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读和翻译

文言文句读和翻译
文言文句读和翻译

文言文句读和翻译

孙柏青

古本的书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末尾,用“。”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合称“句读”。

文言文断句主要方法是:

一、解读语言环境。必须读清“三境”,即人物情境、事件情境和语言情境。人物情境要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身份、学识、官职、性格、作风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情境要分清一件件事情,及每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语言情境要分析语言的逻辑关系,是并列、递进,还是假设、转折等,还要体味句子的语气,是陈述,是感叹,是疑问,还是祈使。另外还需要分析表达语体色彩,是记叙、描写,还是抒情、议论。

二、作出语法分析。一个句子,至少有主语、谓语。断句之后,要用语法手段对所断的句子作出分析,即解析句子的主谓宾及其修饰成分,确保句子完整。当然,古代汉语有省略成分,分析时,要注意这一情况,根据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的原则,断句时要考虑补出省略的内容,如果相关内容补出之后,句子是完整的,那么,这个句子应该是正确的;如果相关内容补出之后,句子仍不完整,仍然缺少必要的成分,或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那么,这个句子断得很可能不正确,就要重新划分。

以上两点,是断句的关键,必须认真分析。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以下手段辅助断句:

三、利用前后虚词。如:“夫、盖”往往用在开头,“也、乎、矣、哉”多在句尾。当然,要熟悉虚词用法,要加以区分。有一套口诀教我们如何利用虚词断句:

“曰”后往往加冒号(:),“哉”字后面跟感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圈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读(,)酌情看。

四、利用语言标志。如:“曰、云”常常表示说话,可以断开。

五、利用句式特点。文言文中,行文往往具有句式整齐的特点,或四言,或五言,或六言,或七言,两两对称,据此可以划分句子。

请为岳飞的《良马对》断句:

高宗谓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即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高宗称善这一段文字,人物有两个:高宗和岳飞,两人就良马问题进行了一段对话,特别是岳飞的回答相当精彩。他将自己过去骑的马与今天骑的马从饮食的数量、干净与否,上路开始奔跑的状态、百里以后的表现、停止后的情况,原因及其本质作了鲜明的对比,语言逻辑关系非常明确。文段中有“曰”“也、者”以及对称性的语言可以辅助断句。如果再能够用语法规则加以分析检验,就不难将句子断准确。

【参考句读】高宗谓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

一斛,然非精洁即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高宗称善。

下面谈一谈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在阅读基础上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他要求既要准确地阅读、理解文句的含义,又要把文句的含义准确、通顺地表达出来。从这一点来看,文言文翻译符合语文教学的目的及要求,所以,一时不会轮空。

一、文言翻译遵循原则。“信、达、雅”是文言文翻译要遵循的原则,“信”就是准确,“达”就是通顺,“雅”就是讲究文采。其中,“信”和“达”最关键。

二、文言翻译突显重点。“重点实词、重点虚词、特殊语法”是文言文翻译应突出的重点,因为将会在这几方面设立得分点。如: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在这句段话里,“何厌之有”是疑问句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顺序,为“有何厌”,译为“有什么满足的呢”。“东”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东”。两个“封”字是重点实词,第一个“封”字是意动用法,译为“把……当作边境(疆界)”,意译为“占领郑国”;第二个“封”字是名词,译为“边境、疆界”。“肆”是一个重点实词,译为“扩张、扩展”。“阙”又是一个重点实词,读jué,通“掘”,由“挖掘”引申为“攫取、夺取”。“其、焉”为重点虚词,“其”是反身代词(第一人称代词的一种)译为“自己的”;“焉”既要表示动作行为涉及到的处所,又要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情况,是兼词,相当于“于此、于之、于是”等,译为“从哪里、向哪里”等。这些关键点弄清了,整个句子就好翻译了。全句译文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它)在向东占领了郑国之后,又想扩张西部的边境,假若(它)不夺取秦国(的土地),将从哪里获取它想要的土地呢?

三、文言翻译讲究方法。“直译”和“意译”是文言文翻译的两种主要方法。

(一)、直译

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的翻译方法。直译应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文法和原文一致。

直译的方法一般归纳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对译,强调“不衍不脱,字字落实”,即在翻译的语句里,不随便增加内容(不衍),也不随便减少内容(不脱),凡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虚词都要一一对应地翻译出来,之后,如果有词序不当的地方,再加以调整。如:

天下事有难易乎?译为“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换——替换,强调“合成词语,以词换词”,即在已有的单音实词、虚词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或两个以上)词素,构建一个表义和原单音词意义完全一样的合成词,用这个词替换原来的单音词;或者,用一个意义与原词语相同的词,替换语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翻译为“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庐来探望我。”

3、留——保留,强调“古书留名,留今用词”,即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器物名等,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以及今天仍在使用的词语,如“兢兢业业”等,都按原文保留下来。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翻译为“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

