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派戏剧语言的意义

荒诞派戏剧语言的意义
荒诞派戏剧语言的意义

荒诞派戏剧语言的意义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戏剧舞台上,频频地出现一种与传统戏剧迥然不同的戏剧形式荒诞派戏剧。其代表性作家贝克特、尤奈斯库、品特、阿尔比等,由于各自的现实际遇、文化传承及个人禀性的不同,所创作的戏剧在主题、立意及风格等方面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却在表现荒诞感受、荒诞意识方面有着明显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集中体现为内容与形式、意蕴与言说在文艺美学与艺术技巧上的统一。这种统一实现了贝克特所说的“那种无所表达、无以表达、无从表达、无力表达、无意表达,而又有义务。那么,荒诞派戏剧表达的表达”到底以怎样的方式实现了这种超绝的“表达”呢?荒诞派戏剧实现这种特殊“表达”的方式之一就在于它们以其骇人听闻的胆识在其戏剧中对语言尤其是语言叙事、语言对话和语言描述施以了极度的变异揉扯,使其旧有的意义失落,新生的意义回归,从而实现了对荒诞感、荒诞意识的充分揭示与昭彰显明。

语言叙事意义的失落与回归

戏剧通常有类似于小说的叙事性,而叙事性在戏剧艺术里的实现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由人物的行动所构成的情节。自从古希腊以来,西方戏剧不管是悲剧、喜剧,还是后来的正剧,总是视情节为戏剧的核心,由情节的开展、高潮而完成语言的叙事意义,从而最终实现以内容、意蕴为主,形式、言说为辅的戏剧性统一。就西方戏剧而言,这种传统一直持续至荒诞派戏剧问世为止。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统一却早已在小说领域里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语言叙事早已经开始了由内容向形式、意蕴向言说的革命性变迁。具体而言,以卡夫卡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小说,以萨特、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小说已经率先从美学上拓开了表现现实的新途径。他们的小说艺术实践,除了我们所说的揭示出关于世界荒诞、人生虚无的心灵感受,并同时发掘出了可能渗透于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荒诞性而外,更在于他们创造了一种发掘荒诞性、命名荒诞感的特殊言说方式。他们以形式自身的符号功能,组织、整理并最后形象化地显现了人生的荒诞性,表现了人心的荒诞感,并开阔了社会荒诞、人生虚无的观察视角。这种言说方式在荒诞派戏剧以前的西方戏剧中却没有找到自己发育成长的良好条件和大显身埃斯林曾在论及荒诞派戏手的舞台。马丁剧时这样说:“荒诞戏剧不是仅仅根据主题类别来划分的,吉罗杜、阿努依、萨拉克鲁、萨特和加缪本人大部分戏剧作品的主题,也同样意识到生活的毫无意义,理想、纯洁的意志的不可避免的贬值。但这些作家与荒诞派作家之间有一点重要区别:他们依靠高度清晰、逻辑严谨的说理来表达他们所意识到的人类处境的荒唐无稽,而荒诞派戏剧则公然放弃理性手段和推理思维来表现它所意识到的人类处境的毫无意义。如果说,萨特或加缪以传统形式表现新的内容,荒诞派戏剧则前进了一步,力求做到它的基本思想和表现形式的统一。”应该说,埃斯林是比较准确地以存在主义戏剧为例,区别了以往戏剧形式与荒诞派戏剧形式的根本差异。荒诞派戏剧是以与荒诞感相统一的艺术形式、语言言说方式呈现出荒诞。这种方式过去曾经异常奇妙地与卡夫卡、萨特、加缪的小说艺术,尤其是小说叙事艺术方式产生过深度的契合,并通过这种深度契合而得到了审美的深化。现在的荒诞派戏剧艺术实践终于将这种方式从小说艺术实践扩展、延伸至戏剧艺术实践,从而真正从文艺美学的高度将荒诞拓展为一个世纪性的重大文学实践命题。由之,我们对荒诞派戏剧艺术的研究也就无意间是对世纪西方文学荒诞感的形式世外观的研究,是对纪荒诞文学所开辟的以形式、言说为主的新的文艺美学命题的研究,也就是对文学艺术语言叙事新方式的研究。此处,我们不妨先以卡夫卡小说的语言叙事方式的说明作为出发点,以求对荒诞派戏剧的叙事方式有更具历史感的理解和认识。

语言叙事方式的新变迁在卡夫卡的小说言语方式上体现为叙事形式逻辑与历史意蕴逻辑的复杂纠缠和对立统一。所谓叙事形式逻辑指的是小说中的人物行为,情节发生、发展的特定逻辑。在卡夫卡的小说中,它往往呈现出一种突兀离奇、荒诞怪异、悖理逆情的特征:人物行为全是破碎零乱的任意拼缀,事态的演化缺乏基本的理性准则和情感限度,时空背景常常模糊不清,怪异无比的事物往往是极端平常地引入了日常生活。所谓历史意蕴逻辑指的是小说中人物行为及其情节发生、发展之所以突兀

离奇、荒诞怪异、悖理逆情的深层次文化心理原因。由此,我们阅读卡夫卡小说的时候,只能像观看毕加索的绘画一样,撇开日常生活长期习惯所赋予我们的观看方式,故意地与小说所呈现的混沌世界拉开距离,以特殊的原始理解力、判断力构建起一个特殊的审美视界。这个审美视界将帮助我们的眼睛穿透表面上的一个个细节上的扑朔迷离、云遮雾障,撇开一个个扑朔迷离的现象疑团,从而以心灵的感悟体验出其中所蕴藏的文化心理内涵,发掘出潜隐在荒诞表象下的历史逻辑线索。我们发现,卡夫卡小说中的人物行为,情节发生、发展的不合形式逻辑,恰是卡夫卡凭着自己特殊的心灵感受力、创造力,深入到传统理性主义认识范式的盲区,发掘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另一面。只有借助于卡夫卡小说中这种由主体所创造出的叙事形式逻辑,人们才终于猛然深省,觉察到自我人生的真实境遇。

荒诞派戏剧的叙事也包含着叙事形式逻辑与历史意蕴逻辑的二元命题。就叙事形式逻辑看,荒诞派戏剧中的人物行为完全是无情理依据和日常目的的任意堆砌,因而其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也呈现出突兀离奇、荒诞怪异、悖理逆情的特征。马丁埃斯林曾这样总结说:“假如说,一部好戏应该具备构思巧妙的情节,那么这类戏(荒诞派戏剧)则根本谈不上情节或结构;假如说,衡量一部好戏凭的是精确的人物刻画和动机,那么这类戏剧常常缺乏能够使人辨别的角色,奉献给观众的几乎是动作机械的木偶;假如说,一部好戏要具备清晰完整的主题,在剧中巧妙地展开并完善地结束,那么,这类戏剧既没有头也没有尾;假如说,一部好戏剧要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人的本性,要通过精确的素描去刻画时代的习俗或怪僻,那么这类戏剧则往往使人感到是幻想与梦魇的反射。”比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戈多是谁?戈多与两个流浪汉有什么关系?两个流浪汉为什么要等待戈多?戈多为什么不来?作为全剧人物行为,情节发生、发展之支撑的这几个关键问题完全是一串无解的谜。整个剧情所应具有的语言叙事被拆解了,语言的叙事意义也随之失落了。这种失落折射出了现代西方人面对现实人生的某种焦虑与困惑之心灵失落。所以《等待戈多》年在美国上演时,导演问作者戈多到底代表什么,贝克特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其他荒诞派剧作也与此一样,我们也可以对其提出一连串无解的疑问。语言的叙事意义就像在卡夫卡小说中所发生过的一样,终于在荒诞派的戏剧中失落了。

