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散文两篇《我的家在哪里》最新教案

10散文两篇《我的家在哪里》最新教案
10散文两篇《我的家在哪里》最新教案

10 散文两篇

《我的家在哪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浓浓的乡愁和对过去美好生活的留念。

2.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3.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课型

讲读课。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大家知道此话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很好,那你们曾有过什么样的梦?(学生畅谈)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念,自己的梦,那么大家知道冰心奶奶的梦是什么吗?

(用幻灯机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练习

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部的一项()。

A 作揖. yì款. kuǎn 巷.道 xiàng

B 褂.子 guà迦. jiā朝思暮.想 mù

C 眷.念 juàn 玙. yù燕.南 yàn

D 回溯. sù店铺. pù如饥似.渴 sì

2.给下列多音字注上读音。

露相重复丢三落四中间

露重落落枕中

露宿沉重降落中弹

(三)朗读感知

(1)寻找解读的突破口

思考:同学们,大家发现这篇文章构思设计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本文题目使用问号设疑,激起读者的兴趣。同时,也暗示了本文的中心内容是寻找家园。(教会学生散文鉴赏的方法——抓住散文的标题)

(2)朗读

方法:集体朗读

朗读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对中剪子巷的家的眷念之情的句子。

(四)整体感知

1.思路梳理

从内容看来,文章大概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梦的启示;二、梦境;三、梦醒。

2.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对中剪子巷的家的眷念之情的句子。

明确:“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五)细节分析

(1)梦境

中剪子巷的家究竟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作者会深深的眷念它?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思考问题交流讨论学习“梦境”这一部分。(出示小黑板)

1.中剪子巷的家的环境怎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走过许多黄土铺地的大街小巷,街上许多行人,男女老幼,都是‘慢条斯

理’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一站就站老半天。”

这句话既写出了老北平的风土人情;同时更具体的让我们感受到“我家”所处的环境,突出了这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友善、平和、亲切的。当时的人们都是无忧、无虑、无争、无斗。

2.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

——明确:文章通过慢镜头描述寻家的过程。一方面衬托寻家的路途遥远,另一方面通过缓慢的速度反衬作者归心似箭的迫切心理。(引导学生学习反衬的写作手法)(3)梦醒

1.在梦中,作者的愿望没有实现,那梦醒后,作者有什么表现?

明确:梦醒了,但是冰心连最亲近的人——丈夫文藻,居然都不认识了!

这是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沉浸在梦中,不能自拔,从而表现出作者对中剪子巷的家的眷念、怀念。另一方面也暗示现实的家的陌生。

2.为什么现实中的家,曾居住过的那些家,均不是我的“家”,而“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现实的家究竟有什么不好呢?

(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出示背景资料引导学生理解。)

[背景资料]

对于个体来说,冰心是幸福的。她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有父母的厚爱,有优越的生活条件……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我觉得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开朗的,首先是健康的。该得的爱,我都得到了,该爱的人,我也都爱了。”长大后,她的爱情、婚姻都是和谐、美满的。

但作为中国的一分子,她并不可能是完全快乐的。20世纪,中国风雨飘摇、动荡不安。中国的沧桑、苦难她都经历过。五四运动时,她与其他学生冒着镇压的危险参加游行、示威及其他反抗活动;抗日战争时,她流离西南与人民同甘苦;“文化大革命”时,丈夫被划为右派,她和丈夫不但要遭受抄家之难,还要罚跪家门三四小时。60多岁的她,每天6点多就得赶车上班去中国作协扫厕所。尽管冰心一直抱着乐观、积极、博爱的态度生活,但她所经历的痛苦不可能对她没有任何的影响。

明确:梦中的家——中剪子巷,有父母之爱,兄弟之情,这是人性最为自然纯真的安居地。这是其他家无法代替的。

后来所谓的家,都没有那样的温馨;这并不是家不温馨,而是世界太喧闹。人在其中心灵日趋复杂、矛盾,甚至失去安静,陷入迷茫。尽管冰心一生都坚持一种博爱精神和诗美的人生态度,走一种理想化的人生道路,然而,外界的事物并是我们个人的力量能改变的,在

