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串词

民间舞蹈串词

篇一:民间舞蹈解说词

PPT制作所需文字内容清单

纲要:

一、汉族:

1)南方: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江苏花鼓

2)北方:东北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鼓子秧歌、二人转、冀东地秧歌、辽南高跷、

陕北秧歌

二、少数民族:

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回族、藏族、侗族、朝鲜族

彝族、土家族、壮族、佤族羌族、苗族

维吾尔族:赛乃姆、麦西来甫、盘子舞傣族《孔雀舞》

回族:《花儿》朝鲜族:安旦、农乐舞、长鼓舞

藏族《大鼓舞》《羌姆》《果谐》《果卓》蒙古族《安代》《萨满舞》侗族《芦笙舞》瑶族《黄泥鼓舞》壮族《火猫舞》彝族《阿细跳月》羌族《羊皮鼓舞》《克西格拉》土家族《跳丧鼓》佤族《木鼓舞》一、花灯(云南花灯)

花灯花灯主要流行于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除汉族外,在当

地的仙、苗、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中也流行。

主要的表演形式有:

1、灯舞这是最早的表演形式。表演者手执制作精美的各色彩灯,载歌载舞。

有时还有大头和尚、渔夫等角色同舞。

2、集体歌舞参加者人数众多,有极强的自娱性。众人手执同样道具,如灯

笼、扇子、巾、或花篮等,边歌边舞,并走出各种队形。

3、小型歌舞男女二三人,表演有简单情节的小歌舞,内容是劳动或是爱情等。

常即兴编词配舞。

花灯的音乐是在各地山歌、小调的基础上改编、发展而成的,一般是结构短小、

情绪活泼的曲调。在表演内容比较复杂的节目时,往往将几首曲调联缀起来。

花灯音乐中还有一些明清小曲和少数民族音乐。花灯的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

三弦、笛子及锣、鼓、镲等。

二、花鼓灯(安徽花鼓灯)

安徽花鼓灯是从地方,灯会、社火风俗中发展起来的,清朝光绪年间已很完

善了。在淮北一带农村十分盛行。

安徽怀远花鼓灯艺术源于宋代,集民间综合艺术之大成,融舞蹈、音乐、民歌于一炉。是汉族民间舞蹈的典范,淮河文化的代表.1953年进京演出后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东方芭蕾”,享有“淮畔幽兰”之美誉。花鼓灯艺术被国家列入第二期民间艺术保护工程。

花鼓灯多在年节、庙会和冬闲时进行,并常与龙灯、狮子、马灯等多种民间道具舞一起表演。

花鼓灯由舞蹈、歌唱、小戏三部分组成,歌时不舞,舞时不歌。有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结合,情绪热烈奔放,节奏明快紧凑,感染力强的特点。所唱的曲调,是在山歌和地方小调基础上形成花鼓歌,如《卖货郎》、《孟姜女》等,伴奏以打击乐器为主,有大锣、花鼓、小钹、小手锣等。锣鼓与舞蹈配合默契,有“半台锣半台戏”之说。

三、花鼓(江苏花鼓)

花鼓主要流行于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在元宵节或其他节日,花鼓常与秧歌、花灯、采茶等一起表演。花鼓的主要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执锣、女背鼓,以锣鼓伴奏,边歌边舞。所唱的曲调是在当地的小调和山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节奏鲜明、旋律流畅的特点。

清代以来,花鼓逐渐增加故事情节,除了作为民间歌舞广泛流传之外,各地花鼓又进一步吸收民歌和戏曲唱腔,并在舞台上表演,成为地方小戏,如湖南花鼓戏、湖北花鼓戏等。

2.北方(秧歌)一、综述:

秧歌:源于插秧耕地的劳动生活.它又与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所唱的颂

歌有关.秧歌流行我国北方汉族地区,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表演形式一般有地秧歌(徒步在地面上歌舞)和高跷(双脚踩在缚以腿部的木跷上歌舞,又名“踩高跷”)两种。秧歌队由十余人到数十人组成。舞者扮成生活中或神话传说里的人物,手执扇子、手帕、伞、鼓、棒等道具。

