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金恺未来教育家读后感

裴金恺未来教育家读后感
裴金恺未来教育家读后感

力量之美

——读《未来教育家的力量》有感

八里台一小

裴金恺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关于“提倡教育家办学”的指示和有

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工作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筑天津市基础教育领军人才高地,基于对培养一批高层次教育拔尖人才的深切愿望。立足于天津基础教育既要着眼未发展又要满足当前急需的深远目标。基于对新形势下天津怎样办好基础教育和未来教育家责任的深入思考,天津市委、市政府在2008年12月决定实施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

“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就是为未来教育家的成长奠定基础的工程。此工程是一项着眼于培养高端人才、奠基未来的战略举措。“工程”为学员队成长发展提供了一个学习、积累、展示、提升的平台,使他们向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校长迈进。

副市长在总结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时指出:

走过三年的艰辛之路,经过3年的研修与历练,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未来教育家们成长了,成熟了,你们的思想更新、思路更明、基础更实、脚步更稳,你们能否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必须通过立言、立德、立行,被实践检验;被发展证实;被业界标榜;被同行推崇;被社会认可。但毋庸置疑,你们是我市基础教育战线一支强有力的力量和宝贵的财富。你们必将在我市基础教育的第一线展示出未来教育家的力量。未来教育家的力量是什么力量呢?是理想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智慧的力量。

理想的力量,教育担当着用思想和智慧改变人与世界的责任,教师是最能影响未来的职业。我希望我们的未来教育家们坚定自己的理想,坚守教师的誓言,坚持教育的规律,坚信教育的力量。

《大教育家孔子》读后感

《大教育家<孔子>》读后感 读完《大教育家<孔子>》这本书,让我对“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孔子的“礼”在当今社会中是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的,对我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的礼仪有很主要的借鉴价值。 孔子说过,“礼也者,理也,礼者,人道之极也。”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必须要讲究基本礼仪。礼仪是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形象的代表,也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的催化剂。在当今社会提倡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诚信和礼仪是重点提出来的,随着人们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和谐社会的愿景,礼仪作为一种交际艺术备受人们的青睐,礼仪是一种良好风貌的体现,人们开始重视和利用礼仪,成为了一种趋势,也是人们所期望的氛围。 孔子对于“礼”的追求很高,也很重视“礼”的思想。孔子拜见鲁公的时候,总是在还没有到达鲁公的殿前就开始施礼跪拜,说明孔子对于“礼”是极其重视。孔子的礼没有高低之分,他对遇到的人都是彬彬有礼,无论是上级、君主,还是学生都是以礼相待。可见,“礼”是一种没有分界和级别的礼仪,以一个人的行为素养的体现,也是在人际交往中做到与人友好相处的前提。 至今孔子的礼仪思想备受全世界很多国家青睐,也足以说明孔子是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一些人文环境的营造元素,对自己、对集体都有深人人心的理念,对实际工作和生活的应用价值不可估量,领悟并学会运用孔子的思想,必定会有显著的效果。孔子的礼仪思想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对社会的发展进步的影响深远,孔子所推崇的礼仪道德正是如今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观之一,对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的维护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孔子的思想应该更多地被我们学习吸收和应用,传授给下一代,发扬和继承下去。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该对孔子的“礼”赋予新的理解,用心感悟礼的文化价值,“礼”是一种道德,也是一种自我约束性的行为规范。在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如果把孔子的礼仪思想灌输人心,就可以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今后我们应该认真领悟孔子礼仪,勇于担当责任,履行个人义务和职责,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向社会展现我们的良好修养和精神风貌。

