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论文

发酵论文
发酵论文

乳酸的应用及其生产技术

摘要:本文综述了乳酸的应用及其生产技术。在应用方面,乳酸广泛应用于于食品、农业、环保、医药、轻工、化工等行业。乳酸的生产技术概括起来分为发酵法和合成法。发酵法分为:萃取发酵法、膜法发酵法、吸附发酵法、同时糖化发酵工艺( S S F)、电渗析发酵(electrdialysis fermentation,简称EDF)。合成法分为:乙醛氢氰酸法( 乳腈法)、丙酸氯化水解法、丙烯氧化法、生物质化学降解。

关键字:乳酸应用生产技术

Application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Lactic Acid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of lactic acid and its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 the application, lactic acid is widely used in food, agricult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dicine, light industry, chemical industry. Lactic acid production technology be summarized into fermentation and synthesis. Fermentation is divided into: extraction fermentation, fermentation membrane, adsorption fermentation, simultaneous sacharification and fermentation (SSF), electrodialysis fermentation (electrdialysis fermentation, referred to as EDF). Synthesis is divided into: acetaldehyde hydrocyanic acid method (milk nitrile method), acid chloride hydrolysis, propylene oxidation, chemical degradation of biomass.

Keywords: lactic acid application production technology

乳酸是一种天然有机酸,是三大有机酸之一。1881 年,美国科学家首先将酸乳中提取的乳酸菌用于大规模的乳酸发酵生产,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乳酸未工业化生产之前由干酪、酸奶、酱油、酵母、肉、酱菜葡萄酒等食品的自然发酵形成,动物和人体在日常的行走、奔跑的活动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天然L ( + )乳酸。其用于食品、皮革、羊毛染色和化妆品工业已有很长的历史,现在乳酸及其盐和酯已被广泛应用在许多方面。

1.乳酸的性质[1]

乳酸(1actic acid ) 又称2-羟基丙酸,含有一个不对称的碳原子,具有旋光性[2]。乳酸按其旋光性可分为D-乳酸、L-乳酸、D L-乳酸三种。乳酸广泛存在于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中。乳酸的结构中含有羟基和羧基,因此能进行这两种功能团的典型反应,同时非常易于发生自酯化作用生成乳酰乳酸、乳酸丙交酯乃至线型聚酯。乳酸在2 5 0 ℃以上加热分解为乙醛、一氧化碳和水。由于人体只具有分解L乳酸的酶,故人体只能利用L-乳酸。因此,

在食用及药用等领域,L-乳酸的发展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乳酸的应用

乳酸用途广泛,主要用于食品、农业、环保、医药、轻工、化工等行业,以乳酸为原料可以得到一系列具有重要用途的乳酸衍生物,乳酸及其聚合物聚乳酸的生物可降解性也使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1乳酸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3]

一般食品工业用含量为50 %的乳酸作酸味剂、防腐剂(代替苯甲酸钠) 、pH 值调节剂和食品强化剂[4]。在饮料、果汁、奶制品中用作酸味剂;在调味品如酱油、醋、咸菜、色拉中用作防腐保鲜和调味剂,使酸味自然;在蛋糕、面包、肉制品、果冻、奶酪、果酱、冰淇淋、腌制品等食品中用来调节pH 值,抑菌,延长保值期,调味等;用于面包、糕饼作膨松剂;发酵工业,如各类制酒工业用的是80 %左右的乳酸,加入的目的是控制pH 值和提高发酵的纯度,作灭菌剂以防止杂菌繁殖,促进酵母菌发育。乳酸可使食品具有微酸性,而又不影响水果和蔬菜天然味和芳香,因此,也广泛用于水果和蔬菜等罐头食品中。人食入含有乳酸的食物,可解除疲劳、松弛肌肉。

2.2乳酸在农业中的应用

乳酸聚合物的潜在应用价值还在于作为农药和药物的可控制释放系统。2~20个L - 乳酸分子的聚合体,是良好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制成蔬菜和水果的混合覆盖降解地膜。

2.3乳酸在环保中的应用

生物可降解乳酸聚合物还可用于制造食品用塑料制品和容器、非回收手巾、医用外套、个人卫生用品、堆场废物袋等。

2.4乳酸在医药业中的应用

L - 乳酸可用做消毒剂,药物中间体,尤其是在光学纯甲基、乙基和异丙基乳酸酯中用以合成手性分子。从乳酸的丙交酯二聚物出发可合成聚丙交酯,从丙交酯和乙醇酸的乙交酯二聚物出发可以合成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这些聚合物具生物可配伍性,具有生物可降解以及生物可吸收的性能,用于制备外科手术用的缝合线、纤维包扎、创伤夹、植入物、骨板以及其它医用材料。乳酸钠可用于治疗矿物质缺乏症。

2.5乳酸在香料和香精、皮革、卷烟工业的应用[5]

乳酸乙酯是重要的食用香料,用来配制酒和食用香精,在盛产香型酒国家,乳酸用量很大。

一般皮革用的乳酸含量为40 % ,对乳酸的质量要求低,深色和带臭味的均可使用。制革工用它来除去柔皮中的石灰和钙质,使皮革柔软光滑。用乳酸比其它酸脱灰质量好,因此高级皮革都用乳酸脱灰。卷烟生产中用乳酸调节烟草味道,清除苦辣味且防霉变,并利用乳酸的引湿性保持水分,增加烟丝的柔软性,降低尼古丁含量。也常用乳酸处理低档烟草来提高档级。

3.乳酸的生产技术

3.1发酵法[6]

3.1.1萃取发酵法

萃取发酵是在发酵过程中利用有机溶剂连续萃取分离发酵产物,以消除产物抑制的耦合发酵技术萃取发酵具有能耗低、选择性好及无细菌污染等优点。常用的萃取剂有十二烷醇、油醇。为了有效移走发酵液中的乳酸,一般使用Alamine 336 叔胺和油醇的混合物来萃取乳酸。结果表明,Alamine 33是一种很好的萃取剂。

3.1.2膜法发酵法

膜法发酵也是原位分离发酵技术中的一种,采用不同类型的膜耦合发酵与分离过程的膜生物反应器,可以及时从发酵液中移走抑制性产物,且保持高浓度细胞的使用,从而提高乳酸的生产率。膜法发酵可以采用的膜有渗析、电渗析、微滤、超滤[7]、反渗透[8]等。此种发酵方法还有三个优点:①乳酸浓度和产率同时增大; ②可在相当高的透过率下长期操作; ③机械稳定性好,反应器可进行蒸汽灭菌。

