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美 丽 的 儿 童 诗 相 遇

和 美 丽 的 儿 童 诗 相 遇
和 美 丽 的 儿 童 诗 相 遇

和美丽的儿童诗相遇

厦门第二实验小学蔡维真我不会写诗,但我喜欢读诗,虽然很少能把某首诗的某些句子记住,但我充分享受了读诗过程的快乐。往往读着读着,仿佛就有无数小精灵在心头嬉戏着,跳跃着,在舒展开的心的空间这儿开着一朵花,那儿开着一朵花,于是,便姹紫嫣红。我总以为儿童在诗一般富于幻想的金色童年里,应该读诗,读儿童诗,为诗意人生打造底本。儿童的心灵是诗,儿童的情感是诗,儿童的想象属于诗,他们的生活里也应该有诗,于是,就有了开展欣赏、创作儿童诗的活动构想。

童诗的魅力先来谈谈儿童诗吧。儿童诗具有审美客体的高度概括性和审美主体的独特抒情性和谐统一;儿童化和趣味性互相渗透;精巧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相辅相成的特点。优秀的儿童诗总是能将静态动态化,将无生物人格化,将抽象物形象化,提炼出儿童情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谭旭东说:“儿童的生命是梦想的、象征的,每一个儿童都是充满活力、幻想与梦想的生命个体。而儿童诗这样的文学样式,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儿童心灵的游戏,是潜意识的活动,是精神的自由创造,它们有梦想的成分。”

儿童文学作家、中国儿童文学创委会副主任樊发稼老师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它们的想像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心性的好的儿童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优秀儿童诗具有生活的情趣,丰富的想象,跳跃的意象,清新的意境,凝练的语言,是儿童开启语言大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发掘想象力,丰富情感的钥匙,是儿童心灵的窗户,是儿童心灵的天空——美的星星和烛光在里面闪烁着,让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快乐。孩子能从小亲近诗歌,这不仅仅是一种纯正的文学趣味,更是一种生活的品位。

教材的缺憾翻阅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入的儿童诗甚少,小学低年级有一些,到中、高年级就少得可怜,大多一册只编入一首,而且不是儿童诗,反映的是成人的生活,是社会的大题材,如:五年级上册的《最后一分钟》,还是加“*”的阅读课文。低年级入选的诗作题材也较陈旧,更注重思想、知识的教化,如:第四册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方面,我觉得北师大版的教材较为重视以儿童诗来陶冶孩子的性情,几乎每一主题单元都有一首儿童诗,那些儿童诗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构思精巧,富有情趣、想象力,有灵性、有意象,选得较好。如第六册就选进《礼物》、《梦已被染绿》、《小小的书橱》、《花儿也会放风筝》、《最美的花朵》、……等十首儿童诗,“替雏鸟给妈妈写,/让妈妈快回巢,/天已黄昏。”听听多美的情感。走进“儿童文学走廊”,我们会发现,自五

四运动以来,我国儿童诗创作不断发展,一大批儿童作家、诗人(包括台湾许多儿童作家)呵护儿童,辛勤笔耕,为少年儿童奉献了许多优秀佳作。“阳光,这早晨的阳光/这大朵的金黄,小朵的金黄/精灵似的爬进我的小窗/在我的睫毛上笑得美丽笑得安详” ,“孩子,你没有什么给我/只给我一朵甜美的笑/那笑轻轻抖落在我心上/像碎碎的银子在幸福地闪耀。”(王宜振《阳光》和《一朵甜美的笑》)怎能让类似这么有趣的儿童诗从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中悄悄溜走呢?作为家长也许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课外读小说、故事,可能在幼儿时会教读一些朗朗上口的童谣,但恐怕很少有家长在孩子进入小学阶段,还能与孩子一起欣赏儿童诗。如果学校老师再不引导他们进入这个美丽的童诗世界,那么,这笔精神财富将与孩子无缘了。我们开展欣赏、创作儿童诗就为弥补教材的缺憾。

遐想

—儿童诗欣赏与创作

活动设计目的

1、通过指导、交流,引导学生感知、鉴赏、表达儿童诗的美,初步尝试创作儿童诗,从而激发学生欣赏、创作儿童诗的兴趣。

2、了解儿童诗需要断行的格式要求,并能在诵读中注意诵读出韵律、节奏等音乐美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儿童诗。

3、通过诵读鉴赏儿童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和遣词造句、行文结构的独特魅力。

4、热爱生活,留心周围的事物,调动五官,敞开心灵去善于感受生活中的诗意和美感,并从中获得素材进行创作。学习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独到、合情合理的想像。能用简短、富有灵性的语言表达对身边和生活中感兴趣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并学习创作。

课前准备

CAI课件一份。

活动一(学习欣赏儿童诗)

活动过程

一、背诵几首古诗,感受古诗的特点。

1、出示几幅诗配画,播放音乐,学生配乐朗诵古诗。

2、让学生自由谈谈喜欢古诗的原因。

3、小结:古诗的语言精炼含蓄,含义十分丰富,古诗以律诗、绝句居多,它们的句数、字数

相同,讲究押韵。在同学们接触的诗歌中还有一类诗叫儿童诗,儿童诗没有严格的字数、句数要求,也没有要求押韵,比较自由。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儿童诗。

二、指导欣赏一首儿童诗《五个枝丫的小树》

1、出示一幅画,画上的内容是:远处一轮鲜艳的太阳高高升起,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近处,一个小女孩,伸出双手,这双手特别大,张开手掌,手指上开满了鲜花,长出了嫩叶,画面上还飞翔着几只小鸟。)

2、学生看着画面,伴着乐曲进入想象的境界。

3、看了这幅画,你能用几句话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或是由此想到的?

(生交流看到的,想到的。)

4、指导欣赏儿童诗《五个杈丫的小树》

让我们来读读《五个杈丫的小树》,看看诗人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来表达的。

五个杈丫的小树

邱易东

我的两只手,

真像两棵树,

两棵张着五个杈丫的小树。

阳光下,

我高高地举起这两棵小树,

伸开所有的枝丫,

希望能够看到,

真正的树叶,

真正的果子,

可是只是看到——远处,

蓝天、白云、大地和路。

于是我在手背和手掌上,

画上茂密的绿树叶,画上熟透的红果子,

还画上

飞来的小鸟——

我的追求和愿望。

(1)自由轻声读这首诗,想想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你觉得这首写得怎么样?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好?

(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写法特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欣赏。如:大量运用比喻的写法,把两只手比喻成两棵长着五个杈丫的小树;把美好的愿望用“绿树叶”“红果子”“飞来的小鸟”来表示。再如,作者大胆地构想:想象在手背和手掌上画上茂密的绿树叶和熟透的红果子,画上飞来的小鸟,巧妙地说明了要取得成功,要获得美好的生活,只有靠双手辛勤劳动。)5、配乐朗诵这首儿童诗,体会诗的音韵美。

(1)播放音乐,学生自由朗诵。

(2)指名配乐朗诵,学生评议。

6.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欣赏儿童诗的方法。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表达的情感;欣赏诗歌的写法,用什么修辞手法,用什么词句表达思想,如何进行大胆的想象等,此外通过多诵读来体会诗人的感情,欣赏诗歌的音韵美。)

三、自由欣赏几首儿童诗。

1.每人选定一首儿童诗进行鉴赏。

2.分组交流欣赏所得,全班交流。

(交流的方式自定:谈体会、配乐朗诵、背诵其中最感动的诗句……)

诗歌如下:

鞋星星

林武宪[芬兰]索德格朗

我回家,把鞋脱下当夜色降临

姊姊回家,把鞋脱下我站在台阶上倾听;

哥哥、爸爸回家星星蜂拥在花园里

也都把鞋脱下而我站在黑暗中。

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

大大小小的鞋你别赤脚在这这草地上散步

是一家人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

(石默译)

依偎在一起[注释]

说着一天的见闻蜂拥:像蜜蜂似的挤在一起。

大大小小的鞋

就像大大小小的船

回到安静的港湾

享受家的温暖

妈妈的话

林焕彰

夏天的太阳是一团火,

妈妈说:小孩子不能到外头去。

可是,窗外有一只鸟儿在叫我。

可是,树上有一只鸟儿在叫我。

可是,天空也有一只鸟儿在叫我。

我很想飞出去!

