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49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49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49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49例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以中医针灸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于我院治疗的49例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完整资料为探究依据。

结果:34例患者在接受一次针灸治疗后即痊愈,11例患者进行第二次针灸治疗后痊愈,余下4例在接受第三次治疗后痊愈,综合对比患者的针灸次数与治疗效果,针灸治疗次数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但是治疗效果差异较为明显,p0.05。

1.2 治疗方法。顽固性呃逆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理论可归为胃火上逆型及寒邪动膈型两种。治疗机制为降逆、和胃、平呃为主,兼以补虚攻实、解表疏风、温寒清热、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等。取足三里、膈腧、内关、三阴交、中脘为主穴,温灸胃部及膈,针对肝气上逆者加刺涌泉与内庭穴;针对气虚者加刺气海穴。施针前让患者平躺取仰卧位,暴露针刺部位,以浓度为75%的酒精进行常规消毒后再施针,每日治疗一次。内关穴、足三里、三阴交穴需采取平补平泻法深刺,每次停留20min。对于中脘穴的施针需根据辨证分型来决定,若患者属于外寒动膈型则应于中脘穴处采用130mm芒针以15°角向上斜刺入皮并沿皮透刺达膻中穴,待得气后采取捻转补法,切忌提插,施针时间应避开进食后2h内或患者有饱腹感时。加以胃部热疗,于耳穴的膈部与胃部各进针一分,亦停留20min。针对胃火逆冲型的患者于中脘穴采用130mm的芒针,以45°斜向刺入至两侧的天枢穴,待得气后以高频小幅捻转或泻法,不留针,施

针灸治疗呃逆跟师病案

呃逆1 段某,女50岁 就诊时间:2009-6-2 主诉:呃逆2天。 现病史:因胃镜检查后发生呃逆不止, 不能入睡, 不能进食, 用镇静药无效, 靠补液维持, 已有2天。呃逆时头胀痛, 口苦。苔淡黄腻偏干, 脉弦滑数。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认外伤、中毒、手术、输血史。否认药物及食物等过敏史。诊断:呃逆(肝气犯胃,胃有湿热) 治则:平肝和胃, 降逆化湿。 处方:行间太冲足三里内关 操作:捻转补泻手法。宜用平补平泻,加6502型电针治疗仪2-3组,输出波形为连续波,强度为轻度,留针20~30分钟;用TDP电磁波照射局部。每日针刺1次,12次为1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结果:共针2次而愈。 按: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偶然发作,不治自愈,持续不断者方需治疗。慢性病晚期发生呃逆,多为严重的预兆。本症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为其他疾病而产生,据临床报道有肺癌、肝癌、胃癌、前列腺癌、流行性出血热、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胆囊炎、肺结核、食道憩室、胃粘膜脱垂、癔病及外科手术等。本病现代医学认为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膈肌痉挛症。 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是胃气上逆,失于和降所致。《灵枢·口问篇》云:“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 俱还入于胃, 新故相乱, 真邪相攻,气并相逆, 复出于胃,故为哕。”有寒热之分,属实证。久病多因肝肾阳虚或胃阴不足致使胃气上逆,属虚证。治疗时要分清寒热虚实。 本病者属肝气犯胃, 由于肝气偏盛见脉弦; 肝气上逆见头痛; 口苦、苔淡黄腻, 为胃中湿热。肝气犯胃是肝之经脉夹胃故也, 故用平肝和胃, 降逆止呃之法, 针取足厥阴肝经荥火穴行间, 及肝经原穴太冲, 该2穴以挫肝气横逆之势, 泻足三里以清胃中湿热, 加内关以降逆, 理气宽胸。

针灸治疗呃逆跟师病案完整版

针灸治疗呃逆跟师病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呃逆1 段某,女50岁 就诊时间:2009-6-2 主诉:呃逆2天。 现病史:因胃镜检查后发生呃逆不止,不能入睡,不能进食,用镇静药无效,靠补液维持,已有2天。呃逆时头胀痛,口苦。苔淡黄腻偏干,脉弦滑数。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认外伤、中毒、手术、输血史。否认药物及食物等过敏史。 诊断:呃逆(肝气犯胃,胃有湿热) 治则:平肝和胃,降逆化湿。 处方:行间太冲足三里内关 操作:捻转补泻手法。宜用平补平泻,加6502型电针治疗仪2-3组,输出波形为连续波,强度为轻度,留针20~30分钟;用TDP电磁波照射局部。每日针刺1次,12次为1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结果:共针2次而愈。 按: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偶然发作,不治自愈,持续不断者方需治疗。慢性病晚期发生呃逆,多为严重的预兆。本症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为其他疾病而产生,据临床报道有肺癌、肝癌、胃癌、前列腺癌、流行性出血热、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胆囊炎、肺结核、食道憩室、胃粘膜脱垂、癔病及外科手术等。本病现代医学认为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膈肌痉挛症。 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是胃气上逆,失于和降所致。《灵枢·口问篇》云:“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有寒热之分,属实证。久病多因肝肾阳虚或胃阴不足致使胃气上逆,属虚证。治疗时要分清寒热虚实。 本病者属肝气犯胃,由于肝气偏盛见脉弦;肝气上逆见头痛;口苦、苔淡黄腻,为胃中湿热。肝气犯胃是肝之经脉夹胃故也,故用平肝和胃,降逆止呃之法,针取足厥阴肝经荥火穴行间,及肝经原穴太冲,该2穴以挫肝气横逆之势,泻足三里以清胃中湿热,加内关以降逆,理气宽胸。