冰心深处其实遭受着痛苦的折磨。因此她渴望一个平和、充满亲情与温馨,又不受外界干扰的家。在中剪子巷的家象征的正是和平、宁静、自然。因此冰心奶奶对这美好的家充满“向往”、“眷恋”。

在此,作者用“灵魂深处永久的家”,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早年,特别是童年生活的眷念。另一方面是对童年所代表的人生的真、善、美的眷念。

3.文章结尾处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这是真的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明确:“一无所有”是指自己没有去追逐虚名微利,一生坦荡,冰清玉洁。但在感情上,作者却是富有的,她一直拥有着纯洁、美好的情感和追求。文章用排比句,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充满夺权、罢官、降级、罚款的现实世界的不满与痛恶。同时,有利于强烈地抒发情感。通过梦中世界和现实世界鲜明的喜、恶对照,反衬出作者对童年所代表的人性的真、善、美的眷念、追求。

(六)课文鉴赏

1.概括主题

全文贯穿一个“家”字,首先写梦中追寻,表达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接着,写梦醒时的追寻,表达对家的真切眷念。最后,在回顾中追寻,表达了自己所写的“家”的言外之意,深化了“家”的含义。同时,通过两个世界的对比,强烈的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的阴暗、肮脏,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的眷念,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对现代人精神归宿的关注!

2.写法点击

①题目设疑

②对比手法的运用

(七)课堂练笔

完成课后思练习第四题。

七、板书设计

我的家在哪里?

冰心

和平、宁静

梦境——中剪子巷

亲情、温馨

家对比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权、官、款

梦醒——现实

丑恶

八、教学后记

一进教室,发现学生的精神状态很不好,不少同学仍处在睡眠的迷糊状态,因此我临时改动了教案,利用他们现状导入新课,让学生谈自己的梦,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提起精神上课。在分析课文中,利用“题目设疑”这一点,直接抓住文章的主题句,然后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分析,这样讲课的思路清晰、明了,学生理解十分容易。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总的说,这节课效果还不错。但不足的是:因为学生的状态不太好,我总担心学生听不懂,因此有些问题讲得太细了,轻视了学生的能力。

第9课 议论散文两篇 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

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 必修二) 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及词语的含意;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体会作者阐述的生活哲理。 2.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譬如寒暄斟酌清风飒至奢侈静谧接踵答案pxunzhnschmzhn2多音字系畜秘症答案x/jch/xm/Bzhn/zhn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234答案1寒暄/煊赫/渲染2眼花缭乱/撩拨/燎原3严峻/竣工/疏浚4询问/殉职/徇私 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光天化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休戚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过尔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接踵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音容宛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常用于干违法乱纪的事情的语境中。2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3只不过这样罢了。形容平平常常。有轻视的

意味。4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5死者的声音和容貌仿佛还在耳边和眼前,多形容对死者的怀念。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他很腼腆,你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跟他开玩笑。2自然与人类休戚相关,任何人都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3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予你什么满足。4在一系列接踵而来的苦恼和困惑面前,要么找到正确的方向重塑辉煌,要么一蹶不振。5他在信中写道“尽管你我多年未见,但至今你在我心里依然音容宛在。”答案1。 “光天化日”指在公共场合,不是指在太阳下,多指干坏事2。 “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此语境应用“息息相关”345。 “音容宛在”形容对死者的怀念2辨词填空1享受享用享有享受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享用使用某种东西而得到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享有在社会上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泰山在古今中外________盛名。这次出差我________了贵宾的待遇。朋友来了,他拿出好酒供客人________。答案享有享受享用2直捷直接直捷直截了当。直接不经过中间事物发生关系的跟“间接”相对。有话你就________说,不用拐弯抹角。在学校办公会上,王校长________表明了态度。答案直接直捷

