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十四行诗

冯至-十四行诗
冯至-十四行诗

十四行集(二十七首)一我们准备着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

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

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二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象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

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

在自然里,象蜕化的蝉蛾

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象一段歌曲,

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

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三有加利树

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

筑起一座严肃的殿堂,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

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

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凋零里只看着你成长;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

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四鼠曲草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

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

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

不辜负高贵和洁白,

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五威尼斯

我永远不会忘记

西方的那座水城,

它是个人世的象征,

是同样的运命

在我们的肩头。

要爱惜这个警醒,

要爱惜这个运命,

不要到危险过去,

那些分歧的街衢

又把我们吸回,

海水分成河水。

八一个旧日的梦想

是一个旧日的梦想,

眼前的人世太纷杂,

想依附着鹏鸟飞翔

去和宁静的星辰谈话。

千年的梦象个老人

期待着最好的儿孙——

如今有人飞向星辰,

却忘不了人世的纷纭。

他们常常为了学习

怎样运行,怎样降落,

好把星秩序排在人间,

便光一般投身空际。

如今那旧梦却化作

远水荒山的陨石一片。

九给一个战士

你长年在生死的边缘生长,一旦你回到这堕落的城中,听着这市上的愚蠢的歌唱,你会象是一个古代的英雄

在千百年后他忽然回来,从些变质的堕落的子孙

寻不出一些盛年的姿态,他会出乎意料,感到眩昏。

你在战场上,象不朽的英雄

在另一个世界永向苍穹,

归终成为一只断线的纸鸢:

但是这个命运你不要埋怨,你超越了他们,他们已不能维系住你的向上,你的旷远。

十蔡元培

你的姓名常常排列在

许多的名姓里边,并没有

什么两样,但是你却永久

暗自保持住自己的光彩;

我们只在黎明和黄昏

认识了你是长庚,是启明,到夜半你和一般的星星

也没有区分:多少青年人

从你宁静的启示里得到

正当的死生。如今你死了,我们深深感到,你已不能

参加人类的将来的工作——如果这个世界能够复活,

歪扭的事能够重新调整。

十一鲁迅

在许多年前的一个黄昏

你为几个青年感到一觉;

你不知经验过多少幻灭,

但是那一觉却永不消沉。

我永远怀着感谢的深情

望着你,为了我们的时代:它被些愚蠢的人们毁坏,

可是它的维护人却一生

被摒弃在这个世界以外——你有几回望出一线光明,

转过头来又有乌云遮盖。

你走完了你艰苦的行程,

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

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十二杜甫

你在荒村里忍受饥肠,

你常常想到死填沟壑,

你却不断地唱着哀歌

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

战场上健儿的死伤,

天边有明星的陨落,

万匹马随着浮云消没…

你一生是他们的祭享。

你的贫穷在闪铄发光

象一件圣者的烂衣裳,

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

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

一切冠盖在它的光前

只照出来可怜的形象。

十三歌德

你生长在平凡的市民的家庭,

你为过许多平凡的事物感叹,

你却写出许多不平凡的诗篇;

你八十年的岁月是那样平静,

好象宇宙在那儿寂寞地运行,

但是不曾有一分一秒的停息,

随时随处都演化出新的生机,

不管风风雨雨或是日朗天晴。

从沉重的病中换来新的健康,

从绝望的爱里换来新的营养,

你知到飞蛾为什么投向火焰,

蛇为什么脱去旧皮才能生长;

万物都在享用你的那句名言,

它道破一切生的意义:“死和变。”十四画家梵[言可]

你的热情到处燃起火,

你燃着了向日的黄花,

燃着了浓郁的扁柏,

燃着了行人在烈日下——

他们都是那样热烘烘

向着高处呼吁的火焰;

但是背阴处几点花红,

监狱里的一个小院,

几个贫穷的人低着头

在贫穷的房里剥土豆,

却象是永不消溶的冰块。

这中间你画了吊桥,

画了轻盈的船:你可要

把那些不幸者迎接过来?

十五看这一队队的驮马

看这一队队的驮马

驮来了远方的货物,

水也会冲来一些泥沙

从些不知名的远处,

风从千万里外也会

掠来些他乡的叹息:

我们走过无数的山水,

随时占有,随时又放弃,

仿佛鸟飞翔在空中,

它随时都管领太空,

随时都感到一无所有。

什么是我们的实在?

我们从远方把什么带来?

从面前又把什么带走?

十六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

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

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

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

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

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

是某某山坡的一棵松树,

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浓雾;

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

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

十七原野的小路

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

一条条充满生命的小路,

是多少无名行人的步履

踏出来这些活泼的道路。

在我们心灵的原野里

也有几条宛转的小路,

但曾经在路上走过的

行人多半已不知去处:

寂寞的儿童、白发的夫妇,

还有些年纪青青的男女,

还有死去的朋友,他们都

给我们踏出来这些道路;

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

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

十八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在一间生疏的房里,它白昼时

是什么模样,我们都无从认识,更不必说它的过去未来。原野——

一望无边地在我们窗外展开,

我们只依稀地记得在黄昏时

来的道路,便算是对它的认识,明天走后,我们也不再回来。

闭上眼吧!让那些亲密的夜

和生疏的地方织在我们心里:我们的生命象那窗外的原野,

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

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

十九别离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

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身边感到冷,眼前忽然辽阔,象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啊,一次别离,一次降生,

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

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耕耘,

为了再见,好象初次相逢,

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

象初晤面时忽然感到前生。

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

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

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二十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语声

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语声

在我们梦里是这般真切,

不管是亲密的还是陌生:

是我自己的生命的分裂,

可是融合了许多的生命,

在融合后开了花,结了果?

谁能把自己的生命把定

对着这茫茫如水的夜色,

谁能让他的语声和面容

只在些亲密的梦里萦回?

