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概要笔记详细

文字学概要笔记详细
文字学概要笔记详细

一.文字形成的过程(P1~P9)

1.文字的定义

狭义文字:文字是纪录语言的符号。(本书采用的立场)

广义文字: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

2.汉语“文字”的所指

文字个体~文字体系(有必要称为文字体系以区别于文字)

文字个体——指一个个的字

文字体系——用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

3.文字形成的过程

前文字阶段

文字画:具有文字性质或功能的图画——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和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通常把这种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按照文字的狭义用法来看这个名称不恰当)

文字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P1:通常要到阶级社会形成前夕,

表示数量的符号与数字的区别P2:四道线或四个点,可能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天时间,在另一场合代表四个人,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头鹿,它们所代表的对象不确定——记数符号

亖鹿——数字

[

独立创造文字体系形成的描绘:只能勾勒一个粗线条的轮廓:如方(口)

◆文字图画混合使用的原始阶段(古老文字必经的阶段)——即文字和图画长期混在一起使用

最大特点是表意手法的残存──

×表意字随语言环境改变字形

×文字排列方式与词序的关系

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

表意字(记号字)

象形字

假借字P4

形声字

◆表意字

a最先产生的文字是表意字_意义难以用一般的象形方法产生

(数词、虚词、形容词、简单图画无法表现的具体事物)

b文字画阶段就有表意方法:象征等曲折表达的方法

c.表意字和抽象表意图画的本质区别

d记号字以及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

◆假借字

a产生直接原因:克服记号字和表意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

b假借的道理是谐音──谐音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在语言中广泛存在了

c表意和假借这两种造字方法的产生在时间上的关系──几乎是同时发展起来的

d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

e假借造字法的优点和劣势

优点:适应性强+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能力

劣势:假借字担负的意义过多造成理解困难,影响表达明确性

◆形声字

a形声字产生的必然性──克服假借引起的字义混淆

b形声字产生的途径

表意字符加在假借字上

表意字符上加声符

(古汉字中区别一形多用的表意字的方法有二:一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二是字形分化)

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形声字(后期)

c形声字的意义:在文字发展中的重要性

]

◆原始文字发展为完善文字体系

二、汉字的性质(P10—P20)

(一)分析汉字的性质,重点分析汉字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上。

先弄清楚下面两个概念:

1、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有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也必然既有音也有义。就这一点而言,各种成熟的文字体系之间并没有区别,都是有音也有义。如:

马ma pen代表“钢笔”的意思

2、文字本身所使用的字符

只有根据文字本身所使用的字符的性质才能将不同民族的文字体系区分开来。

英文——表音文字,线性汉字——表音兼表义,方块体汉字

Pen[pen] 马

如“花”,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代表的是汉语言里的花草之【花】这个词的符号。

从文字本身所使用的字符来看,它是由“艸”和“化”构成

(二)文字字符的分类

1、意符

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

汉字的字符里有大量意符,如象形、指事、会意这几种字所使用的字符。他们所代表的词都只有意义上的联系。

意符的分类:

(1)作为象形符号使用,他们通过自己的形象来起表意作用。

如:刃日

(2)由已有的字充当的表意偏旁,它们就依靠本身的字义来表意。如:

忐忑歪泪

2、音符

$

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

汉语里,假借字就是使用音符的。(借音符)

假借字——本无其字,而根据被记录的词的读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已有汉字表示新词的一种方法。

如:“难”原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

“自”

人们在假借某个字来表示一个跟它同音或音近的词时,通常并不要求它们原来在意义上有什么联系。都是纯粹作为音符来起作用。

被假借的字跟借它来表示的词不但音同或音近,而且在意义上也有某种联系现象。(无意)形声字

音符意符

形声字的声符分为两类:

1、单纯借来表音,如“花、晴、格”

2、跟形声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也有联系。如:珥

3、记号

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

拼音文字只使用音符,汉字则三类符号都使用。

由于汉字字形的演变,独体表意字的字形大都丧失了原来的表意作用。如:“日”已经看不出太阳的样子了——从表意字变成了记号

'

由于记号字仍然代表着它们原来所代表的词,它们在用作合体字的偏旁,或假借来表示其他词的时候,仍然能起到意符或音符的作用。如“清”

假借字也可能变成记号字。如“其”(箕)变成了一个硬性规定的记号。又如“我”

据此将汉字分为:

1)意符音符文字(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大体是西周以前)

2)意符音符记号文字(隶书的形成是个转折点)

思考

?分析下列汉字:表意符、音符、记号、还是意符兼音符

?】

?明、一、二、三、东、令、长、莫、请、好、睛、日、阳

(三)语素音节文字说

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音节,而一个音节往往又代表一个语素。例如,“人”这个字记录了rén这个音节,而这个音节代表“人”(一种高级动物)这个语素。比较而言,英语的情况则迥然不同,英文字母代表的是音位。例如thing(东西)这个词,th、i、ng 分别代表[θ]、[i]和[η]这三个音位,thing是三个音位拼合的词。说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也是从它的构形单位与语言单位的对应来说的。汉字构成以后,每个汉字并不一定都记录一个语素,例如,在“布加勒斯特”这个译音词中,五个汉字才记录一个语素。

我们教材是按文字单位与语言单位的联系情况来划分类别的。音节文字通过为音节制定符号来记录语言,音位文字(音素文字)通过为音位(音素)制定符号来记录语言。汉字记录的不是音节或者音位,而是词或语素。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词,也是一个语素。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语素,不见得是一个词。所以现代汉字可以成为语素文字或语素—音节文字。

三、汉字的形成和发展

[

(一)关于汉字形成问题的讨论

1. 汉字形成过程的起讫时间

现有的相关资料:

古汉字资料:最早的是商代后期的甲骨文+金文

!

与原始汉字产生有关的资料:刻画符号

a形体简单的几何符号(以仰韶文化遗址陶器刻画为代表)

b象具体事物之形的符号(以大汶口遗址陶器刻画为代表)

◆对仰韶文化遗址陶器刻画性质的探讨

两种不同看法:认为是文字

认为只能看作符号而不能看作文字

作者观点:不是一种完整的文字体系,也不是原始文字

论证角度1=民族学立场

·

论证角度2=与古汉字中象具体之形的符号的比较

结论=上述几何符号不是文字,少量符号为汉字吸收,大多与汉字形成无关

◆对大汶口遗址陶器刻画性质的探讨

两种不同看法:认为是文字

认为不能看作文字,而“属于图画记事性质”

作者观点:很有可能是原始文字

论证角度=生产水平与对语言的要求

结论=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

2. 汉字脱离原始文字阶段形成完整文字体系的时间

◆不会早于夏代

◆应是在夏商之际(前十七世纪)

论证:?不可信的文字材料:※商代前期的零散资料

※其它几何型符号

?可信的文字材料:商代后期的汉字

特点1=距离完整汉字体系的形成已有相当时间

特点2=仍有原始迹象(完整汉字体系与原始文字的并存)

}

(二)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

主要体现在形体上和结构上。

形体上的变化——主要是由繁到简

字体方面:

1、分为两个阶段:

古汉字阶段——商代至秦代(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隶、楷阶段——汉代至现代

2、字体方面发生的变化有哪些

A、象形变为不象形,象形程度不断降低(“线条化”“笔画化”)

B、字形简化

C、字形繁化:

a、纯粹外形上的繁化

目的:明确字形以避免混淆,如“上、下”“玉、王”

b、文字结构上的变化所造成的繁化

(方法:增加偏旁)

结论:汉字形体的变化主要是简化。繁化的现象虽然也存在,但是其影响跟简化不能相提并论。

@

汉字字数问题

汉字的总数不断增加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字典:共收9353字

2、结构上的变化

(1)形声字的比重逐渐上升。

(2)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为以义符为主。

意符内部可以分为下面两种情况:

A、“形符”——形符是作为象形符号使用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形象来起表意作用。

(

如:古汉字“人”“日”等,

几何形符号如果不是用作记号,而有以形表意的作用,如:一、二、口(方)、○(圆)等字所使用的符号,也是用他们的形象来表意的。

古汉字里的独体字,基本上都是用单个象形符号造成的表意字。

B、“义符”——有的意符不是依靠自己的形象来起作用的,这种意符通常都是由已有的字充当的表意

偏旁,它们就依靠本身的字义来表意。

如:合体表意字“歪”由“不”和“正”二子构成,它的意思就是“不正”。“不”和“正”在这里就是依靠它们的字义起作用的意符。

形声字的形旁一般由依靠本身字义来指示形声字字义的字充当。

在有必要区分这两种意符的时候,可以把前一种称为形符,后一种称为义符。

区别:

|

形符是依靠本身的形象来起表意作用

义符一般由现成的文字充当

但其界限也并非总是很明确,如“林”

在汉字变得不象形之后,形符基本上就不使用了。

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古文字里,表意字绝大部分是用形符造的,形符是意符的主流。

汉字由象形到不象形的变化,破坏了绝大部分形符的表意作用,但对依靠本身的字义来起作用的义符,则无多大影响,所以,随着汉字象形程度的降低,用形符造表意字的方法逐渐让位给用义符造表意字的方法了。

(3)记号字、半记号字逐渐增多。

@

四、形体演变(上):古文字阶段的汉字

古汉字阶段——商代至秦代(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一)商代文字

1、数量最多的是甲骨文,即占卜用的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其次是金文,即青铜器上的文字。