综合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20例

综合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20例 发表时间:2010-11-03T09:27:10.0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7期供稿作者:高月1 陈学琴2 [导读] 探讨除消化系统疾病外,颈椎钩椎关节移位压迫或刺激隔神经引起的顽固性呃逆。高月1 陈学琴2 (1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辽宁大连 116622;2辽宁省庄河市中医院辽宁庄河 116400)【中图分类号】R2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7-0135-02 【摘要】目的探讨除消化系统疾病外,颈椎钩椎关节移位压迫或刺激隔神经引起的顽固性呃逆。用综合疗法,使颈椎钩椎关节复位治愈呃逆。方法用仰头推正法,侧向摇正法,侧向搬按法,配合牵引下正骨法,治疗顽固性呃逆20例。结果总有效率95%。结论顽固性呃逆与颈椎钩椎关节移位有关。综合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关键词】顽固性呃逆综合疗法治疗 呃逆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症状。除胃部疾病外,肠、腹膜、纵隔、食道的疾病引起膈肌痉挛也可发生呃逆。本人发现颈椎的钩椎关节错位也会导致膈神经受压迫或刺激,引起膈肌痉挛,引起呃逆。自2004年来在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疼痛治疗室对收治的2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行综合疗法,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5月—2006年12月,我院疼痛治疗室收治顽固性呃逆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最小年龄28例,最大年龄82岁,平均年龄55岁,病史最短8个月,最长40年。所有患者均行严格的内外科检查,排除结核、肿瘤、胃、肠、腹膜、纵膈、食道、肝、胆、脾、胰等器质性疾病。 患者有呃逆接连不断20例,伴有呼吸短促、胸闷、肩颈部和胸膜放射性疼痛18例,伴有心慌、失眠、心悸、多汗、烦躁、易怒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14例,有颈痛或颈部活动受限13例。 触诊检查:双侧颈肌紧张,颈3—5横突向一侧偏歪呈侧凸,另一侧呈侧凹,相应的颈椎现棘突也侧弯、压痛,颈部侧屈运动受限。 放射影像学检查:本组全部病例均摄颈椎侧位、张口位、双斜位片,所有患者颈轴均侧弯,椎间钩椎关节不对称(侧摆),颈3—5椎体后缘连线变直、反张、成角、中断,椎体呈双边征或双突征。斜位片显示颈3、4,4、5椎间孔变形缩小,钩椎关节或后关节错位;病变在颈3、4间隙10例,颈4、5间隙6例,颈3、4和颈4、5双间隙4例。 1.2治疗方法先放松颈部软组织,根据错位类型选用仰头推正法,侧头摇正法,侧向搬按法配合牵引下正骨法,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1—2疗程。同时,指导患者纠正不良姿势,睡保健枕,做耸肩、伸颈等保健操。 2 结果 20例病例中均随访4个月到2年。显效:经过1—2疗程治疗后,所有症状及体征均消失,共痊愈18例,占90%;有效:经过1—2疗程治疗后,呃逆缓解,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间隔时间明显延长1例,占5%;无效:经过1—2疗程治疗后,所有症状及体征均无消失或缓解的1例,占5%;总有效率为95%。 3 讨论 顽固性呃逆在临床上属于疑难杂症,特别是排除胃、肠、腹膜、纵膈、食道等器质性疾病后临床医生对这种病往往束手无策,不认症也不知该如何治疗,医生和患者本人经常按胃病或植物神经疾病治疗。这样结果只能南辕北辙,毫无疗效。本人从膈神经的解剖生理,呃逆全新的病因病理着手,分析解释如下:膈神经由颈3—5脊神经前支组成,是混合性神经。膈神经在前斜角肌前面自上外向下内斜行,经锁骨下动、静脉之间入胸腔,向下过肺根前方,在心包与纵隔胸膜之间降入膈肌,以其运动纤维支配膈肌,感觉纤维分布经膈肌的下腔静脉孔在膈下与交感神经的分支结合成从,故由于颈椎的外伤,退行性变,慢性劳损(如睡姿不当、枕头高低不适),使颈3、4、5的钩椎关节侧摆式错位(指颈轴侧弯,或相邻两椎体的椎间钩椎关节偏歪不对称),导致膈神经受压迫或刺激引起膈肌痉挛,于是引起连续不断的呃逆,用整脊疗法配合牵引下正骨法,使错位的颈3、颈4、颈5关节复位,使椎间孔扩大,钩椎关节复位,从而解除了对膈神经的压迫和刺激,膈肌痉挛解除,治愈呃逆。 参考文献 [1]钟士元.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25—329. [2]韦贵康.软组织损伤与脊柱相关疾病[M].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52—453. [3]李平.按压翳风穴治疗呃逆123例的临床总结[J].按摩与导引,2006,3,21—22.

针灸治疗学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试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针灸治疗学》试卷A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教务处 2016年12月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得分:_________ 1. 痹证分为几种证型:、、、。 2.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涉及的脏腑以为主,其中气血不足证的治则是。 3.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针刺手法为。 4.八会穴中骨会____、髓会_____。 5.针刺治疗痛经的经验效穴为____________,治疗疳积的经验效穴为____________。 6.补法适用于治疗、型遗尿。 7.眼睑下垂先天不足、脾虚气弱者,治则宜;风邪袭络者宜。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得分:_________ 1. 针灸治疗呃逆的基本处方及辨证加减是什么? 2. 什么是“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3.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的基本处方及辨证加减是什么? 五、病例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得分:_________ 1. 患者吴某,男,68岁,退休干部。因“突然昏仆伴口角歪斜5小时”于2009年3月24日3pm被家属抬入我院求治。家属代述:患者患高血压病史已10余年,平时有头晕头痛等症,性情急躁,时见肢端和面颊发麻,喜食肥甘,嗜烟酒,近两年症状明显加重。就诊前与人发生口角,眩晕随之加剧,继而昏仆倒地,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无汗,双手握固,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而数。PE:BP 220/130mmHg 。其余略。请根据上述材料写出疾病诊断、证型、治则、针灸处方及刺灸方法。 2.吴某,男性,56岁,干部,2003年1

月9日初诊。头晕2周,加重2天。2周前感头晕,也未在意,近2天来头晕加重,有时站立不稳,稍躺片刻有所好转,头重如蒙裹,胸中满闷不舒,纳差,肢倦乏力。查体:素体丰腴,平时喜食肥甘,精神可,血压18.5/12kPa,舌质红苔白腻,脉象弦缓。试析本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证型、治则、针灸处方及方义。 一、A型选择题(共40分,每题 1分)得分:_________ 1.针灸治疗肘劳肘内侧疼痛者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加( ) A.下廉 B.少海 C.尺泽 D.天井 E.阿是穴 2.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基本处方中,除肾俞、太溪、三阴交外,还包括( ) A.足三里、气海 B.神门、内关 C.太冲、风池 D.关元、百会 E丰隆、中脘 3.下列各项中除( )外都是治疗腰部扭伤的基本处方 A.肾俞 B.腰阳关 C.腰奇穴 D.委中 E.阿是穴4.面痛的治疗以何经穴位为主( ) A.手足少阳经 B.手足阳明经 C.手太阳经 D.任脉 E.足阳明经 5.治疗耳鸣、耳聋取中渚、侠溪是属于( ) A.辨证配穴 B.临近配穴 C.局部配穴 D.循经远取 E.以上都不是 6.肝阳暴亢型中风可在基本处方上再加( ) A.足三里、气海 B.太溪、三阴交 C.丰隆、合谷 D.风池、完骨 E.太冲、太溪 7.下列病证取穴,不属于远部取穴的是( ) A.胃痛取足三里 B.项强取后溪 C.哑门治疗失语 D.人中治疗腰扭伤 E.面瘫取合谷 8.下列哪一项不是引起高热的主要病因( ) A.暑热蒙心 B.疫毒熏蒸 C.外感风 D.湿热蕴蒸 E.温邪内陷 9.针灸治疗中耳炎,在操作时刺翳风穴要