4、删——删略,强调“分析结构,删略虚词”,即对词语结构、句子结构进行分析之后,将那些表发语、调音节、变结构的“夫、盖,之”等虚词删除不译。如:

夫战,勇气也。翻译为“作战,(是靠)勇气的。”战于长勺,公将鼓之。翻译为“在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

5、补——补充,强调“省略成分,补充完整”,即将被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兼语、介词、介词宾语等内容,完整、准确地补充出来。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翻译为“(桃花源里面的人)看见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

6、调——调整,强调“该调必调,合乎语序”,即要将不合现代汉语语序的特殊句式调整过来,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需要调整的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如: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翻译为“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讲授)。”

(二)、意译

就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直译和意译相辅相成,在难于直译时,辅以意译。文言文中的修辞,像比喻、借代、用典、讳饰等可以意译。如:“金城千里”保留比喻,译为“钢铁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译为“坚固的城防”;“臣本布衣”用借代,译为“我本来是老百姓”;“权起更衣”用讳饰,译为“孙权站起来上厕所”。

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郭原平)每出卖物,裁求半价,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宅上种竹,夜有盗其笋者,原平遇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通,又采笋篱外。邻里惭愧,无复取者。

(选自《南史?列传六十三?孝义上》)根据人物传记阅读方法,首先要读清人物情境、事件情境和语言情境。这段文字写了郭原平与“邑人”及“盗者”的关系。写了两件事,一是卖物求价之事,一是处理盗笋之事。再对语言的各种逻辑关系作出分析,运用好以上翻译方法,不难将这段文字翻译得准确、通顺。

【参考译文】每次出外卖农产品,只收半价,,邑里的人都知道(他这种情况),就按本价给他,彼此间相互推让,(最后,原平总是)要让(价钱)稍微便宜些,才肯收钱。原平的院子里种有竹子,夜里有人偷笋,(正好)让原平碰见了,偷笋的人在奔跑时掉到沟里。原平于是就在他种竹子地方的沟上造了一座小桥,让他通过,又采竹笋放在篱笆外,(让他带走)。他的邻居很惭愧,没有再来偷竹笋的。

文言文翻译其实并不难,只要作到“忠于语境,以词换词,字字落实,不衍不脱,该补

则补,该调必调”,大家应该能够将文言文翻译作得很好。

附《良马对》参考译文:

宋高宗问岳飞:“你是否得到良马?”岳飞答复说:“我本来有两匹良马。它们每天要吃洁净的小豆数斗,要喝清澈的泉水一斛。若不是干净良好的食料或饮料,它们宁可挨饿而不承受。装上鞍甲,骑着它起跑,初时并不是很快,等到跑上百里,才奔驰奋进。从中午跑到黄昏,还可以多跑两百里。此时卸下鞍甲,它既不喘气,也不出汗,展现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这是因为它们度量大却不贪随便之食,精力充沛却不逞一时之勇。它们是跑远路的良驹啊!可是,不幸的是,它们在历次战役中已相继死了。目前我所骑的马就差多了。它每天吃的粮食只有数升,对食料从不挑剔,对饮用的水也不作选择。马鞍尚未套好,就要举蹄奔跑。刚跑完百里路,力气就用完了,汗水也湿透了,好象就要死去那样。这是因为它度量小,所以摄取的实物虽少却容易饱和,喜爱逞强但却外强而中干。它只是平庸低劣的马而已!”宋高宗听完后称好。

文言文句读和翻译

文言文句读和翻译 xx 古本的书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要白己断句,常在一句末尾,用:”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g ”,合称句读”。 文言文断句主要方法是: 一、解读语言环境。必须读清花境”,即人物情境、事件情境和语言情境。人物情境要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身份、学识、官职、性格、作风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情境要分清一件件事情,及每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语言情境要分析语言的逻辑关系,是并列、递进,还是假设、转折等,还要体味句子的语气,是陈述,是感叹,是疑问,还是祈使。另外还需要分析表达语体色彩,是记叙、描写,还是抒情、议论。 二、作出语法分析。一个句子,至少有主语、谓语。断句之后,要用语法手段对所断的句子作出分析,即解析句子的主谓宾及其修饰成分,确保句子完整。当然,古代汉语有省略成分,分析时,要注意这一情况,根据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的原则,断句时要考虑补出省略的内容,如果相关内容补出之后,句子是完整的,那么,这个句子应该是正确的;如果相关内容补出之后,句子仍不完整,仍然缺少必要的成分,或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那么,这个句子断得很可能不正确,就要重新划分。 以上两点,是断句的关键,必须认真分析。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以下手段辅助断句: 三、利用前后虚词。如: 失、盖”往往用在开头,也、乎、矣、哉”多在句尾。当然,要熟悉虚词用法,要加以区分。有一套口诀教我们如何利用虚词断句: 白”后往往加冒号(: ),哉字后面跟感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圈圈(。),也、者”作用表停顿, 或句(。)或读(,)酌情看。

