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

2008年第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等两项标准为水利行业标准,

现予以公布。

2006年9月9日

序号标准编

号标准名称替代

标准号

发布日期实施日期

1SL 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

级标准

SL

190-96

2008,01,

04

2008,04,

04

2SL 419-2007

水土保持试验规

SL

239-87

同上同上

二○○八年一月四日

前言

根据水利部2002年批准的水利技术标准修定计划,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对《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共5章和2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土

壤侵蚀程度分级。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1、取消了原标准附录A中的表A1和表A

2、附录B中的B6和B8;

2、改变了原标准的用词和用于说明、重新整合了附录B的内容;

3、将原标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中的“强度”、“极强度”、分别改为“强烈”、“极强烈”,以免混淆概

念。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本标准参编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

长江水利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廷辅段巧甫华绍祖史德明徐传早佟伟力宁堆虎

鲁胜力秦百顺余剑如郭素彦张长印陈法扬史学正

李靖王莹冯伟常丹东王海燕苏仲仁张大全

丛佩娟李琦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蔡强国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窦以松

注:“ 【】”内文字为本标准条文说明部分引来或整理者按语

1 总则

1.0.1 为了统一水土流失调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土壤侵蚀的分类与分级。

1.0.3 本标准主要引用标准:

《水土保持术语》(GB/T20465-2006)。

1.0.3 土壤侵蚀的分类与分级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GB/T20465-2006定义的有关土壤侵蚀术语适用于本标准。

2.0.2 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Thc potential hazard degree of soil erosion: 生态系统失衡后出现的土壤侵蚀危险程度。用于评估、预测在无明显侵蚀区引起侵蚀和现状侵蚀区加剧侵蚀可能性的大小,以及表示侵蚀区以当前侵蚀速率发展,该土壤层所能承受的侵蚀年限(抗蚀年限)。

3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3.1 一级类型区

3.1.1 全国应分为水力、风力、冻融3个一级土壤侵蚀类型区。

【3.1.1条文说明:用主导因素法并以与土壤侵蚀关联度高、又较稳定的自然因素作用划分一级类型

区的依据。】

3.1.2 重力侵蚀和混合侵蚀不应单独分类型区。

3.2 二级类型区

3.2.1 水力侵蚀类型区宜分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

南土石山区5个二级类型区。

3.2.2 风力侵蚀类型区宜分为“三北”戈壁沙漠及沙地风沙区、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2个二级类

型区。

3.2.3 冻融侵蚀类型区宜分为北方冻融土侵蚀区、青藏高原冰川冻土侵蚀区2个类型区。

3.2.4 各大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在全国二级分区的基础上,参照表3.3.1再细分为三级

类型区或亚区。

【3.2.1~3.2.4条文说明:以形态学原则(地质、地貌、土壤)作为划分二级类型区的依据。】

3.3 范围及特点

3.3.1 全国各级土壤侵蚀类型区的范围及特点见表3.3.1。

【3.1.1条文说明:根据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原则,将全国分为水力侵蚀类型区、风力侵蚀类型

区、冻融侵蚀类型区等三个一级类型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区、南方红壤丘陵区、

西南土石山区、三北戈壁沙漠及沙地风沙区、言和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北方冻融土侵蚀区、青藏高原冰

川侵蚀区等9个而级类型区,并从地貌、气候、水土流失等方面描述歌曲的特点。】

表3.3.1 全国各级土壤侵蚀类型区的范围及特点

范围与特点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西为祁连山余脉的青海日月山;西北为贺兰山;北为阴山;东为管涔(cen)山及太行山;南为秦岭。主为灰褐土、黑垆土、褐土;在干旱及半干旱气候带自西向东依次为灰钙土、棕钙土、栗钙土。土壤侵蚀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下设5个副区)、黄土高原区、冲积平原区等8个类型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南界为吉林省南部,东西北三面被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所绕,漫川漫岗区为松嫩平原,是大小兴安岭延伸的山前冲积洪积台地。地势大致由东北向西南倾特征;主要流域为松辽流域;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余脉;漫岗丘陵则分布在东、西、北侧等三地区。(1)大小兴安岭山地区。系森贝岩发育的暗棕壤;【原文此处为逗号-按】轻度侵蚀。(2)长白山千山山地丘陵区。系林草灌丛。【原文此处为逗号-按】主要土壤为花岗岩、贝岩、片为逗号-按】轻度~中度侵蚀。(3)三江平原区(黑龙江、乌苏里江及松花江冲积平原)。古河床自然河堤形成的低岗地,河间低洼地为沼泽草甸,岗洼

东北漫岗丘陵以南,黄土高原以东,淮河以北,包括东北南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等部分。本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主要流区:(1)太行山山地区。包括大五台山、小五台山、太行山和中条山山地,是海河五大水系发源地。主要岩性为片麻岩类、碳酸盐岩等;主要土壤为褐地区。(2)辽西-冀北山地区。主要岩性为花岗岩、片麻岩、沙贝岩;主要土壤为山地褐土、栗钙土;水土流失为中度侵蚀,常伴有泥石流发生。(3)主要土壤为棕壤、褐土,土层薄,尤其是沂蒙山区;水土流失属中度侵蚀。(4)阿尔泰山地区。主要分布在新疆阿尔泰山南坡。山地森林草原;无明显科尔沁沙地。主要土壤为黑钙土、草甸土;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低岗地,水土流失强度为轻度侵蚀。(6)黄淮河平原区。北部以太行山、燕山为界;南原文此处为分号-按】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海河流域的古河道岗地,流失强度为中、轻度。

