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五大任务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五大任务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五大任务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五大任务

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命题。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化已走过了200多年的历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普遍达到80%左右。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报告,2011年世界城镇人口为36.3亿,中国城镇人口为6.9亿,占比为19%,报告预计到2030年世界城镇人口将达到49.8亿,中国将达到9.7亿左右,占比将达到19.5%,中国对全球城镇人口的贡献率将超过20%。中国城镇化规模大、节奏快、影响广泛而深远。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备受世界瞩目。我们说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改革开放35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用当年价计算,由1998年的0.36万亿增加到2013年的56.9万亿,实际增长了25倍左右。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人增加到2013年的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53.7%,吸纳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成就举世公认。但是,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少,比如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城市发展模式比较

粗犷,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病的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和自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利等等。

当前,中国城镇化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产业格局再调整,随着国内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城乡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主要依靠劳动力廉价供给,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压低公共服务成本来推动城镇化的方式不可持续,城镇化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推动城镇化转型发展就是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具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走好这条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必须坚持“四化同步”,深入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相辅相成;必须坚持优化布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生态文明,节约集约利用水、土地、能源等资源,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营运模式;必须坚持文化传承,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彰显城市的个性和特色。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重点是要实施五大任务:

第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前,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中有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但他们未能享受城镇居民的待遇,城镇内部出现了新的二元结构矛盾,也带来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突出的问题,给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一些风险隐患。要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其他常住人口,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地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一方面通过实施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城区人口50万-100万的城市落户限制,合理放开城市人口100万-300万的大城市的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城区人口300—500万的大城市的落户条件,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到2020年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2014年我们要求各类城镇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具体标准,特大城市要实行居民制,并向社会公开、公布,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和他们的预期。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稳步推进城镇的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覆盖城镇常住人口。

第二,优化城镇化的布局和形态。从城市群布局看,我国东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 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但持续发展的压力在加大,而

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城镇化的潜力尚有待挖掘。从城市规模结构来看,部分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矛盾在加剧。但是,一些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到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8.5亿左右,合理引导在东中西部地区,在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分布,关系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要优化提升中部地区的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构建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依靠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通过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连接,增强城市群内部的城市和小城市产业功能、集聚功能和服务功能,把有条件的县城、重点镇、重要边境口岸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第三,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一些城区摊大饼式的扩张,空间开发无序,重经济建设、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导致城镇建设粗犷低效,交通拥堵问题严重,水、空气、土壤等环境污染加重,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这既不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必须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要增强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要推进创新城市、绿色城市、智能城市和人文城市的建设,全面提高城市内在品质。要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社会的治理水平。

第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应

有之义,未来中国城镇化率即使达到70%左右,仍然将有4-5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要相辅相成,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要统筹协调,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要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的家园。

第五,要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现行城乡分割的管理制度固化着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统筹推进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城镇住房、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及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通过改革释放发展潜力,为新型城镇化注入活力和动力。

在中国这样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可寻,我们需要认真借鉴、汲取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教训,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我们希望国际上更多的专家学者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供宝贵的意见建议,我们欢迎国际上更多的企业机构参与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

(徐宪平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本文是作者3月23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上所作的演讲。本刊根据录音整理。)

甲胄制作技艺传承、振兴措施的探索-cssn

“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和冷门学科”① 甲胄制作技艺传承、振兴措施的探索 一、成事在人——不拘一格擢人材 二、传承之钥——甲胄制作技艺的非正规教育 三、因缘际会,众志成城——甲胄研究与系列制作 四、绝学可继,冷门可温——甲胄制作技艺之前瞻 华觉明 2018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文化遗产科技认知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认知中心”),受文化部非遗司之邀,承担传统工艺振兴措施研究课题,分别由李晓岑教授和笔者主持。本文是根据其子课题之一——《甲胄制作技艺传承、振兴措施的探索》所获成果草就的,供学界同仁参考。 一、成事在人——不拘一格擢人材 振兴是传统工艺保护九大环节之终极一环,其前提是首先要做好维护(maintenance,即通常所指陈的狭义的保护)和传承这两项基础性工作。 我们探索的对象是甲胄制作技艺。按世界上有两类古甲胄,一类 ①引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 年

