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思考题(课件选择+复习思考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思考题(课件选择+复习思考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思考题(课件选择+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判断题

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对)

2.人类可以通过移山填海、围湖造田等增加土地面积。(错)

3.土地具有增值性,所以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土地回馈人类的报酬就会增加。(对)

4.土地是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对)

5.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因此一定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就是该区域内的全部土地。(错)

6.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土地市场不是实物交易意义上的市场。(对)

单选题

1有人说,对土地的投资是风险最小的投资,这主要体现了土地( C )。

A.报酬递减的可能性B.永续利用的相对性C.增值性D.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2.(B)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第一资源,是各种资源之首

A.水资源B.土地资源C.矿产资源 D.气候资源

多选题

1.土地权利是多个权利的集合,包括土地的[ ABCDE ]等。

A.所有权

B.使用权

C.租赁权

D.抵押权E耕作权

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有(ABCDE )

A.后备土地资源有限

B.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

C.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

D.水土资源不平衡

E.森林覆盖率低

3.国家领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ABCE)

A.领陆B.领水C.领空D.专属经济区E.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土地合理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人们为了改变并控制土地利用方向,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上的优化组合和时间上实现该优化组合的安排。

土地利用结构: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

土地利用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相联系的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

土地利用形式:土地利用的具体形式和方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见第三章

2、土地有哪些特性?

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4、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5、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3、简述土地的功能

1、养育(生产)功能。

2、承载功能。

3、仓储(资源)功能。

4、景观功能。

4、举例说明土地利用外部经济与不经济?

一定地域的土地的某种利用方式的结果对其周边土地产生有利的积极的影响,称为土地利用外部经济。反之称为外部不经济。

举例:外部经济:民心河外部不经济:公地的悲哀

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主要任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具体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首要任务)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核心任务)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7、试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和体系

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需预测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5.土地利用分区与重点项目布局6.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效分析和规划实施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1、按规划性质(任务)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设计(详细规划)

2、按规划期限分:长期、中期、短期规划。

3、按规划空间范围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

4、按规划对象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5、按规划区域性质分:行政区土地利用规划、自然区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

8、试分析为何我国明令禁止占用耕地建设高位夫球场?

第二章

判断题

? 1. 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均是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对)

? 2.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对)

? 3. 所有地租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对)

? 4. 垄断地租是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错)

? 5. 级差地租来源于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绝对地租来源于农业部门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之差;垄断地租来源于社会其他部门工人创造的价值。(错)

单选题

? 1. 马克思按照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将地租分为级差地租、垄断地租和( B )。

? A. 经济地租

? B. 绝对地租

? C. 契约地租

? D. 理论地租

? 2. 绝对地租是农产品市场价格( B )生产价格的余额。

? A. 等于 B. 高于 C. 低于 D. 不低于

? 3.农产品的生产价格是由( C )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来决定的。

? A.优等地 B.中等地

? C.劣等地 D.特殊地

? 4.不同位置的市地价格相差很大,这主要取决于土地的(D )。

? A. 垄断地租

? B. 绝对地租

? C. 经济地租

? D. 级差地租

多项选择题

? 1. 西方经济学将地租分为(AC )等类。

? A. 契约地租 B. 绝对地租

? C.经济地租 D. 垄断地租

? 2.马克思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把地租分为(ABD )。

? A. 级差地租 B. 绝对地租

? C. 契约地租 D. 垄断地租

? 3. 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有(ABD )。

? A. 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

? B. 土地位置的差别

? C. 平均生产价格的差别

? D.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投资产生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

? E.产品市场价格的差别

? 4. 根据地租理论,最劣等级的土地(BC )。

? A. 有级差地租

? B. 有绝对地租

? C. 无级差地租

? D. 无绝对地租

? E.无超额利润

? 5.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ABC )

? A.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 B.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 C.剩余价值

? D.垄断利润

? E.土地肥沃程度

复习思考题

1、地租地价理论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有何联系?

地租地价理论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作用:

1.有助于合理规划各业用地, 有效配置土地资源, 实现“地尽其力”.

2.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可以引起级差地租形成条件的变化.

3.运用地价调节机制, 进行土地宏观管理, 保障土地利用按规划执行.

2、区位理论对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有何指导意义?

1.依据区位理论,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确定各项用地的合理配置点。

2.通过制定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调控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

R=E(p-a)-Efk

3、持续利用理论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

1. 首先应当建立立体的土地观和土地利用观。

2. 要解决好土地利用的系统性和外部性问题,既要重视单项效益,更要重视社会、生态、经济三效益综合形成的整体效益。

3. 开展土地利用项目费用/效益分析,使土地利用所获得的综合效益大于所耗费和所损失的效益(费用),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4. 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真正按资产属性去经营土地,盘活存量资产,节约交易成本,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4、为什么说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

1.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日益增强,随之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究其根源在于自然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2. 大量事实证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应当相互协调,发展与环境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可以保证经济发展和生态进化,反之,会恶化环境。生态系统平衡失调,必然会严重地影响经济增长。

3. 应当走生态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才能走出困境,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促进经济的发展。

5、土地利用规划中如何贯彻生态经济学的思想?

生态经济学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

1.土地利用不仅是自然技术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问题,同时承受着客观上存在的自然、经济和生态规律的制约。

2.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由土地生态系统与土地经济系统在特定的地域空间里耦合而成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人类利用土地资源时,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系统观念,考虑到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相互关系,不能只考虑对土地的利用,而忽视土地的开发、整治和利用对系统内其他要素和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6、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

2.因地制宜原则

3.综合效益原则

4.动态平衡原则

5.逐级控制原则

7、人地协调论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对土地利用规划有何指导意义?

中心思想:1.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2.地球负担能力有限3.人类的发展需要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指导意义: 1.明确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

(1)人是地球环境的组成部分,人与环境之间有着不能任意改变的“奇妙相关”人类活动同环境是息息相关的。(2)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必然影响环境,而环境反过来对人类行为产生制约。2.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实现可持续发展。

8、试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

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持续利用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人地协调理论、系统工程理论

第三章

判断题: 1.我国现阶段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中长期规划。(错)

? 2.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对)

?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行用途管制的基础。(对)

?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多层次的规划体系。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规划按行政区域分为国家、省(自

治区、直辖市)级、市(地)级、县(市)级和乡(镇)级5个层次。(对)

? 5.县一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乡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对)

? 6.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部门是上级土地管理部门。(错)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审核批准后,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划,对规划的修编必须符合一定的程序,即

必须由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通过。(错)

单选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 C )审批

A.定额

B.定量

C.分级

D.统一

多选题:

? 1.下列( ABCD )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

? 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B.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要求

? C.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D.土地供给能力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要求

?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原则包括( ABCD )

? A.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 B.提高土地利用率

? C.统筹安排各类区域用地

? D.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报批时,要提交的文件、材料包括( ABCD )

? A.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

? B.规划图件

? C.规划专题报告

? D.其他必须的文件、资料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四查清,四对照”:查清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对照检查;

查清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数量,与规划确定的节约用地挖潜目标对照检查;查清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与规划保护目标对照检查;查清违法用地数量和处理情况,与违法用地的处理要求对照检查

2.国办发[2005]32号要求做好哪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

32号文要求下面六个方面的问题,需进行研究:

1)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问题。

2)促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问题。

3)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问题。

4)统筹区域土地利用问题。

5)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6)强化规划管理保障措施的问题。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是什么?具有哪些特性?

