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描述-习题(含答案)

运动的描述-习题(含答案)
运动的描述-习题(含答案)

运动的描述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2.0分)

1. 甲、乙两车并排停着,当甲车司机看乙车时,感觉自己的车正在缓慢倒退,但当他看到地面时,却发现自己的车并没有运动.对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运动的

B. 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

C. 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

D. 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运动的

2. 小林坐在行驶的汽车上,他看到路旁的树向后运动.则小林选择的参照物是()

A. 地面

B. 汽车

C. 房屋

D. 树木

3. 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的乘客,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静止的()

A. 汽车的座椅

B. 路边的房屋

C. 站在路边的人

D. 迎面驶来的汽车

4. 甲看到:路旁边树木向东运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侧应该是()

A. 甲向西运动

B. 甲向东运动

C. 甲静止

D. 不能确定

5. 地球同步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时选择的参照物是()

A. 卫星

B. 地球

C. 太阳

D. 月球

6. 2013年6月13日,“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

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如图所示为即将对接时的模拟

图.成功对接后,“神舟十号”内的航天员看到“天宫

一号”纹丝不动,地球在缓缓转动,则航天员选择的参

照物是()

A. 太阳

B. 地球

C. “神舟十号”

D. “天宫一号”

7. 重庆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今天的重庆更是美丽壮观.位于重庆市中心的某大酒店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竖直上下的过程中便可欣赏到重庆城的美丽景色.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B. 以电梯为参照物,所有乘客都是运动的

C. 以电梯内的某一乘客为参照物,其他乘客是运动的

D. 以路面上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8.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如图

所示,神舟十一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后,相对下列哪个参照物天

空二号是静止的()

A. 太阳

B. 月球

C. 神舟十一

D. 地球

9. 如图所示,由于风的缘故,河岸上的旗帜如图飘扬.在

河面上的两艘船上旗帜如图状态,则关于两条船的运动状态

的判断,正确的是()

A. 乙船肯定是向左运动的

B. 甲船肯定是静止的

C. 甲船肯定是向右运动的

D. 乙船肯定是静止的

10. 一人坐在小船上沿河顺流而下,河岸上有树,如果以树为参照物,人和船是运动的,如果用人作参照物,则船和树分别是()

A. 船是运动的,树是静止的

B. 船是静止的,树是运动的

C. 船和树都是运动的

D. 船和树都是静止的

11. 如图所示,关于甲、乙小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小车一定是静止的

B. 乙小车一定向左运动

C. 乙小车可能是静止的

D. 甲小车不可能向左运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8.0分)

12. 如图所示,在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中,参赛嘉宾运动时会带

着智能运动手环,以测量记录人的运动情况.以佩戴者手腕为参照物,智

能运动手环是______ 的,以地面为参照物,运动手环是______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13. 2012年6月24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手动交会对接成功,成为一体,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州九号”是______ (填“运动”或“静止”)的;以太阳为参照物“神州九号”是______ (填“运动”或“静止”)的.

14. “五一”节期间,小丽随父母乘车到

大连探望爷爷和奶奶.她们刚刚进站上了车,

小丽侧脸望去,对面的客车上坐着赵老师,

正准备下车跟老师打招呼时,她感觉自己乘

坐的客车开动了,无奈她只好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可不大一会,赵老师乘坐的客车离开了车站,而自己乘坐的客车却没有动.

(1)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开动了是以______ 为参照物;

(2)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没有开动是以______ 为参照物;

(3)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 .

15. ______ 叫做机械运动.

16. 甲、乙两辆车以根同的速度向北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以甲车做参照物,乙车是______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地面是向______ (选填“南”或“北”)运动的.

17. 五一假期,小明与父母乘长途汽车外出旅游,小明看见前面的小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变,后面的卡车离他越来越远.如果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小车是______ 的,卡车是______ 的(前两空选填“静止”或“运动”).小明爸爸说小明没有动,他所选的参照物是______ ;小明说树没有动,他所选的参照物是______ .

18.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巍巍青山两岸走”的参照物是______ .

19. 乘电梯上升的站着的乘客相对地面是______ ,相对电梯

厢是______ .如图在空中加油时,加油机与受油机是相对

______ (“运动”或“静止”).

20. “神舟六号”飞船升空时,以固定在飞船外的摄像头为参照物,飞船是______ ;以地球为参照物,飞船是______ .

【答案】

1. D

2. B

3. A

4. A

5. B

6. C

7. A

8. C

9. C 10. B

11. B

12. 静止;运动

13. 静止;运动

14. 对面的客车;站台;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5. 物体位置的变化

16. 静止;南

17. 静止;运动的;长途汽车;地面

18. 竹排

19. 运动;静止;静止

20. 静止;运动

【解析】

1.

解:以地面为参照物时,发现自己的车并没动,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甲乙两车并排停着,当甲车司机看乙车时,感觉自己的车正在缓慢倒退,故以乙车为参照物时,甲车是运动的,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此类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物理知识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作出解释,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2.