我们再从历史意蕴逻辑的角度追寻荒诞派戏剧语言叙事意义之所以失落的深刻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在作叙事形式逻辑判定的时候,我们无意间遵循着一条与传统戏剧相一致的理性主义语言陈规,或者说,我们是以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历史语境追问荒诞派戏剧语言叙事的现实语义。这种语境与语义的错位,也就造成了语言所指与能指的断裂,从而产生出莫名的荒诞感。还如马丁埃斯林所言:“这类戏剧,使批评家和戏剧评论家接受起来仍然莫名其妙,它们已经造成和还在继续制造的令人迷惑的现象,这一切都是由于它们属于一种新的、发展中的舞台程式,这种程式既没有被普遍认识,更谈不到对它作出解释。用另外一种评论标准和原则来衡量以这种新程式写出的戏剧,则不可避免地要被视为令人难以容忍的不礼貌的欺骗。”也就是说“,我们在这里谈论的戏剧和传统的戏剧两者追求的目的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它们所采取的方法也大不相同。只能用荒诞派戏剧的准则来衡量这些戏”。荒诞派戏剧所特有的语言叙事逻辑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在意蕴。一是现代西方人所处的非理性社会历史处境所赋予他们的心理感受;二是现代西方人所具有的非理性哲学意识所赋予他们的认识范式。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断裂、错位也就可以说是理性主义的逻辑解释与非理性的历史现实和思想意识的断裂、错位。正如加缪所言:“一个能用理性方法加以解释的世界,不论有多少毛病,总归是一个亲切的世界。可是一旦宇宙中间的幻觉和光明都消失了,人便自己觉得是个陌生人。他成了一个无法召回的流放者,因他被剥夺了对于失去的家乡的记忆,而同时也缺乏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种人与他自己生活的分离,演员与舞台的分离,真正构成了荒诞感。”比如,当我们追问《等待戈多》中人物行为的目的和剧情发生、发展的理由时,我们的理性主义历史语境已经预先规定了我们对人类社会理性原因和目的的坚信,从而也使我们预先假定了人类社会中人的行为被派定的角色使命,同时也让我们预先认可了文学作品里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对应关系和规则。但是,这种历史语境在面对现代西方人的现实遭遇时,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直得心应手的语言言语终于陷入了语塞的尴尬之中。正如尤奈斯库所言:“在这样一个现在看起来是幻觉和虚假的世界里,存在的事实使我们惊讶。那里,

一切人类的行为都表明荒谬,一切历史都表明绝对无用,一切现实和一切语言都似乎失去彼此之间的联系,解体了,崩溃了;既然一切事物都变得无关紧要,那么,除了使人付之一笑之外,还能剩下什么可能出现的反应呢?”由此,我们再看《等待戈多》:贝克特是以其惊世骇俗的举措从旧的历史语境中勾销了关于世界原因、人类社会目的的信条,毫无遮掩地裸露出现代人类生活破碎零乱的本然情状。再由此,贝克特也同时勾销了生活于世界上、人类社会中的人的理性主义角色规定,光秃秃地凸显出现代人空虚无聊的本然姿态。再由此,贝克特还同时勾销了文学语言中能指与所指的固有连接点,豁然醒目地显示出现代语言话语漂浮破碎的本然形态。反过来说,经过数番无情勾销后的人类世界和社会也就成了黄昏下的荒原,人生也就成了无意义的漂泊流浪,戏剧(文学)也就成了“什么也没有发生”的“喧哗与骚动”。于是,《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也就是现代人无所皈依、失去家园,也失去梦幻的真实写照。再进而言之,人作为人的特性又在于他们绝不满足于动物样世界的狭小和窘促,他们需要对自我处境有心理上的把握和情感上的理解。所以,他们命中注定会永恒地期待着某种超验的澄明。因此,等待戈多的关键不在于“戈多”,而在于“等待”。它是注定挣扎于荒诞、又不甘于荒诞的现代西方人精神期盼的象征。这就是两个流浪汉的人生行为,以及《等待戈多》剧情的意义。当然,这种期盼由于等待主体与现实客体的脱节又注定归于虚无、荒诞。正如加缪所说:“荒诞产生于人类的呼唤和世界的无理的沉默之间的对由此,当我们根据现代西方历立。”史文化背景和思想意识前提,置换了我们追问荒诞派戏剧语言叙事意义的历史语境时,其叙事形式逻辑也就自然在其新的历史语境中获得了与历史意蕴逻辑的对立统一,荒诞派戏剧中的语言叙事意义也终于由失落而重返于回归。

语言叙事形式逻辑与历史意蕴逻辑的对立统一,以及语言叙事意义的失落与回归在荒诞派戏剧里还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的状况。所以,我们对它的理解与发问还须进行多层面的历史语境置换。比如,从古希腊开始,西方人就大力倡导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因此,功利获取一直是西方人长期以来理直气壮的历史任务和价值选择。它规定了生活于社会中人的所思所行。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历史语境也就总是包含着对功利主义必然性、必要性的预先肯定。由于这种肯定,一切功利目的所驱动的行径也就自然地在其语言框架里获得了理解和同情,也获得了符合语言范式的解释与说明。但是,在现代西方人看来,理性主义所长期追求并获得的社会繁荣和财富累积只是一种片面、甚至畸形的世界目的。因此,他们对以功利为惟一目的的人类社会行为准则发生了深刻的怀疑。他们更渴求那些在历史现实中,因为长期的欲望交战、功利冲突而被忽视,甚至毁弃的伦理理想重新回归社会意识中心地位。这种具代表性的精神渴求使荒诞派戏剧家们毅然中断了自我话语同传统历史语境的依附性关系,代之以全新的语境前提。于是,荒诞派戏剧的语言叙事里也就引出了叙事形式逻辑与历史意蕴逻辑的又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比如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里,主人公杰利的行为已经没有了西方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理性主义功利目的的驱动力,有的反而是人们心所向往的人与人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的期盼。杰利以自己的行为极度夸张地倾诉了由于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而引动的心灵不安和痛苦。在他悲悯的眼光里,人与人就像动物园里用栅栏分隔开来的动物。杰利希望捣碎因社会身份、地位等等理性主义规定所强加于人与人关系上的社会栅栏。杰利希望人与人在面对世界人生的困惑、痛苦时,能够互诉衷肠、同情共感。杰利曾经与邻里的一条狗处于难以沟通的敌视状态,他于是不得不通过对狗的残害来达到“相互之间思想沟通了”。杰利从中受到了启示,他毅然决定以自己的生命去消除人与人的相互隔膜,去换取人与人的相互信任。由此,我们已经习惯的功利主义为其核心的历史语境也就与戏剧中的人物行为发生了错裂,我们依据传统历史语境的语言叙事已然失去了意义。但是,如果我们以对现代西方人精神状态的新理解置换其历史语境,然后再以新的语境去阐发戏剧中的人物行为及其情节的发生、发展,我们就会得到新的符合逻辑的解释与说明。于是,叙事形式逻辑与历史意蕴逻辑重归统一,语言叙事意义的失落又走向了回归。

荒诞派戏剧里这种要求我们通过摒弃功利目的而置换历史语境,从而完成语言叙事意义回归的情况,

无疑充分揭示了长期以来物质欲望无限膨胀,功利索取无限扩张而造成的恶劣后果。比如尤奈斯库的《新房客》中,源源不断像潮水涌来的家具堆积如山,既遮蔽了人所享用的自然光亮,又阻断了人所具有的进退自由。外在的物质挤压、代替了人的安身立命之地。《椅子》中的椅子甚至占据了所有的空间,毫不客气地把人挤下了大海。再如品特的《看管人》所揭示出的人心叵测,更展示了物质欲的无限膨胀已经扭曲了人的灵魂,人与人的关系里布满着陷阱。功利算计反将诚恳与善良变成了异常的精神病患者。阿尔比的《美国梦》更展示出被功利计较所纠缠、因而永恒对立的家庭伦理关系。所谓象征“美国梦”的小伙子也就是这种关系所孕育出来的精品。他曾表里如一地表述:“只要挣钱,我差不多什么都肯干。”物质欲念已经彻底处置、阉割了他的精神和灵魂。品特的《生日晚会》更将人生描绘成了一个充满恐惧与威胁,同时人们又司空见惯了的“生日晚会”。人们在此会被无端地扯入所谓“摸瞎子”游戏,遭致莫名其妙的凌辱与迫害。《送菜升降机》则将人与人关系中难以预料的血腥杀戮引致两个共同等待的职业杀手之间。《情人》中的一对幸福的夫妻,每天丈夫乘车上班,妻子料理家务。但在这表面平静和谐的下面却是深层次的意念背叛、放纵、欺骗。这居然又是大家相互认可的家庭契约、是大家共同遵守的生活习惯。反过来,作为情人而言,人们也只是寻求相互短暂泄欲的替代物,这中间丝毫没有传统文学中那种情投意合的依依相恋。另外,物质欲无限膨胀,引发人与人相互紧张关系的同时,也在人的心灵中投下了永恒的阴影。这种阴影不仅会长期滞留于人的灵魂深处,搅扰你的安宁,而且还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增长、扩大,最后转化为某种物质力量,侵占人的空间。