任务: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是

土地利用宏观控制的主要依据。

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时空上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以保证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

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各项用地必须依据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

特点:整体性,综合性,总体性

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权威性、动态性

4.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体系

5.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规划基础

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

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

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方向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的核心内容

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

6.论述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一般程序及注意事项。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整个过程共分三个大阶段,八个小阶段

(一)前期工作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

2.调查与收集整理资料阶段

3.分析研究阶段

(二)成果资料形成阶段

4.规划大纲编制阶段

5.规划修编成果编制阶段

6.成果报批阶段

(三)成果应用阶段

7.成果整理归档阶段8.规划公布实施阶段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有哪些?

1.严格保护耕地。按照稳定和提高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立足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节约集约用地。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立足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合理控制建设规模,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努力转变用地方式,加快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防止用地浪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统筹各业各类用地。按照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立足形成国土开发新格局,优化配置各业各类用地,引导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4.加强土地生态建设。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立足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统筹安排生活、生态和生产用地,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促进生态文明发展。

5.强化土地宏观调控。按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立足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增强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8.简述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应收集哪些资料?

收集整理基础资料:1)上轮规划有关资料;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3)有关区域规划、专项规划、行业规划;4)近十年土地利用情况统计年报;

5)近十至十五年的统计年鉴;6)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政策;

7)有关技术资料,包括规划修编规程、行业用地标准和定额等。

8)各有关部门其它资料,主要应收集国土资源、发改委、统计、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建设、规划、环保、工业、财政、气象、计生委等有关部门的相关资料。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成果有哪些?

市、县级规划成果:

1)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2)规划图件;3)规划专题报告;

4)其他必需的文件、资料。

乡级规划成果:1)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2)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分解表;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有何规定及要求?

1.修改完善

规划成果通过评审后,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2.上报审批

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批准。

2)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3)除以上规定以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其中,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

11.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的内容。

(1)规划文本;

(2)规划说明;

(3)规划图件: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它图件。

(4)规划附件:主要包括土地规划编制工作报告及其它专题研究报告、图件、基础资料、相关文件等。

12.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送审稿)的主要内容。

1)前言。简述规划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

2)概况。简述规划区域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人口与土地总面积及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

3)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简述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即各类用地数量、人均占有量,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及动态变化,阐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土地资源利用潜力。简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废弃地复垦、建设用地内涵调整和农业用地整理利用的潜力。

5)规划目标。阐述土地利用的长远战略目标、规划期主要目标和近期规划任务。

6)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阐述规划期各类用地调控数量、结构变化,各类土地利用原则、调控措施。

7)土地用途分区。阐明土地用途区的面积、分布和分区土地使用管制规则。

8)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简述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配置情况。

9)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简述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的区域范围、利用方向和目标;重点项目概况;分期实施计划;管理措施。

10)下级行政区的土地利用。简述各下级行政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分解的依据和分解方案。

11)实施规划的措施。阐明实施规划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

第四章

判断题

1.土地利用规划一般是对全部行政区内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所作出的具体部署和安排。(错)

2.高一层次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对)

3.一般应针对当地存在的土地利用主要问题编制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错)

4.经国务院批准的大型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要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根据省政府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错)

5.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协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土地利用关系。(错)

单选题

? 1.我国目前阶段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 D )

? A.短期规划 B.中期规划

? C.中短期规划 D.长期规划

? 2.某市以2000年为基期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规划期限一般要求,其目标年应为( B )年。

? A.2010 B.2015 C.2020 D.2025

? 3.省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确保本行政区域内的( A )总量不减少。

? A.耕地 B.农用地

? C.建设用地 D.未利用土地

?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须经( A )批准。

? A.原批准机关

? B.原批准机关的上级机关

? C.地方人民政府

? D.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其他部门

? 5.下列不属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的是( D )。

? A.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和各行业用地指标

? B.进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 C.划分土地利用区并规定土地用途和使用规则

? D.分解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

多选题

?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包括(ABCD )。

? A.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 B.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 C.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 D.土地利用效果程度分析

? 2.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应对土地进行评价,其内容有(ABC )

? A.土地利用程度

? B.土地生产潜力

? C.土地适宜性

? D.土地供求量

复习思考题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基础数据的预测主要有哪些内容?

人口预测、城市化水平预测、消费水平预测、农作物单产水平预测

2.简述预测、决策、规划的关系。

①预测和决策的关系:预测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

②预测和规划的关系:预测是规划的科学工具

③三者联系:预测在决策之前,规划在决策之后,规划既是决策的产物,也是预测和决策实现的桥梁。

3.什么是土地质量评价?简述土地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

土地质量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用途,对土地的适宜性能或价值作出评估或判断。

基本内容: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4.什么是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简述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意义、方法。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指在一个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对区域各种土地的利用类型、不同的利用方式及其质量、结构与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方面所做的分析。

作用:通过分析,掌握以下情况: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的效果;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意义:1.是土地生产潜力分析的前提;2.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组成部分;3.是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方法: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3.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4.综合系统分析法;5.统计数理分析法;6.室内分析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等。

5.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概念、特性、依据、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指对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全局性问题的谋略和策划。就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

特性:全局性、系统性、对策性、指导性

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的依据:

(1)上级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国家或上级行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本区域土地利用的要求

(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5)土地资源供需分析

(6)对规划期内土地利用问题所能解决程度的估计

(7)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所能取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估计

主要内容:就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1)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2)分析土地供需的基本状况;3)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4)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

6.土地质量评价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有什么联系?

编制规划时应当充分运用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质量评价是规划的重要基础。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人口承载力等。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为制定土地政策与人口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7.建设用地潜力分析应从哪些方面分析。

1.人均用地

2.城市用地结构

3.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4.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

5.生态建筑

6.村庄的整理

8.名词解释:

土地利用潜力:土地利用潜力是指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够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土地开发:土地开发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技术经济手段,扩大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生产和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

土地复垦:土地复垦是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待复垦土地有挖损地、塌陷地、压占地、污染毁损地和自然灾害毁损5种类型。

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规划,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综合措施。

9.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如何增加土地经济供给?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

1.各种土地自然供给

2.人类利用土地知识和技能

3.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4.土地利用集约度

5.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6.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途径:

(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4)调解消费结构(5)利用新技术(6)保护土地资源

第五章

判断题

? 1.土地的自然供给弹性很小,土地的经济供给弹性却很大。(错)

? 2.农用地开发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未利用土地通过工程的、生物的或综合的措施,使其

成为可利用土地的过程。(错)

? 3.农用地整理是指对因挖损、坍陷、压站等造成损坏的土地进行平整、改良、使其恢复到可耕种的状态的

活动。(错)

? 4.通过土地复垦恢复的土地只能用作农用地。(错)

? 5.土地复垦实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即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土地复垦的义务,同时又采取“谁复

垦,谁受益”的政策,复垦土地可以优先取得土地使用权。(对)

单选题

? 1.土地的自然供给完全无弹性,土地的经济供给( B )。

? A.完全无弹性

? B.弹性很小

? C.弹性很大

? D.无法估计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土地需求,影响土地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指人们利用土地从事各种生产与消费活动,以维持其生存。

决定土地需求程度的因素:

1.人口密度或人地比例的大小反映人们对土地需求程度的最好标准

2.人们利用土地的知识影响对土地的需求程度

3.土地质量直接影响人们对土地的需求

4.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直接影响对土地需求

2. 耕地预测的主要内容

耕地需求量的内容:包括大田作物用地、人工饲料地、蔬菜地等。

确定粮食与经济作物之间比例——粮经比

计算粮食占用耕地面积

供选方案

3.居民点用地预测的主要方法

1.指标概算法

2.需求推算法

3.两区累加法

4.土地需求量的定量预测方法有哪些?