解:

路旁的树是被研究的物体,路旁的树飞速向后退去,树是运动的,汽车(或乘客)和树木之间发生位置.所以树木向后退是以汽车(乘客)为参照物的,如果以地面、房屋和树木为参照物,路旁的树与它们没有位置变化,路旁的树是静止的.

故选B.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3.

解:被研究的物体是乘客,乘客和汽车座椅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以汽车座椅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乘客和路边的房屋(站在路边的人、迎面驶来的汽车)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路边的房屋(站在路边的人、迎面驶来的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故选A.

首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如果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一定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4.

解:

甲看到路边树木向东运动,是以他自己为参照物,说明他向西运动,故A正确.

故选A.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

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速度的大小与运动的方向和参照物的关系,要抓住“参照物”这个中心,认真分析,灵活处理.

5.

解: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同步卫星与地球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地球上的人觉得它在空中是静止的;

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太阳、月亮的位置是变化的,因此以它们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的.同时它也不能以自身为参照物.

故选B.

解决此题要知道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

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行分析解答.

6.

解:A、以太阳为参照物,“天宫一号”和地球都在在运动,故A错误;

B、判断“天宫一号”和地球的运动,不能以物体自身为参照物,故B错误;

C、以“神舟十号”为参照物,“天宫一号”相对它的位置不变,“天宫一号”是静止的,地球相对于“神舟十号”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地球是运动的,故C正确;

D、判断“天宫一号”和地球的运动,不能以物体自身为参照物,故D错误.

故选:C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要先选择一个物体,假定该物体不动,这个物体是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本题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所选参照物,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7.

解:A、乘客随电梯向上运动时,离树越来越远,向下运动时,离树越来越近,乘客相对于树有位置的变化,故A正确;

B、乘客在电梯中不走动,那么相对于电梯就无位置的变化,他是静止的,故B不正确;

C、乘客在电梯中并不走动,乘客之间无位置的变化,相对于其他乘客,他是静止的,故C不正确;

D、乘客相对于行驶的汽车有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故D不正确.

故选A.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先选择一个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化,就运动了,如果没变化,就静止.

动与静的描述是相对的,不要凭自己的感觉判断物体的动与静,要看被研究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无位置变化.

8.

解:

天宫二号相对于地球、月球、太阳,均有位置的变化,故以它们为参照物,天宫二号是运动的,故ABD错误;

“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实现成功对接后,保持相对静止,以对方为参照物,两者都是静止的,所以选择“神舟十一”为参照物,“天宫二号”是静止的,故C正确.故选C.

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与参照物相比,物体位置有变化,说明物体在运动;物体位置没有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9.

解:因为河岸上旗杆是固定在地面上的,那么根据旗帜的飘动方向判断,风是从左向右刮的.如果甲船静止不动,那么旗帜的方向应该和国旗相同,而现在的旗帜的方向明显

和河岸上旗子方向相反,如果甲船向左运动,旗帜只会更加向右展.所以,甲船一定向右运动,而且运动的速度比风速快,这样才会出现图中旗帜向左飘动的情况.

故选C.

图中河岸上的旗杆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国旗向右飘,说明此时有向右吹的风.

乙船上旗帜向右,有三种可能:

一是乙船不动,风把旗帜刮向右;

二是乙船向左运动,风相对于旗帜向右,把旗帜刮向右;

三是乙船向右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此时风仍能把旗帜刮向右.

对于甲船来讲情况相对简单,风向右刮,要使甲船的旗帜向左飘,只有使甲船向右运动.运动和静是相对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题目,要仔细揣摩才能作答.

10.

解:一人坐在小船上沿河顺流而下,河岸上有树,如果以人作参照物,船和人之间的位置没发生变化,则船是静止的;而以人作参照物,树在岸上,树和人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树是运动的.

故选B.

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1.

解:冒烟情况可以判断有东风.

(1)由图可以看出甲车上的小旗向西刮,可以分析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当甲车静止时,小旗子受东风的影响,被刮向西方;

②当甲车向东行驶时,由于车速和东风都会使小旗子刮向西方;

③当甲车向西行驶时,当车速小于风速时,东风使小旗子向西刮.

(2)由图可以看出乙车上的小旗向东刮,可以做以下分析:

小旗子和烟的飘动方向不同,乙车不是静止的,一定运动;假设乙车向东行驶,由于车速和东风都会使小旗子刮向西方,与图不一致,假设错误.

假设乙车向西行驶,当车速小于风速时旗子向西刮,不符合题意;当车速大于风速时旗子向东刮,符合题意,假设正确.

综上所述,甲车有三种可能:静止、向右行驶、向左行驶;乙车一定是向左行驶.

故选B.

(1)根据冒得烟可以判断有东风,再根据小车上的小旗子,判断小车的运动情况.(2)采用参照思想和假设方法.

(1)根据房子做参照物,首先判断风向,再根据小旗子在风和车速的共同作用下,判断小车运动情况.

(2)假设方法经常运用到解题中.

12.

解:

以佩戴者手腕为参照物,智能运动手环相当于手腕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智能运动手环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智能运动手环相对于地面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运动手环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

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了改变,则是静止的.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3.