是古代欧洲以较大的板块,由铆合和销连组合的铠甲;另一类是中国古代以甲片藉索绳编连的甲胄。它们的形制和制作技艺各有特点,都适应了征战时防护的需求。 众所周知,各个历史时期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都首先用于军事装备。甲胄也是如此,除作为护具外,还配以服装、饰物和武器。中国古代均称军旅为“甲兵”,诸如“戈铤金甲,耀照天地”、“披甲执兵”、“甲不离身”、“枕戈寝甲”、“坚甲利兵”、“整甲缮兵”等成语不胜枚举。历代军旅动辄以数十万计,甲胄制作使用其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甲作成为庞大的制作实体。甲胄制作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与制作业的水平以及与其相关的人文万象,而且于社会经济有重要的关连。发达国家历来重视铠甲的研究和展陈,博物馆、宫廷、古堡多有铠甲的陈列。我国的甲胄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五十年代起,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出土了众多甲胄实物,杨泓、钟少异率先作了精深的研究。出土甲胄的清理、复原是这一研究向深广拓展的基础,从上世纪60年代初起,白荣金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发表了20多篇论文,并作了相应的复原,遍及商周至明代的出土实物。1994年退休后,他仍以此为主项,并出版了《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甲胄复原卷》这一迄今中国式甲胄的惟一专著,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与此同时,一些甲胄爱好者也从不同角度做了研究和复原制作。据此,尽管甲胄研究在我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但杨、钟、白等先生的工作和众多甲胄爱好者的参与,为甲胄的传承、振兴夯实了基础。 事情是人做的。凡事只要是社会所需要的,只要有志者坚持投入,

车间现场管理七大要点

车间现场管理七大要点,你都清楚吗 现场管理是一个企业的企业形象、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控制和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是衡量企业综合素质及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搞好生产现场管理,由于企业增强竞争力,消除“跑、冒、漏、滴”和“脏乱差”状况,提高产品质量和员工素质,保证安全生产,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具体什么是现场管理呢? 现场管理: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工人和管理人员)、机(设备、工具、工位器具)、料(原材料)、法(加工、检测方法)、环(环境)、信(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 优秀的现场管理有以下特点: 1)定员合理,技能匹配; 2)材料工具,放置有序; 3)场地规划,标注清析; 4)工作流程,有条不紊; 5)规章制度,落实严格; 6)现场环境,卫生清洁; 7)设备完好,运转正常; 8)安全有序,物流顺畅; 9)定量保质,调控均衡; 10)登记统计,应记无漏。

现场管理的六要素包括: 人、机、料、法、环、测。 ----也称为5M1E分析法。 1) 人(Man):操作者对质量的认识、技术、身体状况等; 2) 机器(Machine):设备、测量仪器的精度和维护保养状况等; 3) 材料(Material):材料能否达到要求的性能等; 4) 方法(Method):生产工艺、设备选择、操作规程等; 5) 测量(Measurement):测量时采取的方法是否标准、正确; 6) 环境(Environment):工作现场的技术要求和清洁条件等; 现在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车间现场管理的几大基本方法。 一5S现场管理 1.什么是5S现场管理 “5S”活动起源于日本,主要内容: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uke)这5个词的缩写。因为这5个词日语中罗马拼音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所以简称为“5S” 。 2.“5S”的基本内容 1)整理(SEIRI):区分要用和不要用的东西,不要用的东西清理掉; 2)整顿(SEITON):要用的东西依规定定位.定量地摆放整齐,明确地标示; 3)清扫(SEISO):清除场内的脏污,并防止污染的发生: 4)清洁(SEIKETSU):将前3S实施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贯彻执行并维持成果; 5)素养(SHITSUKE):人人依规定行事,养成好习惯。