顽固性呃逆

多发生于有器质性疾患的患者,常因严重影响进食、讲话、正常呼吸和睡眠,加之精神和躯体的沉重负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IH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一,下面仅对近年来IH的治疗作一综述,以便于我们临床治疗时依据病情选用或参考。 呃逆俗称打嗝,是横膈不由自主地间歇性收缩所致。偶尔打歇不足为奇,但如果持续打嗝,可能是某种疾病的征象。产生呃逆的病因有很多,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 中枢性呃逆多见于神经性脑部病变,如脑炎、脑肿瘤、脑积水、脑膜炎及脑血管意外。这些病变波及延髓,出现频繁呃逆,预示病情有恶化征兆。此外,还有心因性和中毒性呃逆。心因性常见于癔病患者,多由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所致,可出现各种不同临床症状,如感觉、运动障碍、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精神异常等,可因暗示而产生或消失。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好情感用事的特点。这类呃逆常在一定时间发作,声响颇大,虽连续不断但不感痛苦。中毒性呃逆可见于尿毒症、急性和慢性酒精中毒以及全身感染伴有显著毒血症者,如伤寒、中毒性痢疾等。 周围性呃逆主要由迷走神经与膈神经受刺激所致。胃肠道、腹膜、胸膜、膈等病变是引起呃逆的主要原因。 呃逆治疗无特效方法。产生呃逆后,首先要确定是器质性还是功能性的。器质性呃逆主要侧重原发病的治疗;功能性呃逆可以不处理或进行心理治疗。常用方法有药物的物理方法。心因性呃逆可口服谷维素B1、安定或暗示疗法;胃肠功能障碍可用促胃肠排空药如胃复安、吗丁啉和西沙比利;膈肌痉挛可应用解痉药,如阿托品、65402、非那根等;对于顽固性呃逆,可用神经穴位封闭疗法或应用利他林,也可用针灸取穴位膈腧、鸠尾、巨阙、期门、章门、合谷、太渊、太溪、太冲等穴位进行治疗。按摩、膈肌反搏疗法也可获得一定疗效。 单侧颈深丛阻滞治疗顽固性呃逆 一般疗法 吸气后屏气法患者深吸气后迅速用力屏气,然后缓缓呼气即可。此法可反复使用,多用于由精神刺激和进食过快引发者。 按压双眼球法患者闭目,术者将双手拇指置于患者双侧眼球上,按顺时针方向适度揉压眼球上部,直到呃逆停止。此法多用于上腹部手术患者,但青光眼、高度近视患者忌用,心脏病患者慎用。 按压眶上神经法患者平卧位或坐位,术者用双手拇指按压患者双侧眶上,相当于眶上神经处,以能忍受为度,双手拇指交替旋转2~4分钟,并嘱患者有节奏地屏气。 颈动脉窦压迫疗法方法是嘱患者用手指指腹轻轻揉压单侧颈动脉窦(位于气管两侧搏动处)。注:严禁双侧同时压迫,以防脑缺血而发生意外。 (吞)吸食烟雾法取一长圆形的一端开口的硬纸筒(患者可以自己制作,纸筒口径以刚好能盖住口唇为宜),用火点燃碎纸屑后放进硬纸筒内,然后使其熄灭,产生烟雾后立即将纸筒开口端紧压在患者口唇周围,留出鼻孔,嘱患者张口把烟雾吞下(忌用抽吸法),吞烟时间1~2分钟。或者选用干净的人指甲,剪碎后和烟丝混匀卷成纸烟点燃抽吸。 牵舌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半卧位,张口,伸舌,术者用消毒纱布裹住舌体前1/3~1/2部分,轻轻向外牵拉,以患者稍有痛感为度,持续30秒钟左右后松手使舌体复位。此法可重复操作。 足部疗法方法是嘱患者用手指稍加压力揉搓足底(位于涌泉穴内下旁开1寸处),直至呃逆停止。 含水屏气法取凉开水一杯,令患者含水一大口,然后屏气停止呼吸,尽量延长时间,待到将无法忍受时,才把水吞入胃中,注意不要呛入气管中。该法可反复使用,有心脑疾病

顽固性呃逆的治疗(目前最全)

顽固性呃逆(intractable hiccup , IH)多发生于有器质性疾患的患者,常因严重影响进食、讲话、正常呼吸和睡眠,加之精神和躯体的沉重负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IH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一,下面仅对近年来IH 的治疗作一综述,以便于我们临床治疗时依据病情选用或参考。 1 一般疗法 1. 1深吸气后屏气法患者深吸气后迅速用力屏气,然后缓缓呼气 即可。此法可反复使用,多用于由精神刺激和进食过快引发者。 1. 2按压双眼球法患者闭目,术者将双手拇指置于患者双侧眼球上,按顺时针方向适度揉压眼球上部,直到呃逆停止。此法多用于上腹部手术患者,但青光眼、高度近视患者忌用,心脏病患者慎用。 1. 3按压眶上神经法患者平卧位或坐位,术者用双手拇指按压患 者双侧眶上,相当于眶上神经处,以能忍受为度,双手拇指交替旋转2~4分钟,并嘱患者有节奏地屏气。 1. 4(吞)吸食烟雾法取一长圆形的一端开口的硬纸筒(患者可以自己制作,纸筒口径以刚好能盖住口唇为宜) ,用火点燃碎纸屑后放进硬纸筒内,然后使其熄灭,产生烟雾后立即将纸筒开口端紧压在患者口唇周围,留出鼻孔,嘱患者张口把烟雾吞下(忌用抽吸法) ,吞烟时间1~2 分钟。或者选用干净的人指甲,剪碎后和烟丝混匀卷成纸烟点燃抽吸。 1. 5牵舌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半卧位,张口,伸舌,术者用消毒纱布裹住舌体前1/ 3~1/ 2部分,轻轻向外牵拉,以患者稍有痛感为度,持续30