(一)趋势预测法

1.直线方程

2.二次曲线方程

3.指数方程

(二)回归预测法

5. 土地供需分析

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第六章

判断题

? 1.居民点用地的地下水位不应过高,一般要离地面不小于1米,距埋藏较深的基础底面应保持0.5米。

? 2.畜牧场应距离最近的公路最好在150米以上,以防止病菌带入畜牧场。错

? 3.公路相交时应尽可能呈正交或交角不小于30°。错

? 4.当坡度大于7°,而纵坡较长时,每隔500米左右应设一段坡度比较平缓的路段一边车辆恢复能力。错单选题

? 1.应避免行车密度较大的高级公路横穿乡镇,最好两者之间保持( C )距离。

? A. 50米 B.100米 C.150米 D.200米

? 2.居住区的坡度一般不应大于( C )

? A.4% B.5% C.4° D.5°

? 3.主要道路的适用坡度为( C )

? A.0.5~2 B.0.3~10

? C.0.3~6 D.0.3~8

? 4.最小平曲半径在平原微丘陵区不应小于( C )米,在山岭、重山区不应小于()米。

? A.40,10 B.45,10 C.50,15 D.55,15

多选题

? 1.土地利用分区的方法有(ABCD )

? A.综合分析法

? B.主导因素法

? C.叠置法

? D.聚类法

? E.相似形法

? 2.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方法有(ABE )

? A.土宜法

? B.综合法

? C.聚类分析法

? D.灰色系统发

? E.模型法

? 3.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方法中的模型法,常用的有(ABD )模型

? A.线性规划 B.多目标规划

? C.灰色系统 D.模糊线性

? E.聚类分析

复习思考题

1.简述耕地优化配置。

(1)耕地应尽量布局在土壤肥沃、灌溉有保证、坡度不大于25度的宜耕地上;

(2)用作耕地的土地不会因为正常耕作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质量下降、盐碱化、荒漠化等土地退化后果;(3)耕地应尽量靠近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应该有较方便的交通,保证农产品能够及时快捷地运送到消费地;(4)考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求,保证耕地的数量和维持耕地总体质量。

2.简述土地利用结构的作用。

1.结构合理,才能保持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取得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率。

2.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解决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3.简述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顺序。

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

2.优先安排工业园区、高新工业园区用地。

3.保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4.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和重点建制镇用地。

5.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增加净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6.适度开发宜农未利用地,防止水土流失,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优先开发为耕地。

7.其他建设用地按产业政策安排。

4.土地利用结构规划方案编制的方法有哪些?

(一)基于面积均衡性的综合法(二)基于土地适宜性的土宜法(三)基于思维系统性的模型法

5.分区划线时应注意什么?

⑴首先把用途不变的用地划出,如大部分耕地、林地、草地等,作为农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林业用地区;若面积不够,则根据规划需要和评价图,从适宜的土地中补充。

⑵土地资源具有多宜性,分区划线要把质量最好的土地优先划入农业保护区和一般农业区,然后划入林业、牧业区。

⑶城镇建设、乡村建设和工业用地区,应该尽可能利用农用质量较差而又能满足建筑需要的地段作为发展用地,以保护农田。

⑷城镇规划区、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已经批准又有明确界线,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无矛盾的,按批准的界线划线(图纸叠加或转绘上图) ;风景区、自然保护区虽经批准但无明确界线的,可暂划示意性界线。

⑸处理好与土地利用现状的关系:用地分区与利用现状矛盾突出的,为慎重起见,逐步实现土地利用调整,可作为两个区域之间的重叠处理。

⑹用地区是按土地主导用途划分的,区内允许有非主导用途继续存在。例如,农业区内的零星宅基地、农田道路、林带、小片林地、小片水面、小片牧草地等。

⑺分区划线要讲究技巧和便于在现场落实。例如不要将一个完整的地块分割划入两个用地区,分区要尽可能地利用明显的线状地物等。

6.简述居民点用地选址的基本要求。

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 1.位置适中,对外联系方便2.与高等级公路保持距离(150米)3.水源水质条件好

建筑要求: 1.地形朝向2.水文地质条件3.土质条件4.安全条件5.节约用地条件

卫生保健要求: 1.通风舒适环境2.位置较高3.上风上游4.处理好与其他建筑的关系

兽医防疫要求:畜牧场和居民点位置保持适当距离

7.简述工业用地选址的基本要求。

1.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

2.在布局选址时,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3.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

4.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

8.简述公路选线的基本内容。

1.现有公路的调查

2.确定主干道的走向

3.公路悬线的原则

9.渠道配置应考虑哪些基本原则。

1.灌溉排水渠道在水源和容泄区水位即定的条件下,尽可能获得最大的自流灌溉和排水面积

2.渠道布置应保证工程费用少,渠道输水损失小3.渠道选线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

4.上级渠道的布置应为下级渠道的合理规划和其他土地规划项目的合理规划创造良好的条件。

10.名词解释:

土地利用结构效应:指在不增加土地资源数量投入的条件下,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寻求土地利用满意结构,实现土地资源供需综合平衡。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是根据自然、社会、经济相结合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土地利用条件、特征、发展方向及途径的相对一致性而划分的土地利用综合区域。

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又称土地利用控制分区。是在土地适宜性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今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划分的用地区域。

第七章

判断题

● 1.基本农田是耕地的一部分,而且主要是高产优质的那一部分耕地,但并不是所有耕地都是基本农田。

(对)

● 2.基本农田保护期限和基础数据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和基础数据相一致。(对)

● 3.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小于1m,北方宽小于2m的沟、渠、路和田埂。(对)

单选题

● 1.在耕地中坡度在(D )以上的应逐步退耕还林、还牧。

● A.10度 B.15度 C.20度 D.25度

● 2.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B )亩,是人均占有耕地的最低界限,如低于此线,即使在现代化生产条件

下,也难以保证粮食自给。

● A.0.5 B.0.8 C.1.0 D.1.2

● 3.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的重要制度是(D )。

● A.耕地保护社会监督制度

● B.耕地保护动态监督制度

● C.合理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 D.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多选题

● 1.下列属于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是(AC )

● A.土地复垦规划 B.农场土地利用规划

● C.宜农荒地开发规划 D.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 E.村庄用地规划

● 2.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ABCD )。

● A.新开荒地 B.轮歇地、草田轮作地

● C.休闲地 D.耕种3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 3.基于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的需要,耕地划分为(CD )。

● A.水浇地 B.旱地 C.基本农田

● D.一般农田 E.望天田

复习思考题

1.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概念、特点、类型。

概念: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下,即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

特点:1.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先行军。2.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继续、深入和补充。3.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重要技术措施。4.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类型:1.土地保护规划:土地保护规划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身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技术手段,对某些地块或区域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措施。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

2.土地整理规划: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的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土地可利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国家措施。

3.土地复垦规划: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生态条件,确定土地可恢复使用目标和方向,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4.土地开发规划:土地开发规划是通过对地区内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进行自然、社会、经济评价,确定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目标、方向和方式,确定土地开发规模,制定实现开发目标应采取的措施和途径。如宜农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规划,沼泽地、滩涂的开发规划。

5.土地整治规划:由于人类和其他原因,对土地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的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如水土流失规划、盐碱地整治规划。

2.基本农田的概念、基本农田保护的内涵

基本农田: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意义:1.保证人口和国民经济发展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粮食安全 2.协调农业生产和非农生产用地的关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3.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安全

3.基本农田保护的划区定界。

根据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

(一)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和名、优、特、新农产品生产基地;(二)高产、稳产田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以及经过治理、改造和正在实施改造计划的中低产田;(三)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基地;(四)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五)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

