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语篇思维模式对比及其翻译

英汉语语篇思维模式对比及其翻译
英汉语语篇思维模式对比及其翻译

英汉语语篇思维模式对比及其翻译

Abstract: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man to know the nature and the conveyer of thoughts. The differenc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 in structure come from the differences of their thinking models, rooting in the certain culture. This paper,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f structure and thinking model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 analyses their influences on translation.

Key Words:Cross-cultrue;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 thinking model; translation

摘要:语言既是人们用来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工具,也是思维的主要载体和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英汉语余篇结构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因为扎根于各自文化中的思维模式的差异。本文在分析英汉语篇结构、思维模式差异的基础上论述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英汉语篇;思维模式;翻译

1引言

语言是思维的艺术。不同的思维模式产生出不同的语言。汉语和英语作为世界上两种主要的语言尽管在篇章结构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它们的差异性更容易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从丰富多彩的语言的表层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英汉语篇结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学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是社会文化透过语言的集中反映。它已超出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进入了人类交际学领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不能只局限于对语言、词汇、语法等语言结构进行分析,还应从宏观篇或超句法层面上,从社会、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的角度上进行对比分析,其目的在于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中语篇应用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解决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下面我们将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入手,通过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即在语篇层面上的表现,进行跨文化与语篇结构对比分析,以期有效地帮助英语学习者说出或写出地道的英语,使跨文化语篇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2 英语语篇思维模式

英语就其本质来说是属于海洋文化的。人们的生活主要靠海洋,只要出海就能活下去。从下面的常用表达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海洋在英语民族的重要地位:follow the sea(当海员,当水手), put to sea(出海), half seas over(半醉,有醉意), feed the fishes(葬身鱼腹,溺死), Fish begins to stink of the head(鱼烂头先臭), have other fish to fry(还有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做), row against wind and tide (逆水行舟)。因而西方人将人与自然分离开来,即天人相分,崇尚“人物分立”,西方人对原罪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为赎罪而不屈不挠地征服自然,天人相分的思想

14:英汉语状语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状语对比与翻译 状语是英汉语言中表达力很强的句子成份,在句中的位置最为灵活,与其他句子成份的语意联系最为广泛,因此其语言形式也最为多样化。 状语可分为三种类型:附加语(修饰性状语),外加语(评注性状语)和联加语(连接性状语)。修饰性状语又可分为谓词修饰状语和非谓词修饰状语。 1)附加语,是指修饰行为状态或其属性特点的状语 附加语是修饰行为及行为属性的密切相关成分。可分为数个基本范畴,并承担着辅助中心语表达认知支撑的语义的功能。一般表示时空与方式、因果与目、程度与比较、范畴与观点等。 2)外加语是话语者对话语本身所作的方式或态度性评价; 3)联加语,是有效、连贯的传递信息从而完成交流目的的手段。 三类状语中,附加语最为丰富多彩,以“中心语+属性’的形式承担着描述行为状态多方面属性的功能。这种对行为状态的描述因人注意的不同而有选择性。 1.英汉语状语的构成 从概念本身,我们就可以看出英语中状语可分成两类,一类称之为一般状语,用来修饰句中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成分;另一类称作句子状语,修饰或说明句子本身。按一般状语的用途,将它又分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目的、条件、让步、程度、方式和伴随情况等多种情况,从语义层面说明了状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在状语中,一般状语所占比例较大。汉语中,一般状语的位置比较简单,多放在谓语之前。而在英语中,一般状语的位置就稍微复杂一些,可以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有时也出现在谓语中。 英语状语可以由下面下列成分表示: 1)副词:副词的主要作用是在句子中作状语,特别是以-ly结尾的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例如: (1)She welcomed us warmly.(动词) (2)The show was really good.(形容词) (3)Ruth ran the house extremely well.(副词) 2)介词短语:介词短语作状语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例如: (1)She has been here since Monday.(时间) (2)Water flows through the pipe.(地点) (3)We found the place without difficulty.(方式) (4)He lost his job owing to a change in management.(原因) 3)不定式或不定式短语:不定式或不定式短语作状语常用来不表示目的、结果、程度、原因等。例如: (1)They did everything they could to save her life.(目的) (2)He hurried to the house only to find that it was empty..(结果) (3)She is old enough to travel by herself.(程度) (4)We jumped with joy to hear the news.(原因) 4)分词或分词短语:分词可分为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常可以在句中作状语。在书面语中,分词或分词短语作状语,通常有逗号把它和主谓语分开,用来表示伴随、原因、时间等。 现在分词

