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淬透性实验

钢的淬透性实验
钢的淬透性实验

实验七钢的淬透性测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应用末端淬火法测定钢的淬透性的原理及操作;

2.绘制淬透性曲线,掌握它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在实际生产中,零件一般通过淬火得到马氏体,以提高机械性能。钢的淬透性是指钢经奥氏体化后在一定冷却条件下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组织的能力,它的大小可用规定条件下淬透层的深度表示。通常,将淬火件的表面至半马氏体区(50%M体+其余的50%为珠光体类型组织)间的距离称为淬透层深度。淬透层的深度大小受到钢的淬透性、淬火介质的冷却能力、工件的体积,工件的表面状态等所影响,所以测定钢的淬透性时,要将淬火介质、工件的尺寸等都规定下来,才能通过淬透层深度以确定钢的淬透性。

三、实验内容

末端淬火法(GB225-63)规定试样尺寸,长100mm,直径25mm,并带有“台阶”,直径30mm,台高3mm。淬火在特定的试验装置上进行如图1,在试验之前应进行调整,使水柱的自由喷出高度为65mm,水的温度为20-30℃,试样放入试验装置时,冷却端与喷嘴距离为12.5 mm。

图1 末端淬透性实验示意图

试验时,要将待测的一定钢号的试样,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保温30分钟后由炉中取出,在5秒内迅速放入淬火的试验装置。这时,试样的淬火端被喷水冷却15分钟,冷却速度约为100℃/秒,而离开淬火端冷却速度逐渐降低,到另一端时约为3~4℃/秒。

试样冷却后,取出,在试样两侧各磨去0.2~0.5mm,得到互相平行的沿纵向的两个狭长的平行平面。在其中的一个平面上,从淬火端开始,每隔1.5mm 测一次硬度(HRC ),并做出淬透性曲线(HRC-X 关系曲线)。

再由半马氏体硬度曲线,根据钢的含碳量确定半马氏体硬度,并据此在淬透性曲线上找出半马氏体区至水冷却端的距离d ,即是末端淬火法确定的该钢淬透性,(图2)表

示为J d HRC ,如J 10

44即该钢半马氏体硬度为HRC44,半马氏体区距水冷端距离为10mm ,此即该钢的淬透性。

图2 端淬曲线

四、实验设备及材料

1. 设备:箱式电阻炉、末端淬火设备、洛氏硬度试验机、砂轮机、铁钳子、游标卡尺;

2. 材料:40Gr 钢试样。

五、注意事项

1. 按要求对淬火试验装置进行调整,必须严格、认真;

2. 要检查试样的表面质量,必须时,应进行处理;

3. 试样两侧磨出的平面应平行,并在测硬度前,应划线定好测硬度的位置,力求准确;

4. 取试样放入淬火装置时,动作要迅速,但要注意安全。

六、实验报告要求

1. 说明本次实验目的;

2. 简述末端淬火法的试验原理和方法;

3. 绘制淬透性曲线;

4. 说明影响钢的淬透性的因素与淬透性的实际意义。

钢的淬透性曲线的测定

钢的淬透性曲线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建立淬透性的概念,熟悉测定结构钢淬透性的方法。 2.了解淬透性及淬透性曲线在热处理工艺上的一些应用。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1. 设备:箱式电阻加热炉;端淬装置。 2. 材料:45钢和40Cr钢制成的标准端淬试样若干个。 三、实验原理 所谓钢的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它是钢材本身固有的一个属性。 淬透性的大小是用淬透层深度来表示的。从理论上讲,淬透性应以全部马氏体(或含少量残余奥氏体)组织的深度来定。但实际土,要用测硬度的办法来确定这一深度很困难。因为当马氏体组织中含有少量非马氏体组织时,在硬度值上并无明显变化。只有当钢中含有50%马氏体组织时,硬度才会发生明显变化,且在宏观腐蚀时,此区域又是白亮层与未硬化区的分界,容易确认。因此,在实践中人为地把工件表面到半马氏体组织的深度作为淬透层深度。半马氏体组织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钢的含碳量。图1-3表明了含碳量与半马氏体组织硬度的关系。 钢的淬透性的大小对其热处理后的机械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对合理选材及正确制定热处理工艺都是十分重要的。 影响钢的淬透性的因素很多,如钢的化学成分、奥氏体化温度及钢的原始组织等。 应当指出,钢的淬透性与淬硬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淬硬性是指钢淬火后获得马氏体的最大硬度值,与钢的含碳量有关,含磷量高,淬硬性相应就好。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内容:45钢末端淬透性实验。 试样按GB225-63中规定了试样的形状和尺寸 (见图3-1)。

图3-1 端淬试验原理图 二)步骤: 1. 将试样按热处理工艺规范进行加热并保温后,迅速从炉中取出,放在顶端淬火器上(见图2-1)。同时打开喷水阀门进行喷水,喷水时间不应少于10分钟,水温应保持在10—30℃,自由水柱高度以65mm 为准 2. 淬火后将试样圆柱表面相对称的两侧各磨去0.4mm 的深度,以得到两个相互平行的平面。磨制过程中要进行冷却,以免试样产生回火而影响硬度的测量。 3. 用洛氏硬度计从试样末端起每隔1.5mm 测其硬度值。当硬度值下降趋于平稳时,可每隔3mm 测量一次。一般约测到40—50mm 处 4. 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制硬度值(纵坐标)与水冷端距离(横坐标) 曲线,即钢的淬透性曲线,如图3-2所示。由于材料的化学成分有一定的波动,硬度值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因此淬透性曲线通常为淬透性带。 至水冷端距离:mm 含碳量:% 图3-2 淬透性曲线 图 3-3 含碳量与半马氏体硬度的关系 钢的淬透性以“d HRC J ”表示。其中J 表示末端淬透性试验,d 表示距试样末端的距离,HRC 是指在距离d 处所测得的硬度值(即指该钢的半马氏体硬度)。末端淬火实验测得的淬透性曲线并不能直接用来确定钢的临界直径。而临界直径又是衡量钢的淬透性的重要标准。为此,还需借助其它图表进行换算。 5. 根据实验测得的d 值,再利用图3-4,查出钢的实际淬火临界直径D 临。 图3-4是圆棒700oC 时,在水中和油中淬火时,其截面不同位置与端淬距离的关系图。