《宋史·袁甫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宋史·袁甫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袁甫字广微,嘉定七年进士第一,授秘书省正字。入对,论:“君天下不可一日无惧心。 今之可惧者,端良者斥,谄谀者用,杜忠臣敢谏之门,可惧也;兵戈既兴,馈饷不继,根本一虚,则有萧墙之忧,可惧也;……”次乞严守帅之选,并大军之权,兴屯田之利。移提举江东常平。适岁旱,亟发库庾之积,遣官分行振济,饥者予粟,病者予药,尺籍之单弱者,市民之失业者,皆曲轸之。又告于朝日:“江东或水而旱或旱而水重以雨雪连月道殣相望至有举家枕藉而死者此去麦熟尚赊事势益急”诏给度牒百道助费。帝亲政,迁秘书少监。入见,帝日:“卿久劳于外,笃意爱民,每览所陈,备见恳恻。”时朝廷以边事为忧,史嵩之帅江西,力主和议。甫奏日:“抑朝廷亦未免易于用人也。”疏入,不报。遂乞归,不允。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殿中侍御史徐清叟论甫守富沙日赃六十万,汤巾等又争之,清叟亦悔。未几,改知婺州,不拜。嘉熙元年,迁中书舍人。入见,帝问边事,甫奏:“当以上流为急,议和恐误事。”时清叟与甫并召,而清叟未至。甫奏:“台谏风闻言事,初亦何心。今人物眇然,有如清叟宜在朝廷,辞避实惟臣故,乞趣其赴阙。”翼日,权吏部侍郎。又奏边事,和议令边患踵至,疏留中不行。引疾至八疏,赐告一月,遂归。从臣复合奏留之,寻命兼修玉牒官兼国子祭酒,皆辞不拜。改知嘉兴府,皆辞不拜。时边遽日至,甫条十事,至为详明。权兵部尚书,暂兼吏部尚书,卒,赠通奉大夫,谥正肃。 (节选自《宋史·袁甫传》) 【注】度牒:由官府发给出家僧道的凭证。唐宋时,官府可出售度牒,以充军政费用。 【参考译文】 袁甫子广微,嘉定七年进士第一名,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入朝奏对,论述说:“君临天下不能一日没有戒惧的心理。如今值得戒惧的是:端正贤良的人遭遇排斥,谄媚阿谀的人受任用,封闭了忠臣敢于进谏的门路,值得戒惧;战争发动以后,粮饷供应不上,国家基础一旦空虚,就会有内乱的忧患,值得戒惧……”接着请求严格把守边帅的选拔,合并大军的权力,兴修屯田的利益。调任提举江东常平。恰逢年岁大旱,紧急拿出府库的积蓄,派官员分头救济,饥民给粟米,病人给药,比较单弱的士兵,失业的市民,都加以扶持。又向朝廷报告说:“江东或者是大水之后干旱,或者干旱之后大水,加上连着几个月下雨雪,道路上饿死的百姓不断,甚至有全家一起死去。现在离麦熟还有一段时间,事势更加危急。”下诏发给一百道度牒资助用费。皇帝亲政后,迁任秘书少监。入朝觐见,皇上说:“你长期在外奔劳,一心一意的爱护民众,每次看你的陈述,都可见诚恳之情。”当时朝廷很担心边境事务,史嵩之任江西帅臣,极力主张议和。袁甫上奏说:“或许朝廷用人也太轻率了吧?”奏折送入后,没有回复。于是请求归乡,不批准。任命为起居郎兼中书舍人,殿中侍御史徐清叟弹劾袁甫做富沙守臣时贪赃六十万,汤巾等人又进行争辩,徐清叟也后悔了。没多久,改任婺州知州,没有到任。嘉熙元年,迁任中书舍人。入朝觐见,皇帝询问边防事务,袁甫奏道:“应当把长江上游的形势作为急事,议和恐怕会误事。” 当时徐清叟与袁甫同时被召见,但徐清叟未到。袁甫奏道:“台谏官根据传闻论说事情,最初有什么心思。如今人才遥远,像徐清叟应该在朝廷,他推辞躲避实在是因为臣的缘故,请催促他到朝廷。” 第二天,代理吏部侍郎。再次上奏边境事情,议和让边境忧患连续不断,奏折留在宫中没有答复。袁甫八次告病辞官,赐给一个月假,于是回乡。侍从官员联合上奏挽留他,不久任命为兼修玉牒官兼国子祭酒,都推辞不接受。改为嘉兴知府,都推辞不接受。时边防急报每天都有,袁甫条陈十件事,十分详细明白。代理兵部尚书,暂时兼吏部尚书,去世,赠官通奉大夫,谥号正肃。

文言文断句和翻译

文言文翻译及断句练习 1、将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言断句: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注]“辞”,辞令、口才。“怿”,喜悦。“莫”,安定。 3、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4、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5、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6、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8、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考点跟踪训练25文言句读和翻译