以大别山为北屏,巴山、巫山为西障(含鄂西全部),西南以云贵高原为界(包括湘西、桂西),东南直抵海域并包括台湾省、海南省及南海诸岛。主带地区的地带性土壤。非地带性土壤有紫色土、石灰土、水稻土等。按地域分为3个区:(1)江南山地丘陵区。北起长江以南、南到南岭;西起云贵高要岩性为花岗岩类、碎屑岩类;主要土壤为红壤、黄壤、水稻土。(2)岭南平原丘陵区。包括广东、海南岛和桂东地区。以花岗岩类、砂页岩类为主,(3)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位于宜昌以东,包括洞庭湖、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原文此处为分号-按】无明显水土流失。【原文此处少句

北接黄土高原,东接南方红壤丘陵区,西接青藏高原冻融区,【原文此处为逗号-按】包括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湘西及桂西等地。气候为热带、亚热,此外,还有花岗岩、紫色砂页岩、泥岩等;山高坡陡、石多土少;高温多雨、岩溶发育;【原文此处为句号-按】山崩、滑坡、泥石流分布广,发生频成都平原以外的山地、丘陵。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砂贝岩、泥贝岩等;主要土壤为紫色土、水稻土等;水土流失严重,属中度、强烈侵蚀,并常有泥石流。多高山,有雪峰山、大娄山、乌蒙山等;主要岩性为碳酸盐岩类、砂页岩;主要土壤为黄壤、红壤、和黄棕壤等,土层薄,基岩裸露,坪坝地为石灰土。包括藏南高山深谷,横断山脉,无量山及西双版纳地区。【原文此处为分号-按】主要岩性为变质岩、花岗岩、碎屑岩类等;主要土壤为黄壤、红壤、。(4)秦岭大别山鄂西山地区。位于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以南,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北。【原文此处为分号-按】主要岩性为变质岩、花岗岩

川西山地草甸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中游,包括大凉山、邛崃山、大雪山等。【原文此处为分号-按】主要岩性为碎屑岩类;主要土壤为棕壤、褐土;水土

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的西部,包括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黑龙江等省(自治区)的沙漠戈壁和沙地。气候干燥,年降水量1主要流域为内陆河流域。按地域分为6个区:(1)(内)蒙(古)、新(疆)、青(海)高原盆地荒漠强烈风蚀区。包括准噶(ga)尔盆地、塔里木盆林沙漠组成。(2)内蒙古高原草原中度风蚀水蚀区。包括呼伦贝尔、内蒙古和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小腾格里)和科尔沁沙地,库布草原为栗钙土、北部荒漠草原为棕钙土。(3)准噶尔绿洲荒漠草原轻度风蚀水蚀区。围绕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呈向东开口的马蹄形绿洲带。【原文此处区。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呈向东开口的绿洲带。【原文此处为逗号-按】主要土壤为淤灌土。(5)宁夏中部风蚀区。包括毛乌素沙地部分,腾格尔沙漠沙丘、沙化漫岗,沙漠化发育。

主要分布在山东黄泛平原、鄱阳湖滨湖沙山及福建省、海南省滨海区。湿润或半湿润区,植被覆盖度高。按地域分为3个区:(1)鲁西南黄泛平原风沙,岗坡洼相间,多马蹄形或新月形沙丘;主要土壤为沙土、沙壤土。(2)鄱阳湖滨湖沙山区。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北湖湖滨,赣江下游两岸新建、流湖一三类。(3)福建及海南省滨海风沙区。福建省风沙主要分布在闽江、晋江及九龙江入海口附近一线;海南省海岸风沙主要分布在文昌沿海。

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兴安岭山地及新疆的天山山地。按地域分为两个区:(1)大兴安岭北部山地冻融水蚀区。高纬高寒,属多年冻土地区;【原文此处包括哈尔克山、天山、博格达山等。【原文此处为分号-按】为冰雪融水侵蚀,局部发育冰石流,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高山雪线以上。按地域分为两个区:(1)藏北高原高寒草原冻融风蚀区。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2)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冻融风按高山冰川与湖泊相间,局部有冰川泥石流。

3.3.2 对土壤侵蚀类型区具体进行定性定量的划分,应收集规划范围内土壤侵蚀有关的系列图件及

相应资料,做好系统分析及综合集成,并充分利用最新的遥感技术影像资料。

3.3.3 应将土壤侵蚀范围及强度视为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重视和利用土壤侵蚀动态监测评价的有关

成果。

3.3.4 允许应用模糊聚类分析等新的分析计算方法。

4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4.1水力侵蚀、重力侵蚀的强度分级

4.1.1 不同侵蚀类型区宜采用不同的容许土壤流失量,见表4.1.1。

表4.1.1 各侵蚀类型区容许土壤流失量

类型区容许土壤流失量类型区容许土壤流失量

西北黄土高原区1000 南方红壤丘陵区500

东北黑土区200 西南土石山区500

北方土石山区200

4.1.2 土壤水力侵蚀的强度分级标准,见表4.1.2-1。其面蚀(片蚀)、沟蚀分级指标应符合以下规

定。

表4.1.2-1 水力侵蚀强度分级

级别平均侵蚀模数[t/(km2)] 平均流失厚度[mm/a]