秒钟左右后松手使舌体复位。此法可重复操作。 2封闭疗法2. 1膈神经阻滞疗法此方法要求术者必须熟悉局部解剖并掌握正确的穿刺部位,严格掌握用药浓度及剂量,并作好处理病情变化的准备,以单侧阻滞为宜。谢昌厚等主张作双侧阻滞效果更可靠。 2. 2颈椎横突旁封闭疗法向第3、4、5颈椎横突穿刺注入药物后通过扩散作用到膈神经的组成支第3~5颈神经,扰乱呃逆反射弧的形成,减弱膈肌运动,打断其恶性循环,增强自身调节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裴爱珍等在治疗神经根性颈椎病引起的IH时分别按压双侧内关穴,先左侧,后右侧,同时观察呃逆有无减少或消失。选择按压有效的同侧行颈椎旁注射,可获得较满意效果。 3 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 自1988年谢秉煦等发明体外膈肌起搏器以来,该仪器在用于呼吸衰竭的抢救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膈肌康复治疗的同时,也不断用于IH 的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膈肌起搏器治疗呃逆的机制是它产生的电脉冲刺激胸锁乳突肌外缘的膈神经,干扰膈肌异常兴奋性收缩的反射弧,从而恢复其正常的节律,达到治疗目的。 4 西药治疗4. 1调节电解质药物文献报道患者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伴有低血钠、低血钙、低血镁、低血钾等,经补充电解质后呃逆得到终止或明显缓解。低血钠致呃的机理不明,但IH的发生与血钠降低

针灸温补脾肾法治疗1例顽固性呃逆临床分析

针灸温补脾肾法治疗1例顽固性呃逆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01-08T17:11:22.9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2期供稿作者:林丽巍[导读] 呃逆,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 林丽巍(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2010届在职研究生 150040)近来,笔者采用针灸温补脾肾法治疗1例顽固性呃逆获效,现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孟某,男,78岁,2012年5月3日就诊,主诉:患呃逆1周。患者于一周前因进食不当出现呕吐2次,之后出现呃逆,持续不止,经自服偏方及内服丁香柿蒂类药物无效,前来诊治,就诊时见患者呃逆断续,呃声低微,神疲欲寐,手足不温,形寒肢冷,欲盖被褥,面色晄白无华,小便不利,眼睑轻度浮肿,双下肢可凹陷性浮肿,舌淡紫胖嫩,苔白滑腻,脉象沉滑。既往史:患糖尿病10余年,近2年自注胰岛素控制血糖,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不全病史6至7年,诊断:呃逆。辨证:属于肾虚水犯,土不制水而反为所克,使脾阳受伤,而为肾病及脾,脾肾阳虚,胃失和降之呃逆证侯。治则:温补脾肾,佐以温胃降逆。取穴:针补关元和双太溪,阴陵泉,少泄多补双足三里,艾条隔姜灸神阙。效果:五诊后,呃逆明显好转;七诊后,呃逆停发;十诊后,病情稳定,状态较好而停治回家。 2.临床分析 本例之呃逆,属于肾阳虚衰,无以温化水湿,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水无去路,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土不制水,反受所克,脾肾阳虚,胃阳不振,则呃声低微,时断时续。脾肾阳气虚衰,不能温煦形体,则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脾肾阳虚,脾阳不振,温运失司,寒从中生,浊阴凝滞,化生痰浊,故舌胖淡,苔白滑腻,脉象沉滑。采用针刺可健脾和胃降逆,灸法则温中散寒,疏通气血,调理气机,顺气降逆,二者结合可缩短疗程,效果显著[1]。针对以上证侯,所选腧穴治疗,之所以具有温补脾肾阳气的作用,是因为:关元,是大补元阳的腧穴,为壮阳要穴,又为补先天益后天之要穴。所以《医经精义》指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因名关元。它配补健脾之腧穴,具有温补脾阳的作用,配补补肾之腧穴,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本方证为脾肾阳虚引起的病证。本穴与神阙配伍,具有回阳救逆,破阴回阳之功效。太溪,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会元》谓“太溪者,山之谷通于溪,溪通于川。肾藏志而喜静,出太深之溪,以养其大志,故名太溪。”肾阴亏耗,肾阳虚衰的病证,取补本穴滋阴壮阳。本方证是脾肾阳虚的证侯。针补本穴,用以补肾益阴,与关元配伍,属于阴中求阳,补阳配阴,使沉阴散而阴归于阳。具有温补肾阳的功效。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水穴;为土经中的水穴。《说难》谓“阴陵泉乃脾合水穴,脾为阴中之至阴,陵高于丘也,泉高处之水流也,故《灵枢经》曰“疾高而内者,取阴之陵泉。”针补本穴,主要用于健脾益肾,改善脾系功能,与神阙配伍,温补脾阳。本穴与关元配伍,其温补脾阳之力倍于阴陵泉与脐中配伍之功。神阙,介于上下焦之间。本穴施灸,为温运中阳,回阳救逆的要穴。艾灸本穴用以温阳健脾,温运中阳以祛里寒。与关元配伍,再加补补肾的太溪穴和健脾的阴陵泉,共同发挥温补脾肾阳气的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凡属脾胃失调,运化失职,刺灸皆有卓效。《灵枢.五乱》:“气在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足三里。”近年在X光下观察,针刺三里,可使胃肠蠕动增强,分泌增多,说明三里能调整胃肠活动功能,具有健脾强胃的作用。足三里少泻多补,少泻和胃而不伤正,多补重在温胃降逆。 3.总结 呃逆,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但原因却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病因可包括胃中寒冷,燥热内盛,气逆痰阻,胃火上逆等,虚证病因包括脾肾阳虚等。治疗原则大相径庭,故治疗时不可不察。若大病,久病体弱或慢性病晚期而呃逆不止者,每为疾病衰危的征兆,黄氏采用针刺,艾灸治疗久病及体虚重症呃逆,取得较好疗效[2]。如本例患者,属年老体衰,脾肾阳虚,元气虚衰,气不固摄,如按实证以常理治之,则非但无效,而且会反而加重,或变生它疾。故以此病例,与同道共勉。参考文献 [1] 王爱民.针灸治疗呃逆18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 13(2):119. [2] 黄巍.针灸治疗呃逆临床疗效分析[J].甘肃中医,1996, 9(2):38-39.