我们不知已经有多少回

被映在一个辽远的天空,

给船夫或沙漠里的行人

添了些新鲜的梦的养分。

二十一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我们在灯光下这样孤单,

我们在这小小的茅屋里

就是和我们用具的中间

也有了千里万里的距离:

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

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

它们都象风雨中的飞鸟

各自东西。我们紧紧抱住,

好象自身也都不能自主。

狂风把一切都吹入高空,

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

只剩下这点微弱的灯红

在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

二十二深夜又是深山

深夜又是深山,

听着夜雨沉沉。

十里外的山村、

念里外的市廛,

它们可还存在?

十年前的山川、

念年前的梦幻,

都在雨里沉埋。

四围这样狭窄,

好象回到母胎;

我在深夜祈求

用迫切的声音:

“给我狭窄的心

一个大的宇宙!”

二十三几只初生的小狗

接连落了半月的雨,

你们自从降生以来,

就只知道潮湿阴郁。

一天雨云忽然散开,

太阳光照满了墙壁,

我看见你们的母亲

把你们衔到阳光里,

让你们用你们全身

第一次领受光和暖,

日落了,又衔你们回去。你们不会有记忆,

但是这一次的经验

会融入将来的吠声,

你们在黑夜吠出光明。二十四这里几千年前

这里几千年前

处处好象已经

有我们的生命;

我们未降生前

一个歌声已经

从变幻的天空,

从绿草和青松

唱我们的运命。

我们忧患重重,

这里怎么竟会

听到这样歌声?

看那小的飞虫,

在它的飞翔内

时时都是新生。

二十五案头摆设着用具

案头摆设着用具,

架上陈列着书籍,

终日在些静物里

我们不住地思虑。

言语里没有歌声,

举动里没有舞蹈,

空空问窗外飞鸟

为什么振翼凌空。

只有睡着的身体,

夜静时起了韵律:

空气在身内游戏,

海盐在血里游戏——

睡梦里好象听得到

天和海向我们呼叫。

二十六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

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

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

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

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

象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

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二十七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

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

取水人取来椭圆的一瓶,

这点水就得到一个定形;

看,在秋风里飘扬的风旗,

它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让远方的光、远方的黑夜和些远方的草木的荣谢,还有个奔向远方的心意,

都保留一些在这面旗上。我们空空听过一夜风声,空看了一天的草黄叶红,

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但愿这些诗象一面风旗

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

冯至 十四行诗资料

冯至十四行诗

十四行集(二十七首)一我们准备着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 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 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二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象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在自然里,象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象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三有加利树 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 筑起一座严肃的殿堂, 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 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

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凋零里只看着你成长;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四鼠曲草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五威尼斯 我永远不会忘记 西方的那座水城, 它是个人世的象征, 千百个寂寞的集体。 一个寂寞是一座岛, 一座座都结成朋友。 当你向我拉一拉手, 便象一座水上的桥; 当你向我笑一笑, 便象是对面岛上 忽然开了一扇楼窗。 只担心夜深静悄, 楼上的窗儿关闭,

诗人冯至简介及作品

诗人冯至简介及作品 冯至(1905—1993),诗人,翻译家。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大预科,1923年转本科德文系,曾参加浅草社。1925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创作了大量诗文。1927年毕业后曾在哈尔滨第一中学及北京孔德学校任教,曾与冯文炳合编文学刊物《骆驼草》,1930年赴德留学,1939年任西南联大教授。抗战后任教于北大西语系。1964年9月任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曾任作协副主席。著作有诗集《昨日之歌》与《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及学术论著等。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冯至全集》12卷。 第一卷 昨日之歌 卷上 绿衣人 问 满天星光 一颗明珠 不以容忍了 夜深了 幕雨 楼上 新的故乡 歌女

狂风中 残余的酒 怀 追忆 初夏杂句 别友 窗外 瞽者的暗示宴席上 残年 你—— 秋千架上 春的歌 琴声 在海水浴场沙中 海滨 墓旁 雨夜 孤云 我是一条小河

如果你 怀友人Y.H. 遥遥 …… 北游及其他 十四行集 集外 第二卷诗歌 《西郊集》、《十年诗抄》、《冯至诗文选集》(诗歌部分)、《冯至诗选》、《冯至 选集》(诗歌部分)、《立斜阳集》(诗歌部分)、《文坛边缘随笔》(诗歌部分)、 部分集外 诗歌 第三卷散文、小说、故事、报告文学《山水》、《东欧杂记》、集外文章、《伍子胥》、历史 故事与儿童故事、《张明山和反围盘》 第四卷随笔、散文、杂论《冯至选集》第二卷(文章部分)、《立斜阳集》(文章部分) 第五卷随笔、散文、杂论《文坛边缘随笔》(文章部分)、集外文章第六卷学术著作《杜甫传》、《诗与遗产》 第七卷学术著作《自然与精神的类比——诺瓦利斯的文体原则》、《德