商代金文几乎都是铸在铜器上的。

(二)商代文字形体上的特点

1、甲骨文和金文在字体上有不同的特点

[

金文显得更为庄重,更象形。甲骨文因为是刻写,所以改变毛笔字的笔法。主要的方法是:改圆形为方形,改填实为勾廓,改粗笔为细笔。

甲骨文还比较剧烈地简化了很多字形。金文见不到这种简化。

学者们认为,金文应该是当时的正体,而甲骨文则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的俗体字。

甲骨文和金文各自的字形,又由于时代的早晚或用途的不同而产生差别。早期甲骨文一般要比晚期更象形

历来统治者都轻视俗体字。

2、商代文字的排列方式

汉字自上而下的直行排列法

自右而左的排列方式。

(二)西周春秋文字

研究西周春秋时代文字的主要资料是金文。

1、西周金文形体演变的主要趋势是线条化、平直化。

1)线条化:指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块为线条所代替等现象,如天、古、王、火的例子。

这种方法也是甲骨文改造早期金文正体字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西周中期以后又被金文正体字所使用。

2)平直化:指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不相连的线条被连成一笔等现象,如隹、马、贝、自的例子。

2、美术化倾向明显

例如有些东方和南方国家的部分金文,字形特别狭长,笔画往往故作宛曲之态,如“丂、永、乍、月”。(笔画故作宛曲之态,跟笔画因象形而显得曲折是两回事。这种作风反而会降低文字的象形程度。)

主要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这段时间里,还流行过一些特殊的美术字体,其中最重要的是加鸟形等文饰的

鸟篆,也称鸟书。

此外还有加虫形或其他文饰的字体,鸟形或虫形等文饰的美术字体,也有人合称为鸟虫书,主要流行于楚、宋、蔡、吴、越等国。

西周春秋时代一般金文的字体,大概可以代表当时的正体。

部分写得比较草率的金文,则反映了俗体的一些情况。

3、籀文的时代问题

籀文——指《史籀篇》里的文字。《史籀篇》是周宣王太史籀所作的一部字书,籀文就是周宣王时代的文字。后人称为大篆。

(三)六国文字

春秋、战国之交,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这对汉字形体的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春秋以前,文字被贵族阶层垄断,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出现,文字也开始扩散到民间。进入战国时代以後,随著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和飞速发展,文字的应用越来越广,使用文字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文字形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这主要表现

在俗体字的迅速发展上。但是文字的变化速度是不均衡的。我们分东方六国和西方秦国两个部分加以介绍。

1、六国文字形体特点

战国时代东方各国通行的文字,跟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传统的正体相比,几乎已经面目全非。

<

1)六国文字形体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俗体的流行。俗体中最常见的是简体,例如:

简体流行是文字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的反映。六国文字的笔道通常比春秋以前的文字平直,这也是一种简化。

另一方面,在六国文字里也出现了一些加点画或偏旁的繁化现象,例如:

平防

萦(縈)后(後)

当然,比起简化来,这种现象是次要的。

由于存在大量的往往相当剧烈的简化现象,以及数量不算太少的繁化现象,六国文字的面貌就跟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文字很不相同了。

2)另一个特点,就是各国文字异形。

]

在春秋时代的文字里,地方性的异体就已经出现了。到战国时代,文字剧烈变化,而各国变化的情况又往往不一样(上面举的简化和繁化的例子,就大部只见於一个或一部分国家),因此地方性异体就更大了。

不但六国文字跟秦系文字差别很大,六国文字彼此间也有显著差别(但三晋字彼此较接近)。

2、正体和俗体的关系

国文字里正体和俗体的关系比较复杂。有的俗体字几乎已经完全把原来的正体字排挤掉了,如上面举过的齐国文字里从厂的安。这种俗体也可以认为已经转变成了正体。

有的俗体字则仍与正体字并存。青铜礼器(如陈侯午敦)上的文字往往保存着庄重的风格,而其他器物材料上的文字,就比较草率,从而形成正俗并存的局面。

各国的正体都跟西周春秋文字比较接近,因此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也比较多。不过在我们看到的六国文字资料里,几乎找不到一种没有受到俗体的明显影响的资料。

(四)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以及小篆。

秦系文字的正体

秦系文字有正体、俗体之分。秦系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的形成过程。

(五)隶书的形成

1、隶书的产生时代

《汉书·艺文志》和《说文·叙》都说隶书开始出现于秦代,是为了应付当时繁忙的官狱事务而造的一种简便字体。此外,从汉代以来,还广泛流传著程邈造隶书之说。从目前考古发现看,这些说法都是不符合事实的。

战国晚期是隶书形成的时期。虽然秦国文字比较保守,但是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时,为了书写的方便也在不断破坏、改造正体的字形。由此产生的秦国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形成的基础。

2、秦文俗体与隶书关系

&

五、形体的演变(下):隶楷阶段的汉字

隶楷阶段:汉代——延续到现代

两汉时代通行的主要字体是隶书,辅助字体是草书。

新隶体——东汉中期,从日常使用的隶书里演变出了一种比较简单的俗体

到东汉晚期,在新隶体和草书的基础上形成行书。

大约在汉魏之际,又在行书的基础上形成了楷书。

经过魏晋时代长达二百年左右的时间,楷书才最终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要字体。

)

(一)研究隶楷阶段文字形体的资料

1、石刻和墓志文字

2、简牍文字

3、帛纸文字

4、其他

(二)汉代隶书的发展

从字形的构造和书体两方面来说明汉代隶书的发展。

1、字形构造的变化

~

A、变得跟后来的楷书越来越相近了

B、隶书的字形大都是按由繁到简的方向演变的。

隶定——后人把用楷书的笔法来写古文字的字形称为“隶定”。

隶书的发展

隶书在战国中晚期已经出现,汉代进一步发展成熟。后人把秦统一前的称为秦隶,汉以后的称为汉隶。

1、字形构造的变化

指字形结构和笔划多少方面的变化。

秦代和西汉早期的隶书是尚未成熟的早期隶书。西汉武帝时代可以看作隶书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时期。

西汉早期简帛上的隶书里,明显接近篆文的字形仍然很多;而在居延、敦煌等地发现的武帝晚期以后汉简上的隶书里,这种字形就大大减少了。

2、书体上的变化P78

指书写风格笔形笔势方面的变化。

东汉晚期书法工整的碑刻上的隶字,形体一般都是扁方的,用笔也有一套成规。向右下方的斜笔几乎都有捺脚,捺脚往往略向上挑。有些较长的横画,收笔也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脚式尾巴。先竖后横的弯笔,收笔时多数上挑,而且幅度往往比较大。向左下方的斜笔(撇),收笔时多数也略向上挑。收笔时上挑的横画,起笔时还往往有下垂的顿势,整道笔画略呈微波起伏之势,较长的捺有时也有这种笔势。书家用来形容隶书书法特点的“挑法、波势、波磔”等,即指这些笔法而言。这种特点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

一般把具备这些特点的隶书称为汉隶,汉隶形成之前的隶书称为秦隶。秦隶也称古隶。要注意的是古隶这个词有歧义。它也可以用作跟楷书的别名——“今隶”相对的名称。这种用法的“古隶”跟一般所说的隶书同义。

(三)汉隶的别名

汉隶也称八分。这个名称大概在汉魏之际就已经出现。当时一般人日常所用的隶书(也称作新隶体),其面貌跟标准的隶书已经有了显著的区别,所以有必要为标准的隶书另起一个名字。直到唐代,一般人还是把当时通行的字体(即楷书)称为隶书,把汉隶称为八分。

关于八分得名的缘由,古人的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由于这种书体以“字方八分”为大小的标准;有人认为是由于这种书体字形较扁,笔画向两旁伸展,势“若‘八’字分散”;还有人假托蔡文姬之名,说这种书体“割程隶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所以称为八分。以上各说,究竟哪一说符合或最接近八分命名者的原意,现在已经难以确定了。还有分书、分隶的称法,是由八分派生出来的。

|

此外,隶书也称佐书。《说文·叙》说王莽时有六书(指六种字体,),“四曰佐书,即秦隶书”。当与“令隶人佐书”之说类有关。

(四)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

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由篆文变为隶书,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使汉字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汉字的结构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1、解散篆体,改曲为直

从商代文字到小篆,汉字的象形程度在不断降低,但是象形的原则始终没有真正抛弃。隶书不再顾及象形原则,把古文字“随体诘詘”的线条分解或改变成平直的笔画,以便书写。例如:隶书改篆文的为日,把象日轮的外框分解为│、—、│、—、—五笔或│、┐、—、—四笔;改篆文的为女( ),把象跪著的身体的弯曲线条改为直笔,这是隶书改造篆文的最重要的方法

2、省并

隶书往往把篆文的几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省并通常同时起改曲为直的作用。

有时直捷了当地省去篆文字形的一部分。

?雷香

3、省略

隶书有时直捷了当地省去篆文字形的一部分。

如:雷

4、偏旁变形(偏旁分化)

在篆文里,一个字用作偏旁时的写法,通常跟独立成字时没有明显的区别。在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明显不同的情况很普遍。

如:人字用作左旁时作亻,犬字用作左旁时作犭,邑字用作右边的形旁时作阝,阜字用作左旁时也作阝,水变作氵,艸变作艹等。

偏旁的写法往往随所处的位置而异,如水旁的位置在上或在下时,就仍作水而不作氵,如沓、浆。其

他例子如心、火。

5、偏旁混同

隶书为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常见的偏旁。

如:敦、淳、醇、鹑等字的偏旁和郭的偏旁,都被改成享。

省并、偏旁分化,也会造成偏旁混同的现象。

偏旁变形造成的偏旁混同的例子:在左的肉旁、一部分在下的肉旁、朕、服等字的舟旁和青字的丹旁,都跟月旁混了起来。

隶书的形成,使汉字所使用的“随体诘詘”需要描画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的笔画组成的比较简单的字符,大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一次变革。

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章草已经介绍过,是隶书的快写,今草则是楷书的草写。

`

今草是从章草发展来的,一方面承袭了章草的牵丝引带写法,并且又字字独立发展到字字相连;另一方面又尽去章草的波折,变章草的横式为纵势,使草书由隶书的体势转变到楷书的范畴。