结构钢的淬透性曲线测定

结构钢的淬透性曲线测定(3学时)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末端淬火法测定钢的淬透性曲线。 2、学会确定钢的“临界淬透直径”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概述: 钢的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所能得到的淬硬层深度大小的能力,淬硬层是指有钢的表面至半马氏体区的深度。它决定了钢淬火后,从表面到心部硬度的分布情况。它是钢的一种热处理工艺性能,它已成为机械设计时合理的选择钢材和生产上正确制定热处理工艺的主要依据之一。 半马氏体区的深度取决于钢的含碳量,图5—1为不同含碳量的碳钢的半马氏体的硬度。由图可知半马氏体区的深度随含碳量的增加而有规律性的提高。 按国家标准规定淬透性的测定方法有以下两种: 1)、碳素工具钢淬透性试验法(GB227—63);按断口状态评定淬透性的一种方法 2)、结构钢末端淬透性试验法(GB225—63)。适用于碳素及一般合金结构钢。 本实验为结构钢末端淬透性试验。 图5—1 图5—2 图5—3 (1)、碳素工具钢淬透性试验法(GB227—63);按断口状态评定淬透性的一种方法,(2)、结构钢末端淬透性试验法(GB225—63)。适用于碳素及一般合金结构钢。 本实验为结构钢末端淬透性试验。 2、末端淬透性实验法: 末端淬透性试验通常用于测定碳素结构钢及一般合金结构钢的淬透性供实验用的试样,在标准中已作了规定,其尺寸与加工精度如 图5—2所示: 试样放在控温准确的电炉中加热,淬火加热温度应与该钢种标准技术条件中规定的淬火温度为准,保温时间为30分钟。加热试样自炉内取出至水淬开始时间不得超过5秒钟淬火时试样应放在特殊支架上冷却,如图5—3所示。试样支架必须保证在淬火过程水柱垂直向上喷射在试样末中心部位,试样顶端至喷水口距离为12.5毫米,喷水口直径为12.5毫米,在淬火过程中注意不能让水溅到试样侧面。为了保证冷却条件一致,必须事先调整好水柱的自由高度65±10毫米,支架上有水应事先擦干,淬火过程中水压要稳定,水淬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 淬火后的试样沿圆柱表面纵向相对的两边磨去0.3—0.5毫米的深度,以获得相互平行的两个面,便于测定硬度。在磨制过程中要进行冷却,以免试样回火影响硬度测量。进行硬

钢的淬透性测定

实验一:钢的淬透性测定 实验学时:3 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一)掌握钢的淬透性的实验方法,重点末端淬火法。 (二)了解化学成分、奥氏体化温度及晶粒度对钢的淬透性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一)淬透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在实际生产中,零件一般通过淬火得到马氏体,以提高机械性能。钢的淬透性是指钢经奥氏体化后在一定冷却条件下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组织的能力。常用淬透性曲线、淬硬层深度或临界淬透直径来表示。淬透性与淬硬性不同,它是淬硬层深度的尺度而不是获得的最大的硬度值。它决定淬火后从表面到心部硬度分布的情况。一般规定“由钢的表面至内部马氏体占50%(其余的50%为珠光体类型组织)的组织处的距离”为淬硬层深度。淬硬层越深,就表明该钢的淬透性越好。如果淬硬层尝试达到心部,则表明该钢全部淬透。 影响淬透性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钢的化学成分,其次为奥氏体化温度、晶粒度等等。钢的淬透性与过冷奥氏体稳定性有密切的关系。当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的速度越慢,也就是等温转变开始曲线越向右移,钢的淬透性越大,反之就越小,可见影响淬透性的因素与影响奥氏体等温转变的因素是相同的。 溶入奥氏体的大多数合金元素除Co以外,都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曲线右移,降低临界冷却速度,提高钢的淬透性。 钢中含碳量对临界冷却速度的影响为:亚共析钢随含碳量的增加,临界冷却速度降低,淬透性增加;过共析钢随含碳量的增加,临界冷却速度增高,淬透性下降。含碳量超过1.2%~1.3%时,淬透性明显降低。 (二)淬透性的测定方法 淬透性的测定可以大致分为计算法和实验法两类。目前使用的方法还是实验法,它主要是通过测定标准试样来评价钢的淬透性。具体的试验方法有多种,现将其中通常采用的四种方法概述如下。

钢的淬透性影响因素

钢材的淬透性是指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时获得淬透层(马氏体层)深度的能力,主要与钢的过冷奥氏体稳定性和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有关。 钢淬透性的影响因素 1.化学成分的组成:首先从元素来看,提高淬透性的元素有C、MN、P、SI、NI、CR、MO、B、CU、SN、AS、SB、BE、N;而降低淬透性的元素有S、V、TI、CO、NB、TA、W、TE、ER、S E;对淬透性影响不大的元素有(AI)。而这其中,尤以C元素影响最大,它有一个临界点,当碳含量大于百分之1.2的时候,钢材的冷却速度就升高,C曲线左移,淬透性也就发生下降。当碳含量小鱼百分之1.2的时候,随着钢中碳浓度的升高,其冷却速度也显著降低,那么C曲线也就发生右移,钢的淬透性也就增大了。 2.热处理过程中冷却介质的冷却特性和冷却速度:在热处理过程中,冷却速度的快与慢大大影响着钢的淬透性能的高低。简单来说,冷却速度快的,淬透性就提高,冷却速度慢的,淬透性就降低。我们常用的45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水中冷却时,可淬透11一20毫米,在油中冷却时,可淬透3.5―9.5毫米,这其中就是因为介质的不同导致其冷却速度的差异。 3.零件的加工尺寸大小:钢材产品尺寸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钢的淬透性的高低。 钢淬透性对变形量的淬裂性影响的大小 钢的淬透性对对变形的影响比较小而对于淬裂则影响非常大。 淬透性与淬硬性的区别 首先我们先来看下两个名词的定义。淬透性上面已经提到过了,而淬硬性又叫可硬性,是指钢在正常淬火条件下,以超过临界淬火速度冷却所形成的马氏体组织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它主要与钢的含碳量有关。更确切地说,它取决于淬火加热时固溶于奥氏体中的含碳量。其中,淬透性取决于其本身的内在因素(如化学成分、纯净度、晶粒度、组织均匀性等),而与外部因素无关;而钢的淬硬层厚度除取决于淬透性外,还与所采用的淬冷介质,工件尺寸、形貌、质量效应等外部因素有关。 影响钢的淬硬性的主要因素是; 1.钢的含碳量; 2.钢中Cr,Si,B等能提高淬透性的合金元素的含量.