我很想飞出去,

窗外有一只鸟儿在叫我,

树上有一只鸟儿在叫我,

天空也有一只鸟儿在叫我。

可是,妈妈的话还在我耳边,

不断地说,不断地说……

回旋舞

[法] 福尔

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起手来,她们

可以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

假如全世界的男孩都肯做水手,他们可

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

那时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回旋

舞,假如全世界的男孩都肯携起手来。

(戴望舒译)

四、学生按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把诗的意境绘成图画

1、学生动笔绘画。

2、图画展示。

五、作业

课外自己选择几首儿童诗进行欣赏,朗诵,并从中选择一首背诵下来,准备参加儿童诗朗诵会。

活动二(儿童诗朗诵会)

活动三(主题创作)

触摸春天

一、同题诗歌欣赏。

1、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春天,是个可爱的季节,莺歌燕舞,花红柳绿,遍地春光,一片生机勃勃;春天,是个遐想的季节,放飞心灵,神游四野,上天入地。在春天里,你会想象些什么呢?春天的一草一木,奇思妙想,都可以入画入诗。我们来读读,看看诗人眼中、心中的春天是怎样的?

春天被卖光了作者:杜荣深

春天是一匹/世界上最美丽的彩布,/ 燕子是个卖布郎。/他随身带着一把剪刀,

每天忙碌地东飞飞,/ 西剪剪,/ 把春天一寸寸卖光了。

春天作者:谢武彰

风跑得直喘气/向大家报告好消息/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花朵站在枝头上/看不见春天/就踮起脚尖,急着找/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

花,不知道自己就是/春天

快把窗子打开作者:林武宪

阳光在窗外/站着,/春风在窗外/呆着,/别让他们等得太久啊。/赶快把窗子打开!

赶快/把窗子打开!好欢迎/活泼的春天/进来,欢迎春天的气味,/欢迎春天的光彩。/

初春作者:王宜振

谁也不曾留心/春天已悄悄来到/昨夜,春天伸出一双小手/撕去小河白净的封条//

谁也不曾留心/春天已悄悄来到/昨夜,蛋壳里跳出一只小雏鸡/唧唧叫着,吹着春天的小号// 谁也不曾留心/春天已悄悄来到/昨夜,花儿伸出一些舌头/吐着春天喷香的味道/

谁也不曾留心/春天已悄悄来到/昨夜,春天投来淡绿的眼神/发痒的小树长出一身羽毛//

春天听说比我们还小/春天赤着脚丫在大地奔跑/只有露珠给它拍了一张小照/瞧吧,春天在小小的露珠里微笑”

2.初读,感知内容。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轻声读一读,一要读准确,不读错音,不添字,不漏字。二想一想,作者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用心去感受。

师适当点拨,生汇报初读收获。

3、再读,学习表达。

师:这些诗都写得很有情趣,你们发现哪些诗句写得最有意思?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师点拨,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可从以下几点进行点拨:这些诗都把春天的景物拟人化了,如:燕子成了卖布郎;风儿跑来向人们报告春天的信息;花儿会伸出舌头,雏鸟吹起了小号。想象特别新奇,出乎意料,你看:燕子随身带着一把剪刀,把春天一寸寸卖光了;春天伸出一双小手/撕去小河白净的封条//;发痒的小树长出一身羽毛/。作者仔细观察,选择了春天一些最有特点的景物进行想象。)

4、三读,感受情趣。

师:请同学们随着轻柔的乐曲,把自己最喜欢的诗在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春天的画面,边读边琢磨,体会诗的趣味。

二、亲近自然,触摸春天。

1、带学生走进自然,去感受春光。

师:同学们,让我们投入春天的怀抱,去观赏春天的舞蹈,去聆听春天的歌声,去触摸春天的肌肤,去品味春天的芳香,走我们踏春去。

2、引导学生调动五官去感悟春天。

师:同学们运用你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心灵……去感受春天,发现春天。

(1)、睁大眼睛望四处看,你看到了什么?

(2)、竖起耳朵仔细倾听,你听到春天在说什么?唱什么?

风、小河、蜜蜂、鸟儿、雨点、雷公公、花儿、……

(3)伸出你的小手,轻轻摸一摸,光着脚丫,到泥土里,草地上,小溪边踩几脚。

(4)趴在草地上,凑近花儿去闻一闻,听听鼻子告诉你什么?

(5)眼睛盯着一处景物,痴痴地想一想,展开想象的翅膀,此时,在你的心中它成了什么,它跟你说了什么?

三、学习创编,合作交流

1、汇报踏春收获,每个学生选择自己最有感悟的一点,或一景说,从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想象到等方面说。

2、只要找到窍门,我们也可以当小诗人。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作为想象的凭借,然后展开想象,就可以写成一首儿童诗。

(1)出示一首不完整的诗,让学生补充:《春天在哪儿呀?》

春天来了,

春天在哪儿呀?

小弟弟想了半天也搞不清,

顶着南风放长了线,

就请风筝去打听。

海鸥说:春天坐着船在海上旅行,

难道你还没有听见水手们

迎接春天的歌声?

蝴蝶说:……

麻雀说:……

……

模仿诗句续编:自由选择一个角色续编(如麻雀、青蛙等),四人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2)以一个学生的想法为例,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如何将直接描述的语言转化为有点诗意的语言。诗以什么为凭借,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描述了怎样的情境?(尽可能尊重学生的想法,以激发兴趣为重,要求不能高。)

3、模仿创编,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班上交流。

童诗:风

教学目标:通过品读、欣赏写风的诗歌,使孩子们对风的特点、形象有所感官,并产生联想,从而培养观察、想象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感受读诗的快乐,激发爱诗兴趣,培养写诗的热情。

教学对象:好玩儿诗社一年级成员。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活跃思维

1、出示谜面: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风精灵。

二、欣赏、品读诗歌

过渡:老师给大家推荐了许多关于风的有趣的童诗,诗只有反复读、品,才能感觉到它的妙处。今天,老师就带来几首,和大家一起欣赏。

1、出示《风》

北风最喜欢和树开玩笑/害得树都笑弯了腰/连叶子都笑掉了

A、指名读诗,评价读书情况。

B、你喜欢这诗吗?为什么?

C、自己读诗歌,读出自己的感受。

2、出示《冬天的风》

冬天的风最顽皮了/像淘气的阿丹/喜欢作弄别人/哎呀你看/他拿着水彩偷偷的/把大家的鼻头涂红了/却在旁边呼呼的笑着

A、自由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B、交流感受

C、冬天的风这么顽皮,真是个调皮鬼,想想,风还会和谁开些什么玩笑?和谁做些什么游戏呢?