补充

一、什么叫隶变请简述隶变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答: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隶变使汉字从复杂变为相对简易,从书写不便变为比较方便,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和效率。这是其利。隶变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大致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偏旁部首的变化:在隶变的时候,为了取得方块汉字外形的结构平衡,常常作出某些变化,如“水”这个部首,单独写成“水”,在某些字中则写成“氵”,如:江河湖海汪洋,而在有的地方则写在汉字的下方,如:泰浆荥汞泉銾淼。

(2)形体的合并与分化:隶变中,对汉字的构形作了全面的调整,最主要的是有的在篆书中原本不同的形体,在隶书中写得完全相同,有的本为相同的形体,而到了隶书中又采取了不同的写法。如:“服、脍、朔”三个字今天看起来都有一个“月”,但实际上“服”字从舟,“脍”字从从肉,“朔”字才从月。

(3)形体的简省或讹变:为了外形的平衡或便于书写,隶变中往往采用省略的办法,一些字的形体省略了一部分,一些字则发生了讹变。如:“雷”字和“累”字都是畾声,隶变中声符都省略成了田。又如: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

总而言之,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变化是汉字形体演变中最重大、最深刻的一次变化。经过隶变,汉字经历了可称为脱胎换骨的变化。在汉字学上,一般把隶变看作分水岭,把隶变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把隶变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隶变使汉字由繁杂变得相对简单,又书写不便变为书写比较方便,更重要的是完成了汉字由形象到符号的最后转变,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由篆文变为隶书,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使汉字的边贸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汉字的结构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们绝大多数变成了完全丧失象形意味的,用点、画、撇、捺等笔画组成的符号。

隶书的形成,使汉字所使用的“随体诘诎”需要描画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画组成的比较简单的字符,大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一次变革。封建社会的士大夫看到隶书破话了一部分汉字的结果,就认为由篆变隶是一件坏事,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

二、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1)汉字形体的演变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古文字阶段大致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开始,到秦朝的小篆。今文字阶段的汉字从两汉时期至今。

(2)古文字阶段的汉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以及小篆。

]

(3)今文字阶段又称隶楷阶段的汉字,包括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4)在整个汉字演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隶变,即汉字从小篆到隶书的演变。隶变以前的古文字象形程度高,笔画繁复,随体颉诎;隶变以后的汉字改变了古文字的写法,通过解散篆体、改曲为直、省并、省略、偏旁变形、偏旁混同等方式,使汉字演变为由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构成的符号体系。(5)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主要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三、六书中的假借和古音通假有何区别与联系举例说明。

(1)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借用音近或音同的字来表示另一个词。

(2)二者的区别在于:①六书中的假借是本无其字,不得已的借用。而古音通假则是有本字不用,而借用另一个音近音同的字。②假借是长期、稳定的借用,例如“我”,本为一种兵器,借为第一人称代词,借而不还;而通假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借用。

【第四章、五章详细内容同学们再看看书,特别是一些例子】}

六、汉字基本类型的划分

(一)六书说

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五曰六书”。但《周礼》并未具体说明六书的内容。

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汉代学者把六书解释为关于汉字构造的六种基本原则。

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东汉)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今称“字”,先秦有“书”、“文”、“名”几种称呼。

六书:六种造字的条例。

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

郑众: 象形、处事、会意、谐声、转注、假借。

班固: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许慎: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据唐兰先生考证,三家之说同出于一源.

)

班固《汉书·艺文志》是根据西汉末古文经学创始大家刘歆《七略》删节而成的,所列六书名目、次序本于刘歆。.郑众之父是刘歆的学生,许慎之师贾逵的父亲贾徽也是刘歆的学生 .

三家的细目有两点不同:

一是指事、会意、形声的称谓不同,

二是各书次第不同。

后人在阐述六书理论时,从许慎六书之名称而遵班固六书之次第,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三家之说,只有许慎为六书下有定义,故要正确理解古人的六书说,必须弄清许慎六书说的原意.

(二)六书释例

1.象形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即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月二字就是这种字。

2.指事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的意义,上字和下字就是这种字.

指事:用指示性笔画构造形体,来表示无法指画的事物或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指事可分三类

(1)纯体指事,即用符号(不是字)造指事字。如:上、下。

(

(2)依物标事,即在象形上加符号。如:亦(腋)(小篆)、寸(小篆)。

(3)借物明事,即用具体事物表抽象意思。如:高(小篆,甲古文),用楼台的字形表示“高大”义。

3.会意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排比字类,合成新意,来体现造字的旨意,武信两个字就是这样.

比并几个事物(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体现造字者的意向。他解释会意字的条例一般是:“x,x 也。从x从x。”“x,x也。从xx。”“x,x也。从x……。”例如:“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堅,土刚也。从臤土。”“戍,守边也。从人持戈。”“杲,明也。从日在木上。”

会:

1)、会合二字(形)。

$

2)、体会出新义。

意:

1)、意思比事更抽象。

2)、新意。

4、形声

象形、指事、会意都建立在象形基础上,都没有表音成分,是纯表意字,而形声则是带表音符号的表意字。

许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字就是用与该字义所表示的事物有关的字作形符,取比拟新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声符合成的新字,江、河就是这样的字。

根据这个字所表示的事物立个属名(字),再取一个音近字比拟读音,结合构成这个字。

5、…

6、假借

许慎:“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段注:“托者,寄也,谓依傍同声而寄于此,则凡事物之无字者,皆得有所寄而有字。”

假借字是本来没有造出那个字来,要记录时就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表示。令字、长字就是这样的。

我本义为武器,假借为自身代词。

亦本义为腋下,假借为副词。

来本义为小麦,假借为来去之来。

叔本义为拾取,假借为叔父之叔。

$

骄本义为马高六尺,假借为骄傲。

汝本义为水名,假借为第二人称代词。

自本义为鼻子,假借为自己。

从汉字的绝对数字来看,假借并没有增加新字,仅是借用音同的已成之字来记录新词,确实是“用字之法”;但是,如果从整个文字体系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由于它能以一个字表示若干个词,免却了为每一个词造一个专字的劳顿,节制了文字无限制地繁衍滋生,所以它又确实是不造新字的“造字方法。”(三)假借现象产生的原因

1.为了限制造字的数量。

2.由于要记录的词意思抽象,如表示语法关系或语气的虚词,不好通过字形来显示,于是借用同音

字来代替。

(四)假借的作用

1.<

2.使得一些无形可象的虚詞有了依托。

3.扩大了文字的使用范围。

4.它是创造新字的桥梁。

?《说文解字》对转注作的说解和举例是:“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转注就是用一个部首来统帅部内的字,意义相同的字之间可以互相解释。如考部的考字和老字就是这样。

(五)“四体二用说”

?“四体二用说”由清代戴震提出。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戴先生曰:‘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

清代学者戴震分析汉字“六书”的观点,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六)“三书说”

“三书说”是唐兰1935年在《古文字学导论》中首先提出来的。

三书:象形、象意、形声

唐兰:“象形、象意、形声,叫做三书,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形意声是文字的三方面,我们用三书来分类,就不容许再有混淆不清的地方。”

1、唐兰的“三书”说

1935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批判了六书说,提出了三书说,创立了关于汉字结构的新理论。

?唐氏把汉字分成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类。唐氏之说,对传统理论是一个冲击,对文字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未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

2、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

陈梦家先生在1956年出版的《殷墟卜辞述》的“文字”章里,描绘了甲骨文字的发展过程,并且附带谈到整个汉字发展的问题,把汉字分为象形、假借、形声三种类型。

刘又辛先生在发表于《中国语文》1957年5月号的《从汉字演变的历史看文字改革》一文中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把汉字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形意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以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为主,时间的下限当在商代甲骨文以前;第二个阶段叫做假借字阶段,这个阶段的文字以假借字为主,时间从商代甲骨文开始到秦朝统一;第三个阶段叫做形声字阶段,从秦汉到现在,汉字以形声字为主体成为定型。

3、裘锡圭先生在1988年出版的《文字学概要》一书中,认为陈氏三书说是基本合理的,但应把象形改为表意,假借不应该限制在本无其字的假借范围里,应该把通假也包括进去。把汉字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和

形声字三类。

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总的说来眉目清楚、界限分明、较合逻辑,比六书更简明。但其分类标准不如六书说只据汉字形义关系单一,还要着眼于汉字发展的过程。而假借字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汉字发展阶段的产物,它产生极早,在汉字字形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产生,并促进汉字字形向其下一个阶段发展,把假借作为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不合乎汉字实际的。另外,讲新三书者往往还要再分种类,结果搞得比六书繁复得多,更难掌握。

由于上述原因,陈梦家等人的新三书说与唐兰的三书说一样,至今还无法取代六书说的地位,现在讲汉字结构的人大多数仍然沿用六书说。

陈梦家:象形、假借、形声

裘锡圭:表意、假借、形声

(

三书说理论,对于破除对《说文》的迷信、更新文字学内容都有积极意义。

但是,“四体二用说”、三书说虽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去改造六书说,但始终没有摆脱六书的模式。

三书说仅仅着眼于如何范围汉字可以避免界限不清,结果把界限不易划清的两项甚至三项合并一项,这只是回避矛盾,而不是解决矛盾,我们认为不是正确的方向。

(七)不能纳入三书的文字

1、记号字,如:五、六、七、八

2、半记号字

(

3、变体表音字

——有时候人们稍为改变一下某个字的字形,造出新字来表示跟那个字的本来读音相近的音。如:由“刀”分化出来的“刁”

4、合音字

——读音由用作偏旁的两个字反切而成的字。

5、两声字

——由都是音符的两个偏旁组成的字。如:啎

第七章表意字

$

一表意字的定义

按照作者的观点,三书应归纳为表意、假借和形声三类。其中,表意文字是唐兰先生所指的三书中“象形文字”和“象意文字”的总和,可看作一切只用意符参与造字的汉字。表意字的构造方法多种多样,作者将其分为以下六类。