钢的淬透性的测定

端淬试验机测定钢淬透性的方法 一、试验要求 1.了解测定淬透性的一般方法; 2.熟悉并利用端淬试验法测定钢的淬透性; 3.建立淬透性的概念及对热处理工艺的作用。 二、试验原理 钢的淬透性是表示钢获得马氏体的能力,是钢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淬透性与淬硬性是两个概念,淬硬性是钢的表面由于马氏体转变所能得到最大硬度,它与钢的含碳量有关。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通常把工件表面到半马氏体组织区域的深度作为淬透层深度。钢的淬透性与淬火临界冷却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淬火临界冷却速度的大小又取决于钢的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因此,凡是影响过冷奥氏体稳定性的诸因素,都会影响钢的淬透性。 淬透性的大小对钢材热处理的机械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工件被淬透了,则表里的组织和性能均匀一致,能充分发挥钢的机械性能的潜力,如工件未淬透,则表面的组织和性能存在差异,经回火后的屈服强度和冲击韧性较低。造成这种差别的重要原因在于:在淬火时,中心未淬透部分形成了非马氏体组织,回火后仍保持其片状组织特性;而在表面获得马氏体的部分,经回火后为粒状碳化物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的混合组织,综合性能较好。 由上所述,淬透性的大小对钢材的合理选用及热处理工艺的正确制定都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测定钢的淬透性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三、淬透性的测定

1.断口法: 从淬透层和未淬透层的宏观断口观察,可以较明显的分成两部分,淬透层呈暗黑色。从硬度分布来看,因为碳钢的半马氏体区的硬度与碳含量有关(合金钢的半马氏体硬度一般比碳钢略高一些)见表1 不同含碳量半马氏体区硬度 表一 含碳量% 半马氏体区硬度HRC 含碳量% 半马氏体区硬度HRC 0.1 0.2 0.3 0.4 0.5 — 32 35 39 44 0.6 0.7 0.8 0.9 1.0 47 51 53 54 — 在同样尺寸同样冷却条件下,通过硬度测定,可以测出不同钢由表层至至中心的硬度分 布情况,比较它们截面上硬度分布曲线,就可以知道它们淬透层的深度及淬透性的好坏,图1为φ50毫米的40Cr 钢与40#钢水淬后的截面硬度分布曲线。

淬透性测定方法(精)

职业教育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 淬透性的测定方法 主讲教师:雷伟斌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淬透性的测定方法 一、末端淬火法 简称端淬试验,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淬透性评定方法,其主要特点是方法简便、应用范围广,可用于测定碳素钢、合金结构钢、弹簧钢、轴承钢、合金工具钢等的淬透性。端淬试验所用试样为 25×100 mm 的圆柱形试样,将试样加热奥氏体化后放到端淬试验台上对其下端喷水冷却(图1a )。喷水柱自由高度为65 mm ,喷水管口距试样末端为12.5 mm ,水温为10-30 C 。待试样全部冷透后,将试样沿轴线方向在相对180的 两边各磨去0.2~0.5 mm 的深度,获得两个互相平行的平面,然后从距水冷端1.5 mm 处沿轴线测定洛氏硬度值,当硬度下降缓慢时可以每隔3 mm 测一次硬度。将测定结果绘成硬度分布曲线,即钢的淬透性曲线(图1b )。钢的淬透性以J d HRC 来表示,d 为至水冷端的距离,HRC 为在该处测定的硬度值。如J 640,表示距水冷端6 mm 处试样的硬度值为40 HRC 。由于钢中成分波动,所以每一种钢的淬透性曲线上都有一个波动范围,称为淬透性带。 钢的顶端淬火淬透性曲线并不能直接表示出可以淬透的工件直径,还 图1 端淬试验与淬透性曲线 a)试样与装置 b)淬透性曲线

需借助其他图表进行换算。 二、临界直径法 如果试样中心硬度高于(等于)半马氏体区硬度,就可以认为试样被淬透。则用上述U 曲线法评定时,总可以找到在一定的淬火介质中冷却时能够淬透(达到半马氏体区硬度)的临界直径。小于此直径时全部可以淬透,而大于此直径时就不能淬透。这个临界直径用D 0表示。相同淬火介质中的D 0值,就可以表示不同钢种的淬透性。 显然,钢种及淬火介质不同,D 0也不同。为了排除冷却条件的影响,根据传热方程的解,建立了理想临界直径D 0的概念。假设淬火介质的淬冷烈度H 为无穷大,即试样淬入冷却介质时其表面温度可立即冷却到淬火介质的温度,此时所能淬透(形成50%马氏体)的最大直径称为理想临界直径D i 。D i 取决于钢的成分,而与试样尺寸及冷却介质无关,它是反映钢淬透性的基本判据。该数值在工程应用时作为基本换算量,从而使各种淬透性评定方法之间,以及不同淬火介质中淬火后的临界直径之间建立起一定的关系。图2是理想临界直径D i 与一定淬火介质中淬火时的临界直径D 0之间的换算图表。例如,已知某种钢的理想临界直径D i 为50mm ,如换算成在油淬(淬冷烈度H =0.4)时的临界直径D 0,可从H =0.4时所对应的坐标上查出D 0为20 mm 。 1.6 2.0 i n m 4 5 0.40 0.80 H 值 10.0 5.0 2.0 1.0