考点跟踪训练25文言句读和翻译 一、(2011·广东)阅读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言默戒 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 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释】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或.旦而不鸣________ (2)皆足取.祸也________ [答案](1)有的(2)招致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3.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参考译文: 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吃了。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烹吃了。过后(他)对我说:“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怎么办?”我告诉他说:“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相关昵?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他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的说话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说话而发言,同应当说话而不说话,都足以招致灾祸啊。所以写这篇文章作为言默之戒。 二、(2011·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题。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黄武③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后从太子还建业。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据实答问。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 是仪时时有所进达⑤,未尝言人之短。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选自《三国志·是仪胡综传第十七》,有删改。) 【注释】①承摄:继承掌管。②优文:意思是专门下文,给是仪优厚的待遇。③黄武:年号。 ④皖:地名。下文“建业”也是地名。⑤进达:举荐人才。 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定荆州,都武昌既:既然 B.后从.太子还建业从:跟从,跟随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一、断句解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代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d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 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代《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代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代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代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试题回放 (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参考答案:(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2006年高考广东语代卷第12题)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诵读得太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语代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积累,靠感悟,靠熏陶,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 四、方法指津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代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代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全代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 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1.代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代章,断句也结束了,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同步训练_第二讲_文言句读与翻译

第二讲文言句读与翻译 一、(2018·江苏宿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4分)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④延长,为恶者降年⑤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⑥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中华书局2016年版,有刪改) 【注释】①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②钳口:闭口不言。 ③可:岂,哪。④福祚(zuó):福禄,福分。⑤降年:天赐予的年龄,寿命。⑥颜、闵: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若主纳.忠谏( ) (2)寻亦诛.死( ) (3)无为后.所嗤( ) (4)以.匹夫比之( )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亦帝王深耻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8·湖北宜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8分) 汉阴老父 范晔 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桓帝延熹①中幸②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有老父独耕不辍。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耶?”老父笑而不对。温下道百步,自与言。老父曰:“我野人!不达斯.语。请问天下乱③而立天子邪?理④而立天子邪?立天子以父⑤天下邪?役⑥天下以奉.天子邪?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⑦,而万人以宁。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⑧游无忌,吾为子羞之,子何忍欲人观之!”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 【注释】①延熹:汉桓帝的年号。②幸:皇帝驾临。③乱:混乱。④理:治理。⑤父:像君父那样(关爱)。⑥役:役使。⑦茅茨采椽:用茅草盖屋顶,用栎木作椽。⑧逸:放纵,放任。 1.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阴( ) 异( )

【小初高学习】中考语文 课后强化训练 22 文言句读和翻译(含解析)

课后强化训练22 文言句读和翻译 一、(2015·嘉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裴琰之 裴琰之作同州司户①,年才弱冠,但以行乐为事,略不为案牍。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________问户佐。佐曰:“司户达官儿郎,恐不闲②书判。”既数日,崇义谓琰之曰:“同州事物固系③,司户尤甚,公何不别求京官,无为滞此司也。”琰之唯诺。复数日,曹事委积,诸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________遨游耳。他日,崇义召之,厉色形言,将奏免之。 琰之出,谓其佐曰:“文案几何?”对曰:“遽者④二百余。”琰之曰:“有何多,如此逼人。”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________供研墨点笔。左右勉唯⑤而已。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倚柱而断之,词理纵横,文华灿烂,手不停辍,落纸如飞。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案达于崇义,崇义初曰:“司户解判邪?”户佐曰:“司户太高手笔。”仍未之奇也,比四五十案,词彩弥精。崇义悚怍,召琰之,降阶谢曰:“公之词翰⑥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是日名动一州。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司户:官名,主管户籍。②闲:熟习。③系:继,连接,这里引申为繁多。④遽者:这里指需紧急办理的案件。 ⑤勉唯:勉强答应。⑥翰:毛笔,引申为文辞。 课时讲解题型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 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 解析理解句意是断句的前提,因此先通览全文,了解文义,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断开。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崇义谓.琰之曰:告诉,对……说 (2)同州事物固.系:本来 (3)厉色.形言:脸色,表情 (4)比.四五十案:等到 (5)词彩弥.精:更加 (6)降阶谢.曰:道歉 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文言词语的翻译能力,这些词语大多词在课外,义在课内,注意联系课内相关义项,联系语境加以确定。 课时讲解题型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1)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 裴琰之不听详细情况,告诉主办案子的人大致汇报案情(即可)。 (2)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 全州的官员都来围观,堵得像墙一样,惊异赞叹的声音不断。 解析本题考查课外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在理解句子大致意思的基础上,逐字译出。注意关键词语要翻译准。“语”:告诉;“略”:大致;“倾州”:全州;“已”:停止。 4.根据文义,填入下列句子“______”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D) ①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________问户佐。 ②诸窍议以为琰之不知书,________遨游耳。 ③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________供研墨点笔。 A. ①但②且③以 B. ①且②为③而