《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读书心得 暑假里,我拜读了《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榜样,世界教育大师。他的“尽 义务”、“给予”、“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奉献”思想,他的“每 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优秀人才”、“培养真正的人“、”我把心给了 孩子们“等思想让我在暑假里时时反思自己两年教书生活里的点 点滴滴。他经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丰厚的苏霍姆 林斯基教育经验。通过遍遍阅读,我一次次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的 精神洗礼,接下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人是财富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优秀人才,“如果让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 的聪明才智,那么任何人都可以达到全面发展的最高阶段——不仅 在创造物质财富方面,而且在创造精神财富方面,成为一个无与伦 比的优秀人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接受并将无私的爱奉献给每 个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 我认为,在当今的大环境下,做到真正意义的“爱学生”,不 掺杂任何杂念,这真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坦诚的说,我觉得我没做到。我经常因为学生不良行为屡教不改而费解进而怒火冲天,经常

因为学生一道题“百讲不得其解”而愤怒。虽然多数时候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大发雷霆,不去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但做到这样是远远不够的,不伤害他们和发自内心的爱他们,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这两种心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直接行为哪怕是一个眼神都是完全不同的。我真的会因为这些而对他们有条件反射的不喜欢。因为学习不好的孩子往往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协调,经常会做出让人愤怒的事情。我觉得这样真的不应该,其实这种愤怒正是对发展中的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的表现。每个孩子每天都是新的,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变化,正在成长的孩子很容易被改变。“我们也曾经是孩子”这么浅显的道理,当我面对孩子的时候往往被抛在了脑后。这就是与真正的“好教师”的最大差距。自己真的还需要深刻的反思与“修炼”。 二、游戏与休息篇 游戏在儿童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游戏既能给儿童带来快乐,也能展现出儿童的创造才能。没有游戏,儿童就没有完满的智力发展。孩子们在游戏中迈上认识阶梯的第一级,他们的智力生活受着美、故事、音乐、幻想、创作和游戏的鼓舞。凡是激动了他们情感并因美而吸引了他们的,都深深地印在了记忆中。关于休息,一天中的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是一个人精神生活最为复杂的时间。使学生在学习和体力劳动以外的几小时,充满着活跃的、令人振奋的思想以及深厚的道德情感、智力情感和审美情感。儿童在休息时间的精神兴趣越浓厚,那么学习、上课时的脑力劳动便越能吸引他。而

《当代教育家教育智慧》的读后感

《当代教育家教育智慧》读后感 本学期阅读了《当代教育家教育智慧》这本书,其中李镇西的教育智慧令我感受颇深。 从他的教育智慧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非常重要而且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待班上的后进生,更要给他们多一些的爱。要经常找他们谈心,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地给予表扬,督促他们不断前进。 2、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3、做学生的朋友,走进孩子内心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给予关心,而且要具体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我就让学生写《老师我想对你说》,把平时不敢当面跟老师说的话通过写的形式告诉老师,让老师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想法,使得学生更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平易近人。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他们也是感觉敏锐、有独立想法的个体。教师的为人、责任心和爱心、学识和教学能力水平、对学生的态度等,都会在平日的言行举止中传达给学生。教师付出的爱心和奉献,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4、让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 5、改变自己。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

清代教育家李毓秀《弟子规》读后感5篇

清代教育家李毓秀《弟子规》读后感5篇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广为流传的一种儿童启蒙的读物,其主要目的就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弟子规》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弟子规》读后感1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

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 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逝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的点滴体会。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

教师读书心得《教育照亮未来——民国八大教育家经典文选》读后感

教师读书心得《教育照亮未来——民国八大教育家经典文选》读后感 读书笔记还记得小时候看东方小故事,就看过陶行知修钟的故事。说的是陶行知先生带着全体学生放下书本,到钟表店学习修理钟表,当时并不是很懂其中道理。如今,已为人师的我才明白陶行知先生的意图。近日又拜读了《教育照亮未来——民国八大教育家经典文选》,感叹于陶先生等八位教育家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的教育观点,在历史的车轮已驶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旧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如“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些正是今天新课程理念所大力提倡的。在教育教学方面,陶行知先生也给了我很多启示: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合一",这是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最精炼的概括。他把世界上的老师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读它、记它。第二种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凡是学生需要的,他都拿来给他们。第三种,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他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当着学生的面把鸡强摁在桌上啄米吃,结果鸡不停地挣扎,始终不肯吃。相反,当他放开手走到一边时,