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篇思维模式 ?作者:韩红梅王京华杨馥卿 ?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语句表达的差异1.指称——人称与物称在中国人的主体思维习惯的影响下,汉语语句表达主观性较强,多采用第一人称,且习惯上用人做主语。英国人倾向于进行客体思维,语句表达注重客观性,因此以物做主语的情况比较多。例如: ?(1)Recognition and sadness flooded her face. ?(2)Hisweariness and the increasing heat determined him to sit down in the first convenient shade. ?而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习惯影响,将同样的意思表达为:(3)She recognized me and her face was filled with sadness.(他认出我了,于是一脸悲伤。) ?(4)He was tired and it‘s getting increasingly hot,so he decided to sit down in the first convenient shade.(他疲惫不堪,天气也越来越热。他于是下了决心,一碰到舒适的阴凉处就坐下休息。) ?在英语母语者看来,这样的表达客观性意味较弱,句式缺少变化和起伏,在对人物心理的描绘上不及(1)和(2)生动形象。 ?2.语法结构——话题型与主谓型汉语受整体综合思维模式的影响,注重先表达信息中心(话题),然后进行对话体的阐述、说明、铺叙等。赵元任先生认为,50%以上的汉语句子结构是话题说明框架,属于典型的话题型语言。 ?而西方人习惯于进行逻辑思维,因此英语语言结构严谨,逻辑性极强,一般遵循主语+谓语(主谓型)的基本框架,辅之以其他修饰、限制、补充成分,构成层层搭架的语句结构。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时,容易受到整体思维模式的影响,以话题+述题结构去构建英语句子。 ? ?例如:(1)Our policies 0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have won great success. ?(2)To make good impressions on the interviewer Should make good preparations for the job interview. ?这两个句子是以主语作为话题为中心构建的,其他成分用来进一步阐述话题的内容。 如果按照英语的写作思维模式来进行分析。会发现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并不存在逻辑上的主谓关系,真正的主语被省略掉了,造成句子结构错误,概念表述含混不清。 二、语篇铺排的差异1.段落发展方式——螺旋式与直线式“汉语的篇章发展往往采用迂回的方式,不直截了当地阐述主题,而是以一种螺旋式的反复暗示逐步引出主题。”西方人习惯于抽象思维,因此英语语篇“在写作手法上就注重开宗明义,有的放矢,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一般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明确设定论述的主题;阐述和证明论点时毫不旁顾,或解释原因,或举例论证;最后的结论水到渠成,戛然而止,或重申主题,或提出建议,语言简明扼要,决不拖泥带水。有些中国学生在写作时,总是不自觉地使用汉语的段落发展方法,通过间接迂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下面是中国学生写的一篇以The key to Success为题的文章的开头段: ?There is no doubt that everyone wants to be a success.Winning a great success bring us a

英汉语状语 定语对比

英汉语状语对比 状语是英汉语言中表达力很强的句子成份,在句中的位置最为灵活,与其他句子成份的语意联系最为广泛,因此其语言形式也最为多样化。 状语可分为三种类型:附加语(修饰性状语),外加语(评注性状语)和联加语(连接性状语)。修饰性状语又可分为谓词修饰状语和非谓词修饰状语。 1)附加语,是指修饰行为状态或其属性特点的状语 附加语是修饰行为及行为属性的密切相关成分。可分为数个基本范畴,并承担着辅助中心语表达认知支撑的语义的功能。一般表示时空与方式、因果与目、程度与比较、范畴与观点等。 2)外加语是话语者对话语本身所作的方式或态度性评价; 3)联加语,是有效、连贯的传递信息从而完成交流目的的手段。 三类状语中,附加语最为丰富多彩,以“中心语+属性’的形式承担着描述行为状态多方面属性的功能。这种对行为状态的描述因人注意的不同而有选择性。 1.英汉语状语的构成 从概念本身,我们就可以看出英语中状语可分成两类,一类称之为一般状语,用来修饰句中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成分;另一类称作句子状语,修饰或说明句子本身。按一般状语的用途,将它又分为时