微度<200,<500,<1000 <0·15,<0·37,<0·74

轻度200,500,1000~2500 0·15,0·37,0·74~1·9

中度2500~5000 1·9~3·7

强烈5000~8000 3·7~5·9

极强烈8000~15000 5·9~11·1

剧烈>15000 >11·1

注:本表流失厚度系按土的干密度1·35g/ 折算,各地可按当地土壤干密度计算。

1 土壤侵蚀强度面蚀(片蚀)分级指标,见表4.1.2-2。

表4.1.2-2 面蚀(片蚀)分级指标

地面坡度(°)

地类

5~8 8~15 15~25 25~35 >35

非耕地

林草覆盖度(%)60~75 轻度轻度轻度中度中度45~60 轻度轻度中度中度强烈30~45 轻度中度中度强烈极强烈<30 中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

坡耕地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

【上表中“林草覆盖度”的原文为“林草盖度”】

2 土壤侵蚀强度沟蚀分级指标,见表4.1.2-3。

表4.1.2-3 沟蚀分级指标

沟谷占坡面面积比(%)<10 10~15

25~

35

35~

50

>50

沟壑密度()1~2 2~3 3~5 5~7 >7 强度分级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

4.1.3 重力侵蚀强度分级指标,见表4.1.3。

表4.1.3 重力侵蚀强度分级指标

崩塌面积占坡面面积比(%)<10 10~15 15~20 20~30 >30 强度分级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

4.1.4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应以年平均侵蚀模数为判别指标,只在缺少实测及调查侵蚀模数资料时,可在经过分析后,运用有关侵蚀方式(面蚀、沟蚀)的指标进行分级,各分级的侵蚀模数与土壤侵蚀强度

相同。

4.2 风力侵蚀及混合侵蚀(泥石流)强度分级

4.2.1 日平均风速不小于5m/s、全年累计30d以上,且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300mm(但南方及沿海风蚀区,如江西鄱阳湖滨湖地区、滨海地区、福建东山等,则不在此限值之内)的沙质土壤地区,应定为风

力侵蚀区。

4.2.2 风力侵蚀的强度分级应符合的规定。

表4.2.2 风力侵蚀的强度分级

级别床面形态(地表形态)

植被覆盖度(%)

(非流沙面积)

风蚀厚

(mm/

a)

侵蚀模数

[t/( a)]

微度固定沙丘、沙地和滩地>70 <2 <200

轻度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沙地70~50 2~10 200~2500 中度半固定沙丘、沙地50~30 10~25 2500~5000 强烈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沙地30~10 25~50 5000~8000

极强烈流动沙丘、沙地<10

50~

100

8000~15000

剧烈大片流动沙丘<10 >100 >15000 【4.2.2条文说明:风力侵蚀模数的确定,可采用下列方法。

(1)定点观测。采用风蚀采样器,根据埋设的标杆量测被风力吹失的表土层厚度;亦可用激光计装置,测定不同高度飞沙量分布。

(2)野外调查。调查被风力吹蚀后裸漏树根的深度。

(3)风洞模拟试验。采用不同类型及不同大小的风洞,有室内的,也有安装在汽车上的野外流动风洞。

(4)风蚀数学模型。如美国的风蚀方程(WEQ)、修正风蚀方程(RWEQ),以及风蚀预报系统(WEPS)】等,这些方程和模型可用于防治风蚀措施设计、预测预报及绘制土壤风蚀图等;我国学者在风蚀研究中,提出了风蚀统计模型和遥感信息模型。

4.2.3 黏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泥流侵蚀的强度分级,应以单位面积年平均冲出量为判定指标,见表4.2.3。

表4.2.3 泥石流侵蚀强度分级

级别每年每平方公里

冲出量(万)

固体物质补给形式

固体物质补给

量(万/ )

沉积特征

泥石流浆体

密度(t/ )

轻度<1 由浅层滑坡或零星坍塌补

给,有河床补给时,粗化层

不明显

<20

沉积物颗粒较细,沉积表

面较平坦,很少有大于

10cm以上颗粒

1·3~1·6

中度1~2 由浅层滑坡及中小型坍塌

补给,一般阻碍水流,或有

大量河床补给,河床有粗化

20~50

沉积物细颗粒较少,颗

粒间较松散,有刚装筛滤

堆积形态,粒较粗,多大

漂砾

1·6~1·8

强烈2~5 由深层滑坡或大型坍塌补

给,沟道中出现半堵塞

50~100

有舌状堆积形态,一般厚

度在200m以下,巨大颗

粒较少,表面为平坦

1·8~2·1

极强烈>5 以深层滑坡和大型集中坍

塌为主,沟道中出现全部堵

塞情况

>100

有垄岗、舌状等黏性泥石

流堆积形成,大漂石较

多,常形成侧堤

2·1~2·2

5 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5.0.1 有明显土壤发生层的侵蚀程度分级标准应按表5.0.1。

表5.0.1 按土壤发生层的侵蚀程度分级

级别指标

无明显侵蚀A、B、C三层剖面保持完整

轻度侵蚀A层保留厚度大于1/2,B、C层完整

中度侵蚀A层保留厚度大于1/3,B、C层完整

强烈侵蚀A层无保留,B层开始裸露,受到剥蚀

剧烈侵蚀A、B层全部剥蚀,C层出露,受到剥蚀

5.0.2 按活土层残存情况侵蚀的程度分级标准应按表5.0.2执行。当侵蚀土壤系母质甚至母岩直接风化发育的新成土(无法划分A层、B层)、且缺乏完整的土壤发生层剖面进行对比时,可按表5.0.2进行