比如尤奈斯库的《阿麦迪或脱身术》中那具无限生长的死尸,其实就是现代西方人心底的负疚感、罪孽感的永恒滋长。因为,那位年前死去的小伙子,没准是玛德琳的情人,他在与阿麦迪的欲望交锋中丧失了性命。尤奈斯库通过荒诞的戏剧情节,揭示了来源于人与人(包括夫妻亲情)之间的隔膜、冷淡、孤独、苦闷的同时,也就启示人们在享用丰裕物质财富的时候,静心体验人间真情被剥离、心灵真爱被玷污的巨大灾难,以之获得对世界及人类异化状态的紧迫感知。正如尤奈斯库所言:“如果诗人觉得语言不再能够写出真实,不再能够表达出一种真理时,他们就还要努力以一种更加激烈、更加雄辩、更加清楚、更加准确、更加合适的方式,把真实荒诞派戏写出来,最好地表达出来。”剧确实以令人瞠目结舌的“更加”完成了对世界、人生符合历史意蕴逻辑的真实说明。

语言叙事意义的失落与回归在荒诞派戏剧里还有一种非常有趣的表现方式,它更将西方理性主义历史语境所包藏的宇宙规律、世界秩序的明确性、惟一性变得模糊、偶然、歧义。这种语境置换的内在依据实际上是价值观念的转换,也就是抽象的人类集体利益、历史主义的美妙远景被具体的个人生命追求、当下世俗生活中的痛苦与欢乐所代替。生命的权力、思维的权力、价值选择的权力已凭着“上帝已死”的名义,还给了每一个个体意义上的人,也还给了每一个自主的读者或观众。比如阿达莫夫的《侵犯》就以其荒诞的剧情表述了这个隐晦的思想。剧中主人公皮埃尔忠于对亡友的深厚友谊而整理其遗稿。他像忠于上帝的教义一样费尽心机地从其遗漏与模糊的记忆中追索文稿的原意。结果在冥思苦想中疏离了属于自己的个人生活,忽略了属于自己的个人情感。于是,感受不到生活情趣的妻子终于同“不速之客”一起离去了。注定失败的主人公最后若有所悟地说:“我现在决定要像一般人那样生活……只要我找不到办法过完全正常的生活,我将一事无成。”于是,他撕碎了文稿,走向了忠于自己的死亡。宇宙规律、历史秩序、社会目的已然失去了惟一性、严肃性,变成了阿达莫夫笔下那一堆堆任孩子嬉戏玩耍的碎片。尤奈斯库还通过在其戏剧叙事中多次转换发展方向,既给戏剧中人物行为、戏剧的情节发展提供多种任其选择的人生结局,又给读者或观众提供多种任其选择的理解和阐释。比如《阿麦迪或脱身术》的第三幕就有意安排了两种可供选择的衍变方向和结局。由此,他将人们在理性主义历史语境中一向坚如磐石的庄严人生变成了随时随地可以任意粉墨装扮后登场表演的游戏。同传统的反映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相比,尤奈斯库的这种玩笑态度却真切地泄漏了现代西方人对世界人生的深刻领悟和严肃阐释。尤奈斯库在写作《秃头歌女》时,除了现在所具有的结局外,他还曾经考虑设计了另外两种结局方式:一是史密斯夫妇与马丁夫妇争吵时,女仆再次出场,宣布晚餐已经准

备好。争吵停止,两对夫妇退场。两三名混在观众中的演员发出嘘叫声冲上舞台。扮演的剧院经理和几名宪兵出场,枪杀了上台的观众,并手拿着枪,命令观众离开剧场而告终。二是两对夫妇争吵时,女仆大声宣布“作者到”。演员向作者鼓掌,作者走向前台,向观众伸出拳头大叫:“伙计们,我要你们的命。”可能主要是因为技术上的困难,这两种绝妙的结局设计被放弃了。但是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两种结局的共同特点皆是彻底推倒戏剧舞台上的第四面墙,让台上的剧情与台下的观众搅和在一起,从而使演戏与日常人生之间的界限消失。另外,尤奈斯库此剧的剧名也是他根据剧中扮演消防队长的演员的偶然口误而定下的。正像萨特对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的分析中所言:“荒诞的创造者丢失了一切幻想,甚至不幻想自己的作品是必要的。相反,他要求我们无时无刻不想到他的作品纯属偶然。他希望人们能在作品上写下一行题词:‘本可不萨特的话用于对荒诞派戏剧的诠释应该说是作’。”正中其要害。但反过来,荒诞派戏剧的意义又正如大卫盖洛威的评论:“荒诞派的艺术是反中产阶级和反体制的;它嘲讽的往往是旧时代精神上和政治上的各种信仰,这些信仰虽然已不再代表真理并已变得陈腐,但人们却依然紧抱着不放。但是荒诞派的艺术却往往必须寻求荒谬的形式和荒谬的说法,以超越现实世界的荒诞性。”的确,荒诞派戏剧以其特殊的语言言语方式,回归了戏剧语言叙事意义的同时也就回归了文学的人学意义。我们不妨在荒诞派戏剧作品上真的写下一行题词:还得继续作。

语言对话意义的失落与回归

戏剧艺术像一般叙事作品一样,还有着人物的对话,这种对话在戏剧艺术中具体体现为人物的对白。也就是说,戏剧还必须通过人物的对白构成戏剧对话,由对话而说明、突出人物行为和情节发生、发展的意义。应该说,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戏剧,正是通过清晰、明确的对白来完成语言的对话意义。柏拉图曾经在区分文艺模仿现实的几种方式时,特别指出第一种方式就是完全用直接叙述。应该说,柏拉图比较早地从纯粹文艺的角度界定了戏剧的对话性。这种对话传统也可以说一直持续至荒诞派戏剧问世为止。

从表面上看,荒诞派戏剧似乎还有人物的戏剧对白,但它的许多对白因为剔除了相应的逻辑性,从而也就消解了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可能性,使其在功能上只具有独白的性质。比如《等待戈多》从头至尾皆少有完整交流信息的对话,更多的只是各说各的独白。特别是当波卓煞有介事地命令幸运儿思想时,幸运儿的所谓长篇演讲,引出的是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词语堆砌。再如尤奈斯库的《秃史密斯太太连续九大段台词其实只头歌女》第一场里是自说自的独白,其间仅因为穿插了八次史密斯先生的“看报,嘴里啧啧作响”,才表明还有另一言说的对象存在。《新房客》中也有类似的自说自独白。新房客来了后,女门房一直在旁边唠叨,甚至对搬家具的搬夫怒叫,但却得不到任何反馈性的回应。荒诞派戏剧中也有一些对话交流,但因为其内容乱七八糟、缺乏内在逻辑关系而不能构成有效交流。还如尤奈斯库《秃头歌女》第一场,史密斯太太说至第九段话时,终于与史密斯先生有了相互的对话,但其内容却颠三倒四、矛盾百出。例如言及去世的博比沃森,先说死了两年,继而又说一年半,再后又说三年、四年。更后又问及博比沃森打算什么时候结婚。此后又言及博比沃森太太年轻守寡,没孩子。后面又言及她如果再嫁,谁照看她的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最后恍然发现所谈的博比沃森几乎是不同的几个人。由此,所有的对话在交流上皆归结于零。《阿麦迪或脱身术》里的阿麦迪与邮差之间的一段对话是这样的:主人公对邮差说:“先生,这真是搞错啦。我不是阿麦迪布西尼奥尼,我是阿一麦一迪一布西尼奥尼;我不住在将军街是住在将军街号……”由此,真假对错全在一个平面的一条线上,一切交流的可能性皆由于差异的缺失而全然丧失。另外,荒诞派戏剧里还有些对话既没有自身矛盾,内容也算完整,但因为没有相互交流的语言契机,实际上也只是一大堆废话的排列。如《秃头歌女》第七场里,马丁太太以讲故事的洋溢热情讲她看见一个人单膝跪地、身子前倾系鞋带。马丁先生讲他看见一个人在地铁长椅上看报。第八场中,一个消防队长上场讲了一通关于灭火的话,又讲了一个狗和公牛的所谓寓言,再后来讲了一个感冒的故事,同时串联出一大堆说不清的复杂关系。第九场中,玛丽背了一首所谓起火的诗。品特的《看管人》中的人物对话,除了被称为愚钝的哥哥阿斯顿之外,

其他二人即米克与戴维斯的对话几乎全是谎话、废话。不仅无助,实际上更是有碍于语言的交流。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一开场,陌生的杰利便对陌生的彼得说:“我去过动物园了,我说了,我去过动物园了。先生,我去过动物园了。”对话的开始由于其特殊的封闭性,也就意味着对话的结束、交流的阻隔。品特的《生日晚会》里,歌德伯根与麦坎对斯丹利的一大通咄咄逼人的质问中的言语自身并不矛盾,也有其固有的内容,但因为与斯丹利的景状交流形成了若干难以连接的断裂错位,所以仍然构成了交流的阻断。荒诞派戏剧中还有些对话自身意义完整清楚,但因为与相应的行为指认割裂而变成了荒唐的废话。如《等待戈多》中,两幕的结尾都有主人公说“咱们走吧”,但他们都终归坐着、站着不动。尤奈斯库的《椅子》中的老头儿不停地说着客人来了,可舞台上终究没能出现真正的客人,只有不断增添的椅子。热内的《女仆》中的两位女仆分别扮演主仆,以此控诉女主人的无情专横,倾吐对女主人的仇恨,但最后装扮主人的女仆却真的将给女主人准备的毒汁一饮而尽。语言对话由此而被抽空了内涵,成了悬浮在虚无中的偶然声响。