那只鸡却主动地啄起米来。这本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也就是如今说的灌输式教学。可是真的当自己走上讲台,要摆脱“灌输”的影子,还真的很难。回想自己平时说过的几句话:“同学们的方法很多,不过今天请根据老师说的方法解题。”“遇到这样的题目,请先这样想……再……。”无不透露着灌输、应试的感觉。虽然深知这样不好,可由于害怕放手之后把握不住学生的认知,我还是摆脱不了这坏习惯。记得师父说过,普通教师一般是教会学生知识,特级教师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我想,要成为优秀的教师,就必须逼着自己摆脱僵硬的灌输教育,试着一点点放手,引导学生自己寻求学会知识的方法。多让学生说,多让学生尝试,这样一来,不但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质量,而且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帮助。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正是如今新课标提倡的学生的认知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陶先生带学生放下书本去修钟,不正是生活教育的

《六位教育家》读后感——学习陶行知事迹有感-

《六位教育家》读后感——学习陶行知事迹有 感: 品读好书共铸师魂《六位教育家》读后感学习陶行知事迹有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创新的理念。通过阅读《六位教育家》,学习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关事迹,自己作为教师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先生一生的写照。陶先生为了“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他毅然脱下西装革履,抛弃大学教授的优裕生活,穿上布衣草鞋,奔赴乡村,为中国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从事着他最神圣的教育事业。他的奉献精神为后人投身教育事业提供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代热血青年为实现陶先生的未竟目标而不断奋斗。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从物质财富上看,教师

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他们却是富有的。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不能担当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重任的。在知识竞争的时代里,我们尤其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以一种奉献的精神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二、朴实崇高的育人目标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 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自身之言行给学生以楷模之影响。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整洁;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塑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三、弥足珍贵的创造教育理念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

《如何做最好的教师――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读书心得

《如何做最好的教师――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读书心得 《如何做最好的教师——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一书,是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主编的,书中收录了许多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以及一些经典案例,剖析到位,娓娓道来,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作为教师的我也不由地思考了从教十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并将其与读完本书后的感悟深入地整合在一起让我透彻理解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的感触。 一、做最好的教师要用心去。 在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有三不讲原则,一是学生已会的或自己能看书学会的不讲,二是学生之间经过讨论探索能学会的不讲,三是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它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跟魏老师相比,对照自己有时实在是太“勤快”了!对待学生总是放心不下,事必躬亲,能包办的就包办,不能包办的抢占,无形之中学生的锻炼机会变少了。其实可以象魏老师那以少数学生带动多数学生,形成互教互学的气氛。对于教的学生,他就有了归纳、概括、分析、整理、总结、表述的机会,同时还培养了他们许多方面的能力。对于被教的学生可以以一种放松、平等的心态多维的学习理解知识,加强了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友情,形成了其乐融融的课堂学习环境。 二、做最好的老师要终身学习。 学习对老师而言,尤为重要。在这本书中多数教育家都推崇教师自身的学习:陶行知的“做好学之师”;苏霍姆林斯基的

“教师,应是精神丰富的榜样”;亚里士多德的“做一个严谨治学的教师”;夸美纽斯的“教师应是‘泛智’之师”……从这些教育家的经验来看,学习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活到老,学到老”不仅仅对一般人说的更是对我们老师说的。教师带头读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言传身教。教师的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会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施教。 三、做最好的教师要充满激情。 赞科夫说:“一个优秀的老师,是应该充满情激情的”。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情感的教学。教师应该毫无保留地贡献自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有了教师的教学激情,才会有学生们的接受激情,才会有课堂上师生双方如痴如醉的教学气氛。激情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首先要善于微笑,当走近课堂时,面带微笑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中距离。其次,要培养学生的乐趣,从课前设置问题,根据自己的特点,仔细研究,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再次,要从心底爱学生,课堂上,抑扬顿挫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造势、丰富的表情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吸引信学生的目光。 四,最好的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每一个优秀的教师。每一个诚实的教师,都明确了人民教师的伟大使命,并为达到这个目的而顽强斗争”,这一段感言告诉我们成为一个合格的成功的老师,高度的责任心是必备的条件之一。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来不得一点的马虎。教师有了强烈的责任心,才不会敷衍自己的教学工作,才会认真上课,批改作业,