侵蚀程度分级。

表5.0.2 按活土层的侵蚀程度分级

级别指标级别指标

无明显侵蚀活土层完整强烈侵蚀活土层全部被蚀

轻度侵蚀活土层小部分被蚀剧烈侵蚀母质层部分被蚀

中度侵蚀 活土层厚度50%以上被蚀

附录A 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分级

A.0.1 侵蚀后果的危险度分级应符合表A.0.1的规定。

表A.0.1 水蚀区危险度分级

级别 临界土层的抗蚀年限(a ) 无险型 >1000 轻险型 100~1000 危险型 20~100 极险型 <20

毁坏型

裸岩、明沙、土层不足10cm

注1:临界土层系指农林牧业中,林草作物种植所需土层厚度的低限值,此处暗种草所需最小土层厚

度10cm 为临界土层厚度;

注2:抗蚀年限系指大于临界值的有效土层厚度与现状年均侵蚀深度的比值。

A.0.2 滑坡、泥石流危险度可用百年一遇的泥石流冲出量或滑坡滑动时的损失作为分级指标,并应

符合表A.0.2的规定。

表A.0.2 滑坡、泥石流危险度分级表

类别 等级

指标

Ⅰ较轻

1 危害孤立房屋,水磨等安全,危及安全人数在10人以下

Ⅱ中等

2

危及小村庄及非重要公路、水渠等安全,并可能危及50~100人的安全

3

威胁镇、乡所在地及大村庄,危及铁路、公路、小航道安全,并可能危及100~1000

人的安全

Ⅲ严重

4

威胁县城及重要镇所在地、一般工厂、矿山、铁路、国道及高速公路,并可能危及 1000人~10000人的安全或威胁Ⅳ级航道

5

威胁地级行政所在地,重要县城、工厂、矿山、省标干线铁路,有可能危及10000 人以上人口安全或威胁Ⅲ级及以上航道安全。

附录B 水力侵蚀模数的确定方法

B.0.1 水力侵蚀模数应根据水土保持试验研究站(所)所代表的土壤侵蚀类型区取得的以下实测径流泥沙资料统计及分析。

1 标准径流场的资料,仅反映坡面上的溅蚀量及细沟侵蚀量,不能反映浅沟(集流槽)侵蚀,通常偏小。

2 全坡面大型径流场资料,能反映浅沟侵蚀,比较接近实际。

3 各类实验小流域的径流、输沙资料。

B.0.2 野外及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应采用以下设施:

1 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设施:宜采用已建成的国家实验室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设施。

2 室外人工模拟降雨设施:应采用国家标准室外人工模拟降雨设施。

3 人工模拟降雨设施可用来测定不同坡度、植被、土壤、土地利用,在设定暴雨频率下的侵蚀量。

B.0.3 野外土壤侵蚀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坡面细沟及浅沟侵蚀量的量测;

2 沟道纵横断面冲淤变化的量测;

3 用地面立体摄影仪测量并监测滑坡及崩坍形式的重力侵蚀,应根据外业所取得的立体像,在室内用仪器清绘等高线,并绘制成1:500~1:2000地形图。

4 用竹签等量测泻溜形式的重力侵蚀;

5 泥石流冲淤过程观测。宜采用雷达流速仪测速装置、超声波泥位计测深装置、遥测冲击力仪、动态摄影仪等进行量测。

B.0.4 利用小水库、塘坝及淤地坝的淤积量进行量测,可按式(B.0.4-1)推算:

= + (B.0.4-1)

式中——小水库或塘坝来沙量;

——小水库或塘坝淤积量;

——小水库或塘坝排沙量;

排沙比按式= (B.0.4-2)

=

B.0.5 根据本省、本地《水文手册》年输沙模数资料,用泥沙输移比进行推算。

B.0.6 半衰期为30年,是研究土壤侵蚀、泥沙来源的新方法。原子弹爆炸产生降落地表,被表层土壤胶体吸附,很难被植物摄取或被雨水淋溶掉。可根据土壤剖面的含量,对流域内不同类型坡地的侵蚀程度进行分析。

B.0.7 采用土壤侵蚀或产沙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应包括以下方法和内容:

1 1965年的Wischmeier-Smeith首创了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1975年Williams-Berndt 加以改进,提出了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MUSLE);以后又不断进行修正,如侵蚀力方面有Onstad-Foster(1975)、土壤可蚀性方面有Elwell(1981)、土地经营措施方面有Laflen(1985)等。

2 一种新的WEPP模型正在发展代替USLE。已采用模拟降雨装置,可估算雨滴和剪切力对土壤的分离作用,已采用专门研制的显微照片技术来处理细沟系数和体积,采用了CRE-AMS水文模型的主要成分,该模型可通过数字化的地形图、土壤图、地质图及地理资料,并融到流域模型中。

3 年平均土壤水蚀模数可根据式(B.0.7)计算。由于各地区条件不同,建议采用多种方法比较,合理取值。= (B.0.7)

式中——年平均土壤水蚀模数()

——多年平均年降雨侵蚀力,标准计算方法是降雨功能与最大30min雨强的乘积,()(),具体应用可以用降雨过程资料直接计算,或根据等值线图内插,或利用简易公式根据当地年平均降雨量计算;

——土壤可蚀性,为单位降雨侵蚀力造成的单位面积上的土壤流失量,()[()()(可简化为),值可以通过标准小区观测获得,也可根据诺模图计算获得,若无资料,则取平均值0.0434 ;

——坡长因子,无量纲,按公式计算,其中坡长最大取值为300m,若无坡长数据取值1;