简论冯至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简论冯至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陶忠娣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冯至在早期诗集 昨日之歌 、 北游及其他 中创作了大量的爱情诗,如 小艇 、 春的歌 、 我是一条小河 、 在郊原 、 蛇 、 迟迟 、 我只能 、 南方的夜 等等。诗人谱写的爱情诗以其深沉感伤的抒情底蕴、对人生哲理性的沉思和新颖奇巧的意象等鲜明的艺术特色,彰显了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独特的艺术个性。 关键词:冯至爱情诗;感伤;哲理性的沉思;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 2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05)04-0009-02 一 鲁迅在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导言 中,论及冯至及浅草社时说: 他们的季刊每一期都显示着努力: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魂灵,要发现心灵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世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 连后来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也曾发表他幽婉的名篇 那时觉醒起来的知识青年的心情,是大抵热烈,然而悲凉的,即使寻到一点光明, 经一周三 ,却是分明看见了周围的无涯际的黑暗。摄取来的异域的营养又是 世纪末 的果汁 ,鲁迅先生道出了冯至以及那个时代诗人的心境,那就是孤独、苦闷。 在冯至的爱情诗里也弥漫着浓郁的感伤孤寂的情感基调,如 秋千架上 、 风夜 ,渗透其间的有一种冷清的伤感: 我的姑娘,你看那落日,/它又在暮蔼里销沉 /只剩下红云几抹,/冷清清,四顾无人 ; 我今宵静息在秋星下,/如船板漂聚到海湾 /它们再也挡不起那海上的汹涛/我也怕那风中的星焰,/一闪,两闪,三闪 ,从这些诗行中,可以读出一个情满心胸的少年温柔而感伤的情怀。 心湖的/芦苇深处/一个采菱的/小艇停泊;//它的主人/一去无音信 风风雨雨,/小小的船篷将折 ,诗人把心爱的人比做一去无音信的采菱人,以 小小的船篷将折 来喻孤独寂寞的心,氤氲着感伤凄清的情绪; 迟迟 中,夕阳西下,暮色四阖,诗人三番几次地叩问姑娘,姑娘却只是 迟迟地,不肯开口 ,使他不知在 歧路上 是 分开呢 还是 一同走去 ,诗仅三节,每节结句的 我问你 /你却总是迟迟地,不肯开口 的复沓,表现出诗人失望无助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在 暮春的花园 里,诗人 攀着残了的花枝 向心上的姑娘诉说他度过的 寂寞的春天 ,走在姑娘的身边,诗人仿佛感到母亲陪伴在身旁,心灵上阴郁已久的烟云已然飘散,表达了诗人获得爱情后的欣慰、惆怅和不无感伤的复杂情绪。 这些诗作是诗人经过苦闷的心灵冲击而结出的苦涩的果实。 [1] 诗人真挚浓烈的爱始终只在心中、感觉中、想象中猛烈地燃烧着,从未有过真正的爆发,这火一样的热情总在嘴唇边化为沉默,所以诗人常尝到的,是没有爱的寂寞和无法获得爱情的苦恼。诗中的感伤情绪虽然很浓烈,但诗人没有任其直流而下、肆意蔓延,而是波澜起伏、委婉含蓄且有节制, 诗人欲超脱世俗的荣华和浮浅的感情倾泻,与同时代同类诗比较,有着独创性,它不似郭沫若的爱情诗歌坦率、热情似火;不似湖畔诗人天真烂漫;不似刘梦苇杜鹃般啼血;也不似李金发的流于颓废伤感 ,[2]所以,他的倾诉不是多愁善感的痛苦,也不是春风秋月般的无病呻吟,而是感受孤独苦闷后的情绪承担,是思想的而非幻想的,是深沉的而非激情的。他用深沉含蓄的笔墨织成了一幅幅爱的美锦,呈露了一个诚实正直、痛恨邪恶、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爱情的知识分子的魂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冯至爱情诗中的感伤苦闷不单纯是爱情的苦恼和寂寞,也应包含诗人对时代所感到的苦闷,对现实所感到的无可奈何。 二 冯至是位沉思型的诗人,他的爱情诗有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爱情与哲理的结合,将爱情的种种思绪注入一种富于哲理性的思考。在哲理性的思考中,诗人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意识得到升华,诗歌的情感也更加含蓄深沉、意味深长。 被誉为经典的爱情诗 我是一条小河 ,先以三节诗写出 我 与 你 欢快的调子和和谐 9 第二十卷第四期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 l 20 N o 4 2005年8月 J OURNAL OF CHUX I ONG NORMAL UN I V ERSI TY Aug 2005 *收稿日期:2005-02-28 作者简介:陶忠娣(1982 ),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代诗歌。

冯至的十四行诗赏析

冯至de十四行诗赏析 内容摘要:冯至的《十四行集》并不是哲理诗,而是诗人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深刻体认。冯至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比较深,这使他能够比较深入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悲剧意义。具体来说,冯至体验到的生命存在悲剧性包括:生命的渺小和短暂、生命的孤独和无助、生命的无法把定和虚无、生命的必死性。但是,冯至对生命存在悲剧性的体认并没有使自己走入悲观主义的泥淖。 关键词:生命;存在;悲剧 有的论者在论及冯至的《十四行集》时,认为冯至此时已经成了一个人情练达的哲理诗人,笔者对此不以为然。冯至并不是哲理诗人,他的诗都是关于生命的体验。其实冯至先生本人就否认他是哲理诗人,他说:“其实我是最不哲学的人,我的思想不大逻辑。”他还说:“沉思不等于哲学,说是沉思还比较接近,说是哲理,我总觉得我还够不上。”[1] 也有不少学者探讨了存在主义哲学在他的诗歌中的反映。诚然,存在主义给冯至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1,在思想方面,这使他摆脱了浪漫主义的伤感、忧郁,克服了对人生的逃避与抗争,而是从容、深邃地理解人生和宇宙的变化,理解人在现实面前应该做出自己的选择。2,在文学方面,存在主义帮冯至完成了由浪漫主义抒情诗人向现代主义作家的转变,他作品中的现代性,以及深沉、凝重、沉思的风格,得益于存在主义的影响。3,在性格方面,存在主义使他养成了不事喧哗、静默守持、认真执著的秉性[2]。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存在主义对冯至影响的另一方面,因此很少有人探讨过冯至《十四行集》的悲剧意识。其实,存在主义更深切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悲剧。存在主义哲学恰是一种与人的忧虑感相结合的形而上学经验论,注重探讨忧虑、不安、恐惧、死亡等情绪[3]。存在主义是用一颗热切而悲悯的心来关注这个世界、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一般意义上的存在主义,认为整个世界从根本上是荒诞的,不可理解的,因而,悲观主义色彩较重。 笔者通过对《十四行集》的反复解读,感受到其中潜藏的悲剧意识。不过要体味这些诗歌中的悲剧色彩,必须“从相反的方向看”。何谓“从相反的方向看”?因为冯至这时尽力想摆脱他早年诗歌的悲剧意识[4],转向对自我生命的承担。但透过他的诗歌的表面,我们仍然能够解读出其中潜藏的悲剧意识。也就是说,冯至此时对生命的观照充满着悲剧意识。所谓生命的悲剧意识,就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来源于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生存与毁灭的矛