针灸治疗呃逆的体会

针灸治疗呃逆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3-08-20T17:16:25.5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1期供稿作者:赵华毅[导读] 对由于情感刺激而发者,最好给与心理开导。(4)呃逆一症虽同,但病因各异,治疗需辨虚实,选穴也需合度。赵华毅(南京市滨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10000)【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1-0350-01 呃逆一症,西医称之为膈肌痉挛,中医认为属胃失和降,气逆上冲所致。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证。呃逆临床很常见,发作频繁、症状顽固、持续时间长,患者常感痛苦,常规治疗方法常常难以取得理想效果。采用针灸治疗呃逆有显著疗效,常可迅速解除症状,故在临床上广为应用。近年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针灸方法治疗呃逆,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门诊2008年12月到2012年12月门诊呃逆病人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半年。脑卒中后伴呃逆6例,外科手术后4例,慢性胃炎5例。酒后或饱食吹风后8例,情志不舒8例,病因不详7例。 1.2 治疗方法:取穴:足三里、膻中、内关、中脘。饮食不节者以主穴加天枢穴;情志不舒者以主穴加天突、太冲穴;正气亏虚者以主穴加气海、关元穴。具体操作:选用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取40- 65mm无菌针灸针,用强刺激手法,以病人能耐受为度,15~2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40分钟, 2 治疗效果 2.1 疗效判定治愈为:症状消失呃逆停止,一星期内无反复;好转:症状缓解,呃逆次数明显减少;无效:症状无改变,呃逆次数无减少。 2.2 治疗结果所治38例中,痊愈34例,好转4例,其中一次治愈20例,3次治愈5例。 3 其他疗法 3.1 指压攒竹。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站于患者头前,用双手拇指点按、静压攒竹穴,力量由轻而重,使病人产生酸麻胀等得气感,刺激量以病人能忍受为度,持续按压5分钟。 3.2 点按天突。用手指压住穴位不动以产生酸胀感为宜,2到3分钟 3.3 穴位注射 取穴:内关,足三里。 药液:维生素B1、B6注射液。 方法:维生素B1、B6注射液各取2毫升,予以混合,每穴2毫升。 体会 (1)呃逆又称膈肌痉挛,现代医学认为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症状。是由于膈肌不由自主地间隙性痉挛收缩所致。多因胃病、胃神经官能症、纵膈胸膜炎、感受风寒或久病虚弱等原因,使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受到刺激,反射性地使膈肌产生间隙性地收缩运动所发出的一种呃逆声。祖国医学认为,因进食生冷或辛辣食物致胃中寒冷,胃火上逆、肝气上逆,或脾肺气虚、胃阴亏损引起胃气下降,上逆胸膈,气机逆乱而为呃逆。针刺疗法可以疏通经络气血,从而使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功能加强,调理紊乱气机,使清气得升,浊气得降,从而达到通调腑气,和胃降逆的目的。 (2)所选择穴位具有很好的和胃宽胸利隔平冲降逆之功,故对呃逆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之要穴,其支者沿喉咙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足三里也是合穴,“合主逆气而泄”,古云 “治气上壅足三里”。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穴,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从膈走腹,联络三焦。且内关为手厥阴之络穴,与其相表里的手少阳三焦经相联系,三焦功于全身气化,内关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循行上胸膈,遍历胃心胸之间。故内关穴善治胃且有解郁作用,可宽胸利隔,两穴相配宽胸利膈和胃降逆,气机顺则呃逆止。膻中为心包络之募穴,也是八会穴之气会,古云“五脏之气不知在何处可取膻中”。中脘为腑会,善治腑病,因六腑皆禀于胃,也为胃之募穴,呃逆乃胃气上逆所致,胃腑病当取中脘治之,胃气顺通则呃逆止。关元为小肠募穴任脉与足三阴经交汇穴,系三焦元气之所出、有强壮体质之功。气海为先天元气汇聚之处,扶元纳气,与关元同为保健要穴。两穴相配具有很强的益元纳气调冲降逆之功。天突是任脉腧穴,任脉、阴维脉之交会穴,主治气道不宣,肺气升降出入失常之证。太冲穴为肝经之原穴,具有平肝降逆之功。疏肝解郁之作用,故对应受情志刺激郁怒伤肝,怒则气上并挟胃气上逆之呃逆具有很强的制止作用。(3) 针后一般在5-20分钟呃逆逐渐停止,多不复发,但治疗后最好嘱患者少烟酒勿饱食忌寒凉。但对由于情感刺激而发者,最好给与心理开导或脱离原来生活环境,更利于治疗。对由于情感刺激而发者,最好给与心理开导。(4)呃逆一症虽同,但病因各异,治疗需辨虚实,选穴也需合度。

中医辨证治疗呃逆

中医辨证治疗呃逆 【摘要】目的讨论中医辨证治疗呃逆。方法根据诊断对患者进行辨证治疗。 结论呃逆的治法,降气止呃,理气和胃为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 之,热者寒之。挟痰湿者,化痰除湿;并水饮者,攻逐水邪;兼气郁者,顺气 解郁。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呃逆 呃逆的治法,降气止呃,理气和胃为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 热之,热者寒之。挟痰湿者,化痰除湿;并水饮者,攻逐水邪;兼气郁者,顺 气解郁。明?张景岳曰:“凡杂证之呃,虽由气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热者,有 因食滞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气,自无不愈。”若轻易 之呃,或偶然之呃,气顺则已,本不必治。唯屡呃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气 有大逆,或脾肾之气有大亏竭而然。然实呃不难治,而为元气败竭者,乃最危 之候也”《景岳全书》呃逆),说明审证求因,注意“元气败竭”之症,实际实用,很有建树。 辨证论治 1.胃寒 主症呃逆,胃脘冷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清长,精神不振, 胃寒肢冷,时胸胁闷张。脉沉紧,或弦紧,舌质青,苔白。 证析:此为胃寒,食欲停聚所引起。胃寒,寒邪阻遏。胃失和降,气 逆作呃。胃寒,食积不化,则胃脘冷痛,食欲不振。胃寒累脾,脾运不健,则 二便不调,便溏尿清;胃寒不能消谷,水谷精微不能荣养脑神,则精神不振; 胃寒阳气不运,则肢冷身寒。 脉舌征也是胃寒气逆之象。 治则: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处方:丁香散(《古今医统大全》)加吴茱萸、黄连(少量)、苍术、佛手。六君子汤(《妇人良方》)加木香、砂仁、藿香、防风。 针灸:中脘、膻中、足三里、公孙、内关;或脾俞、至阳、胃俞、阴 陵泉、三阴交。 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 入静(意守足三里或三阴交),留针半时,出针。可灸,取穴中脘、足三里,回 旋灸,或雀啄灸,每穴5?10分钟。 2.胃热 主症呃逆,脘腹热痛,或胃中灼热,食欲不振,喜冷渴饮,便秘尿赤。面红身热,口干口臭,烦热不安。脉滑数,或滑实,舌红,苔黄腻,或黄燥。 证析:此为胃热,气逆上冲所引起。胃热化火化燥,上冲动膈,症见 呃声连作。胃热灼津,络伤津损,则胃脘痛、灼热、口干。胃热累及全身,则 面红身热,烦热不安,口臭口涩。 脉舌征也是胃热,气郁上冲之象。 治则:清胃泻热,降逆止呕。 处方:竹叶石膏汤(《伤寒论》)去人参加黄连、黄芩、栀子。小承气

