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九年级)》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九年级)》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九年级)》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九年级)

目录

1.胜人者先自胜

2.王冕传(节选)

3.赵威后问齐使

4.六一居士传(节选)

5.王翦将兵

6.傅显迂缓

7.北门之管(节选)

8.卫灵公天寒凿池

9.宋人酤酒

10.荀巨伯探病友

11.甲与乙相善

12.公卢之谏

13.乐不思蜀

14.孔文举年十岁

15.齐鲁夹谷之会(节选)

16.狗监

17.触龙说赵太后(节选)

18.师旷论学

19.创鹜之报

20.吕氏春秋·贵因21.晋献文子成室

22.孺子善谏

23.庖夫

24.孟子见梁惠王

25.庄周家贫

26.二翁登泰山

27.范蠡浮海出齐

28.文天祥传(节选)

29.郑板桥开仓济民

30.答谢中书书

31.食喻

32.张元饲弃狗

33.太祖弹雀

34.武帝游宴见马

35.罗企生拒谢桓公

36.梅圣俞诗集·序(节选)

37.束氏狸狌

38.子产论政宽猛(节选)

39.李泰伯改字

40.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

41.劝学(节选)

42.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

43.朱文公受骗44.临江之麋

45.亭林先生神道表

胜人者先自胜

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人名②浅:狭,窄小③教:这里指教化④张:乐器上弦⑤修:设置⑥饬:通“饰”,修饰

1.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六卿请复.

A B

薄.如钱唇(《活板》)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钟鼓不修.战而.不胜

C D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答】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译】

3.本文与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论及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且在某些观点上不谋而合。请回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与“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一句意思相近的内容,并将有关句子默写出来。

【答】

4.为了做到“自胜”,夏后伯启采取了哪些举措?结合文中有关内容,简要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参考答案】

1.D

A.薄弱/与“厚”相对

B.又,再一次/恢复

C.敲、击/修建

D.表转折,但是

2. ①(原因)是我的德行薄弱,教化不够啊。

②过了一年有扈氏就臣服了。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举措:①对自己:生活简朴,摒除杂念,心无旁骛;②对家人:尊重贤长,重视子女教育;③对人才:任人唯贤。(意思对即可)

评价:例:他是一个能够经受挫折,勇于战胜困难的人。面对战争失败,他不气馁不急躁,而是精心分析原因,并从中吸取作战失败的教训,然后严于律己,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后取得了胜利。

王冕传(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①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②若不见。安阳韩性③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④。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注】①曷:何,怎么。②恬(tián):心神安逸。③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④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听已,辄.默记()②已而

..复如初()

③依僧寺以.居()④学遂.为通儒()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

3.简要分析划线句的作用。

【答】

4.根据文意,说说王冕“遂为通儒”的原因。

【答】

【参考答案】

1.①就②不久③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④终于

2.①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

②安阳的韩性听说这件事,对此感到很诧异,将他收作学生。

3.以父亲的行为侧面衬托王冕对学习的痴迷。

4.王冕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赵威后问齐使

①齐王使使者问②赵威后,书未③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④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战国策·齐策》

【注】①齐王:战国时齐王建,齐襄王之子。②赵威后即赵太后,战国时赵惠文王妻。③发:启封。④恙:灾害,忧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岁.亦无恙耶()②使者不说.()

③苟.无岁()④臣奉使使.威后()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译】

3.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赵威后的这番言论,体现了哪句俗语?你觉得赵威后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4.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来吗?

【答】

【参考答案】

1. 岁,年成。说,通“悦”,高兴。苟,假如,如果。使,出使。(字词解释与《以虫治虫》、《论语》、《陈涉世家》、《晏子使楚》相关)

2. ①难道不是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②因此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

3.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她是一个爱国爱民,有见地、有远见,懂得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以民为本),只有把老百姓安顿好了国家才能太平的明智的统治者。

4.舍本逐末或者轻重倒置

六一居士传(节选)

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①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②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③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④吾之乐尔。”

【注】①颍水:地名。②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③诮(qiào):讥笑④志:记载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初谪.滁山()②既.老而衰且病()

③是.为五一尔()④固.知名之不可逃()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

【译】

②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译】

3.根据文意,说说欧阳修更号为“六一居士”的原因。

【答】

4. 选文中欧阳修因何而乐?与课文“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有何不同?