最新人教部编版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散文二篇》教案

16 散文二篇 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永久的生命 本文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本文是严文井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富有哲理,鲜明生动, 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我为什么而活着 本文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有改动。本文是罗素为自传作的序言。罗素才学非凡,尤其在哲学、数学、逻辑学方面造 诣颇深。罗素一生都在不断求索,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 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强烈的感情支配着他的一生。

【臼齿】磨牙的通称。 【盲肠】大肠的一段,上接回肠,下连结肠,下端有阑尾。 【兴味】兴趣。 【洗涤】用水或汽油、煤油等去掉物体上面的脏东西。 【遗留】(以前的事物或现象)继续存在;(过去)留下来。 【不朽】永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 【卑微】地位低下。【牛犊】小牛。也叫牛犊子。 【茸毛】指人或动物的绒毛;植物体上的细毛。 【疲倦】疲乏;困倦。【消逝】消失。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威势】威力和气势。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强烈的风暴。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濒临】紧接,临近。【俯瞰】俯视。 【缩影】指同一类型的人或事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流转】流动转移,不固定在一个地方。 【回荡】(声音等)来回飘荡。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比喻事物复杂深奥,难以揣度。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教学过程 永久的生命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题目为“永久的生命”,如何理解? 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人类的生命却是永久的,只要我们珍爱生命,活出价值,就能使生命变得神奇和不朽。

2020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版含答案

人们说:“上帝在关上一道门的同时,会给你打开一扇窗。”那一 扇扇门与窗里,承载着多少历史,又打开了多少未来。寻找一扇门,外 面是你未曾踏足的精彩的世界;抓住身边的每一个机遇,勇敢地跨出门 去!窗户它也已不再是单纯的窗户了,更是我们汲取知识、与外界交流 的窗口。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同是橘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生物的生长有其一般的规律,但也有其特殊的情况。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秦牧先生的《菱角的喜剧》就诠释了这样的道理。 “渐”——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是造物主骗人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渐行渐远;在不知不觉中,循序渐进;在不知不觉中,日渐月染;在不知不觉中,渐入佳境。听钟声滴答、水声潺潺;看庭前花开花落、季节更换。来去匆匆,光阴荏苒,时间真是个谜! 鱼传尺素,鸿雁传书。书信承载着人们的亲情、爱情与乡情,传递着思念、牵挂和祝福。但在信息化的时代,书信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朋友,在手机、微信、QQ、微博盛行的今天,你觉得写信还重要吗? 常言道:“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然而,这些宠物身上体现出的极好的品质,有时却难以在我们人类的身上找到。此外,人对待狗的态度却也不尽是赞美,也有“狗急跳墙”、“狗头军师”、“狗仗人势”、“狗眼看人”等蔑视的词语。纵观中西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人们对狗的不同认知,也是各有情趣,妙趣无尽。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譬.如()②寒暄.() ③斟.酌() ④清风飒.至() ⑤奢侈.() ⑥眸.子() ⑦嘈.杂() ⑧揪.心() ⑨静谧.() ⑩接踵.()