间、地点、方式、原因、目的、条件、让步、程度、方式和伴随情况等多种情况,从语义层面说明了状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在状语中,一般状语所占比例较大。汉语中,一般状语的位置比较简单,多放在谓语之前。而在英语中,一般状语的位置就稍微复杂一些,可以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有时也出现在谓语中。 英语状语可以由下面下列成分表示: 1)副词:副词的主要作用是在句子中作状语,特别是以-ly结尾的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例如: (1)She welcomed us warmly.(动词) (2)The show was really good.(形容词) (3)Ruth ran the house extremely well.(副词) 2)介词短语:介词短语作状语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例如: (1)She has been here since Monday.(时间) (2)Water flows through the pipe.(地点) (3)We found the place without difficulty.(方式) (4)He lost his job owing to a change in management.(原因)3)不定式或不定式短语:不定式或不定式短语作状语常用来不表示目的、结果、程度、原因等。例如: (1)They did everything they could to save her life.(目的)(2)He hurried to the house only to find that it was empty..(结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 本文通过分析汉语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语篇中句子表达的顺序,探讨了支配汉语语序的深层文化动因,即汉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由已知到未知,参照点先于目标的思维特点以及儒家思想占主导的文化心理。 标签:汉语语序思维特点文化心理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既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民族的语言都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体现出该民族的文化特色,其中语法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我们常说语法具有民族性,就是因为各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思维反映现实要素的顺序”[1],各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该民族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的一种折射。在世界各大语言体系中,汉语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形态语言,语序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本文所讨论的语序包括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构成语篇时句子或语段的表达顺序。以上几种语序均体现出汉民族独有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 一、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 (一)反映汉民族特有的伦理观念 汉语双音节词中有一部分联合式复合词,构成这类复合词的两个词根语素在排列时有特定的顺序,如先尊后卑:君臣、首领、将士、官兵、夫妻、主仆、师生、朝野等;先长后幼:父子、母子、婆媳、祖孙、老幼、叔侄、儿孙、姐妹、兄弟等;先主后从:主次、纲目、本末、公私、城乡、妻妾等。以上复合词中两个词根语素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文化思想一直居于核心地位,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重视“礼”。“礼”的本质即强调人伦关系。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秩序,这种秩序要靠人伦关系来维系,它可以保持群体的稳定与平衡,促进群体的统一和发展。所谓人伦关系就是处在同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关系,它是构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其界限也是不可逾越的。正如孔子在回答齐景公问政时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样,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尊卑之分,年龄辈分的长幼之分,人际关系的主从之分,在儒家思想中有着清楚的划分。”[2]儒家的这种伦理观念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言行,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一个基点,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汉语复合词中语素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汉民族深受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先尊后卑、先长后幼以及先主后从的伦理观念。 (二)反映汉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和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特点 汉语中有很多偏正式复合词,其中位于前面的修饰语素多为表示通过视觉、

汉语和英语语言中的思维差异

汉语和英语语言中的思维差异 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https://www.360docs.net/doc/b811039639.html,/ 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发现中文和英文之间有许许多多的差异,正是这样的思维差异导致了不同的语言模式。因此,本文着重从中国人在乎直觉而西方人注重理性这一特点分析中英文的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象形文字图像英语语言 组成汉语的文字都是中文的字形,而不是拼写汉字。到目前为止,汉语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发展,比如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字符都是一个图片。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它的每一个书写标记都提供了更多的单词含义,而不是注重于发音。这样的汉字很多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没有意义的一部分,是象形文字;另一部分是发音部分,如“烤”,是由“火”和“考”两部分组成的,它的意义与“火”这个部分息息相关,但声音却与“考”这部分有关联。英文的字符是英文字母,它有26个字母,每个字都有不同的拼写和声音。 相比较而言,汉语是可以想象的,因为中国人强调直觉和图像;英语语言更加功能化,因为印欧语系强调理性和逻辑。中文写成的字符(也称为汉字)在最初的形式里是事物或观念的图像。在当前高度发达的形式中,汉字不是用图片系统来传递文字,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意象来传递想法的复杂手段。例如,“水”(water)就像是船在河流中漂浮着,“瓜”(melon)根据植物果实的树枝引申出来的汉字,“舟”(boat)就像是在河上形成的。“森”是由三个“木”组成,这意味着大面积的树木覆盖土地。一些汉语词汇的意思可以从视觉上观察字形而直接理解其含义,我们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如:“饭卡”(food ticket,mess card),“饭碗”(rice bowl,or job;means of livelihood),“饭厅”(dining hall,dining room,messhall)等等。来看一下“塑料薄膜”的英语语定义:It is a kind of plastic sheeting;when we have some leavings,we shoulduse it to store.汉语的描述能够很生动地介绍图像,形状和材质,但在英语中,它只具有实际意义和作用。汉语经常把图像作为隐喻或抽象的观念来表达感情和野心。“蚕食”(to nib-ble),用蚕宝宝吃桑叶慢慢地从小叶啃咬的方式来比喻逐步侵略和占领。“酸甜苦辣”往往描述了食物的味道,有时我们会用在对于生活的描述上。从字面意义来看,它包含了酸、甜、苦、辣。 生动的代表了生活的滋味。此外还有一个:“顺水推舟”(to push the boat with current;tomake use of opportunity to gain one’send)。在汉语中,常常会有很多量词的使用让中文词汇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比如:一门炮(a piece of artillery),一匙汤(aspoonful soup),一阵雷声(a clap of thun-der),一套《列宁全集》(a set of the com-pete works of Lenin)。但英语中,这些词并没有分类。在这种情况下,英语经常使用形容词、动词、感叹词来代替。 例如:砰!枪响了一声。Bang!Went the gun.(动词)他满脑子的点子。He isbrimful of ideas.(形容词)她“扑哧”一声笑了。Sheburstout laughing!(动词)再来一个。Encore!(感叹词)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英语翻译可以非常准确地表达词语的意义,说明对象的数量,但是不可能成功的再现汉语两次的生动性。从这些表现形式来看,汉字在它的含义和用法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