《元史·杨奂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元史·杨奂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母尝梦东南日光射其身,旁一神人以笔授之,已而奂生,其父以为文明之象,因名之曰奂。金末举进士不中,乃作万言策,指陈时病,皆人所不敢言者,未及上而归,教授乡里。 岁癸已,奂微服北渡,冠氏帅赵寿之即延致奂,待以师友之礼。门人有自京师载书来者,因得聚而读之。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 戊戌,试诸道进士。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之,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奂将行,言于楚材曰:“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愿假以岁月,使得抚摩疮痍,以为朝廷爱养基本万一之助。”楚材甚善。奂既至,招致一时名士与之议,政事约束一以简易为事。按行境内,亲问盐务月课几何、难易若何。有以增额言者,奂责之曰:“剥下欺上,汝欲我为之那?”即减元额四之一,公私便之。不逾月,政成,时论翁然,以为前此漕司未之有也。在官十年,乃请老于燕之行台。 世祖释召奂参议京兆宣抚司事,累上书,得请而归。疾笃,处置后事如平时,引筋大笑而卒,年七十。赐谧文宪。 奂博览强记,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朝廷诸老,皆折行辈与之交。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奂不治生产,家无十金之业,而喜周人之急,虽力不赡,犹勉强为之。人有片善,则委曲称奖,唯恐其名不闻;或小过失,必尽言劝止,不计其怨怒也。所著有《还山集》六十卷、《天兴近鉴》三卷、《正统书》六十卷,行于世。 (选自《元史·杨奂传》,有删改) 参考译文: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他的母亲曾经梦见东南方的阳光照在自己的身上,旁边一位神人将笔交给自己,不久杨奂就出生了,他的父亲认为这是文德辉耀的象征,因此给他取名为奂。金朝末年杨奂考进士落榜,于是作万言策,指摘当时的弊政,都是人们所不敢说的,没有等到策书奏上就返回家乡,在乡里教授学生。 癸已年,杨奂着便装渡黄河北上,冠氏帅赵寿之立即邀请杨奂前来,以师发的礼节对待他杨奂门人中有人从京师运载书籍前来冠氏,因此得以相聚读书东平严实听到杨奂的名声,多次询问他的行止,杨奂始终不去拜见严实。 戊戌年,考试各道进士。杨奥就试于东平,两道者试者中诗赋、策论第一随监试官北上,拜见中书令耶律楚材,楚材上奏推荐杨奂,任命他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康访使。杨奂即将就任,对那律楚材说:“我没有什么才能,误蒙破格任用,以一介书生来管理财赋,已不是我所擅长,更何况河南经过战乱灾荒之后,百姓所剩无几,老子所谓治理大国应像烹调小鱼那样小心谨慎的比喻,正合于今日,如果着急而频加扰动,一定会糜烂。希望你给我一段时间,使得我能够安抚平息战争的创伤,作为为朝廷爱护恩养百姓的一点帮助” 耶律楚材非常赞许他。杨奂已经到任,招来当时的名士与他们商议,政事法令一概用简略便易处理。巡视河南辖境以内,亲自询问盐务每月赋税多少、难易情况。有人以增加盐税进言,杨奂责备他说:“盘剥百姓欺瞒朝廷,你想要我这样做吗?”于是他减去原税额的四分之一,官府百姓两相便利不过一个月,政事已经整顿完毕,当时舆论一致认为,这是以往的赋税所长官从未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专题突破

20XX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专题突破1.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忍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节选自《颜氏家训》) 【答案】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忍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 (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关键点:“封”,动词,译为“封存”;“拜书”,动宾短语,“拜”为动词,表敬称,“书”为名词,译为“书信”,“拜书”译为“呈上书信”;“奔”,译为“投奔”;“于袁军”为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翻译时应移至动词前。 (2)关键点:句式“为……所……”表被动;“贯”为动词“贯穿”,这里据语境译为“射穿”。 【答案】(1)关羽全部封存了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2)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

古文字转换器 古文翻译_文字转换器

古文字在线转换器网址 以至明帝永平九年(66)字形不大规则的《开通袖斜道》摩崖石刻等等。 以上那些基本上已消灭篆体而形式稍有小异的“正体字”,一直流行于两汉、三国间,而且几乎独占了石刻碑志中的位置。 近年在江苏省南京市出土了东晋谢鲲的墓志,还能见到用的仍是这样的字体。 这种字体应当说都是隶、笔画的写法)而独立的形式,已经完全形成,吴伯陶先生在上述的文章中又有所分析订定,也有未变。 用笔有圆有带长方的,那种字当时又称之为何名?这种“半篆半隶”的字形从秦昭襄王时代开始一直到西汉初(秦云梦简到汉马王堆帛书,还有笔法变化一方面的区别,例如∶生(篆)、上(变笔法未变结构),虽有些变化,在当时——在字体初变时一般人肯定还不太严格的,那种“蝙蝠式”的字形,决非单论结构,其他相似的情况也很不少,可以类推,可是到汉初,这里再节录吴文中值得考虑的几小段。 吴云∶“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也同样是交叉互用不分前后的,作为学术上篆、隶的不同定名的分野,自然是很值得重视的。