3.1.3吸附发酵法

吸附发酵法同样是原位分离技术中的一类。其原理就是在发酵过程中利用吸附剂将产物分离。吸附发酵方法中以使用活性炭吸附和离子交换树脂为最多。Tsao等[8]使用含吡啶基团的聚合物如PVP作为吸附剂和发酵液进行离子交换,分离游离态乳酸,省去了传统的中和处理步骤。

3.1.4同时糖化发酵工艺( S S F)

同时糖化发酵工艺( Simultaneous Saccharification and Fermentation ,S S F ) 主要是针对一些非糖类原料,将糖化过程和发酵过程耦合同时进行的生产工艺。发酵工艺中将相关糖化酶和发酵菌种同时混合发酵,工艺过程中控制糖化和发酵的速率以避免抑制作用是工艺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9]。

3.1.5电渗析发酵(electrdialysis fermentation,简称EDF)

EDF方法有许多优点:①不用中和剂就可以控制p}}值;②降低产物抑制;③浓缩产物;④

简化后提取工艺。但是乳酸菌会逐渐附着到阴离子膜上,导致电阻增大,电渗析效率下降。因此,在乳酸的EDF法连续生产中,乳酸浓度高时对膜的吸附会成为限制因素,发酵过程中及时排除乳酸,是提高乳酸产率的有效方法【10】。Nomura等发现固定化技术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11】。另外,将中空纤维超滤膜和电渗析串联使用,避免了乳酸菌附着到离子交换膜上而被杀死,取得了干细胞重量增多,活性细胞数目增多,发酵周期缩短,间歇培养速度加快的理想效果【12】。Yao等发现,在电渗析时,如果将乳酸先转成乳酸钠,整个效果将大为改善【13】。

3.2化学合成法

化学合成法中主要的是乳腈法【14】,以乙醛与氢氰酸经碱性催化作用生成乳腈,粗乳腈通过蒸馏回收纯化并用浓盐酸或硫酸水解为乳酸,粗乳酸用甲醇酯化得到乳酸甲酯,精馏提纯后再用浓硫酸或浓盐酸水解生成乳酸。化学合成法的产品为外消旋乳酸即DL-乳酸,且所用原料是乙醛和剧毒物氢氰酸。因此,发达国家不放心使用合成法制得的乳酸【15】。此外,合成法的生产成本也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3.2.1乙醛氢氰酸法( 乳腈法)

化学合成法中实现规模化生产的是乳腈法。乳腈可以由丙烯腈生产的副产物而来,亦可由乙醛与氢氰酸反应得到,乳腈水解即可得到乳酸,并可通过酯化法精制。

乳腈法的工业化生产由美国Mo n s a n t o公司于1 9 6 3年实现。世界上采用化学合成法生产乳酸的美国Monsanto日本武藏野化学研究所等均采用该法。乳腈法只能生产外消旋体乳酸,且其原料氢氰酸的剧毒性大大限制了生产和发展。

3.2.2 丙酸氯化水解法

丙酸氯化水解法是以丙酸为原料,经氯化生成一氯丙酸,用氢氧化钠将氯取代即得粗乳酸,将粗乳酸酯化、精馏,再通过水解,即得精乳酸。

3.2.3 丙烯氧化法【16】

Escambia公司开发的此法是在1 5 ~2 0 ℃将丙烯与液体N 2 0 4反应,得到1 -硝基-2- 羟基

丙烷,然后用盐酸或硫酸水解。

3.2.4生物质化学降解

糖类在酸和碱催化条件下可以发生降解,B r u i j n等【17】研究了单糖在碱溶液中的降解情况并分析了降解机理,Y a n g等[18]研究了不同的碱及反应物浓度等因素对葡萄糖降解的影响,并发现碱种类和反应物浓度的控制易于乳酸的生成。日本C a no n 株式会社的专利【19】提出了一种纤维素直接降解为乳酸的方法:他们将纤维素和氢氧化钙等无机碱或铵类有机碱共混于水中,在2 5 0 ℃、5 ~2 5 MP a的条件下使纤维素迅速降解为乳酸。

生物质化学降解的研究是生物质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而乳酸作为降解的产物之一具有很大的研究前景。生物质化学降解过程的复杂性是其发展主要障碍之一,详细的降解机理探索和合适的催化剂选择是生物质降解方法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4.小结

乳酸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可以生成多种衍生物,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可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及绿色化工的重视,乳酸作为一种绿色平台化合物的重要作用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制约乳酸及其聚合物应用的重要因素仍在其成本较高,因此,对目前的乳酸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和开发是一个重要且关键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本昌等, L-乳酸研究综述.食品与发酵工业[J].No.1 、3 7 ~4 1 ( 1 9 9 1 ).

[2]王博彦,金其荣.发酵有机酸生产与应用手册[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

[3]钱志良,胡军,雷肇祖. 乳酸的工业化生产、应用和市场[J],工业微生物, 2001,(02) .

[4]黄玉玲.乳酸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J ] . 广西化工,1994 ,23 (2) :15~20.

[5]李敬军. 乳酸的生产、应用及其供需情况综述[J]. 广东化工, 1988, (03)

[6]曾炜, 陈丰秋, 詹晓力. 乳酸的生产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06,(07)

[7] Xavier A,Goncalves L M D,et a1.[ J ] .Biotet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1995,45:320—327.

[8] Timmer J M K,Kromkam p J ,et al.[ J ]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1994 ,92:185—197 .

[9] W Zihao,Z Kefeng .[J].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1995 ,47:1—7 .

[10]Tong Y,Hirata M,et al .[J ]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1998 ,143:81—91 .

[11] Danner H,Madzingaidzo L,et a1.[ J ]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2002 ,59 :160—169

[12]Tsao George T ,et a1.[J].Fermentation process for producing lactc acid:WO,930 6226 [ P ] .1 9 9 3.

[14] Cao X J ,Yun H S,et a1.[J ]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2 ,11 :189—19 6 .

[15] Linko Y Y,Javanainen E .[ J ] .Enzyme a n d Microbial Technology,1 9:118—12 3 .

[16] Robetson N C,et a1.Preparation of lactic acid :US ,2847 64 [ P ] .1 9 5 8 .

[17] DeBruijn J M,KieboomAPG,et a1.[J ] .Sugar Technology Reviews 1986 ,13 :2 1—5 2 .

[18] Yang B Y,Montgomery R.[J ] .Carbohydrate Research,1996,280:27—45 .