4.简述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内容。

1.搞清规划区耕地利用现状、特点、耕地的生产力状况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明确基本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

3.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确定保护的数量指标,分类分级保护和布局安排;

4.保护面积指标逐级分解下达;

5.制定保护措施;

6.设立保护标志,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档案;

7.整理成果资料,请上级政府组织验收。

5.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有哪些主要成果?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报告:是规划的文本,包括的内容有:基本概况;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规划编制的基本内容;规划期内人口和耕地需求量预测;基本农田布局;保护区管理和保护措施。

(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成果图:分县级基本农田分布图;乡镇基本农田分布图

(三)基本农田保护表格:登记表;面积汇总表(县、乡);重点、城镇建设拟使用耕地面积统计表

第八章

1.名词解释:

城镇化:英文是Urbanization,城镇化有三层意思,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城市数量日益增加;城市规模的日益增大。

城镇体系: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简言之,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城镇体系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规划。

城市规模分布: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有序列式分布和首位式分布。

经济服务半径:是城镇在组织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方面所产生的经济服务影响的地区范围。

2.简述城镇布局的主要理论。

1.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2.门槛理论3.带形城市理论

3.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方法有哪些?

1.历史推断法:根据居民点用地不同时期扩展数据加以分析确定未来

每年用地扩展数量,据以确定规划期居民点用地规模

2.规划指标法:依据国家标准GB137—90对现有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

用地指标采取“双因子控制”,即以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和允许调整幅度来表示

3.分区测算法:分区依次预测,扣除区内现有用地潜力,估算各区用

地增加数,汇总后即得全市用地规模

4.模型预测法:应用数学模型进行预测,方法有趋势预测、回归预测

和线性规划模型预测等

4.居民点布局的主要形式。

1.卫星式

2.带状式

3.多边形式

4.自由式

5.简述居民点布局的原则。

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

2.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

6.简述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即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主要根据其距离远近、经济联系等,确定该体系的层次。(2)城镇体系基础条件分析:历史背景、演变规律、区域基础、经济基础、各产业部门的现状及其特点、发展条件和方向。

(3)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第一,确定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四级(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二级(镇、中心村)。

第二,拟定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布局方案):结合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城镇道路网分布现状、土地利用规划,以及乡镇工业、农业、副业规划等,进行城镇的布点规划,并在地形图上确定各村镇的具体方位。

7. 居民点规划人均用地标准。

1.新建城市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应在85.1 ~ 105.0 m2/人内确定。

2.首都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应在105.1 ~ 115.0 m2 /人内确定。

3.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城市,以及部分山地城市、人口较少的工矿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等,不符合表

4.2.1 规定时,应专门论证确定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且上限不得大于150.0m2/人

第九章

1.名词解释:

公路:是一种线型工程构筑物,由路面、路基、桥梁、涵洞和遂道以及防护工程(护栏),排水设施(边沟等)组成。

公路选线: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境、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路线方案的全过程。

2.如何预测远景交通量?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的关键就是确定合理的交通结构保证运输的安全、经济迅速获得最大的运输经济效益。

常用回归模型预测:y=a+bx

3.交通运输用地规划有什么作用?

意义:1)交通运输影响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2)交通运输影响国民经济其它部门3)交通运输与土地关系密切4.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哪些?

计算行车速度、行车宽度、路基、平曲面半径、停车视距、纵坡

5.简述公路选线的原则和不同类型地区公路选线的特点?

原则:一是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二是因地制宜;三是连通性好,路线短,节约用地;四是要与其他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五是经济合理。

平原、微丘陵地区选线特点:1.平原地区,力求取直短捷;微丘地区沿地形布设 2.避免穿越居民点,与其他线路相交,倾角不小于45°3.合理处理路桥关系

山岭、重丘陵地区选线特点:1.公路应有足够的稳定性2.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减少工程量,降低造价3.密切配合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4.公路线形一般有:沿溪线、山坡线、山脊线和越岭线

6.如何概算交通线占地面积?

公路占地面积概算:

1.在公路选线之后,可进行公路占地面积概算,主要依据公路的技术等级。

2.公路的技术等级主要依据昼夜交通量加以确定。

3.公路用地是指公路两侧边沟(或者截水沟)及边沟(或者截水沟)外侧不少于1m范围内的用地。

公路用地宽度=路面宽度+两侧路肩宽度+两侧边沟宽度+其他用地宽度

路面宽度+两侧路肩宽度=路基宽度

边沟宽度=边沟底宽+2×边坡×沟深

根据技术等级确定路基宽度,再结合路沟和绿化带占地宽度,加总即为公路占地宽度。

公路占地面积=公路宽度×线路长度

第十一章

1.什么是林带透风系数?根据林带透风系数,林带结构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概念:林带背风面林缘1m处带高范围内平均风速与旷野的相应高度范围内平均风速之比。

分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透风结构。

2.简述耕作田块配置的内容。

耕作田块是最基本的耕作和管理单位,对耕作的其他要素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有直接影响。

(一)耕作田块的长度(二)耕作田块的宽度(三)耕作田块的规模(四)耕作田块的外形(五)耕作田块的方向(六)耕作田块的质量组成

3.选择田块方向时应考虑哪些要求?

是指田块的长边方向。主要考虑以下要求:1.光照条件:2.机械作业和水土保持:3.排水要求:田块长边垂直于地下水流向。4.防风要求:耕作田块的长边应与主害风方向垂直或接近垂直。5.方便交通:

4.田间灌排渠系配置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1) 要与其他有关规划项目紧密配合,要结合田块、林带、道路的配置综合考虑。一般应将田间沟、渠沿田块界线配置,做到田块规整,便于耕作和灌溉。

2) 要考虑地形条件和机耕要求,尽量利用田间原有工程设施,以减少工程量和财力消耗.

3) 布置田间渠时应注意与上一级渠道的水位衔接,以利灌溉和排水。

5.山丘地区如何配置灌排渠系?

1)岗田的排灌渠系布置:一般沿岗脊布置斗渠,在斗渠两侧开农渠,排灌结合。在岗头部分按宽岗头和窄岗头布置。

2)冲田的排灌渠系布置:应以排为主,结合灌溉。小冲田不开冲心沟,呈“月”字形布置。在大冲田内,一般增开冲心沟,呈“用”字形布置。上小下大的冲田,排水布局在上部呈“月”字形,下部呈“用”字形布置。

3)旁田的排灌渠系布置:应以灌为主结合排水。一般采用斗、农两级渠道。斗渠平行等高线布置,农渠垂直等高线布置。

6.简述田间道路的种类及配置要求。

种类:机耕道:连接乡(镇)和村或主要居民点的道路,供拖拉机和车辆行使,道路宽在6米左右。

田间道:由居民点通往田间作业的主要道路,路面宽一般在4~6米,一般多设在耕作田块的短边,服务于一组田块。

生产路:联系主要田间的道路,主要起田间运输的作用,服务于1~2个田块,路宽2米左右,一般沿田块长边布置。

配置要求:1.要保证居民点与田间有方便的交通联系。线路直,往返距离短,可以顺利达到每一个耕作田块。2.田间道路应沿田块边界布设,并与渠道、护田林带协调。3.应尽量少占耕地面积,路、沟、渠、林结合布置。4.要注意田间道路的技术要求。纵坡度、选线的土质,避开低洼沼泽地段。

7. 简述农田防护林配置的主要内容。

1.林带结构:指造林类型、宽度、密度、层次和断面形状的综合体。采用林带透风系数作为鉴别林带结构的指标。分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透风结构。

2.林带方向:取决于主害风向和地形条件,根据因害设防的原则,主林带应垂直于主害风方向,防风效果最佳。

3.林带间距:取决于林带有效防护距离,其与树高成正比,同时与林带的结构有关

4.林带宽度:以节地和保持适当透风程度所需最小宽度或者树的行数确定。

5.林带交通:为便于拖拉机和各种农机具的运行,在林带的长边和短边交接处应设交通口。

6.树种选择与搭配:树种选择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树种搭配上一条林带只宜采用单一的乔木树种,不宜采用多种乔木树种进行行间、株间混交的搭配方式。

8.如何综合考虑田、沟、路、林、渠相互结合配置的方式?