二表意字分类及举例

1.抽象字

指用抽象的形符造成的表意字

典型例字:一、二、三、四、上、下、方、圆、回、小、凹、凸、丫

特点:数量不多,大多出现较早

2.象物字

@

字形象某种实物,代表所象之物名称的表意字(相当于“六书”中的象形字)

典型例字:它、疋、壶、广、行、酉、矢、网

象物字的变例 A只表示所象之物的一部分,如“牛”、“羊”

B 复杂象物字,连带表示有关事物,如“州”、“果”、“瓜”

特点:出现很早,数量相对多些,后起的有“闩”、“伞”等

3.指示字

在象物字或象实物的形符上加指示符号示意的表意字

典型例字:本、末、刃、亦

特点:数量很少;指示符号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意符,所以指示字可以看作是准合体字,与复杂象物字有些接近,如“面”

4.象物字式的象事字

表示事物属性、状态和行动的表意字

典型例字:又、矢

特点:数量少,出现早,有些字兼有象物、象事二职,如“月/夕”和“大/夫”

5.会意字

在抽象字、指示字之外,凡会合两个或以上意符来表示一个跟这些意符本身意义都不相同的字,我们都看作会意字。

形符和义符的区别:形符靠形象表义,如“明”中的“日”和“月”

义符靠字义表义,如“歪”中的“不”和“正”

这里讲到的会意字的意符,既可以是形符也可以是义符(由于有较多两可情况)

会意字情况复杂,包括六个小类:

A.图形式会意字

──用两个或以上的象形成分组合来共同组成字义的会意字

──典型例字:宿、卿、共、伐、毓、至

B.利用偏旁间位置关系的会意字

──按照图形表示字义的原则组合,偏旁之间的位置在表示字义上有重要作用。

&

(与上一小类的区别在于字形的图画以为比较淡薄,使用象征手法或把义符当作形符使用)

──典型例字:正、之、出、各、逐、突、原(后起的有嬲、尖和灭)

──这类会意字和图形式会意字之间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C.主体和器官的会意字

──由象人或动物的字与象器官的字或形符配合表意的会意字

──典型例字:见、监、欠、饮、企(后起的有鸣、吠、咩)

D.重复同一偏旁而形成的会意字

◎大多数重复同一偏旁而形成的字是这类字,如珏、林、磊、淼

"

其中有的也同时利用偏旁位置之间的关系,如矗、棘

◎少数重复同一偏旁的表意字不是会意字(丝)或不属于本小类(从)

E.偏旁连读成语的会意字

──由两个或以上可以连读成语的字构成,连读而成之语就是或间接说明字义

──例如:凭=任几;劣=少力;扁=户册;楞=木四方

(《说文》里还举出个别四字成语的字,作者进行批驳)

F.其它

在会意字中,也有个别不能归入上面四类的字(举例如删、扫、擤、掰、笔)

·

6.变体字

A、增减笔画丬取的是木得一半

B、改变方向丬反写片字

第八章形声字

一、产生途径:

1、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

:

2、把表意字字形的一部分改换成音符

羞:

3、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意符:

1)为明确假借义而加意符:

狮:“师”字本为“师众”义而造,汉代假借它表示一种猛兽,后来加注“犬”旁分化出从“犬”、“师”声的“狮”字来表示这个假借义。前后《汉书》只有“师子”,《玉篇》、《广韵》已有“狮子”了。

又如:戚—慼、舍—捨

2)为明确引申义而加意符:

取:本表示“获取”,后来引申而有“娶妻”义,为了区别,加注“女”旁分化出“娶”字来表示这个引申义。

:

士:本义是男子、君子,因古代只有男子才能做官,故引申而有“做官”义,后加注“人”旁分出“仕”来表示此引申义。

又如:昏—婚、朱—株

3)为明确本义而加注意符:

“征”的的本字为“正”,“正”在甲骨文中作

上为囗(围),下为止(趾),囗为四方形的城池,从止,表示去征讨攻打这座城池。在甲文中,“正”也是用作“征伐”之义,“征”为后起区别字。由于“正”借用作“正月”之“正”,就在本字的基础上加一彳部,构成从彳正声的形声字“征”来表示“征伐”义。

“它”,本为“蛇”的象形字,由于用作旁指代词,表示“蛇”这个意义时,就在本字的基础上加一

虫部,构成一个从虫、它声的形声字。“它”为蛇的本字。

又如:益—溢、莫—暮、其—箕

臭—嗅、要—腰、丞—拯

4、改换形声字偏旁:

振:“振”引申有赈济的意思,后来把“振”字的“手”旁改换成“贝”旁,分化出“赈”字,来专门表示这种意义。

又如:绵—棉、赴—讣

改变意符的:暖—煖、说—悦

改变音符的:袴—裤、螾—蚓

声符、意符全换的:村→邨。

二、多形和多声

形声字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其产生的途径多样,还体现在其一些难以分析认定的特殊结构,如多形和多声、省形省声和亦声等。

1、多声

这种结构特殊的形声字多有一个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由表意字或假借字→形声字→多声的形声字,如:

福:祐也。从示畐聲。→加“北”作声旁,从而可分析为“从示,畐、北皆聲”

畐[fú]无足鬲。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二一四:“畐,無足鬲也。”

逋,亾也。从辵甫聲。→再加聲符“夫”,從而構成“從辵,甫、夫皆聲”的多聲的形聲字。

“夫”可能訛變為“手”,從而又構成“從辵捕聲”的形聲字。

2、多形

與“多聲”的形聲字一樣,“多形”这种结构特殊的形声字大多也有一个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由表意字、形声字→多形的形声字,如:

从手,从廾,丰声。

燃:从火然(从火肰声)声。

(三)省声和省形

形声字在形体演变过程中有时为了出于美观,或避免繁复,省略了部分形体.

省略形符称作省形,省略声符称作省声。

造字或用字的人,为求字形的整齐匀称和书写的方便,把某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进行简省,必须补全起来才能起表意或表音功能。这种现象文字学上称为省形、省声。

A、省形:

?星: 从晶省,生声.

?;

?晨: 从晶省,辰声.

?亭: 从高省,丁声.

B、省声:

?夜从夕,亦省声。

?搴从手,寒省声。

?劵从力,卷省声。

?産从生,彦省声。

?雷从雨,畾省声。

?>

?豪从毛,高省声。

注意:

?①形声字偏旁的位置有时还可移动,如:“峰”可作“峯”,“裙”可作“裠”,“翅”可作“翄”,“裡”可作“裏”。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形旁和声旁由于配置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形声字,例如:

翊≠翌忡≠忠怡≠怠吟≠含

偏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移动,什么情况下不能移动,大概是由于习惯。

?②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形声字中,既可以充当意符,也可以充当声符。如:“闺”、“阁”等字中,“门“充当意符;“问”、“闻”等字中“门”充当声符。

(四)类型:

-

1、形声字形旁和声旁的位置关系:

1)左形右声: 防、祥、峡、肌

2)右形左声: 斯、胡、雌、欣

3)上形下声: 宇、芹、崔、霖

4)下形上声: 盂、禁、斧、岱

5)外形内声: 圆、阁、匪、衷

6)内形外声: 闻、辩、哀、莽

7)声占一角: 旗、房、病、徒

.

8)形占一角: 疆、载、颖、腾

2、几种特殊情况:

1)形符和声符的位置反常:

冯—仌是声符,与从“仌”的“冻”、“凉”不同。

和—禾是声符,与从“禾”的“稻”、“穗”不同。

蚀—食是声符,与从“食”的“饥”、“饿”不同。

视—示是声符,与从“示”的“福”、“祈”不同。

2)形符和声符不能按照自然结构分析:

?修——从彡、攸声;形符在右下角。

?

颖——从禾、顷声;形符在左下角。

?。

?

佞——从女、仁声;形符在右下角。

?

從——从辵,从声;声符在右上角。

?

瓣——从瓜,辡声;形符在声符的中间。

裏——从衣,里声;声符夹在形符的中间

形旁的表意作用

?1、形旁跟字义的关系

?2、形旁的代换

(五)形旁的表意作用:

?①有少数形声字与其形符同义:如:船、頭、爸、産、到、叛。

?②但绝大多数形声字的形符只表示词的意义范畴,或表示与词义的某种关系,而且,所表示的关系还往往泛而不切,灵活多样。

?③另一方面,相同的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形符来表示。如:同是禽类,雉、雞从隹,鹰、鹅从鸟;同是宫室建筑,庙、库从广,宗、室从宀。

(六)声旁的表音作用

A、声旁和字音的关系:

?|

?第一,二者读音完全相同,如驶、裱、裤、附;

?第二,声母相同韵母不同,如浪、眠、砌;

?第三,韵母相同声母不同,如霜、欣、效、捎;

?第四,声母韵母都不同,如江、池、调、都;

B、声旁的作用和局限:

~

作用:

?1、表示字音,同声旁读音大致相同,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声旁提高识字效率。

?2、我们可以利用声旁区别形近字。

?3、我们可以利用声旁去类推字音,帮助学习普通话。

局限:

?主要表现在声旁的表音准确率不高,即有许多形声字,如果照声旁读,则要读错。

C、声旁和形声字的读音差异原因

1、造字的差异:

1)声旁不宜用生僻的或字形繁复的字充当。在选择声旁时,为了照顾这方面的条件,有时就不得不在语音条件上放松一点。

2)形声结构的分化字,有很多在产生时就跟声旁不完全同音。

2、语音的演变:

文字和语言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汉字定型化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这期间汉语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作为汉语书写符号的汉字却变化不大,这就是有的形声字的声旁不能正确表音的主要原因。