【答】

【参考答案】

1.贬官;已经;这;本来

2. ①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②这就是庄子讥笑的害怕影子而在太阳下跑的人。

3.聊以志吾之乐尔。或自己的话概括。

4.选文中作者因沉醉于五物(藏书、金石遗文、琴、旗、酒)而乐。选文中的乐是怡然自乐,而课文中的乐是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

王翦将兵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①势壮勇,

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

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目:“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③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大破荆军。

【注】①果:果断。②顿舍:停止。③为: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尝.以兵数千 ( ) ②于是引.兵而西 ( )

③秦军走. ( ) ④以.不用将军计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答】。

【参考答案】

1.①尝:曾经;②引:带领、率领;③走:溃败④以:因为

2.我想攻取(攻打)楚国,在将军看来打算用多少士兵才够(足够)?

3.王翦的托病是因为秦王轻信李信的话疏远自己,自己是迫不得已告老还乡。当荆兵每天向西进军时,国难当头,王翦义无反顾,重新带领军队攻打荆军,表现了王翦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

4.衬托手法表现王翦的沉稳,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也表现了秦始皇狂妄,急躁,也爱惜人才,能屈能伸的君主形象。

傅显迂缓

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赛老儒。一日,雅①步

...行市

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

..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②,倦而假寐。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

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注】①雅:美好不粗俗。②针黹:针线活

1.下列哪两组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

A、稍.知医药

B、或.指所在

稍.出近之《黔之驴》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C、比.相见

D、喘息良.久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

E、读书以.明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

【译】

②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

【译】

3.文中写傅显“雅步行市上”“雅步以往”,两次提到“雅步”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何作用?【答】

4.“俯井哭子”这一悲剧完全可以避免,结合划线句子,说说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答】

【参考答案】

1.B C

2.①小孩在井旁嬉戏,相距大概只有三五尺。②但是读书是用来明理的,明理是用来在实际中运用的。

3.“雅步”意思是迈着优雅的步子,情况紧急,应是奔跑前往,傅显却不紧不慢,“雅步”而行,这一动作充分表现人物性格的迟缓和迂腐。

4.根本原因在于“食而不化”,做事呆板,不懂得随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北门之管(节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

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②不可乎!师之所为,郑

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公辞焉③。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④!吾见师之

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⑤!”

蹇叔之子与⑥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注】①管:钥匙。②无乃:恐怕,大概,表示委婉语气的副词。③公辞焉:秦穆公拒不接受蹇叔的劝告。④孟子:对孟明的敬称。⑤你懂什么!如果中寿死掉,你那坟头上的树早就长得两手合抱了!这是骂蹇叔早就该死了。中寿,约指活到六七十岁。蹇叔大约已七八十岁,过了中寿的年龄。⑥与(yù):参加。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穆公访诸.蹇叔 ( ) ②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 )

③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 ) ④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译】

②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译】

3.蹇叔的预见有如先知,料事如神,秦军后来果然在崤山大败而归,实际上他的判断是有依据的,请说说他的依据是什么?

【答】

4.结合秦穆公对蹇叔、鲁庄公对曹刿进谏的不同态度说说他们各是怎样的君主?

【答】

【参考答案】

1.相当与“之于”;什么;通“避”,躲避;参与

2.①使军队劳累辛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②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

3.他的依据是“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4.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告一意孤行看出他是个不讲仁义、自以为是的君主;鲁庄公对曹刿的进言虚心接受并让他参与并主导齐鲁之战可以看出他是个能广开言路、虚怀若谷、知人善用的明君。

卫灵公天寒凿池

卫灵公天寒凿池。宛春谏曰:“天寒起役①,恐伤民。”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公衣

狐裘,坐熊席,陬隅②有灶,是以不寒。今民衣弊不补,履决不组,君则不寒矣,民则寒矣。”公曰:“善。”令罢役。左右以谏曰:“君凿池,不知天之寒也,而春也知之。以春之知之也而令罢之,福将归于春也,而怨将归于君。”公曰:“不然。夫春也,鲁国之匹夫③也,而我举之,夫民未有见焉,今将令民以此见之。曰春也有善,于寡人有也,春之善非寡人之善欤?”灵公之论宛春,可谓知君道矣。(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起役:即兴办土木工程。②陬(zōu)隅:屋角。③匹夫:百姓。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履.决不组()②令罢.役()

③以.春之知之也而令罢之()④夫春也,鲁国之匹夫也,而我举.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公衣裘,坐熊席,陬隅有灶,是以不寒。

【答】

【参考答案】

1.①鞋子;②停止;③因为;④任用、举用

2.①您穿着狐皮大衣,坐着熊皮垫子,屋角又有火灶,所以不觉得冷。②说宛春有善行,(那么)于我也同样有,宛春的善行不就是我的善行吗?