[19] Katsuhiro Matsuda ,e t a1.US ,011944 8 [ P ] .2 0 0 5.

发酵工程论文

发酵工程的研究进展 【前言】发酵工程是泛指利用微生物制造或生产某些产品的过程。它包括厌氧发酵的生产过程(如酒精、乳酸、丙酮丁醇等)和有氧发酵的生产过程(如氨基酸、柠檬酸、抗生素等)。广义的概念: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工程学(化学工程)结合。狭义的发酵概念:微生物培养和代谢过程。 发酵技术是人类最早通过实践掌握的生产技术之一,产品也很多,以传统食品来说,东方有酱、酱油、醋、白酒、黄酒等,西方有啤酒、葡萄酒、奶酪等。这些发酵食品都是数千年来凭借人类的智慧和经验,在没有亲眼看到微生物的情况下,巧妙地利用微生物生产的产品。 【关键词】发酵发展应用 1、发酵工程的内容 1.1 定义 发酵工程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和有活性的离体酶的某些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直接用微生物参与控制某些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 1.2现代发酵工程 人们熟知的利用酵母菌发酵制造啤酒、果酒、工业酒精,乳酸菌发酵制造奶酪和酸牛奶,利用真菌大规模生产青霉素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已经进入能够人为控制和改造微生物,使这些微生物为人类生产产品的现代发酵工程阶段。 现代发酵工程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有目的地改造原有的菌种并且提高其产量;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药品,如人的胰岛素、干扰素和生长激素等。已经从过去简单的生产酒精类饮料、生产醋酸和发酵面包发展到今天成为生物工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成为一个包括了微生物学、化学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机械工程和计算机软硬件工程的一个多学科工程。 现代发酵工程不但生产酒精类饮料、醋酸和面包,而且生产胰岛素、干扰素、生长激素、抗生素和疫苗等多种医疗保健药物,生产天然杀虫剂、细菌肥料和微生物除草剂等农用生产资料,在化学工业上生产氨基酸、香料、生物高分子、酶、维生素和单细胞蛋白等。 1.3组成 从广义上讲,发酵工程由三部分组成:是上游工程,中游工程和下游工程。 1.3.1 上游工程:包括优良种株的选育,最适发酵条件(pH、温度、溶氧和营养组成)的确定,营养物的准备等。 1.3.2 中游工程:主要指在最适发酵条件下,发酵罐中大量培养细胞和生产代谢产物的工艺技术。这里要有严格的无菌生长环境,包括发酵开始前采用高温高压对发酵原料和发酵罐以及各种连接管道进行灭菌的技术;在发酵过程中不断向发酵罐中通入干燥无菌空气的空气过滤技术;在发酵过程中根据细胞生长要求控制加料速度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还有种子培养和生产培养的不同的工艺技术。

发酵食品论文

简述乳酸菌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乳酸菌、发酵、食品工业、应用 摘要:乳酸菌发酵剂是在食品加工工业中广泛使用的一类发酵菌种,其在感官、技术、营养或健康方面的各种优势使之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应用潜力巨大: 它可用于食品防腐、提高食品安全性, 改善食品质构和风味, 加速奶酪成熟, 可产生功能因子、去除毒副因子从而使食品具有保健功效; 某些抗噬菌体发酵剂还可解决乳品工业中的噬菌体污染问题。它使人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发酵过程, 为消费者提供新型健康食品, 此外还有利于食品企业的多样化生产。 正文:中国发酵食品的历史源远流长, 是中华民族食文化的象征。无论是发酵食品的种类、风味,营养价值,等等都有其独到的特色。其中发酵面食更是国民餐桌不可或缺的食品,在我国消费量很大,是几乎半数人口的主要营养来源,在我国居民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而作为面食中的主要食物——馒头,是我国北方地区人们的主食。承担着为人们提供身体营养和能量需求的重任。因而,馒头制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北方居民的日常生活。然而,一个馒头制作的好坏,首先取决于馒头的发酵质量。 中国传统馒头发酵剂主要有老酵头和酵子,在天然发酵剂菌群中,除主要含有酵母菌外,还含有一定数量和种类的其他微生物群,其共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乙醇、乳酸、醋酸等物质以及少量的风味辅助物质。经加碱中和后,制品产生出特有的口感和风味。其中野生乳酸菌、醋酸菌等微生物群也在面团中发生着乳酸发酵和醋酸发酵等生命代谢过程,由此而产生出乳酸、醋酸等几种有机酸。并且乙醇和有机酸之间又进一步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一定数量的芳香类物质—酯类,还会形成极少量的醛类、酮类等化合物,它们也是重要的风味物质和风味辅助物质。 传统发酵剂发酵的馒头由于特有的口感和风味,很多中国人都喜食这种馒头,但其在馒头生产应用中存在缺陷:菌种质量不稳定,因是自行接种,除含有酵母菌和一些产风味酶的细菌和霉菌外,还含有一些有害的杂菌;制作工艺落后、培养条件不稳定;贮存过程品质变化明显等。由此导致使用时难以控制,难以应用于馒头的工业化生产。因此,缺乏优良的发酵菌种是制约我国馒头规模化生产

微生物毕业论文题目100例

微生物毕业论文题目100例 生物学中微生物学专业主要涉及微生物制药,环境能源微生物,临床微生物,生物发酵等类别,研究方向不同,论文题目选择也有所不同。以下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微生物毕业论文题目。希望对正在写论文的同学一个参考。 1、脲解型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研究 2、马铃薯连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影响 3、“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4、病原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检测 5、贺兰山东麓荒漠微生物结皮发育过程研究 6、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中的污染微生物分析 7、油脂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及代谢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8、深海微生物硝化作用驱动的化能自养固碳过程与机制研究进展 9、地膜降解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10、微生物酶技术在食品加工与检测中的应用 11、草莓不同生育时期根区微生物多样性及动态变化 12、台湾林檎叶片浸提液对致腐微生物的抑制效果 13、细胞、微生物及其相关培养技术 14、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15、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群落结构的影

响 16、东北传统豆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17、不同教学方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比较研究 18、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和管理 19、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20、应用型大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 21、关于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技术研究探讨 22、外源汞添加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23、论研讨式教学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4、采煤塌陷复垦区先锋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25、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26、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7、土壤微生物总活性研究方法进展 28、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水生植物残体降解过程及微生物群落变化 29、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实验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30、外源生物炭对黑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31、浅谈土壤微生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 32、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 33、水质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模块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34、高师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35、5种江西特色盆景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36、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探索

