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引言: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的科学,它试图理解自然世界中的秩序、规律和变化,同时探究人类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本文将概述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作用,以期让读者对这门学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概述: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包括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它旨在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辩证关系,探究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进步。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等方面。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正文: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时期。在中国,道家学派对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西方,黑格尔和马克思等哲学家也提出了自己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和阐述。现代自然辩证法的研究

则更加深入和细致,结合了现代科技和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主要围绕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展开。它认为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的,同时又具有内在的矛盾和复杂性。在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自然界的层次结构、自然界的自我组织和演化机制等方面。它强调自然界中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辩证法规律,为人们理解自然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框架。

自然辩证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哲学领域,自然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在科学领域,自然辩证法为科学家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促进了各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在工程领域,自然辩证法为工程师提供了创新性的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此外,自然辩证法还在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结论: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为人们认识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指导。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性和作用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提高其在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本文旨在探讨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并对《自然辩证法概论》一书进行评析。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其在中国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然而,自然辩证法的真正起源应该归功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提出了著名的“人化自然”和“自然科学”的概念,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自然辩证法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在中国的领导下,自然辩证法被确立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随后,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医学等多个

方面。例如,在哲学领域,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性,主张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在社会科学领域,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支持。在医学领域,自然辩证法强调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为中医的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支持。

接下来,我们回归到《自然辩证法概论》这本书的评析。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特点、思想价值和历史发展。其中,特别值得的是书中深入探讨了矛盾论、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核心理论。作者指出,矛盾论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自然界中量变和质变的转化,否定之否定则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这些理论对于我们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总之,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和思想价值,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指导。《自然辩证法概论》作为一本重要的学术著作,系统地阐述了自然辩证法的各个方面,为我们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学者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为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培养创新思维与综合素养的摇篮

在当今社会,辩证法思想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为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在高等教育中,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辩证思维基本概念、自然辩证法定义与特点、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探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

辩证思维的基本概念包括矛盾、否定、质变等。这些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对于提高人们的思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矛盾分析法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着重把握其内在矛盾,通过全面分析矛盾双方,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否定之否定规律则告诉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不断否定旧观念、旧事物,实现自我更新和进步。质变与量变的关系原理则提醒我们要注重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辩证发展规律和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关系的

科学。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中,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到自然辩证法的定义、特点和方法。通过了解自然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深入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自身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例如,通过学习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脆弱性,从而提出更为合理的环境保护策略。此外,自然辩证法还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指导原则,帮助学生把握科技发展的前沿趋势,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对学生的价值观具有深远影响。首先,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深入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学生可以更加科学地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科技观和唯物史观。其次,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发挥创新精神,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推动社会进步。此外,自然辩证法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学生通过了解自然界的矛盾与协调、竞争与合作等现象,学会处理复杂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展望未来,自然辩证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2020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启示意义。 1>系统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等20世纪的新的科学发现是系统自然观形成的科学基础。其中,系统科学对于系统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对论揭示了物体、时空、运动的一体性;量子力学展现了微观世界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系统科学对复杂世界展现的系统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基本内容: 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系统具有普遍性,万物皆系统。系统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同的整体性。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然界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存在着“时间之箭”。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演化本身具有自身的时间尺度,这就是“内部时间”,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演化,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现,演化的方向进化与退化并行。 自然演化方向的矛盾。19世纪中叶,克劳修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导出的“宇宙热寂说”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所揭示的演化方向并不一致。这一矛盾长期困扰着人们。1969年,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发现,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自然系统可以自发的从无序演化为有序。他指出:一个处于远离热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能够从原来的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研究线性系统开始的。但线性模型仅是一大批现实自然系统的良好近似。在这种线性自然观作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自然辩证法概论 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指导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的哲学方法。它是贯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指导我们改造自然、 保护自然的哲学方法,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 自然辩证法的内涵 自然辩证法认为(1)事物的矛盾着、发展着(包括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2)事物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与规律;(3)世界万物 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辩证的整体。 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质量互变是矛盾的主要内容;(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部分: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1. 矛盾 矛盾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

的存在形式。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推动事物前进的内 在动力。 2. 质量互变 质量互变是指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这种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3.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指事物在继承与变化、保持与改造 的过程中,经过相互冲突和斗争,最终形成新的事物状态。 4. 统一整体 统一整体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一定的联系、依存、包容的方 式相互联系着,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5. 应用自然辩证法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自然辩证法,去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面 对的各种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理解 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 工具。在我的看来,自然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思