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诊治探讨

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诊治探讨 1 膈神经的解剖路径以及呃逆的机理 膈神经主要来自脊髓颈3、4、5节段的侧角,接受延髓迷走神经疑核以及视丘下部植物神经内脏中枢的支配,由颈髓侧角传出支经相应节段脊神经前根在椎间孔处与后根会合为脊神经根后,再进入脊神经前支而形成颈神经丛最后分出膈神经,后者经由前斜角肌前缘向下向内走行,于锁骨后进入胸腔并沿纵隔与心的间隙下行直达膈肌。膈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于心包、纵隔胸膜、肋胸膜等,也有的纤维达膈肌腹面及胆囊。原则上讲,在膈神经运动与感觉传导路的任何部位刺激性病变均可导致呃逆。呃逆是一种反射性活动,当兴奋由迷走神经运动纤维传至咽喉肌时可导致喉痉挛,也可造成呃逆样动作。又如胃、食管等消化道黏膜的炎症性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传至延髓呼吸中枢并沿网状脊髓束到达膈神经使膈肌产生节律性收缩及呼吸暂停,而发生呃逆。 2 顽固性呃逆的常见病因 顽固性呃逆见于多种颅内与颅外疾患。(1)颅内常见病因:急性脑血管病,其中以重症脑出血、脑室出血以及大面积脑梗死、脑干梗死、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和小脑卒中等为多见[1]。颅内其他疾患如炎症、肿瘤、多发性硬化、外伤以及后颅凹病变等直接或间接累及延髓呼吸中枢以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水肿、颅内高压等均可为呃逆的原因。(2)颅外因素:见于消化道(尤其胃与食管)黏膜的炎症等刺激性病变以及氮质血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肝性脑病、心肌梗死、严重脱水以及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钙、低镁)[2]酸碱平衡失调(低二氧化碳血症)或膈肌附近的刺激性病变等。(3)其他原因:如冷空气吸入、过冷、过热的食物刺激,干食吞咽过猛、术中麻醉过浅或手术较强的刺激膈神经、膈肌等。精神心理因素也是导致呃逆的一重要原因。 3 治疗 3.1 物理刺激法:(1)刺激咽部神经丛,以求阻断迷走神经的反射。如砂糖柑、冰水、冰块、柠檬水、醋口服;舌牵引;棉签刺激鼻咽黏膜;胃管插入,

针灸治疗呃逆跟师病案修订稿

针灸治疗呃逆跟师病案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呃逆1 段某,女 50岁 就诊时间:2009-6-2 主诉:呃逆2天。 现病史:因胃镜检查后发生呃逆不止, 不能入睡, 不能进食, 用镇静药无效, 靠补液维持, 已有2天。呃逆时头胀痛, 口苦。苔淡黄腻偏干, 脉弦滑数。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认外伤、中毒、手术、输血史。否认药物及食物等过敏史。 诊断:呃逆(肝气犯胃,胃有湿热) 治则:平肝和胃, 降逆化湿。 处方:行间太冲足三里内关 操作:捻转补泻手法。宜用平补平泻,加6502型电针治疗仪2-3组,输出波形为连续波,强度为轻度,留针20~30分钟;用TDP电磁波照射局部。每日针刺1次,12次为1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结果:共针2次而愈。 按: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偶然发作,不治自愈,持续不断者方需治疗。慢性病晚期发生呃逆,多为严重的预兆。本症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为其他疾病而产生,据临床报道有肺

癌、肝癌、胃癌、前列腺癌、流行性出血热、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胆囊炎、肺结核、食道憩室、胃粘膜脱垂、癔病及外科手术等。本病现代医学认为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膈肌痉挛症。 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是胃气上逆,失于和降所致。《灵枢·口问篇》云:“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 俱还入于胃, 新故相乱, 真邪相攻,气并相逆, 复出于胃,故为哕。”有寒热之分,属实证。久病多因肝肾阳虚 或胃阴不足致使胃气上逆,属虚证。治疗时要分清寒热虚实。 本病者属肝气犯胃, 由于肝气偏盛见脉弦; 肝气上逆见头痛; 口苦、苔淡黄腻, 为胃中湿热。肝气犯胃是肝之经脉夹胃故也, 故用平肝和胃, 降逆止呃之法, 针取足厥阴肝经荥火穴行间, 及肝经原穴太冲, 该2穴以挫肝气横逆之势, 泻足三里以清胃中湿热, 加内关以降逆, 理气宽胸。