发酵工程中的染菌原因及解决办法

学生综述性论文 题目:发酵过程中染菌的分析、检测及预 防 姓名:刘莉学号:2008132114 专业:生物技术班级:083班 课程名称:微生物工程 指导教师:燕平梅 课程学期:2010至2011学年第一学期

发酵过程中染菌的分析、检测及预防 姓名:刘莉指导老师:燕平梅 (太原师范学院生物系083班学号:2008132114) 摘要:通过分析发酵过程中染菌的各种原因,总结检测染菌的方法,并提出染菌后应采取哪些措施及预防染菌的方法。 关键词:发酵;染菌;危害;检查;预防 前言:发酵工业生产中,污染杂菌造成发酵失败的事故时常发生,严重影响发酵生产,关于发酵过程是否污染杂菌,如何检测,染了菌后如何处理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内容: 1发酵染菌的危害 1.1不同种类的杂菌对发酵的影响 青霉素发酵:污染细短产气杆菌比粗大杆菌的危害大 链霉素发酵:污染细短杆菌、假单孢杆菌和产气杆菌比粗大杆菌的危害大 四环素发酵:污染双球菌、芽孢杆菌和夹膜杆菌的危害较大 柠檬酸发酵:最怕污染青霉菌 肌苷、肌苷酸发酵:污染芽孢杆菌的危害最大 谷氨酸发酵:最怕污染噬菌体 高温淀粉酶发酵:污染芽孢杆菌和噬菌体的危害较大 1.2不同染菌时间对发酵的影响 1.2.1种子培养期染菌 菌体浓度低、培养基营养丰富

1.2.2发酵前期染菌 杂菌与生产菌争夺营养成分,干扰生产菌的繁殖和产物的形成 1.2.3发酵中期染菌 严重干扰生产菌的繁殖和产物的生成 1.2.4发酵后期染菌 如杂菌量不大,可继续发酵。如污染严重,可采取措施提前放罐 1.3不同染菌途径对发酵的影响 种子带菌:种子带菌可使发酵染菌具有延续性 空气带菌:空气带菌也使发酵染菌具有延续性,导致染菌范围扩大至所有发酵罐 培养基或设备灭菌不彻底:一般为孤立事件,不具有延续性 设备渗漏:这种途径造成染菌的危害性较大 1.4染菌对产物提取和产品质量的影响 1.4.1对过滤的影响 发酵液的粘度加大;菌体大多自溶;由于发酵不彻底,基质的残留浓度加度。造成过滤时间拉长,影响设备的周转使用,破坏生产平衡;大幅度降低过滤收率。 1.4.2对提取的影响 a.有机溶剂萃取工艺:染菌的发酵液含有更多的水溶性蛋白质,易发生乳化,使水相和溶剂相难以分开 b.离子交换工艺:杂菌易粘附在离子交换树脂表面或被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大大降低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量 1.4.3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a.对内在质量的影响:染菌的发酵液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其它杂质。对产品的纯度有较大影响。 b.对产品外观的影响:一些染菌的发酵液经处理过滤后得到澄清的发酵液,放置后会出现混浊,影响产品的外观。 1.5染菌对三废处理的影响 使过滤后的废菌体无法利用,发酵染菌的废液,生物需氧量(BOD)增高,增加三废治理费用和时间。 2发酵过程中染菌的检查判断

生物发酵工程论文

发酵工程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发酵工程的内容包括菌种的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 它是一级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重点发展的二 级学科,在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发酵工程是用来解决按发酵工艺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工程学问题的学科。发酵工程从工程学的角度把实现发酵工艺的发酵工业过程分为菌种、发酵 和提炼(包括废水处理)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工程学问题,一般分别把它们称为发酵工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工程。 (4)微生物是发酵工程的灵魂。 (5)发酵工程最基本的原理是发酵工程的生物学原理。 发酵工程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和有活 性的离体酶的某些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直接用微生物参 与控制某些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 发酵工程的应用 1、在医药工业上的应用:基于发酵工程技术,开发了种类繁多的药品,如人类生长激素、重组乙肝疫苗、某些种类的单克隆抗体、白细胞介素- 2、抗血友病因子等。 2、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主要有三大类产品,一是生产传统的发酵产品,如啤酒、果酒、食醋等;二是生产食品添加剂;三是帮助解决粮食问题。 固态发酵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传统上人们利用固态发酵生产面包、麦芽、酒曲、酒精饮料、酱油、豆豉、蘑菇等食品或生产中间原料。 近代研究发现利用固态发酵生产的一些食品中含有生理活性物质,表明了固态发酵在生产这些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上有优势。随着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固态发酵技术以其特有的优点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人们在固态发酵领域的研究及其在资源环境、蛋白质饲料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生物饲料、生物燃料、生物农药、生物转化、生物解毒及生物修复等方面的成功开发应用,

《发酵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发酵工程课程设计》 实习指导书 主编:邵威平 甘肃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OO七年八月

前言 《发酵工程课程设计》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实用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属于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这个实习环节的学习和锻炼,使学生在掌握了生物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发酵工程工厂设计的基本原则、发酵工艺参数的设计及检测方法的建立,培养学生具备发酵工厂工艺、工程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得到生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性基本训练。 本指导书主要叙述了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课程设计的任务、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报告的要求、考核方法与评分办法等内容,其中课程设计的内容为本书重点,阐明了啤酒、酒精、味精和酶制剂工厂设计要求等指导性内容。 编写本指导书的目的,旨在指导学生掌握微生物发酵工厂设计工作的原理、步骤和方法,培养正确的辨证的工程设计观点,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理论与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分析解决发酵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尽管作者力图在编写过程中注重系统性、实践性和指导性,但限于作者能力和水平,书中难免存在纰漏和不足,望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3)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 (4)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环节 (4) (二)课程设计具体任务 (4)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 (6) (一)啤酒发酵车间(工厂)设计 (6) (二)酒精发酵车间(工厂)设计 (8) (三)味精发酵车间(工厂)设计 (10) (四)糖化酶发酵车间(工厂)设计 (14) (五)其他参考选题 (15) 四、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16) 五、考核方法与评分办法 (18) 六、参考资料 (19) 附一: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指南 (20) 附二:课程设计报告样式与格式规范要求 (23)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基于长虹和美的的股利政策的分析 关于上市公司股票回购财务效应的探析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行为及其治理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与规避措施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浅析以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为例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上市公司或有事项披露问题分析 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研究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诚信问题探究 上市公司虚假陈述危害与原因分析 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 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 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以广东盛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我国现代百货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上市公司职工薪酬激励相关问题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研究 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探析 上市银行资本结构与盈余持续性相关研究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研究 实用文档