田、沟、渠、路、林等项目的配置必须综合考虑和有机结合。

1.在旱作区,拖拉机路一般两侧植树,开排水沟,形成一路两林四沟,沟起排水、护林的作用。

2.在灌区,一般机耕道与林带设在灌水渠与排水沟之间,渠沟位于所服务田块的一侧,有一路两林两渠两沟的形式,也有一路两林一渠一沟的形式。

第十二章

单项选择题

? 1.费用效益分析是以( C )为基础。

? A.宏观经济学

? B.微观经济学

? C.福利经济学

? D.劳动经济学

? 2.( C )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技术和经济依据。

? A.投资机会研究

? B.初步可行性研究

? C.详细可行性研究

? D.财务和国民经济研究

多项选择题

?费用评价的主要方法有(CD )

? A.机会成本法

? B.替代市场法

? C.防护费用法

? D.影子工程法

? E.调查评价法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土地利用规划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内容:1.投资机会研究。是鉴别土地利用项目的投资机会。比较概略,依据指标来进行估计而不是详细的分析。2.初步可行性研究。是可行性研究的中间阶段,当一个项目的经济指标缺少把握,尚需对其选址、实施和建设投产后的原料来源和产品出路等经济过程的进一步研究才能判断建设项目是否具有生命力时,就有必要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

3.详细可行性研究。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技术和经济依据。要求对一切可行方案进行详细的深入的分析比较得出最终结论,在以后阶段里不允许任意改变这些结论。

4.财务和国民经济研究。是对项目的经济效果的研究。是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也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内容。一般来说,以国民经济评价的结论作为项目或方案取舍的主要依据。

指标体系:(一)财务评价指标

1.静态评价指标。(1)投资回收期(2)追加投资回收期(3)投资效果系数(4)比较效果系数

2.动态评价指标。1.净现值2.净现值率3.内部收益率

(二)国民经济评价参数。1.影子价格2.社会折现率3.费用和效益

2.简述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评价的目的、原则和内容。

目的和内容:

1.一般而言,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必须应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对规划项目进行多维可持续评价。以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研究规划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和经济性。

2.对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加以全面审查和论证,判别方案的可持续效果优劣,并在方案中选择可持续效果最佳的方案,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3.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应包括政治、国防、社会、技术、经济、环境和资源等七个方面的评价。

原则:选取时应遵守完全性原则、非相容性原则、简捷性原则、客观性原则

3.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有哪些?

1.社会效益评价指标2.经济效益评价指标3.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4.简述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评价的方法。

(一)评价系数的确定

1.评价系数:Pij=Xij/Xj

2.评价系数和:(1)等权条件下:(2)非等权条件下:

(二)指标权系数确定

常用的方法有:特尔菲法、等差法、回归系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等

第十三章

判断题

? 1.土地利用计划一般由计划的文字和计划指标两部分组成。(对)

? 2.土地利用计划指标通常由有关的用地类型和用地数量构成。(对)

? 3.土地用途管制对于消除土地利用中不利的外部性影响、保护环境、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对)

? 4.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实行指令性管理,不得突破。(对)

? 5.我国目前土地利用计划编制,采用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法进行编制。(错)

? 6.因特殊情况需增加全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按规定程序报国务院审定。(对)单选题

? 1.我国目前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采用( C )的方法进行。

? A.自上而下,逐级编制

? B.自下而上,逐级编制

? C.自上而下,上下结合

? D.自下而上,上下结合

? 2.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于每年( D )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并形成报告报国土资源部。

? A.六月份 B.七月份

? C.八月份 D.九月份

? 3.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应当( C )土地开发整理计划确定的指标。

A.等于

B.高于

C.不低于

D.可以低于

? 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确需调整本地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的,应报( A )批准。

? A.国务院

? B.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政府

? C.国土资源部

? D.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多选题

? 1.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应当包括(ABC )等内容。

? A.农地转用计划指标

? B.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

? C.耕地保有量指标

? D.占用耕地计划指标

?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按用途划分,我国的土地分为(BCD )。

? A.耕地 B.农用地

? C.建设用地 D.未利用地

? 3.《土地管理法》指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根据(ABCD )编制”。

? 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 B.国家产业政策

? C.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D.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

? 4.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与管理的衡量标准包括(ABCDE )

? A.各项规划是否落实到地、到位

? B.各类用地变更的界线、位置、用途、面积是否符合规划

? C.土地利用、保护、整治措施是否得到有效实施

? D.土地资金是否按规划进度完成

? E.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是否取得显著效益

? 5.应相应扣减下一年度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情况有(ABC )。

? A.未经批准超计划批地的

? B.已实施征地满两年未供地的

? C.没有完成耕地占补平衡任务的

? D.未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 E.没有建设用地专用建设项目的

复习思考题

1.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包括哪些内容?

图件部分:土地利用规划图、各种专题地图、施工图等

文字部分: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文本、技术报告、工作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等

2.简述土地利用规划图件编绘的基本要求和程序。

程序:1.图件的编制:工作底图2.初步计划和设计:规划草图3.图件清绘:样图

4.图件整饰:成果图

基本要求:真实准确、内容完整、实用性强

3.什么是土地用途管制,试述土地利用用途管制的内容和特点。

概念: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制度。

内容:土地按用途进行合理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和土地使用条件,用途登记,用途变更审批许可制,土地利用监管和违规处理等。

特点:强制性、严肃性、权利性、直接性。

4.土地利用计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有何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全部土地资源利用的战略性的长期计划,土地利用计划是中期和年度的土地利用规划。二者具有以下关系。

1.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计划编制与实施的依据。

2.土地利用计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是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行政手段。

5.简述土地利用计划编制的程序和方法。

程序:准备工作:组织调查研究背景形势;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确定计划编制方法,制定计划编报的表格等有关文件;征询建议。

编制审批:中期计划编制程序:一般采用两上两下的程序

年度计划编制:一般采用一上两下的程序

方法:1.用地系数法:根据国民经济相关指标的变量与建设用地量之间的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来测算计划期内的用地计划指标的方法。

2.计划演算法:根据计划期基本建设计划项目和项目用地逐项累计,其数量之和就是计划期的用地数。

3.因素分析法:通过对相关因素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关系公式,来确定指标数值的方法。

4.指标控制法:根据法律政策规定的指标和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等编制用地计划的方法。

6.如何有效实施土地利用计划?

1.分解落实土地利用年度计划2.严格把好建设用地审批关3.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4.加强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5.建立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报告制度

7.简述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涵义:是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监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特点:1.监测成果的多样性2.监测体系的层次性3.技术要求的区域性4.技术手段的综合性

作用:保持土地利用有关数据的现实性,保证信息能不断得到更新;通过动态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为宏观研究提供依据;能够反映规划实施的状况,为规划信息系统及时反馈创造条件;对一些重点指标进行定时监控,设置预警界线,为政府制定有效政策与措施提供服务;及时发现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为土地监察提供目标和依据等。

8.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有哪些内容和指标?