钢的淬透性测定

实验钢的淬透性测定 一:定义: 钢的淬透性——指钢材被淬透的能力,或者说钢的淬透性是指表征钢材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的特性。应该注意,钢的淬透性与可硬性两个概念的区别。 淬透性系指淬火时获得马氏体难易程度。它主要和钢的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有关,或者说与钢的临界淬火冷却速度有关,可硬性指淬成马氏体可能得到的硬度,因此它主要和钢中含碳量有关。 二:淬透性影响因素 1:钢的化学成分: a):当加热温度低于Acm点时,含C量低于1%以下,随含碳量增加,临界冷却速度下降,淬透性提高,含C量高于1%时,则相反,当加热温度高于Ac3或Acm时,则随含碳量增加,临界冷却速度下降。 b):合金元素除Ti,Zr,和Co外所有元素提高淬透性。 2:奥氏体晶粒度: 奥氏体晶粒尺寸增大,淬透性提高。 3:奥氏体化温度: 提高奥氏体化温度,不仅使奥氏体晶粒粗大,促使碳化物及其它非金属夹杂物流入,并使奥氏体成分均匀化,提高过冷奥氏体稳定性,从而提高淬透性。 4:第二相及其分布: 奥氏体中未溶的非金属夹杂物和碳化物的存在以及其大小和分布,影响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从而影响淬透性。

三:淬透性的实验测定方法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临界直径法,另一种是端淬法。 1.临界直径法 一组由被测钢制成的不同直径的圆形棒按 规定淬火条件(加热温度,冷却介质)进行淬火, 然后在中间部位垂直于轴线截断,经磨光,制成 粗晶试样后,沿着直径方向瞄定自表面至心部的 硬度分布曲线。发现随着试样直径增加,心的出 现暗色易腐蚀区,表面为亮圈,且随着直径的继 续增大,暗区愈来愈大,亮圈愈来凶小。若与硬 度分布曲线对应地观察,则该二区的分界线正好 是硬度变化最大部位;若观察金相组织,则正好 是50%马氏体和非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区,愈向外 靠近表面,马氏体愈多,向里则马氏体急剧减少。 分界线上的硬度代表马氏体区的硬度,格罗斯曼 (Gmssmann)将此硬度称为临界硬度或半马氏体 硬度。 亮区就是淬硬层,暗区就是未淬硬层,把未出现暗区的最大试样直径称为淬火临界直径,则其含义为该种钢在该种淬火介质中能够完全淬透的最大直径。显然,在给定淬火条件下,淬火,临界直径愈大,即能完全淬透的试棒的直径愈大,因而钢的淬透性愈好。因此,可用淬透直径的大小来比较钢的淬透性的高低。临界直径Dx增大,淬透性增高。 但是上述临界直径Dx是在一定淬火条件(其中包括淬火介质的冷却能力)下测得的。因此,要用临界直径法来表示钢的淬遘性,必须标明淬火介质的冷却能力或淬火烈度。为了除去临界直径值中所包含的淬火烈度的因素,用单一的数值来表征钢的淬透性,引入了理想临界直径的概念。所谓理想临界直径就是在淬火

淬透性

淬透性(hardenability) 表示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时获得淬透层深度的能力,主要受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和合金元素的影响。 编辑本段淬透性定义 在规定条件下,决定钢材淬硬深度和硬度分布的特性。即钢淬火时得到淬硬层深度大小的能力,它表示钢接受淬火的能力。钢材淬透性好与差,常用淬硬层深度来表示。淬硬层深度越大,则钢的淬透性越好。钢的淬透性是钢材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它只取决于其本身的内部因素,而与外部因素无关。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于它的化学成分,特别是含增大淬透性的合金元素及晶粒度,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等因素有关。淬透性好的钢材,可使钢件整个截面获得均匀一致的力学性能以及可选用钢件淬火应力小的淬火剂,以减少变形和开裂。 编辑本段淬透性的影响因素 淬透性主要取决于其临界冷却速度的大小,而临界冷却速度则主要取决于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影响奥氏体的稳定性主要是: 1.化学成分的影响主要是碳元素的影响,当C%小于1.2%时,随着奥氏体中碳浓度的提高,显著降低临界冷却速度,C曲线右移,钢的淬透性增大;当C%大于1.2%时,钢的冷却速度反而升高,C曲线左移,淬透性下降。其次是合金元素的影响,除钴外,绝大多数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后,均使C 曲线右移,降低临界冷却速度,从而提高钢的淬透性。 2.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奥氏体的实际晶粒度对钢的淬透性有较大 的影响,粗大的奥氏体晶粒能使C曲线右移,降低了钢的临界冷却速度。但晶粒粗大将增大钢的变形、开裂倾向和降低韧性。 3.奥氏体均匀程度的影响在相同冷度条件下,奥氏体成分越均匀,珠光体的形核率就越低,转变的孕育期增长,C曲线右移,临界冷却速度减慢,钢的淬透性越高。 4.钢的原始组织的影响钢的原始组织的粗细和分布对奥氏体的成分 将有重大影响。

用于高淬透性中碳钢的油冷设备的制作技术

本技术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高淬透性中碳钢的油冷装置,属于机械加工领域,包括淬火室和降温室,淬火室和降温室内分别设有多个第一液下泵和多个第二液下泵,通过第一液下泵和第二液下泵对降温室和淬火室内的淬火介质进行快速的交换,对淬火介质进行快速降温处理,从而使工件快速冷却,获得均匀一致的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解决了传统热处理设备对中碳钢淬火冷却能力的不足。 技术要求 1.一种用于高淬透性中碳钢的油冷装置,包括淬火室(1),其特征在于,所述淬火室(1)包 括室体和室盖,所述室盖上形成有入淬通道(2),所述入淬通道(2)位于所述室盖中心,垂直穿过所述室盖并向上延伸;所述室盖的四个角形成有收放链装置(3),四个所述收放链 装置(3)连接有链条,所述链条垂直穿过所述室盖并向下延伸至所述室体内部;位于所述 室体内部的多根所述链条末端连接有淬火收件网(4);所述室体的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一液 下泵(5),所述第一液下泵(5)包括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11),所述第一液下泵(5)的进液口 靠近与所述室体的任一一侧壁,所述第一出液口(11)背向与所述第一液下泵(5)的进液口,且垂直穿过所述室体的侧壁;所述第一出液口(11)穿过所述室体的侧壁后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出液口(11)末端连接有降温室(6),所述降温室(6)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二液下泵(7),所述第二液下泵(7)包括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12),所述第二出液口(12)垂直穿过所述降温室(6)面向所述淬火室(1)的侧壁,并延伸至所述淬火室(1)的室体内部,所述第二液下泵(7)的进液口靠近背向所述第二出液口(12)的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淬透性中碳钢的油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淬火室(1)的室体内设置有电磁搅拌装置。