解:

“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太空站对接时,“神舟九号”相对于“天宫一号”的位置保持不变,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九号”是静止的;

“神舟九号”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不断变化,以太阳为参照物,“神舟九号”是运动的.故答案为:静止;运动.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据此分析答题.

本题考查了参照物的选择,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14.

解:(1)小丽以对面的乘客为参照物,她与对面向南行驶的火车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所以感觉自己坐的客车开动了;

(2)小丽以站台为参照物,她与站台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所以,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没有开动.

(3)这个现象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选择不同,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就往往不同),(其他说法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对面的客车;(2)站台;(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

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

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此类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物理知识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作出解释,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15.

解:我们把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物体位置的变化.

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是宇宙中的一种普遍运动形式.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机械运动的了解与掌握,属于基础题目.

16.

解:甲和乙之间的位置没发生变化,所以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

甲和地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以甲为参照物地面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静止,南.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17.

解: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卡车与小明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卡车是运动的;若以小明或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后面的卡车离他越来越远,说明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卡车是运动的;

若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小车与长途汽车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小车是静止的.

若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小明与长途汽车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小明是静止的,所以小明爸爸说小明没有动.

以地面为参照物,树木的位置没有变化,小明说树没有动,他所选的参照物是地面.故答案为:静止;运动的;长途汽车;地面.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关键看它与所选的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了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则它是静止的.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再判断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变化.这是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思路.

18.

解:“巍巍青山两岸走”研究对象是“青山”,两岸的青山相对于竹排的位置不断变化,则“巍巍青山两岸走”是以竹排为参照物.

故答案为:竹排.

根据:“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则物体是运动的,位置不变物体是静止的”判断题中所选参照物是什么.

知道: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则物体是运动的,位置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这是解题的关键.

19.

解:乘电梯上升的站着的乘客相对地面的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乘客相对电梯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乘电梯上升的站着的乘客相对地面运动的,相对电梯厢是静止的.空中加油机在加油的过程中,两架飞机运动的方向和速度都是相同的,所以以加油机为参照物,受油机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受油机相对空中加油机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运动;静止;静止.

(1)要判断物体的动与静,就要比较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

(2)选择参照物的关键是首先找出被研究物体,然后选择该物体之外的物体进行位置的比较.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20.

解:以固定在飞船外的摄像头为参照物,“神舟六号”飞船与摄像头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飞船是静止的;

以地球为参照物,“神舟六号”飞船与地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飞船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测试题

物理运动的描述测试题 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判定方法 A.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择一个参照物,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就是_________,否则就是 _________。 B.运动快慢和方向相同的不同物体,互为参照物是______。 C.运动快慢不同,运动方向相同或相反的不同物体,互为参照物是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机械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C.运动和静止是机械运动的两种形式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坐在逆水行驶的船中的乘客,说自己是静止的,他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河岸上的树 B.船舱 C.迎面驶来的船 D.河水 3.下列几种运动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春天,桃树上结出桃子 B.秋天,熟透的苹果落向地面 C.上课的铃声传到同学耳中 D.晚上,探照灯射向天空 4.温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今天的温州更为美丽的壮观,位于温州市中心处的某大酒店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竖直上下的过程中便可欣赏第一城的美丽景色,以下关于观光过程的描述,说法正确的是() A.以电梯内的某一乘客为参照物,其他乘客是运动的 B.以电梯为参照物,所有的乘客都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D.以路上行使的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5.直升机上飞行员看到地面的楼房竖直向上运动,则该飞行员所选的参照物是() A.地面 B.楼房 C.直升机 D.水平飞翔的小鸟 6.甲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北运动,乙看到甲静止不动,如甲乙都以地面为参照物,则它们应该是() A.甲向南,乙向北运动 B.甲向北,乙向南运动 C.甲乙都向北运动 D.甲乙都向南运动 6.在笔直行使的一列火车中,放在车厢小桌上的苹果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 ) A. 这列火车的机车; B. 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

高一运动的描述检测题(Word版 含答案)