3.宛春因为天寒的缘故,劝谏卫灵公停止凿池。

4.卫灵公是一个知错就改、知人善用、明白事理、懂得为君之道的人。

宋人酤酒

宋人有酤①酒者,升概②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③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④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

畏焉。或令孺子⑤怀.钱,挈壶瓮(weng罋)⑥而往酤,而狗迓而龁(

..he..河)

..之⑦,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⑧,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酤(gū):同“沽”,卖。②升:量酒器。概:古代刮平斗斛等量具的器具。③县:同“悬”,挂。帜:指酒旗。④闾:里门,此指乡里或村里。⑤孺子:小孩。⑥罋:储酒器皿。⑦迓:迎。龁:咬。⑧万乘之主: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君,指大国之君。

1.找出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两组。()()

A. 怪.其故 B 或.令孺子怀钱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或.以为死《陈涉世家》

C 夫.国亦有狗

D 此人主之所以蔽.脅

夫.大国《曹刿论战》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E 而有道之士所以

..不用也

所以

..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

【译】

②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

【译】

3.文中写到了“升概”“遇客”“为酒”“县帜”时连用了四个“甚”,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

4.韩非子认为国家也有猛狗,这猛狗是指什么?作者借狗猛酒酸的典故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B E

2.①狗凶猛,为什么酒就卖不出去呢?②有才能的人胸怀本领而想使大国国君贤明;有的大臣就是恶犬,迎面扑来咬他们。

3.突出了卖酒人的公正,酒很甜美,与下文卖不出酒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猛狗对卖酒造成的恶劣影响。

4.这猛狗比喻那些伤害忠臣、阻挡忠谏的佞臣、权奸。

这则典故由卖酒的浅显事物而揭示出治国的高深道理,其道理在于:如果恶人当道,好的主张必定难以实行,贤人难受重用。

启示是:a、客观环境对事物有很大影响。如果客观环境险恶的话,事情就无法做好。 b、要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意思对即可。

荀巨伯探病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④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⑤?”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⑥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一:整个。⑤独止:一个人留下。

⑥无义:不懂道义。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友人语.巨伯曰()②子可去.()

③宁以.我身代友人命()④遂.班军而还()

2.翻译句子。

①败义以求生。

【译】

②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译】

3.文章是如何刻画荀巨伯这一人物的?

【答】

4.读了《荀巨伯探病友》一文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的感想。

【答】

【参考答案】

1.①告诉;②离开;③用;④于是,就。

2.①毁坏情义而求得保全性命。②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

3.(1)文章采用了对话描写的方法来表现荀巨伯的义举,宁代朋友死去,而让自己的朋友在危急时刻离城而去,此举感人至深。(2)文章还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让贼一“谓”一“还”,来表现巨伯的义,栩栩如生。

4.(1)荀巨伯不忍丢下有病的朋友独自避难,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这种把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2)从文中可以看出,荀巨伯是一个重情义、有情有义、不贪生怕死的人。)

甲与乙相善

甲与乙相善,甲延乙理家政。及官抚军①,并使佐官政,惟其言是从,久而赀财皆为所干没②,始悟其奸,稍稍谯③责之。乙挟甲阴事,遽反噬。甲不胜愤,乃投牒诉城隍。

夜梦城隍语之曰:“乙险恶如是,公何以信任不疑?”

甲曰:“为其事事如我意也。”

神喟然曰:“人能事事如我意,可畏甚矣!公不畏之,而反喜之,不公之绐④而绐谁耶?渠⑥恶贯将盈,终必食报,若公则自贻伊戚,可无庸诉也。”(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①官抚军:做官至抚军。抚军,官职名。②干没:吞没。③谯:责备。④绐(dai):哄骗,欺骗。⑤渠: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甲延.乙理家政()②遽.反噬()

③甲不胜.愤()④若公则自贻伊戚.()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乙险恶如是,公何以信任不疑?

【译】

②不公之绐而绐谁耶?

【译】

3.请分别用两个成语来概括甲和乙的行为。

【答】

4.从“甲”的经历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做人道理?

【答】

【参考答案】

1.①请;②立刻;③承受;④忧伤

2.①乙像这样阴险恶毒,你为什么对她信任不疑呢?。②他不欺骗你,去欺骗谁呢?