更有甚者,荒诞派戏剧里的许多对话干脆只是无内容的语言空壳,比如在《秃头歌女》第七场里,史密斯夫妇与马丁夫妇打招呼后,先后各自“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嗯”。紧接着几句关于天气、年龄的话。其间穿插了十八次沉默。第十一场里,史密斯夫妇与马丁夫妇的对话是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句子,如“人们走路用脚,但是人们取暖用电或煤”“,天花板在上,地板在下”等等。后来他们的对话干脆变成了无意义词语的重复。如十次重复“卡夫卡埃斯”,九次重复“拉什么屎”、“拉了那么多的屎”,两次重复“狗身上尽是跳蚤”。这些重复句子之间毫无关系,全是突如其来的孤零零的句子排列。这种排列之后又是乱七八糟的词语“:仙人掌”“、尾骨”“、球菌”“、猪罗”。再后又是莫名其妙的句子:三次重复“可可园里的可可树不结花生结可可”,“老鼠有眉毛,眉毛没老鼠”,“碰一下苍蝇,别擤出琴键来”等等。再后是法语的五个元音、十六个辅音。十一次重复模拟火车声“特弗”。最后全体一致六次重复“不从那儿走,从这儿走”。据说尤奈斯库是受了英语会话手册的启发而写出了《秃头歌女正是这日常会话中包藏着现代西方人的若干生活信息。所以,尤奈斯库认为:“所谓‘超现实’实际就在眼前,近在咫尺,在我们日常的交谈之中。”语言的对话意义在荒诞派戏剧的对白中彻底失落了。正如马丁埃斯林所说:“假如说,一部好戏靠的是机智的应答和犀利的对话,那么这类戏则往往只有语无伦次的梦呓。”

如果我们从历史意蕴逻辑的角度追寻荒诞派戏剧语言对话意义失落的深刻含义,我们同样不难发现,此处的逻辑矛盾其实仍然是戏剧人物语言与传统理性主义历史语境错位后的结果。传统理性主义历史语境始终假定了人类历史的目的性。这个目的性则规定了人类行为的目的性,从而规定了人物之间对话的目的性、有用性。由此出发,也就规定了人类文学艺术形式之一的戏剧势必突出并彰明这种有目的的行为及对话的严肃性。但在现代西方人看来,人类历史并非那么合乎目的,世界人生也并非那么具有目的。人生其实就是活着而已。它就是一系列琐屑无聊的任意堆积,就是一串串空虚而无意义的偶然排列。加缪就曾这样形容现代社会的人生状态:“起床,公共汽车,四小时办公室或工厂里的工作。吃饭,公共汽车。四小时的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生活就是重复往返的日常习二三四五六,总是一个节奏。”惯。

一切历史的、道德的、社会的内涵在这习惯之流中皆融解成了无限的虚无。这种习惯成自然的平庸生活与传统理性主义的意气风发、庄严崇高的梦想形成了巨大的差异。这就是现代人荒诞感的源泉。尤奈斯库曾经这样说:“我试图在《秃头歌女》中描绘的‘社会’是个完美的社会,我的意思是说,在那里,一切社会问题都被解决了。遗憾的是,在生活里这实际上并未产生效果。这出戏面对的是一个经济上的烦扰已成为往事的世界,是一个没有隐秘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至少对于人类的某个部分来说,一切事物都在平稳地运行。”也就是说,现代人的人生由于一切重大生存命题的解决而终于变得空虚无聊起来。这种空虚无聊使自古以来人类为征服自然、战胜野蛮的相互合作也变得多余和累赘。于是,我们每个人皆从此处于各自命定的漂泊流离、自我放逐之中。这也就形成了现代西方人语言对话的新的历史语境。在这个语境中,人与人因为没有需要实现的共同目的也就没有了语言交流的必要。

反过来,语言这一交流思想、沟通心灵的传统工具,在现代社会或许由于意识形态的控驭、毒化而反成为人们相互欺骗的有效武器。如同汪义群先生在论及荒诞派戏剧时所言:“政治上的空口许愿。外交上的口是心非,商业广告中的欺人之谈,新闻报道中的失实歪曲,绵绵情话后的虚情假意,凡此种种无不表明语言不是用来解释事实、澄清事实,而恰恰走到它的反面,成为掩盖事实、歪曲事实的工具,这样语言便失去了意义。”正像萨特的小说《恶心》中洛根丁的独白是表现人被无端抛入世界后的孤寂、恐惧,以及面对充满敌意的外在世界既格格不入、又束手无策的心理惶惑,荒诞派戏剧中人物的自说自的独白、颠三倒四的对话、大堆大堆的废话排列、语言与行为的严重割裂以及语音空壳的重叠倾泻,皆在于展示人物行为的无内容、无意义,以及语言交流的无必要、无价值,从而确证世界人生的无目的、无理由。还如同大卫盖洛威所说:“在荒诞派艺术中,语言的全面贬值起于两种原因:不相信体现在语言里的已过时的‘真实’和在现代文化中无法进行交流的悲剧意识。”

所以,《等待戈多》中幸运儿的所谓思想,正因为试图在日常语词里灌注庄重严肃的词句,不但自身意义空虚,且使在场的其他三人或垂头丧气、紧张厌烦,或痛苦呻吟、大声抗议。最后,三个人皆忍无可忍地扑到了幸运儿身上。难怪乎,幸运儿后来终于成了哑巴。另外,尤奈斯库的《椅子》中那位替老夫妇宣讲伟大真理的演说家也是一个哑巴。因为,作为人类协调行为、互通情感的语言的对话意义不仅失落而且变得多余甚至有害,人类毋宁保持缄默。所以,《等待戈多》、《秃头歌女》、《送菜升降机》等等荒诞剧中几次、几十次反复出现“沉默”情况。沉默便是西方现代人面对世界、人生的最好姿态和言语。

荒诞派戏剧中的人物对白,除了构成作品人物自身的喃喃自语,从而阻断了剧中人与人相互交流外,还从根本上阻断了我们观众(或读者)与作品中人物的沟通交流,从而形成了又一种相互错裂的荒诞关系。当然,这种荒诞关系实际上是我们源于传统话语的长期熏染而形成的关于世界人生的习惯性理解与现实人生新命题的错位。加缪曾经这样说:“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裂。它不存在于对立的两种因素的任何一方。它产生于它们之间的对立。从智力方面看,我可以说,荒诞不在人,也不在世界,而在两者的共存。”加缪这段话的要害在于指出荒诞的主客观关系意义。这种主客观关系在荒诞派的戏剧语言对话上也就体现为历史语境与现实话语的关系。我们观众(或读者)因为置身于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历史语境中,根据这个语境框架的规定,我们观众(或读者)总是不由自主地坚信语言的明澈与清晰,坚信语言的公正与中立。通过语言,我们能对人与人的关系有明确的感知、理解,也有明白的交流、沟通。这种历史语境必然与荒诞剧中人物的对话形成荒诞性的脱节。比如上述例举的人物自说自话的独白,内容的颠三倒四、乱七八糟、缺乏内在逻辑,以及大堆废话的任意排列,甚至无意义的语音空壳堆砌等等。这一切除了阻断了戏剧中人物之间的沟通理解外,我们观众(或读者)也感到莫名其妙。为此,我们也必须置换我们接受者的历史语境。根据现代西方人的理解,人是被无缘无故地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陌生人、漂泊者。理性主义所坚信的语言命名功能其实并不那么清晰明了,而是包藏着含混性、模糊性,甚至还由于它们对理性主义宇宙观、历史观、认识论的长期依附而必然地拖着掩盖人类真实景状的阴影,从而可能遮蔽人与人的真实关系。特别是面对人类感情这种深邃无比的东西时,传统的语言命名方式不得不保持缄默。人们更需要的是以某种整体性的符号来暗示出某种体验与感受。这种符号可能非常怪异、繁复,它所暗示的体验与感受也可能非常晦涩、暧昧,但它却能传达出某种深沉无比的心灵顿悟。由此,我们终于明白荒诞剧人物对白的诸种荒诞离奇,其实也就是一种整体性的符号。由它暗示出现代西方人在宇宙中的尴尬无奈、空虚无聊、平庸卑微、单调乏味。再由此,我们终于看见了现代西方社会另一难以言说的历史现实场景。这种场景正如尤奈斯库所描述:“一道帷幕,或者说一堵并不存在的墙矗立在我和世界之间、我和自我之间;物质填满各个角落,充塞所有的空间,在它的重压之下,一切自由全都丧失;地平线迫近人们面前,世界变成了令人窒息的土牢。语言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文字落地如石块,或如死尸;我感到自己为沉重的力量所侵袭,对此,我只能做于是,荒诞派戏剧中的对话意出徒劳的反抗。”。义终于也从失落又走向了回归。

