中心的报名系统,网上缴费)程序缴交:登录厦门大学考试中心网页→选择“缴费系统”按钮→选择“研究生复试费”选项(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b613341718.html,/index.php/welcome/pay.html),随后根据系统提示完成费用缴交。特别提示的是:A、请使用各浏览器的“极速闪电”模式。B、目前发现谷歌浏览器可能会自动拦阻缴费系统的开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2000字【多篇】

平凡的世界观后感00字一 厚厚的一本《平凡的世界》我已经读过三遍,但每次都会带给我新的震撼与感动,正因我看到的是世间的真情,平凡但是真挚,咱们的生活就是如此。 在每个人的童年,父亲,可能都有一个高大的形象。是啊!几乎每个父亲都是家庭的顶梁柱,但是谁又能想到在父亲慈祥的笑容背后又有多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但是孙少安知道。“他父亲在他面前抱住头痛哭流涕。他第一次看见刚强的父亲在他面前流泪。他自我也哭了。是的,他将要和学校的大门永远地告别了。他多么不情愿啊!他明白父亲的痛苦——父亲也不愿意断送他的前程……就这样,他参加了全县升初中的统一考试。在全县几千名考生中,他名列第三被录取了。他的学生生涯随着这张录取通知书的到来,也就完全终结了!”每次看到那里,我都忍不住泪流满面。少安为了弟弟妹妹、为了那个家牺牲的太多太多,他没日没夜的忙碌着,但是所有的发奋都是为了那个家,似乎从来都没有为自我“自私”一下,他是一个多么有情有意的人啊! “亲情是永远剪不断的线”孙玉厚的家是贫穷的,但也是富有的,家人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就是他们最大的财富。田福堂在经历了那么多的争争斗斗之后,所渴望的不也正是那种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的亲情吗? 但是,正因家庭环境的制约,少安的爱人,注定是甘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踏踏实实无怨的,学识多寡已非必要,耐劳勤快确是根本。因此润叶,那个勇敢而又脆弱的女孩最完美的感情只能正因少安的抉择而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有以前的付出,以前的完美回忆,但终究总是一段宝贵的财富,总是她心灵难得的一段慰籍和甜蜜。但无论如何,润叶最终是臣服在世俗的压力下了,虽然有些许的愤恨和睚眦必报的态势,也曾洁身自好过一段日子,偏偏她碰到的是和她一样固执的李向前,正是正因他们的固执,他们的结局只能那样。 少平是作者重墨渲染的对象,也是我最佩服的主角。他是一个出身卑微,家境极端恶劣的农村少年,一个忍辱奋进,不卑不亢的学子。或者,农村的孩子,因自卑而上进,以上进求尊严,以尊严慰灵魂,总是深有自尊情素孩子的必然选取。在我的生活中就有着像少平一样的典型,正是他们的精神给了咱们极大的鼓舞与力量,物质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穷!从平凡中来,归附于平凡中去,少平平凡的生命,分化于农田、城市工地,还有煤烟四起的地下坑道中。也许,不平凡的点点滴滴,就润化在平凡的滴滴点点之中。 田小霞的出现,给了少平的生活更加丰富的资料。关于她的章节,我都会一遍又一遍的通读正因有他出现的时候,总会让人觉得生活充满了阳光,有了她,咱们的少平就算生活再苦也还是幸福的。而她的牺牲,却把那缕阳光多走了,少平的悲痛与彷徨让我再次潸然泪下,田小霞是少平的一个梦,破碎但深情、酣畅却桎跛的梦。她的牺牲,让我认识到这就是生活,它是残酷的,天有不测之风云,就算再好的人,上天也不会0%的保证她的性命会有不测。 掩卷深思,真正的感情究竟是什么?孙少平与田小霞的感情给了我极大震撼,那是真正跨越了一切界限的两颗心灵的交汇,彼此的吸引与爱慕。而正是他们的勇气才没有重蹈润叶与少安的覆辙。我坚信那就是真正的感情。 那么少安和润叶呢?他们服从了命运的安排,最终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轨迹,与一个自我