3、方言的影响:

有些声旁和形声字读音不同的字,但在某些方言里却是相同的,所以研究方言可以查知上古音及语音的演变。

(七)声旁跟字义的关系

1、有义的声旁

\

有些形声字的声旁兼有表意作用,可以称为有义声旁。这类字一般是形声兼会意字,如:驷:一车所套的四匹马;

牭:四岁牛。

琀:放在死者口中的贝、玉等物品。

鳊:一种身体很扁的鱼。

2、右文说:

文字学上一种主张从声符推求字义的学说。宋人王圣美首倡。这种学说认为,声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具有共同的意义,这一意义由声符赋予,意符只决定该字所表示的一般事类范围。因为声符大多居于字的右侧,所以人们称这一学说为右文说。

右文说

宋人王子韶,字圣美。

右文是指从形声字的声符推求词义的学说。因形声字的声符多居右,故名。声符只表音,但有的也表义。《说文》已注意到。王圣美从理论上对其加以阐发。

右文说在训诂学上并非毫无价值。这种学说对探讨语词意义的本源还是很有用的。南唐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里已露出根苗,到清代的学者就提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进而走向研究“字族”或“词族”的道路。因此,对右文说的得失也要有明确的认识。

九、假借

一、定义

借用同音和音近的字来表示一个词。

二、本字与假借

本字:用来表示它的本义或引申义的字,对假借来表示这一意义的字而言就是本字。从词的角度来看,把一个词作为本义或引申义来表示的字,对这个词的假借字而言就是这个词的本字。

母字:把分化子所从出的字称为母字,而不称本字。

1、无本字的假借有的词始终只用假借字表示,这是无本字的交接。如古汉语虚词“其、之”以及“犹

豫”就是始终用假借字的。音译外来词有很多是始终用假借字记录的。如沙发、尼龙、苏维埃等。

2、本字后造的假借有的词本来用假借字表示,但是后来又为它早了本字。一般称后造的本字为后起本

字。如云谓的“谓”本来借“胃”字表示,后来才加“言”旁造出本字“谓”。

有些后起本字造出来之后,使用的人不多,很早就成了死字或僻字。

3、本有本字的假借(1)这种假借字,有一些到后来完全或基本上取代了本字。说假借字取代本字,是

指假借字在它所表示的意义的范围里取代作为它的本字的那个字。取代的也许

是它的全部职务,也许取代的是部分职务。如“草”取代“艹”,“草”字从“艹”

早声,本义是“草斗”,即栎树的果实,草斗的“草”后来变作皂。

^

(2)有些本有本字的假借字,在跟本字并用了一段时间后,就完全或基本上停止使

用了。

(3)还有些本有本字的假借字,不但早已不再使用,而且在古书里也是偶然出现的。

有少数本有本字的假借字,后来又为它们早了后起本字。如借为“”的“厌”,后来又为它早了后起本字“餍”。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痛泻要方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丸酌。补土泻木理肝脾,若作食伤医便错。 组成:白术(土炒)三两,白芍(酒炒)四两,陈皮(炒)半两,防风一两,或煎或丸,久泻加升麻。陈皮理气补脾,防、芍泻木益土。吴鹤皋曰∶伤食腹痛,得泻便减,今泻而痛不减,故责之土败木贼也。 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或泻后仍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痛泻要方出自《丹溪心法》。这个方的主治证候的病机,是属于肝旺脾虚。逍遥散是肝郁脾虚。它是一种肝旺脾虚也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从根本讲还是肝脾不和,肝旺可以克伐脾胃,造成肝脾不和。脾虚可以不养肝,造成更加肝旺。所以肝旺可以克伐脾胃,加重脾虚。脾虚不能化生气血津液。血不养肝,肝的阴阳失衡,肝就更旺。所以肝旺脾虚往往造成一个连带的一种恶性循环。肝旺乘脾反应在腹痛。脾虚不运化水湿造成泄泻。所以土虚木乘,这种痛和泻,痛则治肝,泻则治脾。那肝脾同病产生腹痛、泄泻。泻必腹痛。泻后有一段时间痛可缓减,就可以减轻。所以主要特征是痛泻,它的病机是肝旺脾虚

了。这是肝脾不和的第二个类型。调肝脾这一节三个类型,四逆散是肝脾气机郁滞,那是偏实证。 逍遥散是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血虚;应该说疏肝、健脾、养血全方,虽然是调的,调补,有这种调补作用。所以过去秦伯未说逍遥散,大家认为它是疏肝那个作用,疏肝是逍遥散基本作用,认为是错的。逍遥散很重要对肝来讲,还是个调肝。因为疏肝、健脾、养血是逍遥散基本的功用。针对的肝郁、脾虚、血虚,而作为肝来讲呢,体阴用阳,所以它的疏泄、藏血两方面对于逍遥散来讲,既有肝气不舒,又有肝血不足,又有血虚。所以它这个调肝,不是光疏肝。这个作为痛泻要方是肝旺脾虚。肝旺脾虚,就是说这个也是肝脾不和,也是一种虚实夹杂的。肝木之旺,腹痛体现实的方面。脾虚不运,才是泄泻。那这是体现了虚的方面。那必须补脾柔肝,补脾增加脾运化功能;柔肝是使肝不旺,这样祛湿止泻。 痛泻要方,这个方是Ⅱ类方。白术是君药,用来健脾祛湿。芍药看作臣药,所以白术、芍药这个结构,也是一种调整肝脾功能。健脾燥湿基础上,柔肝调和肝脾,避免肝脾不和、肝木克伐脾土。陈皮可以理气化湿。这个方里边,特殊一点的就是防风。防风的运用可以把它看作它佐药为主的,那防风运用以散外风为主。而在宋以前,用防风,治疗内证治得很多。防风在张仲景时代用,《金匮要略》里用

古代汉语第二章笔记

第三章、文字 参考书目 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1981 文字形义学概论高亨齐鲁书社1981 中国文字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1988 汉字学概要王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汉字部首讲解左民安等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说文解字部首通释董莲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汉字例话左民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汉字的结构与发展 一、汉字概说二、汉字结构三、汉字形体演变四、古书用字 一、汉字概说 文字的含义 文字的起源 汉字的创造者 汉字的创制时间 汉字的性质 (一)文字的含义 文字是记录()的书写符号系统。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汉字是…… 语言 《说文·文部》:文,错画也,象交文。 《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 《水浒传》十一回:高俅这贼坑陷了我这一场,文了面。 《说文·宀部》: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p379 《周易·屯》:“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许慎《说文解字·序》: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其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简言之,“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 (二)文字的起源 文字起源于图画 汉字起源的传说 结绳说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契刻说、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起一成文说 仓颉造字说 (三)汉字的创造者

《宪法学》第二章 课堂笔记

吉大《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课堂笔记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重点掌握宪法产生的条件、宪法发展的趋势、新中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了解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产生情况、旧中国的立宪情况。 ◆知识点整理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 1、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3、思想条件 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出现,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 4、法律条件 法律部门划分的出现、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过程 1、英国宪法的产生 (1)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出现的宪法是英国宪法。 (2)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妥协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特点。 (3)英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完整的、书面的宪法典。 2、美国宪法的产生 (1)美国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成文宪法的先驱。 (2)美国宪法确认了人民主权和有限政府的原则,权利分立与制衡原则,联邦与州分权原则,文职人员控制军队的原则。 3、法国宪法的产生 1789年法国的《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简称《人权宣言》,是世界宪政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宪法性文件。法国国民议会于1791年制定的法国宪法是法国第一部宪法,也是欧洲第一部成文宪法,这部宪法确立的却是君主立宪制,它以人权宣言作为它的序言。 法国现行宪法是1958年宪法。从1791年宪法到1958年宪法,法国共制定了15部宪法,法国因此也获得了“宪政实验室”的美名。法国宪法的发展是和其激进的暴力式的革命过程有关。 (三)宪法的发展 1、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 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经历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两个发展时期。 自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19世纪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资本主义各国仿效英美法等过的模式制定了宪法。普遍确认了“人民主权”、“天赋人权”、“权力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基本原则。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在这一阶段,反映了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维护国家集权,扩大行政权力,削弱议会作用。 2、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1918年《苏俄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3、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1)宪法类型上的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宪法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宪法。 (2)宪法形式上的发展趋势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躯体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躯体 望形体既望人体的宏观外貌,包括身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特征、躯干四肢、皮肉筋骨等等。人的形体组织内合五脏,故望形体可以测知内脏精气的盛衰。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人的形体有壮、弱、肥、瘦之分。凡形体强壮者,多表现为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强健、皮肤润泽,反映脏腑精气充实,虽然有病,但正气尚充,预后多佳。凡形体衰弱者,多表现为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消瘦,皮肤干涩,反映脏腑精气不足,体弱易病,若病则预后较差。肥而食少为形盛气虚,多肤白无华,少气乏力,精神不振。这类病人还常因阳虚水湿不化而聚湿生痰,故有“肥人多湿”之说。如瘦而食少为脾胃虚弱。形体消瘦,皮肤干燥不荣,并常伴有两颧发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症者,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之证,故又有“瘦人多火”之说。其严重者,消瘦若达到“大肉脱失”的程度,卧床不起,则是脏腑精气衰竭的危象。 望姿态 正常的姿态是舒适自然,运动自如,反应灵敏,行住坐卧各随所愿,皆得其中。在疾病中,由于阴阳气血的盛衰,姿态也随之出现异常变化,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病态。望姿态,主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异常动作及与疾病有关的体位变化。如病人睑、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在外感病中,多是发痉的预兆;在内伤杂病中,多是血虚阴亏,经脉失养。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