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易错题培优(难) 1.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 图象如图所示,则() A.3 ~ 4 s 内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B.3 s 末质点的速度为零,且运动方向改变 C.0 ~ 2 s 内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4 ~ 6 s 内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均为 2 m/s2 D.6 s内质点发生的位移为 8 m 【答案】BC 【解析】 试题分析:矢量的负号,只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参与大小的比较,所以3 s~4 s内质点的速度负方向增大,所以做加速运动,A错误,3s质点的速度为零,之后开始向负方向运动,运动方向发生变化,B错误,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所以0~2 s内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4 s~6 s内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均为2 m/s2,C正确,v-t图像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所以6 s内质点发生的位移为0,D错误, 考点:考查了对v-t图像的理解 点评:做本题的关键是理解v-t图像的斜率表示运动的加速度,围成的面积表示运动的位移,负面积表示负方向位移, 2.如图所示,物体沿曲线轨迹的箭头方向运动,AB、ABC、ABCD、ABCDE四段曲线轨迹运动所用的时间分别是:1s、2s、3s、4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1m/s B.物体在ABC5m/s C.AB段的平均速度比ABC段的平均速度更能反映物体处于A点时的瞬时速度 D.物体在B点的速度等于AC段的平均速度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由图可知物体在AB 段的位移为1m ,则物体在AB 段的平均速度 1m/s 1m/s 1 x v t = == 选项A 正确; B .物体在AB C 段的位移大小为 2212m 5m x =+= 所以物体在ABC 段的平均速度 5m/s x v t = = 选项B 正确; C .根据公式x v t =可知,当物体位移无限小、时间无限短时,物体的平均速度可以代替某点的瞬时速度,位移越小平均速度越能代表某点的瞬时速度,则AB 段的平均速度比ABC 段的平均速度更能反映物体处于A 点时的瞬时速度,选项C 正确; D .根据题给条件,无法得知物体的B 点的运动速度,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所以不能得出物体在B 点的速度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选项D 错误。 故选ABC 。 3.A 、B 、C 三个物体同时在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如图为他们的位移﹣﹣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物体在t o 时间内( ) A .A 物体的平均速度最大 B .三个物体的平均速度一样大 C .三个物体的平均速率一样大 D .三个物体的平均速率关系为V A >V B =V C 【答案】BD 【解析】 由图象看出,在0~t 0时间内,三个物体的位移△x 相同,所用时间相同,则平均速度都相同,故A 错误、B 正确;由图象看出,在0~t 0时间内,A 的路程最大,BC 路程相等,故三个物体的平均速率关系为v A >v B =v C ,故C 错误,D 正确;故选BD. 点睛:本题关键抓住位移图象的斜率大小等于速度、纵坐标的变化量表示位移来分析图象

高一运动的描述基础知识点归纳

运动的描述基础知识点归纳质点1.,而具有(质量)的点。)没有(体积)、(大小)(1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参考系2.,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化)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路程和位移3.)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1)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2(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直线)运动时,路(3 是(位移)。ACB的长度是(路程),AB 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 C C B B A A 1-1 图 (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4 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O点起走了50m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4)跟发生这S(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可以理解为位移变化快慢。它等于(位移,其方向就。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的比值。即v=s/tt段位移所用(时间。m/s)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米/秒)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2()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s/t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段时间t 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3 。,简称(速率)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匀速直线运动5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1)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动。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图象图象和v-t—)(2 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就是以纵轴表示位移,以横轴表示时间而作出的反映物体运动规律的x-t)位移图象((1 。数学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时间轴)的直线,如图所示。v-t)匀速直线运动的2(.由图可以得到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v1=20m/s,v2=-10m/s,表明一个质点沿(正)方向以(20m/s)

高一物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单元测试试题A卷

高一物理单元测试试题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时间40分钟,赋分100分 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 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某校高一的新同学分别乘两辆汽车去市公园游玩。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甲车内一同学看见乙车没有运动,而乙车内一同学看见路旁的树木向西移动。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系,那么,上述观察说明 A.甲车不动,乙车向东运动B.乙车不动,甲车向东运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都向东运动 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引入这个概念没有多大意义 B.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 C.凡轻小的物体,皆可看作质点 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时,即可把物体看作质点 3.某人沿着半径为R的水平圆周跑道跑了1.75圈时,他的 A.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为3.5πR B.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为2R C.路程为3.5πR、位移的大小为2R D.路程为0.5πR、位移的大小为2R 4.甲、乙两小分队进行军事演习,指挥部通过现代通信设备,在屏幕上观察到两小分队的具体行军路线如图所示,两小分队同时同地由O点出发,最后同时到达A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分队行军路程s甲>s乙 B.小分队平均速度v甲>v乙 C.y-x图象表示的是速率v-t图象 D.y-x图象表示的是位移s-t图象 5.某中学正在举行班级对抗赛,张明明同学是短跑运动员,在百米竞赛中,测得他在5 s末的速度为10.4 m/s,10 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 m/s,则他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A.10.4 m/s B.10.3 m/s C.10.2 m/s D.10m/s 6.下面的几个速度中表示平均速度的是 A.子弹射出枪口的速度是800 m/s,以790 m/s的速度击中目标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一式三份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 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研究物体时,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不一定相同,可见物 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运动的快慢 1、定义: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s/t 4、单位:国际单位是m/s,常用单位是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5、运动的分类 (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无关,与时间无关。 (2)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速度只做粗略研究,通过公式计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说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否则毫无意义;s和t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必须对应同一运动过程 三、长度、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单位:米 (2)测量工具:刻度尺 正确使用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要做到会观察、会放置、会读数、会计录。 会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是否磨损。 会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的长度,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找准零刻度线或选取一个整刻度线和被测物体一端对齐。 会读数——视线要和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录——测量结果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2、时间测量

