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反犹太揭密

希特勒反犹太揭密
希特勒反犹太揭密

希特勒反犹太揭密

很多版本的故事都说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开始仇恨犹太人。而事实上1919年(希特勒时年30岁)之前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实这一说法。唯一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就是希特勒的那本印了上百万册的自传——《我的奋斗》。他在自传中说自己是狂热的反犹主义者。1923年11月9日的啤酒馆暴动失败后希特勒被投入兰茨伯格监狱,并在狱中写下了《我的奋斗》一书。正是这个囚犯身份让希特勒成为了民众心目中的英雄。而他自然不会错过这一美化自己行为的好机会,虽然那次暴动策划的水平令人实在不敢恭维。暴动失败了,希特勒锒铛入狱。此时的他十分不安,担心就此失去政党的领导权。他的党派虽然四分五裂,但是在1924年5月的帝国国会选举中还是和一些小党派一起取得了6**6%的席位。为了巩固自己的领导权,希特勒认为有必要出一本书来指导革命。而出书的另一个目的则如1925年7月第1卷出版时的副标题所示:清算。

于是就有了这本真实度极其不高、语言又艰涩的“巨著”,充斥着反犹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惯用语,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的经历。不过这些内容都是为渲染希特勒世界观之大成服务的。有关他自己经历的记录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在读者面前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纯粹的国家社会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单是他的出生地布鲁瑙就已经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了。他写道,“那个地方位于两个德意志国家的边界。德意志的统一是我们这些青年人终生为之不懈奋斗的使命。”希特勒在林茨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那时的他就已经醉心于大德意志国家的理念。而在1909年至1913年居住在维也纳的那段时间,他“从一个弱小的世界公民转变成狂热的反犹主义者”。

奥匈帝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在首都维也纳希特勒形成了这样一种价值观,那就是犹太人是“芽孢杆菌”,“披着腐烂的皮囊”,是“精神瘟疫”,“比从前的黑死病还恐怖”。④因为无论是卖淫还是社会民主主义或者是马克思主义背后都有“犹太人”的影子。关于社会民主主义,在《我的奋斗》中希特勒写道:“我能记住几乎所有那些领导者的姓名。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犹太人。奥斯特里茨、大卫、爱伦波根,这些名字我永远都不会忘记。”⑤他还说,他已看穿了“那些关于政党目标和意义的错误思想的面纱”。“拨开迷雾就会发现社会民主的字里行间露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微笑的鬼脸”。马克思主义“否认人的价值,挑战民族和种族的意义,并由此剥离了人类存在的基础”。简而言之,希特勒在“维也纳经历痛苦的学徒生涯”时已经看到并总结了“犹太人问题的严重”。他认为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关乎人类的生死存亡。

希特勒将自己刻画成一个早期的反犹主义者。而所有希特勒传记的作者均几乎不加分析地接受了这种说法,不管是布洛克、费斯特还是克肖。费斯特认为,希特勒的反犹倾向早在居住于林茨的青年时期就已经形成。而在维也纳,希特勒作为边缘人则完完全全成为了反犹主义者:一个失败的艺术学生,在难民营里也屡屡受挫,对国家和社会不满。反犹主义实质上就是“希特勒流浪汉式的仇恨无的放矢的一种形式”,“他在犹太人身上终于找到了发泄对象”。约阿希姆·C·费斯特:《希特勒传》,64页。费斯特在他书中写道,希特勒加入了“反犹者联盟”,尽管后来的研究发现奥地利当时并不存在这个组织。

这种观点似乎离事实更近一些。因为林茨是大德意志思想的据点,而维也纳在20世纪初是欧洲反犹主义的中心。在那里,不同的反犹主义并存。传统的反犹主义源于基督教,因

为他们将犹太人看做“谋害上帝之人”;自由主义的反犹主义谴责犹太人的不宽容和与世隔绝;左翼反犹主义视犹太人为资本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代表;保守派人士则对犹太人的颠覆精神感到不安。从19世纪末就出现的反犹主义和以上这些看法或者偏见都不无联系,并且将所有问题都上升到种族的层面,以至于所有试图融合犹太人的努力都是徒劳。

在1910年的维也纳——多民族的奥匈帝国的首都,有大约17.5万名犹太人居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来自东欧。而1857年时,维也纳只有6000多名犹太人。大德意志思想的领袖人物乔治·李特·冯·匈奈雷号召“滚蛋,犹太人!滚蛋,罗马教廷!”他发誓要建立大德意志民族国家。这里还有文才出众的基督教社会党成员、市长卡尔·吕格尔反对犹太人对社会产生影响。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维也纳,英国种族理论家张伯伦还出版了一部伪科学的“巨著”《19世纪之基础》。除此之外还有顾伊多·冯·李斯特和他的老师、《奥斯塔拉》杂志出版人约克·兰茨·冯·里本菲尔斯发表的关于神秘种族主义的文字,认为人类学研究支持捍卫欧洲领袖种族纯净的思想。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对这些观念深信不疑,符合早期希特勒传记作者认定希特勒早期即反犹的说法。

但是奥地利历史学家布里吉特·哈曼在《希特勒的维也纳》一书中以及在她之前的美国希特勒研究者约翰·托兰都对希特勒在维也纳的那段岁月有与此相左的解读。他们对希特勒进行系统研究的结果显示:一事无成离开家乡的希特勒在维也纳虽然开始思考犹太人问题,但是他将犹太人看做一个独特的民族,其观点在根本上异于反犹主义者。他更多的是惊讶于犹太人在文化领域的成就,肯定犹太人的慈善机构。在他境遇一落千丈的时候,甚至于跟流浪人之能够证明希特勒在维也纳时期已经成为反犹主义者的唯一证据就是他青年时代的朋友奥古斯特·库比泽克所著的《希特勒,我青少年时的朋友》一书。该书说明哈曼是在杜撰。书稿在战时就已经写好,相关的章节是库比泽克之后增补进去的。1945年,他因为和希特勒的私交被美国人逮捕,在格拉森巴赫收容所关了16个月。书稿就一直在家里搁着,直到他被释放后又失了业,才将书稿彻底整理完成,但是缺少了库比泽克承认自己是反犹主义者的章节。哈曼认为库比泽克在书中将《我的奋斗》中所号称的反犹主义强加给了他青年时代的朋友希特勒。哈曼的结论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说他的朋友希特勒在青年时期就是反犹主义分子,而他则是被希特勒带入了歧途。”

基于很多的证据,哈曼打破了许多陈词滥调。“比如说希特勒的反犹主义情结是因为一个犹太教授。还有更加轰动的说法,认为希特勒反犹是因为在维也纳利奥波德城被一个犹太妓女传染上了梅毒。而事实上1908年反犹主义者曾高举大旗反对维也纳歌剧院院长古斯塔夫·马勒,而希特勒却始终十分尊敬他并且推崇他为瓦格纳的阐释者。”哈曼还写道,“在朋友库比泽克的陪伴下,19岁的希特勒在雅霍达家里享受音乐之夜、家庭生活和犹太知识家庭的文化。他很喜欢这一切,从未表现出任何一丝反感。”早在歌剧院的底层站立区,希特勒就认识到了犹太人的文化之美。因为他自己也喜欢文化,所以可能对犹太人也有着景仰之情。除此之外希特勒有足够的理由对犹太善人们心怀感激。“他1909年流离失所时曾受到许多犹太社会福利机构的恩惠,从公共暖屋到免费施粥,从麦德林流浪人避难所到布里吉特瑙的流浪人之家。”哈曼如是说。

希特勒这个时期的朋友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他的既有看法。比如反犹分子莱因霍尔德·哈尼氏,当他后来听说希特勒是极端反犹的政治家时瞠目结舌。因为哈尼氏和希特勒在流浪人

之家时曾发生龃龉,而理由即是希特勒喜欢犹太朋友们。希特勒最好的朋友是虔诚的犹太教徒约瑟夫·诺曼,一个来自下奥地利的铜器清洁工。他为希特勒提供了衣物,并给他钱花。哈尼氏说:“诺曼是个好心人。他很喜欢希特勒,而希特勒也很敬重他。”③希特勒应该跟哈尼氏讨论过反犹主义的问题,并且为诗人海因里希·海涅辩护。希特勒十分赞赏门德尔松和欧芬巴赫等犹太作曲家的艺术贡献。哈尼氏提到一个名叫西蒙·罗宾逊的犹太独眼钳工,来自加里西亚,隔三差五地给希特勒一些小额资助。他还提到一个卖明信片的名叫西格弗里德·勒夫纳的犹太人,来自麦仁,也与希特勒相熟。除此之外还有销售希特勒水彩画和素描的犹太商人阿尔滕伯格、兰茨伯格和摩根史泰恩。而后者还将希特勒引荐给犹太律师约瑟夫·范戈尔德博士。范戈尔德之后也开始资助希特勒。哈尼氏提到的这些希特勒的犹太朋友经哈曼查和哈尼氏的论断相关联的还有别的一些说法,比如一位匿名生活在流浪人之家来自布吕恩的男子说:“希特勒和犹太人相处得十分愉快。他曾说犹太民族十分智慧,也比德国人团结。另一个流浪汉卡尔·霍尼氏也如是说。鲁道夫·霍斯勒是希特勒在流浪人之家的最后一个同志。一战过去许久之后,他的女儿曾向他问起他老朋友希特勒的反犹主义,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说,在维也纳的时候自己可一点儿都没有觉得希特勒仇恨犹太人。哈曼对关于希特勒在流浪人之家里的犹太朋友和非犹太朋友的说法作了一个总结,结论是:他们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相信“当年那个和犹太人相交甚好的希特勒在成为政客后会变成德国反犹的首领”。