20CrMnTiH淬透性

中国齿轮用钢合金化体系的选用及淬透能力的构成 常曙光 中国齿轮专业协会专家委 一.齿轮制造对齿轮用钢合金化体系及淬透能力构成的要求1.保证齿轮有高的抗弯曲疲劳性能 (1)足够的抗弯强度:齿轮用钢合金化体系的构成应当与各种齿轮心部的冷却速度相匹配;保证各种齿轮都能有理想的心部硬度。 (2)低的氧含量(脆性夹渣物):疲劳裂纹源数量少。 (3)齿轮心部的塑韧性高,缺口敏感性低:疲劳裂纹扩张速度慢。 2.保证齿轮有高的接触疲劳性能 (1) 齿轮热处理后渗层的非马组织不高 (2)齿轮用钢合金化体系的构成应当与各种齿轮渗层的冷却速度相匹配; 保证各种齿轮热处理后渗层的残余奥氏体含量适中 (3)齿轮热处理后渗层的马氏体组织不粗 (4)齿轮热处理后渗层的碳化物弥散分布或没有碳化物析出 3.保证齿轮的加工精度 (1)齿轮的热处理变形波动幅度小:变形对钢的成分波动和齿轮热处理冷速的波动敏感度不高。 (2)齿轮热处理变形量小 4.保证齿轮有良好的切削性能 5.齿轮渗碳后,能采用直接淬火工艺 6.保证齿轮钢材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二.国内外齿轮用钢合金化体系及淬透能力构成的现状 齿轮的抗弯曲疲劳能力、抗接触疲劳能力、齿轮的啮合精度三大要素,决定了齿轮的使用寿命。齿轮用钢合金化体系与淬透能力的构成,是决定三大要素水

平高低,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因此,揭示与分析国内外齿轮用钢合金化体系与淬透能力的构成,十分重要。 1.美国 钢号合金化体系保障齿轮心部34~40HRC的淬透能力 SAE1522H Mn J3.5 SAE4118H Mn-Cr-Mo J3.5 SAE8617H Cr-Mn-Ni-Mo J4.0 SAE4620H Ni-Mo J4.5 SAE5120H Mn-Cr J4.5 SAE1524H Mn J4.8 SAE4720H Ci-Ni-Mo J5.0 SAE8620H Cr-Mn-Ni-Mo J5.5 SAE4815H Ni-Mo J6.0 SAE8720H Cr-Mn-Ni-Mo J6.0 SAE8622H Cr-Mn-Ni-Mo J6.4 SAE4320H Cr-Ni-Mo J6.5 SAE4817H Ni-Mo J7.5 SAE8822H Cr-Mn-Ni-Mo J8.0 SAE4820H Ni-Mo J9.5 SAE4820H(上) Ni-Mo J15.0 22CrNiMoH Cr-Mn-Ni-Mo J15.0 SAE9310H Cr-Mn-Ni-Mo 注解 SAE94B17H Cr-Mn-Ni-Mo-B J15.0 2.欧洲 钢号合金化体系保障齿轮心部34~40HRC的淬透能力16MnCr5H Mn-Cr J6.5

钢的淬透性实验

实验七钢的淬透性测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应用末端淬火法测定钢的淬透性的原理及操作; 2.绘制淬透性曲线,掌握它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在实际生产中,零件一般通过淬火得到马氏体,以提高机械性能。钢的淬透性是指钢经奥氏体化后在一定冷却条件下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组织的能力,它的大小可用规定条件下淬透层的深度表示。通常,将淬火件的表面至半马氏体区(50%M体+其余的50%为珠光体类型组织)间的距离称为淬透层深度。淬透层的深度大小受到钢的淬透性、淬火介质的冷却能力、工件的体积,工件的表面状态等所影响,所以测定钢的淬透性时,要将淬火介质、工件的尺寸等都规定下来,才能通过淬透层深度以确定钢的淬透性。 三、实验内容 末端淬火法(GB225-63)规定试样尺寸,长100mm,直径25mm,并带有“台阶”,直径30mm,台高3mm。淬火在特定的试验装置上进行如图1,在试验之前应进行调整,使水柱的自由喷出高度为65mm,水的温度为20-30℃,试样放入试验装置时,冷却端与喷嘴距离为12.5 mm。 图1 末端淬透性实验示意图 试验时,要将待测的一定钢号的试样,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保温30分钟后由炉中取出,在5秒内迅速放入淬火的试验装置。这时,试样的淬火端被喷水冷却15分钟,冷却速度约为100℃/秒,而离开淬火端冷却速度逐渐降低,到另一端时约为3~4℃/秒。

试样冷却后,取出,在试样两侧各磨去0.2~0.5mm,得到互相平行的沿纵向的两个狭长的平行平面。在其中的一个平面上,从淬火端开始,每隔1.5mm 测一次硬度(HRC ),并做出淬透性曲线(HRC-X 关系曲线)。 再由半马氏体硬度曲线,根据钢的含碳量确定半马氏体硬度,并据此在淬透性曲线上找出半马氏体区至水冷却端的距离d ,即是末端淬火法确定的该钢淬透性,(图2)表 示为J d HRC ,如J 10 44即该钢半马氏体硬度为HRC44,半马氏体区距水冷端距离为10mm ,此即该钢的淬透性。 图2 端淬曲线 四、实验设备及材料 1. 设备:箱式电阻炉、末端淬火设备、洛氏硬度试验机、砂轮机、铁钳子、游标卡尺; 2. 材料:40Gr 钢试样。 五、注意事项 1. 按要求对淬火试验装置进行调整,必须严格、认真; 2. 要检查试样的表面质量,必须时,应进行处理; 3. 试样两侧磨出的平面应平行,并在测硬度前,应划线定好测硬度的位置,力求准确; 4. 取试样放入淬火装置时,动作要迅速,但要注意安全。 六、实验报告要求 1. 说明本次实验目的; 2. 简述末端淬火法的试验原理和方法; 3. 绘制淬透性曲线; 4. 说明影响钢的淬透性的因素与淬透性的实际意义。