美文佳句鉴赏

美文佳句鉴赏 1.人之所以伤心,是因为看得不够远。 ——林语堂 2.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冰雪覆盖,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 ——阎肃 3.与岁月对望,所有人都老了,再没人死于心碎。——高晓松《如丧》 4.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巴尔扎克 5.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木心 6.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伏尔泰《格言》

7.时间赐我青春与死亡,尽管我戴着镣铐依然像大海一样歌唱。 ——狄兰托马斯《羊齿山》 8.生活安逸时会做出绝望的诗,生活窘迫时会不断写出生的喜悦。 ——太宰治《叶》 9.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业余的,爱着。 ——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 10.一个能够升起月亮的身体,必然驮住了无数次日落。——《荒漠》余秀华 图源微博钱忆_冉梦生 11.凡事需多听但少言;聆听他人之意见,但保留自己之判断。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12.善的追随你,恶的倾慕你。 光明的渴望你,黑暗的也希冀你。

你是超越一切的存在,是神为万物镀上的色彩。——《浪漫传说》 13.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余华 14.要是你老是认为自己配不上一个更好的人, 那么,你也永远无法成为一个更好甚至最好的自己。—— 张小娴 15.这个世纪疯狂,没人性,腐败。 您却一直清醒,温柔,一尘不染。 —— 萨冈 16.楼道角落里阳光每天盛开 你很久前也在 很久前的花肥肥地开在窗外 你很久前也毛茸茸地在窗里开 它们为什么能长盛不衰 我们为什么屡战屡败 ——冯唐《记梦》

冯至十四行集

十四行集冯至 一我们准备着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 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 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二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象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 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 在自然里,象蜕化的蝉蛾 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象一段歌曲, 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 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三有加利树 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 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 筑起一座严肃的殿堂, 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 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 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 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 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 凋零里只看着你成长; 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 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 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 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四鼠曲草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 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 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 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 过一个渺小的生活, 不辜负高贵和洁白, 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 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五威尼斯 我永远不会忘记 西方的那座水城, 它是个人世的象征, 千百个寂寞的集体。 一个寂寞是一座岛, 一座座都结成朋友。 当你向我拉一拉手, 便象一座水上的桥; 当你向我笑一笑, 便象是对面岛上 忽然开了一扇楼窗。 只担心夜深静悄, 楼上的窗儿关闭, 桥上也断了人迹。 六原野的哭声 我时常看见在原野里 一个村童,或一个农妇 向着无语的晴空啼哭, 是为了一个惩罚,可是 为了一个玩具的毁弃? 是为了丈夫的死亡, 可是为了儿子的病创? 啼哭的那样没有停息, 象整个的生命都嵌在 一个框子里,在框子外 没有人生,也没有世界。 我觉得他们好象从古来 就一任眼泪不住地流 为了一个绝望的宇宙。 七我们来到郊外 和暖的阳光内 我们来到郊外, 象不同的河水 融成一片大海。 有同样的警醒 在我们的心头, 是同样的运命 在我们的肩头。 要爱惜这个警醒, 要爱惜这个运命, 不要到危险过去, 那些分歧的街衢 又把我们吸回, 海水分成河水。 八一个旧日的梦想 是一个旧日的梦想, 眼前的人世太纷杂, 想依附着鹏鸟飞翔 去和宁静的星辰谈话。 千年的梦象个老人 期待着最好的儿孙—— 如今有人飞向星辰, 却忘不了人世的纷纭。

论冯至的诗情-2019年精选文档

论冯至的诗情 前人对二十世纪杰出诗人冯至的研究硕果累累,如季羡林的《秋风怀故人:冯至百年诞辰纪念集》等,对冯至诗歌的意象、主旨、内涵进行了深刻细致的阐述,挖出了每一首诗的灵魂。本文通过对冯至三个阶段不同创作风格的分析,刻画了一条冯至的精神旅程史,具体阐述了他在不同年龄段的心路历程。同时在异中求同,通过对比,显露出了不变的精神内核。“诗即人生,人生即诗”是对冯至最好的诠释。 一、昨日诗骨 冯至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相继写了一大批表达“个人的哀愁”和“狭窄的情感”的诗歌,主要收录在诗集《昨日之歌》和《北游及其他》里。 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爱情诗《蛇》,蛇是一种令人心生恐惧的动物,无论如何也不能与美丽的爱情相媲比。但在诗人笔下却幻化成了忠诚、坚贞的代表,它沉默却炽热,它无言却浓烈。首先,诗人运用隐喻,将寂寞之情和蛇的意象联接,给读者以强烈的新鲜感和冲击感。其次,诗人通过塑造梦境给读者虚虚实实,若即若离的感觉,诗歌发展和梦的发展互相推进,代表美好和可能性的梦境更凸显出爱情的美妙,诗人所表达的对爱情的向往也是对美好希望的向往。如果说,《蛇》具有悠远深沉的浪漫气质,那么,《绿衣人》则代表残酷悲伤的现实情怀。诗人擅于观察生

活,捕捉平凡人的不平凡,一个普通的邮夫背后却折射出这个满目疮痍的时代。一是动荡的社会使人们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生死未卜。“这家人可怕的时候到了!”映照出绿邮夫不再是传递情感和平安的象征,而是人们想躲闪和规避的噩耗和死亡的象征。二是人们冷漠麻木的人性缺陷。绿邮夫“他的面貌很平常”“不带着一点悲伤”表现出社会动乱使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的人数之多,绿邮夫早已习惯这家家户户该接受的噩耗。而他和众多不注意他来往的人们一样,被冷漠蒙蔽了心灵,只知在乱世中苟且求生,不再理会人情冷暖和人道情怀。诗歌流露出了一种悲哀和无奈,引人深思。 总之,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冯至生活在新旧交替的动荡里,既接受了进步的新思想,又怀有对未来的迷茫和苦闷。他这时期的抒情诗构思奇特,含蓄隽永,别有一番风骨,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坛的地位。 二、十四行诗理 冯至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诗歌创作一改往日的抒情风格,转向以哲理阐述为主。如果说他早期被鲁迅评价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那么这一时期的诗歌当属朱自清先生的评价最为贴切,即“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 《我们准备着》是《十四行集》中的第一首诗,描述的是生命中意想不到的奇迹,有彗星出现,有狂风乍起,但这些奇迹的意义呢?作者随即陷入了沉思,静静地屹然不动地回顾着生命里