过渡:冬天的风像个爱恶作剧的小孩,喜欢和人开玩笑,今天,有人也要给风加上颜色,好看清风的样子。

3、出示〈〈我要给风加上颜色〉〉(节选)

风的脸,是什么样子?风的身体是什么形状?想知道,却没有办法。如果给风加上一点颜色,就可以知道了。

A、品读、欣赏

B、如果让你当一回画家,你准备给风涂上什么颜色?并说说你的理由。

C、集体交流。

三、动动笔

把你在课堂中听到的觉得有趣的地方写下来,如果自己有新的创意,也及时记下来。

教后反思:

诗歌的特点是很多的,在这节课上,我没有过多地去品味去感受这些外在的形式特点,淡化的是形式,从内容入手,引导孩子们从身边最常见的风入手,去感受想象快乐。

在这节课中,我一开始便抓住儿童诗至关重要的“想象”这一要素,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孩子们自由联想,赋予物以活泼的生气,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一种愉悦的情境之中。

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状态中,积极性非常高。热烈有序的展现的是开放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中,我把着眼点放在儿童身心与语言的发展之上,使二者交叉互补;语言的实践,开阔了思维与想象,从而打开了语言发展的闸门。

从教学方法上,从内容入手。学生心中有了内容,清新活泼奇妙的语言就从口中流出。至于诗的形式,只做了点拨——因为教学的目的是借助写儿童诗,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美化学生的语言,培养诗的感觉。使学生得到整体的发展。注重学生自我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体验,实现了学生天性与语文教学的统一。

当然,课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低年级的教学目标定位得不够准确,只局限于说。把很多引导孩子写的机会给错过了。

秋日的私语

教学目标:

一、用还原体会法欣赏儿童诗,在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并创作儿童诗。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并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一、欣赏两首儿童诗:罗英的《秋叶》、杜风的《落叶》。

二、学生创作儿童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欣赏秋景。

(一)课件播放钢琴曲《秋日的私语》。

教师导语:同学们,刚才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已把我们带进了秋的旋律之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秋天,感受秋天。(板书:秋日的私语,停止音乐)

(二)课件出示秋景图,学生欣赏。

教师导语:同学们,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秋天,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秋天的美景吧!(点击课件,欣赏秋景)

(三)根据秋景图,学生说说秋天。

教师导语:刚才,我们欣赏了秋天的美景,现在来说一说文人笔下的秋天。

(四)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样,秋天是美丽的,“万美之中秋为最”嘛!盈盈秋水,温柔明净的像母亲的眼睛;片片落叶,随风飘动的如飞舞的彩蝶;朵朵菊花,婀娜多姿的似婷婷的少女。它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诉说着秋的迷人、秋的艳丽。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如诗、如画、如歌、如梦,在你我的心头萦绕,牵动着你我一片片悠悠的留恋。

二、欣赏儿童诗

(一)欣赏儿童诗《秋叶》。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流利,读出感情)

教师导语:漫天飞舞的落叶似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秋天的曲谱中滑落,幻化成一首优美的诗歌。诗人罗英老师看到飞舞的秋叶就写下了儿童诗《秋叶》,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儿童诗。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把这首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把这首诗读懂。

2、学生展示读。(侧重于听)

教师导语:谁来展示读一读呢?(指名屠央丽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仿佛使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多角度欣赏。

教师导语:刚才,你们说得真好啊,我真为你们精彩的回答而喝彩。这首诗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欣赏呢?

4、还原体会,推想诗人的创作过程。

(1)教师导语:现在,请你们还原体会,推想诗人当时创作的过程。先自己说一说。

(2)学生自由说说。

(3)指名说。

教师导语: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别的同学注意听,你认为他哪里说得不完整,请补充。

5、集体配乐朗诵。

教师导语: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儿童诗。

(二)欣赏儿童诗《落叶》。

1、自由读。

教师导语:诗人抓住树叶落下、大雁南飞,通过丰富的想象,把秋天写得如此的优美,真让人身临其境。(边说边板书:抓住秋叶巧妙构思通过丰富的想象)落叶在罗英老师的笔下像美人鱼跳着优美的舞姿,是如此的自由自在,如此的浪漫。落叶,在杜风爷爷的眼中又是如何的呢?请欣赏《落叶》。(点击课件,出示《落叶》)先自由朗读,然后按照欣赏《秋叶》的方法,同桌相互欣赏,共同讨论。

2、同桌相互欣赏,共同讨论。

3、反馈,师生共同讨论。

教师导语:我听你们讨论得挺激烈的,现在谁来说一说?(指名学生说)(学生在说选材的时候,教师要适时板书:落叶)

4、集体配乐朗诵。

教师导语:现在,让我们用朗诵来表达对落叶的喜爱之情吧!

(三)欣赏自找儿童诗。

1、三人小组互相欣赏。

教师导语:请把你昨天收集到的有关秋天的儿童诗拿出来,以三人为小组,先读给组员听,然后把你对这首儿童诗的理解说给组员听,组员如有不同的理解,可以相互互相讨论。

2、教师巡回指导。

三、秋景再现

(一)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秋天。

教师导语:同学们,诗人们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捕捉秋天里诗意的瞬间,抓住事物的特点,巧妙地构思,通过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如此优美、充满童趣的儿童诗。现在请你来回忆一下我们农村里富有秋天气息的景色,然后来说一说你身边的秋天。(学生思考会儿后,指名说身边的秋天。)

(二)课件出示秋景图,学生欣赏。

教师导语:同学们都独具慧眼,搜集到了这么多秋日里的信息,我真为大家感到高兴。昨天,我也找到了好多富有秋天气息的图片,今天我带来了,请大家仔细欣赏,看看是否能给你的创作带来更多的灵感。(点击课件,学生欣赏,教师可适当穿插介绍)(三)出示多幅画面,学生说说观看到的秋天。

教师导语:看了这么多的秋景,那就来说一说画面里的秋天。(点击课件,指名学生说)四、学生创作

(一)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

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欣赏了秋天里的儿童诗,观看了秋天里的美景图,现在请捕捉自己身边的秋景,抓住事物的特点,巧妙地构思,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把迷人的秋天写下来。写好以后,你可以请同学帮你修改。(教师要一边巡视,一边找出好的童诗和不好的童诗)(二)学生作品展示,评析。

教师导语:(教师要有目的性指名学生上台来说)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儿童诗读给同学们听,读给到场的听课教师听呢?(指名学生上台来读)其他的同学请仔细地听他朗读,听

他说说自己的创作过程,还要想一想,这位同学的儿童诗使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拔)你还有什么建议想给这位同学提提吗?