不锈钢的切削性能和淬透性

一、切削性能 不同的不锈钢的切削性能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所说不锈钢的切削性能比其他钢差,是指奥氏体型不锈钢的切削性能差。这是由于奥氏体不锈钢的加工硬化严重,导热系数低造成的。为此在切削过程中需使用水性切削冷却液,以减少切削热变形。特别是当焊接时的热处理不好时,无论是怎样提高切削精度,其变形也是不可避免的。其他类型如马氏体型不锈钢、铁素体型不锈钢等不锈钢的切削性能只要不是淬火后进行切削,那么与碳素钢没有太大的不同。但两者均是含碳量越高则切削性能越差。沉淀硬化型不锈钢由于其不同的组织和处理方法而显示不同的切削性能,但一般来说其切削性能在退火状态下与同一系列及同一强度的马氏体型不锈钢和奥氏体型不锈钢相同。 欲改善不锈钢的切削性能,与碳素钢一样可通过添加硫、铅、铋、硒和碲等元素来实现。其中添加如硫硒和碲等元素可减轻工具的磨损,添加铅和铋等元素可改善切削状态。 虽然添加硫可改善不锈钢的切削性能,但是由于它是以MnS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钢中,所以使得耐蚀性明显下降。为解决这个问题,通常是添加少量的钼或铜。 二、淬透性 对于马氏体铬镍不锈钢,一般需进行淬火-回火热处理。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合金元素及其添加量对淬透性有不同的影响。 对马氏体型不锈钢进行淬火时是从925-1075℃温度进行急冷。由于相变速度低,因此无论是油冷还是空泠都可得到充分的硬化。同样在必须进行的回火过程中,由于回火条件的不同可得到大范围的不同力学性能。 在马氏体铬不锈钢中,由于铬的添加可提高铁碳合金的淬透性,因而在需要进行淬火钢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铬的主要作用是可以降低淬火的临界冷却速度,使钢的淬透性得到明显的提高。从C曲线来看,由于铬的添加使奥氏体发生转变的速度减慢,C曲线明显右移。 在马氏体铬镍不锈钢中,镍的添加可提高钢的淬透性和可淬透性。含铬接近20%的钢中若不添加镍则无淬火能力。添加2%-4%的镍可恢复淬火能力。但其中镍的含量不能过高,否则过高的镍含量不仅会扩大r相区,而且还会降低Ms温度,这样使钢成为单相奥氏体组织也丧失了淬火能力。选择适当的镍含量,可提高马氏体不锈钢的回火稳定性,并降低回火软化程度。 另外,在马氏体铬镍不锈钢中添加钼可增加钢的回火稳定性。 铁素体型不锈钢虽然由于在高温下不产生奥氏体,因而不能通过进行淬火来实现硬化,但是低铬钢中发生部分马氏体相变。 奥氏体型不锈钢属于Fe-Cr-Ni系和Fe-Cr-Mn系,为奥氏体组织。因此从低温到高温的大的范围内均表现出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延伸性能。可通过进行从1000℃以上开始的急冷的固溶化处理来得到非磁性的全部奥氏体组织,从而得到良好的耐蚀性和最大的延伸率。

淬硬性和淬透性

1淬硬性与淬透性的区别 淬硬性(hardening capacity) 指钢在淬火时硬化能力,用淬成马氏体可能得到的最高硬度表示。主要取决于马氏体中的含碳量,碳含量越高,则钢的淬硬性越高。其他合金元素的影响比较小。淬透性才是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其大小以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获得的淬透层深度和硬度分布表示。 淬硬性是指在理想的淬火条件下,以超过临界冷却速度所形成的马氏体组织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也称可硬性。 1淬硬性与淬透性的区别 淬透性:表示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时获得淬硬层深度的能力,主要受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和合金元素的影响。指在规定条件下,决定钢材淬硬深度和硬度分布的特性。钢材淬透性好与差,常用淬硬层深度来表示。淬硬层深度越大,则钢的淬透性越好。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于它的化学成分,非凡是含增大淬透性的合金元素及晶粒度,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等因素有关。淬透性好的钢材,可使钢件整个截面获得均匀一致的力学性能以及可选用钢件淬火应力小的淬火剂,以减少变形和开裂。淬硬性:指钢在理想条件下淬火得到马氏体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钢的淬硬性主要取决于含碳量,而淬透性不仅取决于含碳量,更主要取决于化学成分。 淬透性是指材料的淬硬层深度,而淬硬性是指材料淬火得到的最高硬度。 淬透性:指材料正常热处理工艺情况下,所能获得淬硬层深度的能力! 淬硬性:指材料正常热处理工艺情况下,所能获得硬度高低的能力! 红硬性是指材料在经过一定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后所能保持其硬度的能力。 如刀具材料中的高速钢,应在600摄氏度下保持60分钟后空冷,连续地重复进行4次后去表面氧化层,然后得出的硬度。有些人把红硬性和热硬性混为一谈。热硬性应该理解为在高温下保持其硬度的能力,即其检测应该在高温下进行。这要求硬度标准块和硬度计都能在高温下正常地工作,其误差也可以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内。 淬透性:钢在淬火条件下得到M组织或淬透层深度的能力,是钢的固有属性。取决于临界冷却速度VK。在实际生产中, 往往要测定淬火工件的淬透层深度, 所谓淬透层深度即是从试样表面至半马氏体区(马氏体和非马氏体组织各占一半)的距离。在同样淬火条件下, 淬透层深度越大, 则反映钢的淬透性越好。 淬硬性:钢在淬火后获得硬度的能力,取决于M中WC%。钢的淬透性和淬硬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钢的淬硬性是指钢在理想条件下淬火能达到最高硬度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碳含量。淬透性好的钢,其淬硬性不一定高。如低碳合金钢的淬透性相当好,但它的淬硬性却不高,再如高碳工具钢的淬透性较差,但其淬硬性高。