冯至的诗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县)人。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著有诗集《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2)等。并有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传记《杜甫传》(1952),译作集《海涅诗选》(1956),诗集《西郊集》(1958),诗集《十年诗抄》(1959),论文集《诗与遗产》(1963),译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等。 -------------------------------------------------------------------------------- 〖十四行集(节选)〗 1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4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 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但你躲进着一切名称,

过一个渺小的生活, 不辜负高贵和洁白, 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9 你长年在生死的中间生长,一旦你回到这堕落的城中,听着这市上的愚蠢的歌唱,你会象是一个古代的英雄在千百年后他忽然回来,

冯至:十四行诗

冯至:十四行诗 nauges 十四行集(二十七首)一我们准备着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 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二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 象秋日的树木,一棵棵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 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 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 在自然里,象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象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 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三有加利树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 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 筑起一座严肃的殿堂, 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 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 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 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 凋零里只看着你成长; 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 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 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四鼠曲草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 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 过一个渺小的生活, 不辜负高贵和洁白, 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 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五威尼斯我永远不会忘记西方的那座水城, 它是个人世的象征, 千百个寂寞的集体。一个寂寞是一座岛, 一座座都结成朋友。 当你向我拉一拉手, 便象一座水上的桥;当你向我笑一笑, 便象是对面岛上 忽然开了一扇楼窗。只担心夜深静悄, 楼上的窗儿关闭, 桥上也断了人迹。六原野的哭声我时常看见在原野里一个村童,或一个农妇 向着无语的晴空啼哭, 是为了一个惩罚,可是为了一个玩具的毁弃? 是为了丈夫的死亡, 可是为了儿子的病创? 啼哭的那样没有停息,象整个的生命都嵌在 一个框子里,在框子外 没有人生,也没有世界。我觉得他们好象从古来 就一任眼泪不住地流 为了一个绝望的宇宙。七我们来到郊外和暖的阳光内

冯至诗歌艺术特色.x

冯至是20世纪著名的诗人,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冯至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诗歌风格《昨日之歌》的浪漫抒情、《北游及其他》的沉郁顿挫以及《十四行集》的哲理沉思。他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哲人诗人的浪漫感性与哲人的睿智理性在其诗中完美地融合,从而使其诗歌具有了不朽的艺术魅力。一、孤独的诗人情怀孤独是冯至诗中反复出现的一个 主题。首先,孤独象征着人类生存的冷漠与隔膜状态。冯至在其第一首诗歌《绿衣人》中就已对生存的孤独给予了关注在这疮痍满目的时代,人人都是冷漠孤独的,都可能遭遇不幸。诗人描绘了每个个体都可能面临的被社会隔绝、被人群漠视的悲哀,从而由一种个体的小孤独达至人类普遍的大孤独。《晚报》则更明确地表达了这种大孤独我们是同样的悲哀,我们在同样荒凉的轨道。[1]这种由己及人,由个人而及人类的思想极具哲理意味。诗人还营造了大量孤独无依、漂泊无根的象征性意象,如风雨飘摇的小船、灰色城里的孤云、走向暗森森巷中的盲者等。这些意象是那个独特时代的产物,既体现了诗人孤独的内心,又传达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境遇。其次,孤独是某种理想主义精神的化身。在著名的《蛇》中,冯至赋予了孤独更为形象的外衣,他大胆而奇特的呼喊道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如蛇的寂寞,带着冷血动物特有的冰冷、光滑,寂静无声地来到诗人的梦中,渗入诗人的灵魂。而这种深邃、凄冷的孤独感恰恰来自对爱的渴求它是我忠实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

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正是爱的火热使诗人倍感孤独的冰冷。一冷一热的对比之下,诗人的寂寞就别具意味了。表面上是在描绘对爱情的渴求,实际上是对现实压抑下的理想的热望,这是虚幻梦境中开出的一朵爱之花,梦境的飘渺苍白、花的鲜艳娇丽,赋予这孤独以深刻的内涵———理想主义者的执着不 屈!在孤独的外衣下,深藏着火热的理想主义激情。诗人还饱含热泪地写下他是我旧日的梦痕,又是我灯下的深愁浅闷;当你把花儿向他抛散时,便代替了我日夜乞求的泪落如雨──《如果你……》在 黄昏深巷中形影相吊的孤独者,是诗人的旧梦,是诗人忧愁情绪的具象,更是诗人自己。他宛如鲁迅笔下荷戟独彷徨的斗士,斯人独憔悴地走上一条没有鲜花和掌声的路,但却走得果敢坚毅。诗人的眼泪则是对他的最高褒奖。最后,孤独是冯至对生命本身的深切感悟。他将孤独看作诗人最根本的生命体验和创作源泉没有 一个诗人的生活不是孤独的,没有一个诗人的面前不是寂寞的……尼采、屈原,是我们人类最孤寂的人中的两个,他们的作品却永久的立在人类的高峰之上,绝非普通一般人所可仰及。[2]170-171这种天才式的孤独是诗人所特有的,是其显著于世的根本特质。在这里,孤独是不同流合污的高昂姿态,是保持人格独立的有力武器。 正如诗人所写的南方有一种珍奇的花朵,经过二十年的寂寞才开一次。———这时我胸中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地开放!《南方的夜》天才的诗篇恰似这珍奇花朵,必得在二十年的寂寞土壤中孕育而生的,非寂寞无以绚烂,非孤独无以璀璨。冯至笔下