(完整word版)自然辩证法概论整理版(研究生考试用)(word文档良心出品)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 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 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的认识,我们可以分析现在的各个国家甚至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对自组织理论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还可以将得到的实际经验应用到社会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5、混沌理论的定义 答:“混沌理论”是对确定性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不稳定非周期性行为的定性研究。在 没有变量的情况下,系统运动是一项有规律的重复行为,通过研究认识这一系统状态,非周期性行为就变成了可以观察的对象。不稳定非周期行为则复杂得多:它不做重复运动,不断展现出任何细微变化动乱对系统造成的影响。根据当代数学理论的定义,混沌系统就是对“对初始条件极度敏感”的系统。换句话说,为了精确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需要知道它无限精确的初始状态,即便很小的误差,都将立刻导致预测错误。混沌理论:是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 6、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 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有: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减少环境污染;树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7、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出辨析题) 答: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 (4)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8、科学和科学事实的关系 答:科学的定义见题7。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区别于理论的普遍陈述(全称命题)。科学事实类型:事实I——客体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事实II——观察实验得到的结构的陈述和判断;事实III——理论事实。 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同时科学的进步有助于科学认识主体更好的对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更好的描述和判断,也就是促进科学事实的形成。 9、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 答: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其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观点、科学历史主义观点与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问题。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者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者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者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者评价。 10、科学技术和价值的关系(是既有关系又没有关系,注意辨析)(P104) 答: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价值的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同人的需要有关 科学有内在价值、社会价值。 科学的内在价值: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是科学的内在价值,这是科学文化的核心,是不以时代、国家、民族地区为转移的。 科学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第一:科学带来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第二: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三: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11、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注意二者的区别) 答:技术和科学的区别 1、技术和科学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2、技术和科学的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做什么、如何做。 3、技术和科学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技术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可以预见的。 4、对技术和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技术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生产出更新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想到技术。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12、科学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 答:科学是始于问题。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立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的范围和方法。 科学观察是人们又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与理论思维方法不同,科学观察不是通过演绎、类比等抽象过程,而是依赖感官以及观测仪器直接认识外部世界,记录和报道事实。 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研究开始于问题。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13、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14、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主要观点(4种)此题与第九题问题相同,只是表述形式不一样 答:1、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经验证实标准 2、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经验证伪标准 3、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范式标准 4、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12个条件为标准 科学理论评价的四种基本观点 ①.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评价理论(逻辑经验主义强调科学是证明了的真理。卡尔纳普提出的归纳支持理论。) ②.波普尔的科学评价观(理论的经验内容越丰富,则它愈可检验、愈可证伪。第二个标准是理论必须经受住更加严峻的检验。第三个标准是理论的逼真性。理论的逼真性越大,它就越接近真理。) ③.库恩的历史主义评价观(不同的科学范式是不可通约的或不可比的,因而,持不同范式的科学家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根本就不存在越越历史的评价原则。) ④.费耶阿本德相对主义评价观(不能从证据与理论的关系来评价科学理论,因为证据被理论所污染了,即证据被迫按理论的模型解释过了,证据不再是单纯的证据,而是理论的一部分了。民主判定高于“真理”和专家的意见。) 科学理论的判别标准 科学理论的评价,事实上是对相互竞争性的理论给出优选的程序和判别的实质性标准。 第一,该理论体系的各个命题之间在逻辑上是高度自洽的、无矛盾性。 第二,必须能够包容和解释更多的经验事实。 第三,相容性评价仅限于与科学家们公认的理论原理相容,但并非必然与所有旧理论相容。 15、科学假说形成的途径,及其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答: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规律提出一种假定性的推测与说明,它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重要形式。 形成途径:(1)当出现已知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提出猜测性说明。 (2)将某一理论推广到原适用范围之外时,对未知规律做出推测。 (3)为解决新旧事实、新旧理论之间的矛盾时,提出猜测性说明。 作用: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新理论的必经途径、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同时假说之争推动科学发展。 16、科学研究的方法(3种,注意区分) 答:科学研究的方法分为演绎的方法,非演绎的方法和思想模型法。演绎的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其根本特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蕴涵的关系,或者说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的联系。非演绎的方法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类比与联想,思想模型法。分析就是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划分为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并分别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而综合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人们对研究对象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的认识整合起来,以形成对研究对象统一整体的认识的思维方法;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归纳就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概括也是一种由个别或特殊性认识上升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法。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类比的思维过程离不开联想,即从一个对象联想到另一个对象,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 2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1 .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 19 世纪 70 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 2 .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3 .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绪论 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2 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3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4 理解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同等地位? 5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哲学的价值? 1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 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2自然观的角度回答: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 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 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辩证法乃是马克思主义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此相适应,自 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3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渗透,视野 广阔,富有启发性,因而自然辩证法课程是培养有深厚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的