早期的希特勒曾是犹太人的朋友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希特勒作为一个艺术家,自然会理解传统艺术观中的世界主义,即审美开放性。然而认为希特勒是维也纳仇犹分子的陈腐观念始终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希特勒在自传中这么说自己,布洛克、费斯特和其他一些学者也不加批评地接受了这一说法。而偏偏是哈曼和她的《希特勒的维也纳》不得不一再被当做他们说希特勒早期即是反犹主义者的证据。英国历史学家克肖反用了哈曼的观点。因为她的书出版在克肖完成研究的数年之前,因此克肖在书中必须要参考哈曼的研究成果。于是他在书中提到了哈曼总结的一些证据,然而却给出了颠覆性的结论。他认为:“也许希特勒正如他自己所言,在维也纳时期就开始仇恨犹太人。不过那会儿尚且只是个人观点的表达,而非一个思考成熟的‘世界观’。即使他在当时表现出了内心的仇恨,在那样一个被反犹主义深深毒害的社会大环境中也不会被人注意。而只要他还需要犹太人为他提供生活所需,就必须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甚至于要说出违心的话。这些话有可能就被理解成了他对犹太文化的赞叹。”

按照克肖的说法(当然他无法为自己凭空的说法拿出任何证据),希特勒仇恨犹太人是因为自己的生活境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母亲的死。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历史学家约翰·托兰就提出过这个观点。他甚至认为希特勒将母亲的死亡归咎于犹太医生艾德瓦德·布洛赫,因而开始仇恨所有犹太人。但是克拉拉·希特勒之死并不能佐证这一观点,因为希特勒一生都很尊重这位医生。从18岁开始他就和这位医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1938年他作为“元首和帝国总理”搬到林茨时还赞赏地提到这位高尚的犹太人,并且日后帮助他移民去了美国。布洛赫医生在美国曾说,青年时期的希特勒一定还没有成为反犹主义者。他说:“他那会除此之外克肖还列举了造成希特勒仇恨犹太人的其他原因,如“拒绝、孤立和越来越严重的困境”。在20世纪初的维也纳,犹太人在经济、文化和媒体领域成就卓著,而

希特勒却始终只能混迹在社会底层。大部分生活在这个多瑙河畔的大都市里的犹太人都是中产阶级。从东边移民来此的东正教犹太人在维也纳也随处可见,他们十分窘困地生活在内城区或者利奥波德城的犹太人贫民窟,占那里居民总数的2/3。希特勒在维也纳所结识的犹太人也无非是两类人:一类是和他一样的穷光蛋;另一类则是出售他绘画作品或者是为他提供生活所需的小商人。希特勒为什么要仇恨这些犹太人呢?

可是希特勒对犹太人的仇恨如果不是从维也纳开始,那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是在他迁去慕尼黑的1913年5月吗?当然在这个巴伐利亚首府也有许多激进的大德意志民族主义分子。其联合会主席克拉斯在1912年用笔名出版了具有反犹倾向的《如果我是皇帝》一书,引起社会右翼人士的强烈共鸣。与此同时,慕尼黑当然和欧洲其他大都市一样也有基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知识分子“反犹沙龙”。不过由于巴伐利亚的独立意识很强,大德意志的愿景在慕尼黑比起其他地方来没那么受欢迎。慕尼黑人多为天主教徒,宗教信仰的差异也导致他们对犹太人的反感。而越来越多的犹太人从东边迁来慕尼黑也使当地人产生自卫的心理。然而慕尼黑并非维也纳,反犹主义在这里还不算太出格。

费斯特在书中写道,在施瓦宾艺术家云集的小酒馆,希特勒结识了新的朋友,“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邂逅”。那里的人多偏左翼,抵制反犹主义。希特勒自认是艺术家,于是觉得反犹的立场不太符合自己的身份。所以在那段时间内没有人认为希特勒是反犹分子或者经常把犹太问题挂在嘴边。为什么他在极端反犹的维也纳没有萌发出仇恨却偏偏在这里成为反犹分子呢?希特勒在他的自传《我的奋斗》中理所当然地给出了答案。他在书中写道,他在这个和种族主义维也纳相差甚大的城市“考虑的是马克思主义和犹太教的关系。……从1913年到1914年,我第一次在演讲中断言德国将来的问题就是要消灭马克思主义”。

直到1914年的夏天,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态度也没有任何改变。那个时候他主要以画水彩画和铅笔素描为生,只能勉强糊口。不过那时的他已经感染上了极高的民族主义情绪,这一点有图为证。照片拍摄的是希特勒于1914年8月2日在慕尼黑奥登广场上和主战的人群高唱爱国歌曲。在那一刻,没有人关心谁是犹太人。

基督徒、犹太教和无神论者同仇敌忾奔赴战场。而且社会上似乎传递出这样的信号,那就是德国的犹太人已经被大众同化了。比如工业界的瓦尔特·拉特瑙被任命为战备原料部部长;雷德尔·阿尔伯特·巴林成为帝国采购公司的负责人。战争经济中很多要职都由犹太人出任。从前犹太爱国者们因为受歧视而不能被提拔成为军官,而这个问题在那会儿也不复存在了。很多犹太士兵相信,战争中的忠诚将为他们赢得最完全的社会认同。10万名犹太士兵中有12000人在战争中为国捐躯。

当战争在西线开始进入消耗战和恐怖的阵地战时,反犹浪潮再度抬头。战场上流传着犹太人当逃兵的说法,以至于普鲁士战争部长阿道夫·维尔德·冯·霍恩波恩于1916年10月下令统计德国陆军中犹太士兵的人数。历史学家纳鸿·提姆·吉达尔认为这次普查的目的在于说明前线非犹太士兵远多于犹太士兵,而犹太士兵逃跑的情况要远比非犹太士兵严重。不过这次统计什么也没有说明。统计结果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公开,而新任战争部长海尔曼·冯·施泰因在1917年1月对德国犹太人协会说:“犹太士兵和犹太市民在战争中的表现并非是我前任下令统计的动因,两者扯不上什么关系。”“犹太士兵普查”在极力申讨奥斯维辛集中营罪行的今天看来,无疑是德国反犹激进化的里程碑事件,但事实上其和后来的屠

杀犹太人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希特勒1919年成为政治家之后,他的有关犹太士兵在陆军中所发挥作用的论调就与事实相悖了。1920年4月,希特勒在慕尼黑HB啤酒馆发表演说,指责犹太士兵是“胆小鬼”和“逃兵”,反对“前线犹太士兵”这一称谓。在《我的奋斗》中,他说犹太人是“逃兵”,是“失败者”。不管是在他家乡的战场、在贝利泽尔野战医院(1916)、在慕尼黑的疗养院(1917),还是在柏林休假期间,希特勒在所有的场合都极力抹杀犹太士兵在战争中的贡献。这还不够,他在律师界和经济界都散布犹太人的坏话,说他们像蜘蛛般“要慢慢吮吸干人民的每一滴血”。

费斯特认为,希特勒的反犹情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不断滋长。希特勒清除犹太人的计划在1916年就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费斯特在传记中写道:“他对逃兵十分生气……(在家乡的战场上)发现犹太人伪善、自私、发战争财。他认识到在维也纳听到的那些都是真的,这些恶劣行为的背后都有犹太人的影子。”于是他为自己的苦闷找到了发泄的地方,那就是那些让他看到世界丑恶的人:应该被捉12000个到15000个送进毒气室的犹太人以及一些记者和政客。

这些文字其实都是虚构的文学作品,而非事实。因为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希特勒在一战时期就开始仇恨犹太人。他和慕尼黑的房东珀璞夫妇以及另外一个名叫恩斯特·赫普的见习法律工作者有着为数不多的信件和明信片往来。他写到前线的情况,认为自己马上就要到英国去了。对于前线部队的挺进,希特勒有些没有概念。他写道:“我希望我们能够去英格兰。部队驻扎弗朗德恩时希特勒写信叙述了他的经历,从战斗突击、排山倒海的炮弹到残酷的失利以及活着归来的愿望,信中反映的都是普通士兵阿道夫·希特勒的思虑。

唯一一次政治表达出现在一封长达九页的信的结尾,那是1915年2月5日的一封信,希特勒写道:“我经常思念慕尼黑。我们都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赶紧彻底结束这一切,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我们中间幸运的人能够重回我们纯洁的家乡。为此我们几十万人每日都承受着痛苦和流血牺牲,与全世界的敌人战斗。我们不仅粉碎了德国的敌人,同时也粉碎了我们内心的国际主义。这比任何胜利都更有价值。”

希特勒说他希望“粉碎人们内心的国际主义”,这听起来很无助,或者说是无知。他在日后坚信“国际主义”是犹太人的标志,但是在此时他还没有想到那么多。而克肖认为可以将此看做希特勒仇恨犹太人的表达。市井小民希特勒不满“内心的国际主义”是因为德国各州之间不够团结。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写道(其自传此处可信,因为有很多证据可以佐证),巴伐利亚很多人都指责普鲁士将他们卷入了战争当中,这是没有道理的,巴伐利亚也是德国的一分子。阿道夫·希特勒:《我的奋斗》,191页。希特勒从部队寄回的信言辞简单,还伴有许多笔误。这些信反映了他从在奥匈帝国时就产生的简单想法:德意志民族是一家,应该拧成一股绳。