国际匠心节策划方案

“国际匠心节” 策 划 方 案 安义达(深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目录 一、策划前言 (1) 二、目的意义 (1) 三、概念定义 (2) 四、活动概述 (2) (一)活动时间 (2) (二)活动地点 (2) (三)活动内容 (2) (四)活动对象 (2) 五、活动板块及内容策划 (3) (一)中国手艺文化国际论坛 (3) (二)国际手艺大赛 (4) (三)国际手艺展览会 (5) (四)手艺人万人笑脸墙 (8) 六、盈利模式 (8) 七、宣传推广 (9) 八、效益分析 (10)

一、策划前言 按照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和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总体要求,侯马市委市政府以创建国家级特色小镇为目标,以传承和创新优秀的“工匠精神”为主线,依托自身优势,聚合优势资源,打造了国内首家集产品展示、工艺演示、创意设计、旅游体验、技术研发、定单销售、培训教育、“互联网+”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手艺小镇。 目前,中国手艺小镇的建设处于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域内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以基于中国手艺小镇“九大活动”的建设重点,策划举办以手艺文化为主题的会展、赛事、节庆、演艺、公益、国际交流等类系列活动,从而增强手艺小镇人气互动、产业带动、消费拉动和政策推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激发旅游功能提升,促进中国手艺小镇业态繁荣、健康发展。 二、目的意义 为积极推进中国手艺小镇的建设,遵循传承和创新优秀的“工匠精神”主线,追求手艺人“匠心”品质,厚植工匠文化,同时响应《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特在山西省侯马市策划举行“国际匠心节”。通过双边、多边渠道,邀请国内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手艺人齐聚侯马,组织传统手艺传承人、企业和行业组织代表开展国际交流,举办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规划)

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城乡规划方面: 城乡规划的综合性、政策性和前瞻性决定了其在城乡建设中的“龙头”地位。XX新型城镇能否做到科学发展,能否建设得有特色有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取决于规划引导和调控作用的发挥。未来XX 城乡规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积极推进XX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按照XX市新的战略规划提出的“根植性发展、精致型开发、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把XX区59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完整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将传统意义的小城镇、村庄视为整体城市化发展的一部分加以深度统筹、规划,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较为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以“总规”规范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

2、推广城市设计理念。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这些年来XX城区形象不太理想,诸多原因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开展城市设计。为彰显XX区城乡规划建设的XX文化特色,下一步有必要引进先进规划理念和方法,以“XXXXXXXXX”城市设计征集活动的成功经验为指导,注重发挥规划专家智慧,以扎实的宏观研究政策为先导,以功能设计为基础,把功能研究作为城市设计的前提,大力推广城市设计理念。一是对XX几个城区出入口、旧城改造片区、新开发区域等重要节点进行城市设计,将每一处形态设计根植与相应功能细节,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二是严格新征用地规划管理工作,优先编制拟拍卖(出让)地块、旧城改造区、近期重点发展片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 3、切实加强专项规划编制和研究。主动协调配合、推动有关部门完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民生民安项目专项规划研究和编制,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推各项目尽快上马建设,弥补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重点要做好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教育、医疗、林地保护、污水处理等专项规划工作。 4、积极助推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树立“规划”+“策划”理念,积极吸引策划机构,在规划的基础上,找准规划与项目的结合点和规划实施的着力点,推介、吸引一批重点投资项目落户XX,重点规划和策划好XXXXXX、XXXXXX、