《六位教育家》读后感作文范文

《六位教育家》读后感作文范文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创新的理念。通过阅读《六位教育家》,学习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关事迹,自己作为教师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爱岗敬业。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要做“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的人。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二、要有爱心。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养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提高自身素质。

读教育经典有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教育理论巨著,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育家;他怀抱崇高理想,要透过教育“救国,造国,建国”;他用心投身政治活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社会活动家;他胸怀博爱,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实践着他的人生梦想;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实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位巨人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人力量激励人们无私无畏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他就是陶行知先生! 在细细阅读了陶行知的故事后,自我被陶先生坎坷、伟大的一生深深感动,更被他身上的那些崇高精神所凝聚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 一、以他“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抱负引导我们树立远大理想 陶行知出身于平民家庭,从小深知穷人吃不饱,上不了学的痛苦,便立志“要使全国人都受到教育”。他在美国完成学习任务后,老师要他留下来继续深造,但他为了完成自我的心愿,毅然回国。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他的人生价值观更明确了,他在《自勉并勉同志》的诗中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做一大事而去”。这一大事就是建设独立、富强、民主的祖国。他深深明白,旧中国最大多数是农民,最穷困,最需要文化的也是农民。所以,他发表了《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下定决心,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

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的目标是叫中国一个个乡村都有新的生命。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多么远大的抱负!于是,他放下教授的优越生活,辞去大学校长的高位,脱去西装穿上草鞋,率领同志在长江边上,燕子矶旁的劳山上开辟了晓庄师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开始实践他的人生理想,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就在他病逝前不久,当时,国家内战危机迫在眉睫,他身处逆境,但陶先生仍对中国前途抱着乐观的态度,对自我的理想毫不动摇,仍要在上海创办社会大学,函授大学,新闻大学…… 态度决定一切,思想的高度决定了行为的高度,一个人有无理想是决定了他是否成就事业的前提。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胸无大志的人会做出如何大的成就,而我们的陶先生不仅仅心中有着自我的抱负,并朝着自我的理想奋斗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陶先生那种抱定理想,矢志不渝,为着理想,锲而不舍,为了理想追求一生的伟大形象是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的光辉典范。 二、以他“爱满天下”的胸襟培养我们博感情操 爱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奉献,爱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爱又是一种巨大的力量,陶先生的“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是与他的普及教育理想,振兴中华的抱负,与人类的解放事业紧密结合在一齐的。他这样执着、坚定的为改革旧教育,发展人民教育而坚持不懈的工作,最本质的原因是在于他心里装着人民,装着祖国,他用自我的行动实践着自我的“爱满天下”这种伟大的胸襟,他把对人民、祖国的特殊感情表此刻博爱之中。陶先生的爱是大公无私的爱,爱憎分明的爱,

《未来教育家》读后感

学高只能为师,身正才能为范 ——《未来教育家》读后感课余之时,我利用闲暇时光阅读了最近几期的《未来教育家》,《未来教育家》是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中央级教育家类期刊,是同类期刊的典范。书中文章经常分享国内著名教育家和知名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治学经验,这其中就包括他们潜心研究的前沿专题、各地优秀校长精湛的管理艺术、一线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优秀教师成长路上的教学随笔。阅读和领会这些精粹,可以让我们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反思我们教学中的不足和缺憾,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有人说:与好书为伴,尤如与智者同行。这些智者都是我们的同行,读此书感觉就像是和身边的朋友又一次心与心的交流,或五味杂陈、又或意犹未尽……通过最近这段时间的阅读,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 期刊中,有一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标题为《蔡建平:小学教师队伍里走出的“正教授”》。蔡老师是最新出炉的湖南小学数学界唯一“正高”职称的获得者,是小学教学界的榜样。蔡老师为师之初就选择潜心研究不随波逐流,坚持大道至简。文中还提到蔡老师一段工作中的小事,蔡老师在任职某小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时,为了解情况,她实行周跟踪制,每个班跟踪一周——观察师生的教与学和常规生活,找出存在的问题。跟踪完毕,她将八九页的调研报告在全校教师会上宣读。有个老资历的班主任拍案而起:“我工作了三十年,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你居然说我的班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蔡老师