内容:1.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监测2.土地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监测3.土地生产力监测

4.土地环境条件监测

指标:1.土地利用结构与利用程度指标2.土地管理政策措施的监测指标3.土地利用经济社会效益监测指标4.土地环境和生产力监测指标

9.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内容。

1.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制度;

2.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

3.占用基本农田审批制度;

4.基本农田占补平衡制度;

5.禁止破坏和闲置、荒芜基本农田制度;

6.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

7.基本农田监督检查制度;

8.基本农田地力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

10.什么是现场铺图,其常用方法有哪些?

现场铺图,就是将设计图上的全部设计界线,通过相应的测量方法,放样到实地上,并用界标加以固定。

方法:1.卷尺铺图法2.经纬仪与卷尺铺图法 3.平板仪铺图法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研究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一) 全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南昌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是在土地资源详查和变更调查基础上,汇总各分类土地面积数据获得的。据统计,至2005 年底,南昌市辖区内土地总面积为743218.34 公顷,其中农用地473761.63 公顷,建设用地86377.85 公顷,未利用地183078.86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重分别为63.74%、11.63%、24.63%。 1、农用地 2005年南昌市农用地面积为473761.63公顷,其中耕地262302.43 公顷,园地9979.48 公顷,林地131713.82 公顷,牧草地990.44 公顷,其他农用地68775.46 公顷。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及其他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5.29%、1.35%、17.72%、0.13%和9.25%。 南昌市农用地以耕地为主,其次是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园地和牧草地只占农用地面积的2.31%。从南昌市目前农业用地结构及资源特点看出: 耕地和林地是南昌市的主要农地资源,传统种植业仍占较大的比例。 (1) 耕地 截至2005年10月30日,南昌市共有耕地262302.43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55.37%,占土地总面积的35.29%。受自然条件、耕垦历史、种植传统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因素的影响,境内耕地在利用构成、面积比重、地域分布等方面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从耕地利用类型构成看,南昌市的耕地主要是灌溉水田,共有176627.55 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3.34%,其次是旱地和望天田,分别为41404.12 公顷和35958.74 公顷,分别占全市耕地的15.78%和13.71%,水浇地最少,仅占耕地的 0.08%,这种耕地以灌溉水田占绝对优势的利用状况,与南昌市地处滨湖、江河冲积平原、江河湖水系稠密、水资源丰富、种植水生作物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关。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出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出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出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出量。 21.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综合应用题题)1.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2.某地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3.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9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m2,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4.某地2000年人口为80万,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人口机械增长率为将达到6‰、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8比2,如果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是多少? 5.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85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年机械增长率为5‰,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6、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20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5‰、年机械增长率为6‰,人均粮食占有量45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0m2和10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7、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16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年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t,调出蔬菜10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5m2和96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4)规划年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指标(2分) 8.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1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 表—2 土地利用现状构表 单位:

土地利用规划学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习题 §1 绪论 1.填空题 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合理的组织。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包括:系统工程理论、控制理论、弹性理论、功能分区理论、精明增长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 2.选择题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为( d )级规划. A 2 B 3 C 4 D 5 E 6 我国于( b )年设立国家土地管理局。 A 1956 B 1986 C 1978 D 1996 2005年7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正是启动,本次修编工作的首要原则是( c )。 A 保护环境 B 可持续发展 C 严格保护耕地 D 退耕还林 3.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人类有目的地对土地进行干预活动。包括:土地开发、土地利用、土地整治、 土地保护。 2)人地协调论: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形成某种动态平 衡关系,为了维持这种平衡,防止人类活动造成环境突变给自身带来的巨大灾难,就必须不断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 3)景观生态学理论: 4.简答题 简述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内容 a、土地用途管理,就是对一定区域范围土地的使用性质、用途的转换进行管理。 b、土地利用结构管理,就是对各类土地类型的数量及比例结构进行管理。 c、土地利用布局管理,就是对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结构、空间关系进行管理。 d、土地利用程度管理,就是对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投入水平进行管理。 e、土地利用效果管理,就是对土地利用产出水平、集约化水平进行管理。 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 a、宏观调控 b、微观调控: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耕地保护规划 农村集镇与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 乡镇企业土地利用规划 5.论述题 论述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历程。P16 §2 土地利用原理 1.填空题 土地利用最主要的原理有以下几个:地域分异原理、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经济原理等。 中心地理论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他提出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形成。 2.选择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集含答案

、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功能①数据输入和检查②空间数据的处理 城镇布局理论p229 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门槛理论、带形城市理论 居民点规模具有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和辐射规模。P234 居民点布局的形式①卫星式②带状式③多边形式④自由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粮食需求量一般包括口粮、饲料粮、种子用粮、酿造及其他工业用粮等项消费量。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的有限性;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⑴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⑵因地制宜原则⑶综合效益原则⑷逐级控制原则⑸动态平衡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⑵土地供给量预测⑶土地需求量预测⑷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⑸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⑹土地利用分区⑺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⑴针对性原则⑵永续利用原则⑶效益原则⑷因地制宜原则⑸综合性原则⑹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 土地利用结构规划的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原则②统筹兼顾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三效益统一原则⑤公众参与原则 居民点用地选址的要求⑴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⑵建筑要求:地形朝向、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土质条件、安全条件和节约用地条件;⑶卫生保健要求;⑷兽医防疫要求 工业用地选址要求①厂址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②在布局和选址时,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③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④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 基本农田规划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②综合协调的原则③双规并行的原则④区划完整性的原则 居民点布局的原则⑴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⑵利于生产和生活;⑶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 公路选线原则①是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②是因地制宜③是要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状况④是要与其他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⑤是要经济合理。 公路跨河主要有三种形式⑴在支河口直跨;⑵向支河上游绕进一定距离后跨越;⑶在S形河湾跨河时,桥位应设在S形河湾的腰部 港址选择的要求①船舶能安全方便地出入②进港航道和水域必须稳定 ③满足水深和作业要求④有足够的陆域⑤有方便的陆上交通 耕作田块配置要求①耕作田块的长度②耕作田块的宽度③耕作田块的规模 ④耕作田块的外形⑤耕作田块的方向⑥耕作田块的质量组成 土地利用的总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率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土地利用的具体目标⑴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⑵在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建设用地总量得到有效控制⑶土地整理全面展开,未利用土地得以适度开发⑷土地生态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土地整理的规划运作程序的五个步骤:①选择土地整理单元②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方案③审批土地整理规划方案④组织土地整理实施⑤土地整理成果检查验收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 (含部分考研题目) 一、名词概念部分: 土地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土地利用级差地租土地利用规划 小康水平吉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分区土地质量土地质量评价城镇化 建筑密度城镇体系交通密度建筑容积率农地整理基本农田 土地整治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保护土地人口承载力 城市规模土地整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二、简答题部分: (一)总论部分 1、简述土地的特性 2、简述规划的功能和作用 3、简述土地利用的含义 4、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类型 5、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是什么 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7、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8、如何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并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9、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0、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区域规划关系 11、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 12、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关系 13、任何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方法) 14、编制土地利用规划需要收集哪些基础资料 15、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6、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有哪些 17、简述地租地价理论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联系 18、如何运用区位理论来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19、简述人地协调理论主要内容 20、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部分 1、何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何特点 2、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3、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4、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5、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6、简述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层次体系 7、小康指标体系中包括哪些指标如何量化 8、如何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9、土地需求量预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基础数据预测) 10、如何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预测方法) 11、如何进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预测(预测方法) 12、怎样预测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预测方法) 13、常用的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有哪几种 14、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和内容 15、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指标的计算) 16、简述土地质量评价的内容 17、如何进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18、简述拟定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原则和编制方法 19、如何理解公众参与原则 20、土地利用分区模式有哪些 21、土地利用分区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22、什么是土地利用布局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指标有哪些 23、如何填写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 24、简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数量方法 25、配置居民点用地的要求有哪些 26、配置工业用地的要求有哪些 (三)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部分 1、何谓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有何特性如何分类 2、简述居民点的概念和居民点分类 3、何谓城镇化怎样预测城镇化 4、简述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和原则 5、怎样选择居民点用地 6、简述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和内涵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 (1) 二、填空题部分答案 (2) 三、简答题部分答案 (6) 四、论试题部分答案: (13) 五、综合应用题部分答案: (14)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 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16.城市规模:指一定区域内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17.土地资源: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18.土地复垦: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