昔日战友也无法印证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开始仇恨犹太人了。他被战友们称为“画家”。他们回忆说,除了具有比较突出的民族主义情结之外,希特勒对政治并没有什么兴趣。而民族主义情绪在参加世界大战的士兵中是极其普遍的。他只是一个想在长官面前展现自己的小兵,希望得到认同,得到他人生中几乎没有经历过的认同。马克思·阿曼,时任巴伐利亚第二步兵团上士,后为弗兰茨—艾尔出版社社长(出版了《我的奋斗》)。在纽伦堡

审判时他坚称,希特勒在一战时没有表达过政治立场。恩斯特·施密特是希特勒最亲密的战友之一。他说自己不记得希特勒曾经就“犹太人问题”发表过什么观点。另外一个战友说,有关犹太人问题,希特勒在一战时最多也就是说过几句拾人牙慧的话。而在一战后移民美国,后又被希特勒接回德国的伊格纳茨·韦斯滕基尔希纳则说,他从没有听出希特勒要做“恶事”的意思。

希特勒战友的审判书中写道:他们所有的人在一战中都未曾预料到1918年后希特勒会如此的仇恨犹太人。团里的副官弗里德里希·维德曼在战争中与希特勒朝夕相处,1918年之后他们失去了联络。后来他在报纸上获知了昔日战友希特勒成为了政治家并且是狂热的反犹分子。维德曼写道,他思考了很久,是什么原因让希特勒如此狂热地反犹。然而,他始终没有找到答案。但他认为:“一战期间同犹太军官的接触可能会对希特勒的变化起到些许作用。”他说,因为团里的犹太人都很勇敢。维德曼还描述了希特勒作为帝国总理时如何帮助一个因为“雅利安条款”而失去法官职务的犹太连长的。他说:“希特勒对那位军官还记忆犹新,他下令允许这位军官将钱汇往国外。‘他是一个勇敢的军官,请让他得到自己的钱。’希特勒简短地说。”

安东·约阿希姆斯塔勒仔细研究了希特勒在军队的升迁之路。他的结论是,希特勒在一战时期并不仇恨犹太人。“其之后的政治观点和种族教义在一战参军时都无从察觉。”就连克肖在提到约阿希姆斯塔勒的研究时也不得不承认,“希特勒在他一战战友的记忆中并非一个反犹主义者”。但是这位英国历史学家和布洛克以及费斯特一样,更愿意相信那些基于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产生的固定套路、陈词滥调。克肖认为没有理由认定希特勒“编造谎言,将1918/1919年才产生的念头移植到之前”。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克肖引用了巴尔塔萨尔·布兰德迈尔的话,他也曾是希特勒的战友。在他1932年出版的回忆录里写道,他“不明白希特勒为什么把犹太人称做所有坏事的幕后操纵者”。但是另一件事证明了他的话有多不可信。1918年,希特勒被团指挥官安东·冯·图波夫少校授予一级铁十字勋章。

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讽刺。让屠杀犹太人的罪魁祸首获得勋章的居然是一位犹太陆军中尉。这位名叫胡戈·古特曼的军官在1918年5月推荐希特勒授勋。而铁十字勋章颁发给一个普通士兵是很少见的。团里的副官古特曼许诺两个传令兵(其中一个是希特勒),如果他们能将一封信送到前方就给他们颁发铁十字勋章。这两人做到了,而古特曼并不能够轻而易举地兑现他的诺言。“他努力游说师长两个月,终于为这两个传令兵争取到了一级铁十字勋章……”欧根·唐豪瑟尔如是说。他的说法与希特勒的其他战友不谋而合。假如希特勒真的是反犹分子的话,古特曼还会为他争取勋章吗?

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能够说明这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给希特勒授勋之后不到三周,1918年8月底,他被派到古特曼的家乡纽伦堡出差一周,参加一个培训,尽管他当时已经获准9月10日到27日休假去柏林。对他这次出差没有更多的说明。战后古特曼得以及时地移民美国,化名亨利·G·格兰特。他似乎也不喜欢提起那次希特勒为何去纽伦堡出差。是他随便找了个理由给了希特勒一个额外的假期,远离前线的痛苦吗?

希特勒浓墨重彩地极力叙述他在帝国首都慕尼黑的岁月,但是对他在纽伦堡的那次停留却绝口不提。同样被尘封的当然还有授勋的始末和古特曼这个人。仅有的一次例外是在二战中同一个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和巴伐利亚战功勋章的中尉对话时希特勒说:“当时我们团

里有一个犹太人,叫古特曼,是个胆小鬼。他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勋章。这实在是太令人气愤了,简直是耻辱……”

巴尔塔萨尔·布兰德迈尔也在其文字中写道,古特曼是一个胆小的伪军官和一个不讨喜的长官。但是因为布兰德迈尔日后得到了希特勒的诸多支持,所以他的说法不能为克肖的观点进行有力可信的佐证。后者认为希特勒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经是反犹分子了。但是布兰德迈尔为什么要在他的回忆录中对古特曼进行不实的叙述呢?而且他仅仅是针对古特曼,没有提到团里其他犹太战友,比如布特法斯队长、罗森塔尔中尉、罗森克朗茨中尉、弗里格尔中尉以及内尔中士。了解《我的奋斗》和希特勒之后世界观的布兰德迈尔是故意将希特勒塑造成早期反犹分子的吗?他故意贬低古特曼是因为他知道希特勒会为自己要靠犹太人才能得到铁十字勋章而感到尴尬吗?

直到一战结束,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态度都没有变化。克肖则认为希特勒的反犹思想在一战末期到达了顶峰。当时他因为英国人在弗朗德恩的毒气攻势失明,在梅—前州(德国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的简称。——编者注)的帕斯沃克医院治疗,经历了革命和战争的尾声。克肖写道:“德国军事上的溃败让希特勒愤怒。此时,从维也纳时期就埋下的偏见和恐惧彻底爆发了……”克肖再次参考了《我的奋斗》中希特勒对这段历史的描述。希特勒将帕斯沃克的那场革命看做一次叛乱。来到帕斯沃克的革命者被“一小撮犹太青年”所领导。他们并非来自前线,而是来自一个“淋病医院”。他们来此的目的就是披上“红色的抹布”(共产主义的标志。——译者注)。当革命之势蔓延开来,希特勒想明白了。他认定这是“无耻的背叛”,而藏在社会民主党、破坏者、失败者和痞子流氓背后的幕后黑手就是犹太人。他由此得出结论:跟犹太人没有什么可协商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阿道夫·希特勒:《我的奋斗》,206页。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描述的战后情绪应该又是后来建构出来的,而且经过刻意的渲染。其情在他描述得知战败的“恐怖消息”时可见一斑。战败让希特勒仿佛落入了地狱,他写道:“霍亨索伦家族失去了德国皇冠,因为我们的祖国成立了共和国……但是现在又要宣布我们必须要结束这场长期的战争。我们输了战争,于是必然将承受残酷的压迫,要靠胜利者的恩典度日。我们相信敌人的宽宏大量而要求停战。我实在是无法忍受了。……我无法接受这个局面长期继续下去。我眼前一片漆黑,踉跄地走进卧室,跌进我的床。我将头埋进枕头,脑中仿佛烈火在燃烧。自从在母亲去世时坟前痛哭之后,我再也没有掉过眼泪。”

事实上和其他目睹了前线无数死亡的数百万士兵一样,希特勒在战争结束的初期应该会有些高兴才对。因为战争终于过去了,而他依然活着。而德国战败并且即将落入敌人之手,这在当时作为普通士兵其实是无从知晓的。他们(也包括希特勒)只知道在贡比涅森林签订了停战协议,并不知道德国彻底失去了战争资源,将无力对抗它的敌人,也不太了解陆军的指挥权已经落入副总参谋长埃里希·鲁登道夫之手,而他陷入了困境,因为政界下了最后通牒要求结束战争。结束战争,将领们就摆脱了责任,就好像他们跟这几年发生的战事完全无关一样。

普通士兵们只知道德国陆军已经十分疲惫了,供给跟不上,而敌人的反坦克武器在战场上越来越占有优势。他们还知道前线位于敌国腹地。因此,停战之后德国要将占领的领土——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以及莱茵河左岸地区——拱手让出,这一点让这些自认为不败的士兵们

难以理解。从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关于一战历史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士兵们到底有多么的难以理解德国提出迅速结束战争意味着什么。

德国皇室的垮台对希特勒来说并不算是“可怕的消息”。1918年11月11日在比利时斯帕曾做过一个针对西线军官的调查。结果显示,批准了《十月宪法》、让专制的德意志有了议会的德皇对前线军人来说完全无足轻重。他们既不反对皇帝,也并不打算为效忠皇帝而作出任何牺牲。他们当然也不会为了捍卫帝制而进行一场人民战争。他们受够了战争,也受够了战争他们对新的共和国冷眼旁观,但并不拒绝。对于家乡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知道得不多。身在帕斯沃克医院的希特勒也一样。从俄国传过来的革命让人感到困惑:革命者成立了水兵委员会和工人委员会,还有号召总罢工的工兵代表苏维埃。然后首相巴登亲王单独宣布德皇退位并且将自己的位子让于社会民主党人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于是一天之内宣布成立了两个共和国——艾伯特的同志菲利普·谢德曼成立的“德意志共和国”(即魏玛共和国。——译者注)和斯巴达克团的卡尔·李卜克内西成立的“自由社会主义共和国”。一个要求民主议会制,而另一个则要求所有权利归苏维埃,和俄国同志共进退,并且要求认同社会主义世界革命。德国多数派社会民主党(MSPD)和军队联合,在权力角逐中占据了有利之势。最终,他们和反对他们的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USPD)组成临时政府。极左的斯巴达克联盟则被排除在这个临时政府之外。