必修课。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 自然观? 2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5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6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7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8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意义? 9 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型的统一? 10 系统概念的四个要点? 11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2 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13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14 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具有加和性与非加和性的例子? 15 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经哪两种方式相互连接? 16 自然界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基本特点? 17 如何理解自然界层次结构之间的双向因果链的含义? 18 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 19 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20 按照自组织理论,一个系统具备哪些条件才会进入有序状态? 21 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

《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著作,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唯物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有关问题。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通过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恩格斯说“不仅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缩减到最小限度,并且过去和机体种源说相对立的最根本的困难之一也被排除了。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善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

自然辨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内容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和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观:人类对于该问题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 自然观: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包括:自然是什么(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静止不变的、还是动态发展的;是本来就有的、还是发展而来的) 理论上的全称命题是不能证实的。(原因:全称命题的对象在时间、空间上是无穷多的)(英)波普:证伪主义。认为不可证实,只能证伪。故应用证伪的原则辨别真伪科学。 例子:凡天鹅都是白的,有一千只天鹅都是白的,不能证明该命题是正确的。只要有一只天鹅是黑的,该命题就是错误的。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是和马、恩联系在一起的,是从自然界本身的运动规律中得来的。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三个阶段:1858年,酝酿;1873年,写作准备《自然辩证法》,收集材料,开始着手;1883年,马克思去世,终止自然辩证法的写作。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批判19世纪末物理学研究中出现的思想混乱 原子可以再分—→怀疑唯物主义的正确性,提出了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真理。

《论战斗唯物主义》“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哲学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者应和自然科学家结成联盟,解决自然科学新发现问题,否则唯物主义就不是唯物主义。” 三.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1.有助于我们搭其从自然科学通向马克思主义的桥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自己培养成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 2.有助于理解科技发展规律,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好准备。 3.有助于培养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创造性。 第一篇自然观 第一章人类自然观演化的历史回顾 §1 古代朴素唯物和朴素辩证的自然观 一.古希腊的科学技术和自然观 1.背景 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占人类历史0.2%,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了分工,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孟子反驳“自力更生”的观点: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此天下之通义也。”——为奴隶主阶级服务,但指出了分工,这种分工使科技发展成为可能。 恩格斯“科学的发生的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 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的标志:大禹治水后将帝位传给其儿子。 都在大河旁边,因此有较好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条件。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概论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了解】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集成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极其人类的总的观点. 论述题1: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系统自然观 1.概念: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是在概括和总结现代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的认识. 2.特征: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3.*意义:(1)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理论方面的发 展;(3)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概念: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而 形成的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 2.特征: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3.*意义:(1)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既反映天然自然界 又反映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1.概念: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 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2.现实根源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 3.特征: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 统一。 4.*意义:(1)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了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2)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确认人的主体地位,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都围绕着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 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 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为人工自然管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为系统自 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 论述题2: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一、欧美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一、当代全球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的主要原因,人类解决全球性环境的出路是什么? 表现:总体来说,当代全球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十个方面。一是全球气候变暖。随着工业时代拉开序幕,工业生产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也被排放到空气中,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二是臭氧层的破坏。臭氧层作为地球生命的保护层一旦被破坏,地球上的生物就会遭到紫外线的伤害,对生命带来严重后果。三是土地荒漠化。荒漠化的土地能引发一系列的影响,如使可供农牧用的土地面积减少,物种多样性减少等。四是废物质污染。工业生产“三废”——“废水、废渣、废气”以及居民生活的大量垃圾,都会严重污染空气、河流、湖泊、海洋以及陆地环境。五是生物多样性减少。随着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地球上的物种正在逐步地减少。物种的减少影响了生物圈的生物系统的稳定。六是森林面积锐减。森林的状况将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运动与平衡。七是水资源枯竭。如今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活用水告急,百分之十的监测河流受到污染。人类正面临这水资源缺乏的危险。八是海洋污染。海洋在地球的表面占有百分之七十多的面积,它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的起源地,也是江河湖泊、千径百川的最终归宿。海洋的污染对整个生态系统循环造成严重的危害。九是核污染。核泄漏或者核爆炸不仅引起放射性污染,而且对人类的生存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可以引发一系列病症,并对周围的环境起到极为严重的破坏。十是噪音污染。由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全球环境虽然进入了低迷期,但是噪音污染却越来越严重,己经给人类的生活,生产,特别是身心