于痉病,常见于肝风内动之热极生风、小儿高热惊厥、温病热入营血、也常见于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此外,痫证、破伤风、狂犬病等,亦致动风发痉。战栗常见于疟疾发作,或外感邪正相争欲作战汗之兆。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为痿证。关节肿大或痛,以致肢体行动困难,是为痹证。四肢不用,麻木不仁,或拘挛,或痿软,皆为瘫痪。若卒然昏倒,而呼吸自续,多为厥证。痛证也有特殊姿态。以手护腹,行则前倾,弯腰屈背,多为腹痛,以手护腰,腰背板直,转动艰难,不得俯仰,多为腰腿痛;行走之际,突然停步,以手护心,不敢行动,多为真心痛。蹙额捧头,多为头痛。如病人畏缩多衣,必恶寒喜暖,非表寒即里寒;病人常欲揭衣被,则知其恶热喜冷,非表热即里热。伏首畏光,多为目疾;仰首喜光,多为热病,阳证多欲寒,欲得见人;阴证则欲得温,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从坐形来看,坐而喜伏,多为肺虚少气;坐而喜仰,多属肺实气逆;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咳喘肺胀,或为水饮停于胸腹。但卧不耐坐,坐则神疲或昏眩,多为气血双亏或脱血夺气。坐而不欲起者,多为阳气虚。坐卧不安是烦躁之征,或腹满胀痛之故。从卧式来看,卧时常向外,身轻能自转侧,为阳证、热证、实证;反之,卧时喜向里,身重不能转侧,多为阴证、寒证,虚证;若病重至不能自己翻身转侧时,多是气血衰败已极,预后不良。蜷卧成团者,多为阳虚畏寒,或有剧痛;反之,仰面伸足而卧,则为阳证热盛而恶热。 望诊之望神 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

【推荐】《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龙胆泻肝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 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组成:胆草(酒炒)、栀子(酒炒)、黄芩(酒炒)、生地(酒炒)、柴胡、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甘草(生用)。龙胆、柴 胡泻肝胆之火,黄芩、栀子泻肺与三焦之热,以佐之泽泻泻肾经之湿,木通、车前泻小肠、膀胱之湿;以佐之归、地养血补肝,甘草缓中益胃,不令苦寒过于泄下也。 这个方是常用方,Ⅰ类方。这个方适应面很宽, 内科用,妇科用,五官科用,皮肤科用,非常宽了。内科里面涉及到很多系统,所以是一种充分体现异病同治的一张常用方。 从龙胆泻肝汤的主治证候的分 析来看,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部分,肝胆实火上炎,肝经湿热下注,有 的可以三焦湿热下注。一个实火,一个湿热,把握这个主治,就是上 中下了。首先这个实火是肝经有火,有热才化火的。那肝经自身有热,可以反应胁肋灼痛,可以有胁肋灼痛,可以有急躁易怒,胁肋灼痛, 急躁易怒,整体上可以舌红、苔黄、脉数有这个特点,肝火可以脉弦数。这是一个从把握肝经有热基本特点,当然化火上炎,可以头痛、 目赤,升发太过。肝的升发在正常情况下,有一定的升发的、升举清 阳升发的力量,目的是为了使下部肝藏之血、肾藏之精,肾精肝血上 输头部,靠肝的升发。升发太过,头痛、目赤,头部气血逆乱。肝气

升发太过,胆热随之上犯可以口苦,少阳经脉循耳可以耳聋,耳鸣, 甚至耳肿这一类,我们像有中耳炎,这些很多,也可以用龙胆泻肝的。那这是一组肝经实火,肝经有热化火循经上炎,这组表现,上部的。 那作为三焦湿热,肝胆湿热下注反映出阴肿、阴痒、阴汗,肝经经脉 络阴器、走少腹,所以出现一组阴肿、 阴痒、阴汗、筋痿这类的表现,但是都有湿热的特征。 偏重于湿热下注, 出现苔黄腻、脉濡数、滑数,根据湿热的一个程度了;妇科带下黄臭、粘稠,那是妇科方面的;泌尿科方面小便淋浊,那就是湿热下注常见的。所以根据这三个部分, 龙胆泻肝汤主治由三个部分构成,一个肝胆自身有热,急躁易怒,胁 肋灼痛,最基本的,结合舌象、脉象这类。一部分循经上炎,化火循 经上炎;一部分是三焦湿热下注,产生各种症状,涉及面非常广。这 就是龙胆泻肝汤的证候分析,从它这个证候的病机分析来说,就两大问题,一个是肝火上炎,那要苦降,要降火;一个湿热下注,要清利 下焦湿热,要清泻上炎之肝火,两者结合。 这个方从用药来讲,它是几方面兼顾的。用龙胆草本身是苦寒的,苦寒擅长于清肝胆的实火,降火,苦降啊,降肝胆实火;又擅于清下 焦湿热,归经主要归肝胆。在清肝胆实火方面,苦寒程度很重,说它 是凉肝猛降。那就清肝胆实火方面那它比黄芩这些利害多了,凉肝猛降。清下焦湿热,有清利湿热利水的作用,一味药物身兼两个方面的 作用,说它两善其功,所以作君药。当然要注意,这个药中医对它认 为的副作用过于苦寒容易伤胃。这个使用当中一般来讲没有脾胃症

宪法笔记

宪法学绪论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研究对象:宪法现象(本国宪法、外国宪法、比较宪法学) 范围:基本理论、宪政制度、宪法规范、宪法实践 二、宪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传入 三、研究和学习宪法学的意义和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分析、比较分析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 第一节宪法定义 一、宪法定义多样性的原因 1、词源 2、各国宪政观念和制宪历史的区别 3、各国政治环境的差异也导致对宪法认识的不同 4、特殊的法律思维方式和法律逻辑方法 二、中外学者关于宪法定义的表述 1、看作是分配、限制权力的规范 2、作为规定国家体制和机构的职能 3、直接视为政治规范 4、我国学者从逻辑意义上的阶级角度分析认为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 的根本大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三、合理的宪法定义 宪法是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国家和公民以及其他社会主体之间基本社会关系的国家根本大法。 第二节宪法的特征 一、宪法的内容最重要(规定一个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1、涉及面广泛 2、从原则、宏观上调整(普通法律从具体、微观上调整) 二、宪法的效力最高 1、高于一切普通法律(立法依据和基础,不得相抵触否则无效) 2、高于任何组织和个人(根本行为准则) 三、宪法的创制程序最严格 1、特殊的修宪提起主体:全国人大常委会或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 2、特殊的制宪和修宪机关:不同于一般立法权(主权行为/职能行为) 制宪或修宪机关的绝对多数通过:全国人大2/3以上多数通过3、特殊的通过和批准程序{ 全民公决 4、特殊的内容和时间限制

第三节宪法的本质 一、有关的几种理论 1、神意说 2、共同意志说 3、阶级意志说 二、资本主义宪法本质的揭示 1、阶级斗争的结果和总结 2、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意志 3、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是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对社会主义宪法本质认识的发展 我国宪法本质是全体公民共同意志的集中反映 第四节宪法的分类 一、传统分类 1、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成文/不成文) 2、适应性程度(刚性/柔性) 3、制定主体 (钦定、民定、协定) 二、马克思主义分类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三、其他分类 1、形式方面(现代/古典、长/短、单一文件/复式文件、有序言/无序言、有标题/无标题) 2、实质方面:实施效果:规范性、名义性、标签性 创制来源:原始、派生 第二章宪法和宪政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宪法与宪政的概述 一、宪政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以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为基本内容并体现法治精神的宪法在国家的实际生活中充 分实施所形成的现实的民主政治体制 2、特征:(1)优良的宪法是宪政实现的前提条件 (2)宪法至上是宪政实现的基本途径 (3)权力受到限制,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 (4)人权得到保障是宪政的核心 (5)稳定的民主政治是宪政的保障 二、宪法与宪政的关系—理想与现实、规范与实践 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有效实施的一种状态 第二节西方宪法与宪政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宪政形成的历史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经济基础 2、政治条件: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政治基础

中医诊断学-六淫辨证的辨证要点

中医-中医诊断学-六淫辨证的辨证要点 在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考试中,不管是执医还是执助,中医诊断学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今天中公教育的医疗专家讲师为大家进行典型易错题的剖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在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这一章节中,每一种证候的辨证要点是常考点,今天我们针对陈给大家整理了学习笔记,我们可以依次来学习。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们可以一起来看思维导图。 一、风淫证候的辨证要点: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表);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风邪犯肺);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风客肌肤);或肢体肌肤麻木、口眼歪斜(风邪中络);或肢体关节游走作痛(风胜行痹);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风水相搏)。 二、寒淫证候的辨证要点: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痛,鼻塞或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或见咳嗽哮喘,咯痰稀白,或为脘腹疼痛,呕吐,肠鸣泄泻;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伏等。 三、暑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四、湿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五、燥淫证候的辨证要点:皮肤干燥甚则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小便短黄(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燥易伤肺),脉象偏浮。有凉燥与温燥之分。 六、火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红目赤,舌质红绛,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或神昏、谵语,惊厥,抽搐,衄血,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13级汉语言文字学王昆20130589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摘要 《文字学概要》是裘锡圭先生文字学理论方面的一部专著。本书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字资料及考古发现,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形成、发展、演变,汉字结构类型,文字假借,文字分化与合并,字与字的形音义关系以及汉字整理和简化等问题,分析深入、论证严谨、见解深刻而多有创意,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和教学作出了很大贡献。 关键字:文字汉字字形 一作者简介 裘锡圭先生主要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和古典文献学(先汉部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从事先、汉史的研究。曾参加望山楚简、曾侯乙墓文字资料、郭店楚简、银雀山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和湾汉墓简牍等出土文字资料的整理考释工作。著有《文字学概要》、《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古文字论集》、《裘锡圭自选集》、《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等,学术论文汇编《裘锡圭学术文集》于2012年出版。二读书笔记 第一章文字形成的过程 (一)文字定义 狭义派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广义派认为人们用来传递信息、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都可以称为文字。“文字”可以指一个个的字,也可以指文字系统。