现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现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现场管理的内容如下: 1. 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 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为现场的作业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是每一个现场管理者重要的工作,也是作业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就是将生产的三大要素------人员、物资和设备协调到最佳的状态。 (1)人员要素。对于承担作业任务的员工来说,在工作时他的身心健康和安稳的工作状态是很重要的。即便是出现了牙痛这样很小的情况也会影响工作,如果在上班前夫妻间发生了矛盾或同上司产生了不愉快就更加糟糕了,这些看似很小的问题都会对工作带来不好的影响。 作业环境的好坏会引起员工在作业时的情绪变化。现场的温度、湿度、照明以及其他的一些环境因素都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对现场的布局、规划等其他一些企业内部的问题还要下一番工夫,在现有的基础上怎样才能创建成最佳的作业环境是体现管理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与同行业相似的作业现场比至少不要受到别人“这里的环境很恶劣”的指责。 (2)物资要素。作为生产所必需的零部件、材料等物资,必须

随时满足作业需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发生停工待料的现象,所以在作业的现场要有适当的物资储备。 要避免将库存物资放在不容易看见的地方,因为这至少要增加寻找的时间,也是一种浪费。另外,将库存设置在一个适当的比例是非常必要的,要随时准确地掌握储备的数量。此外,在进货时还要考虑到一些意外的、不可抗拒的因素,诸如自然灾害、运输损失、事故,等等。 (3)设备要素。设备对企业来说是巨额的投资,所以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设备经常进行保养和维护,使得设备能正常的运转,如果有异常就要立即排除,设备使用部门和设备维护管理部门要协调一致,确保设备的完好性。 2. 消除不利因素 现场管理是基本的活动是为了完成所辖现场的生产目标,设置各个时间段应完成的节点并推进作业的开展。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消除各种各样不利因素的过程。抓住妨碍正常生产活动进程的异常原因并采取对策,是现场管理人员重要的任务之一。 现场的活动如果按既定的计划顺利进行,产品的质量、成本和供货期等方面都能按计划完成,这对于现场管理人员来说当然是值得高兴的事,但现实中这样顺心的好事是不存在的。因为现场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经常会发生和种变化,现场管理人员及其下属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在应付现场所发生的异常情况。比如:员工旷工、设备突然发生故障,出现不良品等等。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作为城市建设的工作者,我们知道怎么样开展城镇化建设行动工作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浙江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行动实施方案【1】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规划〔xx〕1098号),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全面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杭州市要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落户政策,通过流动人口积分落户方式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落户问题。大中城市均不得采取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不得采取积分落户方式。(省公安厅负责,xx年12月底前完成) (二)全面落实居住证暂行条例。督促各地落实居住证制度,确保居住证领取门槛不高于国家标准、享受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低于国家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赋予居住证持有人更多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断提高居住证含金量。(省公安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建设厅、省卫生计生委

负责,xx年9月底前完成) (三)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政策。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国发〔xx〕44号),研究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建立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结构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动态调整机制,加大省级财政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的资金奖励力度。(省财政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四)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结合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情况,调整完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分配办法。研究出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实施细则,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合理用地需求。(省国土资源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五)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鼓励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退出。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负责) (六)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各地区要有序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坚持“两为主”,落实“两纳入”,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确保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受教育与城镇居民同城同待遇。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

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革创新措施

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革创新措施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主要任务:到2020年实现城镇化率60%,解决“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保障问题。实施该项计划涉及诸多领域的改革创新,尤其涉及到障碍新型城镇化的住房体机制机的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福利陷阱的关系。只有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满足多层次需求。 满足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需要,不可能由政府包揽,住房保障不能走福利分房的老路,政府只能“补好位”对社会上及少数丧失劳动能力的、吃低保的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保障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市场化是以货币来调节商品供给的经济法则,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基本住房保障的土地也必须执行有偿使用,应该与当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匹配,定性为政策性商品房,处理好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把基本住房发展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 一、政策性商品房的建设用地从哪里来? 城市以“就业人口”数量来确定城市的发展规模,以人均100㎡划定城市边界,鼓励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在划定的城区内加快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旧住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由政府统一规划,提高容积率、增加人口密度,把新建的住房全部纳入政策性商品房的建设。在满足原地居民基本住保障后,将多余房屋向当地符合购买基本住房人群出售,解决“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建设用地问题。

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最新)