当时没有退让,直言:这是我调查工作的事实,有凭有据,以理服人,同时也说明这个一周的调查只能说明这一周的情况,不代表全部。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蔡老师不仅治学严谨,做事认真负责,对待工作也是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这值得我们去学习,也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工作的典范事例。 在《未来教育家的力量》一文中,首先,李校长结合着自己的学习经历阐述了什么是理想的力量。一个有知识、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教师,可以用思想和知识影响几代人。用思想和知识影响未来,这就是理想的力量,是未来的教育家所应有的力量。李校长还特别语重心长的指出,未来的教育家虽然已经是家长和学生心中的名师,但万不可为“名”所累,要内心淡然,超越“小我”才能成为真正的“大我”。我想未来教育家的力量是人格的力量。人格是一个人能称之为人所最高贵的象征。高尚的师德修养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向教育家迈进的立身之本。如果我们的未来教育家们重精业而轻修德,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这正像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文化。只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具有通达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强烈的责任感,坚持内心的修养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家。并要求教师们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来感染广大教师,熏陶影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们敬畏生命、热爱自然,充满激情与责任成为有理想、敢担当,既富有爱心与责任感,又富有学识与能力的国之栋梁。 无论蔡老师还是李校长,他们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不由得引起我内心的反思。我想学高只能为师,身正才能为范。对于入职一二

最新-教育家之路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精品

“教育家之路”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 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 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 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 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 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 到底该怎样读书,武宏钧在他的《教师读书要有五心》一文中,给了我们很好的阐释。 当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为之所动。 读书确实需要五心。 首先要有向心,就是说读书人读书要有方向,有选择。 所以我现在的目标肯定是读些教育方面的书,但其它书也得读,只是重点问题而已。 希望通过读书,能促进教学。 第二读书要专心。 专心是读书的第一要务,朱熹认为读书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实际上指的是专心。 说到专心,我感觉到惭愧,因为读书常是进不了状态,三心二意,似学非学,

看完就忘记。 这两天读书的状态还不错,能有一点思考、一点领悟,但还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的水平。 读了这篇文章,才深刻体会到,读书需要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远离喧嚣尘世,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去读书,才能达到更高境界。 第三读书要有疑心。 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 就是说读书最好是有疑问,因为有了疑问就会得到益处或是好处。 世界上有许多发明创造于疑问。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的伟大成就,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 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有自己的独特的思索,多疑多思多想,才能加深理解,才能把书上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第四读书要有恒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不断读书充电,是新时代教师职业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们教师能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最重要的标志,我们应该是一个读书人,一个职业的读书人。 不过我真的怀疑自己能坚持多久来读书,我想做好读书计划可能是恒心的起点。 第五读书要有慧心。 一个人是否爱读书,体现出他是否愿意将自己的智慧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一个人只有热爱读书,他的经验才能得到充分拓宽、智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并且能够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所同步。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每位老师都想做个成功的老师,做个受人爱戴的老师。 可是许多老师感慨,好教师不易做,其实,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公正的,即便他们不说出来,但是他们也是心知肚明的。 干哪一行也不容易,比起其他的行业,我们的付出所得的幸福感要多很多。