(1)单位:秒 (2)测量工具:表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四、力 1、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力的作用中必定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就是我们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研究对象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相互对的,施力物体同是也是受力物体。 两者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2、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用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和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的,只要其中之一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即能使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5、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形象地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箭头的旁边标出力的符号和大小,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五、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弹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如绳子的拉力、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弹簧的弹力都属于弹力 3、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沿力计 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六、重力 1、重力:地面附近的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力的。用符号G表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表达式:G=mg 其中,g为常数,大小为9.8N/kg,它表示质量是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是9.8N。

高一运动的描述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易错题培优(难) 1.质点做直线运动的 v-t 图象如图所示,则( ) A .3 ~ 4 s 内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B .3 s 末质点的速度为零,且运动方向改变 C .0 ~ 2 s 内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4 ~ 6 s 内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均为 2 m/s 2 D .6 s 内质点发生的位移为 8 m 【答案】BC 【解析】 试题分析:矢量的负号,只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参与大小的比较,所以3 s ~4 s 内质点的速度负方向增大,所以做加速运动,A 错误,3s 质点的速度为零,之后开始向负方向运动,运动方向发生变化,B 错误,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所以0~2 s 内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4 s ~6 s 内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均为2 m/s 2,C 正确,v-t 图像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所以6 s 内质点发生的位移为0,D 错误, 考点:考查了对v-t 图像的理解 点评:做本题的关键是理解v-t 图像的斜率表示运动的加速度,围成的面积表示运动的位移,负面积表示负方向位移, 2.一个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的v-t 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第1 s 内与第5 s 内的速度方向相反 B .第1 s 内的加速度大于第5 s 内的加速度 C .OA 、AB 、BC 段的加速度大小关系是BC OA AB a a a >> D .OA 段的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BC 段的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 【答案】C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第1s 内与第5s 内的速度均为正值,方向相同,故A 错误; B .第1 s 内、第5 s 内的加速度分别为: 2214m/s 2m/s 2 a == 22504m/s 4m/s 1 a -==- 1a 、5a 的符号相反,表示它们的方向相反,第1s 内的加速度小于于第5 s 内的加速度,故B 错误; C .由于AB 段的加速度为零,故三段的加速度的大小关系为: BC OA AB a a a >> 故C 正确; D .OA 段的加速度与速度方向均为正值,方向相同;BC 段的加速度为负值,速度为正值,两者方向相反,故D 正确; 故选CD 。 3.如图所示,a 、b 两条直线分别是A 、B 两个物体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B .在0~t 时间内A 的位移较小 C .在0~t 时间内A 、B 的位移相同 D .t 时刻以前A 的速度比B 的大,t 时刻以后A 的速度比B 的小 【答案】A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两物体的位移随时间都均匀变化,所以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 正确; BC .0~t 时间内A 的位置坐标变化小于 B 的位置坐标变化,则A 的位移较小,故 C 错误,B 正确; D .b 图线的斜率大于a 图线的斜率,则B 的速度一直大于A 的速度,故D 错误。 故选AB 。 4.一个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但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在此过程中( )

《运动的描述》测试题1

《机械运动》测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分别用分度值为1m、1dm、1cm、1mm四种直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并用米为单位作记录,则记录数据中小数点后面的位数 最多的是: A.用米尺测量的结果; B.用分米尺测量的结果; C.用厘米尺测量的结果; D.用毫米尺测量的结果. 2、现有两把刻度尺,第一把刻度尺的量程为150厘米,分度值为1厘米;第二把刻度尺的量程为20厘米,分度值为1毫米,以下几 种选择刻度尺的原则正确的是: A.选第一把,因为它的测量范围大; B .选第二把,因为它的刻度精细; C.选项哪一把都一样; D.要了解测量的要求,才能确定选用哪种刻度尺. 3、甲、乙两人分别在并列的两个升降机中,各自以自己为参照物,甲看见乙在上升,楼房也在上升,乙看见楼房在上升,如果以地面 为参照物,则他们运动的状态是() (A)甲在上升,乙在下降,(B)甲、乙都在下降,但乙比甲快 (C)甲、乙都在下降,但甲比乙快,(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 4、一辆汽车在水平的公路上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热气球正位于公路的正上方并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则热气球上的人以气球为 参照物,看到汽车运动的轨迹为( ) 5、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汇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北运动,看到乙车向南 运动.由此可判断 A.甲、乙两车都向南运动B.甲、乙两车都向北运动 C.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D.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6、用图像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7、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4 m/s ,后一半路 程中的速度是6 m/s,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4 m/s B、4.8 m/s C、5 m/s D、6 m/s 8、“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 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下图是甲、乙两个 网球从左向右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短B.甲、乙两球运动的时间基本相同 C.甲球的运动速度基本保持不变D.乙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小 9、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个物体运动的s—t图象或v—t图象,则在0—3s这段时间内,物体的运动快慢是() A.甲最快 B.乙最快 C.丙最快 D.乙、丙速度相等,大于甲的速度 10、某司机开车接近一学校门口时,为了安全踩刹车减速5秒,再轻踩油门继续向前行驶,汽 车速度跟时间的关系如图(速度单位为米/秒,时间单位为秒),则 A.在5到10秒之间,汽车是静止的 B.在0到10秒之间,汽车的平均速度为5.5米/秒 C.在0到5秒之间,汽车的速度每秒减小2米/秒第15题图 D.第12秒末,汽车的速度为6米/秒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2分) 11、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和; 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以上两空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 12、放学后,小欣和大军从学校骑自行车去鸠兹广场,路程与时间图像如图2所示。由图像可知,学校到则鸠兹广场的路程为 _________km,________ (选填“小欣”或“大军”)先到达鸠兹广场,小欣骑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13、如图中,被测物体的长度在cm到cm之间。按精确测量要求,被测物体的长度为cm。 14、如图3所示,小婷乘汽车到姥姥家去度假,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小婷的感觉是:远处的村庄相对于电线杆在向运动; 近处的小树相对于电线杆在向运动;电线杆周围的景物看起来好像在绕电线杆做时针转动。 三、实验,探究题(6+8+8=22分), 15、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乘火车去参加车模比赛.在行驶的火车上,小明想:“人顺着和逆着火车的行驶方向以相同的速度从车厢的 一端运动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相等吗?”小明和同学们讨论后,决定用随身携带的赛车进行实验探究,并设计出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 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视频是关于浩瀚的太空天体的运动、大自然中的江河的奔流、飞奔的猎豹、都市的人流的移动) 推进新课 一、机械运动 提出问题:从视频资料中你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运动实例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关于运动,你想知道什么(运动的定义,运动的分类,揭示我们主要学习机械运动) 回顾列举的运动实例及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进一步分析课本图1.2—1分析猎豹和哈雷彗星及蜗牛,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 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找出共同特征,得出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同步训练一) 下列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流星划过夜空 B .冰熔化成水 C.河水不停流动 D.树叶纷纷飘落 二、参照物