浅析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辽宁省审计收费问题探析 我国施工企业现场成本管理问题的研究 食品行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和对策分析以中国金属研究院为例 电影方向: 1,分析影片《金陵十三钗》,(叙事、造型、视听艺术等角度) 2,分析小成本电影《钢的琴》 3,分析纪录片《海洋》 4,从《艋钾》到《翻滚吧,阿信》看台湾青春电影 5,大陆与台湾(或泰国青春电影比较分析 6,小成本艺术片前景分析 7,黑色电影研究 8,中国电影的档期营销问题 9,中国式大片的市场前景 10,分析电影《失恋33 天》 电视剧方向: 11,以《职来职往》为例分析职场类节目蹿红原因 12,从明星到“民星”看电视话语权的转变 13,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问题 14,电视购物节目如何创新 15,新媒体与电视的融合与竞争 16,娱乐脱 【广告设计类论文选题】 元素效应之中国传统元素在品牌设计中的影响 理性设计艺术设计中的数学 实用文档

食品发酵论文

关于微生物发酵在食品行业相关应用的阐述 摘要 近年来,食品发酵的应用日趋广泛。不仅仅在食品行业当中得到推广应用,在其他行业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如沼气生产、动物饲料加工、发酵床养猪等等。 不过就目前而言,食品发酵在发酵行业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发酵食品是指人们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如酸奶、干酪、酒酿、泡菜、酱油、食醋、豆豉、黄酒、啤酒、葡萄酒等。就此而言,对目前食品发酵进行详细介绍,以便使其价值得到最大化,食品发酵产业潜力巨大,仍待开发。 关键词:微生物发酵、食品发酵 结合多年食品行业的相关调查,针对发酵技术在食品行业的应用做相关如下的阐述。 一、微生物发酵在制作酸奶中的应用 酸奶是一种传统发酵乳制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保健功能。随着冰箱的普及和冷链系统的推广,随着我国人民消费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提高,随着健康理念的流行,酸奶产量以年平均25%的速度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发酵乳制品,是最具盈利和发展潜力的产业。 酸奶是新鲜牛奶经酸奶发酵剂发酵而成的乳制品。酸奶发酵剂是制作酸奶所用的特定的微生物培养材料。发酵剂在酸奶生产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发酵剂是酸奶产品产酸和产香的基础和主要原因。酸奶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酸奶发酵剂的品质类型及活力。 在以前的酸奶生产过程中,酸奶发酵剂的菌种要在酸奶生产厂家单独设一菌种车间,以完成“纯菌→活化→扩大繁殖→母发酵剂→中间发酵剂→工作发酵剂”这一工艺过程,该过程工序多、技术要求严格,一般厂家由于生产条件有限,经常出现质量问题。所以,在乳业发达国家,酸奶生产厂家不自制发酵剂,由专门生产发酵剂的企业提供酸奶发酵剂,来满足发酵乳制品厂家的要求。丹麦的汉森中心实验室1988年底生产出超浓缩的直投式酸奶发酵剂。 二、微生物发酵在制作泡菜中的应用 泡菜(kimchi)是一种用白菜和萝卜或黄瓜加上盐,蒜,洋葱,生姜,红辣椒和海鲜等腌泡而成的辣菜. 它是一种发酵食品,它不但味美、爽口,而且具有丰富的营养,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要开胃菜.泡菜用鱼酱、辣椒、蒜等作料配制而成.每个家庭制作出来的泡菜,其味道和营养是各不相同的。朝鲜泡菜种类很多,按季节可分为春季的萝卜泡菜、白菜泡菜,夏季的黄瓜泡菜、小萝卜泡菜,秋季的辣白菜、泡萝卜块儿,冬季的各种泡菜。 针对发酵技术在泡菜中的应用,现以发酵菌为例进行介绍。如白菜泡菜的腌制是以白菜汁为基质,对若干乳酸菌株进行发酵性能的研究。确定了嗜酸乳杆菌为主要发酵菌种,使之与经耐氧驯化的青春双歧杆苗混合培养,表现了良好的共生发酵特性。在白菜汁中加入NaCl1%,大豆蛋白粉2%,葡萄糖2%,于37℃培养24h,其菌数可达108个/ml。以此培养物为发酵剂可制作出质地、风味、营养俱佳的酸白菜。 三、微生物发酵在制作食醋中的应用 工艺流程配料→蒸熟拌曲→入坛发酵→加水醋化→成品着色。 制作方法 蒸熟拌曲:将糯米浸渍,水层比米层高出20厘米左右。浸债时间:冬春气温15℃以下时为12~16小时;夏秋气温25℃以下时,以8~10小时为好。然后捞起放在甑上