语言描述意义的失落与回归

戏剧艺术还有区别于一般叙事文学的表演性。这种表演性在一般的叙事文学中或许被称为语言的描述性。在此,我姑且将表演性功能称为语言的描述意义。尤奈斯库在谈及戏剧中的人物说话时曾这样说:“人物的说话,往往是靠手势、表演、哑剧动作而继续的。当说话不足以达意的时候,它们便来补说话之不足,同样舞台上那些物质性的因素也能使人物的说话更充实丰富。”由此,表演在戏剧艺术里对于对话意义的实现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辅助性功能。与荒诞派戏剧中的语言叙事、语言对话一样,荒诞派戏剧中的人物表演也呈现出一种模糊性、混沌性、枯燥性,由此凸显出人生的无聊、乏味。萨特曾经在论及加缪的小说《局外人》时,认为加缪的小说不同于通常传统小说家追求读者对自己作品的爱不释手,而是相反,“既然最荒谬的生活也是最枯燥的生活,他的小说也就刻意追。这求超乎寻常的枯燥”一评论用于荒诞派戏剧同样准确、恰当。比如《等待戈多》第一场中,弗拉季米尔反反复复地“脱下帽子”“、向帽内窥视”“、在帽内摸索”、“重新戴上”。爱斯特拉冈则多次地“脱下靴子”、“往靴内瞧”“、伸进手去摸了摸”“、靴口朝下倒”。第二场中,二人发现幸运儿的帽子后,弗拉季米尔戴上了幸运儿的帽子,把自己的帽子脱下递给爱斯特拉冈,爱斯特拉冈接过弗拉季米尔的帽子。弗拉季米尔把戴在头上的幸运儿的帽子整了整。爱斯特拉冈戴上弗拉季米尔的帽子,把自己的帽子脱下递给弗拉季米尔。弗拉季米尔接过爱斯特拉冈的帽子,爱斯特拉冈把戴在头上的弗拉季米尔的帽子整了整。弗拉季米尔戴上了爱斯特拉冈的帽子,把幸运儿的帽子脱下递给爱斯特拉冈。爱斯特拉冈接过幸运儿的帽子。……如此循环往复,进行了好几轮,直到弗拉季米尔接过帽子,摔在地上。再如《秃头歌女》第二场中,仆人玛丽发出笑声。接着,她哭泣。她微笑。然后说一句:我给自己买了个便壶。再如《送菜升降机》一开始:班放低报纸瞅他。格斯跪下,解开鞋带,慢慢地脱掉一只鞋。他往鞋里瞧了瞧,拿出一只踩扁了的火柴盒。他摇动火柴盒,细细察看。他们四目相视,班把报纸弄得嘎吱嘎吱直响,开始看报。格斯把火柴盒放进衣袋,弯腰穿鞋。他吃力地系鞋带。班放低报纸瞅他。格斯走向左边的门,站住,摇另一只脚。他跪下,解开鞋带,慢慢脱掉鞋子。他往鞋里瞧了瞧,拿出一包踩扁了的香烟,细细察看。他们四目相视。班把报纸弄得嘎吱嘎吱直响,开始看报。格斯把那包香烟放进衣袋,弯腰穿鞋,系鞋带。上述所举的人物种种表演,全无传统戏剧表演所追求的准确明白。反之,它们只是重复莫名其意义的琐细动作。表演不仅失去了作为补充对话内容的辅助性,而且还添加了许多混乱与虚无。由此,荒诞派戏剧的语言描述意义也随之而失落了。

这里同样也有一个语境置换的问题。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实践论,早已先验地将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规定为穷天究地的科学进取。人们的日常行为无疑是归属于这种价值规定范围的具体实践活动。人们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既创造了足以享用的物质财富,又赋予了自我人生行为以意义。这种实践精神及意义色彩凝定为戏剧舞台形象,就是节奏明朗、意义确切的表演。对一般文学形式而言,也就是庄重严肃、充满激昂的描述。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观念则摒弃了这种实践活动的基本设定,因而也随之否定了日常人生行为的实在意义。照他们看来,人生只犹似一场梦。每一个人被无端地抛入这场梦中,而后不自知地在欲求、争夺、杀戮、获取中寻求意义,从而给原本虚幻的梦贯注了恐怖、痛苦的内涵。人类要摆脱充溢着痛苦、恐怖的噩梦的纠缠,只有抑制自己的欲望、追求。然而,逃离了欲求的生活也就是放弃了传统的实践意义。这种人生困惑在戏剧舞台上的折射就是表演意义的缺失。表演意义缺失的具体化呈现就是人物琐屑无聊的细行重复。于是,荒诞派戏剧中的主人公也就像加缪笔下的默而索一样,成了西方历史、社会、现实的“局外人”。反过来,这种局外人的身份其实也就表达了否定现实、批判社会、逃逸历史的强烈激愤。失落了的语言描述意义终于又获得了新的回归。

荒诞派戏剧武断地将语言的叙事、对话和描述扯离了理性主义的语言框架,借以撞击、改塑人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应该说,它的确起到了给人“当头一棒,使之大为震动”的超常作用。但是,荒诞派戏剧在帮助人意识到世界荒诞、人生虚无的同时,是否也意味着可能会无情地将人赶出了寄寓人类心灵的文学艺术家园呢?

语言学重点概念总结

Design features(定义特征):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that essentially make human language distinguishable from languages of animals. Synchronic(共时的): said of an approach that studies language at a theoretical “point” in time. Diachronic(历时的): said of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s over time. Prescriptive(规定式): to make an authoritarian statement about the correctness of a particular use of language. Descriptive(描写式): to make an objective and systematic account of the patterns and use of a language or variety. Competence(语言能力): unconscious knowledge of the system of grammatical rules in a language. 对于一门语言的语法规则系统的无意识获得的知识。Performance(语言运用):

the language actually used by people in speaking or writing. 人们说话写作时实际使用的语言。 Langue(语言): the language system shared by a “speech community”. 一个“语言社团”共有的语言系统。 Parole(言语): the concrete utterances of a speaker. 说话人实际说的话语。 Phonology(音系学): the study of the sound patterns and sound systems of language. It aims to discover the principles that govern the way sounds are organized in languages, and to explain the variations that occur.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国际音标): a set of standard phonetic symbols in the form of a chart (the IPA chart), designed by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since 1888. It has been revised from time to time to include

外国文学复习题

1、美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海明威的第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是《太阳照样升起》,该书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2、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有《椅子》的作者尤内斯库和《等待戈多》的作者贝克特。 3、卡夫卡作品中,描写绝对化的父权对人异化这一主题的作品是发表于1913年的短篇小说《判决》 4、《沙恭达罗》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豆扇陀和沙恭达罗。 5、在古埃及文学中,关于太阳神拉神的神话对天地的出现、人类的诞生、万物的形成作了朴素的解释。奥西里斯则是自然、土地、丰收之神,他的死而复活表现了古埃及人对万物荣枯等自然现象的理解。 6、中古时期,日本、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国的文学走在亚非文学的前列。其中被波斯诗人萨迪的《蔷薇园》、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等都是其重要作品。 7、古代东方文学成就辉煌,出现了人类文学史上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吠陀》,出现了人类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 8、《旧约》中的摩西五经包括《创世记》、《出埃及记》、《民数记》、《利未记》、《申命记》等五卷书。 9、古代印度文学中的两大史诗分别是《摩诃罗婆多》和《罗摩衍那》 10、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描写了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变成大甲虫的故事,表现了人的异化这一主题。 11、萨特发表于1938年的长篇小说《厌恶》表达了主人公洛根丁对荒谬的世界充满厌恶的主观感受。 12、“他人就是地狱”一语出自萨特的一部哲理味极浓的名剧《禁闭》 13、《厄运被注定的王子》是古代埃及(国家)故事体文学中的佳作。 名词解释 硬汉性格:海明威作品中塑造的个性独特鲜明的男性形象被称为“硬汉子”。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旺盛的精力,在同充满敌意的世界对抗中殊死搏斗。表现出共同的性格特征:坚强刚毅,,勇敢正直,能忍受苦难与折磨,不怕失败,视死如归。精神胜利,在困难与死神面前不是人的尊严,不失勇气和决心,表现出临危时的优雅风度。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是是作者在30年代以来的作品中塑造的“硬汉”性格的发展与升华,是“硬汉子”形象的代表。 冰山风格: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批评界称之谓海明威创作的“冰山原则”。即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体现了海明威式的语言简洁和表达含蓄。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指的是20 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魔幻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人是委内瑞拉作家:彼特里。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墨西哥作家鲁尔福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本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形成热潮,以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标志。 黑色幽默小说“黑色幽默”是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由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的一个《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为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具有寓意性。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勒,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其它作家:冯尼格特:代表作《第五号屠场》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学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荒诞派戏剧和贝克特(廖可兑)