3.甲:养虎为患(自作自受自食其果)乙:恶贯满盈

4.示例一:人们都希望别人顺从自己,喜欢听奉承的话,但要讲原则,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否则害人害己。

示例二:时时事事顺从你、奉承你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答出一点即可)

公卢之谏

赵简子举兵而攻齐,令军中有敢谏者罪至死。被甲之士名曰公卢,望见简子大笑。简子曰:“子何笑?”对曰:“臣乃有夙笑①。”简子曰:“有以解之则可,无以解之则死。”对曰:“当桑②之时,臣邻家夫与妻俱之田,见桑中女,因往追之,不能得,还返,其妻怒而去之,臣笑其旷③也。”简子曰:“今吾伐国失国,是吾旷也。“于是罢师而归。

【注】①夙笑:以前的笑话。②桑:采桑。③旷:荒废,这里指失职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举.兵而攻齐()②被.甲之士( )

③因.往追之( ) ④其妻怒而去.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臣邻家夫与妻俱之田

【译】

②今吾伐国失国,是吾旷也。

【译】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公卢的“夙笑”指什么?

【答】

4.这是一篇讽谏,公卢讲这个“夙笑”有何用意?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答】

【参考答案】

1.①举:发动②被:同披,穿着③因:于是④去:离开

2.①我邻居家的丈夫和妻子一起到田里。②现在我讨伐别国(就会)失去自己的国家,这是我的失职。

3.邻人追桑女而失其妻。

4.用邻人追桑女而失其妻这个比喻委婉告诫赵简子举兵攻齐不当,使赵简子醒悟到“伐国失国”的错误(答到委婉告诫,劝诫的意思即可)。公卢是一个敢于纳谏,善于纳谏,机智勇敢的人。(答到两点即可)

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①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②,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③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④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⑤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⑥,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选自《三国志·蜀书》【注】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他死后,被尊称为文帝,故这里称“文王”。②蜀技:表演四川的歌舞。技,同“伎”。③贾充:司马昭父子的亲信。④殿下:汉代以后,对太子、亲王的尊称。⑤郤正:刘禅旧日的大臣,和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⑥陇、蜀:指四川。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诚.宜开张圣听

B.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诚.如尊命会.王复问

C.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D.咨臣以当世之.事

如.太行、王屋何人之.无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译】

②何乃似郤正语邪!

【译】

3.请从文中读出“蜀国大业未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4.面对这样的主子,诸葛亮是怎样展示他治国的才能的?请结合《出师表》来说一说。【答】

【参考答案】

1.A(A项两个“诚”都译为“确实”。B项中第一个“会”是“聚会”之意;第二个是“适逢”。C项中第一个“如”表示“像这样,如此”;第二个“如”与“何”连起来,译为“把……怎么样”。D项中第一个“之”为助词,相当于“的”;第二个“之”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①即使诸葛亮在世,也不能辅佐他长久,更何况姜维呢?②怎么竟然像郤正说的话呢!

3.刘禅的昏庸无能

4.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给后主提出了治国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孔文举年十岁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②与君先人伯阳③,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④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⑤。

【注】①孔文举:孔融。②仲尼:孔子。③伯阳:老子。④奕世:累世,代代。⑤踧踖(cù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为.司隶校尉()②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③既.通,前坐()④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译】

②人以其语语之

【译】

3.结合故事内容,说说孔文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答】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答】

【参考答案】

1.①担任;②到;③已经,······之后;④对······感到奇异,认为······是奇异的

2.①这是我和您是世代交好(的原因)。(或:这样,我和您就是世代友好的亲戚关系了。)②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他。

3.孔文举是一个机智聪明的人,他用“世交”关系独闯李府,并以孔子和老子的关系说明“世交”的来历。(孔文举对陈韪反唇相讥,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举其中一例即可。)

4.不能只看到人或事物的表面现象。(要善于利用机智化解尴尬。)(答出任意一点。)

齐鲁夹谷之会(节选)

十年春,及齐平。

夏,公会齐侯于祝其(1),实夹谷。孔丘相。犁弥(2)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3)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和好,而裔夷(4)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5)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

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加此盟!”孔丘使兹无还(6)揖,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

齐侯将享公。孔丘谓梁丘据(7)曰:“齐、鲁之故,吾之何不闻焉?事即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8),嘉乐(9)不野合。飨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10)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得也。不昭,不如其已也。”

