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美术上册 第6课《静物之美》教案1 浙美版

八年级美术上册 第6课《静物之美》教案1 浙美版
八年级美术上册 第6课《静物之美》教案1 浙美版

静物之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讲授石膏形体的明暗关系,使学生初步了解在光线的照射下,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原理和变化规律,掌握在特定的光线下,表现物体的结构、体面、空间调子的质感和基本方法。

2、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写生的意义,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及重要性。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掌握写生的方法,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体会写生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物体在光线照射下,其表面产生深浅不同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三、教学难点:

五大调子的准确表现。

(解决方法:1、用石膏几何体实物或纸模型,在灯光照射下进行演示,教师分析并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物体表面所产生的明暗变化有什么特点。2、分析在改变光源方向或物体的位置之后,明暗变化又有什么特点?从中找出其变化规律。)

四、教学方法:

比较、演示、观察、再比较。

五、教学具准备:

师:课件、粉笔一支;生:画纸一张,铅笔两支(2B、4B)、橡皮擦一个。

六、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1、教师演示数张黑白画让学生观察、分析、议论。

提问:“这些画有什么特点?有几种颜色?物体的光和暗的地方是怎样处理的?”(投影显示)

学生可能会这样答:“光的地方是白色的,暗的地方是黑色的。”

又问:“这样的画让我们产生了怎样的感觉?”(投影显示)

学生可能这样回答:“黑白对比强烈,但转折生硬。”

2、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指出这些黑白画只有明暗两个色块,黑白之间缺少一个过渡的中间层次,将物体明暗转折的地方生硬地分开了。

3、教师再显示素描范画让学生观察欣赏,引导学生用来与先前出示的黑白画作比较,认识到素描画黑白之间多了一个中间色,使物体明暗黑白之间很自然地转折过去,更好地表现出物体的质感。有了中间色,使物体黑白之间的层次变化就丰富了。正如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如果把对比度调得过大,就会产生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图像黑白之间转折生硬,画面的人和物就显得不够逼真,也就没有了真实感。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引入新课。

平台显示课题:静物之美——明暗表现。

(二)讲授新课

1、静物在光照射下的变化

(1)、教师演示“灯光照射下的正方体”图例让学生观察回答,展示三个面的明暗变化区别。通过观察证实,在没有灯光直接照射的情况下,三个面的明暗变化是不大的,反之,三个面便显出明暗变化的层次了。

(2)、通过以上演示,教师进行小结:“正方体三个面的明暗变化是由于位置方向不同,受

光程度不同所决定的,所以,可概括为: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即明暗三大面(投影显示)。然后平台显示范图(用文字标明了在光线照射下的正方体三个面的明暗变化位置图),并指出正方体的块面转折明显,所以明暗交暗交界对比比较强。

(3)、演示出圆柱体、球体。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进行小结:“由于球体没有明显的棱角和转折面,所以明暗不显得那么生硬、强烈。”然后平台再显示范图(用文字标明了在光线照射下的球体所呈现出的明暗变化层次的位置图)。

然后归结:“物体受光线照射后,所产生的明暗变化基本概括为:亮部、半明部(中间调子)、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即是明暗五调子。”(投影显示)

(4)、显示“粗糙与光滑的物体”与“固有色深与浅的物体”图例,教师针对不同的对比情况向学生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物体的明暗变化关系,从而更好地去描绘对象,力求表现出物体的质感。

2、明暗层次线条表现规律

屏幕展示“明暗线条表现法”图例,师生分析:明暗线条表现法,主要是通过铅笔线条的力度、方向和层次的变化来表现物体黑、白、灰调子的变化。其规律是:用力越轻,颜色越浅;用力越重,颜色越深。排线形成的层数越少,颜色越浅;层数越多,颜色越深。(投影显示)

(三)课堂练习(作业)

1、写生静物苹果。

(1)、教师演示作画步骤,并讲解分析。

(2)、范画欣赏。

(3)、平台播放背景音乐,学生练习,教师巡堂辅导。

(四)教师小结本节课情况

(五)板书:静物之美

三大面:亮面(受光)

灰面(侧光)

暗面(背光)

五大调子:亮部、灰部、明暗交界线、反光部、投影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