民大民族学人类学2001-2009年试题人类学理论

民大民族学人类学2001年试题人类学理论 01年 人类学理论 简答: 1简述莫斯的交换理论 2.简述结构主义人类学产生的政治背景和学术背景 论述: 1试述功能学派的理论要点、并分析功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林诺斯基和布朗学术观点的异同。2试述米德萨摩亚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及有关问题的争论。 3.试总结前人有关人类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你的看法。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和简单填空 1.整体论 2. 文化相对主义 3. 意义(meanings ) 4. 濡化 5. 人类学包括-- 分支A._B._C._D._ 6. 写出家庭术语的下分类别(3 种为限)A._B._C._ 简答 1.解说人类学如何研究文化的变迁(原因、过程、结果) 2.人类学宗教研究涉及宗教的起源、宗教的仪式及其功能的象征理论等,试说明之。 3.举出1940 年代几位中国著名人类学家出版的田野工作代表作(3 本为限),并说明每本书主要依据的理论和作品大意。 04年 人类学概论 一填空 1 弗思(RaymondFirth)是____国人类学家,他六十多年前发表的______,1944年由中国学者____先生翻译成中文.

2 _____是美国人类学奠基人之一,他的_____论述了人类学的品格及在现实生活中意义. 3 在英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是_____和______.,这一学派通常被称为_____ 4 ____是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其代表作_____叙述了文化的不同选择之路,明确了人类学的目的是在于理解他 人文化. 二名词解释 <西太平洋航海者> 亲属称谓核心家庭成丁礼"船货运动"摩尔根 语言的谱系分类图腾信仰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古典进化论? 2 功能学派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 什么是生态人类学? 4 马林诺夫斯基对人类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四论述题 人类学包括哪些分支,其内容如何?你认为研究人类学对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原始文化> 莫斯(marcel Mauss)许琅(火字旁的)光多线进化论<文化的解释> 二简答题 1传播学派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各自提出了什么主要理论? 2人类学实地调查(田野工作)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三论述题 1 试论摩尔根对文化人类学的贡献和理论缺陷. 2 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得克里夫-布朗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 3 试总结前人有关人类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要观点? 05年试题

人类学 相关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2) 1、理论人类学与应用人类学之关联 举各民族物质上行为各种形态而比较他们异同?的名为?比较民族学?, 即今天所说的理论民族学, 它偏重于研究多个民族的共同发展规律。(蔡元培) 应用人类学:应用人类学是近几十年新兴起的一门人类学分支学科。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社会调查的方法,着重研究现代社会结构和人民的社会生活规律。对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医药与保健,环境破坏与环境保护,遗传工程进行应用研究,提出对策,应用人类学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已冲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线,进行科学间合作,协同研究。可分为结构人类学、人类工程学、医学人类学、老年人类学、分类人类学、经济人类学、人口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空间人类学等分支学科。 2、人类学南派与北派的比较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类学兼收并蓄了欧美人类学的种种学术流派,成为一个多元的学术体系。到30年代,中国人类学已形成三种具有地区特色的风格,呈华东、华南和华北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受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影响的“北派”与“南派”,分别以燕京大学与“中央研究院”为中心形成自己的圈子。 “北派”受功能学派影响较大,偏重于一般社会科学。关注深入的

民族志研究(社区调查),重视比较不同社会中人类的不同生活方式,研究并阐释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其最重要的特色在于汉人社区研究。强调社区研究方法的运用,以田野调查的实际资料和分析研究为拳头产品,通过和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对话,在国际人类学界影响较大。 “南派”与历史学派关系深厚,偏向于人文学,注重物质文化与跨民族关系研究,注意力在文化研究,而非规律或原理、原则的寻求。强调以族群文化为研究对象,着重搜集传统风俗与历史源流的内容,明确提出要以人类学材料来补充历史记载不足的看法。在实地调查中,偏向于民族志描述。他们开展的田野调查数量最多、面积最广,质量上乘。 两派在经验资料与理论知识的积累方面,分别都有各自独到的开拓。 3、社会调查与社会学调查之关联(事实与理论) 社会调查是指:政府或个人组织对社会间事件的调查。如民生、物价、治安、政府公信力等领域。 社会学调查指:通过社会调查所得的结果与不同组织或个人调查结果相比较,了解两方或多方意见共同研究。 4、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新中国建立后,苏维埃学派对我国的民族学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原始社会研究、经济文化类型和民族定义与识别。所谓经济文化类型,乃指?一定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它在历史上形