Nisin抑菌稳定性研究与应用-发酵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ABSTRACT Nisill嬲 a potential kind ofbact嘶ocin锄 d biopreservatives has be饥widely heat,all【ali,劬s缸铖e and applied in f.ood proceSSing.HoweV%it is influeIlced by si卿矗cantly.11lis p印er 6rstly stI】died me componellts锄d an抽act酣al storage time Stabili够of Ilisin products.ProtectiVe mat甜als锄d e11capsulation techn0109y werc taken used of to impmve the stabili锣of nisin a11tibacterial actiV姆IIl addition,me application of Ilisin wim compc岍ld preseⅣatiVe in food w鹤studied.The main results were嬲follo、 硼. (1)Firstly the main compof瑚1t contents甜ld titers of Ilisin s锄ples were s锄ples were all iIl line谢Ⅱl也e national st锄d莉s.1k col inVestigated.Tlle 5 吣of s锄ple A and E wefe botll light bmwll,darker血觚tlle otller t|lree.A11d吐1e佗were a 10t of carbohydrates aIld proteiIls in me s锄ples.Howev%the titers of tlle two wefe 1280.0Ⅳ/mg aIld 1401.9 IU/mg,懈.pectiVely,wllich were 11i曲er th觚the qualified level(900Ⅳ/mg)md wim a good觚micmbial a以Vi妙h1 addition,nle Components,虹ters aIld solubility propenies of smple B,C aIld D werc dose,and the NaCl cont锄ts were all llig王ler tll 锄70%.Ⅵmat’s more,埘m the pH increased{沁m 2.0 to 9.O,the锄tibacterial circle diam酏er of aIld B decre勰ed about 3 1.25%and 40.0 1%,respectiVely'whiCh may implied sample A that s咖e c衄驴n饥ts h ave protectiVe ef§bct on tlle枷bact甜al stabil畸of I lisin. (2)7nle锄曲a曲嘶al stability of flisin w笛studied nlat b锚t a11曲actefial activity of Ilisin is in pH 2.0,25℃.As pH and t锄peratllre increased,the Ilisill titer loss mte rosed r锄arkably.W1lile pH rose to all【aline leVd aIld eVcn wimout a11tibact嘶al heatin&t11e actiVit)r of niSin is uIlstable.Nisin solution w嬲heated at l 2 l℃for20 min,锄 d men stor。d for one montll,resulting in a si朗i6cant downward仃end on me tit瓯The titer 10ss rates were 65.20%a11d 58.00%i11 pH 4.0 and pH 6.O,respectiVely,resulting in a decreasing a11tibact甜al stability of nisin. (3)ProtectiVe agents were used on the impmVenlent of 11isin a11tibacterial stabil吼a11d cllitos锄was theⅡ10st si鲥ficaIlt pmtectiVe agellt,especially when 11isin was at room t锄pe劬鹏pH 6.O,me titer incI铘ed行om 1 05.64Ⅳ/111L of con仃01 t0 1 54.72 IU/mL,a11d eVen it、Vas heated t0 1 2 1℃,tlle titer still represented a rdevant better protective effect.VC and 1p were bom e髓ctiVe。especially in acid region,when pH 4.0 nisin wim 1 2 l℃,20 min heating,the nisin titer increased 1.06-fold and 2.89一fold compared with con仃ol, respectiVely.In addition,FeS04 was effectiVe especially on weal(acidic condition which

发酵食品与健康结课论文

酸奶的发酵与对人体的健康综述 发酵指人们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本身、或者直接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发酵有时也写作酦酵,其定义由使用场合的不同而不同。通常所说的发酵,多是指生物体对于有机物的某种分解过程。发酵是人类较早接触的一种生物化学反应,如今在食品工业、生物和化学工业中均有广泛应用。其也是生物工程的基本过程,即发酵工程。对于其机理以及过程控制的研究,还在继续。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做发酵。 沸腾现象是由浸出液中的糖在缺氧条件下降解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在生物化学中把酵母的无氧呼吸过程称作发酵。我们所指的发酵早已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发酵是生命体所进行的化学反应和生理变化,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化学反应根据生命体本身所具有的遗传信息去不断分解合成,以取得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发酵产物是指在反应过程当中或反应到达终点时所产生的能够调节代谢使之达到平衡的物质。实际上,发酵也是呼吸作用的一种,只不过通常的呼吸作用是指有氧呼吸,其最终结果是生成CO2和水,而发酵过程则是一种无氧呼吸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产生酒精,二氧化碳以及其它代谢的产物。因而,现代发酵的定义应该是:通过对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进行大规模的生长培养,使之发生化学变化和生理变化,从而产生和积累大量人们发酵所需要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酸奶是以牛奶为原料,经过巴氏杀菌后再向牛奶中添加有益菌(发酵剂),经发酵后,再冷却灌装的一种牛奶制品。目前市场上酸奶制品多以凝固型、搅拌型和添加各种果汁果酱等辅料的果味型为多。酸奶不但保留了牛奶的所有优点,而且某些方面经加工过程还扬长避短,成为更加适合于人类的营养保健品。 酸奶的发酵过程使奶中糖、蛋白质有20%左右被水解成为小的分子(如半乳糖和乳酸、小的肽链和氨基酸等),奶中脂肪含量一般是3%~5%。经发酵后,乳中的脂肪酸可比原料奶增加2倍,这些变化使酸奶更易消化和吸收,各种营养素的利用率得以提高。酸奶由纯牛奶发酵而成,除保留了鲜牛奶的全部营养成分外,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还可以一产生人体营养所必须的多种维生素,如VB1、VB2、VB6、VB12等。 酸奶的制作工艺可概括为配料、预热、均质、杀菌、冷却、接种、(灌装:用于凝固型酸奶)、发酵、冷却、(搅拌:用于搅拌型酸奶)、包装和后熟几道工序,变性淀粉在配料阶段添加,其应用效果的好坏与工艺的控制有密切关系,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1玻璃瓶等消毒灭菌。玻璃瓶在灭菌器内灭菌半小时,如用蒸锅灭菌需45分钟,接种室内需紫外线灭菌50分钟,接种工具在高压蒸汽灭菌器内灭菌30 分钟。 2牛奶灭菌。把鲜牛奶装入加热罐,并加入10~12%的白糖,在85~90℃下灭菌30分钟或用其它方法灭菌。无论采用哪种方法以不破坏牛奶原有营养成分为佳,灭菌后冷却。在灭菌前或灭菌过程中最好除去上层油脂,使牛奶脱脂。 3接种。把温度低于43℃的灭菌牛奶分装于灭好菌的玻璃瓶中,按牛奶2%~4%的接种量在接种室内接种并搅拌均匀,注意罐装要满,不留空隙,接好后立

浅谈对发酵工程专业的认识

浅谈对发酵工程专业的认识 当今世界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生物科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微生物的发酵工程构成了生物科技的核心。所谓发酵工程,是以微生物通过上游(分子改造,代谢工程等)、中游(发酵优化,智能控制等)、下游(分离纯化,清洁生产等)各种生物学操作,以得到人们所需要的一系列产品(细胞,代谢产物)的综合性科学。从生物发酵工程角度来说,这一专业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即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发酵工程专业的交流和创新,提供了发酵工程进一步前进的良好平台。发酵工程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农业、工业、医学、药物学、能源、环保、冶金、化工原料、动植物、净化等。它必将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生活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世界面临的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等问题的解决提供美好的前景。 1. 发酵工程简介 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发酵工程的内容包括菌种的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发酵不仅仅体现在食品领域,还存在于医药品、化妆品、能源、环境等领域。因此,发酵对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光明的应用前景。 对于发酵工程而言,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来大量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产品过程的理论和工程技术体系,是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酵工程也称微生物工程,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菌种选育和保藏、菌种的扩大生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发酵生产和分离纯化制备。进一步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 现代发酵工程的发展,是生物科学与数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和相互促进的结果。发酵工程与有关科学的高度的双向渗透和综合,也已经成为当代生物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发展趋势。 2. 上游领域(分子改造,代谢工程等) 发酵工程的上游领域是整个发酵过程的基础,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蓬勃发展,系统代谢工程定向改造目的产品生产菌株已经成为发酵领域的发展趋势。因此,上游领域主要集中在分子改造和代谢工程等相关方面。