秧歌在我国北方各省广泛流行,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北的冀中秧歌、冀东地秧歌;山东的鼓子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陕北秧歌、东北秧歌等。

秧歌的伴奏乐器除唢呐、锣鼓外,还有二胡、笛子等。

1)海阳秧歌:

海阳秧歌的特点是古朴、粗犷的风格、气派,灵活自如的表演形式。包括道具舞蹈、扮演人物、民间小戏等的综合体,分为行进与广场两种。它的角色分类比较多:大夫、花鼓、货郎、翠花等;表演过程由土炮鸣礼、三进三退、群艺争辉、小戏尽兴等部分组成。

2)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是舞、戏的结合体。舞蹈要领: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手推,翻腕。

所扮演的人物有:鼓子(扮成40多岁的中年人,有如戏曲的老生,以水袖表演居多);棒槌(手持双棒表演为年青人,扮如戏曲中的小生、武生);翠花(手持折扇,舞时并不打开,扮如戏曲中的青衣);扇女(手持折扇,舞时打开,年青妇女形象,扮如戏曲中的花旦,舞

姿优美);小嫚(小姑娘手持团扇表演,伶俐活泼);药膏客(穿大褂,戴礼帽,手持伞与虎撑,扮丑角)

表演内容可分为:“跑场引人”,“药膏客打诨”,“乡土小戏”等。3)山东鼓子秧歌-----气势磅礴

鼓子秧歌流行于鲁北地区的商河、惠民、临沂一带。相传宋代由河南逃荒而来的农民,在丰收时节拿起筛箩、锅盖、木棒和汗巾手舞足蹈,因此而形成了鼓子秧歌中的四个角色:伞、鼓、棒、花。“伞”又分为头伞和花伞。头伞是老生形象,左手握伞,右手执牛胯骨。花伞是青年人的形象,因左手持的伞装璜花梢而得名。“鼓”是中年男子汉形象,头扎英雄巾。“棒”是少年形象,双手持棒槌起舞。“花”是女角,双手持折扇、绸巾或花鼓、花灯起舞。

3)东北大秧歌

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浪,即欢快俊俏之意),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东北秧歌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系从中原一带传播而来,在发展中吸收了当地满、汉两族人民的文化艺术成就。4)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以米脂、绥德、佳县、清涧、吴堡等地最为著名。当地有秧歌队挨门挨户到人家去拜年的风俗。陕北独特的地貌特征形成了其独具风情的黄土文化,造就了陕北人豪放与朴实、粗犷与宽厚、热烈与隐忍并存的独特个性。历史虽然成为过往,但那种昭示陕北人性格的民风民俗却世世代代的流传了下来。

蒙古族:

蒙族舞——以“盅碗舞”和“筷子舞”最为著名。肩部、手臂动作丰富,步伐常模仿“马步”。草原上的《安代》始于原始宗教的《萨满舞》

蒙古族的安代舞

在蒙古族语言中“安代”是一种妖孽的名称,哪里的年轻媳妇患上了精神疾病,必是“安代”附身的传说。因此,哪里有人患上精神疾症,家人就会请来能通人神、天地的博学巫师“萨满”来进行治疗。久而久之这些专门能驱除“安代”妖孽,治愈精神病症的萨满,被人们赋予了一个新的特殊称谓“安代”。

壮族

妙趣横生的壮族《火猫舞》壮族的火猫舞

壮族的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祭祀与节日文化活动。由于生活地域和早期铁

质农耕技术和器具传入的影响,壮族以捕鱼为生的早期生活方式很快地转入了以稻作为主的农耕生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化,使壮族所崇拜的神灵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稻子收割后的颗粒归仓、稻谷不发生霉烂和不被可恶的老鼠偷吃,是农家丰收后最担心的事情。猫是老鼠的天敌,为了保证粮仓中的稻谷安然无恙,集聚在广西梧州地区的壮家便要举行独特的祭祀仪式《火猫舞》,来求助猫神为人们消灭鼠类、捍卫丰收果实。令人倍感亲切和充满美好希望的《火猫舞》,最后结束在人们的尽情欢呼,众猫咪的跳跃旋舞,以感谢猫神为民消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