荒诞派戏剧和贝克特(廖可兑) 荒诞派戏剧在20世纪各种流派的戏剧当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种戏剧并非一时形成的,而是有着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作为一个流派,它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西方各国。 和其他的一些现代戏剧流派不同,荒诞派没有它自己的纲领,也不曾掀起过运动,而是由一群认为现实生活荒诞并将这种生活反映到戏剧创作中来的戏剧家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带来的严重破坏和可怕的灾难,首先就使敏感的知识分子感到痛苦、惶惑、迷惘、压抑、孤独、失望,甚至满腔愤怒,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认为现实世界已经走进死胡同,窒息着人们的生命,并且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荒诞派戏剧家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着力反映的大体上是下列的一些问题: 第一,人们被荒诞的生活所奴役,被各种非人的因素所控制,处在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地,人类的智慧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第二,现实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狭隘,人们彼此隔绝,互不来往,互不通气,互不了解,互不关心,没有交流,过着孤独生活。第三,人们被各种虚伪的口号、意识形态,甚至各种艺术风格所约束,而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政治统治则是最可怕的奴役人们的力量。第四,人们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彼此敌视,把生活变成了战场。如此等等。 荒诞派不仅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而且反对资产阶级文化传统。荒诞派戏剧被称作“反戏剧”。也就是说它是反对戏剧传统的。这是一种笼统的提法,不科学,也不符合事实。荒诞派戏剧和20世纪西欧的其他戏剧流派一样,主要是反对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戏剧,而不是反对所有的戏剧传统。当然,这也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才能作出恰当的结论。可以肯定地说:荒诞派戏剧要求重新评价西欧戏剧传统,对于19世纪的现实主义戏剧传统更要有所突破,以便在创作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所谓“荒诞”,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942年加缪写的《西西弗斯神话》中。它表明人类的处境艰难。因此,荒诞派戏剧便将反映某种特定的生活情境这一内容提高到作品中的首要地位。这种情境也不是一般认为的真实生活写照,而是带有夸张性质的某些生活问题。事实上,在这一点上,荒诞派戏剧和残酷戏剧多少有些类似之处;不同的是,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更是一些不连贯的事件,它们往往处在一种静止状态,人们仿佛生活在梦中,原地踏步不动。如果说,这也算得上是故事情节,那无论如何不是通常意义的故事情节,而是利用某些事件来表现各种困难问题或表达剧中人物焦急不安的心情,以说明人类被难于认识的生活现实或周围世界所困扰。 由此可见,荒诞派戏剧是不重视故事情节的。与此同时,荒诞派戏剧也不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它的人物缺乏行动,更谈不上有什么斗争行动,因此不能形成真正的戏剧动作。要说有行动,那往往也只是叙述某种观念,而且并不一致。他们讲得很多,却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甚至几乎和他们的行动无关。他们的行动也缺乏明确的动机,使人难于了解其中的意义,结果反映的问题是严肃的,其表现形式却并非如此,有时近乎游戏文章。在荒诞派戏剧中,以喜剧性或闹剧性的人物居多。这些人物从阿里斯托芬、莫里哀、即兴喜剧直到现代马戏团那里都可以看到;但是一般说来,他们也赋有他们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他们彼此需要,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他们无事可做,在一处絮絮叨叨,讲些废话、假话,一再加以重复,有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颇有闹剧色彩,使人感到可笑;但是他们却是以此来消磨时间,忘掉烦恼,忘掉他们自己的。在这种喜剧或闹剧的表现形式中,包括着深刻的悲剧性质的内容。他们的处境很像古希腊悲剧或中世纪神秘剧所表现的情况,人们的生活前途仿佛不能由他们自己来决定,而是掌握在命运或神的手中。须知荒诞派戏剧家并不相信命运,也不相信上帝,更没有表现超自然的东西。他们所表现的是他们对人类的看法,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

6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人才,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个人的表现) 3、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原因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法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名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是本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怎样对待文化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名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2、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及其意义

语言学重要概念梳理(中英文对照版)

第一节语言的本质 一、语言的普遍特征(Design Features) 1.任意性 Arbitratriness:shu 和Tree都能表示“树”这一概念;同样的 声音,各国不同的表达方式 2.双层结构Duality:语言由声音结构和意义结构组成(the structure of sounds and meaning) 3.多产性productive: 语言可以理解并创造无限数量的新句子,是由双层 结构造成的结果(Understand and create unlimited number with sentences) 4.移位性 Displacemennt:可以表达许多不在场的东西,如过去的经历、将 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表达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等 5.文化传播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语言需要后天在特定文化环境中 掌握 二、语言的功能(Functions of Language) 1.传达信息功能 Informative:最主要功能The main function 2.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人类在社会中建立并维持各自地位的功能 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ir identity 3.行事功能 performative:现实应用——判刑、咒语、为船命名等Judge, naming,and curses 4.表情功能 Emotive Function:表达强烈情感的语言,如感叹词/句 exclamatory expressions 5.寒暄功能 Phatic Communion:应酬话phatic language,比如“吃了没?” “天儿真好啊!”等等 6.元语言功能 Metalingual Function:用语言来谈论、改变语言本身,如 book可以指现实中的书也可以用“book这个词来表达作为语言单位的 “书” 三、语言学的分支 1. 核心语言学 Core linguistic 1)语音学 Phonetics:关注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过程,着重考察人类语 言中的单音。Its main focus is on the articula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human sounds, especially isolated sounds 2)音位学Phonology: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对出现在某种特定语言中的语音及其 组合、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分支。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which studies the sound patterns from function perspective. 3)形态学 Morphology:研究单词的内部构造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4)句法学 Syntax:研究组词造句的规则the rules governing the combination of words into sentences.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长河小说”多卷集长篇小说,罗曼·罗兰最先提出这一说法。“长河小说”是在《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小说线条清晰,具有长河一样一气呵成、绵延万里的特点。它虽然由多部小说组成,但往往描写一个故事而不是多个故事;它提示的不是一个家庭或地区的变化,而是一个中心人物的经历与情感生活。以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最为著名。 “迷惘的一代”20世纪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将斯泰恩的一句话作为《太阳照样升起》一书的题词:“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后来,“迷惘的一代”成了美国文学史上一个专有名词,用来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它并非文学实体,无组织无纲领,却是对战后一代美国青年厌恶、恐惧战争,又找不到出路而痛苦迷惘的集中反映,对当时的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产生过很大影响。海明威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迷惘”是海明威创作的显著特征。代表作品如《老人与海》。 “硬汉性格”20世纪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在迷惘中顽强拼搏的人物形象的特征,这些人物有斗牛士、拳击家、猎人、渔夫等,他们的共同性格特征是:百折不饶、坚强不屈,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时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地亚哥就是海明威心中的硬汉形象,也是海明威作品中众多硬汉形象最突出而独特的代表。桑地亚哥的观点“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即是这种具有“硬汉性格”的形象的精神境界。 冰山原则 20世纪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他作品的文体与结构上。这种原则反对传统的史诗式的小说结构,而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历史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水面之下,又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最好范例,文章仅通过老人与鱼搏斗的事迹隐喻了人类最可贵的品格——勇敢坚强,于简约中见博大。 白银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经济相对落后、社会矛盾尖锐,形成被称为“白银时代”的新的文化高潮。这时期的俄国文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托尔斯泰等老作家继续在推出新作,高尔基、蒲宁等新作家又为现实主义文学注入新的活力。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流派纷纷登场,出现了别雷(《彼得堡》)、勃洛克等许多各具特色的作家,他们为俄国文学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后被定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它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描写现实;要求这种描写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相结合;要求发挥艺术创造的主动性,自由选择各种形式、风格和体裁。但是这一概念本身存在缺陷,后来又遭到扭曲,对后来苏联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复杂的影响。代表作家作品如高尔基的《母亲》。 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同时也涉及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是20世纪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化工业社会的产物,它的产生源于欧美各国科技的飞速发展、西方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的流行,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主要流派有后期象征主义(叶芝《拜占庭》)、表现主义(奥尼尔《毛猿》)、未来主义(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超现实主义(布勒东《娜佳》)、意识流小说(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上表现出以下特点:①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②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主要从自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我四方面表现出来。在艺术上,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表现为:①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②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③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④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后期)象征主义文学19世纪中叶起源于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广泛流行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20世纪20—40年代形成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它得名于法国诗人莫雷亚斯的《象征主义宣言》,主要成就是诗歌。象征