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根据《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文化厅等部门X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X政办〔X〕27号)精神,为促进我市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特制定本计划。 本计划所称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 一、重要意义 传统工艺历史悠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实践。我市的传统工艺种类繁多,涵盖衣食住行,遍布全市城乡。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 二、总体要求 (一)总体目标。 立足X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制作水平和

整体品质,培养工匠精神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同消费需要。力争到X年,全市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传统工艺的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得到明显强化,行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从业者收入以及对城乡就业的促进作用得到明显提升。 (二)基本原则。 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尊重民族传统,保护文化多样性,维护和弘扬传统工艺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价值。 坚守工匠精神。培育工匠文化,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卓越,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推动品质提升,加强品牌建设,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激发创造活力。创新是灵魂,保护广大手工艺者个性,深入挖掘创造性手工的价值,激发手工艺人成为具有设计能力的匠人,启发精心手作潜能,发掘恢复失传的优秀传统工艺和元素。 促进就业增收。发挥传统工艺覆盖面广、兼顾农工、适合家庭生产的优势,扩大就业创业,促进精准扶贫,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坚持绿色发展。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合理利用天然材料,反对滥用不可再生的天然原材料资源,禁止使用非法获取的珍稀动植物资源。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X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化发展格局示意图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结合四川实际,编制《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本规划是引领四川省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略)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推进,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以落实国家“三个1亿人”城镇化工作

部署为切入点,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符合四川实际的“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动“两个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优化布局,集约高效。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功能定位,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效率。 (三)四化同步,城乡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四)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五)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目标 适应经济新常态,构建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到2020年,我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 (一)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改造约470万人居住的城镇危旧房和棚户区。 (二)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优化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城镇布局,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基本形成结构更加完善、定位更加清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的“一轴三带、四群一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三)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更加协调。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多规合一规划,全域空间实现有序利用。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新村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X政发〔X〕3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让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安居乐业为目标,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打造关中西部城镇群为重点,以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为抓手,着力增强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布局和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优社区,推动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坚持纵横联动、协同发力、完善推进机制,优化政策组合,推动户籍、土地、财税、住房等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配套。

——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确保改革措施和政策落地生根。 (三)主要目标 年均实现1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到X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以上。“一市一区一路”城镇空间格局和“X镇级市—西周文化景区(县城)—重点镇—一般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中心城区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二、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逐步剥离户籍上附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确保进城落户人员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三个1亿人”战略和《X市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加快落实《X县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逐步放宽落户限制条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一定年限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职学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优秀农民工凭相关证件和证明可在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66553692.html,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作者:何鑫 来源:《科技与创新》2015年第19期 摘要:建设新型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我国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作出一系列方案部署和规划,在统筹城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构建了与人口、资源等和谐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试点省市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经济建设;公共服务;市场运作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https://www.360docs.net/doc/b66553692.html,ki.kjycx.2015.19.023 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在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仅1978—2011年这33年间,城镇化率从17.92%提高到了51.27%.不断提高的城镇化水平和规模的扩大让我们坚信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比较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矛盾,所以,城镇化过程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遵循城镇化建设原则,有序推进人口转移、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因地制宜生态和谐一体化发展。 1 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人口转移和面积扩展,是从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新转变。建设新型城镇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进产城互动、集约高效、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础,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进程,营造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局面。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在生态环保、人文和谐的基础上,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共同富裕。 1.1 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将人作为核心建设内容,以提高建设质量为动机,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城市化转移,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2 “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城镇化的建设水平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展现了一个区域的整体水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新型城镇化是以科技促进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吸引人口、以人口聚集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是“四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老河口木版年画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可编辑修改word版)