(七)《大教育家〈孔子〉》读书心得

(七)《大教育家〈孔子〉》读 书心得 古人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就是强调礼仪的重要作用,礼仪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重要性是无可厚非的。读《大教育家〈孔子〉》之后,加深了我对于“礼”的理解,孔子的“礼”治思想于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也是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的。 孔子说过,“礼也者,理也,礼者,人道之极也。”对人必须约之以礼,方能和睦相处。假若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社会缺乏礼仪,其结果是不堪想象的。特别是当前在国际一体化和我国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交际艺术、良好精神修养和风貌的礼仪已备受人们的青睐,人们重视礼仪,应用礼仪,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在书中,孔子对于“礼”的执着让人惊叹不已。在他去见鲁公的时候,还没有走到通往大殿的台阶便开始拜谒,连伺候君主的宫人都没有如此的礼仪,并且孔子所行的是当时已不流行的周朝旧礼。可见,“礼”对于孔子来说是绝对重要的存在。孔子的礼不会因人而异,对于君主、上级,他彬彬有礼,对于学生也是以礼相待,甚至于对于名声不好的卫国君夫人,孔子也是行了大礼。在片尾,孔子终于得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在还没有进城门的时候,连拐杖都不要,便下车对着家乡行礼。孔子不但要求自己守礼,对弟子也如此要求,他的弟子,子路在临死的时候还谨记“夫子有教,就是死,冠帽也要堂堂正正”,如此说来,孔子的“礼”的概念深入人心。因为他提倡的是“用礼治国”,如果我们现在把孔子的“礼”治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必定也会取得不俗的效果。 孔子的礼治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乃至当今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我们不应只看到其维护久的腐朽的封建等级特权制度所起的消极作用而将之全盘否定,孔子所推崇的重视礼仪

读五大教育家读后感

读《丹阳五大教育家》有感 翻开《开示路径——丹阳五大教育家》就被一句话吸引:如果站的足够高,你会发现,我们所处的大地原本是星空的一部分。书中记载了丹阳五位伟大的教育家:马相伯、吕凤子、吕叔湘、匡亚明,他们都有远大的志向,伟大的胸怀,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在丹阳这块大地上,勇敢地和太阳对话。 马相伯,复旦大学创始人、震旦大学首任校长。出生于一个天主教世家,出生时,英国女王的坚船利炮正隆隆地向这个国家驶来。12岁从江苏丹徒的私塾走出独自一人摸到了上海的徐家汇,接受教会学校的经典教育。他晓天文、数学,而且学贯中西,精通八国文字,成了一位神父。但1875年,这位出色的中国神父,不堪忍受法国教士的欺负,告别了教会生活。自此以后,他便走上了教育之路。马相伯有许多创造,比如他办的学校主张文理科并重,主张要打好语言基础,主张必须训练严格的逻辑思维。如今我们提到中国学生的弱点,我们的原创力不够,早在当时马相伯已经发现了。他所设计的课程,所设计的教育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原创力。还有一条是,他认为教育要自主,复旦的校歌中便有这样一句“学术独立,思想自由”。 吕凤子先生是我国伟大的美术教育家,他将一生的中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办校兴国上,可以说是意气风发、千辛万苦的一生,更是壮志凌云、流芳百世的一生。凤先生讲,“我们负的最大责任是指导儿童学习,做合理的儿童。”这里讲的最大的责任,就是过程要达到“穷异成异、穷己成己”,目标上要实现“合理儿童”。“穷异成异,

穷已成已”是吕凤子的教育观。凤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坚定的,决心以美育陶养人、培育人,使各个人在谐和的状态中,发展个性,适合共性,成为国家有用的人。他信奉“我们要热爱学校,才能把学校办好,要热爱学生,才能把学生教好。他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而且要求教师也须这样,要求学生也要爱学校。 老师要知道自己所从事的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明确教育就是一种服务,一种为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作为教师,只有心怀一种服务思想,才可能从过去知识的权威,真理的化身中走出来,才能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来,走进孩子,亲近孩子,关心爱护孩子,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他们张扬个性,茁壮成长。 每天,当我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教室,当我微笑着与孩子们交流,当我在课堂上充满自信地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当我看到孩子们因我而喜欢学习,喜欢思考?我知道:我们应该这样做老师!