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增长快2.资源的不合理运用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由于全球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和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且随着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这是造成当代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出路:1.引发全球环境治理主体的新认识。首先是在观念上,主权国家在强调国家特殊性的前提下,在应对国际社会中出现的问题时,也要尊重国际惯例,接受绝大多数国家共同默认的观念,重视当前反映人类政治的进步要求。其次是在制度上,主权国家应积极将本国国内的制度及法律与国际的制度与法律相互调适,改善或摒弃那些仅符合自身国家利益,而与人类共同利益背道而驰的制度法规。最后是在利益的认知上,主权国家不应单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而是将本国人民利益与各国人民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联系起来,以理性、共赢的理念参与到全球治理中。 2.推进全球环境治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不仅仅是成员数量的增长,还有组织本身的壮大。可以说,这是全球治理理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获得的新发展,也是国际环境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应当充分发挥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和作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三大部分所构成。 二、学科性质 就研究领域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就学科名称而言,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即哲学的二级学科。 就学科定位而言,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和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发展历程 (一)恩格斯的开创性工作 (二)后人对它的传播和发展 四、主要内容 (一)自然观 (二)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编自然观

、自然观的概念

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二、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 古代素朴自然观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当代系统自然观 第一讲古代自然观 一、古中国自然观 ■ 二、古希腊自然观 三、古印度自然观 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一、古中国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一一《三五历记》 1.元气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气组成的。这种气就叫“元气”。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是由气之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 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者,生之元也” 一《淮南子•原道训》 “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一《白虎通义•天地》 2.阴阳学说 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阴阳的关系: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互根、互用。阴无阳不存,阳无阴不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在阴和阳的矛盾统一中产生、发展、变化。 3.五行学说