老河口木版年画振兴三年行动计划 老河口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7〕25 号)和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做好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入选项目工作的函》的有关要求,推动老河口木版年画核心技艺的传承发展,振兴以老河口木版年画为内容的传统雕刻工艺行业,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文化项目,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目标 以振兴传承老河口木版年画项目为立足点,提升年画设计制作水平,扩展年画衍生产品,保护传承传统雕刻技艺,培训培养年画雕刻印制大师级艺术人才,培植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牌,使传统年画项目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使用,适应人们生活需求、市场需求,在市场竞争中提升年画的品质品牌,为年画的传承发展培植?实的土壤。 到2020 年全面建成面向全国的年画传承及营销基地,建立年画及衍生品牌研发中心,培养一批坚守工匠精神的工艺雕刻人才,形成年画工艺培训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完整的项目挖掘整理、产品研发、人才培养、核心技艺传承、

市场推介等相连接的发展体系,使之在本地经济文化建设 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二、指导思想 注重文化传承,坚守工匠精神,弘扬传统工艺蕴含的 文化精髓和核心价值,?植工匠文化,倡导“择一事做一生”的职业专注精神,追求卓越品质,激发创新活力,扩 大市场营销份额,促进就业增收,使年画创新产品融入人 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加大对年画雕刻工艺传承的保护力度,建立年画雕刻扶持基金,对在年画雕刻,技艺传承中 做出突出贡献的予以奖励。 三、主要任务 为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初步拟定三年行动计划。 (一)2018 年工作任务 1、成立老河口木版年画项目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老河口市文体新广局、旅游局、教育局、财政局、经信局,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协调工作和专项资金的支持,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老河口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项目具体策划实施。 2、制定木版年画传统工艺传承发展三年计划,建立雕刻工艺专家资料库及对外宣传合作机制。 3、以老河口木版年画展示基地和年画大师工作室为平台,继续扩大年画雕刻作坊,扩展行业规模,以此为契机,

六合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

目录 序言 (2) 一、规划背景 (3) (一)规划目的与意义 (3) (二)规划依据 (4) (三)“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成效 (5) (四)“十二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足 (12) (五)“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 (16) 二、“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18) (一)“十三五”新型城镇化指导思想 (18) (二)“十三五”新型城镇化总体目标 (18) (三)六合区新型城镇化目标体系 (18) 三、“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22)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构筑多元包容的和谐社会 (22) (二)引导空间布局优化,形成梯度有序的城乡聚落体系 (24) (三)明确重点发展空间,塑造多心辐射的空间格局 (32) (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四化同步、产城融合的转型示范 (37) (五)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畅行畅游的城乡交通网络 (42) (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服务均等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网络 (48) (七)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提高承载保供服务能力 (54) (八)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共建宜居宜游的城乡生态环境 (61) (九)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彰显地方特色的人文古都风貌 (66) (十)推动建筑绿色发展,提高建筑科技水平 (67) 四、“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四大保障机制 (72) (一)健全城乡统筹机制 (72) (二)深化依法治理机制 (72) (三)推行智慧管理机制 (73) (四)创新资金保障机制 (74) 五、“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库 (76)

序言 自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城市工作已被提升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明确要求党政齐抓城市工作,改革原有城市发展制度政策,并提出了关注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江苏省党代会、南京市党代会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这些国家、省、市宏观城镇化建设政策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意见为《六合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明了方向。 同时,《规划》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南京市“十三五”城乡建设规划纲要》、《南京市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南京江北新区总体规划(2014-2030)》、《南京江北新区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年)》、《南京市六合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回顾了六合区“十二五”城镇化建设的成效,明确“十三五”期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战略任务、空间布局、城乡统筹与发展路径,提出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关键举措,是指导全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性、基础性规划与行动纲领。 规划范围为六合区辖区范围,总面积1471平方公里,包括南京化工园区、各街道及区属园区。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2 / 112