前线士兵和数百万名德国民众都对国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戏剧性的变化来不及反应。德国人感到混乱与不安。在前线战斗过的兵士,不管是毫发无损的还是落下伤残的,都预感到可能自己之前在战场上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正如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所言:“所有的牺牲、数月的饥饿干渴都白费了。那些充满恐惧然而又坚持职守的日夜都白费了……”对希特勒而言,战争让他走出困境,让他得到认同。他没有故乡,德国陆军就是他的故乡。现在他不得不问:历史要将他扔回战前那种令人绝望的生活吗?或者一切又会变得不同吗?这个问题才是让大病初愈的希特勒揪心的,而非追问到底谁是战败的元凶。“背叛前线”、“犹太人是罪魁祸首”,这些国家社会党日后的煽动套路在这时候还没有在希特勒以及其他大多数士兵脑中存在,他们要面对的是将要从战场回到一个和战前完全不同的世界。

的领导者。

希特勒的世界观

希特勒的世界观 李育利2010213274 一、领袖崇拜 在希特勒看来命定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都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完全认清,行动则依赖于人的意志,而人的意志力却有高下之分,普通人一般不具备自由行动的意志力,只有少数的超人才拥有能完全自由行动和控制一切行动的意志力。因此,具有超常的能控制一切的意志力的极少数人便是历史的或社会生活中的最高领袖,因为正是他们个人的超常意志力使得他们能控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领导人们按历史的法则,上帝的命令前进,具有相当意志力的某些人则可按其意志力的大小成为一般的或低级的领袖;而不具备意志力的绝大多数人则为群氓,应该无条件地服从领袖。于是乎,人类社会按希特勒的想法必须按“领袖原则”来建立起其统治体系,即以一最高领袖为全社会的总主宰者,在其之下再层层分设较低级的领袖直至社会的最基层。每个领袖对下必须有权威,对上必须对上一级的领袖负责任,这样,最高领袖便对全社会具有绝对的权威,而所有的下层领袖们必须对其负责。 从“领袖原则”出发,希特勒还公开地否定传统的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希特勒坚信只有以超人或英雄实行独裁统治的政治体制才是使德国走上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因此他决心只要纳粹党能上台执政便将不遗余力地彻底摧毁议会民主制而代之以“领袖原则”为基础的纳粹法西斯专政。在这一专政体制中他本人自然应该是最高领袖和最终决策人。 二、反犹太主义 希特勒反对犹太人,最初是受了当时维也纳对犹太人的铺天盖地般的歧视性和中伤性的宣传的影响。在那种笼罩全城的反犹毒雾中,他开始对犹太人产生了怀疑,并进行“研究工作”。他所接触到的资料无一不是对犹太人的诽谤和中伤。年轻的希特勒不加分析地一一接受了,终于形成了他对犹太人的“新信念”,其中的一本名叫《锡安先知备忘录》的书,对希特勒影响至深。该书自称是记录了本世纪犹太人的一个“阴谋团体”举行的一系列“秘密会议”的内容。书中称犹太人将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特别是利用各种社会思潮,如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以至用暴力革命来推翻所有国家的政府,消灭其他所有宗教.把犹太教树为世界惟一的宗教,并建立一个统一的犹太帝国。实际上,这本书的内容纯属捏造,但希特勒深信不疑。 三、反马克思主义 希特勒认为在人类的生存斗争中群体永远优于个体。他以许多单个的动物因离群而很快死去但对这类动物的群体的生存不产生影响为实例强调,“在危机时刻,任何个人不论是自愿还是被迫地脱离群体的行动必定要遭灭顶之灾。’,因此个人必需从属群体,而且为了生存斗争的需要,每个群体必须一致对外,保持内部的统一和稳固。这就要求群体内部的每个个人都放弃自己的私利,目标一致凝成一牢固的整体。而这样的整体又必须由意志超几的领袖人物来领导。传统的强调个人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制社会是不适合人类生存斗争的。民主制社会因注重个人利益而内耗巨大;因无领袖的独断专行而意志涣散,行动纷乱。因而这样的社会不是健康的社会,必然会在严酷的生存竞争中被淘汰。 希特勒在群体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论:人类的生存斗争还象生物界的物种

希特勒疯狂屠杀犹太人原因透析

目录 目录 (1) 浅析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原因 (1)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 (1) 一、欧洲反犹主义传统思想的影响 (1) 二、种族主义理论的实践 (2) 三、巩固纳粹独裁统治的政治需要 (2) 四、掠夺犹太人财产、为对外扩张提供经济支持 (3) 五、服务于侵略扩张和称霸世界的政治目的 (4) 参考文献: (4)

浅析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原因 摘要: 二战期间,有近600万犹太人死于希特勒及其纳粹党之手。希特勒疯狂屠杀犹太人,既有菲希勒、尼采等人的欧洲反犹主义传统思想的影响,也是具有浓厚反犹主义色彩的种族主义理论的实践,同时,还是希特勒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布尔什维主义、转移德国人民斗争视线、巩固纳粹独裁统治的政治上的需要以及盘剥犹太人、掠夺犹太人财产、讨好垄断资产阶级、服务扩张政策的经济上的需要。此外,希特勒的反犹理论,也是同其夺取“生存空间”侵略扩张理论一脉相承的。希特勒的反犹理论深深影响了一大批备受纳粹思想蛊惑的德国人,使他们成为希特勒手下的刽子手,导致人类文明史上600 万犹太生灵惨遭涂炭的大悲剧。 关键词:希特勒; 纳粹党; 种族主义; 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 前言: 1939 年1 月30 日,希特勒在向国会发表的演说中声称:今天我敢于再作一次预言,倘使欧洲内外的国际犹太金融势力能够使各国再一次陷入一场世界大战的话,那么,其结果决不会是全世界布尔什维克化和随之而来的犹太人的胜利,而是欧洲犹太民族的彻底消灭。”[1] 不久这一狂言变成残酷的现实,二战期间,约有600 万犹太人死于希特勒及其纳粹党之手,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希特勒如此残忍地对待犹太人,本文试图就此问题作一全面透析。 一、欧洲反犹主义传统思想的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特别是在德国、奥地利以及日耳曼人居住的地区,种族偏见和种族歧视现象极为广泛,对犹太人的迫害和歧视活动,可以说由来已久。一、二千年来,由于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宗教信仰、生活习惯、风俗传统的差异,致使欧洲不断出现反犹暴行,在十四世纪中叶的一次反犹暴行中就有12000 名犹太人被杀害。而德国的犹太人更是遭受着阶级、民族、宗教的重重压迫,人们习惯于把一切坏事和罪恶都归咎于犹太人。到19 世纪,欧洲一些反动思想家,如菲希勒、尼采、戈平瑙、等人,又以“超人”、“种族主义”等反动理论赋予反犹暴行以新的政治内容。在19 世纪德国的思想家中,对希特勒影响最大的首推菲希勒。他在《告日耳曼民族书》中宣称:“拉丁民族和犹太人都是腐朽的种族,只有日耳曼人才有中兴的可能,只有在他们的影响下,历史才能展开一个新的纪元,这个新纪元将反映宇宙法规,将有一批为数不多的社会精华来领导,他们没有任何个人性质的道德观念的约束。”[2] 尼采的一些言论更是对希特勒及其纳粹党人则产生了异常的魔力。有人认为“尼采是法西斯主义思想的先驱。”[3]尼采的“超人”哲学是德国反动思想家所创造的“优秀种族、主宰种族、劣等种族、奴隶种族”的核心。尼采预言未来的社会精华人物将统治主宰种族并成为“地球主人”,而这一种族的精华就是“超人”。希特勒所鼓吹的“日耳曼种族优越论”正是受到了尼采宣扬的“超人”思想的影响。希特勒的生存斗争思想,也与