同题散文两篇

《同题散文两篇》教案 教材分析 《同题散文两篇》选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高一《语文》(基础版)第二册,语文出版社出版。同题即《我的母亲》,一篇作者是中国的老舍,另一篇作者是法国的罗曼·加里。老舍文朴素、亲切,用叙述的语言,赞美了母亲贤惠、勤劳、隐忍、坚强等优秀品质;罗曼·加里文洗练、优美,以描写的方式,揭示了母亲乐观、自信、张扬、独立的独特个性。同题中的两位母亲国度不同,文化不同,性格不同,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母爱却同样伟大,同样感人至深。她们合在一起,不失为现代和未来母亲值得参照的一面鲜明绝好的镜子。 学生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考不取普通高中的落榜生。自尊却缺乏自信;渴望关爱却漠视一切;语文基础差却厌恶语文学习;知识面狭窄却丧失阅读的意识和方法。“不读书”、“不会读书”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通病。他们不会自主地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和拓展。教学重点 1.能快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能概括两位母亲的性格特征和教育孩子的方式。 3.掌握“叙述式”、“描写式”两个主要写作特点。 4.能感恩母亲,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 1.概括两位母亲的性格特征和教育孩子的方式。 2.掌握“叙述式”、“描写式”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速读理解。 1.分组阅读。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速读老舍文,另一组速读罗曼·加里文。看看哪一组完成最快。 2.教给速读方法:一目十行,寻找中心句。 3.两组选派代表复述故事梗概。(要求上讲台复述) 4.评价、鼓励。(先集体评价,后教师评价,重在激趣) 〔这一步采用分组比赛形式,让学生比阅读速度,比表达的简洁明了,比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比出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激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情感。分组阅读关照了学生语文基础差的实际。〕 二、探索品味。 1.再次速读课文。(仍然分组读文) 2.教给速读方法:一目五行,抓住关键词。 3.展开讨论,并派代表(1 人或多人)上黑板填写对应的表格。看看哪一组填写得最好。(不要求答案统一、标准) 4.各组派代表上黑板填写表格。(填不了“教育方式”和“写作特点”) 5.找出具体文段,说说填写理由。(探索品味,可以自告奋勇,可以推举代表发言)

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15散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结构,感悟作者的情感。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老师的点拨下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多媒体音频朗读《永久的生命》(视频导入)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导言:上面两组画面,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进程,感受生命的蓬勃。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儿这样阐释生命的意义:“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听音频朗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回答:1.文题是“永久的生命”,读罢课文,你觉得作者在文中对生命持怎样的情感态度?赞美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第一部分(第1段)谈生命易逝。第二部分(第2~3段)谈生命神奇不朽。第三部分(第4~5段)赞美生命。3.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先抑后扬。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这是“抑”;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这是“扬”,最后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层层铺垫,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极致,凸显文章主旨。1.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2.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作者在第二段中以“小草”“小牛犊”为喻,阐释了“生命自身的神奇”。小草卑微而柔弱,然而“春风吹又生”,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3.如何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凋谢”的是一个个个体,一朵朵花朵。“永存”的是生命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永远充满生机。1.条理清晰,层层深入。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层层铺垫,层层蓄势,水到渠成地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极致,凸显文章主旨。2.欲扬先抑,凸显主旨。分析见前面“整体感知3”。永久的生命生命易逝豁达生命神奇乐观赞美生命积极《我为什么而活着》“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1.听读。听音频朗读,认识生字。遏(è)制飓(jù)风濒(bīn)临俯瞰(kàn)2.指点学生朗读。说说作者一生为什么而活着?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3.大声朗读课文,说说文章的结构特点。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第15课《散文两篇》教案

《散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永久的生命》,是近现代著名严文井作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善于把深刻的哲理讲的简单,《我为什么而活着》就是最好的代表作。文中,作者将支配自己一生的三种信念——对爱情额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充分体会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高远的精神追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阅读哲理散文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学展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感受罗素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理性色彩。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时计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冰心说,生命像一棵小树,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伸展,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土而出。那么,在作家严文井笔下,生命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求答案吧!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闫文井,原名严文锦,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3、背景介绍: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三、分段学习 1、第一段末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情丝毫不能做主。 2、读一读第2自然段,说说写小草和小牛犊的用意是什么? 从生命的流动性上与小草和小牛犊作比较,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形象生动。 3、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一句中“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5、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为什么说生命就是“奇迹”? 因为生命的消逝是暂时的,而不朽却是永久的。 6、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