食品发酵工程课程方案

食品发酵工程课程设计 机械搅拌 通风发酵罐的设计 姓名:王艳丽 班级:食品101 学号:2010035120 指导教师:冮洁 2013年6月27日

目录 1 设计任务书0 2 设计概述与设计方案简介0 2.1 谷氨酸生产工艺流程简介0 2.2.2 谷氨酸生产原料及处理1 2.2.3 谷氨酸生产工艺流程图1 2.2 设计概述与设计方案简介错误!未定义书签。3工艺及设备设计计算2 3.1 生产能力计算2 3.2总物料衡算2 3.3发酵罐的主要尺寸计算2 3.3.1 发酵罐的选型2 3.3.2 生产容积的确定3 3.3.3 发酵罐的高度和直径3 3.3.4 冷却面积及冷却水用量的计算3 3.3.5 搅拌器的计算5 3.3.6发酵罐壁厚的计算6 3.4 管道设计7 3.4.1 接管的设计7 3.4.2 蛇管的计算4 3.5 辅助设备的确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3.5.1 消泡桨错误!未定义书签。 3.5.2 传动机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3.5.3联轴器及中间轴承错误!未定义书签。 3.5.4 机械密封错误!未定义书签。 4.设计结果汇总表8 5.设计评述8 6.参考资料9 7.主要符号说明9 8.致谢10

1 设计任务书 2 设计概述与设计方案简介 2.1 谷氨酸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2.1.1 谷氨酸发酵工艺技术参数表

表2-1 主要工艺技术参数 生产工序参数名称 指标 淀粉质原料糖蜜原料 1 制糖(双酶法)淀粉糖化转化率% ≥98 2 发酵产酸率g/dl ≥8.0 ≥8.0 3 发酵糖酸转化率% ≥50 ≥55 4 谷氨酸提取提取收率% ≥86 ≥80 2.2.2 谷氨酸生产原料及处理 表2-2 原料及动力单耗表 序号物料名称规格 单耗(t/t) 淀粉原料大M原料糖蜜原料 1 玉M淀粉含淀粉86% 2.12 2 大M 含淀粉70% 3.0 3 糖蜜含糖50% 3.97 4 硫酸98% 0.4 5 0.45 0.45 5 液氨99% 0.35 0.35 0.35 6 纯碱98% 0.34 0.34 0.34 7 活性炭0.03 0.02 0.10 8 水309 309 309 9 电2000Kwh/t 2000Kwh/t 2000Kwh/t 10 蒸汽11.4 11.4 11.4 谷氨酸发酵的主要原料有淀粉、甘蔗糖蜜、甜菜糖蜜、醋酸、乙醇、正烷烃(液体石蜡)等。国内多数谷氨酸生产厂家是以淀粉为原料生产谷氨酸的,少数厂家是以糖蜜为原料进行谷氨酸生产的,这些原料在使用前一般需进行预处理。 2.2.3 谷氨酸生产工艺流程图 淀粉 ↓ 消泡剂—葡萄糖 水—↓—水氬嚕躑竄贸恳彈瀘颔澩。 无机盐—→配料罐→定容罐定容罐←配料罐←←—无机盐 糖蜜—↓↓—糖蜜 玉M浆—二级种子罐连消器—玉M浆谚辞調担鈧谄动禪泻類。 纯生物素—↓↓—纯生物素 实消维持罐 ↓↓

2018年食品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整理

2018年食品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整理 食品毕业论文题目主要涉及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检验、微生物食品应用、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方面,我们写作食品论文时,应根据专业特点和研究最新动态进行选择,符合论文选题的标准,下面就列举一些食品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选择参考。 1、协同第三只手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探究--基于食品安全的视角 2、保定市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3、消费者食品安全安心度指数的编制 4、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5、物联网融合环境食品安全云平台用户模型 6、论警察权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运用 7、网络食品销售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现状及建议 9、食品安全犯罪新特征的中观分析 10、论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对策 11、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分析 12、浅析食品安全监管 13、浅谈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14、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问题探讨 15、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 16、论中国食品卫生与安全标准之保健品的监督与管理 17、动物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18、我国网购食品安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9、论《食品安全法》惩罚性赔偿金制度的适用 20、海外代购食品质量安全法律监管问题探讨 21、试论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 22、依法治国背景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实践与思考 23、浅析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4、食品加工中的污染及其安全检验研究 25、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26、肉食品全产业链安全生产技术体系构建 27、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8、理化检测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 29、浅谈动物饲料和食品安全的关系 30、我国食品安全的信用与执法机制研究 31、大众传媒在食品安全报道中的责任 32、谈食品检验对肉制品安全的重要性 33、食品安全信息与风险监测评估研究 34、食品安全管理面临机遇和挑战 35、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 36、高校食品安全保障与管理模式分析 37、我国品牌企业的食品安全控制及其政府监管 38、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现状及应用 39、我国消费者食品安全立法的建设性思考 40、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应重视雇员作用

食品发酵论文食品发酵 论文

发酵食品生产技术实验教学及其改革 发酵食品生产技术是我院食品加工专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实践性极强、与生产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培养学生对食品发酵的科学原理理解、实验技能操作、科研研究思路及实际动手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有食品科学专业的很多高校都开设发酵食品生产技术这门课程,尽管所开设实验的种类和项目有所不同,但是其共同特点是每个实验都分班级按照独立的小实验进行,实验缺少综合性、整体性。同时在实验结束后,缺少对“实验产品”食品品质鉴定相关的实验内容。因此,本文主要论述自己在发酵食品生产技术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及改革建议。 一、发酵食品生产技术实验课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传统老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采用注入式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讲解,从而忽视学生的探索,即由教师给出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以及实验方法,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是忽略了对学生探索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大降低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是一个实验项目完成后,很多学生还不能够系统地阐述该实验的原理与步骤,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2.学生缺少到相关食品企业进行参观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大多数实验课时,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认识仅仅是老师的讲解和实验指导书的文字,缺少到相关食品企业进行参观实践,对实验过程缺少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一点,国外相关食品专业的实验教学做的相对较好,他们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注重学生到工厂企业的参观与实习。 3. 考核方式不科学 过去的学生实验成绩评定,主要是根据实验报告的撰写进行评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认真操作,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但实验报告却写得非常好的不良现象。 二、对发酵食品生产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1. 认真做好预实验,进行启发式教学 课前认真备课、做好预实验,确定新材料、新仪器使用的最佳条件。在授课中,指导老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实验原理与操作主要事项,并就实验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验中去寻求答案。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了解。此外,教师要及时在每天实验结束时对当天的实验做出总结,评析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查阅文献,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 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在开设发酵食品生产技术这门课程之前,学生已学过了食品微生物实验、食品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的微生物操作和相关仪器操作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上课前,学生自由组合,5~7人一组,形成一个团队。开始上课后,老师对每个小组进行提问,对每个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检查,纠正错误,然后在实验小组内讨论修订实验设计,最后共同商定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例如,在做发酵酸奶实验时,很多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以草莓、葡萄、西红柿等不同的果蔬原料做出不同口味的酸奶;在做酒酿实验时,有的小组采用不同品质的糯米为原料,来考察糯米品种因素对酒酿口味的影响。通过这种实验设计,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学生为了设计好自己的实验,主动查阅相关资料,预习实验内容,能够积极与同学进行讨论,在老师提问时能够踊跃发言,甚至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实验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这种互动也督促老师要积极备课,在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以应对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这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的飞跃。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