希特勒屠杀犹太人

希特勒为什么屠杀犹太人 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的发动者之一希特勒,在二战期间疯狂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惨遭屠杀的犹太人多达600万!那么希特勒为什么要如此仇视犹太人,他屠杀犹太人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犹太人指的是犹太教民,也就是笼统意义上所有犹太族人是族群体,既包括自古代沿传下来的以色列种族,也包括了后来在各时期和世界各地皈依犹太宗教的人群。犹太人遍布全世界,仅存不到一千三百万人。在美国约有六百万,以色列有四百多万,法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也各有分布。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分子主要对犹太人分迫害、驱赶和隔离、大屠杀三个阶段进行摧残。其间,德国纳粹屠杀了接近六百万犹太人,使得欧洲犹太人骤然减少了二分之一,世界犹太人减少了三分之一。大约有三十万的德国犹太人,二十二万人奥地利犹太人和人的波兰犹太人逃离成功,脱离了死神。但这些逃出者的数目和后来整个德占区犹太人口的数量相比,只是极小的一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德国纳粹大屠杀前有一千八百万人犹太人,除大约五百万人生活在以色列外,其余八百多万散居在世界各地。而遭屠杀后仅剩的犹太人不足五百万。 为什么希特勒会如此恨犹太人?为什么要对他要对犹太人赶尽杀绝?总的来说,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 1、悠来已久的历史原由。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莱人,公元前,他们的祖先曾聚居生活在阿拉伯巴勒斯坦土地上。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巴勒斯坦后,犹太人举行过多次大规模反抗罗马统治者的起义,但都惨遭失败。至公元135年犹太人的起义才稍平息。在这一百多年里罗马统治者屠杀了百万犹太人,最后把剩余的犹太人赶出巴勒斯坦,使他们流散到西欧。犹太人逃亡西欧后,当地封建主非常歧视他们,不许他们占有土地,因为当时土地被视为最珍贵的财富,所以只许他们经营商业。就这样特殊的历史环境铸就了犹太人聪明、坚强的特性,并且逐渐富有起来。可是到了近代,欧洲逐渐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当地新兴的资产阶级与犹太人又产生了利益冲突,噩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头上。大批犹太人被迫再次流浪到美洲和东欧。这就是犹太人历史上的第二次逃亡。这就体现了犹太人长期不能融入欧洲,欧洲人反犹思想也一直延续下来,而希特勒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2、宗教的情结,这是犹太人遭屠杀的根本原因。在欧洲特别是西欧,人们普遍信仰基督教。基督教称出卖耶稣的人是犹太人,即犹大的后代,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了基督徒们在情感上对犹太人的仇视。所以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在宗教感情上很难接纳犹太人。同时基督教所信奉的神是单一的,并认为基督教是全世界的宗教,他们有责任把基督教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历史上著名的“十字军东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犹太人不信仰耶稣,他们信仰犹太教,这样更造成欧洲人排犹情绪。这种情绪在后来被希特勒加以利用,希特勒是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最后希特勒就是利用大众的这种心态发动大屠杀。

希特勒为什么要杀犹太人

希特勒为什么要杀犹太人 希特勒是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他在《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对立面就是犹太人。”他把犹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敌人,一切邪恶事物的根源,一切灾祸的根子,人类生活秩序的破坏者。这些观点成了希特勒后来屠杀数百万犹太人,企图灭绝犹太人的理论依据。究其原因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透视: 1、历史的原由。在历史上,欧洲人对犹太人持有成见。为了阐明问题,有必要对犹太民族的历史作一个简单的机关的回顾。犹太人的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莱人,公元前,他们的祖先曾聚居生活在阿拉伯马勒斯坦土地上。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巴基斯坦后,犹太人举行过多次大规模反抗罗马占领者的起义,但都遭到了罗马统治者的血腥镇压。到公元135年的犹太人起义再义惨遭失败为止,在这1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罗马统治者屠杀了百万犹太人,最后把还把余者全部赶出马勒斯坦土地,使他们流散到西欧完全处于落后的小生产的农牧社会,土地被人们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商业则是人们鄙视的行业。犹太人逃往西欧后,当地的封建主们非常歧视他们,不许他们占有土地,只许他们经营商业。不知是历史过错教育了他们,还是生死磨难砥砺了他们,或者说这本来就是历史赋予的机遇,总之,由这一切所构成的历史集合体,铸就了犹太人的特质,使得他们聪明起来,坚强起来。他们不仅在困境中顽强地繁衍生息,而且逐渐地富有了。 公元13至15世纪,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当地新兴资产阶级同那些经商致富的新兴的犹太人资本家们,产生了利益冲突,噩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大批犹太人被迫流往东欧及美洲各国,开始了历史上的犹太人第二次逃亡。不幸的是,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居然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沉淀,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一直“遗传”到现代。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的德及奥民族,反犹情绪与日俱增,希特勒及其追随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宗教的情结。基督教是世界上流传最广、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在欧洲,特别是西欧,人们普遍信仰基督耶稣。虽说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之一的《旧约全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两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但基督教教义认为,是耶稣的12门徒之一的犹大为了30块银币而出卖了上帝之子,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了基督徒们在情感上对犹太人的仇视。所以说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在宗教感情上是很难接纳犹太人。这种宗

希特勒仇恨犹太人的根源何在

二战风云人物 校区:江北校区 学号:2011041364 姓名:吴锋锋 院系:管理学院人 专业:力资源管理专业

1、希特勒仇恨犹太人的根源何在?希特勒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经历了那几个过程? 答:①希特勒迫害犹太人的原因是,为未来无限繁衍的德意志民族寻求无限扩大的“生存空间”,而犹太人就是实施种族灭绝计划所选定的第一个猎物。在希特勒看来,为了巩固对欧洲的占领,独霸世界,必须利用和激化民族,种族间的隔阂,驱使本民族投入一场消灭孤立无助而又广泛分布,最不得人心而又封闭保守的犹太民族的战斗。 反对共产主义,镇压共产党和一切进步运动,强化政治和文化专制。希特勒借口马克思是犹太人,胡说布尔什维主义是犹太国际集团阴谋的产物,正是十月革命迫使一战结束,并导致了德国的投降。他们应为凡尔赛条约给德国带来的屈辱及战后德国的危机和和混乱承担罪责。掠夺犹太人财富,充实纳粹国库。在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犹太人拥有举足轻重的实力,特别是在贸易和金融信贷领域,德国也不例外。为加强法西斯的经济基础,纳粹一各种方式剥夺犹太人。 ②希特勒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到1938年11月9日上演“砸玻璃之夜”丑剧的前夕为止。这一阶段,纳粹德国反犹的核心是从限制到剥夺犹太人的公民权利,从形式上讲,基本上保持着“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温和”状态,实质却是为他们为最终消灭犹太人扫清经济上和政治上。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当选为德国总理,此后,就开始了他疯狂迫害犹太人的行动,从此,灾难就降临到犹太人头上。最初,纳粹德国采取抑制犹太人的措施。主要是禁止犹太人当公务员、法官、律师、医生等;不许犹太人进入公共娱乐场所;不向犹太人商店购买商品。这一政策的实施,限制了犹太人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权利,使德籍犹太人的社会地位降为“次等公民”。第二阶段:自1938年11月9日的“砸玻璃之夜”至1942年1月20日的“旺湖会议”为止。这一阶段,纳粹德国反犹的核心是从基本人权上剥夺犹太人作为人的生存权利,形式上完成了对犹太人从财到命、从灵到肉的浩劫的一切准备,即守成了由“文”到“武”的浩劫的过渡,最后剩下的只是最终从肉到体上消灭犹太人了。1938年11月9日,经过希特勒及戈培尔等人的精心策划,由纳粹领导集团的导演和怂恿,爆发了史称“砸玻璃之夜”(又译“水晶之夜”)的反犹惨案。这天晚上,德国各地以及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走上街头,挥舞棍棒,对犹太人的住宅、商店、教堂进行疯狂地打、砸、抢、烧,公然迫害和凌辱犹太人。在这一惨案中,据统计有36名犹太人被杀害,36名重伤,267座教堂被焚毁,7500余家犹太人商店被捣,3万余名犹太男子在家中被捕,押往达豪、布痕瓦尔德和萨克森豪森集中营,嗣后均被害或折磨致死。经济损失仅砸玻璃一项就高达600万马克之巨。第三阶段:自1942年1月20日,臭名昭著的“旺湖会议”开始至二战反法西斯战争使纳粹德国的覆灭为止。这个阶段,纳粹德国反犹的核心是“最终解决”犹太人,形式是彻底的残暴、骇人听闻的残杀,实质就是最终实现灭绝犹太人。 “旺湖会议”后,纳粹德国全面实施了大规模灭绝犹太人的措施。根据当时负责搜捕和消灭犹太人的党卫队一级突击队长艾希曼1944年8月的一次谈话证实,那时死于灭绝营的人数有400多万,被用其他方式杀死的人数有200万。其中除了极少数其他民族的反法西斯人士外,绝大多数是犹太人。结果。德国全面溃败。输得一塌糊涂。 2、罗斯福对联合国未来蓝图的设想是什么样的?通过这个蓝图的设想对罗斯福总统进行一下总体评价? 答:①罗斯福对联合国的未来规划是: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前

希特勒为什么杀犹太人

希特勒为什么杀犹太人 希特勒为什么屠杀犹太人?背后原因其实很复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纳粹德国主导的系统化种族灭绝行动导致600万犹太人收到屠杀,为什么希特勒要专杀犹太人呢?这中间隐藏着什么样的动机?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 希特勒是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他在《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对立面就是犹太人。”他把犹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敌人,一切邪恶事物的根源,一切灾祸的根子,人类生活秩序的破坏者。这些观点成了希特勒后来屠杀数百万犹太人,企图灭绝犹太人的理论依据。究其原因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透视: 1、历史的原由 在历史上,欧洲人对犹太人历来持有成见。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巴基斯坦后,犹太人举行过多次大规模反抗罗马占领者的起义,但都遭到了罗马统治者的血腥镇压。到公元135年的犹太人起义再义惨遭失败为止,在这1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罗马统治者屠杀了百万犹太人,最后把还把余者全部赶出马勒斯坦土地,使他们流散到西欧完