益智类节目的社会文化意义

益智类节目的社会文化意义 【摘要】电视益智类节目是具有益智色彩的娱乐节目,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在各类题材的益智节目的推动下,促进了大众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和认知力的提升,社会风气呈现出新的面貌,满足了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关键字】益智类节目传播效果 一、益智类节目概述 (一)、益智类节目概念 “益智节目,就是以参赛者的各种知识竞猜和现场游戏性活动作为节目的基本构架和主要内容。节目中,参加者必须遵守节目制作者所制订的规则,并按照这些规则来进行竞赛和游戏,整个益智的形式和内容就是节目的形式和内容。”因此电视益智类节目的主要构成元素是固定的,即有“知识”、“娱乐”及“奖励”。一般电视益智类节目也是围绕这三者展开,所谓益智类节目,除了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外,还具有大众性、博彩性、对抗性与戏剧性。因此,益智类节目不仅具有娱乐节目的娱乐性和参与性,又具有益智类节目特有的知识性与博彩性。 (二)益智类节目的特点 1、知识性 随着节目形态的发展,益智类节目中的知识不再枯燥单一,而变得更加有趣,除了融入一些娱乐元素外,寓教于乐特点让观众在娱乐中增长知识、增加见闻。体现出一定的知识性。

2.益智类节目的娱乐性 益智类节目往往把娱乐性作为知识性的载体贯穿于节目之中。因此娱乐性就成了益智类节目的主要属性。 3、益智类节目的大众性 益智类节目的独树一帜,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男女老少,因此,它更容易让受众接受、认可,更易引起大众的反响。 4、益智类节目的对抗性 益智类节目不管是答题上的激烈较量,还是参赛者之间语言的针锋相对,都体现了对抗性。这种对抗性再以电视等媒介放大展示给受众,就更易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 5.益智类节目的戏剧性 在益智类节目中,因比赛的结果有未知性,它呈现的时候就有很强的戏剧效果。挑战者能否答对下一题,甚至关系着比赛的结果,因此存在一定悬念,具有一定的戏剧性。 (三)、益智类节目的组成要素 益智类节目的组成要素包括,主持人,参与者,现场观众,场外观众,题目,奖品6个要素。 1、主持人 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决定这节目的成败,很大程度影响着结果,甚至节目的收视率。 2、参与者 参与者是节目的主人公,参与者的表现精彩与否,直接影响着节目的

语言学教程[第五章意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五章意义 复习笔记 I.语义学 语义学是对语言单位,尤其是词和句子的意义的研究。 II.意义 1.意义 在语言学中,意义是指语言所表达的关于现实世界或者想象中的世界的想法。 2.内涵 按照哲学界的用法,内涵和外延相对,指的是一个词所指称的实体的特性。 3.外延 外延涉及语言单位跟非语言实体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它跟指称意义是一样的。 4.意义的不同类型 (1概念意义 逻辑的、认知的、外延的内容。 (2联想意义 ①内涵意义:通过语言所指所传达的意义。 ②社会意义:所传达的关于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的意义。 ③感情意义:所传达的关于说话人/作者感情、态度方面的意义。

④反射意义:通过同一表达方式的其他意思所传达的意义。 ⑤搭配意义:通过词语的常用搭配而传达的意义。 (3主位意义 通过顺序和重音这种组织信息的方式所传达的意义。主位意义是最边缘的意义,因为它只由语序及重音所决定。 5.语境论 语境论是建立在如下假设之上:意义源于语境,存在于语境。语境有两种:情景语境和上下文。所有的话语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情景下产生的,除了话语产生的时间地点以外,情景因素还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他们当时的行为以及情景中所存在的物与事。 上下文不仅涉及词与其他词的搭配,这种搭配构成词义的一部分,即搭配意义,它也涉及特定话语的前后部分。 6.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理论把意义定义为说话者说话的环境以及听者的反应。 Ⅲ.指称理论 1.定义 把词语意义跟它所指称或所代表的事物联系起来的理论,叫做指称理论。 2.语义三角 奥格登和理查兹在《意义的意义》一书中提出了语义三角的理论。他们认为词与所指事物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它们是以概念为中介的。概念是抽象的,没有物质存在,只能通过我们的思维来感知。

从《等待戈多》与《秃头歌女》中浅析西方荒诞派戏剧艺术特征

从《等待戈多》与《秃头歌女》中浅析西方荒诞派戏剧艺术特征 荒诞派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荒诞文学”的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荒诞最有概括性的含义是: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人的存在方式是荒诞的,人被一种无可名状的异己力量所左右,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人与人、人与世界无法沟通,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这种“荒诞”观集中体现了西方世界带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这种普遍存在的危机和悲观情绪是西方荒诞文学产生的土壤。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主要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热内的《女仆》、《阳台》,品特的《一间屋》、《生日晚会》等等。 一、荒诞派产生原因 荒诞派戏剧兴起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非偶然,它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给西方社会流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使西方世界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危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特别是中小资产阶级和广大青年人的头脑中产生了一种全面的幻灭感,信仰彻底崩溃,理想完全破灭,失去了昔日的安全、稳定的感觉。他们深感世界瞬息万变,动荡不安,不可捉摸,生活毫无意义,于是,苦闷、彷徨、悲观、绝望,对人的本身存在发生了疑问。荒诞戏剧表现的正是西方社会这种危机意识。 荒诞戏剧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艾略特的《荒原》所揭示的就是一个荒诞的世界,指出现实世界是一个荒凉、寂寞、肮脏的所处。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卡夫卡在他的著名小说《变形记》中,深刻揭示了人的荒诞而悲惨的处境,不合理的现实世界使人丧失“自我”,异化成了虫。他在《城堡》、《地洞》等小说中都接触到了类似的主题。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尤奈斯库在《犀牛》中,让一个小镇的人都变成了犀牛,这显然受到了《变形记》的影响。 二、《等待戈多》与《秃头歌女》 《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剧。第一幕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他们为消磨时间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第二幕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 《秃头歌女》描述了一个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史密斯夫妇在自家的起居室中,几乎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他们把此说成彼,把是说成非,在无聊无意义的语言中,他们毫无生存价值的生活状态被表现出来。史密斯夫妇不单单代表自己,他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但是整个英国中产阶级的缩影。剧中的马丁夫妇也和史密斯夫妇一样,他们到史密斯家中做客时,竟然认不出自己的丈夫或夫人。在一段冗长的对话后,他们终于发现他们是一对夫妻。作者将悲剧和闹剧结合起来,通过马丁夫妇嘲笑了他们爱情的虚伪和失败。 三、从《等待戈多》与《秃头歌女》来看荒诞派的艺术特征 结合荒诞派戏剧中这两部比较有典型性的作品,可以对荒诞派的艺术特征有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 首先,荒诞派戏剧的结构体现为无逻辑与非理性。荒诞派戏剧完全打破了合乎逻辑、合

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的社会意义Word版

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的社会意义 河北智跑党支部梁宝玺 中国的红色文化,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开始酝酿,到新中国成立时已历经长达28年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和内容。这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如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依然是鼓舞、激励人们继续奋斗的强大推动力。 红色文化的内容很丰富,其中最主要的则是两点:一是爱国主义情怀;二是艰苦奋斗精神。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受屈辱的历史,外国侵略者屡次踏入这块土地胡作非为,特别是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但中国人民酷爱自己的家园,奋起反抗,在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进行8年的抗日战争,终于赢得了胜利。这就在于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使然。 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表现得十分突出。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面对缺吃少衣的条件,中国人没有畏惧,没有屈服,而是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而胜之。正是这种精神的力量,使革命队伍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仅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还创建了一个充满无限光明的新中国。 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是中国红色文化的精髓。我们寻访前辈人的足迹,缅怀他们的战斗历程,就是要将这两种精神继续发扬下去,永葆其强大的推动力量。

现在我们已处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出现了不同的的利益诉求,在精神方面也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莫过于精神的信仰。在我们中国,精神信仰