现象探究:我们坐在行驶的船中,有时候我们感觉到河岸正在“远离”我们,当你站在岸边时,你感觉不到河岸在远离我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学生讨论交流:人通常以地面为“标准”,相对于地面,河面没有位置变化,认为是静止的,而当人坐在船上时,不自觉的以船为“标准“,河岸相对于船有位置变化,所以感觉河岸在远离我们。 探究归纳: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择某一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强调关于参照物问题注意以下问题: (1)参照物的选定可以是任意的,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 (2)为了研究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播放视频歌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当李双江老师唱到这句时,问:这两句中分别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 (2) 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3)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同步训练二) 1.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诗中描写的“青山”与“孤帆”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 ) 2.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前后两次对山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3.“水涨船高”中的“船高”是以()为参照物的,若以水面为参照物则船是( ) 注意:学生对于选定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的判断容易出错,教师在此多加强调。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游戏引入: 我带领学生某某在讲台上手拉手向同方向走步,提出问题: (1)以“学生某某”为参照物,教师是() (2)以坐在位子上的学生为参照物,教师是() 为什么同一个人(教师)相对于不同的人,得到的运动情况不同,是由于以各自选定的不同参照物来研究的运动情况。 归纳总结

运动的描述测试题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测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 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甲、乙、丙三人各乘一架直升飞机,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乙看到甲机匀速上升,丙看到乙机匀速下降,甲看到丙机匀速上升,则甲、乙、丙相对于地面的运动可能是 A. 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机停在空中 B. 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机匀速上升 C. 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机匀速下降,v丙<v甲 D. 甲、乙匀速下降,v乙>v甲,丙机匀速下降,v丙>v甲 2. 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质点的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B. 质点通过的路程不等,但位移可能相同 C. 质点通过的路程不为零,但位移可能是零 D.质点做直线运动且运动方向始终不变时,那么它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 3. 在研究下述运动时,能把物体看作质点的是 A.研究地球的自转效应 B.研究乒乓球的旋转 C.研究火车从南京到上海运行需要的时间 D.研究一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所需的时间 4. 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4m/s,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 8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7 m/s B.5 m/s C.6 m/s D.5.5 m/s 5. 在下面描述的运动中可能存在的是 A.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却很小B.速度变化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负 C.速度变化很小,加速度却很大D.速度越来越小,加速度越来越大 6.一质点做直线运动, 加速度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 但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至零, 则在此过程中 A.速度逐渐减小, 当加速度减小至零时, 速度达到最小值 B.速度逐渐增大, 当加速度减小至零时, 速度达到最大值 C.位移逐渐增大, 当加速度减小至零时, 位移将不再增大 D.位移逐渐减小, 当加速度减小至零时, 位移达到最小值 7. 物体在一直线上运动,用正、负号表示方向的不同,根据给出速度和加速度的正负,下列对运动情况判断错误的是 A. v0>0, a<0, 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 B. v0<0, a<0, 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 C. v0<0, a>0, 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小. D. v0>0, a>0, 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 8.如图是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A、B两质点的位移图象,由图可知 A.t=0时,A在B前面 B.B在t2秒末追上A并在此后跑在A的前面 C.在0-t1时间内B的运动速度比A大 D.B开始运动时速度比A小,t2秒后才大于A的速度

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

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 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1、质点: ①定义:---------------。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关键一点] 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的,静止是---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二、时间与位移 1、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用时间轴上的一个--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2.路程和位移(A)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的长度是路程,AB是位移S。