全处于落后的小生产的农牧社会,土地被人们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商业则是人们鄙视的行业。 犹太人逃往西欧后,当地的封建主们非常歧视他们,不许他们占有土地,只许他们经营商业。不知是历史过错教育了他们,还是生死磨难砥砺了他们,或者说这本来就是历史赋予的机遇,总之,由这一切所构成的历史集合体,铸就了犹太人的特质,使得他们聪明起来,坚强起来。他们不仅在困境中顽强地繁衍生息,而且逐渐地富有了。 公元13至15世纪,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当地新兴资产阶级同那些经商致富的新兴的犹太人资本家们,产生了利益冲突,噩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大批犹太人被迫流往东欧及美洲各国,开始了历史上的犹太人第二次逃亡。不幸的是,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居然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沉淀,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一直“遗传”到现代。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的德及奥民族,反犹情绪与日俱增,希特勒及其追随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宗教的情结 基督教是世界上流传最广、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在欧洲,特别

希特勒为什么杀犹太人

希特勒是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他在《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对立面就是犹太人。”他把犹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敌人,一切邪恶事物的根源,一切灾祸的根子,人类生活秩序的破坏者。这些观点成了希特勒后来屠杀数百万犹太人,企图灭绝犹太人的理论依据。究其原因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透视: 1、历史的原由。在历史上,欧洲人对犹太人持有成见。为了阐明问题,有必要对犹太民族的历史作一个简单的机关的回顾。犹太人的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莱人,公元前,他们的祖先曾聚居生活在阿拉伯马勒斯坦土地上。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巴基斯坦后,犹太人举行过多次大规模反抗罗马占领者的起义,但都遭到了罗马统治者的血腥镇压。到公元135年的犹太人起义再义惨遭失败为止,在这1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罗马统治者屠杀了百万犹太人,最后把还把余者全部赶出马勒斯坦土地,使他们流散到西欧完全处于落后的小生产的农牧社会,土地被人们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商业则是人们鄙视的行业。犹太人逃往西欧后,当地的封建主们非常歧视他们,不许他们占有土地,只许他们经营商业。不知是历史过错教育了他们,还是生死磨难砥砺了他们,或者说这本来就是历史赋予的机遇,总之,由这一切所构成的历史集合体,铸就了犹太人的特质,使得他们聪明起来,坚强起来。他们不仅在困境中顽强地繁衍生息,而且逐渐地富有了。 公元13至15世纪,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当地新兴资产阶级同那些经商致富的新兴的犹太人资本家们,产生了利益冲突,噩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大批犹太人被迫流往东欧及美洲各国,开始了历史上的犹太人第二次逃亡。不幸的是,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居然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沉淀,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一直“遗传”到现代。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的德及奥民族,反犹情绪与日俱增,希特勒及其追随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宗教的情结。基督教是世界上流传最广、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在欧洲,特别是西欧,人们普遍信仰基督耶稣。虽说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之一的《旧约全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两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但基督教教义认为,是耶稣的12门徒之一的犹大为了30块银币而出卖了上帝之子,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了基督徒们在情感上对犹太人的仇视。所以说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在宗教感情上是很难接纳犹太人。这种宗教感情的社会化,又逐渐衍化成一种大众化的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同样,这种社会心态也作为一种文化沉淀。世代“遗传”,并随着岁月的推移,逐渐与社会经济政治相结合,使之成为一种随时可以被利用的社会政治的潜在力量。当这种潜在的东西某个(些)政治野心家利用时,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成为一种疯狂的社会驱动力。 应该看到,当时的德及奥民族的内部,民族主义思潮盛行,原有的宗教情绪在现实利益冲突的激化下,使人们本来已有的反犹情绪更加激烈,从而加剧了对犹太人的仇视。在这种社会氛围的熏陶下,希特勒的“仇犹反犹”观点逐步形成,并迅速成为了这股社会情绪的主导,一方面,当时德及奥民族仇犹反犹的社会情绪极大地刺激着他的政治野心,使其民族主义思想恶性膨胀,为其日后仇犹反犹灭犹政策和措施制造社会价值取向,培植政治力量。

希特勒为什么那么痛恨犹太人

希特勒为什么那么痛恨犹太人 希特勒是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他在《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对立面就是犹太人。”他把犹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敌人,一切邪恶事物的根源,一切灾祸的根子,人类生活秩序的破坏者。这些观点成了希特勒后来屠杀数百万犹太人,企图灭绝犹太人的理论依据。究其原因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透视: 1、历史的原由。在历史上,欧洲人对犹太人持有成见。为了阐明问题,有必要对犹太民族的历史作一个简单的机关的回顾。犹太人的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莱人,公元前,他们的祖先曾聚居生活在阿拉伯马勒斯坦土地上。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巴基斯坦后,犹太人举行过多次大规模反抗罗马占领者的起义,但都遭到了罗马统治者的血腥镇压。到公元135年的犹太人起义再义惨遭失败为止,在这1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罗马统治者屠杀了百万犹太人,最后把还把余者全部赶出马勒斯坦土地,使他们流散到西欧完全处于落后的小生产的农牧社会,土地被人们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商业则是人们鄙视的行业。犹太人逃往西欧后,当地的封建主们非常歧视他们,不许他们占有土地,只许他们经营商业。不知是历史过错教育了他们,还是生死磨难砥砺了他们,或者说这本来就是历史赋予的机遇,总之,由这一切所构成的历史集合体,铸就了犹太人的特质,使得他们聪明起来,坚强起来。他们不仅在困境中顽强地繁衍生息,而且逐渐地富有了。 公元13至15世纪,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当地新兴资产阶级同那些经商致富的新兴的犹太人资本家们,产生了利益冲突,噩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大批犹太人被迫流往东欧及美洲各国,开始了历史上的犹太人第二次逃亡。不幸的是,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居然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沉淀,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一直“遗传”到现代。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的德及奥民族,反犹情绪与日俱增,希特勒及其追随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宗教的情结。基督教是世界上流传最广、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在欧洲,特别是西欧,人们普遍信仰基督耶稣。虽说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之一的《旧约全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两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但基督教教义认为,是耶稣的12门徒之一的犹大为了30块银币而出卖了上帝之子,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了基督徒们在情感上对犹太人的仇视。所以说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在宗教感情上是很难接纳犹太人。这种宗教感情的社会化,又逐渐衍化成一种大众化的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同样,这种社会心态也作为一种文化沉淀。世代“遗传”,并随着岁月的推移,逐渐与社会经济政治相结合,使之成为一种随时可以被利用的社会政治的潜在力量。当这种潜在的东西某个(些)政治野心家利用时,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成为一种疯狂的社会驱动力。

西方历史故事1:为什么希特勒要屠杀犹太人

西方历史故事1:为什么希特勒要屠杀犹太人 西方历史故事1:为什么希特勒要屠杀犹太人第一是欧洲历史上的反犹传统。因为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宗教原因。在欧洲几乎所有国家都对犹太人实施过迫害。罗马教会视犹太人为麻风病人,犹太人出门必须佩戴特殊标记。法国在公元1182-1394年间,就发生过6次驱赶犹太人的事件。 第二是希特勒的极端想法。希特勒说:“倘若使欧洲内外的国际犹太金融势力,能够使各国再陷入一场世界大战的话,那么其结果决不是全世界布尔什维克化和随之带来的犹太人的胜利,而是欧洲犹太民族的彻底消灭。”他认为德意志人——雅利安民族,是美生的应该统治世界的“优等民族”而“犹太人不是人,只是一种堕落的形象”。 第三是经济原因。很多犹太人都是在商业上成功的商人。战后德国经济十分困难。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发动和支持法西斯侵略战争,需要剥夺犹太人的财富,这就需要以屠杀犹太人的方式来解决。 西方历史故事2: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储迪斐南夫妇访问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当斐迪南夫妇参加完欢迎仪式后,在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随从的途中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当时,奥匈帝国为了摧毁塞尔维亚,加紧进行对塞尔维亚的

作战准备。而遇害的斐迪南就是积极主张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主要人物。奥匈帝国的野心得到了德国的支持。 协约国方面,俄法表示支持塞尔维亚。英国则有两面性。德国认为只要英国暂时不卷入,德国就可能以闪击战迅速打败俄法。 因此,德国竭力鼓励奥匈帝国把由萨拉热窝事件引发的奥塞冲突推向全面的欧洲大战。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空前激化,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 西方历史故事3:诺曼底征服诺曼底征服是指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对英格兰的入侵和征服。11世纪中叶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同英国大封建主哈罗德为争夺英国王位进而征服英国的?场战争。这场战争既是诺曼人对外扩张的继续,又是西欧同英国之间的又一次社会大融合。这场战争以威廉的胜利而告终。 诺曼底征服对英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是封建制度在英国确立。威廉一世之后,开始了世袭的君主制。在文化方面,英语中开始夹杂大量法语词汇,多为政治、法律、宗教、食品方面的词语。 看了西方历史故事的人