调质钢按淬透性高低的分类

调质钢按淬透性高低的分类 第一、高淬透性钢 该类钢的油冷临界直径在60~1 OO mm.常见的材料牌号有30Mn2MoW、 40CrMnMo、 30(:rNi3、37CrNi3、 40CrNiMc)、 45CrNiMov、25cr2Ni4w等,40crMnMo是常用的高淬透性钢,具有回火脆性小、过热倾向小等特点,用来制作截面积大、高强度和高韧性的零件,如大型重载汽车的半轴等。 第二、中淬透性钢 该类钢的油淬直接在40~60n,m,常用的钢种有铬钼钢、铬锰钢等。常见牌号为35(jrMn、42CrMo、35L:rMnV、40CrMn、35CrMnSi、 30CrMnsi、35(:rMnTi、40crMnTi、40crNi等,铬钼钢具有高的淬透性,高温强度高和组织稳定性好,消除回火脆性等特点, 42CrMo用来制造强度要求高、截面大的调质零件,如齿轮、汽轮发电机主轴、受负荷很大的连杆等,同时也可制造在5(:)o℃以下长期工作的零件;铬锰钢的淬透性和强度较高,韧性没有降低, 30(:rMnsi 为高强度钢,具有较好的焊接性,用于制造高压鼓风机的压缩片、高速负荷砂轮轴等重要的零件。 第三、低淬透性钢 该类钢的油淬临界直径不超过30mm,常用的有碳钢、铬钢、锰钢和硼钢等。常见牌号为45、40Mn2、45Mn2、42Mn2V、 35SiMn、 40B、 40MnB、 40MnVB、 40Cr、40CrSi、 40CrV、 50(r、rV等,碳钢淬透性低,力学性能差,一般用来制造截面小以及不重要的零件;铬钢具有较好的淬透性,具有比碳钢高的回火稳定性,淬火温度宽、不易过热、变形开裂倾向小,故应用十分广泛;锰钢的作用与铬钢类似,锰使钢的临界冷却速度大大减小,提高了钢的强度和硬度;硼钢中硼显著提高了钢的淬透性,其性能接近40Cr,油淬临界直径在20~30mm,常用作汽车半轴、蜗杆、花键轴等。

ASTM(A255-02)钢的淬透性试验方法

钢淬透性的标准试验方法ASTM(A255-02) 1.范围 1.1本规范包括钢淬透性试验方法的描述。这两种试验方法包括端淬或Jominy试验或根据化学成分计算钢的淬透性。 1.2 由已知钢种选择决定淬透性的方法由供货方和客户共同决定。材料检测报告应注明所用的淬透性试验方法。 1.3这些试验方法中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仅适用于具有以下化学成分范围的钢: 元素范围,% 碳0.10-0.70 锰0.50-1.65 硅0.15-0.60 铬最大1.35 镍最大1.50 钼最大0.55 1.4淬透性是测量钢在奥氏体转变点淬火深度的一种方法,见表1。它是一种定量的描述方法,测量试样具有标准尺寸和形状,用标准淬火方法进行淬火得到淬火的深度或宽度。在端淬试验中,淬火深度是从淬火端部到某硬度值的距离。 表1 正火和奥氏体转变温度A 钢种要求的最大碳含量(%)正火温度(℃)奥氏体温度(℃)1000,1300,1500 ≤0.25 925 925 3100,4000,4100 0.26-0.36 900 870 4300,4400,4500 4600,4700,5000 5100,6100B,8100 8600,8700,8800 9400,9700,9800 ≥0.37 870 845 2300,2500,3300 ≤0.25 925 845 4800,9300 0.26-0.36 900 815 ≥0.37 870 800 9200 ≥0.5 900 870 A 在此表格中温度变化在±6℃以内是允许的。 B 对于6100钢来说正火和奥氏体化温度要比此表中高30℃。

1.5淬透性值的单位应以英寸-磅为标准单位,国标单位仅供参考。 1.6本规范没有安全方面的条款,如果有,应根据应用条件而定。本规范的使用者应制定安全和健康条例并保证其适用性。 2.参考文献 2.1ASTM标准 E018 金属材料洛氏硬度和表面洛氏硬度试验标准 E112 平均晶粒尺寸的检验方法 端淬或JOMINY试验 3.说明 3.1本试验包括用端淬或Jominy试验方法来测定钢淬透性的试验程序。试验包括水淬圆柱形试样(直径25.4mm)的一端,测量淬火转变处到淬火端部的距离。 4.仪器设备 4.1试样支架-试样的支架应保证试样垂直,试样的末端至喷水口的距离为12.7mm,标准试样(直径为2 5.4mm)的合适的支架见图1。 注1-其它尺寸和形状的合适的支架见图X1.1。 4.2水淬设备-垂直水柱的高度控制在63.5mm,喷水口直径为12.7mm。水温应符合6.3的要求,设备应具有小的抽水机和控制阀,应有快速开关阀来控制供水量。 5.试样 5.1锻件-端淬试样应为轧制或锻造坯料,应能代表整个产品的横截面。如果供货方和客户协商同意,端淬试样应在锻造、轧制产品或铸造坯料给定的位置取样。试样直径为25.4mm,长度为101.6mm,在端淬时垂直悬挂。优先选择的样品和可供选择样品的尺寸见图2和图3。试样应从按照 6.1进行正火的棒料机加工得到,试样尺寸应去除机加工余量后,其尺寸进行四舍五入为25.4mm。试样要进行水淬的端面要光滑,最好经过磨制。如果双方同意,可以不用正火。试样以前的热历史要进行记录。 5.2铸造试样-铸造端淬试样可用来进行不含硼钢的试验,不可以用来进行含硼钢的试验,这样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可以用石墨或金属模具来制造直径为25.4mm,长度大于101.6mm的样品,然后加工成标准试样尺寸。模具也可以是直径为31.8mm,然后加工成最终尺寸。铸造试样不需要正火。