呃逆的治疗方法

呃逆的治疗方法 1 一般疗法 1. 1 深吸气后屏气法患者深吸气后迅速用力屏气,然后缓缓呼气即可。此法可反复使用,多用于由精神刺激和进食过快引发者。 1. 2 按压双眼球法患者闭目,术者将双手拇指置于患者双侧眼球上,按顺时针方向适度揉压眼球上部,直到呃逆停止。此法多用于上腹部手术患者,但青光眼、高度近视患者忌用, 心脏病患者慎用。 1. 3 按压眶上神经法患者平卧位或坐位,术者用双手拇指按压患者双侧眶上,相当于眶上神经处,以能忍受为度,双手拇指交替旋转2~4 分钟,并嘱患者有节奏地屏气。 1. 4 (吞) 吸食烟雾法取一长圆形的一端开口的硬纸筒(患者可以自己制作,纸筒口径以刚好能盖住口唇为宜) ,用火点燃碎纸屑后放进硬纸筒内,然后使其熄灭,产生烟雾后立即将纸筒开口端紧压在患者口唇周围,留出鼻孔,嘱患者张口把烟雾吞下(忌用抽吸法) ,吞烟时间1~2 分钟。或者选用干净的人指甲,剪碎后和烟丝混匀卷成纸烟点燃抽吸。 1. 5 牵舌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半卧位,张口,伸舌,术者用消毒纱布裹住舌体前1/ 3~1/ 2 部分,轻轻向外牵拉,以患者稍有痛感为度,持续30 秒钟左右后松手使舌体复位。此法可重复操作。 2 封闭疗法 2. 1 膈神经阻滞疗法此方法要求术者必须熟悉局部解剖并掌握正确的穿刺部位,严格掌握用药浓度及剂量,并作好处理病情变化的准备,以单侧阻滞为宜。 2. 2 颈椎横突旁封闭疗法向第3、4、5 颈椎横突穿刺注入药物后通过扩散作用到膈神经的组成支第3~5 颈神经,扰乱呃逆反射弧的形成,减弱膈肌运动,打断其恶性循环,增强自身调节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治疗神经根性颈椎病引起的IH 时分别按压双侧内关穴,先左侧,后右侧, 同时观察呃逆有无减少或消失。选择按压有效的同侧行颈椎旁注射,可获得较满意效果。 3 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 自发明体外膈肌起搏器以来,该仪器在用于呼吸衰竭的抢救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膈肌康复治疗的同时,也不断用于IH 的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膈肌起搏器治疗呃逆的机制是它产生的电脉冲刺激胸锁乳突肌外缘的膈神经,干扰膈肌异常兴奋性收缩的反射弧,从而恢复其正常的节律,达到治疗目的。 4 西药治疗 4. 1 调节电解质药物文献报道患者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伴有低血钠、低血钙、低血镁、低血钾等,经补充电解质后呃逆得到终止或明显缓解。低血钠致呃的机理不明,但IH 的发生与血钠降低有着密切的关系;低血钙、镁时神经纤维和骨骼肌的应激性增高,即阈值降低。临床上可出一系列神经2肌肉应激性增高的表现,加上一些患者进食少和长时间卧床,胃排空减弱和胃液潴留,迷走神经受到刺激,从而导致IH 的发生 4. 2 肌松药①巴氯芬(baclofen 商品名脊舒) ,为神经性传导抑制剂γ氨基丁酸(GABA) 的衍生物,主要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GABA 受体,其抗呃逆的作用机制未明。一方面可能是对神经传导抑制作用,从而缓解平滑肌、膈肌痉挛使呃逆停止;另一方面它可能通过对中枢的镇静 作用达到抑制呃逆中枢而制止呃逆发作。用法:每次10 mg , 每日2 次,口服;最大剂量为15 mg ,每日3 次。应用总有效率98 %。②盐酸乙呱立松片(商品名妙纳) 是一种新型肌肉松弛剂,认为其止呃机制为:一方面作用于脊髓,抑制脊髓反射;另一方面作用于γ运动神经元减轻脊索

顽固性呃逆

顽固性呃逆一:顽固性呃逆治疗秘方大全 顽固性呃逆治疗秘方大全 一,用药介绍; ⑴氟哌啶醇 5~10mg 肌注; ⑵氯丙嗪 5mg肌注。可同时合用胃复安等药。 脊舒(巴氯芬)有效,我试过多个患者,全部有效,剂量10mg,tid。 大致总结一下顽固性呃逆的治疗药物(西药)胃复安、盐酸氯丙嗪、苯妥英钠、安定、氟哌啶醇、利他林、华蟾素、东莨若碱、盐酸丙咪嗪、乙酰唑胺、多虑平、盐酸利多卡因、硝苯吡啶、磷酸可待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巴氯芬 给病人足三里穴位注射鲁米那0.1,当时病人呃逆立即缓解 利他林10mg im,如无效,予氟哌啶醇10mg im bid,控制后予口服2m tid,或予氯丙嗪25mg im,但需注意血压,另还可试用丙戊酸钠0.2 tid+力奥来素5-10mgtid。神经外科首选氯丙嗪25mg足三里穴位注射VitB1、VitB6有效,本人在临床上应用过。 Vit B6大剂量点滴,可用到0.5,效果不错。当年我们一个顽固嗝逆病人(脑干病变)上述方法基本试过,无效,后采用此法搞定。 反复发作有其病因,病因改变是第一位。但用卡马西平我有不同意见在发作上顽固性呃逆可理解为肌震挛发作,用卡马西平在某些病例不妥。 胃复安穴位注射足三里,可以试一下。 基本上用以下两种方法得以解决 用有一位仁兄已经提到过的屏气方法,效果很好,大部分病人多能够解决。 对以上方法治疗效果不好的,可口服碳酸氢钠片剂,效果很好,比静脉用效果好,具体原因考虑可能与口服后药物在胃内直接产生气体刺激膈神经有关。 10. ⑴氯丙嗪50MG双侧足三里封闭;⑵消心痛5MG舌下含化5分钟后口服5MG; ⑶法莫替丁20毫克BID IV;

糖皮质激素引起顽固性呃逆分析报告

糖皮质激素引起顽固性呃逆分析 培恩e学 糖皮质激素是把双刃剑,本人在《糖皮质激素规化应用》一文中已经做了详细的表述,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在体作用广泛,不仅为糖、蛋白质、脂肪代的调控所必需,且具有调节钾、钠和水代的作用,对维持机体外环境平衡起重要作用。药理剂量糖皮质激素主要有抗炎、免疫抑制、抗毒和抗休克等作用。 对于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它会引起血糖升高、加重骨质疏松、增加慢性感染与机会感染的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甚至溃疡、多汗、睡眠障碍等。但是对于糖皮质激素会引起顽固性呃逆这种现象,却鲜有人关注。最近在临床中遇到患者静滴甘露醇复合地塞米松5mg后出现顽固性呃逆2例(1位患者有应用地塞米松后呃逆病史),关节腔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后顽固性呃逆1例,说明此问题有必要让我们提高临床认识。 虽然相关药物书籍和药品说明书上并没有明确说明 地塞米松(包括复方倍他米松、甲强龙说明书均未说明此问题)可能引起呃逆的注意事项,但美国《科医师案头参考书》中已明确表明呃逆是使用地塞米松时的不良反应之一。 强,晓英,明波等.地塞米松致呃逆38例临床分析[ J ] .中

国医药科学杂志,2012,2( 18) :212-213 呃逆分为中枢性呃逆和外周性呃逆 中枢性呃逆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卒中、头部创伤、脑膜炎和中枢占位性病变。 外周性呃逆则与膈神经受刺激,膈周围病变和迷走神经受刺激有关。一般呃逆超过48H我们便称之为顽固性呃逆。 糖皮质激素致呃逆的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抑制胃黏液的分泌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减退,刺激胃肠道迷走神经;(2)国外学者认为在呃逆反射弧的传出支中存在甾体激素类受体,包括延髓网状结构、呼吸中枢、下丘脑。糖皮质激素可能兴奋呃逆反射弧传出支中甾体激素类受体,从而引起呃逆。此外,糖皮质激素可降低中脑突触传递的阈值,直接兴奋呃逆反射弧.(3)糖皮质激素可增加人骨骼肌细胞的钙浓度,可能增加膈肌收缩性导致膈肌痉孪。 丽华,何鑫,昕等.倍他米松致呃逆1例[ J ]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 4) :332-334 呃逆的处理 ① 停用糖皮质激素。② 非药物疗法: 按压眶上神经法、用汤匙按压舌根法、含温热水屏气法等。③ 给予胃复安、思达舒、镇静剂、麻醉剂等。④ 中医针灸攒竹、百会、关、