教师重构课程的社会学分析_周艳

教师重构课程的社会学分析 周 艳1,马 勇 2 ① (1.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2.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广西桂林541001) 摘 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由于教师、学生的参与,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成为一个动态的、可变的社会存在。其中,教师对课程的重构起着重要作用。影响教师重构课程的社会因素包含社会、制度、文化发展和学生的文化需求,以及教师自身的社会角色地位。 关键词:课程;师定课程;社会因素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3)01-0080-03 An analysis on teachers 'curriculum reconstruction in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ZHOU Yan ,MA Yong (1.School of Education ,Hua 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 d Technolo gy ,Wuhan 430074,China ; 2.School of Education ,G uangxi Nor mal Univers ity ,Guilin 541001,China ) Abstract :In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curriculum ,upon the participation of both teachers and stu -dents ,turns into a dynamic and variable social being ,in which teachers take an important r ole in its r e -constr uction .The social factors that affect teachers 'curriculum reconstruction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ystem and culture ;students 'knowledge demand as well as roles and status of teachers them -selves . Key words :curriculum ;teacher -set curriculum ;social factor 一、法定课程与师定课程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学校的一切教育和学习活动,狭义的课程指围绕学科教学内容的实施而制订的一系列教学计划、规定和内容。我国的学校教育过去和现在基本上沿用的是一种狭义的课程教育论(即便是课外活动也尽可能地纳入教学计划)。[1] 这种狭义的课程教育,由于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预先的计划性和规定性,又称之为“法定课程”,即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它 往往被赋予了充当实现教育目标的文化载体和师生 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的职能。 [2] 20世纪70年代初以前,国内外的课程研究一直停留在哲学与心理学的基础上,即将课程当作某种哲学观念的推演和个体心理发展的直观顺应,将课程自制订之日起便看作是一个既定不变的存在,从而忽视了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学生的参与,而成为一个动态的、可变的社会存在。我们过去往往认为,教学内容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只是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有所变化。实际上,教师在“教”、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重构 · 80·2003年1月第24卷 第1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Jan .,2003 Vol .24 No .1 ① 收稿日期:2002-10-09 作者简介:周 艳(1970—),女,辽宁抚顺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从事教育社会学、教育原理研究;马 勇(1979—),男,新疆乌鲁木齐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