英汉语篇翻译

Poor Birds 可怜的小鸟 There was a flock of birds in the jungle near a village. They lived together in a big tree and had a lot of fun every day. This flock of birds usually flew to different places in groups, making a beautiful picture in the sky. Sometimes they have a heated discussion in the tree. 在一个小村庄附近的丛林里有一群小鸟,它们共同栖息在一棵大树上,每天过着快乐的生活。这群小鸟常常成群结队地飞往不同的地方,它们的身姿形成天空一道漂亮的风景。有时,它们会在大树上展开激烈的争论 One day, a farmer went to the jungle to trap some animals for dinner. He saw a lot of birds in the tree, so he threw some corn on the ground and waited until the birds came down to eat. Then he threw a big net over the birds to trap them. 一天,一个农夫到丛林里捕捉猎物用作晚餐。他看到大树上有很多小鸟,于是就在地上撒了些谷物,等着小鸟来吃。然后他支起一张大网捕捉来觅食的小鸟。 When the birds were in the net, they were all afraid and wanted to get out of the net. Some birds in this net said, “Let’s help one other to fly together and push this net up into the tree so we can get out of here.”Everyone listened and count ed, “One, two, three—everyone flies!” They all flew and pushed the net up into the tree and flew out of the net. 被网罩住后,小鸟们都很害怕,想从中逃出去。有些鸟说:“我们