五、课堂小结

(一)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在这节课中,我们一起还原体会,欣赏两首儿童诗。通过欣赏,观看秋景,抓住事物的特点,巧妙地构思,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也写下了优美的儿童诗。在即将结束本节课的时候,我送给同学们两句圣野老爷爷的名言。(点击课件,出示名言)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并用心去体会一下。

(二)课件出示圣野的名言,结束课堂。

出示两句名言:“没有翅膀,就没有鸟;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没有美丽的想象,诗就飞翔不起来。”“诗是生活中长出来的一朵鲜红的玫瑰。”(圣野)

板书设计:

秋日的私语

秋叶

抓住(事物的特点)巧妙构思通过丰富的想象

落叶

附:秋叶落叶

罗英杜风

蓝天中的美人鱼秋风瑟瑟,

跳着优美的舞姿大树把一枚枚“金币”,

在偌大的海洋中投向大地,

伴着风儿存到大地银行里。

打着旋儿

潇潇洒洒明年春天,

悄然无声地落下来大地会还给大树,

悠闲地静听着密密丛丛的绿叶,

大雁的别离歌加上丰厚的“利息”。

浅谈王维诗歌中的绘画美

浅谈王维诗歌中的绘画美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他曾在其诗作《偶然作》里这样写道:“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可见,他对自己的能诗善画颇为自负。王维善于捕捉事物的形象,刻画特征和形状,并能从线条、布局、角度、色彩等多方面下笔,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提示性作用,在读者心中唤醒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因此,读王维的诗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绝佳的画作,读来便有“画面感”。苏东坡也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作品艺术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本文将从“色彩美”、“线条美”、“布局美”和“意境美”四个层面浅析王维诗中的“绘画之美”。 一、王维诗的“色彩美” 绘画在我国被称为“丹青”,可见色彩对于绘画的重要性。至于传统水墨画,这也是特殊的色彩,不过不是有彩之色,而是无彩之色。王维对淡墨是有偏爱的,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以水墨色调构思的名篇。比如《汉江临眺》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诗人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在这里,诗人用简单的笔触勾勒出眼前的磅礴气势,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这里的“胜”则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 除了水墨画,王维的诗中也善用颜色明媚的浓笔重彩。其中《田园乐·其六》中的两句“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更是典型的代表。诗人通过“桃花”、“柳丝”两种富于春天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副春意盎然的图画。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诗人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也因此展现出一派柳暗花明的景象。正所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再加上“杨柳依依”,景物确实宜人。着色之后诗人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

王维山水诗感想

王维山水诗感想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山水诗具有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美。这表现在他对语言、意象、色彩、音响的细致锤炼上。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维山水诗感想,欢迎大家阅读!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是一位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能属文赋诗。同时他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绘画、书法、音乐,无所不通。王维被誉为一代山水诗之宗,其山水诗表现出的境界尤为后世所推崇.他的山水诗常常通过自然的光、色、声、形、质等构成的具体可感性形式,结合自己的文化修养、生活境遇、知识水平、审美修养进行艺术的审美创造,含蓄地表现自然清静、秀丽的本色,令人洗心涤虑,返朴归真,摆脱尘世的羁绊,,炼就一种淡泊、真淳、随缘自适的疏野意趣。 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盛唐诗坛上,除李杜以外,鲜有堪与比并的。他的山水诗平淡自然,俊逸空灵,与琴棋书画融为一炉。诗中常有形与声的刻画,情与意的温馨,飘洒与沉静结伴,显达与幽深同行。常用委婉冲淡、古雅悠远的高妙手法,达到令人拍案叫绝、流连忘返的艺术胜境,形成他山水诗的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本文从语言、意象、色彩、音响四个角度来剖析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并探索形成这种意境美的原因。

一、语言不重华饰,明净淡雅,虚实相济 语言是诗人情绪的物化形态,是诗歌最表层的意象。王维在语言上追求明净淡雅,不尚浓艳,不重华饰,不作惊人语,不出吞云吐月之言。他讲究自然与真切,注意语言的启示性,表现出诗歌语言的自由、自在和自觉。如《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人以浅切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山居环境的幽静可人而又富于生气。在夕照浑茫的大背景下,古松参天,仙鹤盘旋,访客罕至,柴扉独掩,可谓幽静之至。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既生灭无常但又充满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诗人王维便正是通过这种即自然之真,悟自然之性理来回归自然的。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和契合之中,诗人感到了愉悦,也得到了解脱。 写景如画,随心挥洒,这样动人的自然写景,正是通过清新淡雅、自然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理想中的社会美,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丰姿摇曳,耐人寻味。 二、意象空灵剔透,虚幻静谧,富于变化 司空图的《诗品》中就曾用"白云"比喻"超诣"的神韵,说"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王维将心性具象为白云,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也恰恰是这种效果。王维在诗中取意象最多的是

意境很美的古诗词

白海棠(红楼梦)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编袂,秋闺怨女试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画堂春(纳兰容若)I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n 浆向蓝桥易取,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仿日牛津,相对忘贫。―| 一字连(陈沆) 一帆一江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七绝 黄昏雨落一池秋,晚来风向万古愁。 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 一颦一笑一伤悲,一生痴迷一世醉。 一磋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 功名万里赋予谁,去年秋江水, 醉卧不识今夜愁,哀筝惹泪落,谁劝我千杯? 往事难追战马肥,胡笳送君归, 修道心事无人猜,青云羡慕鸟,尊前图一醉。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去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

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八至(李治)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深至浅清溪。 雁丘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江城子(苏轼)