2021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

2021年《自然辩证法概论》已整理 1、试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阐述其对你的 启示意义。 1>系统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等20世纪的新的科 学发现是系统自然观形成的科学基础。其中,系统科学对于系统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 作用;相对论揭示了物体、时空、运动的一体性;量子力学展现了微观世界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系统科学对复杂世界展现的系统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基本内容: 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 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系统具有普遍性,万物皆系统。系统 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同的整体性。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理论揭示了自然界 演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存在着“时间之箭”。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演化本身具有 自身的时间尺度,这就是“内部时间”,这标志着自然科学从关注存在转向关注演化,自 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分叉和突现,演化的方向 进化与退化并行。 自然演化方向的矛盾。19世纪中叶,克劳修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导出的“宇宙热寂说”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所揭示的演化方向并不一致。这一矛盾长期困扰着人们。 1969年,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发现,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自然系统可以自发的从无序演化为有序。他指出:一个处于远离热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无论是力学的、 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能够从原来的 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作用的辩证统一。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从研究线性系统开 始的。但线性模型仅是一大批现实自然系统的良好近似。在这种线性自然观作用下,我们 习惯性的把相互作用视为单向的,把线性系统视为自然界的正常状态,把非 线性系统视为例外,仅是线性系统的外在干扰等。事实上:自然界是非线性的,而线 性是非常少的,仅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近似。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近代经典物理学建立以来,决定论、确定论的观点 被视为自然科学的正统。经典物理学的确定论是线性的确定论。系统科学特别是混沌理论 表明,对于那些原来看来完全确定的系统,自身也会内在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 3>特征: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李弘毅 教学计划 ●本课程讲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哲学 ●本讲义分三个部分:本体论、认识方法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关系。 ●本体论(自然观)主要探讨物质论、实在论及本体论在科学理论研究中的地位和 作用。 ●认识论主要探讨在科学中的认识方法(科学观与技术观)。 ●科学与社会之关系主要探讨科学技术本身的社会组织问题、伦理问题、科学与人 文和宗教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等。 本讲义的教学目标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把握科学技术的哲学思想; ●第二,系统了解科学技术思想史; ●第三,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四,正确认识科学与技术本身的社会运行制度; ●第五,正确认识哲学、文化、艺术对科学与技术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与计划 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 ●提高学生的心智能力,包括人文与科学两个方面的智慧水平; ●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当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 程。 本课程教学计划 ●教学时间12周,36学时。考核形式:考试 绪论 ●自然辩证法在研究些什么问题(W h a t)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内容 ●这些研究何以可能(W h y) 第二节自然辩证法何以可能及其意义(历史发展) ●这些研究如何进行(H o w) 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现代化 要点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 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目录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2)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4)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 然的关系? (5)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5)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 意义? (6)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7)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8) 10、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1) 11、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2) 12、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3) 13、如何坚持自主创新? (14) 14、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工作 (15) 15、企业能否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15)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自然界辩证法、自然科学辩证法、自然科学方法论,再加上技术辩证法,即独立出来的人工自然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部分)和技术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有许多将辩证法运用得活灵活现的经典例子。例如:“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道出了评价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的道理。又如:“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告诫人们做思想工作要尊重规律,要讲究循序渐进。 我们如果把唯物辩证法、群众的智慧和通俗生动的语言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使他的思想和观点呈现出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道出了许多深刻的辩证法道理,给人印象深刻。比如:“下了高棋得意,下了臭棋生气,下了废棋不在意,其实废棋有时比臭棋损失还大,它耽误了许多时间和机遇。回想一下,建国以来我们下了多少废棋!”又如:“自吹不好。越吹越灰,越吹越飞。八分成绩吹成十分,人们最多给你打六分;八分成绩只说六分,人们反而给你打八分乃至十分。如果你不服,继续加大吹的力度,那么群众会只看你的缺点问题。” 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以中国化的语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使哲学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这些经典著作影响了中国几代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瑞环同志的《辩证法随谈》在把哲学通俗化、生活化、群众化上与以上著作是一脉相承的,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深受感动。 人们长期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工作、加强修养、为人处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比如:“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方针政策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发展规律上找原因。”又如:“看人必须抓住主要方面,看主要方面是缺点还是优点,既要看缺点对工作有多大害处,更要看优点对事业有多大用处。就一般讲,要先看长处后看短处,发挥长处避其短处,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概论 绪论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性质和自然辩证法学科的逻辑体系,了解自然辩证法创立、发展的历史线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高科学理论思维和科技实践的能力,增强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自觉性,提高贯彻我国科技政策的自觉性。 自然辩证法(德文Dialetik der Natur)主要是由恩格斯创立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讨论科学和技术中的自然观和方法论以及近代科学的兴起对人类活动造成了哪些影响,连同科学技术与社会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本人力求把这门课程当作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来讲授,避免将其庸俗化。哲学思想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核心,不管是科学智慧和人文智慧,都不过是这些思想的实践理性。在过去的二十世纪中,长期把科学与技术放置于工具理性的地步,严重地忽视了人文思想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严重地忽视了科学与技术中的伦理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对于从事科学与技术工作的学者在参与科技与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包括人文智慧对于他们创造力源泉的作用。人文与科学的关系,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和科技工作者的关系,好比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人文智慧与科学智慧两者相互影响,水乳交融,这已经成为学界共识。但是,人文智慧究竟是如何影响科学家与技术家们的思想与心智的,尤其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创新能力的?这一点,仍然是不清楚的。有一点,目前学术界已经取得共识,那就是没有繁荣昌盛的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在内,是不可能有繁荣昌盛的科学与技术的。 三个问题:1.什么是“自然”?2.什么是“辩证法”?3.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1.什么是“自然”(nature)?辞源学:自己、本己的状态,和人为、人工相对。 日常用法:“大自然”、“不自然”、“自然而然”西方:“本性”-“生长”-“本原” -“原则”-“自然物之集合”中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有两种含义:1. 自然事物的总和或聚集2. 事物的本然状态,或非人为、非人工的状态 2.什么是“辩证法”(dialectics)?辞源学:辩论、证明的方法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对立产生和谐” ●芝诺的辩证法——“阿基里斯与乌龟”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对话和辩论 ●康德的辩证法——二律背反 ●黑格尔的辩证法——唯心辩证法:正、反、合 ●马克思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 有四种含义: 1. 辩论、证明或寻求真理的方法,即辩论术 2. 一种思维方式: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思考问题 3. 人与社会的存在方式:历史辨证法 4.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辩证法 总之,是人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反映。 3.什么是“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 有两种基本含义,第三种含义是延伸出来的。 1. 自然界的本性、本质或规律——自然观 2. 人类探讨自然界本质规律时的规律——科学技术方法论 3. 人类探讨自然界本质规律产生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观 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