英语、汉语在逻辑思维上的差别

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思考的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反应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它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辞海》1979 年版本,第1676 页)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正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张海涛(1999:21)。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观察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英汉两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翻译实践中,因为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学生很容易犯错误,出现“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现象。英汉思维差异的比较研究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宓庆(1993),张海涛(1999),连淑能(2002)等,但较少涉及到翻译教学。目前,对句子翻译,很多学者,如张培基(1980),陈宏微(1998),冯庆华(2002),陈定安(1998)等在专著中辟专章讲解,但涉及更多的是对翻译技巧的介绍和解释,对深层次原因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英汉思维差异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译文分析,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树立英汉思维差异意识的必要性,以提高译文质量,促进翻译教学。 一、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 1.思维方式不同——抽象思维与形象 思维语言表达各异——抽象与具体 西方人较注重抽象思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注重哲学思辨。而汉民族却偏向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表达手法描绘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语言层面,英语多用抽象表达法,汉语多用形象表达法。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同时,英语是构形语言,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如词缀;英语中介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汉语。而在汉语中,常用具体表抽象。“如果说中国有抽象名词的话,就只有这极少数的几个了”(王力,1984:21-22)。同时,汉语也不具有构形形态。 2.思维风格不同——焦点思维与散点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聚集与流散 英民族在表达思想时,逻辑严密,先陈述主要思想,再延伸出去。英语句子先说出主要信息,然后介绍其它辅助信息,如时间、地点、原因等。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统领全局,提纲挈领。英语句子就如一棵树,由树干延伸出去,形成无数的分叉。因此,英语句式呈“聚集型”。而汉民族是散点思维,思维按逻辑事理,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排列,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但形散而神聚,“它没有西方句子的中心动词,而是随着事理的进程,句法中的视点也随之流动开去”(申小龙,2003:336)。 3.思维指向不同——客体思维与主体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物称与人称 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强调用客观、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寻求自然规律,探索科学真理。连淑能(2002:43)指出“理性主义将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尤其是本质世界进行探究”。而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注重主体意识,常常以“我”为视角,以“我”的情感、态度、观念为依据做出价值判断,以“我”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体现为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语中有很多句子,不以人做主语,而以抽象名词或事物名称做主语,而汉语经常用表“人”的词、词组、短语作主语。 4.思维侧重不同——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 语言风格各异——形合与意合 英民族注重形式逻辑,而汉民族重辩证思维。表现在语言上,英语用各种形式连接手段,而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意合,“刘勰(465-532)所谓‘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文心雕龙?神思》)就是说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 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思考的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反应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它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辞海》1979 年版本,第1676 页)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正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张海涛(1999:21)。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观察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英汉两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翻译实践中,因为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学生很容易犯错误,出现“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现象。英汉思维差异的比较研究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宓庆(1993),张海涛(1999),连淑能(2002)等,但较少涉及到翻译教学。目前,对句子翻译,很多学者,如张培基(1980),陈宏微(1998),冯庆华(2002),陈定安(1998)等在专著中辟专章讲解,但涉及更多的是对翻译技巧的介绍和解释,对深层次原因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英汉思维差异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译文分析,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树立英汉思维差异意识的必要性,以提高译文质量,促进翻译教学。 一、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 1.思维方式不同——抽象思维与形象 思维语言表达各异——抽象与具体 西方人较注重抽象思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注重哲学思辨。而汉民族却偏向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表达手法描绘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语言层面,英语多用抽象表达法,汉语多用形象表达法。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同时,英语是构形语言,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如词缀;英语中介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汉语。而在汉语中,常用具体表抽象。“如果说中国有抽象名词的话,就只有这极少数的几个了”(王力,1984:21-22)。同时,汉语也不具有构形形态。 2.思维风格不同——焦点思维与散点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聚集与流散 英民族在表达思想时,逻辑严密,先陈述主要思想,再延伸出去。英语句子先说出主要信息,然后介绍其它辅助信息,如时间、地点、原因等。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统领全局,提纲挈领。英语句子就如一棵树,由树干延伸出去,形成无数的分叉。因此,英语句式呈“聚集型”。而汉民族是散点思维,思维按逻辑事理,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排列,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但形散而神聚,“它没有西方句子的中心动词,而是随着事理的进程,句法中的视点也随之流动开去”(申小龙,2003:336)。 3.思维指向不同——客体思维与主体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物称与人称 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强调用客观、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寻求自然规律,探索科学真理。连淑能(2002:43)指出“理性主义将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尤其是本质世界进行探究”。而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注重主体意识,常常以“我”为视角,以“我”的情感、态度、观念为依据做出价值判断,以“我”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体现为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语中有很多句子,不以人做主语,而以抽象名词或事物名称做主语,而汉语经常用表“人”的词、词组、短语作主语。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811039639.html,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 作者:金胜兰 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11期 【摘要】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也是翻译活动中最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本文根据Halliday和Hason对语篇衔接手段的划分,探讨了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考虑英汉语篇衔接的特点,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通顺、严谨,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和读者的要求。 【关键词】语篇衔接手段差异性翻译策略 一、引言 语篇衔接在语篇构建及语篇理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并掌握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及差异,对英语学习和英汉翻译至关重要,而且采用恰当的语篇衔接手段能够使语篇结构严谨,语义连贯,清楚表达作者观点。因此我们将着重探讨英汉语篇中各种衔接手段的使用及差异对比,为英汉翻译提供有益的指导和策略。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 1.照应。Halliday和Hason把英语中的衔接分为五类:指称,省略,替代,连接,词汇衔接。其中词与所知对象之间的语义关系称为指称衔接,也称照应。英汉指称类型没有明显差别,都有人称、指示、比较三种类型的指称和照应,但不同的是英语使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频率显然高于汉语。英语中有定冠词,汉语中则没有。汉译英常常需使用定冠词表示所指,这是我们极易忽略的问题。例如:A:香蕉在哪里? Where are the bananas? B:在那边Over there.汉语中虽未指明A要什么香蕉,但香蕉是“主位”,是话题,它存在于A和B 的共识之中。所以译文一定要用the表明指称意义的确定性。 另外由于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是主题显著语言,不在意主语,英语是主语显著语言,主语是一句之主,不可或缺。又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较隐含曲折,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较简单直接,汉语中常出现零式指称(zero-anaphoric)现象,英译时往往需要增补主语或其他词以明朗照应关系。例如:一路上吃了半斤炒栗子,睡了一小会觉,就到了北京。 We ate half a jin of roast chestnuts, had a nap and soon arrived in Beijing. 从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使译文符合英语句法,达到篇章衔接、语义连贯的效果,译文增添了主语we. 2.省略。省略(ellipsis)指的是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它是为了避免重复,使表达简练、紧凑、清晰的一种修辞方式。省略是语言使用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英语注重形合,在省略时,往往利用其动词变化的时态等方面来实现。但是在汉语中动词并没有时态的变化。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对于英语中根据上下文而省略的动词和形容词,(句子成分,因