浅论顾城诗歌艺术特点

浅论顾城诗歌的艺术特点 顾城的诗, 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正如这首一 代人 , 短短的两行诗句, 却清晰地勾画了一群探索者的坚定形象。我暗叹诗 人独特的想象, 呈现在我们面 前的仅仅是十几个字, 字里行间却还有着看似简单实为复杂的意象。在顾城的诗作中, 人们总能找到一种 与众不同的感觉。 顾城诗歌的最大特点便是意象的呈现。而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最常用的表现手法首先是象征隐喻 法: 这也是诗歌新艺术的中心, 它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 使诗人的抒情角度转移, 诗 中的象征从表面看上去毫无联系, 也无所指, 但深层却有无穷的意蕴, 诗的感染力也就在于此, 早期象征主 义大师马拉美反复强调( 2)诗只能暗示, 如直呼其名, 诗的享受便减去四分这三。是的, 诗的魅力不体现 在直观和如实地描绘, 也不是在证明什么, 它总是在暗示什么, 象征性的加以启迪也是现代诗的一个重要 特点。象征手法与古典诗歌由此至彼, 言此意它的比兴手法极其相 近, 从根本上说, 象征也是一种比 兴, 或者比兴是象征的一种表现手法, 比是求诗的形象化, 兴是求诗的言外之意, 所不同的是象征手法经常 巧妙地隐去被比事物, 诗歌主题也就呈现了多义性。例如开头出现的小诗一代人 , 它是由黑夜 , 我 黑色的眼睛等感性形象构成的意象组合, 它们既有其本身的客观意义, 所代表的内在含义又都超越了这 些词汇固有的客观意义, 加上题目的指示, 因而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性, 即黑夜象征置于那一代人心灵上 的阴影, 眼睛象征一代人探索的眼睛, 双是渴望光明的眼睛, 而诗中的我则象征着一代人。由此我们 能够看出, 诗歌象征的审美特性, 实际上就是意象的一种内在的美学特性。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摘要:王维作为盛唐山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其语言的高度清新洗炼,诗歌意境的空灵、深远,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样意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巧妙将诗作与美景融为一体,深具禅意。本文将从王维诗歌作品中品味这种独特意境。 关键字: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正文:王维(701-762),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官居汾州司马,故徙家于蒲(今山西永济县),遂为蒲州人。母亲崔氏,是个虔诚的禅宗弟子,这对王维日后接受禅学思想有着较深的影响。王维多才多艺,于音乐、绘画方面造诣尤深。 王维跟许多唐代诗人一样年轻气盛,积极进取,颇有政治抱负。受张九龄提携出仕,后因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政局出现很大变动,王维思想也因此出现很大转折。他从此“无可无不可”“万事不关心”,亦官亦隐,逍遥度日。隐居在蓝田辋川别墅,常与友人弹琴赋诗,萧吟终日。后来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入兵长安迫其接受伪职。当时,王维在被囚禁关键字: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菩提寺中作诗抒发对帝京沦陷的悲痛和对唐王朝的思念。唐军收复长安和洛阳以后,王维虽因接受伪职被论罪,但因上述的诗以及他弟弟的平叛之功,所以不久就得到赦免,而且官职升迁,最后官至尚书右丞。但晚年的王维,早已无意于仕途,退朝之后,常以礼佛为事。上元二年(761),卒于蓝田辋川别业,年六十一岁。 王维的创作与其心路历程相应,以开元末天宝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思想自豪自信、乐观进取,创作中关心现实抨击黑暗,表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精神风貌。这个时期主要创作边塞诗和游侠诗,如《少年行》、《老将成》等。这些诗笔力雄健,风格豪放。 王维后期因政治挫折,生活上半官半隐,王维又是从小生活在一个宗教气氛浓郁的家庭里。所以他思想中又表现出遁世、隐居、万事不关心的消极面,“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正是他这种心态。这一时期他大力创作山水田园诗,并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田园诗歌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最高成就,不仅在唐代诗坛上盛誉空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个评语主要是针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王维山水田园诗最大的价值,在于他对山水艺术美的创造。为了取得“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王维调动了他作为画家、音乐家、诗人的一切艺术手段,善于发现并把握那些特定的客观景物,艺术再现并创造独特的意境。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体现了浓郁的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描写自然山水和农村风光的幽美以及隐居生活中的情怀。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这首诗可看出王维擅长借景物创造意境。寻常的风景寻常的人物一经王维的简笔勾勒,便具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山村秋天的黄昏,空明澄净、清新纯美:一阵秋雨过后,空气格外清爽,月光透过松枝,斑斑点点洒落地上,山泉叮咚作响,水底沙石历历可见。翠绿的竹林里忽然传来清脆的笑声,原来是浣纱的姑娘要回家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打鱼的人们晚归了。作者遣词用语不着意经营却构成这样一幅清新而宁静、生机盎然又祥和优美的山居秋暝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对仗工整又不留痕迹,原原本本经王维一写仿佛散发出精神的魅力。王维如何作到仅以白描手法,不用词藻雕饰,就描写出了环境的优美,秋光的可爱呢?因为作者通过精心取景和别具匠心的安排,刻划景物既能形神俱似,整首诗又能浑然一体,使画面既生动活泼,又有动有静,才具有了完整融合的境界。沈德潜说此诗“佳处不在语言”(《唐诗别裁》),正言其妙在有意境。 先让我们来看看何为“诗的意境”吧,“诗的意境”又称“诗境” 是诗人在反映生活时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要素,进行高度的集中和概括,形成的饱含思想感情,极富感染力的具体境界。诗的意境是诗的灵魂所在,也是诗人“情动与中而形于外”自然宣泄,是感染读者共鸣的关键。由于篇幅所限,诗总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故而诗的语言要求简炼而生动,要在廖廖数字中包孕深刻的感情,以达到“以约总博,寓万里与尺幅间”的艺术效果。明确提出“意境”说的是王国维,他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

王维山水诗中思想境界的文献综述

王维山水诗中思想的文献综述 09级1班李晶 2009012699 摘要: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由于其诗中颇具禅宗意味而被誉为“诗佛”。但是由于唐代采取思想兼容的态度,在思想领域里则是儒、释、道并存。王维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士人的文化积淀下,他的诗歌中又隐现着儒家和道家思想,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王维佛教老庄思想儒家思想 王维是思维创作受到佛教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其好友苑咸曾评价其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大多数学者从佛教角度研究王维,但同时也有人从儒、道角度来进一步阐释王维的精神世界。因此学界关于王维山水诗中的思想有很多论著。 本文是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理论成果和看法做一些总结,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近几年来有关王维山水诗中思想的文献,选择其中20篇综述如下: 一、佛家思想与王维的山水诗 张丽娟(2010)在《王维隐居终南期间佛教思想研究》中总结了学界对王维研究的现状:“国内学术界对王维的深入研究大体上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此后,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连续不断地出现,至今蔚为大观。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对王维生活方式的影响、佛教对王维文学创作手法与内涵的影响、王维诗表现的禅趣禅意和佛理等几个方面。”①由此可见佛教对王维的影响之大。 徐流奇(2010)在《禅学理念与王维诗风》中分析到:“王维前期诗歌受北宗禅思想影响,多为佛道禅理的直接传达;后期受南宗禅影响,将玄冥的禅意化入诗,。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宗审美观,尤其是对空寂之美的追求和赞颂和以自我心性的圆满和灵动为目标,并且将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融合为一体,最后导致王维诗歌空灵、清丽风格的形成。这种诗风包含着空虚与灵动这对矛盾统一的二级。同时作者还指出禅学理念对王维山水诗创作手法的影响,即:首先,在禅学理念指导下,山水诗做到形与意的完美结合;其次,诗歌能够艺术而辩证地处理动静描写使得意境玄远蕴藉;再次,王维诗歌的意象创构中多‘不拘形似’的运用;最后,多以简约的意象来表达意境,达到意多而笔少的境界。”② 台湾学者林明昌(2011)在《非禅而禅——谈王维诗的禅化》中一改前人王维诗歌“禅化”的说法,认为王维诗歌禅化是后人解读的结果。他从唐代禅诗传统说起,指出“唐代自有其神僧与禅诗传统,以此传统发展形成中国的禅诗谱系,而且这个谱系与王维诗并无关联”。作者又从近代文艺学理论的角度运用多个学者的理论观点指出“后人将王维诗作解读为禅诗除因其习佛外,也有读者原本的解读权限”。作者还总结了林柏仪、杜昭莹、皮述民、孙武昌、杜松柏等禅解王维诗的成果。最后作者指出王维诗的解读由“非禅诗”转变为“禅诗”是由于解读方式和禅诗定义改变的结果。作者不随前人踪迹,大胆质疑“禅诗”的正确性。使我们必须在“王维禅化”这一观点上做出省察。③ 刘军(2008)通过《佛教与隐逸——王维诗歌浅论》中解读了佛教与诗歌的