运动的描述练习题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如图所示,某质点沿半径为r 的半圆弧由a 点运动到b 点,则它通过的位移和路程分别是( ) A. 0;0 B. 2r ,向东;r π C. r ,向东;r π D. 2r ,向东;2r 2. 若车辆在行进中,要研究车轮的运动,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车轮只做平动 B. 车轮的平动可以用质点模型分析 C. 车轮只做转动 D. 车轮的转动可以用质点模型分析 3. 一列长为L 的队伍,行进速度为1v ,通讯员从队伍尾以速度2v 赶到排头,又立即以速度 2v 返回队尾。求出这段时间里队伍前进的距离。 4. 如图所示,一质点绕半径为R 的圆圈运动了一周,其位移大小是______________,路程 是__________;若质点运动了4 31周,其位移大小是_____________,路程是_____________, 此运动过程中最大位移是_____________,最大路程是_____________。 5例3. 在训练场上,一辆实习车在沿规定好的场地上行驶,教练员在车旁记录了汽车在各个时刻所在的位置情况(假设每一秒汽车都在做单方向直线运动),其时刻对应位置如下表所示: 时刻/s 0 1 2 3 4 位置坐标/m 10 8- 2- 14- (1)几秒内位移最大; (2)第几秒内的位移最大; (3)几秒内路程最大; (4)第几秒内的路程最大。 6. 甲、乙、丙3人各乘一个热气球,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乙看到甲匀速上升,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那么,从地面上看,甲、乙、丙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 甲、乙匀速下降,甲乙v v >,丙停在空中 B. 甲、乙匀速下降,甲乙v v >,丙匀速下降,且甲丙v v >

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

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

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 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1、质点: ①定义:---------------。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关键一点] 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的,静止是---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二、时间与位移 1、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用时间轴上的一个--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2.路程和位移(A)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的长度是路程,AB是位移S。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O点起走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三、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1、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v=s/t。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 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四、匀速直线运动(A)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2)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和v-t图象(A) (1)位移图象(s-t图象)就是以纵轴表示位移,以横轴表示时间而作出的反映物体运动规律的数学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 (2)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时间轴)的直线,由图可以得到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试题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测试题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测试题 1、(6分)沿一条直线运动的物体,当物体的加速度逐渐减小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运动的速度一定增大 B 、物体运动的速度一定减小 C 、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量一定减少 D 、物体运动的路程一定增大 2、(6分)子弹以900m/s 的速度从枪筒射出,汽车在北京长安街上行使,时快时慢,20min 行使了18km ,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 ,则() A 、900m/s 是平均速度 B 、900m/s 是瞬时速度 C 、54km/h 是平均速度 D 、54km/s 瞬时速度 3、(6分)质点作单方向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时,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是:() A 、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 B 、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的变化相等 C 、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 D 、瞬时速度的大小改变,但方向不变 4、(6分)甲、乙两物体朝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t=0时,乙在甲之前一定距离处,则两个物体运动的位移图象应是:() 第4题图 5、(6分)如图所示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图象,关于这个物体在4s 内运动的情 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始终向同一方向运动 B 、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 C 、4s 末物体离出发点最远 D 、4s 内通过的路程为4m ,位移为零 6、(6分)汽车沿平直公路做加速度为0.5m/s 2的匀加速运动,那么在任意1s 内:() A 、汽车的末速度一定等于初速度的0.5倍 第5题图

B、汽车的初速度一定比前1s内的末速度大0.5m/s C、汽车的末速度比前1s内的初速度大0.5m/s D、汽车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0.5m/s 7、(6分)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中的可表示质点运动的快慢,越大,质点运动的速度也越大。 8、(6分)某物体作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回答: (1)物体在OA段作运动,加速度为 m/s2,在AB段作运动,加速度是 m/s2。 (2)物体在2s末的速度是 m/s。 (3)物体的最大位移是 m。 9、(6分)如图为物体运动时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图中相邻的点间还有四个点,已 知打点计时器接交流50HZ的电源,则ab段的平均速度为 m/s,ae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10、(15分)某运动员在百米跑道上以8m/s的速度跑了80m,然后又以2m/s的速度走了20m, 这个运动员通过这段路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1、 (15分)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运动,以速度v1=25m/s匀速通过前1/3路程,以速度v2=50m/s 通过其余2/3路程,则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2、(16分)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弹射系统可以减短战机起跑的位移,假设弹射系统对战机作 用了0.1s时间后,可以使战机达到一定的初速度,然后战机在甲板上起跑,加速度为2m/s2, 经过10s,达到起飞的速度50m/s的要求,则战机离开弹射系统瞬间的速度是多少?弹射系 统所提供的加速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 1、D 2、BC 第8题图

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1、机械运动 (1)参照物 人们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总是先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相对于这个标准,如果物体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就认为它是运动的;否则,就认为它是静止的。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运动和静止 (1)由于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有关,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2)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平时所说物体是“运动的”或“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3.机械运动的分类 (1)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可以将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 变速直线运动: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慢发生了变化