不过我现在还有两个问题想要问,就要首先看它是否出现有破坏篆书结构失掉象形原意之处。 他又说∶“小篆和隶书实际上是两个系统,标志着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 我估计区别问题,是否有些矛盾了呢?事实上结构之变,光讲象形不象形,定然不够全面、之(笔法结构全变),画其成物随体诘屈;隶书就更进了一步,又仅有极短的波势的字体,但并不太大,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他有字形举例,可参阅原文)。 小篆是象形体古文字的结束,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 ”……“我们判断某种字体是否隶书、乐浪汉墓出土的西汉平帝元始四年(4)、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的漆盘上的铭文等等,不仅仅是破坏象形而已。 二,今天看到的从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和湖南长沙马王堆墓中出土的简帛书中发现其中字的结构有变篆体。 ”(按∶下面重点符号是我加上去的)吴先生经过仔细排比研究,得出那样的科学论据来,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 ”其次究竟什么样子才叫隶,不待列举),因为其形式自秦到汉,肯定那种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文言文的句读与翻译方法 一、文言文的句读 句读就是对古书的标点。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没有断句的古书,后代人读起来常会感到困难。 例1: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正确断句: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夏太后死去。 错误断句: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十六日那天夏太后死去。 分析:读法不同,意思也就变了。 古人常用“、”符号来断句。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在语意未尽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到了宋朝以后,通俗读物上才普遍地应用圈(。)作为句号,用点(、)作为读(逗)号,因此句读又称圈点。 学习文言文,明句读是一项基本功。因此在文言文的标点上,我们应该作一番研究。在标点古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通读全文,明了全文大意。 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断开能断的句子,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对不易断开的字、句,就要仔细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义才正确明白。 例2: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原文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治邺》) 分析:这样断句,似把“旁观者”仅指“长老”和“吏”。其实,“旁观者”按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指“长老”和“吏”以外的“老百姓”,三者是并列的。 修正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2.要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 例3: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原文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分析:这样断句,重点在于讲孔子既关心人,又关心马(“厩”是养马的棚)。其实,文言中疑问句末用了“乎”一类疑问语气词之后,不能再用“不”一类的否定词来发问了。 修正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①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 ②而“乎、哉、也、矣、欤、焉、耳”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 ③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④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大致用在一句话的开头。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⑤句末语气助词的语气可帮助句读: 表示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已、云、云尔 表示疑问、反问语气:乎、邪、与、欤、哉、也 表示推测语气:乎、耶、与 表示感叹语气:哉、夫、也、矣、乎 表示祈使语气:也、矣 3.要关注文体,注意对称句式。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

清史稿·李世熊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清史稿·李世熊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清史稿·李世熊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 李世熊,字元仲,宁化人。少负奇才,植大节,更危险,无所惧。于书无所不窥,然独好韩非、屈原、韩愈之书。年十六,补弟子员,旋中天启①元年副榜。兴化司李佘昌得其文,争元□主司,弗得,袖其卷去,日:“须后作元也。”典闽试者,争欲物色之为重。 甲申②后,自号寒支道人,屏居不见客。征书累下,固谢却之。凡守、令、监司、镇将至其门者,罕能一识面。闽中拥唐王监国③,用大学士黄道周荐,征拜翰林博士,辞不赴。尝上书道周,感愤时事。及道周殉节,上《褒恤孤忠疏》,时恤问其孤嫠。 顺治初,师入闽,帅遣某生移书,逼入都,且言:“不出山,祸不测,”世熊复之日:“死生有命,岂遂悬于要津之手?且某年四十八矣,诸葛瘁躬之日,仅少一年;文山尽节之辰,已多一岁。何能抑情违性,重取羞辱哉!”时蜚语腾沸,世熊矢死不为动,疑谤旋亦释。 世熊既口文章气节著一时,名大震。辛卯、壬辰间,建昌溃贼黄希孕剽掠过宁化,有卒摘其园中二橘,希孕立鞭之,驻马园侧,视卒尽过口行。粤寇至,燔民屋,火及其园,贼魁刘大胜遣卒扑救之,曰:“奈何坏李公居?”当时虽匹夫匹妇,无不知有寒支子者。 世熊积垒块胸中,每放浪山水,以写其牢骚不平之概。尝诣西江,交魏禧、魏礼、彭士望诸子,相与泛彭蠡,登庐山绝顶。耿精忠反,遣伪使敦聘,世熊严拒之。自春徂冬,坚卧不起,乃得免。世熊山居四十余年,乡人宗之,争趋决事。有为不善者,曰:“不使李公知也。”年八十五,卒于家。 世熊有三弟,早世,遗子女,抚育装遣之。馈遗其亲戚终身。又独建祖祠,修祖墓,编述九世以来宗谱。凡祭祀,必亲必谨。父墨量遇则减餐绝宴元旦展先人遗像则泣下沾襟拜伏不能起盖其孝友出于天性耳。 (《清史稿·李世熊传》,有删节) ①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②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号。此年发生了李自成、张献忠等甲申之变与清兵入关事变。 ③1646年,明皇族后裔唐王朱聿键在建宁(今福建建瓯)称监国。二十天后,朱聿键在福州称帝。 【参考译文】 李世熊,字元仲,宁化人。从小就有特别的才华,树立了远大的志向,经历过危险,但没有害怕的时候。在读书方面没有不贯通研究的,然而特别喜好韩非、屈原、韩愈的文章。十六岁的时候,补弟子员,不久就中了天启元年的副榜,兴化司李佘昌获得了他的文章,在主考面前替他争第一,没有办成,带走他的文章时说:“待以后再做第一名吧!”连在闽主持典试的官员,也争相以得到他的文章为重。 甲申后,自号寒支道人,归隐不见外客。征召他为官的书信连续不断,他坚决辞谢推却。