如何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何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 欣赏古中的意境美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它需要感性理解和情绪体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地分析和指令包办,学生就会兴趣寡然,更谈不上去体味挖掘诗的意境美了。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鉴赏美的水平。 一、观图——初步感知美 诗歌是一种感性形象,就要让学生先有最直接的感性理解,观图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小学教材中的每一首古诗都配有相对应的插图,图上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具体可感的,比起文字来更能让学生进入意境,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让学生进入意境的第一步应是指导学生观赏插图。 观赏插图应做到细致而全面,既要有局部的细致观察,又要有整体的观赏,做到点面结合。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所见》这首诗中的插图,既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牧童,也要让学生感知这幅图中的整体环境,从而初步感知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所处环境:某个夏天的早晨,风和日丽,一个牧童骑着黄牛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中,他身穿红衣、头戴斗笠,神采奕奕,此刻正盯着柳枝上的一只蝉儿,柳条正随风轻轻飘动……这样,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一种美的意境。 二、读诗——尽情渲染美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古诗中的意境美,要让学生在反复的咏诵过程中自行感知和体会。所以,朗读是古诗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体会诗的意境,也离不开读。所以,理应把课堂教学上成诗文朗读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要有新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能够小声自读,轻言慢语,读出韵味;还能够高声诵读,,慷慨高昂,读出激情。同时注意停顿、轻重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明快的节奏感。古诗音韵和谐,平仄错落,琅琅上口,要读得爽口,读出灵感,读出音韵美。还能够根据儿童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做一些动作和表情,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又助于学生理解,让学生其乐融融。如读《小儿垂钓》时能够做钓鱼的动作,将诗歌中的景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别有一番情趣。 三、品情——深入体会美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所以,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为之动情。 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的理解较初步感知阶段深化了。这时,教师应该即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表明的道理,深入地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往往和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教师能够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协助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如《春日偶成》的作者程灏是宋朝理学家,他是得闲一日到大自然中游玩,能够忙里偷闲并得以轻松,他的心情定是愉悦轻快的。而柳宗元在写《江雪》时正是仕途不顺之时,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仔细品味,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人生境界便突现出来。学生试着带着诗人的心情再去赏插图、读诗歌,实行深层的意境美的体会。 古诗,不但仅是语言艺术,更是中国文化精神,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不但仅是弄懂诗句的意思,更要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感染。

浅析顾城诗歌中的基本特色

浅析顾城诗歌中的基本特色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大陆新诗坛上崛起的朦胧诗派,以思想上的叛逆和艺术上的反动向中国传统诗歌提出了双向挑战,以新的审美态势冲击了民族文化积淀的超稳定惰性。这无疑是中国新时期诗坛上最深刻的事件。而作为点燃朦胧诗之争导火线的顾城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一深刻事件中人们所关注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不论是被称为“童话诗人”.(舒婷语)还是“城堡诗人”(黄凡语)的顾城在他的诗歌和诗学中,都一直在不懈地追求着自然和纯粹,这使他的诗歌“获得了一种更高层次的概括性与抽象性,一种面向未来的特质,·····一种堪成禅悟的明慧”,他的简洁而充满神秘的诗风是他对新诗潮无可替代的贡献,他的诗在新时期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1987年他出国以后,曾在德国、美国、新西兰、法国、英国、西班牙、荷兰、罗马尼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接受过多次采访,并受聘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国外有的汉学家称他为“东方的明珠”。如此骄人的成就与荣誉,足以让世人钦佩不已。然而,荣耀的背后是些许无奈。米歇尔·福柯曾说,“纯洁的行为包含着病态的痕迹。”顾城诗歌的童话特色及其他艺术特色。在这方面多以纯真的童话与顾城最后不纯真的暴力事件相对照来探讨事件成因或对其做出批评。如张捷鸿的《童话的天真—论顾城诗歌的创作》,张颐武的《一个童话的终结—顾城之死与当代文化》等 纯净 他喜欢纯净的东西,他固执地认为成长是一个失去纯净的过程,是一种堕落,因此,当他真正长大之后,一直用拒绝的态度与外在世界对抗,固执地坚守着“孩子”的阵地,坚守着自己的童话理想,将自身以外的整个世界都视为异己的成人世界,而后又上升为将人异化的物质世界。他始终不渝地抵抗着这个世界对自己的影响,直到1981年他还借一个孩子的口吻表达了他对成人世界的不友好不信任的态度:“在梦里/我的头发白过/我到达过五十岁/读过整个世界/我知道你们的一切/.··…出生入死/你们无事一样”(((十二岁的广场)))此时他己经25岁,可他仍用“你们”来称呼成年人。这种拒绝长大的心理定势左右了顾城一生的生活和创作。在这之中,我们也能够清楚地看到他拒绝被污染、固守童真的纯洁,不向世俗社会妥协的一贯姿态。顾城一生一直象教徒一样地崇拜童话作家安徒生,在《给我的尊师安徒生一》中他赞美到:“你运载着一个天国/运载着花和梦的气球/所有纯美的童心/都是你的港口”。与其说这是写给安徒生最诚挚的礼赞,毋宁说这是诗人对自己理想、信仰、人格的写照与追求。在倾轧践踏、屈辱暗算的岁月里,他就悄悄描画自己小小的纯洁的愿望,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象彩色蜡笔那样美丽,希望“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在远离污染,充满田园韵味的净土上,精心构筑自己的天堂;木锯的节拍,稽的歌,拱桥和兰叶弧形的旋律奏起明快的乐章,既流露出对阴郁现实生活的脾院,同时也是对都市“文明病”蔓延的阻击。他把所有的爱都撒向世界,无论高山大海,抑或小草小花。他要让小河和丘陵挨得很近,“让他们相爱/让每一个默许/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他是那样不知疲倦地精心设计自己的“童心”家园,以致认为“灰烬变得纯洁,/火焰变得柔软/孩子象一群铝制的鸽子,/各种形状的叶子和日子,/都懂我们的语言”他的理想,他的“童心”家园都是基于一颗活泼好奇、生动不己的童心之上的。 郭沫若在致宗白华的信札里有一段话仿佛是专为顾城诗作而下的评语:“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底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 总之,诗人的本真童心使诗人永远处于率真而纯情的童年期,这是诗人“童心家园”得以构建的关键,也是诗人永葆创造力的一个不二法门。诚如顾城所说:最好是用单线画一条大船/从童年的河滨驶向永恒心中有座梦之城 他在十四岁时写了一首《幻想与梦》: 我在时间上排徊 既不能前进,也不想后退 挖一个池沼 蓄起幻想的流水 在童年的落叶里 寻我金色的蝉蜕 我热爱我的梦 它象春流般 温暖我的心 在这首诗里,年少的诗人想“蓄起幻想的流水”在“童年”这个诗化了的家园模式中寻找他的梦,当时

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79572837.html, 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 作者:付立新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6年第01期 摘要: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在前辈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诗情画意的有机统一,在山水田园中显示归隐意趣、对禅意和生命的理解,真证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美学价值诗中有画归隐禅意 王维是盛唐时期才情卓著的诗人,他一生流传下来的4百多首诗歌中,尤以山水田园诗为人们所称道。北宋大词人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指出“恰巧南宗画创始人王维也是神韵深的大师”,“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姐妹”,这些精准的评价,可以体现出王维的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他的山水田园诗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浑,还是小桥流水的悠然恬静,王维都能用清新自然、生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美丽画卷,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画意盎然,还有他归隐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在淡雅的情趣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禅意,他将山水和灵性赋予大自然之中,因而他的山水诗有一种空旷灵动的美学效果。本文将从“诗中有画”、归隐情趣、充满禅意三个方面,探讨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价值。 一、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其体现在以动衬静、声色和谐上,王维即是山水诗的大家,又是山水画的宗师,他打破了诗画的界限,使两者在构图、立意、描绘等创作技巧上相近,把诗情和画意融于一体,用绘画中的色彩对照以突出形象,增加画面中的色彩映衬之美。“潢潢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莺”,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鸟,给人以视觉上色彩浓淡的差异,《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绿柳桃红对比强烈,红色花瓣中略带宿雨,绿柳笼罩在朝烟中,色彩浓淡和谐。《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诗人以一“染”,一“然”,夸张地勾勒了草色绿之深,桃花红之艳,使视觉感 受十分强烈。 作为诗中之画,如果诗人只注重色彩的对比,那还只限于静态写生,诗人还采用了“寓声于景”的手法,使画面充满了勃勃生机,如他的山水诗“鸟鸣涧”,寂静空旷的春夜山村里,树叶无声无息地飘落,忽然明月升起,空山洒满月光,山鸟被惊醒,在幽静的山涧中发出鸣叫,显得格外清脆,衬托出月夜春山的幽静美好,真可谓“鸟鸣山更幽”。作者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抓住“月出惊山鸟”这一最具表现力最能引起人遐想的瞬间写的,把读者带入更优美深邃的意境中。《田园乐》(其六)满枝盛开的桃花,带着晶莹的水珠越发娇艳,远处黄