顽固性呃逆的诊断和治疗

呃逆的诊断和治疗 呃逆(hiccup)是不自主的膈肌痉挛,引起呼吸肌收缩,在收缩终末时,声带突然关闭而发出的声音。呃逆的中枢在脊髓的颈段,刺激通过迷走、交感、脑神经传入再经传出神经支配肌肉而发生呃逆的动作。在呃逆时,不仅可听到声音,而且可看到膈肌的活动,帮有书中将其归入呼吸系统症状。但也有人认为呃逆多由胃肠道刺激所诱发,是“胃肠现象”,更接近于呕吐反射而不是咳嗽一类的反射。胃肠粘膜接受刺激后,兴奋主要通过迷走神经到达延髓呼吸中枢,然后一方面兴奋沿网状脊髓束到达膈神经,使膈肌产生强烈节律性收缩,同时呼吸暂停;另一方面兴奋自迷走神经运动纤维传至咽喉肌肉,产生喉头痉挛,此一反射弧上的任何病变均有可能引起呃逆。 呃逆持续时间不等,数分钟到数月均有。若持续时间在48小时以上不缓解,则称之为顽固性呃逆。顽固性呃逆可继发呕吐、水及电解质紊乱、失眠、虚脱、持久的精神紧张。 呃逆常见原因 中枢原因 肿瘤:小脑、延髓、第四脑室肿瘤 其它:脑血栓、脑栓塞、脑出血、脑脓肿、脑炎、脑膜炎、延髓出血、脑外伤 周围原因 颈部疾病:毒性甲状腺肿、动脉瘤、气管囊肿、气管憩室、动静脉瘤 胸部疾病:胸膜炎、纵膈压迫、纵膈炎、心包炎、肺炎、肺脓肿、肺癌、食管癌、食管炎、主动脉瘤、横膈膨出、膈疝 腹内原因:食管下段癌、食管裂孔疝、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胃出血、胃癌、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肝癌、肝脓肿、胆囊癌、结肠癌、胰腺癌、腹膜炎、膈下脓肿、肠胀气、 腹水 代谢紊乱:低钙血症、尿毒症、肝性脑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败血症、延髓缺氧 医源性:放化疗后、腹部及纵膈术后、腹腔镜检查或术后 精神原因:癔症性 治疗 一、简便疗法 砂糖一匙干咽无副作用80%有效 蜂蜜一匙咽下无副作用有效 醋一匙咽下无副作用有效 硬面包吞服无副作用有效 碎冰块吞服无副作用有效 冰水滴入鼻咽无副作用有效 苦味柠檬口含无副作用1分钟见效保持2分钟 牵拉舌头可有恶心、呕吐有时有效 鼻导管刺激鼻咽可有恶心、呕吐90%有效 刺激喷嚏动作无副作用有时有效 指压天突无副作用有时有效 闭气无副作用不可靠 二、穴位注射 用B族维生素或阿托品等穴位注射(可用药物下附)深度为1.5-2.0cm,用强刺激手法。

针灸治疗学试题及答案

针灸治疗学试题及答案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得分:_________ 1. 痹证分为几种证型:、、、。 2.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涉及的脏腑以为主,其中气血不足证的治则是。 3.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针刺手法为。 4.八会穴中骨会____、髓会_____。 5.针刺治疗痛经的经验效穴为____________,治疗疳积的经验效穴为____________。 6.补法适用于治疗、型遗尿。 7.眼睑下垂先天不足、脾虚气弱者,治则宜;风邪袭络者宜。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得分:_________ 1. 针灸治疗呃逆的基本处方及辨证加减是什么? 2. 什么是“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3.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的基本处方及辨证加减是什么? 五、病例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得分:_________ 1. 患者吴某,男,68岁,退休干部。因“突然昏仆伴口角歪斜5小时”于2009年3月24日3pm被家属抬入我院求治。家属代述:患者患高血压病史已10余年,平时有头晕头痛等症,性情急躁,时见肢端和面颊发麻,喜食肥甘,嗜烟酒,近两年症状明显加重。就诊前与人发生口角,眩晕随之加剧,继而昏仆倒地,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无汗,双手握固,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而数。PE:BP 220/130mmHg 。其余略。请根据上述材料写出疾病诊断、证型、治则、针灸处方及刺灸方法。 2.吴某,男性,56岁,干部,2003年1月9日初诊。头晕2周,加重2天。2周前感头晕,也未在意,近2天来头晕加重,有时站立不稳,稍躺片刻有所好转,头重如蒙裹,胸中满闷不舒,纳差,肢倦乏力。查体:素体丰腴,平时喜食肥甘,精神可,血压18.5/12kPa,舌质红苔白腻,脉象弦缓。试析本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证型、治则、针灸处方及方义。 一、A型选择题(共40分,每题1分)得分:_________ 1.针灸治疗肘劳肘内侧疼痛者可在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加( ) A.下廉 B.少海 C.尺泽 D.天井 E.阿是穴 2.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基本处方中,除肾俞、太溪、三阴交外,还包括( ) A.足三里、气海 B.神门、内关 C.太冲、风池 D.关元、百会E丰隆、中脘 3.下列各项中除( )外都是治疗腰部扭伤的基本处方 A.肾俞 B.腰阳关 C.腰奇穴 D.委中 E.阿是穴 4.面痛的治疗以何经穴位为主( ) A.手足少阳经 B.手足阳明经 C.手太阳经 D.任脉 E.足阳明经 5.治疗耳鸣、耳聋取中渚、侠溪是属于( ) A.辨证配穴 B.临近配穴 C.局部配穴D.循经远取E.以上都不是 6.肝阳暴亢型中风可在基本处方上再加( ) A.足三里、气海 B.太溪、三阴交 C.丰隆、合谷 D.风池、完骨 E.太冲、太溪 7.下列病证取穴,不属于远部取穴的是( ) A.胃痛取足三里 B.项强取后溪 C.哑门治疗失语 D.人中治疗腰扭伤 E.面瘫取合谷 8.下列哪一项不是引起高热的主要病因( ) A.暑热蒙心 B.疫毒熏蒸 C.外感风 D.湿热蕴蒸 E.温邪内陷 9.针灸治疗中耳炎,在操作时刺翳风穴要选较细的针、只捻转不提插是为了( ) A.防止症状加重 B.防止刺伤耳膜 C.防止刺伤面神经 D.防止出血 E.防止疼痛 10.心俞、脾俞、三阴交同用,可以治疗哪一类型的失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