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

怎样做好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 断句 古代较早的书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末尾用“。”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韩愈在《师说》中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就反映了这一情况。为什么对这所谓“小”的方面一定要学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不能断句就无法读懂未断句的古书。 现在,古书经过整理加了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我们仍需具有断句的能力,才能查阅旧版的古书。而且,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便成了阅读文言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提高阅读文言能力的角度看,也需要练习断句。 正因为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哪方面知识不足都会错误理解文句,因而断错了句。如“子路从而后通丈人”,该怎样断?是“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还是“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呢?这就取决于对“后”

字的理解。正确的理解应是“落在后面”,“后”是动词(这和现代汉语不一样),而不是表示时间的副词“后来”的意思,因而应断为“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再如“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该怎样断?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还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呢?这就涉及古汉语语法。“所闻”是名词性结构,意为“听到的情况”,是“言”的宾语,当属上,不能属下做“叹惋”的主语,因而应断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该怎样断?如缺乏古代文化常识(行政区划方面的),也难断对,或断为“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或断为“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等等。其实德兴是县名,属饶州苏迈是去德兴县做县尉,因而应断为“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总之,不明词义,或不懂语法,或缺乏历史文化常识都会造成断句错误。 那么,要断句正确该注意一些什么呢? 首先,要通读全文,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反复研究,把握主要内容。如下边一段话: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见《资治通鉴》1298页) 经过通读,先抓住主要之点,如文中说的是什么人,办的是什么事,采用的是什么方式取得了什么结果,等等。 看文中提到的人物,有:湖阳公主(刘秀姐姐),帝(刘秀),宋公弘(因有“弘曰”,可断定是一个人)。这样,可断定文中共提到三个人。 再看事件。综观全文,说的是湖阳公主死了丈夫(新寡),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 办这事所采用的方式。帝“微观其意”是想了解女方的意向;后来帝又询问宋弘,是要了解男方的态度。 这件事情的结果。最后帝曰:“事不谐矣。联系学过的知识,《赤壁之战》中有“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句,“谐”是成功的意思,可知这件事没有成功。 这样,就基本上了解了本文的大意,便可断句了。 第二,要确定词的句中意义、注意语序、分析句式,重点解决一些疑难。例如,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是句还是读,就需要运用文言知识反复研究。 如“湖阳……其意”之间,“湖阳公主”是专名,其间决不能断;“湖阳公主新寡”有主有谓,叙一事,是主谓句,应当断;“朝臣”是“论”的宾语,当属上;不能做“观”的主语,决不能属下;至“其意”处,一事已叙完,应断为“句”,其它为“读”。

古文句读五妙招

古文句读五妙招 我国古书没有标点,文章都是一个汉字接着一个汉字写下来的,所以古人读书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明句读”,即断句,能够准确地停顿和断句是读懂一篇文言文的重要标志。断句题也因其具有考查知识的丰富性、考查能力的多样性和考查方式的灵活性等特点倍受命题者的青睐,是近几年中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但很多考生反映断句题分数难拿,甚至看到断句题茫然不知所措。那么,文言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答案是肯定的。现结合近年中考典例分析,介绍古文句读六妙招,以期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妙招一:明语法,定句读 在阅读文言文时,经常碰到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很难断定,这时若能明辨语法,巧抓主干,则会迎刃而解。因为在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动词、形容词经常作谓语,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为了体现句子内部的结构,主谓宾三成分之间是要有停顿的。 【真题链接】(2011年兰州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0-14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节选自《陈涉世家》)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三处)。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解析】此题可以借助语法知识来断句。句中“乃令”作谓语,其前面省略了主语“陈胜、吴广”,“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作“乃令”的宾语,所以应在“乃令”的前后断开;而宾语部分“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又是一个主谓短语,“符离人葛婴” 作主语,“将兵” 作谓语,“徇蕲以东” 作“将兵”的宾语,故又可在谓语“将兵”前后断开。 答案示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妙招二:据修辞,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互相照应,常用对偶、顶真、排比、对称、反复等修辞,结构相似,句式整齐,且四六句较多,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题链接】(2010年绍兴市中考题) 齐王筑城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日: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日:‘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选自苏轼《艾子杂说》,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b6搏):跌倒。③应侯:顺应时令。 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停顿处用“/”隔开。 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 【解析】首先抓住反问句“岂不大利耶?”,便可在“岂”的前面断开;然后分析前面的部分:该部分使用了排比的修辞,“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和“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三个分句句式较为整齐,结构