冯至《我是一条小河》原文阅读及赏析

冯至《我是一条小河》原文阅读及赏析 我是一条小河冯至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最后,我终于流入无情的大海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你那彩霞般的影儿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1925阅读提示:冯至,原名冯承植,1905年生,河北涿县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诗》等。冯至是沉钟社的诗人,早期诗作以格调幽婉、韵味浓烈著称。写于1925年的《我是一条小河》,便是这样一首抒情诗。它采用以人拟物的手法,把“我”比作柔波荡漾的“小河”,然后以“我”流过森林、流过花丛和流入大海的途程为抒情线索,委婉地表达出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谊,于哀愁中见执著。诗借“小河”“影儿”之间自然的联系写出两心的相印相随,构思十分新颖。注意遣词用字,两个“无心”的副词把“小河”和“影儿”间自然、和谐的感情表现得神味悠然;“荡荡地”、“粼粼的”和后面无情的厉风狂浪构成强烈对比,极富感情色彩。相关资料:1.简析《我是一条小河》一诗比拟手法的运用。《我是一条小河》是冯至的一首格调幽婉、韵味浓烈的抒情诗。它采用以人拟物的手法,把“我”比作柔波荡漾的“小河”,然后以“我”流过森林、流过花丛和流入大海的途程为抒情线索,委婉地表达出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谊,于哀愁中见执著。诗歌借“小河”、“影儿”之间自然的联系写出两心的相印相随,构思十分新颖。而且,作者注意遣词用字,两个“无心”的副词把“小河”和“影儿”间自然、和谐的感情表现得神味悠然;“荡荡地”“粼粼的”和后面无情的厉风狂浪构成强烈对比,极富感情色彩。 2.简析《我是一条小河》的艺术特点。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以格调幽婉、韵味浓烈、构思巧妙、写法新颖见长。诗篇运用以人拟物的手法,把“我”比作“小河”,恋人比作“影儿”,借自然景物的人格化,赋予生命力。诗中还以抒情主人公“我”的感情流动为情节线索,先描写“小河”与“影儿”之间的自然联系,写出两心的相印相随;然后写空间的变易:“我流过一座森林”又“流过一座花丛”,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恋人那“彩霞般的影儿”却永远留在“我”的心中,进一步表露了“我”和恋人的情爱。这里又借小河的流动和映入河水的岸边自然景物的变化,象征了时间和空间的变易,从而反衬出“我”感情的不变。诗的意境完美,诗情幽婉动人,同时还借自然景物“大海”的厉风狂浪,暗示社会的险恶,从而造成“我”与恋人的情爱的悲剧,从意境和情调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前者是如此幽婉、甜美,后者却充满了悲哀和惆怅。此外,诗人在遣词造句上显示了他的艺术功力,诗中用“荡荡地”“粼粼的”“柔波”与后面“风又厉,浪又狂”的“大海”相映照,以及岸上景物在水中幻化为恋人的“衣裳”和“花冠”与最后被“吹折”、“击碎”、“幻散”等词的运用产生了具有浓烈的诗情画意的意境和诗情,体现了诗人的匠心独运。 3.简析冯至《我是一条小河》的思想意蕴。《我是一条小河》是冯至早期抒情诗的优秀篇章,是一个关于爱情的寓言。这首诗深入地表达了青年男性对自己所爱的人的爱情渴望。“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这里诗人隐喻了一种“一见钟情”,这位姑娘使诗人钟情,定是表现出了某些美丽而善良的举动。但是,诗人尽管一方面向自己心爱的姑娘吐露着热烈的恋情,“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与此同时,诗人又从这种热烈而亢奋的情绪走出来,既写出了一种对爱情的渴求,同时又写到了对这种简单方式的爱的忧虑,“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这里虽然也寄寓了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但在更深的意识层面上,却是诗人对爱的理想破灭后虚幻的人生的预言,“吹折了花冠,击破了衣裳”,也许并未真的发生,但诗人显然已经察觉了它存在的可能性。在爱情的热烈追求中隐含着爱的无法成功的酸楚,这是这首诗之所以优美动人的内在核心。诗中“小河”这一形象,它的流动,它最后的流向大海的归宿,实际上在另一方面写出了诗人自己的形象,他的内心就流荡着一种动荡感,他无法限制自己前行的方

浅谈十四行诗的中国化

浅谈十四行诗的中国化 摘要:作为典型西方格律诗的十四行诗,在引入中国以后,许多现代作家和诗人都有所尝试和创作。而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十四行集》以成熟的中国式风格和所达到的成就为中国的十四行诗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于十四行诗的移植一直走的是一条中国化的道路。这些也正是冯至对十四行诗在中国的移植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关键词:冯至;十四行诗;哲学思考;音律审美原则 一、冯至和中国的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作为典型的西方格律诗的形式,有着非常深远的传统。这与中国的传统的格律诗创作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同时又有很大的不同。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格律诗创作开始有了新的探索和尝试。戴望舒、闻一多、朱湘等曾都做出很大的贡献。徐志摩诗作在节奏格律方面,也呈现出西诗的特色。而闻一多则在其《律诗底研究》中,从理论上将汉语诗的节奏与英语诗的节奏作了清楚的比较。闻一多指出,将中国诗的平仄与英语诗的音步相混淆是错误的。“合逗而成句,犹合‘尺’(meter)而成行(1in e) 也,逗中有一字当重读,是谓’拍’”[1]。闻一多在考虑诗的节奏模式时,充分借鉴了中外诗学的长处。 十四行诗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有新的尝试和被移植的。在尝试外国诗体的移植方面,朱自清特别崇拜闻一多所译布朗宁夫人的情诗,认为中国十四行诗到此可算是成立了。而到了20世纪40 年代,中国新诗进入了一个成熟的季节。面对苦闷、压抑的社会氛围,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怒和对民族新生的执著追求,诗歌创作的沉思因素逐渐增强了,并出现一些以沉思著称的诗人和诗作。冯至便是这一创作倾向的主要代表。这位被鲁迅称之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在度过长长的沉默期后,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与转化。他的诗歌创作从早期的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彻底转变。这一转变是与其20世纪30年代的公费旅德的经历分不开的。在留学期间,他喜读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作品,欣赏荷兰画家梵高的绘画,听雅斯塔斯教授讲课,受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特别是德国诗人和哲学家里尔克对他的影响很大。在他的《十四行集》中依稀有着里尔克的影子。 冯至的《十四行集》(1942年桂林明日社初版),在充满生死考验的时代背景下深沉地思考着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前途。《我们准备着深深的领受》、《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和《有多少面容,多少语声》等诗作,在自我承担和生命的互动中找到了肯定的答案,极富生命力,有着哲学的深度和宽广的人文情怀。《我们来到郊外》、《几只出生的小狗》等篇则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机惊醒和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念。