同体散文两篇《我的母亲》教案

同题散文两篇——《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多次遭受心灵的砍伐。自尊却缺乏自信;渴望关爱却漠视一切;语文基础差却厌恶语文学习;知识面狭窄却丧失阅读的意识和方法。“不读书”、“不会读书”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通病。教学实践发现,要想让语文课变得有趣,必须让气氛活起来,只有让学生兴奋起来,乐学场面才会出现。所以,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适时适当穿插一些有趣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的有效课堂。 教学重点 1.能快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能概括两位母亲的性格特征和教育孩子的方式。 3.掌握“叙述式”、“描写式”两个主要写作特点。 4.能感恩母亲,学以致用,能够表达对亲人的爱。 教学难点 1.概括两位母亲的性格特征和教育孩子的方式。 2.掌握“叙述式”、“描写式”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在动情的歌曲铺垫中,娓娓道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悠悠母爱,难以尽言,让我们记住母亲为我们的付出,让我们铭记母亲的恩德,让我们共同走进《同题散文两篇——我的母亲》,思考这又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呢?她对“我”有着怎样的影响?而“我”对母亲有着什么样的情感呢?

二、朗读理解 教师讲解要求:1.读得有竞争氛围,教师不指名,自己争取机会。 2.读得有激情,全身心投入,完美演绎。 3.读得有收获,不动笔不读书,读后能复述故事梗概。 4.听得能投入,认真感受文本。 5.听得有鉴别,听出对错。 学生复述课文,教师评价、鼓励。 〔这一步采用朗读表演形式,让学生比勇气,比朗读技巧,比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比出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激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情感。更重要的是给学困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探索品味 1.分两组,再次速读课文,准备回答问题。 2.教给速读方法:一目五行,抓住关键词。 3.展开讨论,并派代表(1 人或多人)上黑板填写对应的表格。看看哪一组填写得最好。(不要求答案统一、标准) 四、板书设计 标题作者国别性格特征教育 方式 写作特点 我的母亲 老舍中国 贤惠、勤劳 隐忍、坚强 身教叙述为主罗曼·加里法国 乐观、自信 独立、张扬 言行 并用 描写为主

高中语文议论散文两篇课后训练粤教版解析

9 议论散文两篇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双瞳.撞.击一幢.楼满怀憧.憬鬼影幢.幢 B.差.错误差.开小差.差.强人意差.可告慰 C.搅.动皎.洁抬轿.子彰明较.著矫.枉过正 D.机械.泄.密卸.包袱浑身解.数沆瀣.一气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A.时间过得真快,季老辞世已两年了。今天重读他的来信,顿觉手泽犹存,音容宛在 ....,一种温暖亲切之感倏然涌上心头。 B.很多地方都提出“保姆式”服务的理念,建立了一系列制度,老老实实、心甘情愿 地为投资者跑龙套 ...,当服务员。 C.一个企业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克服举棋 .. 不定 ..的保守思想。 D.国际奥委会对奥运赞助设置了种种清规戒律 ....,禁止奥运赛场上有任何广告行为,使得TOP赞助商只能通过其他途径,以此实现赞助计划。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他的文学创作都不是那种生吞活剥的东西,而是具有真正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中国人也为外国人所喜爱。 B.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 C.漫步小径,风送来一阵扑鼻的香味。环顾四周,我看见一枝露出高墙的蜡梅正在那里释放幽香。 D.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太阳与月亮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一直要照到下山为止。________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①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的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 ②在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暖和得不像冬天。 ③一家人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月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 ④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地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 ⑤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 A.③①⑤④②B.②③①⑤④ C.③④⑤①② D.⑤②④③①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永远遥远的门 ①是不是岁月如此的沉重,注定我要成为一个步履维艰的流浪者;是不是生命有着无法承受的厚重,才要远离熟悉的家门。 ②想起离别好久的家门,总叫人黯然神伤。身在他乡,怎叫人不想起遥远的门呢。 ③也许思念太长了,街道太长了,夜也太长了,如此千年的月光散了一地,长长地撒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梦醒间,还以为是故乡门前窗台的霜。 ④月色下有一落叶飘舞,从树枝上飘落下来,这瞬间的漂泊落地,又随风而起,何时风