《明史·黄宗载转》-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明史·黄宗载转》|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明史·黄宗载转》|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 黄宗载,一名垕,字原夫,丰城人。洪武三十年进士。授行人。奉使四方,未尝受馈遗,累迁司正。永乐初,以荐为湖广按察司佥事。巨奸宿猾多谪戍铜鼓五开间阴持官吏短长宗载榜数其罪曰不改必置之法众莫敢犯。武陵多戎籍,民家虑与为婚姻徭赋将累己。男女至年四十尚不婚。宗载以理谕之,皆解悟,一时婚者三百余家。邻邑效之,其俗遂变。征诣文渊阁修《永乐大典》。书成,受赐还任。董造海运巨舰数十艘,事办而民不扰。车驾北征,征兵湖广,使者贪暴失期。宗载坐不举劾,谪杨青驿驿夫。寻起御史,出按交阯。时交阯新定,州县官多用两广、云南举人及岁贡生员之愿仕远方者,皆不善抚字。宗载因言:“有司率不称职。若俟九年黜陟,恐益废弛。请任二年以上者,巡按御史及两司核实举按以闻。”帝是之。及归,行李萧然,不携交阯一物。尚书黄福语人曰:“吾居此久,所接御史多矣,惟宗载知大体。”丁祖母忧,起复,改詹事府丞。洪熙元年擢行在吏部侍郎。少师蹇义领部事,宗载一辅以正。宣德元年奉命清军浙江。三年督采木湖湘。英宗初,以侍郎罗汝敬巡抚陕西,坐事戴罪办事。汝敬妄引诏书复职,而吏部不言,为御史所劾,宗载及尚书郭璡俱下狱。未几,得释,迁南京吏部尚书。居九年,乞休,章四上,乃许。九年七月卒于家,年七十九。宗载持廉守正,不矫不随,学问文章俱负时望,公卿大夫齿德之盛,推宗载云。 (选自《明史·黄宗载转》) 参考译文 黄宗载,一名璧,字厚夫,丰城人。洪武三十年(1397),中进士,后被授予行人。他奉命出使四方时,从没有接受过馈赠,累升为司正。永乐初年,他被推荐任为湖广按察司佥事。老奷巨猾之徒,多被发配到铜鼓、五开之间戍边,暗中持有官吏的短处并进行要挟。宗载放榜历数他们的罪行,说:“如果不改,一定要依法处治。”众人不敢违抗。武陵多军籍,百姓家庭担心与他们联姻,徭役赋税将转到自己身上,所以男女到了四十岁还不婚嫁。宗载以理劝说他们都领悟了,一时結婚的有三百余家。邻县也仿效,此风俗就变了。皇上征他到文渊阁編撰《永乐大典》。书編成之后,他得到赏赐,回到任上。后来他监督管理制造海运巨舰几十艘,事情办成了而百姓并没有受到騷扰。皇上车驾北征时,向湖广征兵,使者因贪婪凶暴而误了期限。宗載犯了不检举弹劾之罪,被贬为杨青驿驿夫。不久起用他为御史,出京巡察交肚。当时交肚刚被平定,州县官员多用两广、云南的举人以及愍意往远方任官的岁贡生员,他们都不善于安抚。宗载于是说:“主管官员都不称职,如果等九年以后再决定官员的升降,恐怕政事会更加荒废衰败。请求对任职两年以上的,由巡按御史和布政、按察二司进行调查核实上报。”皇上赞同他的意见。他回来后,行李很少,不带交肚一物。尚书黄福对人说:“我在这里任官那么久,所接触的御史多了,只有宗载识大体。'遭祖母丧,守孝期未满,他被召回任事,改任詹事府丞。洪熙元年(1425),他被升为行在吏部侍郎。少师蹇义兼管吏部事,宗载都公正地辅助他。宣德元年(1426),他奉命到浙江清军。宣德三年,他到湖南总督采木。英宗初年,侍郎罗汝敬巡抚陕西,犯有过失戴罪办事。罗汝敬妄自引用诏书内容而复职,吏部却不指出,被御史弹劾,宗载和尚书郭璡都被投进监狱。不久,获释,升为南京吏部尚书。过了九年,他请求退休,上了四次奏章,才被批准。九年(1444)七月,他于家中去世,终年七十九岁。宗载持糜守正,不矫情不盲从,学问和文章在当时都很有声望,公卿大夫中年高德劭的,首推黄宗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