英汉语言系统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言系统对比与翻译 一、被动与主动 (一)英语多用被动式原因 1、施事的原因。 2、句法的要求。 (1)为了使句子承上启下、前后连贯、便于衔接。 (2)为了使句子平衡。 (3)修辞的考虑。 (4)文体的需要。 (二)汉英多主动式原因 1、汉语被动式的使用受到限制。 2、使用受事主语(Receptor subject)导致大量的“当然被动句”。 3、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用无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 4、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用通称(generic person)或泛称作主语。 5、当不便使用被动式时,汉语可采用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1)处置式(即“把字式”或“将字式”) (2)“为……所”式。 (3)“是……的”式。 (4)“……的是” (5)“……加以/予以”式。 二、物称与人称(Impersonal vs Personal ) (一)、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汉语常用人称主语 1、用抽象名词或无生命的事物名称作主语。 2用非人称代词“it”作主语。代词“it”除了用来代替除人以外的生物或事物之外还广泛用作填补词expletive。 (二)英语常用被动式,采用物称表达法:汉语常用主动式,采用人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 三、静态与动态(Static vs. Dynamic) 1、名词化倾向是英语的特征之一 2、名词作为施事者对动词的替代 3、名词构成标题式短语对形容词的替代 4、名词优势引起的介词优势 5、动词的弱化 6、形容词副词对动词的替代 7、动词连用是汉语的常态 8、动词可以充当汉语的任何句子成份 9、汉语句子中的动词可重复重叠

思维模式

中英文化中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差异与英语教学 〖发布日期:2008-08-06〗〖作者:〗 〖字体:大中小〗〖背景色:〗〖打印本稿〗〖关闭〗 内蒙古乌拉盖管理区中学齐志杰 [摘要]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结合目的语国家文化规约准确得体地使用该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然而由于民族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差异,学习者会不知不觉地将母语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学目的语文化上,从而发生文化“负迁移”。换言之,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和决定了语言的运用原则和表达方式,影响到学习者对语言及文化的认知和掌握。因此,本文拟从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的差异与英语学习的关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几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 价值观思维模式英语教学 一、价值观念与英语学习 “传统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每一个社会体系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这套体系直接影响人们思维的方式和交往的规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令性作用,社会成员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这套体系。对于录属于某一文化的人来说,行为受价值观的支配,在语言上也打下了价值观的烙印。价值观的表现范围很广,这里仅取其中与文化差异有密切关系的方面介绍。 1、世界观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顺从及崇拜,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整合型思维,是一种整体优先的认知活动,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它首先注重整体形象,然后再注重细节,为先整体后局部。汉语承受细节上的模糊,取得整体上的清晰。与此对应,西方文化坚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与自然是相对分立的,人应处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西方人认为整体是由个体构成,思维时往往以个别部分为起点,然后把这些部分拼合成一个整体,即分异型思维,也称解析式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分异型句式。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句子:“教室里有一个学生”(汉语的先整体后局部),而英语则说“There is a student in the classroom”(英语的先局部而后整体)体现了中国人整体思维优先而英语族人解析思维优先的倾向。如受汉语思维影响,英语要表达“我家有四口人”,中国学生有时会说出这样错误的句子:My family has four people .(先整体后局部)正确的说法:There are four people in my family .(先局部后整体)。 2、群体取向与个人取向(Group vs.Individualism Orientation) 基于上述世界观的不同,中西方的价值取向有天镶之别。中国人认为个人是“沧海一栗”微不足道,推崇社团价值至上的价值取向。而西方文化则是个人价值至上。它推崇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崇拜个人奋斗。每个人体现个性化的自我,自由抒发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由此在语言上呈现出“I language”和“We language”特点。同时,西方人空间对抗感很强,特别注重个人空间,也称“个人隐私”(privacy).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I language” 和“We language”特点。同时,西方人空间对抗感很强,特别注重个人空间,也称“个人隐私”(privacy)。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涉。所以,英美人的话题常从无伤大雅、公开性的天气谈起,年龄、收入、体重等都是很敏感的“privacy”。在个人隐私方面,中国人的观念比较淡薄,因此常常引起cultural shock. 二、文化思维模式与英语学习 中西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构建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不同语言的基础结构。如在感知时间(年、月、日)、地理位置,在表达组织,系统介绍东方为整合型思维,西方为分异型思维。试看句子“我今天在朋友家吃了顿饭“,在现代汉语中,时间地点可以被整合到主谓宾之内,而这句话在英语中的顺序是“我吃了