红色经典诗歌朗诵(经典12首)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祖国万岁》 祖国万岁!犹如编钟响彻天宇 每一个音符都是惊心动魄的春雷 祖国万岁!一声最响亮的赞美 让我满眼都是如雨的泪水 祖国万岁!一声来自五千年的合唱 就像风吹麦浪一样生动和壮美 踏访草原,看雄鹰啸傲大雁列队 走进深山,看季节中的景色在风声鸟语中轮回新世纪冉冉升起的旗帜 让我在巍峨的大厦上欢呼和陶醉 看万里江山 都有无限的风光明媚 祖国万岁!昂首矗立的是青山 不肯固定一方的是绿水 山的不朽,塑造了五千年的锦绣 水的流动,流出了五千年的声威 在节日的焰火中 我是燃烧爆响的花蕾 祖国万岁!一声悠长的呼唤 一声壮丽的赞美 在人民行进的行列中 我是国徽上的一粒小麦 在祖国的繁花绿树上 我是一只飞翔的子规 祖国万岁!万岁祖国

多少王朝远去了 一代天骄也烟灭灰飞 神的宫殿倒塌了 只有万里长城千古不毁 祖国万岁!我生命中的赞歌 我血中的光辉 在我的一生中 所有的身外之物都能割舍 唯一不能割舍的 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意境很美的古诗词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画堂春(纳兰容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取,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仿日牛津,相对忘贫。 一帆一江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七绝 黄昏雨落一池秋,晚来风向万古愁。 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 一颦一笑一伤悲,一生痴迷一世醉。 一磋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 醉卧不识今夜愁,哀筝惹泪落,谁劝我千杯?往事难追战马肥,胡笳送君归, 修道心事无人猜,青云羡慕鸟,尊前图一醉。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去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八至(李治)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深至浅清溪。 雁丘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浅析顾城诗歌的审美意象

浅析顾城诗歌的审美意象 顾城 ,被称为“童话 诗人”,在他用诗歌 营造的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中,总是有许多外表美丽、纯净,又充满灵性和 蕴藉的审美意象。 一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给许许多 多经历过文革伤痛的人以莫大的精神鼓舞, 也让顾城一下子站到了中国当代诗坛 的中心。诗人凭借着他的聪慧,独到的心灵感悟,创作了许多让人感动、给人慰 藉的诗歌, 他的诗歌是一片“花与梦”的海洋, 这其中有着许多独特 的审美意象。 一独特的审美意象 一、审美意象的选取视角 朦胧诗人舒婷曾为顾城写了一首《童话诗人》:“你相信了你编写的 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在顾城营造的艺术世界里,有着独 特的审美意象。 顾城曾深受法国的法布尔和丹麦的安徒生的影响,法布尔的《昆虫记》向童 年的顾城打开了活泼生动富有诗意的昆虫世界, 以至于他时常如痴如醉地翻阅那 本《昆虫记》,甚至将自己想象成一只小小的昆虫。 顾城是一个唯美主义者, 唯“灵”者, 他认为要达到对本质的认 识就应该剔除所有外在物质的假相与诱惑, 唯有至真才能达到至美, 而美的极致 就是“自然”, 顾城很欣赏“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也很崇尚“文章本天成, 妙笔偶得之”, 最好的诗应该是来自自然的, 自然会赋予你灵感,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善于捕捉。他说“人可生如蚁而美 如神”,这里的“神”应该是指“精神、灵性、纯粹、信 仰”。精神与物质相对,当人逐渐剥离了物质性,脱离了物质而存在,就 会变得如玻璃般剔透,成为没有杂质,不受污染的一种灵性,一种绝对的纯粹。 二、审美意象的内在寓意

谈王维的诗的意境美

谈王维的诗的意境美 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也称王右丞。他以一种恬淡闲适、宁静忘我的心态来感应世间万物,所以他的山水诗中不乏飘渺空灵、清丽脱俗之感,读之如入无人之境。王维的诗除了很强的诗情画意之外,还时时渗透着佛理禅机。以下将以其几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为例来分析之。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这几句诗自然闲静,诗人就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置身世外,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挥幽寻胜,而时时处处皆能领略到自然的美好。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尤其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颇有佛家出世脱俗之风。其意境悠远深长,所谓“物我两忘”是也。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个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全诗用反衬手法。前两句描写山的空寂,却给深山加进了隐隐约约的人语之声,让它打破空山之静,这神秘的不知来处的人语声,愈发衬托得山林寂静。后两句写深林幽暗,反而给林中投射一束夕阳的余辉。这束冷淡的阳光艰难地透过密林的重重遮挡斜射进来,散成微弱的金黄光斑,洒落在冷得发青的斑驳青苔上,划破深林中的阴暗,但随着夕阳的沉没,这一点亮光也将最终消失。这样,密林的幽暗就愈发可感。这样的境界,这样的写法,可谓开前人所未有,显示了王维写景的惊人才能。清人李锳《诗法易简录》评论说:“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这首诗不拘泥于“鹿”的字面,从空山不见人而闻人语,深林中苔翠阴阴而反景照入,让人想象这幽深冷僻之山林,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张明非 古往今来能诗会画者固然不少,但罕能并臻其妙,而王维却得天独厚。他“文章冠世,画绝古今”(《纯全集》)。《诗活总龟》把他在诗画方面的成就与杜甫、顾恺之相提并论,说:“顾长康善画而不能诗,杜子美善作诗而不能画。从容二子之间者,王右丞也。”其实,王维不只擅长作诗、工于绘画,而且妙通音律。正是广泛的兴趣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使之成为诗坛上声名卓著的大家,杜甫也曾用“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表示对他的钦佩。王维诗很有特色,与他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已经指出他的诗富于画意。到了宋代,苏试进一步用“诗中有画”作他的考语,因其精辟允当,屡为后人征引,广泛流传,此后便成为对他诗歌的定评。 其实,凡以景语入诗,即是用文字代替绘画使用的线条和色彩来刻划形象,都可以叫作“诗中有画”,山水诗尤其如此。自晋宋到唐,三百年间,有成就的山水诗人不独王维一家,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同时的还有孟浩然,李白和杜甫也颇多山水之作。他们的诗虽各具特色,但大都鲜明如画。然而,本来可以用来概括他们共性的“诗中有画”却成了王维山水诗的特征,足见他在这方面高人一筹,有独到之处。 不妨将他与山水诗的创始人谢灵运作一比较。谢灵运为了再现大自然的风貌,“惨淡经营,钩深索隐”(沈德潜《古诗源》),努力探索山水诗的表现技巧。他有两句诗:“白云抱幽石,绿条媚清涟”(《过始宁墅》),用最能反映春天气象的绿色,与白色互相映衬,组成色彩鲜明的画面;又将大自然中最常见的山、水、木、石,由上而下,次第写出。两句诗展现了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他诗中另外两句:“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也是异“句”同工。由此可见。注意色彩的鲜明协调,考虑景物的选择刻划,是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文心雕龙·物色篇》说得好:“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印字而知时也。”明确指出以谢灵运为代表的早期山水诗以追求形似为最高标准。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批评只求形似是比较幼稚低级的阶段,不足为法。中国绘画的理论和实践都说明,成功的作品应该是不仅注意形似,更注重神似;不要求毫发毕现,重在传神写意。通过画家精心选景,巧妙构思,运用浓淡相间、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人不仅从浓淡的变化中,甚至从画面的空白处体会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以形神俱似为最高境界,以含蓄、淡雅、空灵见长,这是中国画的特点,也正是在这一主要方面,王维的诗与之有相通之处。比如,他有一首《汉江临泛》,其中有两句是说汉江的浩渺宽广,他却不对汉江作直接正面的描写,而是着笔与它有关的天地和山色,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样写虽不像谢诗那样具体可感,一目了然,却耐人寻味,给读者以丰富联想的余地。试想,说汉江之水连囊括万物的天地都无法容纳,仅一江之隔的对岸山色都显得朦胧不清,若有若无,其浩荡宽阔则可想而知。所以(《弇州山人稿》说它“是诗家极俊语。却入画三昧”。这样的例子在王维诗中比比皆是。如为了突出山的高大而着墨于云气的变幻:“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为了表现山的深幽却描写花和树:“背岭花未开,入云树深浅。”(《李处士山居》)为了渲染薄暮静谧的气氛,写“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前一句说渡头是最喧闹的地方,此刻唯余落日,四周的安谧可想而知;后一句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陶渊明的两句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感受到田园的和平恬静。王维的许多山水诗都是如