10《散文两篇》教案

10.《散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的有关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2.技能目标 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蕴涵丰富的哲理的写法;欣赏冰心散文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风格。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对家乡的眷恋的思想感情。 走向高考 通过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在平实叙事中蕴含丰富哲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我的家在哪里》 [课件展示:和我们一起走进情感世界] 一.新课导入 有位同学曾经问我:“老师,你的家在哪儿呀?”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居然把我问住了,我不知该如何回答。是啊,人人都有家,而我的家呢,是曾经和父母一起居住了二十多年的那个家?还是有了工作现在一个人居住的地方?或是未来我所憧憬的那个家?同学们,“家”是什么?你心中的家又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探讨。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94岁的老人笔下的那个“家”。翻开66页,默读冰心老人的另一篇散文——《我的家在哪里》。 [课件展示:我的家在哪里冰心] (学生默读) 二.课文分析 师:通过阅读文章,谁能告诉我们冰心老人的那个家在哪里? 生1:只有住着我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师:对了,就是这一点题之句。冰心94岁写下了这篇文章,应该说是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彻悟,对家有着清醒的认识。然而——只有住着我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师:她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文章从什么写起? 全体:梦,做了一个梦。 师:梦见自己在大街上喊“洋车”要车夫送她回家,回的那个家就是中剪子巷。文章从一个真实的梦境写起。巧妙构思。这一切是从老人的梦境里幻化出来的。奇怪了,为什么在梦里找到了这个答案?那句话是怎么说的? 全体: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灵魂深处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恋”。师:有时梦是不会撒谎的。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说一个人在梦里“暴露”与“揭发”的往往是他寄情最深的东西,唤起他潜藏在心底的美好感情。冰心先生漂泊了一生、走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用她的话来说她曾居住过的四川、云南、东京、伦敦、巴黎、柏林、开罗、

粤教版-语文-高二必修二第三单元9《议论散文两篇》学案

《窗》(新授课,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一)了解作者钱钟书,熟记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音字词。 (二)理解引用的含义,熟记引用的分类和作用。 (三)能结合具体文段分析引文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自学: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利用工具书认读、理解生字词;反复读课文,理解清课文结构;抓关键句,概括各段大意;完成学案练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语言,感悟从日常生活事物中挖掘出的深刻的人生意义。 重点难点:结合具体文段分析引文的作用。 一、了解作者(查找资料,记忆) 清华才子钱钟书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著有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一书。《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所著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二、知能巩固(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容易读错的音,熟记) 搅.动(jiǎo)琐.碎(suǒ)镶嵌.(qiàn)飒.至(sà)希冀.(jì)奢侈.(chǐ)笼.络(lǒng)鸟窠.(kē)窥.见(kuī)凭眺.(tiào)捷.径(jié)眸.子(móu) 三、精要研读(自主探索:读课文,思考,概括,参考资料) 1.阅读《窗》这篇散文思考:围绕窗,作者依次谈了哪四个独到的发现? 第一段,作者由“春天”入笔,写“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道出“窗”的作用。 第二段,对比了门和窗对于人的不同意义,自然引出“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这一中心论点。 第三段,进一步谈“窗”之于人的意义是人对自然的精神上的胜利。 第四段,用“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这一形象的比喻,道出窗对于屋内人与屋外人的意义。 同 门与窗都可以作为人的 进出口 二者功能相同 异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 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 受 二者意义不同 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 多少是一种奢侈 二者代表不同的进化阶 段,其中门满足了人的物质需 要,窗子满足了人的精神需要门是需要,需要是不由人 做得主的。窗子算得奢侈品, 奢侈品原是在人看情形斟酌 增减的 四、每课一得(理解、记忆) 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的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