——坡度因子,无量纲;

——生物措施因子,无量纲;

——工程措施因子,无量纲,若无资料取值1;

——工作措施因子,无量纲,横坡耕作取值0.5 ,顺坡耕作取值1;

标准用词说明

标准用词在特殊情况下的等效表述要求严格程度

应有必要、要求、要、只有…才允许

要求不应不允许、不许可、不要

宜推荐、建议

推荐不宜不推荐、不建议

可允许、许可、准许

允许不必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剧毒化学品: 剧毒化学品是指,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环保、卫生、质检、交通部门确定并公布的剧毒化学品目录中的化学品。一般是具有剧烈毒性危害的化学品,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和天然毒素,还包括具有急性毒性易造成公共安全危害的化学品。 释义: 根据2005年5月公安部公布的《剧毒化学品购买和公路运输许可证件管理办法》,“除个人购买农药、灭鼠药、灭虫药以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购买和通过公路运输剧毒化学品的,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剧毒化学品,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环保、卫生、质检、交通部门确定并公布的剧毒化学品目录执行。”“国家对购买和通过公路运输剧毒化学品行为实行许可管理制度。购买和通过公路运输剧毒化学品,应当依照本办法申请取得《剧毒化学品购买凭证》《剧毒化学品准购证》和《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未取得上述许可证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购买、通过公路运输剧毒化学品。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买卖、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剧毒化学品购买凭证》《剧毒化学品准购证》和《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不得使用作废的上述许可证件。”

土壤侵蚀区划: 土壤侵蚀区划,亦称水土流失分区。是指根据土壤侵蚀成因、类型、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某一地区进行的地域划分。土壤侵蚀区划反映土壤侵蚀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不同地区的侵蚀类型指出治理途径、方向和应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以及实施步骤,并为水土保持规划和分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2008年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中,全国分为水力、风力、冻融3个一级侵蚀类型区。其中,水力侵蚀类型区包括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土石山区5个二级类型区;风力侵蚀类型区分为“三北”戈壁沙漠及沙地风沙区、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2个二级类型区;冻融侵蚀类型区分为北方冻融侵蚀区、青藏高原冰川冻土侵蚀区2个二级类型区。各大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在全国二级分区的基础上再细分为三级类型区和亚区。 根据土壤侵蚀的成因、类型、强度等在一定的区域内相似性和区域间的差异性所做出的低于划分。土壤侵蚀区划反映土壤侵蚀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不同地区的侵蚀指出治理途径、方向和应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实施步骤,为水土保持规划和分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侵蚀区划的基本内容为:拟定区划原则和分级系统;研究并查明各级分区的界限,编制土壤侵蚀区划图;按土壤侵蚀区域特征,探讨土壤侵蚀分区治理途径和关键性的水土保持措施;编写侵蚀区划报告。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一)新规范和审查要点对此部分的要求 1、水土流失预测的基础 2、预测范围及单元 3、水土流失预测时段 4、水土流失预测的内容和方法 (1)水土流失预测的内容(建设期) ①扰动地表面积 ②永久弃渣量 ③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数量 ④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 ⑤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新增量 ⑥水土流失危害预测 (2)水土流失预测的内容(运行期) ①运行期年排渣量和服务期总的弃渣量 ②弃渣场容量的复核

(3)水土流失预测主要方法 5、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 6、水土流失危害分析 7、预测结论及综合分析 (二)经常出现的问题 1、预测时段有误 (1)建设期概念不清,未将自然恢复期纳入建设期。 (2)同一点型工程各防治分区的自然恢复期长度不同。 (3)对所有单项工程都计列了施工准备期。 (4)对最不利条件理解有误,根据自己设定的雨季施工时段按占雨季长度的比例计算,对设定非雨季施工时段按占全年的比例计算等。 2、有的将“植被”作为主要影响因子,而不是将“林草覆盖率”作为主要影响因子。 3、对类比工程部说明资料取得的条件、时间,也不说明修正的原因、修正系数、甚至不进行修正,还有直接引用已批准方案取用值。 4、对超过半年的临时堆土未进行水土流失的预测。

5、有的单位错误地按《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的侵蚀强度等级反推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 6、预测公式不准。 7、有的单位仍用流弃比进行临时堆土的预测。 8、预测结果的分析不完整,未完全说明扰动地表面积、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总的弃渣量、建设期的水土流失总量和新增量。未按照各分区的预测结果说明主要流失区域、防治措施布设和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 根据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五条,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开办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按照经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没有能力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应当委托具备相应技术条件的机构编制。

水土保持各种分级标准表及指标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SL190-96) 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指标* *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风蚀强度分级表*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风蚀沙漠化程度分级指标* *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土壤盐渍化分级指标 石漠化程度评价表

降水酸度(酸雨)分级标准 注:降水酸度是用降水pH值的年平均值表示。降水酸度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每次降水的pH 值换算H+浓度后,再以雨量加权求其平均值,得到pH年均值。以氢离子浓度来划分降水酸度等级。 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的分级 各因素权重确定专家调查表 注:Xi为影响因子i对土壤侵蚀的相对重要性,可通过专家调查方法得到。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比较重要时,Xi为1;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明显重要时,Xi为3;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绝对重要时,Xi为5。 沙漠化敏感性分级指标