希特勒的犹太军团

希特勒的犹太军团 Bryan Mark Rigg的著作《希特勒的犹太军团》和《希特勒的犹太士兵身世》揭示了在纳粹军队服役的犹太人的真相。需要说明的是Rigg本人就是犹太人。图为书籍的封面主要事实:15万犹太人在第三帝国军队服役。两名元帅、十五名将军(两名上将,两名中将,八名中将,五名少将)。这十五名将军统帅部队的人数在十万人以上。二十名犹太人获得第三帝国最高荣誉勋章--“骑士十字章”一名幸存居住在德国北部的犹太老兵是德国国防军上尉,他证实在整个战争期间没有在中断自己的宗教仪式。格林的副手Erhard Milch 元帅是犹太人。这张图片韩战发过,在第三帝国招贴画中经常可以见到,士兵的名字是Werner Goldberg,下面的脚注是“理想的德国军人”。半犹太人Hermann Aub的军人证注意这些人的犹太身份都是公开的。半犹太人Horst Geitner获得“二级铁十字章”和“银质负伤证章”。“陴兹麦号”战列舰参谋主任半犹太人Paul Ascher。配戴骑士十字章加橡叶加日本武士刀的四分之一犹太人Bernhard Rogg海军中将半犹太人Johannes Zukertort将军获得过希特勒亲自颁发的“骑士十字章”

半犹太人Walter H. Hollaender上校获得过:骑士十字章、铁十字章、金质德意志十字章、近战证章等等。第三帝国空军上将Helmut Wilberg,获得过骑士十字章加橡叶加剑。再往上是金质橡叶加剑,再再往上是加钻石。半犹太人Erhard Milch空军元帅(左),由于在挪威战役的表现获得铁十字章哥特哈德·海因里希一级陆军上将,在二战后期是集团军群司令,老婆就是犹太人。注:他还是龙施泰德元帅的表亲典型的犹太人这不是作者书中列举的。虽然没有经过研究证实,仔细端详一下曼施坦因的鼻子。电视节目采访的希特勒的犹太士兵 中间这位就是典型的犹太人 Bryan Mark Rigg的著作《希特勒的犹太军团》和《希特勒的犹太士兵身世》揭示了在纳粹军队服役的犹太人的真相。需要说明的是Rigg本人就是犹太人。图为书籍的封面主要

解读希特勒式大屠杀

解读希特勒式大屠杀 2012级历史教育一班姓名:喻丹学号:2012030147 德国史学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的著作《解读希特勒》从生涯,成就,成功,错误,失策,罪行,背叛七大方面对希特勒进行了解读,试图了解希特勒大屠杀的有关信息,最终选定了这本著作进行阅读,当然著作从不同方面对希特勒进行了解。尽力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读完此书感慨良多,故写观后感一篇,着重于对希特勒大屠杀发表个人观点。希特勒的罪行可以说是恶贯满盈,罄竹难书。给他一条又一条的罪状并不难,难的是给他的罪一个切实的缘由。希特勒的独特罪行在于他为了个人的满足屠杀了难以数计的无辜人们,战争是他进行屠杀的掩饰工具,他与犯罪史上有名的系列杀手一样,只不过他的受害者是用数百万来计算,希特勒是一个刑事意义上的大屠杀者。 对于希特勒在二战的掩饰下,进行的屠杀对象先后有:德国残疾人,吉卜赛人,波兰的知识分子与领导阶层,苏联的战俘与平民,尤其是对欧美犹太人的迫害。希特勒曾在1939年1月的国会中宣布他将在新一轮的世界大战中消灭犹太人外,还在1945年4月2号写给波曼的最后口授结语中说到:“人们将因为我灭绝了德国与中欧的犹太人而感谢纳粹主义。”希特勒的大屠杀是在战争进行时,但它不是战争行动。它是以战争为借口进行与战争无关的,但对于个人来说一直是一个心愿的大屠杀。他早在《我的奋斗》中写道:“在后方起码可以消灭害虫”。消灭对于希特勒是害虫的人,与战争的关系只在于战争转移了人们的注意。莱茵哈特.亨吉斯所著一书《纳粹主义的暴力罪行》详细的描述:1939年9月1日及二战爆发那天签发对病人进行屠杀的书面命令。按照这一命令,在随后的两年内,约十万德国人被当作无用的吃饭人被官方屠杀,其中七万至八万人在疗养与护理所,一至两万人被筛选出来的病人或残疾人死于集中营......这一行动于1941年8月被取消,一方面由于迫于民众的压力,另一方面希特勒将屠杀对象转移至犹太人。1939年9月在德国开始了消灭吉卜赛人的行动,据有关资料了解1939年生活在德国的两万五千吉卜赛人到1945年只剩下五千人左右。希特勒的第三批大屠杀开始于1939年10月,在德波战争结束后,其受害者是波兰知识分子和领导阶层,这一次屠杀持续了五年之久,执行命令为口头命令,却得到了严格的执行,按波兰官方统计,波兰在几年战争中失去了约六百万人口,其中约三百万是犹太人。波兰原本被希特勒设计成为一个较为宽和的命运,可以与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人一起充当德国的协助民族,因为它拒绝了这一角色,不仅受到责罚,还被当作是灭绝与奴役政策的练习场。当然德国在长达两三年的被占领的广阔俄国领土上对俄罗斯人民的政策与波兰一样:消灭领导阶层,剥夺其余公民权利将其奴役化。众所周知,希特勒最大的屠杀是针对犹太人的,先是针对波兰和俄国的犹太人,然后针对德国和整个欧洲的犹太人,消灭犹太种族这一目的最终没有实现,但是被希特勒屠杀的犹太人最低估计有四百万人,希特勒也曾在二战开始前两次试探德国民众对于针对犹太人的行动作何反应,第一次是在1933年4月“冲锋队”进行的全德规模的对犹太人的商店进行封锁,第二次也是全国规模的,至今仍以“帝国水晶之夜”而闻名的暴行。从他的角度看来,两次实验的结果都是否定的,德国人民没有参加,他们的反应不过是同情与惭愧,不过如此,没有公开的抵抗。 希特勒一开始追求的目标有两个:第一德国的世界霸权,第二消灭全欧洲的犹太人。他做出了最终的抉择,集中力量实现第二个目标,“政治?我不搞政治了?这然我觉得恶心。”这段话是希特勒在领袖大本营对通讯员说过的原话,实际上自1941年底希特勒就不再搞德国政治了,他只进行屠杀与毁灭了。他也愿意让德国承受全面战败及其一切后果。战争最后的三年是一场竞赛:是同盟国在军事上先征服德国,还是希特勒先彻底消灭犹太人,同盟国需要三年半的时间,显然希特勒的目标已经很接近了。

希特勒反犹太揭密

希特勒反犹太揭密 很多版本的故事都说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开始仇恨犹太人。而事实上1919年(希特勒时年30岁)之前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实这一说法。唯一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就是希特勒的那本印了上百万册的自传——《我的奋斗》。他在自传中说自己是狂热的反犹主义者。1923年11月9日的啤酒馆暴动失败后希特勒被投入兰茨伯格监狱,并在狱中写下了《我的奋斗》一书。正是这个囚犯身份让希特勒成为了民众心目中的英雄。而他自然不会错过这一美化自己行为的好机会,虽然那次暴动策划的水平令人实在不敢恭维。暴动失败了,希特勒锒铛入狱。此时的他十分不安,担心就此失去政党的领导权。他的党派虽然四分五裂,但是在1924年5月的帝国国会选举中还是和一些小党派一起取得了6**6%的席位。为了巩固自己的领导权,希特勒认为有必要出一本书来指导革命。而出书的另一个目的则如1925年7月第1卷出版时的副标题所示:清算。 于是就有了这本真实度极其不高、语言又艰涩的“巨著”,充斥着反犹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惯用语,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的经历。不过这些内容都是为渲染希特勒世界观之大成服务的。有关他自己经历的记录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在读者面前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纯粹的国家社会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单是他的出生地布鲁瑙就已经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了。他写道,“那个地方位于两个德意志国家的边界。德意志的统一是我们这些青年人终生为之不懈奋斗的使命。”希特勒在林茨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那时的他就已经醉心于大德意志国家的理念。而在1909年至1913年居住在维也纳的那段时间,他“从一个弱小的世界公民转变成狂热的反犹主义者”。 奥匈帝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在首都维也纳希特勒形成了这样一种价值观,那就是犹太人是“芽孢杆菌”,“披着腐烂的皮囊”,是“精神瘟疫”,“比从前的黑死病还恐怖”。④因为无论是卖淫还是社会民主主义或者是马克思主义背后都有“犹太人”的影子。关于社会民主主义,在《我的奋斗》中希特勒写道:“我能记住几乎所有那些领导者的姓名。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犹太人。奥斯特里茨、大卫、爱伦波根,这些名字我永远都不会忘记。”⑤他还说,他已看穿了“那些关于政党目标和意义的错误思想的面纱”。“拨开迷雾就会发现社会民主的字里行间露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微笑的鬼脸”。马克思主义“否认人的价值,挑战民族和种族的意义,并由此剥离了人类存在的基础”。简而言之,希特勒在“维也纳经历痛苦的学徒生涯”时已经看到并总结了“犹太人问题的严重”。他认为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关乎人类的生死存亡。 希特勒将自己刻画成一个早期的反犹主义者。而所有希特勒传记的作者均几乎不加分析地接受了这种说法,不管是布洛克、费斯特还是克肖。费斯特认为,希特勒的反犹倾向早在居住于林茨的青年时期就已经形成。而在维也纳,希特勒作为边缘人则完完全全成为了反犹主义者:一个失败的艺术学生,在难民营里也屡屡受挫,对国家和社会不满。反犹主义实质上就是“希特勒流浪汉式的仇恨无的放矢的一种形式”,“他在犹太人身上终于找到了发泄对象”。约阿希姆·C·费斯特:《希特勒传》,64页。费斯特在他书中写道,希特勒加入了“反犹者联盟”,尽管后来的研究发现奥地利当时并不存在这个组织。 这种观点似乎离事实更近一些。因为林茨是大德意志思想的据点,而维也纳在20世纪初是欧洲反犹主义的中心。在那里,不同的反犹主义并存。传统的反犹主义源于基督教,因