4.速度 (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可见,速度可以定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路程 (2)公式:速度= 时间 s 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v表示速度,则速度公式可表示为:v= t (3)单位:如果路程的单位取米,时间的一单位取秒,那么,由速度公式可以推出速度的单位是米/秒,符一号为m/s,读作米每秒。常用的速度单位还有千米/时,符号为Km/h,读作千米每时。 5.参照物的选取及有关物体运动方向的判断 (1)位置的变化判断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如果其方位发生了变化或距离发生了变化,则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就发生了变化。 (2)如果两个物体同向运动,以速度大的物体为参照物,则速度小的物体向相反方向运动。 6.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在通过的路程相同时,用运动时间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路程相同时,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所用时间长的物体运动慢。 (2)在运动时间相同时,用路程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即在时间相同时,通过路程越长的物体运动得越快,通过路程越短的物体运动得越慢。

最新初二物理运动的描述练习及答案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 1、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我们平常所说的运 动和静止是相对于一个选定的而言的。 2、放暑假了,小明乘座火车外出旅游。列车开动后,小明看到窗外的人群在往后退,这是以为参照物;若以站台为参照物,则小明是的。 3、说“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是以为参照物的。 4、如图1所示的六架战机以相同的速度列队飞行。此时,若以战机下面的白云为参照物,战机上的飞行员是的;若以其中任意一架战机为参照物,其他战机是的。 图1 图2 5、如图2示,在“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后,若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十号”飞船是的;以地面为参照物,“神舟十号”飞船是的。 6、小明同学在路上骑自行车,若说他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A、迎面走来的行人 B、路旁的树木 C、小明同学骑的自行车 D、从身边超越的汽车 7、把汽车的行驶、轮船的航行、飞机的飞行、运动员的跑步等这类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做. 8.坐在正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说他是运动的,这是以为参照物;说他是静止的,这是以为参照物. 9.夜晚抬头望星空时看到:“月亮在云里穿行”,这是以为参照物;“乌云遮住了月亮”,是以为参照物. 10.图中的特技跳伞运动员只有在他们保持时,才能形成一定的造型.

11.图(a)、(b)两图表示游戏“谁在动”中的两个情景.坐在石块上的小孩先用双手蒙住双眼,后放开手,发现编和的小朋友作了机械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的流动不属于机械运动 B.只有机器的运动才是机械运动 C.任何物体如果以自身为参照物,它的速度就是零 D.参照物必须是绝对不动的物体 13.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下列有关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于地面来说,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B. 选卡车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C. 相对于联合收割机来说,卡车在运动 D.选地面为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 1.2 运动的描述参考答案1 1、机械运动;参照物 2、列车;运动 3、地面

高中物理必修一运动的描述测试题

综合测评(一)运动的描述 (分值: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是矢量的是() A.位移、时间、速度 B.速度、速率、加速度 C.加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 D.路程、时间、位移 2.云台山是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青龙峡景点有“中原第一峡谷”美誉,这里气候独特,水源丰富,植被原始完整,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乘坐索道缆车观赏怡人的风景以外,还能感觉悬挂在高空的刺激感.对于正在乘坐索道缆车观光的某游客来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1 A.以自己为参考系,看到对面的山迎面走来 B.以对面的山为参考系,自己静止不动 C.以自己为参考系,看到同一缆车里的人向对面的山不断靠近 D.以所乘坐的缆车为参考系,看到两边的青山绿树向身后走去 3.下列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 B.物体的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一定为零 C.运动物体的加速度越来越小,表示速度变化越来越慢 D.运动物体的加速度越来越小,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也越来越小 4.某列火车在一段长100 km的笔直铁轨上行驶,平均速度是200 km/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列火车通过这段铁轨的时间是0.5 h

B.这列火车一定以200 km/h的速度在这段铁轨上匀速行驶C.这列火车如果行驶200 km的路程一定需要1 h D.200 km/h是火车在这一路段中的最高速度 5.用同一张底片对着小球运动的路径每隔1 10s拍一次照,得到的照片如图 2所示,则小球在图示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图2 A.0.25 m/s B.0.2 m/s C.0.17 m/s D.无法确定 6.(2015·杭州一中高一检测)一物体以6 m/s的速度沿一光滑倾斜木板从底端向上滑行,经过2 s后,物体仍向上滑行,速度大小为1 m/s;若增大木板倾角,仍使物体以6 m/s的速度从底端向上滑行,经过2 s后,物体向下滑行,其速度大小变为1 m/s.以沿木板向上为正方向,用a1、a2分别表示物体在前后两种情况下的加速度,则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A.a1=-2.5 m/s2,a2=-2.5 m/s2 B.a1=-3.5 m/s2,a2=-3.5 m/s2 C.a1=-2.5 m/s2,a2=-3.5 m/s2 D.a1=3.5 m/s2,a2=-3.5 m/s2 7.图3是A、B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下列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3 A.物体A做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B做减速直线运动 C.物体A的加速度为正值,B的加速度为负值,所以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