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知识点

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知识点 永久的生命 一、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故事背景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三、理解词义 1.洗涤:冲荡;清洗。 2.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3.炫耀:照耀;夸耀。 4.混为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5.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从时光一去不复返入手,谈生命的易逝。 第二部分(2-3):写生命的永久。 第三部分(4-5):歌颂生命的奇迹。 五、问题归纳 1.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 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些细琐的事情入手,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的变化表现出生命的易逝。这样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更有利于读者感知生命的易逝,通俗易懂。 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我们丝毫不能做主。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一步赞美生命蓄势。 3.“它充满了希望,……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生命生生不息,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失去的只是暂时的,希望永远就在前方。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命。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议论散文两篇》教案 粤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议论散文两篇》教案粤教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习散文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书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的方法。 2、体会课文的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学习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 3、力求使学生体会到赏析散文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美感,引发学生主动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方法 1、让学生反复阅读,读通读透课文,令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对作者观点有自己的体会。 2、详细分析作品中个别经典语句、段落,发表教师的看法,从教师角度讲述作品,讲述作者观点。(要重视学生合理的观点,更要注意学生一些创新的见解,给予适当赞同) 3、拿最近的一些抒情文学作品(网络小说、流行歌词也可)与本篇课文作比较分析。(此举可引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要着重突出课文的优点、境界层次的脱俗,但不必执着高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习《窗》 1、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课堂上培养他们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习惯,鼓励他们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2、教学内容分析: 《窗》这篇文章是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抒写个人的见解和主张的议论性散文。作者的见解非常独到、深刻,表达又含蓄、风趣。应以审美的眼光享受生活,注重个人主体性的存在,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窗》充满着人生的哲理,屋子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但人不能因保护自己而隔断与外界的联系,窗子就代表着“占领”与“享受”,是人的精神世界对大自然的一个胜利。 3、课前准备: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搜集钱钟书先生的有关资料。(上新课前检查并补充有关知识)

(1)散文的知识:一般来说,广义的散文包括叙事散文、议论(哲理)散文和抒情散文等,狭义的散文只指抒情散文。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2)钱钟书先生资料参考:钱钟书(1910----xx)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文论《谈艺录》。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著有文论《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4、导语 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的时候,有谁曾留意过和我们朝夕相守窗户呢?又有谁认真地思考过它存在的意义呢?我们不妨就“窗”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感受或想法(穿插活动规则,组织活动:四组竞赛)。……可见,司空见惯的窗户还真不简单,可以解读出这么多的文化内涵,挖掘出这么多的新颖独到的意义。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身边平凡的事物常常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就为我们打开一扇人生的智慧之窗,就让我们追随钱先生一起去饱览人生的风景吧。 5、默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老师帮助学生鉴赏反映行文线索、集中体现作者感悟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1)第一自然段:“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太贱了”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 明确:“太贱了”是指阳光太多;风懒洋洋的,没有生气;鸟语琐碎而单薄。这样说的好处是表意准确,用语新颖传神,且为下文揭示窗的作用和意义作好了铺垫。 (2)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呢?为什么又用“画配了框子”来作比喻呢? 明确:因为作者认为屋外的春天太贱了,只有通过窗子的取舍,把室外又杂又乱的景物舍掉,去粗取精,阳光看起来才明亮,风才觉得有生气,鸟语听起来才更动人。

同题散文两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一、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丰富文化素养。 二、德育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教学重点: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延伸拓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母爱是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的话题,同学们一定还会记得我们小时侯经常唱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请同学们再唱一遍。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再一次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二、胡适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佃户:佃,租种土地。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质问:依据事实问清楚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广漠:广大空旷。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阅读,批注文章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1)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2)勾画出文章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的人”的句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以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了什么?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深层的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章,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好象与课文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以外,还花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3、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的母亲管束我很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是“严父”? (3)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忍的地步,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的侮辱。