现场管理目标

现场管理目标 教材编号:001 编写: 审核: 批准: 版本: V1.0 现场管理培训教材 内容及范围 内容:本教材介绍了现场管理的概念、内容、要点、要求、 注意事项和考核办法。 范围:本教材适用于员工培训、现场管理考核。 现场管理知识培训教材 现场管理目标: 规范、高效、团结、整洁 目录 一、现场管理的概念 (2) 二、现场管理理念 (3) 三、现场管理的意义 (4) 四、现场管理要素 (5) 五、现场管理的要求、要点及目的 (7) (一)整理 (7) (二)整顿 (9) (三)清扫 (11) (四)清洁 (13) (五)素养 (15) 六、现场管理的具体要求 (18) (一)行为规范 (18) (二)物料放置 (25) (三)安全、卫生 (30) 七、现场管理考核要点 (32) (一)行为规范 (32) 现场管理知识培训教材 1 (二)物料放置 (34) (三)安全、卫生 (35) 八、现场管理的考核办法 (37) (一)考核办法 (37) (二)考核奖惩规定 (38) 现场管理知识培训教材 2 一、现场管理的概念 现场管理就是对生产现场环境全局进行综合考虑,并制

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付诸实施。 它是针对部门中每位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提出的要求, 它要求我们保持安全、舒适、明亮的工作环境、和谐融洽的工作气氛,并努力提升自身真、善、美的品质,从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 我们倡导从小事做起,力求使每位员工都养成事事“讲 究”的习惯,从现在开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最终达到改善整体工作质量、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的目的,为公司的稳步发展打下基础。 现场管理知识培训教材 3 二、现场管理理念 现场就是市场 被顾客称赞为干净整洁的工厂,对我们的工厂有信心, 乐于下订单,这是我们每一位员工的期望和骄傲。 为了更好地发展,公司必须遵循市场竞争的准则,提升 自身的竞争力。员工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技能,因为我们都是这个值得骄傲的团队的一分子,我们就是公司竞争力的源泉。 现场就是服务 我们有着很高的工作效率,我们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我 们协同客户分析、解决问题,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客户。现场就是服务。 公司在竞争中求发展,现场则是一个窗口,一个服务的窗 口,一个向客户展示我们竞争力的窗口。它向客户展示的是我们企业内在的实力与活力。 现场管理知识培训教材 4 三、现场管理的意义 现场造就品质 卓越的现场管理是确保品质的先决条件。优质的产品来自 于先进高效的管理,来自于优良的工作环境。 现场提高效率 只有规范的现场管理才能保证物流畅通,物流畅通是提 高效率的必要途径,现场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生产物流过程的效率。 现场营造团队精神 现场管理能够创造一个清爽的工作环境。这个环境将让 我们心情愉快。喜悦的心情并不是公司带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应为此倍感到自豪。 现场就是我们这个值得骄傲的团队,它要求我们在工作 和其他集体活动中,一定要做到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整体。现场管理知识培训教材 5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城镇转移的过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存在差异。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规模扩大,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重大意义 城镇化的推进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重要保证。以往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具有明显的“三高一低”的特点,且经济增长方式过于单一,片面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从而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均衡。未来我国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必须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全面刺激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潜力在于城镇化。2013年,我国常住城市人口比率达到了53.72%,而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只有36%,这远远低于与我国人均收入接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会有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就业,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同时,也将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的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居高,而忽视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6.1%,远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的推进与服务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不断集聚,将会扩大居民的消费服务需求,带动

传统工艺振兴工作计划

传统工艺振兴工作计划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7〕25号)精神和《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要求,为扎实推进XX传统工艺传承与振兴,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目标 坚持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工匠精神、激发创造活力、促进就业增收、推动绿色发展的原则,依托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传统工艺企业、代表性传承人等资源,在保护传统工艺的核心技艺的前提下,不断丰富题材与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销售市场,促进传统工艺振兴发展,助推文化强市建设。 到2020年底,全市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行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从业者收入以及对城乡就业的促进作用明显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重点,遴选一批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项目纳入“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予以重点支持。同时,遴选、推荐符合条件的非遗项目进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和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二)扩大中青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加强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群的人才储备,持续开展市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重点支持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市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加大对新生代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力度。通过组织参加展