(二)文字的产生 文字产生前,人们曾用文字画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阶级社会形成前夕,原始文字才有了产生的可能。在原始文字阶段,文字和图画是长期混在一起使用的。 首先产生的是跟图画有明显界限的文字,如“大”;人、鹿这一类具体事物的象形符号随后产生,这二者称为表意字。然后使用跟所表示的对象没有在联系的硬性规定符号的记号字产生。随后为了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的假借字应运而生。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是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最后,为了克服假借引起的字迹混淆现象,又造了形声字。 第二章汉字的性质 (一)意音文字 文字的性质取决于它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称为“字符”,可分意符、音符、记号三类。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汉字基本上是使用意符和音符的一种文字体系;后来随着字形、语音、字义的变化,逐渐演变成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体系(隶书)。前者可以称为意音文字,后者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而记号大都是由意符音符演变而来,且大部分字仍由意符音符构成,也称此阶段的汉字为后期意音文字。 (二)语素-音节文字 意符只跟文字所代表的的语素意义有关,记号只能起把代表不同语素的文字区别开来的作用。它们都不表音,都是属于语素这个层次的字符。所以,汉字里的独体、准合体、合体表意字以及记号字和半记号半表意字,都应看作语素字。汉字既使用表音节的符号,也使用语素层次的符号,所以汉字不应简单地称为语素文字,而应该称为语素-音节文字。

宪法学笔记大全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的定义 古代中外典籍和立法中所称的宪法,均指一般的法律和典章制度,且多含刑法之意,或者是指法律的公布。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并取得国家政权后产生的,是规定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基本原则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是反映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二、宪法的法律特征 1. 在内容上,宪法规定着一个国家有关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一些根本、重大的问题。包括国家性质、政治制度、国家结构形式、社会经济文化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的组织系统、职责权限、工作原则和制度。 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包括两层含义:(1)宪法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处在最高地位,与普通法律相比较,其效力最高。(2)宪法是一国之内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也是人们进行各项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较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我国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严格的程序是为了确保宪法的相对稳定性,以维护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宪法的实质 宪法是阶级斗争中各种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表现,也可以说宪法是现实政治的反映。 1.从宪法产生的过程来看,它以阶级斗争为先导,经过了阶级斗争之后由取得胜利并掌握政权的阶级来制定。 2.从宪法的内容来看,它是阶级斗争胜利成果的记载和总结。 3.从宪法的发展变化来看,它是随着各个时期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四、宪法的分类 1.宪法的形式分类 (1)按宪法是否具有统一书面文字形式为标准,可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2)宪法的修改是否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为标准,可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3)按制定宪法的主体不同为标准,分为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2.宪法的实质分类 马克思主义宪法学者运用阶级分析的分法对宪法所作的科学分类,即以宪法的阶级本质为标准,将世界各国的宪法分为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两大类。 第二节宪法规范的特点 一、宪法规范的含义 法规范或称宪法规则,是法律规范的一种,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确认的用以调整国家生活中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层意思:(1)既然由同家制定或确认,那就能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施行;(2)所谓基本社会关系则是指国家生活中涉及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社会关系;(3)作为行为规则,它既然明确指示人们应当怎样做或者不能怎样做,那么宪法主体便负有服从和遵守的义务。 二、宪法规范的主要特点 1.宪法规范的原则性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文字学概要笔记详细

一.文字形成的过程(P1~P9) 1.文字的定义 狭义文字:文字是纪录语言的符号。(本书采用的立场) 广义文字: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 2.汉语“文字”的所指 文字个体~文字体系(有必要称为文字体系以区别于文字) 文字个体——指一个个的字 文字体系——用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 3.文字形成的过程 前文字阶段 文字画:具有文字性质或功能的图画——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和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通常把这种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按照文字的狭义用法来看这个名称不恰当) 文字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P1:通常要到阶级社会形成前夕, 表示数量的符号与数字的区别P2:四道线或四个点,可能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天时间,在另一场合代表四个人,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头鹿,它们所代表的对象不确定——记数符号 亖鹿——数字 独立创造文字体系形成的描绘:只能勾勒一个粗线条的轮廓:如方(口) ◆文字图画混合使用的原始阶段(古老文字必经的阶段)——即文字和图画长期混在一起使用 最大特点是表意手法的残存── ×表意字随语言环境改变字形 ×文字排列方式与词序的关系 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 表意字(记号字) 象形字 假借字P4 形声字 ◆表意字 a最先产生的文字是表意字_意义难以用一般的象形方法产生 (数词、虚词、形容词、简单图画无法表现的具体事物) b文字画阶段就有表意方法:象征等曲折表达的方法 c.表意字和抽象表意图画的本质区别 d记号字以及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 ◆假借字 a产生直接原因:克服记号字和表意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 b假借的道理是谐音──谐音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在语言中广泛存在了 c表意和假借这两种造字方法的产生在时间上的关系──几乎是同时发展起来的 d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 e假借造字法的优点和劣势

宪法学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笔记

第二章 第一节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 (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3)思想条件:宪政实践必须由宪政思想指导,没有宪政思想就不会有宪政实践。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4)法律条件:法律部门的出现、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二、宪法的产生过程 英国,美国,法国。 三、宪法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 早期(美国):反映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需要和在自由竞争状态下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后期(《魏玛宪法》):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所能允许的范围内规定了公民相应的权利和自由,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和民主性。 (二)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1918年7月《苏俄宪法》宣布国家政权属于劳动人民,实现无产阶级和贫农专政。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中国的宪法的意义:。

(三)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1.宪法类型上: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宪法必然去带资本主义宪法。 2.宪法形式上:成文法将逐渐取代不成文法。 3.宪法内容上:(1)重视人权,扩大公民权利。 (2)重视宪法实施保障,维护宪法权威。 (3)重视国际协作,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节旧中国的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宪政问题的提出 1905~清政府派出五位大臣出国考察各国的宪政 1906~下令预备立宪 1908.9~《钦定宪法大纲》 1911.11.3~《重大信条》(《十九信条》) 注:主要内容 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 1912.1.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 1912.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注:主要内容(1)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 (2)赋予了人民较为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历史地位: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它以根本 法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色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色 古人把颜色分为五种,即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诊。五色诊的部位既有面部,又包括全身,所以有面部五色诊和全身五色诊称望色,但由于五色的变化,在面部表现最明显,因此,常以望面色来阐述五色诊的内容。望面色要注意识别常色与病色。 常色: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所谓主色,是指人终生不改变的基本肤色、面色。由于民族、禀赋、体质不同,每个人的肤色不完全一致。我国人民属于黄色人种,一般肤色都呈微黄,所以古人微黄为正色。在此基础上,有些人可有略白、较黑、稍红等差异;人与自然环境相应,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也相应变化叫做客色。例如,随四时、昼夜、阴晴等天时的变化,面色亦相应改变。再如,由于年龄、饮食、起居、寒暖、情绪等等变化,也可引起面色变化,也属于客色。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其共同特征是:明亮润泽、隐然含蓄。 病色:可以认为除上述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颜色都属病色。病色有青、黄、赤、白、黑五种。现将五色主病分述如下: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肝病。青色为经脉经阻滞,气血不通之象。寒主收引主凝滞,寒盛而留于血脉,则气滞血瘀,故面色发青。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痛也可见青色。肝病气机失于疏泄,气滞血瘀,也常见青色。肝病血不养筋,则肝风内动,故惊风(或欲作惊风),其色亦青。如面色青黑或苍白淡青,多属阴寒

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血瘀阻,血行不畅;小儿高热,面色青紫,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明显,是惊风先兆。 黄色:主湿证、虚证。黄色是脾虚湿蕴表现。因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得化生气血,致使肌肤失于充养,则见黄色。如面色淡黄憔悴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面色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停所致;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所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所致。 赤色:主热证。气血得热则行,热盛而血脉充盈,血色上荣,故面色赤红。热证有虚实之别。实热证,满面通红;虚热证,仅两颧嫩红。此外,若在病情危重之时,面红如妆者,多为戴阳证,是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所致。 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白色为气血虚弱不能荣养机体的表现。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血不充,血脉空虚,均可呈现白色。如面色晃白而虚浮,多为阳气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属营血亏损;面色苍白,多属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 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痛证及瘀血证。黑为阴寒水盛之色。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气化不行,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气血不畅,故面色黛黑。面黑而焦干,多为肾精久耗,虚火灼阴,目眶周围色黑,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证;面色青黑,且剧痛者,多为寒凝瘀阻。 望诊之望神

宪法学读书笔记

宪法学读书笔记

柏拉图VS孔子 ——由二人看中西政治思想 张翰书先生所著《比较中西政治思想》一书,从历史角度切入,逐步分析政治制度、民主法治、理想国家、政治分工、社会契约等各项课题,章与章之间相互独立而又连成一体。坦白说来,这使我顿觉迷茫,不知从何下笔。但细读之,发现关于柏拉图与孔子二人的政治思想占了书本内容的一半,正如同此二人撑起了中西政治思想的半壁江山——故借此二人为引子,浅谈一下读此书的心得体会。 先从二人眼中的理想政治说起。关于柏拉图的政治思想,首先是他的人治的理论。“柏氏在他有关政治思想的第一部著作《理想国》中,首先提出政治权威必须与哲学智识相结合的理想,所以他理想的政治是哲学家做国王。有这样的哲君主持国政时,就应该由他运用智识,随机应变去做,而无拘无束的。”《理想国》是讲专尚人治,而不用法治理论。柏拉图在其第二部著作《政治家》中就此观点再加发挥:“有这样真正的政治家出现时,就应该听他自由运用卓越智识,处理国政,而不要拿法律来拘束他……以普遍、简单的法则来拘束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国政之处理,是不合理也不可能的。”但此时柏拉图的意见稍有改变,即认为在真正的政治家不可得时,法治可以作为次一等的善政来施行。其次是他的法治的理论。有趣的是,柏氏在其第三部著作《法律篇》