英汉语篇的形合意合对比研究与翻译

英汉语篇的形合意合对比研究与翻译 【摘要】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英语以形制意,而汉语以意驭形。本文从语篇分析分析的角度,对英汉语篇中的形合与意合特点作了对比研究,并根据其共性和个性,从理论到实践论述了英汉语篇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形合,意合,语篇,翻译 一、概述 语言学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穆雷评价说,英汉语言的基本差异在于汉语重归纳、而英语重分析与具体。杨振宁也持相似的观点: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模糊、朦胧和宽泛,而西方文化的方向是准确和具体。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指出,“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形合和意合往往并存于一种语言中,但二者的作用绝不是等量齐观的。” 本文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对英汉语篇中形合与意合特点作了对比研究,翻译时既要分析英汉语篇的外在结构,又要透彻理解其深层含义,针对不同类型的语篇章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规范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使译文做到文字精炼、完整,句式精悍、富有寓意,体现形合与意合的统一。 二、形合与意合 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篇组织的两种基本手段,是从意义到具体语言形式的两个既有各自特点又不相互排斥的组词成句途径。形合和意合的概念最早是由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1954)一书中提出的。他指出:“英语的结构好像连环,虽然环与环都联络起来,但毕竟有联络的痕迹;而汉语结构好像无缝天衣,只是一块一块的拼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 形合又称“显性”,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主要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衔接,从而来表明它们的语法意义和外在的逻辑关系。换言之,形合就是依仗形式将语言符号由“散” 到“集” 的语言组织手段。形合是组词造句的外在逻辑形式,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 意合也称“隐性” 或“零形式连接”,指不借助于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于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语篇内部连接。意合体现了语言的内在逻辑关系,是遣词造句的内在认知事理。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 在论及翻译策略时,连淑能指出,“英语注重形合,注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因而比较严谨;汉语注重意合,注重功能、意义,常常不用或少用连接手段,因而比较简洁。英译汉时,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结构、形式,才能确定句子的功能、意义;汉译英时,往往要先分析句子的功能、意义,才能

论汉语汉字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试论汉语汉字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在世界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也为中国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学习汉语汉字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块敲门砖。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汉字是迄今为止人类还在使用的唯一的表意文字的代表。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语汉字是其精髓。从宏观上看汉字汉语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特别是看其与西方文化不同的特质,从而知己知彼,在跨文化交流中找到一个更好的立足点。 关键词:汉语汉字形象思维整体思维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语言学界和哲学界一个老课题。强调语言对思维影响的观点一百多年来经历了一个“三起两落”的过程。19世纪前半期的德国哲学语言学家洪堡特()最早提出了“每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的命题,认为语言是各民族看待世界的方式。20世纪上半期沃尔夫提出了包括“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的沃尔夫假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语言的产生、中国的文化语言学从汉语的特点出发,再一次提出了这个命题,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沃尔夫假说的某种认可和肯定。潘文国更在总结中外200年来68中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是人类认知与表述世界的方式和过程”这一关于语言的新定义。 (一)汉语汉字与中国人的形象思维 汉字是迄今为止人类还在使用的唯一的表意文字的代表。从汉语的角度看,表意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形象性。与之相对,表音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抽象性。人们常说,汉族人先天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汉语只是文学的语言而不是科学的语言,等等。切不管这些说法对不对,但至少是看出了不同的语言文字造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表意文字的“形”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约定俗成的象征性意义,不管其形体如何变化,象征性意义却牢牢存留在使用者的心里。因而方的太阳、四条腿的鱼不影响其为太阳、为鱼,“扌、忄氵亻”不影响其为“手、心、水、人”之意,没有一个中国人看到“扌”旁会不想到这个字与手的动作有关。至于某个字的意思在历史过程中起了变化(如“枪”现在一般都不再用木头制造),或者失落(如不知道为什么皇帝的自称“朕”字与“舟有关)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不影响汉字整体的表意性。 “六书”之外,汉字由于形体众多,有时其整体字形也会给人以某种信息。例如“高”字给人的形象就很高大,“哭、笑、胖、瘦”字等都是意如其形。因而长期以来中国人喜欢忘形生义,已成了一种民族心理。说话、写文章都喜欢以形象、事例来说明。我们如果把先秦诸子的哲学著作与古希腊哲人的哲学比较,就会发现中国哲人特别喜欢形象的比喻,庄子、韩非子更是其中的翘楚。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著作就更多抽象的说理。发展到后来,《吕氏春秋》《淮南子》《说苑》《论衡》等更是变本加厉,贾谊在《过秦论》的开头,为了说明秦国的野心,更是一口气用了四个形象的说法:“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而欧洲后代的哲学家,从笛卡尔到休谟,到康德,到黑格尔,一个比一个抽象,一个比一个难懂。这不能不说是不同语言造成的不同论说心理。 汉字的造字心里影响了造词。汉语的词语也特别富于形象。例如把头叫做“脑袋”,好像是装脑子的口袋,实在妙不可言。又如一个团体的最高负责人,英语叫leader,“带领的人”,