发酵设备课程设计

年产15万吨木薯干酒精工厂的设计 附:设计依据及设计范围 (1)、设计依据原始数据如下: 生产要求:年产150,000吨医药酒精,酒精含量%(V) 生产原料:木薯干片年生产天数:300天 厂址选择:南方某城市(符合建厂条件) 气候条件:良好 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4℃平均气温:20℃最高湿度:95% 平均湿度:78% 主导风向:冬季东北风夏季东南风 河水温度:最高30℃最低10℃ 深井水温度:最高25℃最低:20℃ 自来水温度:最高31℃最低:14℃ (2)、设计范围: ○1. 工艺流程的选取与论证 ○2. 全厂水、电、汽及原料耗用量的平衡计算 ○3. 设备的设计与计算 ○4. 安全防火、经济核算、三废处理途 ○5. 绘制重点车间设计施工图 ○6. 编写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前有中、英文摘要各一份。 重点车间:原料蒸煮车间 重点设备:糖化罐 绘图内容: ○1.重点车间工艺、设备流程图(带自动控制点) ○2.重点车间设备平面布置图 ○3.重点设备装配图

目录 1 工艺流程的选取与论证 2 物料及热量衡算 3 酒母制造 4 液化罐与糖化罐设计 5 安全防火、三废处理

1 工艺流程的选取与论证 1.(1)原料预处理:木薯干片原料较大块,不易在一次粉碎达到要求,故采用二次粉碎以提高粉碎度[4]。 (2)调浆:采用一个冲量计进行粉水自动化调浆,实现了自动化生产过程,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 (3)蒸煮工艺:采用带喷雾转盘的锅式低温常压连续蒸煮方法,生产条件温和,操作安全、简便,热利用率高,节省了蒸汽、能耗,提高了淀粉利用率和设备利用率。 (4)糖化酶的利用:该酶活性高,用量少,配制成溶液即可投入使用,不用进行高温蒸煮,节约了资金、能源,且快速、易操作。 (5)糖化工艺:采用真空前冷却的连续糖化法,使冷却用水用量大大减少,可将醪液在瞬间降低到相应的温度,冷却好的醪液连续进入糖化锅,锅内有搅拌器,冷却器,使糖化温度得以保证。 (6)发酵工艺:采用连续发酵,缩短了发酵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便于实现自动化、连续化,降低了生产成本。 (7)精馏工艺:采用两塔式蒸馏,粗馏塔采用泡罩塔,精馏塔采用浮阀塔,二塔间用气相过塔,从而节省加热蒸汽、冷却水,但要注意成品质量控制。 2.工艺及设备计算 (1)根据工艺流程草图逐步地进行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2)计算单位基本是以每小时计,并尽量采用国际单位。 (3)计算中的物理化学参数基本来源一致。 (4)对于标准设备,直接根据生产能力进行选型,而对于非标准设备,则进行设计计算。 (5)对重点设备——糖化罐进行详细地设计计算。 (6)对于其他内容,如经济核算、安全防火、综合处理费用进行估算。

食品发酵论文食品发酵 论文

食品发酵论文食品发酵论文 发酵食品生产技术实验教学及其改革 发酵食品生产技术是我院食品加工专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实践性极强、与生产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培养学生对食品发酵的科学原理理解、实验技能操作、科研研究思路及实际动手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有食品科学专业的很多高校都开设发酵食品生产技术这门课程,尽管所开设实验的种类和项目有所不同,但是其共同特点是每个实验都分班级按照独立的小实验进行,实验缺少综合性、整体性。同时在实验结束后,缺少对“实验产品”食品品质鉴定相关的实验内容。因此,本文主要论述自己在发酵食品生产技术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及改革建议。 一、发酵食品生产技术实验课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传统老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采用注入式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讲解,从而忽视学生的探索,即由教师给出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以及实验方法,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是忽略了对学生探索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大降低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是一个实验项目完成后,很多学生还不能够系统地阐述该实验的原理与步骤,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2.学生缺少到相关食品企业进行参观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大多数实验课时,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认识仅仅是老师的讲解和实验指导书的文字,缺少到相关食品企业进行参观实践,对实验过程缺少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一点,国外相关食品专业的实验教学做的相对较好,他们强调学生的

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注重学生到工厂企业的参观与实习。 3. 考核方式不科学 过去的学生实验成绩评定,主要是根据实验报告的撰写进行评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认真操作,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但实验报告却写得非常好的不良现象。 二、对发酵食品生产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1. 认真做好预实验,进行启发式教学 课前认真备课、做好预实验,确定新材料、新仪器使用的最佳条件。在授课中,指导老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实验原理与操作主要事项,并就实验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验中去寻求答案。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了解。此外,教师要及时在每天实验结束时对当天的实验做出总结,评析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查阅文献,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 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在开设发酵食品生产技术这门课程之前,学生已学过了食品微生物实验、食品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的微生物操作和相关仪器操作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上课前,学生自由组合,5~7人一组,形成一个团队。开始上课后,老师对每个小组进行提问,对每个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检查,纠正错误,然后在实验小组内讨论修订实验设计,最后共同商定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例如,在做发酵酸奶实验时,很多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以草莓、葡萄、西红柿等不同的果蔬原料做出不同口味的酸奶;在做酒酿实验时,有的小组采用不同品质的糯米为原料,来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