银翅 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读后感

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三联书店 “宗族与文化意识、文化无意识”“乡村精英乡村治理”“基督教发展、社会资本”“农村准组合家族研究” 银翅的由来:入冬的一天晚上,月明星稀,我从黄村山岗农家做客出来,站在高高的泥土路上,吸一口清凉的空气。眼望橄榄状的山谷,看到黄村农家门前、道边晾着白木耳的竹草席还未收起,上面密布的白木耳层和月光交相映照,狭长的一片又一片,像无数舒展的银色翅膀。“昔日的金翼消失了,幸运的银翅又降落在这同一块土地上,”———庄孔韶在《银翅》中感性地写道。 作者发现了在人类学中一直被忽略的军人角色,这使我得到一个“汉堡包”——有军人卷人的中国乡镇县社会的层位结构之论述。 作者将轮值(父母为轴心,赡养费、口粮、零用钱)、反哺(父母尚有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只每月给父母零用钱)、和联邦(父母为中心的远距离反哺家族)三类家族合称为中国式准-组合家族。(p330)吃住、耕种、信仰、种群关系上。均等和均衡。农村家族新类型: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 中国第一部道教史的作者傅勤家写道:“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尘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猛何如耶!”(《中国道教史》)。 P249西周盛世的国学内容: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周礼师氏》。 宗族与自我实现:p279狭隘的宗族团体抚育了族人的自我,反之,族人之自我又紧密依赖于族群所世代内化的亲属制度准则、传统理念与宗法精神,其世俗的表现之一便是宗族行为。这一行为集中表达了每一族人竭力透过对族内外社会关系的关切,从而实现宗族精神的发展,并推进中国式的自我实现。 分析宗族过分注重其功能性因素,忽视了上升到理念层次,缺少与高层次文化的关联。 P281古今文化关联性的反观法:以田野工作为基础,力求寻找高层与基层、精英与大众文化层思想、制度和行为方式的内在联系,寻找千百年来灌输的传统家族理念和民间家族生活的内在联系。 文化直觉思维 P282政治和教育力量一直是干预和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和生活方式的有效力量。 中国人宇宙观:阴阳五行说和天人合一观。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黑体,5号字)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社会学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城市规划专业 开课学期:春季学期 总学时:32学时 总学分:2学分 预修课程: 课程简介: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推荐教材: [1]《城市社会学》,顾朝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2]《城市社会学案例教程》,章友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目: [1] 城市社会学,帕克等,华夏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2] 城市社会学,康少邦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 [3] 城市社会学,章友德等,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4] 城市社会学,许英,齐鲁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5] 城市社会学,向德平,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6] 城市社会学,顾朝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7] 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蔡禾等,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8] 城市社会学,郑也夫,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9] 城市社会学案例教程章友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二、课程总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应该理解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理解城市化过程及其主要问题;理解有关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地域规律;理解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理解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理解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等。同时能结合城市社会学有关理论对世界各国城市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和研究。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含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课时) 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

中国民族学史复习资料1

鸟居龙藏,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日本民族学家、人类学家与考古学家。她就是最早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研究的日本学者。生于日本德岛县,卒于东京。鸟居龙藏在学术上的成就,表现于将考古学与人类学相结合;除了在日本国内从事考古工作外,还在西伯利亚东部、千岛群岛、库页岛、朝鲜及中国的内蒙古、东北、云贵、台湾等地进行调查发掘,研究东亚各民族、特别就是少数民族的古代历史与文化,晚年致力于中国辽代文化的研究。她非常重视实地调查,在1895年以后的50余年间,曾到东西伯利亚、库页岛、千岛、朝鲜,以及中国的东北、西南与台湾、内蒙古等地进行考察,对当地各民族的历史、体质、语言、宗教、习俗作了详细记录,写出多种调查报告与专著。她在1896—1899年先后4 次对台湾高山族进行调查,很多研究成果发表在《人类学杂志》上。鸟居龙藏坚持历史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重视通过考察古迹文物,广泛钻研中、日古文献,参阅英、法、德文有关资料并对风俗、习惯、语言、宗教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民族文化进行纵横分析。学术界认为她就是日本对东亚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进行调查研究的创始人,为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开拓了道路。她对中国民族所作的调查研究及所写出的调查报告,深为中国学术界所重视。她历任东京大学副教授、国学院大学教授、上智大学教授。《史前期的日本》《千岛阿伊努人》《苗族调查报告》《东北亚人类学人种学问题》 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她被誉为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代表作品《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中国生育制度》 林耀华(1910年3月27日—2000年11月27日),福建古田人,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与民族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1935年在北平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4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以文学体裁撰写的《金翼》一书(伦敦,英文版)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南方汉族农村宗族与家族生活的传统及其变迁。1941年回国后,深入凉山地区,对凉山彝族社会结构与诸文化现象作了缜密的考察,写出《凉山彝家》一书。后来林先生又多次重访凉山,写下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如《三上凉山》等,树立了回访研究的典范。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年11月28日-2009年11月1日)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哲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与马凌诺斯基并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她所建构的结构主义与神话学不但深深影响人类学,对社会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