中英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毕业精品文档22页

2. Thinking mode When it comes to thinking mode, something abstract, obscure occurred to our mind. It is hard to boundary what it exactly means because of its abstract traits. However, it is highly correlated to our daily life. Thinking mode affect the perspective, the reaction and the decision. It is diverse against different backdrop of society, culture and region. 2.1 Definition In terms of thinking mode, philosophically speaking, it is a process of our human minds to reflect the objective reality. Specifically speaking, it is a process of our minds to do analysis, synthesis, judgment, inference, and other cognitive activities on the basis of presentation and concept. According to Rong Kaiming (1989, p30), thinking modes refers to “a established syste m of thinking patterns, thinking methods and thinking procedures of the subject in their reflection of the objective world.” Thought is a intrinsic process of human brains in understanding and memorizing the physical as well as non-physical world that we live in, and is a special organic function of the brain. From the general meaning, thinking mode is a pathway people perceive the world. As the subject of thinking, human beings' thinking mode are mainly shaped by the environment., culture,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living habits.

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 【摘要】:连贯是语篇分析中最复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已成为近二十年来语篇分析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的衔接理论包括词汇衔接和结构衔接两部分。词汇衔接指语篇中某些词语之间存在的语义联系,是语言环境的组成部分。词汇衔接又可分为三部分;重复、复指、组合等。结构衔接指语篇中某一小句与上文另一结构相比较而存在的承上关系。它可分为替代、省略、照应等。韩礼德、哈桑的衔接理论在语篇分析中的确是非常有用的,这是韩礼德、哈桑夫妇对语言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在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问题上,韩礼德和哈桑把衔接当成生成一个语篇的必要条件,认为衔接是连贯的必要条件,衔接是连贯大厦的基石,过分强调衔接对连贯的作用,而且他们对什么是连贯也语焉不详,招来了众多的非议。因而人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很多的研究。连贯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它更多的是一种语义特征。这种语义特征不是由语篇本身的形式和语特征来决定的,更多的是由语言之外的因素来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认知心理模式、语篇与语境等的关系问题。语言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认知环境中发生的,这种环境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支配着语篇意义的选择和交流以及对语言形式的选择与取舍。因此我们认为,连贯既是一个形式概念,也是一个认知心理概念,这二者不可偏废。连贯不仅是结构衔接或语篇形式的一致,而且也是语言外因素如语用、心理和认知这些与语篇理解

非常相关的因素的结果。本论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言,就论文的选题缘由、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框架进行简单的叙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是:(1)描写与解释相结合;(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3)对比分析方法;(4)跨学科交叉方法。本论文从功能主义理论出发,力图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定性的解释,做到描写与解释并重,形式与意义并重。描写的目的是为了解释,只有对语言形式的充分描写才能做出比较充分而恰当的解释。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受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规律的制约,要想做到描写的充分性,必须对语言现象做出解释,必须研究人的认知规律。中文摘要认知语言学不仅仅对语言事实进行描写,而且致力于朝理论解释的方向迈进,揭示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本论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连贯机制进行英汉语的对比研究,以期对连贯的研究有所深化、有所突破.这是连贯研究的新视角,也是语篇研究的一个全新的领域,值得深入研究.第二章对连贯研究的理论、连贯的种类、连贯的研究方法、连贯的本质、连贯与衔接的关系、韩礼德的衔接理论及应用及其缺陷、连贯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讨论.首先对语篇的概念及其定义进行讨论.到目前为止,语篇的概念名称仍不统一,对其意义范围的界定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语篇的界定应该从语义结构而不是语法结构的角度着眼,因为语篇首先是一个“意义单位”,其形式的大小或长短是由意义的简单或复杂而决定的,但只要具备了以下一些墓本特征:如结构上的衔接性、句际间的逻辑性、意义上的完整性、语义上的连贯性、交际功能的独立性、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