《课堂里走出教育家》读书分享会

教育因读书而美丽 --------我校召开教师读书分享交流活动 我校非常重视教师发展,采取推荐书目和共读一本书等方式,引领教师积极阅读,并坚持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2018年1月24日下午,我校教务处在陈二俊校长的带领下,在党员活动室召开了《课堂里走出教育家》读书分享会,孙敬主任主持了此次会议。会上,教师代表积极发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育经历分享了自己的阅读心得、感悟,畅谈收获,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或深情、或慷慨、或质朴,声情并茂地畅谈了自己的读书所得。有的抒发了自己在读书中感悟、成长、享受的喜悦;有的叙述了在教育大师的引领下,自己教育观念的更新、精神的洗礼;有的反思自己过去的遗憾,表达了“争取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的决心。靳建芳老师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重点谈了自己对“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理解,深刻到位;毕玉亮老师就“如何教的有趣”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努力方向;杨瑞彦老师重点谈到教师也只是个“工具”,如何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要给孩子提供帮助,帮助孩子就是帮助自己;霍智洁老师谈到自己的平板助学就能够对学生学习反馈提供科学的依 据和判断,而不仅仅是经验;李相召老师说教师要有使命感,要心怀祖国,兼济天下,一定要无私奉献,在自己的岗位上完美呈现和绽放,就是“教育家”;贾利国老师结合自己教学经历,深刻反思教师成长的几个阶段,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刘丹丹老师说自主管理要从规划

书包、规划学习任务等小事情做起。教师们精彩的发言,引发了参会教师深深的情感共鸣,不时搏得热烈的掌声。 通过读书、感悟、分享,老师们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见识, 启迪了智慧,共享读书的快乐,使大家在阅读中寻找灵感,在交流中启迪智慧,更在学习中超越自我。通过读书分享会,充分调动了教师读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全体教师中形成爱读书、读好书、与书为友的氛围,进一步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最敬仰的教育家

我最敬佩的教育家 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发展史,涌现出无数值得我们崇拜的教育家。从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到近代教育家张伯苓;从古西腊的教育家柏拉图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第一位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从德国十九世纪有着“科学教育之父”美称的赫尔巴特,到前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们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出了很多人才,为后来的教育者们树立了榜样,其中很多宝贵的经验仍可给予我们以借鉴。而在这些灿烂如群星的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中,我最崇拜的教育家却是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出生在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曾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又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他从小生活在农村,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早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曾写下“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的座右铭。为此,在他留学回国后,立下宏愿,要排除各种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为了建立一支合格的乡村师资队伍,创办了晓庄师范,并亲自担任校长。之后,他又创办了育才学校,使之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株奇葩。陶行知的教育教育理论成果被后人编辑成《陶行知选集》在国内外出版发行。 我之所以崇拜陶行知,就在于他在担任校长期间与师生同劳动、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他把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他把培养学生的实际才干和创新能力作为办学目标,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仍然有着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正是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新课程设置了综合实践课,使中小学生能够到生活实践中学习、锻炼,增长才干。 我之所以崇拜陶行知,还在于他所倡导的“六大解放”这一民主的教学方法,即“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摔掉无形手套,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让孩子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使大家有空思考,学习、干事和娱乐。”“六大解放”的教学方法,对于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就是要创设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氛围,为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我之所以崇拜陶行之,还在于他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对于一名教师,一名校长,他不仅爱每一个学生,而且还理解学生,能让学生在温柔的批评中接受教育。这是陶行知在育才小学当校长时的一个故事。一次,陶行知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陶行知用“四块糖果”感化教育了王友,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同样的事件如果发生在我们一些教师身上,难免会把学生叫到办公室,不分青红皂白,一顿训斥、一顿挖苦。正是陶行知“教好每一个孩子,对每一个家庭负责”的作法,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家长的郑重承诺。 陶行知说: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在教室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这就说明教育以及教育者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至关重大。孩子们是中国未来的脊梁,改革开放的开拓者,由此,我想到了当代教育的责任,特别是小学这一基础教育对学生人生的奠基作用。我们的学校培养的人才仅仅是考得好吗?答案是否定的。德育先行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教书的同时,我们责无旁