乃不果享。

齐人来归郓、讙、龟阴(11)之田。

【注】(1)公:指鲁定公。齐侯:指齐景公。祝其:即夹谷山,地名,在今赣榆县夹山乡与枣庄市中区西北近郊齐村镇交界处。(2)犁弥:齐国大夫。(3)莱:诸侯国名,姜姓,在今山东黄县,被齐国灭掉。(4)裔夷:华夏地域以外的民族。(5)愆:伤害(6)兹无还:鲁国的大夫(7)梁求据:齐景公的宠臣。(8)牺、象:即牺尊、象尊,都是古时的酒器,外形像兽形。不出门:意思是只在朝会和庙堂使用。(9)嘉乐:指钟、磬等乐器。(10)秕:不饱满的谷物。稗:像禾的杂草。(11)郓、讙、龟阴:都是鲁国的邑名,全在汶水的北岸,即“汶阳之田”。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犁弥言于.齐侯曰()②遽.辟之()

③孔丘使兹无还揖.()④乃不果.享()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

【译】

②夫享,所以昭得也

4.孔子对付君臣无礼的事迹,给我们以巨大的启发。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1.①对②迅速、紧急③作揖④实现

2.①这样做对神灵是不吉祥的,对德行也是伤害,对人是丧失礼仪,国君一定不会这样做。②享礼是用来发扬光大德行的。

3.不是,他是一个知礼而有勇的人。文中提到孔子面对齐国君臣时,能够做到大义凛然,知礼而又能及时的回应,如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他要求士兵们快拿武器冲上去。

4.对于那些外表比较强大、骄横的人,其实并不要被他们所吓倒,他们内心也很虚弱,我们要在心理上和气势上战胜对方,关键时刻不能表现出软弱。

狗监

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①。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

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

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②。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③,乌有此事也,为齐难④;“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

之义。故空藉⑤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⑥。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节选自《《司马相如列传》》

【注】①上:皇上。此指汉武帝刘彻。②笔札:写字的笔和可供写字的木板。③乌:何、焉。

“乌有”犹言“哪有”,即没有。④难:诘难。⑤空藉:假借。⑥古代畜养禽兽供帝王游玩的园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乃.召问相如()②上许.()

③未足.观也()④天子大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

【译】

②“无是公”者,无是人也。

【译】

3.汉武帝喜欢司马相如的文章吗?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答】

4.司马相如在《天子游猎赋》中借用“子虚”、“乌有”、“无是公”之言的目的是什么?【答】

【参考答案】

1.①于是、就;②答应;③值得;④同“悦”,高兴。

2.①我的同乡人司马相如自己说,是他写了这篇赋。

②“无是公”就是没有这个人。

3.喜欢。依据是: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和“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4.司马相如写《天子游猎赋》的主旨是为了讽谏汉武帝节俭。由“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可知。

触龙说赵太后(节选)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1),至于赵之为赵(2),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曰:“无有。”曰:“微独赵(3),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4)。今媪(5)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6),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7)。”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注】(1)三世:指赵武灵王。(2)赵之为赵:前“赵”指赵氏;后“赵”指赵国。(3)微:非。(4)重器:指金玉珍宝。(5)媪(ǎo):对老年妇女的尊称。(6)山陵:喻帝王,此处指赵太后。崩:喻帝王死。(7)燕后:赵太后女儿,燕国王后。

1.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 老妇不闻.也。

B 至于赵之为.赵。

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乡为.生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C 还于.旧都。《出师表》

D 何以.自托于赵。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封之以.膏腴之地。

2.翻译句子。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译】

3.选段中左师公用什么办法最终说服了赵太后同意其爱子长安君去做人质?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

4.因为爱,赵太后坚决不同意其子“质于齐”,可在左师公的劝谏下,转而慨然应诺,她的改变,也是出于爱吗?

【答】

【参考答案】

1.C

2.老臣认为老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我以为你爱他不如爱燕后。

3.君王的子孙,虽然能给予他们高地位、厚俸禄,但如果他们不为国家操劳,未能建立功绩的话,则没有安身立足的资本,就难以长治久安。

4.也是出于爱,而且是更深层次的爱。之前的爱,只是体现在物质、地位的给予和保护上,让他“质于齐”是出于更长久、更深远的考虑,从大局出发,以国利为重,为长安君将来的继位统治储备资本。

师旷论学

晋平公(1)问于师旷(2)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3)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

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4)行乎?”平公曰:“善哉!”(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建本》)

【注】(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2)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3)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4)昧:黑暗。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何不炳烛乎?()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③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④善哉!()

2.解释下列句子。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译】

3.本文题为《师旷论学》,那么“论学”的核心句是哪一句?此句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

4.再写一句关于学习的名句或格言。

【答】

【参考答案】

1.①炳烛:点起蜡烛。②怎么。③作弄,戏弄。④好。

2.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

3.核心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此句用了比喻和排比这两种修辞手法,意在说明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4.示例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示例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示例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示例四:活到老,学到老。

创鹜之报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