会、支持建设传习所等方式,为传承人开展收徒授艺等传习活动提供支持。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发展传统工艺及相关文化创意产业。 (三)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需求调查,联合XX大学、XX职业技术学院、XX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有针对性地举办培训班。加大对培训基地的指导力度,广泛动员传统工艺传承人群及从业人员参训,提高研修研习培训质量。高质量完成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群的年度培训任务。 (四)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支持具备条件的在宜高校和职业院校加强传统工艺专业建设,设立特色重点专业(学科),开设传统工艺特色课程,建立传统工艺传承创新团队,培养院校型传统工艺人才。将传统工艺振兴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加强学术理论体系建设研究。鼓励和支持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设立传统工艺项目研究基地(所、室),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的有机融合,提高材料处理水平,促进研究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五)培育XX传统工艺品牌。坚守工匠精神,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以传统工艺生产企业为核心,形成相关项目研发团队,结合现代生活需求,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帮助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鼓励传统工艺从业者在作品或产品上署名或使用手作标识。结合现代生活需求,发展一批XX非遗特色产业,培育一批XX传统工艺品牌,促进XX传统

现场管理的六要素

现场管理的六要素 现场管理的六个要素即:人、机、料、法、环、测。也就是以下要介绍的5M1E分析法。 a)人(Man):操作者对质量的认识、技术熟练程度、身体状况等; b)机器(Machine):机器设备、测量仪器的精度和维护保养状况等; c)材料(Material):材料的成分、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 d)方法(Method):这里包括生产工艺、设备选择、操作规程等; e)测量(Measurement):主要指测量时采取的方法是否标准、正确; f)环境(Environment):工作地的温度、湿度、照明和清洁条件等; 由于这五个因素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是M和E,所以常简称为5M1E。 我们知道工序是产品形成的基本环节,工序质量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基础,工序质量对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生产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工序标准化作业对工序质量的保证起着关键作用,工序标准化在工序质量改进中具有突出地位。工序质量受5M1E即人、机、料、法、环、测六方面因素的影响,工序标准化就是要寻求5M1E的标准化。 那么我们如何控制这六个因素形成标准化以达到稳定产品质量的目的呢? 1、操作人员因素(人) 主要控制措施: (1)生产人员符合岗位技能要求,经过相关培训考核。 (2)对特殊工序应明确规定特殊工序操作、检验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持证上岗。 (3)操作人员能严格遵守公司制度和严格按工艺文件操作,对工作和质量认真负责。 (4)检验人员能严格按工艺规程和检验指导书进行检验,做好检验原始记录,并按规定报送。

2、机器设备因素(机) 主要控制措施有: (1)有完整的设备管理办法,包括设备的购置、流转、维护、保养、检定等均有明确规定。 (2)设备管理办法各项规定均有效实施,有设备台账、设备技能档案、维修检定计划、有相关记录,记录内容完整准确。 (3)生产设备、检验设备、工装工具、计量器具等均符合工艺规程要求,能满足工序能力要求,加工条件若随时间变化能及时采取调整和补偿,保证质量要求。(4)生产设备、检验设备、工装工具、计量器具等处于完好状态和受控状态。 3、材料因素(料) 主要控制措施有: (1)有明确可行的物料采购、仓储、运输、质检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2)建立进料检验、入库、保管、标识、发放制度,并认真执行,严格控制质量。 (3)转入本工序的原料或半成品,必须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 (4)所加工出的半成品、成品符合质量要求,有批次或序列号标识。 (5)对不合格品有控制办法,职责分明,能对不合格品有效隔离、标识、记录和处理。 (6)生产物料信息管理有效,质量问题可追溯。 4、工艺方法的因素(法) 主要控制措施有: (1)工序流程布局科学合理,能保证产品质量满足要求。 (2)能区分关键工序、特殊工序和一般工序,有效确立工序质量控制点,对工序和控制点能标识清楚。 (3)有正规有效的生产管理办法、质量控制办法和工艺操作文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