临界水位深度 注:土地盐渍化敏感性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可能性。在盐渍化敏感性评价中,首先应用地下水临界深度(即在一年中蒸发最强烈季节不致引起土壤表层开始积盐的最浅地下水埋藏深度),划分敏感与不敏感地区。 盐渍化敏感性评价 注:运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指标划分等级。 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 注:石漠化敏感性主要根据其是否为喀斯特地形及其坡度与植被覆盖度来确定的。 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相对敏感性分级指标

注:1、生态系统对酸雨的敏感性,是整个生态系统对酸雨的反应程度,是指生态系统对酸雨间接影响的相对敏感性,即酸雨的间接影响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相对难易程度,它主要依赖于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特性,与地区的气候、土壤、母质、植被及土地利用方式等自然条件都有关系。生态系统的敏感性特征可由生态系统的气候特性、土壤特性、地质特性以及植被与土地利用特性来综合描述。本标准选用周修萍建立的等权指标体系,该体系反映了亚热带生态系统的特点,对我国酸雨区基本适用。 2、P为降水量,PE为最大可蒸发量。 3、A组岩石:花岗岩、正长岩、花岗片麻岩(及其变质岩)和其他硅质岩、粗砂岩、正石英砾岩、去钙砂岩、某些第四纪砂/漂积物;B组岩石:砂岩、页岩、碎屑岩、高度变质长英岩到中性火成岩、不含游离碳酸盐的钙硅片麻岩、含游离碳酸盐的沉积岩、煤系、弱钙质岩、轻度中性盐到超基性火山岩、玻璃体火山岩、基性和超基性岩石、石灰砂岩、多数湖相漂积沉积物、泥石岩、灰泥岩、含大量化石的沉积物(及其同质变质地层)、石灰岩、白云石。 4、A组土壤:砖红壤、褐色砖红壤、黄棕壤(黄褐土)、暗棕壤、暗色草甸土、红壤、黄壤、黄红壤、褐红壤、棕红壤;B组土壤:褐土、棕壤、草甸土、灰色草甸土、棕色针叶林土、沼泽土、白浆土、黑钙土、黑色土灰土、栗钙土、淡栗钙土、暗栗钙土、草甸碱土、棕钙土、灰钙土、淡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草甸盐土、沼泽盐土、干旱盐土、砂姜黑土、草甸黑土。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评价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评价 性保护重要地区 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重要性分级表 注: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生态重要性在于整个区域对评价地区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及洪水调节作用。可以根据评价地区在对区域城市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对整个流域水资源的贡献来评价。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土壤侵蚀强度划分标准 “水”和“土”是水土流失的两个漉失主体,水土流失归根结底是土地表屡的侵蚀和水的流失。而评价水土流失程度的量化指标,即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应同时包括两个流失主体的强度指标。我国目前采用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做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不仅混淆丁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也是片面的、不准确的和不严肃的,有必要进行修改和完善笔者认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应该体现同时含有两个流失主体的强度分级标准,缺一不可。 我国一些人习惯上将水土流失称为土壤侵蚀,把二者等同起来,混淆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为准确理解和认识水土流失的含义造成了混乱。因此,有必要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水土流失的定义笔者在前面已阐述过了,那么什么是土壤侵蚀呢?土壤侵蚀是指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以及其它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它地面组成物质如岩屑、松散岩层等,被破坏、剥蚀、运转、沉积的过程。 很显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是完垒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字面含义上的不同,更重要的区别在于侵蚀或流失的主体不。水土流失的流失主体包括“水”和“土”两个主体,而土壤侵蚀仅指“土”一个主体。同样水土流失同土壤侵蚀之闻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土壤侵蚀是一种特定的水土流失形式,土壤侵蚀包括在其内。也可以说土壤侵蚀是狭义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可以做为相对独立的概念来使用,但决不可以将水土流失称为土壤侵蚀。

许多词汇和术语,随着时时的推移,人类文明程度、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的认识不断深化,其内涵在不断地外延、扩大、深化和演变,即广义化。广义化的词汇和术语与最初的本意已有了较大变化,甚至大相径庭。水土流失这个应用非常广泛的专业术语,随着水土保持事业的迅猛发展也广义化。因此,们应从广义的角度来认识理解它的内涵,如果仅从字面上咬文嚼字,或狭隘地理解它的含义,就会使人们误人死胡同而不能自拔,使本来非常明晰的概念变得复杂化。比如,对土壤侵蚀中“侵蚀”的理解,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为侵蚀破坏、侵蚀腐蚀,而应广义地理解为侵蚀破坏、剥离、转移、流失等,也就是说土壤侵蚀就是土壤流失。比如,对水土流失一词中的土”不能仅仅指生长植物的土壤,还应包括土壤母质、岩屑等地面其它组成物质和各种养分物质。再比如,对于引起水土流失的外力除了水力、风力、重力、温度等自然力外.人类的不台理的生产活动如开、修路、毁林开荒等行为,改变原地形地貌,损坏了地表植被,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或加剧了水土流失,那么人类不台理的生产活动也应该称为是引起水土流失的外力。还有许多用广义论来认识水土流失内涵的例子,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 2008年第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等两项标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2006年9月9日 序号标准 编号标准名称替代 标准号 发布日期实施日期 1SL 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 级标准 SL 190-96 2008,01, 04 2008,04, 04 2SL 419-2007 水土保持试验规 程 SL 239-87 同上同上二○○八年一月四日 前言 根据水利部2002年批准的水利技术标准修定计划,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对《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共5章和2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1、取消了原标准附录A中的表A1和表A 2、附录B中的B6和B8; 2、改变了原标准的用词和用于说明、重新整合了附录B的内容; 3、将原标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中的“强度”、“极强度”、分别改为“强烈”、“极强烈”,以免混淆概念。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本标准参编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 长江水利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廷辅段巧甫华绍祖史德明徐传早佟伟力宁堆虎 鲁胜力秦百顺余剑如郭素彦张长印陈法扬史学正 李靖王莹冯伟常丹东王海燕苏仲仁张大全 丛佩娟李琦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蔡强国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窦以松