王维山水诗

说说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摘要:盛唐伟大的诗人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外号“诗佛”。他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他一生留下的四百多首诗歌,有许多成为千古绝唱,经久流传。他的山水田园诗意境优美,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即诗中有画,宫商迭奏;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幽寂静谧,禅意盎然。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美 “诗的意境”又称为“诗境”,是诗人在反映生活时,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要素,进行高度的集中和概括,所创造的极富感染力的具体境界,所以诗中选取的意象的特点,即诗中多个意象组合成的意境的特征要符合人的情感。王国维曾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据这一标准,我们来看王维的作品: 唐朝诗人王维,其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盛唐诗坛上,除李杜外,鲜有堪于比美的。就其对自然山水美景的领悟和表现而言,王维的艺术个性更为独特,堪称古代山水诗艺术巨星。王维的一生创作了400多首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他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在诗坛上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一、诗画之美——虽是诗,却有画的意境 山水画无论是国画,还是油画,都是非常讲究意境的,画家要将他观察到的景物,用手中的色彩,去表达其事物的内涵意境和丰富的思想情感。山水诗实际上就是意境的画,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不可穷的境界。 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辩》)告诉我们王维的山水意境深远,诗中有画,意境深远,其艺术构思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 清代画家方熏说“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山静居画论》)说的是描写虚的东西,来表现现实的东西。例如:《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四句写远景的诗句,就用“有无中”的山色、“天地外”的江流,这些虚而飘渺的境界,向我们展示了水域宽阔,水流狭长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其中的一个“浮”字,似乎把“群邑”描写成“海市蜃楼”,这样虚无缥缈,却能真切表现出“前浦”波澜壮阔景象。 诗人王维把国画中水墨山水的运笔之法,巧妙地用到了诗歌的字里行间。他把眼中观察到的景物,经过字词的酝酿,巧妙地遣词造句,表达出了深远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不可穷的境界。” 他是一位集诗歌、绘画、音乐、书法等于一身的多才多艺的文

那些意境美到心醉的古诗词

那些意境美到心醉的古诗词 最难忘却古人诗,不屑一顾是相思。那些意境美到心醉的古诗词,首首经典。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园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白海棠(红楼梦)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画堂春(纳兰容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取,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仿日牛津,相对忘贫。 一字诗(陈沆) 一帆一江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七绝 黄昏雨落一池秋,晚来风向万古愁。 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 一颦一笑一伤悲,一生痴迷一世醉。 一磋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 功名万里赋予谁,去年秋江水, 醉卧不识今夜愁,哀筝惹泪落,谁劝我千杯?往事难追战马肥,胡笳送君归, 修道心事无人猜,青云羡慕鸟,尊前图一醉。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去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八至(李治)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深至浅清溪。 雁丘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江城子(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论顾城诗歌意象中的生命意识

论顾城诗歌意象中的生命意识 提要: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含蓄、温婉的诗歌中表现出的童真的可爱、无奈的压抑、渴望的释放无不令人称赞和感叹。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对生命的品读融入意象中,才使得他的诗歌散发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在当代诗歌的创作中的价值更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顾城;意象;生命意识。 吴晓曾说:”生命意识就是由生命引发的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根本性思考。”[1]人的存在问题的最大障碍就是生命的悲剧意识,即一旦生命降临,到最终的结果必然走向死亡,但悲剧意识并不是生命的根本意识。尼斯尔曾说:”死亡什么时候来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在死亡面前做些什么。”[2]可以说面对生命这一问题,每个人都是思考者,但这种思考更多地出现在童年时期,当我们意识到有生便有死这一问题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生命的思考则被琐事掩盖而被我们逐渐忽略。诗人毕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们试图用有限的生命去解读这一问题。诗人是心灵的受难者,而作为诗人的顾城用诗更是用生命诠释了这种思考。诗歌和生命对于顾城来说是一个整体,他曾说”诗可写可不写,它到人间来不由诗人决定,由它自己决定。”[3]这话似乎有点玄,但从另一个的方面来理解即诗的产生不是刻意做作的,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生命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的产生是一种生命现象,诗创作是一种思考和存在的方式。顾城的诗歌创作从始到终一直贯穿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无论生或死,喜或悲,无不渗透着内心对生命的思考。 顾城是一位天才诗人,到七八岁,顾城就预感到:”我将来是诗人!”一次在小学班上被老师指名朗诵诗歌,顾城回忆说:”我被自己的声音震动了。我不知是怎么结束朗诵的,只记得坐下来时,必须用手按住膝盖,才制止那激动的颤抖。”[4]这是诗歌的力量与诗人天性撞击的结果,天才的诗歌原子早已潜藏在其性格、气质中,流淌在血液里。[5]而诗人的生命意识也觉醒的很早,13岁时写的一首小诗”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我的幻想》)诗人对幻想的渴望和幻想的破灭的感悟已经初露其对生命意识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参悟其作品中通过各种意象表现出的生命意识,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 (一)与自然为伴的童话诗人--对生命的顶礼膜拜 在顾城的诗歌尤其是早期的诗歌中无不透露着一个崭新的小生命对世界的好奇、关注以及崇拜。其诗歌中不断出现天空、月亮、云、海、树枝等意象。15岁的《无名的小花》”它没有秋菊/卷曲的金发,/也没有牡丹/娇艳的容颜。/它只有微小的花,/和瘦弱的叶片,/把淡淡的芬芳/融进美好的春天。”诗中通过无名的小花自比,与秋菊、牡丹的对比而表达一种朴素的美好。对生命的崇拜和礼赞饱含在这些意象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