15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15散文两篇教案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自我研读生成新知 生字难字 臼齿(jiù) 茸毛(r?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俯瞰(kàn) 遏制(a) 多音辨析 口号(hào) 颤栗(zhàn) 号颤 呼号(háo) 颤抖(chàn) 形似辨析 点缀(zhuì) 濒临(bīn) 啜泣(chu?) 频率(pín) 作者介绍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述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二至四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层(第五自然段)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再读课文,理解情感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作者对生命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自己探索,自由发言。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④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⑤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 当堂评价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 A.写意(xiě) 倘若(tǎn) B.飓风(jiù) 遏制(a) C.松懈(xia) 俯瞰(kàn) D.频临(pīn) 震颤(ch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学校定期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B.谈论西青旅游及其影响力,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乐观。 C.同学们都在争分夺秒地复习,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于游戏,他的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D.如果学生对影视明星顶礼膜拜,就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随着京剧表演及脸谱制作等活动引入课堂,让更多学生受到了收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B.中国体育健儿正在积极备战2020奥运会,他们将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C.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平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D.“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 ) 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时,不妨静下心来,;当你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心来,;当你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心来,。 ①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②想想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③想想自己的初衷是什么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②①

高中语文 议论散文两篇《窗》《门》教学设计

议论散文两篇《窗》《门》 1 .课文读解。 (1) 作者简介。 钱钟书 (1910 — 1998) ,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他的父亲钱基博历任清华大学、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国立蓝田师范学院等校教授,曾参与 20 世纪初的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且著有《中国现代文学史》;学者钱穆、科学家钱学森都是出自这一家族的名人。 1910 年 11 月 21 日钱钟书出生时,伯父为他取名为“仰先”,即“仰慕先哲”之义; 1911 年他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因此父亲为他正式命名为“钟书”; 1920 年,他到无锡东林小学读书,父亲为他起字“默存”,意思是要他少说话。 钱钟书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 1933 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 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 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 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1941 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 ( 围城》和短、法、德、俄、日、西语译本。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一书。《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 年后,他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所著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加以阐发、辨析。 (2) 基本解读。 文章开头用“春天”引出“窗”这个话题,接着通过对窗于外春天的描写说明“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认为“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也就是说,屋子外的春天,只有经过了窗子的取舍和切割,阳光才显得明亮,风才有生气,鸟语才更动人。开篇就将窗于的形象和作用突显出来。 文章接下来承接上一段的话题,进行延伸,将窗和门进行比较。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 Q9 区别一支笔与一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 《小逻辑》,第 262 页,三联书店 1954 年版 ) 钱钟书就是这样来比较门和窗的,他认为门和窗都可以作为进出口,而根本分别在于“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 最后,作者将窗比作“房屋的眼睛”,比较了窗和眼睛的共同之处:“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

高中语文《议论散文两篇》导学案粤教版必修

9 议论散文两篇 窗 1 .课文读解。 (1) 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 —1998) ,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他的父亲钱基博历任清华、圣约翰、光华、国立蓝田等校教授,曾参与20 世纪初的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且著有《中国现代文学史》;学者钱穆、科学家钱学森都是出自这一家族的名人。1910 年11 月21 日钱钟书出生时,伯父为他取名为“仰先”,即“仰慕先哲”之义;1911 年他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因此父亲为他正式命名为“钟书”;1920 年,他到无锡东林读书,父亲为他起字“默存”,意思是要他少说话。 钱钟书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和无锡仁。1933 年于清华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任教。1935 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 年毕业于英国牛津,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进修法国文学。1938 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英文系主任。1941 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 围城》和短、法、德、俄、日、西语译本。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一书。《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中央图书馆和清华执教或任职。1953 年后,他在北京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所著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加以阐发、辨析。 (2) 基本解读。 文章开头用“春天”引出“窗”这个话题,接着通过对窗于外春天的描写说明“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认为“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也就是说,屋子外的春天,只有经过了窗子的取舍和切割,阳光才显得明亮,风才有生气,鸟语才更动人。开篇就将窗于的形象和作用突显出来。 文章接下来承接上一段的话题,进行延伸,将窗和门进行比较。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Q9 区别一支笔与一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小逻辑》,第262 页,三联书店1954 年版) 钱钟书就是这样来比较门和窗的,他认为门和窗都可以作为进出口,而根本分别在于“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 最后,作者将窗比作“房屋的眼睛”,比较了窗和眼睛的共同之处:“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我们跟带黑眼镜的人谈话,总觉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他以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