土壤侵蚀

2.1.2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1)土壤侵蚀容许量标准 土壤侵蚀容许量是指在长时期内能保持土壤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 因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各地区的成土速度也不相同,该标准规定了我国主要侵蚀类型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 侵蚀类型区土壤容许流失量 Et/(km ·a)] 西北黄土高原区1 ooo 东北黑土区200 北方土石山区200 南方红壤丘陵区500 西南土石山区500 (2)水力侵蚀强度分级 强度分级平均侵蚀模数[t/(km ·a)] 微度侵蚀<2O0,500,1 000 轻度侵蚀200,500,1 000~2 500 中度侵蚀2 500~5 000 强度侵蚀5 000~8 000 极强度侵蚀8 000~1 5 000 剧烈侵蚀>1 5 000 (3)风蚀强度分级 风蚀强度分级按地表植被覆盖度、年肼蚀厚度和侵蚀模数三项指标划分。 强度分级植被覆盖度年风蚀厚度侵蚀模数 ( ) (ram) [t/(km。·a)] 微度>70 <2 <200 轻度70~50 2~1O 200~2 500 中度5O~30 1O~25 2 5OO~5 000 强度3O~10 25~50 5 000~8 000 极强度<10 50~100 8 000~15000 剧烈<1O >100 >1 5 000 除此外,还有面蚀、沟蚀、重力侵蚀等分级标 准,此处不一一赘述。 土壤侵蚀强度划分标准: “水”和“土”是水土流失的两个漉失主体,水土流失归根结底是土地表屡的侵蚀和水的流失。而评价水土流失程度的量化指标,即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应同时包括两个流失主体的强度指标。我国目前采用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做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不仅混淆丁水土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 L19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 2008年第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等两项标准为水利行业标准, 现予以公布。 2006年9月9日 序号标准编 号标准名称替代 标准号 发布日期实施日期 1SL 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 级标准 SL 190-96 2008,01, 04 2008,04, 04 2SL 419-2007 水土保持试验规 程 SL 239-87 同上同上 二○○八年一月四日 前言 根据水利部2002年批准的水利技术标准修定计划,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对《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共5章和2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土 壤侵蚀程度分级。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1、取消了原标准附录A中的表A1和表A 2、附录B中的B6和B8; 2、改变了原标准的用词和用于说明、重新整合了附录B的内容; 3、将原标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中的“强度”、“极强度”、分别改为“强烈”、“极强烈”,以免混淆概念。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本标准参编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 长江水利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廷辅段巧甫华绍祖史德明徐传早佟伟力宁堆虎 鲁胜力秦百顺余剑如郭素彦张长印陈法扬史学正 李靖王莹冯伟常丹东王海燕苏仲仁张大全 丛佩娟李琦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蔡强国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窦以松 注:“ 【】”内文字为本标准条文说明部分引来或整理者按语 1 总则 1.0.1 为了统一水土流失调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土壤侵蚀的分类与分级。 1.0.3 本标准主要引用标准: 《水土保持术语》(GB/T20465-2006)。 1.0.3 土壤侵蚀的分类与分级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GB/T20465-2006定义的有关土壤侵蚀术语适用于本标准。 2.0.2 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Thc potential hazard degree of soil erosion: 生态系统失衡后出现的土壤侵蚀危险程度。用于评估、预测在无明显侵蚀区引起侵蚀和现状侵蚀区加剧侵蚀可能性的大小,以及表示侵蚀区以当前侵蚀速率发展,该土壤层所能承受的侵蚀年限(抗蚀年限)。 3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3.1 一级类型区 3.1.1 全国应分为水力、风力、冻融3个一级土壤侵蚀类型区。 【3.1.1条文说明:用主导因素法并以与土壤侵蚀关联度高、又较稳定的自然因素作用划分一级类型 区的依据。】 3.1.2 重力侵蚀和混合侵蚀不应单独分类型区。 3.2 二级类型区 3.2.1 水力侵蚀类型区宜分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 南土石山区5个二级类型区。 3.2.2 风力侵蚀类型区宜分为“三北”戈壁沙漠及沙地风沙区、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2个二级类型 区。 3.2.3 冻融侵蚀类型区宜分为北方冻融土侵蚀区、青藏高原冰川冻土侵蚀区2个类型区。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一般按土壤遗传层侵蚀厚度或剩余厚度的标准分为五个等级,即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重度侵蚀和严重侵蚀。每个年级对应的特征如下: 没有明显的侵蚀意味着土壤剖面a,b和c保持完整。轻微腐蚀意味着a层的厚度大于1/2,B和C层的厚度完好无损。中等腐蚀意味着a层的厚度小于1/2,而B和C层的厚度完好无损。强度侵蚀意味着不保留层a,层B开始腐蚀和裸露,而层C保持完整。严重腐蚀意味着A和B层没有保留,C层开始腐蚀和暴露。 扩展数据: 土壤侵蚀分布 在全球范围内,水蚀主要分布在50°N和40°s之间。中国的水蚀地区主要分布在20°N和50°n之间。风蚀主要发生在草原和沙漠。美国,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分布国,南美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也有较大的分布面积。 中国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西北的黄土高原,南部的山地和丘陵地区,北部的山地和丘陵地区,东北地区的低丘陵地带,四川盆地以及周围的山区和丘陵地带。中国的风蚀区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的干旱早,半干旱地区以及沿海沙地。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范围遍布全国。主要侵蚀类型为水力侵蚀,风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冰川侵蚀。 根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的调查和统计,中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9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1%,其中水蚀面积179