就是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这两种精神信仰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战胜一切困难、冲破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 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能说这些是“过去的东西”,更不能说其“已经过时”。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地面上生长出来的,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尽管与过去相比,所处的环境有异、条件不同,但其精神、原则和内容,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就眼下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来看,尤有弘扬之必要,因为它对于克服困难、继续前进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起源与发展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的定义 1、语言学中的比较与对比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如果说,语言学的根本任务是对语言的某种现象加以阐述的话,那么要对某一语言现象作出阐述,总是需要对这一现象的种种表现加以比较和分析(Harlmann1980:22。因而,按其本质来说,对比语言学也是一种比较,不过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学中的比较。下面,先让我们来看看对比语言学的比较,与语言学中其他分支的比较有什么不同,从而使我们能够确定对比语言学在整个语言学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语言学研究的联系。 在进行语言学比较时,根据比较对象的不同,可以沿两条轴线来进行。一方面,可以选择共时或历时的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可以选择在某一语言内部或各种语言之间的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这两条轴线的互相交叉,便形成了如下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将语言学研究分成四大类性质和目的不同的比较。

象限I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共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特别是现时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的内部构成成分及组织结构的比较。 在共时语言学研究中,要对某一语言的某一结构系统进行描述,就必须对这一结构系统里的各种语言现象加以比较分析。例如,如果我们要研究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我们就要比较这个系统里的各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声学物理属性有什么不同,在音节中的分布又有什么不同的规律,我们就必须比较这个语言中各类词的语法作用有什么不同,组合搭配有什么特点,等等。而且,要确定一个语言中的词可以区分为哪几个词类,这本身就要进行大量的形态、语义、语法特征等方面的比较。因此可以说,同一语言内的共时比较是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等构成当代语言学主流的各个分支学科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 象限Ⅱ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历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演变的不同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加以比较,从而使我们了解这一语言的发展历史,找出其基本发展演变规律。例如,通过对英语的历时比较,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英语的演变经历了古英语、中古英语、早期现代英语和现代英语等四个阶段。其语法演变的总趋势表现为从一个综合型的语言逐步向一个分析型的语言发展,即词的屈折变化逐渐减少,语法意义的表达越来越多地依赖语序以及介词等语法作用词的运用。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的语言史及其分科(如词源学、古今比较语法学等研究的主要方法。 象限Ⅲ代表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不同语言(一般是亲属语言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进行比较,其目的主要是探讨语言之间的历史联系,并据此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谱系分类,重建或构拟某一组亲属语的共同原始语(proto-language,找出它们之间的某些共同发展规律. 例如,语言学家通过对印欧语系诸语言之向的历时比较研究,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这些语言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关系,推断出原始印欧语的大致形式。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往往

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收稿日期:2002-11-16 作者简介:张红军(1971-),男,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张红军 (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荒诞派戏剧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舞台上风行一时。它致力于表现人为了明了人生目的,为了找到自我所进行的挣扎。在荒诞派剧作家中,萨缪尔?贝克特是最独特、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作品表现了在一个由游戏和虚幻构成的时空破碎的世界里,人的生存的尴尬,他要人们正视活生生的现实,从不断的幻想和失望中解脱出来。关键词:荒诞派戏剧;贝克特;特征 中图分类号:I56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207(2003)02-0052-03 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舞台上出现了一种新型戏剧品种,它既没有连贯的情节,又没有明晰的人物形象,甚至人物对话、独白也显得颠三倒四,近乎梦呓。但它却致力于表现人为了明了人生目的,为了找到自我,抑或是仅仅在这荒谬的世界里为了逃避生活的重负所进行的挣扎。传统的戏剧手法在这里被肢解、扭曲甚至变形,传统的戏剧评论方法和准则在他们的作品面前失去了效用。这一新的戏剧品种被称为荒诞派戏剧。 在所有荒诞派艺术家中,萨缪尔?贝克特是最独特、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在他的作品里,人的灵魂的孤苦、肉体的衰老和精神世界的虚幻是永恒的主题。这位客居巴黎的爱尔兰籍剧作家最成功的作品是著名的《等待戈多》,这部作品连同他的《最后一局》、《快乐时光》一起成为荒诞派戏剧的扛鼎之作。本文拟从这三部作品出发略析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一、主题意义:生存的尴尬 英国作家马丁?埃林斯指出,荒诞派戏剧的主题是“人类在荒诞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心理苦 闷”[1](p.69) 。 《等待戈多》关注的是人的文化根基被切断、人对未来希望深感渺茫的困境。《最后一局》揭示的是困陷着人的恶性化世界。整个物质世界正走向零度后的死寂,所有的人面临的是衰老、死亡和幻灭。《快乐时光》表现的是女主角维妮内心的活动和她生命最后时刻的处境。这三部作品都体现了一个主题,这就是人的基本境遇和人的基本境遇的恶化。 作为艺术上的基本论者,贝克特通过对生存的尴尬境遇里,人精神上的挫败感和失落感的表现,否认了数世纪以来支撑西方人精神大厦的宗教理想和改革社会的愿望。宗教的呼唤把人的主题世界无限地延伸到一个脱离了世俗、纯精神的乐园,它长期给心灵受挫、不甘忍受俗世生活的人提供着爱的最后避难所。改革社会的愿望则强调人类社会自我改良、自我发展的潜能。为了达到对这两点的根本否定,贝克特使用了许多表现手法。其中最显著的是,戏剧人物的抽象化、宗教性隐喻、类比和反讽。 首先,所有的人物都是“抽象化的人”。通过抽去人物身上现实存在的个体性特征,人物成了 第14卷 第2期2003年4月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 URNAL OF J IAN GSU RADIO &TEL EVISION UNIV ERSITY Vol.14No.2Apr.2003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意义我们的祖先穿凿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我们在深感自豪的同时更应继承使之发扬光大,以成为未来世界文化的中坚。但因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典籍更是浩如烟海,它涵盖了自然、社会、人体自身、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常常令人望而生畏,扼腕兴叹. 中国文化发展有个显著的特点,即社会发生急剧变革.或者受到其他文化冲击之后,便会产生一次自我调整,进而产生一个巨大的飞跃.这已为几千年文化史所证实.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挤压的今天,它必然如同经历涅盘的火凤凰一样浴火重生,彰显出更强大,更顽强,更富有生命力的新生命,焕发出更加绚丽的色彩,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先的活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文明的重新辉煌,将在我们手中变成现实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来集合了我们众多先贤们前辈们的智慧结晶。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发展、完善起来的。包括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也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现如今我们还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这是中华民族真正的瑰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是中国千年文化的主流,作为一个先秦一个学派,虽然为孔子所创立,但是它内在的文化精神和内在底蕴却上继三代、下承周公,直接继承了我过古代文化的传统。儒家文化有时候也称东方文化,这是因为它两千年间影响到整个东亚文化圈并进而对世界文化都有所影响。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如此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儒家文化的核心在于“仁”。“仁”一字包罗万象,一字概括了儒学的精髓所在,在我所认知中可理解为心善,仁心。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与人相处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自我认知上面的一种是升华,也是自我精神状态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如果当今人人内心都存 在“仁”,以“仁”为内心道德底线,社会会变得更好,人类终将走向大同社会.对此中国传统传统的文化价值在于对于它文化的开放性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至今现代社会发生作业的一个基本的前提.在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中还有其本身的特定含义,那就是主张每个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期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的参与感,对自己家庭其本身的责任感,这种参与感的特

语言学 重点概念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一、定义 1.语言学Linguistics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2.普通语言学General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language as a whole is often called General linguistics. 3.语言language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任意性的有声符号体系。 4.识别特征Design Features It refers to the defining poperties of human language that distinguish it from any animal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语言识别特征是指人类语言区别与其他任何动物的交际体系的限定性特征。 Arbitrariness任意性 Productivity多产性 Duality双重性 Displacement移位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文化传递 ⑴arbitrariness 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eanings and sounds. P.S the arbitrary nature of language is a sign of sophistication and it makes it possible for language to have an unlimited source of expressions ⑵Productivity Animals are quite limited in the messages they are able to send. ⑶Duality Language is a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two sets of structures ,or two levels. ⑷Displacement Language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contexts removed from the immediate situations of the speaker. ⑸Cultural transmission Human capacity for language has a genetic basis, but we have to be taught and learned the details of any language system. this showed that language is culturally transmitted. not by instinct. animals are born with the capacity to produce the set of calls peculiar to their species. 5.语言能力Competence Competence is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6.语言运用performance Performance is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is knowledg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语言运用是所掌握的规则在语言交际中的体现。 7.历时语言学Diachronic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language change through time. a diachronic study of language is a historical study, which studi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over a period of time. 8.共时语言学Synchronical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a given language at a given time. 9.语言langue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10.言语parole The realization of langue in actual use. 11.规定性Prescriptive It aims to lay down rules for ”correct” behavior, to tell people what they should say and what should not sa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