【西大2017版】[0702]《土地利用规划学》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0702]《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一批次 [单选题]划定基地农田保护区,这是对()内部规划。 A:农用地 B:耕地 C:园地 D:林地 参考答案:B [单选题]某县城1996年城区面积为7.2平方公里,这个面积是() A:建城区 B:规划区 C:规划控制区 D:用地区 参考答案:A [单选题] 世界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提出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国家是()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中国 参考答案:A [论述题] 1、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体系? 2、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和内容? 3、简要回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4、什么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是什么? 5、未来几年是我国"实现奔小康计划”的关键几年,"吃饭”与"建设”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就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中如何协调这对"矛盾体”谈谈您的观点和看法? 6、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收集哪些相关资料? 7、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途分区的依据是什么?一般而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途分区包括那些? 8、简要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 9、什么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总目标?为实现其总目标一般包括那些具体数量指标? 10、什么是土地利用结构?按其类型划分它包括哪些类型? 11、简要阐述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部门与审批程序? 1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程序? 13、如何认识和处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14、简述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内容? 15、试论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途径? 16、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17、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18、试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的关系? 19、计算: 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20、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据此填写土地利用结构表: 表1 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 单位:hm2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答案12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并将其前面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土地的水平范围包括() A. 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 B. 陆地、内陆水域、滩涂和海洋 C. 陆地和内陆水域 D. 地球表层所有陆地部分 2.合理利用土地的首要问题是() A. 提高全民族素质,人人懂得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B. 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C.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D. 加强土地管理,包括地权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 3.某乡土地总面积1000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100公顷,林地200公顷,有林地100公顷。该乡土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是() A. 90%和20% B. 90%和30% C. 70%和10% D. 90%和10% 4.土地利用规划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 A. 农业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B. 土地利用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 C. 各用地部门之间的矛盾 D.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5.土地人口承载量是指() A.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最多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B.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至少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C.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和生活水平上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D.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6.在土地利用分区中,用地区之间()

A. 可以重合,还可以有复区 B. 不可以重合,也不可以有复区 C. 可以重合,不可以有复区 D. 不可以重合,可以有复区 7.从土地管理角度,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是() A. 土地利用的全部问题 B.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问题 C. 如何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问题 D.土地利用方式的问题 8.农业生产用地结构的确定必须根据() A. 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 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C. 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D. 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有关部门审批实施,就具有() A. 控制土地利用效应 B. 行政效应 C. 监督土地利用效应 D. 法律效应 10.不宜作为水库库址的是() A. “肚大口小底平”地形的地区 B. 集水面积大的地区 C. 喀斯特地貌地区 D. 占用部分农田地区 11.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反映() A. 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B. 耕地利用程度 C. 耕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D. 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12.不是土地利用分区基本依据的是() A.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B. 土地评价 C. 自然社会经济资料 D. 单位和个人用地需求 13.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手段分() A. 行政、技术和经济手段 B. 行政、技术、经济和法律手段 C. 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 D. 行政、技术和法律手段 14.不属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土地利用评述内容的是() A. 土地利用成绩 B. 土地利用问题 C.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意见 D. 土地利用分区 15.不属于土地利用规划范畴的是() A.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 土地估价 C.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D.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学练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 一、多项选择题(共21题,每题2分,共42分) 2.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方法有 ( BCD ) A 断面法 B土宜法 C综合法 D模型法 3.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是 ( ACD ) A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 B土地资源利用分析 C土地质量评价 D土地需求量预测 4.土地利用分区可分为( AD ) A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B 土地需求量分区 D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C土地资源利用分区 5.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BCD) A杜能 B 韦伯 C 克里斯塔勒 D 寥仕 6.目前国外比较适用的城镇布局理论有( ABC ) A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B门槛理论 C带形城市理论 D气候理论7.居民点规模是指居民点的大小;一般地讲具有(ABCD) A人口规模 B用地规模 C活动规模 C辐射规模 8.交通运输方式有(ABCDE) A铁路运输 B水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航空运输 E管道运输 10.一般土地整治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ABCDE) A水土流失地的整治 B盐碱地的整治 C风沙地的整治 D沼泽化土地的整治 E红黄壤综合整治 11.编制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须遵循那些原则(ABCD) A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遵循自然科学规律和符合美学原理 C系统内动态平衡、系统外环境相协调

D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12.简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那些原则(ABCD) A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B因地制宜原则 C综合效益原则 D逐级控制原则 13.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有(BCD) A保护环境 B土地总供需综合平衡 C利用结构的优化 D利用的宏观布局和微观规划。 14.依据规划的对策、范围和任务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总体说来包括(ABCD) 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其利用分析 B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用地需求预测 C土地供需分析和结构优化 D规划方案实施 15.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ABCDEF) A地租与地价理论 B土地区位理论 C持续利用理论 D生态经济理论 E人地协调理论 F系统工程理论 16.耕地生态经济动态检测预警机制的内容包括(ACD) A.警义 B.警魂 C.警兆 D.警度 17.遥感技术普遍运用于土地调查制图和检测中是由于他具有哪些优点(ABCD) A.覆盖广 B.宏观性强 C.快速、多时相 D.信息丰富 18.土地利用动态检测具有哪些特点(ABCD) A.检测成果多样性 B. 检测体系层次性 C.技术要求的区域性 D.技术手段的综合性 19.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方法有(ABCD) A.经济分析法 B.综合平衡法 C.因素分析法 D.计划演算法 21.规划方案实施计划的编制原则是(ABCD) A.全面安排,远近结合 B.集中力量,突出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 作业题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题 1.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性?并简要说明。 答:一、面积的有限性,由于受地球表面陆地部分的空间限制,土地的面积是有限的。二、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分布在地球各个不同位置的土地,占有特定的地理空间,地球公转和自转等产生的地质结构的作用下,各种土地形态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性。 三、整体性,土地是地表各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四、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生长在土地上的生物,不断地生长和死亡,土壤中的养分,水分及其他化学物质,不断地被植物消耗和补充,这种周而复始的更替,使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土地再生性。土地的再生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某一阈值时,土地的再生性就会丧失,土地资源即被破坏。 五、多用途性,土地资源根据各类土地质量状况的不同而具有多少不等的多用途性。 六、社会性,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占有过程,一方面形成了人与土地的关系,另一方面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 答:一、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 二、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三、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为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特性? 答: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或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特性:一、政策性二、整体性三、兼容性四、折中性五、动态性 4.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答:一、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区或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 二、耕地、草地、林地等单一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规划,其主要内容是各类用地的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三、为了解决特定土地利用问题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其内容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5.影响土地特性的气象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 答:一、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二、温度条件对土地特性有影响。三、水份条件对土地特性有影响。四、风对土地特性有影响。 6.各种地貌类型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 答:一、山地丘陵区,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在利用管理上首要重视的是水土保持措施。山地丘陵土壤还具有土层薄、土壤粗骨性的特点。因此一般有宜种植需要耕作的作物,而宜于林业或牧业。 二、平原,平原的共同特点是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水份条件比较好。因此,平原区的 土地肥沃,农田基本建设方便,是良好的发展农业的地区。 7.影响土地特性的水资源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答:1).降水,表示降水特征的变量有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变率。 2).蒸发与蒸腾,包括水面蒸发,土壤蒸发,植物蒸腾,农田总蒸发。 3)城市给水水源,给水水源包括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 4)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冰川积雪等。 5)地下水,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6)水资源的三要素,包括水资源量,水资源变率,水质。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真题832_综合考试(含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