怀念一位国文老师

怀念一位国文老师 多少年了,我一直难忘我的文学启蒙老师。那是我在通师附中读初中二年级时的1948年,开学之后一位风风火火的新老师,走进了我们的国文课堂。他向同学们问好之后,开场白便惊呆了所有的同学。他说中国文学界有“三峰”,接着便在黑板上写下这“三峰”的名字:胡风、雪峰、田秀峰。正当同学们不解其意的时候,他直白地告诉同学:“胡风、冯雪峰的大名,你们一定听说过———我就是尾随其后的田秀峰。”我明白了,他是用“峰”与“风的谐音,幽默地介绍他自己。 在我的学生生涯中,如此公开张扬个性的老师,我还是第一次碰到。但就是这位不拘小节的老师,给予了我文学上的火种,让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从文之路。记得,这位田秀峰老师,在上作文课的时候,从来不出题目,而是让我们自由命题。他的理论依据是:同学们来自不同的生活领域,个性又各自相异,都在一个命题下行文,难以发现人才。全班的同学对这位老师,充满了好奇。有人说他在标新立异,还有的同学则反串了“峰”与“风”的谐音之策,将“吾师”叫成“巫师”———给他起了个巫师的绰号。弦外之音,意在针砭田秀峰老师离开国文教学的常规。 当时,语文的通称为国文。学生们虽然已经不再穿长袍马褂,但思想还处于绝对的封闭状态。我内心则对这位老师十分欣赏,为了摸清他是不是“狗掀门帘子———只凭一张嘴”的巫师,便自动担任起福尔摩斯的任务。当时,我是学校里的住宿生,去他的宿舍十分方便,便在一天下课之后,敲开老师宿舍的屋门,借口是来补交作文课堂上没能完成的一篇作文。就在这天,我在他的书架上有了发现,一本题为《一串念珠》的书皮上,印有田秀峰的名字。对我说来,这个发现引起的震撼,无异于一声雷鸣,因为在我的学生时代里,这是第一次看见有个人著作出版的国文老师。尽管那本书开本很小,书页也不太厚,但还是激起我对这位老师的崇敬。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则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在上作文课的时候,他兴冲冲地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了我那篇补交上去的作文。记得,那篇作文题为《青青的河边》,是记载我们几个同学,星期天去通县西门外一个叫小闸的水塘去玩水的趣事。其中一个家在白洋淀、名叫陈景文的同学,是个水中超人,在游泳比赛中如水中蛟龙,把所有参加游泳比赛的同学,远远地甩在了后边。在文章中,我把他誉之为《水浒传》中”浪里白条张顺“。更有意思的是,田老师在朗读我的作文时,全然没有了老师之尊,一会儿摇头晃脑,一会儿停步凝思;犹如一个大顽童,在与全班的同学嬉戏。此举,顿时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同学们有的笑,有的叫———唯有我的心跳如同擂鼓,因为此时此刻,同学们的目光都抛向了我———从小学到初中,虽然作文课也曾受到过老师的表扬,但没有被老师朗读过。多少年后,我感知从那一刻起,已然决定了我一生从文的归宿,因为我的文学潜能,在这一刻被田老师激活了,并得到了他的认可。 第二件难以忘却的事情,还是源于作文。有一次在自由命题的作文时,我写了一篇题为《桃花盛开的时候》的作文。文中叙述了我童年时,与山村的小伙伴在遍山的桃花丛林中,叠垒石塔的悲怆记忆:一个绰号叫“小马驹子”的童年伙伴,是我们中间的头头,他不仅臂力过人,还曾有过骑在一匹没有马鞍的马,驰骋过家乡的北山,到山后一个村镇去看皮影戏的纪录。可是当我们用石头垒起一个个石塔后,悲剧降临到了他的头上———他脖子上长了一个疔疮,没过三天他就与世长辞了。他走了之后,让这个小小山村失去了宁静。有的乡亲说:他不该在山巅上垒塔,让山神背上驮着它,山神恼火了……有的乡亲说:那石塔正好对着他的家宅,冒犯了地下神灵,阴气便顺着地下中轴线进了他的家……我年纪小,心中没有那么多迷信传说,只是再看那满山桃花时,感到那些艳丽的花瓣如同浸染了血浆……我之所以写出这样一篇作文,全然因为通师附中院内盛开的桃花,勾起了我对童年生活的一段回忆。 田秀峰老师看了我这篇作文后,没有像上次那样在班上进行通读,而是拿着我的作文去找了我的家叔从陆人去了。家叔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曾在当时的天津《大公报》冯至主编的副刊上,发表过模仿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体之诗作,此时家叔在通师任教导主任之职。当天,我叔叔便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并把我写的作文从抽屉里拿了出来,问我说: “这真是你写的吗?” 我答:“叔叔,你该知道咱们村‘小马驹子’这个人呢!” “他真的死了?” “长疔毒死了!” 家叔告诉我:“这篇作文是田老师送来的。他认知你身上蕴藏着有待生发的文学细胞,我看了你的作文之后,也认同他的意见。你以后要多多向田老师请教,他是个有见识的国文老师。” 从此,田秀峰老师的宿舍成了我常去的地方。他一边用拳头敲击着木桌,一边激励我要多读多写多投稿。他说他虽然不是算命的先生,但他能管窥到我的未来,有可能是与文学结缘的人生。我仔细地搜索过他的书架,想看看这位老师有没有其他的著作,找了许久还是只看见他那本《一串念珠》;尽管这位老师难与胡风、雪峰相比,但他那百无禁忌、心口如一的个性,还是在我少年时播下了行文的种子和做人的罗盘。可惜,他只执教了我们一年国文课,就被调往天津去任教了。一年之后,我也来到北京师范学校求学,并于两年之后的1951年在报刊上发表了处女作。所以,我对这位老师给我的文学初步加薪助燃之情,一直牢记于心。