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为188万平方千米,冻融侵蚀面积为125万平方千米。重力侵蚀分布在以上三种类型的土壤侵蚀中。 中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地形起伏大,地表松散和深厚,降雨强度高,开垦历史悠久,植被覆盖率低都是造成中国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各种因素的不同组合决定了土壤侵蚀的类型,程度,区域分布和潜在风险。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技术导则

附件2: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 技术导则 (试行)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二〇一二年六月

前言 根据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国依法划定了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以下简称“三区”)。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水利部公告了42个全国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各省(区、市)也相继发布了公告,为依法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坚实依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2011年颁布实施的新《水土保持法》,完成《全国水土保持规划》中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工作,特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制定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水利部公告2006年第2号)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等。 本导则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划分原则、重点防治区体系及划分指标、划分程序、划分标准和方法、成果要求等。

目录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划分原则 (4) 4 重点防治区体系和划分指标 (5) 4.1 重点防治区体系 (5) 4.2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划分条件和指标 (5) 4.3 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划分条件和指标 (6) 5 划分标准和方法 (7) 5.1 划分标准 (7) 5.2 划分方法 (8) 6 国家级重点防治区划分程序 (10) 7 国家级重点防治区划分成果 (12)

1 总则 1.0.1 为指导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工作,合理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以下简称“重点防治区”),特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主要适用于国家级重点防治区的复核划分。 1.0.3 本导则主要引用下列标准: 《水土保持术语》(GB/T20465-2006)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标准》(SL446-2009) 《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SL461-2009)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通常以土壤发生层被蚀去的厚度或残留的厚度为标准进行划分,bai一般分为五个等级,即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程度。各等级对应的特征分别为: 无明显侵蚀是指土壤A、B、C三层剖面保持完整。轻度侵蚀是指A层保留厚度大于1/2,B、C层保留完整。中度侵蚀是指A层保留厚度小于1/2,B、C层保留完整。强度侵蚀是指A层无保留,B层开始侵蚀裸露,C层保留完整。剧烈侵蚀是指A、B层无保留,C层开始侵蚀裸露。 扩展资料: 土壤侵蚀分布 就全球范围而言,50°N?40°S之间为水蚀的主要分布区。中国水蚀区主要分布于20°?50°N之间。风蚀主要发生在草原和荒漠地带。美国、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等国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分布国家,南美洲、非洲的一些国家也有较大面积的分布。 中国的土壤侵蚀主要分布于西北黄土高原、南方山地丘陵区、北方山地丘陵区及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四川盆地及周围的山地丘陵区。中国的风蚀区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的干早和半干旱地区以及沿海沙地。

中国是世界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土壤侵蚀的成因复杂,危害严重,主要侵蚀类型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冰川侵蚀等。 根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土壤侵蚀面积达49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51%,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88万km2,冻融侵蚀面积125万km2。重力侵蚀则不同程度地分别分布在以上3类土壤侵蚀分布范围内。 中国山地丘陵面积广,地形起伏大,地面组成物质疏松深厚,降雨强度大,垦殖历史久,植被覆盖率低等,都是引起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多种因素的不同组合,决定着土壤侵蚀的类型、程度、区域分布以及潜在危险的大小等。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我们应该都知道土壤的重要性,而生活中我们的一些行为往往会导致土壤侵蚀会严重的影响土壤自身的碳含量,对于大气环境会产生潜在的影响。土壤侵蚀、水土保持是目前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护目标。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是根据国家水利部2002年水利技术修改规定,按照《水利技术标准规定》进行修订,主要内容包括五方面:总则,术语,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土壤侵蚀程度分级等。 1)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土壤侵蚀分区要反映不同区域土壤侵蚀特征和其差异性,要求同一区自然条件、土壤侵蚀类型和防治措施基本相同,而不同类型区之间则有较大差别。因此分区原则主要为同一区内的土壤侵蚀类型和侵蚀强度应基本一致。同一区内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基本一致。同一区内的治理方向、治理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向基本相似。侵蚀分区以自然界线为主,适当照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和地域的连续性。 2)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土壤侵蚀强度,是指评价单元或地块上发生的土壤侵蚀模数的高低程度。我国水蚀地区通常根据土壤侵蚀模数分为六级: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这个分级是根据水利部2008年1月4日发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而

制定的。 3)土壤侵蚀程度分级 土壤侵蚀程度,是指以土壤原生剖面被侵蚀的状态为指标划分的土壤侵蚀等级。反映了土壤侵蚀的结果和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是区分侵蚀土壤等级的标准之一。通常以土壤发生层被蚀去的厚度或残留的厚度为标准进行划分,一般分为五个等级,即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程度。 各等级对应的特征分别为:无明显侵蚀是指土壤A、B、C三层剖面保持完整;轻度侵蚀是指A层保留厚度大于1/2,B、C层保留完整;中度侵蚀是指A层保留厚度小于1/2,B、C层保留完整;强度侵蚀是指A层无保留,B层开始侵蚀裸露,C层保留完整;剧烈侵蚀是指A、B层无保留,C层开始侵蚀裸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