中,观点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他深感理想的贤哲政治不易实施。于是主张国家要制定一部法典,以使实际政治达到最好的境地。”在该书中,柏拉图提出了一句关于法治的名言:“依法以统治自愿被统治的人民,而不是强迫的统治。”小结一下:柏拉图先主张人治,后主张法治。 再看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以德性为中心。“大原则是德性可以指导政治,政治的好坏决定于德行的程度。君主或领导人自身行为之德性程度是政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显然,孔子的观念偏重于人治,认为理想的统治者可得时,就应该听他以身作则,多发挥德政的作用,自然可以国泰民安。至于“政刑”,只是辅助作用,必要时才使用。 以下是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柏孔二人都对理想陈义甚高,但促其理想实现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然而,孔子始终抱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追求并不切合实际的“德政”,望求出现理想的统治者来实现最好的“人治”,迄未改弦更张;而柏拉图则以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加多,益以屡经挫败,乃渐感其理想之难以实现,而逐步修正,改变自己的主张,从力主人治到主张推行法治。那么,这二人之选择变或不变的原因何在?我觉得有两点。一是他们的自身性格使然。孔子偏内敛,性格偏执、倔强,故抱着“人治”、“德政”的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而柏拉图性格柔和,又精通哲学,易根据情况做出理性的思考,故逐步修正其主张。二是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脉诊,是医生用手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脉学著作主要有:晋代王叔和著《脉经》,确定了二十四脉,是最早的脉学专著。张景岳著《景岳全书》,祥论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症从舍等。李时珍著《濒湖脉学》,载二十六脉。李士材著《诊家正眼》,增定二十八脉。 第一节诊脉概述 一、脉诊原理 脉象是指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搏动、心气盛衰、脉道通利和气血盈亏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的至数与心的搏动频率、节律相应。脉为气血运行之通道,并有约束和推进血流的作用,直接影响脉象。 (二)气学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血充盈于脉道,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的搏动也靠气的调节,因此,气与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有助于血的运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而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肝藏血,贮血和调节血液,肝又能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有关。 一、诊脉部位 (一)三部九候诊法 《素问》三部九候诊法,又称遍诊法。分为上(头)、中(手)、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二)人迎寸口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见于《内经》,是通过诊人迎、寸口两部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人迎主要反映体表的情况,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 (三)仲景三部诊法 仲景三部诊法,指诊寸口脉候脏腑,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的诊法。 (四)寸口诊法 1.寸口部位:是手腕部挠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挠动脉),又称气口、脉口。 2.独取寸口脉诊病的原理:一是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肺经起于中焦,可以反映胃气的强弱。二是肺朝百脉,脏腑气血变化能通过肺经反映于寸口。三是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诊脉方便。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逍遥散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芩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组成:柴胡、当归(酒拌)、白芍(酒炒)、白术(土炒)茯苓各一钱,甘草(炙)五分,加煨姜、薄荷煎。 肝虚则血病,归、芍养血平肝;木盛则土衰,术、草和中补土,柴胡升阳散热,茯苓利湿宁心,生姜暖胃祛痰,薄木郁则火郁,火郁则土郁,土郁则金郁,金郁则水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也。余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逍遥散是也。加丹皮、栀子各八味逍遥散,治肝伤血少。 这个方现在在临床使用率是非常高的,使用率很高,也非常体现一个和法里边的平其亢厉、肝郁脾虚,这种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病机。逍遥散出在《和剂局方》,它虽然是肝脾不和,但从病机来讲,与四逆散不同,它严格来讲,像虚实夹杂证,而且虚的成分还挺多。就是肝脾同病,肝郁脾虚,肝气郁滞。脾虚有时候肝郁血虚,血虚就脾虚之后,运化产生气血不足了。 通过逍遥这个名,可以推导它的功效特点。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里边说:逍遥在《说文》上面为消摇,走字头的“逍遥”和

那三点水的“消摇”相通,那说明《说文》以前,汉以前那都是相通的。《庄子·逍遥游》里就讲了,讲了逍和遥的含义:“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其内。”什么意思呢?阳动冰消,太阳出来了,冰雪消融了,冰雪虽然消耗,被太阳一晒,消耗没有了,但水这个根本,水和水气这个根本还存在,虽耗不竭其本。另外一个形容呢,阳动冰消,这讲消那个字了。舟行水摇,船在河里走,水拍打着船往前进。虽然船被水在拍打,船动了,但不会伤到船内,所以虽动不伤其内。都是讲的冰雪的消融,船在动,在前进,这个当中,不伤正气,不伤根本。所以他又说:“譬之如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所以这个方也就是说它的疏肝、理气、健脾,健脾运,都是针对气血,但是很照顾到正气,不会伤正,很平和,是这个意思。所以看出来这个方在调节功能方面是非常好的,调节功能,就是调和肝脾的。 逍遥散病机和证候分析,总体上讲,是肝郁血虚脾弱证。这个血虚跟脾有关,脾运化障碍。这个脾的运化又和肝的疏泄有关。肝疏泄又要决定于肝脏的生理特点,阴阳平衡体阴用阳,血虚之后也影响到疏泄。血虚之后,它阴阳互根,疏泄藏血,藏血不足疏泄无力。反过来,疏泄可以虚性亢奋,肝旺。肝气郁结,就可以气机不利,胁痛。肝郁之后,清阳不升,可以造成头痛目眩。或者肝郁化热,也能出现

2019年北京语言大学文字学经验(语用文字都适用)

2019年北京语言大学文字学经验(语用文字都适用) 写在前面: 我本科是普通一本,汉语言文学专业,初试成绩分数不高,本来没打算写经验贴也没啥经验,但是有小可爱强烈“抗议”文字学资料太少,所以希望能够帮到考文字学的小伙伴。当然我只是提供参考,形成自己的复习体系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专业课: 因为没有明显的分期,就直接一起来,可能就比较乱,因为我的时间真的很乱。 其实说开始准备的时间的话是大三上的寒假前开始的,也就是1月差不多,我把参考书都从图书馆借了过来,每本书的重点也标注了一下,这期间完成的是北语两位老师的讲义都看了一遍了,现汉的书翻了一遍,古汉文选大概就三四篇,因为本科是上过现汉,翻一下大概调动一下思路,然后2月就回家了,在家就不学习的哈哈~再开始是3月中旬,开始认真看现汉的书,这时候是无压力的看,就把书上所有的字都看过去,包括下面的小字,像修辞不考的我就没看。后来去重新听了我们现汉老师的课。看完一遍其实是没啥感觉的,我看的也算快的,大概一周看完了。第二遍是把书和程娟老师还有郑贵友老师的讲义结合着看的,其实是会有很多问题,会摘抄出来,我当时报了新祥旭一对一60课时的通过班,有不懂的问题就课后问教我的学姐。

4月的时候把古汉加进来,我用的是崇文书局的辅导集,翻译我就是看着原文一句一句翻下来,不会的就看注解、辅导书,通假字、异体字这种就用特殊符号标一下,活用是画在注解上,前期自己乱来,后来听了学姐的就用铅笔画出来,第二遍再擦掉再来,保持一天一篇的速度,碰到准备面试,写论文期间就暂停了。到6月我才过了文选第一册。 4月的时候也看了复旦大学出版的《古代汉语教程》,通论很详细,会自己把重点的挑出来记一下,也看了陆俭明老师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从开始到句子分析,是跟着b站上陆老师的视频一起进行的,自己先看一遍书,再跟着视频过一遍,当然整理出了笔记。符淮青老师的词汇我就看了语素,语素义那一块。总结一下就是暑假前,我把现汉书看了三遍,讲义看了两遍,知识点理解的差不多了,还没碰过真题,古汉第一册,《古代汉语教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我这个进度应该还算慢的,建议文选早点开始,不要拖后腿,书一定要多看几遍,真的去理解,参考书这两本我还是建议看的,古汉还是注重积累) 7、8月是暑假了,就非常规律了。 6:45-7:15 英语单词, 7:45-9:00 政治, 10:00-11:30 古汉第二册, 13:15-14:00 前期是语纲教材,后来教材看完了就是沈阳老师的《十五讲》,这本书也建议看吧,会把语纲一些知识点讲的很清楚,

宪法——完整笔记重点

2011-3-12 15:46:00 1.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a.宪法的社会化(人权观念、国家目标) b.国家机构:行政国家兴起 c.自然法思想的复兴 d.违宪审查的普及 e.宪法的国际化与国际协调主义、和平主义 f.宪法的多样化:社会主义宪法、民族民主主义宪法 2.99年宪法修正的内容 a.在序言中,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同时将“根据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调整为“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道路”,并强调“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 b.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c.丰富了宪法关于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规定 d.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 双层经营体制” e.提高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 f.将有关“反革命罪”的表述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3.04修正的内容 a.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确立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同时将“沿 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修改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并增加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 调发展”的内容 b.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c.完善了有关土地征收、征用的规定 d.完善了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规定,并明确了国家鼓励、支持非公 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 e.完善了有关私有财产权保护的规定,并规定了私有财产的公益征 收和征用制度 f.增加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 g.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 h.完善了有关全国人大组成的规定 i.将有关国家机关职权中的“戒严”扩充为“决定或宣布进入紧急 状态” j.完善了有关国家主席职权的规定 k.将乡、镇人大的每届任期由3年改为5年 l.增加了有关国歌的规定 4.我国宪法的基本特征 a.成文宪法 b.刚性宪法 c.民定宪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