832 华南理工大学 2017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试卷上做答无效,请在答题纸上做答,试后本卷必须与答题纸一同交回) 科目名称:综合考试(含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 理 共 1 页 一、名词解释(每题5 分,共30 分)。 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2.土地价格 3.土地资本化 4.城镇基准地价 5.土地利用分区 6.土地整治规划 二、简答题(每题10 分,共60 分)。 1.简述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的“三界四区”。 2.谈谈你对“人地挂钩”的理解,并简述实施人地挂钩的主要措施。 3.简述土地规模经济的主要来源。 4.简述影响建设用地需求的主要因素。 5.简述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6.简述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的模式及各自特点。三、论述题(每 题30 分,共60 分)。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治理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是公众参与水平。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很早就注重公众参与,但效果甚微,相对于国外较成熟的公众参与体系,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还处于起步阶段。请结合国外的公众参与体系的经验和我国的基本国情,试论述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该如何完善公众参与体系。 2.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提出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再次强调要加强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请结合我国城乡土地市场发展现状,就未来如何建立城乡统一用地市场谈谈你的看法。 第 1 页

南京大学2017土地利用规划第一次作业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根据中心地理论,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 ?A、相等,长 ?B、相等,短 ?C、不等,长 ?D、不等,短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中心地理论中,当处于市场最优状态下,某级中心市场区面积与低一级中心市场区面积的比值k为()。 ?A、3 ?B、4 ?C、6 ?D、7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中心地理论中,当处于交通最优状态下,某级中心市场区面积与低一级中心市场区面积的比值k为()。 ?A、3

?B、4 ?C、6 ?D、7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属于()。 ?A、现代区位理论 ?B、经典区位理论 ?C、新时期区位理论 ?D、古典区位理论 标准答案:d 说明: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杜能圈的第一圈层为()。 ?A、自由农业圈 ?B、轮作农业圈 ?C、谷草农业圈 ?D、畜牧圈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6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

土地供需分析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说明: 题号:7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微观层次,决定和制约着其他各个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一个部分。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说明: 题号:8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性体现在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说明: 题号:9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 一、概念部分: 土地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小康水平吉尼系数恩格尔系数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规划体系土地利用计划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布局土地质量评价城市化水平建筑密度交通密度建筑容积率农地整理基本农田城镇体系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土地开发土地保护土地整理城市规模土地承载潜力土地质量 二、填空题部分: 1、人们通常把由泥土与砂石堆成的固定场所称为土地;把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称为。 2、人力难以达到、难以控制利用的陆地还不能是的土地。广义的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广义的土地的立体观认为土地;国家领土是指,、、,;国土资源一般包括;从经济学分析土地是指;从法学的观点看,国土是指,;土地资源是;土地资产是指。 3、土地具有四大功能,集中表现为。 4、具有肥力的土地是农作物的供应者与调节者。 5、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利用方式,但人类绝对不能。 6、具有景观功能的土地价值在于和。 7、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 8、矿产资源蕴藏在地下视土地为。 9、位置级差地租反映的差异;不同沃度的土地使投入资本的生产率产生差别,是形成的重要条件;土地价格是的比率。 10、地球表面积系指;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而决定着人类对土地的需要程度。 11、土地属性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性质,既是,又;既是,又是;既是,又是。任何一种土地利用方式都具有一定社会形式,土地利用反映着一定土地关系。 12、土地利用是,包括两层含义。 13、土地利用的就是要最终确定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其分布状态,并落实于土地之上。

14、依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可分为、、;依其对象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依其范围土地利用规划可分为、。 15、协调土地的供需矛盾是的首要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就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寻求;各类用地的数量和位置一经确定之后,紧接着要解决。 16、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按规划的深度可分为、、;按区域性质分为;为了便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五级土地利用规划。 17、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面积的数量比例关系。 18、根据地价与土地用途之间关系,后把位于规划作商业用地。 19、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20、持续发展是一种既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1、土地综合平衡受制于,是其在土地利用方面的具体体现;土地数量有限性与构成土地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 22、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客观必要性;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 23、生态学是研究的科学;规划是指前性的调配和安排;规划学是一门的科学,规划应理解为的过程。 24、一块草地、一片森林、一片沙漠是生态系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和复合而成;系统工程= +系统观点+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 25、人类合理地组织土地利用的目的在于;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的协调上。 26、按照逐级控制原则的要求,应当首先进行,然后再进行。 27、是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2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其核心内容是;作用是;实质是;具有、、和控制性等特性。其规划的对象是规划区域内的。 2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包括、、。 30、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报审批。

土地利用规划学 综合复习讲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综合复习讲义 1、国家领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上面的空气空间。 2、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3、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④土地利用的课持续性 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4、土地利用就是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5、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6、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⑴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量小⑵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⑶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⑷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①根底质量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土地沙漠化严重⑸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根底面积逐渐减少 7、土地利用规划程序(了解):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思——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 8、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土地资本化的比率,是用年地租除以利息率之商来加以确定。 极差地租就是利用教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利润。 9、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0、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⑴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⑵因地制宜原则⑶综合效益原则⑷逐级控制原则⑸动态平衡原则 11、土地区位理论P36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杜能从农业土地利用角度阐述了对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杜能为了阐述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模式,证明市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方式)都是以一个距离带一个距离带地发生变化,围绕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称作“杜能圈”,距城市最近的郊区为高度集约经营区。随着刀消费地距离的增加,土地经营愈益粗放,即精细城郊农业——林业——集约种植业——栅栏农业——粗放的三年轮作——牧业与粗放种植业。 ⑵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韦伯的“论工业的区位”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韦伯首次引用了“区位因素”,即指一个地理点上能对工业生产起积极作用和吸引作用的因素。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排除了社会文化方面区位因素,只考虑原材料、劳动力和运费,甚至把原材料费用及其地区差异纳入运费之中,因此,“孤立的工业生产”的趣味就取决于运输费用和劳动费用,并从两项因素的相互作用分析中,推导出工业区位分布的基础网,继而把集聚因素,对基础网作进一步的位置变换。韦伯认为,当劳动力费用(表现为工资)在特定的区位对配置企业有利时,这样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弃运费最小的地点,而移向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条件是原材料和成品的追加费小于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费用,从而使韦伯的区位图形产生“第一次变形”。当一个工厂如果集聚所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定向。韦伯在以上分析中首次运用等费线(费用等值线)方法进行分析。 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论:克里斯塔勒吸取杜能、韦伯区位理论的基本特点,于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深刻地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发展的区域基础及等级与规模的空间关系,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克里斯塔勒认为,空间中的事物从中心向外扩散,区域的中心地点即区域核心,就是城镇,大多数情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从大到小对城市进行分级,各种等级城市均有,规模最小的那一级城镇的数量最大,等级越高,数量越少。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师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1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14、土地利用的总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率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15、土地利用的具体目标:⑴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⑵在保障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