JIS G0561-1998 钢的淬透性试验方法(末端淬火法)(译)

日本工业标准 钢的淬透性试验方法(末端淬火法) JIS G 0561:1998 翻译:范海东 审核:傅金明 批准:祝宜明 整理:开发部 2004年12月

日本工业标准JIS G 0561:1998 钢的淬透性试验方法(末端淬火法) 4.原理将圆柱形的试料奥氏体化后在规定的时间和温度下加热,从试样一端开始喷水淬火后选择两点或沿试样长度方向进行规定点的硬度测定,根据硬度的变化确定钢的淬透性。5.淬火设备 6.1试样支架a).带有法蓝装置的支架如图1所示将试样垂直放入要使下端面正确地放在喷水孔正上方12.5±0.5mm的支撑位置. b)带有凸缘的试样支架可采用适当的支撑手段使试样快速放置到正确位置。 5.2冷却用喷水装置从内径为12±0.5mm的管口将水喷到65±10mm的自由高度水冷开

始后采用阻止喷水装置—可在管口和试样中间插入一块挡板立刻就能得到所规定的自由高度的喷水;采用带有溢流装置的水槽保持冷却过程中自由高度不改变。 6.试样 6. 1试样的尺寸如图2所示根据材料的标准来选择 图1淬火装置凸缘试样凹槽试样 图2 试样的尺寸 6.2试样的制备方法 a)钢材直径为30~32mm时,将其原样不动作为试料。直径超过32mm时须锻造或轧制到30mm后作试样。 b)没有另外规定时按表2所示的温度保温60分种后进行正火,除去表面脱面碳层,切削加工到规定的尺寸并将冷却端的端面精密加工,根据协议也可省略试料的正火处理。c)另外对试料进行正火以外的热处理,必需在报告中记录工艺。 表2 试料试样的正火及淬火温度 化学成分的标准值或最大值 Ni% C% 正火温度℃淬火温度℃ 3.00以下 0.25以下 0.26以上 0.36以下 0.37以上925 900 870 925 870 845 大于3.00 0.25以下 0.26以上 0.36以下 0.37以上925 900 870 845 815 800 JIS G 4801中SUP6,SUP7,SUP9 SUP9A,SUP10,SUP11A 900 870 JIS G 4202 980 925 备注上表温度的允许偏差+ - 5℃ d)钢材直径大于32mm可根据协议,省略锻造或轧制而切削成30mm的试料经过与b)相同的正火后切削成所规定尺寸的试样或从该钢材直接切削加工成所规定尺寸的试样。但 是在所有这些情况下必需标明试料(或试样)在钢材上的位置。 e)有特殊协议时可采用铸造制作试样。

Cr12MoV 钢有高淬透性

Cr12MoV 钢有高淬透性,截面为 300 ~ 40 0㎜以下者可以完全淬透,在 300 ~40 0℃时仍可保持良好硬度和耐磨性,韧性较Cr12 钢高,淬火时体积变化最小。可用来制造断面较大、形状复杂、经受较大冲击负荷的各种模具和工具。例如,形状复杂的冲孔凹模、复杂模具上的镶块、钢板深拉深模、拉丝模、螺纹挫丝板、冷挤压模、冷切剪刀、圆锯、标准刀具、量具等。 冷作模具钢,钢的淬透性、淬火回火的硬度、耐磨性、强度均比Cr12高。用于制造截面较大、形状复杂、工作条件繁重下的各种冷冲模具和工具,如冲孔凹模、切边模、滚边模、钢板深拉伸模、圆锯、标准工具和量规、螺纹滚模等。 激光淬火技术及应用激光淬火技术,是利用聚焦后的激光束快速加热钢铁材料表面,使其发生相变,形成马氏体淬硬层的过程。激光淬火的功率密度高,冷却速度快,不需要水或油等冷却介质,是清洁、快速的淬火工艺。与感应淬火、火焰淬火、渗碳淬火工艺相比,激光淬火淬硬层均匀,硬度高(一般比感应淬火高1-3HRC),工件变形小,加热层深度和加热轨迹容易控制,易于实现自动化,不需要象感应淬火那样根据不同的零件尺寸设计相应的感应线圈,对大型零件的加工也无须受到渗碳淬火等化学热处理时炉膛尺寸的限制,因此在很多工业领域中正逐步取代感应淬火和化学热处理等传统工艺。尤其重要的是激光淬火前后工件的变形几乎可以忽略,因此特别适合高精度要求的零件表面处理。激光淬硬层的深度依照零件成分、尺寸与形状以及激光工艺参数的不同,一般在0.3~2.0mm范围之间。对大型齿轮的齿面、大型轴类零件的轴颈进行淬火,表面粗糙度基本不变,不需要后续机械加工就可以满足实际工况的需求。激光熔凝淬火技术是利用激光束将基材表面加热到熔化温度以上,由于基材内部导热冷却而使熔化层表面快速冷却并凝固结晶的工艺过程。获得的熔凝淬火组织非常致密,沿深度方向的组织依次为熔化-凝固层、相变硬化层、热影响区和基材。激光熔凝层比激光淬火层的硬化深度更深、硬度要高,耐磨性也更好。该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工件表面的粗糙度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一般需要后续机械加工才能恢复。为了降低激光熔凝处理后零件表面的粗糙度,减少后续加工量,华中科技大学配制了专门的激光熔凝淬火涂料,可以大幅度降低熔凝层的表面粗糙度。现在进行激光熔凝处理的冶金行业各种材料的轧辊、导卫等工件,其表面粗糙度已经接近激光淬火的水平。激光淬火现已成功地应用到冶金行业、机械行业、石油化工行业中易损件的表面强化,特别是在提高轧辊、导卫、齿轮、剪刃等易损件的使用寿命方面,效果显著,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近年来在模具、齿轮等零部件表面强化方面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