《六位教育家》读后感——学习陶行知事迹有感范文

《六位教育家》读后感——学习陶行知事迹有感范文《六位教育家》读后感——学习陶行知事迹 有感 品读好书共铸师魂《六位教育家》读后感——学习陶行知事迹有感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创新的理念。通过阅读《六位教育家》,学习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关事迹,自己作为教师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点 一、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捧着一颗心献来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是奉献的一生,“捧着一颗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先生一生的写照”。陶先生为了“要。 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他国毅然脱下西装革履,抛弃毅大大学教授的优裕生活,穿上布衣草鞋,奔赴乡村,上为中国最底层为的劳动人民从事着他最神圣的教育事从业。他的奉献精神为后业 人投身教育事业提供了一种投巨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巨一代代一热血青年为实现陶先生的未竟目标而不断奋先斗。斗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中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从物质财富的上看,教师是清贫的,上 但在精神上,他们却是富有在的。作为一名教师,如果的没有崇没高的理想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教精神,是不能担精 1 / 5 当培养人才才、造就人才的重任的。在知识竞争的时代里,我在们们尤其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以一种奉献的精神提习升自身的升职业道德。

二、朴实崇高的育人目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千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 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人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范美德。美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培 的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工作的一切。”教师要严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教重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自身之言行给学生之以楷模之影响。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响、可塑性大的特点,师、 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关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是要求学要生文明修身,自己就就要讲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要 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整洁,,要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动如之以情、以情育人人,晓之以理、以理塑人,导之以行、以行, 正人。 三、弥足珍贵的创造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理社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 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息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化育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教心裁”能力的教育。心 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干才无意才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滴,便是创造之神, 2 / 5 的行宫,就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所以,陶行知。 创造教育的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手生生“独出心裁”的教育。

教师读书笔记《当代教育家教育智慧》读书感悟

教师读书笔记《当代教育家教育智慧》 读书感悟 假期,我仔细阅读了《当代教育家教育智慧》一书。书中有大家熟悉的魏书生、李希贵、李镇西、窦桂梅、杨瑞清等名师的智慧魏书生老师的智慧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与责任。老师就是给孩子提供服务,要给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服务,要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们人人有事做,让班级事事有人做,没有人没事做,没有事没人做!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的平常学习生活中,帮助管理班级,班主任可以积极地下放权力给学生。自己则牢固树立服务的观念。李希贵的教育智慧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李镇西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非常重要,他们不同的教育人生和共同的教育情怀,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财富。读此书感慨颇深,我的读后感言是:一本好书如同一桌色香味俱佳的营养大餐,让人食欲倍增,回味无穷。 感悟之一:树立理想。读几位教育家的故事,虽然他们的经历不同,但他们对教育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忠诚实践,都是令人佩服的。他们都想做最好的老师!关于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有着独特的解释,他以为:“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

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 感悟之二:亲近学生。魏书生老师认为他的长处是对学生的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关于亲近学生,李镇西老师说得好: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要亲近学生,要多和孩子们接触。首先在感情上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融为一体之后就基本上站在管理的制高点上了。孩子们从心底里佩服你、接受你,这时可以说嬉笑怒骂皆文章,你不用去特意多讲什么东西。而且接触孩子一定要带着一颗童心,以一颗童心走进童心,这里面就包含民主的内涵。不是那种表面上蹲下来说话,李老师强调:蹲下来说话,你的心没有蹲下来,身子蹲下来那只是故作姿态而已。教育无痕,亲近学生,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力量,方能体现教育的力量。 感悟之三:坚持积累。研究,就需要素材,需要有第一手实践的事实与有关数据。素材、事实、数据都需要积累,而比较好的积累办法之一就是写日记。魏书生老师尽管工作繁忙,但这些年来,他一直坚持记日记。魏老师认为:写日记还有利于研究自己、改变自己。很少有人写日记让自己狭隘、自私、消极、懒惰。神经正常的人,一般都在日记中劝自己、鼓励自己,要宽厚、要助人、要积极、要勤奋。这发自内心的劝说和鼓励,同来自外界的劝说和鼓励相比,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