冯至《十四行集》

十四行集(二十七首) 作者:冯至 一 《我们准备着》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 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象秋日的树木,一棵棵 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在自然里,象蜕化的蝉蛾 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象一段歌曲 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 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有加利树》 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筑起一座严肃的殿堂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 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凋零里只看着你成长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 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鼠曲草》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 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威尼斯》 我永远不会忘记西方的那座水城它是个人世的象征千百个寂寞的集体 一个寂寞是一座岛一座座都结成朋友当你向我拉一拉手便象一座水上的桥 当你向我笑一笑便象是对面岛上忽然开了一扇楼窗 只担心夜深静悄楼上的窗儿关闭桥上也断了人迹

冯至_十四行诗

冯至《十四行诗》导读 冯至是一个沉稳的人,他的诗也沉稳。早期的情诗很受新月派的影响,风格轻清。他的最好的作品是二十多首十四行。十四行诗,中国人写了不少,其中大多是新月派诗人写的。在当时,打倒了旧体诗后,新月派提出了新格律体,最方便的是直接拿来西方的格律。最早的十四行好象是闻一多写的。此体写得好的,除了新月派一干诗人外,就是梁宗岱,再就是冯至。冯至后出,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冯至的《十四行集》一出,登时把以前的十四行都比下去了。这二十多首十四行,或咏物,或咏人,几乎没有情诗,显得大气,非同一般。读过他的诗,才觉得新诗并不只是鸳鸯蝴蝶,哥哥妹妹,也可以象旧体诗那样,回味无穷。十四行正体分两种,分别是意体和英体。英体前三段都用交韵,后两段作“尾声”用随韵;意体则前两段用抱韵,后六行分两段,可用二至三个韵,但每两个韵间距离不得超过四行,韵脚安排可随意。一般每行的顿数一致,用汉语写字也最好一样多冯至的十四行对顿数很严,字数上时有增减,但还是十分严谨的。 《十四行集》不仅代表了冯至诗歌创作的新成就,也代表着十四行体在中国的最高水平,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十四行诗成熟的标志。1、诗人关注国家、人民和人类、宇宙的根本问题。2、表现出了对诗情哲理化的追求,能从敏锐的感觉出发,注重从细节着眼捕捉诗意,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微的哲理。3、善于进行艺术的节制,内敛有度,不露“锋芒”。4、利用十四行诗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堪称十四行体中国化的成功实践。 《十四行集》之十六 本诗一开始即言明我们的人生经验,我们所经历过的任何事物,终将成为我们生命中

的一部份,这也是本诗一而再,再而三所强调的意涵,「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正是此描述。 而「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连,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和「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是某某山坡的一种松树,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浓雾」在意义上遥相呼应,也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解释,这在说路、水、风、云之所以有关连有呼应,正是由于那儿有着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充斥着人生经验,已成我们生命中的一部份,而之所以那儿充满那么多回忆,也是由于那些是我们人生经验的发生地,就好比在巷子口被狗咬了一下,从此经过那都会不经意地「停、看、听」方始离去。所以这正说明这些事物是有关连的,因为同样都是我们经验的投射。 而最末「我们隋着风吹、隋着水流,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与「我们并立在高高的山巅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这两部份首尾呼应,而且皆应用了排比、类叠的修辞法,其意义也就是说,既然我们自小到大的人生经验及经历散布在大自然的每处,那么我们整个人的精神不也就等同于这世界的每处,四处皆然。 ※读冯至的《十四行诗集》要抓住"生命的体验"这一环节。在本诗里,诗人选取了一个特定的视角--高高的山巅,站在那里,于一呼一吸之间,体验着风吹水流式的生命感应。试还原诗的情境,想象自己也身处于高高的山巅,细细体验:自我生命怎样融化入大自然,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那流动着的生命(水,风,云,雾……)如何凝定在生命的静态(山,平原,路,树,蹊径……)之中…… ※《十四行集》之二十六.这是另一种生命体验:如何看待我们自以为已经熟知的外部与自我世界?阅读此诗要抓住几个关键词语:诗的一开始就提出"熟路"这样一个意象,然后不断以"隐藏"、"生疏"、"迷途"这样的抽象词语加以颠覆,自然引出第三节的意念提

新文学初期的理论与创作

新文学初期的理论与创作 一、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一)新文学:文学的独立 1.整体性文学观念的提出 2.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形成 (二)文学革命倡导者的理论建设 1.胡适的文学历史进化论:胡适文学进化论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运用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来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指出文学“随时代而变迁”,所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不但高度重视文学形式和语言工具的发展变迁,而且充分强调文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一种记载,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奠定了新文学的写实主义基础。胡适同时还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出发,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思想主张,认为白话文学是文言文学的进化,必定优于文言文学,从而替代文言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催生了新文学。 2.陈独秀的社会文学论 3.李大钊的新文学论 4.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论

倡导者的观念构织并确立了现代的文学理论。中国文学自此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掀开了自己的理论史。 (三)新文学思潮的诞生 1.西方文艺思潮的引进 文学革命打破了中国文学长期闭关自守的状态,新文学建设者纷纷以“拿来主义”的眼光从国外引进各种文艺思潮、文学流派。陈独秀对欧洲现实主义的介绍,胡适对易卜生主义的介绍,茅盾对左拉自然主义的介绍,郭沫若对歌德、惠特曼浪漫主义的介绍,鲁迅对北欧、俄国文学以及尼采、厨川白村的介绍,周作人、郁达夫对日本文学的介绍…… 外国文艺思潮通过民族化的选择和扬弃,植生在中国的土地上,从而推动了中国新文学思潮的形成。 2.新文学思潮的形成 A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文学研究会等 B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创造社、新月诗派等 C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象征诗派等 D 无产阶级文学思潮:初期革命文学倡导 二、新文学各类创作的兴起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