希特勒反犹原因

希特勒反犹原因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希特勒反犹原因进行了探讨,他们从历史渊源、现实社会背景,以及希特勒的政治、经济、军事策略需要等诸方面分析了希特勒反犹的目的和动机。概括起来,我国学者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点:其一,希特勒受到了传统反犹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他是传统反犹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其二,希特勒树起反犹旗帜,在政治上一方面为了打击政敌,扩大纳粹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反马克思主义、反民主主义的需要.其三,为纳粹党搜取巨额财富,使纳粹德国的经济实现“雅利安化”是希特勒反犹的经济原因,其四,反犹也是希特勒侵占别国领土、干涉别国内政的策略需要。综合上述,不难看出,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希特勒为什么反犹的向题.但是,对于希特勒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自觉的反犹主义者,他的反犹为什么会比历代反犹统治者更疯狂、更残忍,他为什么坚待要把反犹排犹的社会政治运动演变成血腥的种族屠杀等问题,我国学者似乎没有进一步发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希特勒接受反犹思想,推行反犹政策固然和其所处的特殊地位及纳粹德国存在着广泛的反犹群众基础和现实政治、经济背景密切相关,但这些外部因素只有和希特勒个人主观愿望相结合并发生作用时,才能给犹太人带来如此惨烈的民族浩劫。因此,除了以上提及的客观因素外,还应打有其个人主观意志的深深烙印.希特勒在曲折生活经压中对人生的理解,对前途的选择;他自以为是的秉性和偏执个性的畸型发展,都对他自觉接受反犹思想,坚持反犹信仰,推行反犹政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够勾勒出希特勒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勾画出希特勒偏执个性畸型发展的轨迹,我们就能够区别开希特勒反犹和历代反犹统治者的不同,进而回答出希特勒的反犹为什么更疯狂、更残忍,他为什么要把反犹的政治运动演变成血腥的种族屠杀这一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 希特勒自觉接受反犹思想,成为一个坚定的反犹主义者,与他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选择,即把实现“雅利安理想”作为完善自身形象,实现自我价值的保障直接关联。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希特勒的反犹世界观是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逐渐形成的。少年希特勒的人生理想是成为一个画家或艺术家,但他的父亲则希望他继承其衣钵做一个公务员。在父亲的粗暴干涉和野蛮管教下,希特勒踏入人生道路之初就面临着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父亲去世后,希特勒曾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希望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但两度名落孙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使希特勒陷入深探的痛苦和迷惘之中。1908年,希特勒的母亲也患癌症去世,失去了生活来源,希特勒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只身一人前往维也纳去寻找出路.维也纳当时是帝国的首都,在这个纸醉金迷同时又存在着严重民族矛盾的城市里,贫富差别悬殊,也充斥着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帝国首都表面繁华的外衣下,是腐败、堕落的虹体,在希特勒眼中,它既是陌生的,又是“不公”和“罪恶”的。繁华都市人们奢侈豪华的生活映衬着自己的贫困镣倒,希特勒感到了深深的压抑和失落。由于不得不经常光顾施粥站和收容所来维持生活,一无所有的希特勒自然难以寻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无法树立起自己新的人生理想的情形下,“自怨自艾”、“况思梦想”一度成为希特勒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在百无聊赖中,和那些同病相怜的小市民阶层的子弟交往和争论,一度成为希特勒摆脱困惑,求得心理平衡的一种主要手段。当时的维也纳,聚集着一批和希特勒同命运的小市民阶层的子弟。他们主要生活在社会的下层,看不惯达官显贵花夭酒地的生活,痛恨社会弊端,对现实严重不满;同时,他们又有着小市民阶层子弟特有的虚荣心,蔑视任何形式的体力劳

希特勒的种族主义

希特勒的种族主义 0901041025 历史091 张冬梅希特勒,20世纪的世纪霸主,驰骋天下的风云人物。他改变了整个世界!他带给了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他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发展!尽管他选择的是战争和杀戮! 希特勒是一个历史所不能淹没的人物。他建立了德国纳粹党,通过政治欺骗等一系列手段掌握了德国的实际领导权,发展了法西斯势力,从而推动了德国走向对外扩展的道路,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发起人之一。对于世界来说他是恶魔,但观其一生,可谓是令人叹之,在希特勒一生所犯的罪行中,有一个十分值得一提的,那就是他所推行的种族主义政策。 在《我的奋斗》中他写道“我们都预感到,在遥远的未来人将遇到问题,只有一个高种族的,拥有全国财产的与可能性的统治民族才有解决这些问题资格与能力”。“一个在种族毒化的时代保护其最佳的种族成分的国家,必然有一天会成为地球之主”。当我们看到他所说的这些话时会感到不舒服、感到可怕,按希特勒的思想,一个高级的种族才能作为主宰世界的种族,无疑这个民族就应该是伟大的日耳曼族。 希特勒的种族主义是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态度,认定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了发展他所认为优秀的种族,可以采取一切手段。种族歧视、种族隔离、甚至种族灭绝。由此可见,他的种族主义是人自身的一种种族态度,过分夸大了种族差异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讲,他的种族主义是一种种族情绪化的表现,过分夸大本种族的优势而在心理上认为别的种族在本种族面前是低等的,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的思想,当这种思想成为统治作用时,造成的后果如种族歧视或者极端种族迫害等是十分严重的。希特勒正是将这种极端种族主义思想,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加以推行,制定了一系列极端的、恐怖的种族政策,给犹太人、甚至给全人类带来了一场难以忘却的灾难。 希特勒实行种族主义政策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他所属的种族—日耳曼是世界上最纯洁、高贵的人种,是人类文化的创造者日耳曼有权力支配和役使其他劣等民族;二是反对和压迫犹太人、吉普赛等。因此在很多人眼里,希特勒被称之为“战争的召唤者”、“魔鬼的代言人”等,因为就他们看来,希特勒给世界带来的是灾难和灭亡,是无尽的战争和流血。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根据他的理论对其他种族实行压迫,还可以理解,但事实不是如此。在自己种族内部他也进行了大清洗。在1939年9月开始,希特勒下令对“病人”进行屠杀。我来解释什么是“病人”。他所谓的“病人”是被德国人当做“无用吃饭的人”。包括病人、残疾人、妓女、游民、甚至非正式血统的德国人(爷爷或奶奶等人不是日耳曼人)。这种民

希特勒反犹政策之因浅析

希特勒反犹政策之因浅析 1939年1月30日,希特勒在向国会发表的演说中称:“今天我敢于再作一次预言,倘使欧洲内外的国际犹太金融势力能够使各国再一次陷入一场世界大战的话,那么,其结果决不会是全世界布尔什维克化和随之而来的犹太人的胜利,而是欧洲犹太民族的彻底灭亡。”不久,这一狂言变成残酷的现实。二战期间。约有600万犹太人死于希特勒及其纳粹党之手,究竟什么原因促使希特勒如此残忍地对待犹太人?本文试图就此问题作一全面透析。 一、希特勒反犹政策的思想根源是由于其宗教倾向和文化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特别是在德国、奥地利以及德意志人居住的地区,种族偏见和种族歧视现象已经广为流传,对犹太人的迫害和歧视活动,可以说由来已久。一、二千年来,由于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宗教信仰、生活习惯、风俗传统的差异,致使欧洲不断出现反犹暴行,在十四世纪中叶的一次反犹暴行中就有12000名犹太人别杀害。而德国的犹太人更是遭受着阶级、民族、宗教的重重压迫,人们习惯于把一切坏事都归咎于犹太人。

到19世纪,欧洲一些反动思想家,如菲希勒、尼采、戈平瑙、豪斯顿·张伯伦等人,又以“超人”、“种族主义”等反动理论赋予反犹暴行以新的政治内容。在19世纪德国思想家中,对希特勒影响最大的首推菲希勒。他在《告日耳曼民族书》中宣称:“拉丁民族和犹太人都是腐朽的种族,只有日耳曼人才有中兴的可能只有在他们的影响下,历史才能展开一个新的纪元,这个新纪元将反映宇宙法则,将有一批为数不多的社会精华来领导,他们没有任何个人性质的道德观念的约束。”尼采的一些言论更是对希特勒以及纳粹党人则产生了异常的魔力。甚至有人认为“尼采是法西斯主义思想的先驱。”尼采的“超人”哲学是德国反动思想家所创造的“优秀种族、主宰种族、劣质种族、奴隶种族”的核心。尼采预言未来的社会精华人物将统治主宰种族并成为“地球主人”,而这一种族的精华就是“超人”。希特勒所鼓吹的“日耳曼种族优越论”正是受到了尼采宣扬的“超人”思想的影响。希特勒的生存斗争思想,也与尼采提出的“权力的意志”有关。19世纪80年代以后,尼采把“权力的意志”解释为世界一切文化、科学、宗教、哲学、道德、艺术的渊源,提出以“权力的意志”代替道德观念,主张暴力与残酷。尼采的主要思想在希特勒混乱的头脑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希特勒因袭了尼采作品中不少对自己有利的思想,同时,为了替纳粹主义寻找理论依据,还曲解尼采反对基督教的精神